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2024-09-08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共12篇)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篇一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反思

1、本课主要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制定探究方案,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同时训练了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教学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设计时间长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生生讨论效率低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2.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篇二

一、重视形象的支撑,展示发生的过程

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把“直观性”作为一项教学原则正式提出后,一直到今天,在实践中还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图片直观教学的优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结合教材的内容,在进行合理重组的基础上,我参阅了多种教参资料,将这节课用一系列的图片加以贯穿。这些图片有的是具有探索性的,结论是没有经过论证的;有的是验证性的,是按照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设计的。见下图。

实践表明,尽管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能力,但是,我们的教学过程不能漠视形象性的地位,高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从形象开始的,逐渐的走向分析、综合。

二、关注问题教学,凸显研究重点

“水至清则无鱼。”一节课,教师过于主动,学生往往就没有问题欲望,这节课的价值就值得我们怀疑。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利用图示,多维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教学的重点部分得到了放大和重视,在一问一答及师生的共同讨论中得出一些结论及观点。具体过程如下:在讲解图(1)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观察图(2),找出图(2)与图(1)的差别——图(2)纸盒上开了一个小孔。再引导学生得出小孔的作用为:形成单侧光照。胚芽鞘的生活情况如何——弯向光源生长。这就是植物的向光性,通过比较图(1)和图(2),得出产生向光性的外因为单侧光照。再讲解图(3)的实验及结果,图(3)跟图(2)外界条件相同,但图(3)的胚芽鞘尖端被切去,则胚芽鞘就没有了向光性,可见,胚芽鞘尖端是产生向光性的内因。那么,是否具有了胚芽鞘尖端及单侧光照就一定能产生向光性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4)和图(5)的条件有什么不同?结果又有什么不同?通过分析比较,可见,只有尖端受到单侧光照才能产生向光性。从而得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这一结论,认识到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只有外因同内因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事物发生变化即产生向光性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法的观念,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那么,尖端在向光性生长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呢?科学家有时需要异想天开,有人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与向光性有关,如何验证这一设想呢?见图(6)及图(7),讲解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为什么必须做图(7)这个实验,才能排除琼指块本身是不会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从而通过事实证明,出现图(6)的实验结果,是由于琼指块放置了尖端的缘故而产生的,从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某种物质。学生们认识到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和精确性,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研究精神。

三、走向拓展延伸,倡导发现学习

一项调查显示,优秀教师在下课前喜欢问学生:你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普通教师则喜欢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不同的提问方式,反映了教学观念的差异。教学是什么?不是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习的过程就是旧的问题不断解决,新的问题陆续出现的过程。

那么,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是什么呢?这种物质对人类有用吗?我让学生课后调查研究,下节课讨论。大家经过资料检索发现,直至1934年,荷兰的郭葛小组首先从植物的组织中找到了这种物质,经化学分析,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从1880年达尔文首先提出植物的向光性问题到1934年,经历了几代科学家五十多年的研究,最终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地解决。还有的学生发现,吲哚乙酸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促进甜菜种子发芽,增加块根产量和含糖量,促进水稻秧苗生根,增加秋海棠的雌花数量等。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苦性和持久性,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协作才能成功。

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篇三

关键词:生长素;向光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55-02

一、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第三章的第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向性运动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本节课的重点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难点是“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指导部分学生排练“穿越时空的科研”情景剧。

1、创设情镜 激发兴趣

部分学生上台表演“穿越时空的科研”情景剧,分别请不同学生扮演“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说明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欲望。

2、发现问题 总结规律

通过对“穿越时空的科研”情景剧的观看,指导学生发现科学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刺激(达尔文)、该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詹森)、弯曲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拜尔)、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即“生长素”(温特)。另外得出: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以下一段、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尖端以下一段。随后,通过对生长素知识的总结,得出植物激素的概念,指出生长素与生长激素的区别。

3、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生长素产生、运输、分布”的相关知识点。

应用导学案给出以下探究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多种观点。

探究问题一: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为何会弯向光源生长?

探究问题二:除了单侧光外还会有哪些因素会导致植物弯曲生长?原因是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选出学生代表表达观点。通过笔者的教学经验,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一学生会得出以下几个观点:①单侧光会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会移动到背光侧,生长素又从胚芽鞘尖端运输到尖端以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少,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背光侧长的快于向光侧,故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②光照会使生长素分解,向光侧的生长素受光照影响被分解的多,长的慢,故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③光照会使某种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多于背光侧,向光侧长得慢,故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此处学生激烈地表达不同观点,会有对自己观点的支持和对其他观点的质疑,例如有学生对观点②③提出质疑,如果②③成立,那么植物白天都会接受光照,难道植物白天不生长了吗?课堂学习氛围达到高潮)。

4、知识迁移 情感升华

对于以上学生得出的结论,到底哪些是正确的,哪一个又是主流思想。教师展示出以下实验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例1:某研究性课题小组的同学对植物生长素非常有研究兴趣,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单侧光使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

(1)某同学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时,进行了示意图一所示的实验,你从实验中获得的结论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向光侧移动到背光侧,试分析获得这一结论的理由图中向光侧的生长素若被分解,则图乙植物将弯向光源生长。

由此指导学生得出观点①正确,对于观点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8页小字部分,鼓励学生们想要把大自然中的奥秘(所有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搞清楚,还需要同学们坚持不懈的探索,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再一次突破。

教师及时用习题巩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2:以下A1、a1、A2、a2、A3、a3为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实验支架上放置一段时间后(如图一),取下琼脂块以此放在不同的去尖端的胚芽鞘切口的左侧(如图二),请预测以下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的程度。

答案: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弯曲生长③向小孔弯曲生长④向心弯曲生长

5、提出质疑 引出新知

基于以上知识点的探究与学习,教师提出问题,横放的植物由于受重力影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出现以下弯曲生长的情况,为何对根和茎的弯曲情况不相同呢(根向下,茎向上)。

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对下一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进行预习,找出答案。

四、教学反思

4.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篇四

本节课其实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科学家抽象的实验通过一幅幅图片很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通过一幅幅的对比,一点一点的得出结论,一步一步的得出结果。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道路的曲折艰难。同时利用flash动画演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向光性。

由于这节课理论性偏强,在我设计的时候也把重心放在教师讲解,因此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这堂课在对科学史分析的时候,总的体现出讲得偏多,在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总结这一块,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在这一方面我争取在以后的课上多多尝试让学生唱主角的教学模式,进而锻炼自己作为教师的引导、总结能力。

2、有效地引导问题提得不够。虽然在讲述其他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的时候,我尝试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我提的问题还没有提到点子上,中间缺少一些过渡性的语言,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想到正确答案。表面上提出了问题,但实际没有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回答,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因此,在问题的设置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植物的生长教案 篇五

1.让幼儿认真观察和认识植物的形态特征,大胆想象植物生长的情景。

2.让幼儿知道植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并让幼儿练习用直线表现植物的根、茎、叶。并进行线和形的排列表现。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图画纸、白板笔、植物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小朋友们好,你们抖擞见过哪些植物呢?(让幼儿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知道的植物。)

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植物,小朋友仔细观察,看和你见过的一样吗?

2.通过观察,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叶子有什么形状?”

“怎样长在茎上?”

3.通过讨论,启发幼儿想象力。

作画引导:A、植物是怎样从土中长出来的?

教师小结:种子在土壤里发芽,由下向上长,在长长的茎上长出许多叶子,叶子分左右两边长在茎上。

B、在一片植物里,它们长得是不是一般高,一个样子呢?

教师小结:实际上植物生长有快有慢,因此是高高低低的,有的茎粗些,有的茎细些,有的植物长得直直的,有的植物长得弯弯曲曲的。

C、植物结出果实是什么样子的?它长在植物的什么部位?

教师小结:有的长在植物上面,有的长在植物叶子下面。

4.今天,我们一起来画一排植物.请小朋友根据自己见过的或想象的植物把它的茎、根、叶画出来。

5.教师鼓励幼儿大胆作画,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画的好的可以当面点评,与幼儿一起分享,激发其他幼儿的作画兴趣。

6.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则可引导幼儿通过启发和联想,让幼儿在画中添加土壤、水分、阳光、、、

6.生物教案-植物根的生长 篇六

相信大家都被屏幕上的这幅图片吸引了,这是一株长在路边的苹果树,但是这些红红的果实可不是我们要看的重点,大家可以数一数,看看苹果树的枝条有所少呢?是不是最多也就十多根啊!但是如果把苹果树地下部分的根挖出来看,你会发现,根的分支多达50000多条,为树枝的5000多倍!

接下来看到的这幅图片看上去很普通是吧,它叫骆驼刺,是一种生长在荒漠里的植物,可以看到,地面以上的部分还不足一米,现在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这是骆驼刺的根系,又粗又长,可以伸到地面以下15米之多!

这就是骆驼刺完整植株的示意图,上下对比非常的强烈吧!如果大家还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的话,老师再介绍一种植物,黑麦,一株小小的黑麦有大约1400万条根,占地225平方米,相当于两间这样的多媒体教室!

听完了老师的介绍,看过了这么多图片,相信大家都充满了好奇。你们有些什么想法或者问题吗?都可以大胆的提出来。

老师也总结出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1、根有些什么结构?2、植物的根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3、根为什么会生长得这样旺盛?特别是骆驼刺和黑麦,他们的根简直可以用惊人来形容?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一同来进入一个新内容的学习,第二节 植物根的生长。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影片,这是快速播放中的根的生长。可以看到,土壤中的根不断地长长,长到一定的程度便伸出分支,形成庞大的根系。所有的植物那些深埋于土壤中的根都是这样生长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一个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这一节要达到的目标,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个部分的主要功能。2、描述植物根生长的原因。

在这个目标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根尖,上个礼拜老师布置探究实验的时候就简单的介绍了,根尖,顾名思义就是根的尖端。相信大家都很好地完成实验了!实验结果也都记录下来了吧!

我们再简单地来介绍一下这个实验过程,取一些培养出根的种子,一部分种子去掉根尖,也就是实验内容的第一项,另一部分保留有根尖,但是其他条件保持一直,然后培养这些根,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看根是怎样变化的。我要请几位同学来说说看你们的实验结果。。。。。。(询问种的什么种子,两种不同处理的结果分别是什么),大家使用不同的种子做实验,都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去除根尖的种子,它的根不再伸长,而保留有根尖的种子它的根继续伸长。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根尖对植物根的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什么去掉根尖以后就不再生长了?是不是根尖上有些什么特殊的结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根尖的形态结构。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颗已经萌发出根的谷类种子的图片,在这里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不记得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外界条件,必要条件(书上55页)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而外界条件(书57页)是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大家一定要记住了!现在这颗种子具备了所有的条件,开始萌发,首先冲破种皮生长出来的就是根,而图中从根的尖端一直到长有绒毛的这一段我们把它称之为根尖。大家现在仔细地观察这幅图片,你能看到根尖的一些什么结构呢?(注意观察的顺序)

首先,最尖端的地方,有一个透明的、像帽子一样的结构,套在前面,我们把这一段叫作根冠,冠,顾名思义就是帽子。而上端还有一段非常明显的,大家都能看到,长出了许许多多的绒毛,这些绒毛由于生长在根上,所以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根毛,当根毛形成,就表示这些细胞成熟了,因此我们把这一段称之为成熟区。而在成熟区与根冠之间还有一部分,从外部看没有什么特殊结构了。可是根尖就是这样简单地分成三个部分吗?现在还不能确定,所以我们要把根尖切开来,看一看它的内部结构。

这幅图片就是一个根尖的模式图,左边是完整的外部结构,右边表示了根尖的内部细胞的形态结构。最下面的这一部分是刚才大家已经观察到了的,像帽子一样的,叫什么名字呢?。。。。。。根冠的细胞有些什么特点呢?从细胞大小,形状以及排列上来看。。。。。。。这就是根冠细胞的特点,在书上61页的表格下面的那一段有这样一句话,大家把它画记下来。再来看,最上面的这一段,叫什么名字啊?还记得吗?。。。。。。成熟区表面的细胞向外突出于是便形成了根毛,所以成熟区又可以称之为根毛区。这个区的细胞有什么特点呢?谁能够总结出来?。。。。。。在根冠与成熟区之间的这样一段,从外部看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大家看看右边细胞的特点,是不是非常的长啊?而且从下往上,越来越长,所以我们给它取名为伸长区。伸长区细胞的特点很明显,细胞体积较大,呈长方形。其实除了这三个部分以外,根尖内部还暗藏玄机,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看这样一个区域,也就是被根冠包围的部分,它的细胞特点是。。。。。。排列紧密,细胞核大,细胞质比较少,还记不记得以前学过的,植物的主要组织,这些特点符合哪个组织啊?没错,正是分生组织,它分布于植物的茎尖和根尖处,而在根尖中的分生组织被根冠包围着,我们把这一部分称为分生区。到此为止,根尖的基本结构我们就全部了解了,从下至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以及成熟区。这几个区的名称和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大家一定要牢牢的`记住。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根尖的模式图片,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根尖在显微镜下是个什么样子。现在看到的是根尖的横切面,知不知道是哪个区的横切面啊?看看最外圈的细胞,有向外突出的什么结构?。。。。。。所以这是成熟区的横切面的图。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回顾每个区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老师呆会儿要提问地啊!接下来看到的是纵切的各个区。最尖端的根冠,根冠包围着分生区,由于分生区很小,所以又称为生长点。再往上是呈长方形的伸长区,而且很明显,伸长区的细胞从下往上越来越长。最上面的是成熟区,向外伸出了许多根毛。

影片放完了,相信大家也应该认识根的结构了,我们就做个小练习检验一下,这是让大家连线,把左边细胞的特点与右边四个区的名称对应起来。

看来大家都已经掌握了根尖这四个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了,我们都知道,结构与功能都是对应的,所以,根尖的各个部分也都具有不同的功能。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根尖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还是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首先看根冠,随着根不断的向下生长,根难免要受到磨损,所以根冠就像建筑工人戴的安全帽一样,起着什么作用啊?(保护)可是随着根的生长,根冠不断的磨损,那根冠会不会越来越少,最后消失呢?(不会)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分生区的细胞不断的分裂,补充磨损掉的根冠,所以,分生区的功能就是分裂形成新的细胞。分生区一方面分裂补充受损的根冠,另一方面还会补充上面的伸长区细胞,而伸长区的细胞不断的伸长,对根有什么作用啊?(增加根的长度) 对的,所以伸长区的功能就是增加根尖的长度。而最上面的一个部分,成熟区,大家能够分析得出它有什么功能吗?(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为什么是吸收水分无机盐呢?我知道书上有原话,你们只要照着念出来就可以了,但是我要你们能够自己分析出原因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成熟区的表面形成根毛,那么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是增大还是变小了呢?。。。。。。很明显的是变大了对不对。所以说,根毛增加了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这样,就像伸出了无数只手,来抓取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增强了根的吸收功能,所以,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区域。而根尖各个区域的作用组合起来就共同完成了根的功能,而根尖以上的部分形成了中空管状的输导组织,将根尖吸收的水分,无机盐向上运输,给植物的各个部分。现在注意了,听老师说这样一句话,你们看对不对:根里的输导组织将根吸收的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向上运输,给植物的各个部分。这句话对不对?。。。。。。错了啊,有机物是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根只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尖各个部分的主要功能大家都了解了,那现在能不能分析得出根具有什么功能呢?大家看到书上60页的第一句话,一起读一遍,植物体的根,预备起。。。。。。前面几个都很好理解,而贮藏的功能是怎么回事呢?平时吃的红薯,胡萝卜白萝卜的根非常膨大,储藏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说这些根具有贮藏的功能。

而植物的根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吸收,大量的吸收水分无机盐,植物体才能生长得很好。如同刚才看到的这棵苹果树,生长得这样的茂盛,大家才能吃到甜甜的苹果,但是这棵苹果树在最初的时候也是从一粒种子萌发形成的,种子里的胚根和胚芽分别发育形成了植物的根和地上部分的茎和叶。胚根胚芽都只有那么一点点,可是经过相同时间的生长却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老师介绍了,根的数量是枝条的5000多倍,根生长得如此之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植物根的生长。通过之前的探究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根尖对根的生长有主要影响,但是具体是根尖的哪个部位呢?书上61页有这样一个探究实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实验过程。

首先是在根尖上画上等距离的若干条线,距离一般是两毫米,然后让根充分地生长,过一段时间再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线段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很明显,这一段之间的距离拉长得最多,而这一段对应于根尖的哪一个部分呢?刚才学过的。。。。。。对,伸长区,伸长区部分的线段之间的距离明显地拉长得最多!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根尖的伸长区生长最快,导致了根的伸长。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伸长区的细胞的来源是哪里啊?。。。。。刚才说了,分生区细胞的功能是不断分裂形成新的细胞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flash,这个分裂的过程完整地体现了分生区细胞分裂,补充伸长区,伸长区的细胞再不断的伸长,增加了根的长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植物根生长的原因主要是哪两个啊?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生长。大家注意到没有,根的生长的这两个原因也就是之前学习的根尖这两个区的功能。老师反复强调了这两点,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了啊!

到此为止,这节课的内容就已经学习完了,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最开始提出的那几个问题啊?现在是不是都能够回答出来了呢?掌握好了这几个问题,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达到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两个思考题,稍微有点难度的,第一题,根尖的四个部分是互不连续的吗?怎么来看这个问题呢?之前我们学习了根尖的四个区,每个区的细胞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态结构,行使不同的功能,所以说根尖的四个部分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相互没有关系,老师说的有道理吗?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一点,老师提示一下,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来分析看看。。。。。根冠包围着分生区,而分生区细胞分裂,一方面补充了受损的根冠,另一方面又向上提供伸长区的细胞,而伸长区细胞不断长长,到了一定程度即长出根毛后便形成了成熟区,能够大量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说,从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看,根尖都是一个整体,是逐渐过渡的,没有严格的界限来区分,而我们人为的将根尖分成四个区就是为了便于大家的学习和理解。记住了吗?

再来看第二题,为什么移栽植物一般要带土?就像这个图片一样。老师提示一下,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而且主要是依靠成熟区的根毛,而根毛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受损。刚移栽的植物非常虚弱,如果不好好的保护根毛的话,植物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容易萎蔫,所以,为了保护根毛,在移栽植物的时候一般要带土。

7.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篇七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活动过程

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

★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蚂蚁。

★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

(1)纸湿了。

(2)泥土里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气泡。

(2)泥土中有空气。

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

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

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

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

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注意事项

1、幼儿取泥土包入卫生纸中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选取较湿润的土。这样,纸湿的效果较明显。

2、幼儿向三杯土浇水时,水不宜多,以防水从杯口溢出流到盘中,影响观察。

活动拓展

启发幼儿观察、探索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需求。

8.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篇八

本单元共8课,大致分为3个部分。

第1~2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和“种植凤仙花”,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在实际种植中体会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

第3~7课“种子长出了根”“茎和叶”“凤仙花开花了”“果实和种子”与“种子的传播”,追随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按照植物长出新器官的顺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第8课“凤仙花的一生”,是对凤仙花一生生长变化的总结,也是对整个单元学生亲历的科学实践过程的总结。

植物会长高、长大,许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开花结果,这样一些事实,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但还不曾去深入地探究。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学生本身就对植物世界充满好奇,美丽的凤仙花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大多数学生的种植经验不足,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教师要给予关注和指导,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种植成就感,为接下来对植物的研究奠定基础。

1.根据教情,与其他单元的教学交叉进行。凤仙花的生长受气温、降雨、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师在进行“种植凤仙花”探究活动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季节特点调整教学进程;另外一方面,凤仙花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教师可按具体生长情况做适当调整,如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穿插到第二、三单元中间,以保证合理、有序地完成本学期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2.根据学情,督促、帮辅、激励等适时跟进。凤仙花生长周期约为150~240天,周期较长,学生在观察凤仙花生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教学间隔过长,学生遗忘作业;意外状况频出,学生难以坚持;作业本身难度高,学生易受挫;评价、激励不当,学生无动力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定期提醒、督促学生观察凤仙花;鼓励学生出现意外状况时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不要轻易放弃;作业按照难度分层布置,为学生进步提供“脚手架”;前置激励计划,适时跟进。

第1课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教材P2~3)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植物的种子多种多样,不同植物的种子颜色、大小、形状等各不相同。

2.知道种子都有种皮和胚,有些植物种子中有胚乳。

3.知道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幼苗是由胚发育来的,大部分绿色开花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用解剖的方法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

3.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种子的内部结构特征。

4.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种子内部结构的共同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种子内部结构产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种子是人类的主要粮食资源,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植物的种子,知道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难点: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知道种子内部每部分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蚕豆种子、浸泡过的蚕豆种子、花生等其他植物种子、放大镜、镊子、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种子萌发的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聚焦

1.提问:

(教学提示:出示蚕豆、花生、玉米等不同植物种子的图片。)这些是什么?(预设:蚕豆、花生、玉米……)

2.讲解:大家的回答都正确,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叫作种子。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3.提问:在春天,把这些种子播种到土里会怎么样?(预设:会发芽;会长大;会慢慢长成一棵新的植物;……)

4.揭题:小小的种子为什么可以发育成全新的植物?这和它的形态与结构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种子的奥秘。(板书: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设计意图】认识种子之前,首先让学生知道种子属于植物体的器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种子与新植物体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种子结构特征的欲望。

种子:种子植物所特有的器官,由雌蕊子房内的胚珠发育形成,包括种皮和胚。有的种子内部有胚乳。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

1.提问:这些种子都一样吗?(预设:不一样。)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这些种子的外部形态呢?(预设: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

2.活动:给学生分组发放蚕豆、花生、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用眼、鼻、手等感觉器官从颜色、形状、大小、气味、表面光滑程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

3.追问:蚕豆种子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预设:棕褐色或青绿色,肾形,表面光滑且硬。)花生种子呢?(预设:浅红色,椭圆形,光滑且硬。)凤仙花种子呢?(预设:黑褐色,椭圆形,粗糙且硬。)

4.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探索二: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1.过渡:种子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发育成植物,它们的内部结构有什么奥秘吗?

2.活动:引导学生猜测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将自己的猜测以简图形式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3.提问:大家的猜测各不相同,那种子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教学提示:给每个小组发一粒干蚕豆、一粒用水浸泡至膨胀的蚕豆、一张白纸和一个放大镜。)大家认为怎样观察能更方便地比较这两粒蚕豆呢?(预设:将白纸对折,把两粒蚕豆分别放在对折线两侧进行观察。)

4.追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它们外面都有“皮”包裹着;“皮”上都有一块像伤疤一样的斑痕;浸泡过的蚕豆膨胀了;……)

5.讲解:大家观察到的种子外层的皮叫作种皮,具有保护种子的作用;疤痕样的部分叫作种脐。

6.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7.交流: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各组的观察记录,相互交流各自的发现。

8.讲解:蚕豆种子里有两片“豆瓣”,叫作子叶,其内部储存着丰富的营养物质,能为种子萌发提供所需的养分。子叶的连接处上面尖尖的结构叫作胚根,会发育成植物的根;下面小齿状的结构叫作胚芽,会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连接胚芽和胚根的部分叫作胚轴。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共同组成了植物的胚。

探索三:观察更多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1.过渡:我们刚才观察的是蚕豆种子,那么其他种子的内部结构会是怎样的呢?(教学提示:出示玉米、花生等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图。)

2.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预设:花生种子和蚕豆种子的内部结构相似,都有两片子叶;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这些种子都有种皮和胚;……)

3.小结:虽然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内部结构都基本相同,一般都有种皮和胚的结构。

通过猜测、绘图、解剖等途径,观察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初步理解胚可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

研讨汇报

种皮:种子外层的皮,一般由胚珠的珠被发育形成,具有保护胚的作用。

拓展与小结

1.小结:植物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种皮保护种子,胚能发育成新植株,其中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提供营养。

2.拓展:种子除了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还能用于艺术创作呢!(教学提示:课件出示种子贴画,并播放制作视频。)你们学会了吗?请在课后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创作一幅种子贴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身边更多的植物种子,做种子贴画是将科学学习拓展.到艺术领域,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更多植物种子的兴趣,丰富学生对种子多样性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激发学生对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和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已有认知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第三题。

三、选择题。

1.下列图片中,绿豆种子是()。

4.干瘪(biě)的蚕豆种子的种皮是很难剥离的,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这样就能轻松分离得到完整的种皮和胚。

A.用水浸泡一天B.用小刀割开C.用手撕开

5.下列种子的结构中,对种子起保护作用的是()。

A.胚根B.种皮C.胚芽

参考答案

9.植物的发现作文 篇九

在前几个星期,我们家买了一盆仙人掌,我便趁这个机会好好的观察了一番。

那盆仙人掌里还有一棵芦荟,仙人掌有三棵。正当我看着我家的仙人掌时,心里不禁产生了许多疑惑。因为我家的那盆仙人掌有所不同。它看上去是仙人球和仙人掌的结合版上面是一个仙人球,下面是仙人掌,看上去是柱子形的如果横着看有点像三角形,可它的身上没有刺。我估计这是仙人掌中的一类吧。可为什么我家的仙人掌会是这样的呢?别人家的仙人掌里面就像是一片大叶子,身上长满了刺,就是这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几个小问号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转啊转。我便不由自主的去问了妈妈 。妈妈说:这盆仙人掌一定是嫁接的。嫁接?这个词语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我便去问妈妈什么叫做嫁接。因为我的好奇心不由得让我打破砂锅问到底。妈妈的回答不让我满意,说的模模糊糊,而且一点也不清楚。后来我到电脑上查了一下资料,原来嫁接就是把一株植物的细胞融合到另一株植物上。相当于是把一株植物移植到另一株的植物上。嫁接之后植物的抗病能力会大大的增强。我还在一篇作文上看到给桃树嫁接会让桃子变得更加甜,味道更好。

从这次的观察中,我又知道了嫁接这一门技术。

10.《植物生长素》说课稿 篇十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是在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和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基于对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和调节,并与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本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这为进一步学习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说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又是怎样的呢?它与动物的调节方式又有什么区别?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

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并且在学习孟德尔豌豆实验时,又学习了“假说演绎法”,已经有了基本的生物学科素养,小组合作意识较强,所以对于本节课“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的四个实验的设计,以及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都能很好地理解。但对于实验的设计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要着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多媒体出示:向日葵图片。

讨论:

(1)图中向日葵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向日葵生长方向的改变?

向日葵会朝向太阳生长,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现象。其他植物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多媒体展示更多图片。师生共同总结出向光性的概念。

向光性: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那么,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光性的现象呢?单侧光是如何引起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达尔文一起“思考”,与詹森,拜尔同感“刺激”,随温特揭示生长素的奥秘。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公,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环境和条件。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人分别阐述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和结论,教师适时给予总结。

1、达尔文的实验(19世纪末)

19世纪的时候,达尔文就已经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的问题。他用金丝雀虉草进行了简单的实验。

多媒体出示:

学生发言:在单侧光照射下,实验一:生长,向光弯曲;实验二:不生长,不弯曲;实验三:直立生长,不弯曲;实验四:生长,向光弯曲。

设疑:

(1)实验一与实验二对照,说明了什么?

(2)实验一与实验三对照,说明了什么?

(3)实验一与实验四对照,说明了什么?

(4)你觉得达尔文的实验设计,遵循了什么原则?

师生总结: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过渡】但这毕竟是达尔文的设想,要想证实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它会引起背光面生长快呢?它真的可以向下传递吗?就需要达尔文之后的其他科学家进一步研究。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詹森的实验设计。

2、詹森的实验(1910)

多媒体出示:

教师:詹森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发言: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

你觉得这个实验需要补充吗?

学生思考。教师展示云母片的图片。

【过渡】达尔文的实验,我们设想产生了某种影响;詹森的实验,证明确实产生了某种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那么,为什么影响传递到下面,就会引起胚芽鞘的弯曲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感受拜尔的实验方案。

3、拜尔的实验(1914)

多媒体出示:

教师:拜尔的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拜尔为什么要将尖端放置在左侧或右侧?拜尔的实验是如何体现对照的?

学生发言:避免单侧光照射对结果造成影响。

学生发言:由实验可以看出,将尖端切下,放置在左侧,胚芽鞘会向右弯曲;放置在右侧,会向左弯曲。我们小组推断,尖端放置在左侧时,影响顺着左侧向下传递,导致左侧分布多,右侧分布少,就向右弯曲;反之,尖端放置在右侧,影响顺着右侧向下传递,导致右侧分布多,左侧分布少,就向左弯曲。

师生总结: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造成的。

学生发言:拜尔的实验体现了相互对照。

【过渡】根据上述几个实验,科学家推测:“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那么,这个推断成立吗?让我们来领略温特的实验过程。

4、温特的实验(1928)

多媒体出示:

学生发言:由实验可以看出,放置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侧,会使其向右弯曲;反之,没放置过尖端的琼脂块,不会产生这样的作用。

教师设疑:大家觉得温特的实验严谨吗?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师生总结: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它命名为生长素。

5、生长素研究的后续进展

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即IAA(吲哚乙酸)。

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后来又分离出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如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小结】: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教室设疑:为什么单侧光照射下,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是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了,还是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呢?

展示实验设计,证明是由于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了。

教师:至此,我们终于弄清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人类每一次的科学发现,都经历了科学家一步一步的研究,最终所有科学家的成果汇总才使科学前进了一大步。现在,仍有很多问题人类还不清楚,也许将来,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就会

为科学发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过渡】: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下,除生长素外,植物体还有哪些激素?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6、植物激素

多媒体展示: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的共同特点:

(1)植物体内产生

(2)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3)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4)微量

(5)有机物

【过渡】:学习了以上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8,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有关内容。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请同学阅读课本后回答:

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哪里?

2、生长素是如何运输的?

3、生长素一般分布在哪里?

学生发言:

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极性运输(由上到下)幼嫩组织 属于主动运输

非极性运输 成熟组织

3、集中于生长旺盛的部位

例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茎的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回顾】:我们本节课的内容就学习到这里。下面请四位同学扮演科学家,帮我们再一次重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四位同学在讲台上扮演科学家,进行表演:

“达尔文”说:我设想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 “影响”;

“詹森”说:我初步证明了“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向下面传递;

“拜尔”说:我初步证明,由于“影响”在下段分布不均匀,才造成了弯曲;

“温特”说:我进一步证明了尖端产生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至此,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教师:宣布下课,课后请同学们自主学习P49的“技能训练栏目”,并思考有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发现过程

(1)达尔文 推测:产生了影响

(2)鲍森·詹森 证实:影响可以向下传递

(3)拜尔 证实:影响分布不均匀

推测:影响是化学物质

(4)温特 证实:影响是化学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七、教学反思

在讲授本节时,以向日葵作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原因的欲望为动力,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后小组讨论,得出答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随着一步步揭示真相,学生参与了科学研究的历程,体会了科学发现的不易,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1.我的植物发现作文 篇十一

我的植物发现作文一:我的植物发现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见一望无际的沙漠。突然看见几个仙人掌,我脑子里出现了两个问题1、仙人掌问什么能在沙漠中生存2、仙人掌的刺有什么作用。

我跑过去问爸爸,爸爸说:你自己去找答案。于是我买来仙人掌自己观察10天了,我还是一无所获。妈妈走过来说:你怎么不查查书?这个提议让我眼前一亮。

我找到百科全书,哦原来仙人掌问什么能在沙漠中生存是因为沙漠中气候炎热,雨水稀少。昼夜温差大,许多植物都不能在这里生长。仙人掌所以能在沙漠中生存,一是它的根很深地扎在沙地里,吸收水份二是它的茎秆变成肉质里可以储存大量水分。三是将叶子退化成针状,减少水分蒸发,所以它们能在沙漠中生存。

仙人掌的刺有什么作用是因为仙人掌的刺是仙人掌叶片退化而成,它可以保护植物不被草食动物吃掉,另外还能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如果下雨,它还能不停地吸收雨水。

我的植物发现作文二:我对植物的发现

我发现了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也就是这些小发现使我的生活免于单调。在我生日那天,爸爸送我一盆深绿色的兰花,我爱不释手。这盆兰花的形状特别稀奇,就像一只小鸟似的停在花盆里,我非常喜欢这盆兰花,天天给它浇水,像宠物似的关心它。一天中午,天气非常闷热,火辣辣的太阳在蒸发着大地。兰花也被晒得垂着脑袋,无精打采。我赶紧把它搬进客厅凉快凉快。忽然,我惊奇地发现:兰花叶子的颜色变深了!难道,植物对外界有感觉?它也有喜怒哀乐?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我擦亮了一根火柴,想用火苗去刺激它,看它有什么反映,就在我划着火柴的一瞬间,兰花的颜色突然变浅了,而且出现了一些深色的小斑点。燃烧的火柴还没接触植物,兰花的叶子就已经摆动了一下。这是兰花在作用警戒。我差点被这个奇迹惊呆了,高兴地叫了起来:原来植物真有思想!之后,我放了一些轻音乐,想要兰花提起精神,长得更好。兰花果然又慢慢抬起了头,好像忘记了刚才被太阳晒的遭遇。以后,我一定要根据兰花的喜怒哀乐,让它长得更好!晚上,我在电话里向爸爸诉说了这一发现,爸爸笑着告诉我:其实,每一株植物都有它的喜怒哀乐,它跟人类一样,如果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它的思想就会产生恐惧。相反,如果你给它放一些轻音乐,它也会快乐,促进它生长。听了爸爸的解释,我更多地了解了植物的性格。虽然,我这个发现并不是很大,但我以后还要继续努力观察周围的事物,因为里面将会有无数值得深入了解的未知之迷,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揭晓。

我的植物发现作文三:我对植物的发现

世界上的花有好多种,比如:广玉兰、月季花、玫瑰花、梅花、菊花、君子兰、茶花等等。但是,开花最多,颜色最丰富的花要属太阳花了。俗话说的好:好花不常开。太阳花也是好花,有红的、黄的、白的、紫红的、深红的、橘黄的太阳花的花瓣是单层的,形状像梅花,花芯上有红色有黑细丝上带黄点。太阳花的茎长长的,细细的,软软的,弯弯曲曲。它的枝干很细,叶子很密集,花开的挺多。

太阳花只有在见到太阳时才开花,每天太阳从东方徐徐升起时,太阳花们就争先恐后地张开它们的一张张笑脸。微风吹去,太阳花摇头晃脑似乎在念诗,又似乎向行人点头。太阳花的花骨朵儿是红色的,形状有黄豆般的大小。和其它的花骨朵不同,短短的、圆圆的。

太阳花的花籽是由几片小叶子而围成的。花籽像芝麻般的大,小花籽熟了后,散落在大地爷爷的怀抱中,经过阳光和雨露的滋润,第二年就能生长并开放出更加漂亮的太阳花了。

太阳花的生命力十分旺盛,她尽情地吮吸着蓝天奶奶赐于她的甘露,她贪婪地吸收着大地爷爷的营养。太阳花在大地爷爷和蓝天奶奶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把祖国装扮的更加美丽,让美丽的大自然锦上添花。

太阳花到了晚上就像玩了一天的孩童,疲倦而又欣慰地进入甜美的梦乡。

喇叭花也是好花,它早开晚败,它和太阳花似乎是一对好姐妹,它们约定好了一起开放、一起进入甜美的梦乡,从不早开、早败,一起装点着这美丽的大自然。它们无私的奉献自己,从不要求祖国的回报和人们的赞赏

太阳花虽然没有玫瑰的高贵,菊花的芬芳,广玉兰的纯洁高雅,梅花的香气,但是太阳花却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爱太阳花,爱它那顽强而又旺盛的生命力,我更爱它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的植物发现作文四:我的发现神奇的植物

今天,我去阳台上喂蛐蛐儿,呀,花盆里的泥土都裂开了。于是,我拿来喷水壶浇水。一不小心,壶盖掉了,正好落在含羞草的叶子上。这下含羞草一定回压死了!我急忙去拾壶盖。呀!含羞草的叶子都垂下来了,显得无精打采,像是奄奄一息了。

我闯祸了,这可怎么办?要知道,这可是妈妈心爱之物。不好了!不好了!我奔进房间,不由分的说,拉着妈妈出来看。妈妈一看,笑着说:哈哈,你上含羞草的当啦!我迷惑不解地问:这是什么回事啊?你自己去查书吧,我还在忙着呢!妈妈找个借口就推托掉了。哎,真没办法!不过今天我非得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于是,我来到书房开始查看,找到了,找到了!我乐坏了!原来在含羞草叶片的基部,有一个充满水分的叶枕。当你用手去触摸草时,叶子振动了,叶枕下部细胞里的水分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出去。于是,叶枕下部像泄了气的足球似的,叶柄也就下垂,合拢了。我还知道,含羞草可以预报天气,在阴雨天气即将来临时,由于空气潮湿,小飞虫飞不高,碰撞含羞草的机会就大了,因此含羞草不再端庄大方而是变得羞羞答答了。啊!原来是这么回事,含羞草并没有死啊!我长长地舒了口气,不禁深深地感叹:原来;植物是这么神气呀!

同学们,用你们明亮的眼睛,用你们聪慧的大脑,相信你们也能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我的植物发现作文五:我发现了植物也会运动

有一天,我在我家后面发现了三株向日葵,于是就把它们移回家种在了盆里,准备认真观察。

过了两个月,向日葵开花了,但我一直没有发现向日葵有什么动作。又过了几天,我忽然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朝着太阳,为了证实一下,我决定做一个实验。我把向日葵的花盘移到背对太阳的位置。到了第二天,我发现向日葵的花盘还是面对着太阳。

真奇怪,花盆又没有动过,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查了资料,在《小学生观察日记》中找到了答案:向日葵的花盘可以像人的头一样转动,太阳在哪边,花盘就对着哪边。

解开了向日葵运动的秘密,我心里非常高兴。我又想: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植物,难道就只有向日葵会运动吗?带着这个问题,我查了很多资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本书中看到,有一种叫含羞草的植物,如果用手触碰它,它就会把自己的叶子卷起来。

我决定去找含羞草看看。有一次回到老家,我终于见到了含羞草。确实如书中所说,只要我用手轻轻一碰,它就会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一样,把自己的叶子卷起来,真好玩。它为什么会自动卷起叶子呢?我左看右看都没找出其中的奥妙。

于是,回到家后,我马上又查阅了有关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含羞草的叶柄基部有个鼓鼓的薄壁细胞组织叶枕,里面充满了水,你用手一碰含羞草,叶子受到振动,叶枕下部的细胞里的水分就立即向上部和两侧流去。于是叶子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放松下来。这样,叶子就卷起来了。含羞草的运动方式可真有趣啊。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植物的世界,解开更多的奥秘吧!

我的植物发现作文六:我发现了植物也睡觉

人和动物会睡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没有什么好希奇的,可植物睡觉你听说过吗?这可是我的新发现呢!

去年,我在老家找来几棵捕蝇草移植到我家的花盆里,夏天时,蚊子大大减少了。除了学习,我的业余时间都在养护这棵草!为了对它表示感谢,我为它专门制作了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家(花盆),精心的侍候的。一个晚上,我睡不着,起来看书,无意中发现那棵捕蝇草瘫成了一堆泥,盘在一起像是枯萎了。我为此大哭了一场。第二天起来一看,嘿!捕蝇草像是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正专心致志地捉蚊子呢!我高兴得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一边跑一边叫。事情过后,我并不这样就罢休,下决心要查个水落石出。又一个黄昏,我来到花盆前开始观察。快到5点的时候,捕蝇草的叶子慢慢垂了下来,把它的大嘴巴合想来。到了7点的时候捕蝇草的茎开始软了下来,慢慢地盘在了一起。我又看了看别的植物,它们也是同病相怜。是什么原因导致植物入睡的呢?我几乎把《十万个为什么》翻烂了,才找到答案:原来,植物的这种随昼夜的亮暗周期而变化的运动形式,是由于夜晚到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性运动,又称为感夜运动或睡眠运动。许多植物都具有这种特性,白天迎着朝阳舒展,一到晚上就成对地合拢起来。

12.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篇十二

活动目标:

1、关心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2、关注新技术在常见蔬菜培植中的运用。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尝试通过动作和色彩来感知美、创造美。

活动准备:

幼儿种植实物、照片、记录表、录像

活动过程:

一、交流种植植物的方法:

1、前一段时间我们在自然角里种了大蒜和洋葱,小朋友们都非常关心这些植物,为植物做了许多的事情,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种这些植物的?

2、幼儿自由交流介绍

预设:

(1)容器的情况:大蒜和洋葱需要适宜的容器(实物和照片结合)

a、(幼)可以用可乐瓶种洋葱,把洋葱架起来再放入水,这样洋葱的根就能往下生长了。(可能追问:问什么要架起来,有什么作用)它的根就能很好的吸收养料了(动脑筋)

追问:洋葱除了可以种在水里,还可能种在哪里呢?

b、种在土里的容器,下面要打个洞,这样浇水太多可以从洞里流出来,大蒜不会烂掉。

小结:原来植物可以种在水里,也可以种在泥土里。你们是用什么工具来种的呢?

(2)使用工具情况,各种工具的名称和不同用途(照片)

a、(幼)我是用钉耙把土耙松种下大蒜的,我天天都去浇水现在大蒜都长高了。钉耙是用来刨土的,可以把泥土弄松,方便我们种植植物。

b、(幼)我是用铲子扒土种下大蒜的。(合作)追问:你是用大铲子还是小铲子,它们用起来有什么不一样?(根据幼儿回答情况)

(幼)大铲子可以挖很多的土,小铲子只能挖一点点的土。

追问:你们觉得用大铲子方便还是用小铲子方便?(大的地方需要大铲子,自然角的盆子小,用小铲子方便。)

小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作用,适合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了工具的帮助让我们种植更方便。

二、交流分享植物生长的情况:

1、小朋友们这么关心我们的自然角中植物的生长,还做了记录呢。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2、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用多种形式:幼儿介绍、问小朋友等)(照片、观察记录、实物)

a、(幼)我发现洋葱先长根然后再长叶子。(观察的真仔细)(图画式记录)(也可请别的幼儿解读)追问:还有什么植物也是这样呢?

b、(幼)我发现洋葱的根比大蒜的根长。(照片式记录、幼儿的比较)洋葱的根有 长、大蒜的根有 长。(多种记录方法)(小棒、尺)

师:是吗?我来比比看,真的,5厘米比2厘米长,有3厘米呢。(根据具体情况)

c、(幼)我发现种在土里的大蒜,浇水的长的很好,不浇水的就死掉了。(幼儿绘画做品)

师:原来植物的生长需要水。

d、放在水里的洋葱生长比较快,但是没有营养很快就会长得不好了。

师:那有什么办法呢?(加营养液、怎么加的)(会用量杯,学会看刻度了%26#8226;%26#8226;%26#8226;)

师:原来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

e、没有阳光照射,洋葱发芽后叶子是黄黄的。

提升:光合作用。(找资料)

小结:小朋友本领真大,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和营养,这样这些植物才能生长的好。那么除了这些,你们发现植物的生长还有什么秘密?

f、(幼)我发现放在暖棚里的洋葱和大蒜比放在阳台上的长得快。

师:这是为什么呢?

(师):暖棚的温度比外面高,我们天天都测量温度,水里都结冰了很冷-1度,暖棚里温度也能保持5度,这样就能保持植物生长的温度了,那你们在哪里还看到过暖棚?

(照片和观察记录)(坚持性)(合作搭暖棚?)

三、观看录像:

(1)花匠伯伯是怎样搭建暖棚的?(无声、背景音乐录像)师和幼儿边看边交流怎么搭的。

师;为什么要搭双层暖棚?

师:是这样吗?让我们听听花匠伯伯是怎么说的?

(2)花匠介绍。

(3)师:我有个问题,到了晚上太阳下山了,天气很冷,暖棚里的温度就下降了。你想设计怎样的暖棚可以一直保持暖棚里的温度?

小朋友相互讨论,简单交流(搭双层、放小电珠、加热等)

(4)师:你们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在材料箱中投放了很多材料,我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我们自然角的植物在冬天也能生长得很好。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够成熟,缺乏连贯性;孩子们安静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仍需加强等等。总之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争取做得更好。

上一篇:义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标语下一篇:谈谈对幼儿园绘画教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