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思考

2024-11-16

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思考(通用9篇)

1.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思考 篇一

对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思考

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案件防范水平,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贯彻“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省联社成立以来,对构筑风险防范长效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内控风险防范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发生的部分案件来看,仍存在制度执行不力、内控制度不落实和对基层机构管控不到位现象。笔者结合检查调研情况及工作实际,从分析制度因素入手,提出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建议和看法。制约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因素 部分农村信用社合规文化建设滞后。一是部分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业务素质不高。部分会计主管、信贷专管员是从过去的内勤主任、信贷主任转换而来,新生力量、业务骨干较少,会计主管、信贷专管员人选的选择余地不大,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的只能降低标准任用,造成了会计主管、信贷专管员配备先天不足。二是对内控管理作用的错误认知。有些联社的决策者对内控管理的作用重视不足,没有将内控制度作为规范和约束经营行为的手段,片面强调以业绩论英雄,忽视内控制度的执行,甚至把业务发展与加强监督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强化内控管理会增大经营成本、影响工作效率、制约业务发展,致使部分联社内部管理让位于业务发展,内控管理松弛。三是对内控管理建设的错误认知。有的管理者把内部控制的建设仅仅理解为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单纯地认为只要做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履行了内控职责,忽视了内部控制是一种在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机制,已有的制度仍停留在墙上贴、嘴上说。四是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大多数会计人员在实践中仍停留在做到“账证、账账相符”等规章制度要求的表面,未随着业务内容的复杂化,风险因素的增加,提高对风险的认识。五是合规文化建设滞后。部分基层信用社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的现象仍然存在,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的问题仍较突出,部分联社即使违规操作行为少些,也是处于一种“被动合规”的状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治理现代化的产物,是一个涵盖内容全面的体系,包括操作制度与治理制度、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与人员分工三个部分。一是制定工作制度与治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制度在操作上有缺陷,缺少上下沟通,上级联社在制定一些新制度时没有充分考虑下级联社情况,缺少必要的调研程序;下级联社对新制度调研、征求意见不认真对待,具体情况不及时向上级联社反映,上级联社不了解。部分县级联社未根据上级联社规章制度以及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联社内控制度,以致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滞后性。如新系统已经上线,但相关制度尚未完善,运作上带有盲目性。有的旧制度已无法执行与兑现,出现制度“白条”现象。由于权限过度上收,县级联社在制度管理上有弱化倾向,在工作制度的落实上,不少县级联社未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制定内控治理制度,有的直接将上级联社规章制度、内控制度作为本单位的内控制度;有的操作制度不细化,个别环节管理上出现制度真空。二是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落实到岗位环节不协调。部分县级联社存在着岗位职责不清、责任模糊等问题,具体业务中,经常按管理人员理解或按习惯进行操作,一旦违规,岗位之间互相推诿。三是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不一致。控制制度内容过于简单且相互之间的衔接协调不够,甚至存在前后不

一、相互矛盾的情况。有些制度过于概括和条文化,难以为具体流程提供实际指导;有些制度偏重于强调责任,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有些缺乏必要的、经常性的检查,使一些基本制约最终难以有效落实。内控制度体制存在缺陷。一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上级职能部门对下级部门或单位负有监督、指导、检查的职责,在内控制度建设上也不例外,且职能部门对条线业务和工作比较熟悉,对制度规定和岗位分工的原则要求比较了解。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职能部门在内控制度方面参与不够,有时出于部门利益和自我保护意识,职能部门在内控制度建设时会有所保留,很难做到将具体业务管理要求完全转化为严格规范的内控制度。这种保护往往导致内控管理上的部门制约环节的不足。二是自律监管效率不高。部门自律监管是各级联社内控管理的主要方式,但存在业务监管条块割裂、监管资源分散严重问题。由于各项业务分属不同部门,各部门的监管人员仅对所处部门负责,条块分割降低了监管效率。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对基层联社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多数侧重于业务经营指标,而与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的联系不够紧密,往往是出现了重大风险或已造成资金损失时才给予处罚或者在考核时“一票否决”。有的由于对干部的内控管理水平缺乏刚性考核,对个人业绩的评价缺少内控能力的硬约束,导致人们对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默然视之、麻木不仁,久而久之必将形成风险隐患。

制度执行力有待提高。一是制度执行随意性。部分员工纪律制度观念淡薄,业务操作中不能严格按规章制度和流程操作,以习惯代替制度。二是制度执行上的盲从性。有的员工或是碍于情面而违规操作,或是按照上级要求、暗示而不敢按章办事,以服从代替制度,从而导致如审贷分离等内控制度被扭曲而失去应有的约束力,致使信贷风险加大。三是硬制度、软执行现象普遍存在。工作中,普遍存在制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如 “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屡禁不止,屡查屡犯,越权放贷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真正的审贷分离制度。四是监管与查处未落到实处。部分信用社主任忙于日常事务,即使到营业室检查业务,也是走马观花,只看报表,不查账据;只听汇报,不作调查;只盘钱,不盘人,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部分联社的内部检查监督部门、内审部门未能切实履行职责,致使一些违章违纪和风险隐患等问题虽经多次检查仍未被发现。有的甚至对严重违规问题视而不见或隐瞒不报,客观上助长了一些人肆无忌惮地违规违纪。有的信用社在问题暴露之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查明原因,进行纠正,而是隐瞒不报,搞“内部消化”。

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不够明晰和统一。目前,内控制度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内控制度执行程度如何衡量、实施内控保障应具备哪些条件等,还缺少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规定。内控制度大都由职能部门依据自身所经办的业务特点来制定,措施出台实施前缺乏充分的论证。内控制度在部门与部门间缺少责任制约关系,各部门在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标准的掌握上不统一。各基层单位由于对各职能部门所制定的内控制度理解程度不同,执行程度和效果也相差较大。

信息系统对内控管理支持不足。一是缺乏统一的跟踪式信息反馈渠道。如信贷决策和信贷管理中出现了问题和风险的苗头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反馈,常常是风险形成了,造成了资金损失才被发现,错失了补救良机。二是缺乏统一的现代化内控信息交流方式,有的基层单位对决策管理制定的内控信息向上反馈不够及时、全面,使得决策层不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疏漏。

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建议

增强内控意识、营造内控环境、培育合规文化。一是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增强内控意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长期以来固化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充分认识到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没有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的内部环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效益,切实摆正加快发展与风险控制的位置,正确处理业务经营与坚守制度的关系,确保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让信用社管理者与员工理解贯彻执行内控制度法规的意义,清楚不遵循制度后的应有惩罚,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树立“内部控制不是内控制度的简单组合,而是业务经营过程的有机组成”的理念,使全体员工明白内控制度的落实寓于业务经营之中的道理;注重道德约束,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培养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使员工对内部控制有自觉认同感。三是培育合规文化,推进合规风险管理。让合规意识深入人心,形成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的工作氛围。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准确理解监管意图,实现由“被动合规”向“主动合规”的转变,形成内部合规与外部监管的良性互动。坚持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与培育合规文化并重的原则,推动合规文化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

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范操作流程,提升制度执行力。一是树立动态管理的理念,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制度制定要必须合乎客观实际,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动态时效性。随着业务的变化、工作重点的更替转移以及时间的变迁等及时调整、修订、补充和完善相关的内控制度,使内控建设紧跟形势和业务发展需要。要摒弃静止不变的旧观念,把内部控制看成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如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投入使用后,一些以前是业务风险点的环节,就有可能不成为风险环节,而以前不是风险点的环节,新系统上机后,就有可能成为新的风险环节,这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并逐步建立新的内控制度。二是规范制度和操作规程,强化控制活动。业务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是信用社内控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围绕既定的经营方针、发展目标,在审批、授权、核实、监督、控制、资产保全和责任分工等方面,强化控制活动,把制度、规程通过检查、考核、奖罚等措施,落实到位,发挥控制的作用。三是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业绩考核体系,把内控建设和风险防范作为信用社各级分支机构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经营绩效考核。把内控和防风险能力作为衡量各级联社负责人和相关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和潜质的重要内容。对内控不力,检查不力,风险防范不力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通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建立内控评价管理办法,保证内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一是遵循国家的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明确制度建设评价标准。遵循“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既要具有完整性和有机结合性,又要以“有效控制”为原则,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有效监测分析、有效控制各项经营活动。二是严格制度执行评价标准。根据内控环境、内控风险识别、内控活动的有效性、内控信息的交流反馈等内容制定符合农村信用社实际的评价标准。三是严格内控制度保障评价标准。建立和设置适时跟踪评价反馈内控情况的渠道和工作程序以及组织保障措施。

2.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思考 篇二

一、当前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 我国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其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 其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也表现出集约式管理, 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

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整个管理系统的基础, 不仅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监控及执行功能, 而且还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载体。对于科学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应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进而制定科学的组织结构。然而, 在实际的结构中, 国有企业并没有根据自身规模、文化、发展阶段及团队素质等实际情况, 同时联合外部环境等, 制定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结构。

2、缺乏完善的激励及约束机制。

从当前来看, 国有企业内部往往缺乏动态及合理的考核及评估, 同时也没有完善的激励及约束机制。正是因为缺乏完善的约束及激励机制, 进而导致企业内部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严肃性, 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内部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及预测, 最终不利于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管理。

3、内控监督弱化。

国有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涉及到生产销售部门、纪检部门及生产销售部门等, 这些部门往往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加上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的认识不够全面, 片面的认为采取内部控制管理仅仅是对自己财务工作的管理及监督, 相应的导致了财务内控制定的积极性不高, 其内控工作的监督职能相对弱化, 最终难以确保财务内控监督的正常及顺利进行。

4、会计信息失真。

部分国有企业财务内部的会计工作相对较为混乱, 如乱开发票、设置小金库等, 致使国有资产不清, 统计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 影响后期的财务判断;此外, 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也没有进行严格控制, 甚至出现转移费用等现象, 一些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有待提升, 从中瓜分国有财产, 内部控制制度很难落实, 进而缺乏有效的约束力。

二、如何完善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措施

鉴于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 特提出以下内控管理措施:

1、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应有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 才能够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责任。只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才能够对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牵制及制衡, 如可加强财务管理活动的资产管理、会计核算及资金控制等, 同时与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 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应对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程序进行严格规范管理, 对各项职责进行明确划分, 对财务审批程序进行严格控制, 最终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2、加强风险控制。

所有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都会存在风险国有企业也不例外, 为此, 为了有效避免国有企业存在的风险, 应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对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做好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分阶段管理, 相应的做好预先工作, 进而适应多变的市场特点。另外, 在国有企业内部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做好相应的预算支出计划, 其预算计划的落实应与实际工作相符合, 依靠动态的考核体系, 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促进财务内控管理水平, 最终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内部监督。

要想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就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 以经营部门为重点, 加大对应收的账目的管理, 将专项清理与案件查处相结合起来, 切实将监管落到实处, 提高企业的监督力度;其次, 以资金为重点, 抓好对重大投资的科学决策, 弄清大额资金的流动方向, 对银行贷款进行有效监督;最后落实廉政建设, 尤其是加强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在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的基础之上, 加强主管部门对财务领导的责任。尤其是对群众反映较大并且出现明显违规的人员, 应及时实施诫勉谈话, 责令其改正。对于违法乱纪的人员, 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免职、解聘或者调岗的处分, 切实将做好资金的监管工作。

4、加强资金管理流程。

资金管理流程关系到资金的合理利用, 因此, 必须控制好资金的管理流程。首先, 进行全方位管理根据企业项目的概算, 制定年度预算,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按照企业预算来执行, 对于超过预算的部分应通过领导集体讨论制定相应的措施;其次, 加强领导的审批监督, 强化关键环节的管理。对资金支付的方式以及真实性进行严格的监督, 从根源上杜绝虚假之处以及多付错支现象;坚持责权统一、注重效率的原则, 合理分配经费, 明确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岗位人员的责任, 形成多层次以及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再次, 加强封闭式管理。主要包括:落实会计出纳、审核以及付款等, 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对于每月办理的结账应加强其监督, 对于借款以及拨款程序进行严格审批, 避免出现超预算现象。最后, 对每一笔资金的支出, 财务部门都应认真核对, 保证资金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 防止资金支付风险。

三、结束语

伴随着国企的深化改革, 政企的分开, 特别是竞争逐渐激烈我国国有企业在保证自主经营的前提之下, 需要依靠完善内部控制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使其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此, 在今后的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上应从以上措施着手,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

摘要: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作为国有企业所有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完善其管理措施, 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阐述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现状, 然后重点探讨其完善国有企业采取内控管理措施, 以望对后期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婵.如何完善国有企业财务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财经界, 2012, (14) :158-159.

[2]陈蓉.我国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环境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J].新财经 (理论版) , 2012, (7) :226-227.

3.对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资产监管

一、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财政体制改革和转变财政职能的要求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实行部门预算的基础。现行的部门预算实行的是零基预算编制方法,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资金的分配不尽合理,由此必然会产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正是弥补这一不足的有效方式。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可以为政府采购提供更详实的依据,也有利于对财政支出绩效的监管和效益评价。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深化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需要

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事业单位的改革更加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因此,研究制定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迫在眉睫,需要财政部门、资产使用单位提高认识、通力配合、落实措施,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做好国有资产管理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重点是企业占有的经营性资产,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国家预算制度的改革,有相当多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转入经营性领域,相当多的全额单位将转为差额单位或自收自支单位,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使用效果和效益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资产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没有专职的资产管理人员。二是存在多头管理资产的现象。三是极个别单位甚至认为所有资产都在单位存放使用,反正没人拿走,归谁使用、怎样使用、使用情况如何不清楚。四是对单位的应收款项催还不够及时,部分应收款拖延时间太长,几乎形成了呆账。

(二)资产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缺乏应有的监管机制。主要表现:在购置环节,少数单位对所购资产缺乏全面系统的可行性论证,部门只要需要就购置,造成了少部分资产配置不够合理。在使用环节,资产管理部门按要求购置资产后,对资产如何管理、使用、资产损毁承担什么责任等明确不够,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在处置环节,少部分单位的资产已经报废了,但没有及时作账务处理,使得单位的可使用资产总量不实,影响单位资产的合理配置。在很多单位尚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管理监管制度。

(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的最明显表现是资产的闲置现象,这些闲置的资产大到价值几十万的机器设备,小到几千元的仪器,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极大浪费。另一个情况是资产配置不合理。各单位对于争取到的资金既使超过实际需要也想办法全部使用完,突击花费以避免财政资金被收回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一是管理不善导致的资产流失。单位资产管理的重点往往放在争取财政资金,争取过购置资产上,在资产的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造成资产的流失。二是购买处置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由于监管力度不够,部分单位为了牟取私利,没有按照资产管理的规定进行资产的处置,资产大量流失。三是账外资产的存在引起的资产流失。账外资产是事业单位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正逐步成为单位的小金库或者变为私人牟利的手段。

三、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资产管理意识

要进一步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的意识,具体而言要树立以下观念:一是市场意识,要以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来看待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竞争意识,各级事业单位应当树立竞争观念,以竞争为动力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三是效益意识,各级事业单位要增强效益意识,提高各项经费投入的使用效果,要向管理要效益,提高各项投入的产出。

(二)强化监督,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管应以外部监管即财政为主导的监管为主导,将资产管理与财政预算、集中支付、绩效考核等相结合,强化资产管理的监督和服务,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应科学制定具体的制度、政策、准、操作规范,将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预算、资金、财务管理监督相结合,通过责任分解和监督强化不同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由粗放化向精细化方向转变。要完善资产的监督和检查制度。资产监管的各项制度要落实到实处,还要依赖于健全的资产内部控制监督制度。

(三)提高国有资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通过所有权的集中化管理,所有权应集中于出资人即各级政府,改变目前那种由财政资金拨付到单位后转化为实物资产,该资产则为使用单位终极所有的现状。在制度上硬化所有者对使用者的制约。通过使用权的动态化管理。全力打造行政事业单位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网,大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收支的预算化管理。降低国有资产闲置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严控事业单位的资产进出

一是严格管理事业单位资产的进入情况。二对事业单位的资产出口也要严格的管理。5.深化改革,促进相关制度的完善

要完善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资产配置标准执行,规范资产的购置和使用。完善单位资产采购制度,加强资产采购的法律制度建设,提高资产管理的整体效果。深化单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现了对资金管理从预算到拨付、使用、清算的全程控制。强化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将收支两条线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和财政集中收付制度结合起来,强化财政、物价按部门对执收执罚部门的监管和审批,规范各单位的收费情况。

参考文献:

[1]刍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财会通讯:理财篇,2008,(2).

[2]侯文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J].新西部(下半月),2010,(4).

[3]郭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 2008,(6).

4.内控-资产管理 篇四

固定资产验收

固定资产处置

固定资产采购

判断题(共1题)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确保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等符合使用要求。()错误

正确

单项选择题(共5题)存货的保管于下列哪项职务是不相容的()。存货的请购

存货的采购

存货的验收

存货的会计记录 与固定投资预算的编制岗位不相容的岗位是()。固定资产处置

固定资产验收

固定资产采购

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审批对于重大的无形资产处置,企业应当怎样确定处置价格()。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确定

随便处置

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

同购买者商议 固定资产非正常报废不需要做的是()。追查非正常报废责任人

估计出售价值

提出报废申请

注明报废理由 参与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分析、评价各种投资方案的部门是()。固定资产主管部门

财务部门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

固定资产操作者

判断题(共5题)企业采购需求应当与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具有必要性和经济性。()错误

正确 7 企业应区分无形资产不同的处置方式,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错误

正确 企业可以采用招标等方式确定保险人,降低资产损失风险,防范资产投保舞弊。()正确

错误 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已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正确

错误 经办人在职责范围内,可以违背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固定资产业务。()错误

正确

第8号——资产管理

单项选择题

1、无形资产处置的负责部门是(独立于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

2、与无形资产投资预算编制不相容的岗位是(无形资产投资预算的审批)。

3、存货的保管于下列哪项职务是不相容的(存货的会计记录)。

4、存货积压或短缺,可能导致的风险不包括(缺乏竞争力)。

5、与固定投资预算的编制岗位不相容的岗位是(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审批)。

6、企业通过进一步加工取得的存货在控制成本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加工成本)。

7、对于重大的无形资产处置,企业应当怎样确定处置价格(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

8、存货的保管于下列哪项职务是不相容的(存货的会计记录)

9、参与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分析、评价各种投资方案的部门是(财务部门)。

10、固定资产非正常报废不需要做的是(追查非正常报废责任人)。

11、存货归口分级管理的主要部门是(财务管理部门)。判断题

1、企业采购需求应当与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具有必要性和经济性。(正确)

2、企业可以采用招标等方式确定保险人,降低资产损失风险,防范资产投保舞弊。(正确)

3、存货跌价准备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正确)

4、企业不应当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直接接触技术资料等无形资产。(错误)。

5、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已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正确)

6、经办人在职责范围内,可以违背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固定资产业务。(错误)

7、存货的请购与审批可以由同一人担任。(错误)

8、企业应区分无形资产不同的处置方式,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正确)

9、企业不应当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直接接触技术资料等无形资产。(错误)

5.对完善我国出入境管理制度的思考 篇五

一、我国出入境管理制度的现状

我国出入境管理所遵循的法律依据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两大类。国内法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通过的法律; 国务院制定、批准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公安部、外交部单独或会同国务院有关部委发布的部门规章,地方人民政府规章。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出入境专门法律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补充规定》 等; 国务院制定或批准的出入境管理专门法规主要有: 《中国公民因私事往来香港地区或澳门地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 等; 公安部与其它相关部委联合制定的 《因私出入境中介活动管理办法》、《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外派劳务人员出国手续办法》 等等。这些法律法规都是出入境主管机关行政执法的具体法律依据。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等诸多法律也同样适用于出入境管理领域。国际法是国家涉外行政管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我国缔结或加入的国际公约,如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等; 我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领事条约》 及我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的协定以及国际惯例。目前,我国的出入境管理机关在国内为公安部、公安部授权的地方公安机关、外交部和外交部授权的地方外事部门; 在国外,为中国驻外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领事机关或者外交部授权的其他驻外机关。依照法律规定,上述的中国驻外机关负责颁发中国公民在国外申请护照、证件和外国人申请来华的入境、过境签证; 外交部和地方外事部门负责颁发因公务出境的中国公民所使用的护照,负责外国驻中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领事机关成员以及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其他外国人入境后的管理; 交通部港务监督局或港务监督局授权的港务监督负责颁发海员出境使用的海员证。公安机关是我国出入境管理机关中担负任务最重、管理范围最广的。全国公安出入境管的机构设置与职责分工分别是: 在公安部设置出入境管理局,主管全国的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设出入境管理处(局)、负责本地区的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 绝大多数的地市和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县级公安机关也成立了出入境管理专门机构,具体执行出入境各项任务。地方各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的指导,同时接受同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各级公安出入境管理机关的主要任务有: 公安部和经授权的地方公安机关依法管理外国人入出境、过境、居留等事务,受理、审批加入、退出、恢复中国国籍的申请; 公安部授权的口岸签证机关办理外国人入境签证; 口岸的边防检查站负责查验所有中外公民的出入境证件、行李物品、交通工具及载运的货物,对交通工具进行监护,对口岸限定区进行警戒; 各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根据各自权限受理、审批、颁发外国人办理签证、居留证的申请,受理、审批、颁发中国公民使用的因私护照、内地居民赴港澳地区通行证件以及大陆居民赴台通行证件,查处外国人、中国公民违反出入境管理法律法规的案件和事件。

6.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思考 篇六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从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断壮大,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村官规范化管理,是各级组织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目前大学生村官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具体表现在下面几点:

一、管理制度缺失。一是大学生村官成了乡镇和农村的“边缘人”。从政策规定来看,大学生村官由乡镇管理,最终目的是服务农村。由于大学生村官的身份特殊,虽属所在乡镇管理,但乡镇既不能以一名普通乡镇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又不能以一名农村干部去对待;对于村级组织来说,大学生村官与驻村干部没什么区别,都是乡镇派来的,不属于村干部的管理范围。因此,导致了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出现空档,使他们成了游离在乡镇和农村的“边缘人”。二是政府部门为锻炼大学生村官,抽调其到政府部门协助工作。大大缩短了在村级服务的时间,造成了大学生村官难以真正融入到村。

二是监督制度缺失,大学生村官成了工作和生活的“自由人”。对大学生村官是否坚守岗位、是否深入一线、其作 用是否得到发挥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效监督是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认识、促进工作落实的必要手段。现实中,虽然明确了管理的主体部门,但没有明确监督的主体部门,究竟该由哪一级部门负责监督,没有明确提出来。从而导致了一些大学生村官形成了懒散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出现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挫伤了优秀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性。

三、激励机制缺乏。对大学生村官入党、充实到村主要领导岗位、落实工资福利待遇、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方面,要么没有明确的优惠政策,要么有政策难以落实,导致他们总有后顾之忧,从而缺乏在农村工作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针对上述现象,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近年来选聘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官的工作实践,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完善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

一、实行市镇村三级联管。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管理

1、市级管理要加强。市委组织部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的牵头工作,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在宏观管理上要制定出具体的管理、考核办法;要确保大学生村官各项生活待遇的落实;要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 议、信息反馈、下乡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详细了解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具体表现,经常保持与乡镇及村级干部的联系,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和工作动态;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实绩档案,及时收集他们在每个阶段的工作表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乡镇管理要到位。乡镇党委是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体,要切实关注大学生村官,以关心促管理。乡镇党委书记要高度重视,直接负责,帮助他们树立扎根基层的恒心、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实现理想的信心;分管领导和包村干部要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子,因人而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干、帮学计划。工作上,要手把手地教给他们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方法;生活上,要关心他们的衣食冷暖。同时,还要建立明确具体的学习、工作、请销假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交流经验,寻找不足,增进感情,提高工作效率。

3、村级管理要具体。农村党支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负有直接的责任,要确保大学生村官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工作成绩、工作作风、出勤情况要全面掌握,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帮助、积极引导,要看到他们的发展潜力;对他们的工作要有明确分工,有计划地给他们下一些“硬任务”,安排一些“疑难事”,让他们在磨练中增长才干;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鼓励他们干事创业,有条件的还要支持他们从事领办、创办农产品生 产、加工、销售的各类经济实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建立健全机制,确保对大学生村官管理落到实处

1、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市、乡、村三级要坚持不懈地做好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制定出具体的教育培训规划,着重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农村经济管理等知识的培训;乡镇党委着重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科技知识的培训;农村党支部着重村务管理、民事纠纷处理、如何当好村干部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大学生村官提高素质、转换角色,尽快适应工作,更好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

2、建立工作监督机制。市、乡两级对大学生村官要坚持实行督查、抽查、通报制度。乡镇党委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定期进行督查抽查。并将督查结果报市委组织部;对工作积极、成绩显著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对工作消极、无故缺岗者,要进行批评教育,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

3、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要把大学生村官考核纳入村级干部考核之列,采取平时考核、季度考核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个大学生村官的德、能、勤、绩、廉、学进行全面考核。平时考核由农村党支部负责,季度考核由乡镇党委负责,考核由市委组织部负责。考核结果逐人反馈,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

要加大大学生村官党员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组织部门在制定发展党员规划时,政策要向大学生村官倾斜,积极把在农村基层锻炼成长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以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在村级换届时,要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参加村级换届选举,及时把实绩明显、群众公论好的大学生村官推上村主要领导岗位。对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干部,要列为乡级后备干部人选,对条件成熟的要及时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中。

要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省、市组织人事部门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位,定向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要把大学生村官作为补充县直部门和乡镇干部的重要来源,市、乡两级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优先从聘用期满、经组织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中招录。

7.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内控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

一、“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和内控管理差异分析

近年来,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越来越多演出单位探索“场团合一”的发展模式, 演出院团和剧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统一领导、集约经营”的管理体制, 剧场为院团提供排练和演出场所, 院团在剧场驻场演出, 双方优势互补, 共同参与市场竞争, 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和协调发展。国有演出院团一般属于事业单位, 而剧院剧场特别是一些新设立的剧院多数实行企业化管理, 因此“场团合一”的管理体制, 以演出院团管理剧院的居多。事业单位和企业统一管理、内嵌运行, 对内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所谓内控管理, 是指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维护会计核算的正确可靠, 保证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措施和方法。由于单位属性不同, 事业单位和企业内控管理存在一定差异。

一是依据不同。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基本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2014年1月开始施行) , 企业内控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09年7月开始施行) 。经过数年的实践总结, 企业内控管理趋于成熟, 不少企业积累一些成功经验, 而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起步相对较晚, 多数单位还处于摸索阶段。

二是内容不同。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目标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企业内控管理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从目标描述上看, 事业单位和企业内控管理部分重合, 但着力点并不一样, 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 内控管理的落脚点是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由于其内控管理刚刚起步, 公共服务效率作为一种社会效益, 量化评价又不容易,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更加强调合法合规、资金和资产安全。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独立个体, 经营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内控管理目标除了事业单位关注的内容外, 重点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微观层面可量化的经营绩效评价、成本分析控制、经济活动风险预判, 促进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实现企业宏观战略发展目标。因此, 企业内控管理原则, 除了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等要求外, 相较事业单位, 还增加了成本效益原则, 要求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

二、“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内控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实行统筹管理, 演出院团和剧场业务工作互相融合, 内控管理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由于管理体制上以事业单位为主、企业为辅, 因此虽然会计上分账运行, 分别实行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准则, 但在财务特别是内控管理上, 多数采用的是事业单位的模式和思路。而“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开展经济活动、参与市场竞争, 主体身份更趋向于企业, 事业单位模式的内控管理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内控管理未能实现全覆盖

内控管理的首要原则是全面性, 要求对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工作岗位实现全覆盖。由于实行预算管理体制、参与经济活动总量有限、推行内控管理时间较短等原因, 多数事业单位距离流程和岗位全面内控还有一定差距。在实际工作中, “场团合一”演出单位一般按照传统事业单位的做法, 根据年度预算安排日常收支, 财务部门不参与具体业务活动, 内控管理主要通过账目核对、政府采购、资产清查盘点等方式进行, 管理手段是监督核查, 管理环节是在事后。企业对内控管理的要求是全程参与、全面覆盖, 因此在年初制定年度演出和租场计划时, 财务部门就应当介入, 参与日常业务合同的洽谈和签订, 对业务活动和业务环节全覆盖, 目前多数“场团合一”演出单位还达不到这一要求。由于业务流程的前段、中段及有关岗位并未纳入内控管理范畴, 因此财务部门审核发现问题时, 风险可能已经发生, 内控管理存在滞后性。

(二) 内控管理目标相对有限

如前所述, 目前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目标主要是国有资金和资产的安全, 防止发生廉政风险, 因此对下属部门现金管理、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和政府采购合规运行比较重视, 管理也比较规范。“场团合一”后演出单位更多走向市场,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行和管理, 市场竞争倒逼内控管理改革, 要求更加关注经营绩效、成本控制和资产增值, 对每项业务工作包括赴外演出和引进剧目等的投入、产出和效益, 每项投资的回报, 每个岗位的绩效, 都要做出细致核算和科学评价, 督促改善经营管理, 控制经营风险。根据内控管理重要性原则, 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 应当区分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风险的重要程度, 采取不同的方法实施内控管理。从“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实际看, 一些重大演出活动和大型场租收入占全年业务营收比重较大, 但演出单位并未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内控管理盲目性较大。

(三) 内控管理主动性有待增强

事业单位出资主体约束相对较弱, 对公共服务效率的评价考核又缺乏统一标准, 内控管理压力往往来自单位外部, 例如上级工作部署、资金审计要求等。国有企业出资主体虽然也是国家, 但基于经营效益考核的刚性压力, 内控管理内生动力相对较强, 因为只有抓好经营活动的内控管理, 才能提高效益、降低风险, 才能达到考核目标, 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由于“场团合一”合并运行的时间并不长, 不少单位对以企业标准开展内控管理并未形成统一认识, 仍然停留在被动应付检查的意识, 业务部门认为内控工作量不大, 要求不高, 由财务部门独自完成, 事后检查账目和报表即可, 推进内控管理存在一些障碍。

三、“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完善内控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内控管理之所以出现上述矛盾和问题, 根本原因是事业单位和企业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和会计准则, 二者合并运行特别是实行事业单位管理企业的体制, 参与市场经济活动, 必然产生冲突。实际上, 理论界对改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制, 经营性事业单位引入企业会计准则早有讨论。在改革突破前, 对事业单位和企业高度融合的市场主体, 加强和改善内控管理, 必须也只能实行以企业为主的标准。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工作制度、提升人员素质, 多措并举, 多管齐下, 逐步完善和加强“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内控管理。

(一) 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

“场团合一”后, 演出单位业务量迅速增加, 管理资产不断扩大, 各方都认识到加强内控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内控管理必须实现全覆盖, 从财权控制扩展到事权控制, 从单纯的会计核算扩展到财务分析、经营评价和战略管理, 贯穿单位业务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仅仅依靠财务部门, 在事后环节监督检查, 不可能抓好内控管理。为此各方都必须积极参与。要设立单位领导任组长的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领导“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内控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要树立全局眼光, 跳出财务看内控, 更多地介入业务和企业管理;业务部门要增强内控思维, 在业务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自觉地落实内控管理的要求, 减少经营活动的随意性, 将内控管理的要求落实到单位具体业务活动全过程。

(二) 建章立制明确管理规范

要根据规章制度, 结合单位实际, 学习企业内控管理经验, 抓紧制定制度办法, 规定各相关部门和岗位在内控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 细化内控管理的程序和要求, 做到用制度管事、管人, 有效控制风险水平, 为业务活动发展保驾护航。在认真贯彻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 要大力推行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控制等内控管理的基本原则。根据业务活动的重要性和风险程度, 采用有针对性的内控管理措施。结合单位内部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 按照内控管理要求, 制定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岗责体系, 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分析评价体系, 对业务活动包括赴外演出和引进剧目等的预计收益、成本控制、投资回报进行全面评估, 对全年收入支出有重要影响的演出、剧目和资产采购, 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事前评估和事后审计。需要强调的是, 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内控制度差异较大, “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具有事业单位和企业双重属性, 由于参与市场竞争要求, 需要实行以企业为主的管理办法, 但其事业单位属性并未改变, 因此在拟定内控管理具体办法时, 必须兼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等模式要求, 继续坚持和强化对合法合规运行、资金和资产安全的关注。同时, “场团合一”演出单位人员已习惯于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 完善管理应当循序渐进, 不可脱离实际。

(三) 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养

要依托大专院校, 聘请专家学者, 面向业务经办和财务管理人员, 组织内控管理专门业务培训, 结合政策规定和具体案例, 分析事业单位和企业内控管理的标准和差异, 提高参训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 培养既掌握财务知识, 又熟悉企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更好满足“场团合一”演出单位内控管理工作需要。要积极鼓励财务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执业 (职业) 资格和会计师、审计师等专业职称考试,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和宏观把握能力, 适应不断提高的内控管理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3]刘永泽, 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 2013 (1) .

8.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的思考 篇八

摘 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我国现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问题,旨在通过对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内容,使命与现状的分析,明确其中所涉及到的各主体在法律上的权责利,指出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中存在不足,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给出解决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不足的有效途径。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描述性研究和分析,重点在于分析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存在的不足,明确其应然的法律调整方式,并尝试就如何从制度上解决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不足进行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企业国有资产 监管 出资人 监管者

虽然近年来,国有企业却是麻烦不断,不光社会上对其市场垄断、低效率、高薪酬的指责不绝于耳,而且类似中石化天价酒事件、滄州农村信用社的巨额加班费、中石油团购住房等负面新闻频出。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质疑“国进民退”的声音。在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思考,我国的企业国有资产及其监管制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现行的企业国有监管制度为何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应该如何对我国现行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进行改革?

本文主要讨论了我国现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问题,旨在通过对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内容,使命与现状的分析,明确其中所涉及到的各主体在法律上的权责利,指出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中存在不足,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给出解决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不足的有效途径。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描述性研究和分析,重点在于分析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存在的不足,明确其应然的法律调整方式,并尝试就如何从制度上解决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不足进行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我国现行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

我国现行企业国有监管制度由主体、客体、对象和内容四部分组成。主体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出资人主体,包括全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由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授权的,代表本级政府行使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代行出资人职责,另一部分是监管主体,包括各级人大、政府、审计机关、国资委等等。对象是国家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客体是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内容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

我国以国资委为主体的现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主要是为了解决四个问题:一、落实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和经营责任,国家由管企业转向管资本,建立产权明晰的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体制,形成对每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可追溯产权责任的体制和机制;二、国有经济布局和企业结构要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政府从管理庞大的国有企业群转变为控股重要企业和运营国有资本。国有资本由覆盖各行业,各领域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集中,减少国有资本涉足企业的数量;三、政府设出资人机构,与公共管理职能部门分开,受政府委托统一行使国家所有权,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不再承担出资人职能,形成政企分开的体制基础;四、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出资人机构受国家委托拥有股权,依《公司法》以股东方式行使出资人权利,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在公司治理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出资人不得越权干预。

从我国的《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条文中,不难看出以上目的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样的立法规定很好地解决我国原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改革所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中的一个,即由谁来具体行使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而关于另一个问题:在国家监管者与出资人之间怎样竖起一道屏障来实行监管者与出资人的隔离?并没有随着我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而得到解决。

这样的立法规定很好地解决我国原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改革所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中的一个,即由谁来具体行使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而关于另一个问题:在国家监管者与出资人之间怎样竖起一道屏障来实行监管者与出资人的隔离?并没有随着我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而得到解决。首先,虽然《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了国资委作为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这样一种职能,将其原来的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暂行条例》中规定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者职能进行了剥离,使得国资委摆脱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样一种尴尬处境。但是在《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七章中将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职能赋予了各级人大、政府、政府审计机构和社会公众,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细化的规定和相关的物质权利保障,其中人大和社会公共缺乏进行有效监管的能力。换句话说,在企业国有资产的运营当中,真正有能力进行监管的可能只有各级政府,而同时国资委又是政府的一个特设机构,两者之间是政府和政府组成部门的关系,也就是说我国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仍然没能摆脱其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的弊病。

二、我国现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之不足

现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所行使出资人代表职能与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相冲突,国资委越俎代庖行使了本该由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的职权,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更为重要的是,在国资委作为国资监管者的情况下,同时又拥有对国有企业经营班子的任命权,这样的情况使得即便国资委越权进行了不当乃至不法干预,被干预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权利保障机制对其进行拒绝,制约或申诉,也是十分值得怀疑的。

其次,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者存在虚位。作为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改革的两个重要成果,国资委的组建解决了出资人缺位的问题,而《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又以法律的形式将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这样一种职能明确了下来。但是在解决了出资人缺位问题之后,另一个问题又更加迫切地需要解决,那就是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者虚位的问题。事实上,由于我国政体构制和现实国情的特殊性,真正能经常性起到监管作用的监管机构可能只有政府审计机关。而最近的一系列事件,也表明审计机构在监管国企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国家审计署对央企的审计,基本做到了公开透明。这样的体制设计可能导致的最后结果是:看上去是谁都可以管,实际上没人管。

最后,在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中,作为企业国有资产名义上的出资人,或者说出资人代表的集合体,人大的权力和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正确有力的体现。

三、对改进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建议

针对以上三点不足,建议通过对国资委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突出强化各级人大为主体的国有资产出资人的主体地位,在企业治理中引进一系列利益相关者,解决现有的国资委兼具出资人代表和行政监管机构的双重身份问题,明确企业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和行政监管机构的权责利,完善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

(一)对国资委的职能重新定位

为了构建更合理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可以考虑对国资委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将其行使的出资人代表的资本运营的权力剥离出来,交给经人大立法成立的专业机构来管理。国资委只作为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来监管专业国资管理机构的运营。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构建了一个“缓冲带”,使得国资委在被剥离了出资人代表职能之后,就可以更公正和客观地专司国有资产的监督和行政管理职能,一来解决了我国现有监管体制下,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者虚位的问题,二来政府也因此得以从直接面对市场的窘境中解脱出来。

为了构建更合理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可以考虑对国资委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将其行使的出资人代表的资本运营的权力剥离出来,交给经人大立法成立的专业机构来管理。国资委只作为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来监管专业国资管理机构的运营。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构建了一个“缓冲带”,使得国资委在被剥离了出资人代表职能之后,就可以更公正和客观地专司国有资产的监督和行政管理职能,一来解决了我国现有监管体制下,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者虚位的问题,二来政府也因此得以从直接面对市场的窘境中解脱出来。

(二)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对于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分担政府在这方面的部分职能

既然我国的企业国有资产一直都被定性为是全民所有企业,其持有者就理所当然地为全体国民,但由于全民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的不可实现性,那么由全民的代表即全国人大来代行出资人职责也就是现行体制下顺理成章的选择。或者继续对我国现有的模式进行改良,即通过人大立法设立的相关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但在具体运作上应该改变现在由国资委直接行使出资人代表职能主管企业国有资产运营的模式,而将企业国有资产以委托经营或者信托的方式交给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國有控股公司行使,这些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可以直接对本级政府或者本级人大负责,由本级国资委进行监管。以上无论哪种模式都是为了使得现在同时兼具出资人代表和监管机构的国资委这样一个政府特设机构能抽身市场之外,

(三)进一步理顺人大、政府和企业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中的位置,实现企业国有资产单独预算

应将企业国有资产从执法机构层面的政府体制中剥离出来,非企业国有资产则仍归政府负责,而经营性的企业国有资产的成立、撤销都应归于人大负责,从而政府得以专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同时,国资委作为政府下设机构也可由人大立法,使其名正言顺地成为与证监会类似的专门监管机构。这样做可以有以下几个好处:一则,政府职能实现了归位;二则,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公民以出让自己一部分权力为代价组建政府,是为了能够从中享受到正常的次序和对其安全的保证,而不是为了组建政府来和自己争夺利益;三则,由于企业国有资产从政府体制剥离,政府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预算也就可以从政府预算中独立出来,做到人大预算中的资产项目和经常项目两个账户的分开预算,有利于人大的预算监督。

因此,应将企业国有资产从执法机构层面的政府体制中剥离出来,非企业国有资产则仍归政府负责,而经营性的企业国有资产的成立、撤销都应归于人大负责,从而政府得以专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同时,国资委作为政府下设机构也可由人大立法,使其名正言顺地成为与证监会类似的专门监管机构。这样做可以有以下几个好处:一则,政府职能实现了归位。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其本来的使命就是应该以社会管理职能为主,剥离了其经营企业国有资产的职权,可以使得政府将其全部资源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上;二则,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公民以出让自己一部分权力为代价组建政府,是为了能够从中享受到正常的次序和对其安全的保证,而不是为了组建政府来和自己争夺利益。因此,如果政府出于某种政策的目的必须设立企业,那么首先就应该征得公民的同意,因为就公民个体而言,极可能成为政府这种设立行为的受害方,同时,这是现代民主的应有之义;三则,由于企业国有资产从政府体制剥离,政府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预算也就可以从政府预算中独立出来,做到人大预算中的资产项目和经常项目两个账户的分开预算,有利于人大的预算监督。在人大进行预算表决时,也可以以此为标准分开进行相关的预算审计,核实和表决。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政府的收支更加透明,而处于国家公权力下或者国有资产名下的经营性和管理性收支状况的分野,使得在人大进行相关预算时也可以做到一目了然。

(四)明确各监管主体的监管责任范围,完善对于监管者的责任追究制度

首先,应该进一步强化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在各级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中的作用,可以通过设立各种主权基金,由主权基金就企业国有资产向各级人大负责的方式,使得人大作为全民代表的机构得以直接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其次,在将国资委的职能重新定位之后,剥离其现在的出资人职能,专司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者的职能,再进一步强化国资委作为监管者的责任,尽快进行相关立法,该将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人,避免有权无责现象的出现;最后,强化检察机关,政府的监察部门和审计机构对于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

首先,应该进一步强化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在各级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中的作用,可以通过设立各种主权基金,由主权基金就企业国有资产向各级人大负责的方式,使得人大作为全民代表的机构得以直接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同时,人大还应该加强对于企业国有资产的设立,合并,分离,撤销和退出各个环节的监管,必要时候应该以人大表决的方式对相关事项做出决定,还可通过设立常设或临时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调查,行使监管的职能;其次,在将国资委的职能重新定位之后,剥离其现在的出资人职能,专司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者的职能,再进一步强化国资委作为监管者的责任,尽快进行相关立法,对国资委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过程中的越权行为和失职行为造成的损失如何赔偿和相关责任人的监管失察的责任如何追究做出具体而又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应该将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人,避免有权无责现象的出现;最后,强化检察机关,政府的监察部门和审计机构对于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检察机关负责对于涉及企业国有资产犯罪的追究和查处,政府监察部门则负责对于企业国有资产中的公职人员的监察工作,政府审计机构应该对于企业国有资产的运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进行及时审计,做到防微杜渐。

(五)健全企业国有资产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权力,加强中小股东和职工代表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中的作用

在国有企业内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权力,通过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这些常设机构之间实行分权,对公司管理层形成有力制衡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途径。另外,我国的相关立法中还应该以保护各方权益,防止内部人控制为目的,增加相关条款,对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和企业职工合法权益进行明文规定。

四、结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中仍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⒈现在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和身份的定位存在问题,首先,其名义上叫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机构,实际上却行使着出资人代表的职能,有点名不符实。其次,作为政府一个特设机构,其行使的却是出资人代表的职能,仍有政企不分的嫌疑;

⒉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者现在是处于一种虚位的状态,表面上谁都可以管,实际上却无具体的单位对其专门负责,一旦企业国有资产出了问题,责任不方便追究;

⒊人大作为全民代表,国家的权力机构,企业国有资产实际上的出资人代表集合体,其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体现和完全发挥。

针对以上三点不足,建议通过对国资委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突出强化各级人大为主体的国有资产出资人的主体地位,在企业治理中引入一系列利益相关者,解决现有的国资委兼具出资人代表和行政监管机构的双重身份问题,明确企业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和行政监管机构的权责利,完善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

⒈通过对我国现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中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和身份的重新定位,以使得我国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做到真正的名符其实,同时也使得企业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和监管者都得到明确,方便各方行使其职责,同时也可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

⒉通过在企业国有资产的经营治理和监督管理中加强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构的作用,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对于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分担政府在这方面的部分职能,更方便人民代表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使得企业国有资产的经营治理更加透明和贴近人民,而不是政府的需要;

3.通过进一步明确人大、政府和企业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中的位置,实现企业国有资产单独预算,减少政府与民争利的嫌疑,让政府的收支变得更加透明,而处于国家公权力下或者国有资产名下的经营性和管理性收支状况的分野,使得在人大进行相关预算时也可以做到一目了然。

⒋通过完善对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者的监管责任,完善相关立法,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细化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使监管机构增强其监管意识,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在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中的作用;

5.通过健全企业国有资产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权力,加强中小股东和职工代表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中的作用,可以使得企业国有资产内部的权力之间、权力和权利之间得到合理的制衡,并照顾到企业国有资产相关各方的利益,保护好各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资委主编.探索与研究: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报告.2009.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6.1.

[2]左学金,程杭生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治理:国际比较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1.

[3]郑海航,戚聿东,吴冬梅等著.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国有控股公司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1.1.

[4]顾功耘主编.国有经济与经济法理论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1.

9.对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篇九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国有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除了采取技术进步的手段外,对管理工作也更加重视。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其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同,逐步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据了解,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不但没有起到调动员工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效益和效率的作用,反而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一次“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十大困扰”的调查中,“绩效考核”排在第一位。使不少企业管理者对实施绩效管理产生了质疑,为什么绩效管理这一曾帮助国外知名企业步入成功的好方法,而在中国企业实行起来却步履艰难?本文从如何全面正确认识绩效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来探讨国有企业实施绩效管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绩效考核,它的内涵在于其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那么,到底什么是绩效管理呢?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绩效?什么是绩效考核?

所谓绩效,是指企业员工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所取得的工作结果。而绩效考核,就是对绩效的一种检测,是用一定的方法对员工前一阶段绩效进行评价。绩效管理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的过程,也是帮助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和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

传统的绩效考核仅仅关注工作结果,而忽视了管理过程,尤其是忽视了与员工的绩效沟通,无法根据评估结果帮助员工改进与提高。而绩效管理正是依据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就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措施等持续不断地进行沟通,帮助员工提高绩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它注重的是以人为中心,对企业未来面临的挑战所实施的改进过程。我们不要把绩效管理孤立地理解为一种管理工具,而是要把绩效管理看成是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必须对绩效管理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树立科学的绩效管理理念,与其说绩效管理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不如说绩效管理是一种理念。它的重大价值在于帮助管理者养成科学的管理习惯,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成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首先是一种管理,具有管理的所有职能,涵盖了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其次是一种循环,包括绩效计划制定、绩效实施与辅导、绩效评估、绩效结果反馈等四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一方面,分析总结本绩效周期管理者和员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员工在下一绩效周期改善绩效,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绩效水平,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绩效计划制定,是指在绩效周期开始时,根据企业战略和生产经营计划,制定管理者和员工的绩效目标和衡量指标的过程。绩效实施与辅导,是指管理者就如何完成绩效目标对员工进行辅导的过程。绩效评估,也是我们通常所称的绩效考核,是指在绩效周期结束时进行综合评定和考核的过程。绩效结果反馈,是管理者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员工的一个过程。管理者通过正式的绩效沟通,将员工在一个绩效周期的表现和绩效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同时为下一周期的绩效计划做好准备。

近十年来,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要搞活国有企业,除了解决机制和体制问题外,关键的关键在人的管理。不少国有企业逐步认识(续致信

网上一页内容)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引入绩效管理这一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多数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绩效管理体系认识不够,缺乏对绩效管理实施过程的整体规划和思考,盲目照搬国外先进的绩效管理方式,重结果、轻过程,误把绩效考核当成了绩效管理的全部,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走入了绩效管理的误区。因此,我们在设计绩效管理体系时,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完善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建立全面有效的考评体系和与之相匹配的薪酬体系。

三、国有企业如何实施绩效管理

国有企业要真正走出绩效管理的误区,除了对绩效管理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和建立在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外,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企业老总是绩效管理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中层管理人员是绩效管理的执行者和反馈者,企业员工才是绩效管理的主人,拥有并产生绩效。企业一旦决定实施绩效管理后,上至总经理,下到每一个员工,每一项工作、每一项管理都要围绕绩效管理而开展,绩效管理不再仅仅是人力资源一个部门的事情,绩效管理成为企业所有人的工作任务。高层管理者需要通过绩效管理来实施战略,实现公司生产经营目标;中层管理人员通过绩效管理来更好地完成部门任务;对于员工个人来说,绩效管理有助于达成工作目标、提高个人绩效、培养职业发展潜能等。人力资源部门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定政策、督促检查、加强指导、汇总绩效及改进完善等方面。

2.必须明确目标,强化辅导。首先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规划,研究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按照企业上一生产经营计划完成情况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确定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和绩效评价指标目标值,同时将绩效指标细分为季度、月度绩效指标,层层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其次绩效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便于量化,最好选取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出直接相关的,也就是在按对其工作结果进行评价的任务绩效指标,如产量、利润、成本、质量等指标;同时也应考虑对工作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但不是以结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周边绩效指标。这样使绩效考核的指标形成一整套体系,便于操作。最后,在确定绩效目标之后,各级管理者就该目标与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辅导和监督,及时记录和收集员工的绩效表现状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员工探讨,帮助员工提高技能、纠正可能的偏差,并对员工的绩效目标进行修订。加强对员工的辅导、沟通是绩效管理成败的关键,是绩效管理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我们各级管理者必须认真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3.必须结合实际,注重方法。企业绩效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KPI关键绩效指标法、MBO目标管理法、BSC平衡记分卡、360度评估法等等。每一种绩效考核方法都有其优点和自身的局限,企业在选择何种绩效考核方法时,应结合本企业实际,除考虑成本、实用性和工作性质等因素外,还应考虑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基础等。尤其是一个刚开始引入绩效管理体系的企业,如果盲目照搬上述绩效考核方法,很容易使考核过程成为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博奕游戏,或者成为填表游戏,并不能真正发挥提高绩效的作用,还可能使员工与管理者产生矛盾,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应当保证员工的充分参与,并纳入到绩效沟通的过程中。同时,在一个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也不能搞“一刀切”,也应根据各单位、各部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绩效考核方法,使考核收到真正实效。

4.必须用好结果,提高绩效。不管企业针对员工采取什么样的绩效考核评价方法,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绩效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推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我国国有企业实施绩效管理已经多年,但真正通过绩效考核达到预期目的的企业较少,一个重

要原因是对绩效管理认识上存在偏差,将绩效管理仅仅停留在绩效评价阶段,对评价结果填个表、打分、排序了事,没有将绩效结果运用于晋升、薪酬调整、岗位变动、能力提升培训等员工的职业发展方面。做得好一点的企业也仅仅只与奖金挂钩,没有真正达到实现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的目标,使绩效管理的作用大大弱化。因此,把绩效评价的结果运用好,是调动员工参与绩效管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企业绩效管理持续不断深入开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促进国有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企业实施绩效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简单工作,它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需要企业从思想观念到具体组织实施来一次彻底的变革,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探索出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地逐步改进完善,使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更加紧密相连,以此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作者单位:武钢集团鄂钢公司)

相关文章: ? ?

-基于文化核心的企业绩效管理??2008-02-01

-浅谈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8-02-01

-对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路径思考??2008-02-01

-全面绩效管理提升企业绩效??2008-01-01

-摸不着石头过河的绩效管理??2008-01-01

-绩效管理:预算重生之道??2008-01-01

-谈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管理与考核??2008-01-01

-企业医院绩效管理的构建与实施??2008-01-01

-浅谈绩效管理中的沟通??2008-01-01

上一篇:南屏小学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倡议书下一篇:止血丹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