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问题导入式”_数学论文

2024-08-22

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问题导入式”_数学论文(精选13篇)

1.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问题导入式”_数学论文 篇一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我校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复习旧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自主探究,交流提高——巩固深化,拓展应用——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起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产生弄清求知的迫切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教学开始,在进行必要的对旧知识的复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或利用课本的信息窗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不全知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教师顺势利导,引入新课。这一环节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控制在5分钟以内。

需要注意的是:

1、旧知识的复习一定要与本节课所要完成的知识目标相吻合。

2、创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分以下几步进行。

1、自主探究,针对上一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小组讨论,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可以形成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可以直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又有类似的表述语言,比较容易畅所欲言,发表观点,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3、全班交流,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探讨问题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在这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节目主持人,让各小组尽情发表观点,争辩、质询、接受、吸收。在这个过程中,热烈的气氛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的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勇敢的阐述观点。学生的辨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4、形成共识,当学生的交流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针对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小结性讲解,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交流情况、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给予客观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愉快。此环节以10-15分钟为好。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作为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的有效环节。巩固深化,拓展提高的基本形式是练习。只有经过充分练习,才能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能力、开发智力。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基本练习在先,拓展练习在后。基本练习具有例题特征,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练习是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本环节15分钟左右,根据第二环节的时间适当调整。

练习题的设计应遵循下列要求:(1)基本练习覆盖面要宽,起点要低;(2)练习题量要大些,对比较重要的知识重点练习,比较模糊的知识集中练习;(3)练习分层进行,由浅入深;(4)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各类学生有所兼顾。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作为一节课的终结部分,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然后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进行肯定,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继学习的信心。一般控制在3分钟之内。

2.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问题导入式”_数学论文 篇二

一、对比性导入, 感受知识的价值

【案例】笔者执教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数学第八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

师:听说我们班男生的数学水平比女生高, 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 男女生就来比一比吧。男生做第1题, 女生做第2题, 时间限定为1分钟。

出示题目, 男女生分别做下面两题。

第1题:王大爷种了黄色和白色两种菊花, 白色菊花种了80朵, 比黄色菊花少种35朵。两种菊花一共种了多少朵?

第2题:

时间到, 笔者叫停, 统计男女生做对的人数, 结果女生做对的人数大大多于男生。

师:这两道题目的难度差不多, 解题思路也相似, 为什么女生做对的多呢?

女生:因为我们女生比男生聪明!

男生:不对!因为女生做的应用题具体形象, 内容简单, 数量关系明显, 所以女生做起来就容易些。

师:看来用图形表示的实际问题, 条件直观简洁, 数量关系清晰, 所以, 在解决用文字表达的实际问题遇到麻烦时, 不妨画画示意图。其实, 画图法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 (接着, 学生兴趣很浓地学习例题。)

【分析】这一案例中, 笔者采用了对比性导入策略, 设计了题目形式相异性很大的两个题目, 采用男女生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解答,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比较, 自然发现“用图形表示实际问题的条件直观简洁, 数量关系清晰”这一数学事实, 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画图策略的价值和功能。这一导入巧妙地解决了“为什么学画图策略”的问题, 也为进一步学习“怎么画示意图”“怎么用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 找出解题思路”锁定探究目标, 奠定情感基础。

【运用策略】运用对比性策略导入新课要注意:首先, 提供对比的材料差异性要明显, 能强烈地反衬出新知的特点、功能或价值;其次, 要把握对比的内容和度。譬如, 案例中的对比材料, 难度一般,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解答, 所以学生的注意力就能主动去关注题目的呈现形式——第1题是文字形式, 第2题是画图形式。笔者并没有去比较两题具体的解题思路, 而是引导学生比较题目的形式, 如果纠缠于比较解题思路, 就显得喧宾夺主, 浪费时间了。

二、情境性导入, 激发学习的兴趣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数学第七册“求大数目的近似数”

笔者先出示例题的表格:下面是某市2004年末全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笔者先让学生介绍表格统计的内容。

师:“假如你是市长, 向其他城市的市长介绍你市有多少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时, 你会不会介绍男性公民有484204人, 女性公民有486685人?” (在报人数时笔者故意慢慢地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说。学生忍不住大笑。)

生:这个市长太罗嗦了!

生:这个市长太婆婆妈妈了!

师:那么, 假如你是市长, 你该怎样介绍?

生:介绍公民人数应该用近似数表示。

生:用整万数介绍比较好。

师:为什么这里用近似数报人数比较好呢?

生:没必要用精确数, 再说, 市长报精确数时, 说不定那个市刚刚出生了几个婴儿。 (我马上板书“486685”)

师:那么, 它用近似数怎样表示呢?” (有的学生说48万, 有的学生说49万。)

师:48万和49万, 那个近似数更加合适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分析】这个例题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究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整万数和整亿数。在前一个环节, 笔者刚刚用讲授法直接介绍了“精确数”和“近似数”的描述性概念。在导入学习“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时, 笔者创设诙谐幽默的生活情景之目的有二:一是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近似数的使用场合, 进一步感受近似数的实际使用价值;二是激发学生探究“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目的近似数的兴趣和内在需要。随后学生精彩的探究过程可证明这个目的是充分达到了。

【运用策略】运用情境性导入, 生活情景要凸显数学问题, 既要关注情境的趣味性, 又要关注和提炼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时, 教师要时刻把握学生思维的方向, 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滑到学习主题之外。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当学生已经触摸到新知的探究点时, 教师应该马上转换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否则就主次不分, 重点不明了。

三、沟联性导入, 切入新知的本质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数学第八册“三角形的高”

笔者让学生在白纸上, 从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 (共画三组, 点与直线的相对位置各不相同) , 然后巡视, 对不会画垂线的学生作指导。复习画垂线的方法 (笔者也演示一遍画垂线的过程) , 突出“互相”。强调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 即相交的一个夹角是90度。

笔者在所画的三条直线的两侧都用彩色粉笔画上两个点, 连接三个点, 组成一个三角形。教学“顶点和对边”的含义, 让学生指着一个顶点找出它的对边, 指着边找出它对应的顶点。接着, 笔者画出三个三角形, 让学生从指定的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直线段, 或者从指定的边上先找对应的顶点, 再作垂直线段。笔者小结:“我们在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垂直线段时, 跟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有没有关系? (没有) 其实你们刚才在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作的这条垂直线段, 有个专门的名称:三角形的高。”

【分析】“三角形的高”的新授导入一般都遵从教材的编排意图, 即从实物图片中剥离出三角形的高。然后再按照“认识三角形的高—教师示范画高—学生模仿画高”来展开教学。这样的导入似乎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是人为地让学生被动认知的痕迹明显, 缺乏新旧知识间的沟通, 所以学生在实际作高时经常受到“与顶点相接的两条边”的干扰。

这一案例紧扣“作高”和“画垂直线段”的关系, 在导入环节就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作图和辨认等方式来认识有关高的几个本质特点 (尽管“高”的概念还未揭示) :高与底互相垂直, 与底对应的是顶点, 与顶点对应的是底。大量的操作实践为学生真正掌握三角形的本质属性, 即对于底和高的位置关系, 建立了丰富的表象。对本质属性的深度把握使学生在正式作三角形的高时能很容易地排除干扰因素。

【运用策略】运用沟联性导入, 要关注同一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形式变化, 抓住形式变化巧妙设计导入。作垂线和作高, 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但为什么在三角形这个情境中作高就比单一的作垂线难呢?就是因为情景复杂了, 干扰因素多了, 关键因素隐藏了。所以在沟联性导入环节就要帮助学生在变化中剥离出不变因素, 化繁为简, 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

另外, 还有解释性导入策略, 该策略的特点是采用开门见山、简单明快的方式来解释知识的要义,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先入为主、明确学习目标的作用。该导入策略适用于需要用讲授法的起始教学内容。譬如苏教版第七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一课, 有教师用故事的形式解释策略的含义来导入新课。

3.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问题导入式”_数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 高中语法 新授课 引入

【Abstract】In senior English grammar lessons, teachers tend to skip the lead?鄄in and use the deductive method to directly present new grammar. This not only fails to activate students?蒺 prior knowledge, but also lead to the result that students think grammar is too complicated and boring. Here, the author presents teaching case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scaffolding on the lead?鄄in of new grammar lessons in High School.

【Key words】Scaffolding; Senior English grammar; new lessons; lead?鄄in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00-01

一、问题的提出

语法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教师大多采用呈现-操练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呈现的过程只注重对语法点系统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对陌生语言点的主动建构。在新课程理念提倡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表明了,教师需要在语法新授课导入环节中更新理念,不能忽略学生已有知识。

二、支架式教学及其理论基础

1.支架式教学概念

布鲁纳等人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提出了教学支架(scaffolding)的概念。在一个学习情境里,教师最初要承担大部分的工作;在此之后,学习者和教师分担责任。当学生逐渐变得更有能力时,教师逐步地撤走支架,从而使学生得以独立完成任务。[1]

2.理论基础

1)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的差距就叫作最近发展区。[2]

2)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对外部信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3]

三、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法新授课导入中的实例研究

在学生看来,高中语法知识非常复杂,需要记住各种语法规则。然而,如果教师在新授语法导入过程中,就能通过借助学生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脚手架,学生将能把新知识与已学知识建立联系,从而能够主动地建构新知,并且通过自我得出答案,有助于其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对语法的兴趣。

1.案例一:以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为例

学生在此前已学过以关系代词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在这里教师需要以此为支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which在句中的成分来引入新的语法点。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which引导的定语,让学生翻译句子并分析which在句中所做的成分。

1) 约翰先生邀请我们参观他上周刚买的新房子。

2) 约翰先生邀请我们参观他那有个漂亮花园的新房子。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

1)Mr. John invited us to visit his new house which he bought last week.

which在句中指代house,作宾语

2)Mr. John invited us to visit his new house which has a beautiful garden.

which在句中指代house,作主语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翻译:约翰先生邀请我们去参观他那有很多植物的花园。同学大声说,教师在黑板写下:Mr. John invited us to visit his new house which there are a lot of plants.

这时候教师向学生提问which指代什么?在句中起到什么成分?学生经过思考得出which指代garden,从句中缺的是状语成分,所以这样不对。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该定语从句还原成两个简单句。即:Mr. John invited us to visit his new house. There are a lot of plants in the garden.学生经过对比发现之前所写的定语从句中缺少介词,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入了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2.案例二:以独立主格为例

独立主格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在学习独立主格之前,已经学习过分词作状语的用法,那么教师在教授独立主格的时候,就可以以分词作状语的用法为脚手架,引导学生习得新的语言点。

首先,教师呈现给学生两个句子,让学生判断语法是否正确。

1)Having destroyed their house, they temporarily had to move to a nearby school.

2)Having finished her homework, her mother allowed her to have a rest.

起初有些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并且大声说出是现在分词作状语的形式。但经过短暂的思考,不少学生会发现这两个句子的语法并不正确,因为现在分词的实际主语与主句的主语并不一致。接下去教师引导学生去修正句子,提问学生当分词作状语时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不一致时该如何修正?如何体现不同主语呢?同学通过讨论,很快提出了如下修改建议:

1)(The earthquake/ typhoon…)Having destroyed their house, they temporarily had to move to a nearby school.

2)(Linda…)Having finished her homework, her mother allowed her to have a rest.

之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并引导学生自我归纳:当前后主语不一致的时候,需要在分词或者分词短语前加上主语,由此教师引入了独立主格结构。

四、总结

从上述课例中,不难看出,在高中英语语法新授课中,巧妙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导入,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促进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所以,对于新老教师来说,在日后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应该寻找多种途径,来促进学生学习语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基本模式 篇四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认为,在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新的教学观念为先导,进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模式”的实施要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不但在数学知识上,应该在培养人的发展上转移;体现从接受性学习向积极参与转移。因此要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模式构建的基础是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新授课的基本模式与操作流程:

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自主探究,交流提高——巩固深化,拓展应用——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起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产生弄清求知的迫切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开始,在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不全知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教师顺势利导,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自主探究

针对上一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小组讨论

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可以形成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可以直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又有类似的表述语言,比较容易畅所欲言,发表观点,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3、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探讨问题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在这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节目主持人,让各小组尽情发表观点,争辩、质询、接受、吸收。在这个过程中,热烈的气氛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的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勇敢的阐述观点。学生的辨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4、形成共识

当学生的交流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针对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小结性讲解,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交流情况、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给予客观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愉快。

此环节以10-15分钟为好。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作为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的有效环节。巩固深化,拓展提高的基本形式是练习。只有经过充分练习,才能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能力、开发智力。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基本练习在先,拓展练习在后。基本练习具有例题特征,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练习是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本环节15分钟左右,根据第二环节的时间适当调整。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作为一节课的终结部分,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然后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进行肯定,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继学习的信心。

一般控制在3分钟之内。

二、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运用的基本要求:

1、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和谐课堂”的观念,在这里“和谐课堂”主要是指一种民主、平等、合作、交流、自由、开放、安全、愉悦的课堂,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问题解决为主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和谐课堂”。

2、转变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做到“动而不乱、动而有序、动而有节”,不放任,也不过于严肃。

3、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尽量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和不同兴趣的具体要求,创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4、要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三、新授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问题情景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活动成败的关键。备课时,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科书内容,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要扩大学生活动的空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时,不要进行集体讲述,要使学生充分的活动。

3、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尽量避免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辩论,教师不可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路。

4、课堂训练要目的明确,层次分明,讲求实效。训练形式应该多样化,尽可能避免重复单调。练习题的设计应遵循下列要求:(1)基本练习覆盖面要宽,起点要低;(2)练习题量要大些,对比较重要的知识重点练习,比较模糊的知识集中练习;(3)练习分层进行,由浅入深;(4)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各类学生有所兼顾。

5.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授课模式初探 篇五

迷城中学

田美英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注重实效”,按照这个原则,我经过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反复的修改,总结了一套数学教学模式:互动课堂六步教学法。

环节一:创设情景,揭示目标(2分钟)

在上课前,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既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揭示目标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教师直接揭示目标。即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课前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目标任务,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第二种,学生合作探究,揭示目标。即教师上课时只告诉学生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环节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20分钟)

学习目标确定之后,给学生限定二十分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引导,让每个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与生之间的互补作用,这尤其为学习较差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课堂参与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知成果,达到知识共享。此过程教师巡回指导,并注意了解学习中有障碍的小组的学习情况,视情况作出适当的辅导,注意讲解的声音不要过大,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同时尽可能地收集学生自学中暴露出的疑难问题,把主要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面的教师点拨做准备。

环节三:成果展示,共享快乐(8分钟)为了检测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把成果展示到黑板或白板上,(也可用竞赛或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奋程度,如采用组与组之间互相点兵、PK赛等形式)当每个小组展示完之后,小组内自查或组间互查,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对于学生没有展示的知识点,教师进行点拨,补充,归纳。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的挖掘和拓展能力毕竟有限,离开了教师的点拨指导,他们在知识的学习和领悟上很难有高层次的突破和提高。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你就不用去指导,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你不讲是不行的,也就是教师要做到有效的指导。例题、习题的教学,也是让每组一名同学到黑板或白板上展示,组内其余的学生补充。教师巡回检查,黑板上的同学做完之后,同学和教师互评,如果黑板上的解答有错误,用彩色粉笔标出错在哪里,这样其他同学便一目了然。

环节四:达标测评,巩固提高(10分钟)

新知识学习结束后,为了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及时巩固的效果,科学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练习题一般来在源于每一节课后面的练习,或是教师出示一些基础典型练习;练习题的题型多为填空、选择、判断等;每组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座位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环节五:回顾反思,深化理解(5分钟)

教师或学生对本节课作总结。一般可就如下问题进行小结:①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使用了哪些方法?②还有什么疑问?③有无不同观点?④你发现了哪些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作适当的补充。环节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努力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这种作业模式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有利于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能力素质的提高。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精练化

首先注意数学作业的“质”,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切忌信手拈来、滥竽充数的作业布置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骛远、刁钻怪偏的作业,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其次还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一般说来,在每节课后布置3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为适宜。当然,作业量的确定还受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

2、作业形式多样化

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例如:教材中“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形式。还应补充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这一类实践性的作业。

3、作业布置层次化

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及每节课后的作业要求尺度,对全体学生应该是一致的,但实践证明对各类学生布置等量的、相同内容的作业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要求。因此在备课时,划出作业中的必答题与选做题,以不同的记号标明,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

配套评价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我将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了相应的 “数学课堂月评价表”和“数学课堂学期评价表”,定期评出本班的“数学之星”,一个小组中六人的总成绩就是这个小组的成绩,一月之后,评出“每月之星”;一学期之后,再选出“学期之星”。显然,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很自然地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出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6.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问题导入式”_数学论文 篇六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1、情境创设的内容及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情境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现代社会发展现实、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现代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重大节日、纪念日等。

情境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情景,一种是“虚拟”的情景。真实的情景就是实实在在的、学生亲身感受的客观情景。“虚拟”情景就是从客观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情景。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

(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

(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识冲突。

当然,我们并是不要求每一节课都必须创设一个什麽情境,开门见山也不都是消极的,从实质上讲,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融为一体的,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

(1)理解情景的意义

对于呈现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独立思考,理解情景的意义,找出情景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然后与同伴交流、讨论。

(2)提出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景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与数学有关,有些问题与数学无关,有些问题甚至是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教师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放任自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表扬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本节课学习的数学内容。

(3)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景中,开始的时候,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语言可能很不规范,也不准确,教师要因势利导,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问题,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

1、自主探索

小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等。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组织学习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低段小朋友缺少组织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动手实践的详细步骤及方法,若需要分工合作的应给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

3、小组讨论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形成学生自己的想法后,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然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逐步达成大致统一的意见,建立起数学模型。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4、组织汇报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

5、集体归纳

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进行归纳。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恰当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归纳总结。

6、充分验证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求实的态度。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要遵循以下七个原则:(1)独立性原则;(2)主动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合作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6)创造性原则;(7)激励性原则。

三、巩固练习,解释与应用

新授课的练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习题的选择偏向于基础性、专项性。教学中要选取最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四、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1、师生合作总结:全课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理、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以迎接下一步的学习。

2、质疑问疑: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所学的教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之中。

7.浅谈小学数学采用导入式教学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式教学;教学方法

导入式教学是基于新课改理念下提出的一种先进教育理念,旨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导入式教学由众多有效教学方法组成,一般包括故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游戏导入法等。

一、故事导入教学

故事导入教学主要是利用故事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通过故事的形式促进学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新知识的吸收程度。如果教师仍旧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将使学生彻底失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准确理解问题的含义。例如,当下在小学生中最火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教师可以将其利用到教学中。在进行乘法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比较大小的算式,如比较3×5和4×5的大小,比较3×5和4×6的大小。若题目以这样的形式给出,难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形式,灰太狼进羊村抓捕小羊,刚开始灰太狼与喜羊羊在同一起跑线上,喜羊羊以每秒4米的速度逃跑,灰太狼以每秒3米的速度追赶,5秒后灰太狼能抓住喜羊羊吗?将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加入数学题目中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该题中,学生会列出算式3×5=15,4×5=20,20>15,因此灰太狼无法抓住喜羊羊。教师在学生得出答案后可以讲解乘式比较大小的规律,教学效率必然得到提升。

二、游戏导入教学

小学生对学习的最初兴趣主要建立在好奇心上,并在学习一段后根据个人喜好逐渐出现对不同学科的偏好。对学习的兴趣不只是建立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包括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环境是否充满趣味等。小学生的天性是玩耍,如果教学能够像游戏一样,小学生必将对学习充满兴趣。通过游戏教学还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其后期成长。例如,在进行图形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举例说明,如玩具车的车轮是圆形的,学习机的显示屏是长方形的,魔方的面是正方形的等,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接触较多并感兴趣的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教师向学生发放道具进行剪纸游戏,让小学生剪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情境导入教学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兴趣,长期的课堂教学会让小学生产生倦意,而在教学中加入一些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因素会让小学生觉得很有新鲜感。其学习积极性必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感受到课堂以外的因素。例如,在进行分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生日快乐歌,并利用投影仪播放生日画面,最后停留在切蛋糕的画面上。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蛋糕,向学生讲解从中间将其切开,每一份就是1/2,再将其均分,每一份就变成了1/4,并通过多媒体播放切蛋糕画面,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善用导入式教学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展开。

参考文献:

王磊.小学数学导入教学初探[J].科教研究,2014(2):40

8.小学数学新授课怎么教 篇八

----小议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要掌握新知识教学的基本环节。

教师对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办法不多,教学的环节简单,除了齐读、一问一答(也仅是集体问集体答)外,似乎没有别的办法了。本人认为,小学数学新知识的教学可以安排如下几个小环节:1、出示例题;2、弄清题意;3、尝试练习;4、交流讨论;5、汇报展示与矫正;6、质疑问难;7、总结方法和规律。

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具体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过小卖店买东西吗?说说你见过的小卖店都卖些什么?

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小卖店,激起学生的回忆,浮现买东西的情景。这时,老师相机引出:今天,小军和小倩也要到小卖店买东西,我们看看他们去的小卖店都有些什么?

出示图片,引出例题。

(二)弄清图意。

观察图片,说说你都看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看不懂?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分析图意。

(三)提出问题。

师:看懂了图意,说说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有专家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让学生提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提了一些问题之后,老师引导:同学们提了很多很好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今天小军和小倩买东西遇到了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文字部分的条件和问题。

(四)弄清文字部分的题意。

让学生说说小军和小倩遇到的问题,在说中弄清题意。

(五)尝试练习。

师:图意弄明白了,文字意思也搞清楚了,下面大家就用自己的方法,动笔算一算,看怎样解决小军的问题,不懂算的同学可以跟别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再做。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试,体现了先练后讲的思想,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讨论交流。

先要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七)汇报展示与纠正。

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和书写过程向大家汇报或展示,注意展示有创意的方法,强调创新,并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

(八)质疑问难。

师:对解决小军和小倩的问题,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九)总结规律和方法。

师: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强调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新规律或新方法,必要时,把它板到黑板显目的地方,再让学生读一读。

(十)巩固练习。

检查学生是否达标。

对于新知识的教学,教师心中要有一个基本的模式或环节,哪一环到哪一环,哪一步到哪一步,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组织好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

二、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在这节数学课中,学生在巩固练习之前,完全没有动手、动笔,仅仅是滥竽充数的跟着大家一起回答老师的简单问题,方法的选择、过程的书写等,都由老师一人来完成,虽有一问一答,问题也非常简单,说白了,老师只是给学生传达一个信息:象黑板那样做就对了。学生的思考和意见完全没有。这里,教师要注意,学生能做的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做。比如,分析题意让学生说,解题思路让学生想,解题策略让学生找,计算过程让学生写,汇报过程让学生展示,总结过程让学生归纳,还有不明的地方让学生提,有意见发表的让学生说。

如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笔、动脑(动口说、动笔写、动手做、动脑想),需要我们老师好好思考。

三、每一个教学环节要落实到位,有效。

这节数学课的例题是图文应用题,由于农村学校没有挂图,老师又不善画画,也没时间画,结果上课时,老师只抄了例题中的文字部分,让学生读一下文字部分,就开始解题了。有的学生翻看了课本图片,知道了题意,就列出了算式;有的学生只看黑板,不看课本,只能糊里糊涂,人云亦云,不知所以然。这里老师犯了一个错误:出示例题不完整。

9.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问题导入式”_数学论文 篇九

黄 春 艳

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增添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为创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为此,我做到立足长远,注重当前,突出新课改理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新课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

教师在授课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指明学习活动的方向,快速进入课堂教学。

例1,“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教师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如89700000。然后教师直接指出:这种位数很多的数,如何写好、读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这种导入方式贵在直接,能使学生情绪很快安静下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既能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的时间。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抽象的概念不能快速的理解加工,所以这种方法在小学教学中更适用于具体、形象课题的教学,是相对比较传统的导入方法。

二、间接导入

(一)旧知导入 1.复习导入。

对本节课所需的关键的旧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例1.“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本节课主要在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多种运算混合时的计算方法,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先回忆并计算2+5、6-3、42、123,通过回忆单一运算法则,讲解运算顺序,从而展开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这种导入方式简单、方便,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新旧知识之间的连续,也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但是,这种导入方式偏于古板、流于形式。

2.迁移导入。

将旧知识所用的研究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知识的继续深化,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例1.“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明白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单一运算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引出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利用旧知识做铺垫,过渡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仅仅是整数、小数变为了分数,仍然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这种导入方式有利于学生搞清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演变和发展出来。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但是在对旧知识进行迁移时,要注意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不能为了迁移而迁移。

(二)问题导入

新课开始时,通过提出新颖而有一定难度、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诱导学生产生疑问、猜想等,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确定的目标,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问题提出的方式和层次,问题导入也可做如下细分:

1.直问导入

例1.“元、角、分的认”:教师出示形如大熊猫的储蓄盒,并摇动让学生听声音,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熊猫肚子里装的什么吗?知道它的作用吗?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它!”

2.设问导入

例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说出6个5相加的加法算式是5+5+5+5+5+5,并提出问题:“如果12个5相加,加法算式里应该有几个5呢?”学生通过比较容易发现是12个5。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用简便算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2.“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师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并对学生给出的方法给予肯定,同时让学生

思考: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从而探究求图形面积的简便方法。

3.发问导入

发问是教师给定基础知识与材料,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联想,自己发现问题,整个教学环节沿着环环相扣的问题展开,学生在一开始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在教学中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加关注,注意力可以保持高度集中。

例1.“直角的初步认识”:利用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在课本、课桌面上找角,发现角的形状都是相同的直角,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相关问题:(1)直角的形状、特征是什么呢?(2)怎么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直角呢?(3)怎么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呢?教师以给学生解答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

三、故事导入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趣味数学题等,把学生代入到教师设置的背景中,引出与新知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在讲述故事等实例时,注意氛围的营造以及语言的生动、准确性,针对新知讲述重点,时间不宜过长。

例1.“乘法分配律”:讲述发生在森林农贸市场的故事:“小兔去卖葱,售价是每500克1元钱。狡猾的狐狸来买葱,它要求小兔将葱叶与葱白分开称,以葱叶每500克3角、葱自每500克7角计算。小兔想想3角加7角还是1元钱不少,于是就答应了,结果吃了大亏。”教师让学生思考狐狸搞了什么鬼花样,当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时,教师就可以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活动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设立与知识相关的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寓教学内容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活动的类型,可以有不同的活动导入方式。

1.游戏导入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这种导入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在设置游戏时,需要考虑知识的融入方式,以及学生的接受方式。

例1.“认识数学中的角”: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和圆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种图形的平面图形装在密封的盒子中,并让学生从中摸出圆。当学生成功摸出圆时,在给予表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分享成功的原因,得出圆没有角,其他图形都有角,从而自然的进入到角的特征的学习中。

例2.“认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个数的倍数的基础上,让全体同学报数,并分别请报数为2的倍数、3的倍数的同学站成两排,结果报6、12、18。。。的学生不知道该站在哪一排,因为他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从而得到公倍数的概念,并让这些同学按顺序依次站成第三排。在第三排中,引导学生发现公倍数有一个最小的,但是没有最大的,引入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研究。

2.竞赛导入

根据中、低年级小学生争强好胜、爱表现的特点,在授课前设计富有竞争性的小比赛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这样学生能迅速进入竞赛角色,投入到学习新知中。这种导入方式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设计竞赛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竞赛结果进行积极引导,不可让学生过度关注输赢,而应该关注输赢的原因,从而发现新知。

例1.“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些多位数,自己先确定能否被3整除,然后拿来考老师,看哪个同学可以将老师考倒。结果老师对学生报出的整数,总是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能否被3整除,在学生产生质疑,活跃度相对较低时,抛出判断能否被3整除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掌握新知成为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例2.“找规律”:将学生分为两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两组同学分别记忆:***、***,结果前一组同学全部记住;再分别记忆:***、***,结果后一组同学全部记住;最后分别记忆:***、***,结果两组同学都记住了。在双方平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比赛过程中,数据有规律时更容易记住,从而发现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也就方便了记忆。学生在竞赛结果的刺激下,情绪高涨,能很快的进入到上课的状态,去积极探索、主动发现。

五、陷阱导入

在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易产生错觉的材料,设置“陷阱”诱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偏差,加剧认知矛盾,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而且可以巧妙释疑,分散难点。但是,对于学生的易错点,需要着重讲解,谨防学生无法跳出“陷阱”。

例1.“工程问题”:教师在教学开始时设计铺垫题:一批零件600个,甲工人独做要10天才能完成;乙工人独做要15天才能完成;甲乙两人合做,需几天才能完成?解出需6天后,将600个改成300个,待同学回答为3天后,再将600个改成1200个,学生回答需12天,完全落入“陷阱”后,教师指出全都有误,在学生暗暗吃惊的状况下引人新课。

10.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问题导入式”_数学论文 篇十

【关键词】新视角;新授课;导入;投入;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的当下社会,小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远远超过我们想象和预设,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和技能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快速巨大的变化。教师的经验型教学和教材的升级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发展的更新现状,面对这样的新视角,新授课的教学活动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教学环节的侧重,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并服务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再提升。

第一、多元策略打造精品新课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投入到我们的新授课的课堂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新、奇、特等事或物存在强烈的兴趣,对他们已经了解或深知的事与物并不感兴趣,这种心理特征在低年级学段表现的更为明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打造精品高效的新课导入迫在眉睫,其中多元化创设导入氛围是最为重要的,以下简单介绍几种:

1.情境导入。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体验过程中,不经意的身临其境,感受情境中的问题存在并参与其中的问题和问题思考之中。比如:在《剪一剪》的教学中,教师预先让学生在课前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并选出最佳作品,获奖学生上来展示作品的同时并进行制作介绍。在这一系列的交流、评选、展示的活动情境中,每个学生的兴趣都会被这一情境无意吸引。

2.游戏导入。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如果在新授课中创设一个游戏的话,学生的兴趣会大大提升,如果在游戏中渗透教学内容,就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比如在平均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让学生去做一个分糖果的游戏,让学生在平分物品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建立对平均分的兴趣和学习。

3.视听导入。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点,如果视听效果中再结合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等,效果会更好。

其实导入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结合我们的教学资源采多元的导入策略,打造精品导入策略。

第二、问题驱动引领学生投入深度

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也是必须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们借助导入环节中的良好效果,借助导入的兴趣继续深入教学,让学生不仅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教学中,还要把思维点转移到活动的问题之中。此时,教师的问题驱动引领至关重要。教师要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对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借助问题的引领达成对知识与技能的构建和完善。比如学生在学习《垂直和平行》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多副图形,其中有一部分其实是平行的,一部分是不平行的。教师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思考:

师:你能对投影上的图线进行分类吗?(教师请学生上来分类,下面学生参与思考和评价)

师:你能告诉我们你这么分类的依据吗?

生:一类是可以相交的,一类是不能相交的。

教师在投影中把不能相交的线呈现在一起。

师:我们把这样两根不相交的线称之为平行线。大家再对这类平行线进行观察和测量,你能发现平行线之间有什么特征吗?(学生开始观察、分析、动手画画、测测……)

生1:平行线是不能相交的。

生2:平行线延长以后也不能相交的。

师:仅仅是不相交吗?还有什么发现,它们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有些学生蠢蠢欲动、有些学生开始交流、讨论、动手测量)

生3: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教师通过情境下的问题驱动,促使学生的参与深度的提升,促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训练中的提升,能真正通过问题的引领达成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三、实际应用提升课堂反馈效率

学以致用亦是我们新视角下课堂的升华环节,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让教学内容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价值,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再应用和再提升。所以,教师无论在什么样的新授课中,我们都要通过实际应用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发反馈学生对相应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实现数学的内在价值,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再生长。比如,我们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中进行分、角、元的认知,还对生活中流通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认知,而最为关键的是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我们可以利用社团课程,让学生预先带好不同面值的小额人民币若干,如一元、五元、十元,在正副班主任、数学老师的分组带领下,带学生去走进超市,引导学生去使用,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人民币,达成对人民币的真正认识。类似的实验在我们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最为关键的是需要教师的创设,小到题目中创设生活情境,大到外出实践。各种实际应用能让学生深入知识与应用之中,提升学科价值,服务学生再提升。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小学生生活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发展和变化,而这些发展和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我们的专业智慧把控好课堂的每个环节,才能让我们新授课充满生机、充满智慧,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11.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问题导入式”_数学论文 篇十一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和美实验学校闫爱荣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设计,研究课堂练习形式,讲求课堂练习设计艺术。不同类型的课有着不同的练习设计要求。教师要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设计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教师还要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为教师选择练习形式作好相应的铺垫。数学知识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和加深,数学技能通过练习逐步形成,数学能力通过练习得以提高,通过练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思维、人格和身心发展,使学生获得真知。

12.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问题导入式”_数学论文 篇十二

一、开展问题教学模式需要遵守的原则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至于选择何种教学模式不是随随便便的事,需要教师认真地研究教材和学情,充分地考虑教学条件,然后依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的开展不是盲目的,对问题的设计也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紧紧围绕着教材和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有效设计的,同时也要确保问题设计的启发性、针对性和目的性。针对问题教学模式的开展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只有尊重这些原则,问题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第一个原则就是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不是随意的,不是数学老师想出就出,想设计几个问题就设计几个问题,而是数学教师在有效挖掘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问题的设计要紧扣学习内容,对知识的学习有辅助作用,这就是针对性。第二就是适度性,这里说的适度性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问题的设计难度要适中,确保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就可以依据学情进行一个问题的多种设计,有基础知识的问题,也有能力拓展的问题,有实际问题的解决问题等;二是问题的设计数量要适中,一堂课的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在问题的设计数量上要做到适中,不宜过多也不易过少。三是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相应的深度,能启发学生联系相关的数学知识,耐人寻味,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课堂开展问题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探究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开展设问模式教学最主要的就是问题的设计。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主要从高中数学基础概念的设问、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设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策略探究。

(一)落实基础知识的讲授,对数学基础常识问题进行提问。

高中数学是与各种数学符号打交道的,学习往往就是为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其实要追本溯源我们必须了解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依赖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比如数学定理、公理、数学公式及数学规律等,这些也是学好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由于这些知识理论性较强,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淡薄。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问题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转变教学思维,针对数学教材中的基础概念进行设计,这样不但转变以往单一灌输式的概念教学模式,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学习《等比数列》的时候,为了有效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在学生预习之后就可以针对基本概念进行设计:什么是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等比中项什么意思?前n项和公式Sn如何表达?对于这些基础概念的设计只要学生认真预习都可以找到答案。如此设问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还能优化学习过程,强化学习效果。

(二)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基本的数学技能进行有效设问。

高中生经过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为此对于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和技能考察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和解决。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初中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高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有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元认知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在开展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问题设计,强化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高中数学《集合》的知识时,对于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从字面意思学生都可以理解,所以教师不妨尝试让学生回答相关的概念,对此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区分哪些是有限集、无限集或者是空集。在相关的集合运算问题上:交集、并集和补集等,也可以通过一些基本问题和例题的考查,让学生轻松掌握。

(三)巧用多媒体授课,实现课堂问题的动态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介开始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这些新的教学媒介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转变了以往的常规课堂,使得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多媒体的应用方便了教学,简化了教学过程,节省了教师大量的书写时间,可以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发问。针对问题教师还可以给予详细的解答指导。巧用多媒体进行有效问题设计的时候,问题出现的形式也变得极为丰富,可以是常规的问题形式,也可以是声音问题、视频问题等,这些问题形式的出现为高中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完《集合的运算》之后,教师就可以在PPT上打出相关的知识,一方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强化知识记忆。

13.中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问题导入式”_数学论文 篇十三

彭娟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 “探究式” 四环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教学目标: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操作要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自主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操作要领:充分体现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给学生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教学目标: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操作要领: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要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

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教学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明确学习收获。操作要领: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回顾学习收获。

(二)策略解读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此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开拓创新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

观音小学

彭娟

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第一个,并且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环节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自主探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互动交流: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小组交流是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的,要求组长要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推选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小组意见。

其次,是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相同意见不要重复,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互动交流的环节也不尽相同:有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不需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可以由学生个体直接把自主探索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互动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应用: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不能有效组织小组学习,可以从同桌合作交流开始,逐步向小组合作交流过渡。

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科学结论。

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

观音小学

彭娟

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第三环节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基本程序是:基本应用 —综合应用

基本应用: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在基本应用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同时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在本环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要点:应用要有目的性,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应用要体现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第四环节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施工企业资质认定办事指南下一篇:文言文翻译逆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