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

2024-09-20

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精选8篇)

1.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 篇一

教师考试之地理学科知识

一、整体性原则

地理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强调在遵循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系统方法,即需要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关关系做出分析、判断、操作和评价。这里的系统方法是指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对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从“怎样教”思考,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经济、实用的媒体,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反馈信息并对设计实施的效果做出合理评价,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即地理教学的具体设计必须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展开,而且尽可能将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考虑周全,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媒体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求教学设计要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其他环节设计,保证目标、内容、策略、过程一致性,发挥各要素的整体效应。

二、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组织、教学活动的安排等不能仅从理论上的最优化出发,而应考虑到教师的自身的教学特点、能力水平、专业层次等其他的因素。例如,在教学媒体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学校的教学水平、实施媒体的条件和环境和课程资源的可利用性,而非简单的选择理论的最好。

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还应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具体性上。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通过何种手段训练地理技能和能力、如何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怎样检测学习效果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必须具体考虑和设计。对教学策略的设计也是如此:教师需要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教学顺序的确定、教学形式的组织等,甚至还要考虑教学失败的补救的方法和措施。在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具体的问题考虑的越是详细、全面和具体,失误就越少,但具体并非面面俱到。教学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应该贯穿教学设计的始终。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要给教师课堂上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留有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三、科学性原则

地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凭借主观经验进行教学设计的倾向,特别是其充分考虑了学习或者教学的背景及其导向,在教学和背景之间进行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其注重对学习者本身的细致且全面的分析,减少了教学过程充满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的分析指出了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的分析目的在于找出“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主要的原因,为教学设计方案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地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判断学习需要是哪样的一种类型,具体的表现在那些具体的方面。如:学习者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如何等。学习内容的分析是对学习者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进行详细阐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学习内容的类型、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如果缺乏对教学过程各个要素

文章来源:http:///jszp/zyzs/

文章来源:http:///

2.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 篇二

关键词:地理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新课程

目前新课程正在进行大的改变, 地理教师不再是只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就可以胜任的了, 教学理念、教学思想、自身素质都成为了评判一名地理教师是否合格的指标。地理教学从内容上看, 更多的是倾向于实践和人文。所以地理教师在自身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再提高, 不仅要重视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思想运用到先到教学当中。教材的编写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和简单的图标展示, 结构更加清晰合理、图片更加丰富多样, 以图代字, 用图说话都是主要的转变。所以地理教师怎么样去编写教案, 怎么样去扩展知识面, 都是我们需要去琢磨的问题。为适应新课程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地理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包括地理教师的现代专业信念、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等多方面。

1 坚定的专业信念

地理教师的信念是指地理教师在自己一生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 对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地理学习、教育教学常规、班级的管理等相关因素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观点, 如地理观、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等等, 其范围涵盖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与生活经验, 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 从而指引着地理教师的思维与行为。拥有坚定信念的地理教师, 能够把地理教育教学看做是自己一生的使命, 并为之而奋斗。其中不论经历多少困难和挫折都将百折不挠、坚持到底。

2 全新的地理教育理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与时俱进、革新教育观念, 也就是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跟上时代的步伐。总的说来, 就是包含在下面几点之中:

2.1 新的地理教育目标观

新课程和过去的要求不同, 不再局限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掌握程度, 更多的是倾向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和情感、合作、交流等等综合的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2.2 新的地理教师观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教师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而提供服务的客体, 所以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学生展开, 以他们的发展为中心点。所以, 教师在新课程的需要下有了新的意义———为学生拨开前进路途的迷雾和障碍的点拨者, 帮助学生寻找到方向的启明灯, 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

2.3 新的学生观

学生和教师应该是平等的, 因为同样都是个体, 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去维护他们的尊要和权益。教师在对学生的关心上, 不是流于表面的嘘寒问暖, 而应该是更加注重他们的内心成长和情感的改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他们未来人格的塑造因素以及道德形成因素, 所以我们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成长环境, 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失败、允许学生受到挫折, 这些都是能够帮助他们成长的有利因素,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遍知识, 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这才是教书育人的根本。现代学生拥有许多他们自己的想法, 教师应该去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个性。

2.4 新的课程观

课程管理将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分权决策制, 这意味着教师将有权也有责任参与课程的管理与课程的开发工作。因此, 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课程意识, 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 培养和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 逐步由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地方、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

2.5 新的地理教学观

过去我们的地理授课方式过于平铺直叙,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不顾及学生能力和个体差异的教学方式, 也是忽略了学生吸收效果的教学方式,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教师处于主动状态, 课堂更多的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 只能一味的死记硬背,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死板,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呆子, 离开书本就什么也不会了。改变教学方式, 注入新的教学观, 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和思考余地,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重知识转变为重应用, 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现代教学所制定的方向。

3 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

3.1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地理其实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 虽然没有深入其他专业, 但是却非常具有广泛性, 历史、经济、政治、生物、数学等等都会出现在地理这门学科中。作为地理教师要想教好地理就需要让自己博学, 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不局限于地理知识, 这样才能融汇贯通, 为学生答疑解惑。因此, 地理教师应不断加强地理学科之外的其他知识的学习, 如文学修养和相关的逻辑学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原理、适用的范围、使用的方法等知识的学习, 了解相邻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思想、新观念及一些新事物等。

3.2 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

地理教师在教书育人之前需要将自身的基础知识夯实了才行, 地理基础专业知识熟烂于心,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不会磕磕碰碰的说不清楚, 能够给学生更加的清晰的画面, 学习过程也更加的流程。地理教师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 熟练掌握地理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 掌握其地理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如地球、地图知识, 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或系统的地理知识。 (2) 熟练掌握地理专业的主体知识及把握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不受教材的编排、所任课程的隔离和阈限, 如熟练把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信息技术等系统知识, 并融会贯通。 (3) 地理教师要有较为扎实的方法论知识, 包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法, 以及不同的地理课题的认识步骤、认知策略等知识。 (4) 了解地理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

3.3 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出题来评价学生, 而且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复习材料中体现了很多旧教材的知识体系, 出现了讲新课标地理教材, 用旧地理体系题来评价学生的情况。

新教材不同于过去的教材, 新教材的目的是使用它, 让教师根据它来进行运用, 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现在对学生的考察不再是简单的从课本就能翻出答案的年代了, 所以我们需要转变评价学生的方式, 不是学生对于这些条条款款记得多清楚背的多熟练就评价为优秀学生, 开卷考试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 知识是使用的不是拿来背诵的, 这个是新课程的主旨, 所以在命题的时候, 应该更加的开放, 不是单纯从书本上抄下来。未来的高考题目更加的是五花八门, 各地自主命题也体现了这些题目的地域性特点, 所以在平时的考察当中都采用灵活又个性的题目, 这样学生将来面对这些题目也就不会陌生。地理新课程的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 我们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想法, 需要去实践才能寻找到有效的途径。

3.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53-01

新课标的实施特别要求学生探究性学习,作为高中地理课教学更应该把探究教学放在高中教学的首位,如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究性教学,是我们要找准的方向。把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究教学与本乡本土的地理知识融合点找出来,这既是地理兴趣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落脚点又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做到的。

一、区域和区域的差异

课本: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探究点:乐都盆地是一个区域。

乐都区域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要素。乐都在行政区域上和化隆、民和、平安、互助有明确的边界,在语言上、生活习惯上等没有明确界限。乐都区气候属于高原性与大陆性的气候,它与周围区域没有明确界限,区域范围有大有小,乐都区从大的方面可以看成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区域,再依次化分为高原边缘二级区,湟水谷地三级盆地区等,乐都区在湟水河谷地带区域中呈现河谷相似性、与南方区域表现出差异性。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课本:自然区域差异的产生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一般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来划分自然区域。

探究点:乐都区自然区域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乐都区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着河谷平坦川水地、黄土丘陵浅山地、石质高山脑山地的垂直地域差异,这些差异从小范围看是多种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高度因素是基础,因此从全国大范围可以划分到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带,但同时该地处于一个过渡带上,也具有青藏高寒区的特点,垂直差异影响下形成河谷平坦川水地、黄土丘陵浅山地、石质高山脑山地的三大地域。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课本: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从而使得不同区域人类活动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探究点:乐都区平坦川水地、黄土丘陵浅山地、石质高山脑山地的三大地域人类活动的差异。

乐都区平坦川水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平坦的湟水谷地及其支流带几乎全部被开垦而发展农业,是乐都区最主要的农业区,该区域聚落稠密,交通较便利,是乐都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该区域以碾伯为重心呈放射状发展模式。

四、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本:人类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而生存,而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无时无刻不对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产生着影响,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探究点:乐都不同区域地带的地理环境对乐都人的生活和生产影响。

乐都区区域地理环境存在着海拔不同地带的差异性、距离碾伯镇距离不同发展的差异性,因此这种差异性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生活方式、人们行为习惯的差异性。乐都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所以这种差异在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类型、农业生产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性。例如:传统农业发展中湟水谷地农业区以小麦、蔬菜种植为主,浅山干旱农业区以小麦、洋芋种植为主、脑山高寒农业区以青稞种植、山地畜牧业为主。该部分知识探究立足于调查和实践,从生活中来落实在生活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联系实际能力。

五、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本: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上就是人们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建设的过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如果顺应自然规律,将使人地关系协调,造福社会;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将会对本地区甚至全球的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探究点:乐都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使区域地理环境发生改变。

乐都区是一个典型的青海农业区,全区以种植业为主,在这里不同区域地带发展农业的规模、形式、类型等都不同,因此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过程不同、深度不同、方式不同。例:平坦川水地,在碾伯区近年来随着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湟水河北地带以乐都区中心为圆心向北门、西门、东关、邓家庄等辐射状的城市开发,湟水河南大致以康泰宾馆区域为重心向东上、下教场、西岗、东岗。向西马家台、七里店轴向拓展为城市区。各沟谷地带从农业用地逐步向工业用地转换,浅山地区大力发展地膜洋芋种植、脑山在畜牧业基础上也逐步发展特色产品,这些改造使原有的原始地貌发生了不同的改观。

4.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 篇四

下图为甲湖泊区域水循环示意图。历史上甲湖泊曾经是一水浅面积大、水温较附近深水湖高的湖泊,湖水几千年来从未干涸。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湖泊却突然消失,被称为“死亡之海”。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A.陆地内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D.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水循环包括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三种类型。发生在陆地及上空之间的为陆地内循环,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的为海上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与海洋及上空之间的水循环为海陆间循环。读图可知,该区域水循环只发生在陆地及陆地上空,与海洋没有关系,所以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故选A。

2.甲湖泊干涸过程中,其湖水主要进入()。A.岩石圈 B.水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答案】C。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中公教育解析】读图可知,该地为沙漠,而在沙漠中有绿洲存在,说明该地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旺盛,湖水减少后主要通过大气蒸发,进入大气圈中,湖水本身就是水圈的组成部分,且该地气候干旱,生物量少,水分蒸发不会进入生物圈内,故选C。

3.若该地区地壳相对稳定,则导致甲湖泊干涸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植被破坏 B.降水量减少 C.气温升高 D.人口剧增 【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湖泊干涸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外主要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关,该区域植被覆盖率低,且几千年从未干涸,说明植被减少不是湖泊干涸的主要原因;该地降水量本来就少,不是近段时间发生的现象;气温升高不会导致千年没有干涸的湖泊突然消失;最可能为人口激增,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大量引河水灌溉,发展种植业,需水量增加,导致入湖河流水量减少,造成湖泊干涸,故选D。

韩国济州岛被喻为火山地形的博物馆。岛上城山日出峰高182米,为10万年前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的山峰;拒文岳是世界自然遗产,除火山洞窟外,还完整保存着钟乳管、钟乳石、石笋、岩洞珊瑚等种类繁多的溶岩洞生成物。下图为济州岛简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济州岛地表岩石物质主要来源于()。

A.地壳底部 B.上地幔上部 C.上地幔下部 D.岩石圈底部 【答案】B。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中公教育解析】由题目材料可知,济州岛被喻为火山地形的博物馆,所以地表岩石多为岩浆岩,而岩浆岩形成物质为岩浆,岩浆来自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选B。

5.城山日出峰海拔低、起伏和缓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海浪作用 D.冰川作用 【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任何一种宏观地形都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材料可知,城山日出峰为10万年前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的山峰,但是海拔最高处为182米,说明由火山喷发形成山峰以后,又经过外力侵蚀作用,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起伏和缓,读图可知,该山峰位于岛屿边缘,主要受海浪侵蚀作用,故选C。

6.济州岛形成溶岩洞的条件是()。

A.有质地坚硬的岩石 B.有风化裂隙发育的岩石 C.有层理构造的岩石 D.有可溶性岩石 【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由材料可知,岛上保存着钟乳管、钟乳石、石笋、岩洞珊瑚等种类繁多的溶岩洞生成物,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分布地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发生溶蚀形成的,所以济州岛形成溶岩洞的条件是有可溶性岩石(石灰岩),故选D。

以上是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地理练习题解析,希望能对您的备考有所帮助。

5.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 篇五

考试时间:120 分钟考试总分:15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 分)

2.【答案】D.M 波消失的地方时地幔与地核的交界面

8.【答案】A.流水侵蚀

20.【答案】B.1/3

25.【答案】C.森林普查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 小题,每小题12 分,共24 分)

27.答:

农业区位示意图能让对农业产生影响的条件比较形象的在学生面前显现出来,能让学生比较清晰的认识到农业区位对农业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 小题,28 题16 分,29 题16 分,30 题20 分,共52 分)

29.答(1)优点:通过比较,能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两种中外两种放牧业的异同。缺点:教学的过程过于程序化,缺乏教师必要的引导,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冷场的现象。材料准备不够全面。

(2)在比较阿根廷大牧场与我国的新疆、内蒙古地区的放牧业的区别的时候,还可以给出的辅助材料有:阿根廷与我国新疆、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民族分布;二者的科技投入状况;二者主要针对的市场等。

30.答(1)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谈话法的教学方法。谈话法是凭借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学习经验,通过问答的方式来传授地理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有:①一问一答,方式简单;②能检查学生对以前知识的掌握程度;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智力;④能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主要的步骤有:①依据教学的内容及其重点,设置问题;②提出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兼顾全班各种程度的学生;③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解答;④总结学生的回答。

6.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 篇六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褶皱的概念、基本形态;2.会运用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锻炼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初步形成地理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褶皱的基本形态;2.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褶皱山的自然风光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其形成原因,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基本概念 【问题】

(1)什么是褶皱?褶皱是怎么形成的?(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活动:用自己的书演示一下褶皱的形成。

(2)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2.背斜、向斜

(1)背斜、向斜及其判断 【问题】

①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哪些?(背斜、向斜)②背斜和向斜的岩层是如何弯曲变形的?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中间向两翼思考总结)?(背斜的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从上到下越来越老;背斜从中间向两翼由老到新,向斜从中间向两翼由新变老。)教师动画演示,并讲解: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褶曲,标出1-4个岩层,1-4代表岩层由老到新,在适当的位置画出一条水平线,穿过这四个岩层,沿着水平线比较得出:背斜中间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向斜中间是新岩层,两翼是老岩层。

【教师总结】褶皱是岩层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连续性的移动和变形形成的。在实际工作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

【动画演示】背斜和向斜形成地貌的动画过程。

(2)背斜、向斜形成的地貌及地形倒置 【问题】

①背斜、向斜通常发育成怎样的地貌?(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②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吗?(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这就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教材P74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展示】

(1)甲是向斜,乙是背斜。

(2)甲地是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乙地是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选在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教师点拨】背斜、向斜除了在修筑隧道方面有重要参考意义外,对其他的工程选址也具有重要影响,如石油、天然气埋藏区、采石场的位置、钻矿位置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收集背斜、向斜在其他工程选址上的应用。

四、板书设计

7.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 篇七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知识,融合

《地理新课标》中指出学习地理知识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现实世界, 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认识和理解地理知识, 因此, 如何把地理教学与生活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 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成为了当前研究热议的话题。

一、传统中学地理教学中“生活世界”的缺失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 随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和日益完善, 尤其是在“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下, 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逐渐被人们忽视和遮蔽了, 处在一种无足轻重的地位, 造成了重课堂教学、轻生活陶冶, 重间接经验、轻直接经验, 课堂教学日趋封闭, 逐渐疏远、脱离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世界。事实上, 教学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必然发生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 它首先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学校与教室中的“教学”行为, 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发生的教育意义的建构。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往往长于对知识技能的讲解和演示, 而短于对学生的引导和疏通。对于真正的教育,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 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 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因此, 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高中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融合

在地理新课改中着重的强调了地理课堂应该回归生活理念的重要性, 但在地理课堂中做到这一点非常有难度, 以下本人结合个人多年高中地理教学的经验, 提出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1、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导入新课

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合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实践性和探究性特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以教学中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安排, 教师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与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要知道如何引导、调控、恰如其分地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开拓学生思路,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有关天气时, 我们可以放几幅不同的图片或让学生直接观察课本中的图片, 首先对天气变化方面知识进行了解, 然后分组讨论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巧借生活实例, 洞悉地理原理

陶行知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意思是说, 我们应该以自身的经验作为基础, 把这些所经历过的知识经验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 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对于地理原理, 学生接受能力较差, 可以借助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 将复杂难懂的地理原理赋予其中讲解。因此,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 并在课堂中运用生活现象解决教学难点。

课堂运用实例:洗衣机甩干衣服过程 (台风眼的形成原理) ;学生活动演示三圈环流-分组传送书本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空调、暖气安装位置 (大气运动) ;洗手池里水流的旋转方向 (地转偏向力的体现) ;当地气象谚语收集 (天气状况) 等。

3、借助乡土地理, 丰富地理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认为:大自然是学生美育的重要源泉;从赞赏家乡自然美景到热爱祖国山川原野, 这是德育的起步内容和有效途径;花草树木、阳光、空气、风霜雨露, 皆是养心健身之宝;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 则是综合训练观察、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学生身边的大自然, 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教学资源。学生最初的地理认知便是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与接触, 以乡土地理中的环境资源为基础, 进行地理学习与能力训练, 是让新知识快速构建的有效方法。

例如:本地土特产及形成原因 (土特产品种, 上市时间及生长需要条件-农业生产活动) ;本地房屋建筑、服饰文化 (乡土自然及人文环境) ;本地的旅游景点类型观赏 (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形成) ;本地博物馆、科技馆等参观 (了解自然、人文、科技文化) 等。

4、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地理教学

与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现实社会相比, 教材内容总是略显滞后。地理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 锐利的眼光, 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在备课授课中, 不拘泥于教材,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教材为框架, 适当应用生活中材料, 将相关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中, 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为地理教学增添新活力。关注新闻事件, 积累新闻素材, 形成教学资源, 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应用大众传媒辅助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 多种形式的媒体文化不断涌现, 报纸、广播、图书、音像资料、乃至网络等, 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 并且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消费的主要形式, 在这些媒体中蕴含着丰富的、大量的信息资源, 其中包括地理信息知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加以好好利用, 充分发挥它的引导作用。

例如:网络上有综合性的地理网站, 中国国家地理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有地理教育的专题网站;有人口、水资源、矿产、河流、环境保护等专题网站等, 所有的地理专业名词都能在这里找到多条信息。网络成为了学习地理知识最便捷、省时省力的方式。

综上所述, 地理知识与生活经历的融合, 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更能够呈献给学生多样化的教学课堂, 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知识的实用性, 提升教学效果, 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雷:《地理教学需要“生活化”》, 《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07, (04) 。

[2]李忠:《浅谈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3) 。

8.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 篇八

【关键字】高中地理 教学 地理知识点 生活化 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是高中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其在提升学生地理相关常识学习的过程中,也为丰富高中教学体系,增强高中教学多样化提供了积极意义。高中地理是一门知识点复杂,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组成,并通过两部分的知识要点,搭建起了高中地理整体的知识结构体系。该体系组成要素均来自于生活中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自然相结合,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新时期发展的必由之路。将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能够在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知识要点讲授的同时,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完成新时期全面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发展正处于新老交替阶段,在传统地理教育传承的同时,新课改下,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及理念也在不断作用于地理教学方式方法中,造成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出现地域性、资源性、方法性差异,其中在地理教学生活化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其主要由以下方面:

(一)以地理生活化教学为代表的先进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冲突仍然存在,且较为明显。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由于受地域限制,出现了地域性教育发展不均衡差异,在地里生活化教学方面尤为明显,在城市地区,由于先进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引进、融入较为透彻,在地理教学生活化方面发展也较为迅速和完善。

(二)地区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地理生活化教学出现地域性差异,实际推广、运用范围、教学效果出现差异。在我国,由于地区性经济发展不均,使地区教育资源软硬件在分配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教师素质、教学配套设施等方面,这在地理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偏远地区教师更为缺乏,地理教学用具、课程安排上都元逊色于大中型城市。

(三)作为实现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教学方法是推进地理生活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就现阶段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来看,在实际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以引进、研究、融合、推广方面存在有较多问题,这也严重阻碍了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现阶段地理生活化教学中,缺乏较为全面且完善的教育教学理念,现有教学方法仍较单一,且较多都是有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发展而来,难以符合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求,导致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难以达到实际效果。[2]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实现地图专题教学与生活相贴合,以提升学生学习地图,认识地图、读懂地图的能力。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对地图的教学是整个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为实现地图教学的简易、高效教学,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例如:對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我国季风气候区图的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如下:

教师课前备课:教师根据我国季风气候取得分类,将课程中对季风气候区的认识安排在特定环境之下(学校及学生所处地域),并在结合我国不同季风区不同地理特征知识的基础上,安排课程中学生贴近生活观察到的气候特征交流活动,以活动的形式将我国季风气候区图中的各区域季风气候特征进行总结,完成当节课程。

教师在课程中:课时前半段,教师可根据地图册,将我国季风区的分类,分类标准,所辖区域进行全面细致讲解,后可在班级内寻找出位于我国不同地域学生,将各自家乡的气候、降水做整体回忆描述,并总结,之后在班级内安排活动课,对各自所处地域的气候降水进行讨论,并与课本知识进行对比,加强对我国季风区大致范围、特征等知识点的记忆。

地图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解决对繁琐地图信息的读取能力,使学生在地图学习中更加简单、更加高效。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高中地理知识生活化,使知识变得更加易懂的同时,也增加了实际知识点的操作能力,使整个地理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素质化。在高中地理课作为一门最贴近生活的课程,其中大部分知识点都来源与生活,因此,在地理知识学习中,融入生活,会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简便。

例如:对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如下:

教师可在上一节课中对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知识进行讲解,并将知识点以笔记的形式记录,并留出生活化操作记录空间,并在下节课前安排学生在室外利用影子测量太阳的实际高度角,之后,结合当时所处季节,记录当时的季节、气候等要素,在对太阳高度角计算后得出太阳此时直射维度,从而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对高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地理知识点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实现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必须要将地理知识点与生活相结合,使地理教学实现来源与生活作用于生活,从而实现高正地理教学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小鸟. 基于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31~33

[2]陈蓓.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研究[J].客场教育与研究,2013(04):47~4

上一篇:小学升初中的策划书下一篇:对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策略的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