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及作用(共8篇)
1.浅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及作用 篇一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林学院园林101安定
20100347251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现状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选举方面,80%的农村能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选举,但是个别村庄存在贿选问题,一些村干部利用在村里面的势力,再加上一些金钱的诱惑,使村民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动,村民的选举权受到了极大地侵害。在民主管理方面,一些村干部独断专行,目无政策法律。在民主监督方面,由于农村在国家组织体系中处于末端位臵,监督体系不健全,使部分村干部自行其是,盲目蛮干,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25%的村没有认真落实村务定期公开制度,只是上级监督一阵子,下面公开一下子,不监督不公开,不反映不公开。在一些村里出现了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农民民主意识越来越高,表达民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在机制体制的制度上,未能建立起充分表达这一愿望的平台。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逐步市场化,农业发展节奏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农村基层干部成了土地稀缺资源供应的决策者,有权发包、限制、出售或重新发包这些稀缺资源。
二、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发挥作用时存在的问题
(一)在工作方面与村委会不够融合。到农村服务,面临工作着难以深入的问题,如感到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和村干部在工作中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
(二)没有引起村委会的足够重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投入了人力、物力去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政策,理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的工作做好。而一些村干部对此并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不闻不问,甚至有的村干部直接将其“发配”到村小学代课
去,不参与对村里的管理工作,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三)社会经验不足,处理问题过于理想化,不能和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大学生从大学校园出来后直接步入社会,在社会经验方面略有不足,缺乏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得心应手。
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一)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有助于提升基层组织的整体文化水平。大学生村官为高知识、高文化的群体,在高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大学生的加入使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改变了原组织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进程。在这过程中,一些民主的思想和处事方式会被带到工作中去,民主的思想和宣传力度将在以后的服务过程中大大加强,更能调动农民参加基层组织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也能使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打破了农村传统的保守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推动农村民主建设的进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依法、民主和科学治理的要求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民的领路人,是农村各项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者和处理者。这就要求村干部在解决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而当前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由此导致工作方式拘泥于原有的经验基础,很难有大的改观和突破,而大学生村官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
四、村官在促进新农村民主建设进程中发挥实际作用路径分析
(一)强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学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生的永恒主题。大学生村干部初涉社会,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这就需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做到坚持原则,明辨是非;认真学习农村政策法规,熟练掌握村级规章制度;认真学习农村实用技能,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为村民服务。同时,要虚心向老同志、老党员学习,向群众学习,掌握农村工作方法,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和能力。
(二)转变角色,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做好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的基础。大学生村官要转变角色,真正把自己当成村民的一员,而不是村“官”,扎根农村、敢于吃苦、甘于奉献;要放下架子,从心理上走进群众,从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村民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多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耐心听取村民的诉求,有针对性的化解矛盾和处理事情,真正把群众要求的事情办实办好。
(三)发挥专长,推进农村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大学生村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到村任职后就要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向群众宣传科普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文明新风;要充分利用学习的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知识,及时向群众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产业,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2.浅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及作用 篇二
关键词:农村文艺骨干,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作用
自从2005年11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下发以后, 一个以村文化室建设为主体的村级文化建设活动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保障农村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日益增长, 但目前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仍然比较薄弱, 村级组织还不能拿出很多钱来创办村级公共文化, 因此, 在村级文化建设中, 农村业余文艺骨干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各地农村, 有不少热爱群众文化事业, 具有一定文艺特长, 长期以来一直任劳任怨, 默默无闻地为农村文化活动贡献聪明才智的文化事业“热心人”, 他们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地发挥起来, 对于推动村级文化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从长期从事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实际感受中深深地体会到,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 农村文艺骨干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农村文艺骨干是农村各类文化活动的直接组织者
在农村组织各类大小文化活动中, 文艺骨干始终是最积极、最直接的组织者, 并且他们最具影响力、凝聚力和亲和力。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是武义南部山区的一个大镇, 镇政府所在地柳城, 原是宣平县政府驻地, 这里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六, 当地都要组织大型庙会活动, 庙会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内容有舞龙灯、擎台搁、走马灯、演戏等等, 而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除了镇政府的牵头与协调, 主要靠文化站通过当地的一批文艺骨干来组织完成, 他们不计报酬, 不分白昼, 扎龙灯、扮台阁, 把活动当成了自己家里的事。就是有了这些文艺骨干的无私奉献, 才使得庙会活动年复一年的承传下来, 一年更比一年办得精彩。
二、农村文艺骨干是农村文化活动经费的积极筹措者
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需要的是资金, 而这些资金的来源, 在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尚处于发展壮大阶段, 还拿不出许多钱来办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情况下, 只有广辟财源, 向社会各界筹措来解决。这些活动资金的筹措主要还是靠村中的文艺骨干来完成。如长期以来, 武义农村每年的农闲季节 (主要是冬春季节) 各村都有请剧团演戏的习惯, 演戏需要的戏金和演职员的吃住, 就是由村中的文艺骨干东奔西跑写戏金, 挨家挨户落实吃住来解决。组织舞龙灯、走马灯等传统民间艺术活动, 也是由几个文艺骨干搞集资、拉赞助筹集资金来买纸张颜料, 买烟花爆竹, 逐家逐户上门筹木头筹毛竹, 并亲自动手扎龙灯、扮台阁等等。
三、农村文艺骨干是农村民间优秀文化的主要传承者
在广大的农村, 流传着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这些民间艺术, 历经千百年, 得以传承发展, 其中的传承者大都是文艺骨干, 如今年6月份被金华市文广新局命名为首批“金华市优秀民歌民间艺人”的桐琴镇东干村的程明法, 其家父是当地出名的扎花灯能手, 程明法子承父艺从小随家父学扎花灯, 由于他聪明勤奋, 花灯、花轿、龙灯、纸马、各种动物花灯样样都扎得维妙维肖;他还善于表演, 武术、杂技、魔术都能演, 京剧、婺剧、越剧、黄梅戏都会唱, 经常一人一台戏, 为当地及邻村村民演出, 甚至被请到外省、外县去扎花灯和演出。他还利用当地丰富的松果资源, 用松果制作小鸟、长龙, 成为精巧的工艺品, 远销海内外。这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调查中也已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以笔者所在的武义县为例, 白洋街道鸣阳村的《鲤鱼跳龙门》、桐琴镇东干村的《花灯花轿》、履坦镇中央王村的《走马灯》、柳城和俞源的《抬阁》、大田乡岭下汤的《迎牡丹》、桐琴镇赵宅村的《人物花灯》、柳城畲族镇白马下村的《畲族婚嫁表演》、赵荷村的《畲族对歌》、云溪村的《二月二划龙船》、西联乡殿下畈村的《木偶戏》、桃溪镇陶村的《陶村昆曲》, 还有几乎流传于全县每一个村的《板灯龙》等等, 这些极其优秀的民间艺术, 也就是因为有了一批文艺骨干, 才能长期扎根于农村, 流传于田头地角, 传承于农夫村妇, 以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四、农村文艺骨干是农村现代文明的广泛传播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对农村的幅射, 城市现代工业文明对农村传统的农耕文明发生了冲撞, 也为农村的现代文明建设带来了机遇。由于文艺骨干有思想素质知识结构上的优势, 头脑较之一般的普通村民要活络的多, 所以他们往往最先接受新事物。他们抢先办企业、经商, 成了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民。又因为他们手头有了钱, 又有文艺特长, 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文艺演出, 参加各类文艺培训班, 受现代文化的感染比较多, 对现代文化比较敏感, 接受特别快。他们不仅出入歌舞厅, 上网聊天, 有的文艺骨干, 还自己在集镇上办起了歌舞厅、卡拉OK厅、网吧等, 搞起了文化经营, 成了现代文明在农村的广泛传播者。
五、农村文艺骨干是农村文化室建设的热情支持者
在各地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室) 创建中, 农村文艺骨干是最热情的支持者。他们有的亲手制作活动器具, 有的把家中的桌椅送到文化室当棋牌桌, 有的把自己心爱的整套乐器搬到村文化室办起了民乐队, 有的甚至把自家的房屋腾出来当作村文化活动室, 有的担任了村文化室管理员, 长期不计报酬。就是这些文艺骨干, 撑起了农村文化室的一片天地, 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 农民的文化生活才得以丰富, 宁静的小山村才得以热闹起来。
3.社区大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社区大学;新农村建设;作用
一、引言
2006年12月,为了又好又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与儋州市市委合作,在那大镇石屋村建立了石屋村社区大学,从而成为全国第一所农村社区大学。石屋村社区大学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石屋村村委会所在地,距儋州市区4公里,距海口市135公里,这里环境优雅,整洁优美,气候宜人;配套设施比较完备,主要有篮球场、中心区文化广场、社区电教室、图书室、会议室、展览室、健身室、食堂、学员宿舍楼等等;教学设备主要由市内外热心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捐资购置;现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人才培养计划的志愿者7名;目前石屋村社区大学可容纳80名学员同时入学,图书室藏书8000多册(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自愿者资料库)。社区大学成立以来,立足石屋实际,积极创新,务求实效、长效,不仅石屋村新农村建设快步推进,全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带动了周边镇村的发展,在海南乃至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为了全面了解石屋村社区大学的运行状况,笔者对石屋村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研,采用走访、问卷、面谈、查阅资料等办法,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来自基层政府和农村一线的数据、事实和文献,由此采集到了第一手实证资料,奠定了本次研究科学性的高信度调研基础。
二、石屋村社区大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改善农村卫生,美化乡村环境
“村容整洁”是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目标之一。为了使村庄卫生的保持具有长期性村容村貌的整洁,石屋村社区大学的志愿者们协助石屋村村委一边向乡亲们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一边围绕着农民的生活、用自己的亲身示范和行动,主动引导石屋村民们进行乡村的环卫工作。
石屋村社区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主动地教育村民改善村庄卫生,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开办了村委卫生专栏,每期对各自然村的卫生状况进行评比,评比结果由石屋村社区大学的志愿者们公开在石屋村村貌情况公开栏上。不仅如此,石屋村社区大学的志愿者们通过生活、行为方式的转变,把村民的文明行为注入到生产经营和习惯之中,同时引进了比较先进的垃圾分类理念,保持石屋村的村容整洁。通过社区大学志愿者和村民的共同努力,石屋村村民不仅做到“家家自扫门前雪”,还自觉地打扫公共道路,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二)举办多彩文体活动,充实村民业余生活
“乡风文明”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内容和目标。村庄里面的文化氛围是影响一个村庄生活、生产等活动的关键因素,甚至能影响到整个村庄的和谐。
在石屋村社区大学未成立之前,石屋村的村民主要娱乐方式就是赌博。石屋社区大学成立之后,志愿者们立志于改变这种赌博的不良风气,不辞劳苦从河南省请来了腰鼓大师衡生喜老先生,建立了石屋村的第一支腰鼓队,吸引了数十位村民参与。从此,聚集在牌桌上的人群渐渐变少了,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了。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化,石屋村社区大学的志愿者们组织村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和农闲时节,唱客家山歌和革命歌曲,组织小朋友唱儿童歌曲,并在石屋村社区大学的活动室定期举办舞会。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三八妇女节,石屋村社区大学的志愿者都会联合石屋村村委动员村民参与文体活动。
全村有88.89%参加过石屋村社区大学组织的活动,被调查的村民认为他们享受活动的快乐,并且被激发了邻里之间的浓厚的乡土之情(数据来源于石屋村社区大学的问卷调查)。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生活,也改变了村民些许的不良爱好。
(三)提供技术服务,提高经营收益
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的石屋村村民一家一户的作业模式使村民很难抵御市场风险。针对这一情况,为改变村民单枪匹马的生产经营方式,同时也为了适应农业发展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总趋势,石屋村社区大学组织村民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得村民的收益有了较大提高。
另外,社区大学还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各种产前产后的服务,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优良农产品品种,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在被调查的村民中有45.7%的人经常或者选择性接受过社区大学提供的技术服务,而且表示得到了良好的收益(数据来源于石屋村社区大学的问卷调查)。如提供割胶技术,在石屋村社区大学举办的“2009年海南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中,来自海南省18个市县农业局、热作局、热作服务中心和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的60多名技术骨干参加了培训,有近300名石屋村农民参加了本次活动。通过社区大学组织橡胶技术培训课程,2009年开割橡胶5000亩左右,16万多株。连续三年来这里的胶园年产干胶均达700吨以上,村民们每年也从橡胶园里“割”出产值1000多万元以上。2009年,村里的人均收入超过5600元,比去年人均收入增长了0.4%(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自愿者资料库)。
(四)采取新型教育模式,培养农村技术人才
石屋村社区大学采取新型的教育模式,为农村培养人才。在石屋村社区大学,培训技术型农民是办学宗旨。在社区大学的章程中,凡年满十八周岁、具有继续学习愿望的农民,都可以报名参加农村社区大学的学习,并实行免费教育。在师资力量上,石屋村社区大学一方面吸收技术人员作为志愿者;另一方面积极从海南各大学中聘请专业老师参与技术指导。在教学内容上,采取“因需施教”,每期培训的内容都不一样。同时社区大学学员修满规定的一百个学分后,社区大学考核颁发结业证书。截至2009年底,已培训农民超过七千人次,石屋村每户至少一人次接受过社区大学培训,户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
作为非营利教育机构,石屋村社区大学办学投资即成为公共资产,即这些办学投资不得被投资者撤回、转让、或用于担保抵押,机构如果解散,其资产要经拍卖充为公共资产。国外有关教育产业开发和运作的经验说明,强调教育的产业性,就是要进一步树立关注社会的教育需求,关心教育消费者的权益。石屋村社区大学发展农村教育,革新现有的教育运营模式,真正体现了农村教育的需求。
(五)培养新型农民意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当前农村发展的关键是改造农民,就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首先是培养新型农民意识,从政治学角度上看,应该就是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培养农民的“农商”意识。
农民的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民主参与、依法维权等方面。社区大学定期举办法律讲习班,宣传法律常识,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社区大学经常深入农户开展“法律进千家”活动,帮助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社区大学组织村民成立了“维权协会”,让农民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充分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社区大学组织自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讲述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潜移默化地培养村民政治参与、民主管理意识,帮助健全村民议事制度和村务公开相关制度,提高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管理的积极性。
农民的“农商”意识,主要是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石屋村大多数农民还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没有市场敏感性。石屋村社区大学的志愿者运用自己掌握的经济知识,深入到每一个农户宣讲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号召农民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抗御市场风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橡胶协会、瓜果协会、蔬菜协会等各种合作社应运而生,村民的经济权益意识明显增强。
三、社区大学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及改进策略
(一)加大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区大学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其主要法律依据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但这些法规局限于登记注册方面的管理,缺少关于资金筹集、组织发展等方面规定。问卷显示,80%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大学发展的法律依据不足,85%担心市政府支持社区大学建设的政策连续性。
由于社区大学尤其是农村社区大学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它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先天土壤,如果没有有效的引导,必将陷入困境。这使得政府的作用凸显出来,政府对社区大学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国社区大学的发展态势。调查显示,如果没有儋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石屋村社区大学很难有今天的成就,甚至能否生存下来都是未知数。因此,对社区大学来说,首先是寻求政府的持续支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扩大社区大学的知名度,让社会民众更多地认知社区大学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得到相关的社会保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鼓励社会民众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性
由于社区大学的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没有像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那样的组织优势和社会保障优势,仅仅是依靠志愿者们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以及对乡村和农民群众的热爱之情来做志愿者。所以长期的志愿者人员非常少,参与的时间也比较的短,影响了工作的延续性。石屋村社区大学成立以来,共有五批16名自愿者来此工作,平均工作在石屋村时间不到半年,最短的不到一个月,以致于社区大学志愿者团队稳定性不强。组织队伍的不稳定,导致一些工作不能持续有序开展。
社会民众的参与是社区大学持续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强民众的参与性,可以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发展社区大学。志愿者是石屋村社区大学的中坚力量。正是志愿者的智慧和奉献使石屋村社区大学获得广泛好评。在西方国家,民众参与志愿服务已成为参与社会和回馈社会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体现人人平等、互助互爱精神,表达爱心和关怀的一种积极行动。但我国广大民众还没有认识到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甚至对大学毕业生从事志愿工作的动机不理解。对此,我国还要加强对志愿工作的宣传,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
(三)加大资金和组织制度的支持力度
石屋村社区大学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政府拨款及企业和社会的捐赠。但是,政府拨款十分有限,捐助主要是物质设备,所以,社区大学资金十分匮乏。资金的缺乏导致了志愿者不能够专心于支援乡村建设的活动中来,他们甚至还要为生存发愁,这是人员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访谈中了解到,儋州市政府每年对石屋村社区大学的拨款在4万元-5万元左右,石屋村社区大学一共有7个志愿者,每人每月生活费标准是450元,光是生活费用就占用了3.78万元,除去生活费,政府拨款连基本的交通费就不够,更不用说支持新农村建设了。
穩定的资金支持是社区大学发展的必要,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社区大学的办公费用甚至都很难维持,更何况组织的生存发展了。石屋村社区大学的资金主要靠儋州市政府拨付,但是每年拨多少,缺少明确的规定,完全取决于政府领导的主观意愿和政府的财政状况,资金数量不稳定。在台湾,社区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学员学杂费占68%,教育部门补助款24%,其他部门辅助款6%,其他2%。台湾社区大学的经费来源有《终身学习法》为依据,比较稳定。美国社区大学经费除政府支持和学费外,每年还可以得到企业的固定资助。我国的社区大学经费来源也应该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还要争取更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刘尧.台湾社区大学发展历史与现状评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2).
2、张旭.美国社区大学考察启示录[J].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4).
*本文属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jsk2009-21);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科研项目(HNZG2009010)。
4.浅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及作用 篇四
————2011年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大学生村官的情况介绍
(一)相关政策背景
1.选调生的成功经验与部分试点的试行
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是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实践证明,把优秀大学毕业生选调到基层工作,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增强队伍整体功能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夯实基层政权的迫切需要;是磨练年轻干部、促使年轻干部健康成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高度重视了选调生工作,把选调生作为了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源头,培养了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了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大批的选调生经过实践锻炼,做出了成绩,增长了才干,赢得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在发展培养选调生的同时,沿海地区部分省市已经开始选调部分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村级组织中任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江苏、海南、浙江、广东河北等省的少数市县小规模的试行,形式上联系当地的实际,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发展大学生村官,借鉴了选调生工作的许多经验,与“三支一扶”志愿者活动共同开展,扩大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为2008年开始的10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的难题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远性的宏大的系统工程,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要有新的内涵。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体制创新、资金投入和大量人才资源的支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的蓝图。完成这项工作和任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破农村本土人才缺乏的瓶颈。城市反哺农村的战略取向,决定了城市人才、智力资源支撑农业和农村建设将成为关键。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还是缺乏各类人才,尤其缺少既懂生产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新农村的建设只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有稳定的、适用的人才。农村没有自己的人才,永远都是被动的,从而会使农业弱势地位更加明显,农村的弱势地位加剧,新农村也难以快速和持续建设。有了智力支持,农村才会有发展的前途。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应该成为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的重要途径,让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局面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形势的发展,教育走向产业化,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难度越来越大。2001年,高校毕业生114万,2002年至2006年分别是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2009年其规模高达611万人。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就超过8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数据表明,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将会持续。对于大学生就业,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结构性的”,包括短期供给量、区域选择、就业能力等方面。在自主择业的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偏好是其就业难的原因所在,而政府政策激励没能及时跟进,使之问题复杂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的差异较大,对大学生的正常合理的有效需求被扭曲,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劳动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也就恶化了有效需求。在目前,人力资本市场机制不健全,无法实现供求结合,人才流动成本过高,就业容易择业难,使得大学生求高就业、轻再择业,整体上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通过每年选拔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从需求量扩大和人力资本补偿等方面,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有效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对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意义
1.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与人才队伍的优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成为了人才的“洼地”,大部分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搭建了农村人才“高地”,会促进城乡人才的正常双向流动。大学生到村任职,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农村基层政府的改革最核心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后能主动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农民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农村中,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等问题十分突出。截至2007年底,全国3101.8万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仅占18%,56岁以上的占41%;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9.8%,而初中及以下的占64.7%。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也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问题。全国现有村党支部书记6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8.45%,56岁以上的占l6.64%;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2%,初中及以下的占44.7%。一些村干部具有一定的农村基层工作能力与经验,但是水平相对较低,对政策的把握程度与熟知情况不高,在基层自治管理、经济发展致富等方面会发挥作用不大。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一方面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会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农村、支持农村、发展农村,给农村的建设谋思路、办事情,促进农村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2.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大学生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有能力为当地村民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大学生入村任职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内出谋划策,对外是桥梁纽带。大学生村官到农户家中与群众交流,了解村情民意;到田间地头开展调研,思考经济发展新模式。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在任职期间,希望能够为当地留下一个好的发展规划,培育一项好的支撑产业,办成一批好事、实事,培训一批致富能手,拓宽一条增收渠道。大学生村官为乡镇和村社出谋划策,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寻求致富门路,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
大学生村官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培养教育,知识水平高、思想观念新。到村工作后,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开展各项活动,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化的目标体系,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偏颇。大学生村官利用远程教育、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包括强农惠农政策、法律知识等等,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农村的工作事情多而杂,并且村社的农民呈“原子化”状态,其自身利益意识强,邻里之间难免发生矛盾纠纷。大学生村官在村里无亲疏之分,处事公平,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和问题,群众信任、满意,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
大学生到村任职,扑下身子、扎根基层,对于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合理流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十年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三农问题的出现,由部分县市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大学生“村官”探索之路,其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试验试点阶段(1995—2007)
A.自发发展时期(1995—2004)
1995年,江苏省最先开始招募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十多年间有11个大市、26个县(市、区)选聘了近3000名大学生到村工作。1999年,海南省率先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同一年,浙江宁波采用公开招考方式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出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向全国招聘大学生“村官”。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了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次年10月,平顶山市选拔大专以上学历优秀青年到农村任职。2003年,河北省邢台市广宗、清河等县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实现智力优势群与农村基层干部的有机对接。2003年12月,河北省柏乡县开始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在部分市县探索之时,共青团中央也在选派高校毕业生赴农村服务,但以中西部贫困地区为主。1996年,共青团中央联合有关部委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开展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志愿服务。2003年初,“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正式推出,为以后的“三支一扶”与“大学生村官”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B.全面试验时期(2005—2007)
2005年开始,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国家鼓励青年到基层就业。随后,教育部组织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进入大范围试验过程。2005年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6年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随之开展,2007年宁夏、内蒙、云南加入其中。北京市启动 “村村有大学生”计划,2005年在平谷区进行试点,第一批大学生“村官” 32名,2006年招聘2016名,2007年招聘3000名。
2.全面实行阶段(2008—2009)
2008年春,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自此开始,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这是对13年来各地大学生“村官”计划工作的肯定,也是新的、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建设阶段的开始。据《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已达13万人以上,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约80%的县与县级市。北京市实现了村村两名大学生村官。2009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将此前各部委出台的“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特岗计划”“西部计划”进行了一次全面整合,按岗位统一了生活补贴标准、各项保险、各项计划的服务期满就业的政策等。
3.科学管理阶段(2009--)
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现正在向科学管理的阶段发展。为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力推进,不仅要不断的扩大村官计划,而且要为大学生村官创造事业空间,关注其成长,但关键是出路问题。《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5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等。北京市已为即将“卸任”的大学生“村官”谋划了数条“出路”,其中就有定向招录基层公务员。重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服务期间,选派到建制村的大学生关系在乡镇,工作到村,可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经过一定时间锻炼,本人优秀、业绩突出、党员和群众公认,通过规定程序,可担任村“两委”负责人。在基层服务满两年,到建制村的,经公务员录用考察,考察合格者,由重庆市公务员局录用为公务员;到乡镇教师、农技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岗位的,由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安排部署聘用考察,考察合格者,由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正式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服务年限计算为工龄。为了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及县以上相关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这样,从选拔与培养到使用与提拔,规范管理、科学衔接,为农村留住大量的宝贵人才。
二、大学生村官的现状
(一)整体状况
1.思想基础较好、综合素质较高
大学生村官在高校期间学习了系统的文化理论,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迎接新挑战。大家不仅思想觉悟高、科学理论好,而且密切联系农村实际,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的基层就担负起了整理档案、负责宣传以及日杂等工作,看似简单的工作显现了其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赢得了当地村干部群众的普遍好感和尊重。大家艰苦奋斗,能打硬仗,坚忍不拔,基层的磨炼加深了大学生对农村的认识,并使其更快地成长并成熟起来。大学生村官希望能够在农村有所作为,切实地为农民服务,带动老百姓致富,真正改变农村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积极充当政策宣传员、法律咨询员、科技普及员、信息调研员、档案管理员、村务协管员、文化小教员、活动组织员等角色,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与水平,努力工作,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2.富有创业激情、具有奉献精神
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农村,其中一部分是在就业压力下做出的选择,但主要的还是想在基层一线发挥才干。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想为百姓做贡献,体现个人价值,同时增加自身的经验和阅历,或为从政打基础,或为以后的工作锻炼能力。由于乡村的复杂性,经过村官工作的磨炼,大家对工作、生活、社会有了自己的感悟,一些人对农村怀有了感情,想扎根农村。大学生村官大多完成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到了农村基层以后,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特长,积极为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服务,赢得了农村基层的欢迎和农民群众的赞誉。大家依靠当地特色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创办了一批项目,涵盖了设施农业、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对任职村村民确实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也让当地经历了新的创业思维撞击。大学生村官利用知识优势,从培育村级新产业出发,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尽管现实和理想有些错位,但热情和动力却与日俱增。大学生村官不仅有创业的热情,而且还有奉献精神,勤勤恳恳工作,实实在在办事。在工作中敢创新路、敢于吃苦,走别人没有走的路,用发展中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措施,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平凡的付出、无悔的奉献。
3.服务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生代价值
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才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要树立三农可持续发展观,以现代农业的生态环保、粮食安全、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等为主要内容,促进多元化发展的新农村。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开展本村的资源环境、人文地理和社情民意等方面的基础调查,梳理村籍和台帐等历史资料,完成必要的村志建设。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了解村内的老人妇女儿童等最大弱势群体和鳏寡孤独的困难和需求,全面活跃乡村生活。大学生村官主要是80后、90后的高校毕业生,其出生以后就一直上学,相对来言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很熟悉,但渴望进入社会、融入职场,而事实上还没有接纳他们。新生代的大学生村官希望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希望通过在农村的工作,通过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参与,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为当地农村、农民、农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农村的实际现状与亲历工作使得大学生村官逐步成熟,历练了人生,促进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升了境界,培养了知难而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阅历得以丰富、意志得以磨炼、能力得以提高,并且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紧密结合,在发展农业、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价值。
4.职业期望意愿较高、现实工作错综复杂
大学生村官热爱农村事业,热心农村建设,能耐心细致的做好农村群众工作,具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对自己、对事业的期望较高。但农村工作很是艰难。从大局来看,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问题不容轻视,农业出现萎缩态势,农村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凸现等等,使得新农村建设任务异常复杂。从小的方面讲,农村发展项目资金段短缺、缺乏实用技术,并且农村是熟人社会、关系复杂。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忙于繁琐的村务,其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由于大学生村官有知识,往往从事一些统计数据、宣传、组织会议等琐碎简单的工作,并且经常被上级部门抽调。在大部分村中,一二把手都在中年以上,甚至有的超过六十岁,并且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也不够开放,在经验主义和稳定主义思维下,敢想敢干的大学生村官普遍受到了掣肘。上级领导不支持、村里干部不配合、当地群众不认可是当前一些大学生村官感到最为现实的困境。大部分传统农业型农村事务琐碎繁杂,地方性特点突出、季节性很强,而大学生村官人缘性与农民性较小、农村化与本地化较差,使得村中的领导不想或不敢放手。大学生村官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的同时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的交往中增加感情,向当地干部虚心学习、真心请教,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自己。通过自己的表现,培养了感情,换取了信任,才会在错综复杂的现实工作中逐步成长。
(二)存在的问题(现象与原因分析,诸如高流失率、其身份的困惑与后续管理等)
勿庸置疑,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作用是积极的,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做法是受到农村各方面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注重了行政能力测试,没有统筹考虑专业问题,缺少必要的培训与帮扶。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时候,并没有专业上的要求,非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几乎没有任何专业优势可以体现。现阶段的农村需要更多的有农业专业技术背景的大学生来担任村官,可以直接对生产进行指导。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农村的实际并不符合,在许多工作中很少运用到其所学的知识,学非所用,开展工作比较困难,为此村民们对他们也不太信任,重要的是大学生村官不能够发挥自身所长,限制了发展。而有些工业或者商业服务业发展较快的乡村又希望经济类或管理类的有经济头脑、能够引进项目的大学生村官进村工作。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出发点是不容质疑的,但在实践中没有得到统筹谋划、精心实施。大学生村官是新生事物,大学教育体系中还没有专门的专业设置,只能从各类专业毕业生中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考试,沿袭了公务员招录的模式,注重了行政能力测试,并且其出口也对准了公务员队伍。农村的村组等同于城市的社区,但有很大的区别,要求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情况了解,对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熟悉,而其目前现有的知识结构不可能完全胜任农村的工作。在大学生村官的分派上要考虑到专业问题,尽量做到其专业与任职村的产业特点相适应,但大部分地区却没能做到这一点,各级组织部门在选派其到村任职前只是进行了短期的培训,一切需要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摸索与自学来克服“先天不足”。为了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而进行个性化、差别化的培养,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管理型、社会服务型和创业型等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要对大学生村官“扶上马,送一程”,乡镇领导指导、村社干部帮助,的培养,不仅要给他们职务,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分工,多压担子多交任务,使他们真正成为“村官”。而在一些地区或村里,大学生村官就是 “花瓶” “看客”和“高级杂工”,成了摆设,其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最终也只能是碌碌无为。
2.大学生村官战略意义深远,但工作没能形成整体合力,着重强调了就业问题,忽视了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动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引导大学生在农村干事创业,有利于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让大学生在相对艰苦的农村基层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全国性的各级党政机关后备干部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到村任职占其就业选择的很小部分,数量有限,有安排就业的考虑,但不能作为工作的中心,应充分强调其深远意义。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不仅仅是组织人事部门的事情,也是宣传、教育、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事情。有的地方,各个部门单位都在参与,但又是多头管理,实际上是多头不管。各部门、各方面应形成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整体合力。从实际情况来看,要重点解决好源头选拔、期间服务和长期保障三大方面的事情。要让大学生村官长期在农村工作,使得农村成为其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农村发展了,事情多了,大家有了感情,客观上形成了政府管理与服务在村社层面最基层的组织体系,大学生村官也就在农村舒心扎根、安心工作。实际上,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一部分毕业生并非心甘情愿,只是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下的无奈选择,看重的是政府提供的一系列优惠待遇,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各类社会保险等,并没有扎根农村的远大理想,不是自愿地、主动地、真心地选择农村、服务农村。大学生村官主要来自于农村和城镇,对农村的一些基本事物相对比较了解,大多数者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锻炼,获得社会经验,这是其选择这项职业的初衷,也有许多大学生村官表示农村的舞台很大、无限广阔,可以有所作为,为建设新农村做贡献。但同时,少半数的大学生村官承认当时的选择基于就业形势严峻,多一条途径;三分之一多的人认为做大学生村官可以为今后考公务员做基础,希望能够成为公务员中的一员,这也是其应聘村官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可以看出,就业问题成为了当前毕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时是不少大学生将就业选择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大学生村官计划客观上有退而求之的表现,从选择动机上值得关注,更应加强引导。
3.大学生村官在现实工作中没有被高度重视,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体现自身的价值。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大学生村官年轻、有文化、有激情,但大展身手却非易事。首先,自身能力较差,在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社会工作等方面经验不足或缺乏。很多人所学的专业在农村目前情况下根本用不上,指导农业生产等勉为其难,不能很快与农民沟通和建立感情。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面对困难和挫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其次,农村基层的工作相当繁琐,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农村有自身的特点,问题矛盾不少。一些村家族观念重、排异现象严重,当地村干部家族成员多、势力广,旧的工作方法和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大学生村官多为“空降兵”,对村里的工作环境、行为习惯、民风民情等知之甚少,甚至是“水土不服”。一旦碰到具体的问题,由于不知其渊源等难以明断是非、正确抉择,诸如地界纠纷、婆媳矛盾等问题会让大学生村官“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最后,实际工作中,领导不放手、不放权,主要事情回避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主任或村支书助理之职,并无实权,村内事务的最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主要考虑到大学生村官下村任职时间不长、事情问题不必知道了解得太清楚,迟早人要走,没有必要压担子、给任务、放权力。有的村领导习惯于“一言堂”,做事熟于潜规则,工作中有违背于原则、制度但又得到乡镇默许的事情,不想让大学生村官知晓,排斥其于核心决策与管理层外,只是让跟在其他村干部后面处理一些问题,听听、看看而已。据统计,有48.4%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其所任职村庄达到3-4天,而近乎全部的大学生村官偶尔或者时常被乡镇部门借调。这是因为大学生村官由区县一级政府选任分配到乡镇,然后再由乡镇统一管理,其编制在乡镇政府而不在村。很多的大学生村官也愿意到乡镇的站所帮忙,一方面学习些东西,另一方面考虑到将来考录公务员也是在乡镇,并且可能是本乡镇,其工作经验与表现也占一定的分值。无论是在村里还是在乡镇,大学生村官最多的是被安排打字、写报告、送材料等较为琐碎事情。在村里,走访群众、查阅相关资料,掌握村里的基本情况,了解村民的生活现状,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日常处理信息事务,比如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搞农业普查等。在乡镇,几乎是打杂跑腿,扫地打水接待、数据录入统计、编写材料报告,做与党政工作、经济发展相关事宜的是很少的。在对某县的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中,36.8%的被调查者认为“发挥作用”,其中认为“发挥重要作用”的不足10%;52.7%的人认为“多少起一些作用”;4.2%的人认为“起不了多大作用,基本上是摆设”;6.3%的人觉得“不好说”。有的大学生村官表示,虽然说不清楚自己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但觉得已经喜欢上了农村和农民,更愿意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总的来看,大学生村官在短期内较难被农村社会所接纳,虽然自身农村生活的经历少,但主要的应是乡镇与村里的不重视,特别是领导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使得具体措施不到位,大学生村官不能全面了解农村、不能完全融入农村、不能全面发挥作用、不能完全体现价值。
4.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与服务有所缺失,考核机制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人员流失率较大,大学生村官计划需要统筹安排、科学衔接。大学生到村任职是一项人才培养工程,大学生村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在大学生毕业之时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其原因较多,但经过在农村的锻炼成长,对农村怀有了感情,更想成就一番事业。因此,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后续管理与服务工作更为重要。“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其非“官”也非“民”。大学生担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职务为特设岗位,本不是“官”。大学生不是到任村的本村人,更不是其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也不是“民”。其若为两委负责人,将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相悖,与村委自治相违。从身份上看,大学生村官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角色的困境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在法律修订、机构改革、职能划分、岗位定责、人员编制等方面统一谋划、全面考虑。在一些地区,大学生村官率先提出、做起,是基于大学生就业和农村干部的培养,也有的是出于政绩的考虑,提高地方政府某些方面的关注度、塑造积极向上的形象。大学生到村任职,怀有远大的抱负和美好的憧憬,渴望施展才华,但此“干部”却是“泥腿子”干部。农村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与在城市发展的同学相比,一些大学生村官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用非所学、工作难为,理想与现实有着较大的差距,一部分人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抗不住诱惑、经不起考验,困难面前后退、挫折面前气馁、压力面前动摇。思想上改变、工作上退缩,一些人在期满或期间无奈的离开。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村官最为担心的问题是3年后的出路。近五分之四的大学生村官的目标是报考公务员,但就目前而言,其招录比例很小;选择考研,专业知识所忘已多,说起容易做起难;自谋职业,已不如毕业之时的当初,除了社会经验,没有了优势;无奈之中,将选择留在农村继为村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任职工作,在其招聘前曾有承诺,期满后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均有适当的照顾。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将对农村的发展有无法估量的巨大推动;从个人的角度看,大学生村官离开农村将对自身的发展有短期现实的较大收益。“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现有的工作环境、考核办法、保障措施造就了高流失率。大学生村官既“下得去”又“流得动”,但不是“流出去”。良好的机制会使得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够健康地进行下去。当前的考核,仍沿袭单纯的经济发展的思维,以优秀人物和事迹经验为典型,把创造增收项目为目标,没有结合实际细化岗位职责、明确工作目标,使得有事可干、有章可循、有责可究。大多数地区是一派了之,任其发展,有能力上、无作为下,没有投入人力和精力抓好管理与服务工作。在保障方面,注重了日常工资的发放,而后继的工作安排没有能够有效解决,在招录公务员时适当加分或照顾外没有了其他。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就要在出口上下力量,在公务员的招录中为大学生村官定范围、定比例,在青年的创业中为大学生村官给政策、给资金,在就业的帮扶中为大学生村官送信息、送培训。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与服务统筹安排、科学衔接,使得通过完善机制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
三、当前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要求
1.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经济发展了,农村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才能够加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个综合体系,是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推进的过程,各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新农村建设,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求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当前,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因此,新农村建设更要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群众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合民心、顺民意,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为农民最为期盼。现代的农村,生活理念开始向高层次和多元化转变,农民的心态已从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有了初步的条件。虽然建设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有各级政府的协调和指导,农民群众主力军的响应和建设,加之大学生村官生力军的支援和奉献,新农村建设就一定会胜利。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关键,要以新理念谋划新举措、以新举措推动新变化、以新变化促进新发展,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有了千千万万个大学生村官的努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定会早日实现。
2.农村发展缓慢的因素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虽然目前正在坚持反哺,但仍难改现状。农村的缓慢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历史的看,在国家发展的历程中的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初期,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实行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积累资金,有效的运用了价格政策,以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平调了农村的部分劳动成果,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手中掌握的资金的绝大部分投向了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村发展缓慢。辩证的看,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的各个不同阶段,国家支扶少、农村的人才与资金等流出多,其自身在艰难发展。农村大量的学生毕业之后选择了在城市工作,农村在培植、养育着人才之树,城市却成为了挖掘机,把成才之子连根移走。遍布于乡镇的储蓄银行吸收着农民的存款,很少贷款于农,却汇成巨额资金支持城市建设。从发展的条件上讲,阻碍当前农村快速发展的有以下几大因素。第一,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小农经济意识浓,科学文化知识欠缺、接受科技能力不强、劳动技能低下。第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应机制不健全,限制了农村社区生活的文明水平。第三,农村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经济意识缺乏,传统的经营方式制约着农村的发展。第四,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推广机构未能延伸到村社,同时知识结构老化、技术设施落后,难以很好的为农民排忧解难。第五,环境与人口制约着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等。农村人口过多,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突出。农村发展缓慢的因素有许多,但最为重要与根本的是缺少人才。目前不要说人才,就公务员都不愿意到农村去。农村最缺教育、医疗、特色农业方面的人才。所以,国家要给农村派大学生村官,尤其是一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掌握着大量的知识与技术,帮助农民搞产业,让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
3.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新农村建设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远性的宏大的系统工程,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培养生长过程,需要体制创新、资金投入和大量人才资源的支撑。城市反哺农村的战略取向决定了城市智力与资本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与帮助。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任职,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新鲜血液,他们带来新知识、新观念、新技能和新资源,成为联系农村基层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农村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发展潜力,国家的各项政策逐步向农村倾斜,为大学生村官发挥特长、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无限的舞台。农村需要人才、农业需要科技、农民需要知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真心付出、艰苦努力,就会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是大趋势,农村人口的转移是不可逆的。但我们不能使农村人才空壳化。在人才方面应该逆向流动,向农村输送新鲜血液。对农村的投入、倾斜,应当包括人才方面的投入和倾斜。现在,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匮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农村党员和村级干部队伍总体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一些地方村组织后继乏人,急需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青年人才。大学生村官有理想、有抱负、热爱农村、愿意把农村发展真正当成事业去做,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适应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有现代思想观念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法律和农业科学知识,能发挥特长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正在慢慢改变农村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被一些专家认为“将促进中国农村管理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在逐步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要解决好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产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善、基层民主的建设、社会保障的配套等。工作多而杂,但都很重要,每一项任务都是经常性的,需要抓实抓细抓好。因此,需要大量的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奉献农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二)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 农村天地十分广阔,到农村工作大有可为。农民是最基本的群众,其身上具有优良的品质、崇高的精神,还有朴实善良的民风,都值得大学生村官学习。农村基层是青年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最好课堂,也是人才培养锻炼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现实和理想可能有些错位,但要有信心与力量、热情与动力。在基层的初始要正确面对“三个转变”:一是由学生到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转变,二是由学校到基层的环境转变,三是由以学习为主到以工作为主的任务转变。转变角色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每个人的素质和悟性,取决于周围的外部环境。因此,大学生村官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与经验,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1.新农村建设中要实现政府组织的功能与服务到村社层次的延伸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新农村建设,要着重城乡的协调、资源的配置。要在国家力量的整合下,将各种资源尽可能地向乡村有效配置并激活农村内在的动力,同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做好村级组织的建设。“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其中农民的原子化状态是主要的因素,“散”造成了“不经济性”。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以农户为单位进行,不仅生产和交易成本高,而且盲目性强,没能够真正形成整体合力;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形式直接进入市场,农业附加值低,市场程度化低,没能够很好参与利润分配。中国的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彼此之间共同长期生活、相互熟知,易于形成人际间的合作、竞争、互助的关系,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人民公社时代,构建了农村的基层组织体系,虽然提取了大量资源,但改变了农村社会内部的生产结构和生活状况,建成一整套与集体经营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乡村社会相对封闭和稳定,使得无需自上而下的权力介入便可“无为而治”。但在社会发展转型之时,乡村社会正向现代都市的情景变化,生活的社区熟知程度减弱,原有的规范逐步瓦解,新的规范尚未正式建立,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其利益关系尚处于磨合调整的状态,新的组织隶属关系也处于重建之中。现行的农村体制严重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一定要重新构建农村的组织载体,让中央的政策落实到最基层。村集体是村社土地的所有者,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来了各种关系。村一级虽然是一个行政层级,但并非基层政权,而是一个社会性组织。村社是最小的公共品提供单位,不仅是一个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基础条件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国家管理和服务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可以说,村社是熟人社会的共同体与归属地方。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要实现政府组织的功能与服务到村社层次的延伸,使其首先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器与蓄水池。新农村建设,其一是要有通过自外而内、自上而下的资源输入,其二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改善和加强乡村基层政权建设,推进社区合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乡村社会事业发展体系,振兴社区精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强大的基础能力,具有足够灵活性,可以一般性地应对农村各种可能出现事务的基层组织体系。乡村基层组织要乡土化和规范化,体制上要有专业化的特点,机制上要有针对性,能够有效处理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以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适应具体的国家任务要求与农村实际状况的农村基层组织,才可能具有强大的基础能力。新农村建设,国家会加大财政投入,但社区的自助合作更应加强。现在的农村社区,水利、教育、医疗、卫生、社团都在衰败,其中农业方面的衰落更明显。社区要在争取上援的同时组织起来、贡献劳动,才可能为社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修缮水利、道路、桥梁、电力、文化设施,同时普及科学和卫生知识、维护本地社会秩序和改善社会风气等。有些事情绝非仅仅是钱的问题,关键是点燃农民的激情。恢复和重建社会主义道德新传统,注重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建设,同时加强法治建设。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基础,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以及村务、财务公开),推广的“村账镇管”。以农村公共性、公益性收支公开示众推动农村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新农村是青年创业和有为的大舞台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新农村也是大学生村官建功立业的大舞台。在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体制的下线要伸入到村,即将政府组织延伸至村社,实行“乡治、村政、社有”,也就是将村级组织的行政功能扩大或制度化,需要大量的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和志愿者。中国有近70万个行政村庄,400多万个自然村庄,有2.4亿个农户和7.5 亿农民。其中,农村劳动力4.9亿,包括进城打工的1.3亿人,在当地乡镇企业务工的也有八九千万,两者相加达到了2亿多。这就意味着,农村全部劳动力的一半转移出了农村或农业,而他们是农民队伍中综合素质比较高的群体。农村现有党员和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存在着不适应新局面的问题。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稳定的现代人才,时代需要许许多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积极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天地宽广、前景远大,在新农村建设中创业会创造出自己人生的辉煌。通过自己的特长与优势为当地农村、农民、农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自觉的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起来,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农业、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牢固树立奉献意识,从走村串户、田间地头的平凡工作中干起,志存高远,在不断改变基层生产生活困难和落后面貌的过程中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勇于开拓、大胆实践。农村有许多基础性、日常性的事务要做,需要潜下心、扑下身,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的工作。农业信合和农业保险、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营销、生产资料购销、农业垃圾回收利用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创新,把“农”与“工”“商”有机结合,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发展观看待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的化建设需要创新,文化不仅要“下乡”,更要“扎根”到农村,大学生村官要成为先进文化的培育者、建设者。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要创新,关注民生、理达民意,解决好农民的政治诉求、利益诉求,大学生村官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新民主的各项具体制度。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是互相的、有机组合的,大学生村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工作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载体,奉献社会、服务大众的渠道。“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现象”(胡锦涛)。大学生村官有了在农村锻炼和工作的经历,是一生的宝贵财富,历练了人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了思想境界,培养了知难而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会更加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
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文化水平较高、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快、进取精神强,但同时缺乏对农村社会的了解、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村官,从更长远的意义来看,即使新农村初步建起来了,也要大学生村官去管理、再建设,不断地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新更美的蓝图。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要开创工作局面,要积累工作经验,要有所创造、有所作为,第一是要具有奉献的精神。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如果大家都不扎根农村,就不会有新农村的发展、繁荣与稳定。常言道:“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农村,就必须要坚定终生奉献的信念,要有为新农村长远发展贡献力量的耐心与恒心。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不是到农村来“镀金”,要有吃苦的准备。工作中不能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长远发展的规划,多为新农村做一些基础扎实的工作。工作中磨练、思想上锤炼,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名基层工作者,真正融入到农村这个大熔炉之中,勤恳努力、终生无悔。第二是要具有学习的意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要当好“学生”,要虚心学习、加强学习、坚持学习。首先是向群众学习,广大农民群众中蕴含的聪明才智是取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其次是向当地的干部学习,学习其工作本领、宝贵经验、创造精神、务实作风、优良品德。最后是向书本学习。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的学习,侧重了专业知识方面,在实践中要用到的有许多,农业技术、市场经济、社会事务、人力管理、法律财会、党建工团等内容要不断的补充,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第三是要具有发展的思想。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大学生村官的首要职责。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致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抓高效农业、搞市场经济,以发展为中心,带动其他工作的开展。大学生村官要具备敏锐的头脑,用新眼光来迎接新的挑战,变挑战为机遇。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对内做好出谋划策,对外当好桥梁纽带,力争在任职期间留下办成一批好事和实事、拓宽一条增收渠道、培训一批致富能手、培育一项好的支撑产业、做出一个好的发展规划。第四是要具有为民的情怀。大学生村官要满怀热忱、眼睛向下,始终在群众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自己。初到农村可能会遇到群众的不信任,只要一心一意为大家就能够赢得群众的认可。农村的生活关很重要,生活融入在了一起,感情贴近了,想问题、办事情就能设身处地为老百姓考虑得周全了。直接和群众打交道,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就会把群众冷暖系心头,关心农民、体贴农民,情为民所系、事为民所谋。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是主力军。只要把农民群众的所急给解决了、所惑给释清了、所困给扶助了、所想给谋划了,就一定会齐心合力图发展、思创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又快又好。
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与任务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任职,不断的熟悉了农村、了解着农村,并逐步的热爱了农村,期望扎根于农村。在基层最广阔的舞台上挥洒青春的汗水的同时树立了机遇意识与责任意识,认识到了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也感到了肩上的重任。
(一)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
(惠农政策宣传员、民情民意调研员、科技推广特派员、党建工作辅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和市场信息传播员)
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应该认清形势、找准定位、进入角色,先做“民”后做“官”,努力做好开展政策宣讲、情况调研、科技推广、党建辅导、纠纷调解、信息传播等事情,扎扎实实为民服务。
第一,宣讲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惠农政策,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当好宣传员。大学生村官要主动和农民群众交朋友,多与村民聊天、拉家常,成为他们的贴心人。积极宣传党的的路线、方针、政策,讲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目的和基本要求,描绘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引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民,尤其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地区的农民对党的各项政策不甚了解,要通过集中宣讲、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展板、召开院户会、个别交流等方式加大宣传的力度,把惠民政策与帮扶措施讲到家里炕头、送到田间地头。用群众自己的语言、熟悉的形式讲清说透,让大家听得明、看得懂、能理解。当好宣传员,帮助群众用好用活大政策,促进经济大发展、社会大繁荣。第二,深入实际收集资料、了解村情服务群众、把握民意合理建议,当好调研员。大学生村官要深入基层、走进广大群众之中了解村情民意,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基层。进农家门、访农家情、解农家难,汇聚民智、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准确把握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及时发现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要认真了解村内的老人妇女儿童等最大弱势群体和鳏寡孤独的困难和需求,向上级多汇报、勤沟通,争取帮扶。主动开展本村的资源环境、人文地理和社情民意等方面的基础调查,梳理村籍和台帐等历史资料,完成必要的村志建设。把过去长期被忽视的、基础性的、有利于维护稳定的村级工作顺利开展,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勤思考、多分析、善总结,做好村务管理,并根据了解掌握的情况,理清思路,提出合理化建议,思群众所想、做群众所愿。
第三,树立三农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做好技术的培训、传授、示范,当好科技员。宣传和实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多功能性现代农业,帮助农村基层干群全面掌握现代农业的生态环保、粮食安全等丰富内涵。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示范带动等,把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直接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重点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要深入千家万户,为群众送文化、送技术、送科学,积极帮助基层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发展规模;积极培育种养殖大户,指导农民朋友发展收购、加工、营销业务。帮助农户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精加工水平,提供农业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联系农技站等部门与科技人员,搞示范进行传、帮、带,教农民科技致富,让科技致富成为现实。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远教设备等做基础性的、日常性的培训学习,同时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组建专业合作社,不断探索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模式。
第四,围绕经济抓党建,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好辅导员。在新的形势下,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党员从业状况复杂化,党员活动和民主生活减少或限于形式,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出现了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农村留守党员队伍年龄老化,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及工作方法与时代发展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思想观念上求稳怕乱、墨守成规,工作方式和方法沿袭传统。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等观望思想严重,基层党的组织发展、党员的素质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等皆不尽人意。大学生村官是有思想、有知识的新型农村干部,是为基层注入的新鲜血液,在发挥自己的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应积极加强对所在村乡党建情况的研究,积极指导村级党组织的建设。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带头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思想素质和理论能力,还要结合农村干部的特点,用浅显的理论、朴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辅导,并且联系农村发展实际,把党在农村的政策和当地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围绕经济抓党建,找准经济工作与党建工作的联结点和切入点,不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使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得益彰、共同发展。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设置、完善组织工作制度、规范组织民主生活,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在农村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科学发展的能力。建立常抓不懈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机制,使农村党建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五,认真做好民情调查,及时排摸矛盾隐患,全力化解民事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当好调解员。大学生村官应心系群众、情牵基层,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访民情、察民意,及时发现不安全、不稳定或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情况信息,着力调处化解。在农村基层,很有可能由于田边地角、日常小事,就出现邻里矛盾。要主动介入到化解突发事件、调解邻里纠纷和矛盾中,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得到化解。日常工作中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制观念。情况出现时要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大学生村官要走遍村社的农户,切实摸清矛盾问题,及时发现和排查不安定隐患。围绕土地承包、林权纠纷、救灾救济、农村低保、村集体财务管理等矛盾纠纷、信访苗头和社会治安隐患进行排查,能解决的马上调解,不能解决的及时反馈给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机构,做到早发现、早化解,有效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大学生村官调解矛盾纠纷有“局外人”的优势,处理问题能够公平公正,易于解决矛盾。大学生村官在当好调解员的同时还要协助制订出和实施好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全面维护的农村社会稳定。
第六,依托现代传媒、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网络教育、电子商务服务三农,当好信息员。大学生村官知识比较丰富,同时掌握了现代通讯、信息交流的基本常识与技术,可以通过综合信息服务站进行信息处理与传播。开展信息服务,把农村纳入到整个的开放世界之中。首先,可以培训农民服务生产,例如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安排远程播放内容等。其次,及时收集和发布市场信息,做好农产品供求、农资供应等信息的采集、分析、整理和发布。重要的是要积极关注国内外的市场行情,及时发布预警信号,积极指导村民趋利避害、规避风险。信息服务也可以将农村的各种信息传递到各个地方,让外界更了解农村,更能关注和支持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大学生村官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互联网,要善于捕捉政策和商务以及行业等信息,并及时传递给农民,当好“二传手”。要积极为农民收集和发布市场信息、帮助农民了解农资市场行情、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借机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大学生村官在信息传播方面有其优势和特长,应以此为工作的发力点,为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任务
1.城乡二元结构与一体化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是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户口、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不同的政策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与城市公民不对等。农村长期实行了统购派购粮食和农产品制度,通过剪刀差侵占了农民的部分利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通过低价征用土地,积累了大量资金;城市建设与企业生产通过雇佣农民工,长期使用廉价农村劳动力。农民为社会多做的贡献数以万亿元,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对城市居民和农民,无论在提供的方式、内容、数量、质量方面都是差别性的不同的。长期以来,农民束缚在了土地上、限制在了农村,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贫困、农村落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但目前“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明显的主要问题。“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要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就必须要构建城乡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解决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产业互补,逐步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其实现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能够协调指导的综合的工作机构,要从组织上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这个重大战略任务。大学生村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是新农村建设的人力保障。帮助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带领群众发展现代农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倾注心血,为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尽心竭力,用自己的行动履行着肩上的责任,用对农村的热爱、对农民的深情厚谊抒写着人生美丽的篇章。大学生村官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这是大学生村官充当的历史的突破口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2.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一般是先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时逢两委换届,会依照程序进入两委班子或直接担任村支书等。大学生村官在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始终按上级的工作指导高标准、严要求,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力量。农村的基层组织主要是指村级组织,包括基层政权、基层党组织和其它组织三个方面,主要有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团支部、村妇代会、村民兵连及“两新”组织(“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涵盖了党在农村的大部分工作。因此,加强基础组织建设,要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领导和支持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和乡镇企业工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首先,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党员的分布流向,科学合理的调整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联系紧密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在规模较大的合作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其次,坚持把带头致富、乐于奉献、公道正派的群众发展为党员、培养成干部,为农村的基层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把勇于创业、善于管理、敢于开拓的党员纳入两委班子,培养本土上的优秀人才,使广大农村党员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主力军。再次,要健全村级组织党员大会、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定出台村级组织议事规则,规范民主决策程序。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落实村财民理乡监管,健全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最后,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自身优势,着力构建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探索推行城乡联建、村企共建、社会援建,将资金、技术、物资、人才捆绑投入农村建设,把各种资源有效配置到农村,为农村改革发展增添强大外力。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在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要从组织工作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内容载体等方面入手,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3.农村管理体制问题
村是我国最小的基层组织,数量众多,在现实中却常被忽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和舆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社会的内聚力极大降低,农民越来越呈现为原子化的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着重强调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要向农村输入大量资源。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必须要依靠强而有力的基层制度设置来组织和引导农村社会向前发展。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国家投入农村的相当一部分资源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具有强大基础能力的基层组织体系完善是当前农村管理体制建设的紧要任务,重新审视并建立村级管理运行机制更为紧迫。要打破传统的农村管理模式,赋予农村社区体制实质性的新内涵,对农村管理体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适度组建、合理整合、科学管理。当前大多数的村落是由聚居而自然形成,依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数量设置了农村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即村民委员会,便于群众自治。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了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要在合并村庄、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建立农村社区,对现有的资源全面整合,为建立农村社区新体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其次,要深化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进程。我国农村地广人多,村级腐败现象在不同程度的存在,群众能够看得见,但农村是熟人社会,大家不便明说,但影响会更坏,对群众的心理伤害更大。因此要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参政意识、民主意识。在农村生产和生活逐步行业化、协会化、群体化、小区化的同时,社会的管理和建设要更加科学细致。要积极探索农村管理的有效途径。在初始时期,应尝试村社管理权力的“两结合”,即一部分权力来自于村社群众,对群众负责、接受群众监督;一部分权力来自于上级乡镇行政部门的赋予,代其管理与服务,对上级负责、接受上级领导。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形式对村级资产状况进行掌控、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防止村社基层干部的权力滥用。同时,提高社区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与能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使得干部办事有规矩、群众监督有参照。凡群众关注的村级事务,全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凡涉及乡村发展大计的问题,都要举行听证,接受群众质询;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都要交给群众讨论酝酿,充分征求意见。农村事务的管理与服务涉及方方面面,既要从大的问题着眼,也从小的问题做起。大学生村官有思想、有魄力、有信心,要真心实意地代表村民的利益,高效廉洁地搞好各项管理,带动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大学生村官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实践,努力实现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把社区建设与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把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4.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协调推进农村各方面的建设。农业生产不仅是三农问题的中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心。农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农业生产维系着农民的生活,而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性剩余、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状况较为突出。因此,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目前农业问题的关键。大学生村官要充分认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且要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撑能力。首先,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在农村土地市场流转机制的基础上,由群众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自身的意愿进行自主决定,通过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实现的土地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营、组建自己的合作社,在生产上推进产业化、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其次,发展高效农业种植生产,需于农业技术推广。发展高效农业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村官要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自身推广农业技术或聘请引入农业科技人才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指导、推广、培训、咨询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农村的转移。要重点扶持科技农业,推广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农业,创造更高的农业产值,使农业生产企业化,提高竞争优势。再次,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适于农业技术推广。要以农业信息网络延伸为重点,充分发挥村社上级农业信息中心的整体功能,完善基层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把农业信息服务进农户到田间,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村社举办培训班,现场答疑、接受咨询,在示范基地举办新技术样板,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最后,实现农业产业产销一体化发展,助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促进要素投入集约化,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打破农业经营仅为一级产业的观念,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等,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获取较大的利润,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提高竞争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村社的资源优势,从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和终端产品入手,重点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利润的增加。大学生村官要特别注重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5.新农村发展中的文化建设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之一,也充分体现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思想认识不足,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村级几乎没有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很少开展;部分地区低俗文化、宗教迷信尚存空间,先进文化受到抵触。究其原因,首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力薄弱,经济支持不到位;其次是文化阵地建设较少;最后是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不强。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基本特征的物质型经济将逐步向以信息产品的生产、交流、利用和消费为主导特征的文化型经济转变,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担当起文化传播的使者和文化建设的拓者,极大地推动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大学生村官要帮助农民增加文化知识、增进致富技能、增强经营本领,切实发挥农民群众的村民才智,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其次,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倡导文明的道德规范、提升大众的文化修养,在农村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最后,大学生村官要深入了解地区文化,探寻文化资源,保护和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乡土文化。以独具乡村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为纽带,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最大效用。大学生村官要深入思考农村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成果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充实农村文化建设内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大学生村官是农村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广大农村群众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与参与主体。大学生村官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在安全保障、场所安排、设备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农村群众自发性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同时组织村社文艺骨干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和发动农村群众自编自导、自娱自乐、自主参与,让农村文化活动才更加丰富、农村文化建设才更具活力、农村文化舞台才更加活跃。
6.新型农民的培育
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前提是农民群众要成为建设的主体。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形成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根本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完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要有新型农民的参与和带领。培育新型农民是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一切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新农村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实践中需要千千万万的人完成。大学生村官是生力军,农民群众是主力军,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不但如此,大学生村官还要做好农民的素质提升和能力提高的工作,着力培育新型的农民。农民群众,包括青年农民,生长、生活在农村,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整体上具有推动农村发展的历史使命感的。大部分人希望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所以,大学生村官要善于给农民群众搭建学习的平台,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农民群众的学习热情。在今天的农村,有一部分人已经具备了新型农民的基本素质,正在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大学生村官在基层要能够发现他们、学习他们、帮助他们、影响他们,要让他们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榜样与带头人。培育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将贯彻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培育新型农民也是一项艰苦的过程,需要社会整组资源合力而行,更需要大学生村官的不懈努力。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民思想品德教育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其次,夯实农村基础教育,强化对农民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基础教育是培育和塑造新型农民的主要渠道,农村的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在此同时,一方面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向农村纵深延伸,面向新型现代农业,传播科学种田方法,传导农业新颖耕作技术等;另一方面对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进行一些非农产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和市场经济常识,为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做好准备。最后,培养其爱国的情操、奋发的精神、开拓的意志,全面提升素质,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为之人。新型农村,天高地阔;新型农民,志大力强。新型的农民会越来越多,让农村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农村的面貌早日换新颜!
五、大学生村官的前景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留任上调、择业创业、继续深造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部分省市大学生村官计划局部试点实施以来,就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而近年来其期满后的出路倍受热议。最初的大学生村官数量较少,且分布较为集中(一般在少数的市区县试点实施),其期满之时二次就业空间较大、选择机会较多,没有形成较大的问题。但现在,全国的大学生村官人数众多,遍及各个省市,在加大选聘工作力度的同时,其期满后的出路问题自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事关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成败所在,大学生村官的路在何方成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关键性问题。课题组在农村走访调研之时,重点关注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去向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出路问题是现任大学生村官心里主要顾虑的事情,占被调查人数的46%。在回答“三年以后有何打算”问题时,62%的人选择考公务员,19%的人选择续签做“村官”,还有12%的人选择考研,7%的人选择自谋职业或其他。可以看出,选择扎根农村、继续创业的比重较小,而准备考取公务员的比重很大。以现在的情况,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整体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以前中编办发布的《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乡镇机构编制5年不变,这大大降低了乡镇较大规模招录公务员的可能性。面临基层工作合同期限将止的大学生村官日益觉得现实与当初承诺之间存在着很大落差。入职之初,各地的大学生村官几乎都得到有关承诺,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择优录取”等,似乎政府为之提供了很大的入编机会,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产生了依赖心理。同时,基层的部分领导在对相关政策作出了扩张性解释,把大学生村官计划与制度过分渲染,使得大学生村官在选择之初有了认识上的错觉。应当说,对计划与制度解释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家对之充满信心,但在当时计划设计不完善、制度规定不健全的情况下潜藏了一定的风险性因素。在初始时期没有能够统筹考虑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之中的培养与使用流于形式,大学生村官没能在农村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对此感到了茫然。大学生村官工程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有就业形势严峻的考虑,但是次要的,毕竟数量有限,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战略意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选择农村是权宜之计,幻想着服务期满后“曲线”进城,工作上不进取、思想上不进步,把自己当作农村的匆匆过客,得过且过。一些农民群众对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了解、不关心,对大学生村官到村就职持怀疑态度,冷漠对待。错误的把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与大学生就业相挂钩,主观性的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设置了无形的屏障,由此产生了大学生村官路在何方的问题,不得不考虑研究其“二次就业”。总的来说,当前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关注个人的出路问题,与一些基层组织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错误理解和落实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基于目前的情况,2009年4月,中组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了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五条出路,确保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待得住。《意见》明确,大学生村官期满后: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表现优秀的可以享受公务员报考的优惠政策。各级党政机关将明确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招考公务员的录用比例;乡镇机关补充公务员,将逐步提高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的比例;选调生主要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及其他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三是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各地将建设和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重点帮助和支持那些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优势的大学生村官。四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五是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聘用期间工作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可享受初试总分加10分和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等。《意见》在留任上调、择业创业、继续深造等方面加以细化、明确,但还是引导着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取向:农村的舞台广阔需要千千万万个大学生,在农村留任或创业是大学生村官的美好选择。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但农村的确需要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要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树立自身发奋努力的意识,不管在何种岗位都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实际上,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在基层政策的落实,二在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努力,两者缺一不可。解决出路问题,不能舍本求末、被表面问题所困扰,要认识到待遇与发展是自身所关心的,同时也是自身所决定和创造的。自己的努力会换来农村的大发展,农村的稳定与繁荣会给自己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坚守这个新型的强有力的职业,在大学生村官特设岗位上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小,易于发挥创造力作出成绩。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未来中国农村发展的目标,而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目标,需要一大批具备新知识、肯吃苦、能奉献、可干事的优秀农村干部做保障。当代的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大学生村官要富有长期扎根农村、切实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把所学知识专长和农村资源、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眼界宽、信息灵、思路活的优势,带领农民群众创业,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二)大学生村官的前景:农村的舞台广阔需要千千万万个大学生,在农村留任或创业是大学生村官的美好选择。
1.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了大学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广阔舞台。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农村建设与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科学表述,在现阶段其意义深远。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也曾出现过这一提法或基本相同的提法,但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与80年代的完全不同。上世纪80年代,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要原因是内生力的作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要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方面整体推进,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从智力支持、软件建设、人才流动三大方面为其注入了新的血液。大学生村官计划与上世纪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有本质的区别。虽说都由政府出面进行动员与派遣,其最初目的都是鉴于城市的就业难等,但是大学生村官计划与之以前的知识青年下乡是不同性质的政府政策。首先从目标上来看,前者已经不是政治运动,而是为了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途径;后者的直接目标是让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次从背景、动力、结果上来看也是完全不同。中国农村地广人多,有近百万个行政村庄,将村级组织的行政功能扩大或制度化,需要大量的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和志愿者,农业信合和农业保险、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营销、生产资料购销、农业垃圾回收利用等也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是互相的、有机组合的,大学生村官要在发展农业、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
2.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就业成才的沃土,大学生村官要在农村建功立业、贡献力量。党的血脉在人民、根基在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接班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工作多、任务重、范围广,对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关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任职,一方面要建立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一方面要真抓实干为农村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情。农村基层是青年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最好课堂,也是我们党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阵地。初到农村,所见所遇可能与所想不同,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农村工作生活的实际困难,会感到生活艰苦、工作复杂、前途渺茫。长期以来,农村的发展缓慢,内生力短缺、外部供给不足,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农村要持续发展,必须要以三农问题为突破口、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从大局着眼、做好战略性的统筹规划设计,从小事着手、做好战术性的管理、服务、建设。在农村工作有困难险阻,令人浮躁、动摇、气馁、后退,也有挑战机遇,使人沉着、坚定、自信、前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一线,要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干事创业、有所作为。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主动融入农村基层,在艰苦环境中砥砺意志和品格、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驾驭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带领农民群众创业致富,施展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大学生村官要热爱农村、扎根农村,这样才能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在大学生村官中,一部分人把到农村任职作为了严峻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的无奈选择,工作后不安心、不敬业。事实上,现实中已经出现少数大学生村干部服务合同未到期就中途离职的现象,不少人刚刚工作就已开始谋划日后的出路。部分的大学生村官担心在农村干不出成绩浪费青春时光。思想与心理的波动反复是正常现象,但要彻底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把自己的事业和农村的发展紧密相连,以力争上游的拼劲和锲而不舍的韧劲打头阵、挑大梁、攻难关、攀高峰,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3.在各级政府和组织部门的培养与帮扶下创新工作方式、探寻有效模式,拓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任职的历程已逐步使其成熟,做事沉稳、能力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组织部门始终把大学生村官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优秀人才来使用、当自家孩子来关爱,倾注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促其成长。大学生村官要以自信之心对待未来之路、以平常之心对待流动之事。面对期满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中组部等专门出台纲领性政策明确五条出路,各级各地组织部门也纷纷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期满大学生村官流得动、流得好。大学生村官的理想出路关键取决于大学生村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要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起来,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要围绕农村的发展、农民的致富、农业的增收开展起来,引导和带领农民群众走文明富裕的生活之路是其职责与使命。正因如此,政府和组织部门要给大学生村官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将其留在农村,让其在农村任职、择业、创业,发挥其生力军的作用。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应长期保留,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要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岗位,要用发展的理念去对待,期望能够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没有很大的必要考虑其编制与岗位的身份问题,在必要时可以统筹安排、计划当列。在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补助外,重点要给其办理好各项社会保险,包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首先落实好福利待遇方面的平等(指相当于公务员而言)。这样以来就不存在大学生村官的出口问题了。但在当前情况下,还是要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招录中给予各种倾斜照顾。及时把一些经过实践锻炼、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招录进党政机关公务员队伍,对那些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得到群众高度认可、被选举进村两委班子的大学生村官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为他们提供更大的服务舞台。对从事农村文教、卫生等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让其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所学专长,协调解决妥善安排。对大学生村官要积极扶持就业、创业,使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干事创业、接受历练。要探索大学生村官跨村工作服务,激发在职村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夯实农村基层组织的基础。指导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同时,加强其之间的彼此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特长、互相结组、实现多赢,同时导入优胜劣汰机制,在竞争中发展成长。要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流而不走、动而不跑”,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有序流动,拓宽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村官锻炼能力、磨练意志、增长才干,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真正为农村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
5.浅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及作用 篇五
手
自2010年以来,安徽铜陵狮子山区西湖镇陆续接收三批共计15名大学生村官,实现全镇12个行政村全覆盖。其中,朝山村、联合村、农林村每村拥有两名大学生村官。据统计,该镇大学生村官中有1名985高校研究生、11名本科生。为了推动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干事创业,该镇结合城镇化建设攻坚期,创新方法、多举并措,让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征地拆迁、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创业就业等一线工作,为他们营造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鼓励支持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展拳脚、施展才华,成效显著。
搭建发挥作用平台,让大学生村官有为有位。为了给15名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工作平台,镇党委、政府领导多次在会上要求村两委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积极进行指导。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选拔石山村大学生村官朱宁担任新圩村党支部书记。安排联合村大学生村官夏芸负责民生工程、农林村大学生村官陈旭积极做好社保工作,长龙村大学生村官吴婷婷负责农家书屋„„全面实现“大学生村官有事可做,大学生村官服务为民”。
注重彰显一技之长,再提升新农村文明程度。镇党委政府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村官的爱好和特长,通过摸底了解充分发掘大学生村官在摄影、创作、演讲、表演等方面的特长。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朝山村大学生村官汪涛参演根据该村“中国好人”黄锡文真实事迹改编的小品《你是谁?》,先后在市、区、镇多次文艺活动中演出,不仅仅推广了好人事迹,更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此外,跃进村大学生村官马乐陵原创反映大学生村官的歌曲《青春无悔》在演出中获好评。
强化思想品德修养,促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该镇将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能力建设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保持党的纯洁性”、“小学教”、“三会一课”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活动载体积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品德的工作能力素质。组织大学生村官成立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参加文明创建、关爱弱势群体、文明劝导等活动。在村官中积极营造“奉献就是收获”的良好氛围。此外,镇党委政府还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等形式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动态,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此外,镇组织部门通过要求大学生村官撰写“民情日记”、“思想动态”、“心得体会”、“村官日志”、“工作感悟”等了解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情况,推动村
官“每日有事干,每日干好事”。及时有效的避免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产生浮夸的作风,低下的效率,让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扎扎实实的落到实处,为老百姓谋取切实的利益。
6.浅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及作用 篇六
摘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大学生村官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方面有着优越的条件及智力保障,围绕农村文化建设,探析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大学生村官”制度,从操作层面上讲,就是在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并派驻到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任职的一项制度安排。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对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走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农村,大学生村官,和谐社会
1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背景及意义
国家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推出了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村官”的振兴和拉动农村发展政策,这一政策正是顺应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9年1月,中央1号文件重申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村官已经有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这些重大决策及现实表现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村官工作,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给农村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对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走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
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但是,当前我国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几乎成为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当代的大学生学有所长,他们一方面能够在技术、信息、教育、卫生等方面为农村发展提供最现实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广大农村寻求到发挥自己才干和智慧的舞台。但是完全靠市场驱动,农村似乎又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通过实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搭建通向农村的人才桥梁,在为农村输入管理型人才的同时,解决农村实用人才奇缺的问题,这不仅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新路,而且对缓解我国人才结构性矛盾,优化城乡人才配置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有利于开辟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的不断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递增,2008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已从2003年的212万猛增至559万,而实际需要就业大学生(即历年未就业人数累计)人数更达到703万,2009年高校计划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619万,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将更加增大。不仅如此,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降低将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锐减。同时,在全国1.4亿外出农民工中有2000万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这一系列复杂因素胶合在一起,都将相互挤占经济发展所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有限就业机会和市场。“大学生村官”制度也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机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达到13万人以上。据2009年最新统计,我国目前有60万个村委会,如按照平均每个村至少配置1名大学生计算,还有约50万大学生可实现就业,这将大大缓解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具体实践
2005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8年3月23日,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1月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将此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大学生村官”制度不仅旨在为农村提供高素质人才,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也是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机会,并由此缓解就业困难造成的社会矛盾及其政治风险。到2008年年底,全国在任的总数13万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分布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现有60万个村委会一村一名大学生的计划,还有近50万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这无疑将是一个相当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工作状态,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不仅将对农村基层工作及社会政治有重大影响,对于大学生下基层的国家战略、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以及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都将起到重大的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某市2002年4月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7月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目前,该市共有1289名“大学生村官”,这些“大学生村官”充实到村级组织,使村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了6.5岁,大专以上学历提高了39%,从而弥补了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观念偏旧、能力偏弱的缺陷。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增强了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截至目前,该市超过58%的“大学生村官”有致富项目。在750名有致富项目的“大学生村官”中,148人资产超过100万元,42人超过500万元,22人超过1000万元。“大学生村官”共创办各类致富项目810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个,年产值12.6亿元,带动9000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给农村带来了文明新风,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大学生村官”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新、民主意识强,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据不完全统计,某市“大学生村官”参与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42个、标准化卫生室240个、图书室133个,组建文艺宣传队105个,创办农民技校56所、关爱留守儿童学校16所。该市“大学生村官”在全国率先创建了4个农村社工服务站,组织1300名社会义工为群众提供帮扶救济。
(四)“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干部队伍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调动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某市1289名“大学生村官”中,有522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逐渐成为农村干部队伍的骨干力量。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突破了村干部选用的常规模式,为农村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激发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五)“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渠道,维护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大学生村官”计划拓宽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大学毕业生找到了一条在农村实现自身价值的新途径。目前,全国共有在岗“大学生村官”20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60.4万个村委会。按照中央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全国将至少选配60多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办的项目也吸引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前往就业。
3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
选拔“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毋庸讳言,从全国的实施情况来看,这一计划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政策措施不完善,“大学生村官”有后顾之忧。
“大学生村官”是择业者而不是志愿者待遇如何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由于受地方财力制约,“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多为补贴性质,而且数量有限。在当前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控制编制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的编制也很难落实。由于“大学生村官”没有正式编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村级组织一名岗位特设的“合同工”,对于合同期满后的出路,许多“大学生村官”感到前途迷茫。
(二)“大学生村官”缺乏明确的身份定位,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大学生村官”是党委组织部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吃的是“皇粮”,有别于土生土长的村干部,但他们又没有被纳入公务员体系,不同于在岗在编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他们既不是学生,又不是农民,也不是公务员,身份问题没有解决,法律地位极不明确,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三)“大学生村官”地位尴尬,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目前,很多“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局限于协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做好各项工作,基本上成了村支书、村主任的“秘书”,工作范围和权力十分有限,甚至属于村级组织的“边缘人”,无缘决策层,没有话语权,在其位但难谋其政。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村官”名不副实,长期被“借调”在乡镇机关,农村“村官”变成了乡镇“干事”,难以对农村发展产生实际效果。
(四)“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储备与“三农”工作差距较大,学非所用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村官”在大学阶段所学专业各异,很多专业和“三农”相去甚远,与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农学类人才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据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暑期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追踪调查,具有农学背景的“大学生村官”仅有4%。“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不仅增加了他们融入农村的难度,而且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
(五)部分大学毕业生把当村官作为跳板,缺乏在农村建功立业的长远打算。
为了激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有部分“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主要是冲着优惠政策去的,目的是通过曲线方式获得今后自身发展的机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日报》党建周刊“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考录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高达83.2%,选择留任村干部的仅为10.1%。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所作为,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长效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必须统筹把握,综合考虑,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是选拔培养一批年纪轻、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新型农村干部队伍,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在经济待遇、政治待遇、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淘汰机制等方面制定科学办法,配以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激发“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动力,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期实施提供制度保证。
(二)要明确定位“大学生村官”,有效解决其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问题。要用统一规范的法规和制度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为他们设置专项编制,并上升为全国统一执行的政策,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逐步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保障社会化。要根据各地农村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公平合理的工资报酬标准,保障“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大学生村官”在政治上也应享有和乡镇机关工作人员一样的权益。“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应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相关费用要纳入财政范围。乡镇行政事业单位选拔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一定的比例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北京市为2010年合同期满的3000名“大学生村官”定向提供300个基层公务员招考名额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三)要搭建平台,为“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支持。
要鼓励“大学生村官”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村官”多接触村里事务,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强应对村里事务的能力。要注重调整“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让他们独立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是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注重营造他们干事创业的环境,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拓展“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功立业的渠道。
(四)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群众的真实需要。
要对拟任“大学生村官”进行任前培训,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农村、融入农民。要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需要,加强岗位培训和跟踪
培养,将其知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还要对“大学生村官”定期进行专题集中培训,加大农村实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确保“大学生村官”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和农民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五)要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程序,尽量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本土化。成长于农村的大学生,不但热爱农村,而且熟悉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这是他们开展农村工作的有利条件和重要保证。实践证明,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历程来看,本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更能发挥作用,选拔本村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回村任职应成为首选。实在不能做到本村任职的,也要尽可能选择近的村任职。这样做,既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又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生活和“大学生村官”的稳定性。
(六)要完善“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实现出口多元化。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并不是要把某一个大学毕业生一辈子拴在农村。2009年4月,中央组织部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随着“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有人离开村官岗位寻求新的发展是正常现象。要从制度上科学制定“大学生村官”流得动的退出机制,有效缓解出口堵塞,保证“大学生村官”常量不变,确保农村村级组织能够及时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参考文献
[1] 万银锋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的制度安排[J],中州学刊,2011,2
(1):10-12
[2] 杨发.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23-37
[3] 郭淑敏.北京大学生村官调查[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0.40-50
[4] 河南新乡5000多名大学生角逐400个“村官”岗位.[5] 张键.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海.2010(5):1-8
[6] 高放.李景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73-377
7.浅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及作用 篇七
一、“欢乐乡村”文艺活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1“欢乐乡村”文艺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深扎根于群众心中。
“欢乐乡村”文艺活动是广大农民群众盼望的精神食粮, “欢乐乡村”文艺活动在塑造美好心灵, 陶冶情操, 鼓舞斗志, 振奋精神中起积极作用。“欢乐乡村”文艺活动走进基层, 往往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在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 引导先进文化理念上发挥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增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
2“欢乐乡村”文艺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深受群众欢迎。
“欢乐乡村”文艺活动每次演出现场, 人头攒动, 气氛热烈, 台上表演精彩纷呈, 台下掌声阵阵, 喝彩连连。“欢乐乡村”文艺活动唱身边的事, 演熟悉的人, 歌变化的景, 展未来的情。这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为主题的节目, 受到广大干群的赞誉和欢迎;这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农村的小品、小戏、歌舞既反映了火热的时代风貌, 又引起农民朋友的内心共鸣, 台上台下欢声笑语, 演员观众融成一片。“欢乐乡村”文艺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深扎根于群众心中,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3“欢乐乡村”文艺活动激起了农民非常强烈的文化需求欲望。
笔者有幸参加浙江省新农村文化报告——来自118个行政村农民文化生活田野调查活动, 在绍兴县齐贤镇兴浦村调研时, 我们对当地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作了一次民意测验, 在兴浦村, 我们发放了30份问卷, 两个星期后, 我们顺利回收了全部问卷。在问卷调“最迫切需要的文化活动”一栏中, “观看文艺演出”占25人, 排列第一位, “上网”占12人、“观看电影”占8人, “看书报”占7人。在“你希望送文化下乡的内容”一栏中, 希望送文艺演出的占27人、电影放映占17人、希望地方戏剧演出占15人。由此可见, 人们对“欢乐乡村”文艺活动的喜爱, 能欣赏到高档的、健康的戏曲、歌舞、小品等文艺演出的渴望是非常高的, 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欲也是非常强烈的。
二、“欢乐乡村”文艺活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欢乐乡村”文艺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
追求和谐一直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奉行的原则。观看文艺节目是人们以欣赏艺术方式摄取先进文化, 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会拥有坚实的基础和充盈的内容。因此开展“欢乐乡村”文艺活动, 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培养人的审美意识, 促进人的心灵的和谐。也成为社会大文化的和谐, 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别重要的内容, 因此, 开展“欢乐乡村”文艺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欢乐乡村”文艺活动在激发群众业余演员的热情上的重要作用。
“欢乐乡村”文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群众业余演员的演出热情, 笔者在绍兴县齐贤镇看到许多文艺爱好者都积极投身到“欢乐乡村”文艺活动中来, 这些“草根演员”都有自己的工作, 也都有共同的文艺爱好, 在镇文化站的组织下和谐团结, 服从大局、不计报酬, 参加演出。如镇上的饭店老板车静波, 自己开了酒楼, 爱好文艺在当地稍有名气, 他多才多艺自编自演小品多次在县里获奖, 上过市电视台专题节目, 在“欢乐乡村”文艺活动中, 放弃饭店营业, 全身性投入, 用一个星期自编小品《新百鸡宴》并参加演出, 收到很好的效果, 群众非常喜爱, 他还曾在齐贤镇第一届文化体育节中个人出资10000元协办节目。还有外来务工者也积极参加到“欢乐乡村”文艺活动的行列, 伍利平是个湖南人, 来绍兴打工做油漆工好几年了, 十分爱好唱歌, 为参加“欢乐乡村”文艺活动, 提高演出质量, 他自费在KTV中练唱, 为不耽误演出, 他宁愿放弃加夜班, 参加“欢乐乡村”文艺活动, 他的歌声唱遍了全镇11个村、 (居、社区) , 他与笔者说, 只要有文艺演出, 我会放下工作积极参加的。“欢乐乡村”文艺活动给这些文艺爱好者一个宽广的演出平台, 在这里他们一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能向专业演员学习, 起到“双赢”作用。
3“欢乐乡村”文艺活动在“送文化”、“种文化”中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上的发挥的重要作用。
“欢乐乡村”文艺活动起到作用不仅是“送文化”, 还应该是“种文化”, 坚持“送下乡”与“请上台”相结合, “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 把农村文艺骨干自编自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节目请上舞台, 形成专业演出节目与业余演出节目相结合、专业演员与业余文艺骨干同台表演的良好局面。“欢乐乡村”文艺活动的每一场演出, 都邀请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上台参加互动, 活跃气氛, 乡里乡亲熟悉的面孔。让人更感亲切。在齐贤镇, 如镜湖村的舞蹈、齐贤村的绍剧、莲花落, 兴浦村的传统节目“跳大头”, 下方桥社区的腰鼓, 羊山村的歌舞等等, 节目形式多样不但有地方曲艺。而且有流行歌曲, 杂技、小品, 本地人、外地人都爱看。而且演员有一定的文艺功底, 舞台、灯光、音响也一应齐全, 同时再加上市、县的艺人演员做压台节目, 演出有看点、有氛围。通过“请上台”的形式, 不仅能及时发现农村文艺人才, 扶持和培养农村文艺特色团队, 而且激发了农村文艺骨干开展文艺创作、文艺演出、及激发身边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力地推进了多层次、多样式的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格局的形成。
总之,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 “欢乐乡村”文艺活动是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的服务职能, 将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措施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举措, 它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可成为一项社会化工程, 但“欢乐乡村”文艺活动需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参与, 更重要的是能够注入新的活力, 带来创新, 获得广泛的智力支持。要整合文化资源优势, 拓展文化活动领域, 创新文化活动方式,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让“欢乐乡村”文艺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绍兴县“欢乐乡村”文艺活动实施方案
[2]、浙江省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
8.浅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及作用 篇八
关键词:优秀大学毕业生;新农村;反哺作用;农村本位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127—02
一、引言
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都需要知识和科技的支撑,也就离不开人才和智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靠农民的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也离不开城市和工业的智力支持。因此,从城市中选拔优秀的人才,作为智力资源反哺农村和农业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目前城市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达到了相对的饱和,大量大学生扎堆城市,使其真正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让大学生到农村中去,到农民中去,参与新农村建设,非常有利于农村经济的进步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大学生而言,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是一次珍贵的人生磨练机会,也找到了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战场。另外,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与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盘活了人才资源,创造了一种“多赢”的社会效果。大学生到农村中去工作,是教育反哺农业战略中智力反哺的具体表现,这种创新思路刚刚起步,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何让这一新方法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国家有关部门、基层农村和大学生本人都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①。
二、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反哺作用的定位——农村本位
在有“新农村建设”这样明确的政策之前,虽然我们也重视“三农”,也要解决“三农”问题,但是一直落实不到农村本位上去,在研究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反哺作用时,首先要对其进行定位。
1.所谓农村本位,就要尽可能把资源留在农村。构成农村发展的资源有那些呢?从经济学中生产要素的角度讲,主要有劳动力、土地、资本,这些组合起来就可以生产出财富。劳动力是首要的要素,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需要新型人才以及有现代管理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新领导班子。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发展需要一个或若干个好的带头人。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所有的政策方针都落实到农村基层中去,也就离不开村官这个媒介,靠他们激活。但现在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起点与知识结构大大落后于客观要求,普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心有余而力不足,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必须靠知识丰富,视野相对开阔,能跳出小圈子思考问题的新型人才来改变现状。理想的乡村建设人才应该是:必热爱农村事业,热爱乡村建设,有理想;能做耐心细致的农村群众工作,具有协调能力和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知识②。所以农村本位首要就是优秀大学生这样的人力资源要留在农村。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优秀大学生的支撑。造就一大批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管理人才,为农民致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服务,是促进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有力保证。
2.农村本位的第二个含义就是优秀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智力成果要反哺农村,或者说要智力成果农村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科技开辟了更加广阔的作用空间,优秀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智力成果服务内容得以扩大。
一是优秀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智力成果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智力成果转化周期越来越短,应用与推广的速度越来越快,科技进步与生产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持续带动农村生产力的不断跃升,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位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关键性要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作用不是外力助推,而是强大的内在驱动。
二是优秀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智力成果不仅要发挥支撑作用,而且要发挥引领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多方面的重要任务,面临资源、环境、市场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充分发挥优秀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智力成果的支撑作用。大學生所学的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其对前沿技术的新突破,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利于突破发展的瓶颈,而且能够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培育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将智力成果立足农村,形成“农村本位”的引领作用。
三是优秀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智力成果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生活质量实现新改善,乡风文化呈现新风尚,人居环境发生新改观,农民素质达到新提高。这些都有赖于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使优秀大学毕业生服务的领域更趋多样化、综合化。
3.农村本位的第三个含义就是说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立一种基于农村需要的文化自觉。农村文化建设,年轻人应该成为主角。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为农村的文化建设注入一种新鲜的活力。农村文化建设要从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来具体地抓、具体地落实。
一是精神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是非物态文化,包括人的政治思想的树立、精神的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素质能力的培训、思维方式的引导等方面。要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优秀大学生行为引导与感化、具体事务处理示范引导、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影响引导等各个方面的教育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农民群众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道德追求和思维方式。
二是物质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是物态文化,包括文化活动的方式与方法、载体与场所、产品与内容、组织与实现等各个方面。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农村文化,既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依靠新科学和高科技建设农村文化,又要不脱离农村实际和历史传统,有针对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使农民喜闻乐见。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求。
三、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反哺作用
人才反哺措施是在“多于、少取、放活”基本思想的指导下,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具体行动,它不是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从政策初衷来看,大学生“村官”工程绝非权宜之举,而是一项长期性的制度性建设,目标就是打造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从现实的成效来看,这一政策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更为农村发展引进了人力资源,受到了农村的欢迎③。
1.为农村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则是缺乏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的有志之士,缺乏高学历人才为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农民不仅渴望知识,也渴望有知识的人到他们身边去。受过高等教育训练的大学生到农村中去,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2.更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农村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农民观念的落后。大学生到农村中去,可以为农村和农民带来新的思想和观念,传播现代文明,冲击一些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错误思维和意识,让农民从狭隘的小农意识中走出来,抛弃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陈规陋习,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和扩大农民的视野。新农村建设,农民是核心。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④。大学生大批农民中去,可以为新型农民的培养助一臂之力。
四、反哺作用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1.思想上的“农村本位”问题。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工作上的“农村本位”问题。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社会,与村民密切联系,是他们发挥优势、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進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矛盾很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等问题。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3.能力上的“提高”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村官”知识的结构性欠缺阻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三是组织管理经验缺乏,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
五、结论
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通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社会各界创造条件,为优秀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注释:
①http://www.cycrc.org/Article.asq?Category=1&ID=4816
②《中国社会报》2006年7月20日,第3版.
③《中国社会报》2006年7月20日,第2版.
④《人民日报》2006年7月9日,第9版.
参考文献:
[1]李昌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陈庆立.农民与小康[M].华夏出版社,2004.
[3]傅治平.政策与对策——干部群众关心的十大“三农”问题[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4]党国英.农村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浅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及作用】推荐阅读:
浅析艺术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07-18
雕塑艺术论文校园文化论文:浅析雕塑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09-17
浅析工会在劳动合同制度中的作用09-19
浅析寓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1-17
浅析企业文化建设在县级供电企业中的作用07-02
浅析法律监督的作用及局限性08-13
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6-16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07-10
浅析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1-18
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