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4-09-30

浅谈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共9篇)

1.浅谈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一

浅谈我国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

我国地理基础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管是地理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地理教学模式创新,都取得了突破。同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广,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地理学科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然而,就当前的地理教育来讲,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作为处于经济弱势的农村,所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分别从农村初中存在问题(前言)及对策(正文)进行简要分析,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结束语)。【关键字】

地理教育、农村初中、问题、对策、展望

前言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问题解析

作为一名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对于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感触颇深。比如我以前所在的中学把地理课程归为“副科”,没有专门的地理教师,大部分是由年龄大的,非本专业的或是公务繁忙的行政领导代课,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我脑海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初中地理课的印象。针对当前江西农村初中地理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地理学科地位不突出,缺乏重视:

(一)中考地理为选考科目,分值低:

目前,在江西各地区初中地理虽纳入中考学科,但为选考科目,像今年南昌地区便以历史取代地理,就算考,地理科目的分值也很低,一般在30分左右。在当前应试教育占主导思想的大环境下,这无疑是把地理学科推向了边缘。

(二)地理学时少,只有七八年级开设:

由于中考分值低,学校把地理课程摆在副课的位置,配置的课程很少,一般一周一课时,而且九年级不用学习地理,和高中教育脱节。

(三)家庭及学生个人对地理学科出现曲解:

家长认为地理是死记硬背的科目,不用认真学,考前多背就行;学生则把地理当成了其它课作业的完成时间,甚至是放松时间。地理教育举步维艰,农村地区情况尤为严重。

二、用于地理教育方面的经费极度短缺:

(一)地理教育基础设施缺乏:

在乡村中学,连地理课所需的教学挂图、地球仪等基本的教学工具都大多不具备,更别提地理专门实验室了。老师用图多以手画或使用地图册为主,学生平时练习用的填充图在农村地区很少被订购。

(二)配套的地理学习资料匮乏:

笔者以前所在的学校是典型的乡村初级中学,在周边的几个乡镇属于中等,当时我们学习地理时没有任何的练习册等资料书籍,现在虽然有所改善,但资料仍然单一。

三、地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

(一)培养地理教师的师范高校不多:

就江西省来讲,本省开设了师范类地理专业的高校只有三所:江西师大、赣南师范学院、上饶师范学院,因此,专业地理教师总量上比较少,不能满足中学地理教育的需求。

(二)愿意到农村从事地理教学的高学历专业人才缺乏:

在农村,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整体师资力量存在着学历偏低、年龄结构老化、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只有少数几个中学具有专业地理老师,其他都为兼职。

(三)有的农村地理教师不仅地理专业素质不高,也缺乏进取精神:

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长期影响,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地位不高,同时由于课程少,工资待遇也偏低,这些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性、进取心和敬业精神。

四、地理教学模式单调,教学内容简单:

(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为主:

在乡村中学学校,由于学校、学生的不重视,地理老师上课也不怎么“上心”,教学刻板单调,大多数教师上课只顾照书念,完全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有限的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上课基本不用地图,教师也不会在黑板上绘图用图讲解,“一支笔,一本书,一言堂”就是农村地理教学的生动写照。

(三)所教的地理知识狭隘,局限于课本:

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缺少对外界的了解,原本地理课程是学生拓宽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原因,远远没有达到这个作用。

五、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机械化,缺乏积极性:

(一)死记硬背,考前突击:

地理在学生看来是副科,书上的内容背背就行了,平时连基本的练习册都懒得完成。再者,上课老师也是一遍遍抄重点,更是强化学生忽视地理的意识。

(二)性格内向,自主学习能力弱:

由于受生活环境影响,很多农村学生性格内向,同时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甚少,基础知识较差,在学习上依赖性很强,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远不及城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难以开展,有时造成教学冷场。

六、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缺少交流的平台,在职培训机会少:

(一)教研活动次数少,规模不大:

对于农村中学地理老师来说,几乎没有机会参加教研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校老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业务学习资金不足,培训名额少:

学习的地点因一般定在较大城市,要花费数额不少的差旅费,因此,原本很正常的学术交流、业务培训就成了农村地理教师难圆的梦。

正文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探讨

前言简要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初中地理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国家、学校、地理教师个人三种立场出发,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一、国家政策、资金保障: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农村地区地理教学质量跟不上,主要原因是缺少一支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地理教师队伍,因此政府应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改善农村地理教育环境,多培养地理专业人才。

(二)加快推进农村中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地理专业人才到乡村中学任教;农村中学地理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凡不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农村中学任教。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改善农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条件,农村中学办公经费应有一定比例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比如江西省便在高校开设农村中学教师培训基地。

(四)把地理定位中考必考科目,增加分值,提升地理的地位;

在应试教育当道的时代,考分永远是学生的命根,只有和考试紧密联系起来,才真正有可能把地理副科的头衔摘掉。

(五)加强政策性鼓励措施:

国家和地方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进行 “支教”活动,并在考研、考公务员上给予政策优惠。鼓励大学生自谋职业和到偏远地区工作,并对于选择到农村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予以生活补助,而且在其他有助于改善他们工作生活学习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二、学校更新观念,调整态度:

(一)充分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端正对待地理教师的态度,聘请专业的地理人才从教,整治当前地理教师“杂牌兵”,增加地理课时,丰富教学资源。

(二)为地理教师提供业务提升的平台和鼓励:

建立完善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鼓励老教师参加合格学历的进修,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历后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制定措施,奖励教师参加自学考试。通过观摩课、评优课、基本功竞赛、说课、论文评比等活动,大力开展业务练兵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没有建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地理教师的态度很难改变,评价时既要重视最终结果,也要重视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地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一)夯实地理专业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宽广的知识体系:

地理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教给学生远远超于课本的内容,引领学生真正进入无比精彩的地理世界。

(二)改进地理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

虽然灌输式教学方法有其优势,如:教师易控制教学进度,但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讲,它显得太单调乏味,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有一些教师能普遍运用的方法,如提问法和谈话法,开展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对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展望

对于农村地理教育的发展前景,总体上讲,应该是秉着乐观态度。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地理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归根到底是农村经济欠发展的问题。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加大,必将带动农村各方面的进步,其中便包括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地理教育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

关于地理教育师资的问题,笔者想到自己所学专业即师范类地理科学,学校的培养目标便是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班里大部分同学也是来自农村,随着大学生涯的结束,究竟有多少人又愿意回到养育他们的家乡,并在镇上的初中从事地理教育呢?其结果可能让人感到失望,当然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连爸妈亲人、老师教授们也时常教育我们要考研、要读博、要进重点中学教书,回农村似乎是很不光彩、丢面子的事,这些反映出农村地理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传统就业观念的改变,而这将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

【参考文献】

[1]周定.对农村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六安师专学报,2000,16(2):65~ 66.[2]张超等.《地理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夏志芳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4]郭玉英主编.《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 吴伟.中学地理教育堪忧现状及几点建议.2004.[6]潘洪建.活动教学界说[J].教育改革.1997,4:9-13.[7] 潘洪建.活动教学述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5(10):50-54.[8] 鲍振葵.“问答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地理教育.2003,6:62-63.[9] 刘峰.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建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2(3):122-124.

2.浅谈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二

一、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将资本市场分为弱型有效性、半强型有效性和强型有效性三种类型。

1弱型有效市场:当前的证券价格完全地反映了已蕴涵在证券历史价格中的全部信息。这一假设隐含着如下含义:任何一个投资者按照历史的价格或盈利信息进行交易, 均不能获得额外盈利。

2次强型有效市场:证券价格完全的反映所有公开的可用信息。投资者不能根据一切尽可能公开的信息, 如公司年度报告、证券交易所行情信息或公开的投资咨询报告等, 获得额外的盈利。

3强型有效市场, 就是证券价格完全的反映一切公开的或非公开的信息。

二、会计信息概念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会计信息按照预定的要求由此单位会计加工处理数据而形成, 为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包括三个层次:经营信息, 财务会计信息, 和管理会计信息。

三、会计信息与有效资本市场的关系

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是资本市场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根本动因。会计的目标就是要提供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许多国家为了保护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的利益, 都实行强制信息披露制度, 使得公开报告和披露会计信息成为在资本市场筹资的基本条件。因而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四、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虚假陈述情况严重

虚假陈述违背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原则, 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极大地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1恶意操纵利润。由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 上市公司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地位, 不断通过各种行为来获取私利。操纵利润一般包括两种情况:隐瞒利润。有些上市公司营业状况较好, 出于对税收, 政府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故意隐瞒其己获得的部分利润。捏造利润。通过制作虚假财务报表和文件, 美化财务状况。为了提高股票价格, 降低融资成本, 或为了提高发行价格。

1.2夸大盈利预测。对证券投资者而言, 盈利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投资决策, 是一个引导投资行为的重要信号。然而许多上市公司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 随意夸大盈利预测, 使盈利预测值和实际实现的利润值相差甚远, 严重影响到了相关者的投资决策有用性。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在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实际操作中,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报喜不报忧, 甚至隐瞒部分事实, 虚假披露信息, 误导投资者。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财务状况信息披露不充分, 和选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披露不充分。

3、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上市公司必须及时、准确地披露与报表使用者决策有用、相关的会计信息。因为及时披露会计信息, 能使报表使用者快速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最新财务动态, 从而作出正确决策。但目前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对过去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总结, 而对当期重要会计信息, 特别是不利信息则故意延期披露。

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不规范

4.1关联方关系披露不全面。违背《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的规定, 有些公司在实际操作中, 只披露其母公司或子公司, 而对其他关联方关系不作披露。

4.2交易内容披露不完整。违背《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的规定, 有些公司披露内容主要集中在购销商品或除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上, 其他类型的关联交易涉及较少。

五、应对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1、完善信息披露法规, 加大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披露违规处罚的力度

当前, 上市公司发布会计信息所依据的法规主要有会计法、各项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制度等, 这些法规的内容尚有待不断的修订和完善。证券监管机构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违规处罚力度。

2、提高注册会计师独立性, 建立会计信息披露监督体系

独立审计制度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在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现阶段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高职业道德操守, 规模化事务所和增强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职能作用。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董事会、管理层等独立运行。同时明确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有效独立运作, 建立对公司管理层的有效激励制约机制。与此同时, 建立科学、完善和行之有效的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控制度也是对解决会计信息披露失真问题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张金贵严慧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与监管工业技术经济04.06.

[2]、卢学英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与对策财金之窗07.12

[3]、田婕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06.04

[4]、李旭陈红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农业会计05.02

3.浅谈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三

[关键词] 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对策

一、我国现行资本市场法律监管体系总概

现行的资本市场法律体系主要分四个层次:国家法律:《证券法》、《公司法》等,行政法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部门规章:《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等,其他规范文件及法规解释:如《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办法》,这些规则给资本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受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的局限及中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的局限,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存在问题。

二、资本市场法律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资本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中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但发展之迅速,由于受经济体制转轨特殊性和资本市场规范经验的欠缺所限,中国资本市场别无选择地走上“先发展后规范”的道路,出现了资本市场法制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的局面。一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法律文件缺位,如《国债法》、《期货法》等基本的资本市场法律尚未出台,这严重地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全面规范化发展。二是各项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一些结构层次上的矛盾。中国目前已经颁布的有关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三百多件,其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制定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所占比重不足10%。很多重要的法律文件效力层次太低,缺乏权威性,直接导致了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冲突,难以有效地为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证券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存在缺陷,实际操作性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法律文件,但它们在立法定位上和具体条文中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公司法》赋予了国有公司特权地位,《公司法》第159条规定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或有两个以上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的有限公司才具有发行公司债券的资格。而《证券法》实际上是一部证券管理法,对于证券交易则无具体、翔实的规定。《证券法》将法律责任重点放在了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上,对民事赔偿只作简略的、操作性不强的规定,没有明确的对投资者造成损失进行民事赔偿的相关条款。在国外成熟的市场环境下,无论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或是中介机构违规违法,他们不但会遭到监管机构的处罚,而且投资者还可以控告他们要求赔偿损失。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违规违法后,大多只受到行政处罚,投资者的损失则无法挽回,反而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所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对《证券法》中有关民事赔偿问题、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法权限问题做出必要的修改,《证券法》在交易制度的安排、信息披露制度以及举证制度设计等方面也仍存在一些缺陷。另外,《公司法》在中小股東的权利保护、上市公司的退市等等许多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方面缺乏规定;

3.缺乏与《证券法》配套的实施细节和相关法律,如美国证券法律体系中有《证券信誉评级法》、《信托法》,我国则没有相应的规定。

4.与《证券法》相关的《公司法》缺乏有效保护少数股东权益的条款,与国际惯例不相符合。

三、解决资本市场法律监管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1.在立法方面,应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法律体系。亟需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等基本法律。抓紧制定《国债法》、《期货法》、《证券交易法》等资本市场的基本法律文件,尽快出台《投资银行法》、《投资顾问法》和《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法》等单行法。在立法理念上,应当转变计划经济下按照不同的企业类型分别对待的立法思路,向权衡各市场主体利益的思维模式转变。充分贯彻和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在立法技术上,应摒弃“宜粗不宜细”的粗放式立法模式,使法律条文更具可遵守性和可操作性。在立法内容上,对现行立法缺失的方面予以补足、修改不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条文。如证券民事责任法律制度就亟待全面规定。

2.加强超前意识,作好立法规划,虽然西方成熟市场的发展一般都要经过“问题一反思一立法”这样一条法律规范化的道路,但是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有大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参考,则没有必要等到市场出现波折或问题面临之后再来立法加以规范,而完全可以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以及对前景的客观分析,科学规划,适当地超前立法,完善证券监管法律体系,使之能较好地应对证券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可预期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市场变化保持灵敏反应。

3.制定与各项法律配套的实施细节与相关法律,立法过程中要注意与WTO法律相适应,特别是WTO规则的透明度要求,我国在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法律体系方面,需特别注意提高金融政策的透明度、公开性和统一性,及时公开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以及与其他成员缔结的足以影响其金融政策的协定,并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让WTO其他成员及其有关个人、企业了解。

参考文献:

[1]张忠军:WTO与中国金融法制的完善[J].中国法学,2000,(3)

[2]韦琴:关于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3]丁小巍汪毅:再论我国证券监管法律体系的完善[J].政法学刊,2005,(2)

[4]赵万一赵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法律规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

4.我国种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四

摘要: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大型种子企业也应迅速与国际接轨,种子产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应根据我国种业的实际情况,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种子质量,加强品牌意识,是我国的民族种业在现实无序的竞争中得以稳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种业发展现状、总结我国种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现阶段我国种子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关键词:种业现状品牌质量思考建议

前言: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首选措施。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种子产业是农业中最具科技含量的领域,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种子工程的实施,种子产业化体系的建立,种子经营和管理在农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种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种业应积极进行自我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立足于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我国种业做强做大,以适应新的形势。

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2000年《种子法》实施以来,国内种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种子企业产权开始呈现多元化格局,出现了一批育繁销一体化企业,外资企业达到近70家。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日渐突出,涌现出一批种子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子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催生了一批种业股票上市公司,中国种业开始呈现产业化雏型。

种子市场容量巨大,发展潜力较大

由于种子本身是种植业生产中的核心和源头地位,种子的市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明显的依赖性。凭借自身的垄断优势和核心技术,种业公司依托特定的种子产品,可以在市场中拥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同时,由于优质种子产品的一次使用性、不可替代性以及使用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市场对特定种子形成市场依赖的倾向。我国商品种子的市场规模在200-300亿人民币左右,但每年农民生产需要1200多万吨种子,真正由种子公司提供的种子在30%左右,种子的商品率低。

种子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促进了种业科技创新以及企业自主开发新品种的积极性,申请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的材料明显增多,每年通过审定的新品种数量也随之增多,新品种推广速度加快,良种覆盖率显著提升;

据统计,我国育种机构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全国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100多个,专门从事育种科研的专业研究所达450多个;相关单位先后对38万份种质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选育出各类农作物品种6000余个,科研育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等新品种的选育方面,一些品种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育种方法上,植物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育种方面也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种子产业在农业产业链中获利能力突出

现代农业中,人们对于作物产量、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已经使种子成为种植业中技术附加值最高的部分。兼具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双重特性,使得种子生产成为种植业生产和经营中获利能力最为突出的环节。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毛利率偏低,水稻种子、棉花种子和瓜菜种子的利率较高。但多数种子企业经营不容乐观,这与现有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水平及行业竞争秩序有很大关系。随着《种子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实施、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市场竞争秩序的优化,种子行业的利润水平将显著提高。

种子经营初具规模,种子市场空前繁荣

随着市场秩序逐步建立,国内种子经营集中度也在不断提升。1996 年以前,全国很少有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但到2000 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已有18个公司,在 1亿元以上的有7个公司;2002年年销额在5000 万元以上的公司发展到37个,1亿元以上的公司发展到14个,2亿元以上的公司有4个。到2005年,全国种子企业规模变大,50强企业资产共有 43 亿元,占全国种子企业总资产的26%,总经营额53亿元,占全国种子企业总经营额的20%。其中资产超亿元的企业有9家,经营额超过亿元的有14家,种子经营逐渐趋向于规模化。

我国种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国种业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并且种业本身也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得我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管理环境不畅

我国虽初步建立了种业法律法规框架,但在种业宏观管理方面仍存在政企不分、品种保护不力、执法环境较差以及与WTO规则相冲突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政企不分主要表现在国有种子公司仍由各级政府或他们的上级主管部门直接控制,尽管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各级种子管理机构和种子经营机构已经或者正在分开,但由于种子管理机构和种子经营机构大多数属于同一主管部门,且分设目的不明确、做法不妥当,分设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我国植物新品种选育者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育种经费基本上由国家提供,育

种者缺乏保护意识或无保护实力,而种业企业育种能力弱,造成育、繁、销严重脱节。

产业分散,聚集程度不高

作为世界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中国种子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产业相对分散,聚集进程停滞,绝大多数国内种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科研投入不足,以产销为主,经营产品同质性强,相互模仿程度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以玉米、水稻为例,全国29%的销销售集中在7-8家企业,而超过70%的销售则归属于营销链上的“游击队”。

全国没有一家企业净资产超过10个亿,销售额超过5个亿,我国现有8700多家拥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足100家,真正实现产业化运作的不足80家,多数种子企业没有品种权。和国际比较,2006年国内前10强的销售总额48亿元,相当于全球10强销售额的6%,只相当于孟山都销售额的22.0%,份额还是太小。

创新主体不到位,品种选育科技含量低

我国有近400多家公共科研院所从事农作物种子研发工作,人员达5万多人,可谓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但受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制约,科研单位还存在着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信息不畅等问题,种子企业之间、种子行业的科研力量之间缺乏分工协作,多呈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状态。

从基础研究看,我们的育种单位对于面向社会的公益性基础研究,如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严重滞后,科研追求“短、平、快”。从应用研究看,投入少和育种资源分散导致技术创新很难形成,科研上缺乏统一布局和资源的有效整合,育种项目多在低水平重复;项目缺乏明确目标,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导向,脱离生产实际需要;育、繁、推相互脱节,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且目前我国的品种选育还是以常规的品种间杂交为主,育种周期长、效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育种新材料、育种新方法和植物基因工程育种方面应用与推广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

现阶段来看,我国种业行业进入的主要壁垒有植物新品种保护、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资本需求、产业风险、规模经济性、技术要求、产品异质程度等。尽管我国对植物新品种实施保护,对种子生产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和实收资本制度,但由于市场监管难度大、整体执法环境差,资本要求低,种子科技含量低,产品雷同,规模经济未充分显示出来等原因,进入种业门槛较低。同时,由于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政企不分使得种业行业退出壁垒较高。“低进高出”壁垒的存在是造成我国种业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不大且呈无序竞争的主要原因。

对我国种业再发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种子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

2010年,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中专门提出了“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加快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这既是反映了国际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表明了今后我国种业发展要做强做大民族企业,提高与外资企业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种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种业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种业经营者面前的问题。综合种业发展的现状,建议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完善种业管理体系,规范种子产业发展

完善的管理体系,法制化、规范化的种业市场环境,公平、公正、宽松、有序的竞争机制,是我国种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首先,完善《种子法》及农业部门相关配套规章或地方性种子法规,从法律政策层面上,给予种子企业以宽松和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速扶持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子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国内种业集团化优势,逐步提高与国外种子企业的抗衡能力,大力推进我国民族种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

同时,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坚决地将种子管理与生产、经营脱钩,种子管理、种子协会和种子检测机构相互独立,将运动员和裁判员分开,并使裁判员公正执法,没有后顾之忧;不断提高种子管理部门在品种审定、品种保护、质量检验、转基因检测、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形成科学、完善、高效的执法管理体系,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种子产业竞争力,主体是企业,核心是品种,关键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潜力所在,种子企业应当逐步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的道路。国外种子公司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惜投入巨资,比如美国诺华公司平均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3.7亿美元,占其种子销售额的6%;而先锋公司平均年投入科研经费则高达1.8亿美元,占其销售总额的10%。因此,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一方面,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在种质资源利用、育种技术方法、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种子研发、产业配套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提高品种选育的速度和效率,使企业向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与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逐步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参与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种业企业家战略,培养高素质的种业企业家

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和重要竞争要素,是企业的决策者、拥有者和“委托者”,对企业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我国种业企业体制和观念等落后于工业企业,加上种业从业

人员又大多数来源于落后的农业,种业企业家更加缺乏。造就和培养一大批种业企业家是当务之急,应尽快启动“种业企业家人才工程”,创造有利于种业企业家成长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加大我国种业企业家的培养和培育力度。

树立品牌意识,完善营销策略

品牌是一种市场价值,是市场创造力,是扩大市场业务、获取利润的有力工具。一个种子企业,要想有竞争实力,必须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树立自己的品牌,让广大客户接受,得到社会的认可。比较看来,我国种业品牌与国外的杜邦、孟山都、先正达、先锋等跨国种子企业相比差距很大,起步晚、品牌意识不强、打造品牌力度不够,造成品牌效益低下,因此,打造种业自主品牌,提高种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树立品牌、完善营销策略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加强对自己产品的宣传;二是严格把关,保证企业经营种子的质量,以质取胜,树立品牌;三是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以此来占领市场,赢得客户。

建立种业风险保障制度,提高竞争力

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市场因素。只有加强风险意识,才能避免企业大起大落。建立灾害种子储备制度,对杂交种和进口种子或外地繁育种子的依存度和用途进行监控,对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企业提取一定的资金作为种子储备金,应急供应,平抑种子价格。建立专业化、规模化基地,避免因制种非技术环节过多或技术操作监督不到位所造成的质量风险。逐步实施种业保险制度,减少市场变化、政策调整、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损失。

5.浅谈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五

政法1205班 胡素云 121070241 【摘要】: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在传统的干部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起步较晚,因而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不合理的环节,尤其是公务员的培训制度更是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务员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效果的完善。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公务员培训 不足 解决对策

公务员培训,是指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职位的要求,通过种种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公务员进行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公务员培训是公务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政府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国家公务员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的执行者,因此政府管理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实现,要依靠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公务员的培训就显得尤其重要。分析我国现存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对我国行政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 公务员培训的必要性

1.有助于建立精干、高效、廉洁、务实的公务员队伍

公务员培训是公务员任职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能够优化公务员队伍,提高整体水平,学习公共管理理论和技能。此外,培训中所涉及政治思想有助于公务员转变思想观念,能够使公务员更具团结意识和廉洁意识。

2.有助于公务员知识、技能的更新,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和产业革命实质上市一场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我国现有公务员队伍基本上市由原来的干部队伍转化而来的,约有50%的人员缺乏金融、法律、财政、税收、计算等现代管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年轻的和高学历的人,其原先通过学历教育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完全适应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公务员只有不断的进行知识更新,才能使行政管理能力跟上形势的发展。

3.有助于提高公务员的士气

通过公务员培训,使公务员感受到国家政府对其的重视,意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正在进行着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任务,从而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士气,更加尽忠职守,为人民服务,形成朝气蓬勃的景象。

二.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观念陈旧

目前,我国的公务员培训观念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面临的是科技现代化和信息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整个社会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和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正在发生改变,但不论是培训机构的教职工,还是公务员,观念都比较陈旧,不能正确对待新问题,常常用经验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培训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中心工作的需要。另外,政府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没有把这项工作看作是新兴产业,也没有达成把公务员培训看作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的共识,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人感到培训的作用不大。因为培训者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就从心理上对培训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培训浪费时间、金钱和财物,只要干好工作、完成好任务,就没有必要搞培训。

2.培训形式老套

培训形式,也就是授课方式。公务员的培训一般是由组织者决定培训的内容、时间、地点,在教与学中,师生间的交流很少,老师在台上讲,学员在台下听,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趋于形式化。二是培训没有区分度,能力较高的和能力较差的公务员采取相同的培训方法,培训的渠道单一,没有建立公务员自我投入、自我“充电”的继续教育机制,与国外或港澳公务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充电”的情况反差很大,影响了培训的效率。这样的培训形式很容易导致培训失效或无效的结果,公务员培训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整个培训过程相当于只是走了个过场。三是培训主要是面向领导者,面向全体公务员的少,尤其是分级分类培训不够,各层次和各职位的公务员统一培训,而且培训多为一次性,没有将其看作是一项对公务员素质终身教育和连续开发的过程。

3.培训内容单一

一是忽略了公务员的科技素质的培训。传统的公务员培训的内容一般侧重于公务员的政治素质,往往忽略了公务员的科技素质。但随着行政环境的不断改变,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复杂多变,影响越来越深远,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公务员在科学的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实现行政管理的高效率。二是培训的教材和课程的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课程设置单一,缺乏权威性与吸引力,不能适应公务员培训的需要。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推出,新的学术观点不断提出,但现行的培训教材却难以适应这种发展。三是由于我国的公务员培训主要是利用党校、干校进行的,因此培训大多强调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缺乏公共管理知识培训和专业技术类培训,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对公务员业务能力的培训,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4.培训效果不太明显

尽管国家在公务员培训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培训效果却差强人意。接受培训的公务员多是迫于无奈,只是按上级要求走流程,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使得培训流于形式。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培训机制缺少活力,缺乏竞争,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和考核制度,难以形成培训质量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培训激励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将培训和公务员的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结合起来,从而严重影响着公务员培训的效果。

三.解决对策

1.完善培训内容

国家公务员培训在内容上既要注意专业训练,又要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体现以素养、能力为本的世界培训新潮流。一是注重公务员职业伦理素养的全面提高。要培养学员开阔的视野、柔软的管理、与其他组织、行业相融的能力、与其他职员的亲近感、信赖关系的形成能力、高尚的伦理观、国际感觉、国民视点,等等。因为知识的传授只是一时的,而能力却是长久的,要通过培训使行政管理者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使其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二是重视公务员政策研究与政策能力的培训。包括组织管理和人才育成、危机管理、职场生涯规划特别是政策研究和政策能力培训,把培训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公务员政策研究和制定能力。三是培训准备阶段的培训需求分析,即在设计培训的内容时,以公务员的需求为起点并区分培训的层次。培训课程要依据职位工作性质和不同对象设置,不同职位、不同职务的公务员,由于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培训内容也要各有侧重。使得各项培训课程能够满足组织与个体的需求,达到预期的目标,提升培训的针对性。

2.采用科学灵活的培训方式方法

各培训机构要根据公务员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特点,突破传统的培训方式,积极探索和采用一些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一是广泛运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角色扮演、分组研讨等教学方法,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使学员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二是要突破课堂教学、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其转变为课堂教学、应用研究、社会调研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模式,要延伸培训空间,重视行政实习和企业实习,让公务员到企业里去学习锻炼,不但可以学习到当前一些前沿性的理论,开阔其视野,而且可以使公务员了解到企业的运作状况,以及政府行为对企业的影响,这对以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的。三是培训时间要灵活。可以采取短期全脱产的形式,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培训,也可以采取半脱产的形式,做到边工作、边学习。尤其是在培训时间安排上不要强求千篇一律,可长可短,做到忙时少学,闲时多学,分期分批进行,以便解决好工学矛盾。四是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公务员培训工作中,延伸、拓展和丰富教学手段,将培训内容方便、直观、快捷地展示和传输给公务员。

3.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培训动力

鼓励和嘉奖公务员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工作成绩,把其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考核成绩和表彰、加薪、晋级等挂钩,改变那种得过且过的状况,实现公务员的优胜劣汰。因为公务员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知识水平和政策水平较高,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但如果公务员制度的激励机制运作不到位,就会造成机关工作的一些负面影响,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调动和发挥公务员的积极性。所以,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公务员的培训和升降奖惩结合起来,对于培训成绩合格的公务员,可以正式吸纳为公务员或转到合适的岗位上,对于培训不合格的公务员,撤消公务员资格,或不予转岗并给予批评甚至降职降级等处分;对负责培训工作的党政机关领导,把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

4.规范培训评估

对培训机构实行评估制度,对于提升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有着重要意义。一是加强对培训基地的资格审查制度。建立培训机构的考评认证制度。由具有权威的政府主管部门出面组织专家组,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对现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建立淘汰机制,并推出一批具有较高声誉、较强实力的专业培训机构;对政府部门委托施教机构承办的每期公务员培训班,有关部门也要进行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培训施教机构的重要依据。二是可以实行公务员培训计划备案制度。每年年底以前,下一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应将本培训情况及下一年的培训计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备案,各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备案,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三是培训评估要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之中。评估的目的在于测量和追踪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培训的绩效。因此应贯穿于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的实施乃至培训的全过程,考察培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评估培训是否符合培训目标。重点是对培训结果的评估,即对受训者培训后的能力、素质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情况的考察。包括听取受训者的自我反应、考察受训者的学习成果、考察受训者的工作表现和考察组织绩效等。

5.增强培训模式的市场化

市场化培训模式是指委托方和受托方双方签署的是短期合同,只适用于某项具体的培训项目与服务,一旦该服务供给结束之后,如果双方还有继续合作的意愿就必须重新讨价还价,签订新的培训合同。这是一种标准的购买合同关系,培训委托方出资向培训受托方购买自己需要的某种培训服务,培训受托方通过向培训委托方提供某种培训服务来获取利润。由于培训受托方具有一定的讨价还价权力和自主权,所以,培训委托方会在培训内容安排或培训经费的确定与使用等方面赋予受托方某些自主权、灵活性与激励措施,从而使培训更具灵活性。参考文献:

【1】 舒放, 王克良《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

【2】 叶绪江《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公务员培训体制改革》 【3】 张修学《公务员培训的国际借鉴》

6.浅谈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六

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程度与国家足球运动竞技水平直接相关,这一点已被现代足球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足球强国的成功经验所证明。

尽管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水平自我国足球职业化以来取得了一定进步,但面对世界足球运动迅速发展形势和未来我国足球事业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水平,完善青少年足球训练、竞赛组织管理体系,是目前中国足球界必须面对和重视的课题。而总结职业化以来青少年足球训练、竞赛、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借鉴足球先进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成功经验,根据足球运动发展规律及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技成长规律,加大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工作宏观调控力度,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有序、健康地发展,是实现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

竞技体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体育人才的竞争,没有雄厚的后备人才基础,没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大军,在竞技体育的竞争中就会始终处于下风。足球发达国家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非常重视,尤其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利用社会、学校、家庭、俱乐部的合力加大培养力度,形成了一条良性循环的路子。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是一个国家足球运动发展的基础。世界足球强国之所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都以战略的眼光对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因此,研究青少年足球运动对促进足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现实意义。

1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基层教练员队伍薄弱

1.2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不平衡,资金短缺

1.3政策力度不够

1.4青少年球员的出路得不到保障

1.5现行的教育体制束缚着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开展

1.6缺乏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整体规划

1.7没有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2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2.1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2.2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市场意识,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2.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4积极鼓励和引导俱乐部与普通中小学合作培养足球后备人才

7.浅谈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七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或货币当局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制, 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根据各种市场因素主要是资金供求关系, 通过一定的定价机制自主地确定资金价格。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标志, 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 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 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主要基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我国利率市场化实质性改革始于1996年。1996年6月1日,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开放, 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序幕。1997年6月人民银行规定, 各商业银行可用其持有的国债、中央银行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在银行间进行回购和现券买卖。这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成立。1998年后逐渐实现了金融债、国债的市场化发行。2000年9月21日, 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同时,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断扩大。2005年3月16日, 人民银行大幅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 并完全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2007年1月4日,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Shibor) 正式上线运行, 标志着我国向利率市场化之路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到2008年4月, 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再贴现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及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 (或等值的其他外币) 以上外币定期存款利率, 已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最关键的一步是完全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 把货币资金的定价权交给市场交易主体, 这也是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任务。

2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 遇到的阻力大、动力不足。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后期, 在改革初期, 改革的结果使大部分人都受益, 所以改革的动力和决心很大。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 市场化改革必定会使大部分人收益, 而部分人利益受损。因此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各种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会抵制改革, 使改革进程受阻。

(2)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多个金融领域的改革, 因此需要这些改革方案和进程相协调。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单独的、孤立的改革, 而是伴随着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对金融机构 (尤其是银行) 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的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改革。这些领域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到其他金融领域的改革进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3) 中国对银行业实行的是隐性的保险制度, 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目前中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政府不允许商业银行倒闭。为了冲销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 政府也多次对银行注资。政府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 有义务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政府充当银行的最后担保人, 会使银行风险和收益不对称, 可能激励银行高风险经营, 当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时, 政府又会成为银行高风险经营行为的最后埋单者。这样的隐性保险制度, 不仅会导致银行的道德风险, 而且当银行经营不善、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出现时, 政府和银行都会去掩饰这些问题。

(4) 尽管中国货币市场快速发展, 但是国债 (尤其是短期国债) 市场和票据市场仍然发展不充分, 制约着央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来有效地调节利率, 执行货币政策。首先, 货币市场总体规模较小, 市场发展不够均衡。交易规模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次, 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较为单一。我国货币市场交易客体品种较少, 且除了同业资金拆借之外, 其他货币市场工具都规模较小, 债券市场中, 短期国债的发行量太小。票据市场的主要工具为银行承兑汇票 (占95%) 。

摘要:本文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然后总结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对策。

8.浅谈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八

关键词:农村金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0.1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0-46-03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与推进“三农”经济的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成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农村金融是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效率,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有力的推动作用,就成为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另外,“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自1979年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为了配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农村金融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近年来,在确保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前提下,银监会逐步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增强市场活力。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民间资金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农村,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但是近年来受到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影响,商业化日趋严重,开始追求利润最大化,偏离了服务“三农”的目的,削弱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与此类同,农业银行最初成立的目的是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1996年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离,体制发生变化,农业银行开始从农村向大城市转移,逐步开始商业化,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严重脱离了服务“三农”的目标。此外,随着近年来国家粮油棉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和承担国家农业政策性业务的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小,政策性作用逐步消失。

二、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组织不完善

从1999 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四大国有银行大规模撤并31000多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农村的邮政储蓄只吸收储蓄不发放贷款。因此,现在农村剩下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干预、管制限制以及历史包袱),整个信用社为“三农”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力同样非常有限。可见,这些金融组织无法为农村提供较好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资金从农村金融组织转移到城市,资金大量外流的渠道主要是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运用非农化,逐年减少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使得农民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三)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从金融渠道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目前城乡资金呈现双向流动特征。从资金流入渠道看,农民进城务工收入逐年增多,通过邮政储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汇回农村地区;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和政策性银行给予再贷款支持,并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利用金融市场筹集社会资金以粮棉油收购贷款等渠道支持“三农”。从资金流出渠道看,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购买债券、拆借和上存资金等方式。鉴于农村经济产业收益率较低,农户等农村经济主体缺乏抵押担保品,一些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完善,相对来说,农村贷款交易成本高、风险大。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主要靠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为金融机构在农村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创造商业上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三)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尚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当前,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称。农业保险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深化的重要工具,是农村金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一方面,导致“三农”经济收入平稳增长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较高。缺乏抵押担保物品是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利用部分财政资金引导农村开展抵押担保创新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国际上,如荷兰等国家采取财政出资建立担保基金等形式,促进农村信贷发展;美国通过以农产品保护收购价格作为计价基础,要求信贷部门可以用农产品进行抵押担保。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大力推动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创新。

(五)民间金融处于初发阶段

由于货币管理当局对一切非正规金融持严厉管制的态度,因此民间金融仍然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从而只能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无法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的融资需求。

总之,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后者的融资需求构成了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也是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三、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构建适度竞争的金融市场

在考虑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和市场容量的基础上,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提供农村金融服务,鼓励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完善农村信贷市场,逐步形成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服务落后的状况。尤其是创建中小金融机构,迄今为止,农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那些中小规模的农户、私人企业以及乡镇企业,理想的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是能够为这些农村中小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充分的金融服务。显然,由于相对于大银行而言,中小银行在向小规模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上更具比较优势,所以应该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不过,目前有关农村金融改革尤其是针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各种方案,客观上都会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向中大型化发展。因此,在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进程中,必须注意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作用的有效边界。另外,小额信贷、民间自发的金融合作,互助会及其他的自发的借贷行为都应该是适合农村现阶段经济基础的金融制度安排。必须提倡充分竞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放松并最终解除对农村非(准)正规金融组织活动的歧视和压抑政策,从而使不同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之间出现良性竞争的局面是十分必要的。现有改革方案并没有认识到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重要性,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扩大金融服务(包括数量和品种),满足农村融资需求。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中,才能有足够的信息比较判断不同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从而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目前,在解决农村信用合作社历史坏账的问题中就存在一个道德风险问题,即部分农信社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把正常情况下造成的呆账归结为历史包袱。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下,这一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而放开民间金融,将非(准)正规金融纳入正规金融轨道,是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实现充分、自由竞争的最佳制度选择。

(二)发挥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改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维护金融稳定,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党的管理以及鼓励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扩大试点等方面,地方政府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一是加强诚信建设,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二是做好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包括农村信用社及其联社在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关系实行属地化管理,各省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法规指导本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自律性管理。根据《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的要求,试点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由省级政府明确一个主管部门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并承担风险处置责任。地方政府对于推动这类事实上已经存在并且对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有积极意义的新型机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维护金融稳定,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四是在其财力和税收优惠权限范围内,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充分发挥当地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风险担保基金或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在地方政府权限内,也可对支持“三农”的金融机构给予税费优惠。 五是鼓励担保机构和担保方式创新。有条件的地区,可由政府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参股,成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各种担保机构的发展。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如增加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发展农业信贷保险,发挥保险在农村信贷中的保障作用。

(三)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创新

银行体制在近年来经过无数次改革,农村金融得到了改善,但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三驾马车最初设立的目的和作用已被改变,商业化目的越来越明显,不再是专门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国家应对此加以重视,特别是在解决资金大量外流方面,三驾马车要加强合作,积极推进农民小额信用贷款,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另外,农村金融机构完善风险管理模式,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要探索多种形式的风险补偿方式,在总结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在农村地区探索各种类型的信用贷款模式。鼓励农村金融机构运用“龙头企业+小额贷款”、互保基金等形式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同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各类与农产品期货市场、订单农业生产相联系的新型贷款方式,发挥订单农业、期货市场在抵御风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各种类型农业保险在农村地区的试点和发展。再者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该制度的有效运作能够发挥存款类金融机构相互间的承保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参加存款保险,缴纳存款保险费,将有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和市场退出机制。存款保险的有限补偿制度,有助于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意识,发挥市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思魁.浅论我国新农村金融体系新构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08).

[2] 黄延信.农村金融应继续改革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2010,(12).

[3] 叶海燕.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决策导刊,2009,(09).

9.浅谈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九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题目:浅谈工商银行组织结构问题及解决措施

院(中心、所)学

号 年

级 专

业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考试分数 教师签字

经济管理学院

2011级

工商管理 组织行为学

浅谈工商银行组织结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 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经济的市场化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中国工商银行基本上是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演变而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其机构设置仍带有明显的机关特征,未摆脱行政事业单位的行为模式,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场反应滞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严重制约了其他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对“全能化”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和加入WTO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工商银行必须仔细审视组织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使之真正成为以市场为导向、有序竞争的市场主体,提高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组织结构,市场化,银行再造

II 浅谈工商银行组织结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 录

1.中国工商银行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 1

1.1工商银行经营结构设施···················· 1 1.2省、市及县区支行的部门划分及特点·············· 1 2.中国工商银行现行组织结构设置的弊端 ···············2.1内部组织结构存在的不足之处·················2.2外部组织结构存在的不足之处·················3.对中国工商银行组织结构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2建立配套的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使用系统··········3.2建立完备的信息决策支持系统·················3.3.1优化分销渠道,提高客户忠诚度 ·············3.3.2注重优质客户的开发和关系的维护 ············3.3.3发展客户经理制 ····················4.结束语 ·····························致 谢·······························参考文献 ·····························

III

2 2 4 4 5

5 6

7浅谈工商银行组织结构问题及解决措施

1.中国工商银行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1.1工商银行经营结构设施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纵向不是按现代金融企业要求依据市场、客户和效益设立机构,而是仍然采用与行政区划相对应、多层次的分、支行制,其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式,即: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等基层网点五个级次。

1.2省、市及县区支行的部门划分及特点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都是按照类似的部门划分设置组织结构,甚至有些地区的县区支行为便于上级支行的垂直领导,也会按照上级行的模式设置全套的部门体系,并且在每一个部门中都设有处、科、股等级别,在组织结构上呈现很长的纵向管理链条状态。

中国工商银行组织结构横向上设置有三个特点:一是按照业务、产品设置专业部门,而不是按客户需求类别设置部门;而是经营体制上体现为“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三是在业绩考核上偏重规模,而忽视效益和质量的提高。浅谈工商银行组织结构问题及解决措施

2.中国工商银行现行组织结构设置的弊端

组织结构决定了银行的管理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银行创造和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一个企业是否能顺利达到经营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结构的完善和优化程度。中国工商银行基本上是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演变而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组织结构的设置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

2.1内部组织结构存在的不足之处

(1)按照业务种类或产品设置内部组织结构。以贷款为例,这种内部机构设置实际上违背了信贷资金内在的运营规律,客观上也容易造成各信贷部门相互扯皮的现象。既不利于银行自身对于现代资金的管理,使得银行的信贷风险难以有效避免,还给客户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使得一个客户可能要同时与多个部门打交道,延缓了客户服务态度。

(2)机构设置行政化。由于银行内部设置有着很强的行政色彩,银行的内部结构中行政部门越来越多,它们在银行的结构部门中所占比例过高,使得银行内部结构愈发臃肿。机构设置的行政化还表现在强调机构设置时的“上下对口,左右看齐”,纵向联系十分紧密,形成一种浓厚的官本位管理结构。正是这种结构,使得银行的历次结构和人员精简循环反复不仅达不到好点的效果,反而是部门越简越多,银行队伍越来越大。

(3)部门分工不明,职能重叠。我国传统银行机构庞大,部门林立,人员众多,使得银行成为一个“小社会”。一些管理层上的后勤服务人员在数量上甚至超过了业务部门,但是在提供服务时却往往相互推诿责任,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

2.2外部组织结构存在的不足之处

(1)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目前中国工商银行机构的设立不是从经济效 浅谈工商银行组织结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益和银行业务发展需要设置,而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由于过于追求机构层次与政府层次的对应,形成了一些经营规模小、效益差、经营发展无望的低效机构,带来了巨额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人员工资费用等。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技水平的进步,银行机构整体营销成本增大,这种低效率、高成本的机构明显消弱了工行的盈利能力。

(2)委托代理链条过长,市场反应滞后。在中国工商银行现行金字塔式的(3)管理模式下,管理信息沿着总行、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一级下管一级的渠道传达,流通环节多,传递渠道长。这种信息传递模式使总行制定的营销政策无法及时、准确被基层行执行,基层行在营销过程中收集到的客户需求信息和对工行的服务的意见也无法及时反映到总行,存在市场反映滞后的弊端。

(4)管理费用居高不下。组织结构体系中管理机构多,经营机构少,从总行到省分行再到地区中心支行,都是管理机构,都不从事具体的业务经营,只有营业所、储蓄所才是经营机构,才从事存贷款、代收付和结算等业务。如此庞大的科层结构和众多的管理人员,俨然是一个准行政系统,不可避免会滋生官僚主义、本位主义等弊端,也使得银行经营管理费用膨胀,经营效益较差。过多的管理机构必然带来过高的成本费用和过低的经营效率。

(5)缺乏系统的经营成本核算机制。要想使中国工商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按照经济的原则进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就应建立一整套分产品、分客户、分地域的经营成本核算机制,使经营活动有法可依,有本可算,否则,经营活动业务就是盲目的,业务决策就变成“权利”的体现。

综上所诉,中国工商银行组织结构上存在种种弊端严重影响了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浅谈工商银行组织结构问题及解决措施

3.对中国工商银行组织结构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形成与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改变组织结构及企业文化是涉及面广、具有探索性质、协调性极强的高难度工作,极富挑战性,没有高层领导者从始至终的关注是不可能成功的。工行的高层领导者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到工行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在全面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工行组织变革的的方向和方法,并坚定信念,利用言传和身教,通过他们展望未来的能力影响下属们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并及时处理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再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部门间的矛盾,准确把握变革的进度和方向,引导变革成功。高层领导者有必要持续的接受决策相关者们的反馈意见。高层领导者必须始终如一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变革,这是工行组织结构再造成功的根本保障。

3.2建立配套的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使用系统

(1)加强对现有人力资源存量的开发。银行是服务性行业,银行业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营销活动有效性,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是工行应始终坚持不懈的抓好的一项工作。加大对员工的业务和技术的培训力度,突出抓好关键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培训,积极培养各业务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或业务专家,并逐步完善培育机制。

(2)大胆引进优秀的银行管理人员,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加快建立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以及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事业的良好环境。

(3)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氛围。彻底摒弃“官本位”的思想,建立以行员等级序列为主,管理职务序列和业务职务序列为辅的晋升体系,不失时机的把政治靠的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成功实 浅谈工商银行组织结构问题及解决措施

施流程再造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建立有效的指标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新的组织结构仅是重新构建了组织外壳,保证正确处理部门间关系,保证组织长期、安全、有效运转的基础应是一套科学的财务核算和绩效考核体系,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

3.3建立完备的信息决策支持系统

(1)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大集中工程。建设各类经营管理信息自动采集、加工和转换的信息披露平台,开发各种分析、应用、管理系统,搭建起完善、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2)加速推进信息系统国际化。建设统一的支持多分行、多语种、多时区的业务应用平台,提高业务处理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国际化程度。

(3)构建统一的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金融产品平台。建立单一视图的企业和客户信息系统,加快开发客户关系分析、客户营销等业务应用,实现系统自动识别客户类型和客户等级等功能。

(4)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加大应用产品规划和整合力度,加强前、中、后台各业务处理的资源共享,建立需求整合的专业队伍,推进业务产品设计和应用开发的深度融合。

3.3.1优化分销渠道,提高客户忠诚度

要帮助优质客户对个人账户进行整合,帮客户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并教会客户如何使用,否则,一般客户看到电子银行等新的金融产品一是会害怕不好用,而是害怕不会用,仍旧会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使柜台人满为患,服务效率低下,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

3.3.2注重优质客户的开发和关系的维护

如果中国工行拥有一大批优质客户,将极大的增强经营实力,同时将大大提高品牌形象和社会地位,因此能有效开发和维护优质客户,是银行经营的一项非常重 浅谈工商银行组织结构问题及解决措施

要的工作。

3.3.3发展客户经理制

客户经理制是国际上大商业银行塑造企业形象和营销业务的一种通行做法,它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面向市场的营销方式,是现代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对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

4.结束语

中国工商银行的组织结构市场化再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的三位联动,需要银行高层领导至始至终的关注和积极参与。此外,它不仅需要中国工商银行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其经营环境的配合,这些经营环境包括金融法规的完善、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等。浅谈工商银行组织结构问题及解决措施

致 谢

由于水平有限及阅读文献不够全面,必有疏漏之处,研究深度也不够,请老师和同学提宝贵意见。感谢老师对我孜孜不倦的指导,感谢专业人士的见解。

参考文献

上一篇:项目部工程管理计划下一篇:《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