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论文

2024-07-27

俄罗斯论文(共8篇)

1.俄罗斯论文 篇一

思郁:《俄罗斯文学讲稿》:纳博科夫与俄罗斯文学

像任何流亡到美国的作家一样,写作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职业,除非你能写出一本《洛丽塔》那样的畅销书,才可能养活自己,成为一名完全的作家。1940年5月,纳博科夫到了美国之后,同样陷入过讨生活的困境,他甚至差点成为了一名快递员,做过家教,当过网球教练,四处演讲,给杂志撰稿,做自己的昆虫学研究,最终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一名教授文学的教授——在巴黎的文学圈,西林是个大名鼎鼎的小说家,到了美国他默默无闻,只能从头开始。也幸好有这样的一个过渡期,落难的小说家屈居于学院之内,成为一名批评家,让我们看到了身为批评家的纳博科夫自己的文学观是什么样的。无论是涉及欧洲的《文学讲稿》,还是关于《堂吉诃德》讲稿,以及关于他的母语文学的《俄罗斯文学讲稿》,对于我们了解纳博科夫的创作理念和方法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纳博科夫的毒舌是出了名的,就算你不读他的评论,从他后期的接受的一系列访谈中也能感受到他的刻薄。但是这种从媒体采访中建构出来的纳博科夫形象只是一个结论性的画面,我们缺乏有效的认识。我们能从很多话语中察觉到他讥诮的口吻,言不由衷的回答,漫不经心地调侃他的读者。所以访谈中的很多话,让人怀疑是否出于他的真实的态度,还是为了应付媒体故意做出的姿态。比如,当他从媒体中得知乔治·斯坦纳将他和贝克特、博尔赫斯并列称之为当代小说的三个天才代表作家时,他根本管不住他那张刻薄的嘴:“那个剧作家和散文家如今受到狂热的吹捧,在你提到的三人组合中,我感到自己就像两个基督之间的一个盗贼,虽然是个相当快乐的盗贼。”纳博科夫不止一次贬低和嘲笑过博尔赫斯,这并非特例,事实上,我们该问还有哪些伟大的作家是没有遭受过他的“羞辱”的。在其他地方中,他称他喜欢罗伯-格里耶和博尔赫斯,但是接下来的赞语中多少有点夸大其词:“在他们神奇的迷宫中你可以呼吸得多么自由和欢快啊!我喜爱他们思想的清澈、纯净和诗意,镜中的幻景。”这种无比热情的口吻,反而让人怀疑有多少的真实性。但是,访谈是即时性的,讲稿与访谈又不一样。访谈是随时可以变化的,留下的讲稿则是对教授学生的责任;访谈话语是给媒体的,而讲稿是讲给学生的;访谈只需要结论,不需要论证过程,而讲稿需要各种文本细节支撑,说起来才能令人信服;访谈可以哗众取宠,博取眼球,一逞口舌之辩,但是讲稿中说大话是需要让听众信服的,否则就要为自己的言论付出代价——据说纳博科夫在课堂上有两次授课,让下面的学生夺门而出,一次是讽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次是嘲讽弗洛伊德。

当然,这样的段子至少说明纳博科夫对俄国文学的态度。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我们得以领略到他的文学观,他在讲述列夫·托尔斯泰的那一章中,开篇就提及到,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这是他心目中俄国文学的排名情况,第一,托尔斯泰;第二,果戈里;第三,契诃夫;第四,屠格涅夫。是的,当然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这很像给学生的作文打分,可想而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萨尔蒂科夫正等在我的办公室门口,想为他们自己的低分讨个说法。”这个打分序列偶尔会有些变化,托尔斯泰一定会保持最伟大的作家地位不可动摇,普希金和契诃夫有时候会并列第二,接下来是屠格涅夫,然后是果戈里,最后负责垫底当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文学讲稿》中,托尔斯泰的篇幅最多,他对其解读分析的最为精细,其中很多解读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可以与昆德拉对托尔斯泰的解读相媲美。尤其是他指出托尔斯泰的时间钟与读者的时间钟相一致的刻画手法,是一个新奇的认识角度:“真正吸引着普通读者的是托尔斯泰有赋予自己的小说以时间价值的天分,这些时间价值和我们的时间感恰如其分地吻合。这种成就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但并不属于天才本身所固有的某些值得颂扬的特性。这些时间安排上的巧妙平衡非托尔斯泰莫属;它给吻合的读者一种平凡的现实之感,读者很容易把它归结于托尔斯泰敏锐的洞察力。托尔斯泰的行文合着我们的脉搏的跳动,当我们坐下读他的作品时,似乎能感觉到他文中的人物正和经过我们窗下的人们以一样的节奏活动着。”

尽管纳博科夫一再贬低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精神变态的天才仍然是天才的其中之一,《俄罗斯文学讲稿》中留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篇幅并不少。这种批判至少让我们领略到俄国文学中存在的截然不同的文学观。按照纳博科夫的文学观,他切入文学的唯一视角就是我对文学的兴趣——也就是说,从艺术的永恒性和个人天才的角度来看:“就这一点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算不上一位伟大的作家,而是可谓相当平庸——他的作品虽不时闪现出精彩的幽默,但更多的是一大片一大片陈词滥调的荒原。”在纳博科夫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始写作方法过于理性,他的人物只是和人相似的一种概念,并没有真正的具象化,细节化——细节是纳博科夫不厌其烦地强调的重点。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其说是一位小说家,不如说是一位剧作家,“他的小说所表现的是一连串的场景、一连串的对话,是所有人物被集合在一起的场景——而且用到了所有戏剧的技巧,像高潮、出乎意料的来访者、喜剧式的放松等等。从小说的角度可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就是一堆碎片;如果看作是戏剧,他的作品又过于冗长、散漫,极度失衡。”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纳博科夫对托尔斯泰的推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贬低,在俄国作家中并非特例。1945年,以赛亚·伯林去俄国拜访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时,同样听闻这两位诗人之间的争执,帕斯捷尔纳克对伯林说,托尔斯泰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是对的,他的小说就是一锅糟糕透顶的大杂烩,掺杂了沙文主义和歇斯底里的宗教情绪。卷入其中的还有契诃夫,阿赫玛托娃曾经对帕斯捷尔纳克说,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推崇契诃夫,他的世界全是灰暗的。而帕斯捷尔纳克回答说,所有的俄国作家都在对读者进行说教,而只有契诃夫却没有这样做,他才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阿赫玛托娃正是因为不喜欢托尔斯泰的说教,才称之为自负的魔鬼,自由的敌人。相反,她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多年之后,另外一位俄国诗人,流亡到美国之后的约瑟夫·布罗茨基对这一伟大的俄国文学的传统进行了一个阶段性总结:“在某种意义上,托尔斯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独一无二的。”

沉稳的普希金,踏实的托尔斯泰,自制的契诃夫,古怪的果戈里,这就是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的大体总结。要知道纳博科夫并非鼓吹纯艺术,他反对的是艺术成为某种观念的牺牲品,而丧失了艺术的独特性。他并非反对政治性写作的艺术,但前提是艺术不能被政治利用,不能成为政治隐喻的牺牲品。他对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甚至后来的布罗茨基,都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态——《日瓦戈医生》的英文版后,纳博科夫说从艺术上看,这本小说陈腐、笨重、拙劣;索尔仁尼琴自然也被他认为是政治流亡的原因才获得诺贝尔奖,纳博科夫的名言是,艺术才是一个流亡作家的真正护照;而约瑟夫·布罗茨基流亡美国后,曾经收到过薇拉寄过去的一条牛仔裤,这是他们之间唯一的一次联系。在《俄罗斯文学讲稿》的开篇中,纳博科夫提及俄罗斯文学的整体概念,在他看来俄罗斯文学是一个近代现象,而且有其局限性,只限于十九世纪的几位大作家,打个比方,那个时期所有的作品可以“盛进一只容量为一个世纪的双耳细颈瓶”,至于二十世纪之后,他轻蔑地说,“那点零头,加个小奶罐就够了”。不要太在意纳博科夫的刻薄,他唯一的可取之处就在于,他自比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继承者,同时代的写作者鲜有能与其匹敌者,更何况他还是一位有着极为敏感的语言天赋的双语作家,肩负两种传统的写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俄罗斯文学讲稿》只是了解一位作家的批评观的窗口,而且这种批评观大都形成于青少年时期的阅读。思郁 2015/6/8 俄罗斯文学讲稿,【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丁俊 王建开译,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4月第一版,定价:45.00元

2.俄罗斯论文 篇二

一、“多余人”定义

俄罗斯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长期处于动荡之中, 因此知识分子大多数都经历过精神上的彷徨和无助甚至痛苦, 重压之下他们就会选择逃避。作为贵族知识分子, 他们承担着改变社会的责任, 但是在新旧制度交替中他们又感到迷茫, 现实社会的矛盾与他们内心的矛盾、责任感和使命感交织在一起, 体现在作品中, 就产生了“多余人”的形象。“多余人”形象是俄国历史发展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这个形象是在俄国新旧交替的政治制度下产生的, 首先敏锐的感到变革的就是贵族知识分子, 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 知道新制度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 但是贵族身份又让他们时常陷入矛盾。作家们试图通过作品来揭示这种状态, “多余人”形象应运而生。

二、普希金——俄罗斯文学史上“多余人”形象第一人

俄罗斯文学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普希金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奥涅金, 他为了追求自由, 拒绝再享受上流社会的空虚和无聊, 拒绝了地主女儿达吉雅娜的表白, 独自一人周游全国, 当他再次回到彼得堡追求达吉雅娜时, 已经成为社交界贵妇的达吉雅娜拒绝了他。奥涅金作为贵族却反叛贵族, 在与贵族相处中处处显得孤傲、与众不同, 最终被贵族排斥在外。但是他对贵族的反叛不过是一时冲动, 他冲脱不了贵族头衔的束缚, 没有真正的追求目的和明确的反叛策略。奥涅金的苦痛、孤独、不安已经成为了俄国一代贵族青年的代表人物。

奥涅金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俄国的社会现状, 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却让他什么也干不了, 最后唯有妥协。政治方面的懦弱也表现在情感上, 理智告诉他尽管达吉雅娜漂亮富有, 但是他对她没有情感, 于是拒绝了她, 三年后他回来时却发现, 他是爱着达吉雅娜的。他的一生都处在理智与情感的两难中, 选择了之后又后悔, 导致了他悲剧的命运。奥涅金身上有着典型俄国贵族的标签, 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 有自己的思想, 但是生活慵懒, 自私狭隘, 使他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以至于一事无成, 成了名符其实的“多余人”,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普希金另外一篇作品中《高加索的俘虏》中的“俘虏”也是典型的多余人的形象, 故事描绘的是一个俄罗斯的贵族青年, 他一直向往自由的生活, 但是当他来到高加索山野中时, 却被切尔克斯人俘获。之后他一直过着囚犯的生活, 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内心孤独, 开始拒绝爱情和正常的生活。“俘虏”的形象其实描绘的是俄国的贵族青年在接受了进步的政治观念后, 内心深处仍是崇尚利己主义, 面对爱情, 他们总是觉得不能真心付出, 导致了自己孤独的境地。他们的自私和冷漠断送了自己, 也埋葬了他人。普希金对这种“多余人”既痛恨又给予深刻的同情。

三、“多余人”形象与俄罗斯民族性格的联系

别尔嘉耶夫曾经说过,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爱走极端的民族, 这与俄罗斯的宗教、地域特征都有关系。《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对于连斯基的态度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连斯基是奥涅金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却因为一点误会被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 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决斗的恶习让奥涅金错手杀了朋友, 但是他在情感上选择了逃避, 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流浪。

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中指出, 俄罗斯民族很少恋家, 比较容易脱离家庭。在多余人的性格中, 一旦现实生活与理想不符, 他们往往选择远走他乡或者流浪来应对不得志的状态。流浪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的手段, 奥尼金在打死连斯基之后选择周游全国三年, 别利托夫在在种种尝试失败以后也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漂泊生活, 他一次比一次走的远, 他的流浪永远没有终点。“多余人选择远走他乡反应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 只能选择逃避, 身体与精神一起漂泊, 也许还有这样, 他们才能摆脱内心的痛苦。

四、由多余人形象引起的思考

随着普希金开创的“多余人”形象的流行, 俄罗斯文坛上迅速出现了许多“多余人”, 他们都很聪明, 有思想, 但是却都选择逃避现实, 远离社会。他们或者太过通透或者太过天真, 以至于不能与世俗同流, 常常游离在主流之外。但是他们的思想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 是典型的“思想上的巨人, 行动上的矮子”, 他们的意志力甚至少到连书都看不下去, 连床都懒得起。外界在不断进步, 他们却日渐缩进自己的壳里, 拒绝改变, 直到为社会所不容。

我国二十世纪初的文坛也出现了一批“多余人”形象, 知识分子一面接受着西方进步思想, 一方面又只能看着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肆掠的国家, 当个性主义的情感尊严被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和军阀混战的严峻现实践踏之后, 出现了“多余人”形象。曹聚仁在政治风暴中宣称自己“不爱行动, ”所以“处处显示出罗亭型的性格。”, 在郁达夫的《沉沦》集里, 这些“多余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悲愤, 但是只有清泪、空叹、烦躁和自虐, 但是却不作为, 他们在剖析自己的过程中把自己封闭起来, 也逐渐被这个世界遗弃。

当代的中国又出现了另一种“多余人”, 他们拒绝看见光明和积极的东西, 只看到了社会残留的阴暗、丑陋的一面, 但是他们只是怨天尤人而不是积极进取, 例如陈建功笔下的鬓毛不愿意接受父亲的帮助, 决定自己要“有点儿出息”, 高中学历的他望着慢慢的招聘简历不是要文凭就是要技能, 而他自己什么都没有, 只能哀叹。

如果“多余人”能够将自己的思维变为积极的行动, 看见阴暗和腐朽的东西尽自己最大力量去改变, 就能够承担大任。但是事实上, 国籍不同、时代不同的“多余人”大多心高气傲、敏感多疑、不安于现状, 但是却性格懦弱, 没有明确的目标, 也不能够坚持理想, 只有日复一日的沉迷于自我的幻想,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多余于这个社会。“多余人”的命运大多以悲剧结尾, 这足以警戒我们不要随波逐流, 更不要将自己放到多余的位置, 只有坚持理想并积极的付出行动, 才能收获明天。

摘要:俄罗斯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名词, 即“多余人”的形象, 以普希金的一系列作品为代表, “多余人”是一代俄国青年的真实精神写照。本文从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与俄罗斯民族性格研究出发, 并提出了对中国当代青年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多余人”形象,俄罗斯文学,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吴骏.论“多余的人”与零余者的困境成因及比较[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2 (01) .

[2]宗琪.浅谈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余人”的时代性和民族性[J].青年文学家, 2011 (24) .

[3]方雪.“多余人”奥涅金人物形象浅析[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2 (01) .

[4]李蹊.浅析“多余人”形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2 (02) .

3.俄罗斯论文 篇三

满洲里出关

早就听说从满洲里出关,过俄罗斯海关,是个极其漫长并且考验人们意志的地方。果然如此,我们从早晨8点开始排队,一直等了13个小时才通关。俄罗斯海关办事效率低下真是无法让人理解,幸亏他们还没有找我们索要东西,还算万幸(来的时候就被告知,俄罗斯地区的海关和警察都很黑,各种强行勒索)。出关后,夜幕已深,我们奔驰在异国他乡黑漆漆的原野上,尽管心里有些忐忑,但还是有些激动,难道就这样进入俄罗斯了?因为时间实在是太晚了,四下里望望,有点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我们一行人决定在车里过夜。停车的附近有很多水泥板,我和老伴儿带着睡袋睡到水泥板上, 虽然有些硬,不过仰望星空,满天的星斗,清风拂面,倒也乐得自在。

俄罗斯的原野,河流,和森林

开头已经说了,对俄罗斯的好奇是源于过去那个年代。我们上学时学过俄语,会唱不少苏联歌曲,还和苏联小朋友通过信,有一种怀旧的俄罗斯情结。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很想挑战自我,已经67岁的我,曾在2000年骑摩托去过西藏,开汽车去过祖国各地,走出过国门自然是我的梦想了。

我们出关后,一路景色基本和国内草原一样,但向贝加尔湖方向行进,越走草越高,树木也越来越茂密,到了新西伯利亚一带,草已经高过膝盖了,公路两边,满目深绿,不见一点泥土。有时也会见到金黄色的油菜花,几公里全是。我对原野二字的理解是:原本野的,人没动过,耕作过就成田野了。田野里大型机械种了牧草,有些收割了,整齐的如一层绿色的绒毯覆盖着大地,煞是好看。我们翻越了乌拉尔山脉,山虽然不高,但起起伏伏,全绿的山岗在行驶的车窗中变成一种流动的绿,虽没有青藏高原的峻峭,但却有乌拉尔的柔美,植被也更加茂盛。进入欧洲部分,原野变得不十分平坦,由于有了高低错落的层次感,原野则变为3D的立体原野,更加婀娜多姿。

每天都是草原,绚烂的野花,白桦林,奔腾的河流,几千公里一直绵延不绝,直到进入北极圈,白桦树渐渐变细,草渐渐变矮。但是往摩尔曼斯克方向去,星罗棋布的湖泊,水草肥美的湿地,别有一番滋味。美景看得太多,以至出现了审美疲劳,这种情况在国内是不多见的。我们的内蒙,新疆多沙漠,可这里纬度高很多,怎么一丁点沙漠都没有呢?并且雨水充沛,空气湿润。上苍怎么这样眷顾俄罗斯呢。他们根本不需要灌溉渠,不用搞节水灌溉,总共一亿四千万人口,拥有那么多草原和森林,更别说地下的矿产了。更让人羡慕的是,每经过城市都会见到河流,那种河水满满的,湍急的河流。由于俄罗斯多森林,森林中多腐败的树叶,所以不少河流水呈淡棕色,并非是污染造成,两岸也是浓浓的绿,一直延伸到河边。

人们常说:有了河流,城市才有灵魂,才有生气。一路上我们常见俄罗斯的大人小孩在河里游泳,钓鱼,划船。那日子过得多么悠闲,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我们国家呢?

美丽的贝加尔湖

来俄罗斯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贝加尔湖了。它象一轮新月躺在贝加尔山脉之中。它最深处1680米,占有世界地表淡水的五分之一,而透明度则达40米。它不是海洋,却有不少海洋生物,独有的淡水海豹世界知名。它可以戴上世界湖泊的多项桂冠。其美丽、神秘、深遂难以尽述。

我们住在湖边一个农家院里,宽敞的院里有许多白桦树,还有秋千和摩托艇。主人是一个布里亚特族妇女,热情好客。这里还住了几个俄罗斯妇女,也是来湖边玩的。和她们交谈我们只能蹦几个俄语单词,再加手势。尽管如此,也不影响我们听着狂放的音乐一起跳舞。虽然素不相识,但却热情地互相敬酒,毫不拘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俄罗斯人民的善良、热情、开朗、真诚。

在湖边,我们用网笼、钓竿捕鱼。沐浴在贝加尔温和的阳光中,微风阵阵,波光粼粼,海阔天空,令人陶醉。不时有当地渔夫驾船撒网,偶尔也有美女下水戏浪,各得其乐,真是一幅天堂美景。鱼钓上来了,鱼鳍美丽的红色,两侧有深浅的横纹,从没见过,非常漂亮,只是个头小点。传说深水处有神秘的湖怪,水太深了,有什么我都不会奇怪。

一路开车的有惊无险

2万多公里的路程,我们一路上基本上都属于风平浪静。我和老伴儿开着自己的天语SX4,一路上并没有出现过什么情况,也亏得底盘稍高,有时候不得不走一些泥泞路段或者沟沟坎坎时,我们的小车也很给力。不过,自驾路上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

行程过半的时候,我们的头车为了节油,强行断电滑行,导致防盗程序启动,再也不能启动车辆了。大家绞尽脑汁,想了各种办法都不奏效。加上手机又没有信号,只有先拖到有信号的地方再说。由于道路起伏不平,第一根拖绳断了,又换上我车上的拖绳,车队慢慢地开了三十多公里后,手机终于有信号了,得知在去莫斯科方向1000多公里有家4S店,在俄罗斯,这就算不远了。什么叫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到这儿来体会吧。1000多公里要拖几天啊,有些大坡根本上不去。一筹莫展之时,刚巧有辆专运轿车的大货车,空车向莫斯科方向返回。司机非常愿意帮助我们,只收5000卢布(合人民币1300元),真是便宜极了。大车背小车,小车还省去汽油费2000多卢布。笫二天终于到了克麦罗沃的4S店,一切搞定。这可真是虚惊一场。

一路上小事故也不断,比如自己车跟自己车追尾,车辆托底漏油,雨刮器烧坏了,风挡碎了等等,但一个个困难我们都克服过来,这也是自驾旅行的乐趣吧。

摸近莫斯科

莫斯科大约有1500万人,也是一个堵车出名的城市,敢开车进去要有点胆量,在红场找停车位也是个难题,能说服警察让我们和车同红场留影更是天方夜谭。不过这些我们却做到了。凌晨3点,天还是黑漆漆的,我们就向莫斯科进发了。我们见到一辆警车,向警察问路。没想到他主动说,我能送你们到红场附近,但红场不是我的辖区。俄罗斯警车开道,中国车紧随,这是什么规格,是不是太牛点了?开了几公里到了红场附近,我们感激这位警官的热情带路,送了他两瓶红星二锅头。我们把车停在红场,马上有警察过来干涉,说这里不能停车。我们的导游兼翻译马上用俄语向他解释:我们从遥远的北京开车过来,多数人年纪大,实在不容易,非常想在红场留影,请给予破例批准。警察居然被我们感动了,给了我们5分钟,让我们抓紧拍照。

红场并不大,宽度只有130米,比天安门广场可要小很多很多。地面是黑色方石铺成,棱角已经磨圆,许多欧洲的古老街道大都是这种路。被红色围墙围住的是克里姆林宫,它共有20个塔楼,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帕斯卡塔门,就是那个上面有一个自鸣钟的门。每一个塔都有名字,也都有一段历史故事。如果从莫斯科河看克里姆林宫就更漂亮了。

特别觉得有意思的是,在广场入口处有块展板,上面画着历届国家领导人的肖像。有的被画成小丑形象,有的目光阴沉,有的画得正常,只有戈尔巴乔夫画得极为正人君子,一表人材。拿国家领导人开涮,这也就是老外们才能干出来的事。

等真正来到俄罗斯时,小时候接触到的那些关于苏联时期的书啊,歌曲啊,竟然一个个神奇的出现在眼前,恍若隔世一般。我和老伴儿也终于在这里圆了一个俄罗斯的梦。

小贴士

a.首先办好护照,然后去办签证,北京有些旅行社可以代办,但一定要办30天有效期,如天数少就走不远。

b.车辆要在北京中国国际商会办理“单证册”,而且要交一笔不菲的押金,约为车现价值的一半,回来后可以退款,但时间较长。

c.在满洲里,先出中国海关,再进俄罗斯海关,俄罗斯方面办事效率低,十几个小时过关是常事。

d.车队里必须有人精通俄语,过关时填表,和海关人员沟通十分重要。到了俄境内,和警察周旋,加油站加油,住店,吃饭都必须有翻译。

4.俄罗斯教案 篇四

(一)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所处的地位

《俄罗斯》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三节的内容,通过教学利用学生已学的经纬度知识阅读出俄罗斯大致的经纬度,利用已学的等高线图上的高度表和五种地形,读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这两个影响俄罗斯气候的主要因素出发。明确俄罗斯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俄罗斯各地气候的差异。利用大洲的界限知识掌握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明确俄罗斯煤,铁,石油资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章在此将知识进一步巩固。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更重要的是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分6个小标题。“面积最大的国家”、“平原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丰富的资源”、“改革中的经济”、“西伯利亚的开发”,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

本节教材第一个标题为国家概况的介绍;第二、三、四个标题内容分别叙述和说明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平原广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理解俄罗斯农产品和主要农业区分布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资源”为理解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和开发西伯利亚作了说明;第五、六个标题内容阐述俄罗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的工业、农业城市、港口分布特点及亚洲西伯利亚的开发情况。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是: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提供3幅地图:

①图3-22,说明俄罗斯周围海洋,亚洲与欧洲部分比较,地形区分布及特点,河流与城市。

②图3-24,说明俄罗斯地势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东高西低、平原广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

③图3-26,说明俄罗斯主要矿种及产地,特别是石油、黄金、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图淡化了矿产地的识记,强调矿产种类及其与工业基地分布的关系。

2幅景观图:一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为贝加尔湖及湖畔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2张统计表:

①上扬斯克和莫斯科气候资料分别表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之一,降水较少;而西部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凉,降水较均匀,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

②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差异对比则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其差异性,也暗示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必要性。补充阅读材料提供了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为学生收集此方面的资料作了示例。

本节教材还说明了俄罗斯几个方面的世界之最:

①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②俄罗斯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大的国家;

③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

④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1.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掌握俄罗斯的气候和地形的主要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了解俄罗斯具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是工农业生产发达的经济大国;掌握工业区的分布和主要工业部门。

3.了解俄罗斯内河航运,铁路和海上交通的基本状况。掌握和记忆主要的港口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及重要的城市。

能力目标:

1.综合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

2.综合分析说明欧洲和北亚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3.综合分析俄罗斯工业建立的基础和地区分布和日本有何区别。

情感目标:

通过俄罗斯自然资源和人文知识的了解。使学生用辨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念来看待问题。(三)教学难点的分析和突破

1.重点

(1)北亚的位置:北亚全部为俄罗斯所占,大部分为中高纬度其决定了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2)俄罗斯的面积: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的国家,通过读图明确乌拉尔山和大高加索山脉这是欧亚两洲的界限。为说明俄罗斯在传统上是一个欧洲国家打下基础。

(3)俄罗斯的气候:从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分析其气候特点。“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东部平面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气候温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西部西伯利亚地区常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的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苔原气候,东部太平洋沿海地区有小部分温带季风气候,使学生认识气候分布的明显地区差异。

(4)俄罗斯的矿产资源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读俄罗斯矿产分布图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可以使学生理解资源与工业的关系及建立的基础与地区分布和日本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的工业主要上建立在本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基础上且以重工业为主。

2.难点: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主要从农业,工业的分布,历史的,人口的分布,交通运输网的疏密来分析得出俄罗斯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而东部地区经济较西部地区落后,人口稀少。

二、说教法

本节教材教学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本节课总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考与回顾已有的地理知识,并学会相关的联系和分析。

1.教学方法的组合

(1)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2)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多媒体课件。

三、说学法

(一)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分区地理知识我们前面已讲过,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能力尚未完全建立。这节课的内容较多应当突出重点,实现深化提高的目标。

(二)学习本章知识应当注意的问题。

1.本章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学习时千万不能割裂开来,要学会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

2.北亚位置和范围的知识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有序的说明范围方法。例如由东向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罗斯气候特点,通过读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法分析为什么这样。

(三)课堂练习设计:

1.选择题难度适中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2.读图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利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有点难度所以重点讲解。

四、说教学过程:

1.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引导、学生设疑(设置问题)----学生探究----教师讲解归纳总结----知识反馈运用。

教学组织形式:

(1)利用芭蕾舞图片导入新课。

(2)观察俄地形图分析地形特点、纬度位置。进而分析纬度位置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利用农业分布图分析农业、交通分布的影响因素。

(4)利用俄资源图分析其资源分布及对工业的影响。

(5)拓展延伸:学生探究加拿大人口、城市与交通分布特点及原因。

2.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5.俄罗斯节日 篇五

俄罗斯的节日繁多,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国家节日,包括国际性节日、国内政治性节目、行业性节目;二是民间传统节日,其中有的与农耕生产活动有关、有的与宗教观念和习俗有关。不过,昔日的宗教节日现在对许多人来说,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宗教意义,而只是一种民间传统,届时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或者娱乐活动;三是地区性节日,包括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这些节日与该地区、该民族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各种节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形成俄罗斯特有的节日体系。

在当今俄罗斯,人们乐于庆祝所有的节日——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世俗的还是宗教的、家庭的还是职业的。

1月1日新年。新年是俄罗斯的国家大节。每逢新年,全国都要放假。同时,还组织各类庆祝活动。

1月25日塔季扬娜节,它不属于国家节日,而是大学生的传统节日——庆祝冬季考期结束。2月14日情人节,这个节日从西欧传入俄罗斯的时间还不长,也不像其它节日那样被广泛接受,但年轻人乐于接受新事物。

2月23日祖国保卫者日,这个节日一度被更名为苏联建军日。传统上这一天被视为男人的节日,女人往往向男人表示祝贺并赠送礼品。

2月底3月初是谢肉节——一个告别严冬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日期间要烙薄饼、烧掉象征冬天的草人。

3月8日国际妇女节,这是春天里的第一个节日,只比“男人节”晚两周。而这一天轮到男人向女人祝贺节日、赠送礼品和鲜花。4月12日宇航节,宇航员尤里•加加林1961年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周年纪念日。

5月1日春天与劳动节,不久前它还叫“国际劳动者团结日”。这一节日必不可少的节目是举着红旗和标语大游行,当然现在远非所有人都愿意去游行,大多数俄罗斯人更愿意在仲春五月与家人朋友到郊外野餐或请客吃饭。5月9日反法西斯胜利日(1945年),这一天举国欢庆俄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胜利之一——1945年击溃了法西斯德国。对俄罗斯人来说,5月9日是一个“流泪的”节日,在这一天全国都要祭奠在战争中牺牲的几千万同胞,给烈士墓敬献鲜花和花圈。逐年减少的二战老战士们则戴上军功章,与同团战友们相聚。6月1日是儿童节。

6月12日——国家主权宣言通过日(国庆日):1991年的这一天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

6月22日——哀悼日,1941年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的周年纪念日。

8月22日——俄罗斯联邦国旗日,1991年的这一天俄罗斯恢复使用原来的国旗——三色旗。9月1日——知识节,学校开学。10月1日——国际老人节。

11月7日,苏联时期这一天曾是全国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周年纪念日。后改为“和谐和解日”,标志着“红”“白”之间的对立不再具有现实意义。现在纪念11月7日的主要是具有保守倾向的人,他们把这一天视为共产主义思想的胜利日。12月12日——宪法日。1993年的这一天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宪法。

如今很多俄罗斯人过宗教节日,而且,不仅仅是东正教教徒,其它宗教如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等教徒也庆祝自己的宗教节日。

此外,俄罗斯还有几十个与职业有关的节日,如教师节、地质工作者节、能源工作者节、医

务工作者节等等。重要节日介绍: 1.新年

新年是一年中第一个也是最隆重的节日。17世纪以前,俄罗斯是以俄历9月1日(公历9月14日)为新年之始。公元1699年彼得大帝颁布命令,改新年为俄历1月1日(公历1月14日)。十月革命后,前苏联采用了国际通用历法。这样,新年(公历1月1日)既和俄历新年相近,又恰逢民间传统节日圣诞节(东正教的圣诞节在公历1月7日)。

新年、俄历新年和圣诞节的活动交织在一起,使节日显得更加热闹喜庆。

为了迎接新年人们往往要装饰一棵新年枞树,准备一桌丰盛的美食,给孩子们筹办各种新年演出。俄罗斯的“严寒爷爷”和他的外国同行圣诞老人不同,他不是一个人去造访孩子们,而总是带着自己的孙女雪姑娘——一个梳着白色齐腰长辫、穿着漂亮小皮袄的可爱小姑娘。俄罗斯每年过两次新年——12月31日至1月1日的夜晚和1月13日至14日的夜晚,后者是1918年以前俄罗斯实行的儒略历的新年。东正教的圣诞节也是按儒略历过,即1月6日至7日的夜里。从2005年起,1月1日至9日放假,这也是独具特色的圣诞假期。

新年到来之前,人们就开始忙碌,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采购精美食品、装饰新年枞树,准备全家人团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地迎接新年。主要街道上处处摆着五光十色的圣诞树。树上挂满着各种饰物,有彩带、彩灯、各种各样的小礼物。新年期间,举办各种″城市之夜″活动已成为许多城市的传统。在城市中心广场安放新年枞树,组织群众性庆祝活动。

除夕夜,许多地方还燃放焰花,或者烧起大堆的篝火。当电视台、电台播放的克里姆林宫自鸣钟响过12点时,播音员就向全国人民祝贺新年。此时,所有的人都停止了一切活动,高呼″乌拉″,同时相互祝贺,入席开怀畅饮。按习俗,庆祝新年应该先喝香槟酒,然后才可以喝其它酒和进新年晚餐。饭后,人们围坐在一起观看电视台准备的迎新年特别节目,或者举行跳舞、唱歌等各种娱乐活动。有的年轻人甚至上街狂欢,直到黎明。

俄罗斯人有一个传统说法,″新年过得不愉快的人要倒一年的霉″。因此,大家尽兴地玩个通宵。

孩子们除了游艺活动之外,还可以得到一份礼物。人们还有互寄贺信、贺卡、互打贺电,祝贺新年的习惯。同住一地的亲朋好友则互相访问、互赠礼品。俄罗斯地域辽阔,时区众多,是世界上最早迎接新年到来的国家和迎接新年次数最多的国家。全国各地总共要迎接11次新年。许多地方的人们按照传统,要两度迎接新年的到来,一次是依照当地时间迎接新年,另一次是按照莫斯科时间迎接新年。2.洗礼节

俄罗斯东正教节日,在公历1月19日。这一天往往是基督教的入教仪式,新生儿在命名日受洗。在洗礼节那天人们除去教堂祈祷外,还要到河里破冰取“圣水”。1月18日晚是占卜日,特别是女孩子,在这一天晚上要占卜自己的终身大事。谢肉节 又名“狂欢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时间在复活节的第8周,过7天,每一天都有不同名称,第1天为迎节日,第2天为始欢日,3第天为大宴狂欢日,第4天为拳赛日,第5天为岳母晚会日,第6天为小姑子聚会日,第7天为送别日。节后第7周内是斋期,不杀生,不吃荤。人们在谢肉节期间举行各种欢宴娱乐,跳假面舞,做群众游戏等。3。谢肉节

6.俄罗斯游记 篇六

来俄罗斯之前有三大没有想到,一是飞机晚点4个小时,第一次高强度磨练了我的耐心,非主观接受了另类体验。二是作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原以为坐飞机只要四五个小时,却没想到要十个小时,俄罗斯果然大;三是办签证非常简单迅速,与欧洲的罗嗦繁琐完全两个样,竟然只要手机把护照拍照发导游即可,中俄友好可见体现在细微之处。俄罗斯于我而言,算不上亲切,也谈不上憎恨,似乎是一个严肃、不苟言笑而又时常说教你的大哥,自己不愿意听但还是得听着。记忆中最早的俄罗斯,当属小学时《霍元甲》里的俄国大力土,高大威猛不讲理,一种怕怕的感觉,长大后俄国概念慢慢淡去,代之的是世界上强大的苏联,重要的中苏关系,91年的解体事件,如此巨大的风暴在我的心里却是波澜不惊,或许,于一个陌生大哥而言,关心他不如关心自己,又或许,于熟悉俄罗斯而言,更熟悉更痴迷街头的旋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无论怎么说,我来了,也许吸引我来的是那洋葱头的特色建筑,莫斯科的红场,也许是俄罗斯强大的民族精神,普京的硬汉形象,也许是莫斯科红场的那一抹 红,共和国领袖们走过的足迹,但吸引我的绝不是普希金、高尔基、斯大林,更不是红场上依旧占有一席之地的列宁墓。因此,此行于泰国的《好奇之旅》、韩国的《购物之旅》、日本的《学习之旅》、欧洲的《梦想之旅》不同,此行更想定位于《平静之旅》。来俄罗斯更多的吸引还是他独特的人文历史,建筑风格,是她解体后依旧是世界强国,是她国土面积世界最大。作为曾经的社会主义老大,解体后人民生活怎样?国家建设的怎样?西伯利亚的冷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莫斯科效外的晚上是怎样的美景?这些疑惑我都想解开。这些年来,内心深处愈来愈有一种修行之感,愈来愈平静,愈来愈平淡、知足,愈来愈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也许是自己浮躁的心需要洗礼,也许是心灵需要升华,那一年西藏之行,一直沉淀于内心深处,向往雪域高原,感动于沿途的朝圣者,也许那一刻自己真正明白,人生真的需要随遇而安,知足常乐;需要依心而动,依兴趣而行,人生的最大幸福就是寻找灵魂的最终归处。每当看到境外游中老年占多数时,心中更有一种紧迫感,时间缓缓前行,生命渐渐远去,此时不远行,或许自己将真的老了,去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去路上完成自己的华美蜕变。与心灵一起去旅行,为的是彻底的放松,为的是更多的沉淀,与其在家蠢蠢欲动无数次,不如彻底放纵自己一次,撕开千篇一律的生活,投奔到这个多彩的世界,我满面春风而来,我激情少年而来,虽然我走得很慢,但我从未想到过停止!有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走走。我想说,世界就那么大,我越走越小,梦想那么远,我越走越近。走得那么坚定,那么义无返顾!人类历史总是缓缓向前,我似穿越时空,5个小时的时差却还是回不到过去,任何时候我们应当向前看,苦与乐,困难与挫折永远只是某一段路程,前行,一定有更好的风景在等你。这次导游的聪明在于,行程还未开始出发,飞机场就要大家把这次的自费项目钱收了,聪明之处在于我们对目的地充满着期待与疑惑,这样的鼓动性推荐,岂有不去之理?再说,出境游哪次没有几千的自费项目?旅游社当然不强制你,似你去北京,旅游社说游故宫,但却解释说只是外观故宫,进去你得交600人民币,有几个不会交呢?不强制你消费,但我会诱惑死你,憋死你!你说世界级旅游城市圣彼得堡俄罗斯帝都夏宫我就在外面逛逛,不进去?这显然不可能,但600元1小时的门票又确实吓到了一些人,可这些是我的至爱,如果把钱看成是钱,你也一定会犹豫,把钱看成数字你才能找到另一种快乐,5个项目每人又交了二千多块,牢骚还是在部分人的脸上。社会主义老大的霸气依旧在俄罗斯残留着影子,那种另类的我行我素的作风依旧隐约可见,比如说,飞机上只讲机关炮式俄语,空姐不做安全示范动作,加水加饭时表情僵硬,卫生情况较差,如果不是那个鼻梁挺起了她们的脸部轮廓,估计好看不到哪里去。刚到莫斯科又得转机去圣彼得堡,2个小时飞机感觉又走了十个小时,疲惫写在每一个人脸上。于圣彼得堡城市而言,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这个被希特勒围困827天而未驱服的城市,处处透着顽强,这个曾被斯大林称为欧洲最美城市之一的城市,处处透着休闲透着美丽,希特勒围而不攻是因为他骨子里爱着艺术,你说一个爱着艺术的人怎么可能去破坏他心目中的宝贝?!遗憾的是,古城北京还是被破坏了,而且中国的很多城市依旧在被破坏着、遗弃着。夏宫花园,这个素有俄罗斯的凡尔赛之称的帝王花园,承载着俄罗斯辉煌的历史,面向波罗的海,至今已有300年,然而三百年的建筑一点儿也看不出他的苍桑感、历史感,这个俄罗斯的彼得大帝用他的大气、勇猛、智慧掌控着波罗的海,外观夏宫更多的是一幢现代建筑,而建筑内部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以黄金装饰为主体,水晶、琥珀镶嵌其中,宫内所有物品皆是当时真品,完整再现了当时生活场景,而几百年前的物品与生活环境似乎依旧是现今俄罗斯人的生活写照,在以黄金、水晶、油画为主体的背景下,不就是现代人的场景吗?!漫步其中,我循声而行,久久伫立在青花瓷打造的璧炉前,满屋子的乾隆时期的用品让我充满了亲切感。他们一定认得我,一定与我有某种互应,你看静静躺在那里的他们在向我抛来哀怨的目光,用他特有的方式表达他的孤独,他的寂寞,仿佛在向每一个路过的中国人说,带我回去吧,我想回家,是的,带我回去吧,我想回家,这个声音不仅在俄罗斯发出,更应该在法国,在美国发出!带我回家是几亿中国人的心声!是习总的中国梦!夏宫花园的美,在于她的自然,她的原始,还在于她用黄金打造的室外喷泉群,硕大的古树到处都是,金黄的叶子飘落地上,深秋的圣彼得堡是一种成熟,一种风韵,于是,漫步林中,我就成了风景,人来鸟不惊,谁说只在画中?!有时候真觉得语言还是贫乏,今日圣彼得堡之美,之艺术沉淀、文化沉淀让自己异常兴奋,我努力搜索脑海里的美好词汇,诸如:震撼、完美、精致、奢华、金璧辉煌、瞠目结舌等都难以形容,回首过程,有两个词汇频繁在胸海闪现,那就是奢华与古朴。圣彼得堡之美在于古城区依然保留着300年前完美的格局,它的街道、建筑、教堂、古树皆保留着原样,区内建筑古朴自然,典型巴洛克式风格,三至四层,色彩斑斓,以暖色调为主,任何一幢建筑皆有着二百年以上的历史,它的历史沉淀,它的苍桑从每一条街道,每一块砖头,每一扇窗户溢出,墙面上,马路边,车身上,尽是涂鸦作品,幽默风趣。公园里,小区旁,教堂前,自发拉曲唱歌者都散发着艺术的味道。这个城市真的是美丽的,她的美丽在于城区每一幢建筑都有一个故事,她的美丽还在于在这个深秋,金色成了她最绚丽的色彩,无论朝向哪个方向,她都是一个美丽画面,都在诉说着这个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得以延续的呈现,这座城市还是一座精神的城市,到处林立的庄严肃穆的教堂是这个城市的象征,悠闲地慢节奏生活,幸福感写在每一个城市居民的脸上。冬宫,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宫内收藏着世界著名画家诸如毕家索、马蒂斯、达芬奇等珍品,以及沙皇时代的卧室、餐厅、会客室的原状陈列,其程度之奢华,用料之讲究,尤其是琥珀宫,其用料之罕见,做工之精细,堪称举世无双。宫内墙壁、门厅、画框、扶手等大量采用金子铺色,使整个冬宫内部显得高贵典雅大气,当年沙皇生活之奢华,令人叹为观止。冬宮位于普希金贵族区域内,很明显,历史上的沙皇俄国等級之分比中国更甚,整个区域仆人与奴隶均不得在此区域居住,如果说这样的制度曾经是一个遗憾,那么今天它就变成了这个城市的财富,无论是建筑、道路、绿化还是配套设施,你都似自己走入梦幻王国,艺术殿堂,原始森林般树木在种类搭配,疏密上都十分讲究,随处可见的野鸭、松鼠、鸽子、麻雀、乌鸦等似乎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毫无顾忌地在人们身边停下,触手可及,人确实是奇怪动物,假如身处自己国家,也许首先想到的是有多美味,与麻雀苦大仇深,而此刻,真感觉它们就那么友好,那么可爱,人与动物本就应和谐相处,你看,湖边那对悠闲停留的一灰一蓝的鸭子,一定是在这个寒冷深秋恋爱,它们何尝又没有喜怒哀乐?人应当是向善的,当一个人一个社会只顾逐利时,他是病态的、不可取的。行程中还有一种感动,记得谁针对中国富人说过一句话你让那些人移民吧,因为只有移民,他们才真正爱国,这话或许太绝对,但还是有一定道理,队伍快到冬宫时,马路拐角处几个穿着民族服装的老者站立在路旁,手里拿着各种乐器,原以为是自由音乐爱好者在自弹自唱,待我们快到时,中国国歌突然想起,在异国他乡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你一定感觉完全不同,情绪顿时高亢倍感亲切自豪,声音回响在这他国深秋,让每一个毛孔都感觉舒服,于是,人们纷纷解囊以表示谢意,接着又演奏了《莫斯科效外的晚上》,优美的旋律和着纷纷飘扬的落叶,怎么看怎么美,怎么听怎么舒服!出得冬宫,回首这种金璧辉煌,漫步古木树林,突然发现,北京故宫虽不亚于任何一幢建筑,但帝王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故宫是帝王将自己禁于高墙之内,建筑是主体,公园绿化是配角,而沙皇却是建筑是配角,周边公园环境是主体,建筑成了点缀,莫非这也与执政理念有关?一个开放,一个封闭。教堂是西方的主宰,也是这个城市的精神图腾,或许自己与佛有缘,这种地方一进去,自己浮躁的心就会平静,脑海中就会瞬间将尘世烦恼清零,默默地听着祷告,默默地听那教堂悠远的钟声,每一声都敲在心里,每一声都直击心灵,我该忏悔什么呢?我又祈祷什么?这种答案于我而言,当然清楚,然而忏悔应当不是某一时间段,而是人生的过程,祈祷更不是想走捷径,而是与信仰的对话。旅行,时间总是那么快,快的你怎么也追不上他的脚步;相遇,总是那么美好,好的你忘却忧愁忘却烦恼,又到了作别圣彼得堡时间,拖着行李箱走在灯火通明繁忙的道路上,黑夜裹着星火,灯光摇曳着树叶,深秋夜晚的风裹着寒意阵阵袭来,我的影子在街道上拉得很长很长。这个城市我是陌生的,五百万人中我认识的寥寥无几,这个城市我又是熟悉的,三天的时间我读了她几百年的历史,与她的约会我倾注了全部真情,我是认真的,三天约会中有太多的惊喜太多的震撼,你的美丽让我无从拒绝,你的高贵让我仰望,你的典雅让我折服,你的大气让我佩服,你以清新自然的姿态迎接我,你以古朴苍桑面对我,我无可拒绝地爱上你的不施粉黛,爱上你的干净整洁,爱上你的优雅气质,爱上你的金黄绚丽,爱上你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你以博大的胸怀,敞开着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带着我游览你的每一个地方,毫无保留地展示你的精华,你的魅力在那成熟的砖缝里,你的神秘在每一处庄严肃穆的教堂里,你的优雅在人与动物快乐互动的表情中。我无可救药地陶醉在你无与伦比的艺术芬围中,陶醉在拉斐尔的艺术长廊里,陶醉在气势磅礴的油画里,陶醉在历经苍桑的每一幅精美雕塑前,陶醉在风景如画的公园中。我又如离群的动物,好奇而又紧张地行走在街上,这条全世界闻名的涅瓦尔商业大街以它两侧不同风格建筑而闻名遐迩,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建筑风格你均可在此找到,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古典、现代、后现代等等,每一幢建筑都是精品,都那么耐看,我深入到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彻底感受他国的生活氛围,放肆地捕捉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来来往往的人群、墙边站立乞讨的老妇、街头卖艺的青年、地上的涂鸦、街边的临时画像、路边悠闲喝着咖啡的人们、慢节奏的生活,面带笑容的商店服务人员,这一切竟然让自己放下了戒备的心,由起初的担心与紧张变成了放松与信任。是的,环境改变一切,氛围改变心情。当我放肆捕捉每一个镜头时,回首却发现,自己却成了别人镜头中的风景,是啊,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动物闯入他们群中雀跃,何尝又不是一个另类?坐在大师普希金曾喝过的涅瓦街18号咖啡店里,文艺在每一个人脸上呈现,谁说我喝的是咖啡?我喝的应当是一种怀念一种气氛!暖暖的咖啡不仅在手上而且暖在心里。回团时,竟然 差点忘记路,而独自行走的这份自信又来自于自己的专业,心想,一个从事城市规划的人还会走错路?然而在心里紧张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又常常走错路!幸好,圣彼得堡给了我宽容,给了我神的指引,探索与发现是要付出代价的,虽然这样的代价只是紧张但足以终身难忘!又到说离别的时候了,离别,本就是为了下一次的重逢,离别,也是为了途中下一个更好的景点,列车在摇摆中前行,两侧乌黑一片,狭窄的空间内,我竟然睡得那么香!生命在睡梦中又逝去一天,列车开向下一个精彩景点,愿人生亦走进心目中另一个梦想,无关财富与权力,只关午后慵懒的阳光,街头露天咖啡店那份淡定与从容。火车刺破黑暗,黎明就这样到来,莫斯科寒风中站台等待,熟悉而又陌生的你,此刻步入你的怀抱,你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我?几十年的爱恨情仇,儿时记忆里的霸道,能否土崩瓦解,冰释前嫌?霍元甲已作古,俄国大力土尤存?古今中外,王侯将相,草木一堆,争,为什么?不争,为什么? 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单纯就建筑而言,感觉从古代步入现代,而从莫斯科到北京,却又感觉从现代走入更现代,应当说,莫斯科无论从建筑、街道、绿化还是城市其它配套设施,与北京还是有差距,城市的管理还比较粗放,城市现代化还缺乏新颖、科技元素,简陋的公交站台,不加修饰的绿化,看似杂乱的建筑组合,世界第三的车堵,英语的有限性都足以说明莫斯科还排不上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普京的强国梦还任重而道远,如果不是军事上的世界领先,我真怀疑俄罗斯可能还排不上号。当然,俄罗斯肯定有她优秀美丽的地方,比如莫斯科红场,无处不在的教堂,这个百分之九十信东正教的国家,将自己的精神与希望托于教皇,虔诚接受神的教导,教堂的金碧辉煌与至高无上充分显示了信仰的力量。来莫斯科,最吸引人的当然还是红场,这个俄罗斯的心脏如北京天安门一样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车沿莫斯科河边缓缓向红场前进,心竟然也有一点点起伏,这个世界文化与自然保护遗产是怎样的一种美丽?俄罗斯总统府与国家领导人办公地点是怎样的场景?高高的红墙出现在眼前,金色的圆顶进入视野,这莫斯科的一抹红让我想起北京故宫的深墙上的红,天安门广场的中国红,这两个曾经一个阵营的兄弟就因为这个红而联系在一起,虽无因果,却一脉相承,俄罗斯的红是美丽,而天安门的红是喜庆、富贵。车一停下,人群急急而下,都急于目睹红场容貌。这个世界闻名俄罗斯最美丽广场呈围合矩形形态,面积约天安门广场四分之一大,东西长,南北短,克里姆林宫位于广场南侧红墙内,北面是古姆百货商场,东面为瓦西里教堂,西面为国家历史博物馆。每栋建筑风格各一,国家历史博物馆为古典主义风格,红色的墙面,对称的尖塔,屋顶圆弧形的装饰结构,完美呈现出17世纪大公国城堡宫殿的古典气派。东侧的瓦西里教堂始建于沙皇伊凡四世,这座教堂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让人叹为观止。当年沙皇问设计师,你们还能设计出比这更漂亮的教堂吗?设计师诚实的回答:能,只要沙皇需要,沙皇伊凡四世听后非常生气,怎么能还有比我这更漂亮的教堂!于是下令挖去了设计师的双眼,留下了悲惨壮观之作。置身莫斯科红场,环顾四周,竟然无激动与惊喜,除了惊叹于建筑的巧妙与精致,更多的是平静,我努力搜索与红场相关的一切因素,如五月九日的阅兵,二战胜利时的阅兵,总书记访俄时站立的位置,想让自己激动起来,但激动的阀门怎么也拧不开。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清楚,这个陌生的地方这个陌生的国度,根本没有寄托自己的情感,我所看到和感受的只是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内部,天安门于我而言,那是我的祖国,那是我的母亲,岂可相提并论?于莫斯科红场而言,此刻我有的只是尊重,只能看到他的皮毛,于天安门广场而言,那是血肉相连的地方,那是精神寄托之地,那是祖**亲的心脏,与自己同呼吸共命运。莫斯科红场在围合的空间内,主体是周围建筑,建筑成了看点,空间尺度大但不大气,北面的古姆百货又使红场少了威严而多了商业气氛。天安门广场则是广场与空间融为一体,尺度宜人,功能单一,既开敞大气又威严壮观,很好的体现了政治文化中心,展现了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底气与包容。列宁墓躺在红墙中间,排队安检一切如毛主席纪念堂,然区别在于,在所有参观的俄罗斯人中,年轻人与儿童廖廖无几,莫非莫斯科欲忘却那段历史?再有,红场人群的稀疏与天安门的人头攒动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否意味着俄罗斯的逐渐没落,中国的不断崛起? 克里姆林宫内,古树参天,教堂林立,于专业术语而言,三个功能区呈三角形布置,国家领导人办公区、教堂区、会议区,办公区建筑以黄色为主,教堂区则为灰白色,会议区为当代建筑,似人民大会堂,与一个国家领导人办公地点相距如此之近,心中多少有点感慨,与祖国县级政府办公大院都难以进形成强大反差,这是俄罗斯的自信还是中国的害怕?克里姆林宫内到处都露天陈列着俄法战争时法国留下大炮,且炮口对准门口,每一个进来的人都会看到黑洞洞的炮口,让人瞬间精神而不敢怠慢,这是否暗示着每一个俄罗斯人当发奋图强,后发赶超,不然战争就在眼前? 教堂区内低调而寂静,他以独有的方式监督着现今行政者,亦保佑着俄罗斯。我久久站在桔黄色三层楼的总统府前,胸海中再次浮现赫鲁晓夫联合国大会上脱掉皮鞋敲打桌子的霸道,普京驾驶战斗机的雄姿,这一普通的建筑,内部又发生了多少不普通的事件,从古至今,历史不断演变,国家不断更新,其实人类历史从来都是在竞争与争夺中发展的,古代以军事斗争为主轴线,不断争夺地盘,划分区间,然后国家林立,区域相对国家区域相对固定,尔后各国进入经济发展竞争阶段,将来一定会再次进入资源争夺战,为了本民族的生存,战争应当无可避免,因为谁也领导不了世界,谁也决定不了他人,谁都想争得优先生存权。离开克里姆林宫,离开红场,带着平静的心情,然而习总的身影还在红场浮现,彭麻麻的歌声还在克里姆林宫回荡,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国需要俄罗斯,俄罗斯亦需要中国。又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车疾驰在去飞机场的路上,我竟无心欣赏两侧的风景,或者说没有风景,归来,没有太多的留恋,我似一个匆匆过客,掠过这个城市一张张建筑面孔,熟悉而又陌生。我又似一个检阅的军官,城市的每一张建筑面孔等待我的检阅,可是多数面孔又那么冷漠那么严肃,我来与不来,她都高傲地在那里,然而中国近代的衰落正是从这种高傲与懒惰开始的,韬光养晦,开放包容,奋发图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之本,祝福中国,祝福俄罗斯。

7.俄罗斯能源政策研究 篇七

关键词:俄罗斯,能源政策,能源战略

一、叶利钦时期的能源政策

(一) 能源私有化政策

1992年6月11日, 俄罗斯杜马通过了第一阶段的私有化方案, 标志着俄罗斯私有化开始正式实施。1992年11月, 叶利钦签发《关于石油工业、炼油工业、油品销售业的国有企业、生产联合体及生产科研联合体推行私有化和改造为股份公司的命令》, 为俄能源私有化揭开了序幕。1993年3月, 俄燃料动力部联合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了能源企业私有化的实施方案, 标志着俄罗斯能源行业私有化进程正式开始。从1993年3月—1994年6月, 俄罗斯能源私有化第一阶段基本完成。从1994年7月1日起, 俄罗斯的私有化进入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不同, 第二阶段重点是把国家控股公司改造为国家参股公司, 把私有化过程同投资活动相结合, 允许投资者取得企业股票的控制权。1996年以后, 由于大量优质国有资产流失, 俄罗斯政府决定放弃全面私有化政策, 转向有选择地使某些企业非国有化。

(二) 能源外资政策

在前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能源工业出现了投资严重不足、开采条件恶化、勘探开发停滞、产量和出口量快速下滑的趋势。为了挽救能源工业, 叶利钦政府把目光转向了外国投资者, 决定在能源领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来吸引外资。1992年2月, 俄罗斯出台了《矿产资源法》, 明确俄境内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矿产资源的所属问题以及使用者和国家主管部门的权利和义务, 并且规定外资所占份额超过30%的能源企业不需要许可证即可出口其产品。这一政策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欢迎, 但是由于当时国际油价低迷, 加上俄转轨初期政局不稳,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外国投资者大多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真正落实的投资项目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 俄政府决心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 制定符合俄罗斯国情的《产量分成协议法》, 为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产品分成协议法》为俄罗斯能源领域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是, 该协议也存在很多不利于投资者的地方, 导致俄政府批准适用产量分成协议的矿区不少, 但真正落实的寥寥无几。

(三) 能源出口政策

在前苏联解体之前, 能源出口是由外贸部门统一负责, 其他部门不能经营。在前苏联解体之后, 石油出口的80%由俄罗斯石油出口公司负责, 10%由石油生产联合体负责, 另外10%由地区管理部门负责。随着俄罗斯外贸体制的改革, 石油出口也逐步放开, 能源出口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严格控制到逐步放松的过程。1992年1月, 叶利钦颁布了关于石油出口的总统令, 规定所有石油公司, 不论是俄罗斯石油公司, 还是西方在俄的石油公司, 在出口石油时都必须按固定税率征收附加关税, 同时要把出口石油所得50%的硬通货卖给政府。1992年7月, 俄罗斯恢复了出口战略资源专营制度, 规定只有那些经过挑选并在对外经济关系部登记注册的企业和组织才能经营石油出口。1993年底, 叶利钦责成经济部、燃料动力部和对外经济关系部提高石油企业在1993—1994年间的石油出口限额。1995年1月, 俄罗斯石油出口的经营权由对外经济关系部移交燃料动力部, 由七家大型石油公司负责具体经营。1995年3月, 俄罗斯签署第245号法令, 废除了能源出口指定出口商的制度。

二、普京时期的能源政策

普京上台之后, 在能源领域对政策的核心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原则是利益交换, 具体内容是“稳定西欧、巩固独联体、争夺里海、开拓东方、突破北美、挑战欧佩克”的全方位外交政策。

(一) 能源“再国有化”政策

普京上台后, 俄罗斯经济有了明显好转。在此背景下, 普京开始着手调整能源政策, 通过打击能源寡头, 加强国家对战略产业的控制。2001年12月21日, 普京政府颁布了新的《俄罗斯联邦国有和市有企业私有化法》, 对国有资产的出售程序进行了重新规范, 明显加强了对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战略产业的控制。根据新《私有化法》规定, 战略产业在实行私有化时必须得到总统批准, 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等涉及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重要企业在实行私有化时还必须经过专门的立法。2004年8月, 普京签署命令, 限制对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部门的1000多家战略性企业进行私有化。从2003年开始, 以打击石油寡头尤科斯石油公司为开端, 以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收购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收购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为标志, 普京政府开始在能源领域加大对能源寡头的干预和控制, 并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来实现战略产业的“再国有化”, 俄罗斯能源私有化进程在普京执政时期出现了全面倒退。

(二) 能源外资政策

普京执政之后, 俄罗斯政局趋于稳定, 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这让外国投资者看到了巨大的机会, 纷纷跃跃欲试。但是西方资本的大量涌入, 引起了俄有关部门的不安, 普京政府担心外资大举进入会威胁到国家安全, 因此开始在能源领域限制外资进入, 加强国家对石油和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控制。2007年1月, 俄罗斯通过修改法律, 禁止外国公司进入5亿桶以上储量的油田和500亿立方米以上储量的天然气田。2008年5月5日, 普京签署《有关外资进入对国防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行业程序》的联邦法, 明确列出限制外资进入的包括能源勘探和开发在内的42个战略性行业名录。外资若要在俄战略性企业或地下资源区块项目中取得10%以上的控股权, 必须向俄安全机构提出申请, 并要经过由俄联邦安全会议牵头组成的跨部门专门委员会审核通过。

(三) 能源出口政策

普京执政时期, 国际油价的一路飙升, 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石油的生产与出口, 原油产量和出口量屡创新高。而随着俄罗斯经济和财政状况的好转, 普京政府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依靠能源出口来获得经济利益, 于是开始调整能源出口政策, 其主要内容就是能源出口的多元化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普京政府企图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拓展能源运输渠道。在东边方向, 俄罗斯利用东北亚各能源消费国之间的竞争, 在能源管道铺设问题上反复摇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日之间关于“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在西边方向, 为了减少对乌克兰、波罗的海国家、波兰等过境国的依赖, 实现能源出口安全, 俄罗斯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穿越波罗的海海底至德国的北欧天然气管道。在南边方向, 为了开拓南欧市场, 抗衡美国提议的跨里海天然气管道, 加强对环里海能源国的控制, 俄罗斯在2003年建成了穿越黑海海底至土耳其的“蓝流”天然气管道。在北边方向, 为了开拓北美市场, 俄罗斯已经开始研究建设至摩尔曼斯克的石油管道。

三、“梅普组合”时期的能源政策

2008年5月, 梅德韦杰夫任俄罗斯总统, 普京任俄罗斯总理, 从而开启了“梅普组合”时代。梅德韦杰夫上台伊始, 俄罗斯经济就遭到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国际油价的暴跌使能源资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博弈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梅普组合”迫切希望找到更有潜力的能源合作伙伴, 保障能源出口安全。鉴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趋缓, 能源需求增长有限,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对能源需求旺盛且潜力巨大, “梅普组合”决定把能源政策向东转移。2009年发布的《俄罗斯2030年前能源战略》中明确提出:“尽管欧洲仍将是俄罗斯油气出口的主要方向, 但俄罗斯整个油气出口的增长将主要取决于东部方向的超前发展”。针对东方不同国家, 俄罗斯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

(一) 针对中国主打“利益捆绑牌”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财政资源, 可投资我们的经济, 振兴远东地区和外贝加尔应与中国振兴东北计划在工作层面上协调一致”, 正如俄总统梅德韦杰夫2009年5月在哈巴罗夫斯克视察时所强调的那样, 俄远东地区的开发必须要和中国的动作紧密结合。中国正力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而俄罗斯则谋求远东地区的全面开发, 地理位置临近的两国具备战略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梅德韦杰夫指出, 俄罗斯政府制定的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开发战略规划与中国边境地区发展计划捆绑在一起, 俄罗斯应该明确与中国合作的优先地位。中国不仅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强大市场, 而且拥有巨大的金融资源可以投资俄罗斯能源领域。2009年2月中俄签署的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就是双方利益捆绑的结果。

(二) 针对日本主打“利益交换牌”

日俄之间有“北方四岛”的领土争端, 导致双方能源合作并不顺畅。但是随着俄罗斯与乌克兰等过境国在能源领域的争端升级, 俄罗斯能源出口面临很大的风险, 而日本作为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 也迫切希望能够获得稳定的油气供应来源。因此双方能源合作找到了利益契合点, 俄罗斯向日本供应石油和天然气, 日本向俄罗斯提供资金支持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2008年俄日领导人确定重点发展能源领域合作框架后, 日本对俄投资迅速增长, 从两年前的5.67亿美元上升至60亿美元, 增长了将近10倍。2009年2月,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在萨哈林共同出席“萨哈林—2”液化天然气项目对日输送启动仪式时, 俄罗斯承诺未来20年每年向日本供应600万吨液化气。

(三) 针对韩国主打“地缘安全牌”

韩国地处朝鲜半岛, 与俄罗斯位置临近, 双方开展能源合作有助于能源运输安全。但是, 韩国与朝鲜关系日趋恶化, 使俄罗斯开展对韩能源合作有所保留。目前, 韩国能源需求巨大, 而且97%的能源需要进口。天然气进口更是依赖少数国家, 在国际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 能源安全面临挑战。韩国政府于是把稳定引进的能源政策调整为积极开发的能源政策, 提出2030年海外能源自主开发率要达到35%。韩国的这一政策受到俄罗斯的欢迎, 俄罗斯希望韩国能够参与俄远东地区的开发。2009年2月, 俄罗斯萨哈林公司与韩国签署了20年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合同。

(四) 针对印度主打“政治交换牌”

印度曾是俄罗斯的“铁杆盟友”, 但是近年来和美国不断走进, 俄罗斯正逐步沦为印度的“备降机场”, 这让俄罗斯感到很苦恼。为了把印度从美国的怀抱中拉出来, 或者至少使其不至于成为美国在南亚围堵俄罗斯的战略要地, 俄罗斯希望通过能源这张“政治牌”, 加强与印度的战略合作。印度快速发展的经济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 能源对外依赖度超过80%, 为了保障能源安全, 印度也不会不考虑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2008年12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印度期间, 双方签署了一份备忘录, 明确了两国未来合作的主要方向, 表示将加大能源合作力度。

总的来看, 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始终处于变动和调整之中, 其政策嬗变的根源在于俄罗斯国家利益。尽管俄罗斯目前东向转移的能源政策有利于中国, 但是随着俄罗斯所面临的外部形势的变化, 俄罗斯政府势必还会对能源政策进行调整。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俄罗斯能源政策, 从而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政策建议。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 我们既要审时度势, 增强机遇意识, 把握俄能源政策中有利于中国的因素, 又要未雨绸缪, 增强忧患意识, 充分估计俄能源政策中不利于中国的因素, 从而做好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宋景义.转轨时期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及其对外经济联系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 008.

[2]冯玉军, 赵春潮.金融危机冲击与俄罗斯能源政策调整[J].中外能源, 2009 (14) .

8.“俄罗斯思想” 篇八

一九九六年七月俄罗斯总统竞选期间,叶利钦提出“制定新民族思想”,把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的“纯学术”课题一下子变成了迫切的现实“政治任务”。俄罗斯的当权者终于意识到了“思想”在“凝聚”全民方面的重要性。此后成立了好多相关的研究小组,其中包括由总统顾问萨塔洛夫领导下的负责“制定民族思想”的专门小组。

且不说“思想”是否可以“制定”和能否给“制定”“限定”期限(总统认为:“用来制定民族思想的基本标准,一年为期,绰绰有余”),由国家首脑作为一项“任务”来提出,这种作法本身已使俄罗斯理论界感到疑虑和“警惕”,这使他们不由地联想起从前那种至今仍令他们“心有余悸”的“旨令”(俄罗斯人往往用“定货”这个词)和“遵命”的理论工作方式。理论界因感受到俄国现实社会政治的需要而关注“俄罗斯思想”并把它当作“学术课题”来研究,是一回事;由当权者在“竞选”中当作一种“号召”和“任务”来提出,则是另一回事。一九九六年夏以来,俄罗斯理论界对此事的反应,形形色色,观点各异,有的则截然相反。Π.C.李哈乔夫院士甚至说:“把全民族思想看成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纯属胡说八道”。有人则认为:提倡民族思想无疑是在培植俄罗斯民族主义。还有人认为现在人为地“制定”某种“思想”并试图把它抬升为“国家思想”,不过是从前“意识形态”“专制”的“翻版”,既无必要,实际上也行不通。

在俄罗斯,通常认为,在此前的五百年的历史上,俄国曾形成过三个较为明确的“民族思想”即:(1)“莫斯科即第三罗马”;(2)“东正教、君主专制、人民性”;(3)“我们的目的是共产主义”。《俄罗斯思想》文辑讲的是俄国历史上对此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而今天的俄罗斯人对此问题并无明确答案,也不可能有明确答案。也可以这样说:人们因为自己今天所持的立场不同,所属的党派不同,对此问题的看法就不同,对“俄罗斯思想”包括哪些方面和内容的理解就不同。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是能够从中看到某些共同的东西,例如都强调俄罗斯的独特性,强调俄罗斯的“救世”历史使命,强调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强调俄罗斯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起连接和“桥梁”作用等等。总之,起码都认为有“俄罗斯思想”这种“东西”的存在。

上一篇:班级演讲开场白台词下一篇:幼儿园下半年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