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研讨论文

2024-07-05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研讨论文(共11篇)

1.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研讨论文 篇一

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学科交叉及教学改革

结合高等教育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教学特征,提出:①要注重学科专业术语的`有效导入;②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③丰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④适当增加实地观摩、演示和对实物样品综合分析等教学内容;⑤改革较陈旧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同时,不断引入交叉学科中相关知识,并渗透前沿学科信息.

作 者:魏波 刘剑洪 钟健 孙连杰 作者单位:魏波,刘剑洪(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深圳,518060)

钟健,孙连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518055)

刊 名: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CIENCE & ENGINEERING)年,卷(期):19(2)分类号:O651关键词:仪器分析 学科交叉 教学改革

2.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研讨论文 篇二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综合能力

仪器分析实验是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和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 涉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如光、电、热、磁和化学反应等知识,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包括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测试技术的技能、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统筹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查阅手册资料并运用其数据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等。总之, 在整个实验课过程中, 应利用一切环节进行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但由于一些原因, 使学生在有效的实验时间内不能最大限度地使能力得到提高。为此, 在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中, 逐渐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整合教学内容, 更新实验选题, “以学生为本”, 着眼于学生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构建实验教学的新体系[1],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地接受[2]。其弊病是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病, 以研讨式教学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对实验内容及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怀疑, 对实验内容应最大限度地询问“为什么”, 甚至每句话都要询问“为什么”或凡事问“问什么”。课前指导教师也对每个实验精心设计问题。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讨论,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液中铬和锰的含量, 设计以下问题。在铬和锰的存在形式中, 哪些溶液有颜色?测定吸光系数时, 为什么铬 (Ⅵ) 标准溶液中, 只加入了浓酸, 而不加入氧化剂;而锰 (Ⅱ) 标准溶液中, 既加入了浓酸, 又加入了氧化剂过碘酸钾?在样品溶液中, 又加入了氧化剂过硫酸钾?加入银离子的目的是什么?同学们还可以提出哪些测定混合液中铬和锰的方法?所提出的方法有哪些利弊?在示差分光光度法实验中, 对同学们提出下列问题。什么是差示分光光度法?什么情况下使用差示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的最佳读数范围是多少?差示分光光度法的目的是什么?上述问题的提出及讨论既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又可以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为学生进行设计实验打下一定的基础。学生做完实验后, 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和讨论, 总结成功和不足之处。一方面, 在总结和反思中加深体会;另一方面, 为今后的实验提供借鉴。

二、充分发挥废旧仪器的作用

在讲解仪器结构时, 将组装仪器和商品仪器同时使用。商品仪器中, 各基本单元被组装在一个或几个模块中, 不能直观察仪器内部的组成和结构。因此, 实验课上将废旧仪器的结构和组成展示给学生, 学生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仪器各组成部分, 更清楚地了解仪器的原理和结构, 使学生看得清楚、学得明白,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安排讲授时间与实验操作时间

实验课上, 传统的讲授方法是, 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结构、使用方法及有关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全部讲解完之后, 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内容一般包括溶液的准备、配置及使用仪器获得有关数据等步骤。上述教学方法带来的问题是, 从教师讲授完仪器的使用方法到学生进行测定, 中间会间隔一段时间, 从而导致学生使用仪器时, 忘记了仪器的使用方法, 教师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重复讲解过的内容, 影响实验效率。为了克服上述问题, 在实验课上, 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 安排学生配制溶液。之后, 重新将学生组织在一起, 讲解仪器结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上述教学环境的安排能够带来如下好处:讲解仪器结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之后, 学生可以立即使用仪器进行测定, 不容易忘记仪器的使用方法, 从而可以减少错误使用仪器的机会, 也可以提高学生使用仪器的自信心, 使实验效率得到提高。

四、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由于仪器条件的限制, 过去开设了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分光光度法测定磷、紫外光度法测定硝酸盐氮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对苯二酚等实验内容。上述实验原理相似, 使用的仪器也基本相同,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仪器条件的改善, 新仪器的不断增加, 删去了一些原理相似、仪器相同的实验, 开设了有关电化学工作站、高效液相色谱和高效毛细管电泳等实验内容。另外, 仪器分析的研究发展很快, 教师注意查阅仪器分析的最新进展, 将新进展融入实验教学中[4]。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大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 如设计性实验———气相色谱分析测定酒中甲酸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等。要求学生查阅资料, 写出实验原理, 自拟实验方案。实验课上, 首先让一些学生讲解自己的实验方案, 围绕实验方案进行提问和讨论, 对实验方案中正确和错误的内容都进行分析、讲解。通过上述教学过程, 学生可以真正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使学生体会了学习的乐趣, 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有了成就感。

五、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打造过硬的教学队伍

仪器分析实验同其他化学实验相比, 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需要大型且价格比较昂贵的仪器。因此, 需要各级领导重视有关仪器分析实验室的建设。只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就会并且有可能投入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 才能为仪器分析实验的开设提供必要的条件,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氛围[5]。在建设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过程中, 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 购置了必要的教学仪器, 使实验室硬件建设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使实验开设内容上了一个新台阶。“实验中心”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集体备课和预做实验制度以及新教师试讲等制度。化学分析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统一由一位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负责人负责上述有关实验的实验教师的聘任、教学效果的检查、实验内容的修改和更新等。实验教师集体备课并预做实验, 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新教师要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准备实验, 并进行试讲。试讲通过后, 方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上述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对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深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六、绿色化学实验, 加强学生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已经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急迫的问题。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使学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例如, 将库仑滴定法测定砷改为库仑滴定法测定硫代硫酸钠。两者实验原理完全相同, 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但却避免了污染物砷的排放。再如, 将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铬 (Ⅲ) 改为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高锰酸钾。一方面避免了了有毒物质铬 (Ⅲ) 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 由于铬 (Ⅲ) 的吸光吸收较小, 测定时需要较高浓度的溶液, 而高锰酸钾的吸光系数较大, 消耗试剂明显减少, 从而又减少了化学试剂向环境的排放。气相色谱法适用于测定低沸点组分, 可用于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分离和检测, 但这三种组分均具有毒性, 为致癌物。因此, 改为气相色谱法测定酒中的杂醇。实验室产生的废液直接排放到地下, 也会对环境产生污染。要求学生不要将废液直接倒入水池排放, 而是对实验室的废液进行回收处理。在教学中, 点点滴滴注意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经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改革, 使学生由被动地学, 转变为主动地学,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旭, 雍克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4) :118-121.

[2]朱志昂.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J].大学化学, 2012, 27 (5) :9-13

[3]李爱峰, 孙爱玲, 柳仁民.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大学化学, 2012, 27 (5) :26-28

[4]王琦, 张思锐.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J].大学化学, 2006, 21 (2) :22-24.

3.《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篇三

关键词: 仪器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仪器分析是在化学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特点的一门学科,是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参数及其变化,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其内容繁多,学科交叉明显,对学生基础知识要求较高。仪器分析是化学类、生化类、环科类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笔者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讲解仪器分析课程的经历,不断总结归纳实际教学活动过程,对《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特点和现状

1.《仪器分析》课程特点。

《仪器分析》课程是大学化学、环境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1)它是由看来毫不相关的许多分支学科组成的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涉及近代光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并融合当代一些重大科学发现等许多知识。因此该课程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难点多。(2) 《仪器分析》课程包括的分析方法众多,如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极谱、色谱等,这些方法名称只一字之差,但原理完全不同,在众多分析方法中,各种方法之间没有明显联系,知识点显得散,学生学习时容易抓不住重点。(3)由于所讲都是大型精密分析仪器,价格昂贵,对工作条件和环境要求高,不能随意搬动和拆开,因此讲到仪器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时只能纸上谈兵,学生认为这门课太抽象。

2.《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分析仪器的面貌日新月异,仪器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但是目前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新型仪器的更新速度。如新的原子吸收仪基本采用了塞曼效应等扣除背景技术,而教材上很少讲其基本原理。在分析数据的处理上,现在的分析仪器基本上带有专门的数据处理系统,如色谱分析法通常配备色谱工作站。过去较复杂的数据处理,现在也许只是按一下按键就可以完成,但许多仪器分析教材还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手工处理数据的技巧。

目前《仪器分析》教学还是以板书为主,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疲劳。虽然近年来,《仪器分析》课件大量使用投影、幻灯、录像等电教手段,使教学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部分内容由抽象变具体,但是它仍然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论教育方式,不符合现代教学观念,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优化课堂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时效性。

仪器分析理论部分比较抽象,仪器结构比较复杂,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种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讲解各种分析方法的具体分析过程时,通过模拟被测化学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形象直观的图片或动画演示抽象的变化过程,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还在授课中通过展示大量新型仪器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对相关仪器有较为直观的了解,其中各大仪器公司精心制作的宣传资料最受学生欢迎;我们将课堂中难以讲解的实验装置、光路图、电路图、仪器外观图、仪器操作步骤制作成幻灯片、录像、Flash动画等,以直观、立体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数据分析能力。这些方法的综合利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积极思考,改被动听讲为主动求知。

为了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资源进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我们从国际著名仪器公司的网站大量搜集相关仪器的多媒体培训软件,如美国安捷伦公司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培训教材和日本岛津公司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培训软件,这些资料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仪器分析教材内容存在的滞后性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国内外先进分析仪器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

2.引入比较法教学方式。

仪器分析课程内容中包含许多分析方法,由于各种方法具有比较独立的理论基础、实验技术和应用特点,因此课程各章内容之间联系较少,显得庞杂、难学,为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比较法是认识对象间异同点的逻辑方法,通过比较各种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加深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正确区分事物类别,掌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

我们在仪器分析教学中应用了比较法,做到小范围小比较,大范围大比较,方法之间进行类比,方法内部进行比较,以简化繁,以易化难,综合概括,及时总结,恰当运用,贯穿始终,有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实验教学,加强理论结合实际。

优化实验内容,删减重合和类似的实验,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型、研究型和设计型实验。使实验内容相互独立又有牵连,同时与以前实验相互配合,适当加深和延伸。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同时增强科研能力。规范学生基本操作,强化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但由于仪器分析实验中大型实验仪器使用较多,学生操作难免出现错误和失误,要求教师认真指导,并使学生分组,加以配合,协助完成。实验结束后,认真撰写实验报告,一定要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加以描述,并进行解释,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中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考核模式,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有益尝试,建立了多元化考核体系,收到了好的效果。考核方式和内容包括6大部分(共100分):

(1)平时作业(每章交一次作业,占10%)。

(2)读书报告(题目由教师出,写2000字左右,占10%)。

(3)学生讲课(题目由教师出,学生可以任选,制成多媒体课件,讲课时间不超过10min,学生参与评分,占10%)。

(4)外文文献翻译(5000个印刷符,占10%)。

(5)课堂练习、小测验、提问(占20%)。

(6)实验课成绩(占40%)。实验课中,对每次实验都评分,评分标准细化到各个方面,如预习报告(包括预习提问)占10%,实验操作占40%,原始数据占10%,数据处理、结果及标准差占20%,讨论及思考题20%。

《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仪器分析方法种类较多,新仪器新技术不断涌现,目前实验教学设备落后且不完善,靠传统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基本知识及新知识更替的需求,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大力促进高校之间教改方法的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霆.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初探[J].化学教育,2014,4(2):41-43.

[2]王安亭,孙雪萍.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调查及对策分析[J].大学化学,2008,23(5):20-24.

4.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研讨论文 篇四

“现代仪器分析”是化学、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相互关联的综合性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汇集了众多学科的前言理论和最新成果,具有理论深、实践强、更新快的特点。高等农林院校是培养和输送农业科技人才与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摇篮,为我国农业、林业建设培养大批科技和管理人才。为满足农林院校各专业的要求,培养适于农林领域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笔者从福建农林大学“现代仪器分析”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构筑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课程体系的构筑与实施进行了探索研究。

1“现代仪器分析”课程分类教学体系的构建

“现代仪器分析”是该校农、林、理、工、生物类等各专业学生后续专业技能的必备需求,对各专业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专业技能提升及就业竞争力增强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该校农林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基础主干课程之一,是在原有“分析化学”课程中化学分析法的进一步深化。该校各专业学生分析测试样品类型不同,对现代仪器分析技能要求的差异很大,拟从本课程在该校各专业学生后续专业技能需求和执行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全校“现代仪器分析”类课程分为A,B,C和双语共4个类别,课程性质定为科类基础课或专业限定选修课,制定不同类别的教学大纲,设计相应的实验课,构筑课程的分类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各类仪器分析基本原理与相关分析样品仪器操作应用的零对接。

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现代仪器分析”作为福建农业大学农、林、理、工、生物类等各专业的科类基础课或专业限定选修课,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保证学生掌握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一些重要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和应用。对于“现代仪器分析A”课程,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40学时,主要适用于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工类的学生,这类课程还要给学生讲解无机质谱、有机质谱及色谱-质谱联用的原理和知识,让学生对物质结构的鉴定有较清晰的思路。“红外”这一章中还要加入官能团结构解析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对现代仪器的分析性能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对于“现代仪器分析B”课程,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21学时,主要适用于生物类的学生,这类课程除了讲解一些重要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和应用外,还专门讲解样品的前处理技术,让学生对生物样品的处理和对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有较清晰的理解。对于“现代仪器分析C”课程,包含了理论和实验2个部分,实验未单独设课。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共计48学时,主要适用于农林专业的学生,这类课程的讲解更偏重于在农林样品的分析应用上。对于“现代仪器分析双语”课程,也是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21学时,主要适用于生物科学基地班的学生,除了讲解原理、操作和应用外,还训练学生的英文思维和英文阅读能力,让学生对各类仪器的英文用法、英文术语有所了解,为学生出国深造做准备。

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具有内容新、更新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专业的需要,跟进仪器分析相关的研究前沿,拓展学生专技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自编实验讲义,以就业为导向,使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贴近就业、贴近热点,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与学生未来就业密切关联。教学实践证明,这些与就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岗位中的竞争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开设“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结合笔者的科研经历,采用符合学生专业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结合教师科研经历,理论课采用模块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难点,对授课教师的实践技能也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本门课程的这一特点,选择学历背景为“分析化学”的教师作为授课教师,采用团队授课教学方法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每位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均是其科研的研究方向。例如,选择光谱分析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光谱分析法和相关实验课,选择色谱分析研究方向的教师讲解色谱分析和相关实验课,选择电化学分析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电化学分析法和相关实验课,选择质谱与质谱联用研究方向的教师讲授质谱与质谱联用分析法和相关实验课。让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触到教材以外的实例,直观地了解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应用潜力,加深对抽象性强、不易理解和记忆的现代仪器分析原理的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结合学生专业需求,实验课采用小班循环授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兴趣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是加强学生对仪器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该实验课教学的开展分三步走。首先,结合各任课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学生的专业需求,为学生选定合适的实验内容;其次,申报以学生小组作为负责人的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发出适宜于该专业学生需求的、可用于实际样品测定的分析方法,写出实验指导书;最后,将指导书编辑成册,加上实验室各种大型仪器的操作指南,编写成实验讲义,在每学期开课前,先指导学生开展预实验,再以小班循环授课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参与预实验和协助教师指导实验等环节,对样品的前处理和仪器操作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虽然多花了时间,但是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操作兴趣显著提高。

3.3结合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仪器分析的技术和手段更新速度非常快,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中国期刊网及相关的英文网站等网络资源,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认识基础知识应用的实例,知晓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新知识创造条件。教师在网站中放置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包括多媒体课件、习题参考答案、试题库、参考书等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检索相关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福建农林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看到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课件、授课教案、习题及其参考答案等,以加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利用QQ及时答复学生课程中的疑问;网络课堂的建设和使用,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解决了教材内容更新慢与学科发展快的矛盾,也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4结合学生专业基础,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学习“现代仪器分析”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差异很大,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这一困难,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握知识的主线,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于理论性和概念性较强的部分,以课堂讲授为主,在帮助学生巩固以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对于抽象性强、不易理解和记忆的章节,在传统讲授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大量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讲授光谱分析基本原理时,主要采用传统PPT讲授和Flash动画展示,直观展现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组成、操作方法及各种干扰;讲授光谱分析技术应用时,主要采用课堂讨论和实例应用,加强与学生专业的关联,并最终通过上述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帮助学生理解仪器的原理、使用和维护。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中,多种考核方法并重使用。首先,在开课的前一学期末,向学校提交考试改革申请表,列出学生综合考核的方面,包括模块考试、课程论文、章节归纳、课后习题、课堂主题PPT汇报、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环节。其次,在第一次开课时,向学生详细讲述考核细节并严格执行。学生通过综合训练,逐渐形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及课后总结的学习习惯,通过4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5.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研讨论文 篇五

仪器信息网 2009-4-28 8:41:44 点击551次

电子光学是研究带电粒子束的基础学科,它是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质谱仪等现代大型科学仪器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电子光学与仪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09年全国电子光学仪器与应用学术交流研讨会”于2009年4月24日-25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如心会议中心召开,姚骏恩院士担任大会主席,朱静院士担任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琛研究员、韩立研究员、王荣明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组织委员会主任由电子光学与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永明研究员担任。本次会议是我国电子光学仪器与应用研究领域同行的一次聚会,50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集聚一堂。

会场

开幕式由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张永明研究员主持。

电子光学与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永明研究员

大会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骏恩院士首先致辞,介绍了电子光学仪器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议的的发展历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骏恩院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处长陈强教授用一系列数字介绍了北航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并且希望与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进行广泛的合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处长 陈强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乐小云教授发言并祝愿此次会议顺利召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 乐小云教授

开幕式后,首先由HMI公司总裁陈仲玮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永瑞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周剑雄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

HMI公司总裁 陈仲玮博士:低能电子光学成像及在CD-SEM的应用

陈仲伟博士报告中将SEM市场细分为四个部分:Lab SEM、Fab.Wafer Inspection SEM、Fab.Defect Review SEM、Fab.CD SEM,分别分析了其年生产量、市场总额、领先仪器厂商、仪器、技术等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永瑞教授:电子显微镜固体样品制备设备研发

及推广应用

王永瑞教授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其研发组近年来在电子显微镜固体样品制备设备研发、小批量生产、推广应用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尤其重点介绍了超声波圆片切割器、金刚石套钻圆片切割器的成功研制及其优良的性能。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 周剑雄教授:微束分析及其技术交流平台

周剑雄教授报告中介绍了微束分析方法、标准、成套标样、应用实例等内容,并且向大家推介了“中华微束分析技术平台”的网站。

其后多位国内知名学者就电子光学和离子光学设计、制造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技术改进,仪器和配套设备、功能部件技术的最新进展,微束仪器远程共享,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在重要领域和产业的应用等问题分别做大会报告。

清华大学 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 程志英高级工程师:落户清华大学的球差校正透射

电子显微镜

天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姚琲教授:热场发射电子枪电源I2C总线的控制技术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韩立研究员:电子加工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 王荣明教授:聚焦离子束微纳加工系统

北京大学电子学系 高旻副教授:单个纳米结构和器件的一体化表征技术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傅强研究员:光发射电子显微镜及其在多相催化中的应用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罗强工程师:FIB/SEM双束系统在纳米物理和器件研究中的应

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施明哲高级工程师:继电器触点接触电阻偏大的失

效机理研究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徐军高级工程师:扩展的肖特基发射体的电子光学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熊行创博士:微束分析类仪器远程共享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

新艺机械厂冶金处 朱明高级工程师:扫描电子显微镜在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北京中科科仪公司 孙占峰高级工程师:200KV热场发射点子枪的理论设计

天美公司 罗琴工程师:日立电子减薄的介绍与应用

北京艾博智业公司 李英东工程师:能实现远程控制的离子设备

吉林大学 姚立博士:电子探针谱线背景的精细测量方法研究

北京大学电子显微镜实验室 单旭东博士:高分辨STEM在金属化合物中的应用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 周智慧高级工程师:钨带断口微观分析

厦门大学 李思维博士后:CVD B-C 陶瓷涂层在惰性气氛高温退火后的微观结构演

各位专家在会议上交流了在电子显微镜仪器、配套部件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中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经验,共同献计献策为我国的科学仪器事业做出贡献。会议同期召开了“电子光学与仪器专业委员会会议”。

会后,组织了参会者到清华大学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中科科仪公司、中科院电工所参观。

[ 关键词: 电子光学 仪器 应用 学术 交流 研讨会]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您认为该新闻:

    很好,强力推荐给其他网友

还行,值得推荐

一般,不值得推荐

较差,根本不用看

更多 网友推荐新闻:

    ·转型六年 德祥重新定义代理商——访德祥科技有限公

·元素周期表再添新成员-3种重元素

·广州禾信推出实时在线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

·岛津新UV-VIS分光光度计UV-2600/2700登场

相关新闻

     2011-11-9·第四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2011-11-9·多家知名在线分析仪器厂商亮相CIOAE2011

2011-11-7·天津6项仪器发明专利通过初审

2011-11-7·仪器信息网趣味定向越野赛顺利举行

6.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研讨论文 篇六

一、反思、总结。

合作准备阶段

优点——

1、积极进行单元整组备课。能对一组教材进行整体分析,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重难点,整体勾勒单元四段教学结构。加强了单元知识点的联系,加强了课内外学习的联系。

2、单元准备指导课注重自学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指导。

3、加强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不足——

1、单元整组备课不能合理地进行四段勾勒,缺少整体联系,突出体现在单元准备指导课不能为后面的教学服务,演变成画蛇添足的现象。

2、单元准备指导课不能根据学情和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设计自学提示,指导也不能突出重点。

3、目标意识不够。对于学习准备,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导学探究阶段

优点——

1、能扎扎实实按单元目标教学,尤其是基础性目标始终放在重要位置。

2、能继续发扬精读课文精读精练的优良做法。

3、加强了口语交际和习作、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里面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等栏目的教学研究,积极进行这些教学内容和课文地有效整合。

不足——

1、课文教学依然是单课推进,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特别是略读课文不能发挥其在单元中的作用。

2、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出来。不能依学情有重点地进行学法指导。

3、段次之间不能做到无缝隙链接,最明显的表现是不能有效利用合作准备阶段的学习资源,不能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

自主发展阶段

优点——

1、注重单元主题地拓展、延伸。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

1、活动形式单

一、固定。

2、教师不能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双向评价阶段

优点——

1、注重基础目标达成的评价。

2、注重多元和多维评价。

3、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不足——

1、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

2、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评价形式。

3、形成性评价还较弱。不能收集、积累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评价学习的进步或不足。

4、不能依据学习内容、学段的目标等为参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二、反思、完善。

单元准备指导课的基本思路

1、情境铺垫:(1)导情——教师围绕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来铺垫整组课文的底色。导情要贯穿课堂的始终。(2)揭题——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情境创设,揭示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学习本组内容的兴趣和欲望。

2、渗透目标:(1)教师引导学生读好单元导语,读出人文目标、学法目标或实践目标,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的方向。(2)教师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再结合学情,确定单元学习重点目标任务。

3、整体感知:(1)导读——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课文),交流获得的初步感受。(2)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整个单元教学的情感主旋律,为深入感悟打下基础。

4、学习准备:(1)在明确了学习目标,感知了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设计单元学习活动计划。(2)小组合作探讨单元自学方案,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单元重点导学课的基本思路

1、自学展示:(1)小组或全班按自学检测提纲,展示交流课前自学情况。(2)教师了解学情,依学而导,并适时调整教学预案。

2、选点品读:(1)互相质疑,教师引导梳理归纳疑难点,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疑难。(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选点品读,进行学法指导。

3、拓展延伸:(1)读、写迁移。选取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对比阅读,或读法迁移;选取读写结合点,进行小练笔。(2)选点链接。从本单元中选取和本课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4、巩固提高:(1)教师根据本课知识重点进行实践练习。(2)进行拓展性或层次性训练,或提示、指导后面的自学准备。

单元主题活动课的基本思路

1、激趣揭题:(1)师生做好活动场景的布置,营造活动氛围。(2)教师揭示活动主题。

2、明确目的:(1)提出活动要求或宣布活动规则。(2)巧选形式,达到让学生“全体动”的目的。

3、活动展示:(1)活动开始,教师放手,让学生“真正动”。(2)优化活动结构,适时指导,让学生“全程动”。

4、总结提升:(1)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总结。(2)老师总结提升。

单元双向评价课的基本思路

1、回顾检测:(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单元学习收获,梳理知识和本领,整理材料。(2)学生进行单元测试。

2、展示评价:(1)展示。教师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交流展示自己或小组单元学习的 “最亮点”。(2)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展示的情况,选取典型引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评出“进步”、评出“亮点”、评出“信心”、评出“不足”,评出 “方向”。

3、反思共研:(1)纠错反思——自我检查改正试卷中的错误,反思错误的原因。(2)互助共研——小组内互相检查试卷改错情况、分析错因,交流纠错思路,再提出同性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评。

4、巩固提高:(1)教师根据单元检测情况,出变式题,巩固知识,举一反三。(2)教师总结整个单元学习情况,把学习引向深入。

三、反思、深化。

v实践中继续巩固四段。

v实践中勇于创新四型。

7.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研讨论文 篇七

仪器分析是一门针对科研仪器的原理、仪器结构、使用方法的专业课,在众多领域应用广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该门课程[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设置在植物保护学院,具有以农药制药为重点的特点,所开设的植物化学保护、农药合成、农药加工与分析、制药工艺、农药生物测定等多门课程都需要应用仪器分析课程所讲授的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是仪器分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笔者作为农林院校制药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实验教学存在内容的过度细化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间实验内容交叉和重复、占用学时数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要使仪器分析实验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使实验教学跟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

1 构建科学的实验课教学体系

1.1 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时数为24学时,除绪论外,主要讲授色谱学方法(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方法(电位分析法、伏安分析法、库仑分析法)和光谱学方法(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共8章。实验教学学时数为16学时,可设计4个实验,每实验4学时。这就存在课堂所讲授的每种方法不能都设计实验冲突。因此,实验内容的设计尤其重要。在设计实验内容中,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突出本专业后续课程经常使用的仪器方法;(2)设计综合性实验。围绕第一个原则,气相色谱实验和液相色谱实验必须开设;围绕第二个原则,可设计综合性大型实验。如将原实验内容《苯环衍生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和《应用p H计指示终点的酸碱滴定》两个试验替换为《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苦参中总生物碱含量》。替换后的试验会用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p H计,同时还涉及标准曲线绘制、添加回收试验等内容。这种改革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还与本校专业特色相关。

1.2 大力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性实验

按照实验教学方式,实验教学分为以下几种形式: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3]。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路下,仪器分析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课程实验方案,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比重,精简验证性实验,做到精讲多练,使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比重达至60%左右,在保留经典的传统的实验项目基础上,对过去传统型实验项目进行认真的筛选和更新。如在气相色谱教学实验中,将原实验《归一化法测定混合溶剂中甲醇含量》更新为《苦参提取物中苦参碱的含量测定》实验,实验方法由学生以小组形式自行设计,可采用归一化法、内标法、外标法等。通过对实验内容的优化和扩充,加深学生对气相色谱仪的使用、含量测定方法的掌握。

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课教学是一个综合体,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5]。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在于两个方面:(1)老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掌握;(2)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独立动手能力。相对与第一个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课堂上老师讲述各种仪器的分析方法,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仪器直观了解、实践操作,是对理论课讲述知识的一种巩固和复习,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照着实验教材机械地操作,片面追求结果的准确性,而不明白实验具体的设计原理,不懂得结合理论知识分析操作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针对此问题,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增设大量设计性实验,仅是给出实验主题,要求学生课前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方法,列出实验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可达到充分发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把理论课堂产生的表象思维和实验的形象思维结合的作用。通过调动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总结

笔者针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改革。这些改革使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术,而且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实验课教学改革要与实验学时安排、实验室的管理改革配套,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实验学时数发生变动,在安排实验试点和地点有些弊端。今后,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实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能提高实验技能、激发其创新能力的实验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守芳,陆宏志.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仪器分析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5,18(5):112-118.

[2]曹红,刘红,陈思羽,薛梅.关于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培养的探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19(1):82-84.

[3]赵宏霞,赵万鹏.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叨[J].实验室科学,2009,(5):58-60.

[4]孟磊,郑先福,宁爱民.兴趣教学法在非化学专业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201-203.

8.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研讨论文 篇八

关键词:仪器分析;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一门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状态进行系统测量与表征的科学,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1]它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仪器分析》课程是综合性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中一门新颖的交叉学科。[2,3]《仪器分析》(含实验)课程目前是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应用化学、环境科学和工程以及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程。仪器分析是一门集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4]由单纯提供分析测试数据,上升到从原始的分析测试数据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的静态和动态物质信息,以解决自然科学各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作为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物质的信息科学,仪器分析的发展被寄予越来越大的期望,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本科生的仪器分析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也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结合目前的化学领域发展现状和教学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涉及面较广且综合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又要介绍仪器的基本结构、测试原理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而就目前我校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尚与国内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缺乏及时更新,这本身与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是相矛盾的。因此,通过对《仪器分析》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实践,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等途径,合理优化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对培养综合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仪器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和更新,我国各高校都普遍增大了《仪器分析》课程内容的比重,并且结合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来更新教学内容,以便培养知识结构较新、动手能力颇强的学生。同时,各高校按照教育部《关于对基础课实验室进行合格评估的通知》精神,建设了一批合格实验室和实验中心,对于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突出本科教学在学校的中心地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北京大学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总学时数达到60学时,实验有18个,涵盖了11种仪器分析方法。南京大学的《仪器分析》实验开出时间为大学二年级的两个学期,共有26个实验项目以供选择,课程教学的总学时数达到48学时,其中前13个实验项目为必选实验,后13个实验项目为选修实验。中山大学的《基础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总学时数达到54学时,开设基础性实验17个,综合型实验9个。其中选做实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例如铅锌矿烟道灰中锗的光谱定量分析,单扫描示波极谱法——废水中镉的测定和中药冲剂中有效成分的分析等。此外,还组织实验每8人一组前往分析测试中心、化学院实验中心和各研究所进行大型仪器教学参观。因此,我们亟需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将《仪器分析》课程的改革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一、研究现有课程体系,重视教学实践内容

我们必须了解课程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首先,仪器分析理论课程涉及的学科和领域非常广泛,仪器工作原理往往是多学科交叉,比其他基础课更抽象、更枯燥,化学和环境专业的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由于课堂上介绍仪器原理时未能见到实物,故常理解不透,印象也不深,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仪器的工作原理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不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把教学从偏重知识记忆、偏重教师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创建一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其自身个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比较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实验演示等,或者按照仪器分析方法发展历程的方法,再结合相关国际刊物文献资料学习探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儀器分析实验作为仪器分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化学课程相比较,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存在严重的三多三少的矛盾,即班次多、人数多、实验组多,而老师少、仪器少、实验室少。此外,还存在重复验证实验多,综合实验少;合作完成实验多,独立操作的实践机会少等情况。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以前主要集中在验证性实验和规范化操作,缺乏科学的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激励。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根本没有阅读过仪器使用说明书,遇到问题时通常依靠老师来解决,在实验中完全缺乏主动性,能力得不到及时地培养和提高。

此外,所涉及的大型贵重仪器实验或是演示实验,学生操作时间短,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受到大型仪器数量的限制,虽然采取大循环(每组2~4人)做实验,但学生实际上机操作时间依然偏少。为提高学生上机的时间利用率,所开出的12个实验基本上都是成功率高、现象明显的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课中,许多学生反映独自操作的机会少,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希望实验室能随时对外开放,能有更多的实验机会,能让他们自己设计、验证实验。往往给学生自己动手的空间和机会,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习才能成为一种自觉性行为,懂得“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叶圣陶语)的道理。

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突出多媒体教学

兴趣才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很多教学模式从主观能动性出发,就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激发或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就需要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多媒体就是目前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途径。通过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一些实际教学问题。多媒体教学能够展示平时课堂上难以在黑板上完成的实验装置、光路图、电路图或仪器外观形状等,还可以对实验进行模拟操作,让学生对仪器有直观感觉的认识,一目了然。不但可以将大型精密仪器的形状、各部分结构、工作原理甚至操作技术,以图片、影片等形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而且可以把各方法原理以动画形式模拟出来,甚至还可以借助模拟仿真实验,让学生了解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影响因素,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表现力。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直观形象地表达教学主题,[5]当然,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会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听课的环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可以做到听课和记笔记两不误,而采用多媒体上课后,往往让学生感觉讲课进度加快,来不及记笔记。此外,在讲解分析方法的原理时,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有些学生思考速度跟不上讲课速度。因此,在听课这一环节上,要求学生上课前结合课本中的思考题进行预习,上课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认真听,适当作些记录,无须照抄笔记,课后再利用课件进行复习和巩固。传统的教学模式能一直延续下来,说明必然有它不可忽视的优势,而《仪器分析》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又决定了需要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那我们就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我们的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渗透课程的重要性

要学好一门课程,取决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实行分层次教学,有选择、有重点地介绍不同的仪器及其应用实例。其中,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各种有机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等的分析检测以及蛋白质、酶、氨基酸等生物分子的分析等;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重点掌握生产过程的监控,如化工生产方面原材料、中间体和出厂成品的质量检测等;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物的检测。要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会给自己将来的工作或者科研带来很大的帮助,并从内心重视这门课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仪器分析的原理方法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例如,涉及食品安全的毒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涉及环境安全问题的水体重金属污染、空气中污染物的监测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仪器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诱导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从仪器分析课程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去学习,带来的效果是任何一种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四、改进实践教学的方式,多用启发式教学

目前传统的实验教学的指导方式是,告诉学生实验的原理、仪器、实验步骤,甚至连细节和注意点也一一交代,学生被动地按照实验的步骤一步步机械地完成即可,未能真正达到投入学习的目的,所学到的仪器分析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并未真正融合,使得学生不愿动脑筋,甚至不预习,实验时只需逐条看黑板、结合讲义也能完成实验,其结果只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课巩固或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尽管教师做得很细致很周到,但这样的实验很难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更不用说培养其创新能力了。因此,老师们应把更多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自己,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在课堂上开展启发式教学,重点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结构,可以利用报废解剖后的仪器讲解结构原理,这种方式的教学才更加形象而又直观。这样就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单通道输入知识信息的格局,起到了教师“举一”而学生“反三”的功效。[6]

五、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增添设计性实验

学习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抄写黑板上的那些条条框框了,而是在于培养自己利用新的知识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本身就是一场教与学的革命。为了提高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分析仪器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作用,需要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作较大幅度的调整。基本思路是将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在12周内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以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为目标的必做实验,第二阶段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设计性选做实验。这种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的课题,自行设计实验,通过独立查阅文献资料,验证实验方案,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得出结论。在仪器分析实验中,可以把化学分析和儀器分析实验综合起来,例如,测量水样中金属离子,让学生先查阅文献,再进行水样(可自己采样)中一些金属离子的络合滴定分析和原子吸收测定,得出结果,然后写出类似科技论文的综合性实验报告。也可将老师的一些科研成果设计成仪器分析实验,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一些前沿研究领域以及科技创新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教师主要起辅导答疑的作用,而学生才是自主学习的主人。

通过几年来对《仪器分析》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实践,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等途径,合理优化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对培养综合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利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撰写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综合归纳能力、科技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研讨式教学孕育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其创新热情,培养了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传德,孙超,李进才.关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4):86-87.

[2]方惠群,于俊生,史坚.仪器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武汉大学化学系.仪器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于专妮,吕海涛,任春艳,王强.浅谈仪器分析课程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2009,(5):70-72.

[5]李影,商少明.仪器分析多媒体教学初探[J].化工高等教育,2002,(4):71.

9.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研讨论文 篇九

通知

各中心校、市直各小学:

为进一步深化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研室在总结近年课改工作的基础上,出台了《孝义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稳步推进全市课改,促进我市教育的内涵发展。局教研室定于6月4日、5日召开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

一、活动安排

说明:本次活动分两部分进行:

1、观课;

2、议课、讲座。

二、活动程序

1、上午7:50相应学科教师按附表1要求到听课教室报到,按时观课,中途不得随意走动、更换教室。

2、上午第一、二节课观课。课后,认真填写《反馈意见单》。

3、上午第三、四节课:观课教师到议课地点议课,教研室教研员总结,并结合本学科对《孝义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解读。

4、会后,以单位将做课教师的教案和说课稿的电子稿发至教研室小学组的电子邮箱,统一编印《孝义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优秀教学设计”汇编》。

附: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做课安排表

教育局教研室 年5 月31日

2012

附表1: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做课安排表

10.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研讨论文 篇十

关键词:钢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改革;学生

一、课程目前教学现状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是在已有结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钢结构设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钢结构工程设计与应用的能力,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应用性学科。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具有内容丰富、构造形式复杂、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工程应用性强等特点。按照现行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钢结构教学的学时较少,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主要用于对钢结构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足够的时间加强学生的力学知识,并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学生反映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该门课程的公式、图表、规范条文较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技术性和应用性,既有理论推导,又与相关规范和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另外,目前学生接触的大多数建筑物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对钢结构建筑比较陌生,虽然在结构课程教学中安排有参观实习,但一般参观实习的课时非常有限,这就使学生对钢结构建筑的认识较少,造成学生在钢结构学习中没有直观印象,学习困难。如何尽可能在有限学时内,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钢结构的基本理论,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的能力,是钢结构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对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对钢结构人才的需求,促进钢结构领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改革理念及思路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改革,将通过合理安排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并重,培养学生在牢固掌握钢结构基本理论的同时,具备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改革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钢结构课程课时较少,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因此,教学中要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难点知识,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同时,适当补充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和学科前沿动态信息,拓宽学生视野。精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知识,讲透难点知识,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而精简钢结构课程内容,并不是一味地减少教学内容,有些内容要减,有些内容则要“加”。“加”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拓宽教学内容的适应面,比如钢与混凝土组成的组合结构、轻钢结构等内容教材涉及较少,而其工程实用性又较强,所以应适当补充这方面工程结构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学内容要体现本学科科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最新成果,充分反映学科前沿的动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钢结构课程讲授过程中,可简单介绍一些现代设计新方法和新技术,例如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的设计方法等。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组织好课堂理论教学。

(1)把握教材,提炼知识点。钢结构设计原理与先修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等课程有一定联系。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并重的目标,教师必须强调教学重点,提炼知识点。例如钢材力学性能及指标,建筑材料和材料力学课程中都有讲授,教师可以将这一节的课程重点放在引起钢材脆性破坏的因素、钢材的疲劳破坏及如何选用钢结构材料上,这对学生日后实践应用有很大帮助。又如,钢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中的设计方法原则相同,在钢结构课程中,教师只需要强调钢结构设计的极限状态表达式与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极限状态表达式的异同,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公式,又加强了学生钢结构设计公式的理解。(2)准备工程案例。同理论内容配套的工程案例是课程讲解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工程案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兴趣,对学生增强理论理解,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在钢结构材料一章,教师可遵循概念讲解—工程事故案例分析—工程注意事项的讲解步骤。例如可以引用某钢厂冶炼车间桥式吊车梁疲劳破坏事故,教师可先讲解疲劳破坏的特征,然后再讲解疲劳破坏工程事故的调查检测、事故原因分析和总结。此案例中涉及吊车梁的选材、钢材的材料缺陷、钢材的材料校核及钢材的疲劳等内容。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加强了对钢材性能的理解,也掌握了工程事故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这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工程案例可以贯穿理论教学的整个过程,深入浅出的讲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3)课件编写。课件的编写应文字简练,条理清楚。教师可将重点放在图表、规范条文和工程实例图片上,同时应减少繁冗的文字描述,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普遍感觉钢结构难学之处是钢结构构件和连接的构造抽象难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模拟焊接的连接、梁柱构件的失稳模态、格构式构件的平面外屈曲等,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增强学习效果。(4)课堂例题和课后习题。例题和习题可采用两类,一类是结合材料力学和规范公式的机械套用题目,另一类是与工程实际结合的综合应用习题。机械套用公式的例题着重讲解原理,可加强学生对钢结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涉及综合应用的习题,则紧密结合钢结构设计规范重点讲解设计过程,提高学生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组织实践教学。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钢结构认识(生产)实习、钢结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

(1)认识实习。钢结构结构复杂,学生通过现场参观、实习,可以加深对钢结构的感性认识。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的内容涉及钢结构制作及钢结构体系的认识,教师可现场讲解钢结构的生产、制作过程。在现场认识钢结构体系的前提下,教师可进一步作轻钢结构、空间网架结构等结构体系的讲解。

(2)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安排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结束之后一周进行,是钢结构教学的主要实践性环节之一。钢结构课程设计的题目可采用平台钢结构设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可将一周的集中课程设计分散到相应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去。如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讲到“梁的设计”一章,教师可以提前讲授平台钢结构的设计思路,结合本章梁的设计内容,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平台梁、板、柱及支撑的结构布置,并完成平台梁的荷载计算、结构内力计算及平台梁的设计等内容。在课程进行到轴压构件和压弯构件设计的章节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继续完成平台柱的设计。之后根据理论教学进程,学生可依次完成梁柱节点、柱脚及基础设计等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逐步完成作业的同时,建立了牢固的工程整体概念,提高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毕业设计。有了课程学习中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精心安排,学生的计算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毕业设计的综合训练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钢结构课程之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以PPT教学为主,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将以教师讲课为主,以板书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板书不能体现的内容,如工程图片、表格、模型等,可通过PPT向学生展示。通过板书的知识点书写和PPT的直观认识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课堂练习是钢结构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堂练习将以工程实例为原型,向学生讲解工程中钢结构设计的理论知识。

(四)建立成绩评定系统

改变以往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评定方式。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的形式,最终的成绩由该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70%;第二部分考核主要为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详细记录学生平时的出勤,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考核。

三、结语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改革,通过以上结合工程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有限的学时内,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钢结构设计、施工专业人才。同时,学生基本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学习并进,在牢固掌握钢结构基本理论的同时,学习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为成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而努力。

11.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研讨论文 篇十一

【摘 要】 《仪器分析》实训在高职院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和化学实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从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改革后的《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质量,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仪器分析;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2

《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测量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特定的仪器对物质的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确定的一类方法,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工具学科,是化工类、环境类、食品类及药品类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1]。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析检测的过程、方法、基本操作、基本理论以及数据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及进入分析检验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各领域检测技术的仪器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很多检测机构和企业质检部门均引进先进的国内外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和控制,从课程的实际应用潜力看,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企业考评一个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否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重要指标。《仪器分析》实训课则是《仪器分析》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2],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做好《仪器分析》实训和将《仪器分析》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应用相结合快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是课程实训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仪器分析》实训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矛盾即班级实训次数多、每组实训学生多、验证性实训多,而配套教学仪器设备少、独立操作机会少、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训少。具体表现为:

1.实训课程性质。

由于《仪器分析》及实训课程理论性较强、难度偏大,学生往往由于自身理解能力或知难而退的想法,很难较快进入角色,高职类学生尤为明显,对实训一知半解,把握不住要点。

2.实训仪器硬件资源不充足。

课程所涉及的仪器一般较为昂贵,使得在某些实践教学中,人多机少,不能像基础化学、化学分析技术等课程那样学生可以独立操作,每人动手的机会不多,且有依赖感,因此大多数学生则是走马观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仪器设备自动化和更新速度快。

仪器分析设备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操作简便,内部结构多为集成化,学生大多只是机械地按说明书操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难掌握仪器的结构,长此以往使得学生缺乏学习《仪器分析》的兴趣。另外仪器设备更新速度快,常常造成课堂传授的与实际工作岗位上所用的仪器型号脱节,教师需要更多地对学生进行实训操作能力的培养。

4.实训教学模式单一。

实训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实训兴趣不高,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低,解决问题能力差。

5.实训内容不够合理。

各专业的《仪器分析》实训教材或指导书通用性不强,各专业由于侧重点不同,其《仪器分析》实训内容不完全相同,有的实训教材中的实训所选用的方法可能还是几年前制定的,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由于所用仪器都为精密仪器,构造复杂,即使是同种仪器,要是不同牌子或者不同型号的话,其外观、内部构造和软件操作都会有所不同。如有教材的气相色谱法仍以填充柱来设计方法参数,而现有的气相色谱仪大部分都改为毛细管分析柱,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与教材中的实训内容不一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容易错乱和混淆。

同时实训一般侧重仪器的操作技能,忽视实训前的样品预处理,由于实训时间偏紧,往往选择一些简单的处理过的试样直接分析,影响了实训教学质量。

6.实训考核模式较简单。

实训考核模式相对比较简单,主观性强,很难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

1.精选实训内容,编写实用性的实训指导书。

由于一般《仪器分析》实训教材中所列仪器设备的类型、型号等与我院所用设备大多不同,对教师指导实训和学生预习实训都带来很多不便,直接影响到实训效果[3]。结合我校专业设置的情况和仪器的配备现况,精选实训内容,降低理论课的学习深度,改变原有的“理论带动实验、实验验证理论”的模式,以“操作技能带动理论学习、典型分析带动分析过程”,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操作技能以“实用”为准,以满足企业对高职人员的技术要求,降低理论难度,强化技能训练,编写适用于高职检测类各专业的实训指导书。

2.灵活运用各种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1)鉴于仪器设备台件数偏少的实际情况,最大化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每次实训使用2-3台仪器,同时开设4个实训。每班可以分成4个大组,每组7-8人,2人一台仪器,进行小组循环实训,尽量保证在实训过程中,每名学生都能够亲自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实训。虽然增加了教师的授课工作量,但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训中,避免被动服从,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在讲授仪器分析的每一种方法时,多媒体课件上都会显示出该仪器的全貌和结构图,使学生在做实训时能充分的认识仪器性能。同时,实训室大型仪器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投影,克服了多个学生看一台电脑显示屏看不清楚的问题。

(3)在实训课程中穿插对比教学。对比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一些相似概念、相似方法的认识,加深对实训原理的理解。如比较火焰原子化和石墨炉原子化的不同、仪器工作条件选择和测量对象的不同,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比较不同定量分析方法如标准加入法与标准加入法操作过程的异同等。经过对比,使学生对于不同的仪器结构特征差别及原因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仪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4)每次实训结束,回到课室,让学生分组做ppt上台讲解上次实训内容、实训结果,学生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有拍照图片、流程讲解、注意事项、数据处理等,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3.引入“职业技能鉴定”理念,推进“资格证书”制度,改进实训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紧扣就业岗位群的要求,职业技能鉴定是沟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桥梁。本次《仪器分析》实训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化学检验工高级工技能鉴定接轨,按照化工行业职业技能标准高级工的鉴定内容确定知识点、技能点,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实现“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时同时拥有毕业和职业资格双证书,改进实训教学效果。

4.开展综合性实训和设计性实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改进传统《仪器分析》实训课程内容主要为验证性实训的问题,我们增加了综合性实训和设计性实训的比例,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创新思维能力[4]。综合性实训包括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两部分。目的是让学生不仅要掌握仪器的使用,同时能够独立的进行样品分析。设计性实训由教师给出分析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训设计、实训准备和实训探索。将学生分组自主查阅资料拟定实训方案,确定分析方法,选择所需的仪器和试剂,进行实训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如,老师布置实训任务“蔬菜中重金属铜含量的测定”、“宿舍自来水中铁含量的测定”由学生进行设计性实训。学生首先需要查阅有关食品中铜、水中铁的测定方法标准,然后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如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还是选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还是选择比色法等),学生就要去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好测定方法之后,就要着手测定实训相关工作了。

在基础性实训,通常实训准备工作是由老师帮助做了。但是在设计性实训中不同的是实训准备工作同学需要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准备。如“蔬菜中重金属铜含量的测定”,学生首先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对蔬菜进行消解,得到消解液;同时需要配置铜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然后在上机进行检测,最后进行数据处理。通过过程训练,能够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增设仿真软件,辅助实训教学。

针对一些实操频率较低的分析仪器,购买仪器分析大型仿真软件,通过课堂仿真让学生熟悉分析流程和仪器组成。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采用仿真软件可对实训过程进行完整展现,具有逼真的场景,并可按真实仪器操作过程进行各种模拟操作。为学生提供一个高仿真模拟度的,全程参与的,可提供实时信息反馈和操作指导的虚拟仿真模拟操作平台。学生通过在平台上的操作练习,能够熟悉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基本动手能力,为进行实际工作奠定良好基础[5,6]。

6.以赛促学,多层次丰富实训课程体系。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是高职院校检测类专业的重要指导思想,积极组织化学检测技能大赛,通过理论笔试,实操决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多层次丰富《仪器分析》实训课程体系,学生在广东省高职院校工业分析、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屡获佳奖。

7.改革实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积极性。

制订新的实训操作考核体系,改变以往实训考核成绩按一次期末实操成绩记分的办法,以多种形式对教学总体效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改革与完善学生实训考核方法和考评标准[a]。现以实训多个环节制订考核标准,根据平时实训表现、实训报告、实训操作技能、自行独立设计实训能力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考核,重点考核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即实训平时成绩综合20%,对全部实训过程、结果等进行考核,也对实训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和课堂提问进行了考核;实训基本技能考核40%,综合性设计实训15%,实训报告25%,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高职院校《仪器分析》实训改革的尝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地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精选仪器分析实训内容,确定实训指导书是上好实训课的先决条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组织安排仪器分析实训教学是顺利完成实训课的关键环节,改革实训教学形式,增设设计型实训和开放实训室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独立思考、科学创新以及提高综合实训技能的平台,不断地促进《仪器分析》实训教学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后的《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改革目的,不断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段先哲,李南,谢焱石,等.浅谈《仪器分析》课程中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226-226.

[2]杨燕霞.浅谈6S管理法在技校仪器分析实操课堂中的应用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248-248.

[3]蔡向忠,王秀红,李银生.改革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168-171.

[4]张玉琴.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仪器分析实验的改革与探索[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6):291-294.

[5]崔连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之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89-192.

上一篇:抑制不住的愤怒下一篇: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