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第十二册教案

2024-10-01

小学美术第十二册教案(精选4篇)

1.小学美术第十二册教案 篇一

苏教版第十二册美术全册教案

课题:标志

教学目标:

1、培养创造能力

2、学习标志的一般知识

3、把握标志的设计知识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标志的意义和用途,标志的表现形式和设计过程

2、怎样设计简明、传递信息准确、独特完美的标志

电教、教具、学具预备:投影仪、投影片,标志范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案范画数幅,简单归纳图案设计的方法和表现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图案设计方法的印象。

二、观察比较

出示三幅范画:静物素描、色彩风景、标志,比较三幅图后,小结:标志和图案一样是平面的,它不但有美丽的艺术形象,完整的构图,还能起到传递信息和识别形象的作用。

三、观察、欣赏解释

(1)出示投影片,观察、欣赏标志范画。

(2)通过观察和欣赏后归纳总结

标志:是人类社会中识别和传递信息的视觉符号。

用途:识别示意、传递信息,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个事物。

种类:交通标志、生活标志、体育标志、商业标志。

要求:设计意念新奇,主题表达明确;形象简练、概括、美观、易识别,有一定的寓意性。

四、教师演示设计和绘制过程

1、构思

2、起稿

3、着色

五、学生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六、作业评价

课题:风景写生

(一)教学目的:

1、培养表现力

2、大胆运用颜色作画

3、把握风景写生的布局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全理构图

2、大胆用色

电教、教具、学具预备:范画数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风景写和生

(一)二、讲授新课

1、风景画的透视

作画时要先用合理的构图,把透视关系画准确。(近大远小的透视)

主要把握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2.小学美术第十二册教案 篇二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二、学生基本情况

1、六年级是学生迈入初中的过渡时期,既要努力响应学生目前的兴趣爱好,又要深入浅出的灌输客观的美术学科理论知识,与初中知识进一步接轨,将平时教给学生的初中知识更加明朗化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从儿童绘画到少年绘画的转型,更重视有欣赏内容和工艺设计和教学,即学生的创造能力上的培养,其实就是对儿童想象力的深化,转变为更理论性含量的创造能力。

2、六年级的学习兴趣远不如二、三年级,想象力也随之下降,他们更多的追求现实的、真实的东西或喜欢目前流行的“动漫”,对此进行大批量的临摹,在绘画技巧上也显得成熟,但画风呆板,表现欲下降,必须采取必要措施。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六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有14课时,内容涵盖造型、设计、应用、欣赏、综合、探索6个学习领域。

重点:

1、学习色彩的冷暖,色调等基础知识,透视、构图知识,并能在写生或创作中运用这些知识。

2、学习剪纸技巧及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工具、材料进行工艺制作。

3、通过绘画、工艺、欣赏、进一步增强学生美术知识提高美术修养。

难点:

1、在风景、静物写生或创作中,能独立、全面地应用色彩知识,构图知识、透视规律,从而使作品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2、学习剪纸技巧,培养学生大胆、细心、心灵手巧的动手能力。

3、通过橡皮泥的立体创作或利用日常所见的物品进行工艺制作,培养其空间想象力、创造力。

四、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2、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五、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处理好“教”与“学”和“讲”与“练”的关系,精讲多练,坚持兴趣引导、自主探究、教师释疑、练习提高的教学主线。

2、关注“两极”、注意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

3、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势,注重课堂的延伸,提高教学效果。

4、严格要求,耐心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积极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1、流动的风景线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的车,了解不同种类车的装饰特点,并掌握车身装饰的方法和作用。2.会用一种装饰设计方法进行车身装饰设计。3.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懂得“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因设计而更美好”的道理。

二、教材分析

重点:了解不同类别车辆的装饰特点,掌握车身装饰的方法。难点:车辆装饰有创意,能清晰地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车,画笔。(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揭题。出示课题:《流动的风景线》。

2.欣赏、分析。(1)回忆生活中有车身装饰的各种车辆。(2)出示一组图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车。(3)教师问:同学们,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车用自己的方法分类。学生答:(根据生活中观察的车进行归类。)(4)教师小结:①从功能上分;②从车型上分;③从色彩上分。

3.欣赏、感受。(1)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不适合车身装饰和适合车身装饰的两种车进行对比。)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车适合车身装饰?为什么?学生进行分析,教师小结并介绍一些不适合车身装饰的特殊车辆,如消防车、救护车等。(2)教师提问:车身装饰一般在什么部位?主要的装饰手法有哪些?(3)教师提问:车身装饰有几种类型?①广告装饰(商业的、公益的);②个性化装饰„„

4.欣赏图片,说说装饰设计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小结:①手绘图形设计;②手工粘贴设计;③电脑模拟设计;④模型分面设计;⑤局部位置面块设计。

5.学生作业。(1)自选一种车辆,对车身进行装饰,时间20分钟。(2)教师巡回指导,进行辅导和解决课堂问题。6.作业评价。(1)作业展示在展板上。(2)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采用的方式,说说通过装饰想告诉人们什么。

2、公共汽车站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公共汽车站的性质、功能和特点。2.结合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尝试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制作一座有特点的公共汽车站模型,培养学生选择材料、利用材料的能力。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造美的愿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养成爱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设计公共汽车站的基本方法,并制作富有创意、美感和城市文化的公共汽车站。难点:学习从平面到立体转化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

(学生)各色卡纸、其他废旧材料、彩笔、剪刀、双面胶或胶水。(教师)多媒体课件、卡纸、剪刀、胶水或双面胶。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1)导入:今天老师想邀请同学们一起去郊游。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车。我们要经过三个公共汽车站才能到达目的地。(2)教师播放课件出示图

1、图

2、图3,提问:这三个公共汽车站各有特点,你觉得这三个车站中,哪一个的设计有不合理的地方?哪一个的设计是最好的?说说理由。(3)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一个设计合理的公共汽车站能给我们的出行带来方便。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功能多样,设施齐全,体现人性化设计。②造型美观,色彩醒目。③风格要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2.引导欣赏,分析讨论。(1)观察书中图片,说一说公共汽车站应该包括哪几个部分?(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公共汽车站包括站牌、蓬顶、座椅、广告位。(3)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用手绘线条的方法来设计一座公共汽车站。(4)展示并讲解小组作品的设计意图。

3.按图选材,激发创意。(1)教师提问:请大家研究一下带来的材料,你打算怎样巧妙地利用它们,把小组的平面设计变为立体作品。(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示范卷、折、剪、镂空等制作方法。

4.学生作业,展示作品。(1)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教师指导。(2)展示小组作品,小组代表发言:我们的设计有什么闪光之处?我们设计的公共汽车站适合放在什么地方?(风景区、商业区、生活区等。)5.课后延伸。欣赏国外设计师的作品(图

4、图

5、图6),发表评论。

3、手绘校园招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招贴画这一艺术形式及其构成特点。2.初步掌握手绘校园招贴的方法,会独立用简洁的造型语言为校园活动徒手绘制一张招贴。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并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热爱校园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方式,促进其设计意识的形成。

二、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招贴画的特点,了解手绘校园招贴的构成要素。(2)难点:招贴画编排的创意。课前准备

(学生)纸张、手绘招贴常用工具(麦克笔、软笔、彩色铅笔等)。(教师)收集、制作三张校园手绘招贴、课件。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教师提问:这学期学校要举行游戏节、运动会等校园活动,这些活动需要招贴画来宣传,谁设计过招贴画? 学生回答,教师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手绘校园招贴》。

2.欣赏、探究。(1)教师:出示三张手绘招贴,问:“你能发现组成招贴画的主要元素吗?”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标题、内容、花边、插图、主办单位。(2)欣赏手绘招贴(若干组),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手绘校园招贴的编排、文字和插图的装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优秀手绘招贴的特点。3.教师示范手绘招贴的创作步骤。

4.欣赏同龄人作品。了解插图、主题文字的字体、编排等多样性,拓展学生思维。5.学生作业。为校园活动手绘一张招贴。

要求:(1)用一种或多种工具(油画棒、水彩笔、麦克笔等)完成。(2)编排要有创意。(3)时间20分钟。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在学生打草稿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设计习惯。6.评价。标准:(1)画面统一和谐(色、图、文)。(2)编排有创意。(3)信息一目了然。

方法:(1)小组按标准自评,并互评一张优秀作品选送展示。(2)大家评一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由设计者说说创意,大家再提出优点和修改建议。

4、请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请柬文化,认识请柬的作用和特点。2.掌握请柬的基本设计方法,结合请柬设计的基本知识,尝试设计制作一张完整而又别致的请柬。3.通过活动,引发学生对设计实践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请柬的基本设计制作方法。难点:能制作功能明确、富有创意的请柬。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寻找、搜集一些请柬,彩笔、彩纸、剪刀、双面胶或胶水。(教师)请柬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或不同请柬的实物。教学过程

1.认识请柬。(1)导入:老师要邀请几位同学参加一个家庭聚会,想用一个礼貌周到的方法来通知他们,你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吗?(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用送请柬的方法显得礼貌而又郑重,能让你的朋友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3)教师出示几张不同的请柬,提问:生活中在什么场合我们会用到请柬?请柬在生活交往中的作用是什么?(4)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揭示课题:《请柬设计》。(5)请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请柬进行分析,谈谈请柬上应该具备哪些要素。(6)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时间、地点、邀请方等信息准确完整。

2.欣赏作品。(1)欣赏范作:①国务院请柬;②音乐会请柬;③儿童游乐园开幕请柬。

提问:这三张请柬在设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国务院的请柬简洁明了,体现大国风范;音乐会的请柬内容突出;儿童乐园的请柬设计活泼有趣,体现出了童趣。)(2)提问:它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3)学生分析,教师小结:请柬的形式与内容、装饰和风格都要和谐统一。3.设计制作。(1)学生分析讨论请柬的制作方法。(2)教师示范几种不同的制作方法:折、剪、刻、画(见下图)等。(3)教师提问: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制作方法吗?

4.学生设计制作。(1)教师提出要求:为本班的班队会或自己的生日聚会、个人画展等活动设计一张请柬。(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指导。

5.作业展示。(1)请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略作评价。(2)把请柬送到想邀请的同学手中。

5、我的 小学 生活

一、重点、难点。

重点:描绘小学生活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难点:了解绘本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用这一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小学生活。课前准备

(学生)小学生活的照片、画笔。(教师)图片、范画。教学过程

1.导入。美好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崭新的中学时代就要来临。在你的小学生活里,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讨论。(1)四人小组交流,拿出自己带的照片,照片记录的是什么时候?什么事?照片中的人什么表情?什么动作?(2)闭上眼睛回想,在你的记忆中哪一刻是最动人的?请你也把它“拍”下来。说一说或演一演当时人物的动态。3.欣赏。徐启雄的《雨后雨花开》和冯远的《大业》。4.说说你最喜欢的描写小学生活的图书或者杂志。

5.欣赏学生绘本。(1)如何设计封面?(2)里面画了些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画的(线描或色彩)?是怎么装订成册的?(3)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装订绘本?用胶水粘、用线缝、折页、用钉或螺丝穿孔后用线系、用订书机订„„ 6.作业。(1)画出你印象最深的学校生活场景。(2)合作制作一本绘本,画上小学生活中的各种场景。7.展示讲评。

6、画展设计

重点、难点

小组合理分工、合作,有系统、有条理地策划并布置画展。课前准备

(学生)一学期的作品,水彩笔、双面胶、彩纸或水粉颜料。(教师)照片、展板、学生作品。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1)提问:你看过展览吗?它给你什么印象?(2)多媒体展示:上海美术馆的展览招贴、上海博物馆门口的展览招贴、杭州举办的毕加索画展、西湖美术馆举办的“蔚蓝海岸”中法艺术交流展览(3)小结:画展是美术作品与观众见面、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一个成功的画展应该注意些什么?展览的海报、陈列方式、主题„„

2.讨论思考。画展要吸引观众,就要讲究展示的艺术。小组讨论,你认为我们的展览怎样才能吸引观众?①主题海报:主题鲜明,用生动活泼的美术字亮出自己组的展示主题。②陈列的场地:在教室内外选择场地,并确定相应的陈列方式。③陈列的方式:在墙面粘贴、桌面平面陈列(但需装裱和粘贴标签)。④标签设计:小巧可爱,上面要有作者、作品题目、材料和展示团体的名称。

3.分工合作。(1)以大组为单位,分工合作。(2)策划并布置一个主题画展,看哪一组的展览最吸引人。4.参观评选。评选优秀展示组,并请优秀组介绍自己的创意和经验。

7、画家故居

一、教材分析:

重点:在参观画家故居的基础上,通过画家的代表作,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以及对近代绘画史的贡献。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欣赏画家及作品。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当地画家故居的参观、探访,了解画家的生平。2.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对我国近代艺术发展的贡献和艺术地位。3.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悟画家为追求艺术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和思想境界。课前准备:

(学生)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

(教师)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收集他们作品的图片,了解历史背景。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谈话引入。出示《画家工作室一角》、《缘缘堂》二图,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猜猜主人是怎样的画家?”“你知道哪些中国画画家?”“我国近代生活在杭州一带的画家有哪些?”(学生各抒己见。)

2.引导学生欣赏黄宾虹的作品。(1)出示黄宾虹的《简笔山水图轴》,提问:“看这幅国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2)出示黄宾虹的名字,提问:“大家对黄宾虹了解多少?”(学生把参观黄宾虹故居时了解的情况对大家做一些介绍。)(3)教师补充,重点介绍他画山水画经历的三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以游历山川,写生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提问:“根据你对黄宾虹的理解,你认为《简笔山水图轴》大约是他什么阶段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4)归纳黄宾虹的艺术特点:①浑厚华滋,笔墨上注重“黑、密、厚、重”。②主张创造,即使是学习别人的画,也要有创造性地学。3.举一反三,欣赏其他三位画家的画。(以学生欣赏为主,老师进行方法指导。)(1)启发学生用以上学得的方法欣赏潘天寿的作品。①出示图片,学生自主欣赏潘天寿的作品《灵岩涧一角》(教师提醒重点分析它的构图、气势),从中了解潘天寿笔墨苍古、凝练老辣、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的艺术风格。

②了解潘天寿的生平以及对近代国画界的贡献。(学生先说,教师补充。)(2)欣赏丰子恺、林风眠的作品。①了解丰子恺、林风眠的生平。请参观过他们故居的同学介绍他们的生平。教师重点介绍他们出国留学的经历,国外学习为他们的“中西合璧”、“引外为中”创造了条件。②欣赏林风眠的作品《渔舟》,体验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欣赏《菖兰》,感受构图的饱满,色彩的浓艳。③欣赏丰子恺的《瞻瞻的车》、《小梦》、《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体验漫画充满情趣的、简洁的美。

4.概括四位画家的共同点。学生概括四位画家的共同点:创新。

教师小结:清末民初,国家动荡,中国绘画史上一度出现了萧条的景象。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四位画家锐意进取、不断改革,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绘画语言,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为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创立了新的里程碑。5.拓展延伸。这四位画家的作品还有很多,我们一节课无法详细欣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更多的内容。

8、墙

一、教材分析

重点:初步了解墙文化,能用不同材料创作一堵“墙”。

难点:感受墙的不同艺术风格,能灵活运用学过的各种技法创作一堵“墙”。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墙文化(功能、类别和艺术特点),感受不同风格的墙的艺术美。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材料和学过的造型方法创作出一堵“墙”。

3.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在了解探索墙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课前准备

(学生)各色厚纸、彩笔、剪刀、胶水等。(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作品实物。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1)教师板书篆体“墙”字,让学生们猜是什么字?(我们祖先创造出的“墙”字是象形字,它蕴涵了墙最初的功能和用途。)(2)知识抢答:①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在哪儿?②你还知道哪些世界闻名的墙?③你知道墙还有哪些功能和用途?④说一说你所见过的有特色的墙。(开展小组抢答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欣赏各种艺术风格的墙。(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2.小组讨论,探究学习。(1)第一小组研究:画家们是如何表现美术作品中的墙的?(2)第二小组研究:中国古建筑中的墙(故宫墙、园林墙、影背墙)有哪些特色?(3)第三小组研究:现代文化墙运用了哪些美术表现方法?(4)第四小组研究:如何把墙的设计元素引入现代室内设计中?(材料和点、线、面等构成元素。)(5)各小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总结。3.艺术实践。(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墙(例如文化墙、背景墙等)进行设计创作,在厚纸上画出设计稿。(2)将画好的墙剪下,动脑筋用各种方法使墙立起来。(纸是平时美术课上常用且可塑性非常强的材料,而学画设计稿和制作立体手工作业是新课标对小学美术第三学段的基本要求。)

4.展示作品,互相评价。(1)举行“墙”的展示会。(2)评价标准:①造型是否有特色?②制作方法是否有创意?③色彩搭配是否恰到好处?④设计是否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学生作业中某一点有新意,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5.课外拓展。课外去寻找学校、公园或小区周围有特色的墙,尝试去收集它的相关信息并写生。(教师适时进行保护文物、不在墙上乱图乱画的思想教育。)

9、祖国美景知多少

一、教材分析

重点:认识一些祖国的风景名胜,欣赏感受祖国的美景;学习用风景写生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难点:风景写生时如何选景和布局,如何区分画面的主次关系并进行一定的概括表现。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祖国的风景名胜,学习风景写生的构图知识,懂得如何区别画面主次,初步了解远、中、近景的处理方法。2.学习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能抓住重点,分清层次,画一幅简单的风景画。3.欣赏和描绘祖国的美景,从中体会祖国山河的美,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感。课前准备

(学生)写生画夹、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祖国风景名胜图片、风景画。教学过程

1.展示图片,激发兴趣。(1)揭示课题:《祖国美景知多少》。(2)播放课件,展示祖国风景名胜图片,学生抢答。(3)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4)用一句话来夸夸祖国的美丽河山。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1)欣赏书中的人民币图案,提问:你留意过我国人民币上印有的祖国美景吗?你知道在人民币上还印有哪些风景?(2)欣赏画家的风景画。

3.写生指导。根据教学实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风景点进行实地写生。

(1)选景。在风景写生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选景,在连绵不断的视野中要选择最理想的能够打动自己的景物作为写生对象。初学写生,选景要简单些,选景范围不宜太大,如几棵树、一幢房屋、一座桥、一座亭子、一座山、一条小河等都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物。如图(1)范围太大,不宜表现;图(2)主体突出,比较适合。可用自制的取景器或用手指搭成框状的取景方法来选取景物。

(2)构图。当我们选取了描绘对象后,就要考虑画面的具体安排。重点是对景物进行取舍,主次分明、突出主体,通过近景、中景、远景的安排,表现画面丰富的层次感。

出示一些风景图片或风景画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构图知识。如下图:图(3)画面主体不突出,画面比较零乱,构图比较松散;图(4)构图比较完整,主体突出,层次丰富。(3)描绘。整体布局——局部描绘——整体调整。4.学生作业。(1)画一幅风景写生画。(2)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铅笔画或铅笔淡彩、彩笔画、水粉画等。5.展示评价。

10、美无处不在

一、教材分析

重点:认识一些祖国的风景名胜,欣赏感受祖国的美景;学习用风景写生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难点:风景写生时如何选景和布局,如何区分画面的主次关系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摄影作品、图片或亲临大自然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中美无处不在。2.通过欣赏、品评,感悟艺术家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领悟发现美、感受美的前提是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件事物,能更加关注生活细节。3.观察蔬果、昆虫的切面、局部在微距之下的美,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表现自己熟知的事物。4.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对生活充满热情,在生活中时时能感受美的存在。向上的心理,对生活充满热情,在生活中时时能感受美的存在 课前准备

(学生)一张自认为美的照片或图片、一种自己喜爱吃的蔬果、彩色画笔。(教师)多媒体课件、一棵卷心菜或一个甜橙。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自己带来的照片或图片,说说美在哪里。

2.摄影作品欣赏,深入感受。(1)课件展示,学生欣赏。第1组:箭扣长城。第2组:动植物。第3组:水乡。第4组:白桦林。(2)分组欣赏、讨论。①从摄影作品中感受到什么?②同一题材的几张摄影作品看起来有什么不同?③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角度进行拍摄?④欣赏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疑问?(3)小组派代表谈谈体会和感受。

3.欣赏齐白石的《蜻蜓、莲蓬》。(1)提问: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2)教师介绍齐白石和他的《蜻蜓、莲蓬》。(3)再来看看这幅画,有没有新的感受?

4.齐白石先生把对生活的感受都表现在自己的画上,让我们学习一下,用画来表现平时非常熟悉的一件东西。(出示实物:卷心菜或甜橙。)(1)请你说说眼中的它。(学生各抒己见。)(2)看三幅图片。(整个轮廓、侧面的切面、横向的剖面。)(3)看过图片有何感受?(4)小结:对于熟悉的事物,如果从一些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5.学生练习,表现感受。(1)用画笔从不同角度表现自己带来的蔬果。(在切开蔬果时注意用刀安全。)(2)作品展示,互评。

11、竹

一、教材分析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的寓意。

难点: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用竹子制作工艺品,掌握构图方法。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片或实景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竹子,学习水墨竹子的画法并尝试制作有关竹子的手工作品。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3.让学生感受竹秀丽、挺拔的自然美,培养其赏竹及热爱自然的情趣,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初步领会传统文化中植物人格化的内涵。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墨汁。

(教师)表现竹的有关美术作品或图片、视频资料、音乐。教学过程

1.认识竹子。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欣赏竹子。(1)展示、欣赏课本中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讨论介绍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表示作者希望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3.竹子画法。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竿、竹叶)的过程。4.尝试画竹。鼓励学生运用水墨形式表现竹子。5.展示评价。学生互评作品。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竹材料、胶水、剪刀等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教师)竹制品的图片。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说说竹子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2.学生分析教材上的作品,欣赏竹材料的巧妙应用及丰富的造型。3.学生讨论竹材料的加工方法。

4.展示竹制品,欣赏范例并同时分析其构思和制作的技巧。(提示:学生分析与教师讲解相结合。)5.学生分组讨论创作意图并相互交流。

6.学生实践,分组合作。要求以竹材料制作一件手工作品。

7.教师及时指导,对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构思与造型制作进行讨论并鼓励。8.学生交流作品并自由表达制作感想,可自评、互评。

12、奇思妙想

一、教材分析

重点:展开联想,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难点: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设计一个奇妙的图案,能体现出一定的创意。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了解创意是现代设计的灵魂,奇思妙想是创意的基础。2.通过联想活跃学生的思维,学会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课前准备

(学生)纸、颜料或其他的材料。(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提出课题。(1)用多媒体展示优秀的汽车广告。教师提问:这则广告表达了什么含义?广告中有什么样的创意?(2)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3)教师总结:一则优秀的广告需要有一个好的创意,创意是现代设计的灵魂,而“奇思妙想”是创意的基础。(4)揭示今天的课题:《奇思妙想》。

2.图形体验,加深理解。(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欣赏并讨论教材中所例举的作品“奇”在何处?“妙”在哪里?(2)学生代表发言。(3)教师总结:教材中这些作品都具有很好的创意,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给作品以深厚的意蕴,同时也给读者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体验。

3.联想练习,激发创意。(1)课件展示图片,请学生思考:除了单形和组合联想,你还有什么与之不同的联想吗?用简单的绘画形式表达出来。(2)学生练习,教师挑选出优秀的练习并让学生自我评述。(3)教师总结,并引出下个问题。4.总结练习,方法拓展。(1)教师提问:“奇思妙想”图像的创作方法多种多样,如果用电脑设计会有什么优势?大家还有其他的方法吗?(2)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总结。

5.构思作业,强化创意。(1)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鼓励大家大胆创意。(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作业展示,知识拓展。(1)学生展示并表述自己作品的创意,教师对优秀的作业予以表扬和肯定。(2)小结本节课内容,并拓展说明“奇思妙想”在其他艺术创作领域中的运用。

13、纸雕塑

教材分析

重点:学生感受纸的质感,理解纸塑的方法,学会用纸作为基本材料塑造物体。难点:如何利用纸材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使作品具有新颖性、独创性。课前准备

(学生)报纸、其他纸材、胶水、剪刀等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教师)优秀纸雕塑。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1)让学生拿出纸张折一个物体。(如飞机、轮船、千纸鹤等。)(2)完成后对比教材上的作品看一看、想一想。(3)教师提问:折纸与书本上的纸雕塑在表现上有何不同?你知道这些作品是用什么塑造出来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4)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深入理解。(1)请同学们欣赏教科书第32页,说一说教材中的人物作品,作者是用什么样的体块和色彩来表现的?(2)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3)教师总结。

3.体验方法。(1)讲解方法并作示范。讲解纸雕塑的艺术特点是如何体现的,在制作中重点强调要把纸团紧,要强调物体的团块结构。(2)教师提问:除了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你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去塑造物体?(3)学生分组讨论,说说有什么独特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形体。(4)教师对学生的方法要予以肯定,同时提出一些建议。

4.布置练习。(1)练习:用报纸作为基本材料塑造一个动物。(2)教师提出比赛机制,激发学生的创作。(3)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欣赏。(1)学生展示作业。(2)学生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最佳效果奖。(3)课堂小结。

14、包装盒设计 教材分析

重点:包装盒设计的构造特点和用途。难点:包装盒形式多样的表现。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不同形状的包装盒。(教师)多媒体设备、中外优秀包装作品。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商场、超市整齐美观的货架和具体产品美观的包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讲解包装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并提示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有特点的包装?

2.深入教学。(1)教师演示教科书中形式多样的包装盒,提示学生思考:这些商品的包装有什么作用?(2)教师再展示一组中外优秀包装盒设计的作品,请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包装盒的形式有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演示边讲解包装盒的形式与特点。(3)重点演示包装盒的设计制作过程。教师出示已制作好的包装盒,并把包装盒展开,使学生了解包装盒的设计结构,并进一步讲解包装盒的制作过程。(4)教师演示色彩鲜艳、装饰美观的包装盒设计作品。请学生讨论:包装盒装饰有哪些特点?(包括装饰的文字、图形、色彩、商标等。)

3.布置作业。请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包装纸盒,要求体现作品形式的创新,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4.课堂延伸。请学生到超市做一个调查报告,介绍某一类专题包装,如绿色食品、陶瓷产品等。

15、中国世界遗产

教材分析

重点:能欣赏、了解、感悟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感受。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课件等。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1)欣赏几幅图片:皖南古村落西递、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乐山大佛。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些地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提示:这里欣赏比较的世界遗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2)讨论交流:①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③你更喜欢哪一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发现。(3)学生汇报。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2.讨论交流,师生互动。(1)讨论一:“什么是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的标准是什么?世界遗产分哪几类?”(2)讨论二:“看看自己带来的材料哪些是属于自然遗产?哪些是属于文化遗产?哪些是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3)交流: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来汇报、欣赏中国的世界遗产。(提示: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活动中,建议教师结合学生的资料进行适当的补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欣赏体会,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3.小组合作,表达感受。(1)教师出示课件《神州风采》,学生欣赏。(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欣赏感受。(四人小组合作进行,并将感受写下来。)(提示:在活动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尽量尊重小组同伴的意见,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展示作品,师生评价。(1)每一组把写好的感受进行汇报交流。(2)全班评选出印象最深刻的作业,教师小结。

5.小结谈话,课后拓展。(1)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简单地了解了中国的世界遗产,并且写了自己的欣赏感受。今后我们要更加关心身边的事物,也许更多更美的世界遗产就在你的身边。(2)学生课外的活动拓展:寻找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源。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现状资料以及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源。(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欣赏比较,启发谈话。(1)出示黄山申报时的图片以及现在黄山游客人满为患的图片。谈话:这两幅图片看了有什么感受?(2)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觉得人们在饱览世界遗产风光的同时应该怎样保护它们?

2.结合教材,激发创意。(1)看书讨论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问题。①你最喜欢哪一处世界遗产?准备给它取个什么保护口号?②你认为小组内哪位同学的口号提得特别好?为什么?(2)结合课件中的作品,深入探讨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和方法。3.构思主题,深入探讨。(1)交流课前收集的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料,集体讨论是否具有申报的价值。(2)针对讨论结果议一议怎样来申报世界遗产?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争取?(3)将申报项目的设计稿写下来。

3.小学美术第十二册教案 篇三

划(苏少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苏教版第12册第17课:

课题:头饰与帽子

(一)一、教材分析:

帽子同学们都很熟悉,本课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帽子入手,通过欣赏、比较、试画、创作等环节,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帽子的文化习俗,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未来的帽子的形象。

(1)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从造型、颜色、用途、习俗等方面了解各种各样的帽子。

2、操作领域:用写生帽子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创作。

3、情谊领域:开拓视野,感受帽子的美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用写生的方法画1-2顶自己喜欢的帽子。

教学难点:帽子的立体造型表现。

(3)建议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方案1(写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帽子展示的影视作品、、范画、辅助图等

学生准备:带一顶帽子实物,收集的有关帽子方面的文字、图片材料。

教学思路:

、感知与体验:

A、谜语切入:一物生得巧,地位比人高。白天一肚毛,夜里空肚熬(帽子)。

B、欣赏同学们带来的帽子和头饰,用摸材质、看颜色、说外形等方法来介绍自己的帽子和头饰。

c、试着画一画自己带来的帽子和头饰。

D、老师进行修正和评价。

2、创造与表现:

A、老师请同学们观看影视剧、戏曲、少数民族中的帽子及头饰的形象,比较它们的风格。

B、了解帽子的结构:帽檐、帽身、帽带三部分组成。

c、欣赏书上的图片,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顶?它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D、老师用写生的方法,示范画一顶自己喜欢的宽边草帽,注意画出帽子的立体的感觉,并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帽子的材质。

E、作业要求:请同学们用写生的方法画一顶自己喜欢的帽子和头饰。

3、评价与反思:

A、举办千变万化的帽子和头饰展,请同学们将自己设计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最佳写生奖的评选。

方案2(想象创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帽子展示的影视作品、、范画、辅助图等

学生准备:带一顶帽子实物,收集的有关帽子方面的文字、图片材料。

教学思路:

、感知与体验:

A、今天,同学们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帽子,请同学们把自己带来的帽子戴在头上,相互欣赏,请几位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帽子。

B、请同学来说一说帽子有什么作用?(实用、美观、是职位的象征等)

c、用单线笔试画自己带来的帽子。

D、小故事:(帽子的起源介绍)一顶帽子,在现代人看来,是极普通的日用品。可是在远古时代,人类哪里懂得戴帽,更谈不上制作了。很久很久以前,黄帝带领他的群民,在长期的劳动中获得了不少经验,有过很多发明创造,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难题,如帽子的发明就是其中一例。有一年冬天,黄帝打算举行一次庆功大会,事前派胡巢进山打猎。这年冬天,气候特别严寒,胡巢他们每天在山林里和野兽搏斗,获得了大量猎物。当他们准备返回的时候,气候突然变得更加寒冷起来怎样才能避免更多人被冻伤呢?胡巢正为此着急时发现眼前的树杈上架着不少鸟窝。胡巢随手拿起一块石头,一下子就把鸟窝打下来了。他拾起来仔细看了看,又用手在鸟窝里外摸了摸发现鸟窝却又绵又暖。他随手就给身边一个冻掉耳朵的人戴在头上。周围其他人看到后也纷纷上树去摘鸟窝,戴上了鸟窝再也不怕掉耳朵了。当胡巢带领打猎伍,抬着大批的猎物回到桥国的时候,黄帝亲自带领臣民远道迎接。当人们发现打猎回来的人,头戴鸟窝时,连黄帝也觉得很奇怪。胡巢便把进山的经过向黄帝汇报。黄帝听后大加赞扬。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头上戴的鸟窝叫帽子.黄帝对嫘祖说:“我希望我的臣民在大庆的日子里,人人头上都有帽戴。”人类戴帽也就从那时开始流传下来。”

E、古代初期,无帽而有巾。巾是人们在劳动时围在颈部用来擦汗的布,由于风沙日晒,人们便将巾裹在头上,由此渐渐地演变成了各种帽子。古时候,帽子是一种权贵的象征。清朝时这种象征更为显著,平民跟官员所戴的帽子有所差别,文官跟武官的帽子也不一样。而皇帝的帽子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象征。但到了现代帽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平常饰品。

2、创作与表现:

A、欣赏:《还珠格格》中的香妃的头饰,和还珠格格的大拉翅帽,清朝官员的凉帽、暖帽,以及少数民族的各种头饰和帽子。

B、比较:

将少数民族的帽子和头饰与同学们带来的现在的帽子、头饰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帽子的小装饰比较丰富。

接着播放:模特儿时尚帽子和其他职业的帽子,同样观察这两类帽子在造型颜色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模特的帽子在造型上比较夸张,颜色上也比较丰富。

c、老师示范:用单色笔画一顶少数民族的帽子或头饰。

D、学生进一步的练习:用单色笔画一顶少数民族的帽子或头饰。注意画出立体感。

E、欣赏:通过图片,了解一些有趣的帽子例:带探照灯的井下工作帽、带电风扇的凉帽、卡通帽等,知道这些帽子是多功能的。

F、设疑:看到这些有趣的帽子和头饰,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可以从哪几点去考虑来设计未来想象中的帽子和头饰呢?

G、同座位讨论、全班交流,得出结论(外形变、多功能、装饰变)三个方面来设计。

H、老师分别出示三种造型的帽子和和头饰例:熊猫帽、带收音机和照明灯的多功能帽、带小星星和月亮的头饰等。

I、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设计一顶未来的、与众不同的帽子或头饰。

3、评价与反思:

A、举办《未来帽子、头饰大赛》,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装饰奖等多个奖项,鼓励学生想象与创作。

B、欣赏国外的有趣的帽子或帽子杂技表演,了解帽子的更多的用处。

(2)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要注意观察帽子的外形及各部分的关系,避免画小,形不准等问题的发生。

(3)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画的不立体。

解决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圆边的边缘线的画法。

问题2:容易画小。

解决方法:提示学生画得帽身要装得下自己的拳头。

三、学习评价建议:

(1)

学生的评价:可根据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形的把握、色彩的运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大家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3)

评价的方式:自评、同座位互评、全班选代表发言评价、老师的评价等,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师生互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评价。

四、教师教学随笔:

帽子的形状不是很复杂,而且人人都有帽子,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用写生的方法,还是用想象创作的方法来表现画面。如学生把握帽子的形状较好,可以在学生把握大体形状的基础上,再进行想象创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还可以利用“小红帽”的故事,用创编“帮小红帽设计新帽子”的情境,来请学生设计新颖的帽子。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8、帽子

(二)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帽子的基本结构,通过各种游戏、谈话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

操作目标:学习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制作一顶纸帽子,利用各种不同的装饰材料装饰美化自己的帽子。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造型,表现的过程中,体验立体造型的乐趣。

(2)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制作纸帽子的基本方法,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装饰。

教学难点:在基本的制作方法上进行想像创新设计,制作有个性的帽子。

(3)建议课时:1~2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案例

(一)(1)

欣赏时装秀表演.,感受各种独具特色的帽子秀,说说自己的感受。

(1)展示教师自己制作的帽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揭题——

我做的帽子

(3)图片欣赏,感受体验:展示各种帽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外形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最喜欢哪顶帽子?为什么?

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帽子的形状,色彩,装饰等;

总结归纳帽子的基本结构——帽檐、帽体

(4)学习

一、两种制作帽子的基本方法

(5)

启发想象,鼓励创新.。

教师提问:你还能创造出其他形状的帽子吗?

你能把自己的帽子打扮一下,使它变得更美吗?你想怎样装饰?

(6)作品展示,体验成功.让学生戴上自己设计制作的帽子进行模特表演,体验成功的快乐。

案例

(二)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戴上自己心爱的帽子。

2、师生交流帽子的作用。

3、揭示课题:千变万化的帽子。

二、学习新知:、欣赏帽子的图片,感受各种奇特的帽子,师生共同归纳出帽子的基本型和装饰美。

3、请学生上台展示帽子基本型的作法,并启发学生想出其他造型的做法。

4、教师示范一至两种,在基本型上进行增加或删减形成新帽形的作法。

5、小组讨论本组想要制作的帽子造型并交流。

6、请学生自行归纳出帽子的制作步骤,教师再进行补充。

7、作业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顶有特色有创意的帽子。

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

三、学生制作,师巡回指导。

四、帽子展示会。、小组自述帽子的造型特点和装饰特点。

2、你喜欢哪组的作品,为什么?

(2)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通过欣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参与设计制作帽子的热情,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他们会很想自己也亲手设计制作一顶帽子。让学生自己试着动手把一张平平的卡纸做成立体的形状,不会的部分再由老师进行启发性的讲解。有助于本课重点的解决。

在帽子基本型上进行想像创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来说一说,教师通过示范在帽子基本型基础上的进行增减变化,有助于解决本课的难点。

(3)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可能学生对于制作帽子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在示范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小结。这样强化了学生对帽子制作步骤的了解。另外的配合也很重要。在这一环节,通过展示帽子在基本型上的增减变化,更加形象化,有助于解决本课难点的解决。

三、学习评价建议:

a)

学生自评:

是否大胆地进行尝试制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是否积极思考、并且与同伴进行探究、交流与合作

b)

同学互评:

是否发现别人在动手制作中的动手创作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肯定等方面的评价。

c)

教师点评:

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创新,肯定学生的作品,表扬认真、细心、具有特色的作品。

四、教师随笔

由于帽子的知识特别丰富,在一节课里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力求做到少而精,不摆花架子,让学生学得扎实。

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把帽子用来隐蔽、保护自己,又或者用来遮风挡雨。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帽子还可以体现人们的身份地位。通过本课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帽子的起源、它的不同作用,还可让学生在欣赏、和设计帽子的活动中,获得审美享受,体验设计与制作作品的乐趣,在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欲,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与合作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感受共赢互利。

第19课现代雕塑

案例1:

教学目标:

、培养审美情趣

2、学习现代雕塑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现代雕塑知识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现代雕塑

二、讲授新课:

雕塑发展到近现代,与古代雕塑相比较,在内容、观念、风格、形式以及材料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变化。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新型材料的诞生,没有崭新的创作思维和审美意识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这样名目繁多的各类雕塑艺术。

、现代雕塑流派

20世纪,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雕刻外,相继产生了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的雕刻,同时还出现了抽象派雕刻、装配雕塑。

另外,活动雕塑、软雕塑以及植物雕塑等等也随之产生。因此,用“缤纷缭乱“来形容现代雕刻艺术流派是再恰当不过了。

2、作品欣赏(投影)

(1)《运动》

基恩哈林

西班牙当代雕塑家

(2)《会走的石头》

光根伸夫

日本当代雕塑家

(3)《魔术师》

艾杰里斯

美国当代雕塑家

(4)《舞蹈》

艾伦琼斯

英国当代雕塑家

(5)《大拇指》

塞萨

法国当代雕塑家

(6)《童话世界》

拉尔森

瑞典当代雕塑家

(7)《童眼看世界》

包林

中国当代雕塑家

(8)《潮》

刘少国

中国当代雕塑家

(9)现代公园雕塑

中国

(10)现代街头雕塑

法国

(11)现代广场雕塑

美国

3、谈谈自已欣赏后的真实感受:哪些作品看懂了或没有看懂,欣赏或不欣赏哪些作品,为什么?

4、对家乡、学校的雕塑作品提出自已的意见。

5、用纸或黏土仿制或创作一件现代雕塑,来美化家乡、社区或者学校。

6、作业评价

教后札记:

学生学会了怎样鉴赏一件物品,提高了欣赏水平。

案例2:

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外国古代、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

2、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3、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语言表达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介绍古代希腊、罗马雕塑的艺术特点和近代罗丹雕塑。

2、我们对雕塑艺术的看法。

教学难点:

如何欣赏分析雕塑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请同学提问。

(一)、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有同学知道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古埃及、古印度、古代希腊、罗马、两河流域等。

教师:古文明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雕塑艺术,引入课题。

(二)、介绍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

学生:同学介绍古代希腊雕塑艺术的特点。

多媒体:介绍希腊雕塑图片欣赏。

教师:补充介绍希腊雕塑艺术。

强调希腊神话雕塑的情节性、表现力。

2、希腊雕塑裸体特点。

3、希腊雕塑创造了理想的典型的美的形象。

学生:同学介绍罗马雕塑艺术的特点。

教师:补充介绍罗马雕塑艺术。

罗马雕塑的继承性。

罗马雕塑生动的个性特点。

多媒体:介绍罗马雕塑艺术图片。

小结:希腊雕塑和罗马雕塑比较:

学生:谈谈感受

(三)、文艺复兴雕塑《大卫》欣赏。

(四)、介绍近代外国雕塑艺术。

、图片欣赏:《伏尔泰坐像》、《马赛曲》

2、教师:罗丹介绍

多媒体:罗丹作品欣赏,重点是〈加莱义民〉

学生:谈谈感受

介绍布郎库西、摩尔等雕塑家作品。

学生:谈谈对西方现代抽象雕塑的认识。

(五)、同学谈谈秦始皇兵马俑与希腊、罗马雕塑的不同特色。

(六)、同学提问。

下节课安排:

一部分同学动手制作泥塑,一部分同学写生活动。

第20课陶艺

(一)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介绍陶艺知识,通过作品欣赏,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感受泥性、了解陶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基本成型方法。

柔软的泥土经过了火的洗礼,变成了坚硬的陶器。面对着自己捏制的陶器,孩子们个个欢呼雀跃。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做陶并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的承认,而是与土、水、火的不断交往中,表露自己的感情,获得愉悦的情绪。陶艺创作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扩展的、想象的、自由的和多项的模式,它的造型有平面的、立体的;有具象化的、意象化的、抽象化的;也有综合的、多元材质合成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陶艺作品艺术特点和基本成型方法。

(2)操作目标:感受泥性,并用三种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塑造自己喜欢的形体,培养动手动脑和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热爱祖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激发无穷的创造力。

2.学习内容

了解陶艺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特点,学会多角度欣赏陶艺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陶艺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特点,了解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的制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陶艺的艺术特点,选择一种手法表现陶艺作品。

3.课时建议: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l

课前准备:

师:陶艺作品成品若干、收集有关陶艺教学的DVD,陶艺作品图片等。

生:每人准备黏土1块,牙签、制陶工具。

l

设计思路:

、欣赏与感受

师:陶艺是人类第一次凭自己的意志,利用天然物质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今天,我们继续来感受陶文化,学习陶艺基本成型法——泥板成型。欣赏、感受陶文化,激发创作欲望。

(1)陶艺知识

教师出示2件唐三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学生说说对它的认识。

介绍唐三彩和陶艺知识。

(2)名作欣赏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到“世界陶艺馆”中参观,看看这里的陶艺表现的是哪类题材?造型有什么特点?

出示陶艺作品:《陶人》(非洲)、《陶猪》(北美印地安人)、《三彩天网俑》(唐)、《鸟哨》(贵州)、《猫》、《牧归》。

分组讨论,然后挑自己喜欢的作品发表欣赏感受,在讲到题材是人物的陶艺作品时,还可以用体态、表情来模仿。

小结:这些作品有的俯首虔诚、有的怒目凶狠、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憨态可掬,造型都非常简洁、夸张,是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批瑰宝。

(3)学生作品欣赏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批学生作品,这些作品虽然不是那么成熟,但却有另外的一种美——稚拙美,这些作品表现的是同学们喜欢的题材,再现的是我们身边的事物,下面请大家观赏。

出示学生作品3幅:汽车、河马、陶罐人。

实物出示学生作品4幅:我造的陶屋、古老的桥、我设计的器皿。

师: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想?

孩子们的这些作品都是采用了陶艺的基本造型手法——泥板造型法制作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老师相信同学们能做出和他们一样好的作品,甚至比他们做的更好。

2、分析与探讨

(1)

图片对比

教师出示2幅陶艺作品图片,制作方法分别为——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

学生欣赏画面中的陶艺作品,分析表现手法上的区别,用语言表达。

师:这两幅作品分别运用了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的制作手法。

介绍这两种制作手法:泥条盘筑法产生于石器时代早期的制陶法,是将黏土搓成泥条,在底部盘筑上去直至器口,然后拍打并抹平盘筑时留下的沟缝,干后入窑烧制成陶。我国云南思茅傣族中还继续存在。泥板做陶艺是现代陶艺家常用的手法。

学生讨论泥条盘筑法的制作步骤和制作技巧。

(2)教师演示

泥条盘筑法——找一泥块,放在手心中搓圆,然后用两手掌搓长,再将泥条放在桌子上,十指成弧形,稍稍用力并慢慢由中间向两边将泥条搓长。力求泥条粗细一致、圆整;再将泥条盘筑在底座上形成花瓶或者竹篮等造型。

泥板成型法

3、启发与交流

学生讨论准备运用泥条或者泥板塑造什么形象呢?是独立完成制作还是小组合作?表现什么主题(小动物、人物、建筑造型、器皿系列等)?

4、创作与指导

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擅长的手法表现一件陶艺作品

5、举办小型“陶艺展”

(1)学生展示自己的陶艺作品

(2)欣赏彼此的陶艺作品,互评、自评,说说你最喜欢谁的陶艺作品?在造型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6、课后延伸

师:今天我们用泥板成型法制作出了很多吸引人的陶艺作品,让我们的陶艺展厅独具特色,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陶艺世界”,让我们看看还有哪些新颖的创作!

三、学习评价建议

.学生的评价:

(1)是否初步掌握了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这两种基本的制陶方法;

(2)是否能运用泥塑的方法进行造型表现;

(3)是否在欣赏中体会到陶艺作品的美;

(4)是否用语言或文字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合理的评述。

2.教师的评价:

(1)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2)能够大胆创作;

(3)能否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

3.评价的方式: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评。

四、教师教学随笔

陶艺的教学和其他艺术门类的教学应有所区别,因为陶艺创作中有平面、构成、雕塑等众多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知识和动手能力。既要了解“传统”,又要知道“现代”。“传统”指的是学生的美术基本功,“现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立体概念,用特殊的泥土材料去塑造和表现。在教学安排上应使学生了解泥土这种材料,并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它。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常规基础上寻求变化的拓展,除了学习实用的杯、盘、碗、钵等器皿造型外,还应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探索无限丰富的形式语言、观念、意识和情感。

五、教学资料库

陶艺是什么?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现代陶艺是针对西方工业化生产日益发展、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制作的现象而产生的。虽然大工厂生产出来的瓷器比手工陶瓷器更为精细、工整,而且价格更便宜,然而这种整齐划一的产品缺少个性和变化,因为每十件、每二十件的陶瓷器都是一样的,渐渐使人们厌倦,这种情况在其他行业也是一样!于是现代社会开始崇尚个性,崇尚自然朴实的风气!这时,有一些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富于陶瓷制作者个人特性的陶瓷,陶瓷作品的造型和表现手法开始丰富起来,不只限于日常用的器皿,一些纯粹的陶瓷造型艺术或陶塑也大量出现了,这些人成为最早的陶艺家。现代陶艺就此诞生了!

陶艺的发展史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彩陶艺术――仰韶文化之后,制陶业的突出成就是黑陶艺术――到了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秦代陶俑神态生动逼真――汉代出现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唐代最具代表的是唐三彩釉陶――清代出现青瓷。

制陶过程、练泥。目的是去除泥土中的杂质、空气等,使泥块致密,软硬一致,以利成形。通常有摔泥法、捶泥法、卷曲法。

2、制胚。将泥塑造成所需要的形象,阴干后待烧。制胚方法有两种:手工成型、轮制成型。手工成型有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徒手捏制法、综合成型法。

3、施釉。给阴干的胚体上釉水。

4.小学美术第十二册教案 篇四

(一)教学重点 1.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等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能有目的地加以运用。2.能用各种形式表现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义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利用多种媒体,如蛋壳、废包装、稻草等材料制作作品。2.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教学时间安排第一周:三百六十行

(一)① 三百六十行

(二)① 第二周:纸柱造型① 现代建筑① 第三周:我设计的未来建筑① 听音乐.画音乐① 第四周:奇怪的图形② 第五周:画汗衫①·· 水墨园林① 第六周:美丽的园林② 第七周:我造的花园② 第八周:小玩偶②第九周:偶戏

(一)② 第十周:偶戏

(二)② 第十一周:成长的变化

(一)②第十二周:成长的变化

(二)② 第十三周:头饰和帽子

(一)② 第十四周:头饰和帽子

(二)② 第十五周:现代雕塑② 第十六周:陶艺

(一)陶艺

(二)第十七周:整理与复习第十八周:期末考试教改措施1.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2.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3.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教学研究课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注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研究》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科教学计划 2010年2月 学科美术年级一班级全年级执教刘锦景教材分析本学期一年级使用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九年义务教育湘版美术实验教材。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安排了四个新的学习领域。

1、“造型、表现”(即运用多中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2、“设计、应用”(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梅花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教学工作计划《苏教版美术第十册 第二册 第十二册教学计划》。),3、“欣赏、评述”(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组部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4、“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这些课程内容新颖,版面美观,贴近学生的生活,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爱。班级情况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对于美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所以在作画时教师要初步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对于想象画、命题画孩子也有较大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的描绘。完成作业的速度不一,部分同学习惯于带回家去完成,少数同学形象表达能力还停留在幼儿园的水平。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要点(1)感知各种随意形状。(2)认识和运用各种平面形、常用色。(3)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4)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5)欣赏祖国风光和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2、能力培养要点(1)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从无意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3)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活性,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4)提高对色彩美、形状美的能力。

3、审美教育要点本册教材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让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使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感到兴趣。

4、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教学时间安排第一周:第1课雪 第二周:第2课水墨游戏第三周:第3课雕泥板 第四周:第4课我的地图 第五周:第5课美丽的盘子第六周:第6课 春天的颜色 第七周:第7课 转转儿 第八周:第8课 校园真热闹 第九周:第9课 这是我呀 第十周:第10 课 纸线绳小浮雕 第十一周:第11课 神奇的瓦楞纸 第十二周:第12课画味觉 画嗅觉 第十三周:第13课送你一个书签 第十四周:第14课 中国民间玩具 第十五周:第15课外国民间玩具 第十六周:第16课好大一幅画第十七周:整理与复习第十八周:期末考试教改措施

1、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因此要特别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特别让他们记住在准备工作,上课纪律,及作业等方面的一些要求。抓住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无法长时间端坐的特点可以结合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学研究课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注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研究》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科教学计划 2010年2月 学科美术年级五班级全年级执教刘锦景教材分析

1、了解古代建筑特点,掌握亭和门的结构。了解它们在园林建筑中的作用,能画出或设计出新颖的门或亭子。

2、学习色彩基础知识,掌握色相环知识及色彩的明度和色相对比,并能应用于静物写生中,提高色彩应用技巧,培养审美情趣。

3、习设计基础知识,了解火花或贺卡,书籍设计要素,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

4、赏中外建筑,了解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及代表作,了解中外建筑成就班级情况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对于美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所以在作画时教师要初步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对于想象画、命题画孩子也有较大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的描绘。完成作业的速度不一,部分同学习惯于带回家去完成,少数同学形象表达能力还停留在幼儿园的水平。教学目标

1、以新课标的理念为依据,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重视人文精神,体现人文观念

2、学习掌握人物速写的几种方法,抓住人物体态特征,用简练多变的线条画人物的静态、动态、速写及人物肖像,提高线描概括表现物象的能力。用小学阶段所学的美术知识及技法结合古诗的意境进行古诗配合练习。选用一种绘画形式或技法用记忆画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美好童年。

3、注意学科之间的积累和联系,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使学科之间的综合效应更为融合和连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设计自己的贺卡和自己的封面。本册教材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掌握几种人物速写的方法,能抓住对象的体态特征,用简练的线条,概括生动地表现其特点,特别是动态的任务形象。难点: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表现能力的培养。在绘画、工艺制作中综合运用已学的构图、色彩等基础知识。欣赏中,接受电脑美术这一新颖艺术形式激发创美信心。教学时间安排第一周 第一课快乐时光 第二周 第二课黑白灰 第三周 第三课我设计的卡通形象 第四周 第四课为吸引人的招贴画第二十三课 桥上桥下第五周 第五课是世界地球日 第六周 第六课为我理想的居住环境第七周 第七课,柱状雕刻 第八周 第八、九课,画脸 第九周 第十课,看戏 第十周 第十一课、海洋生物 第十一周 第十二课,鱼的纹样 第十二周第十三课,我画的海洋生物 第十三周第十四课我做的海洋生物 第十四周 第十五课,线条的魅力第二十四课桥上桥下 第十六课,画性恪 第十五周 第十七课,作文插图 第十八课,儿歌和童话故事 第十六周 第十九课,寓言和神话故事 第二十课,诗配画 第十七周 第二十一课,我设计的图书封面,第二十二课我做的图书教改措施

1、发挥学生的小助手能力,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来体会教师的感觉,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2、利用课余时间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生活实际技巧,发展的潜力。

3、进行学生学习目的性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动中学关注学生各个年龄的心理特征和成长需要。

4、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期待性教育培养的理想和能力的提高。

5、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发展培养目标,减少专业性,突出趣味性和综合性,关注学生愉快教学和美术体验的乐趣,克服学生学习美术的困难和障碍。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云南之旅下一篇:如何管理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