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政府汇报

2024-08-31

产业园区政府汇报(精选8篇)

1.产业园区政府汇报 篇一

陵城区人民政府党组工作汇报

2018年7月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政府党组今年以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工作情况

(一)党的建设情况

区政府党组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行政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坚持政治信仰不动摇、政治立场不含糊、政治方向不偏移,着力建设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扎实开展党员活动日集中学习活动,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切实提高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将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决策部署、文件精神汇编成册,人手一本,随时学习贯彻,切实提高了执行力。

二是严守党的纪律。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坚持重要事项、重大情况、重点工作及时向区委请示汇报。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纪律,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定期召开区长办公会、区政府常务会议,促进了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了班子向心力、凝聚力,推动了政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严从实抓好党组和政府系统党的建设,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全面夯实依法行政基础,重大事项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将法律审查和法律咨询纳入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在棚改工作中,严格审查征收流程、举行征收补偿方案听证会等程序。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将最时新、最精准、最全面、最及时、最权威的政策落到实处。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整改,政务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推进财政规范化管理,部门预算公开、“三公”经费信息已在政府网站公开。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实施方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切实增强了综合调控能力。

(二)重点工作情况

一是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1-6月份,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37亿元,同比增长7.58%;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91590万元,同比增长6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5%,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全市半年协同发展督查评议中,我区前进3个名次,进步幅度全市第一。

二是工业新动力不断增强。

1-6月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工业用电量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41%,前50名大企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4.41%。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意见》,围绕“4+4”产业体系,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8个,总投资127亿元;新开工项目26个,总投资130亿元;世界500强华润集团、中农城投等一批“国字号”企业投资项目先后落地。42个市级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开工建设26个,完成投资17.6亿元;8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93亿元。扎实开展闲置低效用地清理行动,盘活清理土地1347.9亩。丽驰年产5万辆新能源商用车项目,正式获得省发改委批复,是全市唯一获得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华润鲁北电力中心、未名企鹅等一批总部经济项目先后落地。开展了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与处置非法集资行动,全力推动了谷神金融风险化解,全区金融环境稳步向好。

三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

启动了1600亩的智慧农业大棚项目,总占地505亩的两个大棚,11月底竣工使用。投资48亿元的“智慧农业创新谷”田园综合体项目,获批市级田园综合体。加快全区种植结构调整,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万余亩,重点打造糜镇大棚蔬菜基地、神头镇露地蔬菜基地等5个标准化生产基地,糜镇获批全市“粮改菜”试点乡镇。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放心农场达12个。完成造林植树1.23万亩、198万株,其中,总投资6亿元的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已完成造林2200亩、17.5万株。整合现有18万亩林地,探索推进“碳汇交易”,开启了林业资源与产业发展互促并进的新路子。

四是城乡人居环境日趋完善。

启动万家、邱家、南街、西关4大片区棚改工程,投资26.8亿元,建设安置房3910套、48.8万平方米;投资800万元启动了全区镇村规划编制工作。投资4.5亿元的凤仪城社区B区开工建设;投资6800万元的一污人工湿地年内投入使用;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七改”工程,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实施“四好农村路”三年集中攻坚行动,投资1.8亿,启动140.9公里农村公路改造,占三年计划的54%。6月份开展了创卫集中攻坚月活动,聚焦摸排出的1.2万个问题,全力对标整改。城区道路亮化工程即将完工,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五是民生事业扎实推进。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健全脱贫攻坚动态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政策供给,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村级公益扶贫周转房”项目。投资1.7亿元,启动德州市第二殡仪馆、妇幼保健院、职专综合楼和学生公寓项目建设。成功创建山东省食品安全区。“三医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四项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PM2.5,分别同比改善22.2%、17.5%、5.8%、20.5%。大力开展“大快严”集中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扎实开展地下水压采工作,封停深层自备水井232眼。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在党建工作中,一是政府党组还存在着党建工作不规范的问题,会议记录纪要不规范、不完整。

二是政府党组在思想建设理论学习上,存在不深不透、学用结合不够,部分党组成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强。三是在深入执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方面,防微杜渐的能力有待提升,对个别领域、部门监管不严,出现了违纪违法案件。四是在作风建设上,深入一线了解、解决实际问题不够经常,不够深入,出现了政务服务大厅被国办通报、扬尘治理反弹等问题。

(二)在重点工作推动中,还存在思想解放不够、开拓创新少,用先进经验解决我区当前实际问题还较少;

在推动重大事项改革、放管服过程中,落实效率还有待提升;在化解规划、国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企业盘活等历史遗留问题方面,还需加快推进;对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还要下大力气解决。

下一步,区政府党组将紧紧围绕区委决策部署,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党组建设,全面提升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水平,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全力提升执政行政能力,确保上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发展环境改善,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抢抓东部城区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不遗余力抓项目,争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强化争先意识,不断壮大财源建设,增强经济运行掌控能力,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持续推动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2.产业园区政府汇报 篇二

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s) , 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 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 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产业集群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组织是不同的, 它是介于企业和市场间的一个混合性组织。从集群内部看, 企业之间是市场关系 (纵向交易关系和水平竞争关系) , 从市场层面看, 集群又是一个有地理空间限制的, 具有高度分工和协作关系的组织。因而, 政府可以发挥多重作用, 而不仅仅限于单纯地优化“外部环境”。

1.1 集群企业的内在协作关系, 需要政府发挥“促进者和中间人”的职能

同类产品生产者的聚集是集群的基本特征, 这类企业聚集会在生产、技术、销售形成某种内在协作机制。但这种协作并不必然发生, 有时需要政府发挥“促进者和中间人”的职能。建立企业间交流的渠道和对话的平台, 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有利于产业集聚化的制度, 创造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创新体系的系统失效问题 (Roelandt等1998) 。

1.2 集群企业对公产品的规模需求, 需要政府担当供给者的角色

同类产品生产者在一地理空间的聚集是集群的又一基本特征。这类企业聚集会产生对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产业信息等公产品的规模需求。公共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服务越完善, 质量越高, 该区域对企业聚集越有吸引力。然而, 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性, 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行为来配置, 或者在政府参与下配置, 或者说需要政府担当供给者的角色。此外, 同类企业聚集会形成更激烈的竞争局面, 这往往导致共生风险和系统失灵, 特别是“柠檬市场”的出现, 只有政府的介入, 规范交易秩序, 才能有效地避免此类风险。正如弗里德曼指出:“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竞赛规则’的制定者, 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

1.3集群内具有劣势身份的中小企业, 需要政府特殊的扶持

集群一般是由中小企业所组成, 中小企业固有的身份劣势使其难以享有大企业在融资、公共服务、吸引高级人才及社会关注等方面的待遇, 事实上面对的是相对不利的环境, 弱势者需要政府更多和特殊的扶持。

1.4 实践经验表明,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是支持, 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在政府的产业引导和扶持下, 仅用1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蜚声国际的产业集群;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 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内100多个小型产业集群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波特, 2002)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得到蓬勃发展。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都设立了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扶持政策。我国浙江产业集群取得今天的成就也是源于政府提供的良好创业环境。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市场制度还不完善, 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和弥补市场缺陷。从集群角度看, 产业集群在我国虽然发展迅速, 但大部分仍处于幼稚阶段, 很多产业集群还停留在同一产业简单的聚集在一起, 还处于较低的层次, 既使那些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 其成熟度也不高, 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进一步发展问题仍比较突出, 较之发达国家, 特别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

2 政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2.1 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作为重要的制度供给者, 首要的职能就是制定规则, 并保证这个规则能实施;制定完善且配套的法律政策, 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 政府需要更新观念, 在制定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如鼓励自由企业制度、创新的分配政策和法律保障等。在集群创新活动中, 政府在制度、环境和政策层面引导创新活动的方向, 创建集群内部的研究开发体系, 刺激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创新、保护创新成果和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矛盾。要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还必须要健全中小企业的法律支持体系。一是要清理现有法律法规, 废除对中小企业有失公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消除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歧视。出台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从事区域急需发展产业的具体措施。对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要采取统一协调、公平、公正和适当倾斜的政策。二是制定地方性反垄断法, 制止大企业恶意对中小企业的挤压, 使中小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获得平等发展机会。三是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法律和制度, 逐步完善科技成果共享、技术交易法规, 规范个人、企业、科研院所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技术交易行为, 使技术交易活动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平环境中进行。

2.2 采取多种措施, 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2.2.1 政府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政府要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确定区域主导产业, 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 引领主导产业选择并促其向集群式发展, 并根据本地情况, 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专项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落实, 建立健全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与重点产业政策相配套的保障体系, 以保证产业政策与相关政策的协调与完善, 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2.2.2 建立产业园区,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产业园区可以集中贯彻政府的产业政策, 并能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地方政府要集中有限资源, 突出重点的优先建设与本地优势产业相关产业园区、商贸小区等。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优惠政策, 有选择的吸引具有示范性与凝聚力的企业在园区落户, 推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 逐步形成区域上高度集聚和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的优势产业体系, 进而带动产业升级和第三产业发展, 提高积聚效应。

2.2.3 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小企业集群生成

依据当地农副业发展特点, 在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 政府统一规划, 引进市场化、产业化机制,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型小企业集群, 如农作物加工业集群、中药材加工业群等。

政府积极扶持本地的传统技艺, 充分发挥能人的示范带动效应, 促成个体、私营和股份制经济快速发展, 逐渐形成小型化、分散化、产品特色鲜明的小企业集群。在这些小企业集群的基础上, 地方政府通过建设专业化商品交换市场, 或利用本地贸易企业和市场带动制造业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2.3 创造优良环境, 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2.3.1 转变政府职能, 增强服务意思

政府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软环境, 政府的政策、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因而政府应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来鼓励投资与产业集聚。政府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观念, 从过去的注重管理逐步走向加强服务, 实行“放水养鱼”, 在机构设置、项日审批、基地建设和市场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实行“一条龙”和“一站式”服务, 以简化程序, 增强服务。把一些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引入政府管理, 通过分权、放权等形式, 推进行政管理流程再造, 降低企业运营的制度成本。

2.3.2 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有效的公共服务

由于产业集群内部主体是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 一些必要的设施和产品很难由单个企业自主提供, 因此政府要积极发挥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在道路、环保、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上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3.3 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

目前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与融资服务的力度, 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当前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重点应放在改善政府信用、克服市场失灵、优化市场环境、弥补市场缺陷。要加快银行体制改革, 通过建立、健全新型银企合作机制, 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网络。要积极调整信贷业务, 在每年年度贷款额度中切块定向贷给中小企业, 对中小企业融资实行必要的倾斜。对科技含量高, 成长型的中小企业, 产品有市场, 效益好的中小企业, 要给予重点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银行, 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开办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贷款, 降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政府按照市场运行规律, 设立投资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基金等, 投资于正在开发而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领域的项目, 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

2.3.4 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 第一要统筹和整合现有政策资金。目前中小企业财政扶持资金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等问题, 需要对资金进行整合, 切实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二要清理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公共部门利用职权侵害中小企业利益。第三要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进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和债务重组的同时, 尽快建立完善失业、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 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

在税收政策方面, 一要完善现行增值税税制, 改进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规定和管理办法, 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要改革现行所得税税制, 降低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率, 取消技术开发费税前列支只限于国有、集体企业的限制。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机器设备, 允许实行加速折旧, 缩短折旧年限, 提高折旧率, 以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2.3.5 培育区域文化

文化是影响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是集群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创业文化是集群产生的“催化剂”, 诚信文化是集群企业协作的“润滑剂”, 创新文化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助推剂”。政府职能部门应与社会中介机构联合, 对集群内企业进行公正客观的信誉评级, 向社会外公布, 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大力推介, 对信誉差的企业则给予警示, 在必要时地方政府还可以运用法律、行政手段等对危及集群整体的败德行为加以干预。同时, 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建立行业自律性社团组织, 如同业协会、同业商会等, 实现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举, 共同规范市场秩序, 制止无序竞争。地方政府通过舆论宣传、树立先进典型等方式积极倡导创业文化、诚信文化、创新文化, 开放文化、竞争协作文化, 从而为集群不断升级奠定观念上的基础。

总之, 产业集群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 也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作用, 通过对产业集群的强有力的支持, 促进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当地经济的腾飞。

摘要: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力量,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应积极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采取多种措施, 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优良环境, 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政府作用,建议

参考文献

[1]Roelandt, T.J.A., and P.den Hertog, eds. (1998) , Cluser Analy-ses&Cluser-Based Policy in0ECD-Countries.The Hague/U-trecht:0ECD-TIP Group, 1998.

[2]迈克尔.波特, 李明轩等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3]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4]魏剑锋.产业集群发展与政府角色[J].统计与决策, 2007, (21) .

[5]赵中伟, 邵来安.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机理与地方政府促进其发展的措施[J].经济问题探索, 2002, (10) .

3.小政府推动大产业 篇三

8月20~21日,以“融入‘一带一路’,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辉煌”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针织产业集群年会暨“走基层,看纺织”中国针织万里行——走进嘉祥活动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举行。

此次活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中心、济宁市轻工纺织工业办公室、嘉祥县人民政府主办,嘉祥县手套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员部承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山东省经信委、山东纺织工业协会领导,济宁市委、市政府领导,嘉祥县政府领导以及来自国内产业集群代表,行业专家及嘉宾、新疆喀什英吉沙代表团、国内外知名手套企业、采购商、供应商等嘉宾参加了这次活动。

会上,与会代表从政策解读、外贸形势、社会责任等方面,纷纷对产业集群的发展献言献策。杨世滨表示,近年来,纺织产业的集群表现突出,针织领域,福建长乐纺织产业集群产值甚至在2013年的时候超过了千亿。可以说,纺织产业近几年呈现的是“小政府、大产业”的特征,小政府更有聚焦力,对产业发展能起到更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各地政府支持下,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得非常迅速。

政府搭台促产业发展

每一次谈到集群的发展,必然出现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的支持既是行业企业发展的期盼,又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我国204个纺织产业集群中,针织产业集群有40个,目前集群产值超过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一半的产业集群超过百亿,甚至有的集群超过千亿产值。针织产业取得的成绩,与产业背后的政府推动密不可分。以山东济宁嘉祥、浙江诸暨大唐、浙江桐乡濮院、浙江海宁马桥、江苏常熟古里为例,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域经济下政府支持的产业集群,发展得非常迅速。这些地方政府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推动针织产业发展,他们出台各项举措,在企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这些都对针织产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嘉祥县是中国鲁锦之乡,也是全国企业密集度最高、产量最大的滑雪手套生产基地,是中国手套名城。现有自营出口权企业24家,自主品牌20多个,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50多个主要城市设立营销机构,成为双星、李宁等知名品牌主要加工基地。近年来,为促进手套业发展,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嘉祥县委县政府以手套产业为平台,邀请行业协会、专家指导产业发展,出台多个扶持政策,建立了手套园区,最终形成了具有嘉祥特色的“总部经济+分厂+加工户”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一双小小的手套在融入“一带一路”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会上,王天凯高度肯定了嘉祥手套在援疆建设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嘉祥在新疆建设手套项目,用“总部+卫星工厂”的模式,真正为当地解决了就业,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非常成功。希望嘉祥能继续深入做得越来越好,进一步为新疆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为手套行业发展取得成功。

前不久,记者了解到,浙江诸暨市科技局正在跟西安工程大学联合建设大唐袜业研究院,鼓励袜业企业与大唐袜业研究院开展科技合作,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项目,科技局将给予实际交易支付金额的50%补助,鼓励企业加大袜业创新力度,极大地促进了袜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热情。事实上,诸暨市大唐镇各级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袜业产业发展。去年,大唐镇党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了六大专项整治工作,深入推进袜业产业转型升级。今年,袜业智库、电商园、袜博馆等工作已逐步开展建立,袜艺小镇也成为浙江省首批获批的特色小镇,并作为典型案例在新闻联播中重点报道。

一双手套、一双袜子,无一不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实现了产业的大发展。

从发展到升级

今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首次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会上,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吴义国对《意见》进行了解读。他表示,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国家经济增长动力和下行压力并存的情况下,要充分释放产业集群促进创新创业的活力,全面推动我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工作有:推动各地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大力推进互联网+产业集群行动;开展产业集群评价,完善评价考核和分类指导;推动建立产业集群联盟;以产业集群机制为载体,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王天凯分析了上半年纺织服装行业运行情况,他表示,产业集群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进入“十三五”时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要加大对集群发展的支持,为行业转型升级营造好环境。王天凯强调,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在科技、产品、管理以及营销模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加大集群与集群之间、集群与市场之间以及科研院校之间的融合。同时,要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杨世滨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拼的低成本,30年以后,讲产业升级,拼的是高成本。然而并非是被动地接受高成本,而是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成本,提高门槛,规避无效的竞争对手,使自身处于一个更高的层面中,从而展开竞争,实现产业升级。随着装备智能化以及从业人才素质的提高,纺织行业的就业已经从生存型就业转变为技能型就业,他强调:“成本高主要是人力成本高。努力加高自己成本的话,我们要做什么?首先是抢人,其次是抢人,第三还是抢人,最后是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使用培养人才,让人才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才能。”

4.区政府领导汇报工作总结 篇四

区政府领导:

依据2010年12月20日市局会议纪要精神,南谯区食药监局承担以下职能:

1、全面负责辖区内的餐饮服务许可和日常监管;

2、医疗机构(含个体诊所)的药品、医疗器械监管;

3、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建设、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农村食品药品监督网建设。围绕确保饮食用药安全这一工作目标,坚持整治与规范并进,着力提升饮食用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监督管理。

1、基本情况

南谯区餐饮服务单位839家,大中型餐饮单位129家,其中特大型餐饮单位5家;较大旅游景点农家乐餐饮单位4家;小型饭店404家;小吃店261家;学校食堂53家(大学

8、中学

18、小学

12、幼儿园15);工地食堂7家。食堂从业人员数302人,持证100%。2011年共计发放餐饮服务许可233家大中型71家,小型餐饮、小吃店162家。共出动执法人员1655人次,车辆726台次,共监督检查辖区内餐饮经营单位1026家次,立案查处12家,行政罚款21060元,取缔1家。

2、餐饮环节专项整治工作开展

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制定了《南谯区2011年打击违

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方案》,重点以火锅底料、自制调料为重点对餐饮单位开展了违法使用非用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执法检查,自2011年1月开展此项专项检查,未发现违法使用非用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加强了索证登记管理,张贴宣传画页20000张,食品添加剂公示牌59张。开展学校食品安全巡查:开展全面检查2次,检查学校、托幼机构食堂53家。其中持有效餐饮服务许可证38家,调查从业人员337人,其中持有效健康体检培训合格证明312人。肉类、食品添加剂等原辅料材料索证和台帐建立齐全的11家,检测餐具表面洁净度2980份,合格1887份,合格率63.32%。为了做到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杜绝隐患,现已对14家未获取有效餐饮服务许可证、29家索证登记不齐全、留样不标准、餐饮用具检测不合格等违规行为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立案查处2家。

开展春节“年夜饭”专项检查和中高考、唱响中国、南谯区桃花节、第四届农民歌会安全保障:实行全程监督,过程监管,责任到人,实现了“零事故”。

问题乳粉、“地沟油”等专项整治:联合多部门对辖区内的餐馆、流动食品摊点进行了明查暗访,特别是对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段进行了重点检查,共出动了执法人员100余人,检查相关经营户150户,未发现违法经营行为。

小餐饮规范试点:对全区小餐饮单位进行摸底排查统计(小型餐饮单位404家,小吃店261家)实行动态管理,针对小餐饮企业的特点,制定了日常监督检查量化评分表,做到管理人员清楚,经营业主明白。截至目前,共监督检查721户次,整顿规范了324户,责令改正121户。

3、加强《食品安全法》宣传

利用二郎庙会、“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食品安全法》宣传周、春节年夜饭等集中宣传活动。2011年共举办了各类培训班7期,培训人员1200余人,其中开展学校培训4期,培训从业人员626人次,发放五常法管理手册300余册,培训食品卫生管理员77人。

4、2012年工作安排

(一)严格许可审批,把好餐饮单位准入关。

从资料的申请、受理、现场审查、审批等各个环节明确了标准、条件、责任和时限,依法受理餐饮服务许可申请。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及时发放许可证;对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坚决不予发证;对已取得许可证后违法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许可证;对无证经营的,依法予以取缔。

(二)强化日常巡查,规范餐饮单位经营行为关

切实加强日常监管,重点做到 “四落实”。一是落实原料进货索证索票、台账登记制度,严防不合格食品原辅料流入餐饮环节。二是落实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和培训制度。三是落实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全程监督、量化评价、动态监督、分类管理。巩固A级单位,指导B级单位,强化C级单位,督促餐饮单位提升进位。四是落实餐饮具消毒管理制度。对大中型餐饮单位统一要求建立专用餐具洗消间,配备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消毒柜。严查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和解决整顿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处罚力度,规范经营行为,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提升服务水平,构筑餐饮安全保障关

坚持将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重点,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等形式,加大专项行动整治力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加强传统节假日、中高考、社会性集会重大活动餐饮安全保障,“十环节”确保重大活动的餐饮食品安全,切实防范食物中毒事故等事件的发生。

(四)加强原料检测,做好餐饮安全风险监测关

检测是餐饮服务卫生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通过食品原料安全风险监测,指导确定监督重点领域,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信息。真正建立起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科学监管机制,做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测、干预,实现预防为主、先发制人的监管理念。

(五)创建一条示范街,强化诚信经营引导关

5.产业园区政府汇报 篇五

我城区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成立了以中共**市**区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区长**为组长,以政府办公室主任和信息办主任为副组长的**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城区政府信息公开等工作。确定城区政府办公室为信息公开的牵头部门,负责城区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和完善城区信息公开目录和信息公开指南;城区信息办负责城区网上公开信息的编辑发布工作,进一步拓宽政务信息公开的主渠道;城区档案局负责制定和落实公开信息的档案编码规则;并要求各镇、各街道办事处、仙葫经济开发区、各部委办局、直属事业单位、公检法单位和双管单位积极配合,确保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制度,健全工作机制,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序开展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我城区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编制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其中包括制定了制定了《**市**区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区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区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制度(试行)》、《**区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试行)》、《**区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制度(试行)》、《**市**区政务网站信息采纳及奖励制度(试行)》、《**区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草案)》、《**区人民政府政务网站信息公开及内容保障实施方案》、《**区政务公开考核与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制度,城区每月对各单位信息公开工作量进行考核公布,并与每个本部门年终信息化工作评比挂钩,从制度、硬件设备、软件安全、相关人员意识等各方面,加强和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三、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获取途径简单

四、严格把关,规范政务公开信息报送、发布方式

五、加大宣传推动力度,不断提高信息公开面

为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影响,使社会公众进一步关注和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我城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墙报和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条例》的重大意义,重点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子网站加强宣传,不断推进信息公开工作。城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单位不断加快政府信息分类、梳理、编目进程,不断提高信息公开的质量。

六、提高要求,突出特点,保证上报信息的质量

(一)把握城区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找准上报信息的切入点。信息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体现服务城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报送信息要始终坚持站在为建设富裕**、魅力**、和谐**服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反映情况,服务民生。

(三)突出特色,把握上报信息的不同点。城区政府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做好上报信息工作,各部门就必须全面了解和熟悉自身实际情况,尤其是要突出部门特色。为此,城区政府始终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及时寻找和捕捉与其他兄弟单位相比的不同点,认真整理上报信息。三是突出地方特色。例如,通过城区旅游办将我城区吃、住、行、游等方面作为特色信息予以公开,不仅使群众能够方便及时的找到相关信息,也能够使群众能更深入了解**区相关文化。

(四)坚持求真务实,遵循上报信息的基本点。一是准确反映信息。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各部门在开展日常工作同时,把大量第一线的信息,基层的原始情况捕捉到手,特别是把那些领导不容易看到、听到的情况反映上去,既报喜又报忧,为各级领导了解重要的社情民意、解决基层问题提供了依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快速反馈信息。信息工作的活力在于快。对于突发事件和社会活动,必须及时收集,紧急报送,避免出现迟报、漏报和误报。例如,去年**市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城区信息办及相关部门将在责任社区进行的市容市貌整治活动实时作为动态信息及时准确反映到城区网站上,推动了城区网站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第三,建立长效机制是做好信息工作的保证。要保证信息工作顺利有效地运行,必须建立制度规范行为,整理队伍推动工作。城区政府建立了信息工作每月通报制度,落实了信息评先、奖励制度,用制度规范信息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城区政府每年组织各部门信息员学习,采取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尽可能为各部门信息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之尽快适应新形势下政务信息工作的需要,为信息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七、下一步计划与打算

城区政府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的安排和部署,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地推进**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更好地为**市建设法治政府、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大局服务。

6.区政府督查室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篇六

一、工作职能

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督办、督查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围绕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和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督查工作。

(二)对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工作目标进行分解、检查和督办。

(三)围绕区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区长办公会、专项问题会议以及区政府重要工作会议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督查工作。

(四)对区政府领导重要批示、重要交办事项进行督办。

二、工作情况

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区政府督查室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府督查室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紧贴领导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创新方法,较好地发挥了督查工作的职能作用,保证了政府决策和重要工作任务的落实。全年共督办各类事项46件,其中完成上报市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进展情况10次,重点项目进展8次,编发《督查通报》14期,《督查快报》6期,《督查专报》3期,《政务督查》10期,《每月工作进展情况督查表》12期,完成领导批办件4件,区委转办件2件,按时办结率达100%。

一、突出重点,促进各项决策、工作的落实,督查室紧紧围绕“三个重点”狠抓督查工作。一是围绕贯彻落实上级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抓督查。坚持把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放在督促检查工作首位,进行专项督查,及时拟定督查方案,适时组织督查活动,按时反馈督查情况。,先后承办重点项目建设、安全生产、农村学校及养老院供暖等督办事项23次,较好地落实了上级有关精神。二是围绕区政府中心工作抓督查。年初,我们将《市、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逐项分解、量化后下发到各单位、各部门,明确责任,每月一督查,并将督查情况整理成《督查月报》呈送区委、区政府领导,为领导掌握第一手区情资料,加强经济社会运行监测和研判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对政府全体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区长办公会议、全区经济会议等重要会议议定的事项,进行逐项梳理,全程督办,将进度与问题第一时间向领导进行反馈,有效推动了工作任务的完成。三是围绕领导批办事项抓督查。区政府督查室始终把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领导交办的事项作为督查工作的重要内容,先后对城镇“三年大变样”、校园安全、冬季取暖等领导关注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多次督导检查,做到了件件有反馈,事事有结果。

二、转变思维,不断创新督查方法,区政府督查室进一步健全了督查制度,完善了督查流程,创新了督查方法,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一)完善督查制度。建立健全督查工作责任制,对一些日常工作,明确专人负责,规范办理程序,使督查工作更加规范、更加严谨;对重点督查工作,制定了督查实施方案,将督查内容进行分解立项,明确工作重点、督查主体、完成时限和保障措施,提高了督查质量。同时,推行了部门“一条龙”督查工作方式。把具体任务和要求明确落实到各职能部门,要求相关部门每月定期上报各项任务自查情况,使各单位既自觉接受区政府的督查,又能够主动进行系统内部自查,做到督查工作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

(二)创新督查方法。做到了“四个结合”。一是集中督查与经常督查相结合。对重点工作,如重点项目建设、两跑四争等,我们集中时间集中人员进行督查;对日常性工作,如全区的各项目标完成情况等,我们采取一月一督查的形式,定期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展。二是直接督查与间接督查相结合。对一些持续时间较长的重点问题和重点工作,我们不但直接深入现场进行多次督查,还要通过不定期的电话等形式进行间接督查,确保工作不断档。三是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对一些易受干扰的问题进行督查时,我们采取不打招呼、直接深入到实地进行督查。例如在校园安全督查中,我们通过暗访,发现了很多实质性问题。四是专职督查与联合督查相结合。对涉及面广、任务较重的督查项目,我们充分调动区直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组织联合督查,形成整体优势,营造良好的督查环境。同时,为提高督查的权威性,凡涉及全局性的重要工作部署及督查事项,我们均采取党政联合督查的办法,与区委督查室协调配合,联合开展督查活动,共同通报反馈情况,增强了督查力度和效果。

(三)注重调研。在工作中,我们坚持边督查,边调研,努力提高督查工作水平。在推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撰写出有份量的专报材料,为领导正确决策服好务。督查大事实事时,对影响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梳理,找出了症结所在,及时、全面、准确地反馈了情况,为区政府决策和指导工作发挥了参谋和助手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督查室将立足全局,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日常工作中,我们一是严谨细致地做好领导批示件的办理,做到批必办,办必果,果必报,件件得落实,事事有回音。二是保质保量做好重要会议的贯彻和落实。在全面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我们将把工作重心向决策督查转移。计划突出“大”、“重”、“实”、“难”、“急”五条主线。一是以《政府工作报告》为重点,紧紧围绕政府重大决策、重大部署来开展督查工作。二是围绕政府阶段性的重要工作、重要部署和要求开展督查工作,确保重要决策、重要部署和领导重要批示等得以真正落实,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三是围绕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督查工作,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四是围绕发展中的难题开展督查工作,注重发现和研究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的作用。五是围绕区政府办公室全局开展工作,服从领导,顾全大局,积极配合其他科室的工作,为领导提供优质的服务。

同时,我们将在思想上、作风上和工作上积极实现“六个转变”。一是政治上更敏锐一些。紧贴领导意图,见微知著,提前介入,提高超前预测能力。二是服务上更主动一些。视觉前移,不等不靠,努力化被动为主动。三是工作上更深入一些。从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决策落实中的深层次问题,深入研究,使更多的情况和建议进入领导视野和决策。四是节奏上更快一些。增强预见性和计划性,力求把问题考虑在前面,工作开展在前面。五是作风上更严谨一些。严格把好每个关口,仔细审核每个细节,做到不成熟不上报。六是工作标准更高一些。全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写作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反馈质量和反馈水平。

四、工作建议

7.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 篇七

鉴于产业集聚的主体是企业, 因此考察政府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应着眼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长期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企业对政府行为及其政策长期范围的反应可以用脚投票, 即从该政府管辖区内转移。就公共品而言, 政府供给的公共品的价格、数量将直接影响本地集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当政府供给的公共品成本较低时, 集聚企业将会稳定存在, 而当政府供给的公共品成本较高时, 集聚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受到拖累时, 短期内企业会运用某些策略与政府博弈, 长期内企业则会向外地转移投资。除了公共品的供给之外, 政府对本地集聚企业实行的税收、污染等管制, 也将对集聚企业在本地的发展产生影响。从本质上讲, 本地政府的行为策略除了要合乎其政治利益之外, 也必将以财政收入状况来衡量自身行为的绩效。这就是说, 本地政府根据本地的各产业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对其管制的力度。对于财政贡献较少的产业, 政府对其重视程度将不会过高, 当然优惠政策也不可能向其倾斜;对于占据本地财政收入重要份额的产业将会给予重视和较大的政策倾斜, 有的甚至可能出现地方保护主义性质的政府干预。在集聚区域内, 由于集聚企业群的税收占据了本地税收的主要份额, 因此政府对集聚企业的种种政策将直接影响自身的财政收入。集聚群的形成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其对本地财政收入的贡献也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 因此, 政府对本地产业集聚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 集聚企业群与政府是互动的关系。正是由于政府与集聚企业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因此在企业集聚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提供公共产品

这是政府在经济运行方面可以发挥作用的传统功能。政府需要集中力量处理溢出效应特别显著或具有明显公共物品特征的问题。政府对基础教育、医疗保健和环境、住房等方面的投资, 配以适当社会福利措施能够为本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利益。当然对企业来说, 政府首先需要向它们提供诸如水、电、污水治理等公共产品的服务。产业集聚的优势之一, 就是能够获得比分散布局更有利的外部经济。在集聚区域内, 不同企业可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 从而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效率。因此做好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就是地方政府对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产品的供给, 不仅可提高集聚企业的经济效率, 而且还可在客观上为集聚区域增加吸引力, 使区外企业加入本地的企业集群, 从而提高集聚的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反之, 则会降低区域的吸引力, 甚至导致已有的集聚瓦解。江苏省苏州市的昆山近年来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多方筹资,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全面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 发展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方面, 实施了交通网、电力网、通信网、宽带网四网建设和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在功能性设施方面, 建立了口岸通关点, 提升了海关、边检的机构功能。在城乡环境整治改造方面, 实施城市主干道街景改造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建设了一批城市景观和休闲活动场所。完善的城市功能, 为外商提供了理想的投资环境和美好的生活环境。到2007年底, 全市累计注册外资超过200亿美元, 开工投产企业达2500多家, 主导产业积聚态势明显增强, 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民生用品已成为支柱产业,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值2007年底突破了1600亿元。

制度保障

政府对产业集聚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制度保障。一般而言, 制度包括非正式规则比如道德规范、社会风尚等和正式规则比如政治规则 (政府管制等) 、经济规则和合同等。在一定程度上, 产业集聚的形成和维系是需要得到政府的制度保障的。由于产业集聚的形成, 将会导致某一区域的经济结构呈现一种单一性, 集聚的企业将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管制对象和公共产品的接受者, 因此政府对产业集聚的作为或不作为将直接影响该类企业是否能够在本地区出现集聚。如果本地政府在地方经济中所扮演的是掠夺者的角色, 所提供的政策等制度是掠夺式的, 那么就可能对本地经济的主要成分集聚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产业集聚也必将瓦解。反之, 政府的行为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就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人均GDP现居浙江省县级前5位的玉环县, 原来是台州最穷的一个县。在玉环县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的思想解放、体制创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在玉环县经济发展的“萌芽阶段”, 政府大力发展“红帽子”企业;90年代初在玉环县经济发展的“扩张阶段”, 政府提出了实施“全岛股份化”, 采取各项超前政策措施, 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2000年在玉环县经济发展的“提升阶段”, 政府提出建设“科技之城”实施科技化战略至今, 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量的扩张变为质的提升, 使园区这一工业化集约模式在全县兴起, 逐渐形成了汽摩配、水暖阀门、家具制造三大产业集群, 三大产业集群的工业产值之合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33%。围绕三大支柱产业聚集了6000多家企业,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相互的竞争过程推动了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不同的营销途径促进市场范围不断拓展, 产品的配套互补推动了产品分工的高专精细, 这一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既有效提高了区域工业的整体水平, 又保证了行业具有充分的竞争能力, 产业的积聚效应使区域知名度不断提高。

维护市场环境

除了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和有力的制度保障之外, 作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和仲裁者, 政府还应提供一个安全、法治、公平和有信用的创业环境、就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 只有这样政府才能保障本地的产业集聚得以持续发展, 而不丧失集聚优势。比如, 产业集聚区域将会由于本地的企业集群而获得一种区域品牌优势。区域品牌优势将会由于本地集聚企业的行为而得到增加或减少, 这是集聚经济所特有的外部经济性质所致, 它既有可能是外部经济也有可能是外部不经济。但是从“搭便车”理论可知, 集聚内的企业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极易采取可能导致整个集聚瓦解的短视行为。在此类情况发生之前, 就无法完全依靠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行为规则来解决, 而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制来维护。改革开放以来, 温州围绕信用问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 温州有一时期出现了假冒骗现象, 市委市政府当时提出了“二次创业”, 比如在市政府组织鞋类企业在杭州大厦将假冒伪劣的鞋子销毁。正是在政府的严格干预下, 温州企业及时解决了假冒伪劣问题。温州人把这个阶段叫做“质量温州”。第二个阶段提出“质量立市, 名牌兴业”, 打造区域品牌。这一阶段是品牌阶段, 叫做“品牌温州”。现在则进入“信用温州”的阶段, 企业采取了赊销、分期付款等办法, 还引入了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信用交易模式。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中, 没有政府的正确引导, 温州的集聚经济是难以得到发展的。除了防止集聚内企业做出不利于集聚体的行为之外, 政府还要在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问题上对集聚内企业进行管制。这也是政府为了维护区域的整体发展环境而必须进行的干预。

调节经济

政府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是营造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发展环境, 即对集聚区域内的一些基本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行有效、适度的干预, 以提高这些要素的配置效率, 消除本地要素市场的泡沫, 保持本地经济和集聚体的可持续发展。不过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进行具体干预, 只可能对本地要素的配置进行宏观调控。企业所需的一般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土地和资金, 这是任何一个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的基本生产要素, 因此本地企业之间将会产生争夺要素的现象。对产业集聚区域来说, 当产业集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本地的要素资源便会趋向紧张, 价格也会不断上升。如果区域内出现这种情况, 那么本地的产业集聚体就可能面临着瓦解的威胁。目前如浙江一些产业集聚区域就面临着这些问题, 温州的资金外逃问题也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其实促使温州集聚体的企业外逃的理由不仅是土地这一要素价格上涨的问题, 劳动力和资金因素也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温州的土地资源非常匾乏, 人均耕地仅有三分多。随着工业用地需求的增长, 土地就显得更加珍贵。在瑞安, 2002年的工业用地需求在一万亩左右, 但用地指标只有1500亩。温州的郊县甚至镇上的土地现在每亩价格很多都达到了25万元左右, 而在上海郊区, 每亩地不过3万元左右。土地价格昂贵, 一般的中小企业还真的“买不起”。由于土地资源过于紧张, 对于企业用地, 温州还“强行”出台了一个规定, 即企业用地规模必须在4亩左右才能批准。但由于一般中小企业用地只在两三亩左右, 因此很多中小企业往往申请不到土地。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中小企业便开始考虑外迁。就连温州有名的生产工业电器的民营企业———正泰集团也面临着用地困难。尽管目前正泰的生产基地还在温州, 但其研发中心已搬到了上海。还有一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发现, 原有资源已不足以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这时就开始将重心外迁。温州永嘉沙头镇的百余户人家全部从事冰柜的外壳加工, 全镇的资金需求量在8000万元以上, 但是这些资金无法在国有的金融系统得到, 大都是通过社会借贷的方式获得。发展集聚经济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 可是现在温州反而是大规模的资金外流。对产业集聚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不可能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来处理生产要素的配置, 但是应关注这些可能甚至已经影响本地集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应根据本地的实际状况, 制定合理的政策来解决这些矛盾。

8.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的弊端 篇八

目前,新一轮的产业政策又卷土重来,在一些发达经济体中,美英以往一直反对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法国则致力于树立本国品牌的“冠军”;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包括巴西和中国也都实行产业政策。为了走出金融危机,甚至是有些國家的中央银行,特别是美联储,也在支持特定的公司和特定类型的资产。

一些政客假借拯救整个经济之名,实际是帮助自己的赞助者,借机推出有倾向性的行业政策。这样做的弊端十分明显。

不论什么样政治派别的经济学家,都同意政府应该对基础学科提供资金。然而,或许出于自用,或许为了是专利或特许证,私人公司也会对研发领域进行投资。这样的话,政府的介入就会阻碍私人公司对研发的投资。

如果界定两者之间的界限呢?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标准:政府涉及的领域应该是非竞争性的,一般性质的科学和技术。政府完成初级基础研发后,如果私营公司预见到有利润的出现,可以用于商业化,他们就会介入进来。

例如,互联网的产生就是由美国国防部下属的一个部门出资建立的,目的是研究如何将计算机相互连接。但如果政府出资建设某个搜索引擎或是社交网络平台,就显得不太合适了。

同样的,政府也不应该通过补贴、税收、法规、行政命令、贷款和投资来决定行业的胜负。这明显不会起作用,更糟糕的是,它还会排斥或是干扰潜在的、有价值的具有竞争性的科技出现。

1980年代,日本政府就是产业政策的积极倡导者。日本强大的贸易、工业和财政部门来主导运行经济的走向,结局就是泡沫资产的破灭、长达十年的迷失、三次经济衰退,出现了至今为止发达经济国家最高的债务和GDP比。

回顾过去,美国也有一批产业政策的倡导者——他们被称为“雅达利民主党人”。雅达利是早期智力游戏的制造商,如今已是明日黄花——甚至还没有吸取日本的教训,尽管日本投入了对“第五代”计算机和高清电视的研发,但其大量政府补贴并没有用于高科技领域,而投入了过时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例如农业,采矿和重工业等。

在过去几十年里,韩国、西欧和美国同样也有类似的现象。1980年,美国总统卡特为了连任,提出了建立“国家重建银行”的平台:也就是由工会和行业领袖牵头的委员会来决定如何投资数百亿的美元。而在随后的总统竞选中,自由市场派的里根打败了卡特,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如今,即便在美国,行业政策也在死灰复燃。其实,政府的职责应该是制定能源和环境总的指导原则,让企业家、投资者和消费者来决定什么是最适合他们的。政府应该对和这些问题相关的基础学科研究进行资助。如果没有政府的长期投入,任何一种政策都不可能起到作用。

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危机,临时出台的产业政策的真正效果还不能确定,政府应该制定出相应的退出机制,防止这种政策变成常规条款,更要杜绝政策寻租行为的出现。如今高负债的金融救助意味着未来的加税,这样就会阻碍资本和人力资源自行很好地配置,一旦失去政府这个保护伞,相关的行业就会失去竞争力。

产业政策在1970和1980年代以失败的结局告终,说明让政府来决定行业的优胜劣汰是一个错误的方法。

上一篇:窗边的小豆豆阅读感悟下一篇:学生会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