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

2024-09-23

双一流大学(7篇)

1.双一流大学 篇一

2022最新江苏双一流大学名单

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评选了2轮,首批建设高校140所,本次第二轮建设高校147所,其中山西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是新入选的高校。

985名校

在国内,985或211这两个标签,对于高校来说意味着综合实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发展水平。

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985高校,是江苏省高校中综合实力最强的。

南京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21个学科获评A-类及以上,3个为A+;东南大学有12个学科获评A-类及以上,5个为A+。其中,A+学科数东南大学超过南京大学,在江苏省排名第一。

东南大学的知名度可能不如南京大学,但这两所大学都很值得报考。相对来说,南京大学更偏综合性,文理都比较强,多学科协调发展;而东南大学则是一所工科较多,有着老牌工科院校的基础实力,尤其土木、建筑、交运等学科比较强。

211高校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河海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除了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其余这10所大学也都是颇有实力的,认可度高,也都有出类拔萃的学科专业。

这里要特别说下苏州大学,在高校云集的江苏常常因为出身而被人忽视。不得不说,苏州大学真的被低估了。

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里,苏州大学拿到了2个A-和12个B+学科,其中两个A类学科是设计学和软件工程。

在新一轮“双一流”评选中,苏州大学也带着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个一流学科成功入选。对于那些想要留在江苏省的学生来说,苏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苏大也是出了名的热门报考院校,录取分数线并不低。

双一流建设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另一方面,江苏除了综合实力雄厚的综合性高校,更有不少大学凭借学科优势,在国内高校圈稳稳地占据一席之地。都是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特色专业报考价值比较高。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江苏省高校入选名单:

南京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

2.双一流大学 篇二

一、“双一流”建设的内涵

在“双一流”建设从理论走向政策实践的背景下,只有对“双一流”建设的意蕴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才可以把握其本质与发展动力,寻找正确的对策。

(一)“双一流”是大学在历史竞争中形成的比较优势

大学和学科都是知识分化与时代变迁的结果。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一流大学是一个历史性的动态概念,曾经的一流大学有可能经过一段时间而沦落为二流大学,而二流大学也可能发展成一流大学。“二战”以后的柏林大学就经历过从一流大学沦落到二流大学,又从二流大学重回一流大学的过程,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也经历过衰退和复兴的过程。

“一流”实际上是一种简洁与直观的说法,它是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对高教活动的不同方面进行测量,并根据不同排名提供者的价值判断对这些指标进行加权,分数累加成一个总数值……对全球高等教育的表现进行比较”[1],得出大学性能、水平与地位等在群体中的比较优势或相对排名;同时,它又是一个绝对概念,体现了大学和学科比较过程中所处的绝对优势。一流大学具有多种要素,某一要素或者某些要素达到一流,它就具有一流大学的某些特征。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是相互支撑、相互证明的关系。当然,一流大学这一概念更强调整体性,世界一流大学基本都有一流学科,而有一流学科的大学或许因为其他综合因素并不一定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二)“双一流”具有区域性与类型性相统一的多元化特点

“一流”是一个比较概念,存在于一定的范围之中,如地理区域范围和类型结构范围。“双一流”可以是在某个或某些省份、国家或更大区域范围内比较得出的一流,如北大、清华、复旦、南京大学等毫无疑问是国内一流甚至亚洲一流的大学;同样,有些大学虽然算不上世界一流,但是某些学科在某一区域可以算得上一流,如徐州医科大学的麻醉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兰州理工大学的焊接科学等都属于我国一流学科。可见,“双一流”不是一个单体性概念,而是一个类型性概念,它具有多元性、层次性和科类性等多重特征。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细化分析可以发现,“一流”可以体现在大学的各个层面,只要其中某方面或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就可以说是某方面或多方面的一流大学:如有些大学规模一流,有些大学是某些学科一流,还有一些大学是本科教学质量一流,有些大学是科研一流,等等。总之,一流大学并不是不分类型进行笼统比较而得出的,而是在某一地理范围或“类型种群”中比较得出来的。

(三)实力、贡献和声誉等是“双一流”评价的核心指标

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资源转化系统”的角色,社会对大学投入各种资源,期待通过大学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产品”,如人才、科技成果或精神产品。由此看来,大学和学科是否“一流”,关键要看大学能否有一流的“产品”。只有一流办学条件的大学,不能算一流大学;社会最热门的学科也并不见得是一流学科。并且这三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实力是前提、贡献是根本,只有二者达到统一才可能有一流的声誉。可见,“一流”并不是单因素线性评价的结果,而是融实力、贡献和声誉为一体的综合性概念,而这三个要素都是要通过学科体现出来,学科是大学实力的载体与表现途径,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外在表征。

二、“双一流”建设的国际经验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形成受到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是大学在多重因素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互动机制中逐步形成的,同时与自身的发展策略与努力程度紧密相关。

(一)以“追求卓越、个性发展”的理念统领发展

“一流”是追求卓越的结果,也是“独具一格”的体现。目前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最多的美国,在19世纪高等教育还落后于德国,但是,用百年不到的时间就取代了德国而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聚集地,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传承和吸收了德国、英国等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将国外先进经验与自己的文化传统、地域特点、社会政治结构和大学的定位相结合,以此建立了个性化的发展理念。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教育”理念、斯坦福大学“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互动”的人才培养理念等不但回应了社会需求,还体现了大学自身的学科个性和办学特色。在个性化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与时俱进地持续进行教学改革与学科调整,成为世界大学只可模仿而不可超越的范本。

(二)通过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推动一流的科学研究

教师是大学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师资是大学和学科发展的动力之源。一流的师资不但可以产生一流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吸引一流的学生来求学,形成“双一流”发展的良性循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都拥有国际顶尖水平、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甚至是被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大师,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如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科的爱因斯坦、数学学科的纳什、计算机学科的图灵;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的劳伦斯、核科学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数学学科的陈省身等。“世界百强大学80%以上的教师从世界百强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时,世界百强大学吸引了全球超过80%以上的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以及67%左右的高引用科学家。”[2]同样,哈佛、剑桥、普林斯顿、牛津、加州理工、麻省理工、斯坦福等七所世界一流大学中,“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和菲尔兹奖以及各学科被引用率最高的教师数量远远高于其他高校。”[3]一流的学者必然带来一流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多大学或学科之所以称得上是“一流”,就是因为有一流的甚至是在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根据统计,“世界百强大学每年校均发表的被各学科的科学引文索引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论文在4200篇以上……每五年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近60篇论文,占总数的3/4;诺贝尔奖获得者占大学获奖总数的94%以上”。[3]

(三)通过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一流的社会服务提升学校声誉

世界一流大学都“不忘初心”,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己任。人才培养质量是评价一所大学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的核心标准,也是一流大学的本质要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例外地培养了出类拔萃、经世济国的优秀人才,或是政界领袖,或是学术精英,或是商界大鳄。迄今为止,哈佛大学培养出7位美国总统、世界企业500强中2/3的CEO;牛津大学为世界培养出27个国家首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培养出4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培养了如惠普、谷歌、雅虎、思科等大公司的创办人,28位亿万富翁与17名太空员,截止2016年就有20位斯坦福校友或教授获得计算机学科的最高奖“图灵奖”。在1981—2012年,世界前100名的大学培养了5000多名“高被引”科学家,占全球总数的70%左右。同时,世界一流大学大多将人才培养的重点落脚在研究生教育,世界前100名的大学中研究生比例都超过50%,甚至高于70%。可见,世界一流大学在培养精英人才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世界一流大学不但重视基础研究还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此作为服务社会的“抓手”。过去的5年,世界前50名大学的专利数每校每年超过700项,并呈年均8%的增长态势;而且,世界一流大学的知识转化率都在70%以上,美国的29个世界一流大学成就了全美前30强的高新技术区,如斯坦福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成就了“硅谷”的辉煌,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8所一流大学共同打造了“波士顿科研中心”等。

(四)以现代大学制度作为经营大学的重要手段

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超强的“经营”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都建立了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对学校及成员的各种行为进行严格和权威的规范与约束,这些规范为学校的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其次是通过聘请全球一流的校长来经营学校。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不但有着崇高的学术威望,还具有独特的办学思想,他们90%以上有博士学位,是相关国家的院士或学术团体负责人,且有长期的大学校长任职经历,70%左右的人担任过2所以上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5],如斯坦福大学的现任校长汉尼斯是“精简计算机指令之父”,已任职16年;康奈尔大学校长斯科尔顿任职长达26年,芝加哥大学校长芝莫尔曾担任过布朗大学校长,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加德曼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等。第三是都非常注重学校的品牌战略,并将品牌战略作为吸引一流学生和师资以及获取更多经费的重要手段。如马里兰大学通过多维信息传播对大学品牌进行整体推广;斯坦福大学通过学科调整,打造最富有品牌价值的学科结构,取消热门的建筑学,选择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三个学科重点突破,凸显信息学科在品牌中的价值;加州理工学院精简学科以“小而精”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卡内基梅隆大学在“十年发展战略规划”中专门规划了品牌战略,使该校在最近30年中的迅速崛起。

三、“双一流”建设的中国方略

《方案》的出台使我们明确了党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目标,也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向世界一流攀登的最佳历史机遇期。在此背景下,必须寻找到最佳的发展策略,以最优路径达到世界顶峰。

(一)遵循学科逻辑与社会需求逻辑,形成具有“中国个性”的发展模式

《方案》指出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统领,以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进“双一流”建设,这说明“双一流”建设既要坚持学科逻辑,通过指标建构达到国际一流;又要按照社会需求逻辑,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发展道路。

“双一流”首先是一个世界的学术成就标准,它有一套世界公认的、按照学科规范建立起来的评估体系,如果我们脱离这一国际权威标准,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不可能达到国际一流。目前,我们需要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学科国际评估制度,按照国际的学科评估标准来评估我们的学者。特别要改变以个人惩戒为主的教师内部评估模式,实行以绩效改进为主的学科外部评估模式;通过建立由世界一流学者组成的同行评估队伍,借助于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对具体学科与教师的学术水平进行评级,并提出改进建议;既要强调国际标准,又要强化诊断功能,通过常态化的评估保障大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双一流”建设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个人生活幸福的新期盼”[6],“双一流”建设天生具有“中国个性”。因此,“双一流”建设需要立足中国国情,遵循社会需求逻辑,“秉承‘和而不同’的原则,在原有标准上有所发展创造”[7],形成具有“中国个性”的“双一流”建设的行动方略。“中国个性”来自于中国的文化自信以及与中国社会需求的契合,满足社会需求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更是我国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时代责任。“双一流”建设不能停留在资源的平面化集中与整合,而是要通过关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支持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学科为基本单位创建和汇聚高新技术,开拓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维度,为我国跨区域经济社会协作提供长期、稳定和多边的智力与技术支持。现代大学的出路在于知识的应用,在“双一流”建设中要改变过分倚重研究型大学、轻视创业型大学的做法,平衡研究型与应用型大学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强化“双一流”建设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中国地缘政治和区域经济中的协作力与凝聚力,在解决社会经济的复杂问题中实现大学与地域经济文化环境的一体化整合,加快学术研究的转换增值,提升大学的科研生产力。

(二)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重点,突出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在发展中优先性

尽管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但在学科建设策略上非常注重“突出重点、彰显特色”,而不是平均用力。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原有学科都很强并且相对均衡,但是并没有世界一流学科,导致了学校难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之林。为此,学校以生物原子工程学科为突破口,实现重点发展,相关或相近学科进行配合,逐渐形成特色,终成世界一流大学。事实上并没有哪个学校可以做到所有学科都是世界一流,只有通过特色学科建设才有可能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突出特色、各有所长的高等教育生态。所以,开展“双一流”的建设首先需要摆脱“大而全”与“绝对化”的思维模式,需要将学科发展放在学校整体发展的优先地位,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大学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与文化积累,通过特色化建设路径走向世界一流。

在有限国力的制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指导思想型塑了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中的基本路径———“重点建设”与“层级发展”。虽然“211工程”“985工程”已经“终结”,但其中“一些比较成熟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可以进一步沿用,……保留合理成分并吸收到新政策中来,对新政策也是一个有利的推动因素”[8]。同时我们还需要反思过去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式与习惯做法,特别是要打破因学科“身份制度”而形成的利益藩篱与格局。要以我国大学学科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需求为基础,通过重新“洗牌”将竞争的舞台直接放在世界范围内,既要彰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与自信,又要凸出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新思维,用国际视野来推进学科建设。通过科学遴选一批具有发展优势、前景广阔以及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先建设,逐步形成梯队结构,有步骤地推进“双一流”建设。特别要重点培育和打造那些“虽不具备卓越品质,但未来发展空间很大,能满足国家或区域的重大战略需求、直接造福人类的学科”[9]。

(三)构建宽松高效的人才成长机制与学术发展机制

“双一流”建设关键的发力点还是在一流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流学术精英的聚集成就了一流的学科,而一流学科的汇聚成就了一流的大学,学者、学科与大学是三个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的关系。首先需要在制度上营造适宜并有利于学科人才成长的“软环境”,要提供具有竞争性的研究经费,安排合理的教学科研任务,提升制度的宽容性以保护他们自由开展科研的意愿和好奇心;其次要建立立体递进的学科人才发展规划体系,通过合理的职业晋升制度与荣誉制度形成学科人才“金字塔”的动力机制,以满足学科人才成长的动态需要;不同大学与学科要根据自身基础与条件,合理规划学科人才梯队,鼓励不同层次人才的多元协同发展;第三要形成不同学科与不同学校人才之间的交流,可以形成人才发展联盟,可以建立“人才跟踪培养制度”,对重点人才进行个性化培养。

参考文献

[1]高飞.大学排名对高校发展的影响研究[J].江苏高教,2016,(1):39—42.

[2]冯倬琳,王琪,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61—63.

[3][4]陈婷婷,杨天平.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19—31.

[5]耿有权,刘琼.美国世界一流大学校长群体的素质特征及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24-129.

[6]王建锋.实现中国梦的双重伦理机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8—14.

[7]杨兴林,刘爱生,刘阳,等.“双一流”建设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16,(2):115—127.

[8]许士荣.“211工程”“985工程”终结的障碍与治理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15,(3):15—19.

3.双一流大学,如箭在弦 篇三

文/杨超 钟章队

中国在变化,世界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现在的学生已不同以往,你们是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获取知识的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繁杂多元的社会思潮、单一和带有功利色彩的应试教育,给年轻一代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对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近年来的高考改革、大学评估改革,尤其是2015年年底提出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均对中国教育作出了深刻反思和改变。面对这些变化,你们是否也有所改变来适应高校对学生的新要求呢?

★充满“激情般的好奇”

现在的学生,聪明、视野开阔、接受新生事物快,但科研创新的动力却明显不足。创新动力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科研的兴趣与好奇心不足。“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爱因斯坦的话,我们耳熟能详。10年前,4位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清华理学院与清华学生座谈,当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获奖者们没有选择基础扎实、数学好,甚至没有选择勤奋、努力,而是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兴趣与好奇心。

很多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基于一个重要思路的提出,我们常说,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而发现问题的过程,正是一个基于浓厚兴趣与强烈好奇心,基于持久观察与思考的过程。这一点,目前中国学生普遍缺乏,这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在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中,中国学生普遍缺少的是好奇心、想象力与批判思维。好奇心往往随着学业的增长而衰减,小孩子最喜欢问问题、最有好奇心;小学生要差一些;中学生更差一些;大学生上课一般很少主动提问题;到研究生阶段,往往需要老师点名逼迫他们回答问题。事实上,求知欲与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平时多思考问题,多问一些“好的问题”,慢慢就会“独具慧眼”,能提出超出—般人想象力的问题。

★避免“功利主义”

大家审视一下自己,有没有以下问题:在学习时总喜欢先问“有用”“无用”。比如在做某道题时喜欢问这道题高考会考吗?选课前喜欢问这课有什么用,对高考和今后工作有帮助吗?如果说兴趣与想象力的缺乏已经成为限制一流人才“冒”出来的主要因素,那么,“短视”与“功利”则成为进一步阻碍人才成长的重要原因。

当然,“功利主义”并不仅仅存在学生当中,我们就是身处一个短期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中,中国教育亦是如此。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当他同已经毕业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交谈时,他们对大学时期所上的课的评价与在校生截然不同,令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如此无用,而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这种不同反馈的反差正是当前教育领域“短期功利主义”的例证。

“双一流”大学的建立正是要摈弃以往“功利主义”的教学评估模式,弱化“211工程”“985工程”概念,这是对高校的要求,更是对学生的要求。今后的高校招生将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突出表现,虽然并不是采用加分的方式,但我们所倡导的素质均要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考察内容。

“双一流”大学报考指南

文/陈晓琼

“双一流”大学的建立有两个方面与以往不同:一是打破了“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壁垒,为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了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二是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明确了高校差别化发展导向,鼓励特色发展、实行分类推进。而且“双一流”大学并不是像“211工程”“985工程”高校那样是固定的,会定期审核,重新评定,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流动的称谓。面对如此“与众不同”的“双一流”大学,我们在志愿填报的时候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重新衡量专业标准

专业评价和大学评价并没有根本的不同,都可以从声誉、资源、师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几个维度去展开。但是专业数量有数百个之多,由于数据统计和工作量的关系,可靠的分专业的排名目前还比较少,而考生最为关心的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更是很少在排名中得到体现,并且就业率并不能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专业对口情况、薪资水平、就业满意度等,所以也就很难从就业角度来对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进行比较和选优。

因此,我们选择“双一流”大学的重点专业算是选择专业的一条新标准。“双一流”大学的重点学科是教育部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重点学科的遴选非常严格,考察的重点是学术队伍和科研成果,能够入选重点学科的都是在该学科学术水平最高的机构,因此可称之为“一流专业”,也是今后就业的一大保障。

★专业优先原则

“双一流”大学评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是以学科为基础,鼓励特色发展,因此择校过程中选择一个特色专业就显得更为重要。考生需要在充分了解自己性格、兴趣、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着眼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来选择专业,并且要选择高校的重点专业。

比如,同样都是交通类高校,可能就业行业方向完全不—样。

“双一流大学”,不仅是一个转身的距离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塑造万物,大学建设也—样。当国内环境全面赶上国际水平了,一流大学建设也就差不多了。

但是目前在国内“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上还存在很本质的问题,国外的大学迎合的是学科的潮流,而国内的大学迎合的是政府的导向。而且国内的绝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把大学当成一个职业培训学校,而不是当成求知的地方;美国的大学,尤其是优秀的大学,还是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有很强的求知欲望的,这个欲望比较单纯,和物质需求脱钩。再者国内的绝大部分教授把大学的职位仅仅当成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没有研究的传统和热情,没有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索的方法;而美国优秀的大学里,对研究和引导学生充满热情的书呆子教授,也是有一定比例的。

nlc202309050053

经费支出上,2015年国内只有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这四所大学年度经费超过百亿元,并且“985”“211”高校拿走了所有经费当中的70%;而在美国,早在2005年就已经有学校超百亿科研经费了,并且经费来源很大—部分都是社会企业或个人捐赠,具有相当好的良性循环与竞争。

我眼中的北大和牛津

文/程cici

我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希望能从北大和牛津给我感受不同之处来谈谈国内目前的“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些不同。

高考制度让很多有才华却不是全才的人未能获得与其能力相对应的教育。而以金钱来衡量成就的社会又会再埋没一批有才华却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在我看来,北大从未赶上过世界一流学校,但不可否认的是北大一直在努力追赶。诚然北大现在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他始终在努力为自己的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

中美顶尖大学的差距在哪里?

文/杜少雷

我毕业于美国的伯克利EECS(EleGical Engineenng and Computer Science)和Math,曾到清华电子系交换了—学期。我将以清华大学和伯克利的工科教育为例从两个方面来谈谈中美顶尖大学的异同。

★学术——工程师or科学家

在教学目标上,伯克利和清华对本科生的要求就不相同。伯克利培养的目标似乎是能做出东西的工程师,而清华则是动笔演算的“科学家”。在理论方面,清华讲的东西要多于伯克利所讲的,但是在动手方面,则不如伯克利锻炼得多。可以说伯克利与清华的教授教学理念的顺序是相反的,伯克利先告诉你这门课的应用,并让你实际动手做出来,你若有兴趣则可以继续更深层次学习其理论和数学基础,而清华则是先讲数学基础,再讲理论,最后才提到应用。不过听说近几年一直在教改,要把专业课提前,这或许就是在朝着伯克利的方向改进吧。

★管理——管得多or管得少

美国大学的自由是出了名的,从选专业、选课到选advisor都很自由,而国内在方方面面管得更细,更严格。

A.专业志愿

很多人都在说美国选专业有多么多么自由,每个人似乎都选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专业。然而事实上,这一点只对美国上层家庭成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专业基本上就是市场导向。在伯克利,很多文理学院的人挤破了脑袋想进HASS商学院,在伯克利和MIT的工程学院,学CS的人是最多的,而目前CS是最好找工作同时赚得很多的专业。

在清华,每年输出的各专业毕业生基本符合计划需求,而不是市场需求。这样对国家来说或许更有利一些,然而对个体并不有利。首先,很多专业并不好找工作。第二,有些学生确实不适合所读专业。可喜的是清华转专业已经越来越容易了。

B.辅导员vs.Advisor

从功能E来说,advisor对于学生提供的服务仅是辅导员的一个子集。仅仅只有选课时候提供点建议,然后经常会发邮件提供实习、实验室招人等信息。清华的辅导员则除了选课、提供信息外,更有党建、生活学习、情感交流等更多的项目。更重要的区别是,学生要主动找advisor寻求帮助,而辅导员有事会主动来找你交流。

“双一流大学”“211”“985”之殇的遮羞布

上个世纪末,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之下,我国相继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经费投入、科研支撑、政策支持下,我国研究型大学和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差距迅速缩小。—部分大学和学科经过近20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步入或者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列。在201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清华都进入了全球50强,分别位列第42和47名;在英国Qs教育集团2015年最新“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中国大陆有58所大学入选全球顶尖学科前400名,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157所大学入选。其中有7所大学的5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名。

在劈波斩浪20年后发展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其发展该如何深化?水平如何提高?高校特色如何彰显?国人翘首以待。北大清华之间曾有这样一个调侃:清华大学距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答日:出西门往南走100米即是(北大)。同样清华大学也以这样的—个调侃肯定自己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和实力。“双一流”蓝图与愿景对于打破目前部分名校在招生与就业中的“垄断”,推动高校实力与特色发展都大有裨益。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背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和举棋不定。没有任何4-国家,像中国这样,对高等教育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若干年前的“国家重点大学”名单,20年前的“211工程”“985工程”大学名单,到如今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趋向。“211工程”“985工程”提出的宗旨即是为了建设面向世界的一流高校和学科。在这样的决心和愿景下,国家开始对高校办学严把质量关,先后将39所高校列入“985工程”,将112所高校纳入“211工程”之列。此后将大门紧闭,不再接纳新成员。这一举动说明了一流高校的建设绝非“你有我有,大家全都有”这种撒胡椒粉式的高校建设。而今再次推出“双一流”建设用意何在?双一流的推出岂不是在否定当初“985工程”“211工程”的定位?

就在一年前,一场关于“985”“211”的存废之争令舆论哗然。这场争论绝非空穴来风,或许是官方试探民众口风与态度的一场实验。之后教育部辟谣,不存在废除之说。今天的“双一流”也经历了类似一幕:前不久网络世界流出一张“双一流”高校名单,教育部随后否认。真真假假中,走入我们眼中的“双一流”建设有太多的“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的影子,以至于我们不禁要恍惚一阵,有了旨在建设一流的“985工程”的存在,“双一流”还有必要吗?又或者“双一流”是另一种存在形式的“985工程”?

“985工程”“211工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推动我国的科研创新水平与科研转化成果等功不可没,而且至今仍是高等教育中一面鲜明的旗帜。当然,它们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就业市场中的非“985”“211”歧视,如非“985”“211”难以获得科研经费,创新动力与积极性受挫等。高等教育建设方案从来都不缺乏,真正缺乏的是我们对既有方案的执行力。如果真要建设“双一流”,在既有的“985工程”“211工程”基础上即可继续开展,何必再开一道口,另起炉灶?

4.2022新晋双一流大学名单 篇四

一、2022年新晋双一流的22所大学名单

教育部还没有公布第二批双一流高校名单,但有很多网友根据学校近些年的发展,推测以下22所大学很可能会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综合类(6所):黑龙江大学、江苏大学、湖北大学、深圳大学、山西大学、青岛大学

理工类(6所):长春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医药类(2所):中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

农林类(1所):新疆农业大学

师范类(1所):西北师范大学

财经类(2所):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语言类(2所):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政法类(2所):西南政法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双一流”学科有哪些?

北京大学:自主确定并自行公布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 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清华大学:自主确定并自行公布

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

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林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应用经济学

外交学院:政治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学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

南开大学:应用经济学、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天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

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

山西大学:哲学、物理学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内蒙古大学:生物学

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东北大学: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

吉林大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延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东北农业大学:畜牧学

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林学

复旦大学: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同济大学:生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上海大学:机械工程

南京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

浙江大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园艺学、植物保护、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

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

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厦门大学:教育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

福州大学:化学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临床医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水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郑州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

河南大学:生物学

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

湘潭大学:数学

湖南大学:化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中南大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中山大学: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暨南大学:药学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

海南大学:作物学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

四川大学: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西南大学:教育学、生物学

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

贵州大学:植物保护

云南大学:民族学、生态学

西藏大学:生态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地质学

西安交通大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畜牧学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兰州大学: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

青海大学:生态学

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石河子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宁波大学:力学

南方科技大学:数学

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

空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

2022年有望进入双一流的大学?

1、深圳大学

该校成立于1983年,办学时间还不足40年,但该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比很多高校都厉害。根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深圳大学已有10个学科为B类,其中光学工程被评为了B+学科。如果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能有1个或者多个学科升为A类,入选的希望就很大了。

2、湘潭大学

该校在数学与计算科学领域有着“计算湘军”的美誉,足以见得学校在数学方面的优势。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湘潭大学的数学是B+学科。在,湘潭大学还凭借在高效算法上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自然科学二等奖,很多人认为该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3、燕山大学

根据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燕山大学是河北省排名第一的大学,在全国排名第95名。该校的机械工程为A-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B+学科。距离第四轮学科评估已有近5年,相信燕山大学的学科发展也已经有了更大的进步。该校冲击双一流是受到全省各部门重点支持的,入选的可能性很大。

4、南京医科大学

5.河南大学是双一流高校吗 篇五

河南大学是双一流大学。该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高校。3月经教育部批准,河南大学与美国迈阿密大学合作设立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同年9月河南大学获批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9月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河南大学的院系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还拥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补充材料:

河南大学(Henan University)简称“河大”,校徽是1994年由该校工艺美术系青年教师,北京多样达品牌设计有限公司首席设计顾问肖红教授设计,该校徽图案为正圆形,外圈与内圆为蓝色,象征理想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中间黑体英文字母与下方的创校年号为绿色,代表教育与勃勃生机,蓝底下的“河大”两字为由右至左的篆书题,下方的水浪,象征位于黄河岸边、中原文化与文明发祥地的河南大学历史久远。校训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校风是团结、勤奋、严谨、朴实。

河南大学要多少分能录取

参考的数据,河南大学理科分数线是586分,全省考生最低录取位次是36819名;文科分数线是598分,最低录取位次是7239名。

录取分数最高的是口腔医学专业,分数线为619分,口腔医学受市场需求影响,在全国都是热门专业;师范类英语分数线为618分,紧随其后;计算机科学受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影响,热度不减,位居第三;临床医学和会计学的分数线同为614分,是河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类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分数线同为613分;经济学、法学、生物科学分数线同为612分,在河南大学10个热门专业之列。

河南大学最好的专业有哪些

1、河南大学的国家级特色专业都是河南大学最好的专业,具体名单如下:

经济学、地理科学、英语、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学、体育教育、化学、历史学。

2、教育部双一流学科:生物学。

3、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河南大学有7个学科进入了全球前1%,分别为:植物与动物科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工程科学。

网友对河南大学评价

1.河大医学院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学校环境挺好的,学风很浓,考研、就业都挺不错的,今年5%的毕业生被北大录取,还有好几个考上协和的,外校保送名额很多。

2.百年老校,当个景点逛不错,吃饭住宿都很便宜,氛围很好了,去铁塔公园可以看看。

3.不错!河大的文科比理科要强!在理科中最强的当然是化学了!现在里面有博导!老师很不错!水平高师德好!

4.播音主持这个行业还不错,现在的节目种类很多,各个领域的都有,你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做,只要有兴趣再加上持之以恒 绝对不是问题 学校环境和专业的传媒学院不能比 但还是不错的。

5.要看你什么专业了,有些专业特别牛。河南大学虽然不是211工程院校,但是在省内还是非常出名的,在省外也是小有名气。

6.我是11届播音考生,河南的(但不是河南大学的)。河大在河南很热门,因为不用单招,使用统考成绩就可以。所以说,你要是河南考生,如果文化课达不到本科线想考上就很难了。外省应该比较好考吧。河大播音据说在综合类大学里还不错,校园环境什么的都很好。祝你成功。

7.河大的历史课相当好啊。楼上的说的对,我也是河大的,老区的专业比较好河大历史系不错的。

8.还不错,在河南,是很优秀的大学,20整整一百年。学校环境优雅,文科实力雄厚,学风在河南是最好的,开封虽破,在河大能让你心平气和,少一分大城市的浮躁,多一份做学问的情致。管理上,你应该明白,国内的大学管理都是官僚化体制,都差不了多少,师资方面,河南大学是藏龙卧虎之地,有才之士云集。

9.说实话,不错,至少氛围都不错。尤其是老校区的氛围,古老的建筑,很多的树木,还有就是美女也不少。如果你来开封上的话,至少比在别的地方省钱,物价底,而且这里的饭实惠又量大。哈哈补充一点啊,河大的艺术系可是河南最好的,全过都能排上名次。据说年后郑州到开封要修轻轨,你是郑州的,要来开封上学很方便的。

6.广东省省属重点大学和双一流 篇六

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of the world ),中文简称:“双一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柱。

7.原来“双非”,将来“双一流”? 篇七

“双非”机遇多,重在亮底牌

仔细分析,我们粗略地将双非院校分为三类:一是专业性较强,综合能力弱,在排名与评选中易处于弱势,如我们一般所说的语言类、师范类、农林类等大学;二是地理位置不占优,尽管有传统优势学科,但难以形成竞争力的一些大学;三是专业学科较为冷门,或有较高针对性的院校,虽然已是国内专业佼佼者,但受众较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双一流”的出台对于双非院校的鼓舞是历史性的。相比于985、211这种更利于综合院校的评价体系,“双一流”更看重学校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如何在大局势下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不同学校正牢牢攥紧手中的底牌,借助学科优势等待最佳出牌时机。

首先是第一种专业性较强,但综合能力弱的院校。这些学校往往规模不大,属于“小国寡民”类,从资历上来讲也比较年轻,但有着强大生命力与创新意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北京市语言类学校里名列前三甲,各地高考分数线也力压许多985、211院校,以至于鲜有人知这是一所双非院校。北二外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谷慧敏教授针对本校“双一流”建设问题时说:“我们学校推行了‘外语+’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设了中东欧十六个语言,在横向上推行外语与专业的融合培养,要求学生既学习非通用语,又学习专业,造就高水平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可见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对专业要求的提高,更是学科发展方法论上的突破。

同样,上海师范大学也在自身寻找机遇发展点。上海市首批共支持96个学科,上海师范大学获批数超过全市的10%。该校教育学院夏惠贤教授表示:“在建设‘双一流’的大背景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将立足上海师范大学60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师教育实践经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以及与上海中小学的密切合作,以教师教育为重点,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以国际化教育科学研究,贡献教育知识。”

第二类是地理位置不占优,却有传统优势学科的大学。燕山大学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我国国防做出过卓远贡献,工程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却缺少为更多人所知的机会。校长刘宏民在阐释本校“双一流”建设时说道:“重点在于‘双一流’和‘双特色’。‘双一流’是指我校的机械、材料等学科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学校整体办学要达到中国一流水平;‘双特色’是指我校的学科特色是机械、材料等优势学科,办学特色是学研产协同。”

湘潭大学是一所由毛泽东主席倡导创办的综合^生全国重点大学,现今,如何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是该校“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校党委书记章兢所说:“一是要从‘劳动建校’‘住农舍、点油灯’中感悟艰苦创业的精神,并继续保持这种宝贵的精神。二是要拓展办学视野,创新办学思路,政治优势的文化基因与追求学术的文化基因应当相得益彰。”

再如黑龙江大学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办学75年来,黑龙江大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已有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ESI排名居全球前1%行列。刘德权书记主张在“双一流”建设中延续这一优势:“要抢抓一流学科建设机遇,整合对俄办学资源,加快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责权匹配,激发学院发展动力和活力。要抓住国家国防科工局和省政府共建我校的机遇,服务国家战略,拓展我校发展空间和实力。”

对于第三类专业学科较为冷门,或有较高针对性的院校,双一流则为他们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与走向世界的机会。北京印刷学院就是典型例子。北印副校长王关义将“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就放在了“人无我有”上,强调推动工、文、艺、管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和特色、有发展潜力、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一流学科。“聚焦行业产业重大战略需求,找准‘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下的印刷出版领域切入点,设计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方案。”

同样具有较高针对性的还有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将“双一流”的建设眼光放眼全世界,以此来把握这独一无二的机遇。副校长吴仁彪说:“运输航空的人员需求很大,通用航空也即将迎来大发展。民航院校不仅要提高自身质量,为民航培养高水平人才,同时还要输出行业学科专业标准,为社会办学的民航学校培训师资力量,起到引领行业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因此,我们瞄准的目标,是世界三大著名民航学校——美国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和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民用航空技术大学。”

“双一流”到底给了双非院校多大的机遇?这恐怕难以通过具体数字来计算,也难以保证双非院校一定会一鼓作气跃然顶峰,但最起码让众院校有了平等竞争的机会。有了信心,再重新审视自己与一流的距离,这便是意义所在。

面对新挑战,致胜需新招

“双一流”带来的不是一味的自信与希望,挑战也会接踵而至。中国矿业大学学科建设处处长岳建华表示:“很多985高校虽然只有一到两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但其位居全国前5名、前10名的学科占到学科总数的70%~80%以上。整体水平高,学科发展协调性强,学科生态良好,是985高校的普遍特点。”因此,想要成为“双一流”,对于双非院校来说依旧任重而道远。

“一流”归根到底是比较,如何在比较中突出自己的优势,创造出独特的学科氛围,避免“干校一面”是最基础的挑战。以语言类为例,虽已经算是较小类别,却依旧竞争激烈,新老院校层出不穷,于是各个学校力争开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适合自己的道路。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则把重点放在比较体系的建立上,从比较中推动“一流”:“没有比较就无所谓一流二流。一流学科建设,首先要解决可比性的问题,国内国际有可比较的学科,应去主动适应;没有可比较的学科,如汉语国际教育,可以推动比较体系的建立,使其获得话语权,获得可比性。”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兼英语系系主任在窦强谈及这个问题时说:“中国不会有第二个北大,第二个清华。我们要想做第一个西安翻译学院,就一定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即坚定不移地走‘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技能’和‘专业+英语+创新创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线,注重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业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上一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演讲稿集总5则范文下一篇:驾车时超速的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