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

2024-08-10

胰岛素(通用8篇)

1.胰岛素 篇一

哪些食物能提高胰岛素

洋葱

性味辛温,甜润白嫩,是人们喜爱的佳蔬。洋葱不仅含有刺激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物质,对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而且其所含的前列腺素A和硫胺基酸,有扩张血管,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因此,对糖尿病伴有血脂异常者最为适宜。方法是用洋葱100克,开水泡后加酱油调食,每天1次。

南瓜

甘温无毒,有补中益气功效。南瓜含有能抑制葡萄糖吸收的果糖,能与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结合,有防止胆固醇过高,预防动脉硬化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南瓜中还含有腺嘌呤、戊聚糖、甘露醇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并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每天煮食南瓜100克,对改善症状有良效。

黄瓜

性味甘凉,甘甜爽脆,具有除热止渴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瓜含糖仅1.6%,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代食品,并可从中获得维生素C、胡萝卜素、纤维素和矿物质等。黄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能抑制人体内糖类物质转变为脂肪。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者,每天食黄瓜100克,大有益处。

苦瓜

性味苦寒,肉质柔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高居各种瓜类之首。药理研究发现,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苷,有非常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不仅有类似胰岛素样作用(故有植物胰岛素之称),而且还有刺激胰岛素释放的功能。有人试验,用苦瓜皂苷制剂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总有效率可达到78.3%。所以,糖尿病患者若用苦瓜1,剖开去瓤洗净,切片水煮1次服下,每天1~2次,有利于控制血糖。

菠菜

性味甘寒,止渴润燥,是辅助治疗糖尿病口渴喜饮的最佳蔬菜。常用方法是用菠菜60克洗净,鸡内金15克,白木耳20克,加水适量,煮熟后吃菜饮汤,每天2次。

小扁豆

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素,具有降糖、降甘油三酯和有害胆固醇的作用。用小扁豆30~50克煮食,每天1次,对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者有良效。

黄膳 性味甘温,具有补五脏、填精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膳所含的黄腊素A和B两种物质,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日本人已从黄膳体内提取出两种物质制成降糖药物——糖尿清,用于治疗糖尿病,疗效满意。

薏苡仁

性味甘淡微寒,是补肺健脾、利尿除湿的食药两用之品。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薏苡仁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肥胖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者。用法:薏苡仁15~20克,粳米30克,共同煮粥服食,每天1次。

肉桂

性味辛温,具有补元阳、暖脾胃的作用。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肉桂可使血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对糖尿病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建议在烹调时加入1~3克肉桂末,但肉桂辛热,不适宜阴虚型糖尿病患者。

银耳

性味甘平,具有滋阴调燥、生津养胃的作用,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人们誉为“菌中明珠”。银耳热能较低,又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糖尿病患者食之有延缓血糖上升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银耳中含有较多的银耳多糖,它对胰岛素降糖活性有影响。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银耳多糖可将胰岛素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时间从3~4小时延长至8~12小时。因此糖尿病患者宜常食银耳。用法:银耳15~20克,炖烂后服食,每天1次。

2.胰岛素 篇二

关键词: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2型糖尿病

近年来, 糖尿病的发病率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在逐年上升。饮食的控制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 但坚持饮食控制相对较难, 因为饮食习惯一旦养成, 不容易改变[1]。而口服降糖药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对肝脏损害较大, 所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对饮食、药物均无疗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最佳选择[2,3]。现观察分析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口服降糖药物及饮食控制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67例。A组男34例, 女33例;年龄39.5~76.0 (54.6±8.4) 岁;病程2.5~10.5 (8.9±5.1) 年;BMI 24.5~28.0 (26.7±0.5) kg/m2。B组男36例, 女31例;年龄42.0~75.5 (51.6±7.8) 岁;病程3.5~11.5 (7.9±4.6) 年;BMI24.3~28.4 (26.8±0.6) kg/m2。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及饮食控制无效或效果不佳者;知晓本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衰竭者;妊娠期妇女;临床资料不全者;未完成治疗计划者。

1.3 治疗方法

(1) 2组患者的饮食均要严格遵从专业营养师制定的糖尿病膳食标准, 少食多餐, 每天摄入能量=能力供给标准×理想体质量, 膳食纤维摄入量>30g;忌烟酒及单、双糖; (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运动计划, 每天坚持户外活动。 (3) 在22∶00时A组患者注射地特胰岛素, B组患者注射甘精胰岛素;2组患者餐前均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 胰岛素起始剂量0.6U/ (kg·d) , 长效胰岛素0.2U/ (kg·d) , 3个月为1个疗程, 每间隔3天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一次检测, 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h及凌晨03∶00和晚上22∶00, 测量过后, 根据患者的具体测量结果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4~6个月, 期间观察临床疗效, 包括空腹血糖 (FPG) 、餐后2h血糖 (PG2h) 水平变化情况, 低血糖发生率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含量变化。Hb A1c评价标准:4%~6%为血糖控制正常;6%~7%为血糖控制比较理想;7%~8%为血糖控制一般;8%~9%为控制不理想。糖尿病诊断标准见表1。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FPG、PG及Hb A1c水平

治疗后2组FPG、PG、Hb A1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FPG、2h PG、Hb A1c水平均恢复到正常值范围或接近正常水平,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2 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

A组发生低血糖3例 (4.5%) , B组发生低血糖4例 (6.0%)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为 (10.0±1.7) d短于B组的 (14.3±2.7)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的治疗关键在于饮食的控制, 但长期坚持饮食控制结合药物疗法对患者来说相对较难, 因为饮食习惯一旦养成, 很难改变, 且口服降糖药不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治疗。故在饮食控制结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时, 应采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4,5]。甘精胰岛素于2001年上市, 是以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胰岛素类似物, 在人胰岛素的B链C端加入2个精氨酸, 并将位于A21的天冬酰胺氨基酸用甘氨酸代替。甘精胰岛素采用经皮下注射方式给药, 进入皮下组织后, 酸性溶液被中和形成微细沉积物持续释放少量甘精胰岛素, 从而在患者体内产生长效作用 (可达24h) [6~8]。地特胰岛素是2003年上市的一种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与甘精胰岛素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类似, 具有血药浓度平稳、无峰值的优点, 但后者将人胰岛素B30位的苏氨酸去除了, 而且在B29的赖氨酸上添加14个C的水溶性脂肪酸, 进一步减慢皮下组织的吸收和扩散, 与白蛋白结合更完全, 从而降低药物吸收入血的速度, 增加药物作用时间[9~12]。门冬胰岛素的作用时间短、起效快, 即刻邻餐前注射。本试验结果表明, 2组患者治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个疗程后明显见效, FPG、PG2h、Hb A1c水平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13~15];但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联合治疗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较另一组有明显缩短。此外, 2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均较低, 应用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 但胰岛素价格较贵, 患者长期使用经济压力会很大。

3.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抵抗等 篇三

张连记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的,细胞膜上有许许多多像“锁”一样的东西,它必须要用胰岛素这把“钥匙”打开,血液中的葡萄糖才能进入细胞内,在细胞浆中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进行复杂的氧化代谢及转化,产生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或以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细胞膜上的这把胰岛素“锁”,我们把它叫作胰岛素受体。这种受体的成分是一些糖蛋白,它们镶嵌在细胞膜上。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生物学活性,也就是说,胰岛素受体只能与胰岛素结合,发挥特有的生物学效应,而不能与其他东西结合。我们正常人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非常敏感,很少量的胰岛素就会发挥很大的降低血糖作用,从而使血糖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出现了问题,使受体功能下降,或者数量减少,胰岛素不能与受体正常结合,同样数量的胰岛素就不能发挥应有的降低血糖的作用,从而使血糖不能正常代谢和转化,出现高血糖。这就是胰岛素抵抗的一种表现。胰岛素抵抗往往常见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检查患者的胰岛素水平,结果常常高于正常或分泌高峰延迟,但病人的血糖却不能很好控制。

对于有胰岛素抵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合理运动、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如果效果不理想,可以适当口服一些胰岛素增敏剂,常用的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噻唑烷二酮类)等。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也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当您怀疑有胰岛素抵抗时,应及时到医院找医生检查,合理进行治疗。

(编辑/钟卉)

编读往来

自从订阅了《糖尿病之友》,我每期必读。我认为贵刊导的向明确,重点突出,版面合理;从封面设计到文章内容,都可称得上“新、全、好”。我是糖尿病患者,更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在此提出一点建议。阅读贵刊的读者,绝大多数是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为照顾缺乏专业知识的读者,稿件内容应尽量深入浅出。同时,我们希望杂志能多在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上给予指导。应有针对性地抓住患者的心理,选一些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进行报道,以警示患者。另外,贵刊专业性很强,如能办得再灵活一些,比如增加些围绕正题展开的诗歌、小品、相声、快板等形式,一定会更加生动活泼,吸引更多的读者。

江苏叶素娟

非常感谢您的宝贵建议,读者的关注与支持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您的建议非常中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力争更加通俗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病友的阅读需要,以利读者各取所需。适当增加关于并发症的稿件,为糖尿病友远离或延缓并发症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同时在本期中,我们选登了一首病友作的顺口歌谣,以飨读者,以后我们也将尽量丰富杂志内容的表达形式,让读者更加喜闻乐见。

——《糖尿病之友》编辑部

我是一名退休在家的医生,由于不是内分泌专业的,对于糖尿病的一些问题,尤其是细节问题了解不多。订阅《糖尿病之友》后,我每期都会学到一些新知识,尤其是“抗‘糖’特攻队”等系列文章,如2006年第9期的“牙齿保卫战”就办得很好,问题讲得很具体,并配有图解,让人一看就懂,一看就会操作。希望编辑们多组织这样的文章,全方位、更具体、注意每一个细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深信,将会有更多的糖尿病友喜欢贵杂志。

广东杨建生

非常感谢您对糖尿病之友的关心与支持,您的建议语重心长,让我们十分感动。我们会接受您的建议,在以后的文章中,更注重细节,全方位、多角度选题。我们也会更多站在糖尿病患者的立场上考虑,力争使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杂志社的全体工作人员将会加倍努力,不断地把更多、更有意义的信息呈现给大家。

4.胰岛素促泌剂小结 篇四

磺酰脲类药物适用于饮食和运动仍不能获得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尤其是空腹血糖较高者,以及体重较轻或正常者。本类药物能选择性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还能增强外源性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加强胰岛素的受体后作用,而糖耐量的改善可导致血浆胰岛素的浓度降低,其结果将使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进而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副作用中低血糖症最常见也最危险,有体重增加的可能。消化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血细胞减少、神经系统反应较少见。

磺酰脲类现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有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醋酸己脲(Acetohexamide)等。其中醋酸己脲有促进肾排泄尿酸作用,适用于糖尿病伴有痛风的患者。第二代有: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齐持(gliclazide)、格列波脲(glizbornuride)和格列喹酮(gliquidone)。第二代较第一代作用强、不良反应小且症状轻微,其降糖作用维持时间达24h。但这种长时间的降糖作用极有可能导致低血糖。其中格列苯脲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格列喹酮适用于轻、中度肾功能减退的糖尿病患者。格列齐持既可治疗糖尿病代谢紊乱,又可防止血管病变,改善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适用于伴有肥胖症者或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3]。第三代磺酰脲类药物以格列美脲(glimepiride)为代表。使用方便,只需每天口服一次[4,5]。它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作用维持时间较长(8~10h),与受体结合及离解的速度快,导致低血糖的可能性减小。二.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本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膜外依赖ATP的钾离子通道上的36KDA蛋白特异性结合,使钾通道关闭,β细胞去极化,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促进胰岛素分泌,对功能受损的胰岛细胞能起到保护作用。其餐后降血糖作用较快。本类药物有瑞格列奈(Repaglinide)、那格列奈(Nateglinide)等。副作用中低血糖症较常见,但反应通常较轻微,通过给予碳水化合物较易纠正。若较严重,可输入葡萄糖。三.肠促胰岛素

近年来对肠促胰岛素及其类似物(Glucagon-like peptide,GLP-1)相关研究为DM治疗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它能增加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不适当地升高,减缓胃排空。且只在血糖水平较高的时候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并恢复2型糖尿病患者丧失的l相胰岛素分泌反应,因此出现低血糖不良反应的几率极低。被称为“智能化的降糖药”。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糖尿病病情从代偿期、适应期到失代偿期的发生发展,β细胞数量也从代偿性增强、临界状态、不断减退发展到严重减退。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99%的β细胞缺失,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缺失率也能达65%。目前,在临床研究[6,7]中已经证实GLP-1对β细胞有直接影响,它可以增加β细胞数量,增强β细胞功能,增加β细胞葡萄糖敏感性,增强其分泌能力,降低胰岛素原/胰岛素比率,并增加1相胰岛素分泌等。肠促胰素GLP-1已经成为最有潜力的一种直接保护β细胞功能并增加β细胞数量的药物。它包括艾塞那肽(Exenatide)、利拉鲁肽(Liraglutide)、Taspoglutide、Albiglutide等。

1、肠促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肠促胰岛素是肠道激素,其中最有特点的两个是葡萄糖依赖的GIP和GLP-1。肠促胰岛素能通过许多途径和机制增加摄食后的血浆胰岛素,这种作用称为肠促胰岛素效应。口服(非经静脉内给予)葡萄糖后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这部分可占到胰岛素分泌总量的80%。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重要的肠促胰岛素成员之一,它是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主要由末端空肠、回肠和结肠L细胞分泌,是胰高血糖素原(pro glucagon,PG)基因翻译后加工的产物。在葡萄糖刺激下由肠段L细胞分泌的PG 被裂解为肠高糖素相关胰多肽(glicentin related pancreatic polypeptide,GRPP: PG 1~30)和胃泌酸调节素(oxyntomodulin:PG 33~69),同时产生等分子的GLP-1(PG72~108)、GLP-2(PG 126~158)和插入肽-2(IP-2)。其中无活性的GLP-1(1~37)即PG72~108进一步水解切除6 个氨基酸后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GLP-1(7~37),其中一部分分子C端的一个氨基酸被分解,余端被酰胺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GLP-1(7~36)酰胺,是GLP-1主要的天然肽,占80%。目前已经克隆出人类GLP-1受体的反转录DNA,并从毒蜥蜴毒液中提取出该受体的兴奋剂exendin-4 和抑制剂exendin(9~39)酰胺。天然的GLP-1在体内迅速被DPP-IV降解,半衰期不足2分钟,因而其作为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十分有限。

GIP是由42个氨基酸组成,存在于含153个氨基酸前体的编码内部, 由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肠内分泌K细胞分泌。GLP-1和GIP均属于胰升糖素肽家族,分别来自于编码GLP-1和GIP的胰升糖素原和GIP原基因的表达,虽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也存在产GLP-1的L细胞, 但大部分GLP-1是由远段肠道如回肠和结肠中的L细胞合的。循环中GLP-1有GLP-1(7-37)和GLP-1(7-36)两种形式, 它们仅有一个氨基酸不同, 约80%循环活性GLP-1是GLP-1(7-36)酰胺。对GIP和GLP-1释放最有效的刺激物是混合食物或富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体内广泛表达的氨基多肽酶二肽基肽酶IV(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DPP-4抑制剂)的作用下, GIP和GLP-1从2号位上丙氨酸处裂解而失活。

GLP-1和GIP均可在2位(丙氨酸)被普遍存在的二肽基肽酶(DPP)一IV裂解,而且均可在分泌后被DPP-IV迅速降解。实际上GLP-1在离开肠道前已被降解,因为DPP-IV分子的分泌锚定在黏膜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内腔表面。GIP则较少受DPP-IV影响,离开肠道时未被降解。

2、肠促胰岛素生理功能

2.1 GLP-1 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对胰岛的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进餐后血浆中的胰岛素分泌迅速增加,而胰高血糖素水平则应迅速下降,两种激素相互协调以完成餐后高血糖的控制。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不光餐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延迟,更重要的是餐后胰高血糖素水平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胰岛素分泌上的缺陷,但餐后的高胰高血糖素水平是目前使用的降糖药物无法纠正的。因此可以说目前所使用的降糖药物无法从根本上纠正2型糖尿病的这一病理生理特点。GLP-1 却在这方面却有其独特的作用。GLP-1具有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作用:GLP-1 在胰岛细胞上有特异性受体,当GLP-1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使葡萄糖信号转导途径中一些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磷酸化而促使胰岛素分泌,更重要的是这一作用是葡萄糖依赖性的,血糖愈高,作用愈强,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其作用消失。这一特点既可以降低餐后的高血糖,又可避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GLP-1不仅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还作用于胰岛素生物合成、基因转录的各个过程中。另外GLP-1 还能上调与胰岛素分泌相关的基因表达,如葡萄糖激酶、葡萄糖转运子-2基因等。GLP-1 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胰高血糖素(glucagon)分泌,尽管目前对其具体调节机理尚不清楚,但这已被大量试验所证实。与目前所使用的降糖药物相比,GLP-1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2 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胰岛素分泌的不足或延迟,更是纠正了餐后的高胰高血糖素水平,从而使血糖控制能够更好地符合正常生理特点。研究还发现,GLP-1能够刺激大鼠胰岛D细胞和胰岛细胞培养物分泌生长抑素。而目前最为引人关注的是GLP-1还具有促进胰岛细胞增殖、新生及抑制其凋亡的作用,因为这一作用的发现将有可能逆转2型糖尿病的进程,这更是目前使用的降糖药物所不具备的功能。

(2)抑制胃动力和胃酸分泌。GLP-1通过迷走神经的介导,刺激传入受体、抑制传出交感神经活性,抑制胃动力和胃酸分泌,延迟胃排空,并可阻滞肠道平滑肌活性,减少肠道运输,抑制食物的酶性分解,从而减少对营养的吸收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3)增加饱腹感,抑制食欲。研究发现在正常人体中注入略超生理剂量的GLP-1 能够显著提高研究对象的饱食感,减少其对食物的摄取。在有饱感调节作用的下丘脑核团中发现存在GLP-1Rs,脑中的GLP-1可能影响进食行为。大鼠脑室输注GLP-1后可减少其短期摄食和餐次,而当使用GLP-1拮抗剂后则作用相反。在健康、糖尿病或肥胖的人类研究中,外周给GLP-1R激动剂通过增强饱感和减少摄食也显示出降低体重的作用。

(4)对心血管的效应。近期还有研究发现,GLP-1改善了合并冠脉病变的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动物实验中发现,GLP-1能舒张大鼠股动脉环,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不依赖血管内皮和一氧化氮[2]。GLP-1的这种独立于代谢控制的血管调节功能无疑为2 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展现了一个美好的前景。GLP-1R在心脏也有表达。故有研究报道GLP-1R除,小鼠的左室收缩力和舒张功能受损,GLP-1可改善心功能不全的模型狗的心功能,提示GLP-1可能调节心输出量。GLP-I也能缩小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梗塞面积,提示其可能有心脏保护作用。(5)对神经系统的影响。During等[3]对脑室内注入GLP-1 的小鼠研究发现,GLP-1 能够提高小鼠的认知能力,并表现出了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6)GLP-1具有除胰腺内分泌和胃以外的额外降糖作用。在肝脏,GLP-1可抑制肝糖生成,增加脂肪和肌肉摄取葡萄糖,但作用较弱。2.2 GIP作用模式

GIP能抑制胃酸分泌, 该作用主要在超生理剂量下发挥。对狗和啮齿动物的研究发现,GIP有强烈的葡萄糖依赖性的胰岛素刺激作用。GIP还在脂肪细胞中调节脂肪代谢, 包括刺激脂蛋白酯酶活性、脂肪酸合并和合成。与GLP-1作用不同的是, GIP不能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和胃排空。对胰岛B细胞株的研究发现, GIP可以促进B细胞增生和存活。3 GLP-1类似物

GLP-1 类似物在生理状态下由于GLP-1 能被二肽基肽酶IV(DPP4 含有39 个氨基酸,具有53%的氨基酸序列与人类GLP-1一致。Exenatide是exendin-4的人工合成品,循环半衰期为60~90分钟,皮下注射2h达到血药峰浓度,其半衰期约2.4h,血浆浓度可维持4~6 小时,主要通过肾脏代谢。规格:1ml,250ug,初始剂量5ug,用法为一天两次,皮下注射,分別在早餐和晚餐前1小時进行。维持剂量10ug,一日两次。目前推荐exenatide的剂量使用方法是:第1 个月皮下注射5ug,bid,之后10ug,bid。其主要副作用是轻中度的恶心, 主要发生在使用的初期。

Heine[8]等将Exenatide用于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控制血糖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甘精胰岛素(Glargine)进行比较,发现总体血糖控制相当,Glargine主要降低空腹血糖,而Exenatide控制餐后血糖良好,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且进行性减轻患者体重。Bunck[7]等的研究也证实了Exenatide可逐步恢复β-细胞功能。Davidson等[9,10]的临床研究证实Exenatide不但能良好的控制2型DM患者的血糖,而且能显著减轻DM患者的体重和降低心血管病的风险。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微或中度消化道副作用,包括胃酸过高、嗳气、腹泻、胃灼热、消化不良、恶心和呕吐等,无严重的低血糖反应[11]。至于发生胰腺炎的不良反应已被证实与本药品无确实相关性[12]。Exenatide与磺脲类药物合用时,应该将磺脲类药物的剂量减少30%~50%,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危险。Exenatide已经成为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佳选择之一。3.2利拉鲁肽(Liraglutide ,Victoza,诺和力)

利拉鲁肽是通过对人体内天然GLP-1分子作了一定改变后获得的GLP-1类似物,它在天然GLP-1分子结构上更换了一个氨基酸(第34位的赖氨酸改为精氨酸),并在26位增加了一个16碳棕榈酰侧链,与天然GLP-1高度同源。正是由于这个脂肪酸侧链的存在,它通过与白蛋白结合而抵抗DPP-IV分解,增加代谢稳定性,延长半衰期至12-14小时,只需每日注射1次。作为新一代降血糖药物,降血糖效果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但目前研究显示其主要降低空腹及24 h 内整体血糖水平,对餐后血糖的调节相对较弱。同样liraglutide 主要的副作用也是恶心反应。

规格:3毫升:18毫克(预填充注射笔),每日皮下注射一次,可在任意时间注射,无需根据进餐时间给药。利拉鲁肽的起始剂量为每天0.6mg,至少1周后,剂量应增加至1.2mg。预计一些患者在将剂量从I.2mg增加至1.8mg时可以获益,根据临床应答情况,为了进一步改善降糖效果,在至少一周后可将剂量增加至1.8mg。推荐每日剂量不超过1.8mg。本品可用于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而无需改变二甲双胍的剂量。本品可用于与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当本品与磺脲类药物联用时,应当考虑减少磺脲类药物的剂量以降低低血糖的风险。

3.2.1 对胰岛β细胞的影响。

据Mari[14]研究显示,利拉鲁肽能使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其中β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这可能因为利拉鲁肽诱导β细胞增殖,并且抑制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β细胞凋亡,从而延缓糖尿病的不断进展。利拉鲁肽的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15]显示利拉鲁肽治疗组β细胞功能显著改善。

3.2.2 降低体重

利拉鲁肽降低体重的作用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15,16]。对LEAD 1-3研究中不同体质指数(BMI)患者体重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显示,利拉鲁肽联合口服降糖治疗可显著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而且随着患者BMI的升高,利拉鲁肽降低体重的作用越明显,尤其是对于高BMI(≥35 kg/m2)的患者,降低体重作用最明显。对于其机制的探讨,CT扫描及双能X线吸收法(DEXA)检测结果提示,体脂减少是主要原因[14,17,18]。

3.2.3 降低收缩压

LEAD研究中[14,19],研究者也观察了利拉鲁肽对血压的影响。对3项为期26周的研究受试人群的观察显示,利拉鲁肽治疗(单用或与其他药物联用)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收缩压平均降低2.7~4.5 mmHg。已知血压每降低5.6mmHg,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降低18%,故利拉鲁肽的降压作用也颇具临床价值。

4、T2DM中的肠促胰岛素效应

在非糖尿病患者,无论摄入多少葡萄糖,肠促胰岛素效应都能保证血糖水平稳定在生理水平。然而,在T2DM患者中,肠促胰岛素效应明显降低或甚至丧失。肠促胰岛素效应的这种变化提示机体对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胰岛素反应性下降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研究提示T2DM患者的肠促胰岛素效应降低是由于GLP-1分泌减少以及机体对GIP和GLP一1的反应均减弱所致,这些作用是T2DM的结果而不是原因。Drucker等发现虽然糖尿病患者GIP分泌正常,但其促胰岛素分泌效应存在缺陷,因此不适于药物研发。而糖尿病患者GLP-1分泌减少,但其促胰岛素分泌效应仍然存在。因此近年来肠促胰岛素激素(尤其是GLP-1)的多重有益糖调节作用和重要的治疗潜力使研究者很感兴趣。

5、外源性GLP-1在T2DM中的治疗潜力

发现T2DM的肠促胰岛素效应下降就会想到使用外源性肠促胰岛素。外源性GLP一1可能使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正常化,但外源性GIP却不能保持促胰岛素分泌作用,所以主要治疗靶点是GLP-1。实际上,Nauck等发现血糖控制差的T2DM患者静脉输注GLP-l(7—36氨基)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而胰升糖素分泌减少,故FPG水平正常。为评价GLP-1在临床糖尿病治疗中的潜力,对控制差的T2DM患者皮下给予6周GLP-1进行了疗效观察,发现空腹和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都明显下降,HbA,c降低了1.3%,抑制了胃排空,体重下降,胰岛素敏感性改善,B细胞分泌增强。GLP-1输注无明显副作用。

GLP-1给药后血糖改善可能是正常B细胞功能恢复的结果。实际上,体外研究报告有葡萄糖抵抗的B细胞用GLP-1处理后变得“有葡萄糖反应性”,GLP-1具有促进胰岛素原基因表达、胰岛素原生物合成、B细胞增殖、B细胞再生、B细胞凋亡的作用。

静脉GLP-1显著改善血糖证明其对T2DM的治疗有明显潜力,但存在一些药理学障碍阻止了天然GLP-1的治疗应用。然而,天然的GLP-1在体内迅速被DPP-IV降解,半衰期不足2分钟,因而其作为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十分有限。此外,肠促胰岛素的本质是肽,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任何肠促胰岛素类似物不能口服给药。长期以来,研究者们致力于研发能够克服这些问题的药物,并最终取得成功。目前主要基于肠促胰岛素效应的治疗手段包括DPP-IV抑制剂和稳定的不被DPP-IV降解的GLP-1类似物。

5.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DPP-4抑制剂)5.1 结构

人类DPP-Ⅳ(DPP-Ⅳ)的单链由766个氨基酸组成,分为3个区域:胞质区(126)、跨膜区(7228)、胞外部分(292766)。其中胞外部分又可分为高度糖基化区(292323)、半胱氨酸富集区(3242551)和催化区(5522766);从空间结构上看,胞外部分有2个主要的结构域:螺旋(562497)和催化结构域(5082766)。DPP-Ⅳ通过氨基端的高度糖基化区和半胱氨酸富集区形成的疏水性螺旋与膜结合,羧基端的丝氨酸蛋白酶区域与/水解酶同源。通常DPP-Ⅳ的活性形式为同型二聚体。此外,DPP-Ⅳ还以可溶性的形式存在,使其进出细胞成为可能。5.2 分布及功能

DPP-Ⅳ属氨基肽酶,它不仅存在于血浆中,还广泛存在于肾脏、小肠、胆管、肝、胰腺、前列腺的上皮细胞、血管的内皮细胞、皮肤、关节液、乳腺的成纤维细胞,脑脊液接触的细胞,免疫细胞亚群(如T 细胞、B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中。DPP-Ⅳ可以迅速且特异性地裂解肽链N-末端第二位的脯氨酸或丙氨酸残基。其作用底物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736和GIP3-42,使其失活,从而影响GLP-1 和GIP 相关的血糖调节等生理反应。

此外,DPP-Ⅳ在神经肽代谢、T细胞活化、癌细胞与内皮的附着、角质细胞内DNA的合成抑制以及HIV进入淋巴细胞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5.3 DPP-Ⅳ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

一般认为,DPP-IV抑制剂通过抑制DPP-IV的活性,导致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肽(GIP)的水平及活性增高,进而调节血糖等指标,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GLP-1和GIP分别由胃黏膜L细胞及K细胞合成,在人或动物进食后分泌,二者对体内代谢进行一系列的调节。正常人用餐10min内,这2种物质就会分泌入血,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GLP-1和GIP分泌量减少,半衰期明显缩短,导致血糖调节失衡。目前已知GLP-1的功能有:促进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加速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餐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而抑制糖异生作用;抑制食欲;延缓胃的排空。在对DM患者体重改变方面呈中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GLP-1 的促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作用具有血糖依赖性,当血糖恢复正常水平时,GLP-1的作用减轻,因此DPP-Ⅳ抑制剂不会产生低血糖不良反应。此外,动物研究表明,GLP-1 还能提高胰岛细胞功能和增加细胞体积。本类药品使用方便,每天一次,口服。不良反应较轻,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有鼻塞或流涕、咽喉痛、头痛、腹泻和关节痛等,且不会引起胰腺炎的发病率增高。主要包括西他列汀(Sitagliptin)、沙格列汀(Saxagliptin)等。

5.4 DPP-Ⅳ抑制剂的药理作用机制 5.4.1 抑制DPP-Ⅳ

DPP-Ⅳ 在哺乳动物组织中高表达,在血浆,肝肾、小肠、胆管、胰腺、前列腺的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皮肤、关节、乳腺的成纤维细胞,以及免疫细胞中广泛存在。其作用底物是具有肽链N-末端第2 位的脯氨酸或丙氨酸残基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胰岛素释放肽(GIP)、神经肽(NPY)、YY肽(PYY)、胰多肽家族(PP-family)等,DPP-Ⅳ 与完整的GLP-

1、GIP 反应并切断脯氨酸或丙氨酸残基后,使GLP-1 失去活性,使之不能控制血糖。而DPP-Ⅳ抑制剂则通过抑制DPP-Ⅳ,减少GLP-1和GIP 的失活,促使血浆中GLP-1和GIP水平及活性增高,促进胰岛素释放,从而调节血糖。5.4.2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DPP-Ⅳ抑制剂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调节作用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5.4.3 调节血脂

2型糖尿病发生胰岛素抵抗,使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速度减慢,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在胰腺沉积,胰岛素分泌减少。

5.4.4 加快B细胞增殖

动物实验表明DPP-Ⅳ抑制剂通过抑制DPP-Ⅳ 减少GLP-1和GIP 的失活,可加快胰岛细胞的增殖,减少细胞的凋亡,而增加数量。5.5 DPP-Ⅳ 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5.5.1 sitagliptin(Januvia,默克)

该制剂对DPP-Ⅳ酶具有持续选择性抑制作用,能够通过影响胰腺中的β细胞和α细胞来调节葡萄糖水平,但和胰腺炎的发生无相关性。只有当β细胞出现功能障碍而引起胰岛素水平降低或者当α细胞和β细胞发生功能障碍,令肝糖产生无节制增加时,才会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起作用。它的主要特点[21]有:

1、呈葡萄糖依赖性发挥降糖作用,基本没有引起低血糖的风险;

2、西格列汀不增加体重;

3、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没有引起乳酸中毒的风险;

4、每日一次口服即可有效控制血糖,用药简便。

Allen 等报道长期接受胰岛素增敏剂单一治疗(30mg或40 mg匹格列酮或者4 mg或8 mg罗格列酮)而血糖控制不良(7.0% ≤HbA1 c≤10.5%)的565 例2 型糖尿病患者,随机联合saxagliptin 2.5 mg、5 mg/d治疗,HbA1c、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有明显下降(< 0.0001)。因此,2 型糖尿病单一胰岛素增敏剂血糖控制不良者,联合saxaglip tin 应用可使血糖获得良好的控制,而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另有研究证明,2 型糖尿病在接受中间剂量磺脲类药物治疗期间,联合Saxagliptin剂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低血糖风险无明显增加。

4.5.2 vildagliptin(Galvus,诺华)

具有选择性DPP-Ⅳ抑制剂,通过增强肠促胰岛素的生理效应来增加和细胞对葡萄糖的反应性。其主要作用机制如:(1)改善餐后脂质动员和氧化过程, 增强内源性GLP-1作用。(2)抑制胰高血糖素样肽GIP或GLP-1 的降解,提高营养物质刺激的胰高血糖素血浆浓度。(3)改善糖刺激后的胰岛素分泌效应,降低餐后血糖。(4)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的葡萄糖传感。在高剂量胰岛素单一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联合Vildagliptin 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Vildagliptin 副作用相对于其他口服降糖药为少。研究表明,在肾功能正常或轻、中度肾损害患者中,单一Vildagliptin 治疗者,任何不良事件发生率与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或安慰剂基本接近,但明显低于二甲双胍治疗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7%和0.6%,均低于安慰剂组(1.3%),因此认为vildagliptin具有较高安全性和耐受性。4.5.3沙格列汀

沙格列汀临床研究[22]证实了其降低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水平及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作用。对于初治患者,无论是7%≤HbA1c≤10%,还是10%≤HbA1c≤12%,沙格列汀每日1次单药治疗均有显著的血糖控制作用,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沙格列汀单药可有效控制血糖,与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联合治疗可更早、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同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沙格列汀降低HbA1c的作用在各年龄、性别、种族、BMI、地理分布和糖尿病病程的患者中均一致,适用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

参考文献

5.糖尿病常用的胰岛素分类总结 篇五

诺和灵R笔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诺和灵30R笔芯(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

诺和灵50R笔芯(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50R)

2、诺和锐系列

诺和锐(门冬胰岛素)

诺和锐30(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

诺和锐30特充(门冬胰岛素30特充)

3、重合林(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4、优泌林系列

优泌林(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

优泌林70/3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

5、优泌乐系列

优泌乐(赖脯胰岛素注射液)

优泌乐25R(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

6、长秀霖笔芯(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7、速秀霖笔芯(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

8、来得时(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6.以色列口服胰岛素研究获得新突破 篇六

口服胰岛素一旦研发成功将极大地改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色列Oramed医药公司近日宣布,其口服胰岛素ORMD-0801二期临床测试成功,将被允许在欧洲以及承认欧洲药监局条例的主要国家作为一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使用。这是口服胰岛素的一个重大突破,引来众多关注。

在美上市的以色列医药公司Oramed医药上周五宣布,该公司的独家新药,口服胰岛素ORMD-0801二期临床测试成功,在欧洲获得了专利获批,将被允许在欧洲以及承认欧洲药监局条例的主要国家作为一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使用。公司股价随即脉冲式上涨,在过去五个交易日累计涨幅115.83%,阶段涨幅在美股所有股票中名列第一。

众所周知,胰岛素的使用主要通过注射给药,给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很多不便,亟待开发出新的给药途径。受制于胰岛素自身易被胃酸降解,难以发挥疗效等因素影响,口服胰岛素的研发一直是这一领域公认的难题。口服胰岛素一旦研发成功将极大地改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其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一直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

在今年1月,Oramed曾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关于ORMD-0801二期临床的新药研究申请。根据临床测试的要求,一型糖尿病病人被要求在不同研究阶段摄入不同剂量的口服胰岛素,通过对病人的血葡萄糖指标与摄入剂量的对比,研究人员证实ORMD-0801的摄入剂量与药效存在正相关联系。在获得欧盟批准之前,口服胰岛素ORMD-0801已在新西兰、南非等全球27个国家获得专利保护。今年九月,公司就曾宣布获得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向其颁发的关于其口服药物核心技术专利。Oramed的CEONadavKidro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临床测试的良好结果让公司振幅,公司将继续推进口服胰岛素在二型糖尿病领域的研究。

一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生成细胞因病被破坏,导致体内胰岛素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据统计,全球目前有3600万一型糖尿病患者,并且正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

7.胰岛素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0例住院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61例, 女29例, 年龄14~78岁, 病程1~31年。合并急性并发症17例, 慢性并发症85例。应用韩国秀逸公司生产的丹纳泵 (智能型) 和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的507和508泵, 胰岛素均为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诺和锐笔芯300U/3m L, 带泵天数3~32d。3组间年龄、性别经统计处理无差异。

1.2 方法

将胰岛素从冰箱 (2~8℃) 中取出, 分离包装合, 置于室温下 (20~24℃) 清洁干燥的治疗盘内, 分别于30、60、120min用皮温计 (Piccolo-Ⅱ) 监测胰岛素的温度 (取胰岛素的两端极中间3点的平均数) , 并与室温 (用皮温计监测固定3点温度, 取其平均数) 比较, 进行统计处理, 发现3点间温差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即选择昌大一附院内分泌科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住院的90例使用胰岛素泵的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A、B、C 3组, 每组30例, A组为使用复温30min的胰岛素装泵, B组为使用复温60min的胰岛素装泵, C组为使用复温120min的胰岛素装泵, 均由笔者一人按操作程序执行。操作完后使用疼痛尺评定患者的疼痛感, 装泵1d后观察储药器内气泡产生情况, 每班观察带泵情况, 及时发现堵管现象并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3 组间的疼痛感、气泡产生、堵管均无差别 (P>0.05) , 3个时间点胰岛素的温度与室温的温差A组30例温差 (1.24±0.34) , t=1.12;B组30例温差 (1.23±0.41) , t=0.00;C组30例温差 (1.23±0.39) , t=1.22,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结论

使用胰岛素泵时, 将胰岛素复温30~60min即可。

4 讨论

糖尿病患者血糖不易控制, 患者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依从性较差。胰岛素泵是医护人员的一个全新选择, 它给药方式准确灵活, 使用安全方便, 免除了多次静脉及皮下注射的痛苦, 基本能够满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临床应用过程中, 由于胰岛素要求复温时间过长, 不能及时执行医嘱, 延误治疗, 造成患者的情绪变化, 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本研究显示胰岛素复温30~60min, 即可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 与复温120min的无差异。当护士接到医师下达装泵医嘱后, 即将胰岛素从冰箱中取出, 将包装合分离, 置于室温下的清洁治疗盘内, 然后与患者交流, 评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状况, 介绍泵的工作方式及注意事项等;协助患者作好皮肤准备;设定泵的各项参数, 时间30~60min, 即可安装储药器及输注装置, 无需患者等待, 使医嘱能够及时执行, 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 避免误会产生, 同时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笔者认为, 装泵过程中, 患者产生疼痛感, 气泡的出现, 堵管的发生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 患者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当患者对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有充分的了解后, 情绪稳定, 疼痛感明显减轻。在用储药器抽取胰岛素的过程中, 笔者用棉签轻压胰岛素底端皮塞, 使胰岛素缓慢流入储药器, 从而减少气泡的产生。

由于地域的局限, 本研究只对室温在20~24℃的环境下, 胰岛素的复温进行了调查, 对于在不同的室温下胰岛素的复温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胰岛素泵时胰岛素复温的合适时间。方法 将胰岛素从冰箱中取出, 置于室温下 (20~24℃) , 分别于30、60、120min用皮温计监测胰岛素的温度, 并与室温比较, 进行统计处理, 发现3个时间点的胰岛素温度与室温的温差无差异。即选择昌大一附院内分泌科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住院的90例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A、B、C3组, 每组30例, A组为使用复温30min的胰岛素装泵, B组为使用复温60min的胰岛素装泵, C组为使用复温120min的胰岛素装泵, 对3组患者使用泵时的疼痛感、产生气泡、堵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组间的疼痛感、气泡产生、堵管均无差异 (P>0.05) 。结论 使用胰岛素泵时, 将胰岛素复温30~60min即可。

关键词:胰岛素泵,胰岛素,复温时间

参考文献

[1]丁惠萍, 周晓云, 薛美华, 等.对新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A) :60.

[2]彭新华, 李光伟.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1, 21 (1) ;22-23.

8.胰岛素 篇八

【关键词】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分类;不同剂型;优化选择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12-02

糖尿病以高血糖为表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症状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缺乏或者生物靶向作用不敏感造成。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引起的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众多,成为最为关注的疾病。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治疗需用胰岛素。胰岛素一种蛋白质激素,是体内惟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主要促进物质合成的激素。胰岛素不仅仅对糖代谢有作用,而且对糖、脂肪、蛋白质以及水、微量元素的代谢均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糖尿病成为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胰岛素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已经研究出许多胰岛素制剂。胰岛素有A和B两个肽链组成。在人胰岛素A链中有11种21个氨基酸,B链中有15种30个氨基酸,共16种51个氨基酸组成,通过结构中形成的二硫键连接而成。

1按来源和结构不同分类

按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将胰岛素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以及胰岛素类似物。

1.1动物胰岛素可以分为猪胰岛素和牛胰岛素,均从猪和牛的胰腺中提取得到,虽然两者药效相同,但与人胰岛素比较分子结构上有差异,猪胰岛素中有1个氨基酸不同,牛胰岛素中有3个氨基酸不同,因而易产生抗体。

1.2人胰岛素将猪胰岛素第30位丙氨酸置换成与人胰岛素相同的苏氨酸,变成与人体自身产生胰岛素分子相同的结构,再利用DNA重组技术合成人胰岛素,解决免疫原性问题,减少其不良反应。

1.3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类似物是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及结构进行局部修饰。与人胰岛素相似的生物合成剂。

2按药效时间长短分类

2.1短效胰岛素可溶性胰岛素为短效制剂,等电点为5.3,以六聚体形式溶解于中性溶液中。在皮下,六聚体不能直接吸引入血,必须解聚形成二聚体或单体方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作用。因此,起效时间为0.5h,作用高峰在1-4h,药物动力学与正常人进餐后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模式不完全相符,造成了临床运用上的局限:①使用不便,需要在餐前30min注射,尤其是常年病患者,且餐时血糖控制不理想;②作用时间较长。容易出现下一餐前的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

2.2中效胰岛素为锌结晶INS与硫酸鱼精蛋白中性无菌混悬液,不溶于水,只能皮下注射,皮下注射后吸收较慢,注射后1.5h开始起效,作用高峰4-6h,持续时间10-18h,存在问题:①持续时间小于24h。都要每天注射1-2次以维持24h的基础血浆胰岛素水平。由于RI作用时间为3-6h,睡前注射RI补偿了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时,夜间对基础胰岛素的需求。②作用峰值明显,夜间低血糖危险性高。由于中效胰岛素不能平稳吸收,仍存在峰值浓度,不能很好地模拟水平虽低但平稳持久的夜间基础胰岛素分泌,会出现夜间低血糖与清晨高血糖。③吸收不稳定。皮下注射胰岛素后个体内及个体间的代谢作用差异相当大,中/长效胰岛素制剂吸收量的波动范围可达到20%-50%。另外,中效胰岛素为混悬液,在注射前必须充分混匀,极易在注射部位凝结,引起局部的巨嗜细胞浸润,造成每天的胰岛素吸收变异。研究表明,同一例患者,同一剂量每次皮下注射后,吸收模式的变异度很大,从而不能得到稳定可靠的血糖控制,极易造成低血糖。

2.3长效胰岛素在不改变INS活性前提下制备以多聚体形式存在的INS,内含过量球蛋白,鱼精蛋白,调pH至3,使之成为可溶性溶液,其缺点①刺激性大,加入外源性蛋白具有抗体性。②其起始时间慢,持续时间长而难确定其满意剂量,造成吸收和药效不稳定。

2.4预混胰岛素含有标示百分比的速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诺和灵30R是含30%的短效R和70%的中效N胰岛素;诺和50R是含50%的短效R和中效N胰岛素;优泌林70/30是含30%的短效R和70%的中效N胰岛素;缺点:由于是预混,只有有限的混合方案,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混合要求难以达到。

3按胰岛素纯度分类

3.1结晶胰岛素目前国内常用的普通胰岛素(RI),结晶胰岛素(CZI)、长效胰岛素(PZI)、中效胰岛素(NPZ)均屬此类。

3.2纯化胰岛素单峰胰岛素;单组分胰岛素;人胰岛素。

4按不同剂型分类

近几年除了注射用胰岛素,又包括了很多其他给药途径。长期频繁注射胰岛素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和不便,同时易导致低血糖、皮下脂肪萎缩等不良反应,非注射胰岛素将是今后胰岛素类药物的发展趋势。国内外正在研制的制剂包括鼻腔气雾剂、直肠栓剂、微囊、微球、脂质体和口腔喷雾剂等。

综上所述,胰岛素及其胰岛素其他类似物在选择使用要根据其特点合理用药,才能达到最好的临床应用,糖尿病在我国成为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得到愈来愈多的医疗工作者的重视与研究,本文重温其分类目的,意在加深认识,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提供一个明确的依据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黄胜贵.胰岛素制剂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05,26(14):166-170.

[2]王强,刘新月,李乃强.临床常用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特点[J].临床医学杂志,2005,3(6):47.

[3]母义明,杨丽娟.糖尿病药物及胰岛素治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29-32.

[4]张石萍,陈瑞红.胰岛素类似物的进展与优势[J].中国医药导刊,2005,7(4):289-292.

[5]张石革,梁建华.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进展及应用[J].中国药业,2005,14(11):21-23.

[6]崔志敏,丁全福.胰岛素类似物:糖尿病治疗的新药物[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5,14(5):416-418.

【胰岛素】推荐阅读:

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07-22

上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下一篇:语文课例解读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