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2024-08-04

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精选8篇)

1.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篇一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罗高

(中文081,070811102)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作品。在讽刺方面,主要体现在基于现实的讽刺,加之吴敬梓巧妙地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突出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全书竭尽讽刺之能事,奠定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对比,夸张,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卓越的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弊端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描写的人物众多。吴敬梓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地方性语言,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他以独特的视角,对封建统治阶级用以禁锢人们思想而死板乏味的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可以说,吴敬梓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深度。

《儒林外史》问世之后,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扬,尤其是它婉转诙谐的讽刺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评价道:“迨《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谪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甚至认为 “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吴敬梓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创造,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的见解并不是直接列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阐明。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这一切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吴敬梓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

下面将就《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作三点进行一个粗浅的探析。

一、对比的讽刺艺术

对比是这部小说的为了突出讽刺效果常用到的手法。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对比。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对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不闻不问,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搬桌拿椅。作者对他们嫌贫爱富的心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对比之中写出人性淡薄和世态炎凉,极富讽刺意味。

除了同一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批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与体现社会腐败的反面人物进行对比。正面人物有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反面人物如前面提到的胡屠夫以及众多贪污腐败的官僚们。这一鲜明的美丑对比,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越是正面人物就越显出反面人物的丑陋,以美烘托出丑的极致。

二、夸张的讽刺艺术

在小说中,吴敬梓对人物最富于特征的细节加以适当的夸张,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显目的特征上,再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即把否定的东西加以放大来产生极强的讽刺效果。

吴敬梓在真实的基础上,透过夸张这个放大镜,把生活的黑暗扩大化,把一件小事上升到人物的精神层面,反映出最深刻的内涵,让讽刺显得犀利而深刻。

如人人皆知的范进中举后因惊喜过渡而发疯的这一幕,这种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当范进面对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大喜时,他那颗因饱经辛酸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灵,承受不住这强烈的刺激。于是,“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作者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来写这极度兴奋的一瞬,把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将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这种社会现实加以夸张的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第五回中,写严监生之死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临时了还不忘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唯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的夸张,把严监生那贪婪吝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三、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

小说在讽刺过程中,把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挖掘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在讽刺过程中起到对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目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它所写的事情是公开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足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习惯了,虽也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经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吴敬梓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不以主观偏见去遮盖对象的丰富内容。整篇小说虽以描写反面人物、揭露反面现象为目的,但并没有因要显露出描写对象的戏剧性,而忽视人物的客观真实性。在他笔下,讽刺对象并不是无恶不作的坏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综合因素的人物,恰恰是这样,讽刺才更真实、深刻。

而讽刺这一创作手法,它本身就有着严肃性。作者必须对社会、人生作出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在这点上,吴敬梓对他所生活的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他的品德和见识,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那些儒林人物。他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弊端和是非颠倒的社会风气,认识到生活在这一现实中的卑劣人物以及人们的一些病态心理。

同时吴敬梓的创作态度也是非常严肃的,既不是人身攻击,也不是随意嘲笑,而是把这司空见惯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提炼、概括、典型化,从人性被压抑、被扭曲中去看丑恶本质。他是怀着一种悲愤的心情去揭示人的性格的变态过程。可以说作者是站在高处来俯瞰人生,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在喜剧的背后,作者把犀利的笔锋伸进人物最深的精神层面中,从而揭露这些悲剧性的社会原因,启发读者,尤其是读书人对人生价值、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笑中带泪,是这部小说讽刺艺术的精华所在。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李孝金.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5]周腊生.试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中的对比手法[J]

2.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篇二

《儒林外史》的人物描写很有特色。比如周进在贡院里撞号板, 范进中举发疯, 都是极度夸张的描写, 但是由于作者写出了围绕他们的各种人物对他们的态度及变化, 就能促使读者去进行深入的思考。周进胡子花白了还只是一个童生, 一个年轻秀才就可以蔑视和羞辱他, 举人老爷更是使他在精神上受到一种压迫, 丢掉了教书的饭碗后生活无着;范进在考中举人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连宰猪的岳父也瞧不起他, 把他骂得狗血喷头, 轻侮至极。这样写, 人物的思想性格就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而且作者讽刺的锋芒就不只是针对这些人物的, 而是主要针对整个社会的。

《儒林外史》写人物的高明, 还表现在作者从来不站出来说好说坏, 他的憎恨感情隐含在具体的艺术描写之中。比如说在《范进中举》这段情节中,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是范进和他丈人胡屠户。写范进, 主要是用讽刺和怜悯之笔写他的卑怯;写胡屠户, 主要是用讽刺和憎恶之笔写他的粗俗、虚伪、势利。但通篇并没有“卑怯”和“势利”这两个词, 而人物的卑怯之态, 势利之心, 却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岳父胡屠户教训他中了相公以后, 就不能跟一般的平头百姓平起平坐了, 范进“唯唯连声”, 只道“岳父见教的是”。他要去参加乡试, 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 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等到报喜人告诉他已经中了举人, 他仍不信, 道:“高邻, 你晓得今日没有米, 要卖这些鸡去救命, 为什么拿这话来混我?”对话加上他的动作和神态, 活灵活现地刻画出范进由于长期失望而产生的内心羞愧和胆怯。至于胡屠户的势利之心, 单从一个动作就已写得入木三分:范进从集上回家途中, 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 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只一笔就写到人物的灵魂里去了。

作者常以夸张之笔, 突出可笑和可鄙之处。 (第三回) 最著名的例子是写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 因为它不会说话, 大家就胡猜, 有说是为两个人的, 有说是两件事的。又有说是两笔银子的, 有说是为两处田地的, 众人凝猜, 他都摇头表示不是。还是刚扶正不久的赵氏懂得他的心思, 她“分开众人, 走上前道:‘爷, 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里点的两茎灯草, 不放心, 恐费了油’”。他这时才“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 登时就没了气”。作者对这个悭吝财主的讽刺由表及里深入骨髓。

《儒林外史》对比手法运用巧妙。范进中举前, 家里人常常挨饿, 借贷无门;中举喜报一到, 范进自己喜得发了疯, 大出洋相; 众邻居一反常态, “有拿鸡蛋来的, 有拿酒来的, 有背了斗米来的, 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连做过知县、横霸乡里的乡绅, 也自道“一向有失近亲”, 立即成了“至亲骨肉般的”“年月日谊世好”, 又送银子又赠房屋。不到三个月, 范进家里什么都有了。胡屠户的描写也很典型, 范进进学之后, 由于不曾改变原先那种卑下的社会地位, 胡屠户声色俱厉地教训他:“我自倒运, 把个女儿嫁与你这个现实宝, 历年以来, 一向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积了点什么德, 带契你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可是范进中举的消息传来之后, 胡屠户判若两人, 他竟大言不惭地向邻居们说:“我每常说, 我这个贤婿, 才学又高, 品貌又好……我小老这一双眼睛, 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 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岁, 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 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今日果然不错!”接下来《儒林外史》还写到:“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 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前后言行如此矛盾, 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活灵活现了。

总之, 《儒林外史》绝妙的讽刺手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婉曲含蓄的一面, 引而不发, 发人深思, 显得隽永有味;又有尽情夸张的一面, 读后使人感到尖锐泼辣, 痛快淋漓。前人评论《儒林外史》, 称它是“嬉笑怒骂之文”, 是很有道理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浅议《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篇三

关健词:《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讽刺的可贵之处在于讽刺必须使读者体会到讽刺者赖以出发的理想,在于能够面向社会,挖掘其社会根源。《儒林外史》正是这样。它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制度和环境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八股选本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人心风俗如此,是环境的产物。正是由于吴敬梓的讽刺是“倾向于对社会的讽刺”,不是针对某个个人,作者对于具体的讽刺对象饱含着怜悯,使人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制造这一罪恶事实的社会制度的憎恶。作品第四十八回写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一方面写他的迂腐残忍,一方面却又写他在女儿死后内心的凄惨痛苦。作者通过王玉辉内心矛盾的深刻描写,揭示了人性和礼教的冲突,揭露了礼教的杀人。批判的矛头,就不单指向王玉辉,更重要的是指向整个封建礼教,封建道德。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他对于王惠、汤知县、严氏兄弟、王德、王仁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是无情地揭露和严厉地鞭挞。对于马二先生则既有批判讽刺,也有表扬赞誉。对他的迂腐、庸俗、无知,迷信科举,作了讥讽、揶揄;而对于他急人之难和诚笃善良的品格又予以肯定和称赞。有时作者还能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格的变化分别采取不同态度。范进在中举之前,境遇相当可怜。作者对他虽然有讥刺,但怜悯的成份多。范进中举发疯的描写直使人感到作者是饱含热泪在抒写这个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形象。等到范进中了举,做了官,变得虚伪恶劣,作者的态度也随之改变,那嘲讽是辛辣的,讥刺是冷峻而严厉的;像描写范进在汤知县家里吃大虾仁丸子就是这样。再比如,关于匡超人的描写也是有层次而富于变化的。作者随着匡超人堕落的过程,对他的态度也越来越疾言厉色。

吴敬梓善于采用含蓄、婉转的讽刺手法,使他的讽刺能够达到既饱含情感,又超脱幽默那样一种境界。作者在作品中往往并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而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情节的提炼和典型化,把要讽刺的现象本身的矛盾与荒谬或明或暗显示出来,作者的是非观念与爱憎,则寄寓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这样的例子在作品中俯拾皆是。如严监生是怎么死的,作品中没有正式交待。但是从他临死时为了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可见他生性吝啬到什幺程度。如果我们联想到在这之前,这个胆小怕事,心性懦弱而拥有很多财产的守财奴,为了扶正他的妾被逼化了四五千银子,又不得不大封大封地拿银子送给二位舅爷;又为了笼络严贡生,为他的官司贴了不少银子。在这之后,他得了心口疼的病,却舍不得银子吃人参,就可以知道严监生之死,实在死于面临强横的亲戚觊觎侵夺财产的形势,死于他怕花钱而又不得不化钱的精神折磨之中。而最后为了多点一盏灯不肯咽气的描写,则画龙点睛,入木三分地勾画出这个吝啬鬼渺小的灵魂,并把严监生得病致死的原因和过程贯穿起来。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除了上面讲到的总体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技巧,比如采用当面揭穿法,让讽刺对象处在很尴尬的境遇中。如第四回严贡生正在对范进,张静斋吹嘘自己“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就跑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第二十回匡超人吹嘘自己的文章选得好,名气大,说:“现在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桌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当即笑着对他说:“先生此言差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也。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另一个办法是前后对照法。比如写范进中举前胡屠户、乡邻对他的态度,中举后胡屠户态度上的变化;周进在薛家集教馆时,村上人如何对待他,梅玖对他如何轻蔑凌辱,而周进中举后,薛家集上人态度的转变,梅玖如何前倨后恭,在对照比较中揭示了人情的冷暖和社会的丑态

《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发疯,范进母亲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到虚假,而是有现实生活为依据,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在夸张中也显示出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这两个不同年龄、教养、经历的人在同一事件上的夸张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洞幽烛微,反映出作者忠实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4.论《唐璜》的讽刺艺术 篇四

《唐璜》作为一部杰出的诗体小说,闪烁着动人心魄的文学光彩,其独特魅力之一便是其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本文拟对该诗的讽刺艺术,从深层因素和外显形态两个方面加以阐释,以乞大方批评。

一、讽刺艺术的深层因素

《唐璜》的讽刺艺术丰富深厚,变化万千,令人眼花燎乱并感爱心会,造成这种独特艺术特色的深层内在因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高度真实的把握和洞察。

鲁迅先生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① 又说:“漫画的第一要素昌诚实,要确切地显示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② 这里我们必须注意鲁迅先生所说的真实非生活原生态的真实,而是“必须会有的实情”,是“精神”,亦即对事物和社会的本质的必然性的把握和洞察。正如罗丹所说:“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所谓“性格”就是,不管是美的或是丑的,某种自然景象的高度真实。因为“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于内在的真实,这是因为他的坚决而直率的观察,能看透事物所蕴藏的意义③

反观《唐璜》这部杰作处处闪烁出拜伦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其每一讽刺无不体现着作者对高度真实的把握和洞察。

拜伦的讽刺矛头直指“神圣同盟”和欧洲的反动势力,对他们的反动本质了解并表现的清清楚楚,比如对当时红极一时的惠灵吞大将,作者毫不留情地发出诅咒和责问,并辛辣地讽刺:“竟被称为各民族的救星/其实远末得救/欧洲的解放者呀--使她更不自由。”(第614页,引文见人民文学出版社查良铮译《唐璜》,以下引文皆出于此)同时拜伦还对维护反动统治的思想体系和形形色色的奴才,作了切中要害的揭露和讽刺等等,这方面的分析前人巳述备矣,兹不赘述。

同时拜伦也在《唐璜》中不时地表达自己对“高度真实”的自觉追求和高度重视。

比如:

然而现在,我要不道德起来了,

现在,我要写出事情的本来面目,

而不写它的理想;因为我认为,

除非我们能揭示事实的内幕,

我们就无从改进,美德也徒然

只在表面上锄掘,而不能犁入

那被罪恶长期施肥的士层,

终至于使恶草仍旧挺拔茂盛。(第765页)

再如:

不管世人爱不爱读,我的作品

绝不因求售而轻饶那浮华世相(第927页)

因为我的宗旨是要剖洗社会

给这只幼稚的鹅添满真理。(944)

我的缪斯,不管怎样德行失检,

绝不浮于词藻,

她所表达的内容,

无疑比任何作品却更为真诚。(949)

从上所引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觉到来自拜伦心中的那对于“真理”“真诚”的渴望与执着追求,那对于“浮华世相”虚伪造作的发自内心的遗责和批判。正是作者的这种对高度真实的本能的自觉的追求,从而构成了《唐璜》的讽刺的生命基础,使其真实达到了理性的高度,也从而使用权世态景象以其高度真实的本相在理性光环照相馆射下显示出其可笑与荒谬。现略举几例试作分析:

比如第十四章在谈到所谓的朋友的忠告时,拜伦认为:“天时不利,朋友绝不会安然导航/治病不成,却是索价高昂的医生。/所以,别为朋友疏远而牢骚吧,/他们本来像树叶,经不起秋风。/等境况好转时,用不着你去找,/在咖啡馆里就能结交一批知交。”(870)在这里作者对朋友的安慰:“凡事需三思!唉,你要是早听我的话,何何至于此!”对这种貌似给落难者以同情的虚伪情态,以近乎冷静的笔法直抵其本质,即:“他们不告诉你现在该怎么办,/只是曾预言你终将一事无成”可谓痛下针砭一针见血并且表达了对这种忠告评判:“在一切可怕的而又可憎的哀声中,/比枭的号丧,比午夜的凄风/更阴森的,是那句‘我早对你说过’”犹如层层剥笋,使本质原相大白于天下,使其荒谬与可憎毕露无遗。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故其平生,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以荡涤……而复率真行诚无所讳掩,谓世之毁誉是非善恶,皆缘习俗而诚,因悉指而不理也……裴伦善抗,性又率真,夫自不可以默矣,故托凯因而言日,恶魔者,说真理者也。”④先生深刻地揭示出拜伦的求真求的特操,也为我们理解《唐璜》之讽刺艺术的内在深层因素--高度真实,指点了迷津。

第二、主体的自由意志和心态张扬。

拜伦的最大特点是其彻头彻尾的“自我”,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他反对一切不合乎人性的政治,强调人的自由意志,所以法国诗人政治家拉马丁反拜伦称为“自由的使徒”⑤也正如其在《唐璜》中所吟咏的那样:“我宁可孤立,也不愿反我的自由思想和王痤交换。”可以说拜伦视自由为生命,为自我主体性的标志,正因如此,使其对压迫和奴役,对违背人性的所有一切发出强烈的讽刺和批判而成为独立的人,并成为被压迫的代言人。同时自由的心态和意志也使其心灵思想绝少羁绊束缚,喜笑怒骂痛快淋漓,几无顾忌而痛下针砭,从而使讽刺几乎化为自己的天性。因此作者在诗中自豪地坦言:“由于不附和任何人/我倒得罪了一切人--但随他去吧/如果说,我失于不会见风边转舵/至少我的意见不是自欺欺人/凡无心名利的人就不会取巧/假如你不愿为奴,更不愿奴役/那就能像我似的自由发表意见/不必作奴隶制度的豺狼而狂喊。”所以鲁迅先生评价说:“盖裴伦者,自繇主义之人耳,尝有言日,若为自由故,不必战于宗邦,则当为战于他国。”⑥

第三、适当的心理距离的调整。

读《唐璜》全书,便会发现其一大特色,那便是几乎占了一半篇幅的作者的谈吐,它不仅不使人感到冗长乏味,反而使人感到回味无穷并视为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分析其长短,此处我只想指出一点,即这表现出作者在创作中始终保持一种对故事情节的适当的心理距离,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随时随地保持一种敏感的心态,从而为讽刺和批判留下了广阔的心灵空间。这绝不是人工想而能为之事,心理学上将此判为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只有精力过人机智聪明的人方能多管齐下而游刃有余,所以说是难能可贵。我想这只能归之于诗人的天才,正是这种天才的精力和注意力的适度分配,使作品处处闪烁出惊人的讽刺和批判光芒。正如鹤见辅祐所说:“象他那样千变万化的人就更少了。他正如穿过棱镜的光线一样光怪陆离,倏忽变化。所以,凡是了解他的一生,读过他的诗歌的人们,都会在不可端倪的变化之间,感觉天兴趣盎然,心神振爽。他那种复杂性的由来,是在于凶能最敏锐地感受外界的变化……凶的神经生来是敏感的,所以他的欢悦、悲痛、嗟怨、爱情都超过常人一倍”⑦

不仅全篇结构如此,就是具体而微小之处仍见其该特点。比如写唐璜和海黛之吻:

唐璜还要问下去,若不是他的唇

压上了他的唇,使他不能不沉默;

她拿这热情的一吻和预感抗争,

终于使她的心完全把恶兆摆脱。

对,这才是解闷最好的办法,

有人喜欢以酒浇愁;这也不错。

两者我都试过;所以,谁要试用,

可以就心疼和头疼任择一种。

这里本来作者浓墨重笔地写两人之吻,却忽然荡开一笔,思路跳跃,令人不免由浓重转为轻松发出会心一笑。

再如:

阿非利加的华盛顿!你以一击,

使一个巨大的魔影无影无踪。

不过还有一件小事要麻烦你

我找个好日子动动手,也好纠正

那另一个世界的世道人心;

你解放了黑奴--但清关住白人!

这样作者时时跳出情节和写作的惯性,以适度的心理距离观照解释感悟,使作品发出惊人的讽刺力。

总之,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深层因素:对高度真实的洞察使其讽刺有了生命基础,自由意志的张扬又使其解脱尽重重束缚,爆发出惊人的讽刺勇气,而适度的心理距离又使讽刺的表现成为可能,从而为其讽刺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内在深层基础,也就使讽刺有了内在的生命可能。

二、讽刺艺术的外显形态

如果以上三种因素使讽刺成为可能,那么良好的外显形态才会使可能变为现实。下面我们从辞格的使用和叙写的手法两个角度分析作者如何完成这一转化的。

第一、恰当的修辞方式的选用。《唐璜》的讽刺在进行修辞时主要运用了比喻、类比和夸张三和方式:

(一)比喻的运用。钱钟书先生认为比喻是天才的事情,而作者也正是天才般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出神入化的进行了讽刺的展示。比如在讽刺海黛的父亲时这样写道:

请别见怪他这种找钱的方法吧,

虽说国旗都免被掠夺

他不过是在抽税,只要换换称号他和宰相所做的差不了许多;

不过他比宰相谦虚,宁处身于

较低阶层,职业也更光明磊落。

作者在这里巧用比喻,而且双管齐下,一石双鸟。再如讽刺献媚奴才:“那所谓‘现存最伟大的诗人’,不过是两个五年,就要象拳击大王,必须显显身手,以示其名不虚传,虽说他们的名气只是闭门想象。”

(二)类比的运用。比较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显示对象特征亦即高度真实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作者在诗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使用权讽刺对象的特征大白于天下。比如在讽刺战争凶手时,作者写道:“等有朝一日把他的生平事迹核算一番,他不过是个作大买卖的屠夫,害得青年人一阵眼花和糊涂。”将“战争英雄”和“屠夫”类比,其本质昭然若揭。再比如写唐璜初入英国遭劫:

他想道:‘也许这个国家的习俗

就是以这种方式来欢迎外乡客;

现在我想起来了,有些旅主

也差不多少,只不过和气得多;

不是用刀了,而用鞠躬来抢钱。

这样把强盗和旅馆主类比,使人认识到二者本质的相同和现象的差异,讽刺即出。

(三)写实的夸张。鲁迅先生认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就称这作品为讽刺。”⑧鲁迅先生指出了夸张是讽刺的重要方式。《唐璜》也大量地以此进行艺术讽刺,而且是近似乎写实,如讽刺苏丹王的荒淫与浅陋:“他亲眼看到月亮是圆的 /同样该肯定的是:大地是正方/因为他曾经旅行五十哩之远/任何地方都见不到圆的迹象/他的帝国版图也是无边的/确实,这里或那里少不了动荡/不是督军叛变,就是海盗骚扰/不过他们从未到达他的皇城脚”讽刺其残暴:“他愿意全人类只有一个脖颈,好使他挥一挥刀就可以全杀。”

第二、精彩的叙写手法的运用

(一)矛盾冲突的集中与展示。冲突与矛盾是一种不协调和对立,讽刺便自然而至,其中又包括:

A、现象与本质的矛盾。比如航海遇险的人们的不协调:“而暴风席卷海波/凡航行的人都在默默祷告上苍/发誓痛改前非,但实则欺心/因为若淹死,便罢;若倖免,则不肯。”这便把种种现象和人本质上的劣根性展露无疑。再如写到社会的表面文明和深层虚伪:“史家、英雄、要人、律师和教士们/谁能拿出事实而不用谎言弥缝/真正的真理哪怕一露影了/什么编年史、启示录、预言等等/就都哑口无言。”

B、现实与可能的矛盾冲突.。如讽刺老女的热心:“一个严厉的老处女为了弥补/她的人情之短,会痛斥她所羡幕/而又不解的热情,明说是救你/实则害你,叫你完全落了伍/“这样在现实和可能的目的与本质的冲突中展示了其变态的人格和不协调。

(一)寓谐于庄的白描《唐璜》的讽刺艺术令人称绝之处还在于作者在貌似庄重冷静的白描中饱含着讽刺的深意。如讽刺贵族女子的荒唐生活:“那儿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目标。一个要如愿以偿,一个另有心机/=单身女子愿意改变她的孤单。而太太都想替小姐承担这麻烦。”讽刺公爵夫妇的貌和神离:“要是连他都能容忍/谁还有资格挑剔她的逢场作戏/无疑,公爵夫妇是最好的婚配/因为彼此不碰头,所以从不吵嘴。“再如讽刺公爵的圆滑;“给人以忠告从来结不了善缘。”等。

(二)激转之下反戈一击。拜伦的讽刺能更见于其游忍有余思路开阔,思维忽而集中求同,忽而发散求异,使其在叙写中能顺手牵羊而抛砖出玉加大加深了讽刺的力度和广度。比如唐璜初入英国,正觉溺于对英国美好想象之时:“这儿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儿没有劫路旅客都很安全/这儿。“一把刀打断了他的沉思/瞎了眼的!拿钱来,不然就是死!”等。

总之,作者以各种手段或方式,使讽刺外显为物化的形态。

[注]:

①⑧《什么是讽刺》《鲁迅杂文全集》05

②《漫谈漫画》《鲁迅杂文全集》777

③《罗丹艺术论》(25-26)

④⑥《摩罗诗力说》《鲁迅杂文全集》28

⑤⑦《拜伦传》(鹤见辅祐)234.229

5.《灯下漫笔》讽刺艺术 篇五

鲁迅一生写了大量的杂文,他的杂文特点是诗化的政论,是政论化的诗。其中讽刺艺术是杂文中的重要特征,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在《灯下漫笔》中,鲁迅以讽刺的艺术手法,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在《灯下漫笔》中,鲁迅用讽刺艺术之一是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效果。他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例如“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很平坦的把国民的阶级性反映了出来,又具有幽默简单的语言讽刺了当时人们的无知与惰性。鲁迅说过“讽刺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灯下漫笔》反映了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一件大家时都曾遇到的小事,所以鲁迅用讽刺艺术手法之二是比喻。他的杂文虽有政治的特点,单往往不是象政治那样全面系统地进行论证,而是经常用比喻的方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进行讽刺,比抽象的说理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如“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正是穷人和不屈服者的生命和鲜血成就了阔人们的幸福生活,这样的社会怎能让它继续下去!可惜,中国的民众还不觉悟,还在那里鉴赏杀人的盛举,或者企图借先行者的血来疗就自己的疾苦,自觉不自觉地维护者吃人的社会,甚至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吃人。要改变这个病态的社会,其艰辛和代价可想而知。这一比喻不在于形似,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和忧思的深广。

6.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篇六

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他认为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在该文中,他还转引切斯特顿的“在事物中看出一贯的,是有机智的。在事物中看出不一贯的,是个幽默者”。以此来说明幽默作家必须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自相矛盾的事,具体地加以描画和批评。因此,与其将老舍的幽默看作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不如将其看作一种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观察力强,才能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相互矛盾之事看出来,想象力强,才能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幽默的话来解释它,使人在笑中有所体悟。

所以,在老舍的幽默中,虽然有笑料,也有逗乐,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始终是以悲悯的心理、同情的心态来关注社会的欠缺、人生的苦难等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他在写一个可笑的人物时侯,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你我都有可能成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这样的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所以老舍的幽默给人的阅读感觉是平等、善意、宽容。老舍是大众的良心,他对底层的百姓有着天然的情感。他从未居高临下地哀怜胡同里的穷人,而仿佛是他们的代言人,在残酷中透出爱意,以至在灰色人生中竟也溢出些许的快活。

在《马裤先生》这篇小品、漫画式小说中,一个小人物的鄙俗相在作者的白描勾勒下活灵活现。小说的一开始便说到火车在北平还没开,接着重点人物“马裤先生”就上场了,为什么叫他这个名字呢?就是因为他睡在上铺,穿着一条马裤,却穿着“青缎子洋服”,“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一个打扮不

伦不类、滑稽可笑却又有点绅士相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此人外表斯文懂礼,说话和气,但一句“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却泄露了天机,让人不知所云。接下来用夸张手法描写其语言。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夸张具有扩大、强化、渲染等作用,能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老舍的夸张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文中“马裤先生”的喊叫:“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背后打了个霹雳”“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运用夸张手法极力写出了马裤先生在所谓“文质彬彬”外表包裹下的一个在公共场所肆无忌惮,自私自利,毫无社会公德意识的小市民的丑恶形象。小说中经典的茶房一系列的“眉毛”描写,“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直怕茶房的眉毛脱净”,将一个可怜的茶房在马裤先生的“狂轰乱炸”下,苦不堪言,痛苦万状的形态描摹的活灵活现。可怜的茶房,地位低下,无可奈何,只好拿眉毛来表示抗议了。小说对于这段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一声一声“茶房!茶房!”,不仅给我视觉上一个冲击,而且让我反复听见了这一声声尖锐的喊叫声,看见茶房那苦不堪言的样子,按照作者的语言就是“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觉得怎么会有一个这么“活宝”的人。

作者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语言都是极为精简的,让人读起来有种格外活泼的感觉,那个“马裤先生”就像是一个要不到糖的孩子,一遍挖着鼻孔,一遍喊叫着。可是,如果真的是一个孩子,我们或许会认为他是那样的天真可爱,但这主角却是一个成年人,在他的一系列动作中,我不免感到些许“恶心”和“鄙夷”。此外,作者用词风趣,有些小地方并不直接写出,而是用一种间接的手法达到幽默的目的。如写到马裤先生吐痰吐到车顶上,作者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照顾了车顶”来鲜活地描绘出“马裤先生”令人发笑的画面。

马裤先生这个人可称得上是集负面之小成:他为人小气,好虚荣,不懂基本的礼仪,对於“耻”更没有基本概念。这个人表现出了人性刻薄的一面;但更深一层看,他并不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更像是我们自身缺点的大集合。大部分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虚荣,或者一点刻薄,也许还有一点趾高气扬;而马裤先生就像是这一种夸张了的,负面的人性。马裤先生的平凡,或者说是“夸大之后的平凡”,让人心有戚戚焉。我想这便是老舍先生当初写作时想要表达的效果,使小说的人物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这才是这篇小说的讽刺幽默所在,就像上文所说的“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而对于另外一篇讽刺戏剧性的作品《开市大吉》,这样的讽刺性幽默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用夸张手法展示了一伙江湖医生骗钱有术的丑陋行径。在小说中,最令我感到好笑的就是老太太刚来到医院的时候与“我”对话的内容,老太太抱怨一句,“我”便跟着附和一句,“糊涂东西们”“不知好歹”等回答让人们看到了真正的庸医,在人们捧腹大笑同时,也让人不禁感叹这些市井小民的丑陋恶行与无知鄙俗。一群江湖医生不择手段地欺骗,一些病人却心甘情愿接受所谓的治疗,双方都把生命视为儿戏。在热闹有趣的情节背后,蕴涵着贪婪和愚昧正在杀人的悲剧因素。这里也让我看见了老舍先生的悲剧观,朱自清就曾评价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都有一个严肃的悲惨的收场。老舍擅长于用笑来写哭的故事,这在《开市大吉》中就能明显地揣摩出来。可见,我们通常从老舍的创作中读到轻松和自如,是将一种普遍性的焦灼经作家个性的筛选后而形成的,拨开貌似轻松的面纱,我们看到老舍面对社会的倾危、人民的苦难、人生的无奈露出的苦笑。在他看来,他把幽默视为悲观的产物,是作家对人生矛盾有了深刻的领悟之后采取的一种写作态度。所以,无论在他的小说中,故事是如

何地逗笑,语言是如何地幽默,却掩盖不住深层的无奈苦笑与讽刺心伤。

我们继续看《善人》这一篇,这篇小说中的讽刺幽默是让人一看就明了的。作者下笔锋利,嘲骂了以阔太太穆女士为代表的那类所谓上层人物,揭穿他们假慈善真剥削的事实。小说一开始便说到穆女士不愿他人称她为汪太太,因为她觉得被称为汪太太就像是靠着老公吃饭,不独立的女性,而实际上她却“老实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这一段轻描淡写,却将一个虚伪的上层太太形象刻画了出来,让人不禁发问“这样的一个人会是个善人?”一句“她是为救世而来”多次出现在小说中,充满了讽刺的意味。小说中还通过主人公的一些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写出讽刺意味,文中写穆女士“真想抄起床旁的小床灯向自由扔了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一个伪善者的面孔,呼之欲出。在小说中,作者没有一句话说到穆女士的伪善,虚情假意,但却让人清楚地看见了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就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这种不动声色地讥讽伴随着幽默的语言,轻而易举地让读者在阅读完之后摇摇头感叹“穆女士真是一位‘善人’啊!”。而这篇小说的名字叫做《善人》也是亮点之处,简单的两个字让人在一边阅读的时候一边形成反照,反讽的意味十分强烈。

对于另外一篇《有声电影》作者的笔调则柔和了许多,且略带善意,讥笑了那时无力且无心去追赶时代发展的市井小民。小说主要写了一家老小到电影院看有声电影的事情,语言诙谐俏皮,但却充满无奈讥讽。小说中对于动身前去看电影的那段描写,让读者也不免替他们着急,而终于到了电影院,却在一个座位问题上纠缠不清,“大家总不能忘了谦恭啊,况且是在公共场所”“大家打架似的推让,甚至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笔调轻松却使人充满厌恶之感,到了最后,大家对于什么是“有声电影”其实根本没有概念,却还“赞叹不已”,一群无知恶俗的市井小民形象让我深深鄙夷,同时也深深佩服老舍先生的观察能力及其语言艺术。

我们知道,老舍先生作为满族人,长期居住北京,其笔下人物也大多是生活在北京或以北京为中心的,因此他的写作语言具有鲜明的京味,并善于以北京小市民的诙谐方式,调侃一件件平凡的事,他的批评讽刺是尖刻的,但他是根深人民大众的,他并不写什么国家大事,总是从小处入手,却以小见大,写活了一个社会,造就了众多典型人物。其实,从前面的四篇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老舍的讽刺性的幽默,但是那种讽刺却是温情的。怎么说呢?幽默在许多情况下,和讽刺是一个根上开出的两朵花,一个带刺,一个带笑。老舍是以机智而轻松的笑去窥视和描写北京市民社会的世态人情的。他是一个“热心肠”的幽默家,他的幽默中有讽刺,但不是毒辣的讽刺,他把讽刺和幽默结合起来使用,便有了“宽厚”而不“赶尽杀绝”的特点。

7.论《围城》讽刺艺术的广泛性 篇七

一、对人的讽刺

在人方面, 在《围城》中几乎无一人能“幸免”。

不通事务、懦弱无能、却又弄虚作假、好充面子的方鸿渐:

在国外不学无术, 但为了应付父亲及出钱供自己读书的丈人, 弄虚作假地买了一张假文凭, 在买假文凭的过程中, 讨价还价, “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情做时, 履历决不开这个学位。索性把价钱杀得极低, 假如爱尔兰人不肯, 这事就算吹了, 自己也免做骗子”。[3]最后在无法摆脱崇洋风气的左右下, 不得不买了张假文凭向家里交代, 为了藏拙, 还故作姿态地在家信里“千叮万嘱”:“生平最恨‘博士’之称, 此番不能免俗, 不足为外人道”。[4]

但当了“洋博士”的方鸿渐“荣归故里”时, 在本县两个记者口口声声叫他“方博士”时, 他“身心膨胀, 人格伟大了好些。他才知道住在小地方的便宜, 只恨今天没换身比较新的西装, 没拿根手里又挥着打折扇, 满脸的汗, 照相怕不会好”。[5]

方鸿渐明明不喜欢苏小姐, 但出于懦弱, 一直唯唯诺诺, 不能明确, 对苏小姐一味恭维, “你 (苏小姐) 那个时候红得很, 可是你自有那一种高贵的气派, 我们只敢远远的仰慕着你。我真梦想不到今天会和你这样熟”。[6]

但他身上也有正直坦率的一面, 在三闾大学的登记表中如实填写自己未得到过的学历, 只是“游学生”, 直到在三闾大学碰到以同样方式骗取博士文凭的韩学愈, 又马上转为机智的讽刺, “撒谎骗人该像韩学愈那样才行, 要有勇气坚持到底。自己太不成了, 撒了谎还要讲良心, 真是大傻瓜。假如索性大胆老脸, 至少高松年的欺负就可以避免, 老实人吃的亏, 骗子被揭露的耻辱, 这两种相反的痛苦, 自己居然一箭双雕地兼备了”。[7]

卖弄风骚、不学无术、伪装纯情的鲍小姐:“她 (鲍小姐) 只穿绯红色抹胸, 海蓝色贴肉短裤, 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指甲。在热带热天, 也许是做合理的装束, 船上有一两个外国女人就这样打扮。可是苏小姐觉得鲍小姐赤身露体, 伤害及中国国体。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 口角流水, 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停。有人叫她‘熟食铺子’, 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局部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非一丝不挂, 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8]

虽混于学界, 却在情场上施展手段、争强好胜的大家闺秀苏文纨:

《围城》在开头就对苏文纨的外貌做了无情的嘲讽:“那个戴眼镜身上摊本小说的女人, 衣服极斯文的, 讲究。皮肤在东方人里, 要算白, 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 带些干滞。她去掉了眼镜, 眉清目秀, 只是嘴唇嫌薄, 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假使他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 会见得身段瘦削, 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 像方头钢笔划成的”。[9]

道貌岸然、唯利是图、老奸巨猾、扣扣称维护教育, 其实是酒色之徒十足的伪君子高松年:“事实上, 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 猴子蹲在地上的时候, 尾巴是看不见的, 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家瞻赏, 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是有的, 并非爬高了的新标识。”[10]

猴子的红臀长尾巴在地上树上都有, 尖锐而强有力地讽刺了高松年爬上高位日益暴露出来的弱点, 高松年他再怎样圆滑、世故、滴水不漏也掩盖不了表演中露出来的“红臀长尾”。

一派乡绅、封建道德思想充溢, 善于伪装的方豚翁;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满腹男盗女娼的李梅亭;对爱情忠贞, 但没心眼极小又自认清高的“外交家”赵辛楣;胡言乱语、痴人呓语、胆小害羞的“疯癫”曹元朗;还有熟谙官场之道, 点头哈腰的顾尔谦和无真才实学, 爱搬弄是非, 探听消息的陆子潇;即使连像阿丑、阿凶等小孩也不放过:

“这阿丑是老二鹏图的儿子, 年纪有四岁了, 下地的时候, 相貌照例丑的可笑……那一团略具五官七窍的红肉……”[11]

甚至连作者稍有喜欢倾向的唐晓芙也逃脱不了干系。

“表姐愈这样干预, 自己偏让他亲近, 自己绝不会爱方鸿渐, 爱是又曲折又伟大的情感, 绝非那么简单, 即使这样就会爱一个人, 那么, 爱情容易得使自己不相信, 容易得使自己不心服了。”[12]

——这样短短的几句, 钱先生就讽刺了“可爱”女孩唐晓芙的爱情观, 让我们读来, 此“可爱”非彼“可爱”, 是可怜的不懂爱。

诸如此类的人物, 在《围城》中应有尽有, 真是达到了作者写作的目的: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根本特性”。

二、对事的讽刺

在事方面, 对官场的腐败, 政府的无能, 学术的虚伪, 社会的落后等不失时机地进行嘲弄讽刺, 作者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新闻界、工商界、银行界等, 除此之外还涉及到国外的种种弊端。

如方鸿渐在欧洲游手好闲几年后, 为了为岳父、父亲等人有个交代, 绞尽脑汁买了一张假文凭, 不仅如此钱钟书还联系到中国的外交, 涉及国际:方鸿渐只给那个爱尔兰人寄去了十美元, 所以爱尔兰人气得骂个不停, 喝醉了酒, 要找中国人打架, 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既嘲笑了爱尔兰人骗局的破产, 又讽刺了旧中国外交上的露露失败。“鸿渐收到文凭, 回信道, 经详细检查, 美国并无这个学校, 文凭等于废纸, 顾念初犯, 不予追究, 希望改过自新, 汇上十美元聊充改行的本钱……, [13]“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 喝酒了酒, 红着眼睛找中国人打架……”。[14]

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期间, 说道:“这不是大教授干政治, 这是小政客办教育。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 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 因为不识字, 上人的当, 受教育的人, 因为识了字, 上印刷品的当, 像你们报纸宣传品、训练干部讲义之类。”[15]这简短的回答, 有力地讽刺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社会的黑暗, 教育的无能与混乱。

“西洋赶驴子的人, 每逢驴子不肯走, 鞭子没有用, 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 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每走一步, 萝卜就能到嘴, 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 嘴愈要咬, 脚愈会赶, 不知不觉又走了一站。那时候他是否吃得到这串胡萝卜, 得看驴夫的高兴。一切机关里, 上司驾驭下属, 全用这种技巧……”[22]

三、对物的讽刺

在物方面。对于讽刺小说的人、事作为讽刺对象相当普遍, 但《围城》并不拘泥于此, 它还把物当作讽刺对象。

在方鸿渐受到父亲和丈人两面夹击的时候, 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

“这一张文凭, 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能, 可以遮盖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笨愚都遮盖起来。”[16]

在船暂时停港时, 方鸿渐、鲍小姐去吃西餐, 结果不欢而散:“上来的汤是凉的, 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 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 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 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待着上了鸡, 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17]这种把抽象的可恶的物品经过作者巧妙的设计尖锐地讽刺了丑恶的生活现象。

在针对时局, 讽刺方面更加精彩:“约翰牛一味吹牛;山姆大叔原来只是冰山, 不是泰山;至少法兰西雄鸡呢, 它确有雄鸡的本能——迎着东方引吭长蹄, 只可惜把太阳旗误以为真的太阳……”[18]

“讲师比通房丫头, 教授比夫人, 副教授呢, 等于如夫人……”[19]

“物价像吹断了线的风筝, 又像是得道成仙, 平地飞升。公用事业的工人一再罢工, 电车和汽车只恨不能像戏院子和旅馆挂牌客满。”[20]

“生存竞争渐渐脱去纹饰和面具, 露出原始的狠毒。廉耻并不耻, 许多人维持它不起。……贫民区逐渐蔓延, 像市容上升的一块廯, 政治性恐怖事件, 几乎天天发生, 有志之士被压的像大西洋都市的交通路线, 向地下发展, 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阴毒暧昧的人形爬虫, 攀附了他们自增身价……”[21]

在写道方鸿渐回到上海, 房子难找时, 写道:“上海仿佛希望每个新来的人都像只戴壳的蜗牛, 随身带着宿舍。”[22]用戴壳的蜗牛来比喻上海房子的紧张, 在那个年代生活的艰辛, 寄托了虚无的愿望同时也表现了对当时生活的感伤与无奈。

《围城》的讽刺具有相当的广度。在《围城》中几乎是没有一个人, 没有一处景, 没有一句话, 不带讽刺, 笑骂讽刺无处不在, 无人不用。它是以方鸿渐的活动为线索来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困城堡里逃出来或者冲进去, 来展示他留学中所遇到的人与事, 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并对作品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 讽刺无处不在, 几乎没有任何人, 任何事, 任何物能逃掉他的讽刺。钱钟书用他那支横扫众生的锐笔不放过任何可以讽刺的对象, 所向披靡, 人人有讽刺, 事事有讽刺, 时时有讽刺。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0月2版.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3]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4]杨绛.《我们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1日1版

[5]田惠兰.《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

[6]周锦.《围城》面面观.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8.论杂文的讽刺幽默艺术 篇八

关键词:杂文; 讽刺; 幽默

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10-001

杂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在文学领域之外,诸如社会、政治、思想等领域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杂文文体及其审美特征

“杂文”一词,最早列其名者,是南朝刘宋时人范晔。后,梁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杂文》中指出杂文是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文体,即非正体的杂体文。宋代杂文慷慨激昂、简雅古淡。明初小品文(杂文)崛起,尔后,晚清的章太炎在《文学略论》中把杂文看作是议论性的杂体文。新文化运动之后,以白话文体为代表的“随感录”专栏,标志着现代杂文的产生。

“五四”以后,鲁迅先生将中国现代杂文推向了高峰,创造了中国现代杂文的奇观。从瞿秋白到毛泽东,都把杂文视为一种战斗性的文体。笔者认为杂文属于文学散文类的一种交叉型的文学体裁。它是杂感、随笔、札记、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杂文自觉地反映着时代,希望通过批评假恶丑来追求真善美。總的来看,杂文在审美特点上有如下特点:

第一,杂文的“杂”。杂文的魅力在于杂文的形式多样性以及其内容的丰富性。首先,杂文在形式上杂而多彩,杂而多趣,杂而多识。鲁迅强调“杂”,就特指杂文体式的多样性。杂文随物赋形,自由灵活,呈现出不同的体式。诸如杂文以会议纪要、问答、荒诞故事、故事新编、神话故事、哲理名言、新闻稿件等形式来展开行文。其次,从杂文的内容上来看杂文不拘一格、取材广泛。杂文在题材上涉及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生物遗传学、心理学以及明清小品文,不可不谓“杂学”。

第二,杂文的战斗性。杂文讲究“言之有物”、不平则鸣,战斗性是杂文的生命。杂文的战斗性包含两种批评精神,第一是对外在客观事实的讽喻愤懑。比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批判了当时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鲁迅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其实质。清醒地、坚决地反对了他们所代表的错误观念。第二是:深厚的自我批评与自省精神。杂文的自我解剖是源于不以自己为完人的清醒认识,是自鲁迅以来,中国现代杂文最可宝贵的传统。读现代杂文你常常感到的不是“突然的荣耀”,却往往是深沉的叹息以及叹息背后的自谑。正是这种自责自省使得杂文充满批判精神,使得杂文有了理趣和启蒙之美。

杂文中常采用的写作方法是讽刺与幽默。我们有必要继续看一看杂文的艺术魅力的精华——讽刺与幽默。

二、杂文的讽刺艺术

批判和讽刺是杂文家用来表明自己的情感立场的手段,同时也是社会审美理想的核心,是杂文的灵魂。具体来看杂文创作中这种讽刺手法大致表现如下:

1.夸张

鲁迅认为,夸张决不能脱离现实,是将平常的不合理的人和事,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出这些人和事的真实来使人觉得可笑,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在鲁迅的笔下,他常以夸张为手段,突出事物的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讽刺,极具讽刺力度。

2.曲笔

杂文的讽刺除了冷峻尖锐、一针见血式的直言外,更多的表现出旨微而语婉的曲笔。杂文以表达思想为目的,它的形象与生动的特点,使得它必需要通过影射、类比、隐喻、双关、迭合、暗示、比兴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委婉曲折的传达个人的见解。诸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永某氏之鼠》、刘基的《工之侨献琴》等等,文辞婉转犀利,言此意彼,欲言又止,意义深刻。

3.“反语”

反语即运用和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手法。反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杂文中多用反语,从表面看是赞美以及肯定,实则是否定和讽刺。杂文的反语,妙笔生花,形式多样,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文气、文采和杂文的讽刺力度。鲁迅在与许广平的通信中说:“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6]7,P65展现自己最大的憎恨和愤怒。

三、杂文的幽默艺术

杂文的幽默包裹着讽刺,需要欣赏者通过沉思去悟道。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怪讹和不通情理。它是含笑的讽刺,是裹藏睿智、贬斥腐朽的独特的战斗武器。其幽默艺术大致表现在如下:

1.趣味性语言的幽默。趣味性语言的幽默往往表现在庄谐混搭、俚俗共赏以及寓言新读、历史漫谈等来抒发新的认识。如刘征的《庄周买水》中通告牌上的苍颉体,西装笔挺的办事员,洋腔洋调“sorry”的女秘书等,都巧用白描手法,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人物迥异的性格、不同的特征,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幽默感和讽刺性。

2.蕴藉深厚的思想幽默。杂文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一种否定的精神,一种对理性事实的追求,这种对理性事实的表述往往是通过蕴藉的语言来婉曲传达的。杂文幽默艺术归根结底是一种理性的可笑,集中表现在思想的幽默。比如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以生活化的通俗语言,谈天聊古来委婉幽默的指出这种“恶习”,来抒发点“反对的意见”,指出这种“恶习”的荒唐可笑。他的思想出发点并非嘲笑或者解闷,而是要通过诧异来使国人觉醒,从而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

杂文作为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对社会现象的针贬或歌颂,是关乎世道人心的。当下处在社会的变革时期,社会矛盾突出,这就更需要我们对社会上的龌龊、丑恶的现象嬉笑怒骂,抨击讽刺,以期匡正时弊,发挥杂文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使命。

参考文献:

[1]聂绀弩.聂绀弩杂文集[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刘国正.戏说〈西游〉[J]河北:杂文月刊(选刊版),2009.(1).54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普高(必修)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怎样做课堂笔记下一篇:动员大会上的主持词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