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不同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2024-09-26

几种不同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论文(精选8篇)

1.几种不同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篇一

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分两个项群,十个舞种。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每个舞种均有各自舞曲、舞步及风格。根据各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组编成各自的成套动作。

标准交谊舞起源于古代土风舞,经历对舞、圈舞、行列舞、集体舞等演变过程,成为流传广泛的社交舞蹈。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原“舞种”、“舞步”、“舞姿”等进行规范整理,制定比赛方法,始形成国际标准交谊舞,并于1947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第一届世界标准交谊舞锦标赛。现已发展成艺术性高、技巧性强的竞技性项目。比赛按音乐节奏配合、身体基本姿势、舞蹈动作、旋律的掌握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舞步等方面评定运动员的成绩。

近年来,体育舞蹈被引入校园,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通过多年来对学生的调查表明,65%以上的学生对体育舞蹈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内容之一。

甚至每学期的体育舞蹈选修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学生的呼吁下,定期举办几次体育舞蹈培训班,开设摩登舞、拉丁舞课程,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这一切充分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大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当他们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就能自觉承受运动强度物密度来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自炼能力,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这个学期,我体育选修课正是体育舞蹈。主要是学习摩登舞(modern)中的华尔兹舞(waltz)和拉丁舞(latin)中的伦巴(rumba)。华尔兹舞步起伏连绵,舞姿华丽典雅。旋律悠扬而缓慢、有抒发性旋律的慢华尔兹舞曲,舞蹈慢速连贯滑动。而伦巴则具有舒展优美,婀娜多姿,柔媚抒情的风格,使我在学习的同时陶冶心情,身心愉快。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发觉体育舞蹈对心理发面有着一定的影响。

首先,体育舞蹈有利于改善身体形态。

体育舞蹈练习者的姿态是舒展挺拔的,跳舞时始终要保持抬头、挺胸、收腹、立腰、肩放平、膝放松、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的姿态。这种严格的身体姿态要求,符合体育美学原则(姿态美)。合理地进行体育舞蹈运动,通过优雅的姿态练习,使身体各个部位和肌肉得到协调、匀称的发展。增强整个躯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弥补缺陷、优化姿态。合理的运动量能有效地消耗体内多余脂肪,改善身体曲线,使人体外形更加的挺拔、体态更加刚健优美。这是物理层面的。当拥有如此一个美妙的外形时,人们就能以一种优雅的姿态进行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自信心,增强个人魅力。同时,优美的形态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赞许与认可。体育

舞蹈是一种展示的活动。长期练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产生表现的欲望,并由此达到自我满足。

其次,体育舞蹈带有自娱性。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与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在舞动的过程中,人们也能感受到快乐。已有调查证实积极参加体育舞蹈活动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的高于普通常人的水平,说明体育舞蹈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近年来,有关有氧运动的健心效应已被愈来愈多的科学研究证实。如皮特鲁茨罗(Petruzzllo,1991),拉方丹

(Lafontaine,1992)等人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即可以降低焦虑,也可以降低抑郁有氧练习对长期的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等都有治疗的作用;无氧练习只对抑郁有调节和治疗作用,但不能有效的降低焦虑。因此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有氧练习的健心效应应更加显著。据50名体育舞蹈班学员的心率测试表明,体育舞蹈与国际上流行的有氧运动、有氧操、有氧舞蹈是有区别的,有氧运动的心率指标一般在125--150次/分,而体育舞蹈中有些舞种的心率指标以超过180次/分,如快步舞、恰恰恰、加依夫等。人体活动的能量代谢以处于无氧代谢状态。从研究结果可知,体育舞蹈是一项中等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根据拉方丹等人的研究,这类有氧运动对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最后,体育舞蹈还带有群众性。跳舞,通常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合作的。特别是我在学校上课的时候,40多个同学在同一间教室翩翩起舞,产生出融洽和谐的氛围。体育舞蹈仍然继承交际舞交性的特点,它是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的舞姿和轻快的乐曲相伴下,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在这里会得到彻底的解脱,舞场中的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的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可见,体育舞蹈活动即增进了舞伴、舞友之间的友谊,丰富了社会生活,提高了参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根据司徒炳坤等人研究的结果——体育舞蹈活动对“人际关系”和“敌对” 两项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的水平,说明体育舞蹈运动对这两项心理健康因子的积极促进作用显著。可以认为,体育舞蹈是一项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

由以上三点可以得出,体育舞蹈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现代“健康”体育教育新观念的影响下,体育舞蹈将会以它独特的方式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2.几种不同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压力

1. 研究目的

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使人们在创造和享受物质生活繁荣的同时,在精神上也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在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如焦虑、抑郁、自卑、厌学、弃学,甚至自杀等问题。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旨在研究如何通过体育锻炼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与事实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30余种有关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压力研究的文献资料。

2.2 问卷调查法

心理压力水平测试采用华来斯研究开发的压力测试表“心理身体紧张松弛测试表”, 该表包括50个自我判断的题目。测验得分为43—65分的,判为压力适中;得分低于43分者,判为压力偏低;高于65分者,判为压力过大。

2.3 实验法

选择测验得分为65分以上的5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体育活动,锻炼内容: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健美操﹑足球﹑健美操。

2.4 数理统计法

将实验数据,采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采用华来斯研发的“心理身体紧张松弛测试表”对5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在468份有效问卷问卷中,测验得分为43—65分的占33.2%;得分低于43分的占29%:高于65分的占37.8%。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比例较高。

3.2 大学生心理压力缘分析

调查显示: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的生活事件,依次排序为:学习、就业、经济、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发展、个人健康、社会竞争、对学校及专业的满意程度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较突出的两大生活事件是学习与就业压力。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压力源头有一定的差异。

3.3 大学生体育参与状况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参与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学生不足30%,不参加或很少参加的高达40%。影响大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压力大、没有闲暇时间、场地器材不足。

3.4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研究

对50名测试得分65分以上学生进行了8周的强化体育锻炼,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心理压力状况有所缓解,其中14人达到43分以下,27人达到43—65分,9人没有明显变化,可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比例较高占37.8%;学习与就业压力大是主要因素;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压力源头有一定的差异;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2 建议

4.2.1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压力。教育大学生要认识到压力与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必经的生活体验,只有不断地面临各种压力与挫折,心理才会变得更强大;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学习和生活前进中的阻碍,又可以成为希望和机遇,化压力为动力,促使人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4.2.2 增加经费投入,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高校扩大招生后,场地器材已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2.3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业余生活应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通过多样化的运动方式,使身体得到锻炼,心中体会快乐,释放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柴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2]靖桥.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体育教学的干预措施[J].希望月报, 2007, 11.

3.几种不同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俱乐部;身体素质;体育运动;健康状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体育活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为了适应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当前形势的发展,2012年9月,我校按照“知识、能力、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为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对大学体育课进行改革,由原来课程模式改为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以创建我校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同时,我校也开设了15个体育教学俱乐部。俱乐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更为学生的体质发展提供了平台。

一、参加不同俱乐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积极影响

1.参加羽毛球俱乐部会增加学生臂部肌肉的柔韧性

羽毛球俱乐部对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羽毛球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手臂力量和柔韧性,同时参加羽毛球俱乐部的学生心率更加平稳,因为羽毛球运动是一项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学生的心血管的适应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加强。

2.参加有氧健美操俱乐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

有氧健美操是一种中低强度、持续时间长、耗氧大的全身性运动。所以在运动过程中,学生全身的肌肉和脂肪都能参与到运动中来。正因如此,参加健美操俱乐部的学生的身体各方面指标都有了良性的改变,如BMI指数减小,静息脉搏变慢,肺活量增大,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3.参加篮球俱乐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锻炼意志力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涵盖了跑、跳、投等多种身体运动的形式,相对其他项目来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较大,能全面有效地增进身体素质,发展人体的各种机能。除了可以锻炼学生身体机能以外,在打篮球的过程中,还可以不同程度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增加学生的耐力和肺活量。

4.参加游泳俱乐部可以锻炼四肢的协调能力

游泳是一项运动量大、耗氧量多的运动。学生在参加游泳运动时,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会得到锻炼,尤其是手臂和腿部。游泳过程中需要四肢的高度协调和配合,这就使得身体的四肢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肺活量。

5.参加瑜伽俱乐部对学生身体的塑形有着重要的作用

瑜伽对于学生尤其是女生来说是一项非常有利的运动,通过瑜伽运动,可以强化手臂和腕部的力量,使腹部和臀部的肌肉更加紧实,伸展背部肌肉和脊柱,消除背部疲劳。同时,还可以塑造优美的手臂线条,紧实大腿肌肉,减少大腿脂肪,提高平衡感。

二、学生参加不同俱乐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以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俱乐部人数虽然不断上升,但是,有些学生参加俱乐部并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是为了跟风和赶潮流。学生抱着如此目的去参加俱乐部,就不能真正提高身体素质。所以学生应该从自身的爱好和情况出发,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俱乐部。

2.学生在参加不同俱乐部的时候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

随着俱乐部的形式不断增多,人数不断增加,各种形形色色的人都会来参加俱乐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参加俱乐部的目的是增强自己身体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要在运动和玩乐中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参加俱乐部的意义。

3.学生应在参加俱乐部的时候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

学生参加俱乐部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素质,二是为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参加不同形式的俱乐部的时候,要侧重于学习,而不是为了去玩。如果学生抱着只是为了玩玩的态度去参加俱乐部,那么根本就达不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参加不同项目俱乐部不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精神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学校、家长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俱乐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作为学校也应积极开展俱乐部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来,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崔会敏.体育教学俱乐部制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效果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2]刘华荣.独立学院课外实施体育俱乐部对大学生体育能力影响的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4.几种不同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篇四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惜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且有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独特功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诠释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对健康的认识更加确切,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即应该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来对人的健康进行评定。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大学生由于学习、择业、交友、经济压力和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的影响,精神负担过重,因而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关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参与者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作基础。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心理健康。

1.体育锻炼促进智力发展

智力是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体育锻炼对人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充分获氧,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强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转化能力,从而加强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反应性和灵活性,对智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2.体育锻炼改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有效调节人的情绪,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和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运动的不同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可以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长期聚积的大量不良的心理能量,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合理的发泄口,达到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加强而逐渐降低强度,激烈的情绪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

许多研究也发现,经常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锻炼会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如,Mclnman等人对运动后的受试者立即进行了测量。发现他们的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Berger也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体育运动,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消除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4.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其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与互动,能够满足其交往的心理需要,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增强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

此外,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怕艰苦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几种不同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篇五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也渗透到教育领域。基于此,该文将研究在积极心理学干预下的体育教学进行研究,揭示其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以期为高职大学生体育教育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参与职业体能课教学的8个自然班 进行实验 ( 总人数3 0 8 ) , 其中4个进行积 极体育教 学(spark)为实验组,其余四组进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为对照组。为了避免不同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每个年级的实验班和对照班都由同一体育教师任教。实验自2013年9月中旬开始至2014年6月中旬结束,为期12个月。在第一周和最后一周分别对被试进行了积极心理各项指标的问卷测量,测试均在被试安静状态下,在班会课上集体施测,以指导语指示填答问卷。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根据前期研究的成果,结合该次研究的目的,采用《福戴斯情绪问卷》和编制了《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作为教学实验的测量工具。

(2)数据处理: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

在实验开始前,了解参与学生的情况,特别对所有被试进行了相关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前,所有同学的心理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保证了样本的同质性。

2 . 1 积极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研究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的情绪方面的结果检验分析得知,经过积极体育教学的实验组学生在正能量情绪与对照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学生因参与积极体育教学过程,整体更加开朗,正能量的情绪更多。另外参与积极体育教学让学生在减少负面情绪和提高学习满意度两个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2.1.1 实验组学生情绪影响的其他因 素研究

在对实验组学生结果的研究中还发现了其他对情绪影响有关的因素,首先是学生的性别对结果有显著性影响,男女生对积极体育教学的反应存在差异性。

如表1所示,不同性别对情绪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是负性情感。男生的差值要比女生的值小。经过观察分析,女生在体育课的参与度上明显要低于同时上课的男生,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没有好的体育成绩导致负面情绪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其次,不同的年级对积极体育教学的影响。

2 . 2 积极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方面的影响研究

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在经过spark课程的教学后,在健康和身体吸引力两个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如表2所示实验组在健康和身体吸引力两个方面的均值都远远大于对照组,说明了spark课程影响下,学生更加认可自己具有健康的身体,充满了身体吸引力。此外,对比所有被试实验前后实验后的数据也能得到相似的结果。

2.2.1实验组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其他因素研究

在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身体自尊维度的比较研究发现,积极体育教学普遍了提高了学生的身体自尊度,但是在实验组内部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具体如表3所示。

如表4所示,实验后测试中,男生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自信度要高于女生,p《0.004,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女生更加关注身体吸引力方面,均值远远大于男生。说明性别对该实验的研究有比较大的影响。

3 分析和讨论

积极体育教育对大学生情绪影响上总体是积极向上的,正性的情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这其中,因为性别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女生负性情感均值明显要高于男生(见表1)。根据该次研究的观察分析,spark课程是设计中融入了许多积极 心理学的要义,强调在“运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运动”,极其注重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在实际操作中,女性被试者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主动参与锻炼,运动强度略低;而男性被试者天性活泼好动,更加适合在身体运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产了不同的情感体验。在相同性别下,不同年级的被试在情感维度上的反应均值相近,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spark课程的接受度没有差异,积极体育教育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身体自尊角度上看,spark课程的影响也是积极有效的(见表2、表3)。无论是实验组于对照组的比较还是实验组的内部,实验的前后在身体健康、身体吸引力、运动能力和免疫力4个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学生对自身健康和身体吸引的自信。性别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男性被试对自身健康的自信心要远远高于女性被试,而女性被试则更加关注身体的吸引力。

该研究的结果是对spark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局部反映,积极体育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也更加广泛,该研究只选取了其中一方面,若要准确、全面地揭示这一现象,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积极体育教学能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起到正面作用,特别是对大学生情绪和身体自尊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大学生情感发展过程中,spark课程能提高学生正性情感,减少负性情感,女性被试的负性情感要高于男性。积极体育教育能提高大学生身体自尊,促进学生自尊心理的提高。男性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自信度要高于女性;高年级学生的运动能力也要强于低年级学生。

4.2 建议

大学生体育课程中努力推广积极体育教育。高校体育是培养大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体育教学,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不管渗透,有利于营造安全,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成为其终身体育的助推器。鼓励创新实践,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高校体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打破定式思维,推陈出新,破除当前体育教学中男女参与度不均衡,体育场地限制,教学年级限制等等不利因素,不断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心理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改革大局。

摘要:该文的研究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通过对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308位学生为期12个月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积极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积极情绪,减少负能量的产生;(2)积极体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尤其是对自我健康和身体吸引力的自信;(3)不同的性别对积极体育教学的反应不一,男性被试的实验效果要好于女性被试。

6.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六

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起源于美国美国耶鲁大学法律系毕业的毕尔士, 根据他的亲身体验, 呼吁社会大众应重视治疗心理疾病与研究治疗的方法, 后逐渐发展为国际性研究领域。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 它涉及医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对心理健康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心理学者认为,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的心境发展为最佳的状态。社会工作者波孟认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 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 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适应良好, 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亦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

2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已得到许多学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研究者的证实。综合许多研究材料可以将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机理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2.1 调节情绪, 充实精神

在大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 安排和组织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进行身体锻炼, 特别是让学生参与自己喜爱的项目, 通过兴奋中枢的转移, 使学习带来的神经紧张、脑力疲劳及紊乱的情绪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积极的调节和放松。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 他们具有情感丰富、复杂且体验深刻、情绪的波动起伏大、易冲动的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目的地创造各种情绪体验, 并对学生的情感加以引导, 如在集体性项目上锻炼学生的热爱集体、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情感;在对抗竞类项目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不快;在一些需要快速反应能力的项目中锻炼学生面对困难当机立断的信心和勇气;在力量性或强度较大的锻炼项目中, 可使郁闷、烦躁等消极情绪合理宣泄。有研究认为, 体育课对大学生的心境影响明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 可以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产生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良好心境。

2.2 缓解压力, 提高应对应激的能力

应激是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物反应, 通过身体锻炼可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 从而降低应激反应。另外, 伴随运动愉快感产生的控制能力或控制感能够提高个体应付应激的水平。有学者研究发现, 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减缓大学生应激水平效果最佳, 这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中小强度运动量的身体锻炼的效果相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各种难度项目和生理极限挑战内容, 使学生的身体尝试各种负荷, 锻炼机体的适应能力。体育教学主要是在室外进行, 四季环境的变化可使学生接受各种环境刺激, 从而提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竞争性项目使学生经常体验成功和失败, 锻炼他们适应学习环境变化的能力。体育教学过程是集体活动的过程, 练习中随机的组合, 有意的搭配, 角色的互换, 使体育运动本身的特殊性对大学生们的人际协调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同时也锻炼与发展了他们的这一心理能力。

2.3 提高自我效能, 发展个性

在心理学上, 自我就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 自我也称自我概念。由于体育锻炼可以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 因而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 而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则会影响整个人的自我概念。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运动技能从不会到会, 克服各种困难, 从失败到在成功, 体验了成功的愉快感, 增强了学生自我概念和自尊心。通过己有的研究可看到, 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影响密切, 在舞蹈、户外体育活动、体育课、负重等锻炼类型中, 体育课影响最大。体育教学过程给大学生提供了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极好机会, 在各种项目中展露个人的体育才华, 使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增强自信心;也可使一向自满的学生知道天外有天, 消除自满情绪。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从而接受自己, 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

所谓人的个性, 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 以独特的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具有的独特社会性。简言之, 人的个性就是个体独特的社会性。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内容多, 同学间交往频繁, 选择余地大, 身、心需要协同工作, 各自承受不同负荷和刺激。身体体验深刻, 角色变化快等特点, 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健康的身体, 是良好个性形成的基础;而良好个性社会价值的实现, 更需要以健康身体作为保证。体育教学过程在学生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 反映人的个性的兴趣、动机、能力、性格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4 磨炼意志, 陶冶情操

体育教学通过各种项目和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意志品质与道德作风的培养。在各种项目中, 都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心理上的影响, 促使和帮助其克服困难和障碍, 从而培养沉着、勇敢、顽强、果断、进取、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等优良品质。体育教学过程大多采取集体活动的形式, 也经常采用游戏和比赛等手段, 都有一定的规则要求, 需要集体的通力合作和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纪律, 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群体意识, 还可培养学生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合作、朝气蓬勃、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等思想品质和良好的体育作风。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师形象直观的讲解和示范, 充分向学生展示体育教学所特有的语言美、人体美、和谐美、技术美、动作美, 使学生在感知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同时, 也从美的观念获得感性认识, 诱发其审美情趣。另外, 通过身体锻炼, 可以使学生身体各部分的骨骼和肌肉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 可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态美、心灵美, 以及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 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3 结语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但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或进行体育教学时, 应当有意识地按排相关活动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运动, 参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力为, 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

7.几种不同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篇七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 其中75%的同学都认为体育锻炼有利, 提高了学习工作效率, 同时也放松心情, 减少学习工作的压力。但不到一半的同学能固定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 大部分同学都只有一时的运动, 做不到持之以恒。总体来说, 我们还需要加强体育锻炼的强度, 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在体育锻炼中, 我们能获得以下积极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 (如重大考试, 失恋等) , 常常会出现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 体育锻炼可以使我们从不安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忘掉一些不开心和烦恼的事情。麦克曼等人的研究表明, 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焦虑、抑郁、紧张状态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 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而我们之所以能在运动中感到畅快淋漓, 和适度锻炼时人体能释放一种多肽物质 (内啡肽) 有关, 脑的活化性提高, 它使我们感到兴奋和愉快。平时, 大学生应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锻炼, 在我们这个年纪, 可以选择一些有氧运动 (如跑步, 跳绳, 游泳, 健走……) , 坚持锻炼, 对自身未来的二三十年有很大的好处 (例如健走, 可以预防乳癌, 心脏病, 动脉硬化, 糖尿病, 脂肪肝, 高血压, 避免老年痴呆;增强骨质密度, 避免骨质疏松, 改善腰、肩、头部疼痛;失眠, 忧郁症等) 。坚持体育锻炼, 既能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 又能减少自己不安的情绪, 获得身心共同的快乐, 何乐不为。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早在17世纪, 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就强调了体育锻炼对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性:“应该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因为身体是一个人及其精神的基础, ‘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在体育锻炼过程中, 我们会经历合作与竞争, 会认识到集体团结的力量, 会看到自身的潜力。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对增强社会适应性, 提高人际交往都持有积极影响。我们学会团结己方, 和对方进行公正公平的比赛, 赢得比赛也赢得朋友;我们在锻炼中不断克服困难, 挑战自我, 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走向自己的胜利。所以持续锻炼, 对我们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这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 健康的人 (拥有强大心灵和身体素质高的人) 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自信。很难想象, 一个不自信胆小的人要如何发掘自己的潜力, 要如何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心灵, 你会觉得你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多, 能承受的压力可以很大, 因此你会更坚强, 更勇敢地面对困境。而持续不断的体育锻炼, 可以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 就是能更清楚的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 对自己的优缺点善加利用和改正;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家站在一个等同的高度去相互认识了解, 进而保持朋友间纯真的友谊。当然, 体育锻炼不是心理健康的绝对保证, 但适当必要的体育锻炼是有益无害的, 它是一种保持心理健康和消除心理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三、体育锻炼是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美国学者Kvan的调查, 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 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 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体育锻炼能够引发神经递质, 如B-内啡呔等内源性阿片酞物质、儿茶酚胺、5-HT等的含量发生改变, 导致运动中的情绪高涨, 不良情感体验得到发泄, 使患心理疾病所积聚的大量心理能量被消耗, 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 维持心理平衡, 消除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的效果。在体育锻炼中, 通过和不同的人接触, 让一些处于自我封闭, 自我压抑的同学, 从不快乐的世界中走出来, 放松自己, 焦虑和紧张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渐降低强度, 激烈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 最后平静下来, 从而减低人的应激水平。体育锻炼尤其是定期的有氧锻炼能减少正常的自主反应引起的紧张, 而这种自主反应被认为是焦虑等系列情绪的生理基础。另外, 体育锻炼使人们一方面可以转移情绪, 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社会途径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目前, 我校也积极开展各种心理活动, 来应对不同同学的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作为医学生, 我们学校的同学肩上的压力的毋庸置疑的。但同时, 我们仍可以在体育馆看到一些同学们运动的身影。因为体育锻炼让我们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 适度的运动舒展筋骨, 减去一身的倦容。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例如在体育课上健康知识的讲授, 组织一些健康知识讲座, 举办各种健康知识竞赛等。让我们大学生在学到一些健康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健康意识。还要健全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 让体育爱好者和体育骨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起到带头作用, 再辅之于各种奖励措施, 鼓励同学们科学锻炼。当然, 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自身, 只有思想上真正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我们才能更自觉更愉快的进行运动。总而言之, 适度科学的体育锻炼, 对我们大学生是有益无害的, 它的积极影响会日益明显。

参考文献

[1]左小东.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李少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8.几种不同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论文 篇八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2 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2.1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 增强学生体质, 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 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 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 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项目需要。比如, 在足球比赛中, 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 注意的范围就比较广, 既要高速带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 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的感情。而就一般的心理水平来说根本满足不了上述的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漫漫地得到提高。即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 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2.3 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 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 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 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2.4 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 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 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 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 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 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 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2.5 体育运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 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 改善了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 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 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 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 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2.6 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 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2.7 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 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 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 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 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患者的心理的心理导向。

3 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

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 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者缺以不可, 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 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 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在运动中寻求快乐, 陶冶情操。

3.2 因材施教,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 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 做到心中有数, 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 (单杠、双杠、跳马等) 、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噪、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 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 特别是足、篮、排球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 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

3.3 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 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 或让学生自己选择, 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 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4 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 从运动类型来说, 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 有氧运动, 回避人际竞争运动, 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 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 相反, 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 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4 结论

4.1 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 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 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并端正自我意识。

4.2 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 融于集体中, 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4.3 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 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4.4 体育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 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来分析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建议, 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上一篇:服务员实习小结下一篇:2015-2016年中学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