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2024-10-11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共11篇)

1.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篇一

通过学习“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并说明你是如何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的。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聪聪妈妈的生日聪聪“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真乖礼物包装得真精美妈妈考考你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 聪聪“„„”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第二个活动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电脑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老师及时的点拨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没能发现以下这种方法我就适时地指导学生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纸盒分成侧面和上下面两大部分从而挖掘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长×宽×2。至此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第三个活动运用公式尝试解题。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我让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第二层回应情景发散思维。这时,我又巧妙地请出聪聪,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解疑。聪聪“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同学们帮我算算吧看谁算得快算得妙”这一题既回应了情景又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明白当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乘4加正方形的面积乘2来计算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是很多的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还及时地教导学生要学会感恩

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第三层走进生活深化理解。1.制作一个长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长方体玻璃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2.要涂漆一根长0.5米、宽0.2米、高4米的长方体柱子。①要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1千克涂料可以漆4平方米一共需要涂漆多少千克 ③如果1千克的涂漆要20元一共要多少元 我先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制作鱼缸和涂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几个再进行计算然后通过评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紧接着我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应用中学数学。第四个环节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并进行学习评价。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第五个环节作业——拓展创新课外延伸。欢度国庆节十月初五饼家举办“买一送一”的酬宾活动为了吸引顾客想用彩纸把两盒杏仁饼包装在一起。小朋友你知道有几种包装方法吗想一想哪种方法最省包装材料 课后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

2.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篇二

一、关注预习和作业, 分析学生“已知”

在开展学情分析时, 首先应当关注学生的预习与作业情况, 分析学生“已知”的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或情感积淀往往是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的重要参照, 对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展开分析能够让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让教师在新课教学时更有针对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时期, 许多重要回忆都在一点点形成, 这些内容都会慢慢影响学生对于人、事、物的情感与判断。不仅如此, 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大, 生活体验慢慢增多, 知识层面的不断拓宽, 学生在认识与了解一件事物上往往会有自己的判断。这些学生“已知”的内容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当着重了解与分析的学情, 对于这些内容有良好的认识将会更好地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作者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 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于要让学生透彻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意思, 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 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 听听长辈们讲讲他们小时候关于家乡生活的故事,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 让他们能够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许多学生对于这个小作业都非常积极, 在检验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时我会让学生来谈谈长辈们给自己讲的有趣的小故事。有的学生说道, 奶奶告诉他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 对于故乡很思念, 那里是奶奶成长的地方, 许多当地特有的食物、节日, 在城市都没有。学生在谈自己的感受时表示, 从奶奶的阐述中让他对于“思乡之情”有了一定程度的体验。这个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透过这样的作业形式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体会那些他们人生经历中还不曾有过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他们对课文中情感的体验。对于这些“已知”的分析也能够更好地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

二、解读教学内容, 分析学生“未知”

对于学生“未知”部分的探索分析是学情分析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教师在解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仍然存在的知识或情感空缺, 这将会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有针对性, 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生命的壮歌》全文由两个小故事《蚁国英雄》《生命桥》组成。两个故事主题相似, 都是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领, 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读起来震人心魄、扣人心弦。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读懂两个故事, 了解蚂蚁和羚羊逃生不同的方法, 感悟其中蕴含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自读自悟能力。但学生的阅读可能仅限于将课文读通顺, 浅显地理解内容。想要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尤其是这两个小故事中所传达出的那种在生死关头时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还是存在一定障碍的。很明显, 这些情感体验都处于学生的“未知”领域, 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挖掘, 增强学生体验的教学部分。为了让教学重点更突出, 让学生对于文意的理解更深刻, 我会先让学生观看我事先找到的一部小短片, 短片内容和课文中的故事非常贴近, 也讲了小动物在逃生时的经历。看完小短片后学生都觉得非常震撼, 画面的陈述确实比文字更有感染力。当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上时对于课文中描述的故事也会有更多共鸣。学情分析时对于学生“未知”领域的探究将会给教师的教学过程指明方向, 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三、挖掘学习需要, 分析学生“想知”

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挖掘, 分析他们“想知”的部分同样是学情分析时的一个重点, 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有益的收获。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 共有七个自然段, 是总分总结构, 第三、四、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 向自然学习的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 激起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本课的教学我以复习导入, 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老师就是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然后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例子朗读感悟, 使学生读懂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然后展开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 许多学生对于这些仿生知识, 尤其是透过对于各种动物的模拟如何来指导人类的飞行、轮船以及建筑设计等非常好奇, 充满了探究欲望。很明显, 这就是学生“想知”的一个领域, 也应当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重点部分。

四、结语

3.刍议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的方法 篇三

由于学习能力、智力状况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笼统做法,而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对小学语文教学学情进行分析和把握,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师的工作重点。

一、对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的原因

1.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花园里的园丁,园丁的职责在于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使花朵茁壮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掌握学情,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为满足学生的需要,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改进教师教学的需要

教师的教是针对学生的学,如果脱离了学生这一主体,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基于这一情况的教学才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如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透彻,那么一切的教学活动就犹如空中楼阁,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3.促进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教育,如果教育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蓝本,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判定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也是衡量一种教育模式的有效指标。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就不能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不能找出对策帮助其解决问题,也就不能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宏观的角度看,也就阻碍了整个教育的发展。

二、如何对小学语文教学学情进行分析

1.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分析

对小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测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态,从而为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为例,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日月潭的传说》,在对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朗诵课文;其次,在进行课文内容教学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文章所描绘的内容;最后,教师要进行深层次的教学,让学生试着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到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并为其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案。

2.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以学习《日月潭的传说》为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会进行课前预习,自主查阅课文中的生字,标注文章的段落,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对这些学情进行了解和分析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高教学要求、增加教学难度,在学生掌握基本课文知识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统一分析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了解、认知的事物也不一样。北方的孩子难以想象南方的江南水乡,南方的孩子也无法感受北方的冰天雪地。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学习的限制。例如,在学习《雪儿》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雪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雪儿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4.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才能学好语文课程。所以,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析。具体的方法如下: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对学生的兴趣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感兴趣内容的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掌握学情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是每个教师必须做到的,要对学生进行教导,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白学生需要什么,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整体把握,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2.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根据学生学习的具體情况,为其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也就能在教师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这样一来,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也就不再只是口号,而是一定会实现的伟大目标。

搞好学情分析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时,教师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课外语文,2012.

4.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篇四

(1)了解身边的信息和信息技术;(2)如何传递信息;(3)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对教材内容的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什么是信息,感受生活中的信息无处不在。了解信息的多种表现形式。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能借助信息技术用不同形式表现信息,能辨别信息的真伪。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培养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维护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课内容的分析,确定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表达 难点: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课堂预设)

二 次 调整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学生喜欢的侦探柯南的形象导入,拉近学生和信息的距离。通过侦破失物招领的案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因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中的信息无处不在。

(一)寻找失主,引出课题(导入激趣)

1.播放课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同学们看看认识他吗?(柯南)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位朋友吗?(柯南带着一副黑色眼睛,老师用 3D 打印机打印了一副柯南的眼镜准备送给今天表现最好的同学)

今天我们就学着柯南来侦破一起案件。今天早上有位同学在我们校园里捡到这个包(课件),他把包交给了大队辅导员。根据包里的几样东西,请我们的小侦探们分析一下这个包最有可能是谁的,好吗? 2.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样东西口红,分析:包的主人可能是女的 这里还有本一年级的数学书,分析:包的主人可能学生、家长、老师 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什么,一本书,上面写着“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分析:包的主人最有可能是一年级数学女老师 3.小结 你们真棒,从这三个简单的物品中找到了这么多有用的信息。(板书信息)谁愿意交流一下,通过查看不同类型信息文件,将抽 象 概 念 具 体化,总结出什么是信息。因为是使用电脑查看文件,所以此处也在潜移默化的渗透最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通过“你还从哪些地方见到过文字信息”、“你还见过哪些安全符号”等问题,培养学通过上面的案件分析,你有什么心得和收获?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信息无处不在。(板书:一、信息时代)对于得出结论和发言的同学,组长盖章奖励。

(二)多种类型,感受信息(重点部分)

1.信息的表现形式 老师要通过计算机给同学们看几个不通类型的文件,找一找里面包含的信息,比比谁的速度最快。第一个文件是老师的自我介绍,学生可以找到老师的姓名、学校、爱好等信息。通过分析得出这是文字类型的信息。请学生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文字信息。第二个文件是小心触电的符号,通过分析得出这是图形类型的信息。请学生说说你还见过哪些安全符号。第三个文件是老师的照片,学生可以找到老师拍照的地点、季节等信息,通过分析得出这是图像类型的信息。第四个文件是上课铃声,学生可以的到该上课的信息,通过分析得出这是声音类型的信息。第五个文件是大白机械臂的视频,学生可以的找到这个机械臂很软等信息,通过分析得出这是视频类型的信息。

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意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身边信息的多样性。

通过游戏教学法解 决 本 课 的 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增进团队默契,明确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信息”这样的抽象概念也可以通过游戏变得好玩、有趣,并通过使用计算机初步感受到现通过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总结出常见的信息表现形式: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板书)

2.小结 同学们真棒,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信息吗?小组互相说一说(这些通过文字、图形、图像,还有声音、视频等方式传递给我们的各种消息就是信息。)对于得出结论和发言的同学,组长盖章奖励。

(三)游戏互动,传递信息(重点部分)

1.接下来我们来玩个“你比我猜”的游戏。出示游戏规则:每次请一个小组上台,一个人比划三个人猜。比划者可以用语言或动作传递信息,但语言中不能带有要猜的词或字,否则按不计分处理。每组 5 个词,计时 30 秒。

第一组:举重 小白兔 上蹿下跳 奥特曼 电脑 第二组:街舞 蜗牛 手忙脚乱 喜羊羊 手机 第三组:打篮球 大象 三头六臂 哆啦 A梦 iPad …… 恭喜获胜小组每人得到两个印章奖励,其

代信息技术在传递 信 息 时 的 便利,为下一环节信 息 技 术 做 铺垫。

通过学生自学和交流,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课下去了解更多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相关的故事,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通过我国成功 发 射 “ 墨 子号”,增强学生的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他参与小组每人一个印章奖励。

2.接下来我们难度升级。出示游戏规则:将扇子图片通过教室软件在规定时间内传给老师的获胜。时间 10 秒。

3.小结 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不仅能用我们的身体和语言表达和传递信息,而且还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计算机和网络完成了信息的传递。

(四)信息技术,开阔视野 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吗?除了计算机你还知道哪些信息技术工具呢?请大家自学课本第四页,时间 2 分钟。学生自学后发言交流(获取、加工、存储、管理和传递信息的技术统称为信息技术。)(数码相机、卫星系统等是信息技术工具)

我们平时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计算机,课件出示计算机家族中的明星。那么课后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一下它们的故事。

除计算机技术外,还包含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通过“墨子号”发射的新闻视频让学生再

通过实例分析和微视频等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突 破 本 节 课 难点。引导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通过观看微视频,逐步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能够掌握简单的信息保护方法。通过问卷星进行在线当堂检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将“小组得分表”贴在黑板上,展次感受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短片)看完短片,交流感受。

(五)信息安全,社会责任(难点部分)

1.上课前老师收到一条短信,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播放中奖信息。提问:你觉得老师应该去领奖吗?为什么? 看来同学们都明白,原来我们收到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真的,对信息的真实性我们要加以区分。信息和信息技术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但是,同时也衍生出了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高科技犯罪。那么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要怎么做呢? 小组讨论一下(应当明确信息和信息技术(计算机)使用规范,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相关法律法规。)

课件出示,师生齐读。

作为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往往是信息侵害的受害者,那么接下来老师要通过一段微视频教给大家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播放视频。

2.总结 最后通过问卷星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的所学吧。公布答题情况,请组长将得分表贴到

示学生的学习过程。

黑板上,根据得章数颁发最佳侦探奖(3D 打印眼镜)。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课,对于这样一门学科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好奇。对于信息和信息技术这样抽象的词语只存在一些懵懂的意识,并没有系统明确的概念。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身边的信息缺乏归纳总结。学生使用电脑的水平是有限的,像通过教师软件传送文件和问卷星的操作还要提示和指导。

效果分析

不属于信息类型的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文字 0 0% B.计算机(答案)35 97.22% C.声音 1 2.78% D.图形 0 0% 正确率:97.22%

小明想给国外的朋友发几张照片,以下什么方式最快速?()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打印出来寄过去 0 0% B.网络传输(答案)36 100% C.自己送过去 0 0% D.没有办法 0 0% 正确率:100%

当你收到短信:“三星电子集团大陆分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恭喜您的手机号码中(二等奖)12.8 万元,兑奖热线:***”。你应该()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直接删除短信;(答案)33 91.67% B.置之不理 2 5.56% C.打个电话试一下 1 2.78% D.去领奖 0 0% 正确率:91.67%

个人信息都包括哪些?()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姓名 0 0% B.学校 0 0% C.家庭住址 0 0% D.以上都是(答案)36 100% 正确率:100% 学生学习的效果非常理想。其中第三题学生出的问题相对较多,学生会认为置之不理也是正确的,此处教师再加以引导。

教材分析 《信息和信息技术》是小学阶段的第一课。是理论知识课。是使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这个学科的重要一课。(不是电脑课、计算机课、上网课)本课教材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为依据,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合理恰当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因此这一课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

(1)了解身边的信息和信息技术;(2)如何传递信息;(3)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对教材内容的补充); 评测练习信息和信息技术

学号: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属于信息类型的是()

[单选题] *

A.文字 B.计算机(正确答案)C.声音 D.图形

小明想给国外的朋友发几张照片,以下什么方式最快速?()

[单选题] * A.打印出来寄过去 B.网络传输(正确答案)C.自己送过去 D.没有办法

当你收到短信:“三星电子集团大陆分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恭喜您的手机号码中(二等奖)12.8 万元,兑奖热线:***”。你应该()

[单选题] * A.直接删除短信;(正确答案)B.置之不理 C.打个电话试一下 D.去领奖

个人信息都包括哪些?()

[单选题] * A.姓名

B.学校 C.家庭住址 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课后反思 1.结合《指导纲要》和《课标》,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站在四年级学生的立场进行了思考。

3.注重了学生在课上每一个环节和整堂课最后的评价,使用了“打分表”和问卷星等形式。

4.《信息和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在一节课上既想把相关内容都呈现出来,但实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这个题目在课时设计和内容设计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这也是下一步我要研究的重点。

课标分析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5.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 感受信息重要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游戏 1 1--贝爷生存游戏】

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1.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多 2 公斤;2.队员都是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3.队员只可以从给出的物品选择三件。

四人一组组成探究小组 这是进入高中第一节课,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不甚了解,通过这样一个游戏情境的导入,提供给大家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生存游戏”让同学体会到物质、能源和信息是我们生存需要、也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分 【游戏 2 2--感觉剥夺实验】

请一位学生地上讲台来,用老师事先准备的布条蒙住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并谈谈感受。

自告奋勇的感受剥夺实验 有了第一个游戏的铺垫,这个游戏的开展,学生就能放开,不会太拘谨,同时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剥夺实验”来让学生重点感受“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1 分 【T PPT 观看视频--感觉剥夺实验】

学生观看 进一步体会信息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分(二)、通过事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信息的定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案中给出的一些事例或者自己联想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分组讨论,并对导分组讨论并进行投票,同时总结出理由。

每组由一个同学代表学生这个年龄段已经具备了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的能5 分

学案中给出的信息的三大定义进行投票,选出与自己认知最贴近的一项,并说明原因。如果没有可以自行写出自己对信息的定义。

①信息论香农的定义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有新内容或者新知识的消息。

②控制论维纳的定义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是不能量。

③钟义信的定义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④其他定义

发言。

力,所以让学生自己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抽取总结出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信息”定义,是对这种能力一种锻炼,同时鼓励学生不要限定在以后的知识架构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权威敢于提出质疑。

(三)、教师讲授“信息的定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 [ 讲授 信息的定义] ]

介绍引用的三个定义 ①信息论香农的定义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有新内容或者新知识的消息。

②控制论维纳的定义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是不能量。

③钟义信的定义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④其他定义(上网搜索的界面展示)

交流:结合事例共同理解这几种信息的定义。

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目前对信息的定义有很多,显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信息会有不同的认识与描述,因此,到至今没有达成共识。

同时引申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对于知识的认知因为视角不同、层次不同、价值观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总结表述,同样对于人或者物,我们也会因上述途径的5 分

不同出现认知表述的差异,而我们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也会因此而已,请大家理性对待这一正常的现象。

(四)、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游戏 3 3--你做我猜】

游戏规则:请三名同学上讲台将老师准备的纸条信息准确地告诉下面在座的同学,可以用任何方式,但是不能重复前面同学用过的方式。

[ [ 要求] ]

1.三张纸条信息:

①喜欢

②奶牛

③草

2.每个人不能用其他人使用过的方式

3.根据上面的信息表达组成一句完整的话。

同学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体会交流信息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信息的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 载体依附性; 时效性;真伪性; 价值相对性; 可加工、处理性; 价值增值性 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会信息的特征以及意义。

信息的基本特征是理论性,通过生动的、实际的游戏或者案例自己分析总结出信息的特征。分 【拓展练习交流分享】

1、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信息的共享性):

2、真假难辨(信息的真伪性):

3、老皇历看不得(信息的时效性)

4、一传十,十传百(信息的传递性)

5、玉不琢,不成器(信息的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6、“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信息的相对性)

两种模式 【模式一】.没有网络环境,通过导学案上的拓展练习,进一步内化理解信息的特征。

【模式二】.网络环境下:直接联网上机用问卷星在线作答,进行信息的特征的进一步内化理解,同时问卷星可以实时进行题目的正答率统计,进行难点讲解。

两种模式:

一是通过导学案进行的; 二是网络环境下的问卷星的拓展练习; 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信息的基本特征,巩固知识。分

3、交流及评价 两种模式 【模式一】

可以现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评价,然后进行班级交流。

【模式二】进入 BBS论坛,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查看其他小组的发的帖子,有可能的话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分享学习成果 5 分(五)、总结与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 [ 讲解] ]深入了解信息的各种特征,既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内容,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信息的特点,有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形成新知识,挖掘信息的应用价值。

【板书】课堂小结 一、信息丰富多彩(信息的定义)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 载体依附性; 时效性;真伪性; 价值相对性; 可加工、处理性; 价值增值性 练习(课后)

搜集身边的、生活中的常见的例子。讨论我们是如何利用信息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的。

引导学生去关注我们可以如何利用信息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分

学情分析:

学生是刚刚升入高中,是本节课是他们的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

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这个阶段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自己从大量存在的事实案例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效果分析】:

1.通过形象的事例,生动的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学生能很容易的接受,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了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的知识。

2.理解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特征这些知识点,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小游戏,让学生寓教于乐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3.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游戏中实践,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老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教 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无处不在的信息;②信息的基本特征两项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 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

D.精神、物质、知识 2、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

A.价值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共享性 3、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

A.价值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可转换性 4、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

A.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

B.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C.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说明信息的依附性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5、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局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的:(D)

A.价值性 B.可伪性 C.具有可传递性 D.具有时效性 6、关于信息共享与物质的共享的差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一方使用时另一方就不能使用

B.信息使用后就会损耗

C.信息可无限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使用者

D.信息可以有限的使用 7、将几副相互无关联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 Photoshop)的加工后,形成一副富有创意,有实际用途的图像,这体现了信息是()

A.可以共享的 B.需依附一定载体的 C.可以增值的 D.具有实效性 8、武王伐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却没有甲骨文资料记载其确切年代。现代考古工作者根据历史传说中的“天象”,利用天文知识成功地完成该时间的判定。这说明信息具有()特征

A、可传递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的可转换性

D、价值性 9、某次语文测验成绩已经按学号顺序录入到 Excel 表中,对语文成结在 100 分以上的学生筛选,得出相应的名单,这体现了信息()的特征

A、可以共享的B、可以增值的 C、需依附一定载体 D、具有时效性 10、下面有关对信息作用事例的理解,错误的是()

A.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

B.交通信号灯被许多行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

C.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体现信息的有价值性

D.身边的信息体现了信息的不完全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于学生是进入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不是很了解的现实情况,通过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体会信息的定义,感受信息对于我们的生活、生存都是必不可少。信息的特征这一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游戏活动变得感性,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利用信息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的信息素养。

同时要注意因为本节课游戏环节较多,要注意学生课堂秩序和时间上的掌控。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6.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篇六

本次教研活动共分三个单元进行,第一单元是课例展示,由瑞景小学的赵琳老师执教《分数、百分数的应用》;第二单元是教材研读,由模范小学的刘秀梅老师解读《 分百应用题归类总结》,南仓小学的李刚老师解读《圆和鸡兔同笼》;第三单元由教研室的高学红老师进行期中检测学情分析和期末复习指导。

赵琳老师执教的《分数、百分数的应用》,以学生收集案例为线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行为,尤其是学生自己制作的幻灯片,虽然很稚嫩,却显示了孩子们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就在于我们教师如何为学生提供这样的空间和平台,让其充分展示自己,这次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课后,老师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华辰学校的闫恩领主任、苍园小学的刘春亮老师、瑞景小学的崔振铃副校长都做了精彩点评。

第二单元的教材研读更是把本次教研活动推向了高潮,模范小学的刘秀梅老师细致详实地对分百应用题进行了归类整理,尤其是对学生易错易混的内容进行了招法导航,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南仓小学的李刚老师则从不同的侧面将圆和鸡兔同笼问题向纵深进行了研读。老师们说,李老师的分析,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很少思考的,他将数学知识与其它学科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发展的目标。第三单元高老师对期中检测情况做了细致地分析,既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又看到我们在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并支了招。

整个教研活动安排有序,老师们精神集中,不放过对每一个问题的研读与剖析。虽然整个教研活动进行了近3个小时,但是老师们情绪高涨,教研结束之后,大家还围在一起,探讨交流,纷纷拷贝课件,关注网站的发布时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7.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篇七

一、学情教学法应用现状

虽然在教育事业的推动下,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革新,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较多问题。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只是按照自身的思维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小学生大都不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 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很容易遇到困难;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将完成教案指标作为教学目标,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虽然较好地保障了教学效率, 但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最终给学生正常学习数学知识带来不利;在教学评价方面, 大多数教师主要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很容易对学生的学习信心造成影响, 严重时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最终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也对数学教学质量造成极大影响, 所以如何有效根据学生学情进行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学情教学法应用方法

(一) 制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 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有着重要作用, 而且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在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 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 教师可以先出一些关于平行四边形的简单题目让学生自主解答, 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合理分析, 判断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然后根据学生学情的差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学生解答情况进行分析, 教师了解了学生大都只对平行四边形表面特征有了一定了解, 但是在稍微深入一点的题目中存在较大问题, 所以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能够准确判断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在这种教学目标的要求下, 教师可以更好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重点知识。

(二) 优化教学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虽然没有较大的复杂性, 但是涉及的环节较多, 在形式上比较笼统, 所以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结构, 突出重点内容, 并确保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在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进行了解, 然后针对学生学情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优化, 突出重点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例如, 在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 教师可以先教授一些简单的运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自主做题, 并引导学生寻找运算规律;接着再加大题目难度, 让学生利用运算规律进行解答, 让学生明确分母一致或不同时的运算方法, 并能灵活运用;最后教师就可以对多种运算规律进行阐述, 并针对一些分母计算的变式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算规律, 能够有效解决各种分数运算问题。

(三) 改善教学环境

小学生的学习状态极易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其有效进行数学学习极为不利, 所以教师在对学情教学法进行应用时, 必须针对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样才能更好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基于学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学情改善教学环境, 让学生处于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防治课堂过于枯燥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特性时,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三角形吗? ”学生说出了三角形积木、屋顶等答案, 教师问:“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些事物设置成三角形的原因吗? ”很多学生都在互相讨论, 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模型, 然后引导学生学生探究三角形特性, 最终学生回答:“是为了保持稳定。 ”这样的教学氛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大意义。

结语

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性, 其不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 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学情, 将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必须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 有效应用学情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水平,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依据学情进行教学指的是以学生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为基础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够在自身实际认知水平下更好地理解数学含义, 从而提升自身数学水平。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萌芽状态, 其学习能力也不强, 如果数学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 依旧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难以让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 最终对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如何有效根据学生学情进行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以依据学情教学的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从多种角度对学情教学法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情教学法,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志平, 刘美凤, 吕巾娇, 等.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十大误区[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9) :96-98.

[2]吴立宝, 李娜.天津市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8) :83-85.

8.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篇八

一、构建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又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为此,在小学数学口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既定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学习的习惯还有待培养,为此教师一定要有效了解学情,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在教學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亲近性,凡是在熟悉的环境下开展的学习往往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否则就会显得生硬,甚至具有一定的恐惧感和莫名的担心。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口算知识的时候,可以构建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但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宽容、生活、自然的环境下习得知识。近些年,构建教学情境,开展情境式教学在小学口算教学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并且学习效果非常不错,也得到了师生的青睐。构建小学口算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有体验式教学情境、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问题性的教学情境等。比如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开学了,我们的教室要美观一下,需要同学们去超市购买以下材料,名人名言6幅(假设每幅8元),拉花5个(假设每个4元),国旗一面20元,扫把5把(假设每把10元),拖把3把(假设每把15元),问为了美化教室一共要花多少钱?对于这样的口算教学,小学生的计算欲望较强,因为他们渴望第一个获取答案,这样的教学情境比单一的算式计算,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看到这样的题目之后,就可以很快地开展口算计算:6×8+5×4+20×1+5×10+3×15=183。除了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出发点,创设问题性的教学情境,促进口算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我们班当前班费总额为200元,为了购买清洁用具,搞好大扫除,现需要购买扫把6把(每把15元),拖把5把(每把10元),撮箕2个(每个20元),试问200元的班费够吗?如果不够,差多少?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计算的兴趣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也能很快地计算出来200-15×6-10×5-20×2=20。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多变的课堂、具有灵动性的课堂,更喜欢具有趣味性的课堂。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口算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优化教学过程,从学情出发,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整合相关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口算教学来说,一般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简便的计算方式,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教授他们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下降。优化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及时从学情出发,巧用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小学低段数学口算教学的时候,凑十法和“凑整”法成为重要的口算计算方法,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好相关的引导。譬如口算算式52-11+8=,对于这样的口算问题,学生按部就班计算就显得难度系数较大,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52+8的结合,利用凑整法得出60-11,这样的话,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结果了。这样口算就很快,正确率也非常高。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维,始终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做到授人以渔。

三、开展层次化授课,强化数学口算练习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开展题海战术,觉得学生做得越多,越能很好地应付口算问题。但是教学实践证明,题海战术固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海量的计算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让学生感觉到很压抑,从而产生更大的负能量,降低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小学数学口算教学要讲究一定的规律,恰当开展练习,做好习题。有效的口算教学课堂应该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也就是开展层次化的授课。层次化的授课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口算习惯,比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检查检验能力和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等。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要选择不同的口算试题辅助练习,做好分层教学,正确把握口算教学的梯度。比如,对于乘除法欠缺的学生,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关于乘除法的口算题,对于加减法就可以适当减少。

开展层次化的授课就是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升教学的针对性,这样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小学数学口算课堂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所以在开展口算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掌握口算计算方法和计算思维的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口算计算的欲望,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口算教学的质量,实现有效教学。

9.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篇九

《三角形内角和》学情分析方案

一、分析学情目的。

本学情分析方案主要是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1.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2.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具体情况,以便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更好的把握教材和操作教学过程。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1.教学主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以及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经历,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根底。因此概念的形成是通过量、拼、撕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学情分析对象:四年级学生

3.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4.学习难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工具的应用过程和方法

方法:问卷调查法、操作观察法

工具:微信、问卷星软件

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问卷星上设计好问题,通过微信群发布问卷,收集数据,最后再根据回收数据的统计结果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开展精准教学。

四: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主要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围成;内角的概念理解;平角的度数;内角和的理解等一些基本概念问题是掌握较好的。只有少数学生仍然缺乏对已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三)调查结果启示

10.拼音教学的学情分析 篇十

一 拼音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的客观规律分析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特点以及个性心理特点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一年级新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初入学的孩子在知觉、记忆方面还带有很大的直觉性、形象性,抽象思维较弱。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新颖的刺激所吸引。因此,要让孩子们愉快地掌握那些枯燥乏味的拼音,就必须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使他们初次接触学校与课堂,就建立起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将会带来积极的影响。2.学生的方言差异分析

能准确地认读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这是小学阶段拼音学习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可是对于非北方方言区的孩子来说,要完全达到这样的目标并非易事。本方言区的语音和普通话语音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学生受方言的影响,在拼音学习中会产生很多特有的语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低段的语文老师,特别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能结合拼音和方言的发音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发音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因受已有发音习惯的影响而产生的发音不规范问题,学会正确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方法,形成准确的普通话语音。3.拼音教学的问题分析

留意当前的低年级拼音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较多关注的是教学的趣味性,注重教学情趣,拼音学习以学生在游戏中的反复模仿、反复跟读为主,而忽略了发音方法和要领地有效指导,有的老师还害怕因发音方法的指导削弱了教学的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这样导致我们的拼音教学中的许多操作与学习内容不符,学生在反复模仿中强化了对字型的认识而忽视了发音的准确性,使学生的发音存在不少不规范的问题,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我在拼音教学实践中,反思了拼音教学中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存在的发音指导不到位、学生的不规范发音获得反复强化等现象,关注了在拼音学习中普遍存在又极易被老师们忽视的声、韵、调的语音不规范问题,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二 根据学情分析开展拼音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 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兴趣。当一个新的事物提在孩子们面前时,求学若渴的孩子一定非常有兴趣。但他们对已熟悉的字母就不会很有兴趣去研究探索。我们如何在孩子已熟悉的事物中去激发他们新的学习热情呢?可以让孩子去体验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在教学单个拼音字母时,由于大部分学生认识,课堂上往往呈现一片嘈杂声,正确的发音,非正确的发音,充斥耳旁。此时,我们一个问题(是怎样发出这个音的?)抛下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师这儿来。他们会用心地听老师的发音,仔细的观察老师口型的变化。然后自己去尝试发音,去体会发音过程,探索发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上找到新的未知点,从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的欲望。例如,我们在教学a o e i u ü时,尝试着让学生自己看图编儿歌体验发音的方法。当然,学生看图编儿歌之前,教师要做个示范,讲清一些编写要领,让学生在本来感觉到没什么可学时,接受新的挑战。2.让学生把现有的经验和新的事物联系起来。

在教学拼音的部件的字形时,我们除了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情境图找出与拼音部件相似之处外,还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在家里、在幼儿园里、在街上、在公园里等实际生活中与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当单调的拼音字母与实际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已牢牢记住了拼音部件的样子。

3.充分利用情境图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内心感受。

色彩鲜艳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万物。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情境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并把它有机的与学习汉语拼音联系起来。学生在看图学拼音说话中,由一个词发展到一个短语,由一个短语发展到一个长句,由一个长句发展到一个句群。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法,并乐于和人交流的培养。虽然这个要求在阅读目标中出现,但我们在看图学拼音时,就让他们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学生们在看第1幅图时,还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他们只知道看图后觉得图画得美,心里高兴。随着每篇看图说感受的强化训练,他们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看第2课中的情境图时,他们会说,农家的小院真干净呀!看第3课的情境图时,他们有的说,我觉得这一家好幸福呀!有的说我真羡慕这一家。真快乐。要是我的爸爸、妈妈不离婚,该多好啊!看第5课的情境图时,他们说,我觉得人与自然、动物在一起简直太完美了!孩子们由不会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到会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由不会怎样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到用规范、流利的语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速度是非常之快,训练也是初见成效的。由此,我感受到情境图在这个训练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把形象生动的信息画面传到学生大脑中,形成初象,使他们在学习中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心充满感受,从而激发出孩子们对自然世界,人类诸方面的关心!4.找出合作点,初建合作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拼音教学中同样可以进行合作式学习,只不过要找准合作点,教会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同时注意合作人数以2—4人为易。

另外,在教学汉语拼音复习一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合作游戏中实践,在实践中复习音节。

一位教育家曾说: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条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途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铺路搭桥。既凭图明白了字义和短文的意思,又在运用汉语拼音识字读文的过程中巩固了汉语拼音、掌握了独体字、认识了见面字。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一种教、学关系,生活关系。此有益于师生思想交流、阅读优化、砥砺创新及身心持续发展。人人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人人求同存异、和勉共进。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中一切目标皆有可能。

在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好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编排了情景图、短语、句子和儿歌,认识70个常用字。显而易见,教材采用了多种方式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于是,我把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互相渗透,分层次有机整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力图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但因为听不清,学生学习还是不方便。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给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音。这种呼读音,虽然能发出响亮的音,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如学习g这个声母时,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 “三只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三只鸽子ggg”。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ge),然后告诉学生把ge读得轻些、短些,这样的发音就比较接近本音,也有别于音节ge音了。用这种方法可以教b、p、m、f、k、h、j、q、X、Z、C、S、Zh、Ch、Sh、y、W,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都能引出声母相应的字音来。有几个声母如d、t、n、l的插图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练习声母的读音。

二、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六岁的孩子入学前已会说很多话了。

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如看见一丛草,他们认识是草(cao),却不会将草(cao)分出声母c,韵母ao。更不会有意识地将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因此字音(音节)的拼读成了孩子们拼音入门的学习难点。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可以先制作不同形状的卡片依次出示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先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实际上已调用他们原有的“语音储备”),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指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再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说出双音节词或一句话即可)。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209个音节。为了增加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既提高拼音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认识汉字与观察情景图的整合。

教材拼音部分的内容在声母、韵母、音节、识字、儿歌、看图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了巧妙的组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观念,也突出了各知识点的科学性。特别是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情景图,给师生带来了更大的创造性学习的空间。教师应站在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上,认真审视每一幅情景图,想办法激活它们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借助情景,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会认汉字。

1、看懂留意,练习拼读。有的情景图内容简单,物体的名称和音节对应出现。如第7课,妈妈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贺卡。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读音节、认汉字。有的图内容复杂,学生看了图还不能导出音节的读音,如第11课的情景图,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带着学生仔细观察,启发思维,讲清留意后,引出 dié fēi jī 和汉字“叠飞机”。

2、抓住画面特征,记住字形。

有的情景图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点,但图上的物体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画面的某一处。教学时应让学生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画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启发学生想像,如第4课的情景图,一只小兔奔跑时的腿形,多像“兔”字下面的两笔。

3、充分利用图加深记忆。

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首先我会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拼出音节了。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老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使学生忆起见面字的读音和字形,如第8课情景图,“太阳刚刚升起,可以换成什么词来说?”学生思考后回答“日出”,这样字的形和音的问题迎刃而解。把看图、拼音、识字整合在一起,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益于调动群体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作用,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方法。

四、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 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

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我认为这种安排不仅是巩固和运用汉语拼音,还在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准备条件。每一课中都有图画表示独体字的意义,字的上面都配有汉语拼音音节,图下又有汉语拼音短文和词组、句子来概括图意。学生通过读儿歌,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如汉语拼音第6、7、8课中的带拼音的小短文、儿歌、童谣深深引吸着学生,激发起他们拼读音节、认识汉字的强烈欲望。如第10课第二课时是这样安排的:

1、看图说话,了解图意。

2、“借文识字”,自读音节,找出与图相应的短句。

3、短文朗读指导,理解文意。

4、扩展活动中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动物爱吃些什么。

5、独体字“小”“鱼”“牛”的字形识记。

11.科学分析学情 提高教学实效 篇十一

进行课前预设调研,了解学前问题调整预设方案。学情分析的内容很多,分析时要抓住本质内容,针对所教新知识,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基本能力以及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进行课前预设调研。首先,确定调研对象。在班级中随机抽取好中差三名学生,作为三个学习层次学生的代表进行调研。其次,确定调研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确定两至三个调研问题,对调研的学生进行访谈或笔试。第三,调研分析。教师对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调整教学重难点。第四,制定解决方案。教师根据调研获取的实证材料对预设方案进行调整,设计有效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制定基于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课前预设调研的学情分析方法尽管需要占用教师一定的时间,但效果非常好。

注重课堂观察倾听,了解生成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课堂上呈现的学情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到学生的课堂生成,及时把握学生的生成问题,并根据生成问题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思路,将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把握学生生成资源时,应该注意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问题,适当地调控教学进程;二是让生成资源成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和讨论的内容,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

进行教学效果检测,了解新知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效果好坏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臆断,需要教师选择科学的方法搜集反映教学效果的证据。进行教学效果检测时可以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当堂检测一般是在离下课5分钟左右进行,因此,题目数量不要太多,题目难易度可仿照例题,这样就能检测出学生听讲的效果。如果一半的学生都没学会,这时教师就要从教学方面找原因,进行反思,及时进行调整和补救,制定学生指导计划和教学改进方案。

进行典型错例收集,了解作业情况进行针对指导。通过典型错例收集,积累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问题,也是一种掌握学情的方法。学生典型错例的收集,对于单元复习或全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都能提供很好的学生问题实例,围绕学生的问题去设计复习课将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进行典型错例收集时,教师可将学生的典型错例输入电脑,复习课上可采取辨析改错的方式对学生易错处进行指导,这样的复习课学生更感兴趣。

进行检测问题分析,了解问题成因进行及时补救。检测也是了解学情的一个有力途径,检测后的问题分析更是对学生知识综合掌握情况的一次学情分析,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检测卷的质量分析。分析就要用数据说话。每次检测后,教师可以进行错题统计,将失分率高于30%的题目进行重点分析,制定补救措施,然后出几道类似题进行补救练习,最终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

关注学生情感因素,了解学困生形成原因激发学习动机。对学困生进行学情分析涉及两个因素:一是认知因素。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过程中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并有计划地进行辅导。二是情感因素。学生的情感因素是非智力因素,教师要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情感障碍有哪些,是学习方法不得当,还是厌学、畏难、紧张等,可以通过聊天、观察、与家长沟通等方式探究原因。只有准确分析学生情感障碍的真正原因,教师才能制定有效的辅导策略,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科学地进行学情分析,如何有效利用学情分析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分析学生的情况,教师才能找出问题背后不容易发现的原因,才能通过教学设计将其与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并转化为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上一篇:咸宁市两型社会的建设研究下一篇:履约保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