采用科学措施 ,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2024-07-21

采用科学措施 ,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共4篇)

1.采用科学措施 ,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篇一

科学指导课外阅读 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陈兰菊

(广西平果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阅读除教材之外的相关书籍。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课外阅读意识,科学引导课外阅读,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习作能力,并力求使他们走出校门后仍能和好书交朋友,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转变农村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并强化课外阅读意识。

在农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认为课堂内的教学任务尚不能完成,哪有时间、精力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呢,有的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漠然视之,很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放任自流。加上教学环境的限制,很多语文教师自己在忙碌了一天的教学工作之后,很少再看业务书籍,更不要说其他的书了。要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课外阅读意识,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优化自身的素质,提高指导能力,充分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部动机”。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大量阅读,自己首先就要率先垂范。除了研究教材、教参之外,还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科技、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把自己所学所懂讲给学生的时候,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就会模仿老师多看书。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了解不多,对于他为什么会受宫刑?又为什么说《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都记载了那些历史等都很好奇。而这些资料,单从教材给的知识是不够的。于是,我在课前全面的阅读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并打印出来上课前给学生们自己阅读、了解。课堂

上,学生们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迁的不幸与坚强,还有的同学表示有机会要阅读《史记》呢。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说:“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自己喜爱读书了,对学生来说就能起到模范作用。这种现身说法的做法比苦口婆心的说教要强一万倍。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

新课程标准规定: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段)不少于160篇。毫无疑问,这一规定对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储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习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夯下较扎实的基础。按理说,六年小学学习要达到145万字的阅读总量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然而,在农村,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良好的课外阅读家庭氛围难以形成。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谈课外阅读是“不务正业”。学校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有计划、有组织、科学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读好书,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主要途径。让学生在阅读中搜集积累语言,主动地在写中巩固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主动收集有关课文资源的资料的能力。

学校图书馆不应单纯等待学生上门借阅,而应主动深入学生中间,增强参与意识,了解学生需求,并针对小学生需求不断完善图书馆藏书种类和数量。利用班级文化建设的契机,在班级内增设读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读物拿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同时进一步加强图书宣传,增强学生看书的欲望,采用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地传播科学知识;开设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或借阅;组织阅读小组,让他们自己推选组长,以便于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交流阅读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趣的活动,寓读书于活动之中,例如我校举办的经典诵读主题活动,通过举行经典诵读文艺晚会、经典诵读比赛、经典名著书法比赛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书籍的感召,从而增强阅读的欲望。通过活动,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并在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一些表达方法。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扎实写作基础,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努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体裁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故事、历史故事)、小说(如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的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一听老师说要讲一个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为了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老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优秀课外读物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辅导。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到排挤。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四、科学指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是人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特点,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并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一些表达方法。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扎实写作基础,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现代的书籍和网络信息多如牛毛,个人无法完全获悉,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和语言既丰富又零乱,既使大家都生

活在同一个生活圈子中,不同的人所形成的语言习惯和表达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等优秀作品。优秀的作品虽然也来自于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生活。因为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是由那些具有较高的知识修养和一定语言能力的人依据一定的规律,对生活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心选择,合理撰写编排的结果。可以说,一本好书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知识的载体、思想与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优秀语言的载体。过去民间曾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读“大学”善做事,读“中庸”会做官,读“老子”有智慧,读“论语”会经商。可见,名著内蕴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血脉,内容包括文字、音乐、绘画、书法等,其内容涵概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而儿童优秀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被视为作文的典范,无论诗歌、寓言、漫画、谜语,里面蕴含的创新精神能触发学生的灵性。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儿童作品,引导学生了解跟阅读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外阅读优秀作品的同时,不仅尤如在同一位有思想的人谈心,更尤如在同一位语言学家学习说话。正如培根课外阅读的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作文就是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的过程。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本来不高,再加上受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反应在作文上,就会出现较多病语。要么句子不完整,要么主谓宾倒置,要么语句平铺直叙,没有生机。如本地学生将“我今天上街了”,写成“我今天去街了”。将“白天还被蚊子咬”,写成“蚊子咬白天”。尤其是一些写景的文章,由于学生语言贫乏,根本无法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状态,使优美的景色大打折扣。学生有事不会叙,有感不会发,有情不会诉,也就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想。所以,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使用生动、规范的语言来影响学生和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句式练习说话、造句外,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文章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篇篇课外文章像一个个无声的老师,不但会教孩子们说话,还能使学生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另外,多读一些富有生活气息而又文笔优美的文章,选择其中优美的、意蕴深厚的、思想深刻的句子想一想、记一记、仿一仿,持之以恒,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像春雨润物一样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实践还证明,学生的语言信息储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和写文章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运用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结 论

实践证明,在农村,通过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强化老师的课外阅读意识,使老师科学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小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他们从丰富的课外读物中自觉积累优秀的语言素材和习作素材,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赵学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4 [4]、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龙 艳《诵读课外阅读诗文总结》 振兴小学

[6]、苏霍姆林斯机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郑赓娴、马凤藻,《简明写作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1984年

2.采用科学措施 ,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篇二

一、文中延伸, 拓展阅读

学生以学习为主, 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 教师要立足于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 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作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1. 以点带面, 自主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时, 要善于利用孩子的“阅读余热”让他们自主地投入到阅读当中来。例如, 学完课文《西门豹》, 当学生们被西门豹正直、有智慧、巧用计谋的本领所吸引时, 就将《西门豹罢官》推荐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学习的热情继续了解西门豹, 研究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之后, 还可以再介绍《史记·滑稽列传》给学生, 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带学生走进古代文化, 走进中华文化, 了解更多历史人物是如何“滑稽”地批评君王。课堂内外融通, 由一篇文章带动学习的某个面,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2. 同类整合, 深入阅读

根据学习需要, 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 把同类的文本整合起来, 采用联读的方法, 带动学生深入阅读。同类整合可以是内容同类 (写人、写景、写事……) , 也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 (总分结构、说明文、事情发展顺序……) , 亦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 (思念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 。教师要善于把这些同类文章整合成一个大的阅读信息群, 帮助学生深入阅读。例如, 人教版语文第六册《她是我的朋友》一文, 向我们介绍阮恒献血时复杂的心情, 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树立了正确的朋友观。学习这篇课文后, 再把一组有关友谊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 如《争吵》《三个外星人》《一个友谊的小故事》, 让学生在读文中受到触动而思考自己和朋友相处时的生活点点滴滴。随着阅读的展开, 引导深入读曹文轩的《草房子》, 让学生从作品中了解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 感受孩子之间纯洁的友情, 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 从而学会思考自己和朋友的友谊, 学会珍惜友谊, 改善朋友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同类整合阅读, 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友谊”, 达到事半功倍人文教育的效果。

3. 全册把握, 拓宽阅读

我们使用的语文课本, 无论哪个年级都围绕八个方面的主题来展开学习, 如热爱春天、热爱读书、保护环境、童年生活、爱的教育、科技进步、神话故事、科普教育, 每个单元都有主题导读, 提示学生感受语言材料,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教师要把握好全册的课文, 了解全册课文表达哪一类型的主题, 突出什么写作方法……根据这些要点增补一些相关书目, 相应地拓展阅读, 让学生课内得法, 课外得益。

以人教版第六册课文为例。

(1) 热爱春天:推荐阅读《三月, 在我的掌心舞蹈》《春天来了》《它在招呼小燕子》等。

(2) 爱的教育:推荐阅读《爱的教育》《我的母亲》《活了一万次的猫》《几米作品———森林畅游》等。

(3) 童年生活:推荐阅读《时光老人和流浪汉》《小兵张嘎》《我的童年》等。

(4) 科普教育:推荐阅读《森林报》《昆虫记》《妙不可言的位置》《少年科幻小说系列》等。

……

二、设计问题, 引导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是学生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过程。善于阅读, 就要善于思考, 但小学生阅读往往被书中内容所吸引, 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喜好, 阅读过程缺乏质量。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给学生阅读投下石头、激起波澜,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爱上阅读。

例如, 给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是:结合儿童作品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的影子”“找一找伙伴们的影子”“笑哈哈、哭哇哇”“浓浓的爱”“让故事一波三折”“学会了新字新词佳句”“找出人物的特点”等。

给中年级学生的问题是:“你从文中的细节体会到什么?”“怎样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文章的结尾还有别的可能吗?”等。可以谈论语文学习, 如“你的阅读策略和阅读困难”“谈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谈两种不同的拟人法”“如何描写老人或儿童”“了解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尾”等问题。让问题伴随学生整个阅读过程, 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给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是:“了解作家作品, 并比较作品”“探讨作品情节的发展”“相似的童年经历”“谈中华传统文化以及遣词造句的关系”“探讨科幻小说和魔法小说的特色”等, 让高年级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学会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三、分享阅读, 展示成果

分享阅读指个人或集体把阅读的信息分享给个人或集体的行为。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扩大阅读成果, 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分享阅读体会, 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阅读展示活动, 使学生学会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还增强了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 扎实有效地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1. 实施校本课程“阅读口语”

学校开设校本阅读口语课程。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 让学生在阅览室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开设一节口语交际课, 让学生分享阅读体会。阅读口语课不但让学生领略到书中的精彩世界, 而且养成了爱读书, 多读书的好习惯, 从读书的过程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教师在阅读口语课中, 引导学生读好书, 经常通过根据已知的内容, 推测未知的内容, 吊起学生的胃口, 吸引学生步步深入阅读。

例如, 教师给学生推介好书时, 让学生观察封面、阅读目录, 引导他们做出大胆的猜想, 让学生看到封面、题目, 猜想文章的主要内容;看了开头, 猜测下文内容;根据精彩片段, 猜测文章结局。让学生读思结合, 既提高了阅读兴趣, 又锻炼了阅读者的创造力。

2. 制作读书卡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在阅读过程中, 渐逐积累更多的经典语言材料, 从阅读的“量”中读出“质”来。通过组织学生写读书卡, 让书籍在学生脑中、手中留下阅读的痕迹, 提高阅读的效果。例如, 用贺卡制作“书签卡”, 卡片正面是漂亮的图案, 背面就让学生写上阅读的书目, 作者, 最打动自己的人、事、物。用“摘抄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及时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信息摘抄下来, 并在学习园地展示。为了让“摘抄卡”内容得以运用, 要引导学生理解、揣摩优美的词语、句式、段落, 让“摘抄”与“运用”接轨。接着, 进一步指导学生写“训练卡”, 可以是仿写片段, 可以写文章对自己的影响……为了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应把制作读书卡、展示读书卡活动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3. 举办“读书汇报会”“读书节”活动

学校每月以年级为单位举办“读书汇报会”, 供大家观摩各班的读书活动。在读书汇报会上, 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读物, 或复述、背诵部分精彩的段落, 或谈谈自己阅读的感想、体会, 也可以针对同学发言提出问题, 共同探讨。

学校每学期还举办一次“读书节”活动, 让教师围绕某个主题组织学生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可以是诵读, 可以是表演故事, 可以是演讲, 可以是讲相声, 可以是读书辩论, 可以是好书推荐……读书节活动交流了学生的读书心得, 深化了读书内涵, 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3.如何加强中职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篇三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最佳补充方式, 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多高, 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 就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效。语文教学的实践一再证明, 凡是课外阅读组织引导得好的, 语文教学效率就高, 成效就大。学生个人语文学习实践也证明, 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 语文能力提高就快, 学习效果就好。因此, 可以说, 只注意课内而忽略课外, 工夫只是用了一半。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 笔者总结出课外阅读指导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

当前, 各种报刊、杂志很多且很杂, 因而在推荐读物时还应考虑到如下几点:

(1) 思想内容健康, 能鼓舞学生上进, 语言文字规范, 能为学生提供楷模。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以文中主人公保尔那种钢铁般的意志激励曾受过挫折而自暴自弃的学生, 以他那顽强的毅力唤起他们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从而让保尔的形象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精神偶像。

(2) 读物的内容和形式, 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结, 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赤壁之战》等古典名著时, 为了配合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笔者就提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这里,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 为了进一步理解林黛玉那种[1]“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惟恐被人耻笑了去”的既自尊又自卑, 既敏感又多疑的人物性格, 那么,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就侧重让学生了解林黛玉的人生经历, 贾府当时的显赫地位等历史背景。这样, 在上整篇课文时, 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 畅所欲言, 教师只需稍加归纳小结即可。通过这种方法检阅阅读带来的知识收获, 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主动、自觉。

正如教育家张横渠所说:“对目标, 要有追求的兴味, 对某种学问羡慕不已, 相信内中有极富美的宝贝, 非获得不可, 如未见都市之繁华, 非往见不可。”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 才能使阅读善始善终, 持之以恒。

(3) 读物的类型要尽可能多样化, 政论读物、科学读物、文学读物、现代读物均可涉及。通过阅读多种读物, 扩大阅读领域, 发展阅读能力。比如在教学《包身工》时, 就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报告文学, 并让学生归纳出报告文学的特点, 这样比教师单纯的介绍, 效果要好得多。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 就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这三部短篇小说集。这样, 既对鲁迅的小说有个大概了解, 又认识到祥林嫂的悲剧, 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悲剧, 而是代表着当时千千万万个受迫害、受摧残的劳动妇女的悲剧。

当然, 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 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中学生。

第二步, 有针对地指导阅读。

(1) 设课外阅读指导课, 进行专题指导。指导的内容包括:简介读物内容, 阐明阅读目的, 指导阅读方法, 提出阅读要求。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笔者指导学生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阅读:林黛玉她是林姑妈的女儿, 宝玉的表妹;她不是一个丑陋的、健壮的、愚笨的姑娘, 而是一个美丽的、聪慧的、纤弱而又多愁善感的少女。但是林黛玉具体怎样美丽, 具有怎样相貌, 怎样的气质神韵, 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什么是“似蹙非蹙涓烟眉”, “什么是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是何种“愁”, “娇袭一身之病”的娇态是什么样儿的, “姣花照水”是怎样的风情, “弱柳扶风”又是怎样的神韵, “心较比干多一窍”要聪明到什么程度, “病如西子胜三分”要美丽到什么地步, 等等,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想象去推测、去补充、去创造, 这种阅读效果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 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随时和学生交谈, 了解阅读进展情况, 交换对读物的看法, 解答学生的问题。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 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诸葛亮无疑就是学生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他料事如神,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不可能有什么重大闪失, 但是, 学生不明白的是, 为什么如此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会失误。而且有的还是重大失误, 如“大意失街亭”, 当年刘备曾告诉过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 但是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意见, 在关键的时刻, 关键的地点, 关键的战役上, 不顾众人的反对, 错用马谡, 街亭失守, 致使蜀军受到重大损失, 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能不说, 这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在识人、用人上的失误造成的。在与学生讨论分析这些历史人物的过程中, 也让学生懂得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即使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也并非完人, 他们同样也存在人性中的弱点, 甚至有些弱点是致命的。这样指导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扬长避短, 不断地自我完善。

(3) 指导记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 如抄录词句或摘录要点, 写读后感或写书评, 内容全面的读书笔记, 应记入书名、作者、出版单位、读书时间、内容提要、要点摘录和简单的认识与感想等。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钱钟书的《围城》时, 书中有许多描写人物的优美词句, [2]“候营长有个桔皮大鼻子, 鼻子上附着一张脸, 脸上应有尽有, 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 鼻尖生几个酒刺, 像未熟的草莓, 高声说笑, 一望而知是位豪杰。”笔者让学生把这些词句抄在读书笔记上, 并指导学生在写作时, 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增强文章的文采。

第三步, 要及时地了解和研究课外阅读情况, 了解的方式有:

(1) 编制课外阅读登记表, 对每个学生的阅读书刊名称、阅读数量、阅读速度和阅读方式进行统计。

(2) 抽阅或展览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

WENJIAOZILIAO

(3) 召开课外阅读座谈会, 交流心得体会, 介绍阅读方法。

(4) 向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调查等。

经过这样的课外阅读指导和训练, 学生不仅能继续课外阅读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而且能增长知识, 扩大视野, 丰富写作内容, 古人不是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切身体会吗?学生书读多了, 思路就开阔, 写起来就比较顺手, 否则, 职校生毕业后, 虽有一技之长, 却不能提笔成文, 就会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

这样的“加餐”形式, 既能弥补“正餐的供应不足”———文化基础科课时较少, 又能满足学生的“营养需求”———对知识的求知欲, 可谓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呢?另外, 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还能陶冶情操, 培育品德。课外阅读能够减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接触有损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淫秽书刊、黄色录像、电子游戏等。当前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 他们不仅生理上逐渐成熟, 心理上也逐渐成熟, 而且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正处于逐步成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 学生的求知欲相当旺盛, 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 辨别力和免疫力都还不是很强。如果缺乏老师的正确引导, 他们将很容易迷上一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刊物。甚至为了打发课余时间, 而与社会上一些无业游民混在一起, 耳濡目染, 最终, 不知不觉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如古人所说的“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但如果有老师正确地指导阅读, 用足够数量的有益读物满足他们这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从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教育, 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就能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 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4.采用科学措施 ,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篇四

人才源于知识, 而知识的获得与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纵观人类历史, 那些成名成家之士无不饱读诗书才成名, 而如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不快, 这也几乎成了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心病。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课堂, 教学听、说、读、写面面俱到, 课后迁移训练也很努力, 换回来的结果却是语文素养停滞不前。原因何在?我认为, 课堂教学只是一个“授渔”的过程, 至于能否捉到“鱼”还是在于平时的积累———课外阅读。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加强课外阅读,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语文课内外衔接、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 我个人在扩大学生阅读能力、强化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面小有体会。

一、培养读书兴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澄清阅读认识, 让学生课外阅读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 部分学生对阅读的误解不容小视, 他们普遍认为课外阅读见效慢, 枯燥没意思, 再加上各科作业及考试的压力致使他们无暇阅读, 更不愿静下心搞阅读, 只在每次考试失利后才方知自己语文素养之差。于是痛下决心想多涉猎课外阅读, 可好景不长, 三分钟热血而已。针对这种情况, 必须让学生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简单说教效果不明显, 教师可通过身教的方式, 让学生明白学生时期能不能形成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是贻误人生的大事, 同时要求教师必须知识渊博, 多读书、多在班级营造读书氛围, 形成书香班级, 经常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书目, 这样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 让学生通过阅读真正发现阅读的作用。好书可以使自己全面认识社会、了解历史, 懂得善恶美丑;好书可以使自己提高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 有助于内外兼修, 改变人的气质。

2. 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品味

成功的欢乐有着巨大的情绪感染力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特别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 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 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起来。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每个学生的喜好自然各不相同。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就必须扫清学生阅读所面对的困难, 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有一个自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 相信他们, 勤鼓励、少批评、多指导。盘锦市教育局局长魏书生就是这方面的教育专家, 他在尊重学生的个性, 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阅读素养方面很有建树, 正如他所说:“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读书习惯培养, 搞好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 也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必由之路。”

诚然, 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存在差异, 有的学生偏执于小说, 有的学生则喜欢猎奇卡通漫画。老师必须加以正确地引导, 让学生明白经典名著与流行的快餐读物之间的本质区别, 矫正学生浮夸的心理行为和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从而提高阅读品位。

二、开辟阅读渠道, 实现读书共享

学生课外阅读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阅读材料匮乏的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尤其像一些贫苦学校, 信息相对闭塞、经济不够发达。要想人手一本课外读物, 确实困难。要想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 首先, 应该利用学校图书馆有效的读书资源, 面向学生开放, 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另外学校可建立爱心超市, 学生每学期捐书一次, 满足看不起书的学生的需求, 在班级可开设“图书借阅角”, 向社会和学生广泛收集有价值书籍, 也可用班费购置一些所需图书, 鼓励学生多读书, “书非借不能读也”,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 在阅读的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每周抽一些时间, 比如自习作为阅读课, 让学生自由阅读, 每天写一篇读书日记, 日久必有所获。布置作业时适当淡化书面阅读作业, 以课外阅读为主, 只要学生认真读了, 能够交流体会足矣, 让学生饱受读书之乐。

三、强化方法指导, 配以科学计划

1. 制订阅读计划

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 所以指导学生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至关重要。首先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科学的计划会为有效阅读提供帮助, 立足课内带动课外, 同时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有针对性读《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 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2. 完善阅读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 能改变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鉴赏能力, 避免消遣性, 提升文化内涵及品位, 让学生真正读有所获。

(1) 充分利用字典和参考书。阅读前扫除字词障碍, 勤翻阅参考文献, 加深对作品的内涵理解。

(2) 让学生先读序, 后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写作目的等。

(3) 多种阅读方式并用。精读与略读并用, 该略读一定略读, 学会取舍删减, 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文章中心, 重点语句做好标记。

(4)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感悟升华出一些东西, 日积月累收获颇丰。

3. 有效跟踪, 做好评价反馈

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老师切不可放手不管。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 再加上学生的阅历是无法完全领悟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刻的含义、社会背景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走入学生中间, 积极评价学生课外阅读效果, 多表扬、少批评, 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对疑难问题进行中肯点拨, 积极指导才为上策。

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让学生下笔“有神”, 就必须让其有效地阅读。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 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上一篇:好词好句三年级下一篇:小学交通安全作文400字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