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概论论文——发展生态工业园

2024-09-18

环境工程概论论文——发展生态工业园(通用9篇)

1.环境工程概论论文——发展生态工业园 篇一

“十一五”时期:黔西南医药工业跨越发展之路

转自 价值中国网 作者 彭朝鸿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等特点。我州医药产业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民族药)、医疗器械及医药商业。“十五”期间,我州医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被州委州政府列入我州六大重点产业之一(电力、矿产、农产、药业、建材、旅游),并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

一、我州医药工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医药工业

我州医药工业企业共有9户,分别是天地药业公司、华圣制药有限公司、圣都药业公司、苗药制药有限公司、心意药业公司、云峰药业公司、渝生药业公司、吉仁堂中药饮片厂及荣昌氧气厂,另有飞龙雨公司、苗王健康产品有限公司、贵州山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苗家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及吉仁堂药业等企业在进行中药保健品的开发生产。

目前共有天地(大容量注射剂)、华圣(小容量注射剂)、云峰(片剂、胶囊剂、颗粒剂、鼻喷雾剂、盐酸氮卓斯汀原料药合成)、圣都药业(片剂)、苗药药业(巴布剂)、心意药业(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酊剂)、渝生药业(片剂)等六家药业16条生产线已通过国家药监局GMP认证。

生产品种有100余个,包括化学药品和中成药(民族药),剂型有原料药、大输液、小水针、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鼻喷雾剂、散剂和膏贴剂等。其中云峰药业公司盐酸氮卓斯汀(原料药、片剂、鼻喷雾剂)为国家二类新药,天地药业“长春西汀葡萄糖”为国家四类新药,渝生药业“三七丹参片”为中药9类新药,心意药业公司“花栀清肝颗粒”、“复方枙子气雾剂”和苗药膏贴剂品种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品种。

在产品开发上(包括新产品开发和已有国家标准产品的移植生产),目前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的有苗药、心意两家的苗药膏贴品种6个(原产品为药械字号,现正转为民族药),华圣药业的“热解速”中药注射剂,宜安堂药业的“汗立停胶囊”,吉仁堂药业的治疗乙肝类中药“清肝颗粒”,渝生药业的“蒲苡颗粒”(癌复康)、胃宁胶囊等;进入临床研究和申报工作的有天地药业阿魏酸钠(国家五类)、细辛脑(国家五类)、18AA、17AA、尼莫地平氯化钠;渝生药业的“痔比舒胶囊”、菊黄上清含片、强身颗粒、益肾养阳颗粒;圣都药业“清开灵泡腾片”、“愈酚维林片”、“匹林咖敏片”、“替消唑片”、“赖氨酸磷酸氢钙片”、“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复方金刚烷胺基比林片”、“双唑泰阴道泡腾片”、“西地磷酸苯丙哌林泡腾片”等;

2、中药材基地

我州目前进行地道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品种主要有金银花、环草石斛、小叶榕、小花清风藤、倒提壶、栀子、板蓝根等。基地建设主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其中:金银花基地建设由“贵州飞龙雨绿色实业公司”承担建设,已建成基地面积30万余亩,品种主要为本地盛产的黄褐毛忍冬,目前已完成金银花质量标准研究,并正在进行金银花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环草石斛基地由兴义市“吉仁堂药业公司”承担建设,目前已建立起环草石斛野生品种保育基地200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车间5000平方米(含组培车间、验苗车间、出苗车间等),2005年已培育组培苗300万余株,苗圃出苗500万株,并已开展了环草石斛的GAP种植研究工作;小叶榕基地由兴义市“吉仁堂药业公司”承担建设,已种植面积5000余亩,并开展GAP种植研究;小花清风藤基地由“贵州心意药业有限公司”承担建设,已采条育苗5万余株,并开展GAP种植研究和生产基地建设;倒提壶基地由“贵州飞龙雨绿色实业公司”承担建设,已种植1000余亩,并开展GAP种植研究。

栀子基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册亨县,面积1000余亩,已成为当地农户的传统种植产业;板蓝根(南板蓝根)基地分布在贞丰县,种植面积约500亩,当地农户主要用地上部分(中药名称大青叶)加工蓝靛染料(中药名称青黛),根作板蓝根销售,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天麻、灵芝、杜仲等中药材均有大面积发展。此外作为保健食品和香料发展的食药两用品种有薏仁米(10万亩)、生姜(4万亩)、砂仁(红壳砂仁3.8万亩)、花椒(8万亩)等。

3、医药商业

全州共有医药批发企业五户,即州药品采购供应站、鸿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吉仁堂药业公司、安龙县康庄医药公司和兴仁县顺风医药公司,有药品零售企业300余家。医药商业企业正在推进GSP认证工作。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后,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正在建立。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州医药行业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医药经济总量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0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为3200万元,利税总额390万元;2001年全州完成医药工业总产值6758万元,实现利税384万元;2005年完成医药工业产值19368.68万元,实现利税2790.6万元。“十五”期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行业利税年平均增长21.6%。“十五”期末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是“九五”期末的6.05倍。

2、医药经济结构有所改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我州医药行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医药企业规模过小、而布局过度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生产集中度。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形成了我州医药经济中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心意药业公司通过对原兴义制药厂进行收购重组,实现了我州医药工业存量资产的整合。天地药业公司进一步完成了公司产权划分。州药品采供站完成了公司的体制改革,在州医药公司在无能力继续经营的情况下出让批发经营资格组建了鸿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大家康健药业与州药品采供站进行了联合重组。

3、科技兴药取得一定成绩,新药开发初见成效

吉仁堂药业通过组织培养生产石斛苗,突破了石斛种植中种苗繁殖的瓶颈;云峰药业公司、天地药业公司、华圣制药有限公司、苗药制药有限公司、心意药业公司、渝生药业公司等通过与省外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新产品的开发。迄今为止已有3个国家二类化学新药(盐酸氮卓斯汀)、1个四类薪药(长春西汀葡萄糖)、1个中药九类新药(三七丹参片)获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另有10余个移植品种获得生产批文。

超微粒粉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等新技术等在医药生产中得到推广运用。

二、医药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行业底子薄弱,经济总量不高,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全州医药工业企业共有10户,渝生药业、吉仁堂中药饮片厂为在建企业,其余企业多为“九五”期间建成或起步,普遍存在规模小、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和上亿元产值的品种。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我州制药企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医药科技投入不足,新药创新基础薄弱,产品多为普通药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特别是华圣、天地两家药业生产品种均为普药产品,产品缺乏核心竟争力。

三、黔西南州医药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对我州药业影响较大的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国外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进口药品(化学药品)大量涌入国内,将对国内医药产业形成重大冲击。另一方面,国际制药集团凭借雄厚的资金、强大的开发能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发植物药,将对我国中药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竟争。我国每年进口“洋中药”已超过1亿美元,大于我国中成药出口

2、天然药物热潮涌起。

随着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潮流的涌起,国际市场将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这为我国中药产业带来发展机遇。国际市场天然药物年需求为200亿美元左右,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3、我国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以及我省苗药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将为我州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医药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二)市场预测

由于新药开发、人口结构变化及人们对健康预期目标的提高,药品市场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1、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年药品消费不到10美元,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为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为40-50美元,这既反映了我国与发达家药品消费的差距,也反映了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潜力。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更新,我国医药市场将有较快的增长。

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它的实施,一方面将扩大医疗保险人群范围,另一方面将调整不合理的医药消费,抑制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品及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促进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国产普药的使用。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将从总体上促进医药产品的消费,从而拉动医药经济的增长。

3、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人均药品消费与农村药品消费水平比约为7:1,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人口的增长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

4、人口净增长。人口净增长将对医药产品产生新的需求。

5、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群用药水平与其他人群相比约为4:1,我国从2000年起已逐步进入老龄社会,预计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适合老龄人口疾病特点的治疗药物及预防性药品将有较大增长。

6、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我国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的实施及进一步完善,将促进药品零售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四、“十一五”发展与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以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机遇,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特色发展为原则,以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强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市场开拓,促进我州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我州医药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竟争力。

(二)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是:把我州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真正提升医药产业在我州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具体指标:

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46%以上,到2010年达到10亿以上。

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平均递增46%左右,到2010年达到6亿以上。

医药工业利润年平均递增30%左右。

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年平均递增13%。

2、产品结构调整目标。

(1)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品种。

利用我州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和民族、民间验方资源,研究、开发出疗效确切,制剂技术新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民族药产品,提高我州医药产品的竟争力。

(2)加大科研投入,增强产品创新能力。

通过加强与省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搭建新药创新平台,提高我州新药数量和开发能力。

(3)加强对专利药品的仿制。

专利药品在我国还远未普及,选择适宜品种提前研究开发,等专利期一过立即生产销售,抢占同类产品的优势市场竟争地位。

(4)加强产品剂型开发,增加产品结构。

国外一种原料药一般有20-30个剂型,我州云峰药业的“盐酸氮卓斯汀”原料药只有两个剂型,发展剂型增加品种具有很大的空间;苗药膏贴等民族药品种也可以开发多种剂型品种;通过发展产品剂型来发展新药品种,增强产品市场竟争力。

(5)增加移植品种生产。

开发生产新产品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但是开发新产品需要有雄厚的人力财力基础,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我州部份企业现有生产能力过剩,而新药开发能力与资金不足,在进行新产品开发之际,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进行移植生产,不失为一种切合实际的选择。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到2010年争取有5-10个新药品种投放市场。

3、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在现有企业基础上,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销售额上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同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和产品技术到我州投资医药产业。

五、“十一五”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1、抓好药品生产线GMP建设改造工作,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实现医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重点抓好渝生药业(胶囊、片剂、颗粒剂)生产线GMP认证工作。推进中药材超微粉碎、超临届CO2提取、动态提取、大孔树脂吸附、膜技术、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现代先进实用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运用;推进微囊技术、包合物技术、渗透泵技术、脂质体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制剂中的应用。

2、加强新产品开发。

新药的研究开发与适用新技术的引进是确保医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科技兴药”战略的核心。“十一五”期间,要切实加大对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力度,通过加强与全国医药科研机构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建立我州药业可靠的技术开发基地,重点发展高效、速效、长效和剂量小、毒性小及使用方便的新型中药,发展市场好、利润高的化学药品,发展缓释、控释、速释制剂、定量吸入剂、鼻腔给药制剂、膜剂等新剂型。重点品种如下:

(1)心意药业及苗药药业苗药膏贴剂的二次开发工作。

(2)天地药业阿魏酸钠(国家五类)、细辛脑(国家五类)、18AA、17AA、尼莫地平氯化钠等药品开发。

(3)华圣药业“热解速”中药注射剂研制开发。

(4)渝生药业“癌复康胶囊”、“胃宁胶囊”、“烧烫伤油”、“灵芝安康胶囊”研制开发。

(5)吉仁堂药业“清肝颗粒”及止咳类新药开发。、(6)贵州苗药药业公司在引进日本透皮技术及设备的基础上对传统苗药膏贴剂剂型进行的技术改造。

(7)做好移植品种的选择申报工作。重点做好圣都药业“愈酚维林片”、“匹林咖敏片”、“替消唑片”、“赖氨酸磷酸氢钙片”、“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复方金刚烷胺基比林片”等品种的开发申报。

3、加快实现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浓缩颗粒的产业化,重点推进苗药中药饮片厂与吉仁堂中药饮片厂技术改造与生产建设。

4、支持中药材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种植。

药材基地建设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内容包括原料药材基地、商品药材基地及濒危药材品种。重点发展金银花、石斛、小花清风藤、小叶榕、灵芝、萝芙木、倒提壶,栀子、少花桂、半夏、南板蓝根等药材的规范化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中药材GAP基地建设。

5、积极拓展产品市场。

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是医药发展的核心内容,要增强市场竟争观念,加大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对国内外医药市场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建立健全企业营销网络。特别是“盐酸氮卓斯汀”、“长春西汀”等新药品种及“花栀子清肝颗粒”、“复方栀子气雾剂”和苗药膏贴剂等民族药品,要加强拓展产品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6、在现有制药企业基础上积极引进2-3家企业进入我州。

7、积极推进中药保健品产业的发展。

开发中药保健品一是市场准入条件低,容易形成产业;二是中药保健品多为民族民间验方开发而成,具有很好的疗效,条件成熟时,可以进一步发展成药品;三是通过与中药材种植结合起来,能够形成产业链。中药保健品重点生产企业及产品有:飞龙雨公司金银花系列保健品及“苗老爹”牌系列膏贴剂;贵州山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一贴通”产品;四海药业公司及其产品;苗王健康产品有限公司及“苗王”系列膏贴产品;苗家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及其膏贴产品;安龙东方保健品厂及其眼、耳、喉、鼻等系列保健品。

8、加大医药流通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与经营方式的改革,积极推进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稳步推进GSP认证工作。鼓励医药批发企业实行代理配送制,医药零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制,完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基本解决农村医药产品供应问题。

六、“十一五”医药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为了保持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求,实现“十一五”预定目标,需要相关政策支持和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

1、鼓励创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医药科技的扶持,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发及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应纳入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新产品试制计划”、“高新技术产业推广计划”等,相关部门予以优先组织实施。

对于以科研产品、高新技术参与我州药业建设的社会投资者,给予政策优惠和鼓励。

2、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我州医药行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和存在问题,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在资金、项目和政策上给予支持。

3、组织企业参加国内有关产品展销会和行业发展研讨会,积极推介企业产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4、进一步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加强医院制剂管理,规范医药流通企业经营行为,加强医药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5、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寻求优势互补,促进我州医药产业的超常规发展。

6、苗药膏贴剂系列是我州的特色产品,也是开发传统苗药的重要剂型,目前主要以药械字号生产销售。由于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药械字膏贴剂苗药2008年7月后将取消,所有产品均需重新受理申报国药准字,根据新药申报要求,我州所有苗药膏药在资金及技术上均受极大制约。为了保护我州苗药膏贴剂这一产业,为企业争取点发展时间和空间,建议政府在民族区域自治权限内对我州发展苗药膏贴剂予以立法保护,以示支持。同时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呼吁,争取膏贴剂在国家民族药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

2.环境工程概论论文——发展生态工业园 篇二

贵州是一个煤、电、水相对丰富、民族文化浓郁的省份,是全国原生态资源保持最好的省份之一,是世界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同时,贵州也是一个军工、化工企业的聚集地,以往由于各自为政,实力相对分散,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从发展全局上看,贵州发展工业意在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逐渐推进工业发展。

此次省政府谋划“工业强省”的蓝图,与刚刚从黑龙江、江苏两省调任贵州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栗战书、赵克志有着密切联系!黑龙江省和江苏省都是我国的工业大省,在发展工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贵州省借鉴。两位新领导到任不到两个月就快速作出了此项部署,从某种角度来讲也体现出了贵州省决策层的魄力与决心。

大会明确提出,在未来的五年内,贵州省将发展重点放在振兴贵州电力、煤炭、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建材、烟酒、钢铁、高新技术和特色食品十大产业上,以全面加快贵州工业发展,为实现工业强省目标而奋进。

2009年,贵州省生产总值仅为3894亿元,名列全国第26位,位居西部第8位。2009年,贵州工业增加值为1253亿元,仅占全国的0.93%,人均工业增加值3299元,远低于全国其他省份水平。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举全省之力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到目前为止,贵州电力装机容量已突破2800万千瓦,是“西电东送”工程实施前的5倍多,全省煤炭产量也从2000年左右的3000多万吨增长到1亿多吨,新增年产量已近亿吨。在能源、建材等行业迅速成为贵州省重要支柱产业的同时,贵州工业整体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单一、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工业发展步伐过慢,已成为影响贵州经济向更好更快方向发展的主要障碍。

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即将组织实施的工业强省战略,此次贵州省对十大振兴产业的总投资将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5%以上。预计到“十二五”末,贵州将力争实现全省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1.5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将达到国家要求,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全社会累计新增就业人员150万人以上。

会议确定贵州省未来发展战略方针和部署:

1.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实现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2.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引领工业发展;把生态文明对立起来是认识上的绝对化;新型工业的发展将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问题、那问题,不发展、慢发展是最大的问题;这风险、那风险,不发展、慢发展是最大的风险。

3.贵州省“十二五”时期,发展工业的总体思路是千方百计加速发展扩大总量;在扩大总量中高速优化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完善区域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并强化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4.到201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5万亿元以上,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20户以上。

3.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篇三

【关 键 词】生态工业园 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一、生态工业园及循环经济概述

(一)循环经济概述

当前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主要的争论焦点集中于循环经济的归属问题,即循环经济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经济还是环保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存在着争议,主要在于究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经济还是环保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从循环经济的构成内容来看,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自然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循环净化和可更新资源的循环再生;经济系统中的非更新、可回收资源的循环利用人类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有机联系的复合循环。综合各方面的看法,本文认为循环经济是指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知识文化的有机整合而形成良性循环,它在运行过程中遵循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通过生态学规律来引导人类经济活动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当前关于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已经达成共识,即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分别为减量化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减量化原则(Reduce)就是要求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尽量降低资源的损耗,实现单位资源的高效使用,从而能够以较少的资源实现生产目的。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经常表现为要求产品的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的轻型化。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了结,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各个生产商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通过标准化设计,使得同一产品遵循相同的生产型号,这能够使得产品各个部件都有升级换代的希望,这样就可以避免整体产品的更换,从而降低了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达到了降低资源损耗的目标。再循环原则(Recycle)主要是指资源在使用后能够再次利用,避免资源的使用后变成无用的垃圾。显而易见,再循环原则能够实现资源的多次使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二)生态工业园概述

生态工业园是为了保持经济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而出现的一种经济载体形式。生态工业园所采取的模式主要是从生态学角度来设计经济活动,通过将资源的输入和输出进行优化,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整体协调。具体而言,生态工业园主要有如下一些标志:首先是具备高效益的转换系统。生态工业园通过合理利用投入资源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耗费,主要将自然物质、经济物质以及废弃物进行相互转换,其中采用高新技术来降低消耗的能源和物质,提高了物质利用率,从而在输入一定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输出整体效益,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其次是高效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为生态工业园创造良好的环境。主要包含生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道路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物资和能源(主副食品、原材料、水、电、天然气及其它燃料等)的供给系统、商业、金融、生活等服务系统、各类废弃物处理系统、各类防灾系统等。最后,生态工业园需要高效的管理支撑。生态工业园是一个小型社会,需要从区域人口管理角度出发进行管理,对园区内的人口、资源、社会服务、就业以及安全、环境等各个因素进行管理,使得生态工业园的运行得到有效保障。

二、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关于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由于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在形式上也不多,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为企业主导型、产业关联型和改造重构型。企业主导型是以一个或几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为主,吸引上下游产业相关企业参与进来,依据生态链特征来建设工业园,这种模式的生态园以一个核心为主建设而成的园区。产业关联型生态园是从产业相关角度出发构建起来的,主要是将产业关联性较高的几个相关产业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如工业和农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产业关联,通过生态工业园方式,使得农业和工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一体化,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改造重构型是指在原有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重新构架,创造生态企业集聚的升级生态工业园。由于传统的工业园并未注重生态效益,在数量上也占有多数,通过对该类工业园进行改造,能够极大的促进经济的转型。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典型模式简介:

1.柴达木循环经济园。柴达木循环经济园是国家发改委和环境保护总局等六部委批准成立的全国十三个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于2005年10月正式确定,园区整体规划于2010年3月得到国务院批复。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柴达木循环经济园“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四园”的基本思路,坚持把培育和形成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立足矿产资源富集的禀赋优势,加快推进以交通、电力、通讯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推动资源开发由低水平、小规模向高水平、大规模方向转变,推动优势产业向提高规模扩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转变,试验区内已基本形成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大工业园区和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煤炭、建材及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试验区与各园区间以若干支柱产业为支撑,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集群效应开始显现。

2.美国查尔斯岬循环经济工业园。作为美国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项目,查尔斯岬循环工业园坐落于美国佛吉尼亚南安普顿县,园区主要针对废弃、衰败地区的再发展计划,在布局上突出土地、水环境形态、以及传统的村落和城镇居住形式的和谐,园区不仅具备了良好的公路设施支持,同时园区的各项信息系统的构建也比较完备,并取得了聯邦PCSD、弗吉尼亚州政府、地方政府(county townships)三个政府机构的支持。园区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了当地的产业技术更新,原有产业也随着改良。新环境技术的开发将是园区企业近期的主流之一。其中,对于天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是开发的重点。此外,对于当地来说,在短期内最为显著的影响在于改善了就业状况。

三、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主要是根据当前实际情况,结合未来发展趋势而制定,当前可供选择的发展思路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通过改造传统的工业园。传统工业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积累中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这种形式工业园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具有高耗能、低产出的特点,通过圈地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而在经济产出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当前随着生态工业园理念的推行和建设,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方向发展也正不断的推出和落实,很多工业园通过改造都能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利用原有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开放的市场环境,调整招商战略,由政策优惠转向废弃物交流、共同获利、共同管理环境等成本节约的利益驱动,重新定位竞争优势,将赋予现有园区新的活力。

第二,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生态工业园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生态链的构造,从而实现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最大化。我国当前在技术发展方面同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整体水平处于落后阶段。为此,发展自有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刻不容缓,在自我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无害环境技术,充分利用我国高校科研资源,研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实用技术;同时也不应忽视一些地方和企业在长期处理环境问题中形成的特色技术,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体系。

第三,建立完善的市场调控体系。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主要依托市场需求开进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当前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局限,如何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经验,通过减免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税收、征收污染税、将资源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等,以此完善我国的环保市场调控体系,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的发展大有裨益。

第四,严格环保执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生态工业园的良好发展需要环保技术的支撑,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组织来协调各个企业的相互利益关系,这就需要健全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因此,在建立生态工业园的同时,我们就应该注意加强环保工作的统一监督和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的透明度,加强国家和各地环保部门和监察部门对环境执法的行政监察。

参考文献:

[1]刘云.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策略及对策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唐字文,石和春.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38-40

[3]王兆华.循环经济:区域产业共生网络——生态产业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环境工程概论论文——发展生态工业园 篇四

工程监督概论大作业A卷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2年4月大作业

工程监督概论(含监理)注:学生必须在答题纸上答题,否则没有成绩。049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2 年4 月大作业 学习中心: 命题教师 陈继勇 课程:工程监督概论(含监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考试形式:大作业 A 卷√ B 卷□ 学 号 姓名 考试日期 年 月 日

一、论述题(049 问题: 1.建设工程监理文件档案资料管理的内容是哪些? 2.对监理文件档案资料管理部门和实施人员的要求如何? 3.监理文件和档案资料的传递流程如何? 案例三(25 分)背景材料: 建设单位将一高层办公大厦的施工阶段监理任务委托给了某监理单位,双方签订了《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由于该工程项目系 32 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地处繁华街区、施工场地狭小,高空作业多,项目监理总工程师专门组织项目监理机构中有关监理人员学习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文件,在实施监理过程中,还特别强调了对安全管理问题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问题: 1.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确立了哪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对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用电方案,要求哪些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 3.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的过程中,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未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或者暂时停止施工的,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5.环境工程概论论文——发展生态工业园 篇五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的文明范式。生态文明也是人类在后工业化时代应对工业与自然环境危机四伏的博弈中所产生的新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生态文明存在两个基本维度:一是自然的维度,另一是人的维度。生态文明是两个维度的和谐与统一。生态工业正是整合两个维度,促进生态产业化,通向生态文明的路径之一。工业企业生态工程是产业生态化的微观途径与具体举措。生态文明中“人的维度”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伦理观,积极实施企业生态工程,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及其内涵

(一)文明的含义

汉语中的“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唐朝大学问家孔颖达对此文注疏曰:“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孔颖达对“文明”的注疏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后引申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伦理道德、民族意识、礼仪规范、技术水准、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与文化进步等等。

韩伯成先生撰文指出,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有些学者认为“文明”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二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二)古人对文明的阐释及价值取向

6.宝龙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策略 篇六

宝龙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策略

文/邹剑锋叶有华

自1992年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Lowe教授首次提出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EIP)概念以来,各国学者对生态工业园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也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了试点建设。一般认为,生态工业园区是指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质流或能量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生态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园的第三代工业园,是目前工业园的最高级形态,是生态工业的重要实践形式。

目前,深圳正在推进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对于解决工业集中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之间矛盾,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宝龙生态工业园区为例,在深入分析其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园区下一步的建设发展策略,希望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生态产业提供参考。

宝龙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宝龙工业园地处龙岗中心区,紧靠龙岗中心城,属深惠公路沿线辐射地带,对外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园区汇聚了比亚迪、深天马、同洲电子、科陆电子、实益达、创益太阳能一批上市公司及方正微电子、兄弟工业、五洲龙汽车、赛格导航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宝龙工业园已经成为龙岗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是龙岗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1.经济快速发展

宝龙园区自成立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园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五年多翻了一番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宝龙园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90.2亿提高到2010年的237.6亿元,年均增长23.4%,企业实际纳税额从2005年的8.9亿提高到2010年的27亿元,年均增长42.2%。

2.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主导产业突出

园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截至2011年,园区共引进130多个项目,其中高新技术项目55个。园区主导产业突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方正、天马、意法半导体、深爱半导体、华润微电子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以比亚迪铁电池(在建)、中广核(在建)、创益科技、五洲龙客车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以华大科技、宏商电子(在建)、宏海材料(在建)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

通过积极进行产业链条建设,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了从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终端产业生产的比较完整的信息技术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从材料研发、制造、应用到废旧材料回收利用的新材料产业链,以亚迪铁电池(在建)、中广核(在建)、创益科技、五洲龙为核心新能源产业链条也在构建当中。

3. 区位优势明显,对外交通便利

宝龙园区位于龙岗中心区域,紧邻龙岗中心城,对外交通便捷,拥有慧盐、机荷、深汕、南通道等快速干线,可快速到达盐田港、皇岗口岸、宝安机场。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为园区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航运方面,距深圳宝安机场50公里,约40分钟车程;陆运上主要依托罗湖口岸,距离28公里,约30分钟车程,距皇岗口岸38公里,约40分钟车程;海运方面距离盐田港17公里,约20分钟车程。

4. 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综合配套稳步提升

自园区成立以来,龙岗区政府共投入约20多亿元的开发建设资金,逐步完善了园区的水、电、路、气和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目前,宝龙园区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园区绿化环境进行了多次提升改造,建设了宏图、同乐、碧岭等三个变电站,由中心城水厂和獭湖水厂同时为园区供水,天然气管道、通讯网络也已覆盖了整个园区。

为解决企业员工的生活娱乐难题,园区建设了东、西两片生活配套区和三个外来工服务中心,规划中的宝荷医院、龙湖公园、宝龙文体中心以及保障性住房也在稳步推进当中。

5. 生态环境优美,企业环保意识较强

宝龙园区拥有炳坑水库,植物园、石鼓岭山体等重要的生态资源,园区内鸟语花香、环境优美。区内企业多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知名企业,企业运作成熟,社会责任感强,环保意识优秀,拥有深爱半导体等广东省“节水型”企业,兄弟工业等“鹏城减废行动”优秀企业,重点企业如方正微电子、意法半导体、同洲电子、比亚迪精密制造等企业已全部通过了ISO14001认证,园区整体环境质量良好。

园区积极实施工业企业的差异性绿化,即根据各个厂区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在厂房周边有针对性的种植抗污染性强、对特种污染物有吸收净化的植物,达到了美化、提升园区环境的双重效果。

6. 生态效率居于深圳前列

通过推进园区企业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开展固废回收利用,2010年园区单位工业增

3加值新鲜水耗为3.02 m/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45 t标煤/万元,生态效率居于深圳

前列。

三大问题制约园区发展

宝龙生态工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条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但与国际国内先进的生态工业园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产业链有待完善

生态产业链是生态工业园区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根据生态学原理构建的稳定的生态产业链是生态工业园持续发展的关键。纵观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无一不具有完整科学的生态产业链条。以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为例,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的产业类型以电子信息工业为主,与宝龙园区有很多相似之处,苏州高新区通过积极对现有的生态产业链网进行补链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工业群落生态产业链群和机械制造工业群落生态产业链两个生态产业链(群)和一个电子废物代谢链群,在园区内形成了从原材料入园到终端产品生产到废物回收利用的较为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目前宝龙园区生态产业链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主导产业链条尚不完善。规划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但目前三大产业链条都有待完善。园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以IC产业为主,园区汇集了包括全球第二大半导体制造商意法半导体和深爱半导体,方正微电子等在内的一批国内外知名IC制造企业,在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领域,技术已非常成熟。但IC产业链的上游产业—集成电路设计环节比较薄弱,急需引进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完善现有IC产业链,形成IC产业共生体系,提高产业聚集度。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园区目前仅有创益科技,五洲龙汽车两家新能源企业,且企业关联度很低,创益公司主要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五洲龙汽车公司主要生产环保混合动力大巴。园区新材料产业也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投产企业仅有华大电路科技和数家LED研发制造企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产业集聚尚未完成,产业链处于散乱状态,缺少配套产业,生产成本较高。

二是静脉产业链条薄弱。目前园区缺乏专业的废物处理企业和废物回收利用企业,所产生废物都由各企业自行处置,由于处理设施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导致处理成本较高;由于缺乏废物再生、再利用的技术和经验,废物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

园区虽然已经建成了供日常道路绿地浇灌和道路冲洗的绿地中水给水系统,但可为园区工业企业提供生产用水的中水系统尚未构建,园区管网也未实现与市政管网的全面对接。此外,园区范围内仍没有大型的污水处理厂。

2.龙岗河流域限批的制约

龙岗河流域内的工业是以电子为主,兼顾加工业、纺织、食品等多门类、综合型工业结构,农业方面以养殖业及农副产品为主。在建设初期,由于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龙岗河流域每年接纳大量的废水、污水,且固体废物倾倒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河水严重污染,水体黑臭现象频发,严重威胁流域内居民的身体健康和供水安全。为彻底整治龙岗河流域的水环境问题,深圳市环保局于2007年发布了《关于对龙岗河、坪山河两河流域实行建设项目环保限批的通知》(深环[2007]266号),在两河实施行业禁批、行业限批、企业限批和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对于宝龙园区提高产业层次和生态效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园区进行产业补链建设,引入新企业和现有企业的增资扩产带来困难。

3.缺乏高端配套设施,难以留住高级人才

尽管宝龙园区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也一直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但目前各种配套设施依旧不足,特别是缺乏大型商场、学校、医院等高端配套设施。由于商业及文体配套设施的不足,企业员工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给企业招工带来困难;由于缺乏学校等高端配套设施,高级人才不愿意入住园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园区现有大部分重点企业包括同洲电子、科陆电子、天马微电子、实益达、创益科技、深爱半导体等都把总部或研发机构设在市区,把生产制造基地设在宝龙,都是宝龙的配套设施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大型商场、学校、医院等高端配套设施以及公交线路,留不住高级人才的缘故。

宝龙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策略

在深圳大力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下,针对宝龙生态工业园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1.注重培育创新型企业,抢占产业链高端

吸纳、承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上部分环节是我国大部分产业园发展之初最常采用的模式,但随着经济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发展道路的弊端已日益显现。缺乏自主创新的产品和创新的平台,产业规模再大,也不可能占据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和主导权。

2.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择优引进发展势头好、技术水平高的优势企业,实现园区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都是深圳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世纪以来,两大产业均得到了蓬勃发展,在科技研发、装备制造、应用推广、产业服务等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在新材料领域形成若干优势领域,如新能源与电池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电子信息材料、有色金属及其深加工产品等,在新能源领域涌现出中广核、比亚迪等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及拓日、创益、伽伟、嘉普通、艾默生、能源环保等一批产值超亿元的知名企业。区域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宝龙园区迅速构建、完善产业链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提升园区整体配套水平

生态工业园是一个集工业、商业和生活于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其经济、生态和社会三重效益的实现,在时间上应贯穿于从初建到稳定运行的全过程,空间上应顾及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和娱乐休闲区的整个区域。园区应以医院、学校、公园、文体中心、大型购物商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园区整体配套水平,营造高技术人才工作、生活、休闲的良好环境,吸引高技术人才聚集,促进园区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

4.建立人才引进培养长效机制,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知识型人才是支撑高科技企业和高新园区发展壮大的根本,通过制定各种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在园区开展短期和长期的工作。与国内外有关大学签订定向人才就业协议,与周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在园区内新建包括IC、太阳能、核电、新能源汽车等专业技术培训机构,同时鼓励园区内各企业自身培训机构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加速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高素质决策管理者,不断提高现有技术干部的业务素质的目的。建立以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园区企业代表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相关方面专家组成的园区建设专家咨询小组,负责对宝龙园区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中的全局性、方向性、技术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5.加强对引入企业的后评估

建立起入园企业的后评价制度,对企业入园投产后的运营状况、资源能源消耗情况、污染产生治理情况以及和园区已有企业的互动合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协助企业转变经营管理策略和改进生产工艺。对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达不到补链要求或不符合安监、环保要求的企业考虑收回土地,重新开发。

7.环境工程概论论文——发展生态工业园 篇七

一、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理论基础和特征

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在最小化参与企业的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这类方法包括通过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园区企业 (新加入企业和原有经过改造的企业) 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业内部合作。生态工业园区也要为附近的社区寻求利益以确保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积极的。比较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区的例子是丹麦卡伦堡共生体系, 卡伦堡已成为区域不同产业之间链接起来的模版。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它与前两代的最大区别是: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 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 实现区域清洁生产。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 生态工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 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 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0世纪发展起来的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是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基础。工业生态学是专门审视工业体系与生态圈关系的、充分体现综合性和一体化的一种新思维。它强调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工业生产, 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 其中一个单元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是另一个单元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 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 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 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主的物质流动经济模式。它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 即“资源—产品—废物”, 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做到了有机的结合。生态工业园区综合地运用了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 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是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生态工业园区最基本特征是园区中各企业间相互利用“废物”作为生产原料, 最终实现园区内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目前, 生态工业园区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与传统工业园区相比, 生态工业园区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行业特征;园区内的企业互相联系、协同发展;现代化管理手段及新技术的应用;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完善、生产工艺先进;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有限制要求。

二、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 自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 建立了第一个贵港国家生态工业 (制糖) 示范园区。但在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推动下, 生态工业思想的影响逐步扩大, 全国各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开展迅速, 生态工业园区成为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发展模式。2001年4月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立了过程工程与生态工业研究中心, 在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项目等支持下, 率先开展了生态工业研究工作, 主要内容包括工业生态系统规划、物质和能量集成、废物资源化、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等。2001年12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了生态工业经济与技术委员会。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生态工业园相关课题研究。国家环保总局在2002年正式确认广西贵港生态工业 (制糖) 园区和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并予以挂牌;随后通过了包头国家生态工业 (铝业) 示范园区、黄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建设规划论证。截至2008年, 全国共有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29个。国内部分生态工业园区及其特征见表1。

三、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类型和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分为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三种类型。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指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生态工业园区。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以一类工业行业的一个和几个企业为核心, 通过物质和能量的集成, 在更多同类企业或相关行业企业间建立共生关系而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以静脉产业为主体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静脉产业 (资源再生利用产业) 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 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 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 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 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

1、我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我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有: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绿色板材厂废弃物生态链) 、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电子工业生态链、生物制品工业生态链) 、天津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电子信息业产业链、汽车制造产业链) 、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电子信息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苏州工业园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机电一体化产业链)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粉煤灰处理产业链) 、张家港保税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电子、纺织生态产业链) 等。下面以天津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典型园区来介绍我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天津泰达生态工业园区属于国家级工业园区 (图1) 。截至2006年, 工业园区公共绿地面积达406.77万平方米, 人均绿地面积79.26平方米, 是国内第一家通过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的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3月, 被批准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泰达正在逐步形成一个产品代谢和废物代谢的闭合产业链条。该生态工业园区主要以电子信息业、生物制药业、汽车制造业和食品饮料业四个支柱产业为重点, 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 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各主导产业之间积极开展共生合作, 实现了物流、能流、信息流乃至资金流的跨产业流动。泰达生态工业园区以“循环经济”为基本理念, 致力于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共生关系, 以一个企业的废料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在政府与社区之间建立合作机制, 开展资源开发、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绿色消费、环保服务等活动, 从而实现整个区域“废物零排放”的生态工业梦想。2003年3月至2004年2月间, 园区共引进20家丰田体系一级供应商, 汽车产业链在园区的不断扩大将有助于这一共生网络的完善与成熟。除了汽车产业链外, 泰达生态工业园区还将逐步构建和完善跨行业物质代谢链 (跨行业废物交换与再生利用) , 如针对食品饮料业能源消耗量大且稳定的特点, 积极开展企业内部和行业间的蒸气梯级利用;积极开展各行业之间以及污水处理厂、新水源公司、园林绿化公司、市政公司的共生合作, 构建废水代谢链条。与此同时, 园区还将致力于雨水的收集和再生利用, 致力于垃圾分拣和再生, 使泰达生态工业园形成一体化固体废物管理方案:即占总量1%的危险废物全部由具有合资资质的单位进行分类回收系统实现资源化;占总量9%的有机废物进行堆肥处理;剩余生活垃圾经过分类回收、循环利用后进行垃圾焚烧发电, 底灰进行填埋处置。

2、我国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我国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有:贵港国家生态工业 (糖业) 示范园区 (制糖网络系统造纸网络系统) 、包头国家生态工业 (铝业) 示范园区 (电厂粉煤灰生产链) 、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磷铵生产产业链) 、抚顺矿业集团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煤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贵阳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 (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链) 、包钢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钢铁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 、郑州市上街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铝工业生产为核心产业链) 、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卤水产业链) 、山西安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煤焦化产业为核心相关产业链) 等。下面以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 (制糖) 示范园区为典型园区来介绍我国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 (制糖) 示范园区是我国第一个试点。该园区以贵糖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 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园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相互衔接, 形成一个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 (图2) 。园区以市场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为导向, 以资源减耗为首要原则, 在原料产品“生产、消费和还原”的全生命周期中采用创新技术、依靠政策支持、依据环保法规综合运用3R (减量化原则 (reduce) 、再利用原则 (reuse) 、再循环原则 (recycle) 的简称) 原则, 通过强化废弃物再循环, 形成了以农保工、以工促农的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 是它对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生态化并举, 二者统一于循环经济。近几年来, 贵港市通过逐步制定出台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招商投资政策、发展甘蔗生产扶持政策、土地税费优惠政策、排污费返还政策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并在现有的生态工业雏形的基础上, 通过12个重点优化项目的建设充分高效地利用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物质集成、能源集成以及水系统集成, 实现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废糖蜜制酒精的传统产品向高附加值的精制糖、低聚果糖、有机糖、CMC、酵母精等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增强园区市场竟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3、我国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 (VIP) , 是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根据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标准, VIP包括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 是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平台。青岛新天地生态工业园是我国第一个静脉产业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它与青岛六大动脉产业集群共同组队, 构成一条完整且具有鲜明特色的“6+1”生态工业体系, 以带动青岛乃至山东省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为第一个静脉产业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园区建设了山东省固体废物信息交换中心, 整合回收热线电话、信息系统和回收站点, 形成客户交投、信息交换、废物回收、在线监控和政府监管回收网络平台, 在我国率先使废旧家电及固体废物回收处置实现全程管理信息化。园区先后承担了中日循环型城市 (青岛) 的建设合作项目, 以及与比利时、瑞士、德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环境保护交流与合作的有关项目和事宜。园区以固体废物收集运输储存、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和最终处置为基础, 完全企业化运作, 已承揽了具有机电产品综合利用、废弃塑料橡胶玻璃综合利用、废日光灯管处理、易拉罐再生、废硒鼓墨盒和电池综合利用、废纸再利用等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入驻。新天地将投资重点放在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上, 注重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所合作, 通过规划把整个园区分为研究区、实验区、服务区、生产区4个功能区和一个预留区。新天地已经成为山东东部大量危险废物、工业固废和电子垃圾的终端处理站, 形成了完整的物质和能量代谢链网。青岛新天地的成功为发展静脉产业提供了思路, 各地静脉产业园区逐步建立。辽宁环保静脉产业园是在辽宁建设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省、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背景下, 为有效提高全省危险物处理水平而建设的。上海城投公司已开始建设老港静脉产业园, 功能包括废弃物资源化科技的研发、废弃物资源化的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的交易、早期垃圾场的生态修复与休闲和未来垃圾场的卫生填埋。此外, 浙江、鸡西、烟台等地也纷纷投入建设静脉产业园区, 使各地的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更加专业和规模化。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理论基础和特征, 接着按照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分类, 分别以天津泰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 (制糖) 示范园区和青岛新天地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作为典型园区进行了分析, 简要说明了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现状

参考文献

[1]鞠美庭、盛连喜:产业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管玲飞:生态园区的工业生态系统构建——以绍兴滨海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例[D].浙江大学, 2006.

[3]孙婷:我国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建设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4) .

[4]尹炎、邓志勇: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初探——以布里斯班和天津泰达生态工业园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 (7) .

[5]罗宏、孟伟、冉圣宏: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证[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8.用生态化的理念发展工业园区 篇八

──关于榆佳工业园区建设生态型园区的实践与思考

□ 拓巍峰

近年来,随着我国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各种形式的工业园区纷纷兴起,发展理念日趋成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浪潮下,“生态型园区”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念被逐渐推广并运用于实践中。生态型园区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遵从减量化(Ru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构建园区内的产业循环,形成独有的生态链和生态网的新型园区。

榆佳工业园区如何在众多的工业园区中脱颖而出,在建设生态型园区的同时彰显出自己独特之处,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命题。近年来,佳县县委、县政府一直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在发展工业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保护中涵养工业经济,逐渐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建设生态型园区新路子。

建设生态型园区的主要缘由

榆佳工业园区位于佳县王家砭镇北,地处能源新都榆林的腹地,周边有起步早、规模大、实力强的榆神工业区、榆横工业区等。相比

之下,榆佳工业园区起步较晚,资金不足,引进项目相似度高,在能源化工方面缺乏竞争力。为此,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寻求突破,依托园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周边良好的天然植被,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立体式、生态型特色园区。充分利用“生态牌”优势,实现生态招商、生态创收、错位发展。同时,园区处在黄土高原和风沙高原交接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而在周边不乏有因过度开采导致水土植被破坏、环境重度污染的例子。因此,我们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树立生态的理念,注重环境的保护。

建设生态型园区的支撑条件

近年来,佳县县委、县政府不断分析研究县域资源和区位现状,积极挖掘比较优势,使建设生态型园区的支撑条件逐渐凸显。

一是区位和资源组合配置条件优越。榆佳工业园区距榆林市区、佳县县城均为40多公里,处于榆太与神佳米两条高速交会处。园区拥有地势较平坦的6万亩国有荒沙土地可供发展,埋藏储量约9000亿吨的岩盐资源,紧邻榆神矿区年近亿吨的煤炭产地,毗靠日可用21万方的黄河漫滩水资源区,资源综合优势非常明显。

二是生态植被和水系景观别具一格。园区周边拥有9万亩良好的天然植被,处于规划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之中,现存近万亩的2块常绿林区将园区分隔为3个片区,具有建设生态型园区的先

天优势;新城片区内芹涧沟和老汉沟两沟环岛聚水,将打造近千亩水面景观,亲水式、台田式居住片区将呈山地城市的独特风格。

三是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定位超前。园区规划面积40多平方公里,发展战略定位为“一谷、一城、一基地”,即“中国盐谷”“第三代生态科技产业城”“光电新材料产业基地”,主导产业确定为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文化休闲等七大产业。园区目前已入驻11户企业,正在筹备入园的10户企业,主要承建盐化工、煤化工、多晶硅、镁合金等项目。其中,陕西有色天宏公司一期投资210亿元建设电子材料工业园,江苏省盐业集团公司投资117亿元建设盐化工及相关产业项目。园区内产业间的关联度高,在企业间和产业间可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及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格局,能够培育成特色的产业链群。

建设生态型园区的工作思路

近期,佳县县委、县政府统筹考虑园区的近远期发展,以“绿化是最大的生态”为发展理念,委托专家修编了《榆佳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着力把外部特色转化为内在优势,为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打开了新思路。

一是科学规划,从起点上构建生态园区。园区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对总体规划进行了科学合理的修编,使其品位更高、功能更全、后发效应更长、发展空间更大。在总体规划中充分挖掘环境特色,依据自

然风貌、环境特征进行了重新谋划、高端定位。主要是坚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工业化与城市化双促的原则,紧抓区域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把握园区发展趋势和招商引资规律,着力建设“一谷、一城、一基地”,特别是要利用现有的生态机理,以特色的思路来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园区特色优势,努力建设人与自然、产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工业园。

二是绿色招商,从产业上优化工业生态。园区的产业体系构建要遵循生态化、链群化、特色化、多元化的理念。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要按照自身定位,对拟入园企业从环保水平、科技含量、产业先进性及关联度等方面进行细致筛选,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培育“绿色产业链”;要按功能定位和生态链框架,有选择地进行补链招商,集中吸纳同类企业,扩张产业链、产品链和技术链,促进产业链群形成,积极推动企业自发配套,促进补链工程的实施;要选择和培植特色产业,逐步建立以“盐化工、光电新材料产业”为主题的特色产业体系,加速特色产业聚集,赢取园区发展动力,超越同质化的限制;要发展多元化的配套产业,特别是具有创新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园区的聚集效应和联动效应,切实走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三是因地制宜,从绿化上美化园区环境。积极做优园区环境,在园区绿化方面加大投入,提升园区环境品位。注重保护区域内原有植被,扩大和开辟防护林带,建设大型森林公园,构建两个生态涵养隔离区,形成工业园区的绿色背景与屏障,打造一流的绿色园区。利用

供水工程及芹涧沟水系、佳芦河水系,打造园区水系景观。通过道路绿化、生产防护绿地、厂区内部绿地的建设将外围绿化引入园区,使园区内外的绿化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建成“鱼骨状”生态绿化系统,形成“厂在林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色园区。

建设生态型园区,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榆佳工业园区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保与效益齐头并进为导向,坚持发展与生态同行,努力将园区建成产业绿色环保、山城风格独特的“产城”融合示范基地,力争在园区建设史上留下独树一帜的印记。

9.环境工程概论论文——发展生态工业园 篇九

王培辉武月华

摘要: 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是促进乡镇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农村城镇化进程所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其中最为突出是工业型小城镇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我国一些发展起来的工业型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环境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对它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的工业型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的方向与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工业型城镇生态规划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背景下,通过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的经验基础上,依据我国的国情出发做的一大战略决策。它的建设不仅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我国所面临的城市人口膨胀及生态环境的压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相伴的小城镇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民间投资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有效地分流了中城市的压力,弥补了国家资金的紧张的不足,拓展了城乡商品市场,拉动了城市化需求。实践证明,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东部的一些发达地区更是得到相当的建设,它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而在整个过程中,工业型的小城镇的发展最具典型,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基地,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要求发展小城镇企业与农村服务结合,促使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与小城镇的转移,这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工业型小城镇的特征及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2-1 工业型小城镇的特征

小城镇是区别与大中城市与农村,具有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中心,它是具有非农业活动与生产的城市特征,它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工业型小城镇是产业结构主要以工业为主,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工业产业比重大,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算的比重大,乡镇工业有一定的规模,生产设备及生产技术有一定的水平;产量;质量品种能占领市场,工厂设备;仓储库房;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2-2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别近年来,农业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对农村生态系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农村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出现了耕地锐减;森林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加上人口的压力,农村固有的乡土风貌与文化景观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何安排农村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使其形成完整;高效与多功能的新时期小程镇生态系统,是21世纪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展生态乡镇规划与建设,既是农村城镇化的客观需求,也是发展农业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小城镇的生活质量;促使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3.工业小城镇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小城镇的规模渐渐膨胀,带来人口与经济的不断增长,同时它与生态环境问题与日渐尖锐化,小城镇的生态问题的实质是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的关系的协调关系遭到威胁。所带来的是人们生活环境的明显下降,主要是人们只是注重一些直接的经济效益,只注重形象,极其表面的东西,却忽略其内在存在的客观问题及所将带给人们的间接社会效益。概况起来它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低

忽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象特别明显,由于价值取向问题,人们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却忽视更长远的利益,出现了大量耕地锐减、森林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加之人口的压力,农村固有的乡土风貌与文化景观受到严重威胁,这在我国一些发展起来的乡镇尤其外显。

3-2 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

我国的工业型小城镇规划的深度普遍比较粗犷,表现为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及操作的浮躁心理与短期行为盛行。从而直接对农村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许多因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出现如追求大广场、大草坪、人工护砌河道的非自然化倾向,有的甚至造成对当地自然物种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的恶化进程。有些地方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改造为人工景观,结果是弄巧成拙,如我国的一些小城镇,为了治理河道,花巨资,伐去河道两岸的树林,铲掉溪边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群落,代之是水泥,石块护岸及人工大草坪,结果由于破坏了河道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野生生物系统,再加上岸边居民生活污水及工厂废水的任意排放,河道水质不但没得到改善反而恶化。

3-3 片面追求速度的误区

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一味强调速度,导致一些如西方国家发生的虚假城市化现象在我国重现,走上一条虚假繁荣单一膨胀的不良循环之路。

把城镇化率简单地当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城镇化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如草原,沙漠或某些工矿区,仅看城镇化率比较高,并不能说明其城市现代化水平高。城镇化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优化,非农业就业岗位增加。一些地方不重视实质,只重视形式,致使出现能源紧张、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乃至贫民区等城市恶疾。

4.小城镇环境生态建设理论与构建原理

要认识与改善城镇的生态状态,首先要正确认识与理解城镇生态的构成要素;生态的目标及基本内容及生态学,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等相关内容。

4-1生态小城镇的构成要素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集地。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生态城市主要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将城市建设成一个限定空间内的资源循环系统,维护资源的多样性、吸收与排放、产生与再生、循环利用平衡。它是具有更高标准的内涵,更具理想和更具高级文明的城市生活方式。一般来说,城市生态系统包括城市生命系统与城市环境系统,生命系统包括城市市民与人工的、天然的植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等,城市系统则是包括地理位置,流域及自然水体;气候自然景观等。这些有的需要控制;如人口、有的需要保护,如天然景观、天然动植物等,有的需要合理的开发利用等这些需要人的主观行为活动,同样是城镇生态建设的范畴。

城镇生态系统是城镇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城镇是经济体,社会体与自然体,因此,城镇生态系统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体系统。

4-2生态学概念及相关内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一般可以从类型进行分类:按照组织层次划分,生物栖息地类型划分及应用分类,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适合与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理,它主要是以人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层次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机制,控

制论方法、辩析系统中各种局部与整体、目前与长远、环境与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关系,寻求调和这些矛盾的技术手段,规划方法与管理工具。研究的重心是中心的生态系统的实理关系与功能过程。

4-3 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

生态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规划区域的自然生态因子与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的生态的和谐。

生态规划内容是由总体规划及若干个相关的子规划组成,包括系统生态规划与调控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生态规划、人口适宜性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绿地系统建设规划等。

生态建设是在对系统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有系统地、有组织地安排人类相当长时间活动范围与强度的行为,它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以空间合理利用,系统关系协调为目标,使人与人、人与环境、系统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相协调,从而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清洁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生态建设的内容是由系统现实存在的生态问题所决定,涉及到社会、经济、自然等各方面,主要有合理适宜人口容量的确定,土地利用适宜程度的评价,产业结构模式调整与演进,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等。她是在生态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实施生态规划内容的建设性行为,生态规划是生态建设的基础与依据,生态规划的一系列目标设想都通过建设来实现。

5.小城镇的生态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5-1提倡工业过程生态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事实证明,在全球资源短缺的今天,继续走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放弃环境代价而不顾,必将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老路,即先发展后治理;先经济后生态的老路。那是不可持续发展,行不通的。所以只有把工业化与生态化结合起来,推行经济生态化,鼓励发展绿色产业,限制发展有污染的产业,同时减少资源的消耗与资源的浪费,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将生态环境变成一种资源。新型工业是一种保护型工业;资源节约型工业。同时我们应该知道这是一个系统过程,它包括设计及工艺的生态化、工业群落的生态化、工业产品消费的生态化等。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区的综合规划,以排放废物做为规划是否合格为标志,或根据生产的性质,重新布局与规划,做到企业间能够真正地相互利用,以降低治误的成本。

5-2加大对人们的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

借助环境教育;环境法制;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等手段,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与生态的问题的重要性,养成文明的环境行为习惯,从而投身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列中去,开展生态环保的实践,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同时通过环境法制加大对一些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提高实施生态城镇建设规划的积极性。

5-3 科学合理编制城镇的发展规划

任何城镇的发展与设想,最终要通过规划来实现,规划指导着城市发展与建设。规划应该具有前瞻性又要立足与现实,不应仅限于某种理想模式的探讨,更应务实,从城镇的实际出发,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规划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对城镇发展进行合理的布局、节约土地、城镇建设集中、不盲目铺张浪费,同时也应针对

城镇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规划方法,使规划富有弹性,以适应自身的持续发展与区域体系结构的优化调整。

具体可以根据城镇自然资源的分布,人口居住环境、农业产业结构、本身的用地资源与区位优势、按照生态学的原理,调整与优化了乡镇的总体生态布局,使乡镇的生态结构的综合质量与社会行为的相互关系呈现良性循环的新局面。按照生态功能分区规划、生态景观结构规划及生态环境规划等,有效实施生态建设保护规划,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持续改善。

6.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的现代化,建设生态型的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必须的现实问题,当然我们也知道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生态经济、生态城镇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利用、科技投入等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动态开放的系统工程。注意生态,保护生态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历程,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应从系统与整体上把握对工业型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才能真正可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唐建军严力蛟段兆麟 编著 城乡生态环境原理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5

刘康李团胜 编著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 2004.3 王如松 迟计 欧阳志云 编著中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整编合方法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康慕谊 编著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

徐坚 周鸿 编著 城市生态边缘区(带)生态规划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11

上一篇:英语教育培训机构薪资下一篇:给暗恋对象的愚人节整人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