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复习题

2024-07-04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题(精选8篇)

1.移动通信原理复习题 篇一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通信、通信系统的定义;

通信:从一地向另一地传递消息(信息或消息的传输和交换);

通信系统:实现消息传递所需的一切技术设备和信道的总和称为通信系统。2.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及各框图作用;

信息源:消息的发源地,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称为消息信号或基带信号)。

发送设备:将信源和信道匹配起来,即将信源产生的消息信号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信道:传输信号的物理媒质。

噪声源:不是人为加入的设备,而是信道中的噪声以及通信系统其它各处噪声的集中表示。

接收设备:功能是放大和反变换(如滤波、译码、解调等),其目的是从受到干扰和减损的接收信号中正确恢复原始电信号。

受信者(信宿):传送消息的目的地。(将原始电信号还原成相应的消息)。

3.基带信号、频带信号、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的含义; 基带信号:信息源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的信号。

频带信号(带通信号):(经过调制以后的信号称为已调信号,特点:携带信息,适合在信道中传输)信号的频谱具有带通形式且中心频率远离零频。

模拟信号(连续信号):凡信号参量的取值连续(不可数,无穷多),称为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离散信号):凡信号参量只可能取有限个值,称为数字信号。4.数字通信系统模型及各框图作用;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

信源编码与译码:信源编码的作用是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完成模/数(A/D)转换;信源译码是信源编码的逆过程。

信道编码与译码:数字信号在信道传输时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差错,为了减少差错则在信息码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加入监督码,组成抗干扰编码,接收端译码器则按照一定规则解码,发现错误或纠正错误,从而提高心态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可靠性)。

数字调制与解调:数字调制就是把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高频处,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频带信号。数字解调就是采用相干解调或非相干解调还原为数字基带信号。同步:同步是保证数字通信系统有序、准确、可靠工作的前提条件。(载波同步、位同步、群同步和网同步)。

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1)抗干扰能力强而且噪声不累加;(2)差错可控;(3)易于与各种数字终端接口,用现代计算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加工、变换、存储,从而形成智能网;(4)易于集成化,从而使通信设备微型化;(5)易于加密处理,且保密强度高。缺点:占用带宽大,需要同步。

5.通信系统分类(按传输媒质、信号复用方式);

按传输媒质分类:有线通信系统(用导线作为传输媒质完成通信: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波导等。)和无线通信系统(依靠电磁波在空间传播达到传递消息的目的:短波电离层传播、微波视距传播、卫星中继等。)

按信号复用方式分类:传输多路信号有三种复用方式,频分复用(用频谱搬移的方法使不同信号占据不同的频率范围)、时分复用(用脉冲调制的方法使不同信号占据不同的时间区间)、码分复用(用正交的脉冲序列分别携带不同信号)。

6.信息量的含义;自信息量、平均信息量(熵)、一条消息的信息量计算; 信息量的含义:对消息中不确定的度量(可能性越小,信息量越大)。自信息量: a=2时:

算术平均信息量:I/符号数平均信息量(熵):

每个符号等概率出现时,熵最大:

7.通信系统的两个主要性能指标;码元传输速率、信息传输速率、频带利用率定义、误码率、误信率的计算;

模拟通信系统:有效性:有效传输频带来度量;可靠性:接收端最终输出信噪比来度量。数字通信系统:有效性:传输速率来衡量;可靠性:差错率来衡量。码元传输速率RBd:简称传码率,又称符号速率等。

信息传输速率Rb:简称传信率,又称比特率。

频率利用率:单位频带内的码元传输速率。

误码率:发生差错码元数在传输总码元数中所占的比例

误信率:发生差错的比特数在传输总比特数中所占的比例

第二章 随机过程 1.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随机过程:无穷多个样本函数的总体叫做随机过程。2.描述随机过程统计特性的两类方法;

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可以用分布函数或概率密度函数来描述。(实际工作中用数字特征来描述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

3.平稳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平稳随机过程:统计特性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只与时间间隔有关)。宽平稳随机过程或广义平稳随机过程:自相关函数仅是τ的函数。严平稳随机过程或狭义平稳随机过程:分布特性与t无关。严平稳随机过程一定是宽平稳随机过程。4.平稳随机过程自相关函数的主要性质;

5.高斯随机过程的定义及重要性质; 高斯随机过程(正态随机过程):

重要性质:

6.高斯白噪声的定义、功率谱密度和自相关函数; 高斯白噪声:白噪声是高斯分布的,则称之为高斯白噪声。功率谱密度和自相关函数:

7.窄带随机过程的同相—正交表示及统计特性、包络和相位的统计特性。

第三章 信道与躁声 1.信道的定义与分类;

信道:以传输媒质为基础的信号通道,有狭义信道和广义信道之分。狭义信道:仅是指信号的传输媒质。

广义信道:不仅是传输媒质,还包括通信系统张的一些转换装置。2.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的定义;调制信道特点;

调制信道:指从调制器的输出端到解调器的输入端所包含的发转换装置、媒质和收转换装置三部分。

编码信道:指编码器的输出端到译码器的输入端的部分,包括调制器、调制信道和解调器。调制信道特点:

(1)有一对或多对的输入、输出端

(2)绝大多数的信道都是线性的,即满足线性叠加定理(3)信号通过信道具有固定的或时变的延迟时间(4)信号通过信道会受到固定的或时变的损耗

(5)即使没有信号输入,在信道的输出端仍可能有一定的输出(噪声)

3.恒参信道和随参信道的含义、特点

恒参信道:传输媒质是基本不随时间变化的,所构成的广义信道通常属于恒参信道; 随参信道:传输媒质随时间随机快变化,则构成的广义信道通常属于随参信道 4.理想恒参信道特性;

(a)幅频特性:(b)相频特性:(c)群迟延-频率特性: 特点:

(1)对信号在幅度上产生固定衰减(2)对信号在时间上产生固定的迟延 5.随参信道的特点;

(1)对信号的衰耗随时间随机变化;(2)信号传输的时延随时间随机变化;(3)多径传播。

6.分集接收技术的含义及分集方式;

分集接收技术:是指接收端按照某种方式使它收到的携带同一信息的多个信号衰落特性相互独立,并对多个信号进行特定的处理,以降低合成信号的电平起伏,减少各种衰落对接收信号的影响。其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分散接收,使接收端能得到多个携带同一信息的、统计独立的衰落信号;二是集中处理,即接收端把收到的多个统计独立的衰落信号进行适当的合并,从而降低衰落的影响,改善系统性能。分集方式: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7.通信系统噪声分类(按性质);

噪声按性质分类:单频噪声(主要是无线电干扰,频谱特性可能是单一频率)、脉冲噪声(在时间上无规则的突发脉冲波形)、起伏噪声(是一种连续波随机噪声,包括热噪声、散弹噪声和宇宙噪声)。

8.起伏噪声特点与分类;

起伏噪声是一种频谱很宽的噪声,其有热噪声、散弹噪声和宇宙噪声,均属于高斯噪声,且功率谱密度在很宽的频带范围都是常数。因此起伏噪声通常被认为是近似的高斯白噪声。

9.信道容量的概念、香农公式的含义、应用及计算。信道容量:指信道中信息无差错传输的最大速率。香农公式含义:

N=n0B。

10.多经传播定义。

从同一发射点发出的信号,经由多条路径传输后到达同一接收点,总接收信号为多路信号之合成的现象。第四章 模拟调制系统

1.调制的定义、调制方式的分类;

调制:使载波的某个参量随基带信号的规律而变化,这一过程称为(载波)调制。调制方式的分类:根据调制信号的形势可以分为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根据载波的选择可以分为以正弦波作为载波的连续波调制和以脉冲串作为载波的脉冲调制等。2.AM调制器的一般模型;

幅度调制器的一般模型: AM调制器的一般模型:

3.AM信号、DSB信号的产生、时域波形、频谱图、带宽; AM:

DSB:

4.输入信噪比、输出信噪比、调制制度增益的定义; 输入信噪比:

输出信噪比:

调制制度增益:

5.调频、调相信号的一般表达式;

调相:

调频:

6.宽带调频(单音频调制)的时域表达式及调频指数、带宽、最大频偏的计算;

7.各种调制系统抗噪声性能比较(定性)。

8.门限效应:输入信噪比下降到某一门限值时,输出信噪比急剧下降的现象称为门限效应。

第五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1.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组成框图及作用;

信道信号形成器:把原始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主要通过码型变换和波形变换来实现,目的是与信道匹配,便于传输,减小码间串扰,利于同步提取和抽样判决)

信道:它是允许基带信号通过的媒质。

接收滤波器:主要作用是滤除带外噪声,对信道特性均衡,使输出的基带波形有利于抽样判决。

抽样判决器:在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噪声背景下,在规定时刻(由位定时脉冲控制)对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抽样判决,以恢复或再生基带信号。2.常用的几种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 AMI码、HDB3码

3.二进制单极性不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的功率谱密度图;

双极性不归零码:

4.AMI、HDB3码的编、译码规则;书上P103-P104 5.基带信号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6.码间串扰及产生,带来的影响;

码间串扰及产生:数字基带信号通过基带传输系统时,由于系统(主要是信道)传输特性不理想,或者由于信道中加性噪声的影响,使收端脉冲展宽,延伸到邻近码元中去,从而造成对邻近码元的干扰,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码间串扰。影响:可能会引起误码或带来错误的判决。

7.会根据系统总特性判断是否满足抽样点上无码间串扰条件;P107-P111 8.眼图模型及观察方法; 眼图模型:

观察方法:用一个示波器跨接在接收滤波器的输出端,然后调整示波器水平扫描周期,使其与接收码元的周期同步。9.均衡器的定义及分类。

均衡器:可调或不可调滤波器可以校正或补偿系统特性,减小码间串扰的影响,这种起补偿作用的滤波器称为均衡器。

分类:按照调整方式可分为手动均衡器和自动均衡器,自动均衡器又可以分为预置式均衡器和自适应均衡器。

第六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1.模拟信号数字化的两种方法;波形编码方法分类; 模拟信号数字化的两种方法:波形编码和参量编码;

波形编码方法分类:脉冲编码调制(PCM)和增量调制(△M)。2.低通信号和带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低通信号抽样定理:

带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3.脉冲调制的分类;

脉冲调制可以分为:脉幅调制(PAM)、脉宽调制(PDM)和脉位调制(PPM)4.PCM系统组成框图;

5.十三折线(A律PCM)的编、译码方法及量化误差的计算。

第七章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1、数字调制的三种调制方式;

基本的三种数字调制方式:振幅键控(ASK)、移频键控(FSK)和移相键控(PSK或DPSK)。2、2ASK信号、2PSK信号的调制方法,2PSK信号相干解调原理框图及波形;

2ASK信号的两种调制方法:(a)采用模拟相乘的方法实现(b)采用数字键控的方法实现

2FSK信号的调制方法:(1)采用模拟调频电路实现(2)采用数字键控的方法来实现

2PSK相干解调:

3、会画2ASK、2PSK、2DPSK、2FSK、相对码波形;

4、会计算2ASK、2PSK、2FSK信号带宽,会画2ASK、2PSK信号的功率谱示意图; 2ASK信号带宽:B2ASK=2B;B=1/Ts 2PSK信号带宽:B2PSK=2B;B=1/Ts 2FSK信号带宽:B2FSK=|f2-f1|+2fs 2ASK功率谱示意图:

2PSK功率谱示意图:

5、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比较(定性);

第九章 现代数字调制解调技术

1、正交振幅调制的含义;

正交振幅调制:用两个独立的基带数字信号对两个相互正交的同频载波进行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制,利用这种已调信号在同一带宽内频谱正交的性质来实现两路并行的数字信息传输。

2、MSK的含义及特点;

特点:

3、MSK信号的时间波形图、附加相位图。

第十章 复用和数字复接技术

1、多路复用、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复用、数字复接的含义; 多路复用:实现在同一信道中同时传输多路信号; 频分复用:指按照频率的不同来复用多路信号的方法;

时分复用:是利用各信号的抽样值在时间上不相互重叠来达到在同一信道中传输多路信号的一种方法。

码分复用:是靠不同的编码来复用多路信号的一种复用方式。

数字复接:将若干个低等级的支路比特流合成为高等级比特流的过程称为数字复接,实质上是对数字信号的时分多路复用。

2、频分复用系统组成原理;

3、PCM基群帧结构、信息传输速率、每路时隙时间宽度、每比特时间宽度。

第十一章 同步原理 1.同步的含义及分类;

同步:指收发双方在时间上步调一致,故又称为定时。

分类:按照同步的功用分为:载波同步、位同步、群同步和网同步;按照获取和传输同步信息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外同步法(插入导频法)和自同步法(直接法)。2.平方环法提取载波的原理框图;

3.载波同步插入导频的原则;

(1)导频的频率应当是与载频有关的或者就是载频的频率;(2)插入导频的位置与已调信号的频谱结构有关。

总的原则是在已调信号频谱中的零点插入导频,且要求其附近的信号频谱分量尽量小,这样便于插入导频以及解调时易于滤除它。4.载波系统的性能指标;

效率、精度、同步建立时间ts、同步保持时间tc。5.位同步插入导频的原则。

在基带信号频谱的零点处插入所需的位定时信号,在接收端,经过窄带滤波,就可以从解调后的基带信号中提取出位同步所需要的信号 6.数字锁相环原理框图。

第十二章 差错控制编码

1.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方法是在发送端将被传输的数据信息(信息码)中增加一些多余的比特(监督码),使原来彼此相互独立没有关联的信息码与监督码经过某种变换后产生某种规律性或相关性。接收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信息码与监督码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校验,一旦传输发生差错,则信息码与监督码的关系就受到破坏,从而接收端可以发现乃至纠正传输中产生的错误。

2.差错控制的三种方式;(1)检错重发方式(ARQ)(2)前向纠错方式(FEC)(3)混合差错控制方式(HEC)3.最小码距与检错和纠错能力的关系;

4.线性分组码含义;

将信息码分组,为每组信息位附加若干监督位且信息位和监督位是由一组线性代数方程联系着的编码。

5.循环码的概念及特点;

循环码:是线性分组码的一个重要子集,属于无权码,每位代码无固定权值,任何相邻的两个码组中,仅有以为代码不同。

特点:(1)封闭性,任何许用码组的线性和还是许用码组。(2)循环性,任何许用码组循环移位后的码组还是许用码组。6.循环码的编码方法(计算)。

2.移动通信原理复习题 篇二

关键词:DSRC,通信机制,专用短程通信,智能交通

1 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交通安全、舒适、高效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诞生了。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简称DSRC)是智能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基础通信协议之一。研究该通信协议对于ITS的普及应用有着关键的意义。国际上已经形成以欧洲CEN/TC278、美国ASTM/IEEE和日本ISO/TC204为核心的标准化体系。2007年我国正式颁布了系列国家标准(GB/T20851-2007),推动了DSRC在国内的研究和开发。

本文对专用短程通信协议(DSRC)的体系结构以及通信原理进行了分析,为实现ITS中最重要的高速车辆间通信提供了重要参考。

2 DSRC体系结构概述

参照开放系统互联(OSI)体系结构的7层模型,现有的DSRC可划分为物理层(L1)、数据链路层(L2)和应用层(L3)。在此基础上DSRS协议结构如图1所示[1]。

B-K E—广播核心单元

I-KE—初始化核心单元

T-K E—传输核心单元

2.1 DSRC体系结构组成分析

2.1.1 物理层

该层位于体系的最底层,规范了传输媒体及其上下行链路的物理特性参数。该层提供同步、定时功能,同时控制信道的激活、保持、切换和释放,并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借口参数,其中包括:载波频段、通信速率、调制方式、通信系统、误码率等。

2.1.2 数据链路层

该层位于体系的中间层,定义了帧的具体结构,提供可靠传输、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该层可氛围L L C(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和MAC(媒体访问控制)子层[2]。

LLC:该层主要是进行PDU(协议数据单元)的初始化,解释收到的命令P D U并生成相应的相应P D U,以及执行数据流的控制和差错控制、校正。

M A C:该层主要进行帧控制,对L P D U的分段和重组,P D U的收、发却仍,C R C校验等。帧结构是M A C层甚至是整个协议的关键性内容,对比国外标准可知,DSRC协议最主要的差异是帧结构的不同,即帧中包含的各个时隙的时间长度是否一致。而我国采用的标准和欧洲一致,即采用变长结构。

2.1.3 应用层

该层为DSRC协议的最高层,主要是讨论应用程序用于同网络通信所需要的各种技术。

该层是在数据链路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提供特定的应用服务,如实现通信初始化和释放程序、广播服务支持、远程应用相关操作等。

2.2 DSRC系统的组成分析

专用短程通信设备基于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简称DSRC)规范,主要包含路侧设备(Road Side Unit,简称RSU)和车载设备(On Board Unit,简称OBU)两部分,通过路侧设备和车载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实现路网与车辆之间的信息交流。DSRC是一种小范围无线通信系统,它作为车-路的通信平台,通过信息的双向传输将车辆、道路有机地连接起来[3]。如图所示2。

RSU是OBU的读写控制器,由加密电路、编解码器电路和微波通讯控制器等组成,以DSRC通讯协议的数据交换方式和微波无线传递手段,实现移动车载设备与路侧设备之间安全可靠的信息交换目的。

OBU是一种具有微波通信功能和信息存储功能的移动识别设备。OBU本身既可以作为独立的数据载体成为单片式电子标签,也可以通过附加一个智能卡读写接口,实现扩展的数据存储、处理、访问控制功能,而成为双片式电子标签。智能卡的引入,不仅使电子标签的扩展存储空间大大增加,可以容纳更多的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电子钱包形式的金融储值卡使用,大大降低了系统营运的风险[4]。

3 DSRC协议的通信原理分析

结合实际的需求特点,可以将DSRC协议的通信流程分为建立连接、信息交换、连接释放3个基本流程[5]。

首先,建立连接。对比TCP/IP协议中的3次握手过程,路侧单元利用物理层下行不断地发送帧控制信息,当车载O B U驶入有效发射区域时接收到该信息,回复相应的请求。路侧单元收到请求后做出响应,然后发送给O B U。之后O B U进行确认,路侧单元收到确认后进行信息核实,连接建立成功。

第二,信息交互。利用前面建立好的连接,针对应用服务类型进行数据交换。此过程最重要的是差错控制。可以通过重传计数器,控制重传等待时间等方法解决。

最后,连接释放。R U S向O B U发送释放连接信息,O B U接收信息,确认要释放连接,设定连接释放计数器,由连接释放计数器释放连接。整个数据流如图3。

4 DSRC技术关键问题研究

虽然DSRC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但是还存在如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4.1 RSU发射功率及其分布

对于不停车收费系统,只需要在特定的位置安装一个或者几个RSU单元即可。但是对于某些系统,需要安置多个R S U单元,这样RSU单元之间的距离,抗相互干扰等成为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今后的研究要着重于如何设计R S U的发射功率和分布。

4.2 布网问题

DSRC技术不可能做为首要的通信技术,所以载体平台不会投入太多,这样就导致有限的资金投入如何最大化建设基础设施。所以D S C R技术是否能利用目前的公网设施实现通信也是待解决的问题。

4.3 应用层程序设计问题

DSRC技术能用于哪些层面,需要设计者在应用层程序上进行不断的开发,对比Wifi等相关技术,真正区别其能否广泛应用,在于未来应用程序是否能和D S R C标准相连接。

参考文献

[1]陈凌旭.DSRC协议数据链路层的研究及部分实现.西南交通大学,2005-04-01.

[2]范庆彬.DSRC技术及其通信机制的研究.研究与开发,2010-06-10.

[3]杜水荣.电子不停车收费应用中的DSRC技术比较.企业技术开发,2009.

[4]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2007

3.移动通信原理复习题 篇三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移动台的定位需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1996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颁布了E-911法规,要求2001年10月1日起移动通信网络必须能对发出紧急呼叫的移动台提供精度在125m内的定位服务,而且满足此定位精度的概率应不低于67%。1999年FCC对定位精度提出新的要求:对基于网络定位要求提供精度为100m内的定位的概率应不低于67%, 精度为300m内的定位概率应不低95%;对基于移动台的定位为精度50m内的概率应不低于67%,精度150m以内的定位的概率应不低于95%。欧洲同样也提出了相应的E112规定,规定提供定位服务应为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功能之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安全部门以及移动用户为了保证安全和便捷,都要求移动通信系统提供无线定位业务,这也是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一个核心技术。无线定位技术有着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灵活收费、智能交通系统、增强网络性能、个人定位服务等方面。网络管理中心和计算费用时会根据移动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进行判断;当蜂窝中提供了网络无线定位技术后,智能交通系统就会利用这个功能替代传统的AVL系统,即时的提供路况信息或旅客位置等;通过对移动台的精确定位可以更好的对蜂窝进行分配,决定小区间的切换;在人们出外游玩时,可以通过服务中心获得游玩地点附近的宾馆信息,并通过MS对特定的移动目标进行定位跟踪监视。

1.无线定位的技术原理

2.1SKT方法

SKT属于开发增值业务的命令,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小的编程语言,它可以让SIM卡无阻碍的运行自身应用软件。SKT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它为SIM卡的增值业务提供了一个简便易操作的开发平台。一般的SIM卡手机只有电话簿等基本功能,让手机中插入STK的SIM卡时,功能性能得到极大提升,手机中可以提供信息点播、位置服务、手机银行等多种增值服务。

在GSM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移动台,会对服务对象小区以及附近的小区进行测量,并生成报告。报告中包括服务对象小区以及相邻6个小区的CGI码和接受场强,这些信息是移动台进行无限定位的信息基础。根据相关技术,可以让移动台将测量报告通过短消息的形式发送,在接收到数据后进行分析处理,并在数据库中进行比对,最终确定位置。根据目前我国各个城市的基站数量,市区内的基站较为密集,移动台完全可以覆盖一个小区。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就是精确度难以保证。为了提高定位的精确度,可以通过路测获取效应的数据,并建立实际路测数据库,将测量后的报告和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这样得出的移动台位置较为精确,市区内一般误差在150米之内。

2.2电波传播时间定位法

电波传播时间定位法的原理是电磁波以光速在空间中传播,将移动台和接收基站A、B、C,分别将其之间电磁波的传输时间设备ta、tb、tc。得出以下公式:

(xa-x)2+(ya-y)2-cta=0

(xb-x)2+(yb-y)2-ctb=0

(xc-x)2+(yc-y)2-ctc=0

公式中(xa,ya)、(xb,yb)、(xc,yc)分别是A、B、C基站的坐标。三个基站结合可以产生三个圆,而移动台就处于三个圆的交点位置。电波传播时间定位法是对其技术改进产生的,原理是根据多个不同基站所接受到的移动台发射电磁波所耗费的相对时间来确定移动台的位置。此技术测量要求较高,要保证MS发射和全部BTS的接收保证同步,一旦出现失误,将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并且在发射信号时,还要进行时间标记,便于当信号到达接收基站后确定传播距离。

在该测量方法中,主要的对象是传播的时间差,而不是传播时间,因此在MS和BTS之间不需要精确同步,在进行时间信号发射时也不需要进行标记等操作。因此在MS的定位方面,该测量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和SKT方法相比,精确度更高,但是回应时间较慢。另一方面,该方法还有着一定局限性,在基站较多的市区中,精确度不一定比SKT更高,而且应答时间更长,再加上GSM网络成本较高,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3电波入射角定位法

该方法目前在雷达追踪、车辆导航系统中被广泛运用,其原理是根据接收基站对电磁波的方法进行判定,从而确定移动台的位置,通过两个接收基站就能进行定位。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想要检测出信号传播的方法,必须要在接收基站上配备方向性较强的监测天线排列,需要对现有的基站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

2.4混合定位法

每个测量值都能确定目标的一条轨迹,通过多个测量值,对轨迹交点进行分析,就能确定移动台的位置。如何难以获得足够多的参数测量值,轨迹的交点就较为繁杂,定位点难以确定,要通过一些方法进行改善。例如通过移动目标运动轨迹的连续性或额外测量点确定定位等。

2.5场强定位法

信号场强(signal strength)定位法通过检测接收信号的场强值,利用已知的信道衰落模型及发射信号的场强值可以估算出收发信机之间的距离,通过求解收发信机之间的距离方程组,即能确定目标移动台位置。对于基于信号场强的定位,主要的误差源是多径衰落和阴影效应。此外,由于在CDMA网络采用的功率控制技术来消除远近效应,TDMA系统中采用功率控制以增强电池使用时间,因而信号强度定位系统必须知道MS的发送功率,并且需要合理的精度控制。

3.无线定位技术的两种应用方案

根据定位估计的位置以及数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定位方案:基于移动台的定位系统。这种系统时移动台的自主定位系统,也叫前向定位系统。通过MS接收到BTS的信息,进行信号参数测量,通过测量值分析出MS的位置;另一种是基于网络的定位系统。目前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无线定位技术主要就是这种。和前者相比,后者有着多种特点:第一,不需要对现存的设备进行改动,大多数附加设备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便能获取定位信息;第二,网络运营部门可以对移动用户进行监督,便于实施移动终端盗打防范以及网络资源的管理;第三,可以对特定的地区进行话务统计,为网络的更新和设计奠定基础。

4.无线定位技术中的误差因素

无线定位技术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大,导致在定位时精确度存在较大问题,其中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多径传播、NLOS传播和多址干扰。

多径传播是误差出现的主要原因。多径可能会使对来波的方向判断失误,在时间定位法上,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可以通过高阶谱估计、最小均仿估计等多种方法解决。

NLOS传播是是干扰精确度的另一原因。无论是何种测量方式,视距信号都是确定位置的前提。收到衰落以及阴影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站接收到的视距信号可能较差。因此如何降低NLOS的影响是提高精确度的核心问题。可以将NLOS的测量值调整到接近视距信号的测量值,并在LS算法中,降低NLOS测量值的权重,增加约束项。

受多址干扰影响最大是CDMA系统。系统中的用户所使用的是统一频段,因此和基站距离较远的用户信号会受到距离较近用户的干扰,导致用户信号难以被检测到。可以通过改进软切换方式、抗远近效应延时估计器等方法。

5.结语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无限定位技术已经收到了人们的认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目前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除了要对移动台和网络进行改善之外,还要对蜂窝系统的定位功能进行完善,提高其精确度。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

作者简介

4.连铸原理复习题 篇四

①钢的导热系数小; ②热容大;③

熔点高; ④ 凝固速度慢

2、两相区宽度对铸坯质量如何影响?

两相区宽度增加,等轴晶增多,晶粒粗大,组织致密性差,易形成气孔和疏松,微观偏析严重。两相区窄柱状晶发达,组织致密性好,但宏观偏析严重。

3、防止铸坯产生表面网状裂纹的措施有哪些? 1)结晶器表面镀Cr、Ni以增加硬度; 2)合适二冷水量;

3)精选原料,控制钢中残余元素ω(Cu)<0.2% 4)控制ω(Mn)/ω(S)>40

4、连铸坯质量的含义是什么?

①表面缺陷 ②内部缺陷 ③形状缺陷

5、在生产中保证坯壳均匀的措施是什么?

1)结晶器采用弱冷,降低热流延缓弯月面附近坯壳生长;

2)在弯月面区域镶入低导热性的材料(如不锈钢)组成复合热顶结晶器;

3)整个结晶器高度上镀层以降低导热性;

4)稳定浇注,如减小结晶器液面波动、结晶器液渣层厚度稳定等。

6、表面纵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结晶器弯月面区初生坯壳薄厚不均,作用于坯壳上的应力超过钢的高温抗拉应变,在坯壳薄弱处产生应力集中,导致产生纵裂。纵裂在二冷区继续扩展。矫直裂纹产生的原因及特点是什么? 带液芯矫直时拉矫辊压力过大。

裂纹集中在铸坯内弧侧柱状晶区,裂纹内充满残余母液。

何谓鼓肚?防止鼓肚的措施是什么?

铸坯宽面坯壳凸起现象,称为鼓肚

1)降底液相穴高度

2)缩小辊间距

3)

加大二冷强度,增加凝固壳厚度和高温强度 4)

支撑辊严格对中 5)

防止支撑辊变形

6)

加强辊子支撑系统的维修 防止产生内裂的措施有哪些?

1)采用多点矫直

2)辊间距合适对弧准确

3)尽可能不带液芯矫直或采用压缩技术

4)二冷区水量分配适当,铸坯表面分布均匀

10、过冷度与结晶组织的关系是什么?

当过冷度增大时,形核数量增加较快,核长大速度增加较少,故增加过冷度时易得到细晶粒组织。过冷度较小时易得到较粗的晶粒组织。

11何为皮下裂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位于铸坯表面3~10毫米距离不等的细小裂纹。

二冷区铸坯表面温度反复回升、多次发生相变,由相变力造成的。

12减少中心偏析的措施有哪些?

1)减少易偏析的元素含量;

2)防止铸坯鼓肚,阻止富集溶质残余母液流动; 3)钢水过热度应低一些;

4)采用电磁搅拌,消除柱状晶搭桥; 5)采用强冷防止鼓肚;

6)采用轻压下技术,防止收缩引起的钢液流动

13、横裂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振痕太深是横裂纹的发源地;

2)钢中Al、Nb含量增加,促使质点(AlN)在晶界沉淀,诱发横裂纹;铸坯在脆性温度(900℃~700℃)下矫直; 3)二次冷却强度太强。

14、铸坯凝固过程由哪三个阶段组成?

①结晶器内形成初生坯壳 ②二冷段坯壳稳定生长 ③凝固末期迅速凝固

15、连铸优越性有那些?

节省工序、缩短流程;② 提高金属收得率;③降低能量消耗; ④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

⑤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种

16、何谓中心线裂纹?如何产生?

铸坯横断面中心可见缝隙叫~。

它是由柱状晶搭桥或凝固末期铸坯鼓肚而产生的。

17、渣膜有哪些作用?

1)减少拉坯阻力; 2)防止“粘结”;

3)改善结晶器的传热。

18、为什么要采取带液芯矫直?

5.《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目标管理()由在《管理实践》(1954年)一书提出,通用电气公司率先实施。目标管理核心思想:用客观目标和对目标完成进度的客观测定来代替主观的评价和个人监督。B

A.彼得·圣吉B.彼得·德鲁克

C.吉格斯D.本杰明·希波姆·朗特里彼得·圣吉1990年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概念? D

A.知识型组织B.公益型组织

C.绿色组织D.学习型组织()强调企业活动的重点是服务社会而不是追求利润。D

A.甘特B.泰罗C.加尔布雷思夫妇D.法约尔战略管理过程包括()三个过程。B

A.预算、执行与反馈B.战略制订、执行与评价反馈

C.战略制订、组织与领导D.战略执行、调整与评价在传统的控制方法中,()表示对某一个专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提供可作为采取措施的信息的一种控制方法。D

A.预算B.亲自观察法C.统计分析法D.专题报告法知识管理代表人物是()?A

A.德鲁克B.彼得·圣吉

C.野中郁次郎D.泰罗()提出用图表来帮助管理?B

A.法约尔B.甘特C.泰罗D.加尔布雷思夫妇在现代的控制方法中,()来表示组织的生产进度,用水平线在图上绘制出各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工序之间的关系,用水平线的长短来表示各工序所需要的时间。这样,组织中的所有任务、工序、时间、实际完成情况都在一个图上,就可以进行控制了。C

A.计划评审法B.企业自我审计C.甘特图D.内部会计审计 9 以下对目标管理法的表述错误的是()C

A.可以激励组织成员积极工作;

B.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

C.有助于发现组织结构的缺陷;

D.容易使上下级共同工作,具有灵活性。

二、简答题1 简述管理的14项一般原则?

2.组织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哪些方面?

3.简述有效授权的原则?

三、论述题:

1、详细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内容与假设?

2、详细论述现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3、请以你所熟悉的行业为例,对其主要产品进行SWOT分析。

(提示:

1、如无法选定,可选择房地产、茶叶、烘焙食品连锁经营、整体橱柜、后汽车连锁服务等某一行业为例进行分析;

6.冶金原理终极版复习题 篇六

1.冶金原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冶金过程热力学:应用化学热力学研究冶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二冶金过程动力学:运用宏观化化学原理研究冶金反应进行的机理,揭示控制步骤

三冶金溶液:包括冶金熔体和水溶液,是冶金反应进行的介质。2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盖斯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述:△V=Q+w dv=sQ+sW Q表热能,w表体系状态变化所坐的功,d表微分,s表微小变化,变量sQ与sW取决于经过路程,而dv仅取决于始末态(可表述为:能量不会被创造也不会消失)

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热效应只决定于反应的始末状态与过程途径无关。热力学第二定律:当不同温度的能源相接触时,热会自动且不可逆地传向低温能源,直至两者处于同一温度为止。

3化学反应等温式及应用及平衡计算常熟 化学反应等温式:△G=△G°+RTlnJ △G°=-RTlnk k即为反应的平衡常数,因△G°是物质温度的函数,所以k也是温度的函数

应用:一是对反应方向的判断,如反映在某条件下可否进行,多个反应存在的体系中那个反应能优先进行,二是有关反应限度的计算,如给定反应温度和部分反应物浓度时,求另一反应物的平衡浓度,在给定反应物浓度时的反应温度等。4溶液(拉乌尔,亨利定律)

理想溶液指分子和原子间不发生相互作用的溶液

拉乌尔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中溶剂A的蒸汽压Pa等于纯溶剂的蒸汽压PA°乘以溶剂的摩尔分数 PA=PA°*A 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该气体的平衡分压成正比,即PB=KbCb 5法拉第定律:Q=n*z*f(n为物质摩尔数,z为反应式中的电子计量数,F为法拉第常数,为96500c.mol-1)第二章

能斯特方程:

三元相图8个规则

1等含量规则2等比例规则3背向规则4直线规则5杠杆规则6重心原理7交叉位规则8共轭位规则 二简单三元共晶形象图

液相区 液相面 界线 元变点平衡相数 1 2 3 4 自由度 3 2 1 0 第三章

多相反应的三个环节:1反应物扩散到反应界面上2在反应界面上进行化学反应 3反应产物离开反应界面向相内扩散。

未反应核模型五个步骤(内外扩散化学反应):

1反应物B(g,1)由流体相中通过边界层向反应固体产物E(s)表面的扩散——外扩散 2反应物B(g,1)通过固体生成物E(s)向反应界面的扩散——内扩散 3反应物B(g,1)在反应界面上与固体A发生化学反应——界面化学反应 4生成物D由反应界面通过固体产物层向外扩散 5生成物D(g,1)通过边界层向外扩散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温度2固相物的孔隙度3固相物的粒度及形状4流体流速 第四章

分子理论:1熔渣是由电中性的分子组成的2分子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3熔渣中的简单氧化物分子与复杂化合物分子间处于动态平衡4熔渣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自由氧化物的浓度,只有自由氧化物参加与熔渣中其它组元的化学反应。离子理论:1熔渣具有电导值2熔渣可以电解3熔渣具有电解质溶液的特性4熔渣中最小扩散单元为离子5炉渣的简单氧化物和复杂化合物的基本单元均为离子。

氧化物的分类: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对于一定组成的熔盐或熔渣,降低粘度有利于离子的运动,从而使电导率增大 电导率与粘度的关系:kn*n=k 第五章

1.还原剂的选择原则:1.X对A的亲和势大于Me对A的亲和势,对于氧化物,在氧势图上△fG*(xo)-T线应位于△fG*(meo)-T线之下,xo的分解压应小于Meo的分解压2.还原产物XA易与产出的金属分离3.还原剂不污染产品→不与金属产物形成合金或化合物4.价廉易得→碳是Meo的良好还原剂

试述高温条件下有固体c存在时的还原反应和低温条件下有何异同,为什么? 1)低温条件下影响反应平衡的因素有温度,压力和气相成分浓度%CO2或%C三个 f=1总压一定时两个反应的同时平衡的平衡温度和%CO也一定 总压改变温度和%CO也改变,温度低于平衡温度时,只有Meo稳定存在

2)而在高温条件下,平衡温度仅随压力改变,压力一定平衡温度也一定,这是在高温下 气相中CO,平衡浓度很低,可忽略不计,还原反应可加和为Meo+c=Me+CO,在平衡因素中只有温度和气相CO的压力

3)低温下,还原反应中CO2,CO共存,Meo的还原取决于以下反应的平衡 MeO+CO=Me+CO2 CO2+C=2CO 影响因素有温度压力和气相成分浓度 第六章

1炼钢的任务

1)降碳:使碳降到钢种所需的碳量,但碳氧化之前,硅锰都大量氧化。2)脱S,P:高炉炉料中P全部进入铁水中,S部分进入。3)脱氧:以免造成浇注时二次沸腾及钢锭疏构,皮下气泡等缺陷。4)脱气:[H] [N]。5)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6)去除杂志:去除各类氧化物。7)去除有害元素:cu,cd,As,Sb,si 2选择性氧化

用控制温度及体系压力的方法控制金属熔体中元素的氧化,达到保留某些元素或者氧化富集某些元素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选择性氧化 3脱碳反应的特点及作用

脱碳反应是贯穿炼钢过程中始终的一个主要反应,炼钢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熔池中的碳氧化脱至所炼钢 作用: 1从熔池排出CO气体所产生的沸腾现象,使熔池受到激烈地搅拌,起到均熔池成分和温度的作用。

2大量的CO气体通过渣层是产生泡沫渣和气—渣—金属三相乳化(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过程)的重要原因。

3上浮的CO气体有利于清除钢中气体和夹杂物,从而提高钢的质量。

4在氧气转炉中,排出CO气体的不均与性和它造成的熔池上涨往往是产生喷溅的主要原因

四.Si,Mn氧化反应特点

硅和锰在溶液中均有无限的溶解性,硅可以铁液中形成金属的化合物FeSi,在炼钢温度下硅可氯化成为SiO2,锰在铁液中溶解时无化学作用,炼钢时可形成MnO,MnS 等化合物,在炼钢温度下,锰的蒸汽压比铁高的多,所以应该注意在氧流作用区的高温下锰蒸发的可能性。

硅在熔铁中形成的溶液不是理想溶液,对亨利定律有很大的负偏离,fSi亦受熔铁中其他元素的影响,在碱性渣中QSiO2很小,在酸性渣中QSiO2约等于1.锰在熔铁中形成近似理想溶液,因此可取QMn=【Mn】,在碱性渣中QMnO较高,温度升高后锰可被还原,酸性渣中,QMnO很低,可使锰的氧化较为完全。五 脱S.P的影响因素

脱P,1,温度 2,碱度 3,FeO 4,合金成分

脱S 1,温度 2,碱度 3,Ao 4,金属中fs

脱磷/硫的热力学条件: 脱磷:1.温度的影响:脱磷是强放热反应,降温有利于Kp上升,所以熔池温度低有利于脱磷 2.碱度的影响:因CaO是使rP2O5 降低的主要因素,故碱度上升利于脱磷(不能过大)3.(FeO)的影响:碱度在2.5以下,增加碱度对脱磷的影响最大,碱度在2.5-4.0增大(FeO)对脱磷有力,但过高的(FeO)使脱磷能力下降 4.合金成分的影响:金属杂质元素会对fp造成影响,C,O,N,Si,S等的含量可使fp增加,增加Cr量使fp减小,Mn,Ni影响不大,fp利于脱P杂质元素的氧化物会改变炉渣的性质,进而间接影响脱磷5.渣量的影响:增加渣量可稀释[P2O5]的浓度进而降低%P,因而多次换渣利于脱磷。

脱硫:1.温度;热力学上看[S]-.[S]热效应不大,因此T对脱硫影响不大2.(NO)2-:提高渣中氯离子的原子分数即提高炉渣中碱度,有利于脱硫3.[o]与(FeO):降低AO有利于脱硫,故降低(%FeO)有利于脱硫4.fs和rs2-:增大金属fs和降低渣中的rs2-均有利于脱硫。

第七章

一 熔析对体系的要求

杂志与主体金属熔点相差较大,共晶点的组成应非常靠近主金属一侧,共存相应该易于分离(液固相的比重差应较大,液相的粘度较小)二区域精炼的影响因素

1区域精炼次数n 2熔区长度l 3熔区移动速度f 4其他 三分离因数

1.当βA/B>1 时,A优先进入气相,B保留在溶液相;βA/B越大,分离效果越好2当βA/B<1时,A保留在溶液相,B优先进入气相;βA/B越小,分离效果越好。3当βA/B=1时,不能用蒸馏法分离4βA/B与两物质饱和蒸汽压的差值及YAYB有关

4蒸馏精炼的热力学计算 第八章

在电位序中电性最负的一些金属,如铝,镁为什么不能用电解法从其盐类的水溶液中析出,却能用熔盐电解法制取?

各种轻金属在电位序中属于电位最负的金属,不能用电解法从其盐类的水溶液中析出。在水溶液电解的情况下,阴极上只有氢析出,且只有该金属的氧化水合物生成。

以铝熔盐为例,说明何谓临界电流密度?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阳极效应是发生在阳极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当其发生时,阳极上出现许多细小而明亮的电弧,槽电压升高到数十伏。此时阳极电流密度称为~ 影响因素:熔盐的性质,表面活性离子的存在,阳极材料以及熔盐温度等。熔盐点解的电流效率一般比较低,其原因何在?影响因素有哪些?

1温度,温度过高,电流效率会降低。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增加了金属在电解质中的溶解度,加剧了金属低价化合物的挥发等。但温度又不能过低,因为温度过低又会使电解质粘度升高,而使金属的机械损失增大。

2电流密度,电流密度增大电流效率提高,但是电流密度过高,将会引起多种离子共同放电,反而会降低电流效率。

3极间距离,极间距离增大,使得阴极附近溶解下来的金属向阳极区扩散的路程加长,因而减少了金属溶解损失,而使电流效率提高。4电解槽结构 5电解质组成

冶金原理研究内容:1冶金过程热力学2冶金过程动力学3冶金溶液

溶液中拉乌尔定律:稀溶液溶剂A的蒸汽压Pa,纯溶剂蒸汽压Pa,溶剂的摩尔分数Xa

Pa=Pa*A

亨利定律:B气体中在溶液中的溶解度Cb,该气体的平衡分压PbPb=KbCb 法拉第定律Q=nzf

aA+bB=gG+rR 三元相图8个规则:1等含量规则2等比例规则3背向规则4直线规则5杠杆规则6重心骨

原理7交叉位规则8共轭位规则

液相区

液相面

界线

无变点 相数自由度 3

0 多相反应的三个环节:1反应物扩散到反应界面上2在反应界面上进行化学反应3反应物离

开反应界面向相内扩散

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的速率与反应无得浓度积成正比aA+bB=cC+dD r=KCaCb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流速,固体反应物孔隙度,颗粒度,致密度。

还原剂的选择原则:x对A的亲和势大于Me对A的亲核势。还原产物XA易与产出的金属分离。还原剂不污染产品。价廉易得。

金属氧化物的碳还原:1温度高于1000度时,气相中CO2的平衡浓度低,还原反应表示为 MeO+CO=Me+CO2

CO2+C=2CO

MeO+C=Me+CO 2)温度低于1000度时,碳的气化反应平衡成分中 CO,CO2共存,MeO的还原反应取决于以下两个反应同时平衡:MeO+CO=Me+CO2 CO2+C=2C 炼钢的目的:1.降碳 2.脱S.P 3脱氧 4.脱气 5.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6.去除杂物.各类氧化物7.去除有害元素Cu,Cd,As,Bi 脱碳反应作用:1从熔池排出CO气体产生沸腾现象,使熔池受到激烈的搅拌,起到均匀熔池成分和温度的作用。2.大量的CO气体通过渣层是产生泡沫渣和气——渣——金属3相乳化的重要原因。3.上浮的CO气体有利于清除钢中气体和夹杂物,从而提高钢质量。4.在氧气转炉中,排出CO气体的不均匀性和由它造成的熔池上涨往往是产生喷溅的主要原因 脱S,P影响因素:1.温度的影响 2.碱度的影响 3.FeO的影响 4.金属成分的影响 5.渣量的影响

未反应核模型:1反应物由流体相中通过边界层向反应固体产物表面扩散——外扩散。2反应物通过固体生成物向反应界面的扩散——内扩散。3.反应物在反应界面上与固体A发生化学反应——界面化学反应。4.生成物由反应界面通过固体产物层向外扩散.5生成物通过边界层向外扩散。

脱磷反应的影响因素:1温度T↑K↓ 强效热反应,中温{1400~1500度}脱磷

2熔渣组成 碱度R↑LP↑ FeO:高FeO有助于碳的熔化

熔析对体系的要求:1杂志与主体金属熔点相差较大2共晶点的组成应非常靠近金属一侧3共存相应该易于分离。

影响区域精炼因素:1区域精炼次数n,随着n↑提纯效果增加。2熔区长度L在前n次区熔时增加L有利于提高提纯效果。3熔区移动速度f,f降低,有利于液相中杂志的扩散,f过低,设备生产能力低。4其他凡能强化液相传质速度的因素均能提高提纯效果。电极极化过程:1.反应原子由熔体向双电子层移动并继续经双电层向电报表面靠近2.反应离子在电极表面进行电极反应前的转化过程3.在电极上的电子传递4.反应的产物在电极表面进行反应后的转化过程

电流效率低原因:1.电解产物的逆溶解损失2.电流空耗3.几种离子共同放电

影响电流效率的因素:1.温度T升高,电流效率降低2.电流密度,密度增大,提高电流效率3.极间距离,距离增大,电流效率提高4.电解槽结构5.电解质组成

临界电流密度:阳极上出现许多智孝而明亮的电弧,槽电压升高数十伏,此时阳极的电流密度称为临界电流密度。影响因素:熔盐性质,表面活性离子的存在,阳极材料,熔盐温度.名词解释

相:一个相是指体系中性质和成分一致的一部分物质

组元:任一给定体系中所包含的一系列不同的单质或稳定化合物 自由度:在不改变体系中相数目的条件下,可在指定范围内独立改变的影响系统状态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数目

理想溶液:分子与原子之间不发生碰撞的溶液

电极电势 [考]:当电极与溶液接触时,由于离子或者电子的迁移会在其相界面处产生电势差,由于静电力的作用,这种迁移会达到一种平衡态,这时的电位差即为电极电势

电流效率 [考]:阴极上金属的析出量与在相同条件下按法拉第定律计算出的理论两之比

表面吸附 [考]:溶液表面的浓度常常和溶液内部不同,这是因为部分会使表面张力降低的元素会自动地向表面迁移,从而使表面自由能降低,这一现象即为表面吸附。

表面张力:液体表层分子受到内部分子的吸引,趋于挤向液体内部,使液体表面趋于缩小容易在表面的切线方向产生缩小表面的力,叫表面张力。

限制性环节:冶金反应为多相反应,通常包括三个环节,反应总速度取决于各个环节中最慢的环节,称为限制性环节

热容:它是物质在某条件下温度升高或降低一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金属熔体:液态的金属和合金,如铁水、钢水、粗铜、铝液等。

熔渣: 主要由冶金原料中的氧化物或冶金过程中生成的氧化物组成的熔体。熔盐:盐的熔融态液体,通常指无机盐的熔融体。置换型固溶体:各组分的原在晶格结点位相互置换,置换的异种原子的半径差别不大 间隙型固溶体:组分的原子占据了本体晶格的空隙位,两种原子的半径差别很大。直接氧化:是指气体氧同熔池的杂质直接发生作用,而优于铁被氧化

间接氧化:氧首先和铁结合,然后Feo扩散到熔池内部并溶于金属中,杂质元素同溶于金属中发生氧化反应 直接还原:用C还原氧化物

间接还原:用Co或者H2还原氧化物 选择性氧化 [考]:用控制温度及体系压力的方法,控制金属熔体中元素的氧化,达到保留某些元素或者氧化富集某些元素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选择性氧化。碱性氧化物:能供给氧离子O2-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能吸收O2-而形成复合阴离子的氧化物 炉渣的碱度:(%Cao)/(%Sio2)

炉渣的酸度:酸性氧化物中氧的含量之和/碱性氧化物中氧的含量之和 碳氧浓度积:[%C][%O] 硫磷分配比:脱硫(磷)反应时,渣中硫(磷)的浓度与钢液的比值 表面活性物质 [考] :凡是能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质

萃取精炼 [考]:在一定温度下,在熔融粗金属中加入附加物,附加物与粗金属内杂质生成不溶解于熔体的化合物而析出,从而达到精炼的目的。两性氧化物:在酸性氧化物过剩时可供给氧离子而呈酸性,而在碱性氧化物过剩时则又会吸收氧离子形成配合阴离子而呈酸性的氧化物。助溶剂: 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缔合物或复盐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碱度:熔渣中主要碱性氧化物含量与主要酸性氧化物含量(质量)之比用R(B、V)表示。

酸性渣:以酸性氧化物为主的炉渣称为酸性炉渣。碱性渣:以碱性氧化物为主的炉渣称为碱性炉渣,溶渣的氧化性取决于(渣中FeO的含量)。

氧化渣:能向金属液输送氧、使金属液被氧饱和或使金属液中的杂质氧化的渣。还原渣:能从金属液中吸收氧、即发生金属液脱氧过程的渣。直接还原:用C还原氧化物; 间接还原:用CO或H2还原氧化物

区域精炼:在一个温度分布不均匀的体系中,当连续降温时,先凝固部分与后凝固部分有不同的组成。

超电位:实际电极电位倒3e之差

实际分解电压:能使电解质熔体连续不断的发生电解反应所必须的最小电压。去极化:降低超电位,使电极过程向平衡方向移动。极化:偏离平衡电极电位的现象。电流效率:指发生一定数量的金属,理论上应消耗的能量与实际上消耗的能量之比。

电极电位:金属浸于电解质溶液中,显示出电的效应,即金属的表面与溶液间产生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称为~ 理论分解电压:通常将两电极上产生迅速的连续不断的电极反应所需的最小电压。

边界层:当粘性流体沿固体壁面流动时,由于流体与固体表面的摩擦作用在靠近壁面的流体薄层内,产生很大的速度梯度,紧贴壁面的流体流速为零,离开壁面,在垂直流动方向上,流体的速度迅速增加,直至趋近主流速度,把靠近壁面的流体薄层称为边界层。

填空题

冶金中常用的两个三元体系:Cao-Feo-Sio2、Cao-Al2O3-Sio2 冶金原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冶金过程热力学、冶金过程动力学、冶金溶液

未反应形核的五个步骤:外扩散、内扩散、界面化学反应、可溶性生成物通过固膜的扩散、可溶性生成物在水溶液中的扩散

多相反应的三个环节:反应物扩散到反应界面上、在反应界面上进行化学反应、反应产物离开反应界面内扩散

溶析精练对二元体系的要求:杂质与主体金属熔点相差较大、共晶点(三相点)的组成应非常靠近主金属一侧、共存相应该易于分离,液–固相的比重差应较大,液相的粘度较小。

冶金的方法有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冶金 单液相区平衡相数是1自由度是3,液相区的平衡相数是2自由度是2界线处平衡相数是3自由度是1无变点处平衡相数是4自由度是1

冶金中常见的二元相图Cao-Sio2、Al2O3-Sio2、Cao-Al2O3、Cao-Al2O3 大多数有色冶金炉渣和钢液的主要氧化物是Feo、Cao、Sio2 炉渣主要分为冶炼渣、精炼渣、合成渣、富集渣

熔渣结构的理论原子原子理论、分子理论、分子和离子共存、聚合物理论 还原的方法有气体还原剂还原、固体碳还原、金属热还原、真空还原 [Sio4]的排列方式可分为岛状、组群状、链状、层状、架状

选择性氧化在冶金中的应用去碳保铬、去碳保锰、去钒保碳、去铌保碳 火法精练的方法:熔析精练、萃取精练、区域精练、升华精练

判断题

盖斯定律的内容:化学反应热效应只决定于反应的初末状态与过程的途径无关 G<0, 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G>0,反应逆向进行 G=0, 反应达平衡

C他越小,则液体对固体的润湿效果越好

C他越大,液体对固体的润湿越差,越易于分离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界面化学反应远比扩散的活化能高 铝的熔盐电解是工业铝生产的唯一方法

简答题

铁水炼钢过程的任务

降碳:使碳降低到钢种所需的碳量,但碳氧化之前,硅锰都大量氧化。2 脱S、P:高炉炉料中P全部进入铁水中,S部分进入。

脱氧:以免造成浇注时二次沸腾及钢锭疏松、皮下气泡等缺陷。4 脱气:[H]、[N] 5 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

去除夹杂:去除各类氧化物。

去除有害元素:Cu、Cd、As、Sb、Bi。

简单三元共晶相图冷却过程的相组成及其相对量 [重点]

文字描述

在t2温度以上,体系中只有一个液相,液相组成点与原始体系组成点重合。

当温度降至t2时,体系点到达组分B的液相面,进一步冷却则会析出B晶体,L → B。

据等比例规则(或背向规则),液相组成必定沿着BM连线延长线、向着离开B点的方向变化。

当体系的温度继续降低时,液相中继续析出B晶体,运用杠杆规则可以确定液相点的位置以及析出的B晶体的相对量。

当液相点到达E2E界线上的g点时,体系中将发生二元低共熔反应,L → B + C。

体系进一步冷却时,液相组成必沿着二元低共熔线E2E向三元低共熔点E的方向变化;固相点将离开B点沿着BC连线移动。

可以利用杠杆规则确定液相点和固相点的位置以及析出的B、C混合晶体的相对量。

当体系冷却到低共熔温度TE时,液相点到达低共熔点(E点)。体系中将发生三元低共熔反应:LE → B + C + A,体系进入四相平衡状态,f = 0 → 体系温度保持不变 → 液相点则保持在E点不变。

固相点则到达q点。根据直线规则,E、M、q三点必在同一条等温的直线上。

在此等温析晶过程中,固相点离开q点向浓度三角形内部移动。按照直线规则,固相点必定沿着直线qME向M点推进。

可以根据杠杆规则确定此等温析晶过程中固相点的位置以及析出的B、C、A混合晶体的质量。

炉渣的来源

答:1 来源于矿石或者精矿中的脉石

在冶金过程中,部分精炼和粗炼的金属被氧化产生的氧化物 3 被侵蚀和冲刷下来的炉衬材料 4 根据冶炼要求加的溶剂

对还原剂X的基本要求 [重点] X对A的亲和势大于Me对A的亲和势。对于氧化物——

在氧势线应位于线之下;

XO的分解压应小于MeO的分解压。还原产物XA易与产出的金属分离; 还原剂不污染产品——

不与金属产物形成合金或化合物 价廉易得。

碳是MeO的良好还原剂。

H2、CO还原金属氧化物的比较 [考] 在1083 K(810℃)以上,H2的还原能力较CO强;

在1083 K以下,CO的还原能力较H2强。

MeO的CO还原反应,有些是吸热的,有些是放热的; MeO的H2还原反应几乎都是吸热反应。

H2在高温下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且生成的H2O较易除去;→ 应用经过干燥后的H2可以实现那些用CO所不能完成的还原过程 —— 1590 ℃时,H2可以缓慢地还原SiO2。

H2的扩散速率大于CO ,用H2代替CO作还原剂可以提高还原反应的速率。

用H2作还原剂可以得到不含碳的金属产品;

而用CO作还原剂常因渗碳作用而使金属含碳,如: 3Fe + 2CO = Fe3C + CO2

碱性炉渣和酸性炉渣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考] 酸性渣——长渣、稳定性渣

粘度随着温度下降平缓地增大,凝固过程的温度范围较宽。

→ 酸性渣中硅氧阴离子聚合程度大,结晶性能差,即使冷却到液相线温度以下仍能保持过冷液体的状态。

→ 温度降低时,酸性渣中质点活动能力逐渐变差,粘度平缓上升。碱性渣——短渣或不稳定性渣

在高温区域时,温度降低粘度只稍有增大,但降至一定温度粘度突然急剧增大,凝固过程的温度范围较窄。

→ 碱性渣的结晶性能强,在接近液相线温度时即有大量晶体析出,熔渣变成非均相使得粘度迅速增大。

炼钢的目的

降碳:使碳降低到钢种所需的碳量,但碳氧化之前,硅锰都大量氧化。

脱S、P:高炉炉料中P全部进入铁水中,S部分进入。脱氧:以免造成浇注时二次沸腾及钢锭疏松、皮下气泡等缺陷。脱气:[H]、[N] 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去除夹杂:去除各类氧化物。

去除有害元素:Cu、Cd、As、Sb、Bi。影响区域精炼效果的因素 [考] 1区域精炼次数 n 随着 n 的增加,提纯效果增加。杂质浓度的分布趋近极限分布,与熔区长度 l 及分配系数 K 值等有关。2 熔区长度 l 在前几次区熔时,增加 l 有利于提高提纯效果; l增加导致杂质浓度的极限分布上移。

前几次提纯采用长熔区,后几次则用短熔区。3 熔区移动速度 f f(凝固速度)降低,有利于液相中杂质的扩散; f 过低,设备生产能力低。4其他

凡能强化液相传质速度的因素均能提高提纯效果。

采用感应加热的提纯效果较一般的电阻加热好。

以Al电解为例,说明何谓临界电流密度。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考] 答:当冰晶石-氯化铝体系熔体对碳素电极润湿良好时,阳极反应所产生的气体能够很快的离开阳极表面,使电解能够正常进行,若润湿不好,则阳极所产生的气体形成一层气模覆盖,不能和电解质正常接触,这时将发生阳极效应。即电解槽槽压急剧上升,电流密度急剧下降,同时在电解质与浸入其中的阳极之间的界面上细微火花放电的电环,覆盖在阳极的气膜并不是连续的,在某些点阳极仍与周围的电解质保持简短接触,在这些点上产生很大的电流密度。

产生阳极效应的最大的电流密度称为临界电流密度 影响因素:

熔盐的性质

表面活性离子的存在 3 阳极材料及熔盐温度

熔盐电解的效率一般较低,原因何在?影响因素有哪些?[考] 答:原因:1 电解产生的逆溶解消失 2 电流空耗

几种离子同时放电

金属和电解质分离不好造成的机械损失

金属与电解槽材料的相互作用,低价化合物的挥发损失

影响因素:1 温度过高,效率下降

电流密度增大,电流效率提高

极间距离,在导电情况有保证下,间距越大,效率越高

电解槽结构,影响电解质的循环对流,气体排出,槽内温度,电 解质浓度的均匀性等

电解质组成 基础知识点理解 1 脱氧的目的:在氧化冶炼过程中,随C含量降低,钢液中溶解的氧量不断提高,这些氧不仅会造成合金元素氧化,而且会在钢液冷却和凝固过程发生氧化反应,造成气孔和夹杂。所以氧化终了必须要脱氧。无论是在原电池中还是在电解池中,总是把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的电极称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的电极称为阴极;把电势较高的电极称为正极,电势较低的电极称为负极。

在电解池中,与外加电源正极相连接 的电极电势较高,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所以该电极是正极也是阳极;与外加电源负极相连接的电极电势较低,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所以是负极也是阴极。而在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阳极输出多余电子,电势较低,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阴极缺乏电子,电势较高,为正极。

3在炼钢初期,在碱性渣下硅迅速氧化至微量,且不会再发生还原反应

LMn将随炼钢的条件而变化。熔炼初期,由于温度较低,渣中FeO含量高,渣碱度低,故Mn激烈地氧化;到炼钢中后期,由于熔池的温度升高,渣中FeO含量降低,渣碱度升高,锰从渣中还原,到吹炼末期由于渣的氧化性提高,又使锰重新氧化。在吹炼中[%Mn]出现“回升”现象。炉渣碱度越高;熔池的温度越高,回锰的程度也越高。

在现代炼钢过程中,只有用CaO使磷的氧化产物P2O5稳定的存在于熔渣中,才能有效的脱磷。

硅和锰在炼钢中表现的热力学性质

硅和锰在熔铁中均有无限的溶解度,硅可在铁液中形成金属化合物FeSi,在炼钢温度下硅可氧化成为SiO2。锰在炼钢时可形成MnO、MnS等化合物。在炼钢温度下,锰的蒸气压比铁高得多(相差约为十几倍),所以应该注意在氧流作用区的高温下锰蒸发的可能性。

硅在熔铁中形成的溶液不是理想溶液,对亨利定律有很大的负偏离,fSi亦受熔铁中其它元素的影响。在碱性渣中aSiO2很小,在酸性渣中aSiO2≈1。

锰在熔铁中形成近似理想溶液,因此可取aMn=[Mn]。在碱性渣中aMnO较高,温度升高后锰可被还原。酸性渣中,aMnO很低,可使锰的氧化较为完全。

硅和锰的氧化反应 : 硅和锰对氧均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它们氧化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在吹氧初期即进行氧化,其反应式如下:

[Si]+2[O]=(SiO2)ΔG0=-139300+53.55T(6-11)[Mn]+[O]=(MnO)ΔG0=-58400+25.98T(6-12)在有过量(FeO)存在时,结合成(Fe、Mn)2SiO4。随着渣中(CaO)的增加,(Fe、Mn)2SiO4逐渐向Ca2SiO4转变,因此,可分别写出硅和锰在碱性渣下的氧化反应:

[Si]+2(FeO)+2(CaO)=(Ca2SiO4)+2[Fe] aCa2SiO4 Ksi=

-----------------(6-13)aSi·aFeO2·aCaO2 aCa2SiO4 [%Si] =

--------------------(6-14)KSi·fSi·aFeO2·aCaO2

7.《通信原理》教学方法初探 篇七

如何将难度系数大、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教给、教会学生, 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重要问题。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将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方面详细描述《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路和体会。

1 理论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很强, 知识面广, 课程内容多, 公式和推导较多, 概念和理论抽象和深奥, 所以对教师的授课要求也高, 必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把晦涩难懂的知识讲的深入浅出, 调动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由于《通信原理》课程有很强的连贯性, 以此必须稳打稳扎, 尽量在每一大章节的新课教学结束后, 都能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巩固。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

1.1 培养学生的兴趣

《通信原理》课程知识比较抽象, 概念多、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比较多, 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为此, 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提高教学效率[3]。而第一节课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 告诉学生什么是通信, 同时举出实例, 说明在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当中处处离不开通信, 说明通信原理的重要性。这样, 学生才会觉得《通信原理》课程很有用, 对自己有意义, 同时也会产生兴趣。当然, 不仅是第一节课, 后面课程的内容也须将理论概念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 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不会因为枯燥的内容可能导致学生思想不集中。

1.2 实现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可以很好地教学效率, 使学生自主性地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究课程知识。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形式。其实质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经过思考、判断、选择接纳教师的影响, 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的主导意识,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2]。在课堂的教学互动过程中,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激活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例如, 可以让一些学生自己准备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小演讲, 其他同学作为评委, 对演讲的同学进行提问和评价。通过这些互动,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如学生学习的课程难点, 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基础知识, 学生急切得到的新知识等, 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 并针对难点重点讲解。在课堂外也可以进行教学互动, 如通过QQ、E-mail、BBS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 答疑, 讨论, 这些互动同样能提高教学效果。

1.3 复习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对课程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是必不可少的。复习巩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教师课堂习题的讲解和学生课后的作业练习。课堂习题的讲解应选择综合性比较强、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各知识点串起来,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讲解时最好使用板书的形式,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通信原理》这门课程是通信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 提高做题能力对学生还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课后的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主, 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 深一点的题目, 最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或查找资料才能完成, 通过这些练习, 提高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都非常有帮助。

2 实验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 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4]。同时, 实验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途径, 它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论课程的学习, 加深学生对本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通信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今《通信原理》实验部分主要采用众友科技生产的现代通信技术创新实验系统ZY11801G, 该实验系统采用了嵌入式模块化设计, 各个模块大小统一, 结构灵活, 25个实验模块可积木式选配组合。在此平台可以实现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频带传输系统、数字程控交换系统、CDMA移动通信系统及模拟调制解调系统等多个通信系统, 以此串接了通信原理的语音编码技术、基带传输技术、复接技术、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同步技术、纠错码技术、接口技术、扩频技术、双工技术和交换技术等11种技术;系统具备的ARM、DSP、CPLD及单片机二次开发实验模块, 功能强大, 学生可完成大量的单元性和综合性实验, 而且还可以自主开发, 既可以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又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验教学环节中, 通信原理的基础知识将被灵活地运用, 学生可独立也可组合、综合实施多项实验, 注重理论分析与实际动手相结合, 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实践验证基本原理, 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有余力的学生还可通过有目的地选择, 完成实验项目及二次开发, 进一步巩固理论基本知识, 建立完整的通信系统的概念, 实现了教学和实验验证同步进行, 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

综上所述, 要教好《通信原理》这门课程, 教学初期应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中期应多和学生互动, 实现互动教学,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继续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后期的复习巩固同样必不可少, 它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和自学能力;最后实验部分的教学同样非常重要, 可以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又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蒋青, 于秀兰.通信原理 (第二版)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2]孙江峰, 雒芬.《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2.07:223~223.

[3]陈洁, 成运, 侯海良.通信原理课堂教学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01:231~232.

8.移动通信原理复习题 篇八

关键词:移动通信原理;行动导向教学法;理论课型

移动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作为通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该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学好、学透这门课程,对学生而言不仅有利于优质就业,而且为学生日后在工作中学习新的通信技术与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在中职通信专业学生中上好理论类型的专业核心课程呢?这是很多担任理论类型专业课程的老师很关注的问题。以往移动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一方面该课程的难度较大,理论性强,本科院校的学生学起来尚有难度,更何况我们的中职学生;另一方面以往的教学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听,而不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因此,该课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近几年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思潮——行动导向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有别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将这一教学法用到移动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当中,本文就在移动通信原理课程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探索。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移动通信原理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

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方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它的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用心、动脑、动手”进行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

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一套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案例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根据教师上课的需求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使用。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将抽象的、系统化的知识转化为模拟的项目类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移动通信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与小组教学法结合运用

1.工作任务设置

在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时,我们根据内容设置了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请你来组建一个移动通信本地网,该网可实现网内用户的通信。(提示:组建一个移动通信本地网需要用到哪些通信设备和资源,如何实现?)通过工作任务的设置,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

2.学生分组

开展工作任务之前先做好学生分组工作,分组采取学生自愿原则,每3~4名同学为一组,设一名组长,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

任务。

3.工作任务开展

各小组首先对工作任务进行研究、探讨,该工作任务的实施需如何入手,需要做哪些准备,做出详细的工作任务计划。接着开展信息搜集工作,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为找到信息量,必须主动进行教材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及上网搜索相关资源等手段,找到解决工作任务的信息,进而保证工作任务能顺利开展。

4.工作任务完成并进行展示

在获取了相应的信息之后,学生开展整理、归纳的工作,针对工作任务进行总结、策划完成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完成方案后,各小组将本组的工作方案张贴出来进行展示。

5.评价与总结

学生开展自评、互评等评价活动。通过自己参与评价过程,学生可以比较各小组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找到自己完成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在比较的过程中提升对工作任务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内化。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点评,重点指出各组的优点,通过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得以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将工作任务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梳理,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化。

(二)模拟教学法与小组教学法结合应用

由于移动通信整个完整的系统非常庞大,我们没有办法在教学中直接拿来给学生实操。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借助实训设备,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开展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使用了“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该实验箱由无绳电话模块(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与CDMA模块(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组成,能实现无绳电话系统与CDMA移动通信系统相应的模拟功能。下面以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扩频内容为例来进行开展:

1.设置模拟场景,布置实训任务

我们把CDMA移动通信系统实验箱模拟为现实生活中的CDMA移动通信网。根据所学内容设置任务: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是如何实现把信号的频谱展宽(即扩频),从而来获得信号高速传输和强抗干扰能力的呢?

2.做好实训准备工作

学生领取实训任务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实验箱,模拟现实的移动通信工作过程开展实训。在开展实训前先做好分组工作,每3~4名学生为一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长在整个过程中负责本小组的统筹安排,做好分工、决策等工作,并协助老师的工作。

3.开展实训,模拟现实场景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工作页的指引,小组讨论好实训工作计划,按步骤开展实训。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做好监控及引导工作。在实训的过程中要求各小组协同合作,实验箱的如何操作、示波器如何使用来测信号等等,这些需要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合作协同来完成,在实操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小组内部讨论或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来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协调能力的一个过程。endprint

4.成果展示

完成工作任务后,各小组将实训的结果以文字或者是将波形描述出来,形成一份完整的工作成果,并将成果进行张贴展示。

5.评价总结

再以自评、小组评价的形式对实训的结果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对实训内容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能力。最后教师以总结性的评价对各组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情况进行点评。

在移动通信原理这种理论类核心专业课程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助于将生硬、抽象的通信原理知识以形象、可见的形式展示出来,方便学生接受、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J].职教论坛,2006.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吴泽萍,女,本科,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研究方向:移动通信相关。

Exploration of the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Wu Zeping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our life has made unprecedented changes,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4G technology,will make people promote a high-speed communications era. Therefore,the teacher want the student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hen training students,and trained students excellent professional skills.

Key words:mobile communication theory;action-oriented pedagogy;theory class type

上一篇:冀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练习下一篇: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