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自然价值观浅析(共10篇)
1.后现代主义自然价值观浅析 篇一
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研究浅析
个人主义的观念是西方文化发展到近代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古代的自然环境、近代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促进了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个人主义并不完全等同于“自我中心”或者“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在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个人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作 者:韩靖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外语系,北京,100083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年,卷(期):25(2)分类号:B82-062关键词:西方 个人主义 自私自利 文化
2.后现代主义自然价值观浅析 篇二
Stephen Crane (November 1, 1871 – June 5, 1900) was anAmerican author. Prolific throughout his short life, he wrote notableworks in the Realist tradition as well as early examples of AmericanNaturalism and Impressionism. He is recognized by modern criticsas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writers of his generation.
His masterpiece,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was publishedin 1895.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is a war novel. Takingplace during the American Civil War, the story is about a youngprivate of the Union Army, Henry Fleming, who flees from thefield of battle. Overcome with shame, he longs for a wound—a "red badge of courage"—to counteract his cowardice. Whenhis regiment once again faces the enemy, Henry acts as standardbearer. After the battle, he rethought what he did in these two daysbattle and he thought that he had already grown up like an adult.
This paper is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influence on humannature from the war through the leading character based onnaturalism theory and analyses the theme of the novel from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leading character.
Chapter Two Introduction of Naturalism
Naturalism was a literary movement taking place from the1880s to 1940s that used detailed realism to suggest that socialconditions,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had inescapable force inshaping human character. It was depicted as a literary movementthat seeks to replicate a believable everyday reality, as opposed tosuch movements as Romanticism or Surrealism, in which subjectsmay receive highly symbolic, idealistic, or even supernaturaltreatment. Naturalism is the outgrowth of literary realism, aprominent literary movement in mid-19th-century France andelsewhere. Naturalistic writers were influenced by Charles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 They believed that one's heredityand social environment largely determine one's character.
Chapter Three Influence on Henry through the War
The First Battle
Crane created a disorder, terrible war world with the realisticstyle instead of romanticism.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novel, the youth, Henry, thought thewar was full of heroism. All the things about the war Henry knewwas the reprint of romantic novels. He had a lot of illusion aboutthe thrilling war scenes and the honor being a hero. When he toldhis mother he was going to join the army, his mother responseeven made him a disappointment. There are some examples like“still, she had disappointed him by saying nothing whateverabout returning with his shield or on it.” (Stephen Crane, 5) At that time, all those longings about the war made him blind.Before going to the front, he already had been excited because allhis classmates and friends bid adieu to him “they had throngedabout him with wonder and admiration. He felt the gulf nowbetween them and had swelled with calm pride.” and “on theway to Washington his spirit had soared. The regiment was fedand caressed at station after station until the youth had believedthat he must be a hero.” (6)
He tried to mathematically prove to himself that he would notrun from a battle. However, he didn’t have the time to join thebattle, founding himself surrounded by great fear.
Fear is human beings’ inherent natural instinct, which hidedunder the layer of human’s sensibility. Obviously, Henry wassensitive. He realized that his sensibility faced the big challengefrom fear. In the front of great fear, sensibility seemed tend intoweek and feeble. There are also some expressions in the novellike “as his imagination went forward to a fight, he was hideouspossibilities. He contemplated the lurking menaces of the future, and failed in an effort to see himself standing stoutly in themidst of them.” (9) Therefore, Henry could not decide whetherhe would run away in the battle or not. This “to go or not togo” question straggled him a lot. At last, he let his legs makedecisions. It seemed like the only effective way to testify. Justlike it expressed in the novel “he found that he could establishnothing. He finally concluded that the only way to prove himselfwas to go into the blaze, and then figuratively to watch his legsto discover their merits and faults.” (12) The legs here, whichcontrolled by the basic need of living, is the reaction of Henry’sinstinct.
And what is Henry’s answer to the question? The answeris obvious. In the second battlefield, the enemy attacked them suddenly while Henry and his companion were not prepared. Inthe chapter six, there are many paragraphs to express his fear.
“To the youth it was an onslaught of redoubtable dragons.He became like the man who lost his legs at the approach of thered and green monster. He waited in a sort of a horrified, listeningattitude. He seemed to shut his eyes and wait to be gobbled.
Since he had turned his back upon the fight his fears had beenwondrously magnified. Death about to thrust him between theshoulder blades was far more dreadful than death about to smitehim between the eyes…” (43-44)
When death was nearby, Henry threw away his gun togetherwith his romantic heroism, running away. Without a doubt, sothrilling the moment, Henry’s living desire made the choice forhim. At this moment, human instinct seems much more importantthan the sensibility.
The Second Battle
Henry ran away in the battle because of the fear. He wascontrolled by his instinct. Similarly, the power, which came fromhis life instinct, could also make him a hero.
This brave behavior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heroism. It is nothing like honorable spirit or glary career. It ismore like a life potential power burst out when people trapped inthe very dangerous situation. In other words, it is an instinctivereaction in a crisis state.
When human beings are controlled by this primitivebiological urges, they always become hysterical as animalswithout any sense of sensibility. As in the same situation, thearmy can fight in the battle without considering life in a shorttime. In the novel, the army was inspired by blind enthusiasmfighting like being crazy.
“There was a frenzy made from this furious rush. The men, pitching forward insanely, had burst into cheerings, moblike andbarbaric, but turned in strange keys that can arouse the dullardand the stoic. It made a mad enthusiasm that, it seemed, would beincapable of checking itself before granite and brass. There wasthe delirium that encounters despair and death, and is heedlessand blind to the odds. It is a temporary but sublime absence ofselfishness.” (115)
And because it was of this order was the reason, perhaps, theyouth, Henry could have had for being there too.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day battle, Henry was angrylike a trapped animal because he had to go to the war continually.In the chapter seventeen, the angry came from Henry who wasworried by the war with fatigue, anxiety and fear.
“This advance of the enemy had seemed to the youth likea ruthless hunting. He began to fume with rage and exasperation.He beat his foot upon the ground, and scowled with hate as theswirling smoke that was approaching like a phantom flood.
He wished that it was an engine of annihilating power…his knowledge of his inability to take vengeance for it made hisrage into a dark and stormy specter, that possessed him and madehim dream of abominable cruelties…he lost sense of everythingbut his hate, his desire to smash into pulp the glittering smile ofvictory which he could feel upon the faces of hid enemies.” (104105)
Henry was very angry and hatred that he lost himself inthe battle. He didn’t know where he was. Once he, was justtoo scary to stop shooting, “in his intent hate, was almostalone, and was firing, when all those near him had ceased. Hewas so engrossed in his occupation that he was not aware of alull.” (106) It is easy to analyze that Henry’s combat actionsare mechanical and blind with strong emotions. Rethinking theshooting scene in the battle, “it was revealed to him that he hadbeen a barbarian, a beast. He had fought like a pagan who defendshis religion.” (107) Henry realized that he became a “savage”, a “wild animal” without sensibility. But in other people’seyes, he became the “hero” ironically.
It is certainly that the most crazy, uncivilized moment ofhuman beings is also their most brave moment. However, the“hero” changes back to the common people again, hesitating inthe front of the danger when the angry calms down. Such heroismunder the naturalism, obeying human being’s instinct. It doesnot contain inner quality or moral cor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Superficially,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is a novel aboutthe war because all its stories are about the battles in America’scivil war. The different is Crane doesn’t like other writers’writing a lot of fight process of the battle. (方成, 232) He focuseson how the war affects the leading character and the experiencethat the leading character goes through the battle. Crane once saidpublically“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is a novel which describesthe fear”. (Maurice Bassan, 4) and his writing aim is trying toreveal all the fallacy of the war which from the blind heroism inthe battle, stupid group unity to meaningless dramatic war.
The naturalism literary uses various forms to express there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changes of human beings’ innerworld. Although this novel let readers a lot of oppression anddestroy which the war or environment give to human beings.It also let us realizes that we are ourselves’ masters. We cancontrol own destiny. Obviously, this novel affects not only ErnestHemingway and William Faulkner in the 20th century, but also alot of further American writers.
参考文献
[1]Stallman, Robert W.Stephen Crane:A Biography[M].New York:Braziller, Inc, 1968:70-71.
[3]Stephen Crane.The Red Badge of Courag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后现代主义自然价值观浅析 篇三
关键词:自然主义;真实性;适者生存;自由意志
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85—02
前言
杰克·伦敦是20世纪蜚声文坛的大家之一。他用短暂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畅销全球。其中,他的中长篇小说,如《旷野的呼唤》、《铁蹄》、《马丁·伊登》、《白牙》、《海狼》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赞誉伦敦在长篇小说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在短篇小说领域的艺术造诣。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八十篇短篇小说。本文旨在通过其诸多短篇中的经典作品之一——《生火》来分析自然主义手法在其中的应用。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手法,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想象、夸张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1]它的产生在文坛吹起了一股劲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受法国的影响,自然主义小说曾一度风靡美国小说界。用一些史学家的话来说:“它是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微笑现实主义的柔情锐减之后,美国小说在新世纪开出的一朵带寒气的花。” [2]美国自然主义的杰出代表,诸如诺里斯、德莱塞等都深受欧洲自然主义之影响,使得19—20世纪的前二十年成为自然主义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滥觞时期。杰克·伦敦也是将美国自然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家之一。他的著名长篇小说《旷野的呼唤》、《白牙》都充分体现了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本文将要解析的《生火》亦被公认为是伦敦短篇小说中具有浓郁自然主义气息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真实性
真实性被自然主义文学流派视为文学作品的生命。 自然主义的鼻祖左拉曾经提出,“一个作家是否具有真实感,对于我们来说是决定我们一切判断的试金石”,“当我读一本小说的时候,我觉得作者缺乏真实感,我便否定这作品,不论它是在阴沟里还是在星球上,在底层还是在上层,那对我们都是一样,毫无区别。”[1]总之,自然主义强调一切都是要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真实,无论是从生活琐事到时代社会,从人物言行到风情景物,都要真实。自然主义倡导的这种真实性原则被伦敦发挥的淋漓尽致。
伦敦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百年前,伦敦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闯入了壁垒森严的美国文坛,为他开道的是一篇描写在阿拉斯家克朗克河流域生活的北方淘金者的小说《为赶路人干杯》。自此,伦敦创作了一系列北方题材的小说,被称之为“北方故事”。伦敦之所以选择冰天雪地的北国作为其创作的背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曾在那里生活过一年,熟悉那里的情况。小说《生火》描写的北方雪原也是源于伦敦的真实经历。左拉说过:“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值得称赞的或者值得贬黜的事实。”[3] 让·弗莱维勒著,王道乾译 1955)诺里斯在《小说家的责任》一文也指出小说首先反映的是真实。小说家的责任是“使人民听到的不是谎言,而是真理。” [4]
伦敦秉承左拉和诺里斯的这一观点,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环境。有关北国严寒自然环境细致入微的描写在《生火》一文中俯拾皆是。如“狗呼出湿热的气息迅速凝结,在它的皮毛上结成一层薄霜,尤其是下颚部分、鼻孔和睫毛部分,由于呼吸,很快变成白色。”“他继续前行,并试探性地吐了一口唾沫。清脆的劈啪声使他吃了一惊。他又吐了一口。唾沫还为接触雪地就已冻住。他以前就知道在零下五十度时,将唾沫吐到雪地上,会结冰并发出劈啪声。但是现在它在空中就已经冻结。毫无疑问,目前的温度不止零下五十度—但他也不清楚究竟要比五十度低多少。”这种对寒冷天气入木三分的描摹逼真地展现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伦敦用平实而又形象的语言将北国雪原真实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伦敦曾涉猎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等著作。而且,他曾一度十分迷信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环境以及遗传因素的决定作用,在伦敦的长篇《旷野的呼唤》中被发挥到及至。集父母优点于一身的狗——巴克,是自然选择的典范。同样在《生火》中,我们也能管窥到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理论的影子。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地球上的生命是其亿万年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结果,也就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对于自然界的有生之物来说,生存就意味着斗争。同类之间及不同物种之间都存在着竞争。那些能更好适应环境的物种就会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
《生火》从两方面反映了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一方面,小说展示了不同物种之间,即人和狗之间的竞争。在雪冻冰封的北国,若不能适应残酷的自然环境,结局只有一个---沦为大自然的牺牲品。与自然抗挣,与狗竞争,与自己斗争,惟有在这一系列的残酷争斗中取得胜利,人才会有生存的机会。《生火》中故事的主人公独自一人在零下华氏七十五度的寒冷天气中赶路,尽管他有手套和衣服避寒,可以生火取暖,但最终没能战胜自然,不可幸免地成为“急流中的落叶”。而狗的幸存无疑是适者生存理论的最好佐证。尽管和人相比,狗没有手套、耳套、衣物来御寒,也不会生火取暖,但是却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究其原因,遗传因素的作用不可小觑。自然主义者认为,遗传因素对生物的存亡具有决定作用。《生火》中有两处是这样描写狗的:“这人的后面一路小跑地跟着一只狗。这是一只纯种的狼狗,一身灰色的皮毛,根本看不出和它的兄弟——狼有任何不同。”“这狗对温度计一无所知。也许和人相比,狗对寒冷的意识没有人那么敏锐。但是这个畜生具有本能。”为了使之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大自然赋予狗以厚实的皮毛和预感危险的知觉。在自然界优生劣汰的选择过程中,狗战胜了万物之灵长的人,最终成为适者生存了下来。
另一方面,除了强调遗传的作用,自然主义认为环境对物种的存亡也起着重要作用。文中多次出现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不论是正面还是侧面,目的都是为了突现环境的决定作用。面对威严的自然界,人类的渺小、无助与无奈不言自明。《生火》文中对极度寒冷环境的描绘,为主人公最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尽管主人公试图与自然抗衡,但最终没能跳出命运的藩篱,没能打破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束缚。因此,全文仍有宿命论的痕迹。
三、自由意志
利里安·R.弗斯特和彼特·N.斯克爱英合著的《自然主义》一书中,曾有以下观点,“对于自然主义作家来说,人是一种动物,其演化过程由遗传、环境影响和时代迫力所决定。这种极其令人沮丧的观点剥夺了人所有的自由意志,所有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因为人的行为仅仅是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不可避免的结果,这些因素完全不受人的控制。”[5]杰克·伦敦在吸收和继承法国自然主义的同时,并有所突破。伦敦对自由意志的态度反映了他的创新。他并不完全囿于宿命论,并不全盘否定人在面对环境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由意志。人区别于物理世界和动物的一个本质特点是自由意志与自由选择。用克尔凯郭尔的话,“自我即自由”[6],罗洛·梅则指出,“一个人若没有自由,他身上起作用的,就只有弗洛伊德的或达尔文的决定原则了。”[6]伦敦的这种创作倾向在《生火》中已显出端倪,这有别于具有自然主义文学倾向的早期美国作家—克莱恩。在《街头女郎梅季》这部小说中,克莱恩强调了自然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将女主人公梅季含垢忍辱的短暂一生,表现为在无法选择,无力抵抗的环境逼迫下毁灭的过程。在他看来,个人在自然力量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也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克莱恩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海上扁舟》中,人的自由意志几乎完全被抹杀。当乘船即将被海浪吞没时,船上的四个人共同被逼到环境造成的死亡面前。他们中没有人说话,毫无抵抗之力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以冷峻的笔调表现了人被剥夺自主性的悲剧。
在《生火》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为了生存而做的种种努力与尝试。在用于取暖的火堆被树上落下的雪扑灭时,伦敦做了如下的描述:“ 那人震惊了。他似乎听到自己被判了死刑。他就那么呆呆地盯着被扑灭的火堆。渐渐地,他镇静下来。”面对到来的厄运,他并没有束手就擒,坐以待毙。他决定再生一堆火,并且很快行动起来。尽管手被冻僵,失去知觉,连划火柴都成了困难,但他没有放弃。生火不成,他又打算将狗杀死,钻到狗的身体里取暖,无奈,此计划也化为泡影。即便如此,故事的主人公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他企图通过奔跑来获得热量,并希望能赶到宿营地和孩子们会合。这些细节的刻画,说明伦敦赋予了主人公一定的自由意志。在面对冷酷无情的大自然时,主人公并没有听凭命运的摆布,他的自主性没有丧失殆尽。自然主义者一直因宣扬宿命论和悲观主义情绪而倍受攻讦。但从伦敦的《生火》中,我们已然看到了一丝希望,这对传统的自然主义创作可谓是一种突破。
结语
作为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创作集中体现了自然主义作品的主要特点。对现实生活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以及作品中浓重的自然进化论、适者生存理论色彩,都奠定了伦敦作为一位自然主义作家的地位。但就人的自由意志是否被完全剥夺这一方面来说,伦敦突破了已有的范式,肯定了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悲观主义基调的背后,人们已能隐约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1255.
[2]傅景川.20世纪美国小说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83.
[3]让·弗莱维勒.左拉[M].王道乾,译.北京:平明出版社,1955:70.
[4]刘保端,等,译.美国作家论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4:149.
[5]利里安·R.弗斯特,彼特·N.斯克爱英合.自然主义[M].任庆平,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21.
[6]杨韶刚.存在心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4-35.
4.后现代主义自然价值观浅析 篇四
【论文摘要】当代团员青年面临着多种选择,多种思潮和多种价值观的冲击,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团员青年是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构成部分,价值观将直接决定了工作学习的态度,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教育的新课题。结合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实际,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思考。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企业共青团 培育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同时团员青年又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肩负着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引导团员青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
一、新时期企业团员青年价值观的特点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体制、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以及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信息化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多种思潮、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团员青年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根据集团公司团委于对团员青年思想情况的调查研究,团员青年的价值观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理想信念多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的一部分。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问卷调查,在问题“你的理想信念是什么”的回答中,回答“实现中国梦”的占23%、“让家人及自己生活得更好”占26%、“干自己喜欢干的工作”占15%、“理想信念不明确”占6%。
(二)自我意识增强化
正确认识自我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前提。在问题“对现在工作的满意度”的调查中,55%的青年认为比较满意,在调查“你认为你的前途与企业有关吗”这一情况时,61% 的青年自认为密切相关。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广大青年能够自觉地把企业发展同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行动上与企业共荣辱、同生存。团员青年的综合素质总体来说较好,大部分团员青年能够正确的定位自己,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通过努力来不断改进和提高。但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收入已成为价值体现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有很大一部分青年把经济收入或实现自我价值作为自己目前的主要追求。
(三)道德价值的多向化
随着时代发展,团员青年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越来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广大青年对于很多问题的认识日趋分散和多向,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看法也因人而异,道德价值也有不同的认知标准。如在调查你所崇敬的人物时,60%以上的团员青年选择了比尔.盖茨、巴菲特、马克·扎克伯格等经济、互联网等领域的领军人物,21%选择了雷锋、杨善州、沈浩。在问及“你会见义勇为吗”的问题时,团员青年的回答也更加理性,更加注重对生命的尊重。
(四)政治信仰淡泊化
在新的历史实践和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在团员青年群体中遇到巨大的冲击。新时期,团员青年在信仰问题上,更倾向于从自我需要出发,也不再因为要考虑政治原因而信仰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逐渐淡化。
二、新时期企业团员青年价值观产生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企业团员青年的价值观总体上体现了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特征。大部分团员青年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化、功利化倾向,政治信仰淡化,重视个人理想,道德价值多元甚至迷失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成长在80、90年代的人群
现阶段的团员青年主要为出生在80、90后的青年群体。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家人的疼爱与呵护,成长环境一帆风顺,物质条件相对优越,较少经历挫折和磨难,承受压力能力不强,遇到困难容易产生挫折感,缺乏吃苦精神。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工作后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更追求兴趣爱好,追求自身利益的获得,追求工作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步入职场后,发现现实与理想存在着较大的偏差,特别是现在团员青年的学历普遍较高,生产一线的工作及工作环境相对辛苦,部分团员青年认为一线生产岗位工作单调,高温、噪音、粉尘等环境艰苦,还有一些工种需要倒班,感觉与本科生、研究生身份学历不匹配,产生较大的失落感。加之人力资源竞争的激烈性与流动性增强,对企业也缺乏归属感。
(三)大信息时代的影响
随着移动电子产品、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现在的团员青年们生活在一个大信息时代,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理念、价值观、国外文化,对团员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共青团组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对策的思考
团员青年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肩负着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对上述团员青年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偏差的问题,共青团组织应当加以正确引导,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培育和引导团员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坚持正确的导向,强化教育力度
团员青年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
成十分重要。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是共青团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共青团组织在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快,企业的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入,激烈的人才竞争、快捷的信息传递、深刻的社会变革将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旋律,而作为企业发展生力军的青年群体无疑将是整个社会最活跃的因子。这就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度。
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利用好团组织这块阵地,发挥好团组织的优势,在团员青年中宣传和培育正能量。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给出了标准。与企业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有机统一整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企业所需要的价值精神。各级团组织要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开展好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将企业的文化理念、形势任务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团员青年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个人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将团员青年的思想认识统一落实到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中来。
(二)紧随时代脉搏,创新教育形式
随着信息化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世界已形成一个互联共通、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空限制的电子网络格局,信息化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助推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移动通信的全面普及,互联网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共青团概莫能外。团员群青年通过单位、组织获取资源的依赖逐步减少,一个卡拉OK活动吸引很多青年的时代一去不返。共青团传统的工作方式采取层级化管理模式,采用自上而下的理念和工作方法,思维上更偏向以管理为本、闭环自供,难以有效地粘住青年,缺乏有效的平台、方式和渠道去吸引青年。这就要求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紧随时代脉搏,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如Q群、微博、微信等,实现共青团对青年的“需求联结、再组织化和价值引导”的有机融合,逐步形成“网络连支部,服务聚青年,团在你身边”的格局。
(三)提升综合素质,助力成长成才
新时代的团员青年的成长环境较为优越,物质条件丰富,更加注重自我意识。他们希望在工作中得到尊重和实现自我。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团组织要通过服务青年的需求,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是帮助团员青年做好职业规划,让企业和青年员工之间做到有机协调。针对青年员工工作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结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积极配合人力资源开展与青年成长需求相适应的职业规划、技能提升,开展人才梯队建设,实现企业发展与青年成长共赢的局面。二是要定期开展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岗位练兵和青工技能竞赛活动,为青年提高素质、展示才华搭建舞台;三是加大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等现有品牌服务项目的实施力度,并通过一些日常工作,给团员青年们领任务、压担子,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锻炼、培养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青年人才。
(四)强化服务职能,赢得青年支持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种社会组织大量涌现,为广大青年参与社会生
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途径。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在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共青团只有以服务型团组织建设为抓手,把团的角色定位、工作理念和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服务上来,通过竭诚服务青年,赢得青年的信任和拥护,才能最广泛地把青年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在青年中的群众基础,才能让团员青年更好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建立团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的工作制度,各级团干部要经常性的深入基层一线,及时了解掌握本单位、本部门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关心团员青年的思想和生活,做团员青年的知心人、引路人二是各级团组织要摸查掌握本级团组织团员青年的学历情况、职业技能情况,做好宣传引导,在学历提升、职称评定工作中发挥团组织的服务职能。三是开展好推优入党工作,引导优秀的团员青年向党组织靠拢。
(五)抓好主题实践,突出践行提升
共青团组织要注重结合企业的实际,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抓好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将活动作为载体,通过活动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是紧贴团员青年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特点,突出团员青年活动的特色,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主题团日活动,以活动吸引青年、联系青年、凝聚青年。二是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挖掘活动内涵,使团的活动成为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使活动成为加强团员青年沟通交流的桥梁,成为展现团员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的平台。三是强化志愿服务,结合企业的实际,开展各类义务劳动,如卫生大扫除等活动,引导团员青年爱厂如家,为企业积极贡献力量。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扶幼助残、爱心捐赠、关爱孤老、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网络宣传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使团员青年在志愿活动中参与社会生活、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夯实思想道德基础。
5.后现代主义自然价值观浅析 篇五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6.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六
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价值和价值观
1.1 价值的哲学含义及现实应用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的问题。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即价值是客体属性的反映,又是对客体属性的一种评价和应用。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价值的特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这是由人的生存状态决定的,在本质上人的任何需要都是客观的;价值还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并且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其二,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础。因此,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是一种创造性关系。其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是由人类的社会发展历史决定的,都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必须用社会的和历史的眼光考察价值现象。
价值的最大作用就表现在价值评价上。价值评价是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整个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是确定主体实际需要的尺度,因而也是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从根本上反映了人民的基本利益,因而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1.2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即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不同,人们的行为取向也会不同。所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使人们有正确的行为取向,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们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从而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的科学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我们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为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方向。
2.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所谓科学性,是指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决定它必然是一个生机勃勃、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创造性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不断总结出社会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江泽民曾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我国,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对社会发展的取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在我国新世纪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愿望,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教育人民、团结群众、凝聚力量的重要法宝。正如邓小平所说:“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攀升。通过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些伟大成就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激励着我们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团结奋斗。
2.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综合,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江泽民同志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跟紧时代的步伐,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显著改善。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动力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深深地融入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使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中用以引导、规范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优良革命道德及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体。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主要基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属于道德的范畴,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构成了社会道德的鲜明指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深化,人们的义利观发生了变化,集体主义意识减弱,道德认识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在处理这些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过程中,就必须用道德来调节和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社会都要奉行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是人与自然的主要准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道德保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核心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马克思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认为这些都是实践的结果。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本论和世界可知论,并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和以实践为基础的可知论。在实践的基础上,物质转化为意识,意识又转化为物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进一步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和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构成认识过程中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给认识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推动人们去研究;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认识最终的目的。“通过实践而发展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实际。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个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4]揭示了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有低级向高级地反复深化的发展过程。
3.2 实践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定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观,发挥了价值引领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也确立了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这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民族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是一个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文化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的思想文化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指导方针,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践性,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的建设和实践。
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内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和理论精华。正因为如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深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实践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精神,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的内容、方法、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不断达到新的境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的灵魂。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的同时,还要注重把它转换成为物质的动力,并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社会的和谐、快速向前发展。
关键词:价值,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3]《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1.
7.后现代主义自然价值观浅析 篇七
对于基层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就要做到脚踏实地的扎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把事情做好,落实到实处。不空谈阔论,工作中杜绝“假、大、空”现象,尊重实际,讲求实效,以“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来要求自己,做好每一项工作。同时,勤于学习,善于积累,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结合我们的工作、生活实际,我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做到四点: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1、勤学。学海无涯,勤学是基础。记得大学时有位百岁学者送给我们一句话:人生百年,转瞬即逝,切莫蹉跎。年过百岁尚且孜孜追求,更何况我们这些80、90、00后。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奋斗的过程。若没有知识,没有技能,那么梦想只能是幻想,所以勤学是唯一的方法和途径。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神速,每个人都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尤其是在最基层,生活节奏相比北上广深本已慢太多,唯有如饥似渴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曾经我问过一些包村干部分包村的基本情况:人口,耕地面积,党员人数等等,真正脱口而出的真不多。我认为每个人都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想想自己还需要学点什么,想想领导时常鞭策我们成为三能(即能说能写能工作)干部还有多大差距,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大立时代,什么都得学早早主动,行动是唯一方法。
2、修德。人生在世,修德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在立志高远的同时着眼于脚下 ,扎实修好公德、私德,要学会勤劳节俭、感恩奉献、诚信助人、谦让宽容、积极自信、自省自律,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握好这把“总钥匙”,让人生稳步起航。在工作时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群众需求,明确工作目标,找准工作切入点,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 。
德为我们提供“行为指引”的人生法则,即“忠、义、仁、信;孝、慈、恭、谦”对上(国家、社会、人民)我们要讲忠;对下(人类及人类的未来)我们要讲义;对内(亲人)我们要讲仁;对外(他人)我们要讲信;对内上(父母)我们要讲孝;对内下(子女及家族晚辈)我们要讲慈;对外上(长辈)我们要讲恭;对外下(社会上的晚辈)我们要讲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加大体制机制建设和惩治腐败的力度,党风政风得到显著改善,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这一大背景下,乘势而上,加强道德建设更显必要和紧迫。因为再完善的制度也难免“挂一漏万”,缺乏道德自觉,一些人仍会千方百计“钻空子”;缺乏内心认同,外部约束就会成为少数人的“负担”;没有强大的心性,人们还是无法抗拒物欲的诱惑。做事先做人,没有良好的德行,组织怎会放心把工作交给这样的人去做?
3、明辨。明辨是核心。当今社会越发变得多样,复杂,要想保持一颗清醒、向上的心关键要做到会思考、辨是非、善抉择。理性看待社会万象,坚持实事求是,分清本质与主流,保持清醒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决不能含糊动摇。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基层政府,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级政府,要充分指导村委会开展民主选举,指导村委会充分发挥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能,各村(居)委会干部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文明、村容整洁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大力发展环保经济,坚决杜绝“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方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带领、鼓励人民群众发展“庄园经济”,走出一条文明的发展道路。要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推进。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易發多发区,基层干部要敢于担当,必须始终不渝地把维护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放在突出位置,要排查各种消极的、不稳定的因素,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贡献力量。
4、笃实。笃实是保障。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光有学问,道德和分辨力还不够,我们要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必须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我们不是缺少理想,而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成功没有突然,厚积薄发靠的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用做大事的心态做好每一件小事,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成功就一定在前方。也许今天我们的工作岗位不是我们最理想的舞台,但是千万不要抱怨。要么辞职去追梦,要么立足实际把本职工作做好,当然不要忘记初心,为了自己的梦想积蓄哪怕一点点的力量,你就是最好的自己,心若在梦就在,不过是从头再来!
作为基层干部来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务必要更加主动自觉、全面实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8.自由意志的生物自然主义解释 篇八
自由意志的生物自然主义解释
塞尔试图把自由意志的心理状态说明与神经生物学解释结合起来,认为在自由意志行为中存在间隔.这种阐释虽然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和科学说明,但却引发了一个新的`难题,即神经元系统的决定性如何与意志自由行动中的间隔相一致.
作 者:吴彩强 WU Cai-qia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0(4) 分类号:N91 关键词:塞尔 自由意志 生物自然主义阐释 间隔 自我9.后现代主义自然价值观浅析 篇九
道家、道教自然主义哲学及生态伦理思想
本文论证了道家、道教是以自然为本、崇尚自然无为的自然主义哲学,认为道家、道教自然主义哲学不仅体现了道教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而且还贯穿于人和社会,并由此揭示出道家、道教哲学的`独特社会作用和政治功效.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阐述了道家、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特别的现实意义.
作 者:秦永红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四川,成都刊 名:楚雄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16(4)分类号:B22关键词:自然无为 生态伦理 自然主义哲学 自然生态
10.浅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篇十
关键词: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公平正义
何为公平正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开始了对公平和正义问题进行思考。如老子言“天道,损有余而益不足”;孔子亦云“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它们表现出古人对公平、均等的认可和渴望。近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是从执政理念和制度设计等角度来论证“公平正义”。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正义的内涵更多指向的是社会的是非观及荣辱观。它呼唤社会正气,谴责歪风邪气,与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水火不容。当然,二者又是统一的。公平是一种正义的承载和体现,正义则是公平的价值和追求。[1]
社会主义与公平正义与生俱来。社会主义的产生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公和邪气进行反思的结果,共产主义社会正是马克思对公平正义的最高追求。闹革命、拼建设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公平、促正义之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胡锦涛同志为“公平正义”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既表明了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实现目标,也点出了公平正义是我们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制度孜孜以追求的价值取向。
二、科学认识现阶段的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公平正义既是我们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也是社会每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保障和社会创造活力不断迸发的真正源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2]可见,公平正义与经济建设一样,对社会主义而言十分重要,二者不可偏废。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当然,对于“公平正义”,我们还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辩证的认识:第一、公平正义具有历史性。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认识和界定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公平正义的认识,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不可僵化教条。第二、公平正义具有特殊性。在不同领域,公平正义的内涵或许会有所差别。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平正义放在特定领域和特定环境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公平正义具有相对性。绝对的、完全的公正是从来就不曾有的,只存在于人们美好的理想之中,我们只能求得相对的公正,而且我们也要认识到,公正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不可能完全一步到位。
三、标本兼治,维护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对于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其治标之法,就是要迅速“消除阴霾”,运用行政、法律、民主、监督等各种手段,及时清理社会上的各种不公正现象,尤其是着力解决老百姓反响强烈、最有意见的问题。并且,在此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各地提供给弱势群体基本的生活保障;解决农民工的各种困难,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国家的发展政策和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向西部倾斜;修改选举法,实现城乡同票同权,等等。这些措施,对改善公平正义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远远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出台的具体措施需要更多。
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仅停留在解决各种具体的矛盾和问题层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然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因此,治标,更应治本。其治本之策在于:①攻心为上。让公平正义成为整个社会崇尚的价值,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心中的理念;②建制为本。通过修正和完善各种制度,为公平正义提供长久保障。
“攻心”,就应该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和正义观。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的加强学习,树立科学的公平正义治国观和执政观;社会科学工作者们要加强研究,为公平正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各大媒体,也要积极地去倡导公平,弘扬正义,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良好舆论环境,对各种形式的社会不公正现象给予及时的揭露和谴责,坚决扭转一些地区舆论不公、正不压邪的现状。
“攻心”虽为上策,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人们觉悟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公平正义还很难完全指望依靠每个人都具备高尚的道德来实现。因此,通过建立和健全维护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依靠制度的力量预防社会不公的发生和解决社会不公的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迫切。因而,在当前形势下,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根本之策。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经济制度方面,要努力形成“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的保护机制,做到起点公平;打击各种非法、不合理因素的干扰,保证规则公平,形成经济良性运转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力促结果公平。第二、在立法和行政制度方面,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地位和切实落实公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加快建设公开、廉洁、高效、法治、负责的服务型政府。第三、在司法制度方面,切实建立依法独立客观行使审判权的保障机制、完善司法公开制度。
参考文献:
[1]高振强.论公平正义的观念和现实[J].学术交流.2009,(1):24-28
【后现代主义自然价值观浅析】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价值观总结08-22
社会主义价值观之诚信10-11
如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8-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09-0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案1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00字作文08-01
在师德中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08-2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10-10
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征文11-06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论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