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生命课件

2024-07-27

永恒的生命课件(共13篇)

1.永恒的生命课件 篇一

安全,生命的永恒

-------扬起生命的风帆,守望安全的蓝天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生命如同飞火流萤般美丽!安全,就像一把保护伞,捍卫着母亲赐予我们的生命,遮挡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安全,是父母殷切的关爱;安全,是老师纯真的期盼;安全,是生命的永恒……

一个和谐温馨、安定有序的校园,不只是向广大学子传播知识的殿堂,还应该是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乐园。在一个宁静、安全的环境中,学子们才能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老师们才能把知识传授到每位学子的心中,家长们才能够完全的放心。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育必须以安全为发展基础,有安全才能学校的稳定和学校的和谐,有安全才有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有安全才有学习的动力。安全工作重如泰山,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

安全是把双刃剑,你遵守它的规则,它就会保护你,违背它的规则,你就会付出血的代价!我们学校一出校门便是交通要道,同学们无论是走路,骑车,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车让人会让出一份安全,人让车会让出一份秩序,安全知识让你化险为夷,遵章守纪,就等于尊重生命。

然而,安全规章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变成了空白,鲜活的生命成了漠视安全的牺牲品。他们淡化安全意识,无视交通秩序,在马路上,追打嬉闹,那么鲜活的生命就将消失在车轮下,欢声笑语就将埋没在尖锐的汽笛声。当一个个生命被事故夺走时,我们的心会流血,家人会流泪,并永远笼罩着散不去的阴霾。因此,安全,在它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欺骗,谁重视,谁就会健康幸福,笑声常伴;谁忽视,谁就会得到可悲的下场,哭声满天!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命长于安全毁于事故。在校园中,学校需要加强宿舍管理教育,禁止私用电器,不乱扔烟头……我们要时时刻刻遵守安全规章,让安全警钟在我们的身边常鸣,让事故永远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据调查,校园事故却频频发生。从层出不穷的车祸事故到打架斗殴事件,从锅炉爆炸事件到饮食饮水中毒事件,从私用电器引起的火灾到迷恋网络暴力游戏,无一不是死伤无数,或是危害身心健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想象那些如流星般陨落的鲜活的生命以及天真无涯的容颜,怎么不叫人痛惜——他们年轻的生命还未绽放青春的绚丽,就这样凋谢了!这些血的教训向我们敲响警钟,学校的安全防范意识还不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薄弱。如果我们加以小心危险就离我们只有半步之遥,但只要稍加防范,许多惨不忍睹的悲剧就会被消灭在萌芽中。

生命无法重来,安全不能等待。我们学校已经从实际行动中在加强安全教育防范意识,积极开展各类有关校园安全的宣传活动,如:灭火演练,地震逃生演练等,让我们懂得消防知识以及自我保护知识。此外,学校组织了安全保卫科。他们耐心,细心和诚心的检查每一个

角落,换取大家的放心,顺心。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也正因为他们的一丝不苟,隐患才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些工作,让安全意识逐步地渗透到同学们的思想中。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当遇到触电,烧伤,烫伤等问题,首先要保持镇静,迅速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自救,避免事故的扩大和蔓延。我们不但要学会、懂得自救,懂得怎样逃生,而且必须养成良好的防范意识。俗话说:警惕与安全共存,麻痹与事故相生!因此,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燃,是何等重要。

关注安全,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源,骑车走路,在校园生活的各种文体活动,物品管理……都与安全息息相关。智者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用事故总结经验。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周围环境的危险性是大是小,都要时刻想着安全,注意着安全。任何时候都要增强师生防范意识,营造校园安全环境,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母亲赐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就需要时刻绷紧安全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克服侥幸心里,消除麻痹大意的松懈思想,让安全永驻我们的心中,生命才会紧紧地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安全——我们永恒的旋律。生命是宝贵而美丽的,让我们珍爱生命,远离事故,把安全的烙印牢牢地刻在每个同学的脑海里,让生命绽放出更绚丽的色彩!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自己的心田,让大家都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让悲剧不再重演,让人生一路平安,让生命之花呈现生机勃勃的美丽!

2.永恒的生命课件 篇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要从课文实际内容出发, 运用各种方法来挖掘文章内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内涵, 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 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学会享受生命的过程并愿意为这一过程付出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从而赢得这一过程。

语文学科非常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 应该勇于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 也应勇于承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的珍视生命教育, 不仅包括维护自己的生命, 还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 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一、在诵读中感悟生命, 在感悟中珍爱生命

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 使人性向善, 使人胸襟开阔,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课程人文性最强, 包含了几乎所有生命教育的内容。语文教材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 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 有讴歌世间真情的, 有展现生命精神和意义的, 有阐发真理的……它们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世界。

语文教材有很多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有直接写对生命的看法的作品, 如《谈生命》;有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 如《热爱生命》;有对自然及其他类生命的关注的, 如《珍珠鸟》。许多课文作者的事迹就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如作家史铁生, 他本人的经历就是一部不屈的抗争史。还有新教材中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如《成长的烦恼》《生命之歌》《人间自有真情在》等, 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在阅读教学中品味生命的内涵, 让生命教育渗透其中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体验成功, 还要使学生明白生活的意义。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处, 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达到心灵的共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课文所展现的是一幅幅感人而又多彩的生命画卷。海伦·凯勒珍惜一分一秒的生命;《热爱生命》中的“他”决不放弃一丝生的希望;还有那朵坚持要开出美丽花朵的百合……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令人震撼的心灵冲击, 都洋溢着生命的光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此文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写的就是作家自己在失去光明后, 在黑暗与万籁寂静中听到的最美丽的声音、“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 能看到光明, 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她, 不奢求太多, 只要有三天, 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生活体验生命便觉足矣, 可是残酷的命运, 最终给她的还是无止境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 她的作品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在当代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海伦·凯勒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 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同样是过一生, 有的人庸庸碌碌, 有的人充实幸福, 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人生苦短, 若白驹过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珍爱生命、自尊自信、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丰满充实……这些都是生命的闪光点。有的人好好利用了自己的生命, 事业很辉煌;有的人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人很愚蠢, 他不懂得生命的可贵, 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事值得去做。

三、让感悟形成文字, 在作文训练中加深生命认识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有了自己的感受以后, 要及时地把这种感受强化、内化。“文学即生活”, 在习作教学中, 要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活生命话题, 和学生一起探讨, 引导鼓励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和内涵, 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 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在学生习作中, 我们提倡学生写有自身体验的作文, “我手写我口, 我笔抒我心”, 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作文中有时流露出对生命的困惑与迷茫, 面对学生的心的呼唤, 我常常会在下面的批语里写上我的引导和感悟, 或与他们直接地交流谈心。为此我把批阅学生的作文看成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乐事。让学生参与到生命教育中, 一方面可让他们现身说教, 另一方面能让他们反躬自省、双向互动, 更有利于健康成长。

3.永恒的生命 篇三

——臧克家《有的人》

一周前的一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了这样的一条消息:著名诗人臧克家因病逝世,享年99岁。

“臧克家”、“因病逝世”、“99岁”,这几个词在我的脑海里不停跳跃,根本不能组成完整的句子。在我的印象里,臧克家似乎很年轻,前不久我才看了他写的《有的人》和《运河》。他在《三代》中质朴的语言也使我深深折服:“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真是令人不可思议,似乎在短短的几周里,臧克家已然成了诗中的那位“爷爷”……

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在感叹:99岁,再有一年就满100岁了,再有一年就一个世纪了。99年都过来了,怎么连这短短的一年都挺不过来呢?看看人家巴金,中国当代的文学泰斗,历经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沧桑,是一位百岁老人。人家都能从99岁迈向100岁,你臧克家怎么就不行呢?

我听后,觉得很不自在:99岁怎么了?100岁又怎么了?难道一个完美的年龄就能代表一个完美的人生吗?99,谐音“久久”,它是一个永恒的数字,虽说与100仅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的距离却见证了永恒。臧克家走了,他留给人们的,是大于他年龄好多倍的贡献。人们寄予他的,也是大于他年龄好多倍的怀恋。

许多人都曾读过他的《有的人》,绝大部分都能熟读成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臧克家写这首诗的时候,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这首原本纪念鲁迅先生的诗篇,最终也会成为人们纪念他的一首诗。许多年前,人们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雷锋同志没有死,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当时我十分不以为然:人都死了,还怎么活?难道有让人起死回生的仙丹?直至今日,我才明白了。“活在心中”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李白死了,他留下了千古赞颂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死了,他留下了忧国忧民的叹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死了,他留下了精忠报国的志愿:“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曹雪芹死了,他留下了世事无常的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人们不会无故记住一个死去了的人,除非,他留下了一些值得人们回忆的东西。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是不能用时间去衡量的。”是啊,千年的铁树和瞬间的昙花拥有同样的美丽,高悬的月亮与滑落的流星闪耀同样的光辉,辽阔的大海和清晨的露珠呈现同样的光彩,百年的青松和路边的嫩草共享同样的阳光。所有的生命,不论长短,只要能焕发出它应有的光彩,就会升华成为永恒。

4.永恒的生命作文 篇四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一汪清泉,它的源头就是那没有污染的天真童年,童年的我们天真无邪,纯洁善良,无忧无虑。生活就像一捧清水,喝不出任何苦涩的味道,喝出的只有可口与顺心。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一泓清水。青春期的我们就如湍急,暴躁的激流,不受堤岸的约束,不服父母的管教。我们渴望像决堤之水样流出父母的怀抱,冲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河床,流出家庭的牵绊,流入一片陌生、广阔、怡人的天地去寻找渴望的生活;寻找值得终生追求的事业。筑造温馨的鸟巢。

生命如一条昂首向前的溪流,不像我们梦想的般清澈,能够映出青天明月。只有身临其境才发现所到之处有激流,暗礁,漩涡与浊流。我们有时被其挟带流向远方。或清或浊,但到底怎样,我们真无法预料。有时我们可以保持自家本色,出淤泥而不染。有时我们也会迷失自我,变得浑浊,甚至同流合污,遗臭万年。

生命如一江春水,不流动就会变成冰块,就会滞留不前,失去梦想如同放弃追求,不思进取。那么你就是这冰块的翻版,碌碌无为,无所事事,如同行尸走肉般被时光所淘汰。这样的生命尸骨虽存,灵魂已失。

生命如一泓清水,需要流动。打开心灵的阀门,融汇小溪,接受风雨的考验,也许我们会变得浑浊。但风雨过后,我们会清澈如初,收获无限生机,汇入大江,流入海洋。变成雨露,为干渴的小草带来希望,为农民带来收获,为大地带来生机。

生命如一泓清水,让每个人都有如水的活力,如水的奔放、如水的宽容,如水的不屈。

5.生命永恒的作文 篇五

在5月12日14时28分至31分,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强地震,并波及绵竹.在地震中,东汽中学的一栋教学楼瞬间坍塌,当时谭千秋老师正在这栋教学楼里上课.危急时刻,有四位同学可能吓呆了,躲在教室的墙角不敢出去.就在此时,一块楼板正向他们砸去,谭千秋老师不顾自已的生命用双臂将这几位学生紧紧的掩护在身体下,四名学生成功获救.当工作人员扒开废墟时看到的却是趴在讲台上,手臂上伤痕累累,后脑被楼板砸的凹了下去的谭千秋老师.虽然谭千秋老师的屈体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他舍己救人的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有的人的生命轻如鸿毛,有的却重于泰山.谭千秋老师用他51岁的宝贵生命换来了四位祖国的花朵.他热爱学生,他的死是光荣的,是有价值的,他的生命是永恒的!

6.生命的永恒的作文 篇六

那是一片干涸的土地,热浪带走了湿润;那是一片灰暗的天空,乌云遮住了太阳;那是一群落魄的英雄,饥饿占据了心灵,那是一张破烂的桌子,残损霸占了桌角,然而,不必惊慌,总会有一滴水,带走热浪,总会用一缕光穿破黑暗,总会一颗粮食,拯救英雄,总会有一颗螺丝钉修好桌子,他们,叫做是雷锋,这,便是雷锋精神,如生命中永恒的丰碑!

有人说“雷锋精神就是助人为乐的精神”我认为,这个观点是片面的,雷锋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助人为乐这一个方面,恰恰相反,雷锋精神很细微,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重庆女警任长霞,我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雷锋精神的影子,只因她一生为民爱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心挂念着她的人民;好人丛飞,我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雷锋精神的影子,只因他的默默无闻,在身患重病的时候仍不忘资助困难大学生;“最美妈妈”吴菊萍,我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雷锋精神的影子,只因她的无私母爱,在危难时刻选择伸出双臂。他们完美的诠释了雷锋精神的含义,而雷锋精神,也使他们原本平凡的人生熠熠生辉,闪烁着无比耀眼的光芒。

那么,雷锋精神是个人的吗?不是的,雷锋精神更属于团体,雷锋精神就在我们身边。放学的时候,你可曾注意马路中央换班的交警?你可曾看见他们身上闪耀着尽职尽责的雷锋精神?吃饭的时候,你可曾注意站在一旁的服务生?你可曾听到他们身上演奏着热情待人的雷锋精神?走路的时候,你可曾注意路边弯腰拾起地上废纸的老者,你可曾触到他们身上燃烧着为人着想的雷锋精神?他们成功的演绎了雷锋精神的发展,而雷锋精神也使他们原本简单的生命繁花似锦,散发着令人折服的芬芳。

雷锋精神早已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位位伟大的人物,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融化于我们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雕刻在我们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不断感染着周围的人们。还记得我们一遍遍唱的那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在雷锋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头顶漫天星河,脚踏祖国山川,仰起头,再一次大声地唱响这支哥,再一次激昂地念起那句话——

7.永恒的生命课件 篇七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杨戈一家三代出了十多位教师, 他的父辈有4人为师, 他的父亲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乡村小学校长。正是由于从小受家庭的熏陶, 他很早就立下了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志愿。初中毕业, 品学兼优的杨戈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哈尔滨师范学校, 把小学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无怨无悔。

1986年秋, 他告别了纯真的学生时代, 完成了做一名小学教师的职业准备, 怀揣着理想和梦想走出了师范学校的大门, 满怀豪情, 信心百倍地登上了哈尔滨汽轮机厂子弟二校的神圣讲坛, 去实现自己在毕业典礼上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做最好的自我, 不做第一就做唯一。”

然而, 两个月后, 学校举行期中考试, 杨戈所任教班级的数学综合成绩排名由原来的年级第一, 一下子垫了底。他陷入了沉思之中……原因究竟在哪儿?他在班里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以不记名方式要求学生如实回答下列问题:“你是否喜欢数学课?为什么?你喜欢怎样的数学课?”问卷收上来了, 他一张张仔细阅读, 学生的回答近乎千篇一律:“老师讲的很多都是我们会的, 我们不会的, 想听老师详细讲解, 可老师却一带而过了。”“我们很想回答问题, 可老师就是不让。”“我们有不懂的问题想问老师, 可看见老师板着面孔就不敢问了, 心里很不舒服”……原来在学生眼里他们的数学老师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教书匠”。换言之, 他的满腔热情与辛苦付出并没有给予学生们当下的幸福和生命的尊严。看来对于一位教师而言, 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不等于就具备了相应的专业能力;而要把专业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质量, 决非轻而易举之事。

不服输、不甘居人后是杨戈的男儿本色。他没有就此消沉, 而是重新振作起精神, 在书山上问径, 在学海里泛舟, 一下子视野开阔了, 思想丰盈了, 信念坚定了。渐渐地, 他走出“工具化”的链条, 从注重课堂互动, 到“课堂体验”中与学生真诚交往与对话;从关注学生“情商”发展, 到“学生主体课堂”建构与实践;从追求知识、讲好知识, 到关注学生生命体验和幸福。

也就短短一个月之功, 杨戈的课堂开始“变脸”, 有了学生“放纵”的话语, “放纵”的笑声, “放纵”的思维;玩的时间多了, 个性化的作业多了, 主动学的多了, 喜欢上数学课的多了……在探索与实践中, 他深刻地感受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渔场”才真正是享受人性的舒展与自由的生命“乐园”。

“拐点处筑起的一方生命长城”

1997年, 杨戈调入哈尔滨市原动力区教师进修学校任小学数学教研员, 此时的他已经脱颖而出,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4年后的2001年, 正当杨戈在教研员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渐入佳境之际, 上级的一纸任命书突如其来:他被提拔为王兆新村小学副校长。杨戈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整天像丢了魂、失了魄似的, 觉得这背离了自己的初衷, 课堂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舞台。一年后, 他不顾领导劝阻、朋友反对, 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副校长职务, 重新回到了区教师进修学校, 回到了小学数学教研员岗位, 继续谱写他作为一名“教者的教者”的人生篇章。“因为这里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这里有我一生的梦———倾我之力, 尽我所能, 为学生、为教育、为教学研究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回首往事, 对于当初所做出的重大人生抉择, 杨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1.“打铁还须自身硬”———理念务必先行

这是一个拥有数十所小学的大区, 大区就要办强教育。作为大区的小学数学教研员, 为了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教学, 杨戈不断地自我加压, 苦练内功, 凝炼教研精髓。

廿多年来, 杨戈阅读了多部教育教学专著, 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正是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让他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中能够精准的把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引领学科教师进行教学探索。经常性地深入学校进行调研, 深入课堂听课、议课、评课、导课, 说到兴头上他还会登上讲台亲自给老师们做示范。把每天工作中的点滴思考、发现、感悟随手记录下来, 更是他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正是这种良好的工作习惯, 让他在小学数学教研这块沃土上不断完善自我、播种快乐、升华精神。有人说:“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读书习惯加上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不经意间成就了杨戈的师名。

杨戈十分注重带动部室更多的教研员共同学习、交流、研究、实践。他们苦苦求索: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孩子没书读痛苦, 而有书读却更痛苦?为什么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至今已经实施了十年有余, 投入了巨大的人、财、物力, 却收效甚微, 前景暗淡?为什么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热点不断, 乱象频仍?教研员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尽快让学科教师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亦即让教育适合学生, 而不是反过来让学生适合教育?思维的碰撞与激荡, 崩射出来的是智慧的火花, 他们渐渐明了:许多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与落后, 而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员的引领与示范。教研员必须把课改研究放在首位, 把课改指导落到实处, 把课改服务记挂心头。

2.“不畏浮云遮望眼”———回归教研本真

丰厚的课堂实践积淀了杨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化认知: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工具性学科, 被称为自然科学的总纲, 这是因为它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学科都有其广泛的应用。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 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 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未来社会将需要大量具有较强数学意识和数学素质的人才, 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问题解决”。因此, 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教学理念, 如何通过教研活动使其转化成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 进而影响学生的一生呢?

(1) 先研后教, 透过浮华, 寻根结

杨戈自从担任小学数学教研员那一刻起就暗自下定决心, 必须对全区几十所学校、几百位教师、几千名学生负责, 必须成为师生双向激发生命运动的有效推动者。他不断地沉入基层学校, 与广大教师一起深入研究领会新课程理念, 积极参加新课标学习、新课程培训。区内学科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悄然发生着变化, 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了“三少”“三多”的全新气象:教师一言堂的少了, 学生参与的多了;机械模仿的少了, 指导思考的多了;批评指责的少了, 表扬鼓励的多了。他没有被华丽的表象蒙住双眼, 没有被骄人的成绩冲昏头脑, 而是作着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他曾在个人博客中陆续发表了系列课堂片断回放与思考, 诸如《热热闹闹的背后》《形似而神离的“情境设计”》《漂亮谎言, 欺骗学生》《豪华落尽却清瘦》, 等。他反思道:“目前, 课堂教学‘东边日出西边雨’现象虽然少了, 但‘形似而神不像’的课堂还相当普遍。教师们知道这么教是对的, 但还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教, 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来, 教师理念的内化有赖于在今后的教研中加强个案设计的对比分析。要解决教学设计优化问题, 需花大气力搞清楚两个问题, 既要清楚怎样设计, 还要清楚为什么这样设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 杨戈把学科教研主题定位在“让学生主动建构, 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上面, 为小学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建立了一个可靠的支点, 找到了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他将学科教师按照不同年龄段划分区域, 开展了一系列“区域化”教研培训活动, 亲力亲为, 逐一指导, 与老师们共同做好了三件事:一是研究儿童。小学数学是为儿童的发展而存在的。二是研究数学教学。研究数学教学的本质、教学的核心。三是研究自己。不断反问自己, 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什么?自己的教学主张是什么?课堂上强化两个关注:既要关注孩子们的共性发展, 更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提升。

(2) 教中有研, 立足瓶颈, 扫盲区

当前, 制约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就是如何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驾驭文本教学的能力, 而这些仅靠个人反思、同伴互助是远远不够的, 仅靠传统教研手段来实施“专业引领”也是不够的。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研工作经验, 杨戈借助信息化教育技术, 努力创设数字化的教研环境, 实施全天候教研引领, 积极开展网络教研, 提升教研效率, 放大名师、名家教研成果, 研究优化教学设计的理念、方法和策略, 引导教师快速走向专业成熟。

调研视导“精细化”。教研工作的活力体现在日常工作中, 教研工作的实效体现在每一个教师身上。杨戈认识到做好日常调研视导工作是真正推进教研实效, 落实教研目标, 提高教师素质的落脚点。他走进薄弱学校, 走进薄弱教师;“沉”入基层, “沉”入课堂;“蹲点式”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 “下水式”投入课堂教学中, “朋友式”结识教师与学生。他随堂听课, 跟踪问效, 引导学科教师反思教学思想是否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是否落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方式、手段是否改革创新, 测试与评价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有效地提升了学科薄弱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

网络教研“立体化”。在继续抓好常规教学研讨活动同时, 杨戈将网络QQ群教研与常规教研相结合, 利用“1+1”教育社区这个免费网络平台组建了学科网群, 带动了全区小学数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积极参与, 进一步提升了教研质量。跨区域、跨学科、跨时空, 大家共同讨论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共同欣赏精彩的教学随笔, 有思维的碰撞, 有情感的交流, 有鼓励, 有争议, 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回归课堂, 靶场效应, 见真功

坚持“一专多能的培养方向, 上挂下联的发展策略, 读书写作的发展途径”, 提高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 开展适合教师需求的教研活动, 这是区进修校提出的关于教研员队伍建设及教研工作的重点。杨戈认为教研员理所应当是课改的领头雁、教研的排头兵, 而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有价值的“一专多能”型教研员, 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者, 必须躬身与学科教师一同走进课程改革, 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引领示范, 走进课堂。教学与教研是什么关系?杨戈借用东北师大李广老师的话说: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只教不研, “行尸走肉”;只研不教, “孤魂野鬼”。而教研员只有走进课堂, 才能走进教师, 教研的路子才能走实、走宽、走远。杨戈头脑清醒得很, 自己长在理论水平略胜一筹, 但具体操作并不见得比某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高明多少。他亲自上学科研究课, 给广大学科教师提供“靶场”, 与老师们同学共研, 聚集有效教学, 构建生命课堂。这种教研模式真正实现了教研员、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思想交流, 思维碰撞与心灵沟通。一位老教师感慨地说:“教研员能走上讲台上课, 实在是不多见。杨戈老师的课真实再现了他的教研思想———尊重学生, 尊重生命。”“教研员上课, 决不是作秀, 这才是真正的生命在场。”杨戈如是说。

搭建平台, 整体提升。如何把示范课上、培训讲座中理念的展现、思想的再现, 转化成广大学科教师高质高效的常规课堂教学行为呢?杨戈开出的“药方”是:搭建平台, 促使教师在拼搏中成长, 在锤炼中发展。一是“以考促学”, 对教师必读的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标准以及信息技术等基本功,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考试。二是“以评促教”, 组织论文、课件评比活动以及评课、评教活动, 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三是“以赛促练”, 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教学竞赛活动, 以赛促学, 以赛促研, 以赛促练。三项活动的开展, 助推了数学学科团队业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阳光助教, 均衡发展。教育要均衡, 学科团队的成长更要均衡, 帮扶薄弱学校、薄弱教师是重中之重。杨戈放下“听诊器”, 又拿起“裁缝剪”:量体裁衣, 实施“三步走”。一是对口支援, 全面支援。组织城区优秀教研组与乡村教研组结成联谊教研组;组织城区骨干教师与乡村优秀中青年教师结对子。二是送教下乡, 服务到家。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送教, 以专题报告、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 指导农村小学进行教学改革。三是远程教育, 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积极引导学校和教师使用DVD光盘和互联网, 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让每一所农村学校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开拓学科教师的视野, 增长见识, 提升业务水平。

3.“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共振效应

作为初教部数学组组长, 杨戈始终将团队的共振效应摆在首位。他事事讲民主, 处处重细节。每次开展教研活动之前都要认真进行“集体备课”, 互评互议, 优化方案, 确保教研活动的高效性, 小学数学学科团队的品位也得以提升。同行们公认, 如今的香坊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敢于挑战的团队。涌现出以王开杰、付静、尹飞燕等为代表的在省市乃至全国都享有声誉的一批名师, 学科教师参加全国教学赛事更是捷报频传, 摘金夺银已如家常便饭。

“加法是一种成长, 减法是一种成熟”

四十有五, 人生不惑, 杨戈借用最简单的算术运算作喻:“人生需要加法———只要你努力, 不自满, 不自卑, 不妨给自己定个高一点的目标, 跷跷脚、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摸得到;人生需要减法———淡泊名利, 看轻成败, 安于寂寞。”从教数载, 他获得殊荣无数:当选为黑龙江省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先后荣获市区先进个人、记大功、“三育人”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 多次担任哈尔滨市“苗苗杯”“而立杯”“进取杯”数学课堂教学大赛评委等。“相较于荣誉, 我更看重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富有”, 接下来杨戈谦逊地说, “我就是我, 一个和你、和他一样的老师。”多么平实的话语啊, 这就是杨戈!一个为无数天真无邪、灵动无比的生命, 用一生去思考、去力行的人。

8.情感——语文课堂永恒的生命 篇八

[关键词]情感 ;语文课堂 ;情境

情感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要素。很难想象,没有情感的语文课堂该是多么枯燥乏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确,要想让语文课变得有感染力,仅仅依靠一些夸张多变的形式是不够的,只有以情感为灵魂,以情感为生命,课堂才会充满活力,这才是语文的魅力。那么,怎样才能让情感的旋律回荡在语文课堂呢?

一、积极准备,酝酿情感

课前,教师除了熟悉教材内容、搜集资料、进行相关的知识准备与教具准备以外,还必须积极地进行“情感准备”。作家写一篇文章,想要打动读者,他首先要打动自己,所以很多作家在写作时常会随着自己的笔触忽喜忽忧,忽哭忽笑。同样,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打动学生,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投入进去,自己应该首先动情。

记得著名教师于漪在谈到《七根火柴》的教学设计时,说了这样一段话:“……王愿坚同志的《七根火柴》是一篇感人肺腑的短篇小说,1958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之后,我曾一遍一遍地读,每读一次,感情的潮水总要冲出闸门,纵横奔流。艰苦的革命岁月,恶劣的草地气候,光彩夺目的红军战士形象,在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正是因为课前强烈的情感体验,于老师上课时才能充分投入,从而激起学生共鸣。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我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前,曾将这篇文章读了不下十遍,并且找来了一些与之有关的音像资料进行了解。慢慢的,我被周总理生前劳碌朴素的身影感动,为总理的与世长辞而伤心不已,我似乎能体会到当时举国上下的那种痛彻心扉……我忽然有了与学生交流的强烈欲望,我想向他们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想听听他们内心的感受……

可见,只有课前准确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在内心深处与作者进行真切的交流,真正地打动了自己,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进入角色,传递情感

走进了课堂,教师就进入了角色,第一步要做的是向学生传递情感,“导入”就担负着这个重任,它既可以让学生预知本堂课的内容,又可以创设某种情境,向学生传递一种情感。

记得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血染的风采》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我用低沉的声音深情地说道:“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清晨的阳光,踏着欢快的步伐来上学时;当我们与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吃着可口的饭菜时;当我们在温暖的教室里,一起学习时……你们是否把它看作是一种幸福呢?你们可知道,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多少年轻的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倒下的那一刻,他们是那么无怨无悔,甚至连一声呻吟都没发出……”说完的那一刻,我分明看到学生的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通过这样的导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向学生传递了情感,使学生迅速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启发引导,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应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情感相互交流融合之中,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是师生心灵的交汇,灵魂的碰撞,思想的共鸣。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琅琅上口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情节曲折的小说等作品,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如《有的人》一文,是一篇诗歌,全文采用对比和反复的写法,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我配乐范读了整首诗歌,又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每一次的呼吁感情都更加强烈。接着,我与学生进行了真切的交流: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你能举出例子吗?这种对比说明什么?正是这种动情地阅读,真挚的交流,才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通过课堂伊始的传递情感和课堂之中的激发情感,学生已经积蓄了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冲动,心潮澎湃起伏,情绪激昂不已。当学生的情感通过朗读倾泄出来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了,深情而充满鼓励的总结,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延伸到课外。

在学完《穷人》一文时,我是这样总结拓展的:“今天我们认识了善良的桑娜一家,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收养死去邻居的孩子。读到这儿,你觉得‘穷人’穷吗?列夫?托尔斯泰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幸福是为别人而活。’你会怎么理解呢?”学生听了,深有感触,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穷人虽然生活穷苦,精神世界却很丰富。”“穷人具有高尚的品质。”“帮助他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我总结道:“桑娜一家今后会面对怎样的生活?或许更加贫困,或许还有希望和快乐。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续编這个故事。”

这就是语文课堂情感教学的第四步,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对前面的教学内容以及情感教学运用效果进行检验的一种手段。

总之,语文学科自身就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自然更离不开情感。只有让情感充满小学语文课堂,才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9.生命是永恒的作文 篇九

我趴在窗台上,静静地感受着大自然的唯美之韵,身旁的茉莉也似乎感受到了我怡然的心境,一阵阵清香在空气中环绕。

“好美!”我舒舒服服地伸了个懒腰,在心中慨叹。

一阵清脆的铃声打破了此时此刻的宁静。一个十五六岁模样的清秀少年闯入我的视线。那是谁?很是面生。不像是在我们这边常出入的人。

我心里有些不高兴,这么大清早来坏我的兴致,起这么早来干什么!但看到那个少年身后的一箱牛奶,听到碰撞后发出了悦耳的声音,我顿时明白了,那个少年是来送牛奶的。他停下车,把那箱牛奶拿出来,上了单元楼,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单元楼的大门那里。

没有一点声音,脚步声都是很轻柔的。不像以前的送奶工,走起路来是惊天动地,好像立志要在水泥地上踏出两个大洞似的,上起楼梯来,走一步就像打了一闷雷,“轰隆隆”作响,扰人清梦。有很多次我都被吵醒,一肚子不愉快。

可这个少年的脚步像羽毛一样轻柔。没有一点点声音,我连牛奶瓶碰击的声音都听不见了。

我打开门,正好撞上那个少年。“我的天,太巧了!”我在心里默念。“对……对不起!”我赶紧道歉。“没事,你没撞伤哪里吧?”他笑了笑。“我没……你手里是什么?”我的目光突然间扫到了我手里的东西。“哦……那是小广告,他告诉我。”那你拿小广告干什么?“我疑惑了。

他又笑了,笑容像三月里那温暖的阳光。

“我是帮那些因为经常不在家而取消服务的人拿走的。”他扬了扬手中的小广告。“喏,就是这个。”他顿了顿,又说:“听说有一些不法分子就是看小广告有没有清理,判断家中有没有人进行偷窃。”他看了看手中的订单,又看了看我家的门牌号。说:“你家也订了奶吧,喏,给你!”说完,他把三瓶牛奶递给我,“谢谢!”我接过牛奶。“再见。”他对我挥了挥手。

我把牛奶放在桌子上,继续趴在阳台上,看着那个少年出了单元楼,骑上自行车,这时,从角落里突然就冲出了一只黑猫,好巧不巧地就呆在他车前。他一个急刹车,自行车在猫的前面停住了,他却差点摔下车。他把车停好,走到猫面前,而猫也可能被吓着了,傻傻地一动不动。他蹲下来,看着黑猫,一会儿站起来还好,没有受伤。“他舒了一口气。拿出纸巾给黑猫擦它身上的污水,黑猫只是躲了一下,便任凭少年擦拭。擦完后,他站起来,骑上车,对黑猫笑了一下,便绕过猫走了。黑猫也慢慢走开了。

温暖的笑容,在风中飞扬的衣摆,以及那个修长的背影,可能只是一逝而过,但那个温暖的笑容,永远定格在了我的人生笔记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10.生命是永恒的作文 篇十

她褪去了洁白的裙装,着一袭暗黄的套装,紧紧地抱着枝头,像是睡了。

我俯下身,用手轻抚着她的衣瓣,软软的,上面的雨水像是刚哭过的眼泪,感觉有些许的温度。我将脸轻轻贴在泛黄的花面上,一丝暗香沁入心脾!

这是怎样的一种神韵,没有往日的浓郁,却有着入心的美妙!

我的眼前模糊了,十几天前,我见到她的时候,只不过是嫩叶中的一个小白点,皮肤嫩得像珍珠。此后经过那里,我都会很用心地去看她,跟她亲吻,跟她心灵对话。久了,就像朋友约会,不见不散。看到她吐蕾,看到她怒放,我的心也随着晴朗。这段日子,尽管梅子黄时家家雨,我却艳阳高照处处春。

突然,我想起一些句子:繁花似锦,鲜艳灿烂,但再怎样的怒放也敌不过时光匆匆,所有的鲜妍明媚终将成为过眼云烟,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黯淡。唯有那幽幽暗香,绵延不绝,余味悠长。繁华落尽,洗尽铅华见真淳,花儿的生命形体虽然逝去,却以另一种方式永存;暗香的存留告诉我们:一切都不会过去。

是的,花儿再美也只能留住人们一时的驻足,沁人心脾的幽幽暗香才能让人久久回味。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古往今来,多少曼妙的女子出现在诗人的吟咏之中,她们的容颜已然模糊;倾国倾城的四大美女,也只是在戏说历史的剧情中有一席之地。而真正为女性留下绝代芳华的,是那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而语惊四座的谢道韫;是在茫茫大漠胡沙中怀抱琵琶将家国之恨融进《胡笳十八拍》的蔡琰;是虽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却依然高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易安居士;是胸怀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之志并以生命践行的秋瑾。不管时光如何流逝,她们留下的精神幽香,永远沁润心田!

繁华易逝,暗香难留!

就像人们容易忘记历史上那些声名显赫的人物,但永远不会忘记汨罗江畔心忧祖国的屈原,也永远仰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自由洒脱的李白。繁花再美也已成为历史,碾落成泥。从内心散发的暗香,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才能经得起时间的冲刷,永恒不朽。

暗香是繁花的内涵,是其精神。纵使光环褪色,但精神永存。

我明白了:艳丽的总会过去,深刻的才能永留。无需刻意追求外表的明艳,而要专注雕刻内心的优雅。唯有以知识学问、气质涵养、善良包容所形成的人格魅力,才会使人力量强大且优雅无比。

11.让生命绽放在永恒的春天 篇十一

人生的春天不是外表的身强力壮或如花容颜,而是心灵上可以不朽的从容、激烈或辉煌。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抛却喧嚣,回归田园的平淡与寂然,这是怎样一块净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他可以在容颜衰退之际,修篱种菊,安贫乐道,游山玩水,怡然自得,而不用去看别人的脸色活着。陶公闹中取静,乱中求真,返人生于自然,还质朴于天性,以一粒凡尘,提醒我们,人该怎样活在自己的烂漫春天里。

春若苏醒,它不仅让你活得恬然宁静,还会给他人创造一个花香鸟语的春天。当我们懂得年龄上的春天无法守候时,我们自然会去努力寻找人生的春天,抓住每一个与春接近的机会,活出别样的灿烂。2015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让我们认识了“同桌妈妈”陶艳波,当儿子的世界寂静下来,她横下心要与命运搏击。“还我儿子的春,还我的春”,十二年的陪伴,十二年的坚守,她用母爱给儿子创造了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自己虽然汗泪遍地,但内心却无比宁静。因为不屈,春苏醒,因为苏醒,精神上的春永留人间。

若想让春不朽,我们需要艰苦而快乐地追逐,才能触及阳光。有人说:“未必远行探春,如果心头有繁花。”如果心头藏着春天,我们就有了追逐春天的动力。日本花样滑冰运动员浅田真央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亚洲第一个三次夺得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桂冠的女子单人滑运动员,她时常挑战生理极限,模仿男运动员的高难动作;同时她也快乐得像只飞翔的鸟儿,即使受伤时也一直微笑着,如一缕春光。当索契冬奥会上定格下最后一个舞步时,她泪光盈盈,赢得了全场的雷动掌声。是啊,正如冰心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只有通过艰苦而快乐地追逐来的春天,才能永驻心田。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过河人。”河对岸是春光无限,河这岸是霜天雪地。让我们执着地追逐,呼唤心灵的春天,洗尽铅华,走遍天涯,歌尽桃花。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在永恒的春天。

学校: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12.瞬间的美丽,生命的永恒 篇十二

我一直坚强。

因为我始终相信,心中的那朵依米花依然在绽放。

在遥远的非洲戈壁滩上,生长着一种小花,它叫依米。

它默默无闻,少有人注意过它。许多途经戈壁滩的旅人都以为它只是一株草而已。而依米,这个被世人遗忘的孩子,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坚强的活着。

依米花通常要用五年的时间来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才在地面吐绿绽翠,绽放出一朵小小的、纯白色的花。然而,它的花期短暂的只有两天的时光,两天之后便随着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五年一千八百二十六个日日夜夜,在黑暗中孕育生命,在黑暗中默默等待,等待那仅仅四十八小时的绽放,等待那仅仅四十八小时的阳光。四十八小时之后,生命便在灿烂中一点点流逝,不留一丝痕迹,直至消失。

依米,你耗尽五年时光所做的一切努力难道只为在第六年春降临之际绽放花朵吗?

我闭上双眼,想像。

在某个清晨,从地面钻出一抹新绿,努力向上延伸,仿佛是为了亲手触摸阳光。一会儿,一朵小花悄然绽放。无与伦比的纯白神圣、高洁,幽雅的暗香氤氲在花瓣周围,缓缓流动。这时,毒辣的日光也开始变得温柔起来,唤来轻风,轻抚着它莲叶状的花瓣。

它没有牡丹的端庄富丽,没有菊花的傲然风雪,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固然高洁,昙花悄然一现更是难能可贵,依米花虽然不为世人所知,可它以自己独特的生命方式向世界宣告:生命一次,美丽一次。

这是依米花的第一次绽放,也是它的最后一次。

花亦如此,人何以堪?

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曾怀抱梦想,拥有如同依米花绽放一次的美好愿望,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依米花一样,为之付出一生,只求博得那一刹那的芳华?

困境之中,有的人因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他们的最终命运会是殊途同归吗?

正如这小小的依米花,它的花期仅为两天,但它为这短短两天的绽放耗尽了一生的养分,最终是香消玉殒了,可它用这样的方式向世人证明生命的不平凡、伟大!纵使是死亡,也是轰轰烈烈的壮丽!

如今的我们丧失了依米花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可是我相信,用一生的时光来努力、坚持,只为获得美丽一次的心情,我们会活得更有价值,我们会比从前生活的更加美好。

在非洲的一些部落里,称这种小花为yimi,它是顽强、神圣的象征。依米花的花语是瞬间的美丽。

13.感谢永恒的生命(定)(大全) 篇十三

高一2班唐宁

既使有限的生命,也看得见生生不息。

——题记

又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悠然地走在校园里,忽然发现路边绿色的小草芽,一大片一大片地……

多么可爱的小草呀,还在乍暖还寒时,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我瞬间便被这小小的生命感动了,它们那种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似乎把料峭的风都变得温热起来。正因为有了它们,人间才充满了绿色的希望,充满了蓬勃的活力与盎然的生机。

我禁不住想,小草这样日日夜夜不知怠倦地破土而出,究竟是为什么。是生命本能的催促,是生命意识的觉醒,还是一种生命潜能的迸发呢?莫非它想在奋斗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永葆一份永恒?

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关于人类生命的起源,我不是人类学的研究者,自然也说不清楚。但我想,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之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哪怕学业、事业、爱情都如泡沫一样会破灭,也不要哭泣,不要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平命运勇敢的挑战。当我们拥有生命,拥有每一个清新的早晨时,每一个人都应该懂得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春天,是小草绿满天涯的起点。

春天,也是让我们播种希望和梦想的时节。

春季已经悄悄来到我们的身旁,阳光从云间倾洒在地上。我看见稀疏的草丛中有一颗小黄花按捺不住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在微风中点头。这一刻,我希望这美丽能永恒不灭。

然而,就在那一天夜晚,漫天的雪花静静地降临于地,直到第二天清晨依旧纷纷扬扬。我匆匆来到那片草坪,试图去寻找那枝小黄花。可是,它早已被埋在了雪下,失去了它的微笑,失去了它鲜艳喜悦的娇黄。面对雪,它的生命是如此地无能为力!可是,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在树梢上有嫩绿的生命——不屈不挠。

生命是坚强的,勇敢的,伟大的,无私的,美好的。我想把一切可以想得到的形容词献给它,那抹嫩绿的小树芽。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渴望长生不老。可直到这一刻,我才发现自己的愚蠢和无知,谁都不可能长生,生命是脆弱的,却也是最强悍的。当一处努力绽放的生命不幸凋零,仍旧有无数向往春天,渴望开花结果的生命前赴后继地冲破冻土,唱响生命的进行曲。是啊,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活出精彩,放出光华,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失去而不可复得,所以,生命是宝贵的;

因为枯黄却可以返青,所以,生命是顽强的。

生命如烟火,美丽而又神秘;生命如小草,平凡而又伟大。生命如大海,博大而又深远。

生命有涯,却又无限。只要有一种精神,一种信念,生命就会展现它顽强的本色,并在生生不息的传承里,演绎出动人的质朴和伟大。

感谢小草的执着和努力,感谢小黄花的美丽和芬芳。

上一篇:知法学法守法下一篇:校长招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