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校本教材

2024-08-11

硬笔书法校本教材(共8篇)

1.硬笔书法校本教材 篇一

“端正写字、方正做人”系列校本课程教科书

端 正 写 字

适用于小学段使用

高青县木李镇新徐小学 编写

前 言

俗话说:“字是门头书是屋。”字是人的门面,小时候练得一笔好字,会使人受益终生。《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字写得正确端正,行款整齐,不但是学习的基础,对提高文化素养也有重要作用。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提高文化素养。

然而,信息化的时代,为文字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手段,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字却越写越丑,能够把我们使用了几千年的汉字写得端庄俊秀的人真是越来越少了。目前学生的写字本、作业本、练习本包括考试的试卷等等,潦草不规范,有的学生写的字实在让人难以辨认。

基于以上问题,针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进行实践研究,给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力,形成审美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做一个“方方正正”的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为此,编者在借鉴网上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编写了这套硬笔书法教学练习教材,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产生一些瑕疵,不正之处请指正。

编 者

目录

准备课………………………………………………………………………5 8个基本笔画

第1课:横 竖…………………………………………………………8 第2课:撇 捺…………………………………………………………10 第3课:勾 折…………………………………………………………12 第4课:提 点…………………………………………………………14 第5课:综合练习………………………………………………………16 第6课:十工上下………………………………………………………19 第7课:口石可中………………………………………………………21 第8课:小 水…………………………………………………………23 第9课:为 人 大………………………………………………………25 第10课:日月女心………………………………………………………27 第11课:山 方 风………………………………………………………29 第12课:左在右有………………………………………………………31 第13课:也完我成………………………………………………………33 第14课:马 世…………………………………………………………35 3 第15课:去手而之………………………………………………………37 第16课:不长言百………………………………………………………38 第17课:其 典…………………………………………………………39 第18课:林出炎多………………………………………………………41 第19课:更你们…………………………………………………………43 第20课:的得着…………………………………………………………45 第21 课:春夏秋冬………………………………………………………47 第22课:品每是…………………………………………………………49 第23课:会以南…………………………………………………………51 第24课:高清室家………………………………………………………53 第25课:即那都…………………………………………………………55 第26课:这道建…………………………………………………………57 第27课:象孩教说………………………………………………………60 附一:中宫紧凑…………………………………………………………62 附二:新徐小学“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育人目标…………………64 附三:小学生必备古诗…………………………………………………65

5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10

端正写字、方正做人 12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14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16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端正写字 方正做人

2.硬笔书法校本教材 篇二

关键词:高中,书法校本选修课,思考

书法是一门艺术, 它集中而深邃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书法教育是我国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 具有育德、启智、审美、健体等作用, 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强化人格力量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

针对当前电脑、手机普及等带来的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的情况,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 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 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 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 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 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此外, 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我校在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中, 在2010年26门校本选修课程走班选课的基础上, 2011年暑期学校又组织开发了书法等校本选修课程, 秋季开学后实行学生自主选择, 走班选课。但在学生自主选课时, 书法校本选修课却出人意外地遭受“冷遇”的尴尬局面, 几乎没有学生选择修习,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思考一:要不要开设高中书法校本选修课程

(一) 开设书法校本选修课程有助于高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门类, 与中国文化有着紧密关系。与别的传统艺术不同, 中国书法的文化特性最为独特。中国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使得中国书法能够从实用性的文字书写上升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 并赋予中国书法文化品位。也就是说, 中国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使得文字书写由“技”上升到“道”的层面。也正是如此, 中国书法汇聚了多种文化信息, 可以说中国书法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说:“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 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作为艺术审美对象的书法, 能够给人以审美愉悦。而作为文化的书法, 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反观中国文化, 感受中国文化。因此, 学校可以通过中国书法来促使中小学生了解中国文化, 可以利用书法教育的优势在他们心中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不但是对书法文化的传承, 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国书法的书写对象是汉字, 汉字为中华民族所创造, 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世界上的语言文字众多, 唯独中国的汉字能够成为一门书写艺术, 实与汉字本身有极大的关系。就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现实而言, 由于汉字书写被视为简单的书写技能教育, 而被大多数中小学校排除在课程教育之外。近年来, 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 尤其是受教育日益功利化的影响, 中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民族传统文化。面对这种情况, 不少有识之士和媒体呼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这应该说是切中时弊。我们认为,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应该加强我们的母语和母语文字教育。母语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的语言, 是维系一个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纽带。因此, 母语教育, 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这点看, 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汉字的识读与书写教育, 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 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 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提高国民素质, 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我们不必猜测和论证科技、电脑发展应用对书写的冲击, 我们只要通过观察、了解、分析目前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书写状况就可以得出令人担忧的结论。与此类似的是, 北京一所高校曾经有过一个调查:通过对比中国和外国学生的汉语言掌握情况, 发现中国本土的大学生竟然不如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语言尚且如此, 文字又当如何?不可否认, 的确有很多的中学生、大学生对书写很淡漠了。因此, 高中开设书法校本选修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 甚至可以说是很紧迫的。它可以引起学生对书写的足够重视, 还能满足部分学生的浓厚兴趣与特长爱好。

当然, 中小学生学习书法, 并不是要求他们都成为书法家, 而是让他们把汉字写得工整、规范, 在写好汉字的同时, 进而认识民族的文化、寻求民族文化认同;并通过对汉字的书写, 体会汉字的独特魅力, 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汉字文化、汉字书写艺术感到骄傲和自豪。

著名美学家刘纲纪先生认为:“从小学开始就要重视书法问题, 不但要求写得正确, 还要要求写得美观, 这对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的培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长远的影响。如果忽视了它, 我认为在对人的教育上是一大损失。”中国书法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 在当今中小学艺术教育中, 是别的艺术课程无法取代的。然而现实是, 除了北京、重庆等一些省市之外, 书法教育仍没有被正式作为中小学课程教育内容。面对这种现实, 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结合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书法教学, 不失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二) 开设书法校本选修课程有助于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古人谓书法学习“非人磨墨, 乃墨磨人”, 讲的是书法学习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并非一蹴而就。书法学习的这种磨炼, 无疑对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细致耐心、意志专一、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发展状况的好坏对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影响。现在中小学生学习条件优越、个性突出, 但在心理品质方面, 如注意力和意志力却普遍反映不集中, 缺乏持久耐性。书法学习可以使他们集中精神, 达到相对松弛平和的心境, 以增强他们的意志、活跃他们的思维, 还可以使其大脑得到全面健康的发育。同时,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 通过教师对历代书法名家的讲授和介绍, 学生可以了解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并认识到古代书法家之所以能够成功, 就在于对书法临习的不断坚持, 进而明白只有苦学、善学、持之以恒, 才能逐渐养成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的道理, 为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书法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这种耐力、定力, 在当今社会普遍浮躁的世风下, 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 通过书法教育, 培养中小学生对书法的爱好, 使其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对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心理也有重要作用。

在对文艺作品进行品评和学习时, 古人强调要把客体与创作主体、时代背景等结合起来, 进行辩证分析, “知人论世”, 即孟子所谓“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书法教育和书法学习也是如此。苏轼说:“古人论书者, 兼论其平生, 苟非其人, 虽工不贵也。”数千年的传统也形成了书法审美的一种心理定势:人品即书品。正如刘熙载所言:“书, 如也。如其学, 如其才, 如其志, 总之日如其人而已。”这里的“人”, 是指人的道德、品格、情操、修养等。“书如其人”, 并不是把书法等同于人品, 而是说历代流传下来的优秀书法作品, 无不是书法家个人书法艺术、道德价值的集中体现。我们临摹古人书法范本, 首先是要了解书法家个体情况, 再进而了解其书法艺术。因此, 我们说“书如其人”, 是说书法家的作品为我们观察、了解一个人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的阶段, 也是学习知识、掌握各种技能的重要阶段。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具体书写技能教育, 还必须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来认识它, 要明确书法教育“以道立人”的育人价值。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书法学习在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立人”功能。在书法教育过程中, 中小学生通过对书法家的了解, 加深对书法作品的感悟;又在反复临摹、学习其书法作品过程中, 通过其作品再加深对其人其书的理解, 真正体会“书以人传”的含义。

通过这种“由书到人, 再由人到书”的教育方式, 学习者便会由衷产生学习效仿的行为, 进而在心中对那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书法家产生崇敬心情, 从而达到“立人”的目的。这种教育是无形的, 又是异常深刻的, 不管欣赏者、学习者愿意不愿意, 其思想情感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触动, 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学习者的价值取向的效果。

书法艺术从根本上讲, 就是学术精神、治学态度的一个侧面反映。我们今天对书法艺术趋之若骛, 觉得神秘而复杂。可是这在古代是很好笑的。有个古人叫杨雄说“书学小道, 壮夫不为”。不是他看不起书法艺术, 而是古人把汉学、经史 (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学) 看做是大学问、大见解、是经世治用之学, 而写诗、书法、绘画则为“小道”, 是用来消遣的, 陶冶性情的。而书法在后来则直接反映了古人治学的精神态度以及情感价值观。难怪林鹏先生说, 自从大学不把经史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来, 连接国学的就只有书法了。书法的精神内核其实就是如何治学的态度,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开阔、严谨、务实、细致。用古人的话讲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

(三) 开设书法校本选修课程有助于高中学生提高艺术审美情趣, 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书法与人的境界品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长相可以骗人, 但字不可能瞒人。中国文化的所有东西几乎都可以在书法中看到, 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气韵、结构, 大都在书法中有所表现, 很难想象一个字写得不好的人, 其文化修养是很好。我们看到不少学生作业、考试卷书写缭乱, 毫无规范, 令人担忧。倘若学生在平时作业、高考时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书法, 又该是一番什么样的感觉与效果?

现在我们都知道, 国外的艺术教育很发达而且普及, 从国家元首到普通百姓都对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有所了解和涉猎。这个现象带来的是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因为艺术的作用首先是净化心灵。人们的道德意识会随着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而提升。这大概是我们国家目前最为缺少的东西, 其实我们并不缺少艺术家, 我们缺少的是艺术的普及和濡染。接触了很多的学生、成人, 感觉他们最缺乏的就是一种气质。因为他们离艺术很远, 太世故了。我们真诚地希望, 让他们能够“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是具有了艺术的气质, 还可以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产生很大的改变。

时下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把书法归属于美育范畴, 就在于书法本身极具美的因素。宗白华认为:“中国的书法, 是节奏化了的自然, 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 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 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 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 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 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中国书法能够从实用性书写活动上升为一门艺术, 内在原因就在于汉字书写合乎艺术要求, 优秀的书法作品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

从象形字发展而来的中国文字, 每一个字的点画结构就含有美的规律在内, 所以不论人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 字写出来就不仅有一个写得是否正确的问题, 还有一个好看不好看, “美与不美”的问题。从字体看, 书法有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 每种字体都有各自的艺术品质。正如孙过庭所言:“虽篆隶草章, 工用多变, 济成厥美, 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 隶欲精而密, 草贵流而畅, 章务检而便。”而就每种字体而言, 又有多种书体, 如行书有二王、宋四家;楷书有魏碑、唐楷, 而唐楷之中, 又有初唐四家。在中国书法史的历史长河中, 各种书体百花齐放, 争奇斗艳, 各具特色。好的书法作品能让欣赏者产生美的共鸣, 书法教育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 培育其审美能力。因此, 书法被誉为“无声之音, 无形之象”。学生可以透过优秀作品的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构成, 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并在此感染和熏陶下, 受到美的教育, 从而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还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环境之中。如果缺乏书法素养, 我们就会对身边许多饱含艺术审美情趣的东西熟视无睹。另外, 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几乎处处都留下了书法艺术的痕迹, 其中很多景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座书法艺术殿堂。如果不懂得书法艺术, 游览者就无法对这些风景名胜产生更深刻的感悟。此外, 由于艺术所具有的共性, 各门艺术的欣赏有相通的地方, 一个中小学生如果有较高的书法素养, 也会有助于其对文学、音乐、美术等其他各种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正如林语堂所认为:“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 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四) 开设书法校本选修课程符合当代高中学生实际

书法在小学、初中已作为必修课程, 每周开设1课时, 通过小学、初中的基础训练, 在高中阶段一部分学生还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少数学生甚至作为自己的特长发展, 为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欲望, 在高中校本选修课程里开设书法课符合当代高中学生和学校实际, 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需要。学校也应该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搭建未来发展的平台。

(五) 高中开设书法校本选修课程有利于高校书法教育的推进和发展

中小学开设书法课, 对于高校里的书法专业来说, 无疑是一件好事。现在不少大学逐步开设起书法专业, 比如书法系在北师大已经存在了十多年, 去年开始成为独立专业, 每年招收11名本科生。目前, 不少高校在自主招生、保送生招生时, 要求学生必须手写自荐材料, 以引起对书法教育的足够重视。

书法有多重要?这不仅仅是一门校本选修课程的问题。

思考二:怎样开设好高中书法校本选修课程

“校本选修课是高中教学里一个全新的事物, 我们需要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完善、总结, 使其能更好地贴近学生, 贴近教学,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 需要专业书法教师执教。推进书法校本选修课长期开展, 师资队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有专业书法教师执教, “有条件的学校, 能够邀请到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书法协会会员担任指导老师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二) 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校实际, 根据学生需求和个性特点开发书法校本选修教材。开发校本选修教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 编写一套合适的书法校本选修教材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理念下的书法选修教材应立足于新的高度, 应注意借鉴现代美育的先进方法, 改变常规的比较枯燥的编排方式, 使学生从相同的书法主题中领悟各种书体的意蕴, 做到主动地赏识美、探索美和表现美。高中书法校本选修课程要以书法鉴赏、提升艺术素养为重点。

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教学实际确定书法课教学内容, 要把书法校本选修教材的开发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体现学生个性特点, 编写符合学生和学校实际的《书法校本选修课程纲要》, 使用自编的书法校本选修教材, 要从师资、场地、时间、经费上保障书法校本选修课程的正常开展。书法课只有尊重学生的选择, 学生才有兴趣。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东西不教也能自觉学好。而兴趣源自秉性, “近兴”才能“尽兴”。性情不投, 兴趣索然, 心中别扭是怎么也写不好的。反之, 一旦他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字帖练习, 性相近, 如鱼得水, 肯定效果不错。当学生们坐在餐桌前, 拿起“校本课程”的菜单, 圈点、选择自己需要的营养, 那古朴的甲骨、沉雄的篆书、典雅的隶书、端庄的楷书、潇洒的行书、狂飞的草书----学生们就可以在丰富的书体大餐中尽情品尝。

(三) 加强书法选修课程的宣传交流, 引导学生正常有效地走班选课。要在充分征求学生、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开设书法校本选修课程, 要向师生全面宣传、介绍课程的开设计划, 引导学生正常有效地选修书法课。

(四) 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书法校本选修课教学新模式。探索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 具有校本特色的书法选修课教学新模式, 改变书法课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形式多样, 教法新颖。校本选修课上, 学生可以组成若干小组, 教师可以走近学生, 作为学生中的一员, 或示范、或点拨、或解疑;学生可三五成群地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真正成为同学们的知心朋友。

(五) 建立书法校本选修课程的评价与管理体系。建立书法校本选修课程的评价与管理体系以确保书法校本选修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要重视激励评价、动态评价、过程评价。

(六) 利用网络开辟书法“超市” (网络选修室) 。提供学生更大自主选择空间, 激发浓厚兴趣与艺术情趣。

3.硬笔书法校本教材 篇三

关键词:校本课程;高中书法;教学模式;探索

G633.955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名词,汉字也在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延续中扮演了重要的载体角色。中国的书法是古老的艺术瑰宝,她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与艺术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也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来的历史。

一、校本课程之高中书法教学现状

中国的汉字来源于社会的生活需要,起初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先民们,用画图的方法将对象的形象描摹下来,成为表示这个对象的字,方便人们思想交流与信息传递。有句古语,“字疏尺牍,千里面目”很好地表达了汉字书法在古代的传达人们情感的作用,日久天长,图画慢慢地转向了象形字,书法由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经历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字体也因此在不断地演变,从萌芽到成熟,具有漫长的孕育过程,直到今天。但目前青少年书法教育,尤其是高中学生的校本书法教育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一)缺乏对学生汉字书写素质的重视

高中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很多学校的教学是围绕着高考而进行的应试教育,对书法等传统文化的课程并不重视,鲜有学校专门开设书法课程。学生也因为书法课程与学习并不相关,如果不是个别学生的特殊兴趣,很少会有学生对书法有太高的热情。

(二)信息时代对书法的冲击

由于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办公工具,其便利高效的特点,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硬笔的使用逐渐减少,毛笔书法的学习更是少之又少。

(三)缺乏有合格素养的书法教师

书法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近些年高校也开设了相当的书法专业,以培养书法人才,但由于历史和社会问题,目前能娴熟从事书法教学的教师仍然很少。很多书法课均是由书法素质较好的教师代授的,再者书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字,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不是简单能写好字就能从事书法教学的。

二、高中书法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教学时要安排适当的书法鉴赏时间

书法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书法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书法鉴赏水平,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书法写作能力,而且鉴赏是书法学习入门的必须步骤,鉴赏时间应在课堂上应时加入。鉴于书法自身具有的这种特殊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众多流派,如五大书体流派纷呈,楷书中的欧颜柳赵四大楷书风格鲜明各异,以及褚体的铁画银钩风格,魏碑众多无名书家的怪俏,还有魏晋小楷,唐代的灵飞经到元代赵孟頫的小楷和明代文征明的小楷都呈现了自己独特的面貌。篆书中的甲骨文,金文至李斯的小篆,李阳冰的玉箸体,再到清代诸家的小篆都引领了各个时代的审美取向。隶书、行书的面貌呈现也极其相似,这些丰富的历史书法作品可以启发学生去观察书法家的典故和思想以及书风,更深层次去体会书法作品用笔、线条、墨色、结构及章法,通过体会点线、结体,空间和意象,去领略作品中所蕴含着的风格。(二)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书法学习久的人都会明白,书法学习中个人领悟的能力在其进步中占有很大的作用,而这种领悟在课堂上的出现不如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深刻。在课后之余,学生可通过如微课、网络视频等途径,学习字体结构、运笔技巧等,并结合相关书籍,多临摹喜欢的法帖进行练习。或者学生可选定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种书法加强练习,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结果予以指导,对提高学生的书法能力大有裨益。当然也可以在节假日在书法辅导班学习,结交在书法方面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共同交流学习心得,这样对自身书学素养的提高一定远远快于教学课堂。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自身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师可借此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更多的注重课堂的有效性,使学生在书法课上获得艺术的享受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是教师应该尽量活跃课堂气氛,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学生参与其中。例如每节书法课前,通过向学生讲书法家习字的故事的方式,或者让学生观看当代大书法家习作视频的方式,又或者由教师亲自课堂示范,来调动学生学习书法的情绪,提高其对书法学习的兴趣[2]。而是教师应注重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书法教学本来就是灵活多变的,只要是有益的方法,教师都可以采用,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使用网络或者请书法前辈亲临挥毫,都不失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四)通过临习书法提高书法写作水平

在临帖过程中有对临、背临和意临三种,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最开始临帖应该是从书写楷书开始的,但也不一定,由于隶书篆书的难度不是很大,从隶书篆书入门再学习楷书行书也是可行的。等学生的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慢慢选择性的临习颜体、柳体、欧体等字体。毕竟书法学习没有捷径,只能通过自己的感悟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提高。讲解同时应该向学生讲述每部作品所包含的历史情感,使学生从内心中认同,愿意去体会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语:

书法是学校实现美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对书法的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的素养。但如今社会,校本课程之高中书法教育面临诸多问题,本文通过概述高中书法教学的现状,然后分别从课堂组织形式、教学设计方法、书法正确临摹方式及评价和培养学生自学书法能力及素养等教师模式上不断总结探究,为高中书法之有效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并强调高中书法教育创新改革的必要性及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明友. 高中书法有效教学研究[J]. 新课程(下),2016,02:186-187.

4.书法校本课程教材 篇四

中国是书法的故乡,书法随着时代发展,应当不断地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以无愧于我们的祖先。让传统书法教学走进课堂,对学生无论是在审美方面,还是在掌握一门艺术方面,都会受益颇多。

本贴以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作为习字教范。着重分析点画特征和结构特征,如能对着字帖临摹,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进一步学习欧阳询传世楷书的各种碑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写本教材,旨在于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打下良好的书法基础;在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

由于资料、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遗漏、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讲

文房四宝说

一.笔:初学者选用5号以上的兼毫,写2寸大字,用前先用温水将笔浸泡,毫散后挤出存氺,再开始使用,切勿将没浸泡的笔直接使用。

二.墨:一定选用书画墨汁,如“一得阁”等墨汁。在盘内先加少量清水后再添墨汁,用墨要宁干勿湿,宁浓勿淡。

三.纸:初学者用原书纸或毛边纸,也可用价格低廉的宣纸。写字要选用生宣纸,用舌尖点一下宣纸,如果点后津液润开,说明这种宣纸潤墨性好,可选用。反之,宣纸质次,不可选用。

四.砚:砚的种类很多,现在成了装饰品和收藏品,用的较少。因为有了墨汁,一般用杯盘即可。这里有关砚台的种类、选用就不讲了。

附:书法专业术语简答 1.什么是书法?

书法是指汉字的书写艺术,包括用笔、结构、间架、行款等方面。

2.学习书法有哪些基本法则?

学习书法必须掌握执笔、运笔、用笔、结构这四个方面的基本法则。3.学习书法从何入手?

先学好楷书基本笔画后,再先摹后临帖。

4.为什么要讲究执笔?

执笔不得法,字就写不好。正确的执笔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指实掌虚”四个字。

5.什么是运笔?怎样运笔?

运笔是指笔的运砖。运笔必须用腕运。五指攒住笔管,使其直立不动,全用腕力使手运动,笔管随着手的活动方向来回运转,这就是腕运。6.为什么要悬腕?

悬腕写字,可使手转动灵活,如果不悬腕,紧贴桌面写字,手就无法活动,笔管就必然运转不灵。

7、什么是用笔?怎样用笔?

用笔就是指笔尖(笔锋)在纸上写出点画的活动过程。用笔的要诀只有“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八个字。意思是说无论是点、画、撇、捺等任何笔画,都得有去有来,不可只去不回,即起笔用“逆锋”(折锋),收笔要用“回锋”。8.什么叫锋? 笔尖捻开捺扁后,在阳光下照看,近尖处有一段透明的部分,就是锋。笔的弹性由锋决定,锋长则弹性强。9.什么叫折锋(逆锋)?

即起笔时笔锋逆入,如横画欲右先左,再顿笔转向右运行。竖画欲下先上,顿笔转向下运行。

10.什么叫回锋?

即笔画写到末了,往回收进,一定在笔画中间收进。

第二讲

唐.欧阳询楷书

学习书法必须丛楷书学起。本期研习班,我们选择了隋末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礼泉铭》为范本,从“八大笔画”的掌握和应用,偏旁部首的写法与应用,楷书间架结构、章法布局与作品习作四个部分学习。

一.欧阳询楷书的特点

历史上对欧阳询的楷书艺术成就赞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只简单地将欧楷的特点归纳如下:

1.险峻刻厉,刚劲挺拔 2.清雅秀丽,瘦健俊美

3.规矩端正,一丝不苟 4.大小有法,错落有致

我们在学习前了解了欧楷的特点,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练字就是练心,在心里明白了,字也就写好了。

缺点是如果写不好,容易写得特别僵硬,永远跳不出无有个性的圈子。

点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构件。唐孙过庭《书谱》里说“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楷书的基本笔画,前人用“永”字的八种点画来概括,即“永字八法”,其他笔画都可在这八种笔画的基础上衍化产生。“永字八法”是以永的八种笔画研究笔法规律。

五.基本笔法的写法与应用

一.横画

“永字八法”称横为“勒”,是说写横时,首先要带有收势,好比牵缰勒马。

1.小横的笔法与应用

小横也叫短横,在书写中多为轻入,形成一个尖状,故也叫尖横。小横书写难度不大,主要应把握它的位置与其他笔画的关系。

小横书写时,露锋起笔,起笔要轻,收笔要有一个顿笔,但不得用力。字例:非

雎等

2.中横的笔法与应用

中横用处极广,在一个字中,它往往起到支架和衔接的作用,因此,一般要写得粗壮结实、坚定有力。另外要注意扛肩(即笔画后半部上斜)的角度。

书写与小横相同。字例:天、主、示等。

3.长横的笔法与应用

长横是其他笔画练习的基础,所以练习笔画,应从长横练起。在任何一个字中,只要有长横,它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书写中应注意藏锋起笔,回锋收笔,起笔收笔要有棱角,注意扛肩,切笔画不宜太粗。小横(尖横)写长一点就称左尖横和右尖横。左尖横和右尖横的重合就是长横。

字例:重、岳、布、持、握等。

第二.竖画

“永字八法”称竖为努(弩),是说竖不应写得太直,要直中求曲势,象满弓待发的样子。

1.悬针竖的笔法与应用

悬针竖都应是垂直的,不能向左右倾斜,多用于字的中间一竖。它虽然出锋收锋,切不可一笔甩出,应有控制的出锋。悬针竖要尽量少用。

字例:千、郡、帝等。

2.垂露竖的笔法与应用 垂露竖不一定都是垂直的,往往在左边向左斜,在右边向右斜,只有在中间才垂直。在任何地方垂露竖都可以代替悬针竖,而不能相反。

字例:作、徽、隆、下、川等。

第三.撇画

“永字八法”称撇为掠,称短撇为啄,是说写撇要象燕子掠水一样,又象姑娘梳头掠发一样,起始用力稍大,末端力减而不飘。

1.小撇的笔法与应用:

小撇是字的精神,但因用途极广,所以有长短粗细之分。另外在撇笔的走向上,因其太短,变化往往不被注意,但这细微之处也正是字的精神所在。

字例:魏、象、形、彼、延等。

2.长撇的笔法与应用:

长撇在书写中,中间部位要有一个“肚”即要略粗一点,这是撇笔的法度要求,否则便成为“鼠尾”。

字例:夕、唐、展等。3.竖撇的笔法与应用:

竖撇不同于长撇,写法和应用都不相同。竖撇是先竖后撇,它在一些字中的应用是固定的。

字例:吏、史、内、用、月、大等。

第四.捺

“永字八法”称捺为磔(zhe),是指写捺就像握刀割肉,要涩而有力。

1.斜捺的笔法与应用:

捺笔是字的“脚”,“脚”即为根本的意思。捺笔的角度、长短,对一个字产生着重要的稳定作用。其走向要注意和左边的撇比形成呼应关系。字例:又、令、放、登、狐、家等。

2.平捺的笔法与应用: 平捺也称之捺,是字中最具色彩的一笔,写好这一笔将是全字的关键。但它极不好写,在实践中必须把握它的角度和长短。

字例:之、随、道、近、遥等。

第五.点画

“永字八法”称点为侧,是说写“点”应欹(ji)侧不平。

1.侧点(右点)的写法与应用:

侧点书写难度较大,书写时应注意角度和位置。角度是指“点”本身的斜正、仰卧,它决定着全字的精神;位置是指“点”与其他笔画的关系和距离,它决定着全字的重心和倾斜。

字例:下、兵、以、永等。

2.垂点(左点)的写法与应用:

垂点在技法上难度稍小,一般是放在字的左边,与侧点(右点)产生一种呼应关系,为了体现这种关系,应向右边提笔出锋,或右点向左边提笔出锋。字例;鱼、心、商、原、隐等。

3.竖点:竖画的缩写(短写)

字例:

六、市、官、宇、家等。

4.挑点的写法与应用:

写法为侧点(右点)的提笔向左出锋,写好这一笔也体现字的精神。

字例:心、必、烟等、第六.挑画

“永字八法”称挑为策,是说写挑应象右手扬鞭策马的样子。挑也叫提。有斜挑和平挑之分,多用于字的左边,藏锋起笔,向右上方行笔,提笔出锋。

字例:打、授、蚊、盗等。

第七.折画

“永字八法”未标明折画,这是不足之处,“永字八法”的勒与弩交接处即是折画。横折用处极多,笔法不难掌握。应注意的是书写时横画的末端与竖画起笔是重合。即拐弯处要稍有顿笔,但不能太重。欧楷的顿笔位置应靠上,不哭低下。如果太低下,就是颜体了。

字例:口、右、唯、四等。

第八.钩画

“永字八法”称钩为侧,是指钩的末笔出锋,应写得象人跃起将脚踢出,出笔快而有力。

1.直钩(竖钩)的写法与应用:

在书法术语中,“画”为横,“直”为竖,直钩即竖钩。直钩相应难写,在书写中笔法是“跪笔弹锋”,挑出去的钩不要太长,要求一笔写就,不要复描。

字例:永、授、封、可、则、列等。

2.短横斜竖折钩:横画部分多不扛肩,取平势。竖钩左斜,提钩勿大,但应饱满,笔法与直钩基本相同。

字例:功、勿、的等。

3.长横短撇钩:此钩应用较为广泛,清秀挺劲是它的特征。注意横笔勿粗,撇笔勿长,撇比走向要内收,一般是指向下一笔的起笔处,形成一种笔意相连的仪态。

字例:受、波、炊、定等。

4.竖提钩:此钩用途很多往往不被人们注意,又因种类很多,笔法也不尽相同。在实用中要注意与后几笔的呼应关系。字例:民、良、既等。

5.短横长撇钩:横短撇长,舒展。横笔起笔勿粗不藏锋,略呈尖状;撇笔不可太细,宜舒展开张,注意角度和长度。

字例:登、多、列等。

6.弧弯钩:从笔形上看与直钩相同,其实在笔法完全不同,竖笔并不垂直,应略有弧度,在起笔时也不是欲竖先横,切行笔较细;提钩平出,稍长勿短。

字例:狐、家、乎等。

7.撇捺钩:撇捺练成一笔(反捺)成为一种钩法,单独写它不难,难在应用。因种类繁多,法则不一,因此在书写中,要注意它的长短和角度。

字例:如、案、海、敏、始等。

8.右弯钩:右弯钩最能看出毛笔的质量,质量好与差,写右弯钩即可检验出来。竖笔下行要稍细,转弯处不应是死钩,力度应重、轻、重或轻、轻、重、尾部挑笔应直上或偏右上,切勿向左上。种类有戈钩、卧钩、浮鹅钩。

字例:我、城、代、心、必、九、光、元、也、尤、玩、地。三.偏旁部首写法八十例

1.横长竖短:在上、在左时忌用悬针。

如:古、真、博、十

2.横笔扛肩宜短,撇笔宜长。

如:厂、厚、原、雁

3.横长撇短(右),横短撇长(左),切勿颠错。

如:右、左

有、在4.上横短,下横长,上横扛肩,下横平势。

如:匹、匪、渠、矩

5.耳 在左时,钩要灵活、俊俏,竖要修长左斜。

如:除、降、隐

6.耳 在右钩身略大,竖可悬针,也可垂露。

如:廊、郎、部

7.冖 不宜太宽,要有扛肩之势,短竖垂直向下,横宜平,钩折向左下平。如:冠、冤、沉

8.卩 钩笔勿大,竖笔忌用悬针。如:即、卿、却

9.亠

点笔规范,横笔扛肩。如:夜、六、市

10.冫

提笔指向首点之驻。如:准、次、凝

11.人:凡人字下面的部件要上靠,故撇捺宜展。

如:翰、今、舒

12.勹 钩笔因字不同,而取其长、短、写、正势,撇笔勿长。如:句、旬、匆

13.亻 竖笔必须用垂露,撇与竖可断可连,竖的起笔在撇的中间偏下。如:休、住、伐

14.丷 虽仅两笔,但变化甚多,又有其规矩,须先在法帖中寻其法则。如:并、其、典

15.刂 短竖在必要时可成点,直钩放在右侧时,有稍向右斜的写法。如:利、裂、刑

16.冂 左阴柔,右强悍,左竖不可悬针,右钩不可虚长。如:内、用、同

17.厶 其身忌大,提笔忌平。如:私、允、能

18.土:在不同的字中,两横长短关系不同,寺字从土而不从士。如:寺、堪、城

19.多:双撇指向不一,首撇不厌短,次撇不嫌长。

如:夕、移、外

20.广:注意点与横的关系。如:底、府、庭

21.彳 竖笔必须用垂露,注意两撇的关系,上撇短,下撇长,起笔在同一垂直线上。如:待、得、役

22.山:中竖长,左右短,三竖间隔宜匀。(中竖可直可斜,三竖有变化,山头宜小。)如:岱、崇、峻

23.扌 竖钩一定垂直。左侧伸展,右侧收束。

如:持、握、接

24.口:小口末横托住第二笔的竖。旁竖与横折不连接,上开下合。如:君、品、吊

25.艹 注意笔顺应为1—1,笔顺不对神形不备,可变为两点一横。如:草、英、若

26.大:横笔勿长,捺笔开张,注意撇笔与捺笔的关系。如:夫、太、奄

27.彡 三撇角度不同,欧楷三撇均不长,起笔在一条垂直线上。如:彩、彰、影

28.犭 弧弯钩的笔法和形态应注意弧的角度和双撇的方向为左下。如:猛、猫、狱

29.忄 左点为短竖,右点为小横,小横与短竖的起笔应齐平。一高一低,一大一小,一远一近。

如:性、情、惜

30.氵 不要写得太高、太宽,注意三点排列角度,三点呼应,挑点指向。如:河、治、清

31.宀 首点为竖点,居全字正中,下面的秃宝盖,都宜左长右短。如:宇、官、室

32.辶: 此部难度较大,无太多技巧,只要练,两折笔要有提、按、捺,一波三折。如:近、道、遥

33.尸:口勿阔,撇须长,向左下伸展。如:居、屋、屏

34.弓:其身勿宽,在左时应略呈左斜势,上两折与下折高度相同。如:引、疆、强

35.女:在左者,要以斜窄取势,在下者要以稳宽托上。一左一右,一高一低,一曲一直,反捺向右下,挑向右上。如:姿、始、要

36.子:在左窄,在上小,在下在右宽。如:孟、孔、孕

37.王:在左时三横要向左上斜,末笔变横为挑,竖笔要直。如:瑞、望、瑕

38.木:在左侧时,撇点不宜长,横竖交叉时,略在下起笔,横向右上斜,撇伸,捺为点。如:杖、相、楹

39.礻 首点高扬,横笔伸长,在一条垂直线上,竖笔垂露,此点内藏。如:社、祖、神

40.心:凡心在下者,均靠右,心正字必呆板。

如:忠、感、慰

41.日:在左右窄,在上下宽,竖与横折可断可连,在左时下横变挑。如:智、昆、皎

42.戈:斜钩忌力弱身弯,点笔高扬,撇勿短。

如:我、戒、或

43.牜 在左右窄,在下宽,在左时,竖笔可提钩,左伸右收。如:物、牧、特

44.文 :要仔细观察第三笔的起笔位置,左侧收,右侧伸,撇短捺长。如:政、敢,故

45.月:在左时应窄,撇笔为竖撇笔,竖撇与横折可断可连。如:肌、腊、脉、服

46.欠: 注意第三笔的起笔位置,左收右伸为反捺。

如:歌、炊、欲

47.殳 此部在书法中多有变化,注意写法与结构。

如:段、没

48.方:首点高扬,弯钩遒劲,短撇内藏。

如:旗、旅、施

49.火:笔顺是先写两点,再写撇捺。

如:炎、燃、焚

50.灬

中间两点相似,首末两点不同,呈放射状将上部托住。如:烈、焉、照

51.中竖忌细,在字中心线上,点撇勿远,上开下合——部宜宽。如:堂、常、裳

52.田:其身忌大,不同的位置,笔法结构略有不同。

如:思、累、略

53.三横勿长,撇捺勿短,三横略扛肩。如:奏、拳、春

54.石:横忌长,口忌大,在左时取斜势。如:碰、碧、硬

55.禾:宜横长撇短平,竖笔或提钩或垂露,不可悬针。如:和、委、秋

56.白:在左时宜窄,在上时宜小,在下时宜正。

如:皓、泉、皆

57.皿 其身勿宽,内中两竖略有不同,上开下合,中间两短竖居中,不相连,留白均匀,中横平正伸展。如:盛、盗、益

58.矢: 注意两撇形态和不同写法。如:知、短、疑

59.立:上横短下横长,点撇勿远,在左时,底横应改为提笔。如:端、翌、粒

60.衤 以斜取势,首点高扬,与下竖在一条垂直线上。如:被、袖、襟

61.耳:在不同位置当有不同写法。如:取、聚、耻

62.虫:底横上提出锋,竖笔略呈撇状。如:虹、蚊、蜀

63.羊:三横距离相等,上两点勿远。如:善、群、盖

64.米:在左时上展下收,上方点,撇远离;下方撇,点靠近。如:料、粕、粗

65.羽:四点写法有不同,注意它在上部的变化。

如:翼、诩、翁

66.酉:在书法中,内中可以写为三横。如:酋、酒、酷

67.竹:略左低而右高。如:箕、籍、篆

68.自:其身不宜大宽,诸横必要相等。如:息、臭、咱

69.里:诸横间距相等,上部“日”忌大。如:理、量、野

70.足:口忌大,在欧楷中,注意足在左侧时的特定写法,左侧参差,右侧平齐。如:路、蹈、踩

71.走:在欧楷中简化为下面的写法,注意双横扛肩,上竖略为左斜。如:超、越、起

72.豆:无论在下,还是在左,都不可写的过宽。

如:壹、豉、豌

73.言:点靠右侧,三横形态要有变化,取右上斜势,左侧参差,右侧平齐。

74.纟 两撇基本平行,撇、挑与点形成三角形。

75.见:留白要均匀,撇短,竖右弯钩伸展。视、观等。

76.金:捺为点、撇与下竖画在一条直线上,三横向右上斜,一个比一个长,两点上开下合,呼应。针、铭。

77.斤:上撇短,略取横势,收笔与竖呼应,竖撇可写成竖,末笔竖可写成竖钩。如:新、斯。

78.日:在上宜小,上开下合。在下作底,形态略方。留白均匀,内横不连接其他笔画。如:昆、景、昔、智

79.廴 两横折笔,前一个方,后一个圆,末端出锋,捺画斜下勿平直。如:延、廻

80.疒 字头点居中间上方,撇作竖钩写法,与横不相连接,左侧两点紧凑,相互呼应。

第三讲

楷书间架结构

古代的先贤,隋有智永,唐有张怀瑾、欧阳询(间架结构36法),元有陈绎雷,明有李淳(大字结构84法)、姜立纲,清有王澍、黄自元(间架结构92法)、蒋衡等,根据先贤的遗训,结合本人几十年的临池所得,对汉字间架结构进行了总结归纳,现奉献给大家,如果有所帮助、有所启发,这将是我的荣幸和欣慰。

(一)、汉字间架结构的五大要点:

第一.因字立形。根据汉字原来笔画繁简、长短、大小来组合,即有长、短、大、小,不能写成平板一致,应尽其自然,各尽其势。

第二.重心平稳。这是楷书直立的特征之一。楷书要端正、平稳,但不能绝对化,应寓平正于变化之中。汉字的点画走势,有平、直、斜、曲,但重心要平正,给人以稳定之感。

第三.点画连贯。组成一个字的点画不是各不相干,而要互相照应。点画间的连贯,有形连和意连的不同。楷书多为意连,看似点画独立,实则笔笔连,笔笔顾盼。

第四.间隔均称。布百均称是楷书的又一特征。点画的大小、粗细、长短、疏密要安排适应,适当就有美感。

第五.势态飞动。这是说字的结体要有活泼的动势,不能拘谨死板,应任其自然,各取其势,笔断意连,形神兼备。

现将独体结构与合体结构汉字的间架结构详解如下:

(一)独体汉字的间架结构:

要点:重心平稳、突出主笔,疏密均称。

独体字又称单体字,是由一个基本笔画组成,特点是:笔画少,形体不易掌握。它的重心,往往落在一个字的主笔上。蒋骥在《读书法论》中说:每个字有一笔为主,余笔是宾,皆当相顾,收发室时要注意笔画间的内在联系及笔意气势。

第一.重心平稳。每个字都有一个重心,稳定重心是汉字结构的关键,重心不稳字就不正,关键是把握好以下三点:

(1)凡字形平正,有中竖的字,中竖要写得正而有力。如:半、车、主、山等。

(2)凡左右对称的字,要写得横平竖直,左右对称。如:日、目、且、言、大、文等。

(3)凡既不对称,又无中竖的字,要斜中求稳,随其体势,达到体斜心正。如:也、力、乃、戈、七等。

第二.突出主笔。每个字都有主笔和副笔,凡起“主干”作用的笔画称主笔,其余皆称副笔,一般说一个字只有一个主笔。主笔决定字的结构,是一个字中关键的一笔,也是平衡重心的一个重要条件。突出主笔,是把主笔写得劲而有力。如“十”的竖,“事”的竖钩,“右”字的横,“之”的捺等。

第三.疏密匀称。笔画有多少,笔画少的字必然间隔大,反之要做到疏密匀称,关键是两点:凡是横竖笔画重叠的字,笔画之间的间隔大致相等。如画、车、自等。凡是笔画不重叠排列的字,既有密处,也有疏处,疏密要的当,书写的疏密部分占的比例要心中有数,做到疏要走马,密不插针。如:乎、下等。

(一)合体汉字的间架结构。

由两个以上偏旁组成的字,叫合体字。主要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五种形式。

第一.左右结构:左右结构的字是合体字的一种,是由左右两个偏旁横向组合而成的字。

左右结构的字又分为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三种形式。写好左右结构的字,重要的是处理好左右两部分的关系,包括各自所占位置的大小、相互穿插容让,不挤不散,等等。

1、左窄右宽。凡笔画较少,形体较窄的部首作左旁时,形成左窄右宽的结构,哪“亻、彳、忄、木、礻、扌、女、讠、弓、石、禾、米、土、犭、月、口、衤、火、王、阝、日”等偏旁的字,左边窄的部分应占三分之一位置,右边宽的部分占三分之二位置。左右相安和谐。如:化、行、情、法等字。

2、左宽右窄。笔画较少的部首作字的右旁时,形成左宽右窄的左右结构,如力、纟、刂、寸、斤、阝等偏旁组成的字,如勃、影、断、部等,左边宽的部分占三分之二,右边窄的占三分之一,正好与左窄右宽相反。

3、左右相等。在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中,凡左右两部分笔画大致相等时,两部分占的位置也大致相等,各占二分之一。左右相等结构又分为部首作左偏旁和作右偏旁两种情况。作左偏旁的如:纟、车、金、食、马等。这种情况,如右边部分笔画很多,则所占位置略收缩。如:钧、馆、绢、驰等。

a)

上下结构。特点是由上下两部分竖向组合而成的字。

字头式上下结构:字头式上下结构有天覆式字头、分张式字头、平正式字头三种形式。

1、天覆式字头。“天覆”就是以上盖下的意思。上部要宽大,能盖得住下边。天覆式字头主要有“人、大、宀、穴、雨”等。如“宗、空、合、吞”等字。

2、分张式字头。分张式字头就是对称中心而左右分开式左右分张的字头。分张式字头的字上面宽,下面窄,上部又分左右,左右各占二分之一。如“竹”等。分张式字头的字,上部各有撇长捺,均应伸展开,覆盖住下部。如“、、八”等,如祭、笔、分、英等字。

3、平正式字头。一般为上宽下窄,如“聿、业、、立”等。例如“书、业、亭、童”等字。如果是下部笔画较多。也有会出现上窄下宽的情况。

字底式上下结构。字底式上下结构的字,以字底为底,所以字底要写得稳健,上下比例要合适,上下中间要对齐,上下宽窄要适当。主要为地载式和立竖式两种形式。

1、地载式字底。地载式字底要写的平正、结实、下宽上窄,上部笔画皆托于字底之上。地载式的字底主要有“皿、土、灬、心、山”等。如“照、至、益、思”等。

2、立竖式字底。立竖式字底中,凡有一竖的,竖画必须居中垂直;凡有两个竖画的,要左撑右顶。立竖式字主要有“系、巾、木、艹”如“筑、布、累、帮”。

b)

左中右结构。

左右右结构,就是由三部分横向排列的字。这种字中间的部分要平正勿偏,左右呼应,互相穿插,力求紧凑,防止松散,左中右结构的字有左中右相等和左中右不等的两种。

左中右相等的字。如“翊、树、卿、瑕”等。

左中右不等的字。如“砌、诞、絍、衛”等。

c)

上中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就是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字。这种字的三部分要量其疏密,相互避让,上中下三部分中心对齐。如“群、岩、变、莫”等。

d)

包围结构。分四面包围、三面包围、两面包围。

四面包围结构(全包围)。外框要平正,中略取斜势,要包而不死,取“外贵虚”的方法,被包围部分应居中,视笔画多少而定高低宽窄,要饱满均称。如“日、目、四、因”。

三面包围结构。里面部分要居中,三包围的字有上三包围、左三包、下三包三种。如问、闻、风、卤、区、同、周、匡等字。

两面包围结构。由里外两个部分组成,可分为左上包、左下包、右下包三种。

(1)、左上包结构。应依据内包部分的简繁大小来考虑外围高低宽窄。纵撇须长,左上收束紧凑,右下开朗舒展。左上包的部首有“尸、疒、厂”等,如应、广、疾、展等字。

(2)、左下包结构。横捺不宜短,应包得住上边部分,务求内外相呼应。左下包的部首有“廴、辶”等,如“色、延、逢、起”等。

(3)、右上包结构。外面部分要强而有力,里面的部分要平正,要内外相应。右上包的部首主要有“、气”等字。例如:戴、武、成、武、戒、气等字。

汉字结构归纳分类

独体字:天、山、成、乃、夕、分、心、子、必、人、千、身、之、可。

上下结构:劳、宫、家、架、思、高、万、泉、金、学、资。

上中下结构:

岩、变、莫。

左右结构:则、海、阴、德、郡、动、地、栋、峥。

左中右结构:翊、树、卿、瑕、絍、砌、衛。

全包围结构:国、图、因、四、田、固。

上三包围:闲、同、风、成。

三面包围、左三包围:匪、臣;下三包围:山、幽。

左上包围:居、疾、鹿、厥。

二面包围、左下包围:远、延、遣、遂。

右上包围:旬、勿、气、紫。

从这些举例中可发现,楷书结构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外放内收,凡字大多数是中心收拢,外围开拓。但收又不能太紧,放不能太散。字的间架结构,既有一些具体规范,又有很大的灵活性。书写时由于笔意背向、俯仰、开合、聚散、斜正、曲直的不同,书写者的不同又出现不同的结构变化。因此,字的结构既有法,又无法,只要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反复练习,具备一定的功力,就熟能生巧。如果把书者的思想情感结合于书法之中,字的间架结构更会变化莫测,这就是书法上说的“笔势生结构。唐虞世南说:兵无常陈,字无常体,”也是这个道理。但结构的自由必须遵循一定规律,否则就犯了狂怪的毛病。初学者更不能随心所欲。

3、间架结构中的10个应注意的问题:

(1)、横画等距。横画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其法同“竖笔等距法。”如:昌、甚、里等。

(2)、竖笔等距。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楷书即是,行书亦然。如:曲、册、而等。

(3)、上正下斜,上正者,竖笔勿须垂直;下斜者,重心则应不倒。如:易、宅、展、霉等。

(4)、左斜右正、凡左右结构者,以左斜右正者居多,左斜为呼,右正为应,有呼无应,字势必殇,有应无呼,无源之水,均不能应。呼者以斜取势,应者以平字神。如:弥、改、殊、辞等。

(5)、主笔脊柱。字中必有一笔是主,余笔是宾,主不立,宾不随,主不稳,宾不靠。主笔提其脊梁,树其重心;宾笔附其血肉,辅其装饰。主宾相顾,四面停匀。王羲之说:“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然主笔者,不可长有余而失而短,强逾弩而乏于韧。如:木、名、成、丹等。

(6)、中宫收紧。中宫者,核心也,中宫收紧,余笔外拓,以字中为核心,分领纵展,神韵必生。

(7)、大小独具,一幅书法作品中,无论楷、草、篆、隶,其字必有大小,笔画多者字身宜大,笔画少者字身宜小。大字不可令小,小字亦不可令大,应自然天成,各臻其妙。如:王、旦、繇、公等。

(8)、联撇参差。一字多撇者,最忌排平之状、车轨之形。应发笔不同,指向不一,或纵或收,或轻或重。鳞羽参差,错落有致。如:貌、税、水、髦等。

(9)、围而不堵。围而不堵、守不宜困为“口”之常法。凡书大“口”,均不可堵塞过于严紧,过于严紧使人有呆板、滞闷之感,行书尤甚。如:口、四、日、宣等。

(10)、笔画增减。笔画增减意在求美,沿习相传已有公认,今不可乱造,亦不可类推。如:流、德、明、愧等。

第四讲

书法章法布局

要想写出精美的书法作品,除了掌握书写的笔墨技巧外,还应掌握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章法布局包括章法、落款及用印等方面的内容。

(一)章法

一个字的点画与点画之间,偏旁部首之间的安排叫做字的结构,一幅书法作品的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安排叫做章法。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整幅作品的布置安排和错落变化;字距行间的宽窄、疏密和迁就避让;款式位置,用印法则,字体大小,书体变化,字数计算等等。

虽然因书体、流派风格不同,在章法上略有变化,但中国书法是一种传统性很能强、规范性极严格的民族艺术,因此不会有太大的差别。章法布局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纵有行,横有别,纵横成行。

整幅书法作品,行款要写整齐,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距离要相等。这种形式通常是字距小,行距大。写篆、隶、楷书的作品,最适宜采用这种布局,字的大小要匀称。气势要连贯。在落笔之前,应对整幅作品的章法,要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经过一番构思,大胆落笔,才能写出如意的作品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每一笔好,每一个字好,还要通篇的章法布局好,让人看起来有行气相贯,一气呵成之感。

楷书的章法一般是行距字距相等,古代的碑帖一般是这类形式。(图版)

隶书:字距稍大,行距略小为宜。

篆书:章法同隶书(图版)

第二、纵有行,横无列

传统的写法多用竖行,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起首不空格,不用标点。这种章法是从一行到多行,行式有定,而字式无定。行草书章法讲究大小、笔画粗细的变化,以及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承上启下,左右联属,相互照应,气脉贯通。如(兰亭序)共28行,行的疏密相同,而字的大小、疏密错落不等,布局神韵天成,美妙之极。

第三、纵式皆不分行列

这种章法的特点是取自然之势,具有一种“芙蓉出水”的自然美。全局分不出纵横、左右的行列。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器具铭文,字的大小参差不一,其中常常间夹有象形的图形,字与字之间,互为呼应、相连,整篇为一整体,不可分离。这种章法,原出于自然,未必是书写者着意的安排。因此,也就难以寻找它的规律,故后世采用者比较少,只是有的书家特别是写草书时偶尔使用。

这三种章法布局是因时、因人、因字而易的,各有其艺术上的表现特色,运用时无须强求一律或拘守一法。

(二)落款

一部完整的书法作品,通常由正文、落款与印章组成。正文是作品的主体,它决定着作品的优劣。可是,我们决不能轻视落款的作用。落款往往使作品正文的行气、章法有所补救,有时由于落款得体,往往使作品神采焕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落款的内容一般包括书写时间、地点、书者姓名,作者自己作诗撰文的题名或注明正文系录某人诗文等等。也可以注明正文来历或继正文而发的感慨或议论的跋语。在形式上,落款有单款和双款之别。单款即单署书者姓名、双款则有上下款,上款一般是受书人的姓名、称呼等,下款是作者姓名、字号等(上款一般只书受书者的名,不书姓)。

落款的位置影响整体布局。所以在书写正文以前,就应将落款的位置考虑好。完成正文以后,书者还需对落款的位置精心思考一下。不可被正文挤掉落款的位置,也不可与正文距离拉得太远。否则,全幅作品便会给人以局促闷塞或章法松散的感觉。

除了款识位置安排适当以外,款字的大小、疏密都有一定的讲究。

一般来说,款字总比正文字要小一点,但每件作品款字究竟应该小多少,都没有固定的比例。它既决定于正文的大小,也决定于作品幅式和正文字数的多少。决定于体裁和书者的艺术风格等等。总之,款字的大小应该与整幅作品协调统一,美观大方为好。

落款的字体,如果正文是行、草书,落款也应为行、草书为宜;如正文是篆、隶书,落款以正书、行书为宜;若正文是正书,落款也用正书、行书。一般来说,款字应比正文写的更轻松一些,潇洒一些,但又不宜过于悬殊,以免失调。落款是承上而下,除榜书、对联外,一般不宜另易小笔来写,以免影响整幅作品的气韵。

附:书法创作中传统落款的其他知识

落款,本是书信、礼单、赠诗等上面写的姓名、时日、赠语等内容的一种形式。与书法作品的内容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书法首先是一门学问,然后才是一门艺术。而落款,又是这门学问中极易被人们忽视的专门知识。今天就传统的书法落款作一介绍,以期对同道有所裨益。

称兄道弟

称兄对方未必年长,道弟自己未必年轻,也就是说,别人哪怕小你50岁,你照样可以称兄,表示尊敬。真的比你年长,反而不要称兄,还是称先生为好。女同志也可以称兄。称兄是表示尊敬,道弟则是体现一种修养。

兄,还有各种称法,如“仁兄”、“学兄”等。“世兄”较复杂,不仅对自己父辈的朋友的儿子可以称,而对自己的晚辈包括对孙辈也可以称。“世侄”则是与对方关系亲密的称谓。称弟时,最常见的是“贤弟”或“贤棣”,意思是一样的。但却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如果人家比你小,就称“弟”,那就犯忌了。对学生也称“贤契”、“仁仲”等。

称友

“友”现在成了朋友间的习惯称谓。但古人却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么简单。“贤友”“小友”绝不是朋友之间的关系。“贤友”是对学生的称呼,或对学生的学生的称呼。而“小友”则纯是对学生的学生的称呼。

“老友”也不是随便乱称,那是对长期共事的老部下的称呼,纯是一种上对下的口气。

自称

自称虽在书法落款中很少用,但了解一下还是有好处的。自称最多见的是“弟”、“仆”“愚”称“仆”必须是60岁以上的人自称。过去有的过了50岁就称“仆”的,那时的50岁,完全算是老人了。而现在不过60岁还是不称“仆”为好。

“愚”则绝对是一种上对下,长辈对晚辈的自称。刘备对关羽、张飞自称“愚兄”,那是站在皇上对臣子的位置而言的。

现在这些又不太讲究,是什么关系就落什么称呼。但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不管你自称什么,那个词都要向右边偏,最好与名字一起偏。所偏的字不能和别的字一样大。如果对方是长辈是绝对犯忌的。

忌名前加姓

对人全称是很不礼貌的,书法落款一定要注意。当然,现在单名的人很多,那没有办法,可以全称,但后面一定要有称谓。

忌姓后加师

名字可代表一个人,姓氏却是一个家族的特定记号,而师则是对一职业的称谓,单独用,容易让人感觉象“巫师”、“医师”、“法师”等类别,老师就是老师,先生就是先生,都是固定的名词,万万省略不得。现在这种现象很多,如“某师”“某导”,这在书法落款不能用。现在对年长者称“老”,但切忌名姓全称再加。双名的可称两个字,如俞平伯,可称“俞平老”或“平伯老”。单名只能称一个字加老,不能全称。

忌职务相称(略)

忌篆隶落款或字迹潦草

完整的书法作品,不管内容是篆、隶,还是楷、行、草,写落款必须用行楷书,绝不能潦草或错笔,这是落款最起码的知识,也是艺术功力的见证,更是学问、修养的体现,必须认真对待。

关于对联的落款

第一婚联

写婚联款时,一般把喜字写在上款的抬头,然后写两人的名字,最好并列写,过去是先男后女,但注意不能写姓名全称,不然就成了结婚证书的形式了。再往下应写“贤伉俪”或“伉俪”,然后写“新婚志贺”、“志喜”云云,绝不能称夫妻,因为贺喜人家还没有行婚礼。也不宜称“二同志”,没有婚喜的意思。

第二寿联

寿联的上款多用“寿”字抬头,下写“某某岁华诞荣庆”或“大庆”。过去50岁以下不称长寿,应称“荣庆”,现在60岁以下都称“荣庆”,到了70岁才称“大庆”。王羲之《十七帖》中有“足下今正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

款尾大有讲究,仅从一个字上可分两者关系的远近,最近的称“叩”,次之称“拜”,再次之可称“敬”。后加“祝长寿”或“贺长寿”。

第三丧联

丧联中忌讳最多,而且最忌“口”字,已经死了一口,不能再加一“口”。而丧联中偏偏不能离一个“灵”字,这个字如果写繁体字却又偏偏有几个“口”,怎么处理?以前文人便用两个字代替,而且从中能分出死者是男是女,就是“男三弓,女四王”。男的写作“霛”,女的写作“霊”。现在是简化字就好写了。不过写繁体字的人很多,特别搞书法的,还是要小心从事。写上款,最多用“某某千古”绝不能写“永垂不朽”,那是上边对一些大人物的封词,不能乱用。而“千古”也只能用于男性死者,女性则用“灵愇”,过去男性一般用“灵右”。

写下款,与死者关系最近的写“叩挽”,次之写“拜挽”,再次为“敬挽”。

落款最见学问,不能掉以轻心。但也不能为显示学问而乱用,恰到好处才是真学问。

(三)用印

用印与落款的关系十分密切。可对正文起扶持和衬托作用,有时可弥补作品正文及落款的空缺,甚至还能弥补章法上的不足。

在书法作品上,一般有三种印章,即起首章、压角章、名号章。起首章的内容一般是斋馆名、籍贯地名、字数不多的格言,形式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宜。压角章的内容比较广泛,内容常常是书者喜欢的诗句和格言,也就是所谓“闲章”。名号章一般是一对或一方均可。需要注意的是,书者所选择使用印章时,应当考虑其篆刻风格和自己的书法风格是否协调,协调则妙趣无穷。另外,印泥的好坏,也会影响印章的效果。所以,一般书法家使用的印泥总是比较讲究。

起首章一般是盖在右上角,正文起首处。压角章一般盖在右下角略高处。名章则盖在下款的下面或左侧。压角章的位置不要和名号印盖在一条水平线上,要高低错落。

作品中的印章使用必须慎重。一方面,所用印章的大小和合宜;另一方面印章的盖多盖少,也须合理掌握,切不可以为印多即美。有时用印过多反而会伤害作品的格调和气韵。一般来说,在书者完成作品,盖上一方印以后,不要急于盖第二方印,可将作品挂起来,反复审视再从平衡布局、增加气韵、弥补空缺等方面来考虑是否需再加盖印章。有经验的书家一般都在题款时就已预先考虑了印章的位置,用印的多少及印章的大小,成竹在胸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布局及题款用印,变化是很多的,以上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般规律,如果多看一些名家的作品,分析其题款与用印,将会得到启示。我们欣赏一件书法作品,从书者对题款及用印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书者艺术修养的深浅。

附:书法创作中钤印的其他知识

钤印,又称盖印,是书法创作中调整重心、消除平板、增强节奏、补充构图、协调章法布局的重要手段之一。红印虽小,却在书作中占有相当份量。它的大小、形状、风格、内容、位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的艺术效果。

印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按实用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随款印:有姓名印和款尾印两种。姓名印是姓氏印与名字印的总称,通常钤在书者署名之下。一幅书法作品采用姓名合印,应视其作品需要而定。姓氏印常用白文,名字印常用朱文,前者略小于后者。如两者同时采用,应先姓氏后名字。在钤盖时,两印不可靠得太近,一般应隔一印的空位。印与款字也应有一字的距离,上下成垂直线。

款尾印主要是用来使书法章法形式更为完美,一般为创作者的字、号或崇尚的肖形印,使章法红黑相间、阴阳互变,起到收气敛势、画龙点睛的作用。

另一类是闲文印。闲文印的内容较为广泛,虽叫闲文,其实不闲,对调整书法作品的布局,完美书法作品的章法起着重要的作用。闲文印可分为引首印、拦腰印和肖形印三种:

引首印又称随行印,它适用于从右至左竖行书写的书法作品,一般钤在第一行一、二字之间右侧的虚疏外或第一字右上方,起引首开头、补白说明作用。如正文前部空白较少,一般不用为好,以免破坏书作的整体布局。引首印多为长方形或不规则的自然形小印,一般不用正方形。印文常用朱文,以一至四字居多,其内容多为明志、自勉等格言、成语、诗词摘句、年号、斋馆等。如壬申、猴年、求索、心画、勤能补拙、师古不泥、艺无涯等,其内容不得与落款重复。引首印一般不得大于随款印,以免头重脚轻。

拦腰印主要是用来调整款识与字势、点画与结体的整体效果,使一些不尽人意的点画、结体得到补救,使章法具有节奏感。拦腰印多用于条幅,钤在字行右边中间。内容多为作者的籍贯、属性的肖形等,应比引首印和姓名印小些。一般为小圆形、小长形、小方形,多用于行草书作。用拦腰印时,还应考虑作品是否需要,如作品的字势、点画、结体、布局都很协调完美,就不能用拦腰印,否则,反而会给人画蛇添足之感。肖形印是十二生肖或作者尤为喜爱的跟书作内容相关的各种动植物形象之印。此印使用较为灵活,视作品情况既可作为引首印用,又可作为随款印用,还可作为拦腰印用。作为引首印时,一般与方形的随款印配合使用较好。

用引首印也好,拦腰印也好,印文内容都应与书写内容自然切题。它既可拓展题意、抒发见解,又能深化作品意境,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从而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钤印还应注意以下七点:

(一)在一幅书作中,用印一般为一、二方为宜,最多不得超过三方,谓之“印不过三”。钤多了反而会破坏书作的神韵。

(二)随款印不宜太大,一般与款字大小一致为好。如果用朱文印,可稍大一点,但应考虑,不能破坏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

(三)凡在一件书作中同时钤二方或二方以上印者,应朱白相间,并择其不同印面形式,为避雷同。如随款印拟钤白文印,起首印当用圆形、椭圆形、葫芦形等朱文印。

(四)在用随款印时,如落款为名,则印一般为字;落款为字,印一般为姓名。款有姓,则印用名印。款无姓,或用道号、别号者,则应采用姓名合印或姓名分印,这样才能使欣赏者明了书者是谁。

(五)如随款印连用,一般姓名在上,字号在下,道号次之。但不能妄率无度,还得遵循“印不过三”的原则。

(六)如晚辈致书于尊长者,一般用道号印。这是前人的用法,今人已不太讲究。

(七)印章的印文应以大小篆为主,间用隶书,不用草书。楷书只作生活用印,一般不用于书作。

第五讲

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是形象艺术,也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到文学、历史、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其艺术构思来源于自然界各种物质现象的联想,从精神上突出表现墨趣。所以书法艺术的欣赏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有直接关系。由于个人的知识修养不同,对书法艺术理解的程度就不同。因而,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感受也不相同。一幅书法作品,有的人拍手叫绝,有的人不以为然。艺术在于不同风格,有个人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所以,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优劣标准尺度,在历史上,晋人赏韵,唐人赏法,宋人赏意,明人赏态。不过欣赏书法作品必须遵循公认的美学原则,实事求是地对作品认真细致的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表象到内在来审视、精察、慎思、明辨,从而客观地评价其艺术价值。

南齐王僧虔指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意思是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形神兼备,以神采取胜。1500多年来,人们一致用他的精辟见解作为品评书法作品的标准。所谓形质,是指风神、气韵和书家的性灵。它是内在的,意识的,精神的,要靠欣赏者去理解。

学习书法要求点画美、结构美、章法美。因此书法的欣赏首先要按照学习书法的标准去衡量作品的优劣。再就是看神采、意境及独特的风格,再进一步就是看文气,宁拙勿巧,返朴归真,自然天成。

学习书法是先学习点画,再学结构,最后学习章法。而欣赏书法作品则恰恰相反,即先看大效果,对作品整体有一个初步的感受。然后观察产生这种感受的章法,再进而研究结构,由结构看线条的变化,最后回到整体风格和境界上。我认为,一幅书法作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真欣赏:

一.初步感受

初步的整体感受,就是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我们首先看整体效果、整体感受,这是符合一般而认识规律的。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整体是美的,越看越有味,欲罢不能,不由自主的要多看几眼。这说明整体效果有艺术感染力。有内在的美,才能打动欣赏者,回味无穷。

二.看章法

清笪光说:“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布白即是章法。欣赏一件属非法作品,有了初步整体感受以后,首先的印象就是章法布局。前面讲过,章法包括分行布白、题款及用印等。无论章法如何安排,都要看其是否首尾相应、上下衔接、平中寓奇、和谐统一,给人一种精神的艺术享受。

三.看结构

汉字的造型本身,具备了美的素质,但这不能满足书法艺术上的需要。王羲之的要求是“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特别是同样的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平齐,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因此,结体不能以点画的平庸搭配为满足,要写出仪态万方、生动活泼的形象来,曲尽其美。字的结构形式很多,总的说来,是要审其是否宽不肥、窄不瘦、疏不散、密不挤、欹不侧、正不呆,稳中有巧,奇而不怪。当代书法作品结字更比古人变化多,常采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这就要看是否合乎情理,是否恪守文字演变发展约定俗成的规律,是否符合美学原理。

四.看用笔用墨

由笔墨而产生点画,由点画组合成字。那么什么样的点画才算美呢?首先线条要有立体感。宋代书家米芾说:“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这里的“圆”与“扁”,是指立体感。线条有立体感则有精神。其次,线条要灵活多变,富有趣味。点画须有方圆、藏露和轻重缓急;两点相遇,须左右顾盼、上下呼应;众点齐列要各其姿态;几画并列要主次虚实和俯仰敛收。不管是横竖撇捺,还是转折环纡,俊均应各自有容,或浑圆蕴藉,或锋芒毕露,因势生形合乎自然,这样即可大大丰富运笔的变化之美。再者笔画要有力感,要能“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笔力是书家再书写时线条达到准确境界的一种自然表现,最能反映出书写者的功力。只有用笔得法,线条才能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苍劲老辣的线条是自然形成的,是书家功力及修养的表现,不是随便得来的。清代包世臣说:“笔实则墨沉,笔漂则墨浮。”用笔得法,墨才会沉浮,才会增加作品神采,产生笔墨情趣。古人有墨分五彩的说法,有人喜用浓墨,有的喜用淡墨,有的写字常留焦枯笔画。浓墨要润雅丰腴,淡墨要飘逸超脱,焦枯墨要苍劲老辣。

五.看字外功

书法欣赏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如果流于形式上的察看,只能对作品的装饰、墨色及线条的变化有个肤浅的认识,而难以领会作品的真谛。书法艺术是行与神的结合,笔墨只是手段,写神采气韵才是目的。但是书法的形质容易被欣赏者察觉,而神采却要靠欣赏者去体会。这决定于欣赏者对书法的理解深度和审美能力。而神采的创造又决定于书家的修养、情感、审美趣味和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一幅高水平的书法作品,不仅能反映出书家的构思能力和笔上功夫,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品德和艺术修养。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以“书卷气”为高雅,有“文学味”,给人以节奏感、旋律感,而且,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欣赏者要具备一定的学识修养,才能透过表象,去体会理解书家通过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

序言

中国是书法的故乡,书法随着时代发展,应当不断地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以无愧于我们的祖先。让传统书法教学走进课堂,对学生无论是在审美方面,还是在掌握一门艺术方面,都会受益颇多。

本贴以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作为习字教范。着重分析点画特征和结构特征,如能对着字帖临摹,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进一步学习欧阳询传世楷书的各种碑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写本教材,旨在于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打下良好的书法基础;在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

由于资料、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遗漏、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讲

文房四宝说

一.笔:初学者选用5号以上的兼毫,写2寸大字,用前先用温水将笔浸泡,毫散后挤出存氺,再开始使用,切勿将没浸泡的笔直接使用。

二.墨:一定选用书画墨汁,如“一得阁”等墨汁。在盘内先加少量清水后再添墨汁,用墨要宁干勿湿,宁浓勿淡。

三.纸:初学者用原书纸或毛边纸,也可用价格低廉的宣纸。写字要选用生宣纸,用舌尖点一下宣纸,如果点后津液润开,说明这种宣纸潤墨性好,可选用。反之,宣纸质次,不可选用。

四.砚:砚的种类很多,现在成了装饰品和收藏品,用的较少。因为有了墨汁,一般用杯盘即可。这里有关砚台的种类、选用就不讲了。

附:书法专业术语简答

1.什么是书法? 书法是指汉字的书写艺术,包括用笔、结构、间架、行款等方面。

2.学习书法有哪些基本法则?

学习书法必须掌握执笔、运笔、用笔、结构这四个方面的基本法则。3.学习书法从何入手?

先学好楷书基本笔画后,再先摹后临帖。

4.为什么要讲究执笔?

执笔不得法,字就写不好。正确的执笔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指实掌虚”四个字。

5.什么是运笔?怎样运笔?

运笔是指笔的运砖。运笔必须用腕运。五指攒住笔管,使其直立不动,全用腕力使手运动,笔管随着手的活动方向来回运转,这就是腕运。6.为什么要悬腕?

悬腕写字,可使手转动灵活,如果不悬腕,紧贴桌面写字,手就无法活动,笔管就必然运转不灵。

7、什么是用笔?怎样用笔?

用笔就是指笔尖(笔锋)在纸上写出点画的活动过程。用笔的要诀只有“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八个字。意思是说无论是点、画、撇、捺等任何笔画,都得有去有来,不可只去不回,即起笔用“逆锋”(折锋),收笔要用“回锋”。8.什么叫锋? 笔尖捻开捺扁后,在阳光下照看,近尖处有一段透明的部分,就是锋。笔的弹性由锋决定,锋长则弹性强。9.什么叫折锋(逆锋)?

即起笔时笔锋逆入,如横画欲右先左,再顿笔转向右运行。竖画欲下先上,顿笔转向下运行。10.什么叫回锋?

即笔画写到末了,往回收进,一定在笔画中间收进。

第二讲

唐.欧阳询楷书

学习书法必须丛楷书学起。本期研习班,我们选择了隋末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礼泉铭》为范本,从“八大笔画”的掌握和应用,偏旁部首的写法与应用,楷书间架结构、章法布局与作品习作四个部分学习。

一.欧阳询楷书的特点

历史上对欧阳询的楷书艺术成就赞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只简单地将欧楷的特点归纳如下:

1.险峻刻厉,刚劲挺拔 2.清雅秀丽,瘦健俊美

3.规矩端正,一丝不苟 4.大小有法,错落有致

我们在学习前了解了欧楷的特点,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练字就是练心,在心里明白了,字也就写好了。

缺点是如果写不好,容易写得特别僵硬,永远跳不出无有个性的圈子。

点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构件。唐孙过庭《书谱》里说“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楷书的基本笔画,前人用“永”字的八种点画来概括,即“永字八法”,其他笔画都可在这八种笔画的基础上衍化产生。“永字八法”是以永的八种笔画研究笔法规律。

五.基本笔法的写法与应用

一.横画

“永字八法”称横为“勒”,是说写横时,首先要带有收势,好比牵缰勒马。1.小横的笔法与应用

小横也叫短横,在书写中多为轻入,形成一个尖状,故也叫尖横。小横书写难度不大,主要应把握它的位置与其他笔画的关系。

小横书写时,露锋起笔,起笔要轻,收笔要有一个顿笔,但不得用力。字例:非

雎等

2.中横的笔法与应用

中横用处极广,在一个字中,它往往起到支架和衔接的作用,因此,一般要写得粗壮结实、坚定有力。另外要注意扛肩(即笔画后半部上斜)的角度。

书写与小横相同。字例:天、主、示等。

3.长横的笔法与应用

长横是其他笔画练习的基础,所以练习笔画,应从长横练起。在任何一个字中,只要有长横,它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书写中应注意藏锋起笔,回锋收笔,起笔收笔要有棱角,注意扛肩,切笔画不宜太粗。小横(尖横)写长一点就称左尖横和右尖横。左尖横和右尖横的重合就是长横。

字例:重、岳、布、持、握等。

第二.竖画

“永字八法”称竖为努(弩),是说竖不应写得太直,要直中求曲势,象满弓待发的样子。

1.悬针竖的笔法与应用

悬针竖都应是垂直的,不能向左右倾斜,多用于字的中间一竖。它虽然出锋收锋,切不可一笔甩出,应有控制的出锋。悬针竖要尽量少用。

字例:千、郡、帝等。

2.垂露竖的笔法与应用

垂露竖不一定都是垂直的,往往在左边向左斜,在右边向右斜,只有在中间才垂直。在任何地方垂露竖都可以代替悬针竖,而不能相反。

字例:作、徽、隆、下、川等。

第三.撇画

“永字八法”称撇为掠,称短撇为啄,是说写撇要象燕子掠水一样,又象姑娘梳头掠发一样,起始用力稍大,末端力减而不飘。

1.小撇的笔法与应用:

小撇是字的精神,但因用途极广,所以有长短粗细之分。另外在撇笔的走向上,因其太短,变化往往不被注意,但这细微之处也正是字的精神所在。

字例:魏、象、形、彼、延等。

2.长撇的笔法与应用:

长撇在书写中,中间部位要有一个“肚”即要略粗一点,这是撇笔的法度要求,否则便成为“鼠尾”。

字例:夕、唐、展等。3.竖撇的笔法与应用:

竖撇不同于长撇,写法和应用都不相同。竖撇是先竖后撇,它在一些字中的应用是固定的。

字例:吏、史、内、用、月、大等。

第四.捺

“永字八法”称捺为磔(zhe),是指写捺就像握刀割肉,要涩而有力。

1.斜捺的笔法与应用:

捺笔是字的“脚”,“脚”即为根本的意思。捺笔的角度、长短,对一个字产生着重要的稳定作用。其走向要注意和左边的撇比形成呼应关系。字例:又、令、放、登、狐、家等。

2.平捺的笔法与应用:

平捺也称之捺,是字中最具色彩的一笔,写好这一笔将是全字的关键。但它极不好写,在实践中必须把握它的角度和长短。

字例:之、随、道、近、遥等。

第五.点画

“永字八法”称点为侧,是说写“点”应欹(ji)侧不平。

1.侧点(右点)的写法与应用:

侧点书写难度较大,书写时应注意角度和位置。角度是指“点”本身的斜正、仰卧,它决定着全字的精神;位置是指“点”与其他笔画的关系和距离,它决定着全字的重心和倾斜。

字例:下、兵、以、永等。

2.垂点(左点)的写法与应用:

垂点在技法上难度稍小,一般是放在字的左边,与侧点(右点)产生一种呼应关系,为了体现这种关系,应向右边提笔出锋,或右点向左边提笔出锋。字例;鱼、心、商、原、隐等。

3.竖点:竖画的缩写(短写)

字例:

六、市、官、宇、家等。

4.挑点的写法与应用:

写法为侧点(右点)的提笔向左出锋,写好这一笔也体现字的精神。

字例:心、必、烟等、第六.挑画

“永字八法”称挑为策,是说写挑应象右手扬鞭策马的样子。挑也叫提。有斜挑和平挑之分,多用于字的左边,藏锋起笔,向右上方行笔,提笔出锋。

字例:打、授、蚊、盗等。

第七.折画

“永字八法”未标明折画,这是不足之处,“永字八法”的勒与弩交接处即是折画。

横折用处极多,笔法不难掌握。应注意的是书写时横画的末端与竖画起笔是重合。即拐弯处要稍有顿笔,但不能太重。欧楷的顿笔位置应靠上,不哭低下。如果太低下,就是颜体了。

字例:口、右、唯、四等。

第八.钩画

“永字八法”称钩为侧,是指钩的末笔出锋,应写得象人跃起将脚踢出,出笔快而有力。

1.直钩(竖钩)的写法与应用:

在书法术语中,“画”为横,“直”为竖,直钩即竖钩。直钩相应难写,在书写中笔法是“跪笔弹锋”,挑出去的钩不要太长,要求一笔写就,不要复描。

字例:永、授、封、可、则、列等。

2.短横斜竖折钩:横画部分多不扛肩,取平势。竖钩左斜,提钩勿大,但应饱满,笔法与直钩基本相同。

字例:功、勿、的等。

3.长横短撇钩:此钩应用较为广泛,清秀挺劲是它的特征。注意横笔勿粗,撇笔勿长,撇比走向要内收,一般是指向下一笔的起笔处,形成一种笔意相连的仪态。

字例:受、波、炊、定等。

4.竖提钩:此钩用途很多往往不被人们注意,又因种类很多,笔法也不尽相同。在实用中要注意与后几笔的呼应关系。字例:民、良、既等。

5.短横长撇钩:横短撇长,舒展。横笔起笔勿粗不藏锋,略呈尖状;撇笔不可太细,宜舒展开张,注意角度和长度。

字例:登、多、列等。

6.弧弯钩:从笔形上看与直钩相同,其实在笔法完全不同,竖笔并不垂直,应略有弧度,在起笔时也不是欲竖先横,切行笔较细;提钩平出,稍长勿短。字例:狐、家、乎等。

7.撇捺钩:撇捺练成一笔(反捺)成为一种钩法,单独写它不难,难在应用。因种类繁多,法则不一,因此在书写中,要注意它的长短和角度。

字例:如、案、海、敏、始等。

8.右弯钩:右弯钩最能看出毛笔的质量,质量好与差,写右弯钩即可检验出来。竖笔下行要稍细,转弯处不应是死钩,力度应重、轻、重或轻、轻、重、尾部挑笔应直上或偏右上,切勿向左上。种类有戈钩、卧钩、浮鹅钩。

字例:我、城、代、心、必、九、光、元、也、尤、玩、地。三.偏旁部首写法八十例

1.横长竖短:在上、在左时忌用悬针。

如:古、真、博、十

2.横笔扛肩宜短,撇笔宜长。

如:厂、厚、原、雁

3.横长撇短(右),横短撇长(左),切勿颠错。

如:右、左

有、在4.上横短,下横长,上横扛肩,下横平势。

如:匹、匪、渠、矩

5.硬笔书法小组校本课程方案 篇五

一、开发背景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汉字的形体结构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创造力,书法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了美学艺术的博大精深,书法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性格、气质、情怀等内在品质的提升。

二、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将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探索基于“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途径,反思自身实践,结合外部经验,坚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追求新的发展,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突破口,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视作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逐步把本校建成教学上的高效益、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为标志的特色学校,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三、校本课程的依据

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林散之曾经这样说过:“学写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宇,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由此可见,规范性地写好汉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语文基本功。小学生写好字不仅可以培养他们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意志品格,更是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汉字是用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结构。在教师日积月累的教育中,孩子们逐渐对汉字的形体美有所感悟,就能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写好字的良好愿望。人能写字,反过来字也能“写”人。当学生将字写正确、结构比例恰当,达到整齐、清楚、易认、美观的要求后,便养成了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意志品格。汉字不只是纯粹的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演绎成一种文化。汉字它记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个性的精灵。写字不单是一种书面传递信息的工具,写字还具有审美的价值,她所传承的是民族文化,民族的精神。小学生学写汉字,写好汉字,就是接受汉字的熏陶。

我校试图从育德、启智和审美三个维度,努力构建一个把书法与育人功能相结合、书法训练与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相结合的训练体系。在我校“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精神引领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提出了“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育人目标,学校开发实施了以书法为主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试图营造一种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规范书法课程开设,严格训练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规范汉字笔画、笔顺和字形,严谨优美汉字的结构布局,养成学生良好的书法习惯,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特长,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和审美能力。

(二)具体目标 A、学生发展目标: 知能目标:

1、帮助小学生学习和掌握写字(书法)艺术的一般知识;

2、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姿势,以及具备熟练的硬笔楷书、行书写字(书法)书写技能;

3、指导小学生逐步养成最基本的对写字(书法)作品审美兴趣;

4、指导小学生逐步提高表现写字(书法)美的能力。发展目标:

1、引导小学生在写字(书法)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写字(书法)的兴趣爱好;

2、使每位学生都能写一手正确规范优美的汉字,逐步形成写字无差生,培养一批书法特长生;

3、在练字过程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意志力、分析事物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造、实践的能力;

4、通过写字(书法)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5、引导小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培养继承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情感。B、教师发展目标: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课程理论,实现角色转变,具备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艺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C、学校发展目标:

营造书法艺术良好环境,利用书法教学活动的优势,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五、实施内容与要求

(一)根据课程目标的定位,书法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进行写字(书法)基本技能的训练。

2、围绕写字教育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

(1)通过现代媒体、查阅图书资料等多种渠道了解历代书家故事、书家介绍、书家作品、书苑常识等;(2)开展写字(书法)竞赛、书法展览;(3)组织参观各类书法展,欣赏(写字)书法作品;(4)成果展示。

(二)本学年具体教学安排:

第1课时:介绍工具及书法基础知识(继续强调执笔.坐姿.用笔)第2课时:楷书笔画的写法(一)——_横(复习长横,短横,左尖横等)+例字练习

第3课时:楷书笔画的写法(二)____竖(复习垂露,悬针)+例字练习第4课时:楷书笔画的写法(三)_____ 点(复习左点、右点、竖点等)+例字练习

第5课时 :楷书笔画的写法(四)_____ 言字旁、折(复习横折.竖折)、提+例字练习

第6课时 :楷书笔画的写法(五)_____ 钩(1)(竖钩,斜钩,卧钩)+例字练习

第7课时 : 楷书笔画的写法(六)____ 钩(2)(横钩,竖弯钩,横折钩)+例字练习

第8课时 : 撇(斜撇,长撇)、捺(平捺,斜捺)+例字练习第9课时 : 组合笔画练习, 单字临摹练习第10课时 : 组合笔画练习, 单字临摹练习

(三)各段要求: 低年段:

1、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运笔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2、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养成做事认真的态度。中年段:

1、比较熟练地书写汉字,做到字迹工整、美观,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教育学生知道做一个怎样的人。高年段:

1、能熟练地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书写风格。

2、教育学生要懂得怎样做人。

六、课程的实施建议

1、基本知识

(1)由主讲老师讲授书法中最基本的知识,并进行相应辅导。从学生的特点,兴趣和实际出发,体现儿童的教育特点,以描、临、画、说、看、听、记,多方位体现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兴趣,建立审美观点。

(2)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书法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优秀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书法实践的机会。

(3)体现娱乐和情趣,课堂要充满生活气息。

(4)重视情感的导向与能力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书法教学的目标,老师要用美的人格、美的字体、美的形象影响学生,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字型的积累,多种能力的培养。

2、基本技能

掌握最基本的握笔姿势和写字方法。要求以规范化的训练为基础。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精神。发展审美能力。以钢笔为工具打好硬笔的基础。

3、实践活动

让学生能从书法练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能从书法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课程评价方式

评价方法多样化,学生采用自评、互评、师生集体评的方法。

(一)基本知识(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

1、教材的选择:是否按照老师要求选择教材。

2、交流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交流,相互学习。

3、参与的态度:是否有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

(二)基本技能(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

1、低年级:坐姿、写姿、笔姿是否合格,基本笔法是过关。

2、中年级:是否能正确、熟练地书写,做到工整、美观。

3、高年级:是否能正确、熟练地书写,写出自己的风格。

6.校本课程硬笔书法开发工作计划 篇六

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依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并积极响应国家“某某”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的号召,为进一步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结合《艾山一中校本课程发展规划》(试行),特将“硬笔书法”这一民族瑰宝定为我校的学校课程加以开发、管理,实施。

二、开发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之一,是世代积淀的民族瑰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它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而硬笔书法更是以其便捷的实用性、独特的艺术性和多元的育人功能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硬笔书法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书法教育以其特殊的功能,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更具生命力。

2、学生成长的需要

方块字是我们的国粹,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应该掌握的最起码的基本功。民族文化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是永远也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从儿时学写字开始,钢笔、圆珠笔等硬笔,几乎伴随着每个人走过一生的路程。有人为自己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感到自豪、自信,也有人为自己无法写出像模像样的字而感到痛苦、自卑。有人因写字的缘故,曾获得某方面的成功;也有人因写字的缘故,曾失去某方面的机遇。当然伴随年龄增长的同时,人们在写字方面会有或多或少的进步,但进步需要自身的努力,坚持不懈的训练,更需要正确的指导。写字非书法,对中国人来说,字写好了,并能从中体现出法度才称之为书法。硬笔书法课程的开设,不但能够对学生的写字进行正确的指导,让学生理解书法的内涵,培养孩子们硬笔书法的能力,也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尊重他人的品格、做事专一的精神,而且通过练字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浮躁心态,养成认真、细致、专一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书法欣赏、创作,自觉抵御社会不良习俗影响,培养学生高尚优雅的生活情趣,这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及人才成长、培养的规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3、学生写字现状的需要

当前青少年的写字水平有着普遍下降的趋势,其原因有四:(1)学习紧张,生活节奏加快;(2)以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业优劣,选拔继续学习深造的重要标准的现状,致使学校、家庭、学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放松了对书写的要求;(3)现代技术的应用,电脑文字处理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运用广泛,普及面广,严重冲击着书法这一传统的艺术瑰宝,人们开始或多或少地忽视写字训练;(4)写字“双姿”的不端正,导致部分学生近视、体形改变等一系列问题。

4、师资条件的具备

以前,我校曾长期开展过写字课教学,有一定的师资基础。长期的基本功训练,不但提高了我校教师的写字水平,而且激发了部分教师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杨军波、亓芹、张庆鹏、沙连莲等老师自费到莱芜书画院等地进修学习,提高了自身的书法技能和理论水平,为硬笔书法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师资条件。

三、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哲学家康德说:“手是脑之分店”。经常锻炼手,能使大脑保持活力、思维敏捷灵活。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各种信息刺激的反射活动,在一片比邮票还小的手指皮肤上就有几百万个神经细胞,指纹上有无数的孔和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和大脑皮质都息息相通。因而加强手指运动,能扩大大脑皮层中的兴奋点,促进大脑发育。瑞典学者莫右巴哥也指出:“为了活跃大脑,要把动手运动作为一种爱好。”因此指导同学们进行硬笔书法训练,是一项全面发展人脑的好活动。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也正是如此。

2、学科依据

7.利用国粹资源开发校本教材 篇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从那以后地方和校本课程如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重视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这不仅是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动力, 也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各学校利用地方文化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也越来越普遍, 并更受社会、家长和学校的青睐。

校本课程, 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 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 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 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 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 教师在实践中, 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 确定目标, 选择与组织内容, 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 而不是单个教师。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 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 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 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上,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不可或缺的。

校本教材, 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 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 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 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教材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要不要教材, 怎样编写教材是人们关注的。所以, 校本教材的存在价值主要取决于它是否真地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所帮助, 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帮助。对于家乡的了解, 苏州也编写了不少有关方面的优秀书籍, 而我们有好多老师在编写时就参照了那些书。那么这样一来, 编写的校本教材就显得有点多余了, 它存在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所以, 一整套的校本教材是一所学校的个性体现, 每本书的主题便是这本教材个性的体现, 无论是一套还是一本都必须要有鲜明的个性, 个性是校本教材的生命力。

二、探寻国粹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契合点

中国国粹和地方文化博大精深, 能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充足的资源, 同时也更能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与之相适应的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正越来越受到各地学校的关注。

国粹, 是指中国历代传承的文化精粹, 植根于民间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各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及典籍, 包括依然存在和业已消失的文化事项, 本文述及的国粹特指存在于本地域民间的被人们广泛欢迎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国粹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珍品,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振兴的今天, 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 既是我们每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责任和义务, 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它能让青少年一代受到中华民族国粹的熏陶和滋养, 在培养他们具有一颗爱民族、爱家乡中国心的同时, 能帮助他们丰厚文化积淀、提高审美素养, 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和创新精神。

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吴地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 几千年的吴文化发展历程留下了无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财富, 从生活、生产、军事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姑苏是吴文化的发源之地, 吴文化中的国粹光彩夺目, 令当今世人叹为观止。苏州古典园林、昆曲、评弹、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还有不少堪称一绝的民间技艺, 这些数不胜数的传统文化精品是我们进行国粹教育得天独厚的资源。

所以, 吴地学校在课程开发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吴文化知识的习惯, 让他们把小时候就耳濡目染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各种文化现象转化为一种理性的认知, 从而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品质, 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教育实事。当前与吴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多吴地学校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 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施展校外教育的重要机构,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其教育是校内教育的必要补充部分, 也是青少年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作为一个校外教育机构, 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广大青少年开设国粹领域的课程, 开发国粹校本教材, 可以说在国内青少年活动中心 (宫) 中尚属首创。活动中心自创办以来, 精心设计国粹馆, 旨在弘扬传统文化, 展示国粹文化艺术, 拉近孩子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充分利用苏州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国粹优势, 积极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目前已开设丝绸之路、昆曲、国学、传统手工、书法等多项国粹项目, 还利用传统节庆举办国粹艺术节、红红火火过大年等活动, 以组织各类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为广大青少年搭建起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新平台, 让园区乃至苏州各市区的青少年对国粹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也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国粹文化打下基础, 从而提高其民族自豪感。

三、关于校外国粹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以苏绣艺术为例

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利用国粹文化资源, 依托利用苏州本地丰富的国粹人才资源、开发国粹课程和校本教材, 现已开发的课程项目主要有苏绣、评弹、昆剧、民歌、蚕桑丝绸、桃花坞木刻年画、传统线编、太极、武术、美食、珠算等, 让更多的青少年、更多的家庭了解吴文化, 了解国粹, 亲近国粹。国粹校本教材开发正是旨在引导师生依托苏州地方文化, 充分利用苏州国粹资源和园区活动中心的平台, 拓展国粹学习的途径和空间, 提高学生对苏州本土文化的认知, 帮助他们丰厚文化积淀、提高审美素养, 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笔者将以本文试从“苏绣艺术”这一资源出发, 来举例说明如何挖掘和整合国粹资源中的苏绣内容, 并编写成相关的苏绣校本教材。

1、苏绣艺术的文化概述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新区的镇湖镇 (现改为街道) 刺绣最为有名。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 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 针线细密, 用线一、二丝, 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 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文化古城苏州,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州刺绣艺术, 亦早已闻名于世。小桥, 流水, 人家, 园林, 昆曲, 美食。古典格局, 诗意江南。二千五百年的苏州文明熠熠生辉。苏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 已形成独立的刺绣风格, 但时代不断进步, 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面对各种新形势, 苏绣企业纷纷改革, 提出苏绣礼品商务化, 苏绣家装设计化的理念, 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 而是走进千家万户。个性化的量身定做, 让苏绣不再局限于陈旧的模式, 而是过多的融合进购买者的思路与理念, 通过纯朴的苏州绣娘纯手工刺绣而成。让苏绣不仅是艺术, 还更多的渗透进人性化的品味。

2、校本课程目标设定

第一, 对吴文化的认知。通过对国粹苏绣的学习实践, 了解和认识苏州的地方文化, 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乡土情结, 吸收吴文化智慧, 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吴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 对艺术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吴文化和苏绣的精髓, 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 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通过学习苏绣艺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批判的接受吴文化, 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 理解多元文化。

第三, 对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资源学习吴文化和苏绣技艺, 并能了解苏绣艺术的历史与与文化内涵, 初步掌握苏绣的工艺与制作国粹。积极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培养艺术技艺的学习能力。

3. 校本教材编写原则

在校本教材的资源选取和编写的过程中要以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校外教育教学对人的发展, 应该是一种对完整的人格和人性的建构, 因此要让教材符合学生的学习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进行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活动, 所以在教材编写时要特别注重所选内容和编排体例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突出能力本位意识, 强化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此同时, 还要注重教材的编写要始终围绕新课改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展开, 从苏州工业园区青少活动中心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开发校本课程, 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校本教材编制内容的确定

由于开发该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吴文化, 热爱苏绣艺术, 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并提升热爱苏州的情感, 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制过程中要整合地区优秀课程资源, 突出地域性的特点。基于上述想法, 将关于“苏绣艺术”这部分的校本教材目录编写如下:

第一章:苏绣的历史, 包括 (1) 苏绣概述与文化内涵; (2) 苏绣的历史渊源; (3) 苏绣的现状;

第二章:苏绣的分类与工艺特色, 包括 (1) 苏绣的分类; (2) 苏绣的工艺特色;

第三章:苏绣的生产方式与制作工艺, 包括 (1) 苏绣的生产方式; (2) 苏绣的制作工艺; (3) 当前苏绣的技艺改进;

第四章:苏绣名家介绍与名品鉴赏, 包括 (1) 苏绣名家介绍, (2) 品鉴赏与获奖历史; (3) 苏绣真假与优劣鉴别;

第五章:苏绣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文化传承, 包括 (1) 苏绣艺术的发展趋势; (2) 苏绣的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

总的来说, 利用国粹资源, 思考如何开发符合苏州特色的苏绣艺术校本教材, 仅仅是科学全面地开发吴文化国粹的校本教材的一个开始, 主要是为了让国粹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当然, 编写与吴文化相契合的国粹校本教材是一项要求严谨、工程量很大的工作, 所以本文也只是根据笔者目前研究的国粹课题进行的思考, 希望能为今后的国粹校本教材编写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莹.开发校本教材促进内涵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 (中学教师) , 2010, (3)

[2]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合肥[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12

8.高职校本教材编写初探 篇八

关键词:校本教材学生考核

1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是针对岗位训练技能的。因为高职教育本身就是就是教授业技能的体系。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本科教育。一般的专,本科教育是以理论为主导,以实践为辅。而高职专教育是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以理论为辅。

(1)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2)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3)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4)“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5)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6)以人为本。

2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性

1)目前教材的适应性较差

近年来,由于实施了高校扩招政策普高热随之出现,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年级越低,基础越差,而职业教育教材没有相应的变化,使得学生年级越低认为教材越难。在各种教育类型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联系最紧密,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期,职业教育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教材必须及时跟上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教材没有很好的适应这种变化,其内容和形式较为陈旧,这必然导致师生对专业课教材质量的评价结果较差。

2)校本教材的优势

a校本教材更加适应本校的教学安排和课程特色 b校本教材更加适应本校老师的教学风格 c校本教材更加适合本地区的文化风格 d校本教材更容易被本地区学生吸收。

3)校本教材开发必要性

当前以高职高专师生为适用对象的教材数量不少,其中不乏由业界知名专家学者编撰,由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此类教材内容翔实、理论精当、选文规范,但由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众多,统编教材在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在汲取统编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开发研究适合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

4)教材区域性的反映

职业教育区域性的特点必然要求在教材上具备区域性的特点,教材的区域性特点要求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编写教材。职业教育教材的区域性,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材实现多样化。

3我对高职校本教材开发的认识

1)总体认识

教材开发应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的是学生、教师,且以学生问本,也就是教材要让学生能够愿意看、看的懂、看的会。这也就要求教材开发者在撰写教材时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撰写,并且需要对学生进行分析,需要掌握目前选择该专业的学生的整体来源有哪些、基础如何、学习能力如何。整个教材的重点放在课程内容的技能化,并且能适应区域要求的选择。加大教材对学习者积极能动性的调动,让人能感到个体学习中的快乐、团队学习中的競争。也让学习者在学习后能有体系性的自我评价。教材内容的确定,要基于本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能用的上,学生学会后能靠它吃饭。

在教材的编写之初编写者应当通过到相关企业走访、与行业专家座谈、甚至深入企业实践等方式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以掌握教材适用对象今后就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再经过深入剖析研究分析出各项岗位能力需求,并以此为依据选定基本的教学内容。

2)教材开发与地区结合

高职教育往往与区域结合很亲密,那么就决定了教材开发也需要紧紧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在教材中应当反映出当地生产方式、生产能力状况,同时能提出更高的生产技术。这也就需要行业、企业加入到教材的编写中。同时注重在教材中对当地企业、行业的描述,让学生能看到学习的方向,产生学习的动力。

3)教材与学生的结合

在教材中完全把学生的动手作为学生学习的手段。教材的内容应该有针对技能的学生动手过程描述,淡化学生在学习中对理论的认识,有理论需要的可以通过附录进行理论解释。这样就要求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引导作用,让学生能明确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4)教材与教师的结合

教材与教师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动性上,通过教材安排教学过程,真正让教师只做“答疑解惑”的工作,而省略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大篇幅解释。这时候的教师不需要站在讲台上说个不停,而是在学生中间走走、看看,去发现学生在动手中的不足,进而进行纠偏。对于教师来说,改变了备好课后,在上课中基本没有意外情况的状况,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随时可能出现,并需要当场解决,无形中也就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但工作强度可能会减少。

5)教材中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方法

在教材中提供自我评价的方法,最好是表格形式体现。在表格中写出每一项任务的完成程度、评价标准,并且要尽可能的细化评价项目。在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后能根据给出的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掌握自己已经达到的程度,做到准确的自我评价,能针对自己的评价提出改进方法。

6)教材具备学生考核方法

在学生能自我评价的同时,也给教师提供出一个合理的评价考核表格,在每一组学生结束自我评价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考核,为学生进一步指明项目的准确性。并且给出考核成绩,该成绩要依据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两部分给出,并取得学生的认可,记录在考核表中。这样就使得考核结果不再依靠学生背书、老师出题阅卷来完成。形成小项目考核后,在课程结束时可以制订综合-单项考核平衡方案,进行学生的考核,同时也就脱离了学生写、老师阅的考试考核,能实现课程结束即是考核完成的,适应高职教学、考核要求的考核模式。这样操作后也就不存在学生投机、作弊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刘春生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2003年6月

[2]周娜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0年13期

[3]聂晶晶,樊润慧关于高职院校教材适用性评价的探讨[G]企业导报,2011年14期

上一篇:大班美术有趣的笑脸下一篇:幼儿园消毒卫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