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硕士论文

2024-08-02

教育管理学硕士论文(精选8篇)

1.教育管理学硕士论文 篇一

关于教育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摘 要:教育硕士是为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而设立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学位.山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从开始招收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目前已有4届学员和1届毕业生.这个学位点设立的目的就是高扬为基层教育服务的旗帜,培养优秀管理者和学者型的教师,学位设立的目标有别于“学术性”硕士.我们认为,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应突出以下特点:

1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

1.1 问卷编制

本研究在查阅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模式、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阅和借鉴了全国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编制的《关于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金玲的《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余云珠的《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研究》后,编制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初版)》,在征求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部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导师、在读教育管理硕士和对问卷进行试测的基础上,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初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1.2 样本选择及调查实施

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湖南大学(985名校)、湖南师范大学(211高校)、湖南科技大学(普通一本)、湖南文理学院(普通二本)四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在读教育管理硕士、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及长沙市部分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8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获得有效问卷23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4%,符合统计学要求。其中有效调查样本的情况详见表1。

表1 教育管理硕士调查样本情况分布表

1.3 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了前述四所具有代表性湖南省高校的50名教育管理硕士导师、150名教育管理硕士生和50名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对收集到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到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策。

2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制度。但仍存在着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认识不足、课程设置和进度安排不合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机制运行不完善等问题。

2.1.1 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学而优则仕”,在我们所推崇的孔孟之道中,重学术轻技艺的思想更是盛行,中国教育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一点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首先,在读教育管理硕士自身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认识不足。本研究在对在读教育管理硕士决定报考教育管理硕士原因的情况统计中,有约78%的在读教育管理硕士是因为“考不上学术型的,没有办法”,有约14%的学生是因为“其他”原因,仅有约8%的学生是因为“对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很感兴趣”,可见我国高校毕业生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足。

其次,硕士生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湖南省前述四所高校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重视程度的调查情况来看,有约14%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和学术型教育学硕士“一样重视”,约15%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略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约50%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约11%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可见近六成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是“低于”或“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从而体现了我国大学在追求高标准、高要求、高目标的过程中,普遍认为有上层次、上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搞科研,攻占“高、精、尖”领域的制高点,忽视了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1.2 课程设置不合理,强调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学习的趋势,这一点在本研究的表2 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调查中得到了印证。

表2 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认为通过教育管理硕士阶段学习,个人实践能力有“显著提升”的仅占总人数的约22%,而认为个人实践能力提升不高或“没有提升”的占总人数的78%,这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对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

2.1.3 教育管理硕士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硕士招生录取工作普遍实行的是联考笔试和专业面试相结合的两阶段考核。其中笔试部分侧重对考生基本素质的考查,而专业面试则更强调从专业的视角考核考生的专业能力、工作状况、专业背景和基本专业技能等,两个阶段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然而从本研究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国教育管理硕士招生过程中“笔试定录取”和“复试走过场”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这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运行机制的不完善。

2.2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问题原因分析

(1)教育支撑环境欠缺导致教育管理硕士地位尴尬。目前,我国各大用人单位尚未意识到教育管理硕士教育对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和长远性,在员工报告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员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行政或经济手段阻止本单位员工报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导致绝大部分在职员工放弃了接受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机会,加上高等院校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收取普遍高于学术型研究生,而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门槛普遍低于学术型研究生,间接地影响着报告人员的积极性。可见,我国当前教育管理硕士的教育支撑环境仍旧欠缺。而教育支撑环境的欠缺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误解,认为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是第二等级的研究生教育,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地位颇为尴尬。

(2)教育结构的不平衡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在纵向和横向方面的发展都极端不平衡。从纵向上,对强调应用型专业学位的教育仅开设到硕士研究生层次,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才刚刚起步,缺乏与专业硕士层次的衔接;从横向上看,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硕士培养院校较多、生源质量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硕士培养院校少且生源质量差。专业硕士教育结构的发展部平衡直接导致我国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教育质量不高。

(3)单一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会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满足不同社会背景人员的需求,然而我国当前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单一培养模式仍偏重理论教育,轻视不同学科专业领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对不同群体学习需要的刺激性远远不够。

3 提高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效果的建议

(1)转变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研究实践型人才。本研究认为我国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试研究型教师,即在读专业教育管理硕士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教学实践来提升和完善其工作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能力,促使其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共同发展,真正培养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研究型”、“学者型”和“专家型”的教师,最终成为教育大家。

(2)加强教育管理硕士重要性宣传,完善教育管理硕士法律法规。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积极引导新闻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网站、手机报等电子媒体积极宣传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在教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社会各界提高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学术型教育管理硕士和专业型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的不同,从而正确、客观地看待专业教育管理硕士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政策、法规和战略的设计者,应从全盘考虑,统筹规划不同区域的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在研究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发展规律和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指导性明确的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管理发展政策。

(3)创新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培养机制,形成时代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质量观。由于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社会背景的教师,这就要求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单位必须根据社会实际,创新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培养机制,形成时代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质量观。在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过程中充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的同时,在笔试和复试过程中着重考查考生的个人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在培养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教学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

4 结束语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获得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我国广大教育学者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对我国教育管理工作者制定教育管理硕士管理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2.教育管理学硕士论文 篇二

教育经济与管理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 是1997年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两个并列的二级学科合并而成的。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不明确, 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权益从制度上得不到保证, 学术上得不到社会的认同, 也使从事这门专业学习的硕士研究生无法获得一种安全感和成就感。

1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1.1 本专业的发展情况

本专业的发展情况主要是指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硬件设施, 包括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地位、师资配备、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这些客观因素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满意度, 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归属感。由于对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师教学、就业情形等情况的种种不满意, 可能导致该专业学生采取消极的专业学习态度, 研究生的生活成了地道的“混文凭”, 从而导致学生专业归属感水平偏低。同时, 学生的主观惰性给自己不好好进行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找到了借口, 从根本上影响学生自己的专业归属感的形成和培养, 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对待专业课的课程作业和任务, 对导师安排的任务敷衍了事, 从而导致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注意力转移。可见,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地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育教学、就业形势等客观因素, 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进而影响其专业归属感的形成和发展。

1.2 本专业的学习氛围

本专业的学习氛围, 主要是影响硕士研究生投入本专业学习和研究的一种软实力, 主要包括学校所在城市的氛围、学校的学习氛围以及本专业和宿舍的学习氛围等。本专业的学习氛围, 尤其是同门之间和同宿舍之间的学习氛围, 对硕士研究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归属感有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浓厚的专业学习气氛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归属感的养成起到了外在的作用。

1.3 学生自身的情况

如果说本专业的学习氛围是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外在因素, 那么学生自身的情况就属于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毋庸置疑,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初读研的原因及其选择该专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专业归属感的形成。具体来看, 那些盲目考研, 在大学期间没有好好规划自己的专业生涯, 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的学生往往专业归属感的水平偏低。他们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习产生不了很大的兴趣, 很难潜心科研, 也不会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分析实践中的教育问题, 也就很难形成比较高的专业归属感。相反, 那些对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状态不满足, 想要继续钻研, 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学生, 在读研初期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能够迅速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生活, 即使在学校设施相对薄弱的条件下, 也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充实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 结合老师的讲解, 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这样的学生往往专业归属感的水平较高。

2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建构策略

2.1 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步伐

加强学科建设是提高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 也是提高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根本途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的不成熟性表现在很多方面, 如学科归属混乱、发展路径不明确、学科独立性不够等问题。目前, 国内学者对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科归属问题见仁见智, 有学者认为, 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它的归属不必制定一个明确的答案, 各门学科可以按照自己的体系去发展, 从而最终推动这门学科的繁荣。也有学者认为,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偏重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而忽视学科的自身建设, 通过行政途径将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两门学科拼合组装在一起的专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学科间的自由交汇自然地生长出来的学科。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明确教育经济与管理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或专业, 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归属感。

2.2 优化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其培养目标为依据, 充分考虑学科特点,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为此应做到:首先, 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前者需要有能提高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的相关课程, 而后者的课程要关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次, 走出教育学院 (系) 传统课程体系的套路, 合理调整教育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的比例, 增大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相关学科以及相关课程的比重, 提高该专业的授课质量, 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再次, 增大选修课程的比重, 鼓励学生到其它院 (系) , 尤其是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选择课程, 根据学生的兴趣自主选择。此外, 还应该开展形式丰富的学术讲座, 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介绍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的方向。

2.3 营造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习氛围

要形成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较高的专业归属感,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应该加强与其他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沟通与交流, 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优劣势, 更好地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其次, 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再次,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育实践, 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

2.4 明确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3.教育管理学硕士论文 篇三

【摘要】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针对研究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实验研究缺乏创新性和就业缺乏竞争性等突出问题,创造性地实施了“1445”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即:落实一个目标要求、构建以学科管理为核心的四重管理机制、实施四段培养程序,强化五种管理效果),并在实施过程中以导师为抓手,明确界定导师职责,发挥了导师的“目标落实”功能,“管理执行”功能和“效果检验”功能,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管理机制 培养程序 导师职责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4-02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由规模发展到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1],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育质量的优劣不仅事关高校学科的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体现[2],而且最终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可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摆在高等教育者面前的重大任务,研究生培养者必须主动承担这一任务。为此,必须探索不同学科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模式,回答“如何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问题。

近几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针对研究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实验研究缺乏创新性和就业缺乏竞争性等突出问题,在管理方法方式上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在此与同行交流共享,以期更好地做好今后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明确落实“一个目标”,坚决贯彻研究生培养方向

研究生教育是顶端教育,事关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基本目标是指导思想,在理解与实施上需具体化,需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3],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对畜牧业发展的总体需求,青岛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对硕士研究生确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技能与方法的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具体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强调“厚德载物”与“天道酬勤”的人生理念、敬业干事与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合作包容与吃苦稳重的做事风格。学科研究生秘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导师不定期跟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状况,使学生在读研期间,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思想进步,力求上进。近三年来,先后有10人入党,18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3人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研究生,7人获学校“五四”青年标兵,5人获学校优秀研究生干部,3人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干部,10人获校级优秀学术论文奖,4人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二、构建“四重管理”机制,保证教育管理无缝衔接

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主要分成国家级、省级、学校或科研院所、学院及导师的多级管理,在这一系列环节当中,科研院所或学院直接的具体的日常管理者。我们学科在具体的管理中,逐步形成了包括学校管理在内的四重管理机制,而其中的导师组和导师环节是管理的核心,起到了上下沟通和协调执行的关键作用,有效的保证了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1.明确管理权限,学校重在对研究生宏观管理

对于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来讲,随着校院二级管理的普遍实施,明确校院两级的职责至关重要[4]。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处作为职能部门,负责宏观管理、统一协调、检查与评估等工作,同时在健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招生、学位审批、学籍管理等方面其主导作用,制定了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或文件。

2.严格学术把关,成立学院研究生管理及学术委员会

在二级管理中,学院在研究生的全程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5],起着上传下达和直接管理的作用,是培养研究生质量高低的第一责任人。对课程体系的的安排,教学及日常要求、导师及研究生秘书职责等均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学院根据情况,动物科技学院成立了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为主任的研究生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党团、就业、奖学金、学籍及其他日常工作,同时成立了以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为主任的研究生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招生、课程安排、考试、学期考核、论文盲审、毕业答辩及导师管理等工作。

3.强化科研创新,根据研究内容的相关性,设立导师组

为了与学生科研兴趣的广泛性相适应,同时考虑到年轻导师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在相关学科领域基础上,在学科内部成立了多个导师组,实行“导师组”负责制,管理制度共同制定、科研问题共同探讨、学生问题共同解决、重大问题共同决策,提高了导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同时也提高了导师的科研的积极性和学术水平,在研究生方面也增加了压力和动力,学生的接触面和知识面都进一步加宽了,对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4.严格日常管理,执行导师巡视制度

根据导师组的划分及导师个人工作安排情况,有导师组秘书安排每位导师轮流到相关实验室进行实验或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疑难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了日常实验的正常顺利进行。

三、实施“四段培养”管理程序,逐步提高科研和学术水平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在日常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首先由繁殖导师组总结和实施了“四段”培养管理程序,并逐步向其他导师组或学科推广。①“学习理论与阅读文献”阶段,主要是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查阅学习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研思路,在第1-2学期进行,并在开题前写出一篇相关文献综述;②“文献报告和预试验”阶段,主要是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知识做文献报告,同时开展试验工作,在第2-3学期进行;③“实验研究与专题报告”阶段,主要是进入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阶段,并结合研究工作,做专题报告和工作进展报告,在第3-5学期进行;④“论文撰写答辩工作”阶段,主要根据研究工作撰写学术论文并投稿,并撰写毕业论文,同时准备论文答辩的工作,在第5-6学期进行。

四、突出“五种效果”管理,做到工作井然有序

1.同等高度重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效果

在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的同时,在理论学习、选题、设计、开题、实验、中期检查、预答辩、论文答辩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检查与管理。学科教育管理与学术委员会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最后答辩等重点环节进行全方位检查,对不合格的提出改进措施。

2.抛弃经验管理,增强制度管理效果

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保障了硕士研究生科学、严谨的开展研究工作。由研究生管理与学术委员会制定了导师和研究生守则,规定了实验室工作要求,课程学习与学分要求,论文发表的规定,以及相关的奖罚制度等,保障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制度的约束和促进作用,使研究生在不同阶段完成相应的内容。规章制度主要有:周组会制度(以导师组为组会单位)、预开题制度(以导师组为开题单位)、预答辩制度(以导师组为单位)、学术管理制度(以学科为单位)、研究生及导师激励制度(以学科为单位)等。

3.严把面试关、毕业关,增强培养质量,扩大社会效果

面试由学术委员会组织,分学科进行。毕业答辩由导师组组织实施,参加人员由导师组提供,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面试和毕业环节要求每位参与者必须提问相关问题2个以上,成绩有委员会专人统计负责,确保了在进出环节的高标准,保证了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了社会对培养质量的认可。

4.严格考核各项指标,增强学术氛围和水平,提高学科进步效果

由学科秘书,按照学院学术委员会要求,认真审核研究生完成任务情况,包括参加学术会议、论文发表、学分构成、实验数据、参加课题等多方面。通过这一系列的考核检查,使青岛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在近几年的发表论文质量和数量上有了较大提高。

5.搞好职业生涯谋划,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效果

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强,使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日益突出,职业规必将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学院管理委员会在新生入学、中期检查和第五学期末邀请招生就业处专业老师及相关企业老板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的所有应届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多次指导,使学生认识自我,适时调整,起到了良好就业竞争效果。

五、导师在“1445”教育管理模式中的职责和地位

上官苗苗等[6](2015)从地位、优势和作用三方面总结认为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导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崔延生等[7](2016)也认为立德树人绝不只是思政工作者的事,也是研究生导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实施的“1445”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中,导师同样在育人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将导师在“1445”模式中的职责和地位总结如下。

1.导师在一个目标中的作用是落实者,负有重要责任

目标是否达到,直接反映了培养研究生质量的好坏。从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来看,对于导师和研究生来讲,思想品德标准都是必备的首要职责要求,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期间的思想教育负有重要责任。思想道德水平乃立人之本,研究生导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首先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其次,要热爱教育事业,对培养研究生应有高度的责任感;第三,导师应恪守学术道德,具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2.导师在四重管理、四段培养中,是组织者、执行者

导师在四重管理中是研究生在校阶段的直接负责人,导师不单在专业领域对学生的影响重大,还在道德修养、学术态度、人生发展、科研兴趣等方面意义深远。尽管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自学能力,世界观、价值观也已基本形成,但是对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导师在日常生活、学习、科研等各方面的指导和提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做到掌握学生的日常动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的重点所在,把握学生实验的进度,及时解决试验中的问题。因此,要求研究生导师多进实验室、多跟学生交流、多主动掌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在具体的四段培养中,导师的职责主要有:(1)承担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夯实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基础,扩大学术视野;指导研究生选课;特别是在我国现行的单一制导师制度条件下, 研究生的各种学习内容基本上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品德修养等各方面水平都会在这一过程中深受影响,若导师能够严格履行各方面的指导职责标准,就会对学生在各个方面受益匪浅。(2)指导论文,根据个人兴趣、现实需要和实际条件选择课题、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审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3)学术态度引导和感化,努力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4)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检查,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指导督促实施;(5)参与拟定本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命题、试卷评阅、复试及录取等有关工作。

3.导师在五种效果中,是检验者、责任人和受益者。

培养学生的最终效果可以从就业得到验证,尤其是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来讲,考取相应专业的博士人数和发表的高水平的专业文章是主要指标。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提早做好职业谋划,使其掌握专业核心技术,具备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对其就业至关重要。导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树立良好的就业口碑,对导师自身今后招生、科研工作大有裨益,也会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林成涛,王鹏,李泽芳. 研究生荣誉体系的构成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37-40.

[2]黄建民,罗庆生,赵小川,等. 强化研究生教学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的研究与实践[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9):70-73.

[3]王炜,许成祥,贾善坡. 研究生教育目标辨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8):174-175.

[4]俞晓菁. 教研型大学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194-195.

[5]冯果,田维毅,柏静. 高等院校二级学院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工作初探[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36(6):41-43.

[6]上官苗苗,王立仁.浅析导师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5,(4):51-55.

4.教育硕士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写在答案纸指定的位置上。)

1.通过检查日光灯零件散障并作修理的思维种类是思维。

A.具体形象

B.抽象

C.语词逻辑

D.动作

2.根据皮亚杰的观点,4岁左右儿童的思维处于()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3.()于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冯特

B.华生

C.卡特尔

D.铁钦纳

4.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这叫()。

A.观察法

B.心理测验法

C.实验法

D.个案法

5.“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描述的是()冲突:

A.接近-接近型冲突

B.回避-回避型冲突

C.接近-回避型冲突

D.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6.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完成的。

A.细胞体

B.树突

C.突触

D.轴突

7.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属于()。

A.有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什么现象?()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阈限

D.错觉

9.军事上的伪装是混淆对象与背景的差异,主要利用了知觉的()。

A.恒常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选择性

10.按照记忆的干扰理论,早上起来记忆效果好,这是因为少了()。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D.自然消退【网络综合-教育硕士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5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1.记忆的三个子系统中,具有鲜明形象性,保持时间非常短,容量较大的叫做_______________。

2.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___________。

3.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_____________交互作用的结果。

4.“暴跳如雷.欣喜若狂”是描述情绪的_____________状态。

5.根据大脑皮层的机能区域的划分,视觉区在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1.高原现象

2.知觉定势

3.最近发展区

4.聚合式思维

5.习惯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2.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3.简述观察的品质。

4.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5.简述詹姆士一朗格的情绪理论和阿诺德的情绪理论。

6.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2.结合实际,谈谈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3.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 1分,共 1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C A C B B D A

二、填空题

瞬时记忆、意志过程、社会、激情、枕叶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分,共 10分)

1、 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现象。

2、 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

3、 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4、 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5、习惯: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四、简答题(每小题 5分,共 30分)

1.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1分)

(2)行为主义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2分)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1分)。行为主义还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1分)。

2.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1)共同点。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1分)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1分)

(2)不同点: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1分);(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1分);

(3)反应方式不同(1分)。

(1)观察力的定义:指人迅速、敏锐地 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1分)

(2)观察的目的性(1分)

(3)观察的客观性(1分)

(4)观察的精细性(1分)

(5)观察的敏锐性(1分)

4.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概念: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1分)。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1分)

(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1分)

(3)识记方法(1分)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1分)

5.简述詹姆士一朗格的情绪理论和阿诺德的情绪理论。

(1)詹姆士一朗格又称为机体知觉理论(1分)。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强调大脑对身体反应的反馈)。(2分)

(2)强调大脑皮层对刺激影响的评估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左右着对情绪的解释与反应。(2分)

6.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性格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化特性(1分),而气质受遗传影响较大(1分)。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1分)性格的基本机制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基础之上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1分)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1分) 虽然,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与表现发生一定的`影响,但它并不决定一个人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性格。(1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 15分,共 45分)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1)注意的概念(2 分)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 分) 无意注意可以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分) 学习目的性;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2分)

(5)结合实际(5分)

2、结合实际,谈谈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1)能力的概念(2分)

(2)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

(3)环境和教育(3分)

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早期是儿童言语、感知和想象等多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

(4)实践活动的影响(2分)

(5)主观能动性(1分)

(6)结合实际(5分)

3、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动机的概念(1分)

(2)动机的意义(1分)

(3)指导原则: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3分)

(4)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1分,结合实际1分)

(5)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1分,结合实际1分)

(6)明确学习目标。(1分,结合实际1分)

(7)及时、有效的反馈。(1分,结合实际1分)

5.教育管理学硕士论文 篇五

MPA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共管理硕士。西南大学MPA教育管理中心根据社会需求和MPA学科所涉及的主要方向,启动在职硕士研究生招生,涵盖公共政策与政府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等十大专业领域。

凡大学本科毕业具有学士学位,工作一年以上的在职人员可获免试入学,修完学位课程学分后,通过教育部统一组织的水平测试(测试科目为外语和学科综合)即可申请硕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无学士学位但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或专科毕业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需参加入学考试,经正式录取后方能就读。西南大学MPA教育管理中心以主城为中心,分别在南川、永川、涪陵、万州、彭水等地设立了在职硕士培养教育基地,方便学员就近学习。

学科综合好处多 申硕学位多选择

在具有交叉性的专业领域中,在职人员在补修部分方向课程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交叉性专业领域的硕士学位。比如法律事务与公共管理在补修部分法学类的`方向课程后,可申请法学硕士学位;教育行政管理在补修部分教育类的方向课程后,可申请教育学硕士学位;政党建设与党务管理在补修部分政治学的方向课程后,可申请政治学硕士学位;公共传媒与文化管理在补修部分文学新闻类的方向课程后,可申请文学或新闻学硕士学位等。

但申请管理学或者交叉学科硕士学位只能“二选一”,不能同时申请两个学位。在职人员所申请的硕士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颁发与全日制研究生完全相同。

6.教育管理学硕士论文 篇六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是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在中西部地区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的一项重大工作计划。旨在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了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设岗位教师(以下简称“特岗教师”)的管理,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加强特岗教师编制、人事档案和信息管理

1、及时办理特岗教师人事关系。特岗计划是中央和省对贫困县解决农村学校教师问题的支持,不改变事权划分。特岗教师招聘在设岗县(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内进行。特岗教师试用期1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设岗县(市)教育、人社、编制部门应为其办理人事、编制手续。

2、规范特岗教师人事档案和户口管理。特岗教师报到时,必须将本人的人事档案转至任教学校所在地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否则不予办理报到上岗手续。特岗教师的调档函由签约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特岗教师的户口可以根据本人意愿迁入签约县(市)。

3、认真做好特岗教师信息管理。拟聘特岗教师公示期满无异议的,设岗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与其签订《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聘用合同》(以下简称《特岗教师 聘用合同》),核实特岗教师信息,按国家和省的要求汇总和录入信息,确保录入信息的完整、准确。各县(市)要指定专人管理特岗教师信息库,特岗教师基本信息不得随意更改,离岗特岗教师信息要及时在特岗教师管理信息库中变更。各市教育局要对设岗县(市)特岗教师的信息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控,及时掌握全市特岗计划的实施情况和特岗教师的具体情况。

二、加强特岗教师的日常管理

4、特岗教师凭《特岗教师聘用合同》办理就业报到证,并于当年秋季中小学校开学前,持《特岗教师聘用合同》和就业报到证到签约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报到。签约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原则上安排特岗教师到县(市)以下农村学校任教。

5、设岗县(市)教育、财政、人社部门要按《特岗教师聘用合同》和《关于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期间参加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晋人社厅[2009]60号)规定,尽快为到岗的特岗教师办理工资发放、社会保险等有关手续,落实周转宿舍等相关生活保障措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6、特岗教师试用期满时,设岗学校要对特岗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考核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学校、设岗县(市)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要及时办理转正定级手续;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特岗教师考核登记表和转正定级审批表存入本人人事档案。

7、特岗教师在依法享有教师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教师义务。按照岗位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要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增强工作责任意识,自觉遵守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关于中小学教师 管理、特岗教师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和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8、设岗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设岗学校要加强对特岗教师的管理,督促其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照师德考核和绩效考核办法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继续履行《特岗教师聘用合同》、发放绩效工资、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的依据。

设岗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特岗教师给予表彰。对特岗教师思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帮助。对不履行聘用合同、不胜任教师工作、师德考核和绩效考核不合格的特岗教师,及时终止聘用合同,取消相关待遇,并报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9、特岗教师在聘期内应在签约县(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不得参加其它市、县(市、区)的教师招聘,以及其它行业的招聘;不得跨县(市、区)调动。因布局调整,原设岗学校撤销,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可安排特岗教师到紧缺教师的其它农村学校任教。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调整特岗教师任教学校,应在本县(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之间进行。

10、逾期未报到的签约特岗教师,签约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终止与其签订的《特岗教师聘用合同》,并按照《聘用合同》的有关条款,收取违约金。违约金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11、对中途离岗的特岗教师,签约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终止执行《特岗教师聘用合同》。从离岗之月起,停发工资,停止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收取违约金。

12、设岗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将特岗教师违约(包括签约未到岗、中途离岗)等情况上报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三、加强特岗教师的培养培训

13、根据中央和省特岗计划实施方案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特岗教师应按规定参加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和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14、设岗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设岗学校要根据特岗教师所报岗位和专业特长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指定师德高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能力强、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与特岗教师建立师徒关系,通过传、帮、带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使之尽快成长为合格教师。

15、设岗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设岗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特岗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引导他们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成为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锐意进取、人民满意的教师。

16、设岗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设岗学校要积极为特岗教师提供参加课程改革、教学竞赛和各种教科研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树立高尚的职业精神,立志服务于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

17、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 人社部 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精神,对于具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历、3年聘期内(或绩效)考核至少1年优秀并继续留在当地学校任教的表现突出的特岗教师,经任教学校和设岗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推荐,培养学 校单独考核,符合培养要求的可推荐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

四、落实特岗教师有关政策规定

18、特岗教师在聘期内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享受与当地同职务公办教师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缴纳比例,缴纳住房公积金,以及应缴纳的各类社会保险。

试用期内,执行相应学历毕业生转正定级的工资标准,绩效工资发放按照所在县(市)在职正式教师绩效工资有关规定执行。特岗教师聘用期间的工作时间可计算工(教)龄。

与特岗教师相关的其它政策规定分别由设岗县(市)人社、财政、教育、编制部门按照中央、省有关规定和要求落实。

在中央和省财政的特岗教师工资性专项补助资金未下达前,各设岗县(市)财政部门要设法筹措资金,保证特岗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

19、特岗教师3年聘期满且历年(或绩效)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继续留在当地学校任教的,县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事业单位人员岗位设置管理规定,为其办理岗位聘用、工资关系等有关手续的衔接结转工作,工资福利待遇等由当地财政统一全额支付。

对要求重新择业的特岗教师,各设岗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其重新择业提供方便条件和必要的帮助。

20、特岗教师必须具有与任教学校层次相应的教师资格。未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拟聘特岗教师,在取得岗前培训合格成绩后,由签约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师资格认定,发放教师资格证书,确保特岗教师持证上岗。

五、加强特岗教师专项补助资金管理

21、设岗县(市)财政部门要加强特岗教师工资性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严格按规定项目支出,保证特岗教师工资(包括绩效工资)性支出,不得克扣或随意扩大支出范围。

22、因特岗教师中途离岗等原因形成的特岗教师工资性专项补助资金结余和缴纳的违约金,必须全部用于特岗教师,不得挪作它用。

23、设岗县(市)要如实上报在岗特岗教师人数,所报数据作为中央和省财政下拨特岗教师工资性专项补助资金的依据。因虚报在岗特岗教师人数或违规使用特岗教师工资性专项补助资金,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加强特岗教师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查

24、实施特岗计划县(市)的有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特岗教师管理工作,经常深入学校了解特岗教师情况,定期召开协调小组会议或部门联系会议,研究解决特岗教师工作中的问题,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特岗教师政策,为特岗教师安心教育教学工作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25、省、市两级教育、财政、人社、编制部门要定期对各实施县(市)特岗教师在岗情况、工资福利待遇落实发放情况、人事编制手续办理情况等进行检查,了解并督促县(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特岗教师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对特岗教师管理不到位、政策规定执行不到位、工资福利待遇落实不到位的县(市),要进行严肃批评和教育,限期改正;对问题突出的县(市)要通报全省。

7.教育管理学硕士论文 篇七

关键词: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农村教育硕士,农村中学

为了提高农村中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议, 促进城市和农村中学教育均衡发展, 2004年国家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即“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即:取得农村教育硕士入学资格的学生, 必须先到学校任教三年, 第四年到高校脱产学习研究生课程, 第五年再回原单位边工作边完成学业。但因种种原因, 这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不少问题, 为此本课题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实施状况以及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广西农村中学进行抽校调查, 调查对象以农村中学中层以上的领导为主, 个别学校是任课教师。共发放试卷46份, 收回35份, 有效问卷30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熟悉和理解情况调查。 (1) 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内容了解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非常了解”的只有13.3%, “一般了解”的占46.7%, “不了解”的占40%。这说明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这项政策不甚了解。 (2) 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招生对象的看法调查。这是一题多选题, 调查结果表明, 选择“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占45.7%, 选择“具有本科学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占100%, 选择“本科毕业生”的占80%。这说明所有被调查的对象都认为:“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招生对象应该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 而不应该只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才有资格。 (2) 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执行情况调查。 (1) 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重视情况调查。从调查结课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很重视”的占6.7%, 选译“重视”的占26.6%, 选译“不重视”的占66.7%。结果告诉我们,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重视还很不够。 (2) 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经费落实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选译“落实”的占6.7%, 选择“部分落实”的占46.6%, 选择“不落实”的占46.7%, 差不多半数以上的学校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经费是没有落实的。 (3) 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需求情况调查。 (1) 对“学校是否考虑签约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生”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有53%的学校考虑签约, 20%的学校不考虑签约, 27%的学校选择“无所谓”。 (2) 学校最缺乏的学历人才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就们可以看到, 选择“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没有, 选择“本科”学历的占26%, 选择“研究生”学历的占74%。 (3) 对是否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任教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 有硕士以上学历任的学校占40%, 没有的占60%。 (4) 对农村中学选拔人才的标准的情况调查。 (1) 对招聘时注重教师哪方面能力的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选择“注重教学能力”的占80%, 选择“科研创新能力”的占13.3%, 选择“管理能力”的占6.67%。这说明招聘中学教师首先看重的是“教学能力”。 (2) 在招聘时最关注的是应聘者哪类学习成绩情况调查。这是一项多选题,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选择“基础课成绩”的占86.6%, 选择“专业课成绩”的占93.3%, 选择“实习成绩”的占80%, 选择“其他”的占13.4。 (3) 招聘时最重视应聘者哪类品质情况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选择“敬业精神”的占93.3%, 选择“责任心”的占86.7%, 选择“工作积极主动”的占73.3%。 (5) 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有关方面的情况调查。 (1) 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总体满意度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 选择“很满意”的占20%, 选择“基本满意”的占66.7%, 选择“不满意”的占13.3%。 (2) 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是否适应中学教学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完全适应”的占33.3%, 认为“基本适应”的占60%, 认为“不适应”的占6.67%。 (3) 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调查。这是一项多选题,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选择“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占60%, 选择“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的占40%, 选择“缺乏责任心”和“缺乏踏实、勤奋精神”的分别占13.3%和20%。所以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启示和建议

课题对农村中学领导及老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理解、有关部门对政策的执行、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及教育硕士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真实可靠的。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了解到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理解、执行等情况, 农村中学对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 毕业的教育硕士在任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农村教育硕士招生政策的调整和修订以及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 调整和完善“招生政策”。

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城市来说差距很大, 这将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 创新“农村教育硕士招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大“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宣传力度。从农村中学领导或教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非常了解的只有13.3%, 不了解的占40%。这就说差不多半数以上的老师甚至领导不知道有这么一项政策。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这项政策的宣传力度, 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来。 (2) 加强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执行的监管力度。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 各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重视不够, 上面根本没有切实可行的一个政策执行的监控计划。以致于有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互相推诿扯皮, 敷衍了事。所以有必要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政策执行监控措施, 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不断修订招生政策。 (3) 重视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经费不足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培养经费不到位, 46.7%的人认为培养经费没有落实。实际也存在教育部门与财务部门互相推诿扯皮, 人事局、财政局等部门以种种说辞不落实农村教育硕士的工资关系, 以致于许多农村教育硕士工资福利及政策规定的其他待遇都得不到落实。所以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经费可以由国家财政统一划拔管理, 直接下拔给培养学校。 (4) 扩大农村教育硕士招生对象的范围。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 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应该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 而不应该只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才有资格。所以有必要扩大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范围。

2. 按农村中学所需人才标准修订培养方案。

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 60%以上中学是没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任教, 而又有73.3%的学校认为最缺乏的学历人才是硕士研究生, 农村中学急需硕士研究生人才, 而数量也比较大。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订出适合农村中学教学的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 以便于能培养出适合农村中学教学的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重视农村教育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从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农村中学在聘用教师时, 80%的学校看重的是应聘者的教学能力, 所以有必要调整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减少理论性课程, 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技能课, 如开设一些技能大赛、模拟上课、评课等课程。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以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 (2) 加重专业课的课时量, 减少公共教育理论课的课时量。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 农村中学在选拔人才时首先看重的成绩是“专业课成绩”, 所以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教学, 适当增加专业课的课时量, 少开一些公共教育理论课。 (3) 加强对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农村中学对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到, “很满意”的只有20%;对教育硕士毕业研究生存在的问题调查中了解到, 教育硕士研究生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等问题。这就说教育硕士研究生在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还有所欠缺, 各培养单位务必重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 重视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扎根农村中学的优秀人才, 但农村中学生活环境艰苦, 发展机会也不多, 要使农村教育硕士热爱农村教育, 终身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 务必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精神修养。所以在推选农村教育硕士时一定要将那些有将毕生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思想、有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的优秀毕业生和中小学在校的优秀教师推选上去。

“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有助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它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参考文献

[1]杨卫安.农村教育硕士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兼论教育硕士培养多元化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 (9) .

8.教育管理学硕士论文 篇八

关键词:专业学位 护理 硕士生 培养教育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思想、道德素质良好,学科理论知识扎实,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本文结合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从培养目标、教育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①导师力量薄弱。导师是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劣、科研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与导师直接相关。我国护理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由院系导师和临床导师组成,院系导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脱离临床缺乏护理实践经验;临床导师虽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但部分导师学历层次较低,知识和能力结构参差不齐,多数未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知识、理论更新不够及时,难以满足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带教需求,而且临床导师承担着临床的大量工作,缺少用于指导学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处于自我摸索前进者,缺乏有力的指引者。

②理论课程设置未体现护理学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临床实践课3大板块。但部分院校未单独开设护理学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所有护理学研究生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一块参加必修课学习,课程中并未涉及与护理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相关的课程。[1]还有些院校的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没有任何分别,教学内容没有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不能反映国际护理新动态和学科新知识。

③教育结构不健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结构分为3部分,即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布局结构。从层次结构方面来看,护理专业学位仅局限于硕士层次,学士和博士层次还没有设立专业学位。从类型结构方面来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单一,专业性不强,缺乏专业特色。从布局结构来看,国内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布局不均衡。目前,全国28 所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院校主要为“985”和“211 工程”院校,分布于全国17 个省市,且各高等院校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西医院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单位多,而中医院校的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发展较慢。[2]

④培养目标空洞,培养定位不明确。我国开展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制订了各自相应的培养目标,但是未充分展现护理专业的特色。有关规章制度规定: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总的培养目标并未具体化,要求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专业性不强。[3]使得院校自成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层次不一,而且使得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定位不清。

⑤临床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以临床实践为主,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为辅的,其课程设置应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相关实践领域的要求,同时学位论文要和培养临床护理决策能力密切结合。但是很多高校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课程设计是相同的,每个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在第一年的理论学习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学生的专业方向不能得到体现。[4] 在临床实践环节也是如此,一些院校会统一安排所有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没有针对性。

⑥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体系对保证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尚未建立一套适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质量评价标准均由不同培养院校根据培养方案自行设定,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相应的政策法规也不完善,与职业任职资格间尚未建立衔接关系。

目前,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培养目标、教育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逐步加强临床型护理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制订出科学、系统的适合国情和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以利于我国护理学科独立、专科化发展,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和临床需要的高层次护理专业人才,最终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平衡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媛媛.硕士生导师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广州:第一军医大学,2005.

[2]程青红,王子迎.对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11-13.

[3]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介绍[J].中华护理教育,2011,8(3):114.

[4]田学真,张俊.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2012(2):32-34.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七夕祝福语录下一篇: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