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和管理调研报告

2024-10-05

党员教育和管理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党员教育和管理调研报告 篇一

构建和谐社会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许多党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流动党员的数量增多、范围增大、频率加快。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已成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出的新挑战,探索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我们成立了“构建和谐社会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研究”课题调研组,利用两个多月时间,在全市5个区市县开展了调研,深入调查走访了13个乡镇、18个行政村、15个街道社区、10户企业,召开座谈会11场次,参加座谈人员100余人,个别访谈30余人,问卷调查837人,就构建和谐社会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进行了广泛调研和认真分析。

一、高新区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后,高新区市把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根据全市党员流动的特点和趋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基本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格局,为保持全市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市837人参加的问卷调查显示,73.2%认为全市各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57%认为成效比较明显。

(一)高新区市流动党员的现状和趋势

1.流向分布:大区域相对集中但小范围分散流动。流动党员与流动人员一样,多数以亲、邻、友互介互带的方式外出,同村同乡甚至同县人员的流向往往在地域上、行业上相对集中,并且一般是从农村向城市、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高新区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目前全市流出党员15518人,能证实身份的流入党员仅1191名。邻水兴仁镇党员主要流向浙江义乌、重庆垫江等地,华蓥双河街道杜家坪村以流向广州、深圳居多。从业上看,全市大多数流出党员分布在建筑、饮食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高新区区龙安乡104名外出党员从事体力等简单劳动的有60人,经商办企业6人,投靠儿女的38人。虽然大区域相对集中,但在具体工作单位、从业性质、工作地点和居住地方面,即使一起外出务工的,常常也聚散不定,大部分在相对较小的地域和几个主要行业内不断分散流动。

2.流动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但增幅随改革而波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党员的数量迅速膨胀。据高新区区统计,该区2003年底流动党员为3535名,2004年流动党员数达3735名,同比增加了5.7%,其它县市每年流动党员的数量都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不同时期增幅不同,尤其是伴随国家重大改革开放举措而波动。如90年代中后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使大批农民党员外出务工,2001年前后由于国有集体企业普遍改制而使大量下岗职工党员外出,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而使许多党员干部离岗待退或提前退休后变成流动党员。今后,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还会有许多精简分流的党员走上外出流动之路。

3.党员构成:主体突出但结构日益复杂。从身份上看,全市15518名流出党员中,农村党员10384名,占66.9%,明显占据主体地位,但近年来下岗职工、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中的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就年龄而言,全市流动党员仍以中青年为主,50岁以下者12615人,占81.3%,但各年龄层次均有分布。文化程度方面,全市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者仍居多数地位,占57.5%,中专或高中学历3842人、大专以上1845人,分别占24.8%、11.9%。但随着机构改革和干部年轻化深入推进,越来越多辞职或提前退休的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大批分流人员日益成为流动大军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批流动人员中党员比例高、文化层次高、年龄普遍偏大,其流动现状和趋势,正快速改变着流动党员的文化、年龄和区域分布结构。

4.思想状态:主流突出但消极趋向也很明显。从调研看,流动党员思想主流是好的,主要表现在大多数有较强的组织观念,理想信念比较坚定,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在流动人员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流动党员多数能自觉缴纳党费,许多长期外出者要求在家亲属代缴,对党内事务和社会事务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愿望,不少流动党员希望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一名流动多年的党员在组织找到他时,激动地说:“我又听到组织的声音了”。问卷显示,61.6%认为流动党员党性意识强或较强,在对党组织的态度上32%认为流动党员迫切希望有个“家”,61.3%觉得组织是个依靠。座谈中,业主和群众多数认为流动党员的敬业精神强,在员工中影响较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教育管理的松懈和滞后,流动党员的思想防线正经受严峻的考验和冲击,整体思想水平存在明显下滑趋势,部分流动党员党性意识、组织观念日益淡薄,“三不”党员不断增多,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不断蔓延,尤其是许多下岗职工党员对党的政策不理解,抵触情绪很大,有的甚至放言:“谁要这个党员,二两小面我就把它卖了”、“党都不管我们了,还交什么党费”、“我也没有心思来参加什么组织生活,你们把我开除算了”。一些农村流动党员违反国家政策,某乡反映约有10%的外出党员存在超生现象,有的为超生而流动;还有个别流动党员甚至违纪违法、参与偷盗抢劫和坑蒙拐骗。所有这些,都日益严重地侵蚀着党的肌体,应当引起全党高度重视。

(二)高新区市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积极探索联动格局,为发挥流动党员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新机制。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实践中致力于整合力量,完善制度,构建网络,有效提高教育管理覆盖面,从体制上保障了流动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是整合流动党员管理力量。高新区区及其乡镇街道成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在区内及外出党员相对集中的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建立党员联络站,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协调指导。邻水鼎屏镇、社区、居民小组分别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站和点,实行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形成了纵横联动的覆盖网络。华蓥市整合工商、税务、公安、社区等各方力量,协同共抓。二是加强“两地”衔接配合。许多基层支部加强了与党员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花桥镇建立了流动党员委托管理制度,鼎屏社区党组织在摸找查证流入党员时,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的联系,较好地解决了党员“挂空”问题。三是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了流动党员登记、专人联系等管理制度,邻水积极探索“一站三卡”等制度,岳池建立了目标管理制度。高新区区积极推行“两信一证”,并将流动党员相关情况录入《党员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华蓥市在街道、企业成立专门机构,对流动党员造册登记。全市15518名流出党员中,67.5%与党组织保持着联系,1191名流入党员中65.9%在我市参加了组织活动。

2.灵活设臵组织模式,为发挥流动党员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模范作用奠定了新基石。按照“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的原则,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灵活设臵党组织。一是独立组建。在流动党员活动时间、地点比较集中和固定的地方单独建立党组织。邻水县分别设立了驻蓉、驻渝离退休党支部,高新区区、华蓥市分别在重庆、广州、深圳建立了流动党支部。二是联合组建。对党员人数不足3名、暂不具备条件的“两新”组织,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依托工商、劳动等部门和社区,跨区域、行业联合组建党支部,如武胜县鸣钟科技园区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跨区域(鸣钟乡、双星乡)建立联合党总支。三是委托组建。高新区区在人事部门、民政局分别筹备成立大中专毕业生待业人员、去向待定退转军人临时党支部,对流动党员实行“托管”。四是积极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目前全市已在129个 “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对不符合条件建立党组织的单位,派驻了党建联络员或设立了党建工作点。通过组织设臵方式的创新建构有效集聚了党的力量,使已经边缘化的流动党员得以回归,在此基石上积极主动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切实加强教育培训,为提高流动党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开辟了新途径。针对新形势下流动党员量多面广等特点,各地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努力适应,2004年全市流动党员受教育面在35%以上,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企业任职、成为生产或技术骨干的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力明显增强,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灵活培训时间。根据不同类别的流动党员选择不同的培训时间。许多乡镇适时调整党员“冬训”时机,最大限度培训春节期间返乡流动党员;有的选择流动党员农忙返家时进行夜访,或开展田间谈心。二是精选培训内容。按照“注重共性、紧扣个性”的原则,既重视培训党的基础知识,也有机融入文化知识、法律法规、实用技术多方面知识技能,比如邻水将再就业培训作为下岗职工党员的重要培训内容,岳池组织部牵头,将流动党员培训与外出人员培训有机结合,两年培训143人,其中近70人实现在外就业,社会效果明显。三是拓展培训方式。除集中培训外,各地按照“方便、实用、有效”的原则,普遍采取了邮寄培训资料、行前及返家谈心教育、委托代培等方式进行培训。华蓥开设《华蓥党建》网站,设臵流动党员教育培训专栏,目前已有9万多人次上网点击;积极发挥“流动党校”作用,开展巡回党课教育。

4.着力实施“关爱”工程,为激发流动党员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观能动性注入了新动力。关爱和信任是政党组织网络结构得以巩固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础。全市各级党组织以多样的 “关爱”形式,较好地激发了广大流动党员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保障政治待遇。各地在党内选举、讨论重大事务时,都尽可能联系和动员流动党员返乡行权或通过书信、电话听取意见。去年许多流动党员不远千里回乡参加村级换届选举。今年“七一”,溪口镇回龙桥村支部5名流动党员专程返乡讨论发展新党员。二是关心生产生活。各地普遍开展了流动党员家庭走访慰问,了解家庭急需,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如高新区区龙安乡坚持开展流动党员“一季一访”、“一年一问候”;溪口回龙桥村支部等基层党组织还在农忙时节组织人员帮助缺劳家庭,免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三是实施困难救助。岳池县建立了覆盖全县的党员民工维权义务服务网络,采取制发维权知识光盘、《维权小手册》和举办维权知识培训班形式,加强流动党员维权教育,联系专业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为流动党员代理诉讼案件。邻水县今年“七一”慰问贫困流动党员家庭15户,该县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专门设立党员求助服务部,去年帮助一流动党员通过法律途径追回了被骗低价卖出的房屋,帮助26名下岗职工流动党员的家属实现再就业。

5.努力创新活动载体,为发挥流动党员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新舞台。为鼓励流动党员积极发挥作用,各地创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畅通流动党员回报组织、回报社会的渠道。837人参加的问卷调查中,62.8%认为流动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发挥“外联”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党员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牵线搭桥,传送科技和市场信息。华蓥市开展了“我为家乡发展作贡献”活动,邻水兴仁镇召开流动党员恳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高新区区龙安乡在流动党员中开展为家乡引进一个好项目、带回一项好技术、提供一条好信息、带好一批务工队伍、奉献一份爱心的“五个一”工程。武胜猛山乡二郎村冯云利用外出务工获得的市场信息,组建公司,向沙特、广州等国际国内劳务市场组织输出劳力2600余人。邻水县驻蓉离退休支部为家乡“生命工程”——关门石水库建设争取资金300多万元。二是“回引”创业。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外出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高新区区龙安乡敢闯村4组党员严福平,外出打工学会枇杷种植技术后,回乡承包了1000亩荒山,解决了500名劳动力就近务工,带动多户农户致富。三是培养使用流动党员。各地及时把素质较好的流动党员选进城乡基层和非公企业党组织班子。2004年村级换届后,邻水县村(居)两委主要党员干部中一半以上曾经是流动党员。四是鼓励流动党员支持家乡社会发展。积极教育引导外出党员致富不忘家乡,积极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邻水城南镇高坪村一名流动党员为学校捐电脑5台,华蓥明月镇许多流动党员主动捐建公路和便民路,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好反响。

二、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高新区市党员流动的现状和趋势调查可以看出,九十年代以来,劳动力和社会人才在产业间、地区间流动加剧,越来越多的党员成为流动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党员职业、身份、从业岗位多样多变,党籍管理游离工作关系愈加普遍,生存状态、思想状况日趋复杂,这不仅使党员教育管理面临全新课题,更深刻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问题和难点

1.去向难把握。有人形容:“战争年代是党员找组织,现在是组织找党员还总找不着。” 据统计,目前全市15518名流出党员中,与党组织失去联系6个月以上的4420人,占28.5%。许多流动党员行前和返回不报告,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如城南镇南垭村党员毛永德流动10多年,即便回家拜坟也不与村支部联系,是典型的“三不党员”。有的即使报告,但因流动中游离不定,党组织也难以把握其去向而成为“断线党员”。部分流动党员不愿受约束,担心影响打工挣钱,不愿公开甚至刻意隐瞒党员身份,成为“隐形党员”。华蓥溪口镇流动党员工作站运行一年没有一个流动党员来登记,但该镇党委副书记说,从其他途径得知本镇流动人员中有不少是流入党员;问卷也显示,30%认为流动党员不愿公开甚至隐瞒党员身份,有的将组织关系长期揣进口袋而成为“口袋党员”,个别人甚至丢失或损毁了组织关系。据调查,由于党的工作跟进不及时,许多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后将下岗职工党员甚至全部党员以党员名册形式整体转入社区,但很多党员根本不去报到,成为有名无人的“挂名党员”,华蓥溪口镇197名长期失去联系的党员多属于此;甚至还有些企业如邻水城北镇供销社改制很多年了,原支部转入社区的44名党员连名册都没有,成为无名无人的“数据党员”。

2.活动难开展。首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基本没有参与组织活动。其次,正如有座谈者所言流动党员是“流出地管不了,流入地不想管”,有的流动党员即使想参与党的组织生活也很难。第三,流动党员分布零散、流动性大,难于集中,由于活动场所难找,活动经费难保,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难统一等多种原因,使组织活动难于开展。第四,不少农村、社区党支部大部分党员外出流动,如我们统计鼎屏镇34个社区支部,就有15个支部半数以上党员外出,其中北外街支部仅支部书记一人在家,根本无法组织活动。坛同镇有的支部书记长期在外包工,有什么事镇上打电话才回来,影响了支部活动正常开展。城乡基层支部活动,党员出勤率参差不齐,一般在60~70%,差的不足50%。

3.作用难发挥。一是部分流动党员迫于生存压力,一心打工挣钱,无心他顾。837人参加的问卷调查中,有153人认为流动党员将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视为负担,担心影响自己打工和挣钱。二是一些流动党员感觉“报国无门”,有的想报效家乡,但苦于渠道不畅,缺少发挥作用的平台。三是一些流动党员长时间脱离组织,对自己放松要求,混同一般群众;有的政治素质不高、立场不坚定的流动党员,因受不良环境影响,放任自流,甚至做出有损党员形象的事情。四是有的流动党员特别是一些企业下岗职工党员认为自己是改革的受害者,对党心存怨恨,思想抵触,牢骚情绪大,在群众中反而产生一些消极影响。高新区恒立铸业公司王成说:“下岗失业党员对党组织存在一种不信任感,有的思想滑到不如一个老百姓”。问卷调查也表明,30.5%认为流动党员在发挥作用方面与普通群众无异,6.7%认为比一般群众还差。

4.党费难收缴。一是缴纳时间难统一。流动党员党费缴纳普遍不及时,大多是在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和预交数月或全年甚至几年的党费,还有的托亲属不定期代缴。二是缴纳金额难确定。由于频繁变动地点和岗位,收入不稳定,很难确定流动党员交费基数,有的由党员自主缴纳,有的按党组织统一确定的数额交,缺乏规范性和必要的监督。三是足额收缴难。不少流动党员长年不知去向,全市4420名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无法收取党费。一些能联系上或返家者也存在不催不缴或只象征性而非足额缴纳的现象,有的甚至逃避党费,有的因生活困难不愿缴纳。华蓥溪口社区158名党员,流动党员116名,近几年60%—70%没交党费,该总支每年应收党费近万元,但实际只能收取1000元多一点。

5.培训难进行。一是培训时间难统一。农村流出党员返家时间不一,有的农忙返家,有的春节返家,即使是春节返家的,也前后不一致,农忙返家的忙于农活也难参加。城镇流出党员返家时间更难集中。在流入地,由于流动党员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也很难集中组织。相当部分基层党组织培训流动党员囿于既定计划,时间上灵活度不够。二是培训内容难对口。流动党员从业性质、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各不相同,党员各层次、各群体和个体对教育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但一些党组织脱离实际,教育培训内容单调枯燥,普遍缺少分类施教和因人施教,使培训缺乏针对性。三是培训方法难适应。从调研情况看,党员教育形式的多年不变和党员状况的急剧变化远不适应,不少基层党组织因循守旧,还是沿袭老一套,培训方式不灵活,培训形式单一,不能适应流动党员的现实情况,缺乏吸引力。

6.关系难接转。一是不想转。在转移组织关系上,流动党员心态复杂。有的因流动不定、在原单位有党内职务或不愿受监督约束而不想转移组织关系,问卷调查中,26.2%认为流动党员不想受党组织的监督约束;还有一些流动党员缘于利益顾虑不想转移,如有的担心因转移组织关系暴露真实收入而被取消“低保”或其它困难补助;还有的认为用人单位对党员也没有任何优惠政策,是不是党员无所谓。调查发现,少数主动要求转移组织关系或出具党员证明信的,多是利益所驱。比如城北镇仅3人办理党员证明信,其中2人因要在外地当保安,党员可以优先,另一个是已多年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为在企业提干而返家转移组织关系。双河街道杜家坪村党员匡小川因所在企业对党员优惠待遇多,专程回家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二是转移组织关系程序复杂。目前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往往要经过“三上三下”,如邻水一名农村党员转移组织关系到重庆,要经过村支部——乡镇党委——县委组织部——重庆某区委组织部——乡镇(街道)党委——接收党支部这样一个复杂过程,流动党员感觉费时费力,干脆不转。三是用人单位未建党组织,流动党员不知道党组织关系向何处转移。四是党员转移组织关系后,检查落实不到位。转出单位与接收单位缺少沟通衔接,党员组织关系是否实现转接存在管理上的脱节现象。

7.党员难发展。由于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大量人员外出,本来就给发展党员工作带来了不小困难,而大批党员外出,对此更是“雪上加霜”。一是支部开会难。讨论发展党员或预备党员转正会议有严格的人数规定。然而,不少支部外出党员过半夫法开会讨论。如溪口镇参加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15个支部,有10个支部外出党员人数超过一半。石滓乡长龙村党支部,今年两次开会讨论党员转正,都因到会人数不够而流产。有些地方如鼎屏镇北街社区为解决这一问题,将流动党员、在家党员分类组建支部。二是预备党员转正难。近年来,流动的预备党员人数逐年增多,转正难问题也凸显出来。除前述参会人数问题外,还存在预备党员外出期间既不汇报又不联系、外出期间表现难以考察了解,本人未按时提出转正申请等问题,都给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邻水氮肥厂下岗职工预备党员江建民2000年成为预备党员,但由于企业破产后长期外出务工,而且企业破产后组织关系不明确,直到今年才转正。三是党员讨论难。由于对本支部新发展党员对象、流动预备党员不了解,党员不便发表意见,存在讨论表决时附和的多,影响了党员发展质量。四是培养考察难。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流动,存在发现培养对象难,有培养对象后考察难、考察后培训也难的问题。而且因人员流动、党员分散,一些有入党要求的流动人员还存在寻找入党介绍人难、不知向谁申请等问题。

(二)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成因

1.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认识不到位。一是观念滞后。从调查情况看,面对党员流动加剧,许多基层党组织还是承袭“单位人”、“组织人”的老思路,对流动党教育管理消极应对,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二是认识不请。有的基层党组织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当作额外负担,对流动党员的作用和影响、现状和问题认识不清,有的认为流动党员数量少,抓不抓无碍大局,有的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问卷调查显示,96人认为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不闻不问,259人认为只是偶尔过问一下。三是信心不足。不少基层党组织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调查表明,85%以上的基层党组织不完全清楚党员的去向。一些单位认为流动党员来自五湖四海,流动性大,刚建立起组织,人就走了,管理起来太麻烦。

2.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顺。近几年来,尽管在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这往往只是一些地方局部的探索,缺少整体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一是管理体制缺位。目前,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至今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流动党员”没有一个标准、权威的定义,党内法规存在空白点,体制不顺畅,责任不明确,网络不完善,信息不共享,各地各自为政,缺乏整体合力,因此才有“管好外来的不如管好本地的,管好外出的不如管好在家的”的现象,流动党员大量“失管”也就在所难免。如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缺乏刚性规范,协调难度较大,邻水浙江新农机电厂有20名党员,驻地城北镇党委多次协调建立党组织,老板都不同意。二是“出口”渠道堵塞。一些基层党组织党员民主评议形式化、走过场,党内生活不正常;有的对处臵不合格党员于心不忍,怕得罪人;有的基层党组织对将“三不”党员除名心存顾虑,担心面宽量大,涉及一些退下来的领导干部,会造成不好影响,全市目前尚无一例因“三不”原因而被除名的先例,以致一些多年甚至10多年失去联系的“三不”党员仍滞留党内。同时,对党员不合格的认定缺乏客观依据和指标,有的支部党员流出过半,无法开会讨论,导致对“三不”党员除名规定制度执行不力,以致一些党员不把党内纪律当回事,并且波及面越来越宽。有的党员干脆公开说:“我十几年没交党费了,为什么还不开除我”。三是制度机制失灵。调查也发现,许多基层党组织虽然建立了诸如专人联系流动党员和流入地、走访慰问等系列制度,但往往有制度而无机制,坚持不够,运转失灵,形同虚设。多数流出地、流动党员、流入地间链条断裂,调查中有的支部书记说不出谁联系哪名流动党员,联系人说不出所联系党员外出情况,有的也只是流动党员返家偶尔碰到时聊上几句,一年即使电话也难得联系一次。

3.部分基层党组织缺乏战斗力。一是书记不到位。俗话说“蛇无头不行”。有的基层支部书记经常甚至长期外出务工包工,有的家住城里,“身”不到位;有的书记抓党建工作不力,“责”不到位;有的不愿意担任书记工作,“心”不到位,以致支部工作无力无效。二是人员力量不足。城镇社区党务工作人员少,除总支书记或支部书记外,没有其它专职工作人员,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去管理流动党员。有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后力量不齐,很多只有一个负责人或书记,一些农村乡镇组织委员空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以到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目前建立党组织相对薄弱,组织覆盖面不够宽,加之一些企业规模小,不稳定,生生死死,难以承担也无暇顾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三是党组织定位不准。一些国有集体企业解体、破产或改组转制后,党组织职责不明,心中无数,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不少“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看老板眼色行事,开展党建工作束手束脚,谈不上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

4.流动党员思想行为复杂导致难于管理。当前,多种因素导致流动党员思想日益复杂,影响着党员的党性意识和作用发挥,给管理增添了难度。主要表现在:一是信念动摇,荣誉感丧失。一些流动党员接触社会阴暗面较多,或者受各种思潮影响,理想信念逐渐动摇。目前党在民营、外资企业影响力不强,有些业主或企业歧视党员,党员体会不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感。调查问卷反映,40.7%认为民营企业不支持甚至阻碍党组织的活动,11%的人认为流动党员是因担心被歧视而不愿意表露党员身份,30.2%的人认为流动党员因怕别人讥笑而不好意思公开党员身份。二是“逐利”趋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流动党员逐利思想日渐盛行,以个人利益衡量一切,认为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对党员就业、升职等没有优惠待遇,认为自己挣钱才是第一要务,作为党员反而受约束监督多。党内缺乏统一有效的利益引导和激励机制,因此许多流动党员疏远党组织,不愿公开党员身份,我行我素,不服管。调查中一些基层支部负责人言及,支部召开会议,党员很难到齐,一般采用提高误工补助来提高到会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三是“改革受害者”心理。这集中体现在企业下岗职工党员和部分失地农民党员心理失衡、怨气难消而产生对立情绪,大多对党员身份漠然,故意疏远党组织,甚至有意为难组织和领导,做一些与党员身份不相符的事。一位粮站下岗职工党员说:“粮站改制,共产党把我们整得好恼火哟”,有党员公开扬言:“每年两块四毛党费,不如买几个鸡蛋”。

5.缺乏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工作经费缺乏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将增大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无论邮寄资料、通讯联系、流动党员登记、信息管理、教育培训等都需花费较多费用。但是,目前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严重缺乏经费保障,农村税费改革后,除少数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外,大多数基本没有经济来源,办工经费都捉襟见肘,更别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专项经费了。调查发现,村支“两委”多数存在村干部私人垫支公费的现象,多的上万元。社区虽然有一些经济收入,但也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两新”组织党组织经费来源取决于业主态度,缺乏刚性规范。不少私营企业因缺少经费,长期瘫痪,党组织形同虚设。座谈中,不少基层党组织和私营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坦言:“在私营企业,党组织不如工会组织。”因为工会组织的经费拨付有法律法规保障。

(三)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1.流动党员严重“流失”,削弱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随着社会流动加快,流动党员越来越多,“三不”党员也是与日俱增,华蓥溪口社区第三支部141名党员中外出党员116名,却有93名外出党员长期失去联系,比例高达66%,流动党员“隐性流失”十分严重。同时,一些基层支部由于外出流动党员较多,很难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党员发展也处于停顿状态。一方面存量流失,另一方面增量减小,党员实际数量下降,严重削弱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2.流动党员党性“流失”,损害了发挥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性和主动性。流动党员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落后的思想意识和丑恶的社会现象激烈而频繁地冲击侵蚀其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由于长期脱离党的教育,部分流动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党性觉悟日渐退化,党员意识日趋淡漠,思想观念日益迷惘颓废,共产党员的本色一点点丧失,更有个别“免疫力”差的流动党员见利忘义、违法乱纪。流动党员党性“流失”甚至“丧失”,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损伤了流动党员这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是最活跃细胞的生命活力。问卷调查中,61.3%担心教育管理的弱化将导致“流动党员党性意识减弱”。

3.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流失”,制约了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调查显示,由于缺乏对流动党员的有效教育管理,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明显降低。一些农村党员大量外出,已成事实上的党员“空壳村”,不少基层党组织只有一些老弱病残的党员在家;有的地方绝大部分党员外出,书记找不着党员;有的地方支部书记或其它支部成员也外出务工,党员找不着书记;不少地方群众找不到党员,更感觉不到身边有党组织。这些基层党组织工作几近瘫痪,其战斗堡垒作用越来越弱,致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群众矛盾、利益纠纷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严重制约了党领导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4.党的群众基础“流失”,降低了群众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同度。调查显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失范失控问题,已在普通群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损害了党的形象。问卷显示,30.1%的答卷者担心教育管理弱化将导致“党的群众基础流失”,31.2%担心党的威信和影响力降低。首先,有的“隐形党员”不敢、不愿承认党员身份,在一般群众中产生了负面影响。有的群众说:“党员身份都不敢承认,还谈什么先进性”。其次,由于党员流失,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甚至丧失,处于瘫痪状态,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逐渐下降,致使群众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产生怀疑。第三,一些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越来越弱,或者混同于普通群众,有的甚至不如一般群众,带头在群众中发牢骚,发泄对党的不满和怨恨,在流动人员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致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号召在有的地方难以化为群众自觉行动,直接降低了社会大众对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认同度。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措施

党员流动是社会大势,不可逆转;而完善的组织整合机制、广泛的组织网络覆盖是解决政党成员边缘化的根本途径。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不仅仅是重大党建课题,更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有利于促进有序流动,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模范作用”的总体思路,与时俱进,勇于进取,用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举措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另一方面, 实现党内和谐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随着流动党员数量的急剧增加和教育管理机制缺失,越来越多的流动党员边缘化已严重影响了党内和谐,制约了构建社会和谐的进程。因此,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既是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调查中,有的干部形象地比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之于构建和谐社会就象齿轮之于机器,齿轮有效转动才能确保机器正常运行。同时,大多数座谈对象还认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融互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和落实,强调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强调社会成员在一个制度规范、秩序井然的社会中有序活动,强调社会组织机制的健全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必将为加强动党员教育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思维方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途径和实践平台。

2.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据调查,高新区市流出党员已达15518人,流入党员1191人,合计共占全市党员总数144061的11.6%,流出党员在全市外出人员中所占比例已达2.1%。随着社会发展加速和社会流动加剧,党员流动日益频繁,队伍持续壮大。由此可见,流动党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一支中坚骨干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流动党员是社会行为的“领头羊”。在走访社区、企业的过程中,一些群众把流动党员形象地称为“流动红旗”,流动党员队伍群体的先进性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严于律己、乐于助人,诚信正义,多数能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和睦共处。其次,流动党员是党群和谐的“连心桥”。没有党群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在社区、企业、建设工地和生产车间,当越来越多的流动人群缺乏与党组织的经常接触和稳定联系时,身边的流动党员能够延伸党的群众工作手臂,发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凝聚群众的作用,及时把握、传递、反馈群众思想脉搏,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群众矛盾,通过构建流动党员与身边群众的良好关系来密切党群关系,引导广大群众认同和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党对群众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第三,流动党员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流动才能和谐,发展才能和谐。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流动党员多数年富力强,具有一定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业能力,综合素质较高,是农村和城镇基层党员队伍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的强大推动力量。

3.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内在需要。和谐社会最终体现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和谐。流动党员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的群众谓之“党的流动阵地”,这块“阵地”和谐与否不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而且关系到党的执政队伍的稳定和执政基础的巩固。不可否认,近年来,各级党组织愈来愈关注和不断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流动党员队伍已逐渐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由于不少基层党组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缺位,导致了一些地方的流动党员群体或个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甚至严重背离的问题,“流动阵地”日益萎缩、“流动红旗”不断褪色等消极趋势及在群众中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有的甚至已严重滞阻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因此,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防止流动党员边缘化,让流动党员不再“心灵漂泊”,最大限度地消除流动党员队伍中的不和谐因素,充分调动流动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当前全党实现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必须直面和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措施

1.从增强责任感入手,使各级党组织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大意义。问卷调查显示,26.05%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党组织不够重视甚至忽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多达474人认为应强化各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意识。因此,增强各级党组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当务之急。

⑴提高思想认识。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快速和广泛,其中流动党员所占比例迅速提高,我市流动党员在全市流动大军中就占2.1%。流动大军能否和谐稳定,能否和谐融入当地,流动党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怎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已是当前全党面临的严峻课题。各级各地党组织必须消除认识误区,克服畏难情绪,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将其作为党建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⑵明确教育管理职责。在座谈中,许多同志谈到,流出地、流入地“两不管”现象,使不少流动党员从思想到行为放任自流实属必然;许多座谈者建议,应尽快厘清和界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归属。中央应当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关涉流入地、流出地的特点,科学划责,明确归责,建立流出、流入两地党组织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各主体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⑶加强督查考核。完善的督查考核机制是确保责任落实的有效手段。各级党委应当研究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指标,纳入党建综合目标考核考评指标体系。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检查、督促、指导,定期分析研究流动党员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教育管理大格局。

⑷强化激励约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系统、繁杂而琐碎,必须注重激发和鼓励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基层党务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新鲜经验,设立创新奖;根据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考核结果,专项评选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大力表彰、奖励和宣传成绩突出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对失职渎职者通报批评直至严肃处理。

2.从创新组织设臵入手,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网络体系,架构基层社会和谐的“主心骨”。“风筝高飞线不断”,这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客观要求。实现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失,必须大胆创新组织设臵理念和模式,逐步建立复合式、网络化的组织体系,确保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以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网络体系架构基层社会和谐的“主心骨”,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作用。

⑴改革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当前,农村流出党员越来越多,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臵模式。一是探索分类建支部模式。鉴于一些农村党支部流出党员过半的实际,结合强村并组,将在家党员、流动党员等分类建支部,农村流动党员支部专门负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二是深化“支部+协会”模式。鉴于入会党员在村和协会的党组织之间徘徊、无所适从的新情况,灵活机制,探索加入协会党员转移正式或临时组织关系、持证、双重管理、双重组织生活等模式,防止“挂空”现象。三是跨区域建立党组织。将在家党员较少的相邻村支部跨区域联建党总支,负责整合区域内党员力量和党建资源。四是探索驻外党支部模式。在有3名以上流动党员的地方单独建立灵活的驻外党支部。

⑵积极探索社区党建新路。城镇社区是流动党员的集散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社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必将成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一是坚持属地管理。在社区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地建立党支部,把大量分散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流动党员由社区党组织管理起来。二是灵活双重管理。为解决社区与工作单位党组织互相推诿、流动党员无所适从的现象,坚持“谁方便谁为主”,探索并逐步完善“一方为主、双重管理”新机制。三是探索分类管理。条件成熟的社区可将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分类单独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还可按流出地域、从业性质、文化层次等分层分类组建流动党员支部,便于开展活动。

⑶加大“两新”组织建党力度。调查发现近五分之三的流动党员流向“两新”组织,加大其组织设臵力度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头戏,问卷中51.3%持此认识。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的要求,如有3名以上党员都应积极建立党的组织,不足3人、暂不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的,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联合组建党支部,也可探索“两新”组织与社区“共驻共建”党的组织,不断延伸党的触角。

⑷探索创新其它党的组织设臵模式。笛卡尔说:“美不是在某一处闪烁,而是与环境的谐和和适中”。党员流动的多维多向决定了党组织设臵模式需要因势而定,致力全面覆盖。比如,可以探索创造条件依托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中心、驻外办事处、驻外商会建立党组织、建立流动党支部教育管理 “抱团”流动的党员,形成双重领导、双向管理的工作格局。针对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流动党员“流失”现象比较普遍的现象,抓好改制国有(集体)企业党组织的设臵、变更和衔接工作,防止更多有名无人的“挂名党员”、无名无人的“数据党员”。

3.从改进教育方式和内容入手,建立流动党员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保持先进性是流动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基础。华蓥建工集团党委书记熊家睦说:“过去那一套培训内容和方法不灵验了。”应针对流动党员特点,遵循“小型、分散、灵活、务实”原则,创新形式,探索流动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教育机制。

⑴灵活教育形式。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要根据自身条件,以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为关键,在时间、人员、内容、组织形式、地点等方面不拘一格,灵活随机安排,确保教育实效

——“行前教育”。党员外出前,党支部指派专人谈话,引导教育, 明确要求。

——“函授教育”。以“家书+学习资料”、“家书+思想汇报”等灵活形式合并邮寄给外出党员,支部承担邮资。

——“电话提醒”。

——“异地巡视教育”。如果条件许可,流出地党组织可指派专人定期、随机或顺便到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地开展座谈、通报情况、巡访慰问和短期培训,同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

——“回归教育”。抓住春节等节假日和农忙时节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开展个别教育或集中培训。

——“党员互助教育”。发挥骨干流动党员作用,在同行流动党员之间建立谈心教育制度,互帮互教。

——“网络党校教育”。顺应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条件成熟的地方应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党员教育培训专门网页和网站,启动党员教育信息化工程,跨地域开展远程教育。

——“流动党校”。流入地党组织可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深入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居住地开展流动、小规模甚至是个别的教育培训。

——“业余周末夜校”。流入地党组织可在夜晚、周末、假日等业余时间办夜校等方式,灵活对流动党员开展教育培训。

⑵丰富教育内容。教育培训流动党员,不仅要使形式喜闻乐见,内容也要因应流动党员实际。一是分层分类施教。针对流动党员不同文化层次、工作性质及个体特点,按照“实际、实在、实用”的原则,分层分类施教,增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二是丰富教育内容。学习内容除党的基础知识外,还应有知识技能、经济法律、史地国情等多方面内容。三是寓教于乐。将流动党员休闲、知识竞赛、技能比武、主题活动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流动党员俱乐部和互助组织,寓教于乐,灵活多样,吸引流动党员广泛参与。

4.从规范体制入手,建立适应流动党员特点的教育管理机制,不断因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流动乃和谐之基,管理为和谐之本,体制顺畅、机制灵活是实施高效管理的重要基石。在837人参加的问卷调查中,381人认为理顺和规范管理体制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措施。因此,因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和党员流动的大趋势,建立和完善灵活顺畅、一体高效的新体制已然成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首要环节。

⑴理顺管理体制。座谈中,大家普遍认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建立全国一盘棋的体制格局至关重要,更是基层党组织的一致呼声。一是完善教育管理总格局。问卷显示,56.4%认为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流入地、流出地都有责任,但应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探索和实践也表明,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总体思路,由中央统一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建立“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双重管理体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城乡互动的管理大格局。二是建立流动党员三级管理体系。县(区、市)、乡(镇、街道)、村(居)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对流动党员实施微观管理、具体负责的职责。可以探索在县、乡、村分别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管理中心及站点,具体负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日常工作。

⑵完善党员“进出口”机制。中央应针对当前党员发展面临的新情况,适时修改党章和完善制度,对在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召开支部党员会或党员代表大会、流动党员参加民主评议等作出新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标准和程序。评议不合格的党员要严肃批评或处理,连续六个月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完成组织布臵工作任务的“三不党员”,应按党章规定予以除名。鉴于已有大量流失党员的现实,建议全党重新进行党员登记,摸清党情。

⑶完善党员信息库,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党员信息库建设是动态管理的基础。中组部应当加强全国党员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党员台帐,完善流动党员登记、信息报送等制度,及时录入和更新流动党员信息,实现流动党员台帐管理、资源共享和远程查询,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夯实基础。

⑷建立经费投入保障体制。座谈中,普遍认为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经费投入机制和制度规范,明确资金渠道。从实践看,资金不足是制约教育管理效能的重要原因。中央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在财政资金列入专项预算,在党费中列支并加大返成力度,多渠道筹集,探索吸纳社会捐助,用制度保证和规范“两新”组织的党建经费投入,严格党建经费的专项使用制度,有力保障各级各类基层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⑸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和方法创新是在体制框架内实现管理预期效能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应当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基层实践经验,创新和完善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和制度体系。据调研,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推行“党证”制度,加强身份管理。参照身份证制度,全党制发“党证”,统一编号管理。将“党证”与党员信息库建设相衔接,运用磁卡技术,录入党员基本信息,并可随时由各地基层党组织录入党员参加组织学习、培训和缴纳党费等情况,便于查询。

——建立专人联系结对管理制度。由基层支委班子成员或优秀党员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联系流动党员,及时了解和汇报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

——探索“托管”制。流出地党组织可以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将本地流出党员委托流入地党组织代为管理。

——实行行业归口管理。为解决“两新”组织党组织难建立、活动难开展、法人代表不支持等难题,建议由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党组织对“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和流动党员进行管理。

——下放管理权限。适应流动党员游移不定的特点,坚持“简便、易行、实效”,下放部分党组织设臵和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权限,使社区流动党员的组织设臵、合并、变更、撤销和流动党员接纳、安臵、归并、转移简便快捷。

5.从服务关爱入手,建设流动党员精神家园和政治归宿,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机与活力。高新区区龙安乡党委书记杨斌座谈认为,现在许多党员感觉党的温暖少了,过去那种荣誉感和优越感没有了。因此,我们认为,在人文关怀上下功夫,建立适当的利益补偿机制,打造流动党员的精神家园和政治归宿,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也是避免党员边缘化、激发党员活力的有效手段,可以更充分地调动流动党员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动性。

⑴切实保障政治权利。要按照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的规定,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参加选举、参与党内事务等权利。流出地党内选举应提前通知未转出正式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参加;流动党员数量较多的基层党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或上级党组织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时,按规定要求和程序在流动党员中产生代表或邀请列席代表。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要及时将应让党员知道、讨论、参与的事务及时通报流动党员或征求其意见。

⑵开展广泛的精神文化活动。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的组织生活内容与形式,已难以满足流动党员的精神需求。创新活动载体,以流动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和党内主题活动,增强党内活动的吸引力,使流动党员与党组织一起共同来打造精神家园。

⑶实施温暖工程。积极开展流动党员就业指导、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党员交往、娱乐休闲等多层次服务,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要探索开展在家党员与流动党员的“结对互帮”、“定期走访慰问”、党内帮扶和困难救助等制度,切实帮助协调解决其家庭、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建立由党员律师、党员法律工作者参与的党内法律援助机制,免费为流动党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积极帮助流动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流动党员可以依靠的“家”。

⑷加强激励引导。建立优秀流动党员表彰激励机制。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流动党员,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并在某些方面给予优秀流动党员以“优先”待遇,积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增强荣誉感,在全体流动党员中间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鼓励和带动作用。

6.从构建实践平台入手,凸显先锋性和示范性,充分发挥流动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流动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组织应当立足于此,积极创新实践平台,畅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积极作用的渠道,确保一个流动党员就是一面“流动的红旗”。

⑴深化“党员先锋工程”。要在流动人员比较集中的住宅区、商业区等区域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主题实践活动,激励流动党员在流动人员中自觉发挥带动示范、化解矛盾、凝聚群众等社会和谐润滑剂的作用。探索实施流动党员佩证上岗制度,亮出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强化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外部约束力。

⑵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注重从流动党员中发现先进人物,深入挖掘流动党员的先进事迹,定期在流动党员中广泛评选和表彰先进典型。广泛宣传讨论,在流动人员中积极开展向优秀流动党员学习活动,扩大流动党员的影响力,带动广大流动人员共同为流入地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

⑶创建作用载体,构建实践平台。实施外出“党员反哺工程”,发挥流动党员活动范围广、经营门路多、获取信息灵的优势,回报家乡、报效社会。实施“流动党员回引工程”,鼓励外出致富党员回乡创业,在土地、税收、贷款、项目储备和供应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探索“流动党员培养工程”,重视培养选拔优秀流动党员进入农村、社区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更好地发挥其模范带动和组织带领作用

2.党员教育和管理调研报告 篇二

各贫困县均属多山和边远地区, 办学点多而分散, 被调研的各县人口约在40至50万左右, 中小学生约有13至15万, 中小学办学点多达600个, 有的县达800个之多。统计表明:各县专职音乐教师按要求配置数只占40%左右, 约60%是兼职教师在上音乐课;在几个县所有的音乐教师队伍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 (包括成人教育学历在内) 约占音乐教师总数的20%, 秀山县只有10%, 在城口、巫溪县不足10%。由于这些县教师总数缺口很大 (各县一般都请代课的教师约500~600人) , 因此, 音乐教师队伍数量就显得严重不足, 更不可能学历达标, 有的县甚至于连一个音乐专业毕业的教研员也没有。音乐师资缺、素质低制约了各贫困县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

由于各贫困县财政困难, 教育经费投入有限, 绝大部分经费用于改善教学设施及环境, 使90%的学校主体教学用房得到了改建和修善, 但对于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却非常少, 用于音乐教学的仪器设备更是差到令人难以相信的地步。根据调查统计:各县具有专门音乐教室的中小学 (只有一间) 仅占2%;除各县重点中小学有一台钢琴用于教学外, 75%的中小学用风琴上课 (但一半以上的器材相当破旧, 无经费维修) , 30%以上的边远山区学校基本上没有音乐教学器材, 自备廉价的笛子、二胡、口琴上课已成自然。在各个贫困县应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只是一种奢望。简陋的音乐教学条件和教学器材的匮乏, 根本就无法满足音乐教学的基本需要。

近几年, 在国家加强素质教育的推动下, 各贫困县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开设音乐课的学校基本达到90%, 但是远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各贫困县90%的学校只给教师订了音乐教材, 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无音乐教材上课, 因此, 按教材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学校总体不到15%;由于学生无教材, 多数音乐课的上课内容存在随意性, 教学方式、方法更是陈旧而简单, 教唱一首歌曲为主要任务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并不按教材要求上课, 以练唱通俗、流行歌曲为主) , 更为甚者的是有部分学校将音乐课作为教师的调剂时间进行搭配, 让学生自由活动, 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了贫困地区音乐教学质量的低劣。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了好几年了, 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各贫困县只有部分县城学校的音乐教师手中才有新课程标准 (文本) 并接受过短期培训, 约占各县音乐教师总数的30%, 其余70%的音乐教师根本不知道新课程标准为何物 (部分教师只听是说过而已) 。各县教委解释为没有培训经费, 有限的教育经费无法负担这些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从各学校到培训点来学习的车船费、住宿费 (最远的学校到县城要转两次车, 耗时7至8小时) 。因此, 大量农村和山区的学校就根本不可能将新课程、新思想、新理念、新教材、新方法贯彻于音乐教学之中了。

在中国中西部广大地区, 与被调研同类型的贫困县很多, 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就更处于相当落后状况, 音乐教学的情况更加严重。面对各贫困县极差的音乐教学环境和条件, 以及令人堪忧的音乐课程教学现状, 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震动之余, 也将我们带入了深刻的反思之中。就其造成音乐教育落后的原因来看,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教育经费的制约。各贫困县都是财政赤字县, 30%至50%的财政支出靠上级政府划拨 (在中国西部有很多贫困县靠上级政府财政拨款还远不止这个比例) 。因此, 投入的教育经费被称之为“吃饭经费”, 除了发放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工资、部分教学设施的投入外, 教师教学运行经费每年人均只在一百元左右。办公条件极其简陋, 上课时对教师实行粉笔的限量使用的现象屡见不鲜, 教学运行费用捉襟见肘到非常尴尬的地步。在这种教育经费状况下, 对于贫困地区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自然少得可怜。目前, 各贫困县的财政情况想对音乐教学进行必要的投入, 较好地改善音乐教学的环境和条件, 并对音乐师资进行必要的培训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可见, 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贫困地区整个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 要根本改善贫困地区音乐教学的环境和条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必须解决经费投入的问题。

二是音乐教学地位极低。基础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各级教育管理者和绝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升学考试科目课程的教学, 从办学目标到相关的规定都进行了明确导向, 因而轻视音乐课程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认为音乐教学的好坏与学生的升学无直接关系 (升学率目前还是衡量各个地方学校办学好坏的基本标准) 。因此, 在音乐教学方面, 有没有专职音乐教师无人关心 (有的地方的完小和完中即使教师富余也没有配置一个专职音乐教师) , 开不开音乐课无所谓 (让学生自由活动而不上音乐课) , 音乐课的质量如何基本上没有人关注 (对音乐教学没有基本要求, 也不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升学等挂钩) 。音乐课虽然都排在学校各个年级的课表上却流于形式, 经常被与升学有关的课程挤占的现象依然存在, 个别学校的音乐课基本上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由于对音乐教学在思想认识上不到位, 重视不够, 又焉有音乐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

三是音乐教师队伍建设长期处在极薄弱的地位。由于贫困地区本身受教育环境与条件的限制, 每年考入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相对较少, 即使考到音乐院校的学生学习毕业后也只有30%左右的人能够回到本地, 而大部分学生则留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因此, 贫困地区的音乐师资队伍长期得不到充实和扩展。另外,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 由于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方面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致使在贫困地区一部分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音乐教师流失严重。发达地区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和教师根本就不去贫困地区就业和工作。造成了发达地区一个音乐教师职位数十人去竞争, 贫困地区却存在音乐教师奇缺、素质不高而无人问津的极大反差现象。

导致贫困地区音乐教育落后的原因很多, 上述几点是最根本的。尽管我国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发展, 国家已经对贫困地区的音乐教育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和帮助, 有了一定的起色,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贫困地区整体教育的差距依然很大, 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严重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要整体改变中国中西部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和落后面貌的任务非常艰巨, 音乐教育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在促进中国中西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 也是改变中西部地区音乐教育落后现状的大好时机。

由于长期以来经济不发达的原因造成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 与发达地区形成很大差距。因此, 国家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要加大对各贫困县教育经费的投入, 对西部地区的教育在经济上实行倾斜政策。目前各级政府在完成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的同时, 已经完成了中小学基本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即使还需要新建和改造的教育设施也是为数极少。今后应该重点在配置充实教学仪器设备, 改善教学条件方面下工夫。

教师队伍建设是改变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关键。贫困地区音乐师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一是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与政府财政协同一道, 对贫困地区师资培训方面进行经费的倾斜和资助, 划拨专项培训经费, 委托相关院校举办音乐师资培训班, 分期分批地对贫困地区的音乐师资进行短期培训, 旨在提高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艺术实践能力, 让他们把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带到贫困地区, 在贫困地区起“种子”或“示范”的作用, 带动一个片区的音乐教学;二是各贫困县建立起自己的音乐教师骨干队伍, 每年划拨一定的培训经费, 让骨干教师分批次逐步培训本地区的音乐师资。对过于分散的边远山区学校, 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多面手 (即复合型教师) , 培训他们掌握音、体、美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三是进行对口支教, 将一些发达地区的优秀音乐教师定期轮流派到贫困地区任教, 一方面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进行传、帮、带好当地的教师, 为稳定和提高贫困地区的音乐教学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免收学杂费政策的实施, 极大地解决了西部贫困地区孩子无钱上学的问题。绝大部分学校学生没有音乐教材上课的问题也应该在免费发放教材的政策实施中得到很好的解决, 只有教师用书的现状将会得到彻底改变。

3.党员教育和管理调研报告 篇三

摘 要:中职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了解了大中型机电类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口语交际能力要求的情况,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探寻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低的成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机电行业 口语交际 调研报告 成因 措施

为了解和掌握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口语交际能力情况,找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加大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力度,切实做好“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机电专业口语交际教材的开发与实践”项目的调研工作,我们项目组对广西南宁、北海、玉林部分企业及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型机电类企业,进行了机电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口语交际能力要求情况调查。

一、调研情况

在2012年10月到2013年7月期间,项目组成员根据笔者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近几年的主要就业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群情况,走访了南宁、玉林、北海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的50家企业,对83名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生产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主管进行调查。在调查企业50家中,广西外企22家,区内企业28家;国营企业11家,外资或合资企业12家,民营企业27家。在毕业生调查中,收回问卷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8份,无效问卷2份。

二、调研结果分析

企业认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合格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的占73%,认为应具备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占64%。毕业生认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合格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的占69%,认为应具备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占67%。也就是说超过五成的机电行业企业和毕业生都认为人际交流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工作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是机电类中职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能力。通过对机电毕业生的调查,我们还了解到77.8%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开设口语交际能力训练课程很有必要。

通过走访企业,深圳市开元同济楼宇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凤铝铝业集团等机电企业负责人谈到,广西的中职学生很能吃苦耐劳,但是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特别是与人交往能力欠缺,曾经有因交际能力差和表述能力差而出现错失提升管理层、错失获得职场新工程项目和与企业服务对象引起纠纷等不良的结果。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口语交际能力低的成因

中职学生较能吃苦耐劳,但是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特别是与人交往能力普遍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口语交际教学被边缘化

部分中职校不重视口语交际。不仅大幅缩减口语交际课的课时,甚至干脆取消口语交际课。由于缺乏口语交际训练,不少中职生在应聘面试、就业和择业时,就会表现得口齿不清、不知所措。一些用人单位也反映,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技术,积极肯干,但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2.缺乏具备职教特色和就业需要的口语交际专用教材

即使有这方面的教材,也存在体例不合理,内容陈旧,枯燥乏味,内容杂乱,难以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贴近学生等问题,教学的适用性、针对性不强,重知识轻能力,实践技能偏少偏难。

3.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不够重视

口语交际是一门能力训练课,实践性很强,教学中应学练结合,以练为主。但因为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缺乏研究,所以在口语交际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应付了事,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中职口语交际教学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当然更谈不上结合具体的专业和就业要求开发口语交际教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中职生文化基础差,缺乏表达信心

笔者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理解和想象能力有限,口头表达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此外,中职生正值生理变化的青春期,自我意识敏感性较强,担心说错话让人笑话的心理较重,不愿流露感情。

四、提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措施

针对以上调研情况,项目组认为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开发迫在眉睫。项目组计划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专业口语交际教材开发与实践”项目,以提高机电技术专业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措施如下:

1.开发机电专业口语交际教材

笔者学校近年来在文化课教学改革,尤其是校本化口语交际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和中职口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从学校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编写一本以就业为导向、适合教学使用、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口语交际教材,这就是我们选取这个研究项目的初衷和依据。项目组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专业实际,以“训练目标—情境导入—基础知识—案例分析—主题训练—综合训练”的体例开发、编写口语交际教材,形成“知识要点、案例导学、技能训练”三大教学模块的内容,面向职业、面向企业、贴近实际、贴近岗位,为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2.以就业为导向,与岗位要求相结合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

采用理论一体化和任务教学法开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口语交际教学改革,探索出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努力营造一种类似或接近工作岗位的氛围,使学生置身其中,宛如进入职业角色,从而开发探寻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口语交际教学改革的策略。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口语交际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项目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专业口语交际活动。如“一日一讲”,每天安排早读课或课前3分钟进行主题演讲;“一周一荐”,每周从新闻联播或报刊杂志中选取部分精彩片段,做好演讲诵读内容的推荐工作;“一月一赛”,在学生演讲诵读的基础上,每个月组织一次主题演讲或诵读活动比赛,采用说、读、演、唱等个人或集体形式来进行表演比赛。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了口语交际和口才的魅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个人魅力。

4.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口语交际课程的评价指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口语交际课程在教材设计中强调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同学、自我评价的多元评价主体,互为统一,贯穿学习全过程,并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在考试内容上,变知识考核为辅能力考核为主,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听说等口语能力水平,还要检测其在特定情境中的沟通技巧。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专业的口语交际课教学改革必须建立新的评价和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评价,注重兴趣培养及能力训练,体现职业特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素质高、技能强的劳动者。

4.党员教育和管理调研报告 篇四

在县教育局的配合下,调研组一行察看了县第一高中、城关镇中心校、鸣皋镇一中、县直中学和实验中学等学校。每到一处,调研组都认真听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任课教师等关于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等情况的汇报,察看教务处、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学生餐厅、寝室,翻阅教案、实验记录,询问教育管理、常规教学活动开展等情况,并就如何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广泛、深入探讨。

此次调研共涉及四所高中、12所初中、一个初中教学点,共召开座谈会12次,参加座谈人员达200余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办学条件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4亿多元,新建、改扩建了全县中小学校,各乡镇中小学校的教学设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配备标准,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县教育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整体水平为主题,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的,连续开展教育管理年活动,使学校管理逐步规范,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升学率、万人上线率逐年提高。2019年,我县上省定普通类本科线1150人,较2019年的1053人增加97人。万人上线率由2019年的14.2提高到2019年的15.6,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有特色的亮点学校。比如伊川四高、水寨二中等学校,在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新方法。伊川高中一二部之间、县直中学和实验中学之间明争暗赛的局面基本形成。鸣皋镇孙村中学学生人数占全镇学生人数的六分之一、教师占全镇的五分之一、考入伊川高中的学生却占了全镇的三分之一,升学率遥遥领先。

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止目前,我县已撤并非定点初中14所,小学82所,小学教学点36个,伊川六高因生源有限,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已于去年年底被撤并。

二、面临形势依然严峻,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我县是人口大县,经济大县,但却是教育弱县。教育基础薄弱局面改变不大,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和其它县相比有明显差距,与全县人民的期望值差距较大。

一是就2019年高考万人上线率分析。我县2019年高考万人上线率仅为15.6,和洛阳市的平均24.4相差了近9个百分点,和新安县的54.5相差了近40个百分点,和孟津县的46.9相差了30个百分点,我县高考万人上线率在洛阳市各县区中仅排在嵩县和洛宁的前面。

二是就今年高三一练成绩分析。县教育局共分解2019高考三本(文化类)指标1400名,一练共完成1349名,除一高完成分解指标(超3名)外,二高、三高、四高上线人数均与下达任务差距较大。

三是就2019年高中新生录取分数线分析。2019年我县一高新生录取分数线为470分,二高430分,三高410分,四高380分,而新安一高是556分,汝阳一高是523分。单从新生录取线看,我县的基础教育质量、生源素质已远远落在先进县的后面。

四是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推进难度较大,进展迟缓,合点并校任务相当艰巨。我县现有定点初中45所,但真正能达到6轨制的只有4所。而经过布局调整的孟津县有初中18所,新安县有初中26所。

由此可见,我县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究其原因,通过调研分析认为,我县教育管理及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机制问题。教育管理部门思想不够解放,创新力度不大,求稳思想严重,怕改革触及一些深层矛盾。由于以上因素,致使层层管理、考核等机制没能建立健全,绩效工资制、末位交流制不能很好落实,“铁交椅”现象长期存在,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现象改变不大,竞争局面无法形成。

2、学校布局调整问题。我县农村中小学校点多面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进展缓慢,原因:一是在办学方面缺乏长远规划,以教学点为单位各自为政,发展随意性大。一旦需要合点并校,各中小学的教学设施、食宿、师资等均不能达到并校要求,客观上制约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进度。二是教育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对合点并校的意义宣传不到位,致使部分农村干部及村民对合点并校产生了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撤点并校的进程。中小学布局不合理,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使教师缺编问题更加突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布局调整不到位,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设施不能发挥最大效益等,已成为制约我县基础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校管理问题。一是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教学工作指导、督导不到位。尽管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但因为执行不力,督导不到位,出现了政策棚架现象。比如,100元的绩效工资制在部分学校就没有很好执行。二是部分学校校长(包括中心校校长)学历层次偏低(14个中心校校长中有9个是中专学历),管理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制度执行不力。忙于事务、忙于应酬的多,关心教师、深入教学一线的少,不能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县城,使城区中小学校学生过多,班额过大(县直中学、实验中学多数教学班每班都在80人左右),给学校管理带来更大难度。四是优秀学生流失严重。目前,我县在洛阳市和其他县就读的学生大概有8000人左右,其中不乏优秀学生。而我县中招所录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相对素质不高、基础较差,增加了高中教育的难度,影响了我县高招录取率、万人升学率和名牌学校录取率。五是一些乡镇初中食堂、寝室管理不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5、教育经费问题。一是我县的教育费附加现实行的是乡收乡管政策,实际用于学校的教育费附加寥寥无几。二是近年来,县财政对学校基础建设投入很大,但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拨付不到位。按规定,高中在校生生均年公用经费为170元,我县实际拨付的只有20元。三是各高中债务沉重。比如伊川四高的外债350多万元,伊川三高的外债超1千万元,伊川高中外债达2800万元,沉重的债务负担已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办公和教学。

三、改革创新是实现教育强县目标的根本出路

根据伊川实际,调研组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争进教育强县行列”的总体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改革创新是根本出路。因为没有改革就不能打破陈规,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就无法改变我县教育的被动局面,就不可能为伊川的可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强力推行改革创新,建立完善灵活的用人机制,激发热情和活力。一是改革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实行校长竞争上岗制、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在全县范围竞岗,彻底搬走“铁交椅”,形成能上能下的选拔任用机制。各中小学校校长要从曾取得过优异成绩、有突出贡献的一线教学人员中选拔。二是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量化考核制、末位交流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做到奖有章可循,罚有理有据。三是开展民主评教活动。县教育部门组织社会各界开展评议学校和教师活动,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布,作为教师提拔、晋级、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通过改革创新,彻底打破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吃大锅饭局面,使我县教育焕发生机和活力,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

2、加强基础教育,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一是按照先建后并的原则,集中资金、集中优质师资和生源,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建好、办好一批高质量的定点学校,带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稳步推进。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意义,争取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撤点并校打好群众基础。

3、加强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加强学校管理,健全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安全工作制度、卫生制度等等。二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执行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加强对备、讲、批、复、考、纠等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把考试合格率、优秀率作为学校教学质量、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三是加强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组织学习并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开展学术研讨等。四是要降低初中学生辍学率和优秀学生流失率,为高中阶段教育输送足量、优质生源。五是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要切实负担起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的责任,定期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特别是要加大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黑网吧等问题的整治力度,创建平安校园。

4、抓好教师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切实加强教师思想建设和师德修养,建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和无私奉献精神,引导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加强教师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着力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三是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名教师、名学校、名校长)。县委、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县教育部门组织开展培养、选拔、评比,大力表彰获得此荣誉的教师、学校和校长,激发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一是“城市教育费附加”要实行乡征、县管的管理体制。各乡镇征收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全部上解县财政统一使用。二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要求,逐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三是要拓宽教育经费筹资渠道,动员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建立教育基金多渠道筹措机制。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办一流教育,建教育强县,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共同努力,更需要教育部门全体同志卧薪尝胆,坚定信心,严格管理,大胆创新。我们坚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县教育一定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教育强县行列。

★ 关于我县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调研报告

★ 我县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研报告

★ 对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 公路运输发展调研报告

★ 镇教育工作报告

5.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篇五

我们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为指导,着眼于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扎实推进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员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我支部党员发展与管理工作情况自查如下:

一、发展党员工作

1、基本情况 我院现有党员27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2012年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名,转正党员2名,转预备党员1名。其中39岁以下7名,占2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2名,占81%;女党员13名,占44%。

2、发展党员工作的主要做法 首先,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切实增强发展党员的透明度。我院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的目标,通过党员、群众、团支部推荐,党支部根据推荐结果确定培养对象,对其进行政治审查、培养教育、短期集中培训,一年后对符合条件的培养对象进行党内外推荐和评议,确定为建党对象,在此基础上再经公示成为预备党员。一年后具备党员条件的转正成为正式党员。通过“两推一审公示制”和民主评议,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加强了对发展党员工作的监督,增强了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其次,每年召开一次入党申请同志的座谈会,分析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队伍状况,学习党章、入党申请报告的写法,畅谈自写申请报告后工作、思想上的变化与进步等,党支部对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改进的措施。三是建立联系人制度。为了更好地对申请入党同志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宗旨、指导思想、任务、纪律和组织原则,更明确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我支部为每一位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指定二名入党联系人,以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使培养对象思想更成熟,早日向党组织靠拢。

二、党员管理方面

1、健全机制,从严把关。

建立和完善党建例会制度,理论学习和工作考核等各项制度,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使各项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加强了对积极分子的教育引导和对后备党员的考察,认真审核、严格把关,从而保证了党员的质量,改善了党员队伍整体结构,使新党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2、建档立案,长效管理。凡经局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的,均及时建立党员档案,按一人一档组建,进行集中管理,并实行档案接转制,确保档案安全。具体归档材料包括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入党志愿书、公示材料、政审材料、转正申请书、学习培训材料、党员受奖励或处分材料等。

3、党费收缴,专款专用

2012年我院党费收缴基数为3845.76,实际收缴3845.76元。在党费收缴过程中一类党员党费收缴比较困难:原来在我院工作的已退休党组织关系却仍未迁走的党员,因为年龄大,住得远,收缴党费比较困难。

党建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不足:

1、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2、对党建工作的调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3、党建工作的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创新。

6.党员教育和管理调研报告 篇六

一、党委概况:我镇现有xx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23个、镇直单位支部xx个,非公企业党支部xx个,共有党员xx人。

二、发展党员工作情况

1、高度重视,全面宣传。我镇党委长期以来严格按照《党章》精神和上级相关文件,对发展党员工作做到有研究、计划、有培训、有调研、有总结,力争在党员队伍中女性比例有所提高、年龄趋于年轻化、文化素质更为提升、行业范围更为广泛,不断给党员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自2012年以来,我镇发展xxxx名新党员,2012年、2013年都超额完成了发展党员目标数。其中35周岁的占xx*%,初中以上学历占xxxx%,女性比例占xxxx%。

2、规范管理,严密程序。在日常党员管理中,通过邀请党校老师开展讲座、集体讨论和自习相结合等方式,每年组织两次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进行不少于40学时的培训,另外,定期组织各支部党务干部参与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在党务管理上严格落实发展党员工作的每一条规定,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政审、考察、“测评制”、“公示制”,严格落实“预审制”,确保吸收预备党员的“宣誓制”、“集体讨论制”、“ 谈话制”,党员转正的“票决制”,及时上报,党委讨论决议,做到各项材料齐全,记录规范,程序严密,人人建档。

三、党费收管工作的情况

1、提高认识,严格党费收缴工作。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党费的收缴管理工作,认真核算党费交纳数额。对因工资调整的党员同志,能及时按调整工资当月的实际重新核算党费交纳基数,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个人足额交纳党费。同时,规定各支部必须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6日前交清该季度的党费,严格党费交纳时间。对收缴的党费按时按比例上缴上级党组织。2012年、2013年前两季度我镇党委分别缴纳党费xxxx*元、xxxx元。

2、认真审批,严格党费使用范围。在党费使用方面,我镇始终坚持党委集体研究决定,严格按照党费的使用范围,规范党费使用程序。对上级下拨的党费,如困难党员补助、离退休支部回拨党费等,做到及时到位、专款专用。

3、健全制度,严格党费管理规范。在党费管理上,做到党费帐户单立,党费帐簿清楚、按规定归档,并实行会计、出纳分设。同时,严格履行收缴党费手续,做到党员交纳党费有登记,党支部收缴党费有收据,镇党委上缴党费有汇款单。利用党务公示栏,认真执行党费公示报告制,广泛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镇党委还将党费收缴与管理工作纳入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书中进行检查考核,与党建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形成党委主要领导负总责、专人收缴专人管理的工作机制。另外,依托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开设党务知识课程,有针对性地讲解党费收缴的意义,使每个党员充分认识到按时交纳党费是每个共产党员的义务,是党性观念的体现,是关心党的事业的具体表现,是衡量党员组织观念和政治觉悟的重要标志,从而为切实做好党费收缴工作打下了基础。

四、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

1、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不足:个别非公有制企业仍存在支部活力不够,发展党员动力不足的现象,个别党务干部工作能力较差,促使党员材料规范进程缓慢,女性党员比例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发展的新党员大专以上学历占较低水平。

2、党费收缴工作存在的不足:部分流动党员、部分地处偏远地区的村党支部的党费收缴不及时,部分村支部下派到非公企业支部的党员仍在村支部交纳党费;党费管理还需要进一步适应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需要。

7.党员教育和管理调研报告 篇七

轨道动态检测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指导工务现场养护维修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铁路一直十分重视对轨道不平顺的动态检查, 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使用轨道检测车 (简称轨检车) 对正线进行定期检测。随着装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已经拥有最高检测速度400 km/h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 (简称动检车) 和200 km/h的轨检车, 并对高速铁路和既有干线铁路每月进行3次动态检测, 形成大量检测数据。日常工作中, 现场日益重视对检测结果的管理和分析, 对各次检测结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 形成各种统计报表和分析报告, 迫切需要一套能同时支持动检车和轨检车检测结果管理、现行动态检测标准全覆盖及便于携带的轨道检测数据管理和分析软件。

2 软件系统设计

为满足现场对动检车和轨检车轨道检测数据的管理及分析需要, 综合分析数据结构、用户使用习惯, 研制开发了一套单机版轨道检测数据管理和辅助报告生成软件 (Data Manager&Auto Report, DMAR) 。DMAR系统构架见图1。

考虑用户携带方便, DMAR底层数据库选用桌面数据库ACCESS, 不用在计算机上共享数据, 无需安装专门的数据库软件。DMAR软件基于.NET平台开发, 实现在Windows 2000、XP、Vista和Windows 7等平台下兼容运行。

DMAR由Data Manager和Auto Report 2个相对独立的软件单元组成, 通过标准数据库接口操作同一底层数据库。数据表设计中以任务记录表作为检测数据管理的入口。“工务段_任务表”表征各线、局、段、任务及各种导入数据的逻辑关系。各关键数据表的简明关系见图2。

3 系统功能

3.1 总体功能

轨道检测数据管理与辅助报告生成软件是管理动检车和轨检车轨道检测结果的软件, 所有使用车载超限编辑软件的导出结果均可直接导入, 同时也支持其他编辑软件检测结果的手工录入。

Data Manager用来导入和维护检测数据。其特点包括:实现局-段-领工区的三级管理 (也可在局-领工区-工区模式下使用) ;支持不同速度区段的管理;支持限定里程范围的导入和管理;管理项目涵盖汇总表、公里、各级超限、动力学、曲线、TQI和T值等;支持简单功能的查询和统计。

Auto Report用来生成各种统计报表、对比图、检测概述及复杂查询等。其特点包括:与Word、Excel完美交互, 直接生成可供编辑的文件;支持局、线、段、领工区、行别、日期之间任意组合的统计表;汇总项目包括检测概述、单项扣分、TQI、超限个数、T值等内容;生成检测概述文字和图表;支持最多5个输入的扣分、扣分比例、TQI、大值、超限个数、T值的对比图;各类复杂的检索和统计, 包括对重复超限、扣分、TQI等的统计, 奇异数据剔除;各种功能均实现批量处理。

3.2 基础数据管理

检测任务、工务段 (含车间、工区) 、检测车、检测人员、铁路局等基础信息数据是整个软件正确运行的基础。图3是基础信息设定界面, 其中工务段栏的设定最关键, 用于设定检查任务、局、段、领工区等之间的逻辑关系。

3.3 检测数据管理

各种检测数据以检测任务建立起唯一的内在联系, 数据的入口以添加检测任务开始。检测数据管理中设计了导入、修改、删除等功能, 并实现了按照不同速度等级和里程范围自动分割、合并和重新合成结果;此外, 还实现了数据的回滚功能, 可自动删除前次导入的所有数据;软件还具备对大值数据的自校验功能;数据可由用户自定义指定导入项目;数据库可由用户指定进行压缩和修复。检测数据管理主界面见图4。

3.4 统计汇总管理

Auto Report提供最为灵活的统计汇总功能, 支持不同速度等级下31种统计方式和77种指标的自定义统计汇总。统计结果直接生成可供编辑的Excel文件, 方便用户保存和分发。所有操作均可实现批处理, 一次生成多个设定结果。统计汇总设定界面见图5。

3.5 概述对比图管理

现场分析数据后, 需要形成一些专门报告。软件提供对检测结果的自动概述生成功能, 还可生成不同速度等级下最多5个系列的扣分、扣分比例、TQI、大值个数、超限个数、T值、T200个数、T200比例、TQI频数、TQI累积百分比等Word格式的柱状或折线对比图, 方便分析各种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这些结果都直接输出可供编辑的Word文档, 辅助现场人员完成分析报告。

3.6 其他功能

软件支持对各种检测入库数据的明细输出, 检索条件涵盖里程、TQI结果、扣分结果、T值、时间、线名、检测车号等现场常用组合, 方便现场分析人员对数据进行精细化分析, 查找重复发生的病害。各种命中结果也均以Excel文件形式输出。

软件支持轨道质量指数统计中的奇异值剔除。由于检测过程中, 检测系统不可避免受到一些干扰, 而车上又无法进行编辑, 因此会对最终统计结果产生影响。软件中根据TQI受干扰的原因设计了剔除方法和规则, 可满足对车速过低、轨距系统死机、道岔加宽、阳光干扰等原因引起的数据异常剔除。

4 结束语

8.党员教育和管理调研报告 篇八

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是指党掌握和控制国家权力的观念、手段、途径等方面,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开放透明多样化的客观变化,通过变革与创新,使党的执政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当今市场化和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趋势的情况下,党的执政方式必须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现代化方向转变。同时,党的执政方式与先进性、纯洁性紧密相连。在执政方式现代化条件下保持机关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必须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上海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1500份、开展集中会谈与个别访谈等方式就此课题进行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执政方式现代化条件下机关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现状分析

近年来,上海市级机关党员干部面对外部环境复杂、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挑战和举办世博会的重大考验,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中,展现了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意识不断增强,但责任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是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体现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更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精神支柱。党中央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上海在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比较领先,大多数的机关党员干部秉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具有较为先进的现代化理念和超前的发展眼光。近年来,面对东部地区的先发优势与先发矛盾的交织堆叠,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上海的发展速度从全国领先到全国垫底,大部分党员干部忧患意识、危机感较强,认为“创新转型”形势紧迫,任务艰巨。但有45.7%的受访者认为“事业心与责任感不强,工作上得过且过”是市级机关党员先进性纯洁性方面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些同志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减少对重化工业的依赖、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减少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减少对投资拉动的依赖等“四个减少依赖”转型发展的思路领会不深、观望等待,缺少敢于探索的精神;有的执行力不强,贯彻落实不够雷厉风行,缺乏承担重点工作特别是突击性任务的能力等。

(二)民主执政意识有所强化,但脱离群众的问题仍较突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既是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体现。调查显示,69.5%的受访者认为“应把群众放在心上,切实为群众谋福利”;63%的受访者认为机关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存在依“法”不行政、规范不办事的现象;58.5%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对群众引领力不够”。主要表现为:有的党员干部受“官本位”思想和衙门作风作怪,用命令的方式对待群众,作风粗暴、方法简单,在群众中造成严重影响;有的党员干部不主动深入基层,习惯于在机关里写文章,在大楼里想办法,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对群众需求久拖不决,严重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

(三)机关党员越来越年轻化、学历越来越高,但现代化的执政意识和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执政方式现代化离不开机关党员执政意识和能力的提升,现代化的执政意识和能力是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随着一大批70后、80后大学生进入市级机关,党员队伍日益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求和创新转型攻坚任务,机关的很多行政方式、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跟不上发展要求。一些党员干部国际视野不宽,不善于研究经济、科技、城市管理、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最新成果,缺乏创新的思路和办法;一些党员干部满足于干好一般性的业务工作及领导交办的具体事务,对前沿性问题及社会发展大势缺乏关注,不善于提出一些独到见解和对推动工作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建设性意见;有些同志做好本职工作所需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不熟悉,直到出了事才知工作不到位。调研发现,近50%的受访者日均读书时间不足半小时;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学习“没有计划”,属于有兴趣的就看、闲了随便翻翻、急用时学点儿皮毛的状态,只有20.1%的受访者“因工作需要而学习”。

(四)执政作风相对务实,但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等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流失严重。执政作风是党在执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取向、处事态度和工作方法的总和。良好的执政作风既是执政党党风的外在表现,也是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更是机关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所在。近年来,上海市级机关把创先争优活动的重点放在改进机关作风上,通过开展“改进工作作风,服务‘四个确保’”、“转变作风‘四服务’、落实责任‘四评议’”等主题实践活动,对推动机关作风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调研发现,受访者对市级机关弘扬求真务实作风状况比较认可,而对保持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的自我认同率很低。53.5%的受访者认为“机关党员最缺乏的优良品质”是“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精神”。一些党员享乐主义倾向明显,缺乏事业上的奋斗激情;一些单位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一些关键部门、重要岗位的廉政风险防控压力仍然较大。同时,调研发现,党员干部求真不够。一些党员是非观念薄弱,奉行好人主义,不讲原则讲关系,不讲党性讲交情,不讲正气讲和气;部分党员思想盲从,言行不一。

(五)机关党建科学化水平逐步提升,但治党不严、对党员疏于教育管理监督的现象仍较普遍。执政方式现代化是执政党自身建设科学化的内在要求,也对始终保持机关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市级机关基层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按照走前头的要求,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核心任务开展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了机关党建科学化水平。但治党不严问题同样存在。有些支部活动不正常,组织生活时有时无,政治性、思想性不强;理论武装工作入耳入心入脑有待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有些支部书记行政、党务“一肩挑”意识不强,存在行政工作代替党务工作的问题;有些党组织对党员宽容放纵,有问题不指出,有过错不批评,只栽花不挑刺,影响了党组织的纯洁性。

二、执政方式现代化条件下制约机关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原因分析

(一)“亚忠诚”现象是影响机关党员队伍思想纯洁的根本原因。忠诚于理想信念和党的事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机关党员思想纯洁的根本要求。调查显示,42.5%的受访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20年的发展持不容乐观或很不乐观的态度,并且越是从事党的工作、越是党龄长的同志越是持谨慎态度。这一方面说明他们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较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政治认同感的冲击。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亚忠诚”现象:一些党员口头上叫得响,心底认同不深;顺境中表现忠诚,逆境中牢骚满腹;大是大非面前尚能守住底线,小事小节方面缺乏严格要求;要求别人忠诚,自己不率先垂范。这种模糊认识使思想纯洁打了折扣。

(二)群众观念薄弱是导致执政方式现代化理念难以落实和作风不纯的重要因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但在现实中却是:一些党员干部代替人民作主,一些党员干部却忽视在社会利益多样化的格局中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些党员干部习惯用权力集中的方式解决问题,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对普通群众生活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这些都使得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在一些机关党员身上变成了一种口号,使群众感到“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

(三)“网络执政能力”不强是面临虚拟世界冲击而缺乏主流价值引导的主要挑战。新媒体的发展是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客观环境。党政机关对传统媒体的掌控能力较强,对新媒体舆论的引导能力较弱。党员干部面对网上舆论或迷惑不解,或以讹传讹,缺乏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和引导措施。不少年轻党员习惯于运用网络作为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但如何使更多的党员运用在线交流平台和网上论坛,收集社情民意,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引导,已成为执政方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四)缺乏组织归属感是影响先进性、纯洁性的基础性问题。党的组织优势是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础。对某个组织来讲,组织对其成员的影响力来自于人们对方向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天然诉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功利主义、等价交换原则激活了我们的一些世俗文化传统,机关党员对党组织的精神和物质依附日益减低,宗旨意识、奉献精神等受到不小冲击。特别是机关年轻党员干部,不少人在高校入党时,只是想在考公务员时多一个砝码;选择当公务员时,看中的是职业稳定与福利保障;进入机关后,面临着购买商品房或租房的压力,感到党组织难以给予实质性帮助。当他们感到烦恼时,只有2.3%和14.7%的党员选择向“党工团组织”和“领导或同事”诉说工作中的压力和烦恼。同时,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说教式的教育难以引起共鸣。由于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导致其对党内事务参与度较低,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执政方式现代化条件下加强机关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机关政治文化建设,把先进性和纯洁性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上。机关政治文化是机关党员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加强机关政治文化建设,要教育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增强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落实到执政活动中;加强平等交流式、实践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进一步改进干部教育、考核、激励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要教育引导党员在执政理念上,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把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意识、群众立场融入机关干部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之中;坚持把联系服务群众、直接做好群众工作作为检验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经常深入群众、贴近基层,深化结对帮扶、结对共建等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继续开展基层评议机关作风,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用,切实改进文风会风,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积极推进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着力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上一篇:住院健康教育流程图下一篇:在师徒结对仪式上教师表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