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对区域活动的作用

2024-07-01

材料对区域活动的作用(共8篇)

1.材料对区域活动的作用 篇一

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摘要】区域活动(如科学区、数学区),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区域材料投放是否合理,对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很大。投放得好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能力,投放得不好,效果则相反。因此,本文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学习性区域的材料进行了策略性地投放,以有层次、有系统地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 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47-02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因此,教师需投放能激发幼儿兴趣又能提升幼儿能力的材料。如何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同时又让幼儿怀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我们对大班幼儿学习性区域中的材料进行了选择性投放,如数学区、科学区。

一、大班幼儿学习性区域材料投放的现状与分析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在目标表述上较多的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突出了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向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因此,针对大班年龄段的幼儿,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性区域活动作为自主游戏、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备受关注,并一味地追求区域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可操作性等等,但同时忽略了幼儿与所投放材料的有效互动。如:1.追求材料的丰富性,忽视了材料的适宜性与挑战性2.追求材料的多样性,忽视了材料的层次性、系统性

二、大班学习性区域材料投放的调整策略和实施

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通过教师的观察等,本着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同时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我们对大班幼儿学习性区域材料的投放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实践。

1.数学区

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因此,教师可提供高结构的数学游戏材料。同时,为满足幼儿能力差异及能主动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我们把同个内容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

如:关于10以内数的分成(分穷尽),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操作表,以拉开能力层次。以数字8的分成为例:

(1)纵向记录表,表上显示总数8,表格左侧纵向依次排列数字1―7,右侧纵向依次为空格。幼儿完成右侧对应数字的填写。

(2)纵向记录表,表上显示总数8,左右侧纵向各显示7个空格(对应)。幼儿完成左右侧对应数字的填写。

(3)纵向记录表,表上显示总数8。幼儿自由完成8的分成。

通过一系列的分成练习,幼儿逐步掌握了分成的技巧,并能在教师不引导的情况下将数分穷尽,还能相对熟练地完成交错的分成,为数的加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说明我们的调整是有效的。

2.科?W区

为让幼儿能深入探究某个现象或某个事物,而不至于只停留在表面,我们也相应地分阶段创设小主题,如第一阶段可研究光与镜子或空气与风,下一阶段可以研究沉与浮等。并根据小主题,确定一个需要完成的终极目标。

三、反思

通过这次的实践,我们有这样的体会:

1.材料与幼儿操作之互动性

(1)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为了让幼儿能更好更顺利地学习数的加减,为编应用题做准备,我们有意识地在数学区投放了关于数的分成的操作材料,并分成难易程度不同的若干份,以帮助幼儿理解分成的含义。当然,每个区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由易而难。如数学区包括分成、加减、应用题的创编等;科学区,根据幼儿的探究逐步增加材料,通过探究其原理完成科学小制作。教师可选择适当的载体,寻找幼儿感兴趣的、身边的事物,或是根据预成的主题背景下的内容,进行延伸。

(2)操作材料的主题性

大班的孩子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老师教给他“1+1=2”,不但想知道“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希望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因此,区域材料的投放需具有引导性。

(3)操作材料的结构性

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因此,大班学习性区域的活动材料可以以高结构的材料为主。教师可以投放一些有具体规则或玩法的材料,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某方面能力的发展。

2.区域呈现方式之整体性

一个区域或不同个区域组合的整个区域,需要一个整体性。因为所有区域的创设或材料的投放都是为了帮助幼儿,但前提是教师要有观察,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果地支持、帮助、引导幼儿。所以,教师还需要全面掌握每个区域时间段幼儿的整体活动状况。

3.教师指导之有效性

《纲要》中指出,教师是“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因此,教师首先要尊重幼儿,以观察为主,并给予足够的支持,最后才做适当的引导。由于大班幼儿在理解分析问题上有了一定的经验,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是教师判断使用指导策略的一个重要依据,大班幼儿主要以教师的间接指导为主。一方面针对操作材料,需通过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及反馈及时进行更新或提升。

皮亚杰指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而区域活动中的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材料对区域活动的作用 篇二

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 材料是幼儿操作、学习和探索的中介、桥梁。在材料丰富、有趣、吸引幼儿的情况下, 孩子们会非常投入地操作, 这说明材料的重要性。那么到底提供怎样的材料既能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又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呢?

一、投放材料的趣味性

区角活动时,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对老师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原因是什么呢?通过一个阶段的观察、思考, 我发现原因主要是:材料比较单一, 趣味性不强。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形象、美观, 在视觉上要吸引幼儿。在操作区“瓶盖配对”中, 我就感觉到了这一点的重要。刚开始, 我提供了各种大小不同的瓶子和相对应的瓶盖, 让孩子们瓶盖配对, 孩子们参与兴趣一般。后来, 我给每个瓶子装饰一下, 制作了一个个不同的瓶娃娃, 并把相应的瓶盖装饰成帽子, 给活动区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瓶娃娃戴帽子”, 孩子们一看就忍不住要去玩。在操作过程中, 孩子们的兴趣很高, 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

二、投放材料的适应性

区角活动要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的不同发展目标设置, 游戏内容和所投放的材料也要相应变化和调整。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区角活动基础, 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材料的投放时目标的定位显然要比小班时更深一些、难一些, 更有操作性。比如, 美工区“服装加工”, 就由小班时以撕贴装饰为主过渡到剪贴或自己设计、装饰各种漂亮的服装;“钓鱼”游戏, 也从利用磁铁吸过渡到用钓钩钓。同时, 不断地结合主题投放适宜的、有特点的材料, 让每个区角中的活动材料都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需要, 让幼儿体验到学校的快乐, 真正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三、投放材料的丰富性

丰富性即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的多样性, 但丰富的材料并非越多越好, 是需要讲究策略的。首先, 教师可以从幼儿发展及教育活动领域的各个方面为幼儿选择提供材料。可以开设不同类型的区角, 类似语言区、探索区、美工区、表演区、数学操作区、建构区等等, 再根据不同区角的不同教育功能提供不同的材料。比如, 在探索区, 可提供给幼儿探索发现类的材料, 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观察、思考、分析和比较, 发现问题, 乐于探索。在数学区, 为幼儿提供“排序”“小动物吃饼干“等分”“数物匹配”等。为了让幼儿体验各种不同的排序, 我们准备了各种实物、图片, 像长短不一的冰棍、高矮不同的瓶子、粗细不等的笔、大小不同的容器以及各种图片。其次, 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材料数量的充足, 能够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 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 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和相同的材料进行操作。幼儿好模仿, 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 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 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供幼儿自由选择、使用。

四、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在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 在材料投放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操作摆弄时, 能够按自己的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材料, 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 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

以往开展区域活动时, 我们根据每个活动的教育目标提供统一的活动材料, 一段时间下来, 发现有的幼儿对活动明显缺乏兴趣, 常常会听到“老师, 我不想玩!”幼儿能力水平发展不平衡, 有的能力较弱, 对投放的统一材料无法进行操作。对此, 在以后选择和投放材料时, 总是先深入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然后, 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 针对同一内容, 在同一活动中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能力, 去学习、去探索、去发展。

五、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区角活动中, 材料的投放是与我们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紧相连的。老师每次提供一份材料, 心中都应该明确它的教育功能, 知道孩子通过这份材料会得到什么样的发展。区角活动是现实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让幼儿在反复多次地与材料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中, 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一般, 某个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与多种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 当然, 一种操作材料也有可能存在着多种教育功能。在材料的提供中, 我力求让孩子在一份材料中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3.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目的性;趣味性;层次性;探索性

教师要以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而区域活动是深受幼儿喜爱,且能让幼儿在材料操作中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如何投放区域活动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明确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幼儿喜欢新鲜的食物,因此单一的活动材料是无法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及求知欲的,且太多种的单一活动材料容易使幼儿分心,对材料的操作缺乏持久性。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材料,经常性地变化,由易到难,这样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保持他们的新鲜感。

比如,美工区新投放的材料“玩转流星球”,我们一开始把小布块、袜子、颜料等材料全部投放到区角柜让幼儿去操作,幼儿一开始对这些半成品材料挺感兴趣的,都抢着来操作,但是有的幼儿做了一半就不做了,想去沾颜料玩;有的沾完颜料还没完成一副滚画,又想制作流星球了。我发现太多单一的材料反而无法集中幼儿的兴趣,应该转变策略。因此将这些材料分批投放,先投放小布块、袜子让幼儿制作流星球;再投放纸张、颜料、簸箕让幼儿用做好的流星球进行滚画;最后投放挖空的动物嘴巴,让幼儿将制作的流星球当做小动物的食物,抛到它们的嘴巴里。这样一来,幼儿对于每次投放的材料都感到新奇,愿意尝试,而且能坚持完成。

二、考虑材料投放的趣味性、层次性

在数学区,教师所投入的材料基本上都是自制材料,大多以卡片、操作板的形式出现,制作起来简便,但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延伸,没有趣味性。如果能够以一些幼儿喜欢的形式来设置,定能更吸引幼儿。

比如,“复习5以内的数”,一开始以卡片的形式投放,放了好久也没有幼儿愿意操作。后来,我们对投放形式进行了改善,利用建构材料加上卡纸,做成“卖糖葫芦”的材料,在材料操作中加入游戏的成分,整个材料的趣味性就提高了,幼儿在卖糖葫芦的过程中复习了5以内的数,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

材料的层次性是教师投放材料时特别应该注意的。幼儿的能力强弱不一,难易度相同的同一份操作材料根本无法满足每位幼儿的需求。能力强的幼儿觉得材料无趣,没有挑战性,不愿意去操作;能力弱的幼儿怕完成不了而不敢尝试。因此,富有层次性的材料投放就显得特别重要。

比如,建构区“叠叠乐”,能力弱的投放饮料瓶,让他们直接用饮料瓶一个一个叠高;能力中的投放饮料瓶和地垫,让他们利用饮料瓶和地垫组合搭楼房;能力强的投放饮料瓶和蛋托,让他们用饮料瓶和凹凸有致的蛋托搭楼房。这样也可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三、强调材料投放的探索性

区域活动强调幼儿的自主探索,只有提供富有探索性的材料才能吸引幼儿并刺激幼儿的探索性学习。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探索,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一次次解决问题的喜悦。

比如:科学区“大力士桥”用相同大小的长方形积木当“桥墩”,同样大小的厚纸当“桥面”,改变“桥面”的形状(平面、拱形、瓦楞状),试着往上面叠放积塑,比一比哪种“桥面”承受的积塑最多。然后改变“桥墩”距离,在同一“桥面”上叠放积塑,感知“桥墩”距离与力的承受关系,通过操作、探索,明白“桥面”形状越复杂,结构越牢固,承受力越大;“桥墩”距离越近承受力越大。由此可见,成功的材料投放可让幼儿持续探究的、感兴趣的。幼儿在亲历探究、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也初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材料投放的多功能性

单一的材料会让幼儿感到乏味,如果同一份材料能使其发挥多功能的教育价值,那么投放的有效性便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我们在材料投放上应注意材料的多功能性。

比如,“好玩的竹子”投放在音乐区,竹子成为孩子们手中的乐器,孩子们玩打击乐游戏,探讨竹筒对敲、竹节对敲、筷子敲打竹筒、竹节、竹片发出不同的声音;投放在美工区,竹子是孩子们的画纸,孩子们玩竹筒印画、装饰画的游戏,提高孩子们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投放在科学区,竹子是有趣的排序材料,按长短、高矮排序,探讨不同的排序方法;投放到建构区,竹子是孩子们建构的玩具,建构高楼、宝塔,掌握垒高、连接等建构技能。

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是通过自发游戏来学习的。教师应当以《指南》为依据,通过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材料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快乐游戏与发展的天地,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在想象中创造,获得学习与发展。

4.材料对区域活动的作用 篇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为儿童提供多种适宜的材料,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皮亚杰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要使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能赋予环境丰富的教育内涵,激发幼儿的内在参与兴趣,支持幼儿新经验的建构……因此,材料投放是关系活动区创设成败的重要环节。而如何正确认识材料,在材料投放中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有效投入材料则成了长期困扰幼儿教师的难题。——幼儿园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如何正确认识材料,不同的材料蕴涵了教师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材料萌发出儿童不同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行为。材料对教师来说,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体现;对幼儿来说,是主动建构经验和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和桥梁。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教学活动延伸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是教学活动延伸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在教学活动延伸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然而,教学活动延伸是否发挥了它的应有作用关键在于材料,科学地进行材料投放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延伸的基础,是教师有效组织和指导的前提。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延伸开展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材料所占的重要地位,下面我就活动材料投放的多样性,注重活动材料的节俭性和实际性,安全性和美观性,活动材料提供层次性,区域互通等几方面。谈一谈在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进一步优化区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延伸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并且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和通过与材料的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及同伴的充分互动中,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来获得发展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较好开展教学活动延伸关键在于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

材料是教学活动延伸的物质基础,是教育媒介,它能真实反映幼儿情况,再现幼儿生活经验,萌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行为。所谓“有效”是指科学、合理。有效的材料投放是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为此,我园将“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作为小课题进行专项研究,以促进教师能够更合理、科学、适宜地投放区域材料,从而满足各类孩子的需要,促使其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活动区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一、我园的研究措施 1.理论学习。

通过园本教研,提高教师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有效性”的理解,梳理出“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包括哪些方面。研究假设——

(1)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例如: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如中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了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能力的教育目标。使目标与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美工区中投放了彩泥、胶泥,各种颜色不同的纸张。(2)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的特点相结合。如大班在科学角,投放了电线、电珠、塑料、毛线、电池、手电筒、万花筒、纸条等材料,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联系和不同,激发了幼儿探讨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3)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需要往往反映在游戏中。如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以角色游戏为主,中班以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开展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主要开展了科学游戏、棋类游戏等。

(4)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结合。皮亚杰提出:教师应了解儿童,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了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2.实践行动。

带着以上问题,在园本教研中有计划地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实践,并组织现场观摩以收集案例。3.反思调整。

结合材料投放有效性的具体案例,分析材料投放是否具有“有效性”,以及能否有效促进幼儿不同程度的发展。4.再实践与反思。

教师通过调整投放材料,进一步观察探究并收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深入探究材料投放层次性的有效性。二.研究成果。

(1)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所以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

教育目标是通过层层分解而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教师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从而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如在大班“小雨点,沙沙沙”这一主题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我们将教育目标与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阅读区中放了大量图书,里面有小雨点的各种图片,以及有关科谱图,投放“小雨点”儿歌挂图,让幼儿寻找这三个字中有“、”的地方及其在字中分布的情况。通过启发幼儿寻找“、”的笔画,幼儿能够指出点在这几个汉字中所在的位置。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儿歌,找出翘舌音的字,再带领幼儿有节奏的诵读儿歌。尝试儿歌动作创编,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达儿歌内容。仿编儿歌,小雨点,沙沙沙,落在……。2.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特点相结合。

活动区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每个活动区都有一套独特的材料和活动方式,活动区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为此,教师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我们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材料,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在建构区投放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大纸箱,并在建构区的分隔物上粘贴形状各异的建构图片,幼儿在搬弄、摆放、围拢、堆高的过程中,发展了小手的灵活性和空间知觉,提高了构建的能力。在美工区投放纸盒、纸杯、纸绳、纸盘、彩色纸、瓶盖、毛线、石子、小棍、果壳、彩泥等,并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在角色区里投放了摇篮、小推车、药箱、听诊器等,每个幼儿都玩的那么投入,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各个活动区投放不同的材料,更加激起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引领他们在合作中学习、探索。3.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

创设活动区和投放材料应从幼儿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区角内容的设计应追随幼儿的经验与发展。教师只有深入观察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才能使材料的投放更具有针对性,用材料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能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中班幼儿则可以开展一些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幼儿喜欢一些探索性强的科学游戏、具有挑战性的棋类游戏等。如在大班科学区投放了万花筒后,老师发现幼儿对万花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千奇百变的各种花纹很是好奇,手不断地转动,观察它的变化。教师及时投放多个万花筒,利于更多的幼儿观察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想办法,怎样让这么美丽的花纹留下来,应孩子的要求投放了彩色纸、笔、颜料等供幼儿将看到的花纹画下来。当幼儿又对万花筒的花纹是如何产生的发生兴趣时,教师与孩子一起找来了不同颜色的玻璃,游戏又进入了一个高潮,花纹是怎样产生的主题探索活动生成了,幼儿开始了新的探索、新的尝试,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4.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结合。

按照皮亚杰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的要求。我们突出了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时,我们认真研究材料的使用和玩法,经过精心的分析、研究和考虑、分解,制定出投放材料的层次和步骤。首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然后,提供幼儿可以变换角度的斜面,幼儿可能会发现斜面的角度不同时,球运动的变化。接着提供长度不同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在此基础上提供不同的斜面,不同的球体,引导幼儿比较、发现其中的秘密。在泥塑区,我们先投放彩泥,当幼儿逐渐掌握了搓、团、压、分泥的技能后,对一些泥工工具、豆子、小棍等辅助材料有了需求,于是教师与孩子一起准备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并且根据不同孩子的需要投放了羽毛、玻璃瓶、纸盘等。

5.材料投放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新课程的实施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的,特别强调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创设能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需要的教育性环境是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新课程每个主题目标、内容后面都对环境创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特别是活动区的设置、材料的投放的要求更具体全面,可见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的投放是主题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我们都注重调整教学活动延伸的内容和投放材料,并设置重点区。如在“绿色家园”主题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大量废旧材料及废旧材料制作品,以美工区为重点区。在“爸爸妈妈真好”主题活动中,我们以角色游戏区为重点区,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中材料的充实,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父母职业的辛劳,产生了关爱和感谢父母的情感。在春季的几个连续的主题活动中,以自然角为重点区。自然角里引发了幼儿观察、记录的兴趣,幼儿在种植、饲养过程中学会了关心、爱护小动物。6.材料投放与班级特点及当前的热点相结合。

实践证明,各类活动的开展对孩子能力、自信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开学初各班老师在征求孩子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活动计划,并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准备了投放的相关材料。各班的午睡室里摆满了孩子们带来的滑板车等赛车比赛、30米快跑比赛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中班的“故事宣讲团”活动使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每天的教学活动延伸课,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地在边看书边讲故事,使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飞行棋比赛”、“拼图比赛”也是孩子们在合作中提高了能力。三.材料的分类和收集

1.材料的分类。

我们将投入到教学活动延伸中的材料分为三大类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成品材料以积塑、积木、穿线板、拼插板为主以及幼儿动手制作的材料。自然材料主要有石子、布、树叶、贝壳、稻草、种子、纸杯、豆类、吸管、小铁丝、毛线、木块、植物的果实、树叶等。废旧材料有各类纸盒、饮料瓶等。2.材料的收集制作。

途径一: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各类自然材料等。

途径二:教师引导收集。主要通过发挥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作用来实现。

途径三:制作。一是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如手工作品、拼图等。二是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的布制作品。如点心、纸盒建筑等。三是教师制作的各类学具、教具。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1.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主题或领域的需要,来拟订区域目标并有针对地投放蕴涵教育目标的材料。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的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2.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差异避免一刀切。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也就是指材料的“细化”。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识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同时,教师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愉快地投入活动。如中班排序活动,教师可提供不同程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挑选只按一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按回形针的颜色排序。能力中等的幼儿可选按二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这样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摆弄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由于我们在每一个区角考虑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兼顾个别差异,因此每到区角活动时间,我们的孩子总能在众多的区角中找到自己发挥的场地,总会在活动过程中看到他们成功喜悦的表情。随着活动开展的层层递进,孩子们的能力水平也相应提高。3.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样性。

幼儿在活动中乐意选择灵巧、形象、能反复摆弄的材料。故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考虑材料的特征多提供牢固、易于变化的一物多玩的材料,投放的数量要根据幼儿活动的特点灵活而定。对于幼儿喜欢玩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的现象。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的材料可以一下子都投放出来,给幼儿大量选择的机会,有的则要按照难易分批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练习都有不同程度地进步。4.活动区内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以数学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为例,我们将扩展幼儿数学经验的材料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充足的、专门为幼儿接触数学而设计的教玩具。例如数字长棒、各种图形板、分类盒、数字串珠等。二是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捡回来的树叶、花瓣、石头主题活动中带来的各类种子、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小勺等各种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计数、分类、做式样的好材料都成为了孩子探究、感知数学概念的把玩不厌的材料。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等等的天然工具。三是让孩子接触和体验成人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些这样的材料如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码、各种计时工具、计算器等等。

5.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篇五

作者姓名: 王建婷

工作单位:大武口区幼儿园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文明北路文汇巷10号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王建婷

区角活动中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既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因而,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关系到科技活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放到教学活动中的材料应该具有探究性和引导性,因为这两个特点是保证教学活动得以进行以及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活动材料应具有探究性

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探究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动手操作。探究并不仅仅是儿童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几辆汽车,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个轮子几扇窗,有些什么不同,这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汽车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汽车,就是一种探索活动。这是因为在第一种活动中,幼儿从事的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动脑思考的成份很少,动手操作的余地也不大;而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进行较复杂的动手操作活动,更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如何固定部件之间的连接,以及选择什么部件适合正拼装的汽车,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都非常大,因而第二种活动是探索活动。

其次,将探究活动不同于机械训练。教师将训练幼儿使用筷子的活动看作是探究活动。事实上,探究与训练存在很多差异:①从活动的目标来看,探究活动是要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事物,而训练是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或机械的操作技能,虽然两者对幼儿的发展都很重要,但是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差别。②从活动的过程来看,探究是有层次的,可以将问题不断推向深入。幼儿可以从易到难,从熟悉到陌生,从身边到远处来探索这个世界。训练则没有这种特性,它一般只停留在形成某一行为,然后慢慢熟练、养成习惯的层次上,它难以走向深入,难以引发新的问题。③从活动的结束来看,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探索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探究活动的结束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的,而训练最终形成的是一种习惯或简单技能,它的结果一般是封闭的、固定的、千篇一律的。④从活动的动机来看,引发幼儿探索的是幼儿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兴趣,是幼儿自身的内在需要,而训练多是外界迫使的,如教师的要求、引导等,有时甚至与奖惩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幼儿进行探究与训练的心理动力是不同的。⑤从活动的效果来看,探索活动一般是积极的、主动的,而训练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被动的。

探索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的过程。

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这是因为: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而相对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因而,要体现探究性,教师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功夫。

二、活动材料应具有引导性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例如,在制作汽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轮子、窗子等材料,可以启发幼儿去制作一辆汽车而不是其他物品。但是,这种引导性因素对某些幼儿来说可能还不够,因为这些材料所透露的信息还不足以帮助幼儿完成汽车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轮子有大小不知道该用哪种轮子。为此,教师可以事先把每种汽车的配件分开摆放。以帮助幼儿轻松的拼装出一辆汽车。在这一案例中,体现引导性的关键点就是材料的分开摆放。在幼儿倒水时教师总要求人们倒七分满,但如果教师不在标子上标出七分满的位置,那么幼儿就可能不知道倒多少才算七分满。所以在这个案例中,标在杯子七分满的标线就是体引导性的关键点。

材料的引导性也可以通过两种材料之间的互相参照来体现。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几辆完整的汽车摆弄,然后交给一些汽车配件,让幼儿自己发现拼装规律。在这里,先前教师提供的完整汽车就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个关键点。在对完整汽车进行探索之后,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汽车中各件配件的关系,从而很快完成拼装任务。另外,提供拼装图解也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把汽车的大致拼装步骤和要点通过各种形象的、易被幼儿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拼装图解纸,然后将材料与拼装图解纸一起提供给幼儿。有的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拼装图解纸的引导作用,并按照拼装图解纸所提供的步骤完成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教师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其次,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第三,控制点要因“成品”而异。教师要考虑希望幼儿最终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成品”与交给幼儿的“半成品”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从“半成品”发展成为“成品”等问题,使控制点确实能引导幼儿把“半成品”变成“成品”。总之,要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关键在于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

三、区角材料的投放应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学习性区角就是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所以材料是幼儿和知识之间的中介,是区角活动的灵魂,是幼儿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孩子们依靠材料为载体,在与材料互动与客体互动中发展,因此材料的提供很重要。首先,我们应紧紧围绕幼儿的实际需要、学习兴趣和游戏的目标三方面来投放游戏材料;其次,提供的游戏材料要不断变化,以便构建的游戏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的吸引幼儿,注意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多功能性等,符合阶段目标、年龄特点,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中国教育资源站

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在“科学区”必须提供能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形象的教玩具和具体事物,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如有趣的多棱镜、开锁、会变的颜色、磁铁、翻板、木瓶堆放、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美工区”,中班准备的材料大部分是半成品和一物多用的成品,让幼儿稍作加工即可完成。而大班则要准备大量末加工的废旧物品,幼儿必须自己动手去做,难度明显增加。又如在“计算区”可投放多变几何体、七巧拼板及简易、实用、可操作性强的塑料雪花片、钮扣、矿泉水瓶盖、彩笔盖、蚕豆、彩色小石子、冰糕棍、珠子等等,让幼儿分分合合,加加减减,在操作中感知总数与分合数之间的关系,再配以数字卡片的操作,使幼儿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真正含义,同时还对色彩加以了巩固。再如,在“生活区”添置夹弹子、串珠子,设置“我来喂喂你”的游戏,让小班的幼儿学习“拿勺子”的动作,培养幼儿爱的情感。如果单单是让幼儿反复地给瓶子宝宝“喂饭”,相信不到3天小朋友就对这个游戏索然无味了。因此,我们给这个游戏设置了好几种玩法:根据瓶子宝宝嘴的大小不同,找大小不同的“食物”喂宝宝,在瓶子上贴上不同的颜色,如此一来,所提供的材料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由于材料的操作方法多,简单的游戏内涵被扩展了,不但包含了认知、计算、生活等内容,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较好地达到了学习目标,凡是孩子们喜欢的,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了学习探索的兴趣。

6.材料对区域活动的作用 篇六

武义县武阳幼儿园 洪程芳

[内容摘要]:

区域活动,主要是幼儿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游戏,它不像主题活动和学科活动那样是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是在具有多种功能,供幼儿操作,游戏,交往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规律较小的活动场所的活动。我们在认真贯彻《纲要》精神,领会其实质的基础上,开展了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幼儿能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经验。但区域活动也并非是教师完全不加影响、不加控制的自由天地,只不过,这种影响和控制比较见解、比较隐蔽,是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活动材料的投放而实现的。本文通过教师在区域活动游戏前的指导、游戏过程的指导和游戏后的评价等三个方面,阐述作为一名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所发挥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教师;区域活动;指导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适度的对幼儿进行指导,并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师是孩子忠实的观众和听众,应该多与孩子交流,通过观察孩子的表现,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及需要。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当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时,应走到孩子的活动中去,用激情感染孩子,激发孩子活动兴趣;当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疑问时,教师要积极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帮孩子解开疑问走向成功;教师要在活动中耐心的引导,无形的帮助孩子建立游戏规则意识;多以鼓励、赞赏的方式,鼓励孩子发现更优化、更合理的操作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操作水平„„由此可见,只有通过教师细致的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才能适时作出调整;有了教师及时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水平才会显著提高,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是活动的总导演,而是环境提供者、观察记录者、引导支持者、客观评价者,这些角色在活动过程中还应不断地、灵活

地换,有时还会交叉重叠出现。这样,教师的指导才能在区域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关键在于游戏前的指导、游戏过程的指导和游戏后的评价。

一、游戏前的指导

游戏前的指导是整个区域活动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教育目标来预设活动区域。教师在游戏前的指导作用应包括:

1、活动材料的投放

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幼儿整个区域活动的关键。教师在活动材料投放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材料。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材料的提高要有层次性。不同发展时期孩子应该有材料的层次性。由于幼儿发展的水平、方向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同一时期幼儿也存在不同发展水平,教师投放游戏材料也应有层次性。如在小班科学区感知数量时,可以投放颜色鲜艳的物品、铅笔、白纸、数字宝宝。给能力强的幼儿感知物品多少的同时并加以记录。给能力弱的幼儿按物拿数;又如在大班科学区的认识时钟活动中,给能力强的幼儿提高了半点、分钟、写时间的内容,给能力弱的幼儿提供的内容难度小,如认识时针、分针、认识整点。不同的年龄段幼儿也存在不同的差异。同样是美工区,小、中班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都应有所不同,小班主要提供一些简单的绘画工具,如橡皮泥、油画棒、浆糊„„等,主要以基本颜色为主,培养幼儿兴趣为主;而中班则要增加一些稍有难度废旧的半成品之类的材料,颜色也要增加,不但要培养幼儿的兴趣,还要提高幼儿的技能。所以,投放的材料主要考虑目标内容的层次性。我们既要考虑水平的要求,还要考虑最低限度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其次,要根据主题内容投放材料。区域活动是教学活动更好的延伸。教师要根据主题活动,使区域中的各项活动及时满足幼儿并促进幼儿发展。比如,主题活动《全家福》,我们就可以及时地在娃娃家投放相应的娃娃。娃娃家的衣服、裤子,烧饭做菜用的工具等,这样可以加深幼儿在活动中的印象,巩固提高幼儿所学到的知识。

再者,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投放材料。《纲要》中指出,所谓区域活动,实际上指的是: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在区域活动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区域“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有的区域则“显得萧条”。其根本原因就是幼儿有无兴趣和需要。我曾经尝试过,由我指定某些幼儿到哪个区域去玩,结果发现有很多幼儿根本不喜欢那个区域,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还发现有一些幼儿对某个区域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要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只要发现哪个区域孩子兴趣不高了,则要考虑投放新的材料。如表演区中只有一个小舞台显得枯燥乏味,不逼真,增加一些磁带、录音机、头饰、服饰、照相机等道具后,幼儿不但可以逼真地表演,还可以将表演拍摄下来,这样,表演区一下子兴旺起来了。又如小班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教师可多开设几个娃娃家,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大班幼儿的求知欲较强,可以多投放一些材料,给幼儿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的空间。我们要善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投放各种材料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最后,要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提供材料。幼儿年龄小,他们喜欢多变、新奇、可以操作的东西。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提供有趣的材料会让幼儿百玩不厌,增强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教师提供的材料应便于孩子操作。有些区域活动的操作性不强,如语言区对幼儿的吸引力相对就低于益知区、美工区、建筑区,因此要多选择、设计一些游戏性、操作性、竞赛性、合作性强的活动材料,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操作性,以吸引幼儿参与。如在大班语言区中可以给自己录音,还可投放录音磁带、录音机、订书机,以及画有故事内容的图片,在听完录音故事后,可以把图片排序成一本图书,并用订书机装订成书。通过这样的操作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是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提高,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2、活动环境的创设

为幼儿提供和设置活动区是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进程。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可供幼儿与之相互作用的、宽松的区域活动环境。在设置区域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择区域的内容可以根据一个内容设置多个区域,也可多区多内容,按照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区域。

其次,区域的划分应科学、合理。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划分不同的场地。比如表演区热闹,不应与阅读区安排在一起。只有适当的分离,才不会使幼儿感到杂乱无章,产生不稳定的情绪。

第三,应根据班级情况,人数划分区域。一般班里有益智区、科学区、美工区、阅

读区、表演区等等,人数少可以少安排几个区域,人数多可以多安排几个区域。

二、游戏过程的指导

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在区域活动中,如果教师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新《纲要》中也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活动中应该是观察者,适当的指导者,解决问题的鼓励者,也是幼儿的支持者。

1、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把握不好就会出现一些倾向性问题。比如在指导创造性游戏时,当面对孩子无所事事,教师此时的适时引导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教师的隐性参与指导要适度,只要达到引发、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尤其是对中大班孩子。而且这种长时间的参与还会影响教师对其他孩子的观察和指导。教师适度的引导,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提高孩子寻求答案的欲望,使幼儿在自己操作过程中获得经验。

2、教师要认真观察、深入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幼儿表情、动作、行为、需要、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敏锐地捕捉问题并作出分析判断,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与方法。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如在第一次投放弹珠,幼儿一开始对此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兴趣,但结果导致了班级环境的混乱,对此我没有直接干预,而是通过参与幼儿游戏达到了间接干预的目的。又如,幼儿在玩建构区游戏有很多差异时,我及时捕捉有发展价值的关节点,通过师幼的问答提供幼儿发现、体验、表达的机会。

3、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对不同的幼儿要给予不同指导,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可以重点指导一两个幼儿,使目标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也可以个别分析重点指导。教师要根据目标,选择一段时间对某一区域进行定点指导,对认知水平有限、动手能力差、出现困惑的幼儿,教师要降低要求,提出建议。对不认识操作材料、操作中出现错误的幼儿,教师应引导他重新认识材料,探索最佳的操作方法;对认知水平较高、能熟练操作但兴趣不浓的幼儿应及时提高要求。

4、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在整个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得到及时反馈(包括人的反应和物的反应)越多,就越能激发幼儿探索奥秘,增强幼儿的好奇

心和主动性,获得新经验和新知识的概率就越多。假如教师只提供一些材料,没有和幼儿交往,对幼儿不做出反应,就会影响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在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只是输出知识的教育者,还应该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支持者”。为了带动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教师要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表现,做出适度的、及时的反映,提供适时的、恰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并对活动区域进行调整、补充、支持和扩展幼儿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区域游戏中探索与认识周围世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调节与表现自己的情绪;使幼儿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可促使幼儿区域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游戏后的科学评价

游戏后的评价,是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并非是为了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与对错,而是了解是否有新的可能性,是否创造了最近发展区等问题。

游戏评价,可由教师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应以鼓励、肯定为主,在评价时,要尽量引导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及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发现的问题,帮助孩子总结通过游戏明白了哪些粗浅的道理等;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幼儿互相评价或自我评价,让幼儿学会点评别人,也要让幼儿学会自己评价自己,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的自我总结能力,有助于整个区域活动更好的发展,更多的是能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师还应该对区域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对教育活动进行效果分析是教师进一步完善活动过程,提高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教师在区域观察后,应及时的做好反思、记录,这样可以及时反馈信息,及时选择一些重点指导对象并加以指导,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明显的提高。

总之,教师在区域中的工作应该进入“游戏前的指导——游戏过程的指导——游戏后的评价——进行指导”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素质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孩子是活的,教师也是活的,让我们的区域活动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也更活起来,使之成为幼儿自主活动又照顾不同个性、不同兴趣与需要的每个孩子的活动区域,使集体的、个体的、个别的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7.浅谈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 篇七

一、坚持以社会生活为根本点,大量投放生活化材料

区域活动作为现实社会生活的翻版再现,同样存在角色间的交往需要,以及各成员间共同发现问题、协商解决问题的需要等,对幼儿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区域活动要始终紧密结合幼儿实际生活,积极选择投放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材料,确保幼儿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主体经验,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参与交往,共同发现、解决问题,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如开展植物园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的环境布置、材料投放和人员分工等方面可完全植入现实生活内容,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植物园区的开辟、种子的购买、播种、日常的照料、生长过程的观察记录、果实的收获等环节,以亲身实践获取生活化经验,提升幼儿参与热情,增强幼儿的学习观察能力。又如在表演区,教师可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破旧衣服、废旧报纸、塑料袋等作为幼儿表演装扮材料;在体育角,教师应引导幼儿将废旧报纸揉成团作为足篮球,将硬纸壳剪成圆盘作为飞盘,将易拉罐绑在木棒的两端做成杠铃等等,以熟悉的物质材料的选择投放,增强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主动性,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

二、坚持以本土资源为切入点,巧妙投放特色化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基于此,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要因地制宜,紧紧围绕“活的”的环境,随地域环境的变化选择投放材料,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本土资源的教育意义。诸如皖北地区幼儿园可利用“老庄文化”、“药材文化”资源,皖南地区幼儿园可利用“茶文化”,“徽派建筑”“黄山松精神”等文化资源,针对性地选择投放材料。如开展“农家茶馆”区域活动,教师可针对性的投放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茶叶,让幼儿在参与茶馆的“经营”中,了解家乡的特色,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再如开展“疯狂旅行社”区域活动,教师可巧妙投放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齐云山等旅游景点的照片,供“导游”解说,“游客”参观游玩……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感知家乡文化,提升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家乡文化的绵延传承。

三、坚持以幼儿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积极投放针对性材料

布鲁姆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作为幼儿参与活动的内生动力,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积极投放符合幼儿兴趣的活动材料,对于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活动效果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鉴于此,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应充分尊重班级幼儿的兴趣爱好,及时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其需求选择活动内容,确保幼儿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主动尝试、自我探索、亲身体验。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不仅要在活动前了解幼儿兴趣,提供适合材料;更要做好活动中的观察指导工作,根据幼儿兴趣点的变化及时更新投放的材料,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以更好地定位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幼儿对角色兴趣的变化,调整角色,更新材料,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四、坚持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落脚点,适时投放适宜性材料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强调“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因此,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应紧紧围绕各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认知能力,投放适宜性材料。如开展骑木马活动,针对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投放真实的木马,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玩乐;而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已得到初步发展,因此活动材料投放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实木马,教师在针对性的指导下,可提供木棍、扫把等材料供幼儿想象游戏。另外针对小班幼儿爱模仿的天性,可在小班开设“娃娃家”,投放以角色游戏为主的材料,为幼儿的角色扮演提供条件;相对小班幼儿,大班幼儿的小肌肉群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探究欲望强烈,教师可相应地投放操作性和探究性较强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动手操作和自我探究能力。

五、坚持以培养幼儿创造力为关键点,积极投放开放性材料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求我们“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但由于幼儿思维发展的直观动作性和具体形象性特点,决定其创造力是简单的、初级的,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积极投放开放性材料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更多操作材料的自主决定权,让幼儿真正成为材料和活动的主人,极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提供收集的牛奶罐供各区域幼儿自由选择、操作,美工区幼儿通过粘贴鼻子、眼睛等五官将其制作成一个个可爱的“牛奶宝宝”;建构区幼儿将其拼搭成高楼大厦、坦克、飞机、火箭等等;体育区幼儿将其成功运用到保龄球的游戏中;表演区幼儿将其作为演出的乐器,玩得不亦乐乎……这些开放性材料的投放无一不解放了幼儿的大脑,解放了幼儿的双手,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8.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科学探究 篇八

关键词:生活性;操作性;探究性;引导性

如何在大班正确地投放区角活动材料非常重要,有利于每一个孩子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发展。

一、材料的投放具有生活性和操作性

活动区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幼儿学习、游戏的物质基础。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就可以引发相应的活动,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并不是投放的材料越多越好,而是要选择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中随时渗透科学教育,是幼儿科学学习与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活动区的材料应取之于幼儿的生活中。如,春天到了,春意盎然,正是各种种子发芽的季节,因此,我们就在植物角去投放各种种子,让幼儿观察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捡回来的树叶,在美工区:把各种叶子粘贴制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科学区:把树叶塑封成标本,供幼儿认识各种树叶,并尝试做书签。可以在音乐区作为一种乐器;在语言区: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让人百听不厌;表演区:把树叶做成裙子,编成花环,串成项链和耳钉……就这样把幼儿的兴趣带到了教室,带进了幼儿的生活学习之中。

二、材料的投放具有引导性和探究性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因为只有探究性的材料才有利于引发幼儿、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

(一)材料投放的引导性

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如,大班主题活动《七彩世界》中的“人造彩虹”,通过事先对幼儿的能力了解,了解哪些练习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然后选取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等控制点的不同设置方法;最后才能确定让幼儿完成什么样的作品。因此,只有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才适时地介入并通过简单的行为进行暗示或言语提醒,并最终得以完成活动而达到的。

(二)材料投放的探究性

探究是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的过程;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如,在设计大班科学活动《磁铁》时,为幼儿研究磁铁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回形针、铁钉、易拉罐(能吸和不能吸取两种)、羽毛、杯子(能吸和不能吸两种)、毛线、玻璃球、小钢珠等等。让幼儿比较哪些可以吸,哪些不能吸,讨论为什么同样的两种东西有的可以为什么有的就不可以。通过比较研究以后,在区角逐步增放材料,科学区角提供了铁夹娃娃跳舞,幼儿可以先在泥工板上试验,如果觉得不过瘾还可以到桌子、黑板上试验;投放各种质地不同的板,如塑料板、木板、纸板、泡沫板等等。幼儿的探索更自由,而不是做做样子。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下,通过操作,感知磁铁能隔着不同材料吸住铁质品的特性,即磁铁的穿透性;自发地思考,发挥想象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科学角活动真正成为幼儿的生活。

活动的探究性和引导性是紧密相连的,活动区的材料只有引导下和探究性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幼儿获得主动有价值的发展。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游戏的舞台,在区域活动中游戏的材料随着主题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让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成为幼儿真正参与,并自主学习的形式。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中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让幼儿在和环境以及同伴间的互动中促进发展。

上一篇:滨水景观 城市 设计 生态 渭河下一篇: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