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九年级上册

2024-08-31

外国诗两首九年级上册(精选4篇)

1.外国诗两首九年级上册 篇一

外国诗两首

知识导学

作家作品

约翰济慈(1795年-18),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

员。18到18,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

里恩》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19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

并结婚。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

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

整体感知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赞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

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布局谋篇《蝈蝈与蛐蛐》全文只有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8行):写蝈蝈的乐音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第二层(9~15行):写蛐蛐的歌儿使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

《夜》全文共4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描写了夜的静谧。

第二部分(第2节):写静谧夜色中的溪水与月光。

第三部分(第3节):进一步写月光下美丽的大自然。

第四部分(第4节):再次写夜的静谧与月色的美好,造成诗的节奏美与旋律美。

写作特点

《蝈蝈与蛐蛐》

以少胜多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季节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

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

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夜》

节奏优美,韵律和谐,在反复的咏唱中突出夜的静谧、美丽。

诗的最后一节,采用复沓的形式,突出了京景物的特点,在音乐上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给全诗营造了一种静谧、美丽的氛围。

难点探讨

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

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的最后一节的四句诗,基本上是前几节内容的重复,你觉得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夜》的最后一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和美丽,让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相关知识字

叶赛宁著名诗作-------《白桦》欣赏: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

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课前预习打基础

正字音给加点字注音。

栖息() 草茸茸() 欢嚷() 喧响()

多音字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盛:()盛饭○2嚷:()嚷嚷

()_______()_______

形近字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诲()教诲○2诀()秘诀

悔()_______袂()_______

晦()_______抉()_______

解词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沉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验收提能力

基础知识

1根据注音写字。

树lí() yōu暗() 沉jì() 昏yùn()

2.根据课文填空。它争先________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________,/一旦唱得________了

/便舒适地________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

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4.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蝈蝈和蛐蛐》一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6.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类文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10.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表达

13.请你选择一个月明星稀或月黑风高的晚上,去感受一下夜的魅力,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中考显身手

14.(重庆中考)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

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

(1)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什么是“低碳生活”。(50字以内)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

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末海

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

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

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材料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 低 碳 生 活 ” 指 :

(2)为本次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

(3)在以“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为主题的班会上,大家推荐你做主持人,请写出你的开场白。

(80字左右)

4外国诗两首答案

课前预习打基础

正字音qīróngrǎngxuān

多音字○1盛(chéng)盛饭/(shèng)盛夏○2嚷(rāng)嚷嚷/(rǎng)吵嚷

形近字○1诲(huì)教诲/悔(huǐ)后悔/袂(mèi)联袂○2诀(jué)秘诀/晦(huì)晦暗/抉(jué)

抉择

解词义(1)停留;歇息(多指鸟类)(2)非常静,没有一点声音。

课后验收提能力

1.篱幽寂晕

2.沉醉消逝疲劳栖息

3.英《诗歌》俄罗斯农/乡村大自然

4.(1)拟人(2)比喻、拟人(3)拟人

5.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6.恬静、欣喜。

7.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

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8.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作人来写,赋予它

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

力。

9.示例:郭沫若的《静夜》

10.这首诗描绘了夏日五月夜晚的家乡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自己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11.“谢谢”一词,表达了诗人完全陶醉在家乡美景中时的喜悦和激动。

12.第一节的“多美的夜色”确定了赞美家乡夏日夜景、抒发喜悦心情的感情基调;第二节的“多美

的夜色”则引起下文,引出对家乡夏夜美景的具体描写。

13.示例:《那个窗口》还是那样的夜晚/夜深云黑无月亮/只有一个明亮

的窗口//风儿,轻轻地吹/似乎在低语:睡吧睡吧/星儿,静静地眨/仿佛在呢喃:寂寞寂寞//关不住的灯光/调

皮地打破了星的孤独/一路上高呼:苦读苦读/不安分的音乐/幽默地参与了风的纠吵/满院里宣传:拼吧

拼吧//如水的灯光/透过那窗口/一览无余/似雾的音乐/穿过那窗口/一泻千里

/而那主人公/影过那窗口/犹如一尊雕像/--维纳斯思想者/哦那个窗口

14(1)“低碳生活”指:以节能的方式,以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

目标的生活方式。(2)示例:①今天你低碳了吗?②低碳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③节能就是最大的减

碳。④低碳,让生活更美好;享受低碳生活,不再被OUT;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

进你我他;温室效应我不要,低碳生活我拥抱;节省水电讲环保低碳生活我来造;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

健康我拥有;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低碳让地球解脱苦难。

(3)示例1:“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

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走进“低碳生活”,为我们的美好生活献计献策,共建我们最美好的家园。

示例2: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

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世界

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我们不希望成为现实。今天,我们真的必须低碳!

谭义专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2.外国诗两首九年级上册 篇二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2.感悟法 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 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3.合作探究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4.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 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3.九年级下册语文4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研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作者简介:

播放媒体资源/动画课件中作者简介的部分,结合图片,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有个初步的了解。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

361学习网

搜集整理 推荐:

人教数学网http://pep.lexiuwu.com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14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27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13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400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20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祖国》研读: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

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361学习网

搜集整理 推荐:

人教数学网http://pep.lexiuwu.com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4.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进一步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3.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61学习网

搜集整理 推荐:

人教数学网http://pep.lexiuwu.com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4.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361学习网

搜集整理 推荐:

4.外国诗两首九年级上册 篇四

总第 78课时

2016-12-26

邱楚才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二)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板书课题、作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二)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普希金。在同学们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2.解读诗歌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提问: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提问: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专制扼杀正义,沙皇镇压革命,所以说,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提问: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时的崇高境界。这也是这首诗能够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教师: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来读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

总第 79课时

2016-12-26

邱楚才

学习《一条未走的路》(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一条未走的路》。(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研读课文 1.朗读 2.解读诗歌

教师启发:说到路,人们自然会很容易地联想到生活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

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 „„

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于是,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路”的选择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一条未走的路》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提问:1.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学生讨论,指名回答)明确:诗中所说的“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可让学生课后去举例、比较;这里如果需要,可略举一二,点到为止,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提问:2.全诗一共四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 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了时间而已,但人生的路如射出的箭,泼出的水,一经射出,一朝泼出,便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林间深处的小路陷入沉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走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它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遐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的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思绪诗路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提问: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重要,人生的选择又很无奈。既要敢于选择,又要慎重对待,切莫“一着不慎,一生皆输”。

小结:从全诗的结构看,诗人写自己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上。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放弃也蕴含着选择。所以这首诗中诗人恋恋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意味深长。

教师: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来读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习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认识与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困境,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尤其在我们初涉世事的年纪,这两首诗教给我们的道理,会使我们受益无穷。所以说,读诗,使人增长智慧,使人陶冶情操。希望同学们多读好诗,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更理智,更坚强,更乐观;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圆满,更精彩!作业

上一篇:幼儿园实习意见下一篇:跃龙村生态文明村创建实施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