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研究论文

2024-08-25

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研究论文(精选3篇)

1.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研究论文 篇一

虽然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具有无创、安全、快速等优点,容易被医生和患者接受,但不可否认,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胸、颈部创伤的患者由于胸、颈部贴放电极片的位置被占用而无法使用;对小儿,特殊体型、胸骨切开、活动过多、重度高血压及HR大于250次/分的患者,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某些休克、过度肥胖、高度水肿患者由于电阻抗信号弱,干扰性生物电过高,也会造成系统不能灵敏反映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情况。此外,对于重度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该监测系统会因主动脉反流导致CO值测量失准,不能准确反映心脏功能。安装起搏器的患者,由于起搏器对电阻抗信号有较大的干扰往往会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综上所述,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虽然该方法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国内外不断涌现的对该系统的改进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将以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开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胡大一.转变理念做实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7):577-580.

[2]马立业.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工作原理、参数意义和临床价值[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13(1):72-73.

[3]官亚兰,钟玲.心阻抗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2):1813-1816.

[4]张志忠,郭凯,周荣斌.胸腔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进展[J].山东医药,2009,49(18):114-115.

[5]DeMarzo,ArthurP.Usingimpedancecardiographywithposturalchangetostratifypatientswithhypertension[J].TherAdvCardiovascDis,2011,5(3):139-148.

[6]钟传茂,许德饶,刘俊德.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对高血压治疗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1,6(11):3-6.

[7]李秩男,周立新,温伟标,等.胸电生物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9):702-703.

[8]ChenSJ,GongZ,DuanQL.Evaluationofheartfunctionwithimpedancecardiographyi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patients[J].IntJClinExpMed,2014,7(3):719-727.

[9]瞿炬,王海华,姚晓聪,等.多发伤早期液体复苏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8):747-749.

[10]邵仁德,汪文杰,程乐平,等.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肺挫伤中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药,2013,17(9):1550-1551.

[11]王华兵,徐亮,徐玲文,等.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7):78-81.

[12]胡春燕,耿同会,李同妙,等.连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连续性血液净化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5,36(8):244-246.

[13]张俊霞,徐金升,周薇,等.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估血液透析容量状况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9):704-706.

[14]胡怡,张怡,赵鹏飞,等.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超重及肥胖者早期左心功能的评估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5):494-497.

[15]ParrySW,NortonM,PairmanJ,etal.Impedancecardiography:Aroleinvasovagalsyncopediagnosis[J].AGE,2009(38):718-723.

[16]TomsinK,MesensT,MolenberghsG,etal.RVenouspulsetransittimeinnormalpregnancyandpreeclam[J].ReprodSci,2012(19):431-436.

[17]钱宇佳,贾瑞喆,刘晓梅,等.子痫前期患者肾功能损害及其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9):751-754.

2.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研究论文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严重脓毒症患者37例为常规组 (A组) ,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14例;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且无高度浮肿和过度肥胖患者的严重脓毒症患者43例为对照组 (B组) ,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17例;所有患者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Ⅱ) 评分>15分。

1.2 严重脓毒症的诊断标准

(1) 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 (2) 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的存在; (3) 收缩压<90 mm Hg或较原基础值下降的幅度>40 mm Hg, 并维持≥1 h, 或血压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 (4) 有组织灌注不良的表现, 如少尿 (<30 ml/h) >1 h, 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1.3 研究方法

A组以严重脓毒症的集束化治疗为指导进行治疗。B组则在集束化治疗为指导的基础上, 根据每搏变异量及全心舒张未期容积指数进行液体复苏;根据体循环外周阻力指数监测结果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根据心射血分数及心脏指数应用多巴酚丁胺调节心功能。严重脓毒症的集束化治疗: (1) 复苏 (6h内完成) :包括采取微生物学标本并测定血乳酸;应用正确的抗生素;输液治疗维持中心静脉压 (CVP) 在8~12 mm Hg (1mm Hg=0.133 k Pa) ;升压药物维持平均动脉压 (MAP) >65 mm Hg;通过输注浓缩红细胞或应用强心药物维持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Scv O2) >70%。 (2) 治疗 (24 h内完成) :根据医院常规应用小剂量皮质激素;根据医院常规应用重组人活化蛋白C;血糖控制 (1 200~1 500 mg/L) ;维持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平台压≤30 cm H2O (1 cm H2O=0.98 k Pa) [1]。ICG指标包括:心输出量 (CO) 、心脏指数 (CI) 、每搏射血量 (SV) 、每搏射血指数 (SI) 、外周血管阻力 (SVR) 、胸液体容积 (TFC) 、预射血间期 (PEP) 、左心室射血时间 (LVET) 、左心室每搏作功 (LVSW) 、收缩时间比率 (STR) 、速度指数 (VI) 等多项参数。

1.4 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6 h后MAP、CVP、血乳酸值<2 mmol/L和Scv O2>70%的比例、液体平衡 (经过充分的液体复苏患者低血压、乳酸增高及少尿的情况得到纠正的总补液量) 、血管活性药物用量;ICU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A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组成、APACHEⅡ评分、MAP、CVP、Scv O2、血乳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复苏后6 h平均动脉压, 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氧饱和度、血乳酸、液体平衡状态、血管活性药量以及最终ICU住院时间的比较

复苏后6 h两组MAP、CVP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 (P>0.05) , 复苏后6 h两组Scv O2、血乳酸比较, 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复苏6 h后液体平衡较B组明显增多, 但复苏6 h后血管活性药物多巴酚丁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较B组明显减少;同时在两组患者6 h的液体复苏过程中, A组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4例;B组未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B组患者ICU的住院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见表2。

3 讨论

严重脓毒症患者心功能障碍是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征之一, 包括收缩性心功能障碍和舒张性心功能障碍[2], 两者的临床处理存在很大的区别。液体复苏适合左室收缩功能受损的患者[3], 而针对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的患者则需要通过控制液体量来改善心肌舒张[4]。目前研究也认为, 早期认识判断严重脓毒症时心功能的障碍并及时纠正, 能改善患者预后[5]。外周阻力明显降低是严重脓毒症的另一重要血流动力学特征, 其降低的程度与严重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明显相关, 积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血管过度扩张, 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严重脓毒症的有效手段。复杂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使严重脓毒症治疗目标的实现变得困难,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对严重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6]。及早全面、连续、准确地监测严重脓毒症血流动力学变化, 根据检测结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调节心功能和外周阻力, 有助于早期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20世纪60年代人们利用胸阻抗的原理发明胸阻抗法 (thoracic electrical bioimpedance, TEB)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改进[7]。20世纪90年代末期, TEB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1998年该算法通过美国FDA认证。TEB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以阻抗微分心动图 (impedance cardiography, ICG) 为基础实现的, 被称为ICG监测系统。临床上在严重脓毒症的治疗中有多种有创和无创的监测方法, ICG技术因对血流动力学监测具有准确性和重复性的优势, 在临床中应用日益普遍。传统的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如肺动脉漂浮导管, 由于存在创伤、费用高、并发症多等缺点, 对危重病患者临床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虽然其没有明显增加危重患者的总死亡率或住院天数, 给患者带来的临床益处也有限[8,9]。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PREAV[10]和BENOMAR等[11]用TEB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测量75例心脏术后收入ICU患者, 比较基础水平的CO、被动抬腿试验后CO、恢复后CO、500 ml胶体快速扩容后CO, 结果显示, 胸阻抗法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对容量复苏有较好的反应性, 能用于容量复苏时的监测。黄鹤等[12]研究发现, 在液体复苏中, ICG监测系统是一种高敏感性及良好重复性、准确、无创、操作简便易掌握的监测方法, 进行心排量监测, 并指导液体管理与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的调节, 可以明显减少肺水肿, 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 缩短病程, 为治疗提供可靠、有效的帮助;并可连续实时获得测量值且避免插管带来的并发症。有研究发现, 早期应用ICG监测系统对心功能评估, 可使ICU患者的治疗管理更科学合理, 有利于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13]。

3.无创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研究论文 篇三

1 对象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选取入住我院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共36例, 住院时间为2012年2月-2013年6月。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18例, 男10例, 女8例;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 (65.9±7.2) 岁;原发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 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3例, 风湿性心脏病1例, 代谢性心肌病1例。对照组18例, 男9例, 女9例;年龄47~77岁, 平均年龄 (64.5±8.1) 岁;原发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 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3例, 风湿性心脏病1例, 代谢性心肌病1例。入选的心力衰竭患者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评估为Ⅲ~Ⅳ级, 给予去除诱因, 扩血管、强心、利尿治疗后, 病情恶化, 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排除肥厚型或限制性心肌病、严重瓣膜性心脏病、缩窄性心包炎、重度肺动脉高压及心肌炎;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机械并发症;严重肝功能损害及肾功能不全患者。

1.2 试验方法

常规治疗不变, 包括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血管扩张剂 (硝酸甘油、硝普钠) 、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试验组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 (新活素) , 初始负荷剂量为1.5μg/kg, 60s匀速静脉推注, 随后以0.0075μg/ (kg·min) 持续静脉滴注24h。

1.3 检测指标

应用BioZICG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72h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选取其中10种:心率 (HR) 、收缩压 (SBP) 、心输出量 (CO) 、心脏指数 (CI) 、每搏输出量 (SV) 、每搏指数 (SI) 、速度指数 (VI) 、加速指数 (ACI) 、预射血期 (PEP) 、收缩时间比率 (STR) 进行血流动力学定量评估并测定血浆脑利钠肽浓度 (BNP)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患者安静卧位, 两对双向电极分别贴附于颈部, 另外两对分别贴附在平剑突两侧腋中线, 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

治疗前两组年龄、性别、心功能状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2h,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心率减慢, 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明显提高 (P<0.05) , 预射血期、收缩时间比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 。收缩压变化、速度指数、加速指数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用药前、后血浆BNP水平比较

与用药前相比, 用药72h后, 试验组血浆BNP水平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顽固性心力衰竭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 此类患者病情凶险、预后差, 对各种药物治疗反应不佳。B-型利钠肽是一种循环多肽激素, 主要由心室肌分泌, 在血循环压力和容积调节中起到了保护性作用[7]。重组人脑利钠肽的药理作用与内源性利钠肽相似。主要作用[1~4]包括:促进细胞内环磷酸鸟苷的浓度升高和平滑肌细胞的舒张, 扩张动静脉, 从而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 具有保钠、保水、升压的作用, 从而降低心脏前负荷;拮抗去甲肾上腺素, 减少内皮素, 扩张肾小球入球小动脉, 提高肾小球滤过率, 产生利尿作用。VMAC研究[8]发现, 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 (新活素) 24h静脉持续滴注, 较硝酸甘油或安慰剂能更加快速地改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这与中国新活素临床研究协作组[4]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即重组人脑利钠肽能有效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 受试者耐受良好。

注:1mmHg=0.133kPa;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胸阻抗法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ICG) , 是根据胸部生物阻抗的变化来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随着心脏收缩和舒张活动, 主动脉内容积随血流量而变化, 故其阻抗也随之变化。ICG具有可反复监测、连续观察、设备简单、受检者无痛苦和损伤等优点。与有创肺动脉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相比, ICG具有无创、精确、安全及更经济的优势, 能帮助内科医生确定代偿性与失代偿性心衰患者的诊断、观察药物治疗的效果和远期预后[9,10]。而对于危重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评估, 则更需要定量的、可在短时间内重复的、简便易行的监测方法。所以, ICG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

目前, 对重组人脑利钠肽疗效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多采取有创方法, 缺少无创血流动力学研究数据。本研究即是通过BioZICG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研究结果发现, 经过治疗, 两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都有好转, CO、CI、SV、SI升高, HR、PEP、STR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心功能指标CO、CI、SV、SI、HR、PEP、STR, 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后SBP无明显降低, 说明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患者血压无太大影响, 安全性良好。而VI、ACI主要反映心肌收缩力状态, 与容量和后负荷无关, 故未出现显著差异。同时研究发现, 试验组血浆BNP水平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与相关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该研究[5]发现多项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与BNP都能客观、及时地定量表达, 两者存在相关性, 这对临床用药及心功能状态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 静脉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 能明显改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同时安全性良好。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评估顽固性心衰治疗的量化指标, 适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Chow SL, O’Barr SA, Peng J, et al.Renal function and neurohormonal changes following intravenous infusions of nitroglycerin versus nesiriti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J].J Card Fail, 2011, 17 (3) :181-187.

[2]Chow SL, Peng JT, Okamoto MP, et al.Effect of nesiritide infusion duration on renal function in acutely decompensated heart falure patients[J].Ann Pharmacither, 2007, 41 (4) :556-561.

[3]Witteles RM.Nesiritide, heart failure, and renal dysfunction:irrational exuberance or throwing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J].Cardiovase Drugs Ther, 2009, 23 (2) :183-186.

[4]重组人脑利钠肽多中心研究协作组.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安全性和疗效的开放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 (4) :305-308.

[5]叶宥文.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与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4) :578-580.

[6]刘庆君, 肖广辉, 王丽莉, 等.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4) :1148-1149.

[7]Herrmann W, Herrmann M, Joseph J, et al.Homocystein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a critical review[J].Clin Chem Lab Med, 2007, 45 (12) :1633-1644.

[8]Publication Committee for the VMAC Investigators (Vasodilat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HF) .Intravenous nesiritide vs nitroglycerin for treatment of decompensate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 2002, 287 (12) :1531-1540.

[9]Yancy C, Abraham WT.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 in heart failure:utilization of impedance cardiography[J].Congest Heart Fail, 2003, 9 (5) :241-250.

上一篇:创业失败故事集下一篇:初一历史下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