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精选8篇)
1.建筑材料 篇一
建筑测量
第一次:ABCAABAABB判断BBAAAAABAA 第二次:BBCBBBCAAC判断 ABBBBAABAA 第三次:CDDBDCDCBDADACCDDACD 第四次:BCDCBBCABDBCCADACBDB 建筑材料A
第一次:CBDCBCBCAD判断 AABBBAAAAB 第二次:CCCBBBBBBD判断AAAAAABBAA 第三次:BCDADBAABC判断AAAAAABABA第四次:AACCAABBAB判断AAABBABAAA 建筑构造
第一次:ABDAABADBA判断ABABABBBAA 第二次:BBCADCABCA判断ABABABBBAA 第三次:CBCBCCBCAD判断ABABABBBAA 第四次:BAABBCDABD判断 ABABABBBAA
2.建筑材料 篇二
1 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材料技术的发展使建筑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推动下的建筑新思潮, 例如表皮主义、生态建筑、解构主义等。虽然在现代建筑理论中, 建筑空间与形体仍然是建筑设计时的重点, 但我们发现建筑的体块、平面、立面面的形式构成在建筑设计中已经开始弱化, 相反建筑材料的运用以及表皮注意的兴起在众多建筑思潮中逐渐凸显出来。
面对当前资源紧张、环境恶化、温室效应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 而建筑在人与环境的关系当中起到的是媒介的作用, 其设计和建造对于环境尤为重要, 因此从建筑材料入手, 研究新型建筑表皮材料是建筑设计必然方向。
新型建筑材料极大地推动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 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保护土地资源、缓解能源紧张的需要。工业技术和建筑行业是相互依存的行业, 两者互相影响, 对国民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在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的伴随下同时进步的。新型建筑材料是通过利用一些建筑废弃物再生产的新兴产业。绿色节能建筑的兴起为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航线。同时也带动着由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行业进步。目前, 资源紧张已成为限制建筑行业前进最大的阻碍。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浪费, 同时还要减排降污, 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作为关键环节的建筑材料行业必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才能保证建筑行业向着既定的目标有序健康的发展。
2 表皮材料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伴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 建筑表皮的运用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建筑表皮的发展使建筑形象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各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上, 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进步, 使依托建筑表皮来实现的建筑形象愈发的丰富多彩。
2.1 表皮材料与视觉审美
建筑表皮的美观性直接通过表皮材料的外观属性表现出来。建筑表皮相对于建筑就像是美丽外衣, 而建筑材料相对于建筑表皮好比色彩斑斓的布匹。建筑材料通过不同的组合搭配的新方式使用, 建筑外观会呈现出别样的视觉感, 给人新鲜感, 因此建筑表皮的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发挥不同建筑材料的特点, 充分展现其艺术性。
对于现代建筑的审美, 给我们最直观就是历届世博会上的各国场馆以及各国代表性体育馆。通过发挥不同新型材料的质感、颜色、性质的特点, 将建筑的视觉审美完整的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在实际的建造使用中, 新型建材的运用也产生了新的效果。
2.2 表皮材料与功能需求
建材的选择对于设计意图的表达起着决定作用, 但实际的设计工作中, 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选择都是为了纯粹的表达设计意图, 然而更多的是建筑本身功能的需求, 也就是说, 建筑的功能同样影响着表皮材料的选择。比如新型建筑材料就具有传统建筑材料所不具备的环保节能的特性。现代建筑发展更加青睐于智能建筑、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等新型建筑, 因此, 建筑的功能需求决定着表皮材料的快速发展。
2.3 表皮材料与生态安全
面对当今环境污染压力, 如何通过建筑表皮实现建筑的生态安全已成为建筑设计的主要课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可持续发展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 如何通过建筑表皮材料实现生态安全的目标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例如一些建筑已经使用了新型表皮材料, 包括天然建筑材料或可自然分解、可重复利用的材料等加工而成, 这样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由此来看, 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
新型建筑材料是根据现代建筑的需要, 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区别于传统建筑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使用、节能环保等特点。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作用。
表皮设计中材料的运用是设计关键所在, 相比较于传统的建筑材料, 其在建筑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视觉审美特征的基础, 还包括对功能、环境等的方面表现。使用功能作为建筑的根本, 更能够体现出建筑表皮对于现代建筑发展的作用。而环境作为建筑与资源、建筑与人的载体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 通过新型建材为人类创造出安全、舒适的建筑环境以及功能完善的建筑才是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的方向。
建筑表皮直接由建筑材料组成, 而表皮又是作为建筑视觉审美的直接体现。两者的关系决定了建筑材料的灵活运用和处理方法直接关系到建筑表皮的表现。建筑材料的发展不仅决定着建筑表皮的多样化, 同时带动着建筑行业的进步。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建筑行业的崛起, 各种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对于解决目前的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 它不仅能够代替传统建筑材料完美的使用功能, 还具有传统材料不能够解决的环境协调作用。在保证功能使用的基础上还能够极好的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 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对于建筑表皮具有引导性的影响。达到了现代建筑所追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建筑视觉审美、学科发展进步等一系列的目标。
4 结语
新型建筑材料引导建筑表皮的发展, 但是要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在表皮设计中的作用还要做到:首先, 新型建筑材料不仅是单纯的建筑表皮的组成, 还要达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使建筑的物质与精神都能得到提升;其次, 生态建筑材料的生产与应用要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充分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 妥善处理好人类长期发展与当前利益之间的矛盾, 注重材料的循环再利用;第三, 新材料的使用不是一味的追求科技和创新, 要注重本土化材料的使用, 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还能够突出地域文化;第四, 新型建筑材料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 能够体现生态环保的需求, 充分利用风能, 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 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可想而知, 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舒适安逸的生活, 对于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也起到了改善的作用。伴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以及建筑表皮的进步, 建筑行业终将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将来呈现给我们的将会是另一种繁荣的景象。
摘要:建筑材料是建筑的基础, 合理的使用建筑材料, 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性能, 不仅能够对建筑的安全、实用、美观、舒适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自然环境。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 极大地推动了建筑的发展, 而建筑表皮作为建筑最直观的表达, 表皮材料充分展示了新型建材与建筑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表皮,新型建筑材料,节能,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美]朱迪.A, 朱瑞克, 建筑表皮[M].刘冠楠译,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休罗芙等.生态建筑设计指南.粟德祥等译,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3]唐丽主编, 建筑设计与新技术新材料:从世博建筑看建筑发展, 天津大学出版社.
[4]夏海山, 城市建筑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绿色建筑对建筑材料的要求 篇三
关键词:环保建材 绿色建筑 重要任务
一、绿色建筑概述
这里所提倡的“绿色建筑”是一种概念.或者说是—种象征并不是指具体的建筑绿化、房顶绿化和环境绿化。总的说来,绿色建筑是以节能、环保、无害、舒适为目标,以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为手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达到建筑与环境和谐的新型建筑。为此.在绿色建筑
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建筑物与环境的协调—致性与自然
的协调、统一性;其次,在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中要充分利用光能、风能等自然能源,达到绿色环保的效果。而且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建筑物在施工中产生过多废弃物和垃圾。把建筑废物和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加上对建筑物室内的合理布局。运用先进的环保材料进行装饰,为居住者和使用者创造安全、舒适、有益健康,且能接近自然的生活空间。
二、绿色建筑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建筑材料是建筑的基础,又是建筑的灵魂。即使有再开阔的思路, 再玄妙的设计,建筑也必须通过材料这个载体来实现。
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中的“居住环境保障技术”、“住宅结构体系 与住宅节能技术”、“智能型住宅技术 ”、“室内空气与光环境保障技术”、“保温、隔热、防水技术”都与绿色建材有关。
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 农业或城市固态废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 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绿色建筑材料,将绿 色建材的研究、生产和各种新的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三、绿色建筑对建筑材料的要求
绿色建筑对材料在资源利用方面的要求可归纳如下:1尽可能地少用建筑材料;2使用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3尽量的使用占用较少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的建筑材料;4使用可再生利用、可降解的建筑材料;5使用利用各种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
少用材料对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作用不言而喻。耐久性好的材料对于能源节约、减少固体垃圾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材料的耐久性对于室内空气质量也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耐久性越好的材料导致的室内污染越少。
绿色建筑强调减少对各种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对于建筑材料来讲,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表现在使用节水型建材产品,如使用新型节水型座便器可以大幅减少城市生活用水,使用透水型陶瓷或混凝土砖可以使雨水渗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在建筑中限制使用和淘汰大量消耗土地尤其是可耕地的建筑材料(如实心粘土砖等)的使用,同时提倡使用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如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以及建筑垃圾等制造的建筑材料。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高性能水泥、高性能混凝土等既具有优良性能同时又大幅度节约资源的建筑材料,发展轻集料及轻集料混凝土,减少自重,节省原材料。
充分利用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对减少资源消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损坏但经加工处理后可作为原料循环再利用的性能。可再生材料一是可进行无害化的解体,二是解体材料再利用。具备可再生性的建筑材料包括钢筋、型钢、建筑玻璃、铝合金型材、木材等。要对不同材料分别回收,形成再资源化系统,利用建筑废弃物制成建筑部品。钢铁(包括钢筋、型钢等)、铝材(包括铝合金、轻钢大龙骨等)的回收利用性非常好,而且回收处理后仍可在建筑中被利用,这也是提倡在住宅建设中大力发展轻钢结构体系的原因之一。可以降解的材料如木材甚至纸板,能很快再次进入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在现代绿色建筑中经过技术处理的纸制品已经可以作为承重构件而被采用。
四、当前建筑材料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我国是一个资源人均占有量贫乏的国家,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相对不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较大。建筑材料业—直以来都是高耗能行业。建筑材料的能源、资源消耗需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解决这一矛盾,一定要
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良好的节约环保理念。只有大力推行节能、节电、无害环保建筑材料,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实施,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
五.结语
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的基础,它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效果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将绿色建材的研究、生产和高效利用能源技术和各种新的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建筑材料领域正在研究的“绿色混凝土”、“高效保温材料”、“储热材料”、“再生利用型材料”、“健康功能型材料”、“太阳能电池窗户”、“墙体屋面光电一体化建筑材料”、“绿色装饰材料”等绿色建材与各种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空调节能、通风
节能、屋顶节能、墙体节能等)结合,可以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和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洪雯,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对亚洲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8.11.
[2]李伟华.将国政.茅靳丰.梁大伟 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 ,2010(5)
4.水工建筑材料 篇四
[文 摘] 水利工程建筑物的混凝土经常受到渗漏的威胁,渗漏会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为了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必须了解水利工程混凝土渗漏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本文论述 了水利工程混凝土产生渗漏的原因、渗漏处理的原则以及渗漏防治措施。[关键词] 水利工程 混凝土 渗漏 防治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 都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混凝土本身为透水介质,因而在水利工程中发生渗 漏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长期的渗漏不仅会使得钢筋锈蚀,而且还会引起混凝土的钙化 反应,进而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结构疏松,耐久性降低,严重的可能会使水利工程结 构产生安全隐患或导致破坏。同时由于渗漏的作用,使得有压水渗入混凝土结构内部,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1]。渗漏产生的原因
渗漏发生后,需要对渗漏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具体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 修补处理方案,原因分析是制定经济与合理的修补处理方案的前提与基础。
2.1 变形缝渗漏成因分析
变形缝为沉降缝、伸缩缝和抗震缝的统称。因为变形缝为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因而在水利工程中,变形缝位置为渗漏水的主要位置。变形缝的止水设计防水等级高,变形缝及止水材料均选用耐久性良好的材料,但在实际工程中,大部分变形缝处存在渗 漏水的情况,其原因可以从设计、施工和材料三个方面来解释。
设计中如果设计的密封止水材料的尺寸和变形缝尺寸不合理,将导致密封止水材料 的伸缩率小于变形缝的长期变形量,这样外水会通过接缝渗入混凝土结构内部。施工中 如果不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将容易导致止水带周围混凝土有蜂窝孔洞、止水带位置偏移、止水带焊接不严密、密封材料嵌填质量差等问题。如果止水材料选用了劣质产品或未选 用合适的止水材料,如在高腐蚀性环境中仍选用橡胶类止水材料,均易造成止水材料的 老化与腐烂,形成渗水通道。
2.2 混凝土裂缝渗漏成因分析
混凝土为脆性材料,其抗拉强度远小于其抗压强度,当混凝土结构上的拉应力超过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在混凝土结构上将出现裂缝(裂缝多半为弯曲裂缝,而且是拉裂缝)。根据裂缝形成原因的不同,可分为温度裂缝、凝缩裂缝、干缩裂缝、碱骨料反应裂缝、超载裂缝、钢筋锈蚀裂缝、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等。根据裂缝发展深度的不同,可以分 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和表层裂缝。对于裂缝成因的分析应根据结构内力大小、混凝土 材料性能、混凝土施工时的配合比、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营环境等方面着手,一般混凝土 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非单方面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组合引起的[2]。渗漏处理的原则
渗漏处理是为了消除渗漏给水利工程建筑物带来的危害,增强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 性,最终达到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目的。渗漏处理方案必须根据渗漏调查、渗漏原因分析 并结合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条件和特点,综合选择适当且经济的修补方案。渗漏处理一般采用防水堵漏的方法。为了能有效地止水和降低建筑物内部的水压,防水堵漏应尽可能的靠近渗漏源头,这样有利于建筑物的稳定。渗漏修补一般应选择在 无水期或枯水期进行。如果必须在有水状态下进行修补,应严格遵循“上载下排,先排 后堵”的实施原则。渗漏防治措施
4.1 变形缝渗漏防治措施
水利工程建筑物在变形缝位置出现渗漏时,首先考虑采用热沥青进行补灌,当补灌
沥青效果不明显时,则应采用化学浆液灌浆,一般化学灌浆材料选用聚氨酯和丙凝浆液。
4.2 基础渗漏防治措施
岩基渗漏一般采用帷幕灌浆技术,用加深加厚阻水帷幕来达到对基础防渗的目的。帷幕灌浆是将具有胶凝性的浆液或化学溶液,按照规定的配比或浓度,利用机械(或浆 液自重)对之施加压力,通过钻孔、埋管或其它方法把浆液压送至岩体或其它物体(混 凝土,砂、充填土等)的裂隙、孔隙或空洞内,形成一定宽度的阻水帷幕,以减少渗流 量或降低扬压力的工程措施。
帷幕灌浆的设计一般包括灌浆压力、帷幕灌浆深度、帷幕灌浆的厚度和长度等4 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在地质条件、建筑物质量等条件的允许下,使用较高的灌浆压力 是有利于工程防渗的,但灌浆压力不宜过高,太高的压力容易产生地层的隆起,并且在 遇到有较大孔隙、裂缝时,较高的压力容易造成大量吸浆现象的发生,使浆液流到不需 要防渗的远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帷幕灌浆形式确定后,除了封闭式帷幕灌浆要深入 基岩外,悬挂式帷幕则要计算其深度。悬挂式帷幕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坝基扬压力允 许值、地层透水性、坝基排水措施等因素,结合大坝工程的实际需要,参照渗流计算成
果及其它类似工程经验综合考虑。防渗帷幕的厚度主要由工程地质条件、大坝基岩的防渗标准、幕体本身的密实性、稳定性以及帷幕允许的水力坡降来决定。帷幕深入岸坡内 的长度,同样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来确定,且宜延伸到正常蓄水位与地下水位相交处或 相对隔水层处,与河床部位的帷幕连成整体。
当地质条件为非岩性地基时,一般可在建筑物上游采用粘土截水墙,粘土铺盖或进 行粘土灌浆和化学灌浆等方法以改善下游的排水条件等[3]。
4.3 裂缝渗漏防治措施
在裂缝渗漏处理之前,应先根据裂缝发生渗漏的原因、渗漏量的大小、渗漏范围以 及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等情况,分别采用以下几种处理措施。(1)表面处理
在裂缝产生的部位,用水泥砂浆(适用于较宽缝隙的裂缝),环氧树脂(适用于微
裂缝)对裂缝部位表面进行粘补、涂抹和嵌补等,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表面裂缝。对于 裂缝渗漏量较大,但对建筑物影响较小的裂缝,可采用钻孔导渗或埋管导渗。钻孔导渗 一般采用风钻在漏水裂缝位置一侧钻斜孔,穿过裂缝面,使漏水从钻孔中导出,然后封 闭裂缝。埋管导渗即沿漏水裂缝在混凝土的表面凿若干上小下大的槽形,先在渗漏集中 的部位埋设引水铁管,然后用棉絮沿裂缝填塞,使漏水集中从引水铁管中排出,再采用 防水快凝砂浆或快凝灰浆快速回填封闭槽口,最后把引水管封堵。(2)结构内部处理 对于只需要防渗堵漏的裂缝或浅缝,可采用水泥灌浆,但对于渗透流速较大、裂缝 开度较小(小于0.2mm)以及受温度变化影响的裂缝,应采用化学灌浆处理。(3)内部处理与表面处理相结合
对于影响建筑物结构强度的裂缝,除了要采取内部处理外,还需要进行表面修补,以达到防渗、结构补强的效果。
4.4 散流或集中渗漏防治措施
当混凝土结构存在空洞、蜂窝、抗渗标号低和不密实等缺陷时,易造成水利工程建 筑物出现散渗或集中渗漏的现象。对于大面积的细微散渗及水头较小的部位,一般采用 表面涂抹抒法,如流速较大,可先用麻丝或棉絮楔入孔洞,以降低流速和减少漏水量,然后再进行堵塞;对于大面积散渗,可修筑防渗导水;对于建筑物内部混凝土密实性差、裂缝孔隙比较集中的部位,可用水泥和化学灌浆;对于涵洞壁很薄,漏水范围大,且缩 小洞径不影响用水要求时,可采用内衬钢板、钢筋混凝土或预制钢筋混凝土块,套管可 采用铸铁管、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等;对于集中射流的孔洞,流速不大的,可将孔洞凿 毛后用快凝胶泥堵塞。
4.5 绕渗的防治措施
绕渗的防治措施一般为开钻孔灌浆、开挖回填和加深齿墙等。在选择处理方案之前 要先了解渗漏部位和地层的水文地质条件[4]。
4.6 点漏的处理
灌浆堵漏法对于孔洞较大、水压较大且漏水量大的孔洞封堵非常适用,也可用于内 部蜂窝孔隙较大、密实性差的混凝土渗漏和回填。灌浆堵漏法要先将漏水孔口凿成喇叭 形,然后用快凝灰浆把灌浆嘴埋入,并封闭灌浆管四周,使漏水沿管集中排出,然后再 用高强度砂浆回填至原混凝土面,必要时可以立模养护。待高强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沿灌浆嘴顶灌浆。
当漏水孔较小且水压不大时可采用直接堵漏法。先将漏水孔凿毛,并把孔壁凿成与 混凝土表面接近垂直的形状,用水冲洗净槽壁,然后使用快凝止水灰浆捻成与槽直径相近的圆锥体,待灰浆开始凝固时,迅速用力堵塞于槽内,并向孔壁四周挤压,使灰浆与 孔壁紧密结合,封住漏水,外面再涂抹防水砂浆保护层。
漏水孔洞较大且水压较大的情况,一般采用间接堵漏法。首先清除漏水孔壁的松动 混凝土,并将孔洞区域凿成适合下管的孔洞,孔洞深度根据漏水情况确定,将胶管或塑 料管插入孔中,使得渗漏水能沿管流出,然后采用快凝灰浆将管四周紧密封闭,待凝固 后,拔出导水管,采用与直接堵漏法一样的方法将孔洞封死。有的情况也采用木楔堵塞 法,即先把漏水处凿成孔洞,再将一根比孔洞深度短的铁管插入孔中,使水顺管子排出,用快速灰浆封堵铁管四周,待灰浆凝固后,将一根外径和铁管内径相当且襄有棉丝的木 楔打入铁管,将水堵住。最后用防水砂浆层覆盖保护。结语
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施工往往具有体积大的特点,因而在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着一些安 全隐患,再加上水利工程的建筑物常年处于有水环境中,出现渗漏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了解水利工程混凝土渗漏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是解决水利工程建筑物渗漏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5.建筑材料协议 档 篇五
甲方: 乙方:
甲方因
工程建设需要,决定由乙方供给建筑材沙子和碎石。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相关法律规定,经过充分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货物数量及价款
甲方在建设工程中需用乙方供给的建筑材料,供货初步商定材料沙子
元/立方米和碎石
元/立方米(含发票),如果由于其他原因致使供货量不足量,按照实际的供应材料款额计算。
二、货物质量
1、乙方供给甲方的建筑材料,材料质量需按材料质量标准执行,以现场所进材料进行检验,并附有原产品检测报告及合格证,抽验不合格的产品甲方有权拒绝使用。
2、乙方供应甲方使用的建材必须保证质量,承担对所供应建材质量问题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以及赔偿甲方所有的损失。
三、交货方式
1、乙方对其供应的建材应汽车运输至甲方指定的施工
地点,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
2、乙方应当及时供货以保障甲方正常施工,如有交货延误,应承当由此给甲方带来的一切损失。
3、甲方验收货物后,应向乙方开具收料单。
4、乙方根据甲方的需求可直接供应甲方下属的各项目部。
四、货款支付
1、货款支付方式为人民币结算。
2、自甲方接到货物并验收合格后,凭甲方所出具的收料单,按
立方米结账,甲方将货款一次性付清。
五、违约责任
乙方对于其提供货物的质量、数量以及交货时间和交货地点等必须符合甲方的施工要求,否则由此带来的损失乙方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并向甲方支付货物总价款的1%的违约金。
六、争议的解决方式
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七、其他约定事项
八、本协议自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九、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盖章):
代表人:
****年**月**日
:
代表人:
****年**月**日
6.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管理探析 篇六
根据材料在工程建设不同阶段作用, 可将材料管理分为建筑初期的采购价格管理、材料使用过程中的供应管理以及建筑工程后期的存储管理等。
1 材料供应管理
1.1 充分掌握工程材料法律法规
充分掌握《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建材采购和使用的相关规定, 以及《建设工程材料采购验收使用综合台帐》对进场物资的流程规范。严格按照行业法规进行建材的检验、采购、使用和管理[2]。
1.2 材料采购过程中的管理
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 须严格把握材料质量这一关。因此在材料采购初始阶段, 需考察材料的生产经营商的相关资质, 审查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手续和经营能力, 以及生产企业售后服务情况。对该企业生产的相关材料的质量认证进行考察, 严格控制采购材料的质量档次。同时, 收集该企业建材在建筑业界的口碑、该企业的信誉、售后等信息, 通过建材的实际使用者的信息对企业能力及其生产的材料进行甄别, 鉴定。
材料的采购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材料购买数量的问题, 对于不能实现随需随购的材料, 应进行分批采购, 计划储存。对于能够实现零星购买的材料, 可以不必批量购买, 从而减少存储开支。因此应尽量对材料的数量和采购方式进行合理规划, 使经济效率达到最优, 从而降低材料使用成本。
在材料价格管理中, 采购模式的对材料成本的影响不容忽视。合理的采购模式在材料价格控制、材料质量控制以及材料运输费用控制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对于建筑企业各个部门, 分别设有自己的采购人员, 因此其采购批量小, 管理不方便。而采用集中采购模式, 使采购、储备、配送过程的管理更加方便, 集中采购由于采购数量的增加, 使采购成本相对降低。
建筑施工过程中, 应根据采购物资的特性, 建立多元化的采购模式。对于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物资, 应采用战略伙伴的采购模式, 这样可以降低采购风险, 缩短采购周期。对于种类繁多、价格多样的材料, 应采用竞标采购模式, 这样既能保证所采购材料质量上的优势, 又能保证材料价格上的优势, 同时使采购行为更加规范化。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建立良好质量口碑的供应商, 可以采用定向采购的模式, 确立定点采购单位, 采用商家直供方式, 减少中间环节的不必要消耗, 同时在直供模式下, 应定期更新直供单位, 以做到优胜劣汰。
1.3 材料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在材料管理的起始阶段, 应该了解工程整体流程进度安排, 掌握不同时期各类材料的需求情况。及时协调好材料管理相关部门并签订有效合同。在材料尚未购置前做好存放场地、仓库以及运输路线的安排工作。这是材料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
施工过程是劳动主体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也是材料消耗的消耗过程。该过程为材料管理的实施阶段, 首先应做好材料质量的严格把关, 确保工程使用的材料符合建筑材料规定要求。其次应该根据施工不同阶段材料的需求情况, 合理安排材料的平面的布置。再次, 材料使用过程中应建立材料限额和余料回收的制度, 减少材料的损失和浪费, 使建筑成本有效降低。在施工过程中, 应该严格根据使用计划进行, 避免材料的不合理消耗。
施工结束后是材料管理的盘点、收尾阶段, 此时应该做好材料使用账物是否相符, 对不相符的找出原因。对材料过程中使用出现的错误应及时纠正或追究责任, 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提出审核。对剩余材料应及时清理回收, 并进行退库或转移, 以减少材料的浪费。
2 材料价格管理
2.1 掌握市场信息, 降低材料价格
材料成本占建筑成本的60%左右, 因此材料成本和价格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成本的大小[3]。材料价格具有不稳定、水平差异大、工程期内价格可比性差以及受工程周期跨度影响大的特点。为了有效做好材料价格的管理工作, 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 掌握材料价格动态变化趋势。同时应采用按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式, 使材料价格在整个工程周期内保持稳定, 从而消除价格波动影响。引入价格竞标承包机制, 并签订相应的协议, 防止价格上的纠纷。
2.2 充分利用市场, 合理安排运输
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用量大, 如果出现调度不合理, 由运输费用导致材料成本上升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 材料运输费用也应作为材料价格管理一项内容。在材料采购过程中, 应考虑供货地点距离施工地点的距离, 在价格合理、质量合格的情况下, 应尽量采购离施工地点近的企业, 以减少运输成本。在施工过程的不同时期, 材料的需用种类和数量不同, 应将材料分时段运输, 防止发生材料不必要转移额外消耗的人力、物力。
3 材料存储发放管理
对于建筑材料, 在不同的施工周期所用的材料种类不同, 所以对于尚未使用的材料和施工后期使用的材料等, 应考虑合理存放的问题, 因此材料的贮存和发放管理显得尤为重要[4]。
对于材料储备管理, 应采用集中储备的方式。如果材料储存过少则会影响施工进度, 如果储存材料过多, 又会造成资金浪费, 增加财务风险。因此集中储存能够使材料数量和结构控制在最优水平。
对于建筑材料, 应建立专门库房进行存放, 以免由于露天存放造成材料质量和使用寿命降低导致的建筑质量的下降。对于型号种类较多, 难以区别的建筑材料, 应做好标识工作并分类存放, 以免引起材料混淆造成的工程质量不合格和材料浪费等情况。
对材料的发放管理, 能够有效控制材料不良使用等造成的浪费情况。在材料发放管理过程中, 应建立严格的发放管理制度, 对于按定额使用的材料, 应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 并采用分时期分批次发放的方式。对于单产单进的材料, 应根据当前时期的使用情况, 建立材料发放计划。对于易损耗、已维修的材料, 需采用交旧领新的发放方式, 若造成丢失的需要进行折价赔偿, 以降低材料消耗。对于发放的材料的去向及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了解, 及时回收剩余材料, 避免造成损耗和浪费。同时材料发放员应建立详细的材料发放档案, 有效监督材料的发放情况。
4 结论
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 建筑材料作为建筑成本的主要部分, 需要进行严格监管和控制。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管理探究, 分别从材料采购管理、材料价格管理和材料储存发放管理方面提出了以下几项措施:
1) 掌握国家建筑材料的相关法律法规, 严格控制建筑材料采购的质量和价格,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采购模式, 以提高建筑质量。
2) 对材料价格管理, 需充分利用市场价格信息, 在确保材料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采购价格, 同时根据施工情况合理安排材料的调度, 以降低材料成本。
3) 建立严格的材料存储发放制度, 根据材料质地和具体要求采用集中储备、专门储备和分类储备等方式。对于材料发放管理, 以严格管理制度为约束, 并建立详细的材料发放档案以备查用。
摘要:建筑材料管理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建筑材料管理, 分别从材料供应管理、材料价格管理和材料存储发放管理三个方面对材料管理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采购管理应从价格、质量和采购模式入手;价格管理应从市场信息和自身调度入手;存储和发放管理应从严格制度和详细档案入手。
关键词:建筑材料,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汉文.论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建筑材料管理[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20:133-134.
[2]《建筑施工手册 (第4版) 》编委会.建筑施工手册[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王涛.关于企业材料价格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分析[J].管理纵横, 2005.
7.建筑工程建筑材料检测的作用分析 篇七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材料;检测;作用;对策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材料不但品种多样,而且性能非常优异。像近年来出现的保温隔热材料、吸声材料、轻质高强材料等,为人们的居住及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保障。所以,为了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建筑材料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筑材料检测概述
目前,我国对建筑材料的检测主要针对一些基本材料如水泥、粗细骨料、建筑钢材、瓷砖、防水材料等。建筑材料的性能检测包括多项内容,如水泥需要检测细度、凝结时间、强度等;骨料需检测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堆积密度等;钢材需检测屈服和抗拉强度、冷弯、伸长率等。要想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取样的多少和部位、环境温湿度、强度检测时的加荷速度、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建筑材料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外观质量检测和成分检测两种,外观质量检测主要是查看材料品种、尺寸、规格及标志,检查材料是否出现质量问题和缺陷。对建筑材料的成分检测主要包括无损检测和有损检测两种方法。
二、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检测的重要作用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因此加强对建筑材料的检测,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这是一个急需得到行业认可的影响建材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安全方面。建筑是建筑材料与人工综合而成的结果,选择合适、绿色的建筑材料对建筑的整体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具体而言,最重要的影响是对安全方面的影响。检测建筑材料的目的是除去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以防质量不过关的材料流入建筑行业。如果建筑施工中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则一定会影响建筑的质量。因此,在检测建筑材料时,不仅应要求材料的强度、韧性、性能、环保等方面都符合相关标准,还应在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考虑其科学荷载程度,以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材料的性能不符合建筑要求等问题。
(二)经济效益方面。材料的检测在建筑经济效益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的整体效益,不可为了降低材料成本,而人为选择质量不过关的材料,或在检测时忽视材料的质量问题。虽然暂时选择质量较差的建筑材料可降低采购成本,但这样的行为很可能降低建筑的耐久性,进而影响建筑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
(三)适用度方面。选择检测合格的建筑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项目的质量,并确保建筑项目准时、高效完成。此外,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还可以使建筑符合项目设计,使其整体性能达到预期效果。
(四)建筑外观方面。在绿色经济时代,建筑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自然化,因此,建筑材料也应具有这两个性质。然而,越是吸引人们眼球的建筑设计,在材料选择方面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建筑材料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使用检测合格的建筑材料才可能将建筑的设计特点体现出来,才能促使建筑的设计向着更加美观、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三、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
(一)规范材料取样。建筑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建筑材料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相关负责人要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对建筑材料进行抽样调查,使其代表建筑材料的整体性能和质量。同时,相关负责人要规范建筑材料取样工作,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样品进行检测,从而确保建筑材料整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仪器设备要配备正确。在建筑材料的检测过程中,检测设备的长期不使用或者不注重对检测设备的日常维护,会导致检测设备的精确度和灵敏度下降。部分检测人员在检测设备使用完毕后,不注重对其进行调试和维护,使其对后期建筑材料的检测产生相应的影响,使建筑材料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从而影响试验结果。检测人员在试验完成后,要对检测设备进行检查和调试,避免影响后续使用。
(三)严格管理检验数据。在检验中严格实行责任制度,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个人,防止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的情况发生,对检测出的数据结果进行严格的档案存放,建立实验结果和检测报告的文档,这些档案必须要有相关负责人的签字确认,才能在问题出现后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在提高建筑施工和检测效率的同时,又提高了相关责任人和当事人的责任意识。
(四)控制温度与湿度。确保环境湿度和温度的稳定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系统误差,从而确保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水泥、混凝土、沥青等建筑材料受温度和湿度影响很大。比如,检测人员在混凝土强度检测过程中,要采用标准的养护试件,在温度为20℃±5℃的环境中静置1或2昼夜,然后对其进行编号和拆模,并放入温度为20℃±2℃,湿度为95%以上的标准养护室进行养护。
(五)提高检测人员职业素质。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检测单位要注重对检测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确保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避免其在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操作不当对建筑材料的检测结果造成相应的影响。同时,检测单位也要注重检测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避免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不文明检测行为的发生,从而确保建筑材料检测的精确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材料是确保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不仅决定着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也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的重要作用,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终实现建筑工程的安全和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裴星.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2013.
[2]李海平.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J].江西建材,2012.
[3]周小明.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J].商品与质量,2015.
8.新型纳米建筑材料 篇八
班级:土木123 姓名:霍峰磊 学号:3121611092
新型纳米建筑材料
1.前言
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范围内通过操纵原子、分子、原子团或分子团使其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物质的技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性能检测技术和纳米应用技术等。从20世纪8O年代以来,纳米科技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有的技术已实用化了。目前纳米科技已经渗透到很多的传统产业中,如染料、涂料、食品等。纳米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必将对建材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纳米技术解决高性能建材将成为未来建材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把高科技的纳米材料引入建筑业,开发多功能、高附加值的建筑新材料,以提高我国建行业的技术竞争实力,开拓建筑材料在国内外的市场地位。纳米科技发展到今天,成为一项影响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社会化的科技,纳米科技将在新世纪对社会、经济以及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2.主题
2.1高强度和高韧性纳米陶瓷材料
纳米陶瓷和纳米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当前陶瓷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传统陶瓷材料质地较脆,韧性.强度较差,因而使其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由于纳米陶瓷的晶粒细化有助于晶粒内的滑移,因而使材料具有超塑性行为,也因晶粒细化从而引起材料内气孔或缺陷尺寸减少。在陶瓷基体中加入纳米材料,极大改善了材料的强度韧性及高温性能,用纳米SiC、Si3N4、ZnO、SiO2、Ti02、A12O3等制成的陶瓷材料具有高硬度、高韧性、高强度,并且耐磨性、低温超塑性、抗冷热疲劳性能优异等优点。这种高强度和高韧性纳米陶瓷将作为防腐、耐热、耐磨的新材料在更大的范围内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质,其应用前景十分宽广。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Nihara首次报道了以纳米尺寸的SiC颗粒为第二相的纳米复相陶瓷具有很高的力学性能,纳米陶瓷还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能,例如①作为外墙用的建筑陶瓷材料,在经过修饰的陶瓷表面具有清洁和防雾功能;②纳米陶瓷具有的塑性行为,使陶瓷在本质上具备了吸收外来能量的机制,陶瓷的脆性有可能解决;③纳米陶瓷具有低的烧结温度、短的烧结时间、高的塑性性能和高的断裂韧性;④在陶瓷基中加人纳米级的金属碳化物纤维,可大大提高其硬度,同时具有良好的抗烧蚀和防热性。
随着科技界对纳米陶瓷材料的研究和开发的深入,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由于纳米陶瓷粉体颗粒细小,必然带来体积庞大、容重较小不利于混合均匀且难以压实、试样成型困难等问题;同时它还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在范德华力、静电力和磁力的作用下易发生团聚等问题。因此,为了开发利用纳米陶瓷粉体崭新特性的应用及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最快的推广应用,有下列问题有待解决:①深人研究和探索开发高纯度的纳米陶瓷粉体的制备技术,同时努力搞清楚各种因素对纳米陶瓷粉体性能的影响;②团聚现象是纳米陶瓷粉体制备中最难控制的问题,加强对团聚和解聚的研究势在必行;③研究纳米陶瓷粉体在粒径逐渐变小时的性能变化,特别是低温性能的变化已经越来越必要了。因此,如何控制纳米陶瓷粉体的优势发挥,已经成为高技术陶瓷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1-2】 2.2在建筑涂料中的应用 2.2.1光学应用纳米复合涂料
纳米粒子的粒径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400~750 nm)。具有透过作用,从而保证了纳米复合涂料具有较高的透明性。纳米粒子对紫外线则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在外墙建筑涂料中添加TiO2,SiO2等纳米粒子以提高耐候性,在汽车面漆中添加TiO2以提高汽车涂料的耐老化性等。特别是金红石型超细TiO2在汽车面漆中还可起到效应颜料作用,与其他片状效应颜料如铝粉颜料或珠光颜料并用时,会产生伴有乳光的随角异色性,可用于豪华轿车面漆,这是目前纳米TiO2的最大用途,也是国外纳米材料在涂料中应用最为成功的例子之一【3】。2.2.2吸波纳米复合涂料
利用纳米粒子的表面效应,可以制备出吸收不同频段电磁波的纳米复合材料,可用作雷达波吸收剂的纳米粉体有:纳米金属(Fe,co,Ni等)与合金的复合粉体、纳米氧化物(Fe3O4,Fe2O3,ZnO,NiO2,TiO2,MoO2等)的粉体、纳米石墨、纳米碳化硅及混合物粉体等。国外用纳米级羰基铁粉、镍粉、铁氧体粉末已成功配制了军事隐身涂料,涂到飞机、军舰、导弹、潜艇等武器装备上,使该装备具有隐身性能。由于纳米涂层材料具有吸收频带宽、重量轻、厚度薄等优点,因而可望在未来军事隐身化方面大展身手。【4】 2.2.3纳米抗菌涂料
在国内纳米抗菌粉体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市场上已有多个牌号的产品出售,主要用于纤维织物中。制成新一代抗菌保洁内衣。如将纳米抗菌粉用于涂料中,则可制得纳米杀菌涂料,涂覆在建材产品,如卫生洁具、室内空间、用具、医院手术间和病房的墙面、地面等,起到杀菌、保洁效果。【5】
另外,采用纳米技术可制成纳米界面涂料,其涂膜界面为超双亲性二元协同界面(既疏水又避油),将这种涂料涂于建筑材料(如玻璃、陶瓷等),任何油质、水、灰尘等都不能存留于表面,可保持玻璃和陶瓷等挂面的建筑物长期一尘不染,也会使浴室内的大镜子以及人戴的眼镜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产生雾气;如果涂于布料,它不仅可以防水、防油,而且可以防止墨水、酱油等将衣服弄脏,是一种理想的卫生保健布料。
目前,美国研究开发成功并进行产业化的具有随角异色性的豪华轿车面漆、军事隐身涂料、绝缘涂料等,另外,还开展了光致变色涂料、透明耐磨涂料、包装用阻隔涂料层等纳米涂料的研究。日本则在静电屏蔽涂料、光催化自洁涂料的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成功并实现了产业化。我国目前的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改善建筑外墙涂料的耐候性和建筑内墙涂料的抗菌性方面,二者基本已研制成功。而在工业用涂料、航空航天用涂料以及功能性涂料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则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已有较多的纳米粉末生产企业,但其并未打开在涂料工业中的应用市场,纳米粒子生产企业及科研单位在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面改性技术方面具有优势,而涂料科研单位则在涂料的应用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只有两者之间紧密结合,才能加快纳米粒子在涂料中的应用步伐。纳米材料在涂料中应用产业化与基础研究应齐头并进。由于涂料种类繁多、成分复杂,纳米粒子的一种亲油改性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涂料体系,因而必须加强纳米粒子的表面特性与不同涂料体系之间的匹配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纳米粒子的特性。【6】
2.3纳米材料在新型混凝土材料中的应用 2.3.1纳米矿粉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由于具有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表面及界面效应等优异特性,因而能够在结构或功能上赋予其所添加体系许多不同于传统材料的性能。利用纳米技术开发新型的混凝土可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施工性能和耐久性能,如添加纳米SiO2、纳米CaCO3和纳米硅粉等。纳米矿粉不但可以填充水泥的空隙,提高混凝土的流动度,更重要的是可改善混凝土中水石与骨料的界面结构,使混凝土强度、抗渗性与耐久性均得以提高。有研究报道【7】,当纳米材料的添加量为水泥用量的1~3%,并在高速混合机中与其他混合料进行混合后,制备成的纳米复合水泥结构材料,在7d和28d龄期的水泥硬化强度比未添加纳米材料水泥的提高约5O倍,而且韧性、耐久性等性能也得到较大的改善。文献【8】研究了硅灰和纳米级SiO2 对水泥浆体需水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米级SiO2的掺量对水泥浆体的需水量影响非常显著,当纳米级SiO2掺量达到水泥用量的8时,水泥浆体的需水量增大一倍,而硅灰的掺量在水泥用量10%以内时,对水泥浆体的需水量影响不明显。同时,研究发现当将两者进行复合添加时,纳米级SiO2的小球体填充于硅灰颗粒之间,与硅灰形成很好的颗粒级配结构。因此,当两者同时添加且纳米级SiO2为1%和硅灰为9%时,需水量并未双倍增加,可见两者的交互作用十分明显。2.3.2纳米金属粉末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纳米金属粉末具有两个特殊性能,其一是纳米金属粉末的强度、硬度高,并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其强度、硬度不断提高,同时还表现出非常好的塑韧性;其二是纳米金属粉末是一种良好的吸波材料【9】,这是由于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增加了纳米材料的活性。利用上述纳米金属粉末的特殊性能,如果把它掺入到水泥混凝土中,可制成功能性的电磁屏蔽混凝土。
纳米金属粉末种类较多,同时还包括纳米合金粉末;故应选择合适的纳米金属或合金粉末,使之对混凝土的强度、耐冲击性能的提高最大,而且电磁屏蔽效果最好。此外,要重视和加强纳米金属或合金粉末参与水泥水化反应机理的研究以及吸收电磁波的机理研究。2.3.3纳米金属氧化物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锐钛型纳米TiO2是一种优良的光催化剂,它具有净化空气、杀菌、除臭、表面自洁等特殊功能[9]。利用纳米TiO2具有净化空气的特性来制备光催化混凝土,它在净化机动车排出的尾气时发生了光催化反应,对机动车辆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人体有害的污染气体进行分解去除,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2.3.4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关于聚合物用于混凝土中,国内外已经有许多报道,而关于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用于混凝土中却未见报道。由于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使得有关它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为当前复合材料的热点,它也有可能应用于水泥混凝土中。根据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和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研究,如果把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用于水泥混凝土中,不仅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和弯曲强度,而且可提高其耐久性。在混凝土混合料中掺入一定量的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使之均匀分散在混凝土中,利用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测试电阻的变化,建立电阻与荷载之间的模型,从而可以预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10】 2.3.5绿色水泥工业中的应用
在水泥配料中加人部分纳米级粉料,经均匀分散,在生产过程中可大大节约能源,降低烧成温度,并有利于固相反应和水泥材料显微结构的形成,改善水泥性能,提高水泥强度、耐久性等一系列指标。若采用一定措施控制配料中纳微米颗粒的晶粒长大,则可获得一系列其他意想不到的良好性能,生产系列高性能水泥新品种,如弹性水泥、延性水泥、太阳能水泥、远红外一水泥、环境友好水泥等。
虽然纳米矿粉的掺量一般为水泥质量的l% ~3%时就有明显的效果,但由于加工纳米矿粉的成本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纳米矿粉在水泥材料中的使用。这就需要探索研制纳米级SiO2,CaCO3,Al2O3。和Fe2O3。等溶胶的方法,并由拌合水带入此溶胶直接制备纳米复合水泥结构材料。随着纳米技术的突飞猛进,相信其加工成本将大幅度地降低,纳米矿粉将成为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组分。纳米矿粉必须充分均匀地分散到水泥浆或混凝土拌合物中,才能有效地发挥纳米粉的潜在能力,但要做到均匀地分散是比较困难的。较有效的方法是在高速混样器中进行干混或制成溶胶由拌合水带人,直接制备纳米复合水泥结构材料。【11】 2.4纳米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2.4.1新型纳米结构的玻璃、塑料和橡胶制品
纳米材料在玻璃、塑料和橡胶等领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如纳米Al2O3和sio2加入橡胶中可提高橡胶的介电性和耐磨性,而且弹性也明显优于用炭黑作填料的橡胶。在有机玻璃中加入经过表面修饰处理的SiO2,既不影响透明度又提高了玻璃强度和韧性,可使有机玻璃抗紫外线辐射而达到抗老化的目的,并具有屏蔽紫外线和短波辐射功能,有可能替代传统的钢化玻璃和某些镀膜玻璃。在透明产品塑料中添加少量的纳米Al2O3 和SiO2,利用它透光、粒度小,可使塑料变得更致密,可使塑料薄膜的透明度、强度和韧性、防水性能大大提高,会大大减弱紫外线对透明产品的损伤作用,已被广泛用于塑料薄膜方面。2.4.2抗静电、防电磁辐射的静电屏蔽材料
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一些纳米微粒如纳米氧化铁、纳米氧化镍等能强烈吸收电磁辐射,从而对人体起到防护作用。以往的静电屏蔽材料一般都是由树脂掺加碳黑喷涂而成,但性能并不是特别理想。13本松下公司已研制出具有良好静电屏蔽的纳米涂料,利用具有半导体特性的纳米氧化物粒子如Fe2O3、Cr2O3、TiO2、ZnO等做成涂料,在室温下具有比常规的氧化物高的导电特性,就会产生良好的静电屏蔽性能,可以达到防静电、防爆、防尘、防电磁波辐射等功效。2.4.3耐热、隔热、阻燃材料
由于纳米微粒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能,对波长为800 nm以上的红外光反射率达70%以上,所以有高度的抗热辐射性能,可达到减少光的透射和热传递效果,具有优良的隔热效果。在建材产品如玻璃、涂料中加入适宜的纳米材料,可以达到减少光的透射和热传递效果,产生隔热、阻燃等效果。在新型、高效防火涂料的研制中,使用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硼酸锌、铝化合物以及锡化合物等超细无机阻燃添加剂,由于其粒径小,分散性能好,能显著提高涂料的阻燃消烟效果,并能节省阻燃剂的用量,改善涂层的物理机械性能。【12】 2.5纳米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2.5.1在粘合剂,密封胶和润滑剂方面的应用
利用纳米技术可开发粘合剂及密封胶,将纳米SiO2作为添加剂加入到粘合剂和密封胶中,使粘结效果和密封性能大大提高。其原因是在纳米SiO2:表面包覆一层有机材料,使其具有永久性,而添加到密封胶中很快能形成一种硅石结构,即纳米SiO2,形成网络结构,提高粘结效果,由于颗粒尺寸小,更增加了胶的密封性。【13】大型建材机械等主机工作 时的噪声达到上百分贝,用纳米技术制成的润滑剂,既能在物体表面形成半永久性的固态膜,产生很好的润滑作用,大大降低噪声,又能延长装备寿命。【14】 2.5.2在净化空气和水抗菌、消毒除臭等方面的应用
利用离子交换复合工艺,使层状无机材料在极性分子的作用下发生膨胀、层离,均匀分散在水介质中。其层间可交换性阳离子在电性力的作用下与交联剂发生交换,通过这种交换作用,抗菌或净化成分进入其层间,把层与层撑开,在层间交替形成分子级支柱,从而形成各不相同的纳米复合抗菌材料、净化空气材料。这种纳米复合抗菌材料和净化空气材料可净化甲醛、苯等有毒有害挥发物80%以上,抗菌率达98%以上。
利用纳米技术可开发可净化CO2并产生负离子具有森林功能的建材。森林功能建材具有两个特点,可净化CO2及有害气体,室内的CO2浓度可减少到森林中大气的浓度,还可增加空气中负离子的数量。由于人类的活动,一方面使CO2向大气中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加上人类大量采伐森林,毁灭草木,以致减少了植物从大气中吸收CO2的数量。目前,全球CO2的浓度正在逐年上升,据测定,19世纪CO2的环境浓度为290X10(-6)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这是纳米界面材料技术赋予传统建材的神奇效果。资料表明20世纪初正负离子的比例为1:12,现在正负离子的比例为12:1,正离子的增加引起慢性病增加,交通事故增多。负离子的主要作用为:① 减少电子波的污染;② 空气净化;③ 减少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香烟污染;④ 抗菌防霉;⑤ 促进动植物的成长。减少空气中CO2的作用有:① 减少地球环境负荷;② 空气净化作用;③ 减少细菌繁殖;④减轻疲劳,创造舒适环境。总之,增加负离子和减少CO2均可创造清爽和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健康。【15】 2.5.3性能特殊的光学材料
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抗紫外线、吸收和反射红外线能力,这种材料用建筑材料可获得抗紫外、抗可见光和抗红外功能。研究表明纳米TiO2、ZnO、SiO2对波长在300~400 nm波段具有很强的紫外线吸收能力,大大降低了紫外线对高分子材料分子链的攻击,大大减少了活性自由基的产生,保护了高分子链不被紫外线所降解,从而可有效地保护人体免受紫外线的损伤。纳米微粒TiO2、ZnO、SiO2、A12O3和Fe203的复合粉体与高分子纤维结合,对中红外波段有很强的吸收性能。2.5.4光催化材料
纳米材料催化剂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及表面特性,因而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都大大优于常规催化剂。例如Fe和Ni微颗粒可生成MrxCyHz组成的准金属有机粉末,其对氮氧化物、油脂、甲醛等物质具有明显的催化降解作用。在玻璃、陶瓷和瓷砖的表面涂上一层纳米TiO2薄层后具有的光催化氧化活性,在光的照射下任何玷污在表面上的物质,包括油污、细菌和病毒均可被其分解氧化变成气体或者很容易被擦掉的物质,达到除毒、脱色、矿化的目的,高层建筑的玻璃、厨房、外墙陶瓷、瓷砖的保洁都可以很容易地进行。2.5.5新型防护材料
我国传统建筑防水材料是在胶料中加入炭黑,这种工艺比较成熟,但制成品全都为黑色,耐腐性及耐候性差,易老化,不能满足人们对色彩的要求。如何选择一种既能提高强度、弹力、耐腐、耐候、抗老化性能,又不影响染色剂染色效果的浅色无机填料,成为合成高性能彩色防水卷材的关键。北京市建材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制了高耐老化性能的彩色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其各项主要技术性能达到了黑色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的性能标准。同时还开发了纳米材料建筑色浆、纳米材料改性高耐候性建筑涂料等。纳米SiO2,改性的防水卷材具有色彩新颖、光稳定性、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好,弹力、强度、韧性、抗老化性极佳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的彩色防水卷材,可广泛用于建筑顶面、地下室、卫生间、水池、水利堤坝、隧道等防水、防潜工程,发展前景极为广阔。2.6纳米材料在建筑材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上利用纳米材料对建筑材料进行改性的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纳米微粒的分散性差,易团聚凝聚。目前纳米材料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在大规模制备的质量控制中,如何做到均匀化、分散化、稳定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对纳米粒子的表面进行处理而降低其表面能,对颗粒表面进行表面化学改性和表面吸附包覆改性处理。尽管目前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纳米微粒本身的高活性而引起的团聚问题,以及纳米微粒的制备、保存、运输等环节之间的关系问题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如何均匀地把纳米微粒分散到目标物中仍然是目前纳米微粒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16】 3.总结
纳米功能材料及纳米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纳米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使得许多传统产业得到改进。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纳米材料必将对建筑材料产生深远的影响,开发具有新功能的纳米材料和拓宽现有纳米材料在建材中的应用领域,对改造现有传统的建材产品,提高其发展空间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参考文献
【1】胡圣飞.纳米级CaCO3粒子对PVC增韧增强研究[J】.中国塑料,1999,(6)【2】张志强,王玉平(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第34卷第3期2008年6月
【3】周树学,武利民.纳米材料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J].新产品新材料,2001,(3)【4】任晓菲,李静.纳米技术与新型建筑材料[J].太原大学学报,2003,(2)【5】焦恒,周万城.雷达吸收剂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0,(3)【6】阎鑫,胡小玲,等.雷达波吸收剂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1,(1)【7】叶青.纳米复合水泥结构材料的研究与开发I-J].新型建筑材料,2OOl(11)【8】李颖,唐 明,聂元秋.纳米级SiOx与硅灰对水泥浆体需水量的影响I-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4)【9】阎 鑫,胡小玲.雷达波吸收剂材料的研究进展I-J].材料导报,2001(1)【10】宋小杰 纳米材料在新型混凝土材料中的应用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l5卷第4期2007年8月
【11】张志强,王玉平(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第34卷第3期2008年6月
【12】魏志强 王政军等 纳米技术在建筑材料中的发展与应用 中国粉体技术 第11卷第1期 2005年2月
【建筑材料】推荐阅读:
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特性对比分析10-19
建筑材料价格10-04
建筑事迹材料06-23
建筑材料工程材料期末考试题07-02
建筑材料防火等级08-26
绿色建筑材料运用09-01
建筑材料钢材资料11-19
建筑企业个人先进材料07-20
建筑装饰材料金属09-08
建筑材料分析本科论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