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之沁园春长沙

2024-08-24

语文教案之沁园春长沙(精选6篇)

1.语文教案之沁园春长沙 篇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通过重点词语的品味,体会词中描绘的鲜明意象。

2、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从而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4、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一切,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2、点拨法;3、讨论法。教时: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展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手迹,让学生初步感知毛泽东诗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二、研习课文

(一)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本首诗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主要问题设计:⑴诗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写景和抒情]

前三句分别点明了哪些内容?[(联系写作背景),处境、季节、地点]

⑵上片具体写了怎样的景? 诗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分别从那些视角来写的?[“看”统领的内容]

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总特征: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⑶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怅,问] 其含义是什么?[(联系历史背景),实质为思考革命的领导权的问题]

⑷诗人提出的问题回答了没有?(过渡到下篇的分析)

⑸下片所写的内容在时间与上片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抓住“忆”字),回忆]

①具体回忆了哪些内容?[“恰”统领的内容]

②写出了“同学少年”怎样的精神面貌、斗争生活和志趣?“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意气风发、热情澎湃、才华横溢、以天下为己任、奋笔疾书、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

⑹“到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同学少年”怎样的感情?[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⑺词写到这里,有没有回答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呢?[联系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总结答案―――艺术的回答了问题]

⑻该词的主旨是什么?(小结,见板书设计二)

(二)体会炼字炼意的艺术特征 (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归纳,体会下列词句中划线字的好处)

主要抓住:1、“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三)听朗诵录音,学生再次齐读,深刻领会诗词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征.

三、延伸拓展 (通过选词填空,进一步体会毛泽东诗词十分讲究练字练意的艺术特征)

《清平月·六盘山》

毛泽东(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2.语文教案之沁园春长沙 篇二

诗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1]之所,也是“探究人的内心生活之路”[2],它展现独立完整的抒情主体形象,促使“人走出日常生活的重复性世界”[3],去关注幽微难寻的深层心理活动,从而完成由审美到审智的精神之旅。中国古典诗文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审美、抒情、审智,三类不同的心智活动完美结合起来。由审美发轫,透过自然景物、人文风貌等感觉、直觉上的体验唤醒读者审美的需求和冲动;再经抒情以扩大,以情感的解放为目的,使缠绵的情丝汩汩流出;最后超越情感,从感性的表达飞跃到个人理性的深化。《沁园春·长沙》呈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创作思路和情感经历,作者由深秋的湘江写起,诗歌的上片布满“惊采绝艳”的自然景象,橘子洲畔,万山红遍,千江皆碧,鹰鹄振羽,御风翱翔,游鱼束鳞,潜江跃海,千帆竞发,船舸争流,洋洋洒洒,生机无限。作者寓情于景抒发抱负,以视觉之冲击、色彩之明艳,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使之获得精神快慰与审美体验。基于此,作者顺势发出“谁主沉浮”的疑问,引出下片的内容。下片追忆往昔,在抒情的同时着重明志,激昂慷慨,意气风发,直冲霄汉,最终勃起“浪遏飞舟”之雄心。但是,《沁园春·长沙》的内在意义及蕴涵绝非借景抒情一语可概括尽的,它透露出作者的思维向度,反映了中国传统诗歌的“远游”精神,并借此呈现出当时青年人对整个人生的思考与认识。

可是在人们阅读诗歌时,面对这些充满张力、绝艳非凡的意象时,依旧笼统冠之以“革命”的帽子,虽然会发出由衷而热烈的礼赞,但崇慕过后,并未对其异乎“革命”之处进行思考,这样不免有些粗略。《沁园春·长沙》中意象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精神的远游,身体的远游经历引发精神的飘逸,理想与现实融合,形成了上片缤纷多彩的意象,发出“谁主沉浮”的疑问。

一、意象的跳跃:精神的远游与升飞

抒情(lyric)是诗歌创作的根本动机,也是它重要的表达方式,“情”的传递手段多种多样,寓情于景就是其中的一种。在诗歌中,情与景结成了永恒的同盟,高度浓缩且具有代表性的意象的呈现与五官的感性体验构成了个性张场的审美感受,使读者的内心随着作品的血脉气息有规律地运动。《沁园春·长沙》用红山、碧江、雄鹰、游鱼、船舸的跳跃式意象呈现,引领读者的想象,感受作品本身的气息、温度、色彩和旋律。读者借此踏着感知的跳板,跃入情感的大江,飞身游抵智性的彼岸。这是一次精神的朝圣之旅,纵横天外、徜徉宇宙的神思“远游”。

“远游”不仅包括从一处到另一处的远距离物理位移,还包括精神层面上的意识之旅。[4]《庄子·大宗师》有言,“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内外不相及”。[5]由此可见,远游并非只局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还有神游的超然之举。人可以凭借想象之翼,驰骋物外,放飞内心,达到“神与物游”[6]的境界。《沁园春·长沙》的上片在对意象进行组合时,不只满足于简单的客观景物描写,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有情”刻画。诗歌的上片采用大量描绘事物情状的词语来表现自然万物的层次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无情之物具有了有情之形。快速的意象转化,让读者感受到世间的每一物类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它们的生命是完整的,质感厚重且具有层次的,读者由此顺理成章地得出与作者相同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慨。这一感慨不仅仅是作者触景生情发出的,更是读者在对一系列意象审视过后的由衷赞叹。被秋叶染红的山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可上片的一个“层”字却道尽千峰之旖旎、万峰之绚烂。“层”使万山之红具有了生命和质感,此时的山峦不再是一个被观赏的客体,而成为了具有主观呈现力的有生个体。在人们的习惯理解中,山是没有生命的,可眼前连绵起伏的山峦,仿佛是下意识地将自己的炽热与绚烂展现给人们,时深时浅,浓淡相宜。“层”的使用对人们惯有认知产生了冲击,使山具有了与人相同的生命,表现了秋日山峦的层次之美。这就是作者的“游方之外”——将人们惯有理解中的无生个体与自己同样置于有生生命的呈现之下,强调了其生命的质感与丰盈。再看“鱼翔浅底”之“浅”。“浅”并不是江水的真实状态,前面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已经充分展现江水浩瀚与无垠,“浅”表现的并不是水的深度而是水的状态,即清澈见底、一眼望穿的状态。《古诗十九首》就有“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的描写,“清”与“浅”是经常用于古典诗歌中的两个并行而生的词语,因为水及其清冽,所以游鱼的翔跃才能清晰地映入眼帘。诗歌带领读者在动态的游鱼与静态的大江之间自由穿梭,完成了一次神思的远游。临江而思,叩问的是生命存在的奥秘。这种叩问由来已久,屈原拒降,延续不断。

惮涌湍之磕磕兮,听波声之汹汹。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轧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氾潏潏其前后兮,伴张弛之信期。

——屈原《悲回风》

随江踊跃的是屈原的疑问与痛苦的沉思,他反复追问这种痛苦的来源,作者的感情随江水而动,以情入江,漫漫无边。《沁园春·长沙》采取了与之相同的方法,情随江动。但有所区别的是,随江水流淌的并非是一己的苦闷与幽怨,而是对世间的思考与疑问。这一思考与疑问也随着汩汩的江水翻滚流动,万物都有其本真的生命状态及存在方式,在广袤的天地间自由生存,那么,苍茫大地间,究竟是“谁主沉浮”呢?在下片中,作者追忆往昔,完成了精神的再一次远游,并间接地给出了答案。

二、回忆往昔:精神的再一次远游与飞跃

下片追忆往昔,间接回应上片的疑问,并表现了作者对人之理想存在状态的描绘,即志同道合之人齐聚一处,追寻自由,共谋大事。任何诗人都不会拒绝想象的垂青,他们需要借助想象的双翅,“抟扶摇而上”,[7]穿越云海,直抵青天,叩开情感的大门。诗歌唤醒的是读者的感知,但想象却使这种感知变异,给人以更深刻的审美体验,进而上升为智性的感悟与思考。“携来”二字引领下片,作者的追忆与想象也由此而起。诗人在写作本诗时,已经是多年后重游湘江了。上片已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广阔的视觉空间,苍茫大地中,有一人在静静沉思,静静考问。这是一个主观的身影在纵览、神游寥廓天地后的凝神,此处的凝神又引起了作者神思的另一次远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百侣相邀,共话天下之事。人是万物的灵长,具有智慧与思考的能力,他们不会像上片所描绘的动物那样,仅满足于自发性的生存,除了自然赋予的“竞自由”的生存能力之外,人还需要些什么,那就是思想,就是追求,就是对生命的开发与反思。“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般好的年华应该做些什么,于是作者一行“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一系列的举动提示着青年人的自尊与热血。身为青年人,理应有所思、有所为,这是对时间的礼赞与歌颂,不负年华,这不是一个青年人最应该做的事吗?“粪土当年万户侯”,不折腰于当时的官僚军阀、权贵要人,表现的是青年自尊的底蕴,循此,作者的思考向青年的存在问题穿越,青年究竟应该如何生活?词末,作者以反问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祈望与理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去承担民族交予的大任,破浪起航,振兴百业。此处也间接对上片“谁主沉浮”做出了回应,引领航向,掌控沉浮的,应是当代的青年人。

全词意象宏阔,上片主要写景,下片缘情抒怀。以景为开端,给人以美的体验与感受,再纵横宇宙,远思物外,结以智性的思索与感悟。思接千里,绵绵不断,豪壮而不失深长。

三、远游的目的:理想人生境界的追寻

宗白华先生认为,“意境”并非纯诗艺的鉴赏与创造,而是关乎于人生命的存在、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它涵盖了一切美的人生和艺术。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和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心灵深处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借形象化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感悟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有,“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8],“远游”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和文学呈现样态,更是人类对美的溯源和人之存在方式的积极探求。这种探求贯通现实世界与艺术境界,也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借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映”,并“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理想人生境界的实现过程,即精神的远游。《沁园春·长沙》中的远游表现的是最高程度的生命、旋动和热情,雄鹰击空,群鱼翔游,这概览天地的跨越与远游暗示的是宇宙衍化的过程。作者知“有真宰”,并要“与之沉浮”,[9]随造化之律动寻找天地万物存在的本真,探求理想的人生境界。人,应有一个最自由、最充沛、最丰厚的内心自我,在这个自我的引领之下,翔游于天地,创造最深厚丰盈的人生,上述的一切就是理想人生境界的完型。感知万物,让每一个生灵都以最本真的状态自由存在于天地;心生自我,在其带领之下,远游物外,尽览天地,创设最丰厚充实的人生。作品博览宇宙,考问人生,意味深长。全词意境宏阔,场面博大,由湘江秋景写起,列举一系列意象,在意象变化之中,反映作者神思的远游;自然万物间的游览并不能够满足作者的豪情,因此,作者回忆往昔,创设真情弥满的内心自我,在其引导之下,翔游于天地,营筑深刻丰盈的人生。神思的远游贯穿始末,这就是全词深沉寥廓风格的原因所在。

注释:

[1](英)渥兹华斯著,曹葆华译.抒情歌谣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会刊·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卷一)[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8.

[2](捷)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1.

[3](捷)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0.

[4]唐景珏,方铭.中国古代远游文学及其文学史意义[J],东南学术,2014,(5).

[5]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7:227.

[6]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5.

[7]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7:8.

[8]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0.

[9]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1.

参考文献:

[1]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1).

[5]孙绍振.审美、审丑与审智——百年散文理论探微与经典重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6]唐景珏.两汉远游文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

[7]唐景珏,方铭.中国古代远游文学及其文学史意义[J].东南学术,2014,(5).

[8]杨儒宾.屈原为什么抒情[J].台大中文学报,2013,(40).

[9]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英)渥兹华斯著,曹葆华译.抒情歌谣集序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会刊·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卷一)[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1](捷)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三

常平中学

侯艳教学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

2、理解思想情感,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探讨、鉴赏(配以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秋天的萧瑟。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么,当毛泽东独立于寒秋之中,深情眺望,又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长沙》!

二、作者、背景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政治家、军事家。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把握内容

1、听范读。

2、生齐读,熟悉内容。

四、品读鉴赏

(一)探究鉴赏上片:

1、品味前三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伟人形象?(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明确:深情凝望 默默沉思 胸怀大志 卓然而立

2、结合这三句词,请用一句话概括。(让一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可对其修改完善。)明确:

在深秋时节,年轻的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诗人为什么把“独立”二字置于句首?

明确:将“独立”二字置于前,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显出诗人卓然而立的形象。

4、诗人看到了什么?默读圈点,找出所看到的景物。分析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让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明确: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雄鹰 游鱼

生机勃勃

壮阔绚丽

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一切景语皆情语,表现了诗人乐观热烈、奋发向上的情感。站在我们面前已不是一个游人,而是一个思绪万千的诗人。

5、如此壮丽的秋景和乐观的情怀,诗人是通过哪些精当的词语表现出来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时间3分钟。学生发言后,教师引导赏析。)明确: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遍:既写出了红之广,也呈现了星火燎原的蔓延之势。染

:写出了山林的色彩浓烈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鹰击长空

击:强调力度,透出猛劲,表现了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矫健身姿。鱼翔浅底

翔:轻快,描绘出鱼儿在水中轻快自如游动的特点。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6、面对祖国寥廓山河,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诗人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7、“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明确:谁主宰国家命运,谁掌握祖国的未来,即革命的领导权归谁?

小结:一“怅”一“问”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此时的毛泽东已不是一个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胸怀天下的哲人。

(二)探究鉴赏下片:

1、齐读下片,思考诗人回答了上片的问题没有?

明确:同学少年

3、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精神风貌?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时间3分钟。学生发言后,教师引导赏析。)

明确:他们青春年少、意气奋发、关心国家、惩恶扬善、蔑视权贵、敢于当担。

4、品读最后三句,体会“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让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当年曾经与同学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层层波浪,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只的情形。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他们在革命浪潮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充满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五、课堂小结

毛泽东在“造像写意”时是游人,“借景抒情”时是诗人,“深沉发问”时是哲人,在“怀人忆事”时已经成为了斗士!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表现了他蔑视困难,敢于斗争,坚信革命必定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作业布置

毛泽东胸怀天下,有“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鸿鹄大志;范仲淹忧国忧民,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周恩来一心为民,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信仰。你呢?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子,你的梦想是什么?请以“梦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板书设计:

诗人形象

卓然而立的诗人

胸怀天下的哲人 振兴中华的斗士

诗人情感

深情凝望湘江水

尽扫悲秋之寂寥

怅问沉浮谁主宰

同学少年是主人

4.《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四

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第页

8/29/2010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常识。

2、品味关键词,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主席博大的胸怀和革命壮志。

4、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炼字的妙处。

2、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1:回忆《沁园春·雪》。

导入设计2:我国文学有“伤春悲秋”的传统,很多文人留下了写秋名句。张继吟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杜甫叹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感慨“秋风秋雨愁煞人”。也有很多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秋的颂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伟人笔下秋的独特韵味。

导入设计3:青春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词语,青春意味着无限的潜力和机遇,意味着美好的希望和未来。对于美丽的青春,你有何打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和青春有关的词作——《沁园春·长沙》,共同走进伟人的青春岁月。

二、词的常识介绍

1、简介

词是一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它 的 产 生、发 展,以 及 创 作、流 传 都 与 音 乐 有 直 接 关 系。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的每一段称为“片”或“阕”;一首词的两段称为“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阕”。

2、名称

最初叫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

3、分类:按照字数的多少可划分为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4、派别:豪放派、婉约派

5、词牌

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2013届

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第页

8/29/2010

三、研读文本

(一)齐读词作,整体感知。(学生谈感受——豪放大气,激昂振奋)

(二)赏析上片

1、自由朗读上片,感知秋景的特点。(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2、研习讨论

(1)诗人在怎样的情形下来到此处?

点拨: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独自一人。

(2)诗人为何强调“独”立呢?“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

点拨:“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慨。当时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比较柳宗元的《江雪》,这是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逅被贬永州,身处逆境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

(3)哪个字是领字?统领些句子?诗人来到橘子洲头,看到了哪些秋景? 点拨:中间七句,诗人看到了山、林、江、舸、鹰、鱼→万 物,由点到面。

(4)诗人眼中的秋景分别有什么特点?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分析景物的特点。点拨:①形容词、副词: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竞争之激烈;浅→水之清;竞→万物之蓬勃。

②动词

A.“染”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

点拨:拟人,写出秋色之深浓。古人早就用过“染”字,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出了枫林的色彩之红。B.“击”能够改为“飞”?它表现了鹰的什么特点? 点拨:“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天空的强劲有力,“飞”太一般了。C.“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点拨:“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5)诗人是按照怎样的观察顺序描绘湘江秋景图的? 点拨:

2013届

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第页

8/29/2010 万山红遍,远眺层林尽染;漫江碧透,近观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远景近景高景低景(6)概括写景特色: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色彩和谐,对照鲜明。(7)假设诗人欣赏这些秋日美景时的神情,动作。

点拨:插腰,视角 转换慢点。脑中想象着美丽的湘江秋景,设想诗人的动作。(8)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点拨: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9)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点拨: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10)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点拨:无。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和诗人的性格、气质、心境、身份、所处环境有关。

(三)赏析下片

1、自由朗读下片,感知诗人的情怀。

点拨:本节应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研习讨论(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文的哪个词呼应? 点拨:独立。“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常来浏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回忆往昔那段不寻常的岁月。(2)下片哪个字是领字?统领到哪句? 点拨:忆。统领到“万户侯”。(3)下片刻画了怎样的青年形象?

点拨: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天下,藐视权贵,壮志凌云。2013届

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第页

8/29/2010(4)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为何不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一问题?如说“知识青年担当重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点拨:有能力、有才华、有爱国热情的青年人。诗歌讲究形象性、含蓄性。拓展:联系《沁园春·雪》,《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了呢?

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了一些;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更不值得一提,更谈不上文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都过去了,要数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风流人物,还要看现在。

“风流人物”指什么?

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在词中是指“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之士――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下降大任不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阙是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下阙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知识青年要担当大任,仁人志士要主宰沉浮。这样讲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诗味不浓,像喊口号。“稍逊风骚”是不?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

3、小结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伟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壮美的青春篇章,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呢?

四、艺术特色

1、总体特色: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上片写景,下片追忆往事,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片连接在一起。

2写景特色: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色彩和谐,对照鲜明。

五、作业

1、背诵本词。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上片的秋景。板书:

上片:看湘江秋景(写景)——

问:谁主沉浮 2013届

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第页

8/29/2010 下片:忆峥嵘岁月(抒情)——

答:同学少年 补充材料:多元视觉解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表现了出色的才华。诗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诗作。《沁园春 长沙》便是其典范之作。选入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的这首词,给了我们无比丰厚的审美内涵。本文力图从多角度解读这首词。

一、这首词透露了毛泽东冠绝古今的气魄。毛泽东本诗中的写景,富于吞吐今古的气魄。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翱翔水中,上下皆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气魄。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染、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表现极致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透露了冠绝古今的气魄。全词有曹孟德《观沧海》之豪雄,而无曹孟德之苍凉,有李白傲视群伦的气魄,而无其玩世不恭之洒脱,可以说是卓绝古今!

二、这首词中对秋的歌颂独步古今。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但毛泽东的这首词,却是一曲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尽展了秋的美丽!当然,面对“寥廓”的秋天,诗人也有一丝的惆怅——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但是,从全词来看,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怀,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力量!

三、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一千多年前的屈原,对着茫茫苍天,一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读出了千年的沉重、千年的孤独。毛泽东在这首词中,面对大地,也发出了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里,我们读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但在这惆怅过后,更多的是主宰天地的豪情!与屈原的无奈和感伤,有天地之别!

四、这首词的数词,富于力学的美感。在这首词中,诗人几次用了“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万山”突出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用万、千、百等数词营造一种豪放、开阔的氛围,已成为其惯用的手法。

五、这首词的写天写地,营造了一种相当壮阔的氛围。天下之高,无非天也,天下之大,无非地也,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到了天:“万类霜天尽自由”,写到了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两字之用,给我们描摹了极为壮阔的意境,使整首词的意境变得无比的壮美!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写天写地实属常见,功能非同一般!

六、毛泽东喜欢水,在这首词中有充分的体现!毛泽东的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名字的“泽”字,即有水字。他喜欢游泳,70多岁了还畅游长江;年轻时喜欢雨中跑步锻炼;在诗词中,也喜欢写水!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凡智慧的人,都喜欢水吧。伟人贤人很多与水有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关云长水淹七军;韩愈水边祭鳄鱼……,等等,无不与水有关。水,给人无边的美感,它可以是壮阔的、2013届

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第页

8/29/2010 净澈的、明丽的、苍茫的,也可以是浩淼的、寂寥的、无靠的……,总之,水,给人很大的审美弹性!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提到了水,多次提到江,提到了与水有关的鱼、舸等,给人一种很阔大美好的意境,给人无边的遐想……

七、毛泽东诗词,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为帝为王者,必有过人之气魄。王巢写道:“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那种对大自然生灵的呼风唤雨的指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帝王气象。毛泽东没有成为帝王,但他被老百姓成为“万岁”,虽无帝王之实,却有帝王之尊。在这首词中,诗人问天问地,与同学们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又远非凡夫俗子所能道也!确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

八、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这首词中,诗人对动词的使用,是十分成功的。“立”、“去”、“看”、“染”、“流”、“击”、“翔”、“竞”、“问”等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翔”、“竞”等动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翔”字一用,意境尽出,写尽了鱼在水中之空灵、自由、悠闲,写尽了在其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九、这首词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成功!“寒秋”之寒,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万山红遍”之“红”,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情势的复杂、心事的重重!这首词对形容词的使用,十分成功!

十、这首词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寒秋、湘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等意象,都十分鲜明突出,给人难忘的印象,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主席在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中提到的,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5.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五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缶,浪遏飞舟?

一、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刘禹锡曾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红楼梦》中也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著名诗句.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是怎样的秋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

二、关于词的问题常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因此也叫曲词或曲子词。后于音乐逐渐分离。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因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 把词填进去。词牌名有很多,如踏莎行、蝶恋花等。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总结: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三、听课文朗读,初步感受这首词中强烈的抒情气氛。听完录音,老师进行字词点拨。

四、全班齐读

五、写作背景

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谢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词呢,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文章的写作背景。

1、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2、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日益成为焦点。

3、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六、课文分析

上阕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修辞方法

正常语序

好处(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ou韵,韵律感,音乐美)(请一名同学回答)

2、“独立”改为直立、站立好不好?(请一名同学回答)

是的,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立于天地之间,一个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为人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看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湘江秋景图)

1、“看”字是一个领字,总领到哪一句几句?

2、诗人分别是从那几个角度来描绘这一副色湘江秋景图?(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3、山景:万山红遍,层林浸染(句子翻译)

万:山之多 遍:红枫林之广

与寒秋相对应,漫山遍野的红林像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星星燎原的革命火炬。染:王实甫《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漫江:时值深秋,湘江水势仍然很盛 碧透:清澈见底

百舸:虚指,很多大船

争: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描绘出来

5、这个时候诗人抬头仰望,看到了什么?低头俯视,又看到了什么?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是的,雄鹰在广阔的空中振翅高飞,鱼儿在水里自由快乐的游来游去 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浅底:是说江水很浅吗?(学生作答)清澈见底,故显水浅

翔:改为游字是不是更准确些,鱼儿怎么能飞翔呢?(学生作答)

古有”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子翻译)的名句,湘江水清澈见底,蓝天倒映在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是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另外,“翔”字,生动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地游动的神态。

6、万类霜天竞自由

世间万物都在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么被压迫的人类呢?这实际上是一种号召和呼唤。

7、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心生感慨,提出谁才是世界的主宰的问题。

9、请男生齐读

8、总结(上阕)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见 景

百舸争流。

见生机勃勃之景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生情

问苍茫大地,生济世沧生之情

谁主沉浮?

下阕

1、首先,请女生朗读一遍。并请大家思考一下问题。顺带字词点拨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写景扫抒情的自然过渡)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句子翻译)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请一名同学翻译。(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和上阕末尾的设问有什么内在联系?-------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下阕总结

携来百侣同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追忆

书生意气,忆当年革命盛景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感怀

到中流击水,感往昔壮志豪情

浪遏飞舟?

总结全词,归纳主题。(情感提升?)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六、朗诵比赛

1、朗诵指导。

感情基调是深沉而豪迈,因此读的时候节奏要舒缓从容,表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第一句不能读快了,读快了给人感觉是匆忙急迫,而不是从容镇定。你们想想,青年毛泽东独立于江边,思绪渺然,感情的潮水随江水而北上。因此,这里读的时候,要体现出一种深沉。看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应该读得高亢一些,以表现山之多,‘层’字也应该重读,表现出层层叠叠的味道。下面几句‘漫江’也该读得响亮一些,以表现出无边无际的江面,‘百舸争流’更应该读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你们想想,千帆竞发,这是何等的壮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容而气势豪迈的朗读

下阕回忆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可以稍微读快一些,以体现出一种青春蓬勃的生活。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应该读得这样激越而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斩钉截铁而英勇无畏,速度可以稍微放慢,尽量读的雄健一些。曾记否,到中流击缶,浪遏飞舟?要读得激昂而豪迈。

2、请学生朗读

6.《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进而背诵、默写,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导入

毛泽东,字润之。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伟大导师,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战略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在初中,我们就学习过毛主席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背诵。这首词在重庆谈判期间发表,引发了一场政治大战,定格了毛泽东文化人的优雅形象,反衬出蒋介石的赳赳武夫形象,为共产党取得天下积累了文化资本和奠定了心理基础。

作为比肩李白、杜甫的大诗人,毛泽东还有一首同词牌的政治抒情诗《沁园春·长沙》,也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三、背景简介

本诗为何以“长沙”为题?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工作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四、文本探究

1.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

(1)在上阕中,有一个“立”字,请你分析这个字的精妙之处。

明确:“立”字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引出下文。“立”既有“站立”之意,又有“挺立”、“屹立”、“矗立”之意,突出了诗人并非庸人、勇于承担革命重任的气度与豪情。

(2)阅读“看”字所领起的诗句,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群山上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

漫江碧透——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

百舸争流——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鹰击长空——雄鹰在江水中展翅高飞。

鱼翔浅底——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蓬勃生长

这些景物显现出同一个特点:生机勃勃,富有活力,自然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按常理,当时时节正值寒秋,万物肃杀,但这首词中毫无过去一般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

(3)上阕不仅景美,而且语言更美,你认为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明确:“染”“击”“翔”。“染”用的是拟人手法,写出层林仿佛人工染过一样。王实甫《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翔”写出了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就像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一样。用的是多么传神、多么精彩。

2.过度:面对如此的秋景,作者想到自己将要去完成革命任务,不禁感慨万千,面对苍茫大地,发出了“谁主沉浮”之问,很自然地带出下阕。

3.品尝下阕

(1)重点阅读“忆”所领起的几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在峥嵘的岁月中,“百侣”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恰”、“正”、“方”写出了他们的青春年少,正当其时;“茂”、“遒”写出了他们的才华横溢,精力充沛。塑造了一批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的青年才俊的形象。

(2)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4.总结:通观全篇

上阕描绘湘江秋景,即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地问题。一问一答,体现了本诗的思路,也构成了本诗的结构。

五、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各题。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摇?摇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分析并概括词中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

明确: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概括描写了雨中雄伟壮丽的海景。大雨滂沱,掀起了滔天巨浪,打渔船隐没在汪洋大海之中。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大海苍茫浩渺无边。

12.“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一句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下阕用“挥鞭”概括而鲜明地勾勒曹孟德形象,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句倾注了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切的思想感情。“挥鞭”是一个蕴藉丰富的动态意向,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曹操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

上一篇:投资公司出纳岗位工作职责下一篇:二年级一班读书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