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07-18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8篇)

1.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篇一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体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心理发展特点:半成熟、半幼稚,这一时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二)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二)关键期:关键期的研究始于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对教学的要求: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一关键期,也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儿童的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倾向。该阶段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泛灵论倾向。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儿童是通过可逆推理、两维互补和恒等性推理等思维形式获得守恒概念的。还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归纳概括、假设推理)①命题之间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1、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认知发展遵循“社会语言-自我语言-内部语言”的路线)。

3、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

2、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

3、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

4、观察事物细节的感受性逐渐增强。

5、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6、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人格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婴儿期(0~1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信任感,2.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儿童晚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6.青年期(18~24)亲密感对孤独感。基本任务是形成亲密感。7.成人期(24~65)繁殖感对停滞感。8.老年期(65岁~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作用: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任型、威信型和忽视型四种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3.同辈群体

健康人格的建构: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成分:

(一)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控制。

(二)从内容上看,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三)从自我观念上看,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他们生理发育加速,反省思维开始出现。皮亚杰认为,青少年产生了一个新的自我中心,并出现两种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个人的虚构”)。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中学生是通过对别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到对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评价)。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帮助学生克服闭锁性和自卑感)。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通过实践帮助学生锻炼自我控制能力;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认知过程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整体型与序列型等方面。1.场独立与场依存。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赫尔曼·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2.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3.整体型与序列型(戈登·帕斯克)(二)认知能力差异(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量: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奈量表,最初由比奈和西蒙编制,后由推孟推广。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儿童智力量表和成人智力量表。两种量表中都以儿童在回答测试题时的数量和质量为其聪明程度的指标。2.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量)和个体内(质)。(2)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认知方式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主要影响学习的数量、速度、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认知差异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双重进度的教学组织形式、同质分组、留级和跳级等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性格的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和性格的性别差异三个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心理特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①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②向性说:内向型、外向型;③独立-顺从说:独立型、顺从型。

●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对学习的影响: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稳定而一致的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要加深学生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和提高学生行为动机的水平。

2.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篇二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高职专业教学渗透既是课程自身的积极建构以及课程实施策略的改进与提升的必然, 同时更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鉴于高职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本身的复杂性, 我们对这一渗透模式理应具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向、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我们认为, 高职专业教学渗透模式的实施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 专业渗透与专业教学

专业课程渗透是指依据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学科教学中, 从学科特点出发, 抓住学科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结合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策略, 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教育服务。可见, 学科教学与学科渗透的目标是一致的, 即都是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服务的。就整体功能而言, 从心理素质教育角度看, 学科渗透的实现, 有利于拓宽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功能, 从而把心理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做到“以教育心”;从学科教学角度看, 学科渗透的实现, 有利于拓宽学科教学的功能, 促进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做到“以心促教”;从素质教育角度看, 学科渗透有利于解决学科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分离状态, 结束学科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目标长期缺失的问题, 有利于素质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 学科渗透是学科教学功能的拓展, 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逻辑性的深入。

(二) 不同性质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教育实施要认识到不同学科由于其学科性质的不同, 其渗透内容也有所不同。在渗透实施时, 我们要注意把握各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各学科间的差异性, 找准某学科的最佳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内容, 比如社会科学类学科、可以较多地直接取用教材内容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而自然科学类学科则可以更多地从教学过程中发掘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就具体学科而言, 语文学科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分散性、潜在性和濡染性等特点, 所以渗透学生人格等方面的内容就比较恰当;数学学科以其独具的思维性、逻辑性等内在性质成为培养学生元认知等的强势学科。

(三) 学科渗透与专题训练、咨询辅导的协同

学科渗透将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不但有一石二鸟之效, 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但是这种方式有其自身的弱点: (1) 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比较高, 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和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等课程的专业知识, 内化整个渗透思想; (2) 学科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是按照学科自身内在逻辑性而编排的, 其中所蕴涵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具有分散与潜在性, 这非但不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序列性相符合, 而且学科渗透自身的特征又注定了其难以从整体上严格地按照心理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3) 学科渗透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 而且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坚持。所以, 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中, 我们需要学科渗透与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的协同, 三者的综合运用更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与提高。

二、严格把关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选择

学科渗透作为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内容选择理应依据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主线进行综合安排, 根据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从总体和局部综合建构学科渗透的内容体系, 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各有侧重的渗透培养。

(一) 广泛性和多样性

学科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素材, 从这种意义上而言, 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广泛、方式多样, 涉及学习、生活、人际、个性以及社会性等诸多内容。具体到一门学科, 甚至一个单元、一节课, 所涉及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往往也是多种多样、多侧面、多维度的。因此,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内容, 善于把学科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二) 分散性

学科教学是以各门学科自身知识体系为主线编排的, 其主要遵循学科逻辑, 反映的主要是知识序列。而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则是一种心理逻辑, 学科渗透难以完全符合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序列, 由此注定了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分散的特性。这成为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的最大“瓶颈”, 致使学科渗透显得凌乱, 有失系统性。

三、注重高职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

高职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在于把学科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自然融合, 采取适度有效的策略, 创设互动情境, 鼓励学生多参与, 从而达到学科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一) 自然融洽策略

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最为本质的特点就在于渗透的自然性、融合性、濡染性, 它应与整个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是浑然一体、自然融合的。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 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虽然学科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但并非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教育。有些教师似乎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 这显然走进了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误区。学科渗透贵在自然、贴切, 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 是有机融合的。

(二) 灵活多变策略

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是一门教育科学, 更是一种育人的艺术, 其教学实施“没有固定的方法”可以遵循。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向、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各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向、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而且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偶发事件则更需要教师能够采取灵活的方式巧妙地加以解决。虽然有可能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没有任何的联系, 但学科教学渗透实施过程中却不能置之不理、随意放过, 更不能采取粗暴的方式简单处理, 肆意压制。而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加以处理, 将其转化为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活“教材”。老师就应该及时灵活地采取措施让学生情绪迅速稳定下来, 并适时给予学生一些克制、调整自己情绪的策略与方法。

(三) 创设互动情境策略

互动式情境的创设是学科教学的必需, 更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色。从心理素质教育的角度看, 学科渗透教学通过创设互动式情境, 激活学生心理活动, 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进而促进学生的行动需求, 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人际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心理环境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看, 有效的教学必须通过在情境中的交际互动使用来实现。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探究等手段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收和练习, 在不断构建知识和提高学科能力的同时, 享受学习的乐趣。

(四) 鼓励参与活动策略

学科渗透中鼓励参与活动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外部行为操作, 如在课堂中的具体行为实践活动。二是学生的内部心智操作, 如内心的思考、体验、感受、反思等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 活动是人类心理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是心理的本源。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产生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是活动与交往不断内化的结果。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表明, 主动参与活动是心理素质培养发展的前提, 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自我、探究原因、寻求方法、反思体验, 形成思想、观念、能力。具体的活动形式有角色扮演、登台表演、游戏、分组竞赛、合作学习等。

综上可知, 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学生主动参与是学科渗透成功实施的前提, 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和知识掌握的心理过程是学科渗透的心理基础, 知识教学是学科渗透的支架, 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是提高学科渗透有效性的保证”。因此, 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必须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学生心理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同时要辅以知识教学, 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互动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篇三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强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爱动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的学生更是控制不了自己。在教授歌曲《大鹿》时,刚上课几分钟我就发现一位学生头低着,走上前一看,他在折戴在手上的长指甲,他看见我来惊慌失措地快速收起来。我问:“你为什么要折这个呀?”他不好意思地说:“歌词中有大灰狼,我想折几个指甲戴在手上装大灰狼。”“你的想法很好”,我没有批评他,给予他的想法以肯定,“学完歌曲我会给你时间折指甲,也让你扮演大灰狼,但我有一个条件。”他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你要学会歌曲,好吗?”他一口答应。在学歌的过程中这位同学非常认真。学会歌曲后大家讨论剧情,请几位同学表演此歌,戴头饰的小兔,在房子里的大鹿,还有阴险狡诈的大灰狼,那位同学表演得惟妙惟肖。其它学生看了之后,情不自禁地跟着动起来,气氛很热烈。《喜洋洋》乐曲的旋律活泼、欢快,表现了一种欢乐、蓬勃向上的情绪。欣赏这类乐曲时,爱动的学生就会情不自禁随音乐乱动起来,我没有压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然地随音乐节奏做动作。听着欢快的音乐,做着不同的律动,全体学生都陶醉在音乐之中,整个课堂上充满活力,其乐融融。

二、鱼缸法则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来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在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要给孩子自由想象空间,而不让他们固定思维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随着社会和时代进步,知识也日益增加,教师应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想象的空间。

对于枯燥的乐理知识学习,学生学得很头痛,教师教得也很费神。在教授音阶时,认识各音的位置很简单,但要让学生牢牢记住那就有难度了。我只在黑板上画上五线谱,标上音阶,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自己想办法怎样能记住各音的位置。不一会有的学生说记住了:老师你弹音阶,做“爬楼梯”的游戏,他边听边唱边在地上画的五线谱楼梯上跳来跳去。还有的说:五线谱就是我的五个手指,四个间隙就是手指缝……这样,学生发挥想象,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容易地掌握了高音谱表上各音的音高位置,并且学生的听力也得到提高。

三、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地关注了他们,让他们对自己有自信,从而积极向上。

音乐教学要尽可能在使少年儿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进行,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这是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惩罚、训斥的方法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既要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练习,又要体现教育的“最佳限度”,换取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欲望和期待。现在高年级的学生很希望老师在音乐课上教些流行歌曲,一般的歌曲都不愿学,更别提京剧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授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之前,布置下节课要讲述《智取威虎山》剧情,收集有关京剧知识、绘制京剧脸谱的作业,最后我对每个班的孩子都说了同样的一句话:“我相信你们班是全年级讲得最好,搜集资料最全,脸谱画得最好看的,掌握京剧知识最多的班级”。学生听后兴趣高涨,没到下节课有的学生就把搜集到的资料送到我的办公室,还有的在楼梯上拦着我讲自己掌握的京剧知识。上课时,每班的孩子都出色地完成了作业,就连平时不做作业的孩子也完成了。学生对京剧历史、脸谱的含义有了具体的了解,并且说得头头是道,自然而然地有兴趣学了,并且唱得有声有色。

4.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篇四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得以不断变革与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从而又攀新高。然而,这却给我国小学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蝴蝶效应。他们开始在学习、生活和适应社会等各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且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本文以农村为研究视角,就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背景、以及应对措施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为顺利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文本指导。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社会各主体对于小学生心理活动在其许可范围内能够达到最佳功能状态所进行的心理指导性教育。一般来说,小学生心理健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与特征:一是心理特点符合其年龄特点;二是情感稳定;三是人际关系较为和谐;四是强大的自控力;五是有正常智力;六是适应能力较好。那么,现如今我国农村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背景是什么?它还存在有哪些问题呢?我们又能采取何种途径与方法来发展我们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背景 1.理论背景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不同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根据这些纲领性文件可以看出,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由于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相比还是相差甚远,那么在农村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可谓是势在必行了。2.实际背景

近些年来的一些问卷调查表明:现如今我们竟有90.3%的小学生已经开始出现易怒、任性、嫉妒、自卑、抑郁、厌学等心理问题。这是因为在广大农村,多数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且工作繁重,从而以错误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使得孩子的心理不能得以健康发展。同时,农村小学教师心理知识的缺失也是造成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农村以科学的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不清不重视、行动迟缓迟观念

尽管这些年来农村小学在尽力跟上时代步伐、随上国际育流,然而在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是模棱两可、应付了事、不予重视,游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浪潮之外。这主要还是缘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而且教育观念与城市相比还是太过传统化了。比如说,“教师中心”的观念还在小学中坚守阵地,迟迟不肯退去,使得小学生性格压抑,一味顺从,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得以有效解决;又例如,我们一直以来都狠抓的“应试教育”,更是认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一味地为升学率而教育学生,从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就“雷声大、雨点小”了。2.缺乏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是十分需要专业化的教师人才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更是明文规定:“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可是,我们农村的小学是怎么做的呢?不难知道,我们农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他们来源复杂不稳定,且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还是无证上岗。因此,我们农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是相当薄弱的。3.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育化

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都在和学科教育纠缠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一直是处于学科教育的从属地位,是为学科教育而服务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也是形式化、机械化地向学生灌输理论性知识,很少或较少地将理论知识与心理辅导的实践相结合。这就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同虚设,也使得小学生的心理难以健康发展。4.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

在农村,大部分的小学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教师往往就将思想品德中的道德教育当做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了。甚至于已经开设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也往往会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将其引入德育化的万丈深渊。我们可以说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对其心理健康的成长大有所益。然而,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与德育教育等同起来了。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它到底有多薄弱,这也就是现如今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将发展农村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

二、发展农村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国家层面

从国家角度来看,一是国家相关部门要下达一些关于发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以便于学校按照文件的指示来更好地投入到发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去;二是要建立一些专门组织来对各个小学是否对小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大监察力度,使得学校能够对此教育持之不懈地坚持下去;三是要要完善一些保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发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得以合法化,且受到法律的保护。2.社会层面

从社会角度来看,一是要建立一些自发性组织来对农村的小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二是要使社会媒体们伸出援助之手,多多开播一些关于心理健康与辅导的节目,扩大对小学生的辅导力度;三是一些网站应该安排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网页发放在网上以供小学生来浏览学习,实现自我心理的赎救。这样,就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地成长与发展。3.学校层面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小组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小组长,并由教务处、大队部、班主任以及心理辅导员等人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的带领下,制定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目标及任务,并提出具体应对措施。同时,可以设立专门针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室,使得学生们有任何心理问题可以前来咨询。而且,这个小组还可以再设立一些评估监察分组,督促并监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力度,同时可以对本周、本月或本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做好下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班主任而言,更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不太严重的心理疾病,并及时将个别突出的学生转交心理咨询辅导室,以至于不会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

(2)开办家长学校,实现家校合作

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大多数的家长还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的,而且他们并不太把心理健康当作一回事儿。在他们看来,孩子们身体的健康才是最大的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总会挂在他们的嘴边。然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心理问题他们都不是怎么会关注的。同时,农村的家长们经常会以错误的教育方法来管叫自己的孩子,如棍棒教育的非打即骂,这样就容易使得孩子与家长出现隔阂,造成孩子良好性格的缺失,从而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因此,我倡导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使得家长们认识到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学会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其中,开办家长学校的形式可以是举办一些公共讲座对家长们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可以是观看教育片,学会与孩子们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可以是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增进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减少摩擦,更能减少心理问题。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可以使得家长们更能理解孩子,也使得学生们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与发展。(3)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

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开办心理活动课,并按照不同年龄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使得他们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还应该定期开放校内的心理咨询辅导室,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有地方去治疗自己的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系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4)营造良好并合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环境

营造良好并合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环境有两点要求:一是要营造良好的学校物质文化环境;二是要营造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环境。在营造学校物质文化环境时,学校应尽可能心理化:如设置一些暖人心易的标语,举办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校园黑板报、班级墙报等;还可以积极召开主题班会、校园广播、集体讲座等。而在营造学校精神文化环境时,要注意加强校风、班风、学风这三风的建设;而且,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还要自己的新形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5)加强对学校教师的心理辅导,大力支持心理教师的工作

学校应该经常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普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心理咨询的技巧,强化教师的心理品质,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以处理。同时,学校对于心理咨询教师所开展的日常工作必须大力支持,并对其工作加大投入力度。(6)建立短信息平台

在农村,由于信息较为闭塞,因此我建议学校建立一个短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交流平台上,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平时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互相倾诉总比他们都压抑在心里要的很多;学校也可以通过短信息交流平台了解学生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上的困难,从而减少心理疾病的滋生;同样,家长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与孩子互相交流,了解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及时地帮他们疏导心理上的难题。而且,我觉得社会也可以参与进来,集思广益,为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献计献策。这样,学生、学校、家庭及社会四位一体的信息交流平台就为减少小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生奠定了基础。4.教师层面

(1)教师自身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培训

在农村,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还是十分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们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了。通过定期的培训,教师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将会与日俱增。同时,加强教师理论的学习,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也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在帮助学生们疏导心理问题时,教师们你才会更加专业,更加有经验,做起来也会得心应手,也就更能杜绝学生们的心理疾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下去。(2)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将其适时地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层面。例如,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积极挖掘其中潜在的心理教学内容,适当地巧设环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的心理氛围,从而在心理上就为小学生学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3)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性评价

对于学生,教师必须做出合理、正确、公正的评价。对于小学生的心理成长历程而言,只有合理性的评价才能帮助他们塑造一个健康的性格。如果对于学生们的评有失偏颇,这会使小学生在心理上就否定班级、否定班级,甚至是否定教师。这样,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阴影,从而使得他们性格扭曲,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5)开展多种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如此之重要,那么教师们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此教育。一是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同时由于少先队活动的趣味性、活动性、交流性从而更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二是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开办主题班会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得小学生更能印象深刻;三是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心理活动课来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问题;四是教师可以通过成立心理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当心理委员一职,在其领导下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们藕池互相讨论学习如何才能保持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学写心理日记,让他们在日记中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可以与教师相交流,从而共同克服心理上的困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心语赠言”、“心理热线”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家庭层面

(1)家长应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相交流

对于小学生而言,除了在学校待的时间最长以外,剩下的就是在家的时间了。要想使孩子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家长应常常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通过互传字条、互做游戏以及一起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在孩子心理上出现问题的时候,也能及时地发现,并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2)家长应多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家长平时应该多多关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提高自身的心理辅导水平,从而学会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难题。(3)家长应与学校、老师时常保持联系

与学校、老师经常保持联系,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到孩子近期的最新动态。思想上有没有变化,有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障碍难以克服等家长都可以及时知道,从而与学校、老师一起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保持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为低下的农村小学生而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一些严重的心理障碍。这样,就能够使得小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能得以更完善的发展。在此,我希望通过本文论述的途径和方法是真的能够在心理上帮助到农村的小学生使他们得以远离心理疾病。参考文献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 篇五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

调研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发现,现如今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按照四级模式“学校—院系—学生组织—班级”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但依笔者之见,宿舍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这个心理健康问题的初始源头,却没有得到很多的高校的重视,更不用谈规划和利用了.这种教育模式和理念显然没有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相联系。

一、宿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根据一些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调研数据,以及在所在院校的观察了解,大学生在宿舍中的活动时间除去睡眠,每天仍有5-7个小时在宿舍,如果加上睡眠时间,每天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中。

由此可见,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中度过的。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人认为“无论是对于社会生活和大学生自身来说,宿舍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了它单纯作为居住场所的范围。

1、宿舍学习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习是依然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不能松懈.而宿舍的学习环境对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时时在发生影响.处在学习氛围浓厚的宿舍,无疑能带动起其他舍友的学习热情。

若宿舍有些同学课余只是上网、打游戏、谈恋爱、不思进取,天天在一起生活,无疑会产生不良影响。

2、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在宿舍里,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非常紧密。

加之大学生的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能力,难免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起冲突。

比如起床后洗漱声音大打扰了还在休息的舍友、舍友物品丢失、舍友不讲卫生等等,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处理,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历年来,因为宿舍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发生的心理健康事件频出,这足以引起我们对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视。

3、宿舍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经过时间的磨砺,每个宿舍都有着自己宿舍独特的风格。

每个宿舍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对宿舍的每一位成员产生长期的影响。

宿舍同学身上所散发的精神和力量,会让人深刻意识到宿舍对他们的重要影响。

4、宿舍发挥“家”的功能,满足学生的归属感与情感需要

宿舍,对于身处异乡的学子来说,就发挥了“家”的功能。

温馨的家,可以让他们的心灵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向上;而冷漠的家,会让身处其中的他们,心灵上难以得到家的关爱,容易出现心理健康事件。

身处同一宿舍,空间距离短,相处时间最长,彼此之间最熟悉,相比其他人,相对更容易建立情谊,所以这种天然的优势,使宿舍成员很容易将宿舍认同为大学里的“家”,这里就是大学生活的归属地。

二、以宿舍为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优势

1、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实难达到预期效果。

实际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不高,参与意识低,缺乏兴趣。

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各种活动,依据大学生宿舍特点,此种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自主性,通过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认识、重视心理健康,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和助人的目的。

2、弥补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从业人员不足的情况,扩大教育的覆盖面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紧缺的现象。

再加上心理健康疏导耗时耗力,有限的人员、精力和时间,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寻求咨询服务。

而如果充分发挥了宿舍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阵地,发展宿舍朋辈心理委员,就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同学对心理服务的需求。

3、有助于及时发现隐藏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疏导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到咨询室咨询,往往需要辅导员采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前往。

这必然导致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

而宿舍同学为同龄人,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相近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有共同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更容易建立情感信任。

当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宿舍是家,舍友是最亲近、最可依赖的人。

三、以宿舍为阵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当前,充分发挥好宿舍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使宿舍这个阵地得到有效的规划和发展,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创新之处。

1、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活动,增进舍友情谊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宿舍这个平台的独特优势,多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各类形式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如:宿舍文化节、各类文娱体育比赛,宿舍团体心理辅导等,和熟悉的舍友一起做游戏,在快乐中领悟心理健康教育寓意。

2、设立宿舍心理委员,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健康预警机制对于一个学校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著名心理健康学家马歇尔夫对朋辈心理咨询的定义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

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宿舍朋辈心理咨询独特的优势,提高心理健康的广度和效度。

3、营造良好的宿舍硬件及文化环境

宿舍对大学生有重要意义,那组成宿舍的硬件和文化环境就是主角,不容忽视,应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改善宿舍条件势在必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同时,要提升宿舍文化环境。

硬件固然重要,但是文化却是宿舍的灵魂,比如,学校应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为学生创建一个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宿舍楼道及室内装饰布置,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综上可以得出,随着时代发展,宿舍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远高于班级和学校,所以宿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因此,如若能够抓住宿舍这个教育的关键点,那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就找到了正确途径。

就像广而告之一样,确定切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梅华,陈虹,黄伟东.大学生宿舍人际和谐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4:97-101.

[2]崔建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85-205.

6.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六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

[9]余万超,刘栋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0).

[10]辛锋,李俊青.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篇七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近年来, 大学生由于学业、生活及心理压力的增加, 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 这件事情引起很多高校的重视, 并因此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不仅是大学, 有些高中也建立了相关心理咨询室, 通过开展心理教育工作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然而, 目前心理健康的具体概念还很模糊, 学界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定义, 这就导致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没有计划性和针对性[1]。 而且当前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经常会遭到部分学生和教师的不公平对待, 这种情况有可能会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 甚至会使他们误入歧途。 这些都是因为教育工作者没有正确认识心理教育而造成的, 心理健康工作的质量低下, 这项机构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形同虚设。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相对简单。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多, 很多学校都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可是有些高校在实施这项工作时却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有些高校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学过程单一、传统, 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 理论和现实存在很大差距。 有些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的时候, 应用的方法过于单一, 没有创新, 只是单纯地和学生聊聊天、谈谈心, 没有应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 因此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有些辅导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的时候太过片面, 经常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或者学生当前的心理障碍, 而没有从长远角度出发, 没有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影响, 比如情感、人际关系、就业压力和家庭问题等, 因此有时候可能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情况。 学校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情况不能及时进行跟踪、干预和评估, 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一定的师资力量, 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目前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建设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定期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不断更新完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 以增强自身专业性, 然而很多高校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1.正确认识心理教育的重要地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是高校要对这项工作足够重视。 高校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中, 并严格督促所有的教职工, 认真肩负这项艰巨的任务。 只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正位置, 才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2.组织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和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教育讲座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或者讲座。 充分地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和传播媒介, 调动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

3.聘任专业的心理辅导员。

心理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负责人, 同时他们也是学校基层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他们和学生的关系最密切, 交流最频繁, 因此也是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主要人员, 由他们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合适。 但是这就对辅导员提出更高要求, 他们不但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而且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因此高校要对他们开展定期的培训工作。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 增强文化熏陶, 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消失。 所以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给学生营造和谐、温暖的氛围, 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另外, 高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和爱好, 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他们形成健全人格。

5.加强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

心理健康课程不仅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涯规划。 二十世纪初美国首次提出生涯规划的概念, 它先应用与职业辅导领域, 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学生的毕业规划, 并将人的职业规划纳入人的一生发展中, 从而演变成为生涯规划[2]。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的生涯规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生涯规划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培养出拥有健康心理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 可是这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严重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发展趋势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辛自强, 张梅, 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 2012, 05:664-679.

8.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篇八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教育策略;师资队伍;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6-0119-02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是针对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并把学生是否适应岗位要求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正如企业所希望的就业人员应该有3种准备:一是文化知识的深化准备;二是对就业所需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的准备;三是对将来从事某种职业资格的获得。

当前职校生就业存在很多问题,如毕业生进入企业上岗后随意违约、离岗,甚至集体返校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职业教育的缺失,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缺失。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现在很多职业学校仍走传统教育的老路子,重视文化课、专业技能训练课,严重忽视了学生生存技能的训练,使很多职校生走不出学校,走不进社会。

1当前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当前的职校生处于社会改革开放、价值观念多元交织碰撞,中西方文化思想涤荡,网路技术迅猛发展的转型时代,加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特殊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更是与众不同:他们的参与性较强、个性特别强。生活在网络时代,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思想活跃,敢闯敢拼。但是对于这些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有很多缺点明显表露:学习焦虑恐惧,承受挫折能力弱;嫉妒心理比较强,有强力的反弹意识;对网络生活十分依赖,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劳动;不少职校生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自私、好享受等缺点。最能引发争议的是职校生是否太过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

一些职校生谈及入学后的心理感受,“茫然”、“无聊”是他们用的最多的词汇。这些在校就读的学生,大多处于身心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由于一些心理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的不足,会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生活与发展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做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自己去实现理想的路途和方法,因此就容易消沉、颓废和堕落。

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智力因素只占20%;也就是说,非智力因素如个性特征、思想道德、意志品格、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往往对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跟踪职业学校毕业生,全面分析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到,真正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风劲帆满、勇立潮头的并非都是学校里考试成绩优秀的人,个人创业的成功与其吃苦精神、应变能力、运筹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职校生的年龄在16~18岁之间,队伍庞大,他们走进职校,走向社会,不仅影响到现有的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模式,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关心职校生对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时代特色鲜明的这一群体,关键看职业学校、家长、社会如何进行积极引导,这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职校生心理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2就学校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

2.1构建适宜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般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模式设置课程,忽视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现代企业对员工最看重的素质是“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和“两种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只重技能培养。忽视精神的锤炼,使毕业生在生产、服务一线上就会“水土不服”,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散漫的生活习惯,懒惰的情绪,没有吃苦耐劳精神,使工作单位无法忍受。职校从社会实际出发在经过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应确立起“既抓文化重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按照课程体系目标设置课程,制定计划,编写和选用教材,建立并实行新的课程体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2.2建立一支能够胜任培养学生心理的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适应培养学生心理的师资队伍,是实现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心理的基本条件,是搞好心理教育的根本性和关键性环节。有很多地方教育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走在了前面,如陕西省2007年-2008年已经开始组织实施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实现了为全省每所普通高中培训一名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很多,有两种途径很适合当前教育师资不足的现实:

(1)培训。就现有的教师可送到师范院校进行短期培训,也可以聘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教育教师到本校授教。本校的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学来提高专业素质。

(2)培养锻炼。职业学校教师培养锻炼的方式多种多样:听课观摩、经验交流、参观访问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3转变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

(1)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在开设文化课堂、技能训练课堂外,增加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型课堂。把学生当做“社会人”和“职业人”两个方面接受训练。职业学校教育更多地应当以训练为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训练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训练,应科学构建学生的训练体系,扎实地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好,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班级管理的转化。使班级管理成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发展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交织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引入新加坡的教育实例一则:在新加坡的一所全国排名前30位的中学,学校上学时间是8点,走进学校时,八点刚过,整个校园寂静无声,原来所有的学生正盘腿坐在操场上,每个人手里捧着一本书,正专心致志地阅读。据说,他们每天早上都有这样的晨读,除了让学生静下心来,还让学生时刻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以班级为单位可以搞各种各样的活动:挫折教育、毅力训练、创业教育等等,在具体实践中让学生去直接感受和体验生活的复杂变化,正确理解社会关系、社会利益,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顺利进入社会,正确地了解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实现由“让工作来适应我”到“我要适应工作”,由“社会来适应我”到“我来适应社会”的转变。

2.4建立合理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有根本性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作支持。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不进行教学改革,他的课程至少还是合理的课程,而有的教师在花费了大量精力,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渗透,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作支持,他们的劳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学校制度上的认可。因此,要使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改变。必须建立起合理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该包括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等内容。鼓励教师进行改革,探索教学模式。

上一篇:班级评优讲稿下一篇:母亲为话题优秀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