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案例

2024-11-13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案例(共9篇)

1.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案例 篇一

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儿童时代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儿童比较听话,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好训练,教师需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通过一定的手段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等。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儿童时期,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是社会的共同责任。

案例:

昕昕,男,8岁,一年级学生。主要表现:上课折纸,把废纸往地上乱丢;下课经常去惹班里的孩子,往孩子们的身上吐唾沫,抹鼻涕,也往教室的墙壁上抹。另外还对玩泥巴和蜗牛感兴趣,有段时间一上课就发现他的小手上全是黄泥巴,走到他的座位上瞧瞧,桌洞的边缘上摆了一排的蜗牛,而且桌洞里塞的全是废纸和垃圾。早晨穿的整洁的衣服到放晚学时浑身污泥。同学们都嫌他脏,不愿和他打交道,因此,他也没什么朋友。

案例分析:

这个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原因之一是家长娇宠惯了,父母工作忙中午根本见不到孩子,给孩子放在学校小饭桌看管,晚上大多数时间是待在姥姥家,老人也宠爱孩子,教育他更是力不从心;原因二是他的这种行为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正因为他是不受大家欢迎的人,没人愿意跟他交朋友,他才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

教育措施:

一、加强引导,提高儿童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我首先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见到垃圾主动捡,让他明白,脏的、没用的废品,就是垃圾,应该把它们放入垃圾箱。教育他,让他知道随地乱扔垃圾是很不文明的行为。同时也充分利用同学们的监督和指导,帮助他渐渐掌握垃圾要放入垃圾桶的道理,逐步改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在此基础上我还与家长加强联系,并向家长也灌输在家不乱扔垃圾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家中潜移默化得到熏陶,思想上自然形成垃圾不能乱扔的意识。

二、经了解孩子有鼻窦炎,整天鼻塞不透气,我教育他有鼻涕应该准备卫生纸,擤在纸上,再扔进垃圾桶;告诉他唾液中都含有细菌不能随地吐痰,更不能往别人的身上吐。

三、针对孩子玩蜗牛和泥巴的现象,我耐心地告诉孩子蜗牛是一种农业害虫,整天待在潮湿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动物身上都带有很多种病菌,拿来玩耍是很不卫生的,泥巴中的病菌更是繁多,粘在手上不洗手误食口中,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案例反思:

经过一番耐心的教导,孩子的不良习惯有了明显的好转,也赢得了其他任课老师和班里孩子的表扬。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在短短几天,几个月中就能够扎根的,需要长期努力坚持,不断去完善去改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道德舆论的监督,才能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社会风气。

将热爱劳动进行到底—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开学一个周以来,每天早上或午饭后都能看见班里的孩子在认真地打扫卫生,甬路上,几个男孩子已经扫干净了一小块空地。走廊上,三五个孩子正拿着抹布擦着瓷砖。教室里,几个女孩也拿着笤帚在打扫教室,有的已经打扫完了一排,正在帮别的孩子打扫呢。看到忙碌劳动着的孩子,心里就会感觉欣慰,毕竟我们的孩子正在慢慢养成每天到校先打扫卫生的习惯。虽然依然会有几个顽皮的或是不爱劳动的孩子在教室里坐着,但毕竟是少数。况且,孩子们一见到我就会向我检举:XXX来了不劳动,在那玩„„一副严肃的样子还挺可爱的。

课间在办公室里跟别的班的班主任聊起,唐老师也说我班里的孩子真是听话,一早来了就打扫卫生。我也实话实说,其实,我对于这些每天到校打扫卫生的孩子都是特别表扬或奖励的。每天早上晨读的铃声一响,孩子们也基本上打扫完毕,我就安排所有的孩子进入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当然,之前一定会先腾出时间进行表彰,那些认真参与劳动的孩子就会非常自豪地站在位置上,等待着我给他们盖上“小红星”。这些“小红星”也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为了避免滥竽充数的孩子,我在实行这一措施的第二天就规定:只有认真参加劳动的孩子才能得到老师的“小红星”。怎样才算认真呢?打扫教室必需要扫好一排;打扫甬路必须专心,边玩边扫可不行;打扫走廊的要把整个走廊都扫干净;擦瓷砖的要擦干净半面墙的瓷砖。只有这样老师才会表扬。所以基本上在劳动的孩子都是相当认真的。

唐 老师似乎这才恍然,原来我是以表扬来激励孩子的。于是,她又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今后不再奖励他们‘小红星’了,孩子们是不是就不去打扫了呢?”我笑了。其实,这个问题我早已想过。确实,我完全相信会有这种可能。但我还是会这么做。因为我觉得,这些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从 老师口里知道“要爱劳动”,究竟怎样才是爱劳动?这就是。孩子们能通过这一天又一天的劳动实践明白“爱劳动”的真正含义,尽快养成勤于劳动的习惯。“小红星”只是在习惯还未养成之前的一种激励手段而已。当然,这样的激励手段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调整,刚开始可以宽泛些,以后的要求逐步提高。待习惯养成后再安排定比较正式的值日生表进行轮流打扫。在我班里,孩子们每天进行早上和中午两次打扫卫生,早上以自觉为主,重在参与,目的是养成学生的劳动习惯。中午则指定一个或两个小组进行打扫,我也参与其中进行个别指导,重在指导孩子的劳动技能,教给孩子正确的打扫方法,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先苦后甜,等孩子们学会了,我们老师也就会轻松许多的。

期待着轻松的日子早日来临。

“垃圾入桶”四部曲——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要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校园生活,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言行习惯。

“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小学 教育是基础教育,要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校园生活,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言行习惯。

作为一名多年的 小学 班主任,我自认为在班级管理方面做得不错,尤其是卫生方面值得自豪。可是近期,我却发现,教室的卫生状况大不如前,特别是垃圾桶周围的卫生状况最差,不是垃圾落于垃圾桶四周,就是垃圾爆满。见此情景,我很是恼火,于是心生一计:收起垃圾桶。学生无奈,只好纷纷自备垃圾袋,自行处理垃圾。这样一来,班级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值日生也清闲了许多。

可是,没有多久,我突然发现:虽然“这一角”洁净了,但有些孩子的桌洞却成了垃圾洞,还时不时地有垃圾掉到地上,看到这种状况,于是我又心生一计:限制学生吃零食。谁能保证垃圾不掉到地上,对谁就可以开绿灯,否则免吃!看到孩子们不情愿的表情,我也有些不忍。我开始动摇了,问自己:难道为了保证教室的洁净,就只剩下“向垃圾桶说再见”和“限制学生吃零食”这样的办法了吗?垃圾并不会因为你的取消和限制而不产生,反而还有可能造成其它地方不干净。我这样做不是典型的“懒政”和“暴政”吗?这样学生也不会服你!

突然,我想到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上介绍了“企业怎样戒烟”:第一步,干部会上,领导宣布自己不再抽烟,请大家监督。第二步,领导开展了一次支持戒烟的集体签名活动。横幅上书“防火人人有责,提倡人人戒烟”,员工在无统一号召的情况下在横幅上签名。同时在大门外2米处划上一条很醒目的黄线,大书10个大字“重点防火单位,严禁吸烟”。第三步,颁布一条纪律“不许流动吸烟”,并规定3处可吸烟区。第四步,“全厂禁止抽烟”,并将此条写进员工守则,连来公司的客户都同样做到。

这一“戒烟四步曲”可归纳为:示范——暗示——明示——固化。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新政的推行不是雷厉风行、一步到位的,而是和风细雨、逐步到位的。班级管理,也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借鉴“戒烟四部曲”,我奏响了“垃圾入桶”良好卫生习惯培养四部曲:

1、宣传“垃圾入垃圾桶”的意义——“多走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为我们自己营造一个洁净的学习环境。

2、大家思考、小组讨论:在垃圾桶旁写什么样的温馨提示语最合适?结果,王媛晖组设计的“请送我回‘家’”这一图文并茂的提示语入选,并张贴于垃圾桶上方。随时提醒每一位扔垃圾的同学。

3、明确规定:必须把垃圾送到垃圾桶中。

4、请专人监督“垃圾入垃圾桶”情况,及时表扬、惩戒。这样,一步一步推行“新政”,学生经历了“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自然就会走向“行为认同”。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同学们终于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现在,班上的卫生状况特别好,不但没有垃圾乱扔的现象,反而出现了一种只要有垃圾不小心掉到地上,大家便会争先恐后的抢着去拾,真的成了一种很自然的习惯。

小学生性格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家庭文化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价值趋向、道德品格、情感志趣和生活方式中,也体现在家庭环境建设和衣、食、住、行中。家庭文化环境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文化同其它方面文化相比,亲合力、感染力更强。家庭文化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传递。在家庭文化环境中,重要的是父母亲的所做所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未成年人都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言行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少年儿童在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必定带有各个家庭的影子。家庭教育如何,在孩子身上必能体现。良好的家庭氛围,能让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在学生成绩、待人接物、文明礼仪人际关系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反之,异然。

案例:李先想,男,6岁半,一年级学生。主要表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佳,有暴力趋向,老师教育帮助他时,不理解,对老师大打出手,最后打同学,将怨气发泄到其他同学身上。

评价: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我们应从家庭背景开始分析。家庭情况: 父亲

酒店领班 母亲

钟点工 姐姐

高中学生

案主 家里唯一的男孩 家庭教育情况:

主要负责学生的教育,辅导家庭作业。但因为是男孩所以在很多地方放任发展,一犯错就开始打骂、体罚。

学校的联系者。以言教子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注意言教,但不注重身教。姐

对学生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

造成个案上述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与诊断:

1、家庭文化的影响

父母、长辈的个人素质不是很高。本身有些不良的坏习惯,并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存在农村封建思想,重男轻女。所以学生不犯错就放任发展,一旦犯错就用打骂代替讲道理。

2、家长依赖、应付心理

家长认为学生的衣食住行是家长份内的事,而教育则由学校、教师负责。见到教师就忙不迭地再三说明:“你们学校的老师都很负责任,我们家长文化水平低,不懂教育方法,不能辅导学生,这孩子平时只肯听老师的话,我们只好拜托老师多多管教。”这爽直的几句话就把教育子女的大事拱手推给了学校,依赖老师去管教学生。家长的潜意识里认为教育学生只是老师的事,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只管自己的孩子“吃饱穿好”,较少过问子女的教育问题,有时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子女的缺点。

辅导策略与实施:

家庭教育讲究有效的方法

有教育专家指出,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为人父母者,在孩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做人修养,比爱更重要。因为它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家教的灵魂。因此,家长必须注意在言传的同时还要做到身教,身体力行的做事,用无声的行动让孩子感受到正面的教育。同时,必须改变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过分维护溺爱孩子,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和缺点。在教育的时候,多用讲明道理代替打骂。

实践巩固

习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躬行实践。只有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只注重说理教育,而忽视实践,良好的习惯是不会真正形成的。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良好的习惯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而个案所存在的问题,正是生活中常常碰到。家长有意识的带他到电影院、车站等地方,告诉他,必须遵守那里的规定。在与同学相处的时候学习谦让和友爱,自己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勇于承认,并虚心改正,不能用暴力对待一切。注重细节教育,比如不对着别人咳嗽,随手关门关灯,离开同伴家时把玩具放回原处等等,而这些细节教育常常是一种好习惯培养的开始。

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尤其使作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左右着学生的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养成。前苏联教育家加里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在对案主进行不良行为习惯的辅导与矫治的同时,我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这样才能赢得的敬重,在他心里树立起威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案主,影响他,促使他往好的方向转化。在上班的每一天,我都早早的到校。上课零声响时,我总能准时出现在教室里。我时常告诉孩子:老师要遵守学校的工作制度,学生要遵守学生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十条》。我要求个案以礼待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人,那么当个案热情向我问好时,我也会热情地回应。当我用了学生地物品时,在归还时我会说谢谢。当个案犯了错还不知悔改时,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敦敦教导。

本个案总的说来辅导干预时比较成功的。通过个案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给个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外境。同时,随着个案年岁的增长,及多方面的教育,内因起了变化,在认知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外界条件约束了原先的不良行为习惯,使个案意识到要适应新的环境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受人尊重。通过个案自身的努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在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听20多分钟的课,作业也能认真完成,和同学也能和谐相处,跟老师能大胆的交流。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魅力两惯

润泽校园”教师教育案例

------行为习惯篇

一、实施背景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

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多为隔代教育,随着城市的扩大到我校就读的农村学生打工子女逐渐增多,家长望子成龙片面追求分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等消极腐朽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

二、主要做法: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

三、基本成效: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以等待“习惯成自然”,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习惯的形成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我们应能动地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寓教育于具体的、生动的活动当中去,融教育于课堂之中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小学生终身锻炼习惯培养教学案例

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背景

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倾向,他们对体育学习目的的认识也比较肤浅,体育学习的动机不正确,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学习的自制力、自控力较差,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坚定,这给体育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小学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加强体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的教育,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而且还能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他们养成各种学习习惯,从而培养起他们坚强的意志、毅力和终身锻炼的意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

有资料显示,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基本都明确了为什么要参加体育学习,但问题是,正确的学习认识并没有使他们真正产生积极的学习行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的说教,而没有从思想上、行为上对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或者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过于简单、粗浅,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了只知其理,却未能促其行动的学习现象。另一方面,由于重智轻体的社会环境和教师、家长过于看重文化成绩的社会现象,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小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影响了他们正确学习动机的形成。因此,体育教师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他们对体育学习涵义的深层理解,把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联系起来,促使他们把对体育的兴趣由乐趣向志趣升华,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体育学习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就小学生而言,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最大的学习动力,这就促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以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小学生存在好动、好胜和好玩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天性,在指导和组织他们进行体育活动时,要充分挖掘运动的内在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生动、活泼、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指导学生进行锻炼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跳橡皮筋,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再如,让学生一边排队做早操,一边唱儿歌。这样的锻炼会使他们感到愉快和喜悦,并使身心都得到锻炼。

此外,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上,教师还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爱好、特点选择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的氛围,给他们一个参与和感受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并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后,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养成自觉、自愿地运动的习惯。当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发展和巩固后,老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增强他们自觉锻炼的意识。

四、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

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如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的效果,还有可能会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并学会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要使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怎样促进人体的生理变化,等等。比如,运动中的饮水卫生、脉搏的监测作用、运动损伤的处理等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地练习: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运动后又应做哪些整理活动;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此外,体育教师还应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身体锻炼。

五、培养坚强的体育意志

体育意志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与体育学习的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在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志,提高他们的认识,明确活动的目的、作用,让活动成为他们的需要,并使他们能从切身利益出发,主动地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要向学生明确提出活动的要求,并指导、监督好活动的过程,以使他们在一定的纪律约束下,提高活动的自制力;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帮助他们制订有个性特点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并严格规定锻炼的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此外,还要引导他们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在学习困难面前,要给予学生恰如其分地具体指导,并不断给予他们意志和情感的鼓励,运用“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要怕,你一定能行”、“由于你不怕困难,意志坚强,才完成了任务”等鼓励性语言,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逐步形成不畏困难的精神,并不断提高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总之,终身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本着“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在教学中注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锻炼意识、培养体育兴趣、意志和传授科学知识,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他们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谈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今年初,我读了《影响孩子的36种好习惯》一书,感触很深,决定在教育实践中充分运用,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曾经说过,他不是在什么大学,而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他告诉人们:“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段话用最朴素的语言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这位科学家所说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是人们从小就应该养成的品德、态度和习惯;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不可忽视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叶圣陶说过:“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作为我们教师,如果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就是干了一件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事。当然,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如何做好这件工作,更是值得探讨,现结合本人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明理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从理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好路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眼保健操”等教育时,我总是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又会怎么样?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当然,在说理中,教师也要注意方法,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可结合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班队活动等进行。如: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时,可结合讲“邱少云”的故事,对学生排路队的教育时,可结合一些违反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的具体事例进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导行

解决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后,教师还应善于引导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该怎样做”的事情了。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行动指导,如:读写姿势要做到三个一,“一寸”、“一尺”和“一拳”;路队、集会要做到三个字“静、齐、快”,课堂上专心听讲,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又如: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呢?削一个苹果给妈妈吃是孝敬,妈妈生日送她礼物是孝敬,其实,上学不要父母接送,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穿衣梳头,这些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麻烦父母也是孝敬。这样的指导,给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我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表演的方式,学生编小品、相声,利用教材编成课本剧,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四、督促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因此,每次写字时,做作业时,我总忘不了对学生说声,“注意三个一”。平时,在集队、集会中,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五、评比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竞赛的方式常常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我形展了丰富多彩的竞赛、评比活动。如:整理书包大赛,消灭错别字大赛,礼貌表演大赛等,给成绩最佳者受予“自理能手”、“纠错卫士”、“礼仪标兵”等称号。这些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要抓紧,抓细,抓实,反复抓,抓反复,还要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出实效。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让我们共同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吧!

2.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案例 篇二

一、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有效开展的要点

(一) 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由于个人、家庭以及学校等多个方面的原因, 学生在日常行为当中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 比如学习倦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不文明行为举止。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的有效开展, 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而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开展的前提, 首先要改正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水平,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 教会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从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着手, 将养成教育融入主题班队活动当中, 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为良好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

(二)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从学校层面来说, 在养成教育上的理念和方法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转变, 进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以主题班队会的形式予以进行, 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体验。认真落实养成教育的各项内容, 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机制, 弥补养成教育的缺失。对于学生的教育方法要得当, 尤其是对于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 积极的引导要好过严厉的批评和约束。一味地采取批评和惩罚的措施, 往往会引起学生的焦虑和反感, 教育效果不佳, 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不利于学生积极健康心态的养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积极的予以引导, 多鼓励少批评,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养成主题班队会当中来, 让学生能够受到养成教育的熏陶。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自主的纠正, 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 思想与实践同行

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有效开展, 明确养成教育主题班队的功能, 围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等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地进行主题班队会的组织与设计。参考《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当中的具体内容, 根据开展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的具体需要, 更新与转变教育和管理理念, 将行为规范的内容落实到实践当中。以人为本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理念, 以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形式来进行养成教育的推广与宣传, 让学生通过自己感兴趣的途径和方式来认识和了解文明、规范的行为习惯。通过认知、感知进而转化为行动, 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实现思想与实践同行, 对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 转变养成教育的观念、方法, 并予以更新和完善。在思想与实践同行的教育实践当中, 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 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进行合适、合理的设计, 保证小学养成教育工作达成预期的目标[2]。

(二) 从生活点滴入手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来实现。而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的有效开展, 需要从生活点滴着手, 从认识、感知和行动三个方面层层递进, 将养成教育渗透其中, 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着学生。从小事做起, 养成这正确的行为意识。自觉使用文明用语, 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以及刻苦学习, 这些都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重要的基本准则, 正是在生活的点滴当中不断的规范自己, 才能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的宣传之下, 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提醒和警示自己, 对于生活当中的细节也不能丝毫的懈怠, 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的重要作用得以体现出来, 深入到学习和生活的点滴当中, 每时每刻感染和熏陶着学生, 对养成教育的有效开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3]。

三、结论

以养成教育为小学主题班队会活动, 以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目标, 调整和转变教学思路, 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主题班队会的形式开展养成教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结合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有效开展的要点, 在实践当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做到思想与实践同行, 深入生活的点滴当中, 以让养成教育为主题的小学主题班队会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充分体现出来。

摘要: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主题班队活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三个方面逐一的渗透, 循序渐进地进行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文章围绕小学主体班队活动的开展, 以养成教育作为主题, 以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 提升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使学生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关键词: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小学生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孙颖.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8) .

[2]白庆荣.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1) .

[3]孙泽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育参考, 2015 (1) .

3.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三

一、加强训练,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能办到的,况且少年儿童的自律能力比较弱,缺乏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这要求广大的教师应从方方面面着手,从点滴小事做起,循序渐进的教育学生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发挥教材的基础性作用,开展养成教育。

提高道德认是导行的关键。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教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适当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拾到东西要交还”、“升国旗要敬礼”、“见了老师要问好”等课,可教育学生成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养成教育。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孩子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使孩子们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習惯。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主渠道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校内外相结合,创造德育环境

第一,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家庭,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学生的不良心理、不良行为习惯的诱因都来自家庭。因此要始终把家庭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上,通过开家长会、建立联系卡等形式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帮助学生养成言行一致的好习惯。

第二,通过开展“共建“活动,积极争取社会有利的教育因素。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当地政府,派出所,邮局等单位进行共建活动,聘请兼职校外辅导员,定期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

第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的隐性功能。环境陶冶做到此地无声胜有声。

首先美化校园环境。在教室或走廊里挂爱国主义英雄画像,各班级的园地建设以其赏心悦目的画面,丰富多彩的栏目,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吸引着广大师生。

其次,优化人际关系。同事之间如同舟,同学间如手足,师生间、同学间、同事间都要在宽松、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中学习工作,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愉快留给他人,为实施养成教育营造了和谐愉悦的氛围。

三、加强监督,不断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据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8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回答说:“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4.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成功案例 篇四

泽口中学 杨新春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每个人都想把它完成得很出色,可是往往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行为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帮助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最有效的方式。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作为教师责无旁贷。

案例:荣佳伟,泽口中学八年级

(二)班学生。

主要表现:作业做得不够仔细、认真,常常是做了一头忘了一头,学了物理,丢了数学,学了语文,丢了历史,做了一题,丢了二题,对所做的每一道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业一多,就来不及完成,他的课桌和书包常是杂乱无章,书和本子也是“蓬头垢面”的,经常和他父母联系,说他吃饭时桌子上总剩有米粒,叠被子时上下不一般齐,床单也总是不平整,枕巾老在身躯底。还有,每次考试结束,后悔自己把不该做错的题因没有看清楚而失分等。

评析:这样的孩子主要是注意力和自控力存在问题,注意力和自控力有问题的孩子行为随意,思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差,常容易做错事情,在家里和学校都不能有条不紊地学习。为此,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孩子的课堂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

方法:

1、让孩子与认真仔细的学生在一起做作业,让他们时刻在提醒他,并且在他需要的时候能给予他帮助,或者以认真与否来作为奖励的依据来鼓励他。

2、和家长签一个书面协议。每天由家长签字当天的作业,或用简短的便条来概括孩子在家里表现和完成作业时的情况。

3、每天进教室第一件事情就是交作业,由各科教师亲自检查,碰到不认真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并订正。

4、每周要评选最佳“认真奖”,多给予鼓励。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在老师、家长、同学的积极配合下,他变得开始认真了,书也放得整齐了,考试成绩也提升了,走路也变得稳当了。新学期老师还要再接再厉,对他抓紧,抓紧,再抓紧,决不放松。

5.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案例 篇五

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我们养成习惯,随后习惯养成了我们。”不同的童年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而这“不同”的基本点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无数事例证明,小学阶段不仅是人生长发育、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更是接受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多年以来,凌海市各所小学,坚持育人为本,树立“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目标,深入扎实开展养成教育,探索出“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用严格的训练去规范,用良好的环境去陶冶”的教育特色,促进我市小学养成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确立目标,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是落实工作的根本。

几年前,我市在锦州地区确立了养成教育的目标,在凌海市各所小学达成共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与管理机制,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目标确立后,各项依据本校的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养成教育工作,促进了我市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严格管理,明确职责,提高执行力是各项工作措施推行的保障。

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度和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是抓好养成教育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市各所小学在不断总结、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都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如:我市第二小学的教师量化考核制度、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三好班级评比制度、值周制度、月规范班评比制度、学生奖惩制度、十佳好少年评比制度等。

三、整体筹划,细化要求,突出重点是扎实推进养成教育工作的依托。

养成教育的内容广而细,既有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有学习生活方式的指导。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又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具备大局观,从整体出发,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细致筹划,制定和推行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确保工作的扎实性、有序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我市第一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养成教育目标进行了分解,低年级教育内容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上;中年级侧重于调整行为偏差、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高年级主要将养成的良好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使习惯稳固化作为重点。各班要结合各学年段训练要点作好训练工作,学校每月以抽测、模拟表演、竞赛、汇报等不同形式进行检查验收,并将其验收结果纳入优秀班主任、三好班级评比之中。

四、探究新途径,开创新方法,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是提升养成教育效果的催化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应对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开拓新思维、采用新方法,在教育方式上不拘泥于常规,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有效性。在此方面,我市各小学都有着良好的尝试和心得,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开展“常规”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多年来,我市各小学从常规教育出发,坚持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细化分解教育内容,训练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市白台子小学将养成教育分为六大方面,即品德规范、学习规范、劳动规范、卫生规范、礼仪规范、安全规范。制订了《白台子中心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如礼仪教育,他们在一、二年级重点对学生进行称谓礼仪、问候礼仪、午餐礼仪教育。

三、四年级着重对学生进行穿着礼仪、尊师礼仪、同学礼仪、升降国旗礼仪教育。

五、六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接人待物礼仪、大型集会礼仪、队礼礼仪教育。每个年级的学生对十八种礼仪都全面了解,但又各有侧重。在低年级是安排课时,集中进行训练,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去做;中年级主要是巩固练习,强化教育,让学生反复不断去做;高年级强调自我认识,自觉去做,形成习惯,养成做人的基本品德习惯。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开设了16个单项奖:有尊师奖、仪表奖、劳动奖、助人奖、学习奖等。

2.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辩证的统一。在养成教育实践中,我市各小学将中华传统美德赋予新的生命力,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传统美德深入结合起来,以形象教育、学科教育为载体和依托,让学生在学习传统美德,提高认知水平过程中,吸收精华养料,内化为信心和活力,并在养成教育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延续。

我市第五小学根据学生在儿童、青少年阶段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社会对人的道德素质要求,将学校德育工作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形象教育。如用《东方小故事》中活生生的形象,向学生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宣讲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形成很强的影响力。他们还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以中华传统美德道德力量,塑造人格,指导学生践行。

3.主题活动教育

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在活动中形成并得以巩固的,而这种活动常常伴随着学生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升华道德认识,催生道德行为。我市大业小学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学雷锋月开展“小红帽在行动”主题活动,号召学生清理街巷杂物,为孤寡老人做好事、送温暖;“三八”节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出一个节目,献一份敬意,尽一份孝心”;清明节召开“走英雄路,做革命人”主题活动;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每一个节日活动都重点突出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德的引领。

4.家校结合

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我市倡导文明家庭,文明教养,创建和谐的家庭活动,要求家长做到爱得理智,教得及时,严之有度,导之有法。许多学校多年来坚持在每个学期初,都把全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告诉家长,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共同教育子女,并根据教育需要,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与学生一同听课、与老师共同交流,保证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巩固养成教育成果的长效机制。

在学校中确立起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新型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是养成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巩固教育成果的长效机制之一。根据小学教育的性质,针对小学教育的对象和小学校园的特点,凌海市各小学在建设独具特色的小学校园文化方面作了多种形式的探索。第五小学教室文化、楼梯文化,第一小学的走廊文化,随时给学生以“温馨小提示”。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不断坚持、常抓不懈的教育管理工作。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社会、家庭和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尽倾一己之力,推进养成教育。尤其是工作在教育战线的我们,更应立足于“知行合一”,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执笔人 孟宪东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日

(注:此材料是在“锦州市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场会”上发言稿)

责任编辑:lnjzedu.gov.cn 调用分隔线,此处不显示

加入收藏 | 打印 | 回页首 | 关闭

最近浏览过的文章版权所有 © 2001-2010 锦州腾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本站是非营利性的教育网站,若不同意转载贵方文字或图片等资料请通知我们(电话:0416-2602087);若想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推荐使用Internet Explorer 7.0,分辨率1024×768,以达到最佳浏览效果。电话:0416-2128088 教育网站许可证:2001 B0002 辽宁省教育厅 辽ICP备09008339

6.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案 篇六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为了能够扎实有效的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和文明举止,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依据,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促使学生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努力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教育目标

通过礼仪、感恩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通过生活卫生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环保意识;通过学习习惯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节俭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三、教育内容

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教育;诚实守信、礼貌待人教育;真诚友爱、勤奋学习教育;勤劳俭朴、孝敬父母教育;遵守公德、严于律己教育五个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四、实施途径

1、高尚师德引领: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对学生有巨大的示范引导作用,全体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文明行为的楷模。

2、主题活动教育:各班组织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师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3、学科德育渗透: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强教学研究,各学科教学要

实现德育目标和知识目标相统一,能力培养与习惯养成相并重。

4、校园文化影响: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5、家校互动协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学校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五、实施步骤与措施

第一阶段:“知”(2010.10.28-10.29)

本阶段为组织发动阶段。通过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校纪班规,学校行为习惯要求等,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1.成立七年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建立网络,科学规划,真正把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每一项要求落到实处。

组长:刘齐齐

副组长:吴法仁、艾六平、方 俊、成员:罗 丹、姜 文、李杰雄、张仔刚、七年级任课老师

包班情况:

104班: 小 组长:罗 丹

督查领导:艾六平、方在中

组员:吴荷花、危思敏

105班: 小 组长:姜 文

督查领导:张仔刚、吴渡春

组员:刘 芬、方 俊

106班: 小 组长:李杰雄

督查领导:刘齐齐、吴法仁

组员:郑了华、唐 璇

2.组织七年级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于11月初进行闭卷考试和随机抽查,让学生明确并牢记守则和规范的要求。考试未及格的学生需到政教处学习。所有学生均参与随机抽查。

3.各班进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认知情况问卷调查,让学生自查自纠,在广泛

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本班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要有针对性,有明确的阶段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成立班级督查小组,切合实际,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4.针对学校实际,政教处对学生的仪容仪表、作息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日常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各班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落实。

5.学校开展养成教育讲座,由吴法仁主任、艾六平主任、方俊老师主讲;各班开展“告别陋习,争创文明”、“养成好习惯,受益我终身”、“小习惯成就大未来”等主题班会或其他形式生动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行” 与“督”(2010.11.1-2010.11.5)

本阶段为执行与检查落实阶段。学生在明确良好习惯要求的基础上,贯彻落实,自理自律,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同时进行学校专项检查督促帮助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督促学生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日积月累、反复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行为习惯的养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行为规范逐条分解,具体落实,循环往复,巩固习惯养成。专项养成教育内容及检查督促办法如下:

主题一:严格守纪,按时作息

要求:升旗、早操按时到操场;按时上课,杜绝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午、晚休及时回宿舍,按时关灯,安静就寝。

检查督促部门:包班领导与老师、各班学生督查小组。

检查方法:在学校大门、校运动场门口、教学楼楼梯口、宿舍区专人检查主题二::注重仪表、礼貌待人

要求:在校期间一律仪表大方,不戴耳环首饰、不留怪异发型、不染发,在教学区及公共场所不穿拖鞋;使用礼貌用语,见到师长朋友,礼貌问好;升旗时面向国旗行注目礼,不随意走动,不看书报;集会时,不讲话,不看书报,离开会场时保持会场干净。

检查督促部门:包班领导与老师、各班学生督查小组。

检查方法:各班督查小组每天自查,学校随机抽取检查各班级学生

主题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要求:按时到校,不迟到、早退或旷课;下午及晚自习课安静学习,不玩手机mp3,不随意走动;讨论问题尽量小声不影响他人;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

检查督促部门:包班领导与老师、各班学生督查小组。

检查方法:学校随机检查各班级学生;

主题四:讲究卫生,遵守公德

要求:各班做好教室、寝室卫生,清理垃圾死角,保持室内外整洁,美化生活学习环境;爱惜粮食,节约水电;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秩序。

检查督促部门:包班领导与老师、各班学生督查小组。

检查方法:逐班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主题五:孝敬父母,感恩社会

要求:各班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各班进行为父母、师长做一件事以示感恩的活动;要求学生尊重父母的意愿和教导,讲道理,不任性,不顶撞;体贴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待客热情,主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检查督促部门:包班领导与老师、各班学生督查小组。

检查方法:逐个检查各班开展感恩教育的情况;通过学生、家长的访谈了解感恩活动的开展情况与效果

检查督促的要求:

1.值日制度全面检查: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对各班的文明礼仪、纪律、卫生、两操、就餐、就寝等情况进行督查和评比,值日人员要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评比,一周的小结总评等工作。

2.专人专项检查:根据养成教育的重点,政教处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及团委学生会干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教育、整改。

3.学生自查互纠:各班在班级内进行形式活泼的行为习惯主题剧表演、主题班会等,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检查,互评互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4.畅通反馈渠道,加强检查指导。领导小组要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班主任

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班主任例会汇报、学生、家访、调查问卷等途径,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工作偏差,调整策略,使养成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5.注重阶段总结。通过学生座谈、访谈,班主任汇报、检查评比的形式针对每一类教育内容做好阶段性及专项总结。通过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推广先进工作经验,确保养成教育工作的深入有效的进行。

第三阶段:“评”(2010.11.8 – 2010.11.9)

本阶段是总结评比阶段。采用专项评比与全面评比相结合的方式,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总结表彰,弘扬先进,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做好交流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共同促进养成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为今后的养成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1.考核评比。

(1)根据各阶段的教育主题,各班评出本班五星各3名,即“文明之星”、“守纪之星”、“环保之星”、“勤学之星”、“孝敬之星”,通报表彰奖励。

(2)在年级范围评出文明班级,十佳文明标兵,并给予奖励。

2.总结表彰。本学期养成教育结束后,每个学生写一份收获体会交班主任,班主任要及时写出本班活动的书面总结(总结材料应有具体数据、典型事例及效果反映,包括文明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成绩、成功经验、办法措施、存在不足等),政教处写出全校活动的书面总结,然后召开全校大会,总结表彰文明养成教育活动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3.交流提高。开展养成教育经验交流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共同促进养成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为今后的养成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龙门中学七年级组

7.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案例 篇七

一、激发书写兴趣,让学生乐写

低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对于“书法”没有概念,练字更是枯燥乏味。因此,要写好字,作为教师就要想尽办法激起学生的写字兴趣,爱上写字。

(一)教学手段宜生动直观

在写字教学中,单纯的练字会让学生感到无趣,但适当运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很能调动起学生的写字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回”字的时候,最后一笔总不能按顺序书写,笔者就创设一个动画情景:将“回”字的最后一笔比作一扇大门,里面的口回到家后才能按方向把这“门”关上。最后再演示整个“回”字的笔顺,学生一目了然。多媒体的有效使用,让教学更加直观有效。

(二)学习环境要愉悦轻松

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提高学习效果,于是笔者多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如课中采用板演、用实物投影仪等手段及时展示学生佳作供大家学习;课后,将他们的作品上墙“公开发表”,感受榜样的喜悦;又如通过比赛奖励促使学生对写字产生浓厚兴趣,效果颇佳。

(三)教学评价需点石成金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成长很重要。为此,笔者根据学生作业程度,写上不同评价和建议。我们发现在教学中以多元、有效的写字评价作为突破口,更能有效指导学生写好字,提高写字水平。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儿童写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才能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写字的快乐。

二、引导学会观察,让学生会写

在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学习很认真但是最后写出的汉字质量却不高。经研究其实是学生缺少了观察汉字的习惯,所以最后写的字与范字有点差之千里的感觉。

(一)分析笔画,掌握要领。

汉字的的基本笔画有几十种,每一种笔画在汉字中出现时,笔者除了要求正确的握笔方式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写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如:书写汉字“一”的时候,我们把它的笔画“横”放大,让学生观察“横”的形状,粗细、轻重变化,并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白其书写要领。

(二)牢记笔顺,正确书写。

汉字的书写笔顺是有规律可循。一般规律是先横后竖,从上到下等。当然也有许多特殊现象,比如“:走之”的字属于半包围结构,但它是先里后外。遇到这些特殊笔顺,老师就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先观察教师示范书写的顺序(特殊笔画标红),再学生练习牢记。

(三)细看结构,注重平衡。

汉字的结构一般可以分为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每一种结构字的书写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观察方法,书写任何一个汉字,都要整体观察、分析这个字的间架结构,再看书写位置,将整个字的每笔落到实处,书写自然就正确美观。

(四)寻找规律,触类旁通。

在中国那么多的汉字中间,我们只要有效地进行归纳整合,掌握一些书写要领就能举一反三。1.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汉字书写中笔画变化多端,但是寻找到了规律,就比较轻松。如“撇”,首先了解相同处,再将长短、方向、笔势上的不同表现出来就可以了。2.学会归类,举一反三。汉字同偏旁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找找同一偏旁的书写规律。如,“月”在左右结构中一般都是左窄右宽,在上下结构中基本是上短下长。这样让学生通过归类、以点带面的方法来掌握汉字的书写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得心应手”,只有得于心间,才能应于手中。书写之前的观察习惯是练好字的必经之路。这样,汉字才能在笔尖行云流水般流淌。

三、坚持循序渐进,让学生善写

指导学生写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于一个长时间的养成。师生之间更应该互动学习,共同学习写字知识,探究写字技能才能有效提高写字能力。

(一)笔画练习,规范到位。基本笔画是搭建一个汉字的一砖一瓦,所以我们要加强笔画训练。首先我们可以对这笔画进行独立指导。比如教“心”时,出现了新笔画“卧钩”,可以先把“卧钩”单独拎出,通过观察分析明白写卧钩重要点。然后教师演示,学生练习。

(二)巧用描红,规范书写。看例字的时候,因没有亲身感受到书写方向,轻重变化,所以落笔难以正确表达。于是可以先让学生在例字上描红,感受如何起笔、行笔、收笔等,当学生能力逐渐加强,就让学生们独立书写。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利用例字循序渐进,把临摹技巧转移到自己的书写过程中。

(三)关注差异,个别辅导。学生写字时,进行个别辅导时,老师要在旁边细心观察,出现问题就得对症下药及时引导。如在教“好”字时,笔者发现一个学生的“女字旁”看上去很别扭,重心不稳,我马上和他一起找原因,经观察比较后发现“女”字旁一横位置不正确,学生找到问题所在后再去书写,写字就轻而易举了。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写字教学“贵在有恒”,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的写字指导课这块阵地,促进学习。同时,我们更要将这样的练字习惯从我们的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一定能让我们学生终身受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低年级要“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感受汉字形体美”的要求,可见写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激发书写兴趣、引导学会观察和坚持循序渐进三个方面促进低年级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

8.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案例 篇八

现在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少的,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都需要重新确立。班级里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上课不会听课,不会独立思考,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习课的时间不能很好利用,诸如此类的现象,很是让人头疼。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就十分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呢?

一、教育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知识,学好数学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什么重要意义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积极主动的,大多是在被动地学习。在学校有老师督促,在家里有家长看管。很少有人在学习上是积极的、主动的。这时,就需要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明确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给自己设定一个短期的和长期的学习目标。短期达到什么程度,长大后自己要做什么工作,靠什么本领活下去。很多小学生在这个问题上都是很困惑的,之所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就是由于没有人生的理想。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就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使他们懂得无论自己今后有怎样的人生目标,都必须通过现在的努力学习才能得以实现,否则,任何理想都只能变成空想。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学习也才能有积极性,也才能学好数学。

二、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9.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篇九

践行评价体系的研究实施方案

老坪石中心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

成功教育从习惯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以有效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避免口号式、强压式的教育模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深思的问题。

从家庭环境看:我校学生多来自农村和附近街道,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使得家长的精力侧重于物质追求,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引导与监督;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程度又造成了对孩子的关心重在看成绩,而忽略了好习惯的养成;打工大潮衍生的留守儿童特别是独生子女,在祖辈的宠爱或放纵下,更阻碍了好习惯的养成。从学校教育看: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缺乏系统的要求和内容;教育方式只停留在班会、队会、升旗仪式等集会上说教式的表面层次,缺少鼓励、榜样带来的激励与示范作用;对学生的监督只依靠值日教师和班主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延伸。

以上原因造成我校学生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文明礼仪和卫生习惯等方面时常出现各种违纪现象,在校在家表现不一致,即使在教育后也有较大的反复性。为了提升学生自制力,让学生

行为习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较全面的监督,快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提出践行“评价体系”的教育方式,把家长、教师、同学都参与到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中来,用具体的评价细则来督促学生,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看。结合阶段性小结、班级评比、全校评比,把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意义

(1)让学生正确认识良好习惯的准则与意义。通过学习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细则,结合“好习惯的养成”主题讲座,首先能让学生对“习惯”有一个较细、较深的认识,明白好习惯的意义,使学生从原来被动的接受教育、监督变为主动的自我控制和养成。其次,利用行为细则,可让学生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从而在生活、学习中的各方面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可端正思想,又能提高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

(2)增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家庭的共同评价过程中,加强了家校的联系,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在方式方法上都能有较深的认识;反之,在家校的经常性合作中,又给了家长一个督促教师的平台,使教师不得随意对待学生、对待工作。践行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就无形中增强了对学生教育的力度,提高了教育水平和质量。

(3)培养学生公正、公平、大度的人生观。在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中,尤其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较严格或不公的评价,也或多或少地会在学生单纯的内心世界激起

不平、难过、愤怒、甚至嫉妒、报复的心理。但经过教师的讲解、引导以及反复的训练和使用评价细则,结合阶段性小结、树典型、找漏洞的教育形式,能较大程度地疏导形式心理,培养学生公正、公平、大度的健康心理。

(4)有效促近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运用评价体系,让家长、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监督与评价,使学生在校、在家、课余、课内都能接受到评价,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较全面的监督,推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速度,有效地解决习惯养成的反复性。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习惯: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从心理上来说,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当再次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不用过脑子就会这样做。它不需要人们去监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也就是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早晨起床你要刷牙,这种刷牙的动作只能叫行为,不能叫习惯。如果你起床后连想都不想,就自动拿起牙刷去刷牙,如果不刷牙就觉得嘴里特别扭,这种刷牙就变成了习惯。小学生习惯养成主要包括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本课题研究内容只针对小学生行为习惯。

评价体系:评价是为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检测,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判断。它有水平性评价(监控、比较)、发展性评价(激励、导向)

和选拔性评价(比较、典型)三种形式。评价体系则是为了在时间、空间上全面监督学生的行为表现,让教师、家长、学生都参与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评价的一个整体机制。它包括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要求、评价方法、评价时间、评价作用、评价结果以及评价反思、评价改进、经验总结。

践行:指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运用、操作评价体系,以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行为习惯特征的研究。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研究本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家在校的习惯表现及其原因。

2.小学生行为习惯内容的研究。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项目、具体细化要求。

3.评价内容的研究。包括评价项目、细则、标准,评价的方式、具体要求、作用以及结果分析。

4.评价操作的研究。根据评价细则设计评价表,研究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方式以及课题理念的传达、讲解,对整个过程的监督、提醒、指导。

5.习惯养成成果的研究。研究评价体系的等级、阶段设计,小结各阶段的成果、得失、原因及改进措施,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小结各阶段工作,总结、提炼经验。

四、研究的对象及时间

对象:老坪石中心学校1——6年级学生

时间:2013年9月——2015年7月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深入学习小学生行为习惯特点和评价功能、意义,熟悉习惯与评价的分类、具体要求;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掌握小学生养成习惯的路径、方法和心理特征。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家长、班级统计等方法,了解小学生在家、在校的行为习惯表现,并按评价的具体项目分类,查找薄弱环节,分析原因。

3.行动验证法:根据方案,不断在评价过程中小结经验,结合实际中出现的漏洞调整策略,寻找最佳方法。

4.综合分析法:让家长、学生、教师参与评价,用具体的评价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并综合三方面的表现,不断改进方法,提高要求,加速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5.经验总结法:针对小学生在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小结经验,形成案例。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撰写研究总结。

六、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目标

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1.完成对文献资料的学习、整理,制定课题方案。

2.调查学生在家、在校的行为习惯表现,包括举止文明习惯、尊

重他人习惯、勤俭节约习惯、遵守秩序习惯、勤于动手习惯、讲究卫生习惯、懂得感恩习惯等内容,分门别类以便有的放矢。

3.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各项具体要求,根据参与评价对象设计评价表,确定评价的操作过程。

4.做好专题讲座教育,让学生明确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提高认识,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第二阶段:(2014年2月——2014年12月)

1.组织家长、教师、学生认真学习评价体系的有关知识,明确评价的作用及操作方法。

2.全面评价学生,监督学生,收集评价结果,统计分析,交流评价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调整细节,积累经验,对比、提高。

第三阶段:(2015年2月——2015年7月)

上一篇:吸引力法则的经典语录下一篇: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