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2024-08-15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通用9篇)

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达川区檀木小学贺嫒萍、冯利华

近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着。自从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市、区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会议精神。从学习中感受到自身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作为最基层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利用实践教育活动这个平台,与我校留守儿童进行了面与面、心与心的交流,针对他们的教育现状、生活状况我做了一简单的调查,下面我就对调查情况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同时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壮年为了生计进入发达地区打工,因为自身的一些限制,无法将子女带到城市里念书,所以就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比如我校三年级二班,总共61人,就有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作为该班的班主任,我重点关注了他们的教育和生活方面的情况。

一、教育方面

檀木镇位于达州市达川区东部,属开江、达川区、宣汉三县交界处,属于丘陵低山地带,由于自然原因,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大多数青年留下老人孩子在家外出打工,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小孩年龄大多在5—10岁左右。有些学生因为上学路途

2.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二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一) 留守儿童性格自闭。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 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父母外出务工,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一些留守儿童性格抑郁、内向。长期缺乏沟通致使留守儿童交流产生障碍, 为人处世不合群, 临时监护人又只满足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 没有关注其心理的意识, 长此以往沟通的自卑心理加剧, 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症与抑郁症。不良的情绪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较大, 意志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薄弱, 情绪波动, 心境容易消极、悲观。

(二) 亲情缺失导致心理发展异常。

留守儿童家庭从法律角度讲是一个完整的家庭, 但是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极其不健全的家庭。为了能给子女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很多苏北农村父母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 使得留守儿童生活照料的主要责任落在了临时监护人身上, 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父亲或母亲单独监护、隔代监护、自我监护、亲友监护。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体产生终身影响, 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双方的参与。据调查结果显示, 城镇与农村的留守儿童家长有不同的表现。在农村, 大多数的儿童与父母进行联系主要采取打电话的方式, 其中58.9%通话时间在三分钟以内, 70.2%的留守儿童一周以上或更长时间才能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一次, 甚至有8.6%的儿童与父母就没有联系, 只能在寒暑假期间到外地与父母团聚。这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健全的家庭教育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导致他们家庭教育角色逐渐弱化, 儿童没有机会与父母进行完整、有效的沟通, 父母也没有意识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 夹杂着复杂的情感, 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 将来能够有出息, 另一方面怕孩子被欺负, 企图用物质补偿代替精神补偿, 减少无法照顾孩子的愧疚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 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 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有太多问题亟待解决, 而父母不能给孩子正确的解答和指导, 又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 再加上长久的亲情缺失和临时监护人不理性、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导致了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单亲监护的教育缺乏力度, 调查显示父亲承担教育工作的比例非常小, 只有16.13%, 父亲教育角色的缺失会让孩子缺少阳刚之气, 遇到问题胆怯, 不够果断理性;母亲教育角色的长期缺乏可能造成孩子容易冲动, 没有耐心。自我监护更是需要极高的自制力, 世界日新月异, 充满各式各样的诱惑, 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就容易误入歧途。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内心孤僻、冷漠自卑、多疑敏感、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自信心不强等问题;有的还养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 如喜欢进网吧、游戏厅, 通过吸烟、酗酒排解孤独苦闷。

(三) 留守儿童发展不全面。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单一化, 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过度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 忽视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状况问卷调查 (学生卷) 显示, 在“父母经常提到的话”中, 大多数儿童都选择了“这一次考试第几名”。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 农村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近年来, 农村地区辅导机构也开始蓬勃发展, 通过深入调查, 发现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绝大多数是为提高孩子的卷面成绩, 让孩子参与到辅导机构中。但是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只关注到留守儿童学业成绩较差的结果, 没有进行原因分析的意识, 学业成绩较差往往是注意品质差、行为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等原因。留守儿童家长单纯地寄希望于学校教育甚至辅导机构来教育孩子, 把父母应当承担的责任推卸到教师、甚至辅导机构上, 忽视了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重大影响, 在调查中76.32%的儿童也认为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对学业缺乏帮助。家庭教育家长卷中显示, 93.65%留守儿童家长都认为家庭因素对孩子非常重要, 只是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没有掌握正确的原理与方法。只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掌握正确的原理与方法, 儿童才会朝好的方向发展。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儿童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 具有不同心理特征, 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家长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家庭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留守儿童发展的单一化还体现在拆分型的家庭模式造成的家庭教育缺位, 导致留守儿童的全面素质不高。调查显示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 临时监护人多采取放养式的教育方式, 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隔代监护教育为主, 承担家庭教育任务的祖辈大多是文盲半文盲, 缺乏知识和先进的教育观念, 留守儿童出现问题, 他们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 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亲友监护的教育, 不易把握家庭教育的分寸, 过分严苛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态, 不闻不问又无法起到家庭教育的效果, 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留守儿童能够吃饱穿暖, 身体健康。

(四) 留守儿童品德———认知欠缺。

据调查, 在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 只有8.7%的家长最关注孩子的品德修养是否端正。在教育心理学上,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它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品德分为以下四种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儿童是通过观察模仿进行学习从而认识世界, 而农村留守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 一方面, 父母角色的长期缺失使得孩子不能及时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 父母也没有这种意识对孩子进行道德意识灌输, 且临时监护人大多数属于年长者, 文化程度较低, 这些都制约着留守儿童接受科学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用物质补偿代替精神补偿的教育方式, 使生理心理不成熟的留守儿童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调查中, 有些农村初中生认为读书无用, 希望尽快毕业赚钱。这种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方式使得留守儿童对受教育及今后的发展产生功利态度, 不利于道德情感的丰富, 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关爱, 没有严格、有规律的生活制度, 学校方面也缺乏有组织的道德行为练习, 不利于激发意志锻炼的自觉性, 不少农村留守儿童沉迷网络,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最终表现为不良行为, 辱骂师长、打架、欺骗等。

(五) 自主独立意识较强。

关于留守儿童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普遍将留守儿童视为“问题儿童”, 但是我们不能把留守儿童标签化, 忽视留守儿童身上优秀的性格特征。在问卷调查中, 53.95%留守儿童相对独立, 自主性强,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且多数留守儿童更懂得孝顺父母长辈, 容易理解父母长辈的艰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更全面理性地看待留守儿童。为调节和指导本国人口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人口政策, 其中“提倡一对父母只生育一个孩子, 严格控制二胎, 坚决杜绝三胎”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在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庭长辈溺爱独生子女, 造成很多孩子独立性差, 生活不能自理。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 独立面对各种问题, 更有主见, 走上社会更会处事, 相对非留守儿童更努力, 更加具有创新精神。但是仍然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让留守儿童的发展顺应社会主流价值观, 否则留守儿童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如缺乏合作能力, 易自作主张, 不能正确对待不同观点, 遇到矛盾极端化, 等等。

二、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伴随社会历史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北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特点。这就造成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农村地区有大批儿童留守。近几年, 我国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 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总体上对苏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比较单薄。经过大量文献查阅, 本组主要针对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且对大学生、学校、地方政府进行访谈, 对比分析数据结果, 剖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由上表分析可得:苏北地区留守儿童自主性较强, 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且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 完全依赖临时监护人的只有19.74%。这说明不能把留守儿童问题标签化, 要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但是在课余时间中, 能够主动看书的儿童只有9.21%。苏北农村地区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没有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情感发展及性格发展, 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重学习能力的提升。部分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缺乏专业理论指导, 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 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异常。高达36.84%的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 选择憋在心里, 被动的面对问题, 愿意向父母倾诉的只有13.16%。即使偶尔电话联系,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也片面注重学业成绩, 很少进行心理疏导。长期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孤僻、内向、自卑等性格问题。虽然家长卷93.65%的家长都意识到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但是仍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 从而有效地进行教育。

(一) 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困惑。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您认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重要性

据调查,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 (临时监护人) 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问卷数据显示, 93.65%的监护人认为家庭因素对孩子非常重要。但由于经济水平受限制, 36.51%的留守儿童家长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多数不高, 教育观念落后, 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42.86%的家长反映教育孩子最大的困扰是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二) 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否正确树立。其他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1.您是否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2.您是否能够很好地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与家长的接触是最早的, 而且影响过程连绵不断。马克思说:“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调查显示, 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要想教育好孩子, 首先要教育好家长, 家长要增强给孩子树立榜样的意识。科学的家庭教育是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在进行家庭教育时, 能讲究方式方法, 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 让孩子乐于与家长沟通。

(三) 家、校联系是否密切。

1. 您是否经常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合作, 紧密联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 孩子的学习不仅是学校的责任, 家长更应主动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与学校形成合力, 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调查显示, 只有22.22%的留守儿童家长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大多数家长仍然存在教育上的误区。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 给予孩子更多精神补偿。家长不能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还要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监护人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传统的只重视文化成绩的教育方式, 注重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良好习惯的培养, 以身作则, 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家长应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职责, 即使与孩子分隔两地, 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 跟上时代步伐, 要让孩子自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胜于经济、物质, 让他们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同时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联系, 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 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 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 这样才不至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 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适当的时候牺牲某些个人利益。

(二)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1. 制定相关法律。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在2015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保障儿童亲子团聚权, 根治‘留守儿童’问题”的提案, 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协调, 增加亲子团聚权的相关条文。

2. 根除户籍制度壁垒。

留守儿童的产生在于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从而与孩子分居两地。政府应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 逐步弱化以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 拆除就业、医疗、教育等制度壁垒。

3.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减少人口流动。

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 更加牵制了农村的发展, 城乡差距扩大。通过政府统筹城乡教育, 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扶持, 使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4.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通过让各乡镇成立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 村镇分别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领导组给每个留守儿童确定联系人, 指导监护人, 学校每周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 争取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相互沟通, 并定期向留守儿童在外务工的父母汇报。

5. 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 让流动人口家庭不分离。

政府的社会职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根本措施和主要力量。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口可以购买安居房、公租房, 留守儿童可以在父母身边接受更好的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

(三) 发挥学校教育辅助作用。

1. 学校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

心理健康课程是苏北农村地区普遍缺乏的课程, 即使少数学校开设这门课程, 心理健康教师也有班主任代替。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技能, 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有利于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道德品质, 有利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 学校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苏北农村地区学校积极引进家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目前有些学习学校开通了家校通, 但仅局限于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成绩。学校应加强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 传播家庭教育的原理和知识, 给父母一些专业指导。尤其关注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 定期通过电话联系汇报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 同时了解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3. 改革对教师的考核机制, 营造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

教师扮演好研究者的角色, 更多关注问题留守儿童。2001年新课改提出“素质教育”, 2012年做了轻微调整。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但是素质教育没有标准可依, 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却变成更高的考试分数。学校对教师的考核, 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据调查,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学业和品德认知上的问题。然而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教师精力有限, 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一方面, 不能有效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另一方面, 部分教师也担心自己在教育逆反心理重的留守儿童时, 一时冲动, 可能产生无法承担的责任, 从而放任不管。文艺复兴时期, 托马斯莫尔就提出了“全人教育理念”, 即所说的综合素质能力。学校改变对教师的考核机制, 建议考虑学分制的考核方式, 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教师, 学校方面积极开展活动, 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给教师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 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积极主动面对问题。

1. 在思想上, 首先体谅父母外出打工, 认识到自己与非留守儿童拥有同等的爱, 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其次留心生活中积极阳光的例子, 并以他们为榜样, 不断学习。

2. 在行为上, 积极配合老师、亲属、朋友对自己的帮助, 主动地进行沟通, 遇到问题学会倾诉。孝顺父母, 定期打电话给父母, 关心父母生活, 与父母进行互动。

(五) 大学生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 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

据调查, 苏南留守儿童发展整体高于苏北留守儿童, 苏南地区的经济更发达, 教育更完善, 父母家庭教育的意识也更强。总之,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共同配合, 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摘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缺失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 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更需要政府、农村社区、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 帮助监护人强化家庭教育意识, 解决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

关键词: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2013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状况研究报告[EB/OL].中国妇联新闻.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

[2]刘浪.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之比较研究—以苏北和陕西、宁夏地区为例[D].宁夏大学.20100301.

[3]段成荣, 吕利丹, 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4 (12) :13-29.

[4]王露璐, 李明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4 (06) :41-44.

[5]张礼, 蔡岳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07) :63-65.

[6]苗雨伏.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J].农村发展, 2014 (10) :10-12.

[7]白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3 (03) :76-80.

[8]黄宝中, 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 2008 (09) :32-34.

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三

【关 键 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家庭在人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教在人一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基础指明了方向。

据《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37.82%的家长不了解家庭教育方法,26.19%的家長没时间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成为未成年人教育的“短板”。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家庭教育缺乏的情况尤为严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既是儿童自身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力支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调查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够全面了解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探索出科学有效地促进家庭教育的途径、策略和方法,通过这次调查的科学操作与规范运行,能够为农村地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些现实的参考方法。

二、调查对象

本文将研究对象:父母双方长期流动在其他地区务工,未随同其父母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或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6~14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本文所称的农村留守儿童也就是在这一年龄范围内的进城就业农民留在原户籍所在地的子女。

本次调查对象是锦州市太和区6~14岁留守儿童,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主要调查对象为4~9年级的58名留守儿童,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对1~3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要采用观察的方式了解其情况,对典型的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访谈。

三、调查内容

1. 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亲情沟通状况、学习情况、心理状况。

2. 家庭教育情况:父母或监护人的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教育理念。

3. 家校合作情况:家长与学校、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情况。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6 份,其中初中卷21 份,小学卷35 份;共访谈班主任、教师12人,校长或教导主任6 人,监护人14 人,留守儿童个案追踪观察3人。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呈现“一高一低”

家庭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调查发现,本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存在隔代监护比例高、家长文化程度相对低的特点。

1. 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比例较高。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监护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或其他亲戚。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35.1%,年龄在60岁以下的占64.3%。由于多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文化程度不高,在指导孩子学习方面力不从心,再加上溺爱,管教不严,许多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学习无人督促。

2. 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在文化程度方面,没上过学的占2%,小学文化程度占22.4%,初中文化程度占66.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0.2%。通过调查孩子在“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上,36.2%的孩子认为自己平时不够努力,41.7%的孩子认为由于没有老师或家长的指导,7.9%的孩子选择了客观原因,16.3%的孩子认为自己本来就不行。这从一方面也反映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没有能力对孩子的课业进行辅导和监督。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呈现“三少”

为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分别从家长家庭教育理念、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家长主动联系学校等方面设计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少”,即科学的教育理念少、对孩子沟通了解少、家长主动联系学校少。

1. 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监护,因此形成了隔代教育。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也很少意识到监管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他们较少在精神层面去关心孩子,不去严格地管理和教育,认为只要孩子不犯大错就不用管,“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严重。

2. 家长与孩子的联系沟通少。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少了,孩子想对父母说的话,没有机会诉说,这种爱的缺失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调查显示,82.4%的孩子表示经常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希望父母能每天和自己联系一次的占35.2%,希望每周联系一次的占43.7%。以上原因直接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亲情饥渴”。

3. 家长与学校主动联系少。调查显示,家长或监护人主动与老师联系情况很少,近两年中,家长没有主动联系班主任的平均约为24.1%。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监护人最关心的是留守儿童的学习,其次就是生活,而对于他们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方面则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去关心。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呈现“三不”

学校肩负着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子的方法。但是从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目前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呈现出教师主动家访比例不高,学校家庭教育指导频率不足,家校合作反响不够理想的“三不”特点。

1. 教师主动家访比例不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教师上门家访情况,近两个学期中,没有被家访过的家长平均为51.2%,被家访一次的平均为29.9%,被家访两次的平均为12.7%,其中,小学比例高于初中。值得注意的是,为完成学校任务而去家访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初中学段为28.1%,小学为15.8%,老师的家访有任务式的成分,缺乏主动性。

2. 学校家教指导频率不足。调查数据显示:有51.9%的留守儿童家长参加班主任组织的专题家长会,还有约48.1%的家长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家长会。这里可能一方面学校班主任组织了,但是家长没有参加;另一方面可能学校班主任没有组织过,家长没有机会参加。两个学期一次也没有参加的家长比例占到48.1%,说明学校家教指导的频率和覆盖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3. 家校合作的效果不够理想。

(1)从留守儿童家长对到学校参加家长会意愿来看。首先,约有87.9%家长得知学校要开家长会了,都表示“愿意参加”,其中小学的家长比例最高为91.2%,初中家长“愿意参加”的比例约为83%。家长对家长会的参与度不高,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会的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笼统,家长基本上是处于单向的、被动的,缺乏双向交流和主动性。

(2)从班主任对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程度看。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在家校互动中,班主任认为家长“积极配合”和“比较积极配合”的约为66.4%,“不太配合”和“不配合”的家长约为13.8%,还有约20%的家长一般配合。因此,如何帮助这“不愿意配合”和“不配合”的13.8%家长树立起对学校的信任,树立起对孩子的信心,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应该完善的地方。

五、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改变父母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在不能改变留守状态的情况下,父母和监护人应发挥主动作用,高度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担负起为国教子的责任。

1. 父母要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父母不能因在外打工而忽视其教育责任,父母应改变出于“愧欠”心理而实施“物质补偿”的做法。父母应意识到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是不对的,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离开了家庭教育是完全不科学的。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电视等各种渠道等方式了解家庭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成长客观规律,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点,学习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家庭教育的水平。

2. 父母要多与子女交流,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在正常的家庭生活状态下,父母与子女间情感交流活动十分密切,子女对于父母的依恋等情感体验正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失去了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1)父母应尽可能地多与子女联系,加强彼此间的情感沟通,以便了解孩子思想动态。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学习情况,还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有条件的父母应尽可能多回家看望子女,或利用节假日将孩子接过来,弥补长期外出造成的亲子情感的缺失。

(3)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与监护人或老师保持联系,及时进行交流,这样,父母可以及时了解子女在家在校的情况,以便及时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3. 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监护能力。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高度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监护的责任,抛弃原来固有的落后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被监护人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加强被监护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困难,应及时向务工父母和学校教师寻求帮助,多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201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指出:指导留守儿童家长增强监护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家长的义务,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监护的应尽责任;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或被委托监护人重视儿童教育,多与儿童交流沟通,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充分关注。为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开学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实施分类管理。記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2. 开办特色家长学校。学校可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专题开家长会,专门开设隔代家长学校,这主要是针对老年人教育观念陈旧、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而开设的特殊家长学校,是家长学校的一种创新模式。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把留守儿童的隔代家长们请进学校里来学习和座谈,向他们讲授一些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常识等,也请他们来讲讲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的困惑。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家长们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主动性。

3. 进行深入家访。对于留守儿童,教师要多主动进行家访,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指导指导监护人要及时了解孩子,配合教师管理,做好教育工作。家访后,教师认真填写家访活动记录表,详细记录学生动态,为学校后期的关爱留守生活动提供材料。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让他们认识到有老师在关爱着他们,从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温暖。

4. 开展心理咨询及辅导。

(1)设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老师有责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和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或设立悄悄话信箱,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课堂讲授与个别咨询结合起来。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学习,从而帮助留守儿童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师生之间开展结对帮扶。学校应积极,鼓励有经验的老师担任这些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经常和帮扶的学生谈心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及心理需求,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并把谈话的过程、谈话后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记录。

5. 开设网络“亲情聊天室”。学校可以利用已有网络条件和设备为留守学生建爱心“聊天室”,开辟“亲子视频”,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爱心桥,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交流,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不再遥远。

6.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多开展一些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如读书知识竞赛、才艺展示、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开展孝老敬亲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孩子的感恩之心。学校定期对家长开放,请家长到校听课、观摩教育教学活动。这不仅能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学校教育现状和孩子的表现,了解到自己家庭教育的效果,更能通过观摩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启发,进一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7. 培训教师,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是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有许多便利条件和优势,学校首先要提高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意识,将提升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培训的一个部分,有计划地安排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方式,从转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观念开始,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案例,推广家庭教育指导的好经验以及有效的指导方法,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三)政府积极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1. 改革户籍学籍制度,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针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而进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应破除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身份界限,取消城市办学对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公办教育的资源,尽量让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或兴办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立学校,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跟随父母进城就近读书。

2. 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积极作用明显,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父母外出之后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的缺失,容易产生内心孤独、无助,寄宿制学校的集体生活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并缓解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倡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推广寄宿制。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只有不断思考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2]“留守孩子”渴望亲情滋润[N].楚天金报,2004-6-21.

[3]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4]赵忠心编著.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周林,青永红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8.

4.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问卷 篇四

1、你是独生子女吗?

A、是B、否

2你生活的周围是否有留守儿童?

A、是B、否

3、你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吗?

A、是B、否

4、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A、半年B、一年C、一年以上

5、你在家由谁照顾?

A、自己的父母B、其他亲戚C、其他监护人

6、你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由矛盾?

A、经常有B、偶尔有C、从来没有

7、和他们生活有矛盾时你怎样处理?

A、吵架B、闷不吭声C、向父母诉苦D、采取某种行为发泄

8、你和父母多久联系一次?

A、一周一次B、一月一次C、经常,不定时D、很少

9、父母在家时和父母交流有困难吗?

A、没有B、有一点C、无法交流

10、父母是否来学校询问你的成绩?

A、经常B、偶尔C、从不

11、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

A、支持B、不支持C、无所谓

12、你是否在正规学校接受教育?

A、是B、否

13、你是否喜欢上学吗?

A、是B、否

13、你在学校成绩如何?

A、很好B、中等C、很差

15、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B、一般,不爱听老师话C、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16、平时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A、是B、否

17、如果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A、求助老师B、求助同学C、自己解决

18、你在学校是否主动结交新朋友?

A、是B、否

19、你觉得老师同学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A、很关心B、一般C、不关心

20、在课堂听课是你的精神集中吗?

A、非常集中B、比较集中C、不太集中D、不能集中

21、你的作业完成情况是?

A、很好B、较好C、拖拉抄袭D、不完成22、你平时如果生病了会怎么办?

A、忽略,让其自然好B、自己配药C、去医院或诊所D、打电话给父母

23、你平时会帮家人做家务吗?

A、经常B、很少C、从不

24、周末放假时间你都会做些什么?

A、看书B、看电视C、玩游戏D、其他

25、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会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自己不够努力B、没有老师和家长指导C、自己本来就不行

26、在学校被老师和同学批评了你会怎么做?

A、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B、有点气愤,但不表现出来C、无所谓,听完就忘

27、你认为父母外出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学习没人指导B、没有人诉说心事C、生活上没人照顾

28、如果有条件你是否愿意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A、是B、否

29、你所在学校是否对留守儿童特殊照顾?

A、是B、否

30、你对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否满意吗?

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五

实践参加者:

实践时间:

实践地点: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留守儿童状况”课题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近2000万。在广大农村,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本人所在地方村民的走访座谈,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心理、学习、行为、安全等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一.基本情况

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11年3月20日。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2011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2.12%。据此推算,2011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68.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5.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1.1%。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

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除了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缺少了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家庭辅导。然而,其他抚

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总体期待不高,他们将孩子的学习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务工上。由于孩子的思想极容易受父母等外界影响,久而久之也不免会被同化。

3、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自律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亲情缺失、代理抚养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迁就、认可的态度,造成行为偏差。表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纪律观念差,违法违纪现象严重;(2)沉迷于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等场所;(3)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又缺少必要的指导,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4)有些留守儿童的抚养人,采取“物质+放任”的管理方式,以为这样就对得起孩子的父母,结果孩子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奢侈浪费等不良行为习惯。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走城镇化道路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民进城务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同时,政策法规滞后于社会变迁或存在许多壁垒,还有些地区和学校不能很好地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如一些城市学校要求流动人员的子女必须交纳一定的借读费才能入学;有的以需要办理各种手续为借口将流动人员子女拒之校外;流动人员的子女不能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等等。而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要么是学费太高,农民工无法承担,要么是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孩子进城读书。这样,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孩子留在老家接受教育,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

2.从家庭角度看,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亲子关系状况。由于留守儿童不能跟在父母身边学习,一般由祖辈或者亲戚抚养,生活中就缺少了父爱或母爱,长期在这种缺少亲情的环境中成长,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也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

教育的缺失,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3.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

弥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目前,许多农村学校没有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必要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另外,有些学校在教育管理上也存在许多不足,如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学校周边环境复杂,得不到改善致使留守儿童有可能接触社会上的“小混混”,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学校不能给留守儿童提供安全、便利的住宿条件;学校不能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抚养人积极沟通,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和行为告知他们等等。

四. 对策与建议

1.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

学校,因此要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寄宿制度,让留守儿童住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感觉大家庭的温暖。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让留守儿童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同时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三要加强学校的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畅通的交流渠道。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外也可

以让孩子随时或定期与父母沟通、交流、谈心,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3.社会方面

6.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六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1

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

2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光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在为一项紧迫任务。如此,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7.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七

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1.1 文化知识教育现状

教育薄弱是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表现在:家庭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 其临时监护人大多年龄偏大或文化程度比较低, 疏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或监管不力, 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现状, 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成绩好坏来评定教学标准, 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忽视对儿童身体健康的教育指导, 对于留守儿童也缺少更多的关照呵护。

1.2 道德品质教育现状

农民工弱势的社会地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重智轻德”的倾向, 使得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知”、“行”、“情”、“意”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知, 多表现在自我认识不足, 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容易不良行为的影响;行, 表现在行为随便消极, 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情, 情感缺乏, 或情绪稳定性表现较差等;意, 自律能力差, 意志力薄弱等。

1.3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其中包括了要重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众多的研究表明, 目前留守儿童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孤僻任性、情绪消极、冷漠自私、自暴自弃、自由散漫等, 甚至会产生叛逆、厌世、自杀等极端行为。根据基层妇联调查数据显示, 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挫折时, 认为生活没意思占4.7%, 而产生过自杀念头的占0.5%。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 往往没有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与关怀, 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2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2.1 家庭教育

可采取改变务工方式, 尽可能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 最好留一方在家尤其是母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除了祖父母等年长长辈, 最好也有较为年轻一些的, 能够积极主动、可靠地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父母要与留守儿童、学校老师、委托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 随时、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等, 且保障留守儿童正常的物质需求。

2.2 学校教育

可采取以下措施: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学校老师除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教育外, 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感情沟通, 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跟踪调查档案。

2.3 社会援助

引导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业及国际组织参与支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鼓励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宣传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工作, 以及各种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的活动;农村村委会、地方政府机构等, 落实好农村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 做好监督, 保障留守儿童获得义务教育的权利, 繁荣农村文化, 为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由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组成专门的机构,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

2.4 政府扶持

2015年新出台的《规划》指出:国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台相应措施。户籍改革是关键, 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待遇,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模式, 确保农村务工人员与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 确保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明确地方义务教育目标, 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分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综合考虑物价上涨、教育质量、信息化教育及学生体检等需要, 增加中央财政的经费补贴, 提高在校生的经费标准。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明确部门的职责分工, 开展监测评估, 切实提高支持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效率, 做好留守儿童发展的各项工作。

3 小结

“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一个群体问题, 而是中国未来的问题”, 儿童的发展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 关系着社会的公平公正, 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关爱留守儿童,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需要每个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留守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 才能最终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莫丽娟, 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01) .

8.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八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关系的疏远,亲子互动的减少是其家庭教养结构的主要特征。这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娇惯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加上父母不在家,长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他们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小孩看成“心肝宝贝”,对他们过分溺爱,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耍好、吃好。他们对于孩子的生活细节很少给予指导,有时甚至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却不以为然,或是包庇,或是纵容,严重时他们也只是说说而已。

(二)自由放任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生活在那些家庭条件差,同时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中。这些监护人群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农活负担重。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或是送上社会上的学托机构,对孩子采取自由放任的管教方式,只要能吃饱、穿暖,不惹事生非就行。还有少部分孩子还承担起家里不少的家务事,使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为了生计而忙碌。

(三)简单粗暴型

由于爸妈长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关心、沟通、教育得太少,因此,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的心理。一旦假期回家,由于在家待的时间短暂,所以,总会用“迁就”和“忍让”来弥补自己爱的缺失。要钱买玩具,我给;撒娇耍性子,我容忍;不读书不完成作业,我默认……但一旦在学期中途得知孩子成绩不好、在校老犯错误时,又急又恨,要么电话里,责骂与喝斥,要么赶回家棍棒相加。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一)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无法替代的。调查显示,由于祖辈们或亲戚们的溺爱或放纵,使得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的体验,怕困难,怕挫折,或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等不良习惯。

(二)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调查显示,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大半的“留守儿童”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僻。这种性格和情绪上的缺陷,甚至会对孩子的人生道路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

一方面由于代监护人文化水平总体较低,“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由于代监护人的溺爱和放纵,“留守儿童”在长期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习惯。而且他们逆反心理严重,对待唠叨和批评,容易采取顶嘴、逃学甚至出走等过激行为。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留守儿童”缺少管教,口袋里又有大把的零花钱,他们把打游戏、泡网吧视作“正业”,却把学习当作“副业”,对学习毫无兴趣,由厌学到逃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对策与建议

本应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年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加上社会不习气的影响,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孩子前进道路上的引领者――教师,我们有责任给留守儿童送去一份关爱。

(一)关爱第一步:观察+了解

身为学校的教师,应利用在校时间,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了解他们在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关注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同学相处的关系等,及时发现某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二)关爱第二步:关怀+引导

都说,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作为孩子“新家”的监护人——老师要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们,并带领他们在组成的新群体——班级乐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与老师以及其他成员的互动和分享排解孤独,让他们随时感受到关爱。同时,更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学会自省,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和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培养对未来生活向往和憧憬。这个过程有着可以预知的艰难,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动员全体学生都加入到这个“互助团队”,与他们结成互助对子,开展互助活动。引导他们在人格上做到独立,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

(三)关爱第三步:家庭+学校

目前有一种“5+2=0”的教育怪象,即学校5天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被家庭2天的不良影响冲溃。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所以为了更好地巩固“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重任。

一是通过召开家长会,对孩子的代监护人积极沟通,转变爷爷奶奶们过分溺爱孩子的观念。使他们参与到培养孩子耐挫能力的队伍中来,让这些留守孩子在家里也能学到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二是利用学校的家校通平台,多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进行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及时向他们汇报孩子的在校情况,使他们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建议他们通过电话等渠道多与孩子进行相互交流,让沟通无处不在,让沟通架起父母和子女间的心灵桥梁。

有人说:“打工富了农村一代人,可留守可能会垮了几代人!”是呀,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只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教师的关爱,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真正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一句话:用我们共同的爱心,创建一个文明洁净、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让留守儿童和正常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沐浴温暖的阳光,健康成长!

9.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 篇九

会实践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为了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我分别在自己的家乡调查的进100户人家,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据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数,那么为什么留守儿童的数目会如此之多,通过调查和参考各方面的资料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都相对的比较贫困,父母为了支撑孩子读书和供养家里年迈的父母仅靠家里几亩地是完全供应不过来的,为此他们不得不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家自己出去打工挣钱,这样也就造成的大批的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与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一.生活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亲情饥渴”,在调查中每当我们问到孩子想不想父母时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他们的父母大都是一年甚至几年回来一次,能给孩子的只有经济上的关怀,调查中有部分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偶尔的一个电话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不能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学习方面

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具体的原因我们寻访过学习的老师,老师大都表示他们之所以学习成绩不佳与他们的智力没有丝毫的关

系,他们大都聪明乖巧,只是家里疏于管教,对于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家里的爷爷奶奶对孩子有的只是溺爱,对孩子言听计从,而且他们素质普遍偏低,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另外就是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迷恋网络,不思进取也就造成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素质偏低。

三.心理方面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我们大家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据调

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而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个别孩子行为孤僻,言谈极少,整天呆在家不出门,但这也是极个别的情况。然而有部分的孩子小小年纪满口脏话,这也是父母疏于管教的结果。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这都是让人忧心的问题啊!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参考的许多文献,我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现将我的建议总结如下: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上一篇:晏子使楚电教整合反思下一篇:素质拓展训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