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个案案例

2024-09-03

心理辅导个案案例(共8篇)

1.心理辅导个案案例 篇一

一、案主资料

姓名:wjk(本人)性别:男 年龄:2

2生理特征:身材矮、青春期**意识萌动

性格特质:多愁善感,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自我观念差

家庭职业背景:农村农民

家庭感情:所谓“代沟”严重、少有交感互动

受教育经历:从初中到高中,是应试教育下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压力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压抑其他一切方面的学习、锻炼、培养、体验。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

二、案例陈述

内容提要案主在大学里偷偷喜欢同班的女生M,一年多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表白了,被拒绝后内心茫然失措,情绪多变,心情矛盾痛苦,影响了案主的日常学习生活。

案主自述大一时,我和许多新生一样盲目茫然、郁闷空虚。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快点找个女朋友吧!由于平常上课总喜欢窝在最后几排,于是,一位不幸的女孩即M落入了我的视线。我看她越看越美啊,好像似曾相识啊,她给我的感觉太好了,特别是她很有气质。我开始疯狂的想她,但从不外露,没有人知道。我不敢表白,甚至连正面看她的勇气都没有,很害羞很害怕啊。我的“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她啊,我怕表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没门!加上她又是我班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失败了,我以后怎么在班上混啊,俗话说得好,“兔子不吃窝边草”。尽管有一对成功的同班情侣向我作了“示范”,尽管我真的一天到晚想恋着她,我一直不敢捅破这层纸。后来听人说她有男朋友,我本不自信,这样一来,我就更不敢表白了,好像有了借口啊,自我安慰着。你知道我是一个腼腆的男孩子。

后来,身边一些人知道后,“怂恿”我大胆往前走。我仍旧疑虑重重,徘徊不前。一次生日聚会上,有一人说M现在没有男朋友。我忽然有了越雷池的勇气和决心。偶然地,在QQ上认识了无话不谈的莎,江汉大学的,灵感来了:叫她替我写和寄情书——我随便她怎么写,不过问不指导不干涉。莎寄出信后,最初几天我都不敢去上课了。我豹着胆打了电话到她寝室,问她态度,她拒绝了。我挂了。那段痛苦啊我不想再复述一遍了,好吗?

但我并未死心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从不和她搭话,路上见了远远的躲之不及,或当作没看见、不认识:“冷酷到底”!我是个没用的人,胆怯懦弱的人。不是没有机会的,比如有一次搞调查,但是,我始终无法迈出当面和她表白的勇敢一步,因为我感觉自己太烂了,感觉她对我一点好感都没有,配不上啊。可是我真的好喜欢她啊。矛盾啊痛苦啊那种滋味真叫折磨人!我知道了什么叫刻骨铭心。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道理我也懂的,可我总会钻牛角尖,自怨自艾,吊死在一棵树上。迷茫啊!

三、分析治疗

理论模式:人本心理治疗法(Rogers)

基本概念:自我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个人在其成长生活的环境中对人、对己、对事物交感互动时由所得经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一整套自我看法和评价体系。

理论假设:

1)人的本性是善良、理智、仁慈的。

2)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与能力,而且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动机、需求)和潜能。

3)所以,要对人的本性、潜能抱有乐观的态度、十足的信心。深信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挖掘、发展自己的潜质,要以当事人为中心,使案主独立自决,达到自我实现。

4)案主的问题(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她)拥有一个偏低的自我观念。不能接纳自我、袒露自我、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自我形象感拙劣,自我评价较低;“理想我”与“真实我”、自我感觉到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之间不一致而内心冲突矛盾、焦虑困苦,而自我否认、掩饰、逃避、防卫,形成恶性循环,陷入囚徒困境。6)因为,自我概念决定人的心理(思想、知觉、意识、动机、需求、心情、情绪、态度、观念等)和行为(记忆、学习、社交、活动、适应、习惯等)。

治疗目标:协助案主去伪、存真、自我认识、自我重建(此乃治疗必经程序),以自我实现。使其独立自主、自爱自信,悦纳自我、他人、世界,使人格更为统合,提高生活耐挫力和环境适应力,培养自我成长、实现的能力。

——对案例的剖析治疗:

开始,我(假象的我)以倾听为主,让案主尽情放纵宣泄,我尽量表现出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怀,并表达同理心。基本上案主放开了自我,很坦白,这很不容易,敢于面对的勇气和坦然令人佩服。

案主淋漓尽致地泄情诉苦,表面上是在说他因为胆小怯弱、害怕不自信而不敢向暗恋对象表白,用间接的方式表白被拒后自我压抑郁闷,茫茫然无所措,陷入痛苦困惑、无法自拔的困境,实质上,根本性的问题是:案主不敢接纳面对自己,总在逃避,竭力掩饰,有意无意地自我防御和自我保护,对人对事缺乏主见(独立人格),自卑自贱、自怨自艾、自我想象。很明显,案主的自我观念有问题,从而导致了他内心和行为上的异常。在生活中,案主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不敢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不愿积极主动与人交往,自信心不足,多愁善感,内心敏感,感情细腻丰富,情绪易波动,容易受别人及环境的影响。于是,待人处事上采取防卫方式,这是不能应付、解决内心困境的,只会使自己更加焦躁不安、忧郁悲观。案主对自己的形象认知未免太过悲观和低贱了吧?他已经没有了对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别人眼中反照的自我,而不相信自己的认知、判断。

暗恋同班一个女孩,却迟迟不敢表白,其实不是他自己所谓的害羞或胆怯或害怕被拒或她有女朋友或她是自己班上的原因,而是因为他自我评价很低,自认为自己很垃圾、不会有人喜欢,毫无自信可言。连自己都不爱,怎么敢去爱别人?不表白算了,可案主也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她交谈交往,以增进彼此了解,相爱总得先从相知相处交感互动开始吧?可案主采取“无为”策略,只有逃避,不敢面对她和她直接交流想法。事实上,从中学以来,案主与所有人的交往本来就很少,虽然说不上青春期自闭症。因为自我感觉不好,怕一旦和人交往相熟,看到自己的缺点(当然还有优点)、丑陋阴暗的一面和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而被人否定、冷漠、鄙视、抛弃,总是觉得自己很差劲,不如别人,不会被人喜欢,干脆以沉默、封闭、低调、逃避、压抑、幻想、转移、反向、补偿、阿Q式自慰等防卫方式待人处事,以寻求内心的暂时的平衡和和解。案主说自己“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她”,真的如此吗?他的评判标准科学合理吗?还有,有可比性吗?人都是世间唯一的灵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闪光点,当然也有缺点和不足,可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并放大而产生“晕轮效应”,否则,久而久之,逐渐对自己形成不良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形成偏低的自我观念。恋爱可以使人加快社会化、成熟化,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恋爱的前提是爱自己,相信自己,悦纳别人,袒露心声(让心灵的天空不设防(相对)),与人互动。案主的行为让人失望,想想看,一个没有自知力、自信心的人,谁会喜欢呢?

案主的困惑其实就是认识自我的问题。因此,引导他大胆地面对自己,看清自己,还原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评价。让他看到一个真实客观、可爱不错的自我,开始自尊自爱自信起来,让案主自主自决、重建自我。

打开心扉,让心灵的天空不设防(相对),与自己、他人、外面的世界积极主动地互动,让案主感觉到,其实,生活很精彩!

四、疗效评估

由于采用的是人本治疗法,不像行为治疗法那么易测量易评估,但是大致来说,还是可以试着观测评鉴的。

这里仅从治疗的工作目标实现的程度上加以分析。

经过人本心理治疗,按主明显自信、开朗、快乐多了,开始重新体认以往的经验,重新审视周围的人事,开始悦纳自己、别人、环境,行为表现上较成熟、较社会化、适应调谐能力增强,性格试着外倾,与人交往更开放更主动更自信更自然更开心更频繁了,独立、统合、健康的人格初具雏形,自我成长能力增强,逐步走向自我实现。

当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复杂易变的因素,以及含糊而弹性的评价指标(概念的可操作性不强),始终让人不能对本案的疗效抱有过分乐观的态度和期望。

另外,也很难确定当事人取得的疗效一定都是由于工作者的人本治疗贡献的。有些心理问题和疾病,可以自然痊愈,也就是不治而愈。可能,是多种环境、条件、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点,真的很难鉴定,至少当前的心理学研究还无法“搞定”。

五、工作感受

限于篇幅,我只谈遗憾、缺点、不足、局限性。

由于是自我治疗,带来很多问题,一些正规的治疗程序和方法无法尝试、训练、应用、实践和体味升华,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有效内化。深为遗憾!

(一)、由于采用单一的人本治疗模式,导致以下一些问题不等:

i.只笼统解决了内心(主观世界)的根本的问题,怀疑在实际生活中,在与人互动的行为中,缺少相关环境要素的系统配合(配套机制)而疗效甚微。

ii.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知道、懂道理是一回事,实际行动表现又是另一回事。似乎可以怀疑人本治疗的疗效。

iii.人本治疗模式对案主本身的勇气毅力、理性理智、认知思维能力、哲学气质等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这就带来了哪些人适合人本治疗的模式选择上的困难,以及进行人本治疗究竟有多大的全面持久彻底有效的疗效?

iv.如果采用多种治疗模式综合治疗,似乎更合乎生活实际,更能收到疗效,但是,这样子就没有自己的专业权威和体系特色了。这是一个悖论。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伦理要求尊重案主的隐私权,强调保密性,但这在实际操作中与目标任务在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突、矛盾,此乃社会工作的伦理难题。

(三)、在做个案社会工作时感觉有时有些地方太过于程式化,(技术化、程序化、模式化),难免显得僵硬、做作、冗赘,让人感觉不自然。而心理学上的心理治疗看上去更单纯、间接、干脆、直接。老实说,心理异常及问题的治疗,个人认为只要运用常人的心理常识、生活常理适当加以开导开化就行了。当然,这对开导者的综合能力有一定要求。

(四)、在写作第一部分的“案主资料”和第二部分的“案例陈述”时,我有意无意地根据接下来的分析治疗之需要,对事件本身进行增删、强调、润色,这在实际的社会个案工作过程中是不可能的。这是作业,根据理论需要提取案例,可以理解。

2.心理辅导个案案例 篇二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进城的今天, 他们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诸多问题也纷至沓来, 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大多幸运, 或者说是不幸地成了城市学校的借读生。虽然当地政府给了他们相应的人文关怀, 但是, 孩子们在异地生活、学习愉快吗?

其实,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要比本地学生承受更多的压力, 最主要包括社会地位和学业两个方面。老师们都担心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由于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而成了学困生和德困生;但很少想到如果家长在孩子身上的寄望太高, 孩子心理的压力会很大, 会成了性格内向、做事太过自责的心理障碍学生。这里我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比较特殊的学生。

案例描述

小黄是个比较内向的10岁男孩, 三年级的上半学期插班到我的班级。他行为习惯良好, 学习成绩优秀,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做作业一丝不苟。唯一的遗憾就是比较拘谨, 平常问他些情况, 他总是涨红着脸, 憋着气息用最简单的词来回答。如果没有发生下面的事件, 他是几乎不会让我操心的学生。

有一天上午第四节课是科学课, 我因一件很紧急的事情要问某个学生而走进教室, 发现小黄有些异样, 他一直低垂着头, 两只手一会儿紧握拳头, 一会儿又放开, 重复地做这样的动作, 好像在按捺心中很强的怒气。我轻轻地走过去询问有什么事, 是身体不舒服吗?他还是仅重复同样的动作却没有开口, 身子还微微地颤抖着。我更觉诧异, 把他扶出来, 可是他四肢僵硬, 连走路都有点困难。我连声问他哪里不舒服?是生病了吗?只听他的气息越喘越紧, 好像就要透不过气, 双手也越握越紧, 不能轻易掰开。这时身边的同学告诉我, 可能是他以为同学欺负他, 就气成这样子了。我一边给小黄做些放松身心的运动, 一边向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原来昨天他在家跟最好的朋友小陶一起玩, 不经意翻了一下小陶的作业, 小陶就嚷嚷说小黄偷看他的作业。今天课间时候, 小陶把这件事情跟其他同学说了, 有个同学也附和说小黄有一次在交试卷的时候也看过他的试卷。这下小黄觉得是受了天大的冤枉, 由于性格比较内向, 既不会伶牙俐齿地反驳一番, 也不会向老师诉说自己的委屈, 只会自己默默地生气, 恨那些同学污蔑他。

我批评小陶等同学, 说不要把同学不经意翻了一下你的作业或眼睛瞟了一下你的试卷, 就当作别人偷看你的答案, 小黄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解答这些题目。我再安慰小黄要想得开点, 老师知道你是个既聪明又大度的孩子。可是在我的安慰下, 他的情绪丝毫没有放松的迹象。他轻轻地说他的手发麻动不了了, 我就在桌上垫上布, 让他躺了下来, 和科学老师一起按摩他的手脚, 让他深呼吸, 逗他说些开心的事情。终于, 他拧紧的神经渐渐松弛起来, 说想喝水。喝水后, 我扶着他到操场放松心情, 顺便开导他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可自己憋在心里, 该跟对方说的要及时说出来, 在人生路途中这样的事情算不上什么挫折, 这些只是同学很无知的一些玩笑话而已, 不要把它当真。

我在安抚了小黄之后, 事情就这样风平浪静了。但我知道如果不去追根溯源, 采取一些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 难保这样的事情不会再次发生, 于是我进行了家访, 以了解小黄的家庭背景和在家的表现。发现他的这种性格跟家庭状况密切相关:

问题分析

小黄是家里的独子, 父亲朴实开朗, 母亲勤劳内向, 小黄的性格上像母亲较多。他们家做防盗门窗生意, 他从小被寄养在老家爷爷奶奶处, 在心灵上缺乏与别人沟通诉说的机会, 养成了本分做事、沉默寡言的脾气。自从接他到宁波后, 父母在物质享受方面基本上百依百顺, 造成了他唯我独尊的性格。父母在学业方面要求相当严格, 经常向他灌输要在宁波站住脚, 必须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 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以出人头地。所以在学习上他非常用功, 做任何作业都保质保量, 从未有敷衍了事的时候。就这样前者使他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面临压力, 渐渐养成了抑郁、求真、自负、自责的脾气。

在学校里他内向少言, 但对学习生活充满期望,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获他想得到的丰硕果实;他抑郁自卑, 但做事做人认真自责, 从来不会自暴自弃, 如果这次作业出错了他下次会做得更好;他待人友善, 但敏感偏执, 身边的要好朋友不多, 别人不能轻易开有损于他名誉的玩笑, 否则他会当真而激动难过。因为总觉得自己是借读生, 所以好像矮人一截, 即使受了委屈, 也不好意思当面跟别人急, 只能把气憋在肚子里。

辅导措施

一、营造温馨环境, 用柔情来安抚他的心灵

首先, 我在他的外围做足文章。我选了一个成绩优异、热情无私的本地学生做他的同桌, 叮嘱他要与小黄互帮互助, 下课时同玩共乐。同时我私下跟小黄要好的几位伙伴打好招呼, 不要随便跟小黄开那种影响他名誉的玩笑。我还在班上专门开了“我们都是兄弟姐妹”的心理辅导班会, 引导同学们要互帮互学、互敬互爱, 不要以大欺小、以强欺弱, 要主动向你身边的同学伸出友谊之手、关爱之手, 宽容对待别人的错误。我又跟几个主要科任老师沟通, 请他们在上课时多留心他的情绪, 发现异常要及时疏导。

其次, 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 我会有意无意地偏心于他, 即使他有做得不是很恰当的地方, 我也只是旁敲侧击, 从不严厉地指名道姓批评他。我小心地保护他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免得因受刺激而再生出什么事端来。而对他品行上的优点, 我经常作为典范宣讲, 有意识地多表扬他, 鼓励他克服自卑的心理。

二、以活动为载体, 用成就感克服自卑, 张扬他的个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学生而言, 它体现为学生在学习、文体等活动中对成功的需要。活动能缩短心理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消除自卑心理,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释放心理压力, 提高交往能力。我每次与他谈话, 他都是涨红着脸, 眼神闪烁不定, 显得紧张不自在。但在活动中, 尤其是体育活动中, 他似乎少有顾虑, 总是神采奕奕, 各项活动都很拿手。于是, 我在以后的活动中, 每次挑选人员, 对他最为关照, 总是优先考虑让他去参加比赛。这样就能让小黄在活动中缓解压力, 对培养他乐观向上、积极向前的人格品质应该有帮助。而在比赛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正好可以锤炼他的坚毅个性。

三、和家长沟通协调, 减轻他的学习压力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 家长的教育引导与学校保持同步是心理辅导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据他父亲说小黄刚到宁波的几天还兴高采烈, 慢慢却不爱说话了, 喜欢窝在家里, 不太外出玩耍。父母批评他几句, 他就对父母大发脾气, 说话态度比父母还恶劣。

通过与家长的多次交谈, 我首先调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心态, 不要再把孩子的学习和生存捆绑在一起, 要放开手, 相信孩子的自觉性;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 多给予关心、安慰, 倾听孩子的讲述, 给孩子以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 陪孩子做一些他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要多给孩子鼓励、表扬, 学会赏识教育。

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我看到了进步, 小黄与好朋友们友好往来, 没有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在各项活动中他表现突出, 在被教师和同伴接受的氛围中, 他的积极情绪逐渐占了主导地位, 有了被他人接纳和受人尊重的体验, 自信心随之增强, 而且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也更强烈。每天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偶尔与他谈话时也比以前自在多了。

一切似乎都在朝良性发展, 我为小黄的改变暗暗庆幸。然而事隔半年之后的一个下午, 有学生匆匆跑来说小黄气得像上次那样了, 怎么劝也没有用。我赶紧到教室处理此事, 情况虽没有像上次那么严重, 但着实让人担心。事后我跟他促膝谈心, 得知事情的经过实在是简单得不行:他与他的同桌平时很要好, 同桌没带水的时候小黄把自己的水给他喝。这天小黄也没有带水, 体育课结束后, 他问同桌讨水喝, 同桌给他喝了, 当他第二次再向同桌要时, 上课音乐刚好响了, 同桌为了不影响上课, 就没有再次给他。这是常人看来理所当然的举动, 小黄却认为同桌背叛了他, 于是独自生起闷气来, 一下子又到了抑郁难控的地步。

这件事让我深刻反省自己的策略。以前我都都是从他敏感多思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 把他想象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经常让他享受像阳光雨露般的成功的喜悦, 而缺少了风刀霜剑般的挫折和锤炼。我和学生刻意营造起来的温馨氛围让他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助长了他自负的心态, 他多疑偏执的心理问题因没有发作的机会, 所以缺乏对人际交往中困难的处理能力。他还是那样执拗敏感, 半年中没发生任何事情只是因为我们平时没有做出他认为对不起他的事情。

后来班级里发生的另一件事情, 更加坚定了我要适时对他“以刚克柔”的决心。事情是这样的, 一位平时活泼开朗、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与别人闹矛盾的时候也像小黄那样紧握拳头, 好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

我思索:是不是小黄的事情对他有所暗示, 只要平时乖巧的孩子有委屈时这样做, 我和其他学生就会像保护小黄一样把他保护起来, 让他不受别人的欺负?如果真是这样想的, 那其他学生会不会也看样学样呢?如果真是这样, 我的好心就造成了个别学生另一种新的心理障碍。

后续措施

于是我在帮助小黄的措施中又增加了一项:适当施加批评教育, 锤炼耐挫能力。

其实挫折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最好素材。每克服一个挫折, 孩子就会成熟一点。我前期对小黄采取的措施中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环, 那就是让他经历批评和指责之类的“挫折教育”, 增强他的耐挫能力。他对同学间正常矛盾的过度反应, 归根究底是因为心理耐挫能力不够。虽然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但由于他的体育技能比较出色, 在比赛中成绩相当不错, 所以很少有受挫的感觉。没有失败的经历, 就谈不上增强他的抗挫能力。因此, 我应当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情绪特征和意志水平适当地对其进行“挫折教育”, 使他明白, 在成长的过程中, 难免遇到像批评和指责之类的挫折和困难, 但只要坦然面对挫折, 持之以恒, 就能获得成功。

从那以后我在平时不再一味地为迎合他的心理而回避对他的正面批评, 虽然, 小黄犯错误的机会很少, 尤其是行为习惯方面。有好几天, 他跟伙伴在放学后都在学校附近玩耍而不直接回家做作业, 我知道后要求他们先回家完成作业再出来玩, 可是这些学生阳奉阴违找了个隐蔽的地方继续玩。我在班级里指名道姓批评了他们, 其中包括小黄。一开始小黄脸上一阵红、一阵白适应不了, 过了一会儿渐渐自然起来, 我担心的事没有发生。我想此时他的心里肯定在激烈碰撞, 最后事实说服了他要勇于面对受到的挫折, 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生活下去。后来又有一次, 我发现了他的错误, 不急不缓地当众数落了他几句, 这次他的反映就与常人差不多了。我想这样让他正视自己面对的挫折, 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有利于他良好受挫能力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 培养他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样我用“刚中有柔, 柔中带刚”的方式影响着小黄的心理,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平时有些委屈基本也能坦然承受, 性格比以前要开朗, 交友的圈子也大了些。

案例反思

一、要切实关心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的心理健康

他们虽是城市学校中的借读生, 但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关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 这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 此事刻不容缓。这些学生渴望深层次的理解与关爱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家庭的艰难, 内心的无助与孤苦, 使他们对理解与关爱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 内心深处有着一股被尊重和同情的奢求, 若长期得不到心灵的抚慰就会变得自卑自闭或者走向道德的对立面。因而, 他们更需要得到关心和抚慰, 家庭、学校、社会更应给予他们一份特殊的关爱。

二、心理干预过程要掌握度

小黄的事例让我明白了在心理辅导实践中有时不能片面地“投其所好”, 没有与自己的错误心理做正面的较量, 怎会有战胜心理障碍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这样做只是把问题的根源藏了起来, 而当它再次出现也是必然的事情。对小黄这样内向多疑的学生采取的“软”保护不能过头, 有时要“以刚克柔”, 达到“刚柔相济”的和谐境界。

三、要时刻关注采取的措施对其他学生的心理暗示

心理研究表明, 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 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 有的则是消极的。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消极的暗示则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 会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思维过程, 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而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儿童来讲, 不良的心理反应更易于形成和固定下来, 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在小黄事件的处理中, 我不经意地给了其他学生不良的心理暗示, 让个别学生认为可以用眼泪或者自虐等方法博取别人的同情和保护, 是自己战胜困难的一种有效方法。好在我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 调整了心理辅导方案, 给了学生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同学矛盾的参照对象。

3.学生厌学心理的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篇三

关键词:厌学心理;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陈坚(化名),男,17岁,某艺术学校音乐班二年级学生,南宁市人,独子,父母为公务员,家庭经济情况良好。

二、主述和自述

自初中以来我就对文化课没有兴趣,有偏见和抵触,认为上不上没什么关系,即便到教室也会开小差,玩手机。我爱好专业课,但不够勤奋,很少主动到学校琴房练琴或唱歌。课余时间很少用来学习,不知道要做什么,白天睡懒觉,晚上经常出去玩,有时回来得很晚。学校离家近,条件符合走读,家长也希望我住家,但我不想住在家里,不想受到父母的管制。

三、教师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陈坚从小参加学习兴趣班培训,自小嘴巴甜,说起话来放得开,不拘束,语言叙述清晰,所述问题实事求事,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性格比较直爽、健谈,和他交流没有什么障碍。

班主任反映该生经常旷课,特别是文化课,晚上出去玩,很晚才回来,讲义气和面子,同学关系好,为人热情,朋友多且关系密切,只要人邀请必到场,爱抽烟、喝酒,自控力较差,上课需要教师到宿舍去叫,上课开小差,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得过且过。优点是比较讲究卫生,床上用品、个人衣着整齐、清洁。

四、评估与诊断

该生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对自己的认识还算清晰,对专业有兴趣和爱好,却不肯去努力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以及发展规划,自控力差,属于厌学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陈坚处于人们常说的“叛逆期”,不仅生理方面快速变化成长,而且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意见,但由于年龄与社会经验所限,他对是非曲直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

2.家庭原因

因父母都是公务员,父亲还是单位领导,父母对其关注和教育度是够的。陈坚参加过各种兴趣班学习,如音乐、美术、儿童英语班等,学习效果良好。但爷爷奶奶比较宠爱,甚至说是溺爱,要什么给什么,零花钱多,因为在爷爷奶奶四个子女中他是唯一的男孙,并且长得可爱、帅气,在几个孙辈中“享有特权”。由于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教育与要求有差异,从小学到初中成长变化中受外界因素影响,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但个性却越来越要强和张扬。

3.自身原因

陈坚之所以选择来校就读是因为:认为读高中辛苦;考不上示范高中;自己从小对音乐有一定学习兴趣和天赋。但其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来校过了两三个月,神秘感没有了,学校并没有教“街舞”或流行歌曲,心理的落差使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加上自控力较差,脱离父母管教,生活习惯和作息再没规律可言。

现在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无目标,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得过且过混日子,甚至自暴自弃,对出路不明确、迷茫,也不为将来考虑。这些人相处久了,无疑形成“你这样,我也这样,大家混日子”的心理,正如“近墨者黑”,陈坚来到学校后就受到环境影响,变得更加厌学。

4.社会原因

当今信息流通量大,网络使他了解社会上的各种新鲜事,正面的、负面的都随时进入他头脑。陈坚跟其他学生一样,对于电脑网络无师自通,并且沉溺其中。

六、辅导过程

1.第一次辅导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特意安排,而是利用陈坚主动到课的机会,以坦诚自然的态度,跟他沟通交流,谈生活谈社会见闻,建立平等友好、信任的关系。

效果——下次课堂,他按时出现在教室。

2.第二次辅导

巩固良好的信任关系。继续坚持平等、坦诚的态度,以朋友式的聊天形式,与之聊一周来的娱乐去向和学校班级趣事以及他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

效果——加深了解,师生可以成为朋友。再下次课堂准时到课,并认真听课。

3.第三次辅导

强调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尊重的方式与意义。按时上课,认真听课,是尊重教师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自己又学到知识,一举两得。教师热情、友好、平等、亲近对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来交往,缩短师生距离,增进彼此信任,从而使学生学自觉尊重教师。

效果——肯听教师的话和接受教师的教育。

4.第四次辅导

肯定其优秀的一面。陈坚除了学习积极性差、花钱大手大脚、沉溺于网络等缺点外,他的优点是团结同学,热心助人,不会参与打架斗殴,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为此,在与他沟通交谈当中充分肯定了他这些优秀表现,建立他的自信心,也适当在同学面前给予表扬,让他感受教师对他的关注与肯定。

效果——给他以一种鼓励,增强他改正缺点的信心。

5.第五次辅导

了解该生厌学产生的原因。谈到入校一年多,学习方面有何收获,有何想法。陈坚坦承学习态度不端正,想学就学,不想学就缺课,小时候对音乐的兴趣,长大后却没有那么浓厚了,尤其进入专业学校后,专业教师上课多是民族、美声等唱法,所教的歌曲都是经典音乐,不是流行歌曲,学起来乏味,难度又大,一时对学音乐产生迷茫,文化课又觉得可学可不学,对音乐专业学习目的模糊,不知道将来如何发展。

效果——了解厌学根源,便于对症下药,消除厌学心理。

6.第六次辅导

帮助其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目标的设立会通过自我激励机制对个体发生作用。头脑中的目标意识越清晰,越具体,对个体行为动机的引发越有利。另外,目标的确立要适当高一些,这有利于激发潜能,一般来说,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过难或过易的学习目标都会影响学习动机。陈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来学校学习的目的仅是因为喜欢唱歌,他不知道毕业之后如何发展,也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只想走一步算一步。由于学习方向不明而无从下手,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反而使他对学习产生不良的情绪。从陈坚说过想读大学和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分析,喜欢音乐和唱歌是好的,是他的一个特长和优势,可以通过发挥这个特长来弥补自身文化课方面的欠缺,报读音乐专业高校,并举学校很多成功的例子,告知他大学校园才是年轻人的美好乐园。与其分析,现在还是一年级,努力还来得及,大学艺术类专业的分数线普遍比综合类的要低,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陈坚的语文成绩还可以;从小就学英语,基础也不错,会些口语;数学比较差,家庭条件允许可以通过请家教补数学课,提高数学成绩。

效果——不良的习惯慢慢消失,学习态度慢慢端正,开始按拟订的学习目标。

7.第七次辅导

跟踪督促学习,提高其自控力,教会其合理安排时间。让一个学生进步不容易,尤其是思想方面的进步,经常会因为人性懒惰和忍耐有限的弱点,反复无常,需要教师、家长共同沟通、配合,分清各方责任,并且协助制定科学的学习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定出短期和中期的发展规划,严格按学科科目与时间表督促检查,提高自控力,持之以恒。

效果——生活学习开始规律,晚归现象减少。

8.第八次辅导

劳逸结合,沟通交流。教师家长定期沟通,反馈各自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及时肯定良好、进步的表现,也有策略地指出欠缺之处,鼓励其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休息,强调学习生活节奏协调,节假日可以陪同外出游玩,放松思想,劳逸结合,学习常态化、习惯化,学习生活形成良好习惯。

效果——一个好学生出现,一年级第二学期至今表现良好,积极参加班级学校活动,为争取到高校学习努力备考。

七、辅导效果分析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辅导,陈坚的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有了一定的改善。他能主动到课堂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目标,对未来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到课率有了明显提高,迟到、旷课的现象减少,睡懒觉现象也基本没有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提高,任课教师反映他能在文化课上主动提问题了。心理辅导对该生的厌学心理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建荣.中学生厌学的个案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4.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篇四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常回来探望。陈教授有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在上海,因而他的生活平静而安详。前不久,陈教授由于回家较晚,到家后,发现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连忙送往医院,当子女赶到时,老伴已经离开人士。子女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回家过晚”,双方之间的裂痕加深,子女们用冷言冷语讥讽老人,探望次数大大减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经常酗酒,酗酒后会痛哭流涕,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陈教授,变的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派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本案例应该从家庭思维的角度介入。

问题:

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维是指什么? 家庭思维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这一关系系统对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响,是老年人与人交往并获得支持的来源;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们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与这些角色相联系的特定功能已经终止,它们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

如何恢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舒缓情绪(精神情绪问题);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丧亲问题);如何与儿女修复关系(感情支持问题);如何免受儿子冷言冷语(语言虐待问题)。

3、社工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策略有:(个人+家庭成员)

(1)社工应该让陈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陈教授制订一份健康活动计划。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针对其儿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劝说其他家人加入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

(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5)也可以给陈教授做哀伤辅导,让其正视这一过程,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

(6)对于虐待问题,社工应该让陈教授的女儿明白当初父亲下乡插队时的“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母亲的死也纯属意外,让其明白父亲深爱着母亲,不可能害死母亲的事实,争取其女儿的支持是整个案例的关键因素。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前面的张教授的困境中找出相关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2)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3)精神问题的解决;

(4)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包括情感支持网络;

(5)老年人特殊问题的处理,如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丧亲问题等。

案例二:

张女士文化水平不高,在一家大型超市做保洁工作,一天,她在四楼擦玻璃窗,不慎坠楼,从此失去双腿。超市给了一笔数额不多不少的慰问补偿金。丈夫对张女士很关心,为了多挣钱,又去兼职,家里孩子一个8岁,一个10岁,都很懂事,上学前后都会照顾妈妈。张女士觉得自己是负担。一天家里只有她一人,她一时想不开,便爬下床打开煤气自杀,幸好被邻居发现救了过来。问题:

1、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对张女士的情况加以评估。

运用优势视角评估可以看四个方面,即环境的优势、环境的缺失、个人的缺失。从案例看,张女士的家庭关系较为亲密,两个孩子与丈夫都很关系她,邻居与她们的关系也不错,平日会关照她。而她自己上半身功能完好,头脑也无损,并且自身是一个勤恳的人。这些是她个人与环境的优势。从缺失看,环境层面是丈夫工作忙,两个孩子年幼,张女士平时缺乏照料;个人层面是张女士自己悲观、消极。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让张女士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其信心,鼓励战胜自我。

2、如果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你打算采取何种介入模式帮助张女士?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增能模式帮助张女士,增能模式是把增能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由于张女士目前自认没用,是个拖累,对自身有较多负性的评价与看法,增能模式有助她提升自信、自尊、激发潜能,从而改变其悲观、消极的态度,解决其问题。在运用增能模式时,要注意运用充权技巧,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来激发张女士的改变动机,鼓励她反思,学习正面看待问题,并努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

小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被要求来见社会工作者。从四年级开始,他的成绩就一直处于下游水平。他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他“太安静,有些孤僻”。他连续几个寒暑假都参加学习辅导班,但是仍旧没有提高成绩。老师告诉小明的父母,如果他的学习再不改善,很可能没法升级。

在社会工作者与小明谈话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学习问题描述得很简单:“都是因为老师,他们整天冲着我叫喊,让我怎么好好学习?我告诉语文老师没有完成预习时,她就说我太偷懒,太笨。如果他们都认为我是哑巴,怎么能够指望我学到东西?”在进一步深谈后,小明用一种沉静、闷闷不乐的声音概括了自己的想法:“我知道像我这样的脑子不用指望有什么出息了,我思维慢,老师也无能为力。只要想起学校我就心惊胆战,我还怕自己会在课堂上说出什么愚蠢的话来让人笑话我。”

社会工作者单独会见了小明的父母,对于为什么儿子在学校表现不好的问题,他们很快就补充了自己的观点。母亲承认,当她听到小明说不想去学校或者不会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她感到非常愤怒并大声责骂他;不过她并不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问题。可以看得出来,父母对小明都很生气。

问题:

1、在上述案例中,小明主要面临的困境由哪些? 上述案例中,小明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其个人、家庭和学校系统中反映出来:(1)如何改善小明自卑、缺乏自信、孤僻的心理状态,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2)如何提高小明的学习成绩;(3)如何改善小明与父母缺乏沟通的现状,避免母亲对他学业不好的过度责骂;(4)如何改善小明在校与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

2、针对小明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介入策略:(1)社会工作者为小明进行情绪疏导,鼓励他自我肯定、自我认同,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在儿童中晚期阶段,儿童需要培养自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儿童乐于勤奋学习以及参与学习上的竞争,所以鼓励与认可很重要。(2)社会工作者为小明安排志愿者定期为其辅导课业,有针对性制定辅导计划,尽可能改善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3)社会工作者与小明的父母进行沟通,教导其家庭养育技能及亲自沟通技巧。目的在于让他们多倾听小明的需要,了解小明的想法,而非一味以责骂的方式责备孩子不努力学习。要求小明的父母能够多花时间陪伴小明,帮助解决小明学习上的难题。(4)社会工作者为小明安排学习社交技巧的小组或社区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小组与他人相处,为他在学校与同学友好相处做好准备。(5)社会工作者与小明的老师进行沟通。一方面,让老师能够以正面、积极的教育方式对待小明,避免对学生以侮辱性词汇形容,如“你太笨”等;另一方面,争取老师对小明朋友的支持,鼓励小明与同学交往,同时也在学生面前肯定小明的进步与努力。

案例四:

阿芳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在她6岁时被判刑,后死在狱中,剩下姐姐和她与母亲相依为命。1999年姐姐结婚出嫁,为筹办姐姐的婚事,母亲到处筹款借钱,给生活拮据的家庭添加了债务。2000年,阿芳从职校毕业后找了份宾馆服务员的工作。为还债务,她经常替小姐妹们加班,也不舍得为自己购置时髦的衣服。慢慢地,阿芳观察到经常出入于宾馆、打扮时髦的女性及其她们的生活方式,阿芳终于没能抵挡住诱惑,偷偷做起了卖淫女。母亲看到打扮得日渐妖艳、神情懒散的女儿,心里很着急。当母亲得知女儿已辞退工作偷偷卖淫时痛哭流涕,找到社工站请求社工救救女儿。问题:

1、阿芳的主要困境是什么? 阿芳面临的主要困境是:生活现状与生活欲望之间的不协调;树立正确价值观和生活观的问题。

5.老年人个案工作案例 篇五

一、案主基本资料 李女士,81岁。

服务对象于2007年10月因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目前有一位服务员为其提供居家清洁及买菜服务(一个月服务6次)。工作员于2009年7月上门家访时接触到服务对象,她表示自己于2008年申请了临时救助资金3000元做了左眼的白内障手术,右眼看东西模糊,也想做手术,但一方面担心去年申请了临时救济不知道现在还能否申请得到,另一方面怕自己做了手术住院期间没有人照顾,所以有点焦虑情绪;同时服务对象表示由于眼疾和腿疾,很少下楼,在家陪伴她的只有收音机,所以时常会觉得孤单。社工就此问题进行了近4个月的跟进,最后因案主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于2009年10月结案。2010年1月,案主再次主动向社工求助,呈现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她表示要办理遗嘱公证;二是其住房面临旧城改造的境况,案主担心自己到时候应付不了,希望社工到时候可以协助她适应新的环境;三是异地社保认证政策有些调整,需要去户籍地的社保机构重新办理手续。由于一下子出现了这么多问题,案主表示“适应不了,压力很大,有点焦虑”。同时她行动不便,身边没有亲人可以帮忙,所以向社工主动求助。

二、问题分析

案主是在第一次服务的基础上再次求助于社工,有了上一次专业关系的建立与了解。由于案主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年老体弱,因此此次的服务着重于帮助案主解决由于自身客观原因所无法达成的目标功能。

(一)情绪困扰问题

由于案主年岁已高,长期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常年独自在家,孤独感倍增,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经济状况不稳定的同时又担心住院期间无人照顾,因此常常产生焦虑的情绪。社工需要运用同感、鼓励和支持等专业技巧对其进行情绪疏导。此外,工作人员要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解决问题的目标,并鼓励服务对象积极主动地和工作人员一起去完成这些目标,以达到问题的解决。

(二)任务中心模式的运用

二次求助时,案主明确提出了希望社工帮助解决的三个问题:遗嘱公证,适应新环境,异地社保认证。社工应力求提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案主自己所选定的明确目标,制定详细的服务计划。

(三)优先排序理念在问题解决中的运用

案主一个人同时面对多个事件引起的困难而不知道如何解决时会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必须按照轻重缓急对这些问题进行先后排序,较为紧急重要的、可行性高的优先解决,而其他相对较为次要的可以排在后面解决。首先解决手术费用以及住院期间照顾问题,让案主无后顾之忧。其次再增强服务对象的支持系统,减轻其孤独感及焦虑情绪,最后再帮助案主办理遗嘱公证和异地社保认证事宜。

(四)支持系统的增强

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人融合进社会的网络之中,因而强化个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由于案主身边没有亲人,支持系统薄弱,因此需要社工与服务对象一起探讨可以动用的系统资源。服务对象表示自己在外地的外甥跟自己经常通电话,有时候也来探望她,可以考虑在住院期间由其照顾;而针对服务对象长期一人在家感觉孤独及行动不便,社工可以帮助其向区义工联申请义工进行探访、陪散步、陪诊等。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1)短期目标

1.案主的身体状况和经济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2.案主通过面谈对自身的情绪得到一定的认知。(2)长期目标 1.案主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2案主建立起支持(资源,情感等)网络。3案主的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二)服务策略

1、跟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取得联系,了解申请临时救济金的条件及程序。跟进服务对象临时救济金的申请,以缓解其手术费用带来的经济压力;

2、与服务对象的外甥取得联系,告知服务对象目前的身体状况及需要帮助的方面。并让其外甥能在服务对象住院时照顾她,从而减轻服务对象对生病无人照顾的担忧;

3、向区义工联申请义工定期或不定期对服务对象提供探访、陪聊、陪散步、陪诊等服务。从而增强服务对象的支持系统,从而减轻其孤独感及由于行动不便带来的困难;

4、向A市公证处咨询办理遗嘱公证的程序,同时和服务对象一起准备需要的材料,跟进遗嘱公证事宜的办理,并及时与服务对象沟通办理进度,让其有参与感和成就感;

5、向区社保局咨询办理异地社保认证的程序,同时和服务对象一起准备需要的材料,同时跟进事宜的办理,并与服务对象进行及时沟通;

6、向社区工作站了解旧房改造政策及具体规划,让服务对象能了解到旧房改造的具体规划。并引导服务对象想象一下,如果真的发生了拆迁的情况,自己会如何去应付。如此能增强服务对象面对问题的勇气及做到未雨绸缪。

7、对服务对象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进行赞赏和鼓励,并引导其在以后对出现类似问题该如何解决进行探讨,以真正做到“助人自助”。

四、评估 身体方面,白内障手术取得成功,手术费得到报销;情绪方面,通过刻度问句,服务对象焦虑程度大幅度减轻;行为方面,在义工的陪伴下,经常会下楼散步和买东西,失眠情况减少;问题解决方面,遗嘱公证、异地社保认证、房屋拆迁等事宜得到了解决;自我认知方面,由开始的自我否定和退缩变得坚强、自信。

6.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报告设计 篇六

案主是一个24岁女生,内向寡言。普通家庭,有父母和妹妹。经过多方的了解,案主的父母比较关注妹妹,因为妹妹学习好且即将高考,父母的重心都在妹妹身上。父母对案主平日关注比较少。案主技校毕业曾经做过收银员,社会经历比较简单。吸烟喝酒诱因是男友和周围同事的影响,案主因为男友的背叛而精神受挫,更是伤心难过而吸烟染上烟瘾。因此被强制隔离戒烟30日后,与戒烟社会工作站签订社区戒烟的帮教协议,来社区禁烟工作站报到。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

案主是愿意找社区社工的,并且根据协议前来社区报到。社工在帮助过程中采取了主动接近沟通的方式。这是典型的“来访者”主动来访,在理论的运用方面应比较轻松应对,对案主运用这一疗法可以作为来访者中心的经典案例。

在经过各方面了解和直接接触,对案主情况做了初步了解和预估。案主的自我概念界定比较清晰。但案主十分寡言而且不自信,在运用“来访者中心疗法”时,鼓励她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包括消极的和积极的)上,有一定程度的障碍。案主的自我概念清晰,对自己进行这类定位:“胆小但不怕事、“单纯、易受骗”“经常感觉自己很没用”等等,含有较多的贬义色彩情感。案主长期接受到得的价值观理念,即“学习好、工作好、挣钱多,就叫有能力”“这些不行就是没出息”等,认为自己“很没有用,肯定也戒不掉烟和酒”。

事实上案主有着改变自己的倾向。案主表示“想让家人重视她、看得起她”“想让自己勇敢的站起来,不能再像现在一样了”“不想再混日子了”,从这类表述中案主表明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较强的愿望。

治疗目标:帮助案主加强自我概念、重新定位自己;帮助案主重新找到价值感、肯定自己、重拾信心;帮助案主发现自己的潜力肯定自己的能力,并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努力改变进步。

(二)收集资料和介入

首先,根据罗杰斯的假设,社工要首先要相信案主是积极向上的,本质是善良的。要对戒烟戒酒对象尊重和接纳的开始,避免用歧视或其他消极态度对待案主。社工要相信案主能够经过引导正确认识自己,并且相信案主具有实现自我的潜能,社工要不以自己主观的行为态度明显指导案主,注意弱化自己,将主动性交给案主。社工要通过与案主的接触分析其自我概念是否歪曲,帮助其澄清自我概念,帮助其找回真正的自己,发现自己价值和真实需要。最后通过外因和内因的双重作用帮助案主自助,即实现自我的成长。

介入步骤如下:

一,建立关系(第一、二周)。让案主感受到理解和尊重。戒烟戒酒对象对自己的非健康史是介意的,由于社会大众的标签定义,使他们自己将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与人隔离,也就是罗杰斯所说的防御机制产生。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平等、尊重、接纳正是在这种情境下打破

隔阂的方法。社工表明身份,以“人与人”的平等关系来接触案主。申明社工的工作宗旨、工作内容、工作原则等等。

在此阶段,社工并非强调关于“吸烟喝酒、戒烟戒酒”这一沉重话题,而是将焦点放在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上,尽力使案主消除排斥性和其他疑虑。案主非常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较强,由于与社工的年龄差别不大,交流障碍较少,轻松的氛围初步形成。

二,收集资料并制定目标和服务计划,引导案主澄清自我概念(第三周至第五周)。先从案主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工作、兴趣等方面入手,根据设置访谈的问题和得到的回答来初步判断案主的性格特征、行为特征、自我概念、自我实现的倾向性等。通过访谈,社工初步判断,案主十分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有着比较严重的自卑。这与家庭的环境,案主将“不被看好”这种外在价值观长期内化。案主的真实自我诉求中的“我也能„„”曾经在学习上、工作上的“不如人”的不良情绪,在吸烟喝酒的体验中得到了虚幻的满足。

三,服务计划的实施,在此阶段,引导案主表达、倾诉,社工以“非指导”的原则,在真诚、同感、理解的基础上,不予评判。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情感表达,都要接受。并且在过程中,通过技巧引导案主发现自己积极的、模糊的情感,在这时候对积极情感进行强化。比如案主提到“自己作为家中的老大,没能让父母省心,还给妹妹带来不好影响”,可以得知案主是想实现作为家中长女和姐姐的社会角色应该完成的责任,社工就肯定了其这种积极的责任感。引导案主将需要得到的肯定和认同联系到现实中来,使其得到鼓舞敢于面对困境。

在本案中,社工真诚地肯定了案主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彩妆技巧,并将其强化,鼓励案主新产生的信心。案主在这一过程中,面临了自我概念与外界影响、自我真实诉求与现实条件的冲突。社工的积极关注与肯定是案主的支持力量。在这一阶段引导案主进行新的自我整合。

四,最后,案主的自我实现过程(第十周至以后)。这一阶段,案主自身的努力和社工的实际帮助共同作用。案主经社工帮助,与父母的关系更为亲密,从父母和妹妹得到的关爱和支持变多;与邻里、亲戚的人际关系网得到修补,不再惧怕与人交往,开始参加社区活动;经过免费彩妆课程申请,案主经过接受培训,习得新的生存技能并找到感兴趣的新工作,生活和精神都有所寄托,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增加。并且,案主对未来有了展望,希望自己将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能够完成作为长女的责任,好好孝顺父母和照顾妹妹。在这一点上,案主进入了自我实现的新阶段。

(三)结案与评估、结案但是不能结束,还需要继续为案主服务。在过程中,案主的自我实现倾向性和社工给予的认同、尊重,使得案主很配合地接受戒酒戒烟相关环节的各项要求。并且,案主的这种自我使命感和成就感,来自于家庭、朋友等相关人员的肯定和认同。除了案主要经历必要的定期检测,社工并没有强调刻意戒酒戒烟。社工在整个过程中,对案主所需的这种整体氛

7.一个孤僻学生的辅导个案 篇七

2013年4月, 我参加一次培训会, 有幸与特殊教育专家张宁生教授交谈。 我牢牢把握这次机会, 就如何给学生做心理辅导、 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等问题进行请教, 这次交谈让我受益匪浅。

要了解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胆小、孤僻, 首先要了解他成长的家庭环境是怎样的, 于是, 我先约了每天接送然然上学放学的姥爷, 在和其姥爷的谈话中, 我了解到一些情况: 然然的父母都是政府的科级干部, 然然出生时, 发现他是一个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 都觉得大失所望, 而且觉得是一件非常丢面子的事情。 于是然然从小就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 两位老人对孩子十分宠爱, 事事包办, 因为担心在外边受欺负, 几乎不让孩子出门, 而且总给他讲其他小朋友如何坏的故事。

然然这样的孩子通常是个性孤僻的孩子, 其形成原因就是小时候没有学会与同伴进行交往和合作的技能。 父母的冷落, 隔辈人的过分保护,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要么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 要么呆板、内心封闭, 不能自如地与别人交往, 时间一久, 会形成恶性循环, 更加逃避与人交往。

看着然然沉默的样子, 我的心里说不出有多难过。 作为老师, 我知道, 儿童时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期, 成年人的心理疾患, 往往给儿童埋下了隐患。 当今社会是一个交往的社会, 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都是与人际交往密切联系的。 任何一个人, 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 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然然的性格, 急需转化。 按照张教授的指导意见, 我阅读了一些学习资料, 开始了对然然的辅导转化:

一、对然然的个别辅导

1 .努力走近他。

然然与姥爷极其亲切, 每天姥爷来校接他, 他都会飞快地扑到姥爷怀中。 于是我借鉴“ 狐假虎威”的原理, 每天下午与其姥爷站在一起, 迎接然然的飞奔。 当他在姥爷的怀里享受那久违的安全与幸福感时, 我去抚摸他的小脑瓜、白皙的脸蛋, 或者握握他的小手……逐渐地, 当我再独立靠近他时, 他不再努力地摆手摇头了, 也会习惯地与我拉拉手。 这使我看到了希望。

2.用爱的力量把他拉向学生中间。

由于特殊的成长经历, 然然脆弱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多给他一些爱护, 让他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感情上有了一定的寄托, 对老师、同学有了感情, 不至于再把自己孤立。 一方面, 我注意观察, 寻找机会亲近他, 关心他, 信任他,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一次体活课上, 我发现然然又在远远地望着班上的同学做游戏。 于是, 我吩咐班长小强过去邀请他, 可是被他拒绝了。 我马上走过去, 蹲下身子, 拉着然然的手, 问他:“ 你为什么不去和同学们一起玩呢? ”他摇摇头, 不说话。 这时, 我对他说:“ 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玩这个游戏, 我们一起去, 好吗? ”他抬着看了看我, 点点头。 游戏中, 我看到他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一会儿, 我就对他说:“ 老师累了, 想休息一下, 你自己和同学们玩好吗? ”他还沉浸在游戏的快活中, 一下就答应了。 我很欣慰地在边上看着他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3. 尊重孩子, 利用激励机制帮助他树立自信。

有人说人生是一本书, 孩子更是一本书, 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 要纠正然然的不良行为, 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 1) 发现闪光点, 多鼓励、多表扬。 老师一定要注意多接触孩子, 上课时用眼神给他鼓励。 老师点名时, 只要他大胆地站起来, 答一声“ 到”, 虽然声音很小很小, 但这也是他起步的开始,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 让他知道老师和同学每时每刻都在注意他, 增强他的自信心。

( 2) 多创造机会让他得到锻炼。 布置作业时, 把发作业纸的任务交给然然来完成, 这样, 他有了与每个同学接触的机会, 当他发完时, 再对其任务的完成给予肯定与鼓励, 让他感受到服务他人的喜悦。

二、与家庭联系进行整合教育

1 .改变家庭环境。

(1) 约见然然的父母谈心, 首先对于其家庭遇到然然这样一个残疾孩子表示同情与理解, 消除他们对外界的戒备心理。然后告诉他们其实然然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 残疾孩子的成长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 他们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也需要父母的关爱, 帮助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2) 引导然然的姥姥姥爷对然然采取正当的关爱方式, 而不再一味地娇宠。

2.每次发现然然在学校的点滴进步, 我都会及时地记录在“成长卡”上, 并与家长进行交流, 要求家长配合老师, 进行巩固。如给孩子创造活动的机会, 邀请同伴到家里玩等。

三、联系科任老师进行协作教育

争取任课教师的支持, 经常交换意见, 了解然然在各方面的表现, 共同来帮助他。我了解到然然在家里非常喜欢跑步, 于是请体育老师特别训练他, 让他参加运动会, 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通过近一年来的辅导, 然然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现在, 他遇见我会主动地笑一笑, 然后轻轻喊一声“杜老师!”下课以后, 他会经常和同学一起玩耍。在他过生日的时候, 爸爸妈妈特意带着蛋糕来学校, 陪着然然和老师同学一起庆祝。看到他在操场上和同学一起奔跑的身影, 听到他欢快的笑声, 我真是为他高兴, 然然不再是那个胆小孤僻的孩子了!

摘要:然然, 男, 7岁, 一年级新生。唐氏综合症, 智力障碍。胆小, 性格孤僻, 不愿与人交往, 在学校表现尤其突出。主要原因是成长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不当。制定了辅导计划, 并实施。主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 创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坚持正面疏导教育, 经常、持久的心理辅导使该生的不良表现有所好转, 能大胆主动交往了, 不再胆小孤僻。

关键词:孤僻,辅导,个案

参考文献

[1]明宏.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年5月第1版.2007年8月修订版.2009年7月第5次印刷.P1 00、P1 45

[2]明宏.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5年5月第1版.2007年8月修订版.2009年7月第5次印刷.P64、P93

8.学生偏激心理个案分析 篇八

学生刘某,10 岁,我班中的一名男生。看似比较懂事,内向,平常不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发现和注意。四五年级时曾有几次因各种原因背着书包要回家,不想读书了。在未教他之前,我就对此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脾气大,容易做出格行为。本学期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对该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次是将家长让他上交给老师的晚托班费“弄丢 ”了,死活不承认是自己用作它途了;另一次是因过生日,家长未买蛋糕而向任课老师发脾气。平常喜欢说谎,自然地将所有的错误与不对归结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却无错可改。

案例分析

我认为,学生刘某从心理成因来讲更多的是偏激心理在作祟。偏激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多存在于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

常见的偏激主要有3方面的特性:1.认识上的片面性:偏激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试想,这样的人谁愿和他打交道?2.情绪上的冲动性: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3.行为上的莽撞性: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产生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的发展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自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

学生刘某不管从认识,还是从情绪和行为上都与偏激心理的表现相符合,究其偏激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因素。由于学生刘某是独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大伯平常比较关心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给孩子钱,以此来弥补所谓做父母的责任。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关键要素,缺少了亲人关爱的这一重要情感熏陶,导致学生孤单,生活无目的性,迷恋打游戏机,经常找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由于父母对他的关心较少,他就将自己的各种不足都归结到父母身上。随着心理迁移,在学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对与错,自然地将这一切的错误都归咎到同学,甚至老师身上。缺失了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是学生刘某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个人因素。学生刘某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由于自己的偏激,导致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差,这一因素更让其在情绪上表现得更为冲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莽撞的行为。以偏概全,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做法。

他人因素。由于学生刘某的偏激行为的表现,使其他学生对他退避三舍,同学们认为该生气量特别小,看到别人受表扬就揭短,看到别人挨批评就幸灾乐祸;没有朋友,不愿意和他们交往。所以学生刘某和同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孤单与无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任课老师也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不愿更多地“管”他,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使其觉得自己更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促使他用更为偏激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

辅导策略

1.拉近距离,实施关爱

由于学生刘某偏激的言行,使他与其他同学的心理距离较远,也经常受到歧视而自卑,最终表现出自傲和偏执甚至对立情绪,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谈,告诉他你是父母的好孩子,你是老师的好学生,你是同学们的好同学,你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份子,只要你正确地对待他人他事,你就会受到同学的欢迎,老师和家长的信任、表扬。于是我经常鼓励他去关爱别人,关心集体,在多次表扬中,使他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友爱。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支圆珠笔,让他很感动,从而逐步地對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偏激心理得到了一定的矫正。

2.自我管理,塑造人格

制定目标,让学生刘某明确自控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已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个时间规划表,要求他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逐步磨砺自己的意志,让他意识到一味地原谅自己,迁就自己,只会在错误、缺陷、恶性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实施批评和表扬有机结合的方式,规范其行为,引导其从偏激中走出来,塑造一个具有正常心理的人格。

3.师生努力,促使改变

与任课老师沟通,利用一切机会发现学生刘某的闪光点,对其不自制的行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约,减少了他与老师的冲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使他获得了一种宁静、平和、友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们以一种宽大为怀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点,以一种沙里淘金的耐心去发现他的优点,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促使改变。

4.沟通家长,健康成长

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为了孩子,多回家,多教育,多关心。平时要求注意创设与孩子沟通的情境,真心听孩子的倾诉,少用粗俗而又无效的打骂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维及互相关爱等方式正面启发培养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的主战场,作好孩子的榜样,努力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为开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创设条件。

辅导效果

通过将近两个多月的辅导,学生刘某已经能和父母较好地进行心理交流;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较为和睦了;能够积极地参与一些活动;对老师有了信任感;平常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过激行为几乎没有了。

个案思考

1.作为一名教师,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

2.教师要多学知识,除了学好课程的理论知识,做好教学实践工作之外,还要学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艺术常识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适合现代教学的老师。

3.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挑战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复杂。

4.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如何做好老师,必须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利用学校主阵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进行有效地教育,培养心智健康的学生。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市苏宁小学)

编辑∕高 伟

上一篇:电梯伤亡事故及预防措施下一篇:助理竞聘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