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读书心得

2024-07-24

《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读书心得(精选4篇)

1.《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读书心得 篇一

如何让政治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创造更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期望学生能在这种氛围里更想学,学得更好。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具有的教学设施,如何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要思索与探究的问题。结合平时的政治课教学,我认为,一节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从心理接受并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在早几年,我以及很多的政治老师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教政治的。因为,政治学科这种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的教学模式使政治课堂成了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老师也成了马列老太太的象征。当时我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时,我在台上说的内容也是不自信的,缺乏激情的,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尽人意。在课改后,我学习了课改知识,接受课改理念。拿到新的教材,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才发现政治对学生来说是如此重要,我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是多么重要。在政治课上,我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和判断正误,帮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思想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在上课时,我开始对自己充满了自信。现在接手每一届新的学生时,我总告诉学生,一个人智育不好,充其量是社会的次品,体能不好,不过是废品,而思想品德不合格的人则是社会的危险品。这种爱着自己所教学科的情感激励了自己,也感染了我的学生们。在期末的试卷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有学生写上了最喜欢的老师是政治老师,最喜欢地学科是思想品德。自己和学生的变化更让我认识到一个教师热爱自己的所教的学科对我们的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

二、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说哪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也不是只采用哪一种教学手段就能获得成功的。应该说,学生的心是年轻的,他们喜欢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首先,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序幕。我们通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应该是自然的、能迅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就政治学科而言,导课往往具有情感铺垫、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因此,我平时在上课时,就特别注意导课。如在上“人生道路我选择’这一内容的公开课时,我考虑到,有其他老师在后面听课,学生的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肯定会受影响。所以,在导课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做心理小游戏的活动。即事业、金钱、父母、健康中,如果不能同时拥有,你首先会选择放弃什么?学生看到这个活动题目,立即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生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着,讨论着,争辩着。整堂课在轻松、愉快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2)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教学机智也是获得良好课堂效果的重要一环。由于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思想、有活力的中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和情景,这时候,老师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就显得尤其重要,处理得当,它会成为课堂的驱动器,倘若处理不当,则会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在上课过程中,有学生打岔的情况我们肯定都遇到过。在前几天的复习课上,我问学生:我国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什么?正当学生们在思索考虑时,一个男同学冒出了: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安静的课堂环境被破坏了。这个同学平时总是不认真听课,经常搞这样的恶作剧。我正想生气,但是我发现他紧张地望着我,全班同学也都在静观老师的处理,我随即回答说:没有蛀牙,这种低层次的需要早就应该胜利实现了,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想一想我国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什么?同学们在这种自然的引导下很快转于正常的听课,而让我高兴的是这个男同学发现老师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宽容地对待他的恶作剧,在这一节课中他表现出了少有的认真。

(3)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的关键。例如 “孝敬父母” 这种亲情教育对初中学生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那如何在判逆心理日益加强的初中学生身上,既能落实亲情教育,又争取有所突破,使之得到升华呢?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并准备了很多材料,下载了歌曲《天亮了》,这是著名歌手韩红听到当时贵州麻岭缆车事件后创作的。讲的是一位夫妇在缆车出事落地的一刹那,用自己的双手托起自己的孩子,结果孩子奇迹般地活下来,那他们却永远地离开人世。当时我根据主题内容设计了三个环节,即体验亲情——深化亲情——实践亲情。在体验亲情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让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以及自己身边同学孝敬父母的故事。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的踊跃,效果也很好。在”深化亲情”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听配乐录音《孩子,我该拿什么来爱你》,学生都在静静地听着录音,沉浸在故事的感动中,有了这种情感的铺垫,我随即播放《天亮了》这首歌,随着屏幕的闪动,我发现很多同学眼圈都红了。“深化亲情”的环节为“实践亲情”奠定了情感基础,所以,我很自然地过渡到“实践亲情”这一环节中。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并折成心形放入事先画好心字型的盒子里;回去后把这封信交给父母。在小结中,我看到了一颗颗真挚的童心在激动中感慨着、思索着、畅想着„„(4)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课堂有效地保证。

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失去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成功的土壤。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用真诚的微笑、热情的目光、积极的情绪对待我们的学生。学生会用更大的热情回报教师。老师爱学生,学生也会爱老师,“爱屋及乌”,并对这门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我今年所任教的初三(8)班,由于在初一时,担任过他们的班主任。因此,我天然的对他们怀有一份更深厚的感情,他们也对我有着同样的情感。因此,在每堂课,我都觉得与他们的沟通是顺畅的、交流是有效的、心情是愉快的。所以,考试时,他们的成绩也都要好于其他班。

(5)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效率

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仍然较差,更擅长形象思维。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我们应充分利用我们学校的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留下深刻印象。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讲解变成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它极大的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符合中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规律,也在很打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当今的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1. 当今的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

今天的课堂中,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我仍然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答案上来。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2.在课堂教学缺少智慧的生成

在担任初三的教学任务时,我似乎还在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我总在担心学习任务繁重的学生,他们无心参与课堂,所以,我总是忙于让学生掌握精而又精的知识,熟而又熟的解题技巧,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知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植。在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学生,很难有什么创造性,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

以上的内容只是我个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期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各位同仁带来一点借鉴。最后,我想引用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的话:“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以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

2.《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读书心得 篇二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生动

教育实践证明, 学生喜欢哪一门学科, 热爱哪一门学科, 哪门学科就学得好, 学得透彻。可见对学习来说, 兴趣是第一要素, 但学生的兴趣从哪里来,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 想方设法寻找激发学生兴趣的契机。

生物知识抽象、深奥, 但并不缺乏其趣味性。要想让学生发现并感觉到生物学科的趣味性, 教师就不能在生物课上只进行简单、枯燥地讲解, 一味地强调生物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要努力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通俗化, 还原生物内在的绚丽多彩, 还原生物的千姿百态, 这样学生就不会对生物产生厌烦, 慢慢地就会感觉到生物是有趣的, 学生一旦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 生物成绩的提高才会成为现实。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充满趣味, 变得更加生动呢?笔者结合生物实际教学, 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生活着手

教育离开生活, 就好似鱼儿离开了水。的确, 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学, 都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生物教学也是如此。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先不要着急地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 应从实际生活着手, 以大自然中的花香鸟语, 山脉河川为例, 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同时, 产生探究的动机。或通过多媒体生动的画面, 为学生创设产生疑问的情境, 或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悟, 有所体验, 有所发现,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例如, 教学“呼吸作用”内容时, 讲到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 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 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并且指出植物 (包括所有生物) 的呼吸作用分两种类型, 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这时我便让学生回想生活中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情境, 有的学生列举出长跑后的气喘吁吁, 以及人到高原会出现高原反应等事例。通过这些事例,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呼吸的作用了。

二、生物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且其本身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 我们在学习、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 应注重理解生物学科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清楚地知道科学和人文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要利用生物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人文精神,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实现科学和文化的统一。例如,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目的地引用文学作品, 以让学生产生美的享受, 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如在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顾名思义就是生态系统中抵抗外界干扰力强的一种表现。自然界的好多生物都具有着人类难以想象的面对灾难的抗拒力, 比如, 我们常见的青草。它每年随着季节的变化和交替, 或枯黄, 或茂盛, 正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白居易的诗句:‘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这便是对青草的真实写照。的确, 每年伴随着自然界的狂风暴虐, 大雨倾盆, 冰雪交融……待到来年春风来临时, 它又一次地绽放它生命的风采。真可谓‘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这就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充分体现。”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觉得枯燥的生物课还能够用精彩的文学诗句来诠释, 真的很新鲜。看到学生微妙的情感变化, 我趁此机会为学生讲解了生命的含义, 启发学生要珍惜生命, 勇于拼搏, 努力为自己的青春书写壮丽的诗篇。

这样及时有效地在生物教学中穿插文学作品, 利用文学作品导入, 不但能让学生认识到好多生物知识都能通过文学作品来诠释, 而且还打消了部分学生生物学科难学、难懂的顾虑, 对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还是很有帮助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讲解, 例如, 在讲“生态系统的循环”时, 还可以引用李商隐的“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 并倡导学生在家庭养花时, 把一些凋零的花或叶捡拾起来, 放在花盆里, 为花的生长增添肥料和营养。这样既结合文学作品, 又联系实际, 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三、教师应尽量多地使用幽默语言来感染学生

常常会听到学生这样说, 我特别喜欢上什么什么课, 问他们为什么的时候, 学生都会这样回答:××老师说话幽默呗!”这无疑就给我们教师放射了一个信号:学生喜欢说话幽默的教师。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 尤其是生物教师, 要尽量使用幽默的语言, 一是能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感染学生。风趣的语言能使难于理解的知识简单化, 能使繁重沉闷的学习气氛轻松化, 最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例如, 我知道个别学生开始学抽烟, 在介绍细胞癌变时, 我故意讲解了抽烟的“好处”, 它可以为我们的细胞完成细胞分化增加“小插曲”, 使我们的细胞在分化过程中, 不寂寞, 不孤独。但是我们最终是要为这“小插曲”付出代价的, 那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说到这里我顿了顿, 看着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表情, 我说出了“生命”二字。学生先是瞠目结舌, 紧接着笑了, 那两个学抽烟的学生却羞涩地低下了头。这时我便着重指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大多数细胞能够正常完成细胞分化。但有的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 不能正常完成细胞分化, 因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这样教师借助幽默的力量为学生讲解生物知识的同时, 也有效地制止了学生的坏习惯, 这不正体现了幽默的教学效果吗?

四、教师要利用生物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好生物的前提除了提高课堂效率以外, 还要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因此, 我常常根据所教内容来设计实验课, 让学生通过实验, 理解自然物质的构造、性质和特点;还鼓励学生要勤于观察生活, 留心生活, 走出课堂, 走向自然, 为锻炼并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读书心得 篇三

《教师如何让课堂生动有趣》读后感 磁涧小学 吕玉丽

《教师如何让课堂生动有趣》读后感 磁涧小学 吕玉丽 今天,我又捧着《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继续往后看,又有了新的收获,明白了课堂管理宽严有度可以让课堂生动有趣。 课堂管理是实现教育目的、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我们的课堂管理中,有人“严”字当头,管理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坐的端端正正,听讲专心致志,一点一滴必须按老师的要求说的去做;有人“放”字当头,管理松散,允许学生上课随便做什么,只要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秩序,不妨害他人的学习、不影响课堂纪律……显然,不同的管理产生不同的结果。 教师在课堂上,要准确把握好自己的严格与宽松的度。要打破传统管理局面,使自己的课堂既生动有趣,又能在教学上受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改变管理方法,要使学生不因自己管理的宽严过度走向一个极端,就需要自己管理的宽严置于一定的度。宽严有度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舒畅,学生学的快乐。 课堂教学,不严,难以组织教学。但是如果过严,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很容易造成师生间的隔膜,学生体会不到教师的用心良苦,教师觉查不出学生的.想法,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障碍,造成物极必反的局面,收效一定不会好。所以,我们应该广泛尊重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给学生学习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这样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一张一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想作为一个好老师,只有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才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汲取到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4.让职业教育变得生动有趣 篇四

下半年,北京市正式推出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的首批试点工作。试点悄然进行,但在业内早已轰动,曾有院校负责人将它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性改革,一旦成功,职业教育将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育目标、标准及相应的教学体系。

面对这样一项颇受业内好评的改革,其改革创新的理念是什么?改革的背景及内容又是什么?对此,记者近日专访了这项改革的提出者、北京市教委委员孙善学。

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

记者:目前,北京市开展的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我在采访中发现大家对这项职业教育改革抱有浓厚兴趣和热切期待,但对于职业教育分级制度的理解还有不少差异。作为这项制度的提出者和改革实践的推动者,你是如何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

孙善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任务,建体系关键是建制度。北京市尝试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是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一种可能的.实现路径,重点回答用什么思想和理念指导体系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哪些制度、由谁来办职业教育和如何办职业教育等基本问题。

记者:那么,职业教育分级制度设计都体现了哪些重要的理念和认识?

孙善学:如终身教育、面向人人的教育、公益性教育、民主和平等理念以及教育对现代社会体系、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都是设计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理念和认识。当然,这些理念并非职业教育专有,其他类型的教育也要体现这些理念。

职业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和职业教育功能的不可替代性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独特社会价值。正是沿着这条线索深入探究,我们在认识层面提出了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论”和“需求导向论”,认为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这与普通教育或其他类型教育有着显著的不同。同时认为职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必须时时响应社会职业要求和人的职业发展需求。这两个理念或观点所指向的一致目标就是就业和乐业。就业是人的生活基础,乐业是人的职业生涯追求,都是职业教育的社会使命。

分级是职业教育制度突破的关键点

记者:这些新认识、新理论具体体现到职业教育制度的哪些方面?

孙善学: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应该是由一系列法律、规定、政策组成的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理念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北京市在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方案中主要涉及了职业教育分级、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对象、职业教育教学、职业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其中职业教育分级是关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全新构建,也是制度突破的关键点。目前,将我国职业教育简单地划分中等、高等两个层次,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层次性、专业性和发展性的要求,也不符合社会分工理论和人才结构理论的一般原理。职业教育应当从职业出发,按照职业活动规律、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要求建立层次结构和教育标准,而不再沿用普通学历教育层次结构和相应标准。

为此,我们提出:在初中后教育分流基础上,采用5级为基础,纵向上可以发展的职业教育5+X分级结构模型,形成我国的职业教育分级框架。职业教育分级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使社会成员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学习更为便捷,终身学习路径更为畅通。

分级制架起了学历学位体系与职业体系之间的桥梁

记者: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同我国现行学历学位制度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是什么关系?

孙善学:我国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之后实行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5种学历,学士、硕士、博士3种学位,在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中将职业资格分为五级(自低到高依次为五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建立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既不是重复现行学历学位制度,又不是取代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而是在学历学位体系和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之间建立起人力资源的“导流渠”,将有学历有学位的人培养成能够胜任职业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同国际上流行的“国家资格框架”有明显区别。很多国家建立国家资格框架的目的,一是整合名目类型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各自为政的资格证书,建立可以对照的标准,成为有权威的新的国家资格标准,如德国、英国、捷克采取8级框架,澳大利亚采取6级框架等。二是协调国家间资格标准,增强国际认可度,服务于人员跨国流动和企业全球战略,如欧盟哥本哈根议程提出的8级框架方案。这类国家资格标准有取代各国现有职业资格的趋向和可能。而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是以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为依据,以学历学位体系的教育成果为基础,架起了学历学位体系与职业体系之间的桥梁,是对现有教育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职业教育不是培养中低级劳动者的教育

记者:我们知道普通高校也在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措施加大工程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比如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等。这些是否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呢?

孙善学:普通高校进行的教育改革总体上没有改变从系统的学科知识出发设计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还应该属于普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以典型工作任务或实际职业活动为教学内容,围绕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安排课程和组织教学,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模式逻辑起点和所采取的路径、方法不同,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也会有差别。

有一些高端专业教育具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叠加复合特征。如医生的培养在大学里以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主,在医院则是以实际职业活动为学习载体,提高医疗诊治的综合能力,达到胜任职业的能力标准。后一个阶段就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征。所以,职业教育不是培养中低级劳动者的教育,也应有高端,只不过高端职业教育往往建立在学习者厚实的教育基础或实践基础之上,也不见得一定要职业院校来实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应互为基础、相得益彰,将来高层次普通教育也应该向职业教育开放。

职业教育本应该充满乐趣

记者:你把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归纳为有用、有趣、有效,是否意味着在新的制度下会有更多青年人选择学习职业教育呢?

孙善学:构建体系和创新制度最终需要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我认为学习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是课本和试卷。职业教育本来应该充满乐趣,但现实中往往摆不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和比重,教学安排上患得患失,效果不好。我们总结归纳了职业教育教学原理和课程理论,强调教学内容要围绕实际职业活动或典型工作任务展开、教学目标以能力目标为核心、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与学要体现团队化特征、教学活动要在复合化环境中实施等要求,开发出了新的课程模式,使教育直接与实际应用对接,用什么、学什么、会什么,让职业教育变得生动、有趣。

上一篇:策划公关活动下一篇:创文交通志愿者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