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心得(共8篇)
1.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心得 篇一
调 研 报 告
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与分析
调研形式:问卷抽样调查
董钊 2016300080118 法学院 徐嘉成 2016300080120 法学院 魏乔冰 2016300080123 法学院 何沙洲 2016300080019 法学院
一.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于2017年10月15日开始,至2017年10月30日结束,历时15天。调研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各年级大学生,主要调研方式为通过网络平台发放电子问卷。
二.调研背景与意义
1.调研背景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总书记强调,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自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以来,我国在生态保护领域已取得重大成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但是,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小,且资源分配不平衡,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中寻求平衡点,依旧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2.调研意义
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重要思想。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而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兴国强国的中国梦;
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仍有待加强
当代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未来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使命,因此,当代大学生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不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在逐步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全部解决。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不高、有关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社会实践的参与度较低,这些依旧是当今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更有部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做出乱扔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劣行,这显然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因此,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行调查,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为建设绿色家园添砖加瓦,对于处在当前改革进程中的中国意义重大。
三.数据分析
①关于环保意识的形成:受试人群对于个人环保意识的形成的看法较为一致,其中绝大部分(74.55%)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环保意识具有很大影响;少部分(23.64%)认为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②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关于对当前地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态度”中,绝大多数人(80%)认为环境保护是个长期性的工作,我们应当作出自己的贡献,有少数人(16.36%)表示十分担忧,只有极少数人(3.64%)认为生态环境不值得我们过多的关注。在“关于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重要性”的回答中,受试人群中绝大部分(76.36%)认为两者同等重要,少部分(20%)认为生态保护比经济建设重要,极少部分(3.64%)认为经济建设比生态保护重要。而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中,绝大部分(87.27%)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只有少部分(10.91%)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关系不大。
③关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及了解程度: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些试题来专门测试答题者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状况,从数据中来看,大部分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途径较狭窄,仍有一部分人群对于相关问题的了解较为匮乏。其中,在“关于了解生态文化的途径”中,杂志报刊、广播电视与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等媒体传播占了解途径的绝大多数(87.27%),近半数人(49.09%)通过生态旅游活动了解,超过半数人(58.18%)通过学校课堂了解,少数人(40%)通过文化馆或纪念馆了解,超过五分之一的人(21.82%)则是通过父母言传身教。在“关于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中,思想政治课占63.64%,选修课占61.82%,学术讲座报告占56.36%,专业课占20%,仍有5.45%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关于2016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一问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27.27%)没能选出正确答案“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而在“关于对于生态文艺作品的了解”中,超过半数(60%)了解《冰河世纪》,近半数人(45.45%)了解《可可西里》,三分之一(30.91%)了解《机器人瓦力》,少数人(14.55%)了解《拯救猫头鹰》与《永不妥协》,仍有相当比例(23.64%)都不了解。
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情况:从相关数据来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情况仍需要增强。在“关于购买商品时会否偏好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中,大多数(65.45%)认为价格合适会优先考虑,少部分(38.18%)认为有无绿色环保标志不是重要因素,极少部分(9.09%)只购买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在“关于使用较多的环保设施”中,分类垃圾桶占70.91%,废品回收站占61.82%,旧衣回收箱占34.55%,电池回收箱占27.27%。此外,在“关于当发现身边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的做法”中,43.64%会立即上前阻止,43.64%会向有关部门反映,14.55%拍照并上传网络进行谴责,23.64%认为和我没关系。
而对于如何应对当前生态破坏的难题以及如何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受试人群给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在“关于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的最有效保护措施”中,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之自觉维护占87.27%,专业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防治和治理生态的破环占83.64%,加大经济惩罚力度占67.27%,政府加大宣传和资金扶持力度占61.82%,制定严厉的法律来防治占56.36%。而在“关于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途径”中,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占94.55%,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传播生态文明作品占90.91%,政府及学校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占78.18%,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占69.09%,树立生态环保的先进典型占67.27%。
四.由数据引起的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1.目前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急迫性及重要性认识良好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在思想中养成环境保护观念以指导人们的良好环境行为的一系列思维模式,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大学生在身边各方环境的耳濡目染中,不断加强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急迫性及重要性的认识。从调研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急迫性及其重要性,大学生有着良好的认识。例如在“关于对当前地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态度”中,绝大多数人认为环境保护是个长期性的工作,我们应当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极少数人认为生态环境不值得我们过多的关注;在“关于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重要性”的回答中,受试人群中绝大部分认为两者同等重要;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中,绝大部分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息息相关。显然,当代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认识是科学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这对于我们未来推进工作进程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2.目前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度和知识储备仍不高
仅仅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扎实推进工作,当代大学生还应当高度关注相关话题,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然而,从调查数据来看,现实情况并不完全理想。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途径较狭窄,相当比例人群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储备较为匮乏。例如,在“关于了解生态文化的途径”中,杂志报刊、广播电视与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等媒体传播占了解途径的绝大多数;在“关于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中,绝大多数通过思想政治课与选修课了解;在“关于2016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一问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没能选出正确答案;在“关于对于生态文艺作品的了解”中,仍有相当比例的受试人员对选项中的作品都不了解。这是调研中所反映出的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我们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若空有一腔热情而坚实的知识作为基础,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不了了之,对此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3.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不足,仍有待加强,环保行为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实践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本小组特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来观察大学生的时间参与情况。从结果反馈来看,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状况也有待加强。例如,在“关于购买商品时会否偏好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中,有相当比例的受试人群认为有无绿色环保标志不是重要因素;其次尽管调查问卷中“关于使用较多的环保设施”中,分类垃圾桶占70.91%,但是在我们学习生活的范围内,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好的行为,例如大学校园里的垃圾桶是以垃圾桶为圆心所形成的地带,很多同学虽然能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却忽视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问题。可见,许多大学生仍没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对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生活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认为,未来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实际,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不断发挥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宏观教育机制,形成有效合力。
①.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相结合
培育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要求道德教育巩固发展,而且法律教育同等重要,不可偏颇。
“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方略之一,但是在实践中尽管我们有很多口号,但一些学生知行不一,而表现在环保方面更是如此,一些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丢垃圾、损害公物、随地吐痰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国家公民的环保水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人的环保水平也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养。所以,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学教育,一定要强化环保意识教育。
调查问卷中有近一半学生不会对身边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做出实质性斗争,表现出大学生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法律后果与斗争措施了解的不足。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的环保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可以通过课堂教育、课外实践等形式,向大学生宣传环境保护是有法可依,而且是有法必依。国家建立了由9部环保专门法、10多部资源法律、30多部环境法规,以及一系列规章、标准组成的法律体系,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环保法律知识的基础上,以合法合理的方式,通过法律途径,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②.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生态文化,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宣传体系 根据调查问卷可知,大多数大学生了解生态文化的途径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网络电子媒体,而对于杂志报刊等传统媒体亦或是生态环保公益活动等实际接触,仍处于较为远离隔绝的状态。
这就对于环保文化宣传工作者提出了工作要求,进一步创新内容、形式与手段,强化宣传效果。环境宣传要服从、服务于环保教育工作大局,围绕中心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注重发挥评论在政策解读、答疑解惑等方面的作用,刊发各类评论。运用文字、影视、网络等多种手段,增强传播影响能力。注重以小见大、以情感人,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事例反映生态环保事业紧迫性。
③.课程学习与环保实践并进
无论是高校的思想政治课、选修课的设置,还是生态环保讲座的开展,都可以发现高校在生态环保教育方面的不足。这就要求高校在生态文化教育方面做出更多的实质性措施。
首先,学校需要设置更多、更加丰富的生态环保方向的选修课、公选课。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如何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保护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阐述,并且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灵魂贯穿始终,以期培养学生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以及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
其次,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保护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志愿者前往珞珈山清理垃圾、开展环保教育进社区的科普活动,或者举办回收废旧电池、电子垃圾的志愿活动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大学生们在参与该活动的同时能够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唤起内心深处的环保意识,使大家认识到生态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和人们,要求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在十九大报告的号召下,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点点滴滴,正不断汇聚成迈向美丽中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足音。
另附:调研问卷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调查问卷
问本卷旨在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答案无所谓对与错,希望您仔细阅读后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回答。感谢您的配合!
1.您的性别 [单选题] [必答题] ○ ○
男 女
2.您所在的年级 [单选题] [必答题]
○ 大一
○ 大二
○ 大三
○ 大四
○ 研究生
3.您所读的专业类别 [单选题] [必答题]
○ 文科类
○ 理科类
○ 工科类
○ 农林类
○ 医学类
○ 艺术类 ○ 体育类
○ 其他类
4.你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环保意识有一度程度的影响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A.有很大影响
○ B.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 C.影响不是很大
5.你认为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哪个重要? [单选题] [必答题]
○ A.经济建设
○ B.生态保护
○ C.两者同等重要
6.你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有何关系? [单选题] [必答题]
○ A.息息相关
○ B.关系不大
○ C.完全没关系
7.你对当前地球的生态环境状况态度如何? [单选题] [必答题]
○ A.我不受害则与我无关
○ B.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为我们没有太多直接联系
○ C十分担忧
○ D.环境保护是个长期性的工作,我们应当作出自己的贡献
○ E.环境破坏的后果不需要我们来承担,短期内不用担心
8.2016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A.改善环境质量 推动绿色发展
○ B.向污染宣战
○ C.同呼吸、共奋斗
○ D.为生命呐喊
9.您是否关注媒体对生态环境方面的报道? [单选题] [必答题]
○ A.经常关注
○ B.偶尔关注
○ C.不关注
10.您是否了解以下生态文艺作品?[多选题] [多选题] [必答题]
□ A.冰河世纪
□ B.可可西里
□ C.机器人瓦力
□ D.拯救猫头鹰
□ E.永不妥协
□ F.都不了解
11.您了解生态文化的途径有[多选题] [多选题] [必答题]
□ A.文化馆或纪念馆
□ B.生态旅游活动
□ C.杂志报刊、广播电视
□ D.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
□ E.学校课堂 □ F.父母言传身教
12.您所在的学校开设了哪些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多选题] [多选题] [必答题]
□ A.思想政治理论课
□ B.专业课
□ C.选修课
□ D.学术讲座报告
□ E.没有开设
13.您购买商品时会偏好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吗 [多选题] [必答题]
□ A.只购买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
□ B.价格合适会优先考虑
□ C.有无绿色环保标志不是重要因素
□ D.不知道什么是绿色环保标志
14.您使用较多的环保设施有哪些? [多选题] [必答题]
□ A.分类垃圾桶
□ B.电池回收箱
□ C.旧衣物回收箱
□ D.废品回收站
□ E.其他
15.当您发现身边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您会 [多选题] [必答题]
□ A.立即上前阻止
□ B.向有关部门反映 □ C.拍照并上传网络进行谴责
□ D.和我没关系
16.你认为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什么 [多选题] [必答题]
□ A.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之自觉维护
□ B.政府加大宣传和资金扶持力度
□ C.专业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防治和治理生态的破环
□ D.制定严厉的法律来防治
□ E.加大经济惩罚力度
17.现在社会上有观点认为大学生尚未形成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针对此说法,您的看法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A.很赞同
○ B.比较赞同
○ C.一般
○ D.不赞同
○ E.非常不赞同
18.您认为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途径有哪些?[多选题] [多选题] [必答题]
□ A.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传播生态文明作品
□ B.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 C.树立生态环保的先进典型
□ D.政府及学校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
□ E.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 F.其他方面
2.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心得 篇二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素质研究概述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我国学术界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可持续发展及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等问题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而目前国外学者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 只是形成了一系列类似的概念和思想。“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创造性成果。
生态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概念, 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理解, 本文采用的是俞可平教授的定义:“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 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2.关于生态文明素质的研究
鲍宗豪认为:“市民文明素质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城区能否形成良好的发展‘软环境’的关键, 是‘软环境’建设的核心”。市民文明素质是民族文明素质的主导和标志, 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是民族文明素质提升中的一大难题。
黄艳等认为:“大学生素质生态水平是衡量大学生作为‘大学人’和‘社会人’是否实现全面发展的一面镜子”。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 “90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水平呈现正成长性的综合发展趋势。
只有国民拥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 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高校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 其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 很可能会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要融入实践行动中, 处于“象牙塔”里的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塑造, 既是一种理想型的, 也是一种实践型的。高校的生态教育课会使学生激情澎湃, 但走出校园, 社会大众的实际行动很可能就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从众心理和不坚定的决心会令他们做出错误的行为。学生生态行为的这种不稳定性, 是影响其生态文明素质的重要原因。
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的内容和目的
本研究组织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涵盖了高校学生的生态知识、生态文明素质、生态责任、影响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因素的自我认知4个方面, 能够全方位了解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 (见表1) 。
本次调查的目的, 在于调查了解当前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状况, 并通过对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出可行性建议, 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真正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2.调查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调查正式始于2013年11月, 历时1个月。选取了上海、南京、杭州三座城市中的8所高校作为调查样本, 选取的研究对象限于公办高校的硕士学生和本科大学生。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8所高校共发放650份问卷, 收回558份, 有效率为85.84%。
从表2可看出, 性别分布:男生占50.54%, 女生占49.46%。年级分布:大一占6.63%, 大二占21.33%, 大三占20.97%, 大四占6.09%, 研一占24.91%, 研二占12.90%, 研三占7.17%。学科分布:工科占37.81%, 理科占32.26%, 文科占29.93%。
3.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 运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种方法, 分析影响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各种因素。
调查结果分析
1.高校学生生态知识分析
在分析高校学生生态知识方面, 笔者选择两个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是单选题1“‘生态文明’是在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的”, 二是单选题2“‘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其中, 单选题1 (正确答案为“十七大”) 回答正确的有207人, 正确率为37.10%, 选择“不知道”或选择错误的高达62.90% (见图1) 。
单选题2 (正确答案是“6月5日”) 回答正确率为51.61%, 仅过半数, 选择错误的占48.39% (见表3) 。
从回答状况可看出, 高校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政策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校不重视生态文明教育, 设置的生态教学课程比较少, 学生系统学习生态知识的机会较少;二是在现代社会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日趋增大的境况下, 高校学生群体更多关注的是与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东西, 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补充与前途“无关”的知识, 会疏忽对生态知识的关注, 影响着自身生态知识水平的提高。
问卷统计数据显示, 在生态知识方面, 男生回答正确的比例要高于女生。这是因为, 有关生态方面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政策、时事政治紧密相连, 男生相比于女生而言, 对时事政策关注更多, 导致生态知识掌握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2.高校学生生态行为分析
生态行为是生态文明素质的外化和集中体现, 是一种表现生态文明素质最直接的方式。高校学生生态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 生态恶化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 在政府、社会、学校、大众传媒等各方主体宣传教育的影响下, 学生产生了责任感, 并将掌握的生态知识、生态技能转化为一种保护生态的情感和责任;另外, 学生将自身的生态责任和生态意识逐渐外化成生态行为。
从表4、表5可看出, 高校学生已逐渐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并付诸实践, 杜绝使用一次性物品, 自觉使用可循环物品, 参与绿色环保宣传活动等。但是, 在参与实践活动方面, 学生交付的试卷并不十分满意。这说明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未完全转化为文明的生态行为, 在知与行、观念选择与行为选择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除了以上两项生态文明行为之外, 高校学生作为具备较高生态素养和公德意识的群体, 也有其他的生态文明行为。问卷统计显示:超过76%的被调查者能够做到不随地乱扔垃圾;超过62.5%的被调查者能够做到购物自带购物袋;超过50%的被调查者能够向有关部门反映排放污水的行为。
根据调查数据, 现实生活中多数高校学生能够做到爱护环境, 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 也愿意参与有组织的生态保护活动, 并身体力行通过多种途径做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事情。但是, 学生的生态行为缺乏主动性, 没有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对环保和生态发展的责任感不强。一节生态教育课或者演讲后, 学生的热情被激发, 热情澎湃地要投身于生态环保建设中, 但离开那个特定的环境, 激情褪去, “随大流”的本性就会显露无疑。对于这种情况,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摆脱不了责任:幼时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熏陶, 入学后教师的教导、学校环保活动的组织, 接触社会后社会风气的影响、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等, 这些都是影响高校学生自身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行为的重要因素。
3.高校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 通过周围的生活环境就能体现出来。学生对自己周围环境状况评价的调查结果为:3.90%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好”, 29.00%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好”, 41.00%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 19.40%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差”, 6.60%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差”。这说明虽然政府近几年在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去改善生态环境, 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久的工程, 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3.23%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是“非常好”, 20.61%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好”, 49.28%的被调查者则认为“一般”, 认为“比较差”和“非常差”的仍占21.33%和5.55% (见表6) 。同时, 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 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T检验值为2.108;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描述性数据, 是应用单因子独立样本变异数分析 (one-way ANOVA) 得出P值为0.356。这两组数据均表示, 针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 学生有理性的认识, 对其评价是相对客观的。而且这两组数据是相互关联的, 学生认为周围环境状况好的,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就会高;认为周围环境状况不尽人意的,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自然就会降低。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达73.70%的被调查者归责为“政府缺乏相关监督政策, 行动不到位”, 这又验证了被调查者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不高的结论。一方面, 是因为政府采取的改进生态环境措施正在实施中, 这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而当前生态破坏严重, 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另一方面, 有些部门在应付上级政府和公众, 未真正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我国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面对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应全面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 听取各方意见, 明确各方责任, 制定可行性措施。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 又要做到爱护保护生态, 让社会群体切实感受到政府实际行动的效果。
4.高校学生自评生态文明素质状况分析
图2显示:10.21%的高校学生被调查者认为, 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非常好;45.70%认为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比较好;36.38%认为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为一般;剩余7.71%的被调查者则认为生态文明素质比较差或非常差。调查数据说明, 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自评还是不错的。
通过调查发现, 影响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在影响因素中选择“家庭”、“成长环境”和“朋友”的比例是较高的, 尤其是“家庭”这一项, 比例高达82.3%。这说明学生认为, 家庭教育对其生态文明素质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亲属尤其是父母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子女的一生;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 在生态教育这方面的工作比较形式化, 缺少专业的教师任教, 生态宣传及专业活动组织不足, 无论是“软件方面”, 还是“硬件方面”都亟待改进。调查结果显示, 84.4%的被调查者认为, 自己所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现状是“不重视, 这方面工作较少”。就高校的生态教育工作而言, 81.7%的被调查者表示, 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及其践行能力的有效措施, 是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 成立生态环保社团组织。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学校生态教育工作已做得很成熟, 我国高校可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发展学校生态教育, 设置相关生态课程, 成立专门的环保组织, 组织并带领学生参与环保活动, 逐渐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 提高其生态文明素质及参与生态行为的机会与能力。
根据调查数据做的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 (见表7) , T值为1.60。这份数据表明, 高校学生个人生态文明素质与性别关联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相上下, 生态文明素质不会因为性别之差而有明显差异。
5.高校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 高校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程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本次调查设置了一道主观题:“请谈谈您对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及建议”。调查结果显示:
(1) 学生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政府特有的角色决定了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政府作为政策的主导者, 其态度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2) 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企业、公民的共同责任, 企业需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纳入其核心价值体系中, 自觉遵守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在企业盈利的同时, 也要对生态保护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3) 社会组织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承担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社会组织要利用其“人员多、涵盖范围广”的优势, 加大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 组织环保活动, 传递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提高大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4)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因此, 大众传媒应利用自身优势传播正能量, 呼吁公众保护生态环境。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此次调查研究显示, 大多数高校学生对当前的生态现状有客观的认识, 对自然环境的现状及其相关政策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 但其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实践行为表现得却不尽如人意, 总体水平尚待提高。
(1) 高校学生的生态保护知识水平不高、认知不明确, 对基本的生态知识和政策缺乏关注和了解。
(2) 高校学生的生态意识虽已觉醒, 但生态责任感不强, 不能主动将自身纳入保护生态的角色中。
(3) 高校学生的生态行为虽已养成, 但明显滞后。日常生活中, 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行为与其掌握的生态知识、生态责任往往是脱轨的, 不能很好地将生态道德情感、意识、准则等应用到实际的生态行为中。
2.建议
(1) 在生态知识方面, 以自学为主, 学校教育为辅。生态知识是生态文明素质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它主要包括, 通识性生态学知识、生态保护知识和生态政策法规三部分。本文中的“生态知识”着重于后两者, 即生态保护知识和生态政策法规。高校学生拓展生态知识面主要应依靠自身, 主动阅读相关的生态书籍, 学习生态保护知识, 积极了解当前生态现状、生态环境建设状况及其取得的成就, 关注政府发布的生态政策法规等, 以此提高自身的生态知识水平。目前, 我国的高校教育主要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主, 生态教育体系还不完善, 更多的是一些德育课程。因此, 高校应在现有教学体系的前提下, 强化或增加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辅助学生学习生态知识。
(2) 在生态责任方面, 应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增强高校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高校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不会自发形成, 需要通过系统地培养逐步形成。一是重视家庭教育在学生生态责任意识形成中的作用。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子女责任意识的形成。因此, 家长要为子女做榜样, 做到言传身教、言行一致, 培养子女的生态责任。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高校应把生态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校园实践活动中, 使生态责任意识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同时, 拓宽学生参与环保的渠道,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感。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氛围。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 宣传生态责任新理念, 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增强其生态责任意识。
(3) 在生态行为方面, 拓宽参与实践的渠道, 改进高校学生的生态行为。要提高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水平, 良好的生态知识水平和生态责任意识必不可少, 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一是高校可通过制定校园行为规范制度, 强制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发挥校园媒体、环保团体等的监督作用, 督促学生将生态文明行为当做一种习惯。二是学生应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生态实践行为中的主体作用, 主动参加生态保护实践活动, 进行严格的自我监督, 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
在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下, 高校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 其生态文明素质水平还达不到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与期望。因此, 高校学生应认真学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 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与习惯, 并争取能够利用所学知识, 从实践中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 为缓解严峻的生态压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 (4) .
[2]鲍宗豪.市民文明素质评价研究——以对北京东城区市民文明素质的评价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 2008 (4) .
[3]黄艳, 田辉玉.90后大学生素质生态水平的评价与预测[J].统计与决策, 2013 (23) .
[4]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5]韩俊.城市低收入者日常生活的信息行为研究——以杭州某社区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4) .
[6]自然之友, 刘鉴强.中国环境发展报告 (2014)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7]李玉明.生态文明视域下公民的生态责任建设[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5) .
[8]刘建伟.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与分析——以陕西省部分高校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9]蒙秋明, 李浩.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10]廖小平, 孙欢.环境教育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2) .
3.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心得 篇三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理解、一种思想,它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子孙后代一种责任心的体现,这也从侧面突出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必须不断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学校教师应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的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好习惯,使绿色、低碳的生态化生活方式充满校园,整体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问卷结果分析
本文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依据,在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中展开广泛深入的调研,共发放纸质问卷5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83份,有效率96.6%。在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接近1:1,其中男生人数261,女生人数222。问卷主要分为: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解、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生态文明现状的认可度、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四个方面。按照这四个方面设计出选择题、倡议题等题型。通过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校园生活中大学生在关于生态文明教育方面表现可观,这与学校老师在这方面的教育力度分不开,是值得肯定的,但问卷也反映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大学生普遍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抽象认识上。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大学生仅仅占64.18%,其中35.61%的大学生在脑海中自觉得有生态文明意识,28.57%的大学生的只停留在听说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阶段。通过上图发现,虽然随着生态文明教育的加强,了解生态文明概念的大学生不断增多,仍流于肤浅的认识层面上,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解和体会。
虽然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解相对比较薄弱,但85.09%的大学生在回答问卷中“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发展是否起到积极作用”这道题时,都给出了正面积极的答案,这反映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态度和心理,侧面烘托出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性。因此,完善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材至关重要。同时,在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方面仅仅占14.91%,大学生的参与比较少而且模式比较单一,很多大学生在“怎样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问题时,只停留在不践踏草地、不乱扔垃圾等简单的层次上。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这个问题上,大学生的表现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高、参与热情程度大,每个人都想培养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但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改正的,更加突显出学校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无规律,不成方圆,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大学生自觉建立整体的、完善的生态文明观念。课堂乃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科学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党和国家生态文明方针政策教育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进而促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飞跃式发展。
2.在实践中培养理性生态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条条框框,那些枯燥的文字,会让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引导大学生深入实践,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观察对比自身行为和身边同学差距、与朋友探讨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不断提供对它的认识、拓宽生态文明在自己视野中的范围和能见度。如在校园中开展以“低碳、环保的生活消费方式”为主题的活动,加强和提倡绿色消费,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态文明就在自己身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中。
3.树立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典范。在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中,树立生态文明保护的典范,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宣传,让学生通过对典范的学习而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切实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必然要求。
4.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心得 篇四
课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及绿色习惯
学院:专业: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2013年6月25日前言 1
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生态文明观念的支撑。生态文明观念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动力来源,而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生态文明观教育。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大学生的肩上,大学生理应成为护绿的卫士、环保的先锋。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对于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学生本身全面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响应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此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更是值得关注的。大学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校园内生态环境的改善。但目前,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尚没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生态文明观及绿色习惯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以探究出更为合理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3年6月,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载体,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份,回收问卷24份,其中有效问卷24份,回收率80%,问卷容量为24。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寝室废品浪费,有91.67%的同学经常或偶尔一次性筷子的餐具。62.50%的同学会直接把寝室废品卖掉。41.61%的同学认为学校内水电浪费现象很普遍,41.61%的同学认为学校内乱扔垃圾的现象很普遍,45.83%的同学认为学校内找不到电池回收箱,66.6%的同学几乎不或者偶尔会注意节约用水,还有其他一些同学认为学校内还存在着其他较为棘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如传单乱扔、污水乱倒,食物浪费、装饰性的灯光太多等等。
调研结果显示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不足。学校没有对一次性餐具的过度使用、水电浪费、乱扔垃圾等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奖惩措施,也没有进行具有影响力的宣传教育,而是听之任之,学校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阵地,承担着弘扬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正因如此,高校更加应该做好校内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减少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水电浪费等不良现象,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习惯,从而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2.大学生对待随身垃圾的态度也是令人不太满意,仅有37.5%的同学表示会一定将垃圾扔进垃圾桶;62.50%的同学表示会尽可能的扔进垃圾桶。然而,经过我们于校园及其周边区域的走访,我们发现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校园道路两旁的小草坪上,垃圾随处可见;商业街道路上的垃圾更是四处散布。并且,在我们的问卷中亦有显示,在位接受此次问卷调查的本校大学生中,共46.61%的人认为校园乱扔垃圾的现象普遍,并认为其是学校生态文明建中的的主要问题。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只有16.60%的大学生表示会很乐意参加环保实践活动,62.50%的大学生表示一般般,即不太愿意。20.83%的大学生表示很不喜欢或者看情况。
由上述数据可知,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普遍有“要环保”的意愿,但大部分没有做出相应的环保举动,因此可以说大学生仍旧缺乏真正的生态文明意识。绿色消费模式是面向未来的消费模式,是消费模式升级的具体表现。从结果中可知,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不足以真正指导其形成良好的绿色习惯。
(三)调查结果思考
调查表明,一些大学生环保意识淡化,现实生活中即使看到有人浪费水电和扔垃圾的现象,也不会去阻止,原因是他们的生态责任感不强。如果大学生有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明确的生态责任意识,那他们在行为上就会有强大的动力。
1.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德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不可否认,灌输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缺乏人文关怀,因此显得被动性较强,而主动性、自觉性不够,甚至有时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效。因此要改变以讲授法为主的局面,大力推行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等基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德育教学中,只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高校生态科技道德教育才能从平面走向立体,才能提高实效性。我国传统的理工科院校过于重视专业技术和技术的课程设计,忽略人文素养的课程规划,导致高校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造成一些大学生漠视生态科技道德,缺乏对待专业技术的应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行为的功利性倾向较为突出。这种以专业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代替了全面发展的教育,造成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目前高校教学偏重于生态知识介绍,忽视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之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和文明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曾经有教授提出:环境伦理教育要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抓好意识的培养、榜样的感召和行为的引导三个环节的工作。在调查中,62.50%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等多形式宣传教育,29.16%的同学认为学校要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还有同学认为可以增多一些关于环保的标语提醒,加强有关生态环保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三、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及形成良好的绿色习惯的对策
(一)大学生如何培养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及良好的绿色习惯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
“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全国上下践行这份理念,并落实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理解生态文明,具有现代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推进我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呢,我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课堂教育。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多开展教育,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现代文明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觉性;
2、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坚持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现代社会,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逐渐认识到树立科学、进步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策略,并辅之以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有效提升我们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具体实行措施
学生方面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对大学生生态
文明建设意识的提升虽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加强生态保护的执行转化能力。
1.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大学生要认真对待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认真听讲,勤做笔记,查漏补缺,加深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生态文明报告、讲座和研讨会等,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2.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提高践行能力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生态环保等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自身的一份力量。不断强化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提高知行转化,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在生态环保上做到知行合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学校方面
1.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
当前,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课程开设内容中,并没有针对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知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在少数通识课中做了些较为基本的介绍,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部分«形势与政策»的教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专题来给学生们讲述。但是,这样的讲述和教育,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的提高从现实情况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对世界环境日不清楚或认识错误,有许多学生要求学校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正是学校在这方面做的不足的表现。
2.多组织开展生态环保志愿者活动,优化志愿者活动结构
通过组织、指导和协调全校志愿者活动,提供多种社会服务,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做出贡献。是推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针对学校生态环保活动数量不足、宣传不够、规模不大等问题,要加大对生态环保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的力度,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规模,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数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质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影响力,让每个有意愿、有热情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大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让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知识在志愿者活动中得到提升,进而改善校园的生态环境。
3.加大校园生态环保监管和奖惩力度
我校在生态环保监管上还做得不够。乱扔垃圾、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破坏花草树木,这些不良行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加大监管和奖惩力度而解决。在新加坡,哪怕是随意吐口痰警察都要处以高额罚款。我校由于种种限制性因素,虽不可能像新加坡这样做,但可以加强监管,对乱扔垃圾、破坏花草的行为进行及时阻止,奖惩手段和教育手段并用,从而让人和环境更加和谐得相处。
4.进行多形式的宣传教育,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
校园内可以增加一些关于环保的标语提醒,校电视台、广播台多一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多开展些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竞赛等等。学校可以进行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努力提升校内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用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进一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四、结语
本调查通过对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从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及绿色习惯、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及绿色习惯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建议。
5.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调查问卷 篇五
亲爱的朋友:
您好!感谢你们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参与我们的调查。我们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学生。为了了解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我们编写了这份问卷。请您根据您的情况或直觉,如实地按要求选择您的答案,填写相关问卷。您所提供的数据将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极大的帮助。谢谢!
1.您的性别是_?
A.女性 B.男性
2.您的年龄是_?
A.15~25 B.26~35 C.36~45 D.46~55 E.56~75
3.您的文化程度如何?
A.没上过学 B.上过小学 C.初中 D.中专或高中 E.大专 F.本科 G.本科以上
4.您所处的村子的经济情况如何?
A.全部家庭已经达到小康 B.绝大多数经济状况还可以 C.生活一般 D.绝大多数经济水平低下
5.您觉得本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如何?
A.非常好 B.较好 C.一般 D.不好 E.不清楚
6.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是_?
A.这是好事,应该提倡 B.干部一时的想法 C.事不关己,无所谓 D.不好,乌烟瘴气 E.有待考究 F.其他_____
7.您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由中央在2006年颁发的“一号文件”吗?
A.非常了解 B.比较了解 C.知道一点 D.无意听说过有这件事 E.完全不知道
8.您是否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法规,以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A.非常了解 B.比较了解 C.知道一些,但不多 D.完全不知道
9.您认为生态文明主要是谁的责任?
A.居民 B.企业 C.政府 D.媒体 E.其他_
10.您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存在哪些问题?
A.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B.缺乏公众参与,公众环境意识有待提高 C.缺乏企业配合与支持 D.缺少专门的机构来筹划和组织 E.缺少地方特色文化衔接 F.局限于试点建设,推广力度不够 G.其他_____
11.(1)您对您所生活的环境满意吗?
A.非常满意 B.一般满意 C.有所不满 E.不满意 F.其他_
(2)您认为本村的新农村改以哪些方面为重?(多选)
A.道路建设 B.绿化环境 C.经济开发 D.文化建设 E.污水处理 F.废气排放 G.其他_
12.假如政府给您一笔钱建设新农村,你首先_?
A.发展生产 B.修路 C.改善生态环境 D.发展文化 E.其他_
13.您认为本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现状有哪些(多选)A.秸秆焚烧、禽畜养殖、水产养殖等污染 B.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C.生活垃圾随意堆放
D.乡镇等一些小企业工厂的污染 E.居民生活中使用不清洁能源 F.其他_
14.您所在的村子环境污染是否会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A.没有影响 B.影响不大 C.有较大影响 D.未来有影响
15.您平时如何处理生活垃圾? A.随意丢弃
B.有固定的堆放地点,但村里没有组织统一回收 C.有固定的堆放地点,村里统一回收 D.不清楚
16.您觉得大部分村民对本村环境治理的态度如何?
A.积极 B.一般 C.消极 D.强烈抵制 E.不清楚
17.您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新农村建设是否重要?
A.非常重要 B.一般重要 C.不重要 E.无所谓
18.您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即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促进新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哪些(多选)
A.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B.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可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 D.有利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E.可以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F.其他_
19.您愿意更加深入学习如何传播生态文明,保护生态吗?
A.无条件愿意 B.如有补助,愿意 C.麻烦,不愿意 D.无所谓
20.您认为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如何?
A.宣传力度大,效果显著 B.一般,有效果但不显著 C.缺乏力度,没效果 D.完全没接触过任何宣传
21.您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问卷已结束,谢谢您的合作,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将加以保密,再
6.黄河下游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篇六
关键词:青年、徒步考察、黄河、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调查背景、目的、意义: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炎黄子孙,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古老的中华文化。黄河,既是我们生命所依的物质家园,又是我们精神所寄的文化家园。而近些年,黄河却出现了断流、干旱、污染、洪水泛滥等现象。黄河的危机,就预示着人类的危机,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考察黄河,了解认识我们的母亲河,从而更好的保护、建设我们的母亲河,让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让中华文化代代传承。
黄河母亲需要保护,生态文明需要建设,民族血脉需要延续,中华文化需要传承,美丽中国梦需要实现,而这一切的主体都是青年。青年是家庭的脊梁,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青年是人口的中间环节,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同各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也讲到: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所以,广大青年徒步考察黄河,不仅能够近距离了解黄河的风貌、黄河的环境状况,获取一手资料;更能得到磨练和锻炼,培养优秀品质;激发青年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唤起青年环保节约的意识,承担起实现美丽中国梦之重任。
主要过程:7月17 日,早上7点我们准时坐上了大巴,从东营市垦利县城出发。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出征地点——垦东水库。9点我们举行了“三箭齐发”之黄河队启动仪式。首先,慰问团的人员进行了手语舞——《国家》的表演,希望我们能够带着国家上路,把国家牢牢的装在心中。接着,领队李翠队长点将、授旗并讲话。李翠队长说:我们此刻所站的这片土地本不该存在,但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携泥带沙行程万里在下游造就了共和国最年轻的一片土地。我们不是来旅游的,是来考察的,是来践行宣传环保意识的;大家要在徒步的过程中关注每一寸土地、每一株植被、每一颗水滴,把民族大义融入血液里骨髓里,为了中国的建设,为了民族的发展,为了中国最年轻的一片土地。那一刻,我们的血液是沸腾的。我们代表的已不再是我们自身,而是亿万中国青年的代表。我们纷纷感慨:作为青年,作为最富激情与梦想的一个群体,我们真的需要做些什么了。黄河的保护需要我们,祖国的建设需要我们,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 10点20,我们正式踏上了征程。我们从垦东水库出发,一路沿着黄河大堤走,用双眼去观察两侧的生态地理环境,用脚去丈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用心去体悟黄河母亲的伟大。
调查方法:整个队伍,划分成五行团队,鹰狼龙牛莲。五行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鹰队负责前面探路,寻找补水、扎营休整地点;狼队负责宣传报道,文字记录,录像拍照;龙队负责汇总信息,决策事情,管理队伍;牛队负责饮食补给,采购食品,分配食物;莲队负责身体心灵安全医护,后勤服务。五行团队层层嵌套,五大队中会继续划分五行团队,根据人员情况会再继续细分,我这次就有幸担当了鹰中狼中龙。
起初,我们都行走在黄河大堤上,先是自己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环境,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分析思索,并没有深入村庄进行交流,只是利用补水的时间向当地百姓了解情况。后来,不断调整完善策略,深入调研,每队考察不同的范围,深入考察所属范围的村庄、河务局。每个人各有分工,四五个人一组,有负责主交流的,有负责辅助交流的,有负责记录的,有负责拍照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大家配合的很默契,效率质量自然也有保障。大家还会根据情况,随时调换岗位,让每个人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地形土质水利、气候植被生态、历史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开展调查以及了解黄河的历史典故、黄河文化。
重点考察村庄:我们鹰队在8月9日主要考察了德州市齐河县祝阿镇、东阿镇、赵官镇的西关村、店子村、蛇沃村、邵庄、古河村、程官庄村、董寺村、刘庄、小马村、大马村,8月10日主要考察了小张村、小生村、大生村、杨庄、大义屯村、毕庄、郭口村、前郭口村、东阿县大桥河务局。
调查成果:通过沿途观察以及深入村庄交流调研,我们获取了一下信息。
地形土质水利:沿途地形多以平原为主,有少部分人工形成的洼地、山丘;土壤有沙土和黄土,沙土不利于种植庄稼;水利方面百姓生活用水既有自家打井的地下水,井深一般二三十米,也有政府统一管理的自来水,农业用水多来自黄河水,政府春季会组织百姓引黄灌溉,灌溉会收取一定费用,一般一人70元左右。
气候植被生态:根据百姓反映,近几年当地气候比较多变,今年雨水就比较多,很多庄家都被淹了,尤其是玉米,大多颗粒无收;农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少部分大豆、棉花,非农作物以杨树为主,黄河大堤两侧柳树居多,还有少部分法桐、红叶李,距离稍远
些以杨树居多;生态环境、空气质量较好,但一路树木砍伐较多,草地放牧牛羊的也较多。
历史经济文化:通过和当地百姓交流,了解到当地的村庄大多都是随黄河的迁徙而搬迁过来的;当地百姓收入主要来自妇女在家务农、男士进城务工两方面,当地人均耕地不是很多,人均一亩地左右,少的7、8分,多的也就1.5亩,妇女在家里种植农作物取得一部分收入,少部分还会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像山药,价格一般在两元钱一斤,有的还种植一些观赏性植物,像牡丹,价格也比较不错,杨树一般都是做经济林,一般生长4、5年就会砍伐,价格在一方七八百元钱左右,还有一部分人家,把自家土地租出去,一亩地一年1000元钱,然后给承包商打工,男士进城务工多以建筑工人、装修工人为主;当地孩子上学比较不方便,小学一般在就近的村庄可以上,但初中、高中就要到镇里或者县城里去读,虽然上学条件不是很好,但是父母都还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暑期还会让孩子补课学习,村庄里也出了不少大学生,但回乡发展的几乎没有,各个村庄道路两侧的墙上会有一些科学宣传漫画、文化标语。
以上是8月9日、10日考察村庄的情况,沿途一路走来,我还了解总结了一下信息。沿途村庄状况:村庄名称多以村里主要姓氏及所在方位命名,如张东村、张西村、苏刘村、吴家村、许家村„„在黄河入海口垦利县附近的沿海地区,还有部分以数字排名的村庄,如二十户村,二十一户村,据了解这些村庄是在二十世纪初,由鲁西、鲁西南迁往黄河口地区的。各村庄在村口都会有一个像牌坊式的村牌,上方写着村庄名称,左右两侧书写着对联,在黄河大堤旁还会有村庄的石碑以及道路的名称。黄河沿线的村庄保留了很多古老的风俗,黄河文化气息比较浓厚。
黄河沿线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在垦利县黄河入海口地区,养鱼业比较多;在双河镇,有黄河源头保护区;接着往下走,建有黄河生态产业园,像黄金梨、葵花籽等产业园,发展黄河生态农业;沿途一路,有很多黄河风景区、森林公园,在东阿有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在济南有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自从小浪底工程完工后,黄河每年都会在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集中调水调沙二十天左右,调水调沙不仅调节了黄河水位,降低了黄河洪涝、干旱的发生,而且每年都会冲刷出一定的湿地、滩涂,年均造地1.5万亩,但见湿地草丰水美、白鹭纷飞。黄河沿线经济发展还是以农业为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都比较多,工业比较落后,第三产业也相对滞后,各种服务设施、服务场所不是很多。
调查成果分析与建议:结合一路徒步考察,自己亲眼所看到的东西,深入村庄与百姓交流获取的信息以及查阅资料得出:黄河下游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来说,还不错,但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200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有关黄河下游部分地区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此规划主要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的全部及德州市等部分地区,共19个县(市、区),也是我们这次徒步考察黄河的所经地区。从东营市垦利县出发,沿着黄河大坝一路西来,见证了黄河两岸渔业、畜牧业、绿色种植业的发展建设,也见证了水利设施、交通设施、能源设施的建设、旅游业的发展。上有国家的规划,但具体落实还是颇有问题的。
因地制宜栽种植被。今年雨水比较多,黄河的水位明显上涨,黄河两岸的庄家、树木多被淹没。虽然黄河两岸种植了很多的防护林,但由于雨水排不出去,树木长期浸泡在水中,以致部分树木顶梢已不长枝叶,奄奄一息,树木已失去了防风固沙的作用。所以,我建议在种植防护林之前,要对树木进行仔细研究,在结合当地的水文状况,因地制宜的栽种树木。树木可以做生态林,也可以做经济林,但一定要严格管理,定期有规划的种植采伐,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不仅能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在黄河入海口垦利县地区,土地多是盐碱地,不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多是种植棉花。在今后也需要引进科学技术,研究适宜当地种植的其他农作物。
适当放牧,集约化管理。一路走来,看到很多的羊群、牛群,尤其是垦利、滨州地区,成群结队的牛羊在黄河大堤两侧的草地上吃草。当地百姓利用当地草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但由于过度放牧,草地资源在一点点衰减。过度放牧不仅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而且破坏了很多的树木,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所以,我认为可以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合理放牧、适当放牧,而且可以加强农户之间的联合养殖。一路观察,多是一家一户独自放牧,政府可以进行引导开发畜牧业产业链,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养殖。
建设生态旅游业。黄河沿岸,有不少的旅游区、风景区,自然风光很美,游客看过、吃过、玩过后,往往是一地垃圾,满目疮痍,为黄河母亲增添了污垢。我认为,黄河沿岸的风景区可以发展旅游业,但绝不能是以商业为主的旅游业,而是生态旅游业。所以,我建议减少风景区旁边的商业场所、娱乐场所,让人们尽情的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感悟大自然的魅力、体悟黄河文化,真正的回归自然。
加强文化教育。通过和年龄大的百姓交流,得知:建国以前,黄河大堤都是当地百姓用小推车或手提肩扛的方式一点点筑起来的,用的材料就是苇叶、柳叶、泥土,人们当时的防洪意识、保护黄河的意识特别强烈,责任心也很重;而现在黄河由河务局进行统一管理,大堤都是用坚固的石头筑成的,还有水库的调节,但当地人的防洪意识却在一点点淡化,人们对黄河也越来越不了解,越来越陌生。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养育了中华儿女,灌溉了农田,提供了工业用水,更重要的是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所以,我认为,应加强人们对黄河的认知,了解母亲河的历史典故,传承黄河文化,不能让中华文化在我们这代断层。
总的来说,就是因地制宜的对黄河进行保护。而最好的保护就是建设,黄河的原有风貌我们不可能恢复,但我们可以站在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上,利用现代化的科技、高效的管理,建设我们的母亲河。
心得体会:近一个月时间的徒步考察,让我受益匪浅,现总结以下几点。
一:体能、心能、智能的成长。长这么大第一次,背着二三十斤的东西,每天徒步20km,一路吃着干饼咸菜,喝着凉水,每天伴随着高温酷暑的考验,夜晚经受着蚊虫的叮咬„„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懂得了现在生活的幸福,知道了珍惜。一路走来,不只是用脚在走实际的路,更是在走心路。走路的过程,思索着选择参加此次活动的初衷,思索着黄河两岸的建设,思索着人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徒步一路,诗词歌赋不断,我们一起读诗词,一起唱军歌,一起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用中华文化激发我们内心无尽的潜能。
二:走进祖国大好河山,感受黄河风土人情。第一次真正的走进自然,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那草丰水美的滩涂湿地,那一望无际的绿草地„„“长河
落日圆”、“一行白鹭上青天”,繁星满天月亮高挂之景会时常出现在眼前,让我不禁感叹自然的神奇,更让我有种由衷的自豪感,我想也只有在中国才能看到这种景象,深深的激发了我的自豪感与爱国情。沿途一路,受到了太多的关爱。河务局的人员不仅为我们提供住宿,还为我们煮绿豆水,消暑解乏;沿岸百姓纷纷为我们送来西瓜、咸菜,提供诸多帮助;路遇好心人士为我们送来矿泉水、火腿肠„„虽然都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但对于长途跋涉,一路吃烧饼咸菜的我们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一路行走着,感受着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着乡亲们的淳朴热情。恩情何以抱?唯有好好学习,成为有用之才,将来把这里建设的更美好,把黄河建设的更美好。
三:团队合作。一个人可能走的更快些,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这次徒步考察,让我深深的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在回想,暑期的经历仿佛做梦般,我不敢想象,如果是我一个人,我能坚持多久。21C是团队共进的时代,不再是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一个人在强也是只羊,一群人强才是真的强。这次徒步考察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五行团队的密切配合。整个队伍中,每个人都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没有人抱怨苦、抱怨累,假如没有大家的携手并肩、密切配合、互帮互助、无私奉献,我们不会顺利完成这次徒步考察黄河之旅。
四:民族精神。我们虽然是沿着黄河大堤走,但也不是时刻都能看到黄河,有时看到黄河,不仅感叹黄河的奔流不息,更为黄河水的混浊感到痛惜。每每这时,我们都会心生一种保家卫国的豪情,甘愿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建设黄河之上,我想这就是黄河的力量、民族精神的力量。
整个徒步考察过程中,大家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多是带着一份责任和使命出发的。作为青年,作为在校青年,我们是国家后备力量的主力军,我们应当是能撑起时代天空的人。此次徒步考察黄河,不仅让我们得到了磨练与锻炼,更让我们认识了解了母亲河,让我们深刻的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此次活动得到很多外界人士的支持与鼓励,乡亲们的热情,让我们更有责任践行宣传保护黄河、建设黄河的意识;政府官员的支持与帮助,让我们更有信心坚持下去;媒体的报道,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所走的道路。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黄河生态文明的建设会更加高效,美丽中国梦一定会在青年的接力棒中实现。
就像习总书记说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工程管理11-4
20111655
7.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心得 篇七
(1) 地理位置。
青杨李位于阳谷县西北, 东南距阳谷县城12公里, 其行政区划隶属阳谷县石佛镇。由石佛镇西行3公里即至该村。
(2) 地形地貌及土壤。
该村为典型的黄泛冲积平原沙滩区, 受历史上黄泛冲积影响, 沙荒、内缓岗、漫坡、浅平洼无规律相间分布, 微地貌变差较大, 表层土壤3~7米埋深以上90%为粒径小于0.2mm沙性颗粒, 保水储肥能力差, 土壤分类为风沙土。据实地调查, 当风力达到三级时, 强度侵蚀风沙开始出现。风力达到四级时, 人不宜在沙区停留, 每年春夏之交, 大田农作物均受到“风沙”的侵袭而影响正常生长。
(3) 水文气象。
该村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节气候区, 四季分明, 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13.3℃, 一月份气温最低, 月平均2~3℃, 七月份最高, 月平均气温为26.75℃, 最高气温41.9℃, 最低气温为-20.8℃, 平均无霜期在193~201天之间, 最长为259天, 最短为178天。霜冻期为165天左右, 昼夜温差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588.6mm, 最大1158.9mm, 最小286mm, 年际降雨丰枯悬殊, 且年内分布极不平衡, 6~9月多年平均降雨量435.4mm, 占全年的73%, 3~5月灌溉区降雨量为81.4mm, 占全年的13.8%,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224.1mm, 是同期降雨量的2.1倍, 而3~5月份的蒸发量达420.3mm, 是同期降雨量的5倍, 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是区内显著的气候特征, 区内多年平均风速为3.5m/s, 最大风力10级, 最大冻土深度0.6m。
(4) 社会经济状况。
青杨李村现有人口1350人, 2000年人均收入为1358元/年, 比全县人均2124元/年低739元。总面积3000亩, 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 沙荒面积1500亩。有效灌溉面积700亩, 多年地下水平均埋深8~10m, 化学分类为重碳酸盐水, 80米以上含水砂层约10米, 单井时涌水量小于30m3。降雨分配严重不均, 地下水开采条件相对较差, 地表引水条件尚不完善, 加之地表沙性土壤需水量较一般农田大, 致使水资源短缺、人畜用水困难, 农林牧副发展缓慢。
(5) 水土流失状况。
该村1500亩沙荒面积全部为强度水土流失, 即使1500亩耕地也都属中、轻度水土流失区。强、中、轻侵蚀区侵蚀模数分别为6520、3200、1500吨·年·平方公里。侵蚀区土壤水肥条件恶劣, 远不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需求, 据资料分析, 强度侵蚀区的土壤肥力不到5级, 属缺乏极缺乏范围。其田间水分保持性更差, 据实地取样实验, 其田间水分持有能力只占一般农田的45%。“青、杜、王, 三大庄, 十里八里全是沙。好天沙灌鞋, 风天沙雾来。三天不下苗减肥, 五天没雨地无皮。”这是当地群众对当地自然生态的生动写照。水土流失是生态灾害中危害最广泛, 最严重的一种, 它导致土壤肥力变薄, 地力下降, 河床淤积, 水分流失, 环境恶化。就青杨李而言, 其具体表现为:首先, 危害农业生产基础。水土流失使土壤水肥保持条件严重恶化, 土质结构松散, 肥力下降, 幼苗成活率低, 成林生长缓慢, 作物产量难在提高。其次, 河道滑坡崩岸, 淤积塞河, 使渠道灌排效益下降。第三, 地下水补给困难。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径流难以拦蓄利用, 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给。第四, 风沙危害严重, 给群众社会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恶化区域生态环境, 恶化土壤墒性, 使农作物不能茁壮成长。
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该区域系我县较为典型的黄泛冲积所致风沙区。多少年来, 当地百姓一直在寻求解决治理的办法, 但由于经济困难, 资金短缺, 未能取得显著成效。既使原来种植的420亩经济林、430亩用材林, 2公里长的排灌沟渠, 因经济困难缺乏科学管理, 也基本全部毁掉。
2000年是青杨李人民群众永远难人忘记的一年, “阳谷县2000年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青杨李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被批准, 由国家援助50万元, 县财政投资38万元, 乡村集资30万元进行综合治理。制订了“以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社会效益为中心, 坚持预防与治理兼顾, 治理与管理并重的指导思想”。
从四个方面采取治理措施:①扩大林网覆盖面积。降低风速——从根本上抑制风沙形成基本条件。②增大区域土壤持水量, 瓦解风沙形成基本条件。③改变区域地貌形态, 营造良性生态环境, 从区域地形上减弱风沙形成因素。④改善区域土壤结构, 变沙地为良田。
2000年秋, 水务局抽调精干力量吃、住在青杨李。首先对治理片内微地貌变化较大的地块进行整改, 治理面积700亩, 动用土方5万立方米。
①对喷灌区800亩农田改造, 改造深度为0.5米, 按1∶1混和比动用土方13万立方米。②调整排灌体系。在调整干渠的基础上, 按地宽300米一条, 且与干渠垂直布设支渠, 支渠断面积按干渠的1/2设计, 部分旧渠充分利用乃动用土方11万立方米。③为便利水资源调配及交通运输, 建设闸带桥4座。④增打机井。为保证及时灌溉, 按50亩地一眼井设计增打农用机井17眼。⑤田间林带。根据水保规范要求。林带布设方向与主风向垂直, 但考虑到农业种植耕作的方便与农作物通风的要求, 林带以沟边路旁布设为主, 共植树木约25080棵, 树种以速生杨树为主, 折实面积502亩。⑥水保林。在不易耕作的村头、沟旁、坡地种植水保林, 面积150亩, 由村民自主种植管理。⑦经考查认为沙性土昼夜温差大, 易于积聚糖分, 决定种植经济林500亩, 主要为麦前熟的美国凯特杏。
三、建设成效
8.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心得 篇八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科技学院哲学(人文)社会科学2013年度研究项目《大学生“非生态”生活方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项目编号:XYSKYB131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项目《系统科学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MKS1336)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笔者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方式管窥当前大学生“非生态”生活方式现状,随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回收率为97%,随机访谈学生30人次。在校大学生生活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日常生活习惯。一是睡眠时间不足,63%学生能保证每天6—8小时的睡眠时间,在十二点前准时入睡只占31%。二是饮食不规律,大学生中能按时吃早餐的只有37.5%,不按时吃早餐,中餐和晚餐也多挑食、偏食,遇到喜欢吃的东西就暴饮暴食,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营养失衡。三是吸烟喝酒上瘾,48.5%学生认为吸烟喝酒是一种时髦,尤其男生觉得烟酒能展现他们男子汉的魅力。在同学聚会、生日party、节假日时,吸烟喝酒更为频繁,这也成为大学生一种“非生态”生活习惯。
2.消费方式。一是炫耀性消费,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48%学生为了追求时尚或怕被人瞧不起等原因喜欢穿戴名牌,8.7%大学生为满足虚荣心盲目攀比,不顾及自己实际经济情况。二是盲目性消费,32%大学生花钱缺乏计划性,前半月胡乱花钱,有时受商家广告宣传、打折销售的影响,控制不住自己买东西的欲望,后半月经济窘迫。
3.休闲安排。在校大学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65%学生选择看书、交流、运动等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强健体魄,仍有近35%的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度过闲暇时间,主要靠睡懒觉、闲谈、上网聊天、逛街、打牌、娱乐玩耍等消磨闲暇时间。
4.学习方式。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33%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课堂的学习才是学习,考试成绩是衡量学习的重要标准。学习目的日益功利化,学习内容更加实用化,为了考证、为了考研、为了考公务员而逃课,甚至找人代替上课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学习方式不合理,36.5%大学生过分相信书上及教师讲解的答案,对于未知的领域不敢打破已有的模式。67%学生的学习过分依赖新媒体,凡是遇到不知道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在网上找答案。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非生态”生活方式,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
1.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养成生态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2.学校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一是开辟生态生活方式宣传栏,通过校新闻中心宣传生态生活知识,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二是开设以生态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辩论交流等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大学生摒弃旧的生活理念,践行生态的生活方式。三是举办与生态生活方式教育相关讲座和报告会,广泛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向大学生系统地介绍生态生活方式的科学内涵。四是开展系列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体悟生活的不易,自觉改掉盲目攀比的不良习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节约、和谐的生活方式。
3.父母加强引导和监管。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生态生活方式养成的首要条件。一是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生态素养,选择生态生活方式,身传甚于言教,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生活理念。二是父母要不断丰富与完善自身生态知识,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和办法,进一步提升家庭生态生活方式的品位。三是父母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主动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生活动态,在经济上把好关,引导其生态消费,当发现大学生有“非生态”生活习惯时,要及时进行干预。
【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心得】推荐阅读:
大学生思想汇报:生态文明思想的建构09-15
大学生文明调查报告08-24
大学生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07-12
大学生文明上网问卷调查09-03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心得09-07
关于调查大学生校园不文明行为问题09-08
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08-01
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系,调查问卷09-03
大学生社会调查问卷(大学食堂问题)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