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15篇)
1.人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 篇一
三年级数学教案——《可能性》教案
——刘瑞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04-105可能性
教学准备:
乒乓球、彩色笔、盒子、纸张、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概括其结果。能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验学习的数学解决问题的快乐。教学重点:
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教学难点: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去正确判断事情发的的确定与不确定。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感受生活中的可能性,并初步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判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主要是采取了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过程:
一、猜球游戏,激趣导入。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球游戏)
1、老师这里有三个盒子,分别是1号2号3号,里面装着不同颜色的乒乓球,我要请一位同学来从盒子里拿出一个球,老师背对着,猜出球的颜色。我们一起来看看游戏要求吧:(出示课件)
①、学生随意摸出球,举起给同学们看。
②、告诉老师你是几号盒子中取的球。
③、将球放回原来的盒中。
2、想不想知道老师怎么这么厉害啊,怎么解开这个秘密呢?请同学们说说。
把盒子里的球分别倒在三个盆子里,出来让同学们看一看。
3、你能行吗?
倒回盒子里,老师取球,学生猜球。然后把球再分别倒在三个盆子里。
二、摸球感知,共同探究。
(下面我们再来仔细的探究一下这个猜球游戏的奥秘吧,让我们再来摸一摸)
1、摸球感知。
①、我从第一个盒子里摸出一个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出示课件)一定 ②、我从第二个盒子里摸出一个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出示课件)可能 ③、我从第三个盒子里摸出白色的球可能吗?为什么?(出示课件)不可能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描述事情发生的三种情况,也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三年级上册数学104-105页的内容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每位小朋友面前的桌子上都放了一张教材纸,这就是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
2、放一放(小组放球)。
做完猜球游戏了,有的同学观察的非常仔细,也非常爱动脑筋,接下来我们每个小组来按要求放球比赛,看看那个小组合作最好,放的最快最符合要求。我在每个小组都放置了一袋乒乓球和一个透明的盒子,先不急着拿球,要先看清楚题目要求,再小组讨论,即在你小组的盒子里放那些颜色的球,才能符合老师摸球的要求。放球时不能抢球、扔球,老师说结束后不能再放。
(分别出示课件)
①、盒子里一定摸出白球。②、盒子里可能摸出白球。③、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白球。
④、盒子里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黄球。
3、涂一涂。
刚才每个小组表现的都非常好,接下我要考考我们每一位同学掌握的情况,我在每个同学的桌子上的学具袋里放了几张画有盒子的空白纸和彩色笔,现在拿出来,按老师要求,给盒子里的球涂上颜色。便于时间关系,你可以用三个斜线代表球的颜色。
(出示课件)
①、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色球。
②、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红色球,也可能是蓝色球。③、任意摸出一个球不可能是蓝色球。
三、体验激趣,内化提高。
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事情发生可能性的三种情况,其实在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事也是可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 来判定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用手势表示给老师看。
(出示课件)
1、想一想。
花是香的(可能)
我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不可能)三天后会下雨。(可能)小狗比长颈鹿高。(不可能)太阳从西边升起。(不可能)丰城冬天会下雪。(可能)
2、填一填。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填空。
①我明天考数学()得一百分。②9月10日()是教师节。③我长大了()比爸爸高。④大象()会飞。⑤公鸡()下蛋。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课。
1、这节课小朋友学到了什么?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事情发生有“一定”、“可能”、“不可能”三种可能性情况。并且学会了怎么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去判定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去判定,这是也是我给小朋友出的课后作业,下课后一起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事情可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去判定。
2.人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 篇二
一、妙设情境,激活思维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出五星体育节目主持人介绍主打体育项目——“三国杀”这部弈棋游戏,然后播出“三国杀”的历史背景,导出“四种身份牌”。
这部游戏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已进入到千家万户。话题从四种身份牌谈起,使学生由然地进入角色,为下一环节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多维互动,智慧生成
【片断一】
(1)师生互动。教师问:“你最想抽到哪一张?如果让你抽一次,你确定能抽到你想要的这一张吗?”接下来,由教师洗牌,学生先说出想抽的身份牌,再抽牌。
(2)同桌互动。教师出示活动规则,接着同桌抽牌、填表。
(3)四人互动。让学生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把在试验活动过程中所思、所得、所悟进行交流,共享试验成果。
(4)组际互动。让学生到把记录单到展台前交流。这时教师问:“你们最想抽到什么身份牌?结果第一次抽到什么身份牌?第二次抽的身份牌是什么?第三次呢?如果让你再抽一次,你确定(还)能抽到它吗?你想说什么?”
多层面的活动,带来了多维的收获。通过师生抽牌、同桌抽牌、前后桌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随机现象的体验。
三、揭示内涵,内化提高
【片断二】
教师问:“这四张身份牌,让你抽一次,抽牌的结果一共有几种可能?”学生答:“有四种,因为一共有四张牌,抽牌的结果所有可能数就是4。”教师问:“所有的可能数是4,也就是说每张牌都有可能被抽到。抽中‘主公’有几种可能?‘内奸’呢?‘忠臣’呢?”
教师问:“如果‘三国杀’游戏五人局的,必须增加什么身份牌?”学生答:“反贼。”教师再问:“如果再让你抽一次,抽中‘主公’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学生答:“抽中‘主公’的可能性是1/5,因为一共有5张牌,抽牌的结果所有的可能性就有5种,‘主公’只有一张牌,因此,抽中‘主公’的可能性是1/5。”
教师问:“抽中‘反贼’呢?”学生答:“抽中‘反贼’的可能性是2/5,因为反贼身份牌有2张,所以抽中反贼的可能性是2/5。”
教师问:“这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答:“五人局‘三国杀’游戏抽中‘反贼’身份可能性最大,因为‘反贼’有两张,其他只有一张。”教师再问:“抽中‘反贼’身份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只抽一次,是不是一定能抽到‘反贼’呢?”学生答:“不一定。”教师:“看来可能性虽然有大有小,但结果还是无法确定的。”
教师抓住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在追问中强化等可能性这一概念。通过身份牌张数的变化,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思考可能性的变化,在宽松的气氛中获得对可能性大小的鲜活认识。
四、寓教于乐,灵动高效
【片断三】
课末,设计了“元旦抽奖活动”游戏。
教师问:“你认为可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抽奖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抽签、转盘……”这时,课件出现转盘。教师问:“转到红色区域是几等奖?转到蓝色区域呢?黄色呢?”“转到一等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转到二等奖的可能性是多少?转到三等奖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因为时间关系,一个小组只能随机抽一名同学摇奖。”
接着让幸运的学生点动转盘,课堂的气氛达到高潮。
3.人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 篇三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4.人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 篇四
在导入阶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课的开始从《守株待兔》这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道我们要解决的就是生活中的数学。
解决问题时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践掷硬币,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通过小组合作,统计全班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正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掷硬币的总次数的一半,然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让每个学生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发生的特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整节课的练习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转盘猜猜”、“设计转盘”、“转盘游戏”、“扔骰子”、“飞行棋”等活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活跃,让他们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也存在许多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组织、衔接不够简练,过度不够自然;
2、课件操作、衔接不够娴熟;
5.人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4页主题图及 105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简单试验,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能力和 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教具准备:
(1)课件;(2)每组准备1号、2号盒各一个,白色、黄色乒乓球若干个;(3)每人一张练习纸;(4)一枚硬币;(5)课题卡片;(6)座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们平时都喜欢做哪些游戏?(指4-5名学生回答,师简单小评价)同学们喜欢的游戏可真不少!做游戏不只是好玩,游戏中还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来做游戏,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比一比,看谁能够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我们先来做第一个游戏:猜硬币
2、(实物投影一元硬币)师:大家看,这是什么?(生答)对,这是一枚一元的硬币,有花和“1元”这两个字的一面是正面,有国徽的一面是反面,怎么玩呢?请大家看(师演示硬币)你们猜,是正面朝上呢,还是反面朝上?(指生猜)有的猜正面,有的猜反面,让我们来看看结果。哪个面朝上?猜对的同学请举手。
我们再来玩一次,这一次你们先来猜一猜,可能是哪个面朝上?(指生猜)(师演示硬币)下面,我们来看看结果。哪个面朝上?哪些同学猜对了?
3、刚才我们玩了两次,也猜了两次,你每次都猜对了吗?两次都猜对的同学请举手。如果我们接着往下玩很多次,想一想,你还能每次都猜对吗?我们为什么不能每次都猜对呢?(指生说)
4、师总结:同学们说的真好!也就是说,在硬币转动之前,我们只能是猜测;转动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出示课题,大家一起来读。)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猜球的游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请组长把桌洞里的1号盒子拿出来,放到桌面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做这个游戏,听清老师说的游戏规则:小组内的四位同学每人摸一次球,摸出之后再把球放回盒子,然后晃一晃盒子,再让下一位同学来摸。同学们,听清楚了吗?好,开始吧。(学生活动)
(1)告诉老师,你们摸出的球是什么颜色的?都是白色的吗?如果老师在1号盒中任意摸出一个球,你觉得会是什么颜色?(指1-2名学生回答,教师摸一个球。)哦,还真是白色的呢。
(2)为什么我们从1号盒中摸出来的球都是白色的呢?(指2~3生回答)(3)请同学们快打开盒子看一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4)师小结:(生看着盒子)因为盒子里的6个球都是白球,所以我们摸出来的一定是白球。我们就用“一定”来描述这种情况。(板书:一定)
2、(1)号盒子放在桌子上不要动)请组长再把桌洞里的2号盒子拿出来,听清游戏规则:小组内的同学每人摸两次球,摸的时候不要看,把球摸出来以后再看;还有就是把球放回盒子后,晃一晃,再让下一个同学来摸。开始吧。(学生活动)
(2)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哦,有白球,还有黄球。请大家猜一猜,我在2号盒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又会是什么颜色呢?(指3-4名学生说)
(3)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为什么这样说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指生说)
(4)快打开盒子验证一下,你们的推断对不对?
(5)师小结:(生看着盒子)在2号盒子中,有3个黄球、3个白球两种颜色的球,摸的时候,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这种情况。同学们,同意吗?(板书:可能)
3、同学们再来想一想:在这两个盒子中,我们会摸出红球吗?(指生答)为什么?(指2-3名学生回答)
师小结:因为这两个盒子中都没有红球,所以我们不可能摸出红球。(板书:不可能)
4、(请组长把两个盒子再放回桌洞)通过整个摸球活动,你们有什么发现?(多指几名学生回答)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发现,真是了不起!老师也总结了一下,请看大屏幕。谁愿意来读一读?(指一生读)
(二)小练习
1、刚才这个游戏同学们玩的开不开心?小精灵看到同学们玩的这么热闹,也想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你们欢迎吗?大家看,它来了,它还要考考同学们呢!
2、这里有两个转盘,里面有不同的表演项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下面的2个问题,想好的同学请用你的坐姿来告诉老师。(指生回答)(转1号转盘可能表演朗诵,还可能表演什么?)
(三)教学例2
1、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游戏中的各种情况;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会发生的,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老师带来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2、听老师说要求:如果你认为某个事件是一定发生的,我们就用“对号”来表示;认为可能发生的,就用“圆圈”来表示;认为不可能发生的,我们就用“错号”来表示。
3、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一边判断,一边说理由。(小组交流)
4、请各小组组长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先读屏幕上的话,然后说出判断结果,最后说说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如果意见不同,可以大胆举手发言。)
5、我们来看第一幅图,哪个小组先说?
(1)(同学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师打对号。)a、地球每天都在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的同时,地球也在自转,这是一种自然现象。B、就是因为地球不停地转动,我们才有了白天黑夜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c、地球要是不转了,那麻烦可就大了。
(2)我们来看下一幅图(指生说)说的真好。这个事件是根本不可能的。(师打错号)
(3)你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指生说)其它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三天后,下不下雨,谁也说不准,所以它是可能的。(师画圆圈)
(4)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东升西落,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师打错号)(5)你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指生说)你们见过用左手拿筷子的人吗?(指2生说)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所以这个事件是可能的。(师画圆圈)
(6)我们来看最后一幅图,还有哪个小组没说?(指生说)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同学们都觉得这个事件是一定发生的,那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谁来读一读?看来,这个事件确实是一定发生的。(师打对号)
(四)小练习
刚才我们通过合作交流解决了六种现象,下面,我们来个即兴表演,请你用上“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词中的一个,来联系实际生活说一句话。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判断
师:看同学们说的这么好,有几只小动物也想说,它们说的对不对呢?我们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判断题)先请同学们自己判断,想好的同学请举手。(指名回答)(1)小企鹅说的是对的。
(2)小猴子真聪明,同学们更聪明。(3)你想对小乌龟说什么?(4)小 花猫说的也是对的。
(5)同学们帮帮小狗,这句话怎样说就是正确的?
2、涂色
师:看来,我们每个人都能解决很多的问题,不过我们只是说一说,如果让你来画一画,同学们有没有问题?大家对自己都很有信心呀!
(1)指生读题目要求。
(2)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练习纸,认真读题,再涂颜色。(3)教师巡视,有选择的收取2份作业纸。
(4)涂完的同学请坐好,(眼睛看着老师)我们来看这两位同学的作业(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这是哪位同学涂的,请你来说一说你的想法(指一生说,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涂的很好,说的也很好,同学们,来点掌声!)我们再来看这一份作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教师肯定,掌声。鼓励)
(5)听了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介绍,老师也明白了:第一个全涂成红色,这样摸出的才一定是红正方体。第二个有多种涂法,只要不涂蓝色,其他颜色都可以。第三个也有多种涂法,只要有黄色就可以,最少涂一个,最多涂四个。能不能把这5个三角体全涂成黄色呀?为什么?(边说边出示答案)同学们看看自己涂的对不对,不对的同学课下改正过来。
3、讲故事 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老师想奖励一下大家,这样吧,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师讲《生死签》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监狱里关着一个犯人,这个犯人是个好人,可是他遭小人陷害,他马上就要被砍头了,不过这个国家有个有趣的规定:在砍头前,法官要写两张纸条放在盒子里,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让犯人闭着眼睛摸,大家想一想这个犯人会摸到什么?(可能摸到生,也可能摸到死;摸到“生”,他就会活下来;摸到“死”,他就会被砍头。)
可是这个犯人的一个仇人很想让他死,就偷偷的把“生”字拿出来,换成了“死”字,你说这个犯人会怎样?(是呀,盒子里的两张纸条都写着“死”,不论他摸到哪一张,这个犯人一定是死。同学们想一想,其他的人知道这件事吗?他们还以为里面是 “一生一死”呢。)
这件事被犯人的一个朋友知道了,并通知了他,让他快想办法,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犯人摸出其中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什么?他把这张纸条飞快地放到嘴里,咽到肚子里了。大法官非常着急。其他大臣说,看看盒子里剩下的是什么,不就知道他吃的是什么了吗?(同学们看,盒子里剩下的是什么?大臣们认为他吃下去的是什么?所以法官当场释放了这个犯人。这个犯人实际上吃下去的是什么?你们觉得这个犯人聪明不聪明?是的,他用聪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换回了自由。)
6.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六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2、 说一说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 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
二、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 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 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生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 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
三、帮助学生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
1、 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 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3、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出来。
四、巩固练习
1、 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把米尺长1( )
1把米尺长10( )
1把米尺长100( )
2、 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3、 练习6,7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7.人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 篇七
关键词:数学史,小学数学教科书,比较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数学史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李文林教授提出:不了解数学史就不可能全面了解数学科学。伟大数学家莱布尼兹 (G.Leibniz) 指出:“知道重大发明特别是那些绝非偶然的、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到的重大发明的真正起源是很有意义的。”[1]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史迫切需要与数学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数学教学需要数学史作为支撑, 另一方面数学史需要通过数学教育得以继承和发扬。
宋乃庆教授在首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讨会的报告中提出:“将数学的史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明确指出, 数学文化作为教科书的组成部分, 应渗透在整套教科书中, 教科书可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 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 数学史, 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资料等。[2]教科书是教学中的纽带, 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数学史在数学教科书中的编写对于数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及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科书 (以下简称“人教版”和“西师版”) 的比较, 寻找两版本教科书中数学史的编写特点, 以期为小学数学教科书数学文化的编写提供参考。
2. 两版本教科书中数学史呈现比较
2.1 数学史内容相同, 插入年级不同。
“西师版”在一年级上中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最开始人类祖先用手指、小石头树枝数数等方式, 由印度人首先采用了1, 2, 3……计数, 而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故被称为“阿拉伯数”。学生在刚接触数时, 就知道了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
“人教版”中同样的内容则安排在四年级上, 并且将阿拉伯数的产生和数的产生单独分开涉及。这一节的知识中涉及的数学史知识较多, 数学史内容丰富。
2.2 数学史内容相同, 侧重点不同。
“西师版”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介绍算盘的由来及各个国家的算盘:中国是算盘的故乡, 生动引入算盘的发展;提出在国际上曾多次的算盘和计算机的比赛中, 算盘的加法和减法的速度都优于计算机, 内容新颖有趣, 与我们印象中的计算机计算速度比算盘快的认识相左;举例古时的“金算盘”比喻人很精明等, 增添了数学的人文气息。多维齐入, 以点带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学习, 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人教版”对算盘进行介绍时侧重于算盘的应用:中药划价及银行中算盘的应用, 而后介绍了算盘是如何计数的, 增加学生的算盘基本运算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使学生多渠道地掌握和了解数的计算, 激发学生的兴趣。
2.3 数学史内容相同, 呈现方式不同。
“人教版”和“西师版”在五年级均引入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
西师版中“哥德巴赫猜想”以连环画形式呈现, 明确指出何为哥德巴赫猜想, 并通过对陈景润的介绍引出“陈氏定理”, 生动有趣, 易于学生理解和阅读。
人教版中“哥德巴赫猜想”以文字叙述为主, 通过一系列数的运算引发提问, 顺势提出哥德巴赫猜想,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通篇均为文字叙述, 内容的呈现方式较为单一。
3. 结论与思考
3.1 结论。
(1) 部分同样的数学史分别编写在不同的年级。无论是安排在一年级还是四年级, 两教材都适应了该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2) 部分同样的数学史编写各有侧重。例如, 两版本数学史中的“算盘”分别侧重广度和应用, 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3) 部分同样的数学史呈现方式不尽相同。总体上, 西师版内容呈现以连环画为主。人教版中数学史数量多, 内容呈现多以文字叙述为主, 以“豆腐块”的形式出现。
3.2 思考。
针对以上的比较分析及结论, 笔者仅给出以下不成熟的思考:
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史内容逐步加深, 数量稳步上升。呈现形式以生动形象的连环画为主, 随年级升高适当增加文字、符号, 统筹布局, 螺旋上升, 在学生学习中慢慢增加数学史的渗透, 更好地起到数学史的辅助作用。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学生思维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 (约2~7岁) 、具体运算阶段 (约7~11岁) 和形式运算阶段 (约11岁至成人期) 。其中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 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为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在小学1~6年级中,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学段 (1~3年级)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内容上可考虑以简单为主, 适当减少数学史的内容, 形式上宜多采用图画、连环画等直观形象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地呈现学习内容。
第二学段 (4~6年级) 学生抽象思维稍有发展, 数学史可考虑兼顾兴趣和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概念的良好过渡, 内容上可考虑适当引入历史上有趣的数学问题, 适当增加数学史的数量, 形式上采用图画等的同时搭配一定的文字和符号, 以便更好地迎接接下来的初中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9: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美]克莱因M著.张理京译.古今数学思想.第1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4]张奠宙.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J].高等数学研究, 2008, (1) :18-22.
8.人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 篇八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数学;数学教材;例题;编写特点
例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每本教材的例题,编写特色也各不相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也是如此,教育事业从事者应加强对其例题编写特点的研究,分析这些特点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并积极探索提升例题编写质量的方法,进一步促进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质量的提升,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特点分析
1.例题情境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中,也充分体现的这一点。据调查表明,该版教材中,与学生生活情境相结合的例题比重大约占教材例题总比重的62%,其中融入了学生社会、家庭、学校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景,与目前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小学数学教材中生活情境例题所占比例大致相同。这些生活化的例题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深化理解数学知识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就如一名应用人教版教材的小学数学教师所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问题情景的设置多源于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便于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同时,例题情境生活化的特点,也使学生兴趣得以激发,开始主动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获取新知功能增强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例题,在编写上具有获取新知功能增强的特点,学生能够通过解决例题,而获取新的知识。据调查表明,该版本教材中,能够获取新知识的例题比例占58%左右。在对应用该版教材的教师调查中,很多教师表示,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这一编写特点,有利于学生通过探讨获得结论,使学生更深切的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而这一特点也充分满足了新课标对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适当添加一些获取知识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了解数学实质的要求。
3.图文结合呈现方式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编写,具有图文结合的特点。据相关数据表明,该教材中配有插图的例题占比在76%左右。在对教师进行这一特点作用调查时,也有很多教师表明,例题图文结合的特点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由于小学生对色彩鲜艳的图片十分感兴趣,在加上其思维发展并未成熟,需要借助图像思考问题,因而,人教版小学数学例题编写的这一特点,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例题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实现其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
4.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编写,具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其含有动手操作引导的例题占比约为17%,其中,空间与图形方面涉及较多。小学生活泼好动,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而例题的这一特点,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实践活动上,使其主动通过动手操作而获取数学知识,对于学生增加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5.鼓励学生交流互动
教学中的交流互动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其中学生间合作学习尤为重要。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具有鼓励学生交流互动特点的例题占比约在44%。其中多为人物对话框式的对话交流引导。例题编写的这一特点,增加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不仅在交流互动中,丰富、巩固了自身数学知识,同时也实现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的有效提升。
6.点拨式例题解答
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更为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引导和点拨,逐渐转变了原有教学中直接提供例题答案的方式。而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编写上,也基于教师这一要求,体现了例题解答点拨式的特点。据数据显示,该版教材中具有这一特点的例题占比约为21%。这些点拨式解答,多以提示、对话框等形式呈现,句式多为陈述句。而例题的这一编写特点,也十分有助学生疏通思路,形成规范的解题步骤,并十分有利于教师启发式教学的开展。
二、人教版小数学教材例题编写特点呈现建议
1.突显个性化特点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除了人教版还有苏教版、西师版等多种版本,且所有教材都是遵循新课程标准编写,在例题的编写上,十分容易出现趋同现象。而所有教材都需要经过教材审定文员会的严格审查。若是教材例题编写的特点并不鲜明,便很难通过审查。因而,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例题的编写上,应根据所应用教材学校师生的实际需求,抓住需要体现的特色,编写特点鲜明的例题,满足教材例题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同时,教材审查部门也应对特色化教材例题给予支持和鼓励,以推动教材的创新发展。
2.增强开放性特点
目前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编写的开放性特点并不突出,例题的已知信息较为全面,存在冗余和不足的情况较少,而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学生经常会遇到信息过多或是过少的情况,学生通过对这些例题的学习,很难将数学知识运用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因而,在例题编写过程中,应适当增强其开放性,增加信息冗余或是信息不足的例题,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使其能够良好解决现实问题。
3.减弱城市化特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例题城市化特点较强,农村化倾向例题只占例题总比例的4.5%。而具相关数据表明,非城区小学生占总体小学生的比例已经超出了70%,例题编写特点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很多例题中的情景设置,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十分陌生,甚至难以理解,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例题中,设置了一些城市特有的情景,如游乐园、动物园等,而农村小学生对于这些并未接触过的场景十分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难以明确解释,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的编写中,应尽可能的减弱其城市化特点,融入农村情景,以满足各区域数学教学需求。
4.体现综合性特点
各个学科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内容,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编写中,综合性特点体现较少,与其他学科知识有关联的例题仅占8%,因而,在编写过程中,也应尽可能的体现其综合性特点,实现各学科的融合与促进。
三、结论
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工具,例题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教学效果,应加强对教材例题编写特点的研究。充分了解现有例题编写特点,合理运用,并针对实际教学情况,对其特点进行调整,以充分发挥例题价值,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宋运明,李明振,李鹏,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编写特点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2(2):47-51
[2]李成芳.小学数学教材使用的现状透视及解读策略研究——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6(6):100-104
[3]应倩.关于“理念·体例·例题·习题”编写的对比研究——以台湾翰林版和大陆人教版(1年级上册)为例[J].才智,2014,5(15):254-257
[4]陈丹丹,于波.小学数学教科书“问题解决”的编写特点分析——以人教版、西师版、苏教版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3,10(20):59-61
[5]王宽明.中澳两国小学数学教材难度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和Nelson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2(2):112-117
作者简介:
9.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九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2)共有学生46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28人。这批孩子在上学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和及格率都不理想,有多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不会运用,作业的正确率低,个别学生不肯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拉。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学生在各方面都会更上一层楼。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教学实践活动等。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3.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4.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大数认识的教学突出数学味,联系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教师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5、注意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6、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
7、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8、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认真刻苦学习”,不允许一个人掉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
第1—4周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
第6周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
第7—8周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
第9—10周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11—15周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6周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
第17周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
第18周第九单元 总复习
…………………………
10.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十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 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 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 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 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 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11.人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应用探究
G623.5
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小数数学教育为学生以后的成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解决问题”模块的教学工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解决问题”模块的教学提供了具体有效的方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
1.“解决问题”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模块教学,其重点的教学方向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等方面。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解决问题”模块教学存在的一个典型现状即是:重视课堂形式,忽视教学实质。可以看到,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当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形式多样化,一直在努力开拓各种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究其原因,也是将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教学成果的展示点之一,起到示范公开课的作用。但是在这些小学数学课堂当中,往往过分重视课堂形式,忽略了“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质。加之一些教师对一些较为新颖的课堂形式把握不够,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大提高。
2.“解决问题”教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教学板块,当前课堂当中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点,情景创设过度。诚然,一个优秀的教学情景是开展优质教学活动的敲门砖,许多教师对创设教学情景都用心良苦。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往往犯了颠倒主次的错误。将课堂教学重心放在了情景创设当中,模糊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新课标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要学生体验到数学教学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性的特点,感受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严谨性以及最终结论的准确性。过分地重视创设教学情景,流于表面形式,造成了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的状况。第二点,抛弃传统“解决问题”的教学经验。现代教师将多媒体新技术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其初衷在于更好的为“解决问题”教学模块服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新时期的教学手段联系紧密,这一点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在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当中,对传统的数学教学经验进行否定,固执地坚持“创新”。应该看到,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对教学经验的提炼,教师不应该将其完全抛弃。许多优秀的教学传统,将其应用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其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二、人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开展
1.“解决问题”模块特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根据新课标指导思想,对数学教学当中的“解决问题”模块加以了创新。其第一个特点就是重视了发现问题的步骤。传统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模块的教学太过于开门见山,新课标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更加重视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景当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例如,在节假日商品促销活动当中的打折问题,在航程当中的最近距离等问题。第二个特点是教材编排结构更加人性化。新课标下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改变了以往“以知识为教学主线”的编排方式,更加重视了基本“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以基本思想作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三个特点是“解决问题”当中信息呈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数学教材反映出教学内容信息呈现方式单一(单纯的文字描述)的问题,新课标下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采取了丰富的信息呈现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使用纯图片呈现教学信息;对于中年级学生,使用半图片半文字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对于高年级学生,使用图表、文字等结合方式呈现教学信息。多样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能够对问题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帮助其更好的解决问题。
2.“解决问题”教学内容透视
为了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模块教学质量,把握教学重点是关键。首先,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景。上文已经提到,教学情景应该点到为止,切实贴近教学目标。教学情景和教学目标构建一个数量关系,是教学情景契合教学目标的基础。研究表明,创设教学情景的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会更加浓郁。其次,重视例题讲解,加强习题练习。“解决问题”模块是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一个部分。新课标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是例题相对于传统教材,其例题数量有了明显下降,例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得到了很大提升。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当中,能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将例题进行系统分析,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例题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例题稍作变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同时,在习题练习当中,为了丰富习题利用资源,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习题当做例题进行讲解,重视对每一个问题的变式练习,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发展。
三、“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第一点是,开放教学。数学学科源自于生活,其本身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谓开放性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新课标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积极响应。开放教学之一,是让学生更多的自主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例如,在解决一道较为复杂的数学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通过小组讨论,实现问题的解决。在开放的自主探究当中,既是是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提高。第二点是加强专题实践。专题实践是对“解决问题”教學当中的具体教学目标所设定的。例如,面积类应用题、价格类应用题、最值求解类应用题等。第三点,加强“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例如分析法、综合法、假设法、倒推法等一些常用的数学思维方式。
四、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个教学重点,“解决问题”模块教学应该有一个系统性的教学理念和完整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根据新课标“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结合实际教学现状,不断开拓和创新“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兰赠连.对于人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内容的透视【J】.贵州教育, 2015(19).
[2]杨健辉,曾绮霞.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解决问题”教学的一些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 2014(9):16-18.
12.人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 篇十二
一、从教材的编写变化解读文本
“小数的认识”对于学生而言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认识小数有两条基本的途径:第一是从记录花钱的数量发展而来的,第二条是使用米制系统的经验。但在现实生活中,“分”几乎绝迹,因此,教材不约而同地选取“米、分米、厘米”作为教学素材,更符合社会生活实践,更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013版教材与2002版教材相比,2013 版本已经摈弃了“米、厘米”的教学编排,只采用“米、分米”的教学编排。《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显然,课程标准已经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明确了小数的认识应以一位小数为主。教材这样处理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从教材的素材变化解读文本
小数不仅仅在商店里购物时会遇到,事实上在超市、文具店、医院、车站这些地方学生都会接触到小数。因此,对于小数的情境导入,不能仅停留在商店购买东西的层面,而应将情境引向超市、文具店、医院、车站等,这样的情境导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教材的编写应关切生活,2013 版教材与2002版教材相比,它的课程内容更反映了社会的需求,教材的情境图从单一图表向多元图表过渡,凸显了“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仔细解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2002版教材中出现的小数有5.98、0.85 和2.60,而且还在后面加上表示“( )元( )角( )分”;而2013版教材出现了3.45、0.85、2.60、36.6、1.2 与1.5这六个小数。2002版教材中出现的都是两位小数,而2013版教材出现的既有两位小数也有一位小数,更加突出了小数类型的广泛性。但2013版教材与2002版相比,明显地少了小数的意义表示这一教材编写的“拔高”环节。就教材的螺旋式编写而言,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不宜涉及小数的意义。因此,2013版教材在这点上更正了2002版教材的失当之处。教材的一少一多,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理解更加到位、更加准确。
三、从教材的增删变化解读文本
对于小数的概念,2013版教材与2002版教材做了不同的处理。2002版教材与2013版教材对于小数定义的界定相差无几,但是对于“小数点”的处理却折射出不同的教材编写理念。2002版教材以“.”叫做小数点”的方式引出小数点的概念,而2013版教材还是以箭头指出小数点的方式来告诉学生什么是“小数点”,显得更加直观形象。
对于“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这个问题,2002 版教材和2013版教材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编排思路。2002版教材提示了三个生活中的小数,这样编排的好处在于让学生尽快地进入状态,缺点是学生很容易受到暗示。2013版教材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采取下不保底、上不封顶的思路,仅仅保留小精灵的“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这个提示,让学生放开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数学意识。教材的一增一删,体现了“以生为本”数学理念在更广的层次上得到贯彻。
四、从教材的教法变化解读文本
对于“小数的认识”而言,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0.1 的形成,2013 版教材和2002版教材均非常注重教学过程的体验性,用米制系统进行教学。但二者处理教材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2013版教材增加了线段图,通过线段图以图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突破0.1 米的认识。把1 米平均分成10 份的线段图,为学生用小数表示米和分米的关系提供了直观支持。
许多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小数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小数的认识”这课主要是让学生具体感知小数,因此在教学中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教学,比直接教学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2013版教材借助线段图,使学生在分数与小数之间打通思维通道,明白把1 米平均分成10 份,表示这样的1 份是0.1 米。显然,在图形结合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更直观、更有效。这一变化体现了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
五、从教材的题图变化解读文本
从文本变化的角度来看,主题图也有一些有趣的变化。2002版教材与2013 版教材都提了“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的问题,这点两个版本教材存在共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02 版教材里面出现了六个小朋友,而2013版教材里只出现了两个小朋友。其实,题图里小朋友的多少不是问题的本质,本质在于给学生创设一个将1 米30 厘米化成以米做单位的小数的情境。六个小朋友的编排很容易使学生将注意力转向人数,不利于较快地进入思考,显得有点儿杂乱。因此,2013 版教材采用两个人物,使学生将目光直接投向问题,而不是被枝枝叶叶所迷惑。教材的一扬一弃,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思考。
13.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经典总汇 篇十三
1.让学生在已有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
160×40 230×40 19×3 180×40 140×7
2.竖式笔算:
45×23=
85×30=
二、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课件示信息窗图,学生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买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
你会计算吗?学生自己试着在本上做,做完后小组交流,主要交流每一步计算的过程。两生板演。
4.学生班上交流计算过程,特别是要重点让学生说清楚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时,积的末位应写在哪一位上,并说明理由。如果学生讲不清楚,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清楚。
5.小练习:321×12 209×18
三、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解决:买340袋玉米要花多少钱?
两生板演,学生做完后同位俩交流。在学生做之前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根据板演讲解计算过程,如果学生列的算式有简便算法的,师可引导学生试着比较这两种算法哪种简便,然后再强调当因数末尾有0时应注意写简便算法。
3.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14.人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 篇十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94-96页例
1、例2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课前十分钟请学生默读故事。
2、问题引入
二、探究交流
1、教学例1。性都可以用1/2来表示。
师: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里我们使用的1/2来表示可能性的。(板书:用分数表示)2、同步体验
师:围绕今天的主题,自己说一句话。(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1/3。)师:你是怎样理解的?(一共有3个球,绿球有1个,绿球就占1/3。)师:你还可以说什么?(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1/3,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3)
3、教学例2(1)、摸到红牌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2)、摸到黑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3)、摸到3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4)、摸到1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6)、摸到奇数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五、课堂总结:观察一种现象,不能忽视它的前提。
(7)、摸到素数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师: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很了不起。这些问题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请你们自己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来研究吧。(请学生上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1/2,同意吗?是不是因为有红桃黑桃两种颜色牌呢,所以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1/2?(不是。两种牌数要相等。)师:你们对1/2是怎样理解的?
生1: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1/6,红桃有3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3个1/6。
生2:一共有6张牌,红桃有3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3/6,也就是1/2。
生3:红桃的张数占总张数的1/2,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1/2。师:这个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咨询她们。谁来问?
生2:1/3是怎么得来的?
生答:因为有2张3,占了6张的2/6=1/3。
生:摸到每一张的可能性都是1/6,3有两张,是2个1/6,就是2/6=1/3。
师:口答一下其他的几个问题。
师:出示红桃A红桃2红桃3黑桃A黑桃2五张
师: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2/5。)师:刚才是1/2,现在怎么变成了2/5?(牌的总数变了。刚才是6张,现在是5张。)
(讲试一试)如果老师拿出三个红球和两个黄球放到口袋里,从口袋 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呢?
如果口袋中的球是这样的,那么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连一连,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出示练习十八第1题。
师:小华做了两个正方体,我们来看是什么样的正方体? 师:给你一张空白的骰子,请你们自己制作,每个面写上1、2、3,使得3朝上的可能性是1/2。怎么写? 生1:一个1,两个2,三个3。生2:两个1,一个2,三个3。
三、读练拓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可能性事件,比如抛硬币、掷骰子、买彩票等等,就连我们的语文中也含有这样的知识哦。
1、成语里的数学
(用分数表示成语里某个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
十拿九稳
百发百中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2、游戏里的数学(出示转盘,4蓝,3黄,1红)
出示1:指针转动后,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黄色或蓝色呢?
生: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8。生: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是3/8。
生:停在蓝色区域的可能性是4/8,就是1/2。
师:某次活动中估计有80人使用这个转盘参与抽奖,你会怎样设置 奖项和准备奖品呢?
生:转到红色的,获得一等奖,转到黄色的得二等奖,转到蓝色的得三等奖。
师:设置好了奖项,该如何准备奖品呢?
生小组讨论交流:一等奖的奖品要准备10件,二等奖奖品30件。师:80人参加抽奖,就要转动80次转盘,落到红色区域的得一等奖,正好是10次吗?
生:不是,也可能比10次多,也可能比10次少。生:大约10次吧。生:都适量多准备一些。
3、现场抽奖
我们来看来个抽奖(课件出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师:活动开始前,围绕今天的主题说一句话。生1:每个人得到一等奖的可能性是1/28。生2:每个人得奖的可能性是3/14。
学生代表上台担任抽奖嘉宾,点击抽奖软件,一次抽出一二三等奖。(机动:故事释疑)
4、故事释疑
15.人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 篇十五
一、生活经验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其积累新经验的生长点。生活经验是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 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认识和反映, 教师在教学伊始应准确辨识和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将其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催化剂, 引导学生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数学经验, 在数学化的思考活动中建构数学。例如, 教学“掷一掷”一课, 上课伊始, 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孙悟空和猪八戒比赛掷骰子, 谁的点数大就算谁赢, 一人一次为1局, 共进行3局。提出问题:“朝上的点数可能是几呢?”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 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可能是1、2、3、4、5、6”。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仅知道了会出现哪些点数, 还知道这些点数的可能性相同。接着提出:“如果两个骰子一起掷, 和可能是多少?”从而引出课题“掷一掷”。
二、动手操作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扶手
思维始于动作, 经验源于实践。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做, 才能有所感, 才会有所获。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 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 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例如, 教学“掷一掷”新知环节:孙悟空和猪八戒把两个骰子一起掷可能出现的和分为两组, 一组是A组:5, 6, 7, 8, 9;一组是B组:1, 2, 3, 10, 11, 12。两个骰子一起掷, 掷20次, 掷出的和在哪一组出现得多, 谁就赢。有的学生认为孙悟空赢, 有的说猪八戒赢。我让学生利用学具, 6人一小组实际掷一掷, 验证自己的猜想, 动手操作后得出结论:八戒赢。
常言道:“教师讲十遍, 不如学生动手做一遍。”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直观感受印象深刻。尽管类似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 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 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只有动手操作, 体验积累的数学经验, 才能最终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伴其一生, 受用一生。
三、抽象概括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关键
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 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 而抽象的知识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具体的感受, 知识就变得枯燥乏味, 数学思维也只会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 不能从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 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也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 抽象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与发展。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 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属性, 不断积累知识的建模经验。
例如, 教学“掷一掷”在学生动手操作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 我提出:“你们说八戒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重来孙悟空能赢吗?难道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吗?你们能发现吗?”问题提出后, 思考片刻, 同学们便蠢蠢欲动, 借助动手操作习得的感性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小组内进行大胆设想、合理推测。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观察、思考、比较、交流、归纳,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 学生抽象出规律, 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建模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反思交流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的法宝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 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 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 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深化和发展。同时感性层面的活动经验往往又是模糊、零乱、粗浅的, 只有经过反思和交流, 将其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 使之提升为对以后类似情境与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概括性经验。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教学的关注点应放在促进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趋向清晰、从形象趋向抽象、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上。并在解决问题后的反思中, 进一步体验活动经验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促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积累数学经验。例如, 在教学“掷一掷”, 我根据学生已习得的知识和经验设计了活动“抛骰子”。通过反思、交流, 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 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经验, 促进学生活动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 实现经验改造、重组, 沟通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新的数学活动的桥梁。
五、综合应用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源泉
朱德全教授曾说过:“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综合应用作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 更多地加以关注和发展。例如, 教学“掷一掷”的巩固学习阶段, 我设计了一道综合实践题: (出示一个空转盘) 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 准备怎样设计这个幸运大转盘呢?
(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要求:
1.奖项分设一、二、三等奖。
2.在转盘中注明每个奖项各占几分之几?
3.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首先要进行思维上的深思熟虑而后进行作图设计, 最后实践操作。展示三位同学的不同设计。追问:三位同学的设计都不一样, 但是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综合应用知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不是字面上的理解, 而是感悟、体验数学的应用, 只有“做”了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此外, 综合应用还可以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 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 在多种活动形式、多种过程体验及多种评价方式的交融浸润中,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在数学活动中逐步积累,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在活动中感悟, 在体验中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版。
[2]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单肖天、景敏.《数学活动经验及其对数学的影响》.《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5期。
【人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课时梯形的认识教案-(人教版)推荐下载07-08
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大小比较》教学实录09-04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06-23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教学设计06-30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8-13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1-10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