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2024-10-13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1.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一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下面是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我正式接触佛教是从听陈大惠老师的中华传统文化论坛开始的,陈老师的第一讲便是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他让我从新认识到了道德,认识了人生规律,陈老师讲到道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叫道,比如说早上太阳在东边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苹果一定要秋天结果。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这个就叫道。什么是德呢?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这就叫德。现在有人说传统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这是一种误会。还有人说这个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讲,一点不高深。秋天结苹果,您觉得这个苹果高深吗,一点不高深。苹果树结果、老母鸡生蛋,这有什么高深的。自然大道,这个道,最朴实,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听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传统文化。它一点都不神奇,一点都不奥妙,非常通俗易懂,问题是现在没有人讲。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所作所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他就叫有德。这个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不要破坏自然规律。

今天我们的人变得很浮躁,变得很功利,我们已经失去了人的纯朴的本质。这是个快节奏的社会,这是个强者的社会,因为什么都需要竞争,社会需要强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乐,不论是有钱的,没钱的,有名的,无名的,都活的痛苦。

后来我初读了了凡四训,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过程,了凡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光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后来云谷禅师对了凡说人的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而在后期了凡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改变了原本被算定的命运,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怨天忧人不满上天的不公平,却不知道有些东西是命中没有的是求也求不来的,有些东西是命中有的迟早会得到的。了凡先生没有去怨天忧人,通过努力得到名利财富,那是迟早的事,如果我们没有德行是不能获得相匹配的东西的,因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学其实是博大景深的一门学问,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佛学开导人对世界的认知,让人知道富贵荣华只是过眼云烟,开心是暂时的,痛苦也是暂时的,我们不能时时快乐开心,我们不可能永远悲伤痛苦,一切都将过去。然后佛学教导人在思想上改变,教导人乐观,不论是痛苦还是快乐,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是暂时的,世事无常,我们不可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佛学告诉我们不因为快乐而兴奋不已,也不要因为痛苦而悲伤,因为这是暂时的,遇到困难时要想这是暂时的,富贵时也要想这也是暂时的。佛教导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过错,不要迷恋一时的快乐,不要遇到挫折就沮丧,我们要知道我们从来到世间开始就注定一切都是会离我们远去的。

我们只有舍得放下才会得到,舍得放下富贵德到智慧,舍得放下仇恨就会得到快乐,舍便是得,不舍便不得。

篇二: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篇三: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通过对《道德经》、《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就是工作无计划,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且效率不高。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规划,工作时不再手忙脚乱了。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处罚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激励,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2.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二

第一,“读经热”:海内外上下共热,读经典已成共识

自1995年赵朴初等九位老先生在全国政协会议提出《关于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议案以来,诵读经典就自发从民间开展起来,形成了持续至今的“读经现象”。

1999年4月3日,《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上海召开“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座谈会,集当时各界顶级专家于一堂。近年来,很多中小企业在员工培训中引入《弟子规》《孝经》,开展感恩教育、孝道教育等;幼儿园流行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海内外成立了许多私塾,如德国汉堡致谦学堂,大陆的在谦学堂、得谦学堂等。让青少年接触、诵读一部分中华基本典籍篇目,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第二,“读经乱”:形式多样,分歧巨大,成效难测

单就形式而言,大学有国学院和国学总裁班,其中以北大哲学系的乾元国学班设立最早,也最具影响力。私塾、学堂、书院在大中城市悄然开展,虽有个别已关闭,但大多数处于自行运营的状态。伏羲班教学实验呈星火燎原之势。源自台湾地区的慈济读书会在福建和广东地区悄然登陆。中华传统美德论坛频频举办,参与人数众多。“感动中国”“孝行天下”等电视栏目也在增多。

在读经的途径方式上,有复古派的,以恢复古代书院为目的;有学院派的,以进行知识的传播为主;有教化派的,集资赠阅劝善类图书,开展劝善类讲座;有江湖派的,径直将营销学、励志学、心理学与传统文化杂糅到一起,针对当下人的困惑,进行密集宣讲,出版影像制品,个别人被奉为“大师”。不同的形式、主张、途径,造成的效果不同,各人感受和评价也不一样。

第三,“读经难”: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核心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在教化,立足于立德树人,不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重点。如何使之课程化,既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又能符合中国文化的教化功能,如何具有生命体验,便成为当下必须解决的核心难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从欧美传过来的认知心理学,占据了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界的主流地位。所谓学习者不了解、不感兴趣的,就不要教给他,否则就是违反孩子的认知过程,违反教育教学规律。这个心理学原则如果不可动摇,势必造成教师和学生对经典的距离感,让青少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一定是错误的了。

由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于经典本身缺乏整体和细致的了解,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更重要的是课程目标定位不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还是将其融入其他学科当中,它与语文、品德、历史、艺术、体育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并列还是隶属?物理反应还是化合反应,甚至如映射反应(照射源与受照射)?它有没有语文等其他学科取代不了的独特的教学内容、教学功能和评估方式?目前学界尚无定论。

3.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高校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31-02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在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是极其特别的。就时间来说,约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内容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文化形态。

《教育法》明文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继承传统美德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为了全面了解和分析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状况,我们以一所985高校、一所211高校、一所普通本科高校为对象展开了调查。该调查覆盖三个高校38个专业的568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563份。

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的《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状况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全面性、真实性,问卷采用无记名抽样问卷、选择性访谈、客观评测法等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量不足,知识储备水平呈下降趋势

单说传统文化类书刊的阅读量,仅有4.9%的学生一学期阅读会超过10本,少部分(20.6%)学生能基本保证文化经典的阅读量在6-9本之间,绝大多数(65%)的学生一学期的传统文化专著阅读量在5本及以下,还有9.5%的学生几乎不关注此类书籍。

通过卷面的信息数据采集,客观题(30题)卷面答题的平均正确率总体不高,为63.3%。文史类学生的答题正确率仅接近30%,也只是理工类学生的一倍。

二、学生选课态度普遍带有功利性色彩,但女性功利性比率低于男性

统计显示,66.7%的大学生选择“传统文化课”的主要原因,是因这种选修课程的期末“考查方式以‘论文’形式为主,学分高且易得”;有31.7%的受访者是出于“发展兴趣与提高素养”的需要;28.3%是抱着“拓展知识与消磨时间”二者兼得的心态; 选择“喜欢授课的教师或者学习的氛围”的学生,占总数的55%。需要注意的是,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31.4%)以“拼学分”为目的选课考虑比率远低于男性(68.6%)。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

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的分程度数据统计(除去第一、三部分的主观选题),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即“文化信息”类中,许多问题都涉及传统文化的基本热点,包括传统戏剧、伦理道德、名言典故等。从学科专业与答题错误率的关系来看,在30题的文史常识客观题中,文教类专业的学生平均错题数为9题,理工类学生与艺体类学生的错题数分别为18题与20题。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是非常欠缺的。

四、造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机不纯

66.7%的学生是以“轻松获得高学分”的选课态度来参与学习的,选修课成为他们获得学分的一种工具。这种学习动机颇具功利色彩,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文化修养了。

(二)传统文化教育主导体系欠完善

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普遍不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只有汉语言文学专业会安排一些传统文化课程,即使是其他文科专业,比如传播学、新闻学专业也鲜有传统文化课程,至于理工科专业,基本没有传统文化课程。学生除去上个别公选课以外,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基本没有。

二是教师教学方式僵化古板。教师授课多以“快餐式”为主,只求课堂灌输,缺少生活引导与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缺少教师的引导与关注。

(三)校园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从学生方面来说,在校学习追求的目标是掌握就业的工具,很少有人考虑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学校层面来说,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文化修养的培养,从而影响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形成。

(四)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存在认识误区

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不合时宜,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他们认为西方的文化是科学的、前卫的,西方的教学方式是民主的、高效的。学生的这种想法既是对传统文化模糊的、错误的认识,也是对西方文化盲目的、全盘的肯定。

五、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方面

1.要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加强自我教育

所谓的“文化自觉”,“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1]要想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首先就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倘若这群接班人连学习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与继承的意识都没有,拿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也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认识自己的文化,还要做到自我教育。

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是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唤醒自己的心灵,使自己不再迷失于多元的文化之中。文化意识的自我反省,要求大学生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对自我的认知状态进行结果归因,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文化意识的自我创建是一种自信,一种感情,这种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情感。

2.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制订学习计划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学习计划的制订首先必须从长远的角度,缜密地思考并做出长期乃至终身的发展计划。其次,学生应在原有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依據自身实践特点和学习方法,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最能吸引自己兴趣的文化作为计划实施的切入点,循序渐进。最后,因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后,还应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计划进行不断地修正。

(二)学校方面

1.培养一批受学生敬仰,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质、亲和力的专业教师

从学生选修课程可以看出,学生很大程度上看中的不是内容,而是哪位教师上这门课程。一般来说,他们更青睐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风趣幽默、讲究教学艺术、学识渊博、工作尽责的教师。因此、此类教师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一批受学生敬仰,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质、亲和力的专业教师,巧妙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求知兴趣。

2.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要体现综合性、选择性

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要体现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既要突出主流文化,也要有适当的民间文化,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既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又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修身。

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理应尊重学生兴趣的选择。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大,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必要时应按照学生基础知识、兴趣、性格、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班教学。例如,性别差异对学习文化的选择性影响很大,女生比较热衷于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诗词曲赋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等感性文化,男生则对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兵法、历史等方面比较感兴趣。

(三)高校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文化”这一课程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还只是作为选修课供部分学生学习,尚未成为专业课。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也不同,这导致了“只学专业知识”的学科本位。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设置针对普及所有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课,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云南大学思想战线,2004(2).

[2]丁鼎.礼记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张琪.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2(1):93.

[责任编辑:陈明]

4.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篇四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

四、学习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道德的培养

5.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感恩,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份,让我现在有机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感恩学校的领导,给了我这一次学习《弟子规》的机会。

我是一名老师,一名数学老师,同时也是一位父亲。但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总感觉缺少了什么东西,总觉得有点不对劲。看到今天社会中的许多不良现象,看到孩子们的浮华,孩子们的躁动,看到孩子们的不礼貌行为,我心里非常不安,着急,总感觉现在社会的风气每况愈下,但总找不到原因,找不到答案,总是很困惑。总觉得这是社会问题,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甚至还会想,我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这种极不负责任的想法都会出现,通过四天《弟子规》的学习,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是啊!孩子是无辜的,没人教过他们啊!实际上是我们没做好,是我们没教他们,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懂,通过学习我们懂了。的确,我们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把它丢了呢?为什么不把它传承下去呢?是的,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得把它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作为老师,身为父亲,我更有责任,所以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该做什么。

6.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六

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上海市教委也提出了要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评价体系等要求。如何使生活在现代社会和教育生活中的我们的学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由粗浅到深入,不断丰厚根植于内心的成长体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断呈现出满意的效果。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我们以“崇德敏智、全面发展”为育人目标,以“懂规范、乐学习、善交往”为学生发展目标,以“爱学生、会研究、有气度”为教师发展目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和思考。

一、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要求

1. 人文要求下的顶层设计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重点和基础的工作,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效对接,并融合于全校的教育工作之中,是我校在顶层设计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我校制订并逐年完善了《闵行区中心小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行动策略》,将《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有关家国情怀、仁爱责任、礼仪素养等传统优秀经典内容与学生养成教育的德育纲目相衔接,并与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日常教育相整合,形成各年段学生的行规训练分层目标要求,并将这些要求落实于每周工作、每项活动、每个班级,形成网络架构下的纵向教育序列,从而达到落细落实的教育要求。

2. 经典学习中的养成教育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使用国学教材,开设国学课程的学校也越来越多。我校编写校本化教材,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行动策略整合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中。我校多次承办了上海市国学经典课程的培训和观摩活动,并承办了区首次小学经典教学研讨活动。我校两位教师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注重在理解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生活规范和礼节指导,使养成教育学在课堂,行于日常。

二、强化学科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就是为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实现学科育人的要求。

1. 挖掘学科育人元素

从学校层面,我校定期组织教师梳理各学科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目录,挖掘育人元素,尤其像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等显性德育学科,形成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育人的校本建议汇总,并通过跨学科教材解读、跨学科教研、教学节主题活动等将学科育人要求落实于日常教学,在我校的“敏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予以体现。

2. 开设校本德育课程

我校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传统节日》《中国书法》《中华优秀建筑》系列校本教材,同时开设了校本课程,并由全校班主任一起编写了相应配套的教学设计方案,而且定期举行教学研讨活动,使校本教材、校本德育课程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

3. 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主动实践。为了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我们开展了传统经典文化的校本研修,邀请专家开设“和孩子一起读论语”“学校开展儒家经典教育的意义”“人文精神和教育”等讲座,开展“继承传统文化,乐享青春足迹”等系列活动。在德育队伍建设过程中,我校坚持骨干引领、梯队发展的策略,立足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进行分层研修,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三、注重提升人文素养的实践体验

融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实践体验活动,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载体。因此,我校近年来为学生创建了多维的实践体验主题活动。

1. 开设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为传承和弘扬区域特色文化,我校确定了6个校外活动基地,来发挥校外教育体验课程的优势。我校充分利用闵行江川社区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建立了6大校本社会实践基地:中华香樟一条街、红园记录着中国“四大金刚”工业发展的历史文化轨迹;荣誉军人疗养院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韩湘水博园和古藤园是江南桥文化、水文化的典型代表;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作为学校体验教学基地已成为一个综合探究体验基地。实践体验成为学生校外活动内容的主旋律,成为升华学生爱国爱家乡情感的载体。而与之相适应的校本主题班会的主题序列,则是学生开展实践体验后的活动延展。

我校还将课堂搬进了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组织学生结合参观、体验活动。我校教师在文化陈列馆里开设了“老闵行的传统习俗”“小小看老闵行”两堂拓展型课程。“老闵行的传统习俗”是英语学科的拓展课,教师充分发挥电子书包支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优势,以解决学生问题为课堂主线,在看、听、读、演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情感。“小小看老闵行”是体验课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在实践基地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开展的体验活动,更真实地感受老闵行的历史文化和变化发展,获得更为直观而丰富的经历。在体验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电子书包的独特优势,及时了解学生对老闵行历史的兴趣点,依据学生需求合理分组;利用平板电脑记录、分享、互动、评价,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闵行的历史与发展,感受到闵行的深厚文化。

2. 开展中华传统节日活动

针对中华传统节日我们不仅有校本教材,有教学设计,更让学生喜欢参与的是系列性的实践体验活动。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目前我们设计并形成了“元宵、端午、清明、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的系列性的主题活动方案,并通过“学习演绎——体验感悟——实践探寻”等路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吟诗诵词、实践操作等过程中习得传统节日的知识和习俗,培育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等。

3. 形成层次化的实践体验内容

无论是校本实践体验基地还是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努力呈现不同年段的特征差异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分年段、层次化、有重点。低年级以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为主,在体验实践中利用好“香樟叶”家长志愿者力量;中年级以古诗诵读、体验感悟为主;高年级在体验之外还注重探究活动。传统节日体验的许多内容都是学校开放活动,在家校互动中让家长参与孩子的快乐成长过程。此外,中华传统节日等主题活动的实践体验,都将在学生成长记录中留下过程性的轨迹,成为成长体验的一个重要内容。

7.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实施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是我们的文化母体。如何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课题,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有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与责任。

一、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首先,可以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设计教学活动“有趣的汉字”,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另外,通过对古典文学、经典故事、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以及民间游戏活动的接触和学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增强。

其次,可以萌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非常愿意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唐诗等古典文学,对中国的一些经典动画片也逐渐地喜欢了。他们开始对中国的民间游戏和活动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由此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民族自豪感。

再次,在活动中可以很自然地扩大幼儿的识字量。幼儿早期识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开发幼儿的潜能,培育和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最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在6―13岁时是黄金时期。利用幼儿时期的记忆力去记下这些永恒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对一个人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二、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教育

绘画活动是引导幼儿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如蜡笔、油画、彩色铅笔、彩色水笔、毛笔、纸、布、绢、水粉颜料、墨等等,通过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美术语言来表达幼儿的所思所想,创造出多样的视觉形象。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幼儿绘画只是手段和方法,画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培养美的情操和陶冶美的人格。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激发幼儿主动观察,给予幼儿自我表达的机会,使绘画活动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有效途径。幼儿的绘画并非要求幼儿真实地将事物的逼真形象再现于纸上,而是将画纸作为幼儿表达自我的舞台,任由幼儿发挥。通过丰富多样的绘画活动,幼儿能从中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陶冶情怀,从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教育

手工即运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如剪刀、尺子、胶水、纸、泥巴、橡皮泥、石头、竹片、果壳、木块等物品,通过剪、粘、刻、织、捏、折等方式,用一些素材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广博的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许多古老的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作、传承下来了丰富的手工艺术,这些手工艺术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多彩。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这些丰富的手工艺术中寻找一种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切入点与方式,寓教于乐,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教育

幼儿美术素养的提高来源于其美感的逐步升华,而幼儿美感的形成与提升则是在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中丰富审美经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选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作品,借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选取的美术作品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饭前、教学活动之间、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玩猜谜游戏、手指游戏《五指歌》和《手指一家》等,说童谣《排排坐》、《丫头丫》、《颠倒歌》等,讲童话、传说、美德故事《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大禹治水》、《牛郎织女》、《卧冰求鲤》、《黄香暖席》、《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使传统文化逐渐影响到幼儿。

三、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点

(一)传统文学内容的选材是教育开展的关键

传统文学是在古老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其中一些传统事物随时代不断发展已消失,幼儿难以有相关经验,在教育思想中,也难免有些消极、封建的思想混杂其中,且个别内容学习难度较大,对幼儿不具有意义且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合理选材,辨证的扬弃,选择传统文学内容中的精华对幼儿教育。要适当对一些难懂文言文、成语合理改编、缩写、扩写等,从幼儿兴趣、情感体验出发,确立适宜的内容,这样才会通过传统文学把灿烂的文化思想进行传承,让孩子们受益非浅。

(二)教师良好素质是传统文学课程实施的保证

要使传统文学释放出魅力,课程获得成功,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音乐、美术、文学修养,有把握分析教材的能力,能选用有效的方法深入浅出的教学,要有改编教材为其注入新活力的能力,有良好的情感表现能力,能自如的应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传递作品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可以使幼儿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愉悦的接受教育,我们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努力建立一批观念新素质好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实验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三)注重幼儿的体验与感受是传统文学教育的重要理念

开展传统文学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喜爱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记忆、认知、注意等多种潜能,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引导幼儿体验,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不以会背诵多少诗歌,会说多少成语作为衡量幼儿发展的唯一标准,而是关注其纵向的成长,这应该成为教师的基本理念。

8.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报告 篇八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来自真如自性,而传承不悖、真常普适,充满智慧的文化。其意有六:一是原始性,即其内容不需要经过任何人为加工,完全顺承宇宙人生规律的自然属性,如果经过所谓的发展或完善,则会失去其原有的真如实性。二是真理性,即其内涵完全与宇宙人生自然规律相符合,是自然属性的真实表露,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真理,就与之契合的程度而言,过与不及皆非绝对真理。三是恒常性,即其内涵不但具有连续性、完整性,而且是超越时间和空间,历久而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四是普适性,即其精神内涵适应任何不同时代的国家、地区、民族、党派、组织和个人等,是真正意义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历历可考,颠覆不破。五是涵容性,即其不但能够适应融入一切文化,而且能够包容涵盖一切文化,圆融无碍,润物无形。六是实用性,即其来自真如实性,应用于实际,效用真实微妙,只要肯遵循顺应,皆得其益,其受益多少随契入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别。上述六个方面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属性。

传统文化是具有圆满道德的圣哲智慧与宇宙万有本体完全契合的产物,即是宇宙人生规律通过圣哲智慧的完美表露。它是宇宙人生规律的真实反映,是圣哲亲证圣现量境界的真实展现,是绝对真理,而不是经过实验或实践总结概括所得到的比量结论,即相对真理,此即传统文化产生的客观本质条件。通过对世界主要文化历史的学习考察认为,一种文化要被确认为传统文化,一般要经过千年的承传作用。即使放宽条件,至少也要经过五百年的传承作用才能确认。那些历经沧桑、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光芒永不磨灭的才称得上传统文化。这是传统文化产生的主观认知条件。

据上所述,代表中华民族文明的原始儒释道三家文化(简称传统三家文化,下同),完全符合相应标准,具备传统文化六种根本属性,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不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核心成分,而且矫正和提升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认知。

由于传统文化传承作用的主要载体是语言及文字典籍等,其中以原始经典最为可靠,所以本文所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指儒释道三家文化原始经典,这也是儒释道三家文化最纯正的精华部分。不包括因演变退化而失真,甚至与相应传统内涵相悖的现代三家文化,也暂不含传统儒释道三家文化以外的其他国学(因无暇全面考察,故宁缺毋滥)。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承传至今,绵延几千年而不绝,至少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第一,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宇宙人生规律的真实表露,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其六种根本属性,如果缺少其中一个,都有被淘汰的可能)。而人类有认知真理、掌握真理、应运真理的迫切需要(任何组织与个人都很难阻止和改变人类这最根本而又最崇高的追求)。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绝,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被世界其他文化所宗崇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最先进的文化。我们必须树立民族文化坚定的自信之心!

第二,由于圣哲和祖师大德们慈悲济世的弘愿,和圆满智慧起用的结果,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承传几千年而不绝。如果没有他们善巧方便的阐发、演说和承传宇宙人生的圆妙真理,我们人类至今还会处在黑暗迷蒙之中。因此,我们应真诚的感恩圣哲及祖师大德,和所有为传统文化承传做出贡献的人们。

第三,由于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创造了人类独有而充满智慧且先进实用的汉字和文言文,这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绝妙工具。中国的汉字是智慧的符号,文言文是智慧传承的绝妙载体。如果不把语言和文字分开,随着时代的演化变迁,过若干年后就不会有人懂得三家文化典籍内容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华民族的汉字和文言文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任何人类文明,包括中国的四大发明在内。因之,中华民族的汉字和文言文也必将成为引领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承的理想而先进的工具,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英国在内)已经开始学习汉语了。因此,我们应真诚的感恩具有伟大智慧的先祖们。

第四,由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形成了传统文化完备的教育传承体系: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祖辈世代沿袭的家文化(包括家道、家学、家风、家业等),尤其是传统文化世家,做到了言传身教、信解行证,使传统文化枝繁叶茂、根深蒂固;二是私塾独特的教学方式和选贤用能的科举制度,扶助、巩固和加深了人们的传统文化理念;三是不可忽视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培养了人的良好习性,保护了人的善良禀性,开发了人的纯真本性;四是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崇尚学习和落实传统文化的风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这四者分别体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国家教育,其内容均未超出伦理、道德、因果、科学、哲学的智慧教育范畴。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一脉相承,绵延几千年而不绝。因此,我们要真诚的感恩伟大的祖国,热爱勤劳纯朴的人民。

第五,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本源和浑厚的底蕴,与宇宙人生规律暗合道妙。因而,使佛家这一外来文化能够根植于华夏大地,并且提升与矫正了我们对本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认知和笃行,从而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绝。因此,我们要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崇德兴仁,具备人类优良传统和智慧,胸怀博大、善于包容的伟大中华民族;同时,也为能够出生在这样的国度而倍感庆幸。

由于上述原因,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绵延传承几千年而不绝,成为人类文化传承应用成果卓著的唯一独特典型范例,这绝非偶然,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英)阿诺尔德.约瑟.汤恩比博士对此认识可谓深刻而又透彻。

二、必须纠正和化解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错误诱导和认知。

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充满智慧的圆满真理,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整个人类的文化瑰宝。这是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但是唯一完美的伦理、道德及因果规律宝典,而且是唯一圆满的哲学大典,同时也是唯一终极的科学盛典。但在现今社会,一提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相当一部分人则认为是封建、是宗教、是迷信、是糟粕。其实这些观点纯属主观臆断,完全不符合事实,只要有这样观点的人,就可以肯定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很粗浅,甚至根本不了解,这样一味否定是很不科学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其产生的主客观条件和六种根本属性所决定,因而不是封建,亦非宗教,不存在迷信,更不是糟粕。就以误会最深的佛家文化而论(下同),正如著名学者高志其所说:「佛学不是纯粹的宗教,但它却具有宗教的功能与使命;佛学不是纯粹的科学,但它却能涵盖与阐述科学发展的原理;佛学也不是纯粹的哲学,但它却具有超越哲学而抵达哲学本源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实际上佛学包容了文化的根本原理与精义,包容了科学的根本原理与精义,包容了哲学的根本原理与精义,同时也包容了宗教的根本原理与精义。由于它既可阐述物质领域的科学原理,又可阐述精神领域的科学原理;既具至高无上的理性思惟,又具深入透达的实证境界,所以可称为是大科学。」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身不是封建。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就其产生的社会形态而言,均在封建社会以前就早已形成,绝非封建分封制下的产物。就其根本属性及其形成的主客观条件而言,封建社会及人类任何社会制度本身不会产生宇宙人生规律,而揭示宇宙人生规律的圣哲智慧不受任何社会制度限制。所以,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强加「封建」而予以否定。德国马克斯.米勒说:我们在圣哲所倡导的美德上,找不到一点人性的弱点和低劣的东西,它是迄今所知最完美无上的道德准则。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受到世界上那么多大师级专家学者的尊崇,有那么多仁人志士身体力行,而且被无数实践所检验,被现今诸多科学领域的大量成果所证实,也绝不是以「封建」就能否定得了的。况且,封建社会也曾较长时期多次出现过让世界瞩目的太平盛世,同样也产生了让世界尊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以短暂的末代衰落而否定一个朝代乃至整个民族文化,否定民族文化就等于摧毁整个民族的精神灵魂,这岂不是弥天之大谬!

或有人问,儒家男尊女卑的观点难道不是封建吗?其实,此封建并非彼封建。这里所说的男尊女卑最早是来自《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其意是在阐述男干(天)女坤(地)的人生哲理,即:男子要自尊自爱、仁义忠恕,为家国天下树立良好形象;女子要谦卑柔顺,承托维系家庭的和谐运营,给家人以温暖和安宁。男女分别依大自然所赋予的禀性及能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维护天道人伦,这样家庭社会才能和谐,进而达到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天下太平。然而,许多辞书将「虽不曾夫贵妻荣,我只知是男尊女卑」中的男尊女卑解释为,尊,地位高;卑,低下。在封建社会里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这是重男轻女的不平等封建礼教。显然,「男尊女卑」至少有两种不同解释,不能将元朝「男尊女卑」的含义强加给周朝的「男尊女卑」,然后又批判周朝的男尊女卑是不平等的封建礼教。其实如果细细体会元朝男尊女卑的含义,也有周朝男尊女卑的韵味,因为它是出自内心的真诚,没有丝毫强迫的意味。类似于这种张冠李戴、误解和错解,甚至歪曲之处很多,诸如「致知在格物」、「割不正不食」、「仁者无敌」、「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唯我独尊」、「人定胜天」等等,是以自我见解望文生义解错了,而不是古圣先贤表错了。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宗教。现有宗教概念可概括为四类。一是进行了较深入研究,明白事理,了解真实情况的专家学者及大师们所称的宗教,其含义是「人类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就此意义而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名符其实的宗教,这样的宗教也可称为传统的宗教,而绝不是现在社会上所认为的宗教。二是佛家自称的宗教,宗指宗门,即禅宗;教指宗门以外的九个宗派,即教下,宗门与教下合称为宗教,即佛家十个宗派的简称,与现在社会上所谓的宗教毫不相干。三是一般学术界所称的宗教。这实际是外来语,由于对其阐释定义很多,「一般认为,宗教是以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和境界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由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文化体系」。此宗教的主要特征是,一般都有唯一创造并主宰宇宙(万能)的神,神与教徒是父子或主仆关系,教徒不能怀疑质问神,不可妄称神名,不许信奉其他宗教,更不能升格为神。而传统的儒释道没有树立这样的神,教学中只有师生关系,学生对导师的教导不懂可存疑,允许质询和辩论。佛家导师传授学生超胜绝妙的修行方法就是信愿持名,即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而学生中有许多不同宗教教徒,且学生可以升格为导师。所以传统三家文化不属于这样的宗教,我们将传统儒释道文化与上述定义及其特征相对比,均不符合所涉内容。首先其核心不存在,当然无相应要素,也无体制可言,自然构不成体系,其特征也不相符。四是现在社会不明真相的群众所认为的宗教。因受历史和诸多复杂因素影响,有许多人认为,凡宗教都是封建、迷信、糟粕。而实际上,传统文化由其根本属性所决定,当然不在此列;不但如此,其他传统宗教也不属此列。

上述一、二、四三个宗教概念比较清楚,无须说明。但在应用第三个进口的宗教概念时应明白,嫁接名词或移植含义。要特别注意传统三家文化六种根本属性,尤其是原始性和真理性,一定要与现代三家文化区分清楚,不可混为一谈。如果以现代三家文化看待传统三家文化,实则谬之误矣。以佛教而言,传统的佛教是佛陀教育的简称,它是非常重要、无可替代、究竟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而现代佛教至少有五种表现形式:一是学术的佛教,是把佛家文化当作哲学、科学和艺术等来研究的文化学术体系;二是宗教的佛教,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演化后的表现形式;三是旅游的佛教,这是宗教的佛教二次演变发展成的一种文化产业;四是企业的佛教,这是宗教的佛教再次演变发展成的另一种产业;五是邪教的佛教,这是打着佛教的旗号,干着完全与佛陀教育相悖之事的邪教。对此,一定要区分清楚。将传统佛教混同于现代佛教,这将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最大误会和悲剧。

现代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佛家文化的误会太深,其原因很复杂。除历史因素之外,首先是佛家经典揭示的事实真相深奥微妙,与我们所能够感知的表象差距太大,所以初次接触者往往不解其意,有的将其当神话看待,有的甚至以迷信、糟粕视之。此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正确的做法是,要以纯正的佛家注释或讲解为依据,不要受那些冒充内行者谬论的影响,误把真理当迷信、把珍宝当糟粕。其次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佛家文化演变失真严重,再加之深入研究佛家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太少,而浅尝辄止、自以为是的专家学者,因不理解或以自我见解类比猜测传统佛家经典所揭示的宇宙事实真相,得出许多错误结论,误导了大批不明真相之人,形成了如今贬斥真理、迷信伪科学的社会局面。这样一来,使人类无法得到圣哲慈悲的恩泽,让真正的民族瑰宝尘封千年,使败毁人类道德的糟粕施虐华夏。因此,许多仁人志士强烈呼吁:中华民族该警醒了,该认祖归宗了!而且要尽快以传统文化教育净化人心,挽救社会,化解灾难,否则将会造成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人类就会因此而付出沉痛的代价。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许多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复兴迹象,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及家庭与个人深受其益,使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魅力。于是就有人问,为什么让这么好的人类文化瑰宝被长时间遗弃?也有人疑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既然如此之好,中国人为什么自己不要,却要崇尚并不究竟的西方文化,甚至还要全盘西化?对此,一定要及时正确引导,不要再搞所谓的讨论、辩论和争论,不能再起内讧而招惹外侵。也不必追究有关历史、朝代、制度或任何组织、个人的失误与过错,要秉持「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教诲,以博大的胸怀和真诚恭敬的态度,切切实实用圣哲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真理指导我们的实践,不要违背人类和大自然的规律,这才是唯一真实可靠的康庄大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到时迷惑自然会释然于天下。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身不存在迷信问题。关于迷信,有两种概念:一是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也就是没有认识清楚就相信则是迷信,没有搞清楚就批评或否定则是迷信中之迷信,这都是违背科学的;二是指一些非理性、非科学的社会习俗现象等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于同时具备六种根本属性,尤其是真理属性,所以本身不存在迷信问题。仍以佛家文化为例,著名学者尤智表说:「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佛教不是神道设教,不是精神痛苦时的麻醉剂,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处世接物的实用之学。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观的、彻底的、具体的、积极的、入世的、实用的宗教……科学愈昌明,佛教的教义愈发扬光大……这是因为佛法的理论都能透过科学的考验,故凡对于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知佛教中一切事相,在常人视为迷信者,都有其健全而坚强的理论基础。」

就理论而言,圣现量和圣言量本身不存在迷信问题,所以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迷信,这本身就属概念性错误。但凡现量、比量、凡言量本身可能存在迷信问题,接受圣言量、凡现量、比量、凡言量也可能存在迷信问题,我们一定要区别清楚,不能一概而论。应当而且必须明白,迷信真理不会出现根本性大问题,应采取正面宣教引导的方式,不必限制,更不要禁止;而迷信谬论则会后患无穷,必须严防和禁止,绝不可颠倒行事。或有人问,道家有关灵魂及佛家所说的轮回是不是迷信?就事实而言,对好多自然现象,在还未研究清楚的时候应存疑,而不应否定。当科学发展到今天,尤其是量子科学和催眠疗法等有关前卫科学及其实践的发展,以及大量相关科学实验研究,其结果均证明灵魂和轮回确实是存在的。要知道,在宇宙的构成中,不仅有人类能够看得见的显性物质,而且还存在人类看不见的暗物质、暗能量及其他不同维次空间众生等隐性物质。如果肯定显性物质而否定隐性物质,则是反科学行为。对此如有兴趣,请参看《生命轮回的科学证明》及《无量之网》等相关资料。

(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是糟粕。现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凡符合所谓时尚或欲求的就是精华,与所谓时尚或欲求相违的则认为是糟粕。其实不然,现在许多所谓时尚及欲求恰恰是糟粕,因为它诱使人们增长贪欲并释放相应负能量,过度占有和浪费资源,折损和透支福报,贬损幸福感,增加灾患因素,使人萎靡不振、腐化堕落,甚至诱发灾难。而能够端正信念,升华净化人心,挽救社会的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精华。由于它能使人们克化贪欲并释放相应正能量,延缓和节约资源消耗,蓄积成就相应福报,珍惜和增益幸福感,使人提升灵性,健康向上,和谐身心世界,化解灾难。

试想,如果真的是糟粕,那么传统文化的缔造者怎么会被尊为圣哲,传统文化怎么会被称为绝对真理,怎么会承传几千年,又得到那么多有智慧的帝王将相、世出世间大师级学问家、高士、大善之人和后来真正的专家学者们的尊崇?难道深具智慧的内行不如世智辩聪的外行?如果真的是糟粕,早就被历史淘汰了,轮不到我们劳神费力的鉴别。试问,当今世界的鉴评家们有谁的境界超过圣哲?既然境界远不如圣哲,又如何鉴别圣哲的真理?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要知道,是自己误解、错解、歪曲了真理,是自己的思想认识有问题,而不是圣哲的智慧有问题;自己的妄念邪见是糟粕,而不是圣哲所揭示的诸法实相是糟粕。当然,在不明大道、以妄见邪知猜测经典意思的所谓专家学者们眼里,宇宙导师不如自己,只有自己的见解才是真理,经典中的真理则是谬论。于是就出现了许多自以为高明的批评家,藐视先祖、批评圣哲、诋毁真理,这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问题是当他的错误见解影响和误导绝大多数不明真相的人,造成大众离道悖德、是非颠倒,深陷人类自设的种种陷阱,诸如怪诞的时尚、卑俗的享受、偏激的人权与极端的自由等等,而肆意败坏道德,恣意伤害物命,刻意扰乱社会,任意破坏自然,使世界产生混乱的时候,就不能等闲视之了,这样的事情该谁来关注?这类问题由谁来解决?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为具备六种根本属性,尤其是真理性、恒常性和实用性,所以非但不是糟粕,而且是珍奇稀有的人类文化瑰宝,若把瑰宝当糟粕,则会铸成弥天之大错!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揭示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即所谓道;同时教诲我们人类要遵循和随顺大自然的法则,此即所谓德。并且教导我们如何明道培德,此即所谓开慧纳福。世界十大思想家、教育家之首孔夫子的教育四科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把德行放在第一,也就是把德育做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把其他基本知识做为附带内容。现代社会虽倡导德育第一,而实际却把智育做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德育教育则名存实亡,没有实实在在的具体内容。这是因为把精华当糟粕被遗弃了,从而失掉了根本,使人们迷失了方向,当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才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和根源之所在。

古圣先贤早就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也始终贯彻了这一原则。凡很好的落实这一原则,则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就会出现太平盛世;凡违背这一原则,则国运衰微,人心浮动,社会**。除此而外,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是暂时而终究无效的。这是中华民族无数富有智慧的先哲们几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宝贵经验结晶。有圣哲指出,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并进一步告诉我们,人类道德的根本是孝亲尊师,遵循这一人伦大道,并将其落实在日常生活及处事与待人接物上,这便是德。这是做人的根本,凡是人就应该这样,如果违背了这个根本,就难以立身处世,就会出现家庭不和、道德沦丧、社会混乱,国家也就失去了安定兴旺的根基。一个有孝敬之心的人,无论干什么都会尽心竭力、清正廉洁,成为大众的榜样,反之则不然。「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有了这个根本,无论干什么都会成功,孝感动天、至诚感通。能孝敬自己的父母师长是小孝小敬;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孝敬天下的父母、师长是大孝大敬;能成圣作贤普利一切,使十方三世众生获益无穷,则是至孝至敬。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教育是解决伦理道德问题的最佳途径。因为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恰恰是伦理道德出现偏差所造成的恶果,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诸如本性与习性冲突问题、世界观问题、价值观问题、人生观问题、权力观问题、四种教育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家庭和谐问题、心理问题、健康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乃至国家问题、民族问题、政党问题、人类生存问题等等,均可将其正本清源、消弭化解于无形。通过对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的学习考察,得到的结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独存的人类最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最完美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宝典,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绝妙之方,是挽救社会、拯救人类唯一有效的灵丹妙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罗德.约瑟.汤恩比博士曾说过:「能够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劫难,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和大乘佛法。」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最先进的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理论上讲,由其所产生的主客观条件和所具备的六种根本属性,再加之其独存性所决定,因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最先进的文化。从实际应用效果上讲,无数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确实是人类最先进的文化,这已被世界许多专家学者所公认。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们这一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科研成果在技术应用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家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但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具有高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看来,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对人类所做的贡献远远超过那些聪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如果人类要保持自己的尊严,要维护生存的安全以及生活的乐趣,那就应该竭尽全力的保卫这些圣人所给予我们的一切,并使之发扬光大。」

人类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违背自然规律、脱离伦理道德的高科技,将使世界更快的走向毁灭,这实际是反科学的。在物质高度文明、科技飞速发展、道德日益衰落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愈来愈被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所重视。人类历史经验教训还告诉我们,依靠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等,无法解决当今世界的社会问题,只有伦理道德教育才是唯一解决社会问题真实而有效的法宝,除此而外别无他途,这已成为世界社会问题专家和相关学者们的共识。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联合宣言中提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四十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效用。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英国牛津大学鲍罗登博士说:虽科学、哲学有长足进步,然其发明最如理处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广大处、最真实适用处,绝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现在只有佛法可以救世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最先进的文化,尤其是佛家文化,不但是人类最先进的文化,而且是宇宙最先进的文化。古今世界无数实践证实,佛家经典理论超越时空,传统的佛陀教育能够解决一切实际问题。这绝非赞美之辞,它的理论、方法、实践和效果皆彰显了其超胜绝妙的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五千年的理论方法、五千年的实践经验、五千年的丰硕成果和五千年的文化理念,也为我们证实了这一点。

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效用,远的不说,就以二00六年十月七至九日,和二0一三年五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介绍,引起世界一百九十多个国家重视的安徽庐江汤池传统文化教育,和澳洲图文巴市多元民族宗教团结的实验成果而言,足以证明其神圣奇特的效用,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恢宏伟大的科学实验。因之而来,世界上最大的回教国家印尼,正在全国一万五千多所中小学推展《弟子规》。再加之最近几年在祖国各地所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论坛」等,使妻离子散的家庭破镜重圆,使放荡不羁的浪子彻底回头,使罪犯从内心深处生起重新做人的坚定信念,使十恶不赦的恶人变成关爱他人和奉献社会的大善之人,使难教难管的学生和员工发生根本变化,使腐败成性的官员们变成了人民的公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涌现出成千上万个活雷锋……这样的成果确实让人感到振奋,使我们看到家庭与社会和谐的真实效果和希望所在。试问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化、哪一种学说、哪一种理论、哪一种方法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

中国历史及现代事实雄辩的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用于国家,则「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成就太平盛世。如: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康干盛世等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则上下一心,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长久不衰。如:仁行天下的同仁堂及有关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与稻盛和夫案例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用于家庭,则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家庭和睦、幸福安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用于个人,则可以转迷为悟、转恶为善、转凡成圣,从而得到身心健康、生活愉快、万事如意。正如罗琲罗博士所说:圣哲教育精确而客观的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哲学的最高峰。恩格斯指出:「佛教徒处在理性思惟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惟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世界著名哲学家方东美先生说:「释迦牟尼是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哲学是世界最高的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中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发明家王季同说:「哲学对这个(宇宙本体,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而佛教却是亲证。」

关于哲学,它的作用之一就是揭示「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及其规律」,其最高境界是「即一切而又超越一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有哲学根本达不到这种境界,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佛家传统文化已圆达此境,所以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哲学的最高峰。如果我们人类对圣哲经典有所重视的话,对于一切问题(包括前面所列举的社会问题、科学问题、哲学问题等等),没有必要浪费那么多时间,耗费那么多精力,付出那么大代价,就可以得到解决。譬如物质和意识第一性的问题、宇宙和人类许多奥祕等等,三千多年前宇宙导师就已给出圆满答案。事实上物质和意识两者不可分割,同时存在,并且统一于宇宙万有本体。凡物质都有意识,包括植物、矿物和虚空在内,只是我们忽视或不易感知而已,现已被大量科学实验所证实。其实我们人类应当在宇宙大导师的指引下,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放在学习和相关应用研究上,而不应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探索研究已有圆满答案的所谓宇宙及人类奥祕,因为那不是我们的职责,其绝大多数也不是我们人类所能够探索得了的,且有许多方面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由于我们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直觉等等都非常非常有限,即使藉助最先进的设备和最精密的仪器,仍然难以明了宇宙万物的事实真相,对宇宙人生的观感只能是片面或失真的。而佛陀是智慧福德究竟圆满、具足十力四无畏的圣哲,真正圆满透彻的亲证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这是完全回归自性,彻底突破宇宙维次空间后自然具备的能力),所以被称为宇宙大导师。我们人类不接受这样导师的指导教诲,而要执意依靠自己粗浅的认知和虚妄的见解,藉助有限的仪器设备去探索广袤无垠的宇宙人生之奥祕,在究竟圆满的真理之外还要另寻一个所谓的真理,就如同无知顽劣的小孩,违拗经验丰富的父母之呵护,排斥道德学识已达顶峰的导师之教诲,非要自己另搞一套,这样碰壁受挫在所难免。自己坠深渊陷泥潭赴火海不说,可悲的是不明真相的广大民众要跟着深受其害,岂不悲哉!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科学的最高峰。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科学的最高峰这一事实,有好多人认为这主要是针对教育科学而言,实际并不仅限于此。尤其是佛家传统文化的大乘部分,不但是教育科学的最高峰,而且是现代乃至未来科学和哲学的最高峰,其所涉及的内容和揭示的宇宙人生事实真相,是人类科学无法比拟和所企及的,所以大乘佛法对人类科学的指导意义毋庸置疑。

在宏观的宇宙科学方面,佛家经典对宇宙的形成及其概况的描述,人类将永远无法企及。世界著名科学家霍金发现,宇宙不可估量的深遂博大与神祕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与能力(实际上也超出了整个人类和一切生命的预料与能力)时,毅然向全世界宣布放弃对宇宙这一终极真理的研究。对此,他引用了英国一位著名文学家的语言说到:「宇宙比我想象的不可思议还要不可思议」。现代天文学家估计,离我们地球最远的天体是二百亿光年。而佛家经典中告诉我们,宇宙中有十亿剎微尘数世界海系,一个世界海系有一百零一个世界海,一个世界海有十个不可说微尘剎世界种,一个世界种有无量数佛剎。一个佛剎约为1.618×10^6亿光年,也就是说,人类能够观测到的范围还未超出我们地球所在的娑婆世界这一个佛剎(仅是其1/4045),而宇宙之中约有4.08545×10^(114695×2^125+95)个这样的佛剎,且所说宇宙仅为虚空的一片云。中国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学雷在「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宇宙」一文中谈到的宇宙大爆炸和恒稳态理论等,是我们人类研究的最新成果,有些观点很不成熟甚至是违背事实真相的。而佛家经典中对宇宙的描述是「一时顿现」,绝不是大爆炸;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而绝非恒稳态,其生灭的频率可达2.24×10^12次/秒左右,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皆是以此频率连续不断闪现的相似立体幻相累积的效果,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博士曾说,「对原子研究的最后结论:世界上没有物质这个东西,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这一结论与佛家讲的「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比较接近,尽管已经非常了不起,但离事实真相还有很大的差距,佛家经典对此阐释则达到极其精微的程度。

在微观的量子科学方面,佛家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是指宇宙源起,阿赖耶的闪现,与现代科学所讲的0能量场相关;「举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这是讲宇宙元幻显频次及相应事实真相,与弦论和超弦论相关;三千多年前佛陀所看到的邻虚尘,与量子力学至今苦苦寻觅的最小而不能再分的基本粒子相关;宇宙中的暗能量和暗物质,与佛家讲的三细相和十法界相关;一微尘中有世界,世界又有微尘,微尘又有世界……如此无穷无尽,这实际上就是圆满的全息理论。在宇宙不同维次空间方面,佛家经典中的十法界乃至无量法界,与现在科学界所讲的平行空间相关。但实际上不同空间并非平行,而是互融互摄,其形成是由相应主体寂定程度所决定的。

现在科学界认为,在宇宙中某特定空间存在虫洞或时空隧道,而实际上所谓的虫洞和时空隧道无时无处不在,与能否感应或突破不同维次空间的相应主体生物能场有关。佛家的「一念越三祇」、「芥子纳须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皆是圆满的相对论,黑洞即须弥,亦妙高;飞碟即轮宝。宇宙万物的形成、人类的出现和外星人等现代科学之谜,都可以从佛家经典中找到明确的阐述。由于篇幅关系,在此不一一赘述。中国科学院朱清时院士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如果将来有什么理论能代替科学的话,那一定是佛法,因为佛法太完美了,已经达到了至善的境界」。

如上所述,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方面来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最先进的文化。我们要珍惜先哲们垂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维护人类文化安全,捍卫人类精神家园;要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能让其被肆意歪曲、诋毁、蚕食和否定;要以真诚恭敬之心,应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解决当今社会(包括哲学和科学)的一切问题;要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绝不能让人类文明的传承在我们手里中断,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应该做的事,也是真正正确的科学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初次接触者不能对有关理论融会贯通,对相应客观事实无法正确认知,再加上浮躁的情绪态度和难以克制的习气,所以会对应用范围及其效果造成很大影响。要知道这个问题不在三家传统文化本身,而在我们自己。绝不能用传统文化来装点门面,更不能自己不加修习,专以此为尺度来衡量指责别人,这样不但适得其反,而且会贬损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来源于自性,还应回归于自性,也就是常说的「反求诸己」,而不是苛求他人。因此,在应用中要正确领会传统文化理念,与自性本质属性相适应,以诚敬之心身体力行,将其真正落实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实践之中,坚持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到一定程度才能融会贯通,并感化带动别人,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目的,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世界许多有识之士的尊崇。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罗德.约瑟.汤恩比博士所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过去的成就和历史经验,已使其具足统一世界的资格,这正是西方所显著缺乏的。在这种成就的力量上,中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有希望带领人类政治进入大一统的世界。」这本来是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成果及其影响而言,更具体的说,应指中国的《群书治要》,而并非指中国的经济、科技、军事乃至其他方方面面。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但可以带动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且可以带动整个世界走向和平。

上一篇:读后感、观后感格式例文下一篇:三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