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

2024-10-07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共7篇)

1.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 篇一

课外阅读《签名》题目及答案

阅读《签名》,回答下列问题。签名

在乔治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就是瘸着一条腿走路的,他的一切都平淡无奇。所以,乔治总是想,母亲怎么会和这样的一个人结婚呢?他总觉得,父亲那条瘸腿,带给自己的是耻辱。

一次,市里举行中学生篮球赛。乔治是队里的主力,他找到母亲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母亲能陪他同往。在赛场上,只要看到母亲的目光,他就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母亲笑了,说:“那当然。你就是不说,我和你父亲也会去的。”他听罢摇了摇头,说:“我不是说父亲,我只希望你去。”母亲很是惊奇,问这是为什么。他勉强地笑了笑,说:“我总认为,一个残疾人站在场边,会使得整个气氛变味儿。”母亲叹了一口气,说:“你是嫌弃你的父亲了?”父亲这时正好走过来,说:“这些天我得出差,有什么事,你们商量着去做就行了。”乔治舒了口气,说:“爸爸,祝你一路平安!”父亲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说:“我祝你能赛出好的成绩!”

比赛很快就结束了,乔治所在的队得了冠军,乔治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回家的路上,乔治很是兴奋地说个不停。母亲也很高兴.说:“要是你父亲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一定会放声高歌的。”乔治沉下了脸,说:“妈妈,我们现在不提他好不好?”母亲接受不了他的口气,尖叫起来,说:“你必须要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乔治满不在乎地笑了笑,说:“不为什么,就是不想在这时提到他。”母亲的脸色凝重起来,说:“孩子,这话我本来不想说,可是,我再隐瞒下去,很可能就会仿害到你的父亲。你知道你父亲的腿是怎么瘸的吗?”乔治摇了摇头,说:“我不知道。”母亲说:“那一年你才两岁父亲带你去公园玩儿,在回家的路上,你左奔右跑。忽然,一辆汽车疾驰而来,你父亲为了救你,左腿被碾在了轮下。”乔治顿时呆住了,说:“这怎么可能呢?”母亲说:“这怎么不可能!不过这些年你父亲不让我告诉你罢了。”

两人慢慢地走着。母亲说:“有件事可能你还不知道,你父亲就是布莱特,你最喜欢的作家。”乔治惊讶地蹦了起来说:“你说什么?我不信!”母亲说:“这其实你父亲也不让我告诉你。你不信可以去问你的老师。”乔治把运动服塞在母亲的怀里说“你等着”,就急急地向学校跑去。

老师面对他的疑问,笑了笑,说:“这都是真的,你父亲不让我们透露这些,是怕影响你的成长。但现在你既然知道了,那我就不妨告诉你,你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

乔治激动得不能自已,一阵风地跑回家中,父亲却不在。两天以后父亲回来,一进门,乔治就急不可待地说:“爸爸,我问你一件事。”父亲放下手提包,说:“是不是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摇了摇头,说:“爸爸,我只是想问你一句话。”父亲笑了,说:“别说一句,就是一百句也没问题。”乔治说:“你就是大名鼎晶的布莱特吗?”父亲愣了一下,然后就笑了,说:“孩子,你怎么想起了这个问题?”乔治制止他问下去,说:“你得先回答我。”父亲点了点头,说:“我就是写小说的布莱特。”乔治拿出一本书来,说:“你得先给我签个名吧!”父亲看了他片刻,然后拿起笔来,在扉页写道:“赠乔治,生活其实比什么都重要。布莱特。”然后放下笔,说:“我其实比签名更重要。”然后笑了起来。

多年以后,乔治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当有人让他介绍自己的成功之路时,他就会重复父亲的那句话:生活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1.在文章中老师告诉乔治“你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请仔细阅读全文,说说乔治的父亲有哪些伟大之处?(至少写出三点)

2.乔治参加中学生篮球赛,不想让父亲陪同的原因是什么?

3.听说父亲就是自己最喜欢的作家,乔治问父亲:“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布莱特吗?”父亲回答说:“我就是写小说的布莱特。”请你仔细体味,说说这两句话的不同。

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乔治父亲写下的“生活其实比什么都重要”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1.(1)舍身救儿子。

(2)对儿子慈爱宽容。

(3)关注儿子成长,教子有方。

(4)踏实工作,成就显著。

(5)为人谦逊,淡泊名利(答出任意3点即可)。

2.示例:虚荣心作怪,觉得父亲的瘸腿会让自己丢脸。

3.乔治注重的是父亲的名望;父亲关注的是自己的工作。(意对即可)

4.示例:①踏踏实实的工作比追求名利更重要。

②温馨的亲情比名利更重要。

③平凡孕育伟大。

④生活的过程重于结果。(任选一个即可,意思对即可。)

2.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 篇二

一、阅读文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同学 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 功半 , 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 , 拿到一篇 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 悍的小故 事 ,可采用默 读或散读 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许多同学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

二、圈画文本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同学们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画工作,可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画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同学们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同学们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同学们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画,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2.关注人物,圈画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注意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画;并且针对圈画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

3.关注议论,圈画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圈画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疏通文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用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1.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需要初中同学们掌握的字、词并不特别疑难,只是有些同学会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缺少自信,还未尝试,首先就畏难而退了。实际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理解并非难事。

首先,平时要注意进行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将课内所学的关键实词的含义充分掌握,然后熟练地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如常见的“使”、“为”、“去”、“易”等的几种常用意义要熟记于心,碰到具体语句选择适合的意义。还比如常见的一些通假字,也要了然于胸。

其次,要学会采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单音节词可用多个不同意义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并结合具体语境或前后文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词。

再次,注意文中词性的转换。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的词性,但同学们对此要有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2.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就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要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首先,同学们要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其他还有“乃”、 “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分。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分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试题演练】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回年二十九,发尽白( )

(2)弟子孰为好学 ( )

(3)今也则亡( )

(4)不贰过( )

2.请你选出与下面例句相同句式的一项( )

例句: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A.孔子哭之恸。

B.不幸短命死矣。

C.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D.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4.颜回勤奋好学具体表现在哪方面呢?请用原文回答。

5.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请你写出四个典故名称。

【参考答案】1.(1)全部;全都(2)喜好,爱好 ( 3 ) 通“无” , 没有(4)错误2.C 3.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4.不迁怒,不贰过。5.示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程门立雪。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白了,死得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不识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曩有愚者( )

(2)常于户外县履为志( )

(3)至薄暮,愚者归( )

(4)吾家徙乎( )

2.请你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

A.常于户外县履为志。4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是汝家,何不入?

诲汝知之乎。

C.至薄暮,愚者归。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D.一日出户,及午。

吾日三省吾身。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

4.本文的题目“不识自家”这个成语,请你解释其含义。

5.这篇文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参考答案】1.(1)从前 ( 2 ) 悬挂 ( 3 ) 临近(4)搬迁2.B 3.妻子说 : “你难道 不认识我了?”4.形容极度愚昧,不会灵活转化的人。5.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相信教条,墨守成规。要灵活多变,善于变通,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出门,到了中午,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的时候,他回到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 :“我家搬走了吗?”他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说 :“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蠢的人说:“门口没有挂鞋子 , 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牧童逮狼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谋分捉之( )

(2)相去数十步( )

(3)乃舍此趋彼( )

(4)号抓如前状( )

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

A.狼闻声四顾。

顾野有麦场。

B.相去数十步。

西蜀之去南海。

C. 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绝多生怪柏。

D.乃舍此趋彼。

便舍船,从口入。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4.牧童采用什么方法逮住了小狼?用自己的话回答。

5.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参考答案】1.(1)谋划,商量(2)相距(3)快速跑(4)样子2.B 3. 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4.在树上交替让小狼嚎叫,以至于使母狼在两树间来回奔波,心急气竭而死。5.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而且不要轻易被别人欺骗;要敢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也体现了牧童的残忍和狼的母爱。

译文:有两个牧童进山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打算分别捉它们,两人分别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慌张。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特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琊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选自《后汉书·承宫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 1 ) 乡里徐子 盛明《春秋》经( )

( 2 ) 授诸生数百 人( )

(3)见而欲笞之( )

(4)为人牧猪( )

2.请你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见而欲笞之。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C.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D.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4.阅读文章,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承宫的性格特点。

5.读完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1.(1)懂得(2)所有的(3)用竹鞭打(4)放牧2.C 3.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就精通了这本经书。4.好学、认真、勤奋。5.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想要收获,必须付出;好好学习,珍惜学习机会,等等。

3.文言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篇三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关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给教师的建议》中反复强调,可以说这是该书的一个“主旋律”。寒假中,学校再次组织教师研读《给教师的建议》,我看到,第98条建议《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仍然突出了“阅读”这个主题,可见阅读在苏老教育思想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课题,引导学生去读白话文的文章对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相对容易做到。但让他们对涉及文言文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还有一些难度。文言文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白话文运动的创始人鲁迅、胡适等人都曾经是受到过文言文的滋养的。而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都是文言文,那么多的诗词歌赋,包括四大名著中的很多章节都是文言文的精华。所以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始终是我们初高中的一个难点,因为白话文是我们现在交流的工具,掌握起来相对容易。而作为文化瑰宝的文言文却很难掌握,光文言文的翻译都会难倒一大批学生,令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望而生畏。

而五年级的《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这篇文言文的讲解中我渗透了亮点:(1)文言文的读法,即断句的特点,为什么要这样断句。(2)如何理解文言文。让学生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的心理并且很想知道文言文里面究竟讲了什么内容。人物鲜明的个性特色,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一般,让他们爱读文言文,乐读文言文。

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拓展到课外阅读中去,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这就是我做这个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有兴趣地去学习文言文,有兴趣多读文言文,并由浅入深地去读。这对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也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多加入趣味让他们真正地感知到文言文中美的文气,将古文中的韵律美,文字美从小就灌输到他们的脑海中。何愁中华的文明文化无法去传承。

课外阅读的量和课外阅读的内容能够决定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宽度和广度。由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任重而道远,书籍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灵魂,让幼小的心靈行走于文字铺就的金光大道上是我的梦想。

4.课外文言文阅读 篇四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11宁波)(8分)

①②③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④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

⑤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

⑥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1.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⑴屏人论事(C).A.当门的小墙 B.忍住 C.退避 D.除去 ⑵乃阳吐污头面被褥(D).A.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B.与“阴”相对 C.外露的 D.通“佯”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做题要能联想课内学过的词语,还要结合具体的句意来理解。

2.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2分)

例句:大将军甚爱之

A.怅恨久之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小大之狱 D.宋何罪之有

点拨:例句“大将军甚爱之”中的“之”是代词,A项是音节助词,C项是结构助词“的”,D项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大将军与钱凤商议叛逆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大惊”前有“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这个句子,前面有“逆节之谋”,联系起来就能概括出原因。4.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机智(聪明)、沉着(冷静、镇定)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可以看出王右军的聪明冷静。附译文:

王羲之年纪不到十岁时,大将军非常喜欢他,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帐中睡觉。大将军有一次曾经先起来了,王羲之还没有起来。不一会儿,(王敦的参军)钱凤进来,王敦屏退他人和钱凤讨论事情。都忘了王羲之还在帐子里,他们说起要谋反的计划。这时王羲之醒来,听到他们的谈论之后,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就假装吐口水脏了头脸和被褥,假装睡得很熟。王敦议论事情到了一半才想起王羲之没起床。两人大惊说:“不得不除掉他。”等到打开帐,却见王羲之流口水,于是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王羲之因此得以保全性命。

二、(11温州)(10分)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善回人主意 善:善于、擅长(2)故中辍耳 辍: 停止 ....(3)外皆严装已毕 毕:完成、结束(4)上尝得佳鹞 尝 :曾经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可以由课外联想课内学过的词语,结合原句意思来解释。如“京中有善口技者”“辍耕于垄上”“录毕,走送之”“尝遗余....核舟一”。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抓住重点词(“或”——有时,“逢”——遇到)和句式的特点,做到文从字顺。

7.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意思来作答,魏征奏事久久不止是委婉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而忘记了国家大事。附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比不上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擅于说服劝谏别人。每逢冒犯君主威严当面直言规劝时;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据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适可而止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见到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三、(11台州)(9分)

①②③④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

⑤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⑥不使朝士见!”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②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④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⑤信:传信的人。⑥朝士:朝廷官员。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东阳时始总角(才)(2)再遣信令还(派)..(3)而太傅留之(他,代东阳(或谢朗)).(4)谢公语同坐曰(告诉或“对„„说”).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可以由课外联想课内学过的词语,结合原句意思来解释。如:“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何日遣冯唐”“(村中人)语云”。...9.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3分)

新 妇 少 遭 家 难 一 生 所 寄 唯 在 此 儿 新 妇 少 遭 家 难/ 一生 所 寄/ 唯 在 此 儿。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停顿的把握。可以根据句意来判断,注意提示要求断成三句,即画两下。

10.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2分)⑴新病起;⑵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评分标准:两个要点,答到一点得1分。用自己的话表述意对也可。共2分。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王夫人的话“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和“新病起,体未堪劳”可以知道,谢朗病刚好,还未恢复好,王夫人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儿子身体不会受到伤害。附译文:

支道林和尚去拜访谢安。当时东阳太守谢朗还年幼,病刚好,身体还禁不起劳累,和支道林一起研讨、辩论玄理,终于弄到互相困辱的地步。他母亲王夫人在隔壁房中听见这样,就一再派人叫他进去,可是太傅谢安把他留住。王夫人便只好亲自出来,说:“我早年寡居,一辈子的寄托,只在这孩子身上。”于是流着泪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安告诉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情意很激愤,很值得传诵,可惜没能让朝官听见!”

四、(11嘉兴、舟山)(9分)

阮孝绪传(节选)

①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

②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③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④必至颠覆,闻其笳管,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

⑤覆酱。及晏诛,亲戚咸爲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注释]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王晏:南朝齐尚令。后因贪财专权被杀。③绵纩(kuà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坐:因事入罪。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闻者咸叹异之 异 : 惊异(认为„„奇异)..(2)不服绵纩 服 : 穿 ..(3)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度 : 估计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可以由课外联想课内学过的词语,结合原句意思来解释。“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联系“渔人甚异之”“服”名词用作动词,联系“朝服衣冠”“虽”联系“虽人有百手”“度”联系“孤不度德量力”。

12、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C)(2分).. A.屡至其门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点拨:ABD项都是代词,C项是加强反问语气。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等到王晏被杀,内外亲属都因此很害怕。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诛”“亲戚”。做到文从字顺。

14、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2分)不爱财(不慕富贵);有远见;孝顺。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结合“孝绪一无所纳”“ 孝绪度之必至颠覆”等句子作答。附译文:

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胤之的母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年纪十六岁,父亲去世,不穿丝绵类衣服,即使吃到有味道的蔬菜也要吐出来。表哥王晏富贵显赫,常常到他房内去。孝绪估计他必然会闯祸倒霉,总是避开或躲起来不跟他见面。他曾吃酱,觉得很好吃,问酱从哪儿来,说是从王家弄来的,他便呕吐出来。等到王晏被杀死,他的亲戚都因此很害怕。孝绪说:“虽是亲戚,但不结党,为什么牵连到我们呢?”终于获得赫免。

五、(11陕西)(12分)

①②③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

④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⑤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⑥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5.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点拨:(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有益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C)(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点拨:A项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都是“即使”。C项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来”。D 项都是表转折关系。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善”“恶”“褒”“贬”等词的意思,以意译为主,做到文从字顺。

18.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识治之良才”是明白治国道理的好人才。结合《出师表》中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可知。附译文:

诸葛亮担任宰相,抚恤百姓,揭示法规,精简官职,权事制宜,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事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违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坦诚认罪,传布真情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开释;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杀戮。无论多么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无论多么细的恶行,没有不贬抑的。处理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著重在它的根本,依照官名来要求他尽到实职。对於虚伪造假的人不予录用,最终,全国的百姓,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明白,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道的好人才,和管仲,萧何是同一类的人。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作大将的策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

六、(11成都)(12分)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①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杈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②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侯,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快战:痛快地打一仗。②指王翳:指项王给王翳看。王翳,汉将。1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2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安营扎寨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归属 C.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点拨:(“属”:跟随)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分)译文:即使江东父老怜爱我并拥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大意正确计 2分,落实“怜”的意思计1分)(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分)译文:我听说汉军用千金来悬赏购买我的人头,并给予万户封地,我就送你这个恩惠吧。(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德”的意思计1分)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1)句中注意“怜”“王”的意思,(2)句中注意“邑”“ 若德”的意思,以意译为主,做到文从字顺。21.文中第三段反映了项羽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4分)答:心理:愧对父老乡亲,不愿苟且偷生。(2分)性格特点:勇武与豪放。(2分)(意思相近即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项羽不愿过江是因为他觉得无颜以对江东父老,最后自刎而亡。从这方面就可以分析出他的心理和性格。附译文: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七、(11江西)(10分)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①②杨叶,号“小由基”。能以索持犀牛却行。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③④⑤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积功授青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节选自解缙《太原王传》)【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2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敌 骑 数 千 四 面 集 敌 骑 数 千/ 四 面 集

⑥点拨: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和语感的把握,理解了句意,也就能画出节奏。这句的意思是“几千敌军四面围拢过来”。

2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世忠忧之 忧(以„„为忧,感到担忧)..(2)备悉敌情 备(详细,详尽)..(3)众惧辟易遁去 遁(逃跑)..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忧”是意动用法,“备”联系“前人之述备矣”。“遁”有点难,可以联系“逃遁”这个词来理解。24.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2分)

(士兵们)听说金兵大队人马逼近,惊讶不已,军心动摇。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闻”“ 摇愕”的意思。

25.《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请

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2分)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

点拨:考查侧面描写表现手法。结合“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大呼,声振刀甲”这句可以了解解元武艺超强。

26.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力大无比,本领高强(1分);智勇双全,战功卓著(1分)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能百步穿杨叶”“能以索持犀牛却行”,“积功授青涧都虞侯擢偏将军”“授閤门宣赞舍人”这些句子可以分析出来。

八、(11宜昌)(16分)

南康直节堂记 ◆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②③④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

⑤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节选自《栾城集》)

【注释】①填委:堆放。②循吏:奉公守法。③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④说:同“悦”,喜欢。⑤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27.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②杉之阴 阴(树荫(阴)、阴凉)..③散柯布叶 柯(树枝)④安而不危乎 安(怎么)..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揭”联系“揭竿而起”,“ 柯”联系“横柯上蔽”,“ 安”在课内多次学到,是疑问词。

①28.请在原文中另找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例句: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答句:①府史之所蹲伏 ②而簿书之所填委

点拨:考查“之”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29.请用/为下边的文言句子断句。(2分)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点拨: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和语感的把握,理解了句意,也就能画出节奏。这句的意思是“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 30.翻译下边的文言语句。(2分)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说明:“欲”“直”“折”“乎”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欲”“直”“折”“乎”四个关键词的意思。31.本文由树及人,相映成趣。请用文中的两个字来准确概括杉树与徐君的共同点。(2分)

直节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的理解。文章第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提到“直节”。

32.徐君一生被人所称道的德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摘录原文作答。(2分)(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意用原文作答。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即点到。33.积累链接:荷莲虽小,却也有着与杉树同样的品性。请默写出周敦颐 《爱莲说》中“莲”与“杉”品性相近的四句话(计16个字)。(2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点拨:考查知识的迁移。“杉”品性是直节,《爱莲说》中表现“莲”的句子学生很熟悉,再根据题目括号字数的提示,学生很容易写出来。附译文: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兴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上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

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九、(11南京)(12分)

水仙(清)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①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②③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3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 季节(2)欲购无资想要 ..(3)请已之 停止(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通“返”,返回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时”联系“四时之景”“四时具备”,“欲”在课内是个常用字,“反”是个通假字,课内也常见。

35.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点拨:“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表修饰关系,AC项表并列关系,D项表转折。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1)注意“予”“ 是”的意思。(2)注意“质”的意思。

37.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2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 人”的作用是什么?

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 “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听予质

簪珥购之。”这两句可知我“爱花如命”。家人不能阻止我买花,也可见我“爱花如命”。附译文:

水仙花就是我的命。我有四条命,各自存在于一年的一个时节:春天以水仙、兰花为命,夏天以莲花为命,秋天以秋海棠为命,冬天以蜡梅为命。如果没有这四种花,也就没有我这条命了,如果哪一季缺了这一种花,那就等于夺去了我这一季的命。④水仙花数南京的最好了,我之所以把家安在南京,并不是为了在南京安家,而是为了在水仙的故乡安家。记得丙午年的春天,当时穷困潦倒,无富余钱财过年,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没钱购买。家人说我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我说:难道你们是要夺去我性命么?我宁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的陪伴。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为了看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呆在他乡过年算了?家人劝不过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十、(11无锡)(12分)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牟,然后归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者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蔡非有罪,楚为无道。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曰:“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处也。

38、下列句中的“之”与“楚闻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至之市 C.亲戚畔之 D.怅恨久之 ....点拨:“楚闻之”中的“之”是代词,指这件事,B项动词:到„去;C项代词“他”,D项音节助词。

39、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C)... A.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杀掉,但他在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显得异常冷静。B.“诸侯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

C.伍子胥攻打楚国,既为吴国灭了楚国,又报了杀父之仇,称得上是忠孝两全。D.蔡昭公被放回就立即要攻打楚国,表现了他的草率与莽撞。

点拨:伍子胥本是楚国人,他逃跑到吴国攻打楚国,为吴国灭了楚国,称不上是忠。4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①身干阖闾 身: 亲自 ②被羔裘 被:

通“披” 穿着 ..③天下谁能伐楚乎 伐: 进攻 ④操鞭笞平王之坟 笞: 抽打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被”是通假字,“伐”联系“齐师伐我”。

41、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即拘昭公南郢,三年然后归之。(2分)译:就把蔡昭公拘禁在南郢,一直到三年以后才放他回去。⑵囊瓦者何?楚之相也。(2分)译:囊瓦是什么人?他是楚国的丞之相。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1)“即拘昭公南郢”在“南郢”前省略了介词“于”。(2)注意疑问句式。附译文:

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便挟着弓,亲自冒犯吴王阖闾。阖闾说:“你非常够义气,也非常勇敢。”就准备将替伍子胥报仇。伍子胥说:“不能,诸侯不替一个人报仇。我听说侍奉君主犹如侍奉父亲一样,损耗君主的德行,报杀父之仇,不可以。”这样攻打楚国的计划就暂且搁置。

蔡昭公向南拜见楚平王,穿着羔裘皮衣,囊瓦就向蔡昭公索求羔裘皮衣,蔡昭公不给。于是蔡昭公就被囚禁在南郢,三年以后才被放回去。蔡昭公离开楚国来到黄河边,就举兵,说:“天下谁能够攻打楚国呢?我一定参与!”楚国听说这件事,便派囊瓦兴师讨伐蔡国。蔡昭公听说伍子胥在吴国,便请求伍子胥解救蔡国。伍子胥这时才向吴王阖闾禀报:“蔡昭公向南拜见楚平王,穿着羔裘皮衣,囊瓦就向蔡昭公索求羔裘皮衣,蔡昭公不给。于是蔡昭公就被囚禁在南郢,三年以后才被放回去。蔡昭公离开楚国来到黄河边,就举兵,说:‘天下谁能够攻打楚国呢?我一定参与!’楚国听说这件事,便派囊瓦兴师讨伐蔡国。蔡国并没有罪过,是楚国无道。君王如果有忧虑中国之事意的心思,现在正是时候。”吴王阖闾于是派伍子胥率领部队,解救蔡国并讨伐楚国。这时,楚平王已死了,伍子胥率领六千士卒,握住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说:“从前我父亲没有罪过,你杀了他,如今我要用这种方法还报你!”

5.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篇五

出题者:梁球容审题者:陈艳辉班别:姓名: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故愈老而愈益精妙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①啖粥而读②辄以水沃面..

③食不给④乃至被谗受贬 .

2、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3、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答:

(三)颜回好学《史记》

【原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四)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八年级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出题者:吴玉娟审题者:陈艳辉班别:姓名:

(一)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 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7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有临别赠柳的习俗,一个原因是“柳”谐音“”字。此诗描写的对象是:

2、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6.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篇六

《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A.行拂乱其所为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必先苦其心志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D.人恒过,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小题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明确作者观点,但,“死于安乐”似乎未加论述,你能举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论证么?(2分)

【小题4】孟子认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韩愈《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但是身处逆境的.“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结果是“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或“骈死于槽枥之间”。两者的观点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2分)

答案

【小题1】A(2分)

【小题1】C (2分)

【小题1】例证要点:历史人物;安乐表现;萎靡死亡之结果。(2分)

【小题1】两者的论述的内容中都涉及逆境,孟子着眼于谈论获得成功的主观因素,因而要求不畏艰险,主动发展;韩愈则侧重议论人才成功的外在力量,即伯乐的作用。两者角度不同,因而观点各异。(言之成理即可)(2分)

解析【小题1】A中二者都是“使动用法,使……乱”。

【小题1】A中“说”通“悦”;B中“忍”通“韧”;D中“厝”通“措”。

【小题1】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

7.如何加强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 篇七

【摘 要】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但是,目前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往往集中在现代文,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本文就从加强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出发,探讨加强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以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 课外文言文

课堂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大环境。可如果我们只靠课堂上的那点时间学习文言文,是远远不够的。这正如刘国正所言:“打个比方,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才能如大鹏那样,其翼若垂天之云,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教师除了重视课内文言文学习外,还必须注重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它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思想道德,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继续学习文言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7~9年级)中明确指出:“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对与文言阅读有关的内容,提出如下建议: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长篇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中也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味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味。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且还在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向中学生推荐了以下三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

(1)3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等;

(2)2部古代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

(3)1部剧本:王实甫的《西厢记》(课本和读本中均有节选)。

在新课标推荐的“选修课程举例”中,预设了12项供广大教师选择的“选修课程”,其中与文言文专题阅读有关的,就有8项:唐诗选读、中外戏剧选读、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传记选读、语言文字专题、先秦诸子论著选读、《人间词话》选读、中华文化寻根。这些推荐的选修科目无疑把文言文专题阅读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为文言文专题化阅读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

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作了具体的要求,说明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要从事相当数量的教材外内容的学习。而“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应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出相应的引导和补充。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简单地开列书目让学生去读,还需要教师对文言文读物要有甄别、鉴赏能力,从中选出或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言文课外读物,特别是那些课外文言精品和优秀的古代文化作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这样既巩固和扩大了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成果,保证了课内文言文教学这个“第一战场”的胜利,又为文言文学习开辟了“第二战场”,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沟通,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可利用“国学热”扩大阅读

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越来越渴望通过传统文化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渴望通过解读经典或历史的大众文化产品来补充自己对文化经典的浅薄与匾乏。因此目前社会上就出现了一股“国学热”的热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解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大众文化产品,如动漫、图书、讲座、专题文化节目等,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系列讲史节目。这些大众文化产品把深厚、高端的国学与传统文化经典推到了千万民众的眼前,让国学经典从庙堂走进民间,它们在对国学的推广中起到了特殊的、积极的作用。同样,“国学热”现象和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大众文化产品也必然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起到特殊的、积极的作用。他们用现代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用现代手段对传统文化再表现的文化产品,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等系列讲史节目都非常受中学生青睐,这些产品不仅有表层的视听享受也有对经典作品的深刻理解,打破了学生与作品之间存在着的解读隔膜,同时这些文化产品也是学者把书斋中的思考化作一种现实性的社会力量。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因势利导引入相关的内容,如在教《鸿门宴》可引入王立群读《史记》,让这些学生喜欢的课程资源发挥其资源优势,不再把教学局限在教师个人狭小的阅读空间内,让文言文学习走出只有“教材教参”的单调和枯燥,走向有思想、有认识的丰富和生动,那必能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国学热”也能促使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思考文言文中蕴涵着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明确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

二、可推荐与课内相关的经典读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自己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只要学生在文中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得到了心灵上的震撼,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寻找、接触、品味它们,这样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就会得到巩固和增长。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是盲目的,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太强鉴别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推荐、介绍,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有序、高效。例如:在我们学习《论语》选段,除了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课本中的选段外,教师还要及时向学生推荐并引导课外阅读的主要参考资料。如:《史记·孔子世家》(岳麓书社)、于丹的《〈论语〉心得》(中华书局)、南怀谨的《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来可泓的《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杨树增的《〈论语〉导读》(中华书局)等书籍,且不能仅仅满足于機械熟记《论语》的编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等概括性的文字。学生通过这样的系统阅读,相信在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更高层次的飞跃。

三、可推荐阅读课外文言读物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或推荐课外文言文读物,诸如《古文观止》《聊斋志异》……以及“四书五经”等古典作品。使小小说、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古今笑话、古代小品文等成为学生的最爱。这些短文的篇幅一般只有几十个字,最多是200字。例如,选自《聊斋志异》的小小说《瓶中狐》只有92个字,《孙必振》只有95字,《鸿》只有120字。又如晚唐小品文中,李商隐的《虱赋》,全文只有32字,将“虱”比喻欺贫怕富、凌弱畏强者,写得含蓄隽永,极有韵味。而明代冯梦龙编写的《古今笑史》多收集稗官野史、笔记纵谈,所选篇目大多篇幅精短,故事含蓄蕴藉,咀嚼有味,风趣幽默。在阅读这些经典篇目和精彩篇目时,学生就会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提高他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推介这类作品时应做到:一是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审美水平;二是作品的数量每次不宜太多,不要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成为负担,要让他们感觉到轻松快乐;三是教师要对课外的阅读有一定的了解,要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比如阅读中的困难之处、兴趣所在、阅读进程等等,以便及时调整课外阅读计划。

四、阅读社会生活中的文言材料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从社会生活发掘学习文言文的材料。中国的春联名联、打油诗、歇后语等民间传统文学形式,是学生在社会中会经常遇到的,欣赏这些内容对文言学习也是极有帮助的。如现代中学生多数喜欢流行歌曲,而不少流行歌曲恰巧是根据旧诗词翻作的,如某明星演唱的《涛声依旧》,其歌词的创作显然出自于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意境,只要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完全可以从歌词的角度作出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就使学生对文言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另外,诸如琼瑶的言情小说中古诗词的文学修养,教师亦可适当选择一些,给学生做些定向欣赏,使这些大众文艺形式也能为我们的文言学习服务。所有这些都是极贴近学生生活的文言学习方式,想必学生是乐意接受的,也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课外文言文阅读是课堂文言文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加强课外文言文阅读,让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文言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把精读和博览相结合,这样,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上一篇:德州乡镇工作会表彰十佳创业致富明星下一篇:中学理综教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