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先进经验材料

2024-07-18

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先进经验材料(精选10篇)

1.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先进经验材料 篇一

律师进社区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整合资源 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共建和谐

——龙岗区南湾街道司法所

南湾街道地处布吉、沙湾关口,下辖12个社区,总人口近30万人,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的比例为1:15,人口结构严重倒挂。辖区内有大型工业区19个,企业651家,主要以外向型的加工贸易企业为主,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南湾街道特殊的地理位臵、人口结构、企业现状给社会维稳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确保整个街道的和谐稳定,按照市、区司法局的工作部署,南湾街道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入推进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目前,市、区的9个律师事务所与街道 12个社区、4个工业园区、2个物流园基地签订了服务协议书,律师事务所共派出32个从业律师进驻各社区、各企业,各社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基地共建立法律服务室18个。三年来共接待群众来访4337人次,举行法律咨询102场次,举办法律培训36场次、培训人数5830人,参与调解并调处纠纷204宗,担任社区及企业法律顾问23家,代理诉讼217件,代理标的人民币4789万元。

一、开展律师进社区的工作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立足社区,真抓实干,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机构完善,机制健全。

2006年,街道成立伊始,就开始了探索开展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街道成立了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南湾街道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实施方案》,明确了“法律进社区”的长远目标、近期规划、保障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监督检查、法律宣传、依法治理等规章制度和目标管理标准,使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活动呈现出“制度健全、管理服务规范、工作到位”的良好局面。街道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每月对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和走访,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困难,下发了《法律进社区工作统计表》、《法律进社区回访表》、《法律进社区律师综合考评表》,对法制宣传、律师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参与法律援助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并对挂点律师的工作表现、服务态度、工作成绩、群众评议等方面进行考核,奖优惩劣,促进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顺利发展。

2、以点带面,拓展领域,强力推进律师进驻工业园区、物流园基地。

2008年,《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相继实施,街道劳资纠纷数量剧增。在此情况下,街道审时度势,确定了依托“大综管”工作平台,以“法律进社区”为基础,强力推进律师进驻工业园区、物流园基地。街道司法所联合劳动站、信访办下发了《南湾街道深化“法律进企业”工作实施意见》,以百门前工业区、联创公司为试点,率先建立了劳动者调解委员会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服务中心,并与挂点律师签订了律师参与“法律进企业”服务协议书,设臵“员工维权及法律咨询点”。通过律师进企业,为企业送宣传、送法律、送服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维权、依法治企和抵御风险能力。同时鼓励企业聘用挂点律师为企业提供有偿法律服务。截至到目前,百门前工业区、联创公司、丹竹头工业区、金鹏物流园等6家企业建立了劳动者调解委员会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服务中心,律师进驻企业共接待群众来访198人次,举行法律咨询14场次、解答法律咨询69人次,参与调解并调处纠纷17宗,代理诉讼24件。

3、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发展挂点律师参与信访代理、法律援助。

2008年5月,街道率先在全区开展了信访诉求代理制的试点,并将推进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同信访诉求代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实践中,我们注意把挂点律师聘请为信访代理员,对于街道无权或无法迅速解决的合理信访诉求,由信访人委托挂点律师进行代理,受到外来劳务工的欢迎。另外,挂点律师代表还被邀请参加街道定期 召开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参与信访调解工作的分析、评判,为街道的城市和社会管理出谋献策。2008年年底,街道某旅游制品公司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工厂停产,资产被法院查封,公司负责人下落不明,公司员工300多人多次聚集到街道上访,要求厂方支付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在街道办、法院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工人工资(104万元)已先行垫付,经济补偿金(515万元)需等待法院判决支持。但是工人对处理结果不满,情绪激动,要求工资与补偿金必须马上发放。为妥善化解矛盾,街道决定启动信访诉求代理,并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由星辰律师事务所的两名挂点律师现场为300余名工人提供法律援助,确保了该上访事项的圆满解决。

4、定纷止争,共建和谐,充分发挥挂点律师在解决群体性纠纷中的特殊作用。

律师执业过程中的相对中立性,使律师在社会成员中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亲和力,这是律师参与群体性纠纷解决的现实基础。在实践中,我们积极引导各挂点律师充分发挥职业优势,每周安排1至2天时间到社区法律工作室值班,配合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制讲座等公益活动,为社区居委会出谋划策,强化社区依法管理,受到了社区居委会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引导挂点律师参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9月,中城康桥花园 173户业主在网上发帖召集业主集会,拟大规模上访并采取过激行为。街道接报后,司法所立即组织晟典律师事务所挂点律师及时赶赴现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法律、明政策,书写张贴了《致康桥业主的一封信》,并逐步解决了红棉路修建、购房入户、房屋维修等历史遗留问题。2007年3月,业主送来了“传播人民心声,服务千家万户”的锦旗。律师参与群体性纠纷的解决,对纠纷进行法律上的限定和评价,一方面提高了矛盾化解的效率,另一方面也顺应了群众要法、用法的愿望。据统计,仅2008年,街道挂点律师参与处理群体性事件12宗,通过律师参与群体性纠纷的调解,充分发挥了律师调解在排解社会纠纷、消除社会冲突中的平抑与缓释作用。

5、依托大综管平台,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稳步推进,街道大调解工作格局逐步健全完善。

根据辖区实际,街道把贯彻落实区《关于深化“大综管”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的实施意见》与推进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了矛盾隐患排查机制、联席会议研判机制、联动联调机制、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探索了“公调对接”、“诉调对接”和“访调对接”“三调对接”机制,对涉法性重大社会矛盾纠纷,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合;对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疑难社会矛盾纠纷,坚持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参与单位联调,切实增强协同作战、联合调处的能力。同时,在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工作过程中,街道充分整合以专业律师为主的法制资源,建立了以130名包括挂点律师法律工作者、劳动管理人员、专职调解员、首席调解员的为主的专兼职队伍,其中充分发挥挂点律师的职业优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可能酿成社会问题的矛盾纠纷。

二、回顾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的实践,我们有几点较深的体会

1、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有利于“法律进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中,街道实行班子成员挂点、司法所跟班包点、各社区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各社区积极配合,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的性质和优势,全力推进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各相关部门主动给“法律进社区”工作出面、出招、出力、出资,为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挂点律师不辞劳苦、热情服务,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赞扬。只有通过这种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才能促进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全面发展。

2、下大力气深挖“法律进社区”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增强“法律进社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街道成立了以法官、挂点律师、法律工作者为主的 法制教育讲师团,作为法制宣传队伍的重要力量,定期开展送法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厂、进学校。二是通过建立企业调委会、律师劳动接访窗口、行业调委会、维护劳动者权益服务中心,为律师以专业身份参与法制宣传、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增强“法律进社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基层调解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法律知识不断丰富,依法维权能力不断增强,社区各项工作走向法治化。

3、努力打造街道、社区、律师多方共赢的平台,有利于让律师服务“进得来、站得住、呆得久、干得好”。

农村城市化之后,特区外街道所担负的功能已由原来的社会和经济管理向纯社会管理转变,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城市化综合管理,维护社会稳定。而律师事务所是以营利为目的,一味要求做公益活动付出成本没有回报肯定是不行的,这两者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为了处理好这一矛盾,一是街道与社区千方百计扩大律师事务所在社区的知名度,通过印制“便民服务卡”、设立律师接访窗口等形式,搭建律师事务所与社区、律师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二是街道司法所联合执法队对辖区内“黑律师”进行清除,净化了法律服务市场。三是让挂点律师参与劳资纠纷现场调解,提供其与企业的沟通平台。2008年5月,在处理樟树布社区某企业的劳资纠纷过程中,挂点律师主持了劳资双方的协调会,经过长达8小 时的调解,挂点律师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律师严谨、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工人和工厂老板的肯定和赞扬,工厂老板当场拍板聘请挂点律师为工厂法律顾问。目前,街道与各挂点律师事务所合作顺畅,群众主动寻求律师帮助的人次增多,挂点律师也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务实的作风得到了街道、社区及企业单位的信任。

4、把“法律进社区”工作与大综管工作、大调解新格局有机结合,有利于共同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挂点律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劳动接访、劳动争议调委会、信访诉求代理、大型劳资纠纷的调解、企业法律宣传等工作;同时,街道建立健全了“法律进社区”组织机构,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普法机制,组建了一支高效专业的法律队伍,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大调解”平台,探索了一套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这既是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大综管工作、大调解格局的补充和完善,正是通过这种把律师参与“法律进社区”工作与大综管工作、大调解新格局有机结合,充分维护了社会政治的和谐稳定,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先进经验材料 篇二

xx街道方城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区,常住人口10496人,其中人户分离的有4969人,实有人口7123人。现有出租房屋471家,流动人口1671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4,这些流动人口成份复杂,他们在为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人口管理、计生工作及治安管理等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懈努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轨道,探索并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由于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流动人口的犯罪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社区的刑事治安案件明显下降,发案比20xx年下降35。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抓组织建设,实现网络化管理

流动人口的管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把流动人口管理停留在登记、发证上,势必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为此,根据老城区的特点,我们在街道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建立完善三级社会化管理组织网络,实现了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为载体,以管理、教育、维权、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级网络化管理。一是成立了由辖区民警任站长,社区综治干部、片幢长、居民组长、护村队长为成员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为一级的管理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完善制度、教育培训、考核评比及督促检查等工作。二是把社区分成5个片,建立片幢长的二级管理组织网络,把5个专管员,4个协管员分到每个片,实行分片负责制,主要职责是包干本片外来人员的登记、核查、发证,以及出租私房日常管理、矛盾纠纷调解及协助做好育龄妇女验证、B超等工作。三是不断吸收壮大以老干部、老党员、单元长、租房业主为信息员、管理员、巡查员的群防群治的三级组织网络。

二、整合资源,进行社会化管理

流动人口以其流动性和分散性成为管理的难点,我们紧紧抓租赁租房主和用工单位,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融治安管理、劳动用工、计划生育等一体的流动人口管理“业主责任制”,通过签订治安责任状等形式,落实用工单位、经营业主和房屋出租人的管理责任,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流动人口工作的齐抓共管。一是将卫生管理工作和流动人口管理进行有机结合。日常,结合环卫工作对房屋出租、承租人情况进行了解,根据实情及时变更登记,补办手续。去年3月份,我们在检查北门街7幢202室,有居民反映居住该503室的人员比较复杂,这些人员白天无所事事,发现情况后,及时进行跟踪调查,发现王某、张某、胡某等江苏藉人员,整日混迹于赌场,派出所将他们纳入视线列为高危人群,并抓获了发生于肖泉村山上的因赌博伤害致死的犯罪嫌疑人胡某。二是充分发挥社区、企业单位流动人口协管员的作用。流动人口协管员由社区计生员、片幢长、治保主任或企业有关人员兼任,他们生活在社区和企业,人熟、地熟、情况熟,便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情况和信息,在管理流动人口中发挥了信息员的作用。去年社区协管员发现了四批晚上盗窃作案分子,他们及时向xx派出所提供线索,配合民警进行查处。三是逐步推广中介出租私房合同管理。xx地区外来人员的收入相对高一些,对租房条件要求也相对高一些,自20xx年来有人收集零散房屋改装成具有独立卫生间的出租私房出租给流动人口,年收入可达3―5万。在这种情况下,中介租房业主应运而生,xx地区出租私房有逐步向租房能手集中的趋势,有的中介业主一人出租管理四、五间,相当于管理40来个流动人口,他们与承租人都签订合同,把治安要求写得一清二楚,情况了如指掌,社区与辖区干警及时把中介业主变成信息员、登记员,发给每户一本登记册,经常进行核对,这样的社会化管理,既省钱,又好管。

三、注重教育服务,推行亲情化管理

首先我们紧抓房屋出租人的教育培训,每年我们都要进行4次的.教育培训,由社区民警或邀请行家专门授课教育,通过以培训的形式使广大房东明确其责任义务,特别每年的年初、年终,我们更是不放松对房屋承租人的教育培训。其次我们依托社区法制学校这一平台,每年组织流动人口集中教育两次,聘请司法局、消防队等相关部门进行法律法规和安全方面的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再次要求用工单位按要求进行教育,利用宣传栏、广播、图片等形式进行教育,做到所有外来人员普遍得到二次以上轮训。同时在生活上尽量关心他们,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他们远离家乡,感觉缺少社会保障的情况下,我们坚持不分内外,不管是劳资纠纷,还是外来人员之间的纠纷,我们都尽心尽职,全力服务。去年5月份,安徽藉小工林某某,因生活所迫,无力解决医药费,我们掌握情况后,发动捐款,筹措了20xx元为林某某解决了燃眉之急,使他深感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还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外来人员解决就业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四、健全管理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

3.街道城乡社区协商经验材料 篇三

XX区XXX街道(2017年8月)

XX街道坐落于XXX,始建于1985年,是一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旧社区。2015年XXX区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和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提升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议事协商组织作用,引领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建设,不断社区推进治理和服务创新再上新水平。

一、健全工作机制,实现程序规范化

社区紧紧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中心任务,以服务居民群众为主线,坚持把议事协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居民议事协商工作流程》,以工作标准体化推进程序规范化。坚持广泛协商,针对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特点,合理确定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当地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等协商主要内容,搭建了社区决策、听证、协调、咨询等4类协商载体,制定了提议、告知、协商、决策、反馈、监督5项基本流程,建立了“阳光议事厅”,定期组织召开由大党委成员单位、物业服务企业及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议事协商会议,交流工作经验,研究社区重大 事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初步建立了由社区党委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导,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议事协商工作格局。

二、推进良性互动,实现主体多元化

议事协商,就是要以居民为中心,变被动协商为主动协商,实现由“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社区在议事协商中,注重拓宽参与范围,通过协同共治推进协商主体多元化,进而解决群众个性化诉求,推进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居民代表会议、居务公开等制度,推行“一核多元”的主体参与模式,即以社区“两委”为核心,事务相关方共同参与,结合参与主体情况和具体协商事项,依托圆桌会、恳谈会、评议会等传统平台,采取社区党员议事会、居民议事会、物业联席会、小区协商、楼栋协商等形式,带动老年群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小区业主QQ群等平台,面向中青年群体有效搜集社情民意,开展线上协商。请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居民代表、街道科室等介入协商活动,充分实现各方平等友好协商、思维有效激发。

三、探索工作模式,实现协商科学化

在工作实践中,社区逐步探索出“X+6”民主议事协商工作模式,引导居民有序参与参与社区建设。“X”,即X种方式广收议题,开辟专题会议、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电话邮箱、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收集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社情民意全掌控。“6”,6步议事协商规范流程,确定协商议题和主体、召开 协商会议、公告协商结果、运用协商结果、实施过程监督、居民满意度评价。社区通过对民主议事协商工作模式的探索,规范社区协商制度,引导居民增强协商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协商,监督协商成果的落实,形成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设,多路径收集议题、分层次协商议事、按流程逐步落实的社区协商治理新格局。

四、充分运用成果,实现评价制度化

老旧社区停车是社区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社区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方式向居民征集解决办法,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对办法进行筛选或提出其他意见,最终大部分居民赞成减少荒废绿地,规划停车位。为此,社区协调物业服务企业、园林、市政、社区党员代表、楼栋长代表、有车居民代表、无车居民代表等7方进行了多次协商。最终,协商通过在保证小区整体绿化面积合格的基础上,取消一定比例的荒废绿地以增设车位。社区负责对小区全部居民家庭用车进行登记,园林部门规划处退率换车位草图,物业公司对停车线进行规划,园林、市政部门联合进行施工,社区居民对实施过程及长效机制进行监管,并按照规定停车。问题解决后,充分运用协商成果,及时建立了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制度,明确需要议事协商组织落实的事项,议事协商组织应当及时组织实施,落实情况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居务公开栏、新媒体平台、居民评议等渠道公开,接受居民监督,居民有权对协商结果、落实情况、长效管理等内容进行评价,评价成绩将 作为社区工作者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与收入直接挂钩。

五、提高治理能力,实现协商经常化

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决策前的协商、社区决策中的实施和社区决策后的评价,用居民习惯的方式来解决身边的问题,提升居民参与协商的能力,通过广泛政策宣传和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营造社区协商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居民与社区的良性互动,促进基层民主实践的健康有序发展。早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坚持问题导向,对损害公共利益的问题早发现、早治理,主动出击。微治,让老邻居变成新朋友。在处理邻里、家庭矛盾时善于“开小会”、把会开到居民家里,引导他们自己解决矛盾纠纷。巧治,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培育草根领袖,发展院落、楼门、社会组织自治等民主形式,拓宽社区参与渠道,健全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评议等对话机制,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城乡居民掌握并有效运用协商的方法和程序,在社区内营造关心、支持、参与议事协商的良好氛围,倡导协商精神、培育协商文化,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协商活动。

4.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先进经验材料 篇四

(2008年4月22日)

西苑社区居委会计生工作在市、区计生委领导的关怀下在街道办事处计生办的直接领导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全面开展计划生育科技服务,为使计划生育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实现人口控制目标、积极推进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优质服务,确保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保障和维护广大育龄群众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计划生育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一、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广泛开展避孕节育优质服务避孕节育优质服务是推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重要标志和核心内容,西苑社区居委会以育龄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根据育龄妇女的生理特点,帮助她们选择适合自身的避孕方法,广泛开展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广泛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在育龄群众“知情”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避孕节育措施,将国家指导和自主选择想结合的原则落到实处。对用药的已婚育龄妇女每月随访一次,对上环的已婚育龄妇女每季度随访一次,并向她宣传了节育避孕措施,合理选择避孕方法,以及避免刚分娩过身体因怀孕再次受到伤害和如何哺育婴儿的知识。在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为了丰富和活跃社区妇女的节日生活,激发辖区妇女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热情,大力弘扬社区妇女与时俱进的精神,西苑社区居委会与3月7日下午4点在社区服务站特举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知识抢答赛,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弘扬社区文化,宣传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社区

广大妇女同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发扬新时代女性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奉献出我们女性半边天的作用,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和昌盛添砖加瓦。

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西苑社区居委会充分利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广泛宣传各种避孕节育方法,让育龄群众自觉了解生殖保健知识,掌握避孕方法积极落实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同时发挥人口学校的作用,不定期的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培训,对广大群众进行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教育,让群众知道如何实施“知情选择”。一些地方张贴“知情选择”挂图,开设宣传栏,定期宣传“知情选择”的政策和有关避孕节育知识,把避孕节育知识普及到群众中去,让群众知道“知青选择”的具体内容。

三、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生宣传、教育、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西苑社区居委会计生小组认真执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流入、流出人口一起抓,在计生管理与服务上突出重点、猛攻难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教育、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子,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1是规范运作,齐抓共管

对流出的人员首先要让流出人员知道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要求,同时签订流出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对流入人员首先要到流入地计生办交验《婚育证明》,建立一人一档的管理服务档案,实行流入人员与本地居民同培训、同管理、同服务。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工作,不仅要管理也要提供服务,只有在管理的同时,真心诚意地为广大外来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提高他们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才能使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走向良性循环。7月30日,我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育龄妇女在人口学校内开展了庆祝“三为主”二十周年纪念日座谈会。

此次活动的主要议题是,为纪念“三为主”工作方针,推动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广泛宣传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辉煌成就,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切实解决好想服务、能服务、会服务的问题,不断提高计生工作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气氛非常热烈,一名流动人员发言说:我住在化建小区,我们非常的愉快,计生人员经常性的上门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优质服务、宣传计生政策、节育、避孕知识等,每逢社区组织大型活动时,都积极邀请我们参加,使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所赋予我们的温暖和关爱,使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真正成为造福于人民的事业。

5.水西社区警务室先进经验材料 篇五

水西警务室设立在水西居委会大院内,所负责的警务区位于萝岗街中部和东北部地带,面积24.04平方公里,辖区内有水西、岭头二个居委会,有企业、事业单位38间,“三小场所”59间,水西居委会有11个经济社,常住人口5341人,出租屋1424间,外来人口2245人;岭头居委会有4个自然村,常住人口1815人,出租屋520间,外来暂住人口1185人。警务室现有民警3人,警长沈武荣,民警萧学斌、李丁奎。

警务室是社区警务工作重要战斗堡垒,是连接基层群众与公安机关的桥梁,如何充分利用社区警务室这个平台,搞好社区治安防范,加强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实现长治久安,是建设警务室的真正意义所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我警务室作了大量工作,主要有:

一在派出所分管社区的所领导指挥下,警务室按照“重心下移、做强基础、保民平安、促进和谐”的工作思路,把全面推进社区警务战略作为社区的重要工作,立足辖区实际,加强社区警务基础建设,充分发挥社区警务在治安防范、打击犯罪、等方面的基础作用。2011年上半年水西社区长龙经济社连续发生入室盗窃,甚至一建筑工地办公室在白天被犯罪分子大摇大摆进入盗窃多台笔记本电脑,电脑内存有重要数据,硬件有价,数据无价,给工地施工带来极大影响。所领导要求立即安装电子门禁,以遏制此类案件发生。村民安在装电子门禁问题上抵触情绪较大,鉴于此情况警务室民警在最短时间内协调水西居委会以居委会补贴70%,私人出资30%的形式进行推广,但效果不甚理想。看到此情况刘晓彬副所长亲自带队传唤2名发生入室盗窃案件的出租屋主,力排众议拒绝任何说情对其给予罚款500元的治安处罚,经过此次整顿后,长龙经济社绝大部分出租屋在短时间内安装电子门禁。从2011年7月到至今未发生一宗入室盗窃警情。

二、社区警务室民警在工作中大胆实践,盘活防范资源,通过组织警力以着装巡逻、便衣伏击、社区治保会群防群治队伍定点堵卡为主要内容的安全防范工作,夯实了平安创建的基础,有力地促进了辖区的一方平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入室盗窃警情发生以后,社区民警根据在现有警力资源下难以侦破案件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专业力量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安全防范措施,社区民警带领辅警进入内街小巷着装巡逻,同时安排便衣伏击,社区治保会群防群治队伍定点值守堵卡,这样一来,村内居民看见民警后随时报告可疑人员、车辆,同时给予犯罪分子极大震慑,不给犯罪分子任何下手机会,有效控制社会面安全防范阵地。

6.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经验汇报 篇六

()以来,街道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补充意见》要求,紧紧围绕党建统领“一条”主线,聚焦城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两个”目标,突出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实体化运行“三大”任务,拓展党建思路,创新工作模式,抓服务,强基础,促提升,推动城市社区党建攻坚三年行动深入开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配强社区服务队伍,夯实为民服务的基础保障。聚焦解决“谁来干”的问题,街道按照“1+3+5+N”标准,为每个城市社区配备1名副科级干部、3名街道干部、5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和N名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物业企业、业委会等社会力量,壮大城市社区工作队伍。新招聘48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去年12月全部到岗到位。同时,社区依托驻区单位、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吸纳党员和热心人士,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伍10支、268人,为居民提供公共事务、综合治理、医疗卫生、居家养老等服务事项36项,进一步充实城市社区工作力量。

(二)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凝聚为民服务的强大合力。

聚焦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创新“六个一”工作模式,提升城市社区服务水平。

1.挂好“一张图”。每个社区根据新确定的四至范围,制作区域分布示意图,明确党建网格管理边界,确保社区服务无缝隙、全覆盖。经摸排,11个社区共涵盖居民小区218个、驻区单位122家、沿街商铺4874家、社会组织186个。

2.建好“一本档案”。发挥网格作用,建好辖区居民、企业、商户、驻区单位等信息档案,摸清摸透社区底数。目前,已累计摸排居民29268户、沿街商铺2524家、社会组织112家。

3.织好“一张网”。建立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开展“党组织找党员”活动,78名驻区单位和社会组织人员担任社区兼职委员,推动实现组织联建、党员联管、资源共享目标。推行“党建+网格”治理模式,科学设置66个党建网格,设立31个商圈市场、商务楼宇专属网格,构建起“街道-社区-网格(小区)-楼院”一贯到底的大服务、大党建格局。

4.发好“一张联系卡”。制作便民联系服务卡,注明社区名称、办公地址、联系方式、服务事项等基本信息,逐一发放到社区服务对象手中。目前,共制作发放便民服务卡43300张。

5.建好“一组微信群”。重点围绕小区居民、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等群体,分门别类组建社区工作微信群,确保沟通服务更高效。目前,已组建各类微信平台34个;11个城市社区全部开通微信公众号,广泛推介工作、总结经验、宣传成效。

6.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依托党建网格,切实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居民吹哨,干部报到”常态化。目前,已累计解决矛盾纠纷、政务热线、家政托管等问题183条。

(三)建强社区服务平台,筑牢为民服务的坚强堡垒。

聚焦解决“在哪干”的问题,街道组织人员对城市社区办公场所选址进行了专门考察,坚持“立足实际、切实可行”原则,多形式、多渠道落实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其中,新建1个、改扩建3个、租赁2个、整合共享4个。按照“一厅一站五室两中心”要求,高标准完善相关设施配套,不断加强各厅室功能,确保服务阵地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11月底前已全部完成。

二、存在问题。

(一)社区运行不够高质高效。党组织在社区穿透力不强,还未充分挖掘出驻区单位和共建单位等社区资源,距离形成统一高效、运转协调、优质服务的管理工作新机制还有一定距离。

(二)社区治理参与度低。

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还不强,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意识薄弱,除一些老年人或者下岗失业的弱势群体外,在职在岗人员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

(三)社区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城市社区刚刚起步,服务导向、工作思路还不够明确、不够清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管理方法、工作手段等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与日益拓展的社区治理工作不相适应。

(四)社区服务阵地不够完善。

受城区办公用房面积所限,部分社区办公场所紧张,无法配套更丰富、更多样化的功能室。

(五)社区治理合力有待加强。

部分驻区单位参与度不高,部分物业管理公司配合不积极,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还未形成。

三、下步打算。

(一)坚持社区党建引领。建立社区党委引领,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推动城市社区赋权赋能,着力构建全区域统筹、各领域融合、多方面联动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利用好网格党支部管理网络,加强小区党建分类指导,创新“党建+物业”工作模式,推动小区物业全覆盖。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议事“六事”工作法、小区议事厅、居民说事亭等方式方法,织密党建组织体系,力求社区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拓宽社区服务内容。

推行“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构建社区特色服务网络。以居民满意为目标,在辖区内深挖服务资源,拓宽服务空间,丰富社区服务功能,增加社区吸引力,提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通过社区服务,凝聚各方力量,增强居民归属感。

7.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先进经验材料 篇七

劳动保障工作延伸到街道社区,使我们的工作延伸到了最基层,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把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做好。使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首要任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是劳动保障部门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重要依托。

我们敦化市也相距在市内四个街道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及37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全部是通过笔试、面试的竞争上来的下岗职工,这些下岗职工在经厉了一次下岗后,深知自己再次就业的重要性,所以十分珍惜这份难得的工作。

劳动保障机构健全了,我们的工作也就好开展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政策宣传、就业服务、岗位开发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基本能做到底数清楚,政策明确,工作细致周到。他们已成为劳动保障政策的宣传员、就业岗位的信息员、就业和社会保险的协管员,他们的工作,不仅从最基层保证了就业政策的落实和整个就业任务的完成,并且受到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普遍欢迎。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都反映说:“过去,厂子管我们的一切,我们把厂子当成家;现在,社区对我们关怀备至,社区就是我们的家,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就是我们最亲的人。”

通过这些话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当前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格局中,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的工作居于十分关键的基础地位。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对整体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具有非常迫切、非常现实的意义。

第一,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部门落实“三个代表”、践行“执政为民”有了最直接的手段。劳动保障事务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由“企业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街道社区作为社会化依托的代表,承担着劳动保障“港口”的职能。“群众利益无小事”,涉及千家万户的生活保障、促进就业、权益保护、社会保险等,都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关联最紧密的热点问题。街道社区平台是联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键环节。平台建立了,工作做好了,就能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到广大老百姓心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就能真正落实“三个代表”,增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工作能够做到“一竿子插到底”,做到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街道社区平台是劳动保障部门的基层服务窗口,是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础。当前,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要靠街道和社区开展广泛宣传和调查摸底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就业服务,要靠街道社区提供及时有效的培训和就业信息,开展近距离、针对性强的咨询服务;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也要靠街道社区组织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对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更要靠街道社区做好基础工作。实践证明,凡是建立了街道社区工作平台的地方,就能准确掌握每位下岗失业人员的自然情况和就业需求,就能有效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就能切实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就能使就业和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一抓到底,获得实效。

第三,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部门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树立了新的标准,增添了新的动力。过去,我们在办公室进行管理工作,在市区一级的职介中心和社保中心开展服务工作,大部分同志是努力工作且有成效的,但也有一些地方,虽然有制度要求,但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也或多或少出现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敷衍推诿的现象。但在街道社平台,面对天天与你见面、时时需要直接帮助的工作对象,容不得半点马虎,也等不及十天半月的拖延。面对那些困难对象,你更要主动上门服务,一对一跟踪服务,按时完成服务承诺。我们工作对象最紧迫的需求,与我们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的高标准、高质量,并成为我们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动力源泉。当前,各地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建设水平还参差不齐,有些平台运作还不够规范,最终都影响到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挥平台的作用,使其在劳动保障工作的主战场大显身手,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运作,巩固和完善平台建设。

在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中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8.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先进经验材料 篇八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xx年12月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总结

xx街办事处xx劳动保障工作站于xx年xx月成立,自开展工作以来,在办事处党委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以“就业就是根本,就业就是稳定”为理念,以“全民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契机,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多策并举,使辖区再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基本情况

xx劳动保障工作站位于xx辖区中部;东起xx西侧,西至泰山路东侧,南从人民路北侧,北到人民路南侧;辖区面积0.33平方公里,共有居民1470户,4410人,目前辖区内共有下岗失业人员206人,其中“4050”人员6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6人,“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51人,就业率96.3%;再就业培训184人,创业培训21人,同时我们利用所属企事业单位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4050”人员和夫妻双下岗人员,至目前,共安排22人。帮助32名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办理小额担保贷款74万元,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19户。各项工作的良好运作,有效地保持了辖区就业形势的稳定,稳步推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发出劳动监察询问通知书75份,其中签订劳动合同139份,签订率达到78.8%;下达劳动监察限期整改通知书32份。这些基础工作的开展有力促进了辖区的稳定,为加快辖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推进措施

(一组织领导

就业再就业工作是一项造福群众的民心工程,为此我们在和上级劳保所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基础上,层层分解任务,量化责任,落实到人,压死任务,为全年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我们制订出台了就业服务制度、统计调查制度、台帐管理3项规章制度,并与职业介绍流程图和社会化管理流程图一并上墙,便于下岗失业人员了解、监督。三是摸底排查,澄清底子,完备档案,深入辖区挨家挨户对下岗失业家庭进行排查摸底,建立下岗失业人员个人档案,全面登记他们的职业技能、就业愿望、家庭状况等基本情况,准确地掌握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科学宣传

为全面宣传劳动保障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更好地服务于下岗失业人员,进一步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我们采用了“三位一体”宣传法。即:街面宣传法,利用宣传日、举行招聘会等形式,在市区繁华街道或路口进行集中宣传,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岗位服务;地面宣传法,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下岗失业人员家庭,进行面对面的讲解、谈心,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开扩就业思路,实现弹性就业、非正式就业等灵活就业模式;空间宣传法,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又利用辖区的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等各项形式,使大量政策信息传送到千家万户,令广大居民群众了解、认识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

另外,我们还定期不定期举办“转变就业观念培训班”,邀请创业之星张启玉、王依依等现场做报告、谈体会、集体讨论,挖掘分析群众思想根源,针对性的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使许多下岗失业人员转变思想、开扩视野,踏上成功之路,用具体事例和行动很好地宣传了再就业工作。

(三)措施得力

在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以“强管理、重服务、促就业”为抓手,推动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范文仅供参考

9.街道党建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篇九

市街道是朝鲜族人口聚居的城市中心街道,辖8个社区,4.8万人口,其中朝鲜族占79%。街道党工委下设8个党总支,37个党支部,在籍党员1799名。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服务群众、凝聚民心”的工作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科学谋划和改进党建工作,逐步形成“以党的建设为核心,以为民服务为根本,以共驻

共建为保障”的党建工作新格局,街道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省“党建示范街道”、“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14项国家级和57项省级荣誉称号。

一、创新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大工委”领导体制

为充分发挥街道党组织在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他们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探索建立了“大工委”体制,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功能健全、运转有序的组织领导体系。

(一)整合资源,组建“大工委”。为了解决街道与驻街单位党建工作结合不紧、合力不够的问题,他们开始组建“大工委”。即在原街道党工委的基础上,扩大委员职数,将驻街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及社会组织中党组织负责人或具有党员身份的“一把手”吸收到街道党工委班子中,成为党工委委员,共同研究、协调区域内党建工作和街道、社区建设重大事宜。他们把积极参与共驻共建的驻街单位负责人纳入“大工委”委员拟任人选,经市委组织部考核批准,成为“大工委”委员。“大工委”下设社区党建联席会,会长由“大工委”委员担任,对“大工委”负责。目前,街道“大工委”共有19名委员,其中14名为驻街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建联席会会员为53人。

(二)健全机制,保障“大工委”体制有序运行。一是明确职能,落实责任。他们围绕街道与驻街单位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和工作共振点,制定党建工作目标和责任,并通过签订《社区共驻共建责任书》,确保责任的落实。二是季度例会,评比。“大工委”每季度要召开一次会议,通报情况,查找不足,研究加强和改进措施。每年都对委员单位党建工作情况进行评比,对作用发挥好,服务能力强的委员及单位予以表彰。三是强化监督,定期考核。为强化“大工委”对驻街单位的监督,市委赋予了他们五项职能:驻街单位参选市级以上文明单位,驻街单位上级党委开展“创优争先”表彰,驻街单位负责人拟选州、市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驻街单位的党员干部提拔使用,驻街单位发展新党员,必须征求街道、社区的意见。同时,他们对委员任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报市委组织部,并有权提出调整委员的建议。“大工委”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8人次委员调整。

(三)发挥体制优势,共创互助双赢的工作局面。他们牢固树立“结合是生命线,服务是硬道理”的工作理念,建立了“六共二建”活动载体,即经验共享、基础设施共用、志愿服务共有、思想教育共抓、党员队伍共管、文明社区共创;项目共建、基地共建。充分调动驻街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党建工作齐抓共管、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他们以服务项目为纽带,每年都与驻街单位签订《项目协议书》,承诺街道、社区和驻街单位相互提供服务。他们先后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服务、医疗保障等23个各具特色的共建基地。驻街部队利用董存瑞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弘扬革命传统,已接待参观群众3万余人次;延边医院为社区人员建立了医疗保险档案。同时,街道利用“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基地,为部队官兵家属提供再就业信息,帮助军嫂就业,开展与部队战士帮困结对活动,组织驻街单位“送科技、送图书、送文化”进军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二、创新设置方式,不断扩大辖区党组织覆盖面

为筑牢党建工作基础,切实把党的组织覆盖到辖区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他们积极探索党组织设置方式,力求辖区党组织设置“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一)贴近群众、夯实基础,把党支部建在楼栋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和流动党员进入社区,客观上要求街道、社区党组织把他们组织起来。近年来,他们按照“便于组织管理、便于开展活动、便于发挥作用、便于扩大影响”的原则,以楼栋或楼群为单位,成立党支部,把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老党员确定为“党员中心户”,形成了社区党总支、楼栋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网络。到目前为止,全街共成立楼栋党支部36个,设立党员中心户48个。为确保楼栋党支部工作落到实处,他们制定了党员活动日、党员活动登记、党支部与物业小区议事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舆情信息反馈等一系列制度。对党员进行“四必访”,即党员红白事必访、党员有病必访、新转入党员必访、党员离家必访;对党员的基本情况做到“三清”,即组织关系清、户籍情况清、生活状况清。组织党员开展争

当“五大员”活动,即党的政策的宣传员、精神文明建设的倡导员、帮困助残的援助员、文化建设的文体员、小区安定的调解员。开展“叫响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和“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组织“邻居节”、邻里运动会等“睦邻”活动,创建“文化楼栋”、“环保楼栋”、“健康楼栋”,党支部联系居民群众的组织优势日益增强,有效促进了街道、社区和谐建设。

(二)多策并举、分类指导,拓展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空间。随着辖区非公经济的迅速发展,党组织建设在一些领域、一些行业出现了“空白点”,为此,他们针对薄弱环节,着力加强了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以来,按照市委《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他们根据辖区非公经济组织的不同情况,采取单独建立、“联合组建”或“挂靠社区”等方式,分类指导非公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为保障党建工作顺利进行,他们从街道和驻街单位熟悉党务工作的党员干部中选聘了8名党建指导员,深入百货大楼、国贸大厦等10家大型非公企业,配合系统党委抓党建工作。对于小型、分散的非公经济组织,有3人以上党员的全部成立了党支部,不具备建立支部条件的,采取“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的办法,在组建联合工会的基础上,建立联合党支部,隶属于社区党委。目前,全街已成立了32个非公企业党支部,联合工会8家、会员85人,涵盖辖区285户非公经济组织。50人以上规模企业党员活动室全部达到有党员活动场所、有规范制度、有培训和学习材料、有台账资料、有先进典型宣传栏、有电教设备的“六有标准”,使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得到了加强。

三、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街道、社区党员结构复杂、年龄老化、流动性大,给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为此,他们转变“就管理抓管理、就教育抓教育”的观念,发扬朝鲜族文化传统,寓党员教育、管理于各种活动之中,针对党员群体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管理,提高了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一)文化搭台、党建唱戏,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他们结合朝鲜族党员和居民能歌善舞、崇尚文化、喜爱活动的特点,将文化建设纳入党建工作目标,以建设“学习型、活力型”党组织为重点,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他们成立了社区业余党校,把建党日、伟人诞辰日等确定为党员教育活动日,依托这一阵地,按照居民需求,举办州情市情、法律知识、文明礼仪、老年保健等方面的讲座,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党员思想阵地。他们创建了党员广场活动中心、党员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组建了多种形式的文化表演队,确定每年7月为党员文化活动月,组织开展“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朝鲜族舞蹈表演活动,寓教于乐,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切实发挥了街道党组织的凝聚和纽带作用。

(二)从街情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党员分类管理。一是对在籍党员进行“全责管理”。建立“责任卡”制度,开展“党员责任区”承包一块绿地、创建一栋文明楼、联系一户贫困家庭、帮助一名下岗职工的“四个一”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党员的旗帜作用。二是对离退休和下岗职工党员进行“温情管理”。开展了“进党员门、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活动,对268名离退休党员进行了走访,开展党内结对帮扶,有26个党支部与52名困难党员结成了帮扶对子,安排17个单位党组织包保17名建国前老党员,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捐赠慰问品折合人民币20余万元。三是对流动党员进行“动态管理”。针对辖区出国打工党员较多的实际,开展了流动党员管理“五个一”活动,为出国党员落实一名联系人、邮寄一套以党的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资料、组织一次家访、向出国党员收集一套以创业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材料、召开一次座谈会,做到“人行千里有党管,与党保持不断线”,并引领他们成为形象的宣传员、群众致富的信息员、招商引资的联络员。四是对在职党员进行“双重管理”。他们积极开展以“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通过实施在职党员登记报到制度、双向反馈制度、身份公开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强化“社区是我家,贡献你我他”的观念,充分调动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的积极性。每年还进行总结表彰,增强了在职党员8小时内服务岗位,8小时外服务社区的责任意识。

四、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水平

他们以建设“五好社区”为目标,即信用好的诚信社区、创业好的繁荣社区、秩序好的平安社区、环境好的美丽社区和心情好的快乐社区,不断完善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区的措施,使社区居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一)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表率作用,创建党员服务平台。他们精心打造了“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站-党员义工服务队”服务链,在街道设立党员服务中心,在社区设立党员服务站,在创业招商、劳动保障、民政优抚、司法治安、科教文卫、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他们发挥在职党员的作用,成立了10支党员义工服务队,设计了党课报告、技术培训、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等18项服务内容,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下班时间开展服务一条街等活动。开展党员“六比”竞赛和“六个一”活动,在比思想、比学习、比敬业、比能力、比服务、比纪律的基础上,做一件好事、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帮助一个贫困户、培养一名党的积极分子、争当一名诚信市民、负责一个楼道。在这些活动中,为1000余户居民解决了实际困难。

(二)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创建民生服务平台。一是创建“民生信息服务链”。3月,他们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街道网站,开设了以就业、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专栏,及时发布信息,加强信息沟通。10月,开通了“365”民生热线电话,与优抚医院、公安派出所等13家单位联手建立“民生服务议事厅”,设专人24小时接听,并跟踪落实,目前已接热线电话500余次,接办回复率100%;今年又与市广播电视管理局共同建立“辖区民生新闻联络站”,实现了街道通讯员、社区群众、媒体之间的信息互动;在街道、社区醒目地段悬挂再就业信息栏,使社区居民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二是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工程。组建了社区创业办、项目办,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指导、创业贷款协办等项工作。近两年来,先后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45人次,开发就业岗位2036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153人次。特别是为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走上创业路,他们自主开发了“民族手工艺品”、“七彩缎”、“金达莱”等3个创业项目,促进了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三是积极推进爱心救助服务。组织1500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医疗救助、家政服务等义工服务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空巢家庭提供陪护服务,为社区60岁以上老人建立了5000份健康档案。

10.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先进事迹 篇十

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先进事迹:

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先进事迹

一、当好“宣传员”让劳动保障工作更加深入人心,当前,劳动保障工作日益得到百姓与社会各界的关注。为让百姓更加了解劳动保障政策与服务内容,把与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劳动保障政策及时传达给广大百姓,使劳动保障政策家喻户晓。南外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一直把劳动保障政策宣传与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在宣传内容上以全民创业、就业再就业、社保扩面、各项惠民政策为重点,宣传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社会保障热点政策等。,共编发《南外街道劳动保障工作简报》13期,累计各社区(村)刊出各类宣传栏45期,悬挂横幅标语34条,在市、区有关媒体发表消息报道9条。通过宣传,展现了劳动保障“以人为本、民生大计”的工作理念,使得劳动保障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三、当好“服务员”,促进和谐创业

范文网

二是实施就业援助。通过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和“零就业”实施就业援助家庭帮扶措施,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难的的现状。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发放了“零就业”家庭人员再就业援助联系卡,指导“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做到责任到人,负责到底,不就业不脱钩。以来帮助了51户“零就业”家庭实现了至少一人就业,切实保障“零就业”家庭的生活。通过开展以“实现就业、稳定就业、我们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再就业援助活动,采取送岗位、送创业资金和项目、送温暖、送政策等措施,共为195名就业困难人员送上30个创业项目,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共84人已办理自主创业小额代款,贷出资金共计人民币604万余元,使就业与创业工作达到良性互动,扎实推进全民和谐创业,为加快推进“创业赣州”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

街道办事处

上一篇:以听懂、会说英语为目的的活动方案下一篇:以宽容为话题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