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计算机教学计划(精选8篇)
1.五年级计算机教学计划 篇一
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
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利用计算器计算后,设计了一组竞赛题,里面有数据较大需要计算器计算的、有直接口算、有简便运算。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会辨证地看待计算器。认识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
2.五年级计算机教学计划 篇二
现象描述1:我把题目抄错了。
上完“一个数除以整数”后, 我给学生留了几道练习题, 其中有一题是3.5÷14, 居然有4个学生做上来是53÷14, 还有一个学生跑到办公室来问我说:“老师这道题目你出错了, 除不尽的。”这些学生订正以后, 都觉得是自己太粗心, 把题目抄错了。几天后进行单元测试, 3.484÷5.2, 也有3个学生做成3.484÷2.5, 其中两个是前面提到的学生。学生把题目抄错, 真的是太粗心吗?
现象描述2:我把算式记错了。
一次考试, 有一道口算题2.4×5, 一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10, 学生认为自己太粗心了, 把算式看错了, 看成了2.5×4, 难道这么多的学生真的是把算式看错了吗?
现象描述3:我忘记写“0”、“.”了。
学完小数除法, 我们的学生总是“忘记”这, “忘记”那。像328÷16=2.5, 学生说我中间忘记商“0”了;108÷24=45 (正确答案108÷24=4.5) , 学生说我忘点小数点了。而同样的错误他们照犯不误。“0”、“.”真的是忘记写了吗?
事实上, 这种困惑几乎是伴随着大多数学生的学业成长, 也伴随着教师教学生涯的始终:学生明明会做, 却要做错?
二、“众里寻她千百度”———怎能一个“粗心”了得!
1.概念、法则理解不清
概念和法则是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的重要依据。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是建立在整数计算的基础上的, 是由“数位”“个位”“相加”“满十”“前一位”“进一”“对齐”等一系列数学概念组成的。如果概念理解不清, 就无法依照法则、性质、定律、公式等数学知识正确计算。
案例 (1) :
像上面计算的两道题6.24÷6=1.4, 391÷1.7=23。学生错误的原因是对以下概念不够清晰:在小数除法里,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 就在那一位上面商0, 而在计算中学生明显对0的占位作用认识不够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0占位这一知识点没有掌握好。
案例 (2) :计算0.68×0.35=0.0238。
其实,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0.238, 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 先画去了积末尾的“0”, 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数, 而小数乘法的法则是应该先确定积的小数部分的位数, 然后再画去小数末尾的“0”, 这说明学生对算理还不理解。
2.受思维负迁移的影响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有积极的作用, 也有消极的作用。思维的负迁移就对数学计算有消极的影响。
比如, 计算7.75+1.25×3.4=9×3.4=30.6。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烈刺激的作用而造成思维负迁移。
3.计算技能缺陷
一些学生计算错误很多, 有可能是计算能力不足引起的。比如, 进位加法不熟、乘法口诀不熟、试商能力不足等;可能缺少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或书写习惯, 如验算的习惯等;可能学生在计算时, 忽视了“估算”的作用。因此, 也就失去了计算的兴趣, 越是没兴趣, 越是计算不准确, 最后成了恶性循环。
4.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首先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 对解题兴趣不高。因缺少学习需要, 认为做题只是为了应付教师或家长的检查, 没有力求准确的情绪倾向, 造成做题时心不在焉, 草草了事的情况, 结果出现错误。其次是耐心不足, 计算时为求快点完成, 好省下时间去玩。因此, 每当遇到较为陌生的算式或较复杂的算式时, 就容易出现排斥心理, 于是不去认真分析, 不细心审题, 敷衍了事, 在这种怕难怕繁、耐心不足的情况下, 计算也容易出现差错。还有的计算题数据较大, 学生习惯用口算来算, 即使打草稿, 也只是把草稿列在桌面上、手心上、书面上……思想上不重视, 必然导致计算上的失误。
三、“勤捕黄鹂四五声”———不都是粗心的原因!
1.讲清算理和法则
在小学阶段遇到的算理比较多, 如, 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数位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移位和小数大小变化的关系;商不变性质;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等概念。这些最基本的知识, 我们都要讲得非常清楚, 要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 才能更好地将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比如,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个知识点就十分重要。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 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而且在小数的乘除法、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中都需要用到这个知识点。又如, 分数的意义, 在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混合四则运算时, 同样起着铺垫作用。
案例 (3) :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这一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尝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解决。也就是说, 这节课练习更多的应该是新知的转化练习, 转化后的计算已经是前一节课必须掌握的知识了, 那么这节课就要针对怎么转化、转化的新形式作强化训练。因此, 我设计了四道算理的强化练习:10.24÷0.4= ( ) ÷4;20.24÷0.04= ( ) ÷4;30.24÷0.004= ( ) ÷4;40.024÷0.04= ( ) ÷ ( ) 。第4题出现了两个空, 目的是让学生思考这两个空到底要同时扩大多少倍, 是10倍还是100倍, 在交流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到, 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可以计算了, 被除数是小数还是整数都无关紧要。对于转化后的计算就不强求让学生把计算完全写完整, 针对这节课, 新的知识就是把除数变化成整数的竖式形式, 所以可以让学生做这样的专项练习, 让学生把新知进一步内化。
2.注意运用法则之间的正负迁移
先掌握的法则对新学习的法则既有积极的影响, 也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因此, 我们要充分发挥各项法则之间的正迁移作用, 防止负迁移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学生学习新的计算法则时, 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点的异同, 让学生在不断的比较中, 掌握新知识与旧知识多角度、多侧面的联系, 新的计算法则才有可能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生根”, 使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发展。
3.对学生的计算技能适当地作指导
在学生容易出错或掌握薄弱的环节上应反复强调, 强化学生训练。如, 在小数乘法中, 教师应在小数点的特殊性上做强调, 重点突出小数点的处理, 要求学生先写出积里的0, 完整地算出结果, 然后数出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再把积点上小数点, 最后才能将末尾的0去掉。其实, 在计算教学时, 除了对算理、算法的理解外, 也要讲究一些策略。比如, 在上小数乘除法时, 发现遇到80×0.5, 240÷2这类题要列成竖式计算的大有人在, 这就需要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解题策略, 学生总结出的策略有看、想、算、估、查、比等, 也就是说, 学生解题前先要认真观察题目的特点, 看清运算符号, 正确选择算法, 估算结果范围, 联系实际类比思考结果。比如, 一些学生看到“÷0.5或”就想到两倍, 看到“×0.5或”就想到一半, 这便是一种学习的策略。
4.从点滴处入手, 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我在日常教学中发现, 其实“细心”是可以培养的。让学生在计算中培养一些良好的习惯, 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正确率。例如, 小数乘法的教学, 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1) 进位忘记。“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这个知识点学生记得非常清楚, 但是在计算中却常常丢三落四, 这里忘了, 那里多了。 (2) 小数点漏点, 在计算出结果后, 数错或忘记数小数点位数, 小数点自然就漏点了。 (3) 横式上不写得数, 竖式计算好后, 直接就计算下一题, 忘记在横式上写得数或者忘记把得数简化。这些看似简单的错误, 需要教师不断地强调, 不断地练习。在一次次的强调、纠正、练习中, 学生的计算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
3.浅谈五年级计算能力培养 篇三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运算速度,让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谈谈我的想法:
(一)加强口算能力培养,为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在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经营交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实践表明,小学生的口算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可持续的发展,而科学的口算训练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
1.要学生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打好基础。
如果教师只重视口算结果,忽视算理教学,则会致使学生口算速度慢,一旦形成计算习惯,将对口算技能的提高产生严重障碍。五年级学生要熟练掌握小数乘除法,和同分母或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等算理。例如“12.5÷0.1”时,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根据商不变的性质,然后按整数除法计算等。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清算理,要做到勤提问,常提醒,严把关。
2.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只有口算练习形式多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的形式有多种:如自算(在教材中找口算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自己能算对几道)、互算(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评判)、口算竞赛、抢答赛、接力赛等,这些形式活泼、多样,学生比较喜欢。
(二)、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理解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如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不仅有助于学生达到“正确、迅速”的要求,还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
让学生熟记这些常见的数据,并做到脱口而出,运用自如,不但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将终身受用无穷。
(三)、重视错例分析,做到对症下药。
在口算训练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小医生,让他们进行找错、议错、改错的训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错误并改正,学生易于接受,这样能很好地防止类似的错误,把学生典型的错例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主要的典型错误有:
(1)运算顺序错误。如:400÷4×4=400÷16=25 16-8÷2=8÷2=4
(2)运算性质错误。如:0.25×(4+10)=0.25×4+10=11
(3)算理不清错误。如:1/7+5/7=6/14等。
通过集体“会诊”,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达到了既“治病”又预防的目的。
(四)、学生学习数学要“活”。
(1)活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题是由数字与运算符号构成的抽象枯燥的算式,学生训练时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根据儿童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起主导作用,且好奇好动好胜的心里特征。我们训练时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耳等感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技能。例如在练习形式上可采取接力,找朋友,纠错对比练习,等等。
如1.2×7÷1.2×7和1.2×7÷(1.2×7);5/8+3/8×2和(5/8+3/8)×2等。
(2)活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计算的思维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算法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和创新时机,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如:12.5×7.2=12.5×(8-0.8)=12.5×8-12.5×0.8 =100-10 =90
12.5×7.2 =12.5×8×0.9=100×0.9=90
(五)学生自觉检查验算、有独立纠正错误的好习惯。
学生做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主要窗口。我们注意到,平时学生在作业中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其它题目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特别是在改错中,除了教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更正外,很多同学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先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再来改。没有经过认真的查错、分析,我认为即使做了改正,下次还有可能在这个地方摔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交给他们一些分析的方法:错题发下后,不要一拿到本子,就动笔去改错题,要先看看是题目抄错了,还是运算顺序不正确,是计算法则混淆了还是简便方法用错了?弄明白原因后,再及时改正。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也是计算正确性的有力保证。
(六)养成总结反思习惯,长期坚持必有好处
要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口算能力的培养和笔算速度的训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平时我每天放学之前十分钟做8道口算和8道计算题,谁做得全对谁就回家。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得到了提高。同时要求班级每个学生至少有二个本子:积累本、验算本。我讲课中的一些要点记在本子上,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摘录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并写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而且在验算本上计算所有的题,经常这样做,能很好地避免和减少错误的产生。
4.五年级计算机教学计划 篇四
本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充分发挥学生作用为主线,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展开教学。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及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等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吸引和恰当指导下,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享受到体验成功的愉悦。现针对本节课实际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1、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的时候我一开始设计了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为下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拼出一些美丽的图案,体会组合图形的特点,以此引入组合图形做好了准备,以旧引新顺其自然。又认识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感知数学无处不在,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很顺利的进入新知识的探究。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贯穿教学始终
这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一步一步地引导,层层推进,把学生引向要解决的问题。既向学生演示了组合图形的组成与分解过程,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形象的演示,有效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组合图形概念的理解,密切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同时又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使学生从中领悟了组合图形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尝试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给足学生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五年级计算机教学计划 篇五
响水县黄圩中心小学 郁丽萍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
[教材简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可采用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和激趣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
(2)学会动手实验操作,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通过实验操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提问:
①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有什么特征?
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2.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
【设计说明;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此,这三道复习题都是选取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能为学习新知识起铺垫作用。
2.、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如果把复习题中第2题的三个图形从对角线剪开得出三个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动手动脑,探索新知
1、数方格求面积
指导学生看教科书15页,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同桌对答案。
教师放投影显示方格图,指名回答。
小结:刚才我们数方格时,不满整格的可以算半格。
启发:刚才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既费时又费力,并不容易求得准确,我们能不能象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呢?
2、指导实验,观察、归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根据学生准备的学具,要求学生拿出其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提问: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②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带着问题逐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总结。
3.小组合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拼摆。讨论上面三个问题。
交流汇报,教师投影显示拼摆过程边讲边演示。(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叠位置,接着旋转、平移,就出现一个平行四边形)。
归纳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设计说明:这个教学环节生动、具体形象,感染力强,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来源的理解。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主动的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总结,使学生非常容易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4:课堂检测:
①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②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③ 三角形的面积=();
④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学生齐读
4.教学“试一试”。要求学生读题、看图、解题。然后指名回答,集体纠正,教师板演解题过程。最后,质疑问题,提出:为什么要除以2?突出重点,深化理解。
三、巩固训练,深化理解(1)基本性练习:
根据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回应复习题3中的设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求它们的面积吗?(2)趣味性练习:
2判断题,用手势表示对的打“√”错的打“×”。
①两个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②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③三角形的底边为6厘米,高为3厘米,它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④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3)对比性练习:
给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填在空格里。
4)发展性练习,课本17页第5、6题。
【设计说明:以上四类形式不同的练习题为检查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目标,题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坡度;既突出重点,又分散难点,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既巩固所获得的知识,又深化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既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
6、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资料链接]:1:2000多年前,我国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记载着有关土地面积计算的内容,具体介绍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半广 3
以乘正从”(“广”指三角形的底,“从”指三角形的高)。著名数学家刘徽在注文中用“以盈补虚”的方法加以证明,并配有生动形象的图。
6.五年级计算机教学计划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面积?
2、请同学翻书到80页,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二、探究法教学: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0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加以验证。
条件强化: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三、练习提高
1、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3、做书上82页2题。
4、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5、作业
练习十五第5、6题。
附: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S=a×h ↑ ↑ ↑ ↑
7.五年级习作“亲近自然”教学实录 篇七
1.用一组动感十足、能带人走向大自然的流动画面, 让课堂上充满大自然的气息。
2.吟唱歌曲《山谷静悄悄》《我们的田野》《荡秋千》。
(学生在音乐的陶醉中轻轻地唱着动听的歌儿。)
3.诵读一段老师的写景诗歌, 创设语言情境。
《大海》
蔚蓝蓝的海水/金黄黄的沙滩/一抹斜阳把灿烂的微笑/洒在小海螺的身上/呜———/大海在倾听我的乐曲/沙滩在享受我的小调/一阵阵温馨的海风/吹起我一缕缕的黑发/一朵朵顽皮的浪花/轻吻我流连的脚丫/呜———/大海在倾听我的乐曲/沙滩在享受我的小调
【教学意图:运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利用动画切换效果, 把音乐与画面融在一起。充分利用教师醉人的朗诵, 唤起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与共鸣, 让学生陶醉在诗与歌描绘的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情境中。】
二、感受诗情画意
师:同学们的歌声陶醉了你们自己, 也陶醉了我。你们这么投入地诵读, 更让我感到亲切, 我在这儿找到了知音。刚才通过音乐和诗歌, 在与你们的一番快乐交流中, 我深深感受到了你们的天真。从你们的神情中, 我更感受到了一种活力, 也让我想起了一句形容少年儿童的话:诗一样的年龄, 诗一样的生活!今天, 我为大家带来一句诗一样的语言。
(师课件出示:美丽的秋天甜甜地笑了。生纷纷低声读句子。)
师: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 从这个句子中,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动动笔, 把你感觉到的写下来。
【教学意图:因为学生早已陶醉在大自然的梦中, 在音乐声中对这个句子浮想联翩, 再加上教师的提示和大屏幕上醒目的字句, 更给了学生启迪, 帮助学生打开了感觉的匣子。会听了, 会看了, 尝了, 闻了, 感了, 想了, 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自己对秋天的观察便纷纷在脑海中浮现, 学生眼中的秋天也立体了。】
生:夏天凋谢了。带着丰收气息的秋天来了。田野里, 农民正收着金灿灿的谷穗, 但是, 树林里却是落叶纷纷, 落叶像五彩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师: (俯在学生耳边轻声地说) 等一下, 去掉“但是”, 再读一遍。
生:田野里, 农民正收着金灿灿的谷穗, 树林里却是落叶纷纷, 落叶像五彩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师:这是一个五彩的动感世界。
生:秋天迈着轻快的步伐, 披着五彩的霞衣, 来到人间。秋娃娃顽皮地挥动着神笔, 把世界变得黄澄澄的, 人们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沉睡的山谷依然那样黑暗, 可秋天的阳光把光明带到了那儿, 顿时, 山谷里到处是迷人的秋色, 到处有秋天的果实。
师:等等, 我知道你是想说山谷不再黑暗, 对吗?把这个句子改一改, 去掉“可”字和“顿时”, 再读一遍, 好吗?
生:山谷不再黑暗, 秋天的阳光把光明带到了那儿, 山谷里到处是迷人的秋色, 到处有秋天的果实。
师: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生:树叶儿纷纷飘落, 犹如一只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落在地上, 沙沙作响。林子里, 鸟儿还在喳喳地叫着;树林边, 小溪依旧哗哗地流淌着。
师:你对声音非常敏感。这是一个悦耳动听的世界。
……
【教学意图:教师的点拨, 不是教学生该怎样做, 而是与学生交流对共同关心对象的感受、看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 与学生产生共鸣, 给学生以启迪。】
师:从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句子中, 你们有这么丰富的感受, 真是太了不起了。现在我才明白罗丹说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们的描述虽然零零碎碎, 点点滴滴, 却从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感受这几个角度, 还有充满童趣的想象把秋天描绘得这么有立体感, 这么有趣, 这么吸引人。我想那些大作家写文章也不过如此吧。如果你置身于大自然中, 打开感觉的匣子, 亲近大自然, 去看, 去听, 去闻, 去尝, 去感受, 去想象, 相信你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三、打开感觉的匣子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大作家峻青先生描写自己感受到的海滨仲夏夜的文字, 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我从中节选了一段, 与大家分享。
师: (朗读) 海水, 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 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 清新而又凉爽……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 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 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
(生与听课者纷纷陶醉在“大海边”, 课堂上一片寂静。)
师:读这一段话, 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你有哪些感受呢? (指向板书:看、听、闻、尝、感受、想象。生相互交流, 诵读。)
生:我听到了“海水, 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 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生:我的身体感受到了“晚来的海风, 清新而又凉爽”。
生:我闻到了“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
生:我的身体也感受到了“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 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
【教学意图:有了一个体验的过程, 学生便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路子, 知道了全身心地感受身边的世界, 并感觉到了文字描述的世界。】
师:同学们的感受非常敏锐, 那就来感受精彩的世界吧!
(师课件出示:一弯新月……黎明, 田野上……夏夜的和风……落叶纷纷……花的故事……)
师:我给大家展示的是美妙的大自然中一些美丽的花絮, 从中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或者熟悉的句子, 用心去感受。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或是闻到了什么, 尝到了什么, 甚至感受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都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教学意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走了两个来回, 教师给了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 也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己观察所得的机会。】
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从别人的语言中你们又能感受到什么?请你们来读一读, 评一评吧。
(生交流互评)
生:一弯新月变圆了, 在深蓝的夜空中画亮了一片淡黄。
师:老师给你改一个字, 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把“画”改成“燃”, 再读一次, 声音可以轻一点, 通过话筒很好听的。
生: (轻轻地) 一弯新月变圆了, 在深蓝的夜空中燃亮了一片淡黄。
师:他的语言给谁带来了感觉?
生:月亮在天上走着, 很明亮, 很温暖的感受。
师:温暖的月亮, 多好啊!
生:我看到了一弯新月倒映在小河里。
师:去掉前面四个字, 再来读一遍。
生:一弯新月倒映在小河里……
生:一弯新月躲进了云层里……
生:他眼中的月亮很害羞, 但很美。
师:他眼中的月亮, 是啊, 这是他感受到的月亮, 你也有自己眼中的月亮。
(生会意地一笑)
生:黎明, 田野上的小鸟展翅飞向未来……
师:一日之计在于晨。
生:我从他的语言中听到了小鸟清脆的叫声, 看到了淡淡的晨雾, 闻到了花的气息。
师:知音啊, 你是他的知音。
生:稻谷穿上了金黄的衣服……田野上, 太阳探出……嗯, 钻出头来……
生:老师, 我觉得他这个“探”用得很好, 不用改成“钻”。
师:一字之师!你对语言的感觉非常敏锐。
【教学意图:写是一个过程, 读又是一个过程, 这是一度创作;听是一个过程, 评又是一个过程, 这是二度创作。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感受的过程中, 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提升。】
四、用心亲近自然
师: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 有许许多多的诗情画意。同学们打开了自己感觉的匣子, 便拥有了对大自然的美好印象。有位诗人说:“音乐是大自然中最美的声音。”就请同学们在音乐中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大自然中自由遐思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听音乐, 用心亲近大自然, 充分感受大自然。音乐向你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这里,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气息?你在这里感觉如何?
(音乐起)
【教学意图:音乐是大自然中最美的语言, 播放一段非常亲近自然的音乐, 把学生带入到了美妙的自然界, 将每个学生带入到了自己熟悉的自然中, 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去看, 去听, 去闻, 去尝, 去感受, 去想象。】
师: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纷纷举手)
师:不要口头回答, 用你的笔把这些美好的印象, 把你珍贵的感受变成一段文字写下来吧!给你的独特感受拟一个清新的题目。
(生写作, 并交流。)
师:他的文章和你的感受有何不同?谁又从中找到了同感?听了他的文章, 你又有什么想法……
五、童心畅游自然
师: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 大自然是悦耳动听的, 大自然是弥漫着芳香的, 大自然是清新怡人的。同学们, 到自然中去走一走, 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选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以后, 或四处走走, 或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坐下来, 你就可以开始充分感受自己的天地了。打开感受的匣子, 为美丽的遐思插上一对高飞的翅膀, 抓住感觉表达你对这方天地的情感。你们可以试着写首诗, 还可以为自己的小天地起个名字。
【教学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里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学生只有在大自然中, 才能实践语文、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教后所思】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 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只有一个:“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亲近自然”是一堂习作课, 是学生学习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用语言张扬生命的灵性的过程。这是一个十分人文化和个性化的过程。
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应以学生为本, 帮助学生拭亮眼睛、唤醒耳朵, 打开感觉的匣子, 生成表达的需要。当学生打开了感觉的匣子, 用五官感受大自然, 用心亲近大自然时, 当他们的思绪插着一对想象的翅膀在大自然中飞翔时, 当他们敞开心扉用笔倾诉, 在与自己、与同伴、与老师交流感受时, 他们的个性在彰显, 他们的智慧在闪光, 他们的生命在成长。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在音乐、歌曲、语言材料的感悟理解中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想象之门、感受之门, 唤起他们丰富的内心体验, 生成表达、交流的情景与氛围, 让学生自主、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言语 (书面、口头) 表达中来。
2.让学生初步领悟写景抒情类文章的基本描述手法。
3.流畅、通顺地描写一段符合当时心境的、个性化的语言, 这是我在这一堂课与学生对话的依据。在与学生共同营造的非常人性化的对话氛围里, 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灵性、学生的创意语言表达是非常流畅的。
8.五年级计算机教学计划 篇八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计算机教学 五笔输入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0-081-01
五笔字型输入法是一种系统的汉字录入方法,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教学中的六个步骤,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新定位,这六步教学法在笔者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此篇文章能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与借鉴。
第一步,指法为基础说到指法大多数人不以为然,觉得指法没什么好学的,会按键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计算机指法对每一个接触计算机的人都很重要,一旦练就了好的指法就能在键盘上运指如飞了,不论准备学习哪一种汉字输入法,练就一手好的指法都叫人终身受益,那么好指法的标准是什么呢?①手指定位。在键盘上设有“盲点”。“盲点”顾名思议,不用去看就能按的点。“F”与“J”就是盲点,在它们的键位上各有一个小突起,可以帮我们不必看键盘就能摸到正确的键位,食指放于盲点之上,其它手指依次放于相应的键位上。键盘上的每一个键都有固定的手指击打。②手型定位。手指要悬于键盘之上,拇指放于空格键上,手类似于空心拳,本着“左上右下”的原则,进行手的移动,而非手指移动,手型争取始终保持空拳型。③力量定位。手指击键不可过于用力,不仅损伤键盘,还会增加手指疲劳,损伤手指。但也不易过轻,过轻则不易击键成功,并且腕部会受力过多。
第二步,字根背诵为原料在五笔字型输入法中,做为砖来使用的字根是原料身份。字根的记诵是枯燥的,正是因为字根难背,很多人都放弃了学习五笔字型输入法,而笔者的方法有如下三种:①以背诵速度为衡量标准。②与指法相结合总结字根排列规律。③口诀与键位相结合。
建议软件WT,针对字根的练习比较到位。建议背诵速度:全篇35秒。
第三步,拆字为技能拆字的作用相当于我们在建筑时的施工技能,在原料充沛的前提下,只有技能高超,才会快速搭建,那么如果进行拆字训练呢?①深入理解拆字原则的含义。②加强度进行拆字练习。笔者的很多学生在进行到此环节学习时,大部分无法进行阅读,因为高强度的训练会形成条件反射,看到的没有字,只有一个个的字根,经历了这样高强度的拆字训练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了。
建议软件WT单字练习。
第四步,单字归类为小成当我们熟练了指法,背诵了字根,应用了拆字后,就要开始正式的汉字输入了。汉字归类从大方向分可分为两类:①键内字。顾名思义,即键位上口决中本身就成字的字根,也可以说是单字根字,在背诵时很好区分,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会与键外字混淆,所以一定要将键内字进行单独的训练,使学生对键内字形成条件反射,看到这样的字会想到键内字,并且还要针对键名与键面的区别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正确的应用编码规则。②键外字。也就是两个字根或两个字根以上组成的汉字。有了第三步的拆字练习,这样的汉字就比较好分了,我们可以熟练的区分两根字,三根字,四根字与多根字,从而轻松找到相应编码规则。③编码规则的小经验。每本教材的编码规则都有很多,很繁琐。但笔者的六步学习法并不把编码规则做为重点,因为笔者认为编码规则完全可以用一名话概括。“一、二、三、末,不够补识别,还不够补空格”无论是键面字的报户口,第一笔,第二笔,末笔;还是两根字的一根,二根,识别码,空格;多根的第一根,第二根,第三根,末根等等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四个码就从头数,多了就一二三末,不够就用识别码与空格补充,掌握了这样的原则,单字的输入就很简单了。所以,笔者强调的是归类,不是原则,只要能快速进行归类,编码原则很简单。
建议软件,金山打字通单字练习,建议单字输入速度40字/分。
第五步,简码应用为提高当单字输入速度达到40字/分钟时,我们才能开始简码的练习。简码又可分为三类训练。
①必须掌握的一级简码。一级简码只需一个码与空格的组合即可,24个一级简码是在科学统计的基础上,找到的应用频率最高的字,不夸张的说,正常的输入内容几乎每五个字就会出现一个一级简码,因此,一级简码的24个字必须掌握,要求做到比英文输入速度还要快,强化到眼对手的反射,看到一级简码时无需考虑,手指自动击键,因此,至少要用四节课进行“简单”的一级简码的训练。②大幅提速的二级简码。二级简码也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单字,编码原则非常简单,两个码加空格。所以二级简码的练习不是编码规则而是挑选。在五千常用字中,这四百多个二级简码的挑选也很不易,但四百多的字是否需要背诵,如何背诵呢?方法依然是练习。高密度,高强度的上机单独二级简码练习,使二级简码在学生的脑海中有着不一样的亲切感,可以不确定,但一定要熟悉。然后进行挑选二级简码的书面练习,在对二级简码有了熟悉度的基础上,在各类文章上挑选二级简码,利用竞赛法,增加学习乐趣,让学生练就“火眼金睛”可以从文章中一眼挑出二级简码。
建議练习软件WT,建议一级简码速度180字/分,二级简码速度120字/分。
第六步,词组为加速当前五步执行完毕后,就可以进行词组练习了,相对于单字归类,简码挑选,词组练习就简单得多了,它的编码规则依然可以套用“一,二,三,末”的方法。四个编码平均分配,两字词,就每字两个编码;三字词就一字一码末字两码;多字词就一二三末字各一码。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单字输入练习,使学生不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不能建立词组条件反射,所以需要针对词组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一旦能熟练应用词组,速度将会有阶梯式的提高。
【五年级计算机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五年级上小数简便计算07-17
小学五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竞赛题09-11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07-30
二年级上册《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的教学反思07-20
四年级计算机教案10-06
六年级计算机测试题08-23
2023-三年级计算07-12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07-27
六年级奥数计算综合06-30
小学二年级数学计算题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