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2024-10-14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8篇)

1.《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篇一

公 共 建 设 原

筑 计 理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建筑

一、建筑及建筑的范畴

二、建筑的分类与分级

(一)建筑的分类

1.按建筑的使用性质分类 生产性建筑: ①工业建筑 ②农业建筑 非生产性建筑: ①居住建筑 ②公共建筑

2.按建筑的层数或总高度分类

(二)建筑的分级

1.按建筑物的耐久年限分级

建筑物的耐久性等级主要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规模大小划分,并以此作为基建投资和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

耐久等级的指标是使用年限,使用年限的长短是依据建筑物的性质决定的。耐久等级一般分为四级。

2.按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级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标准,它是由组成建筑物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最低值决定的。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普通建筑的耐火等级划分为四级。

三、建筑的性质及特点

(一)建筑的功能性

建筑功能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二)建筑的社会性质

(三)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

(四)建筑受经济因素制约

四、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第二节 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

一、建筑设计的内容和特点

(一)内容

建筑设计一般应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大部分。(二)特点

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首先满足功能使用要求的原则(二)优先采用合理技术措施的原则(三)遵循造型美观的原则

(四)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并符合规划要求的原则(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的原则

三、建筑设计的基本性质

(一)创作性(二)综合性(三)双重性(四)过程性(五)社会性

第二章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建筑构思方法

第一节 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建筑设计与建造的关系及基本程序内容

建筑设计的过程一般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设计前的准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及施工图设计阶段。

二、建筑设计全过程的各个工作阶段(一)设计前期阶段

(二)方案设计阶段 1.场地设计

①建筑布局。

②道路交通组织。

③绿化布置。

④竖向设计。2.建筑单体平面布置 a.单个房间的设计 b.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 c.平面组合设计 d.建筑物理要求 3.剖面设计

其一,确定合理的建筑竖向高度尺寸。

其二,研究确立建筑内容、空间形式与利用。其三,对建筑物理问题进行设计。

其四,通过建筑剖面的设计以确定建筑物的结构和构造形式、做法和尺寸等。

其五,通过建筑剖面的设计研究对坡地等特殊地形的利用,以及对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的影响。4.立面设计 5.建筑表现

(三)初步设计阶段

(四)施工图设计阶段

第二节 建筑方案设计

一、建筑方案设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建筑方案设计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任务分析、方案构思和方案完善三个阶段,其顺序过程不是单 向的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循环往复形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二、建筑方案设计的任务分析(一)内在条件的分析

(二)环境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的分析(三)调研和搜集资料

三、建筑方案设计的构思、比较与选择(一)方案的立意和构思

(二)方案构思的方法和过程

 主题构思  环境构思  功能构思  技术构思  仿生构思  空间构思  地缘构思  模仿构思

(三)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四、方案的调整、优化与深入(一)方案的调整、优化(二)方案的深入

五、建筑方案设计的表达(一)设计推敲性表现(二)展示性表现

第三章 建筑场地与总体设计

第一节 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一.建筑空间与环境的关系

两种观点

二.公共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一)建筑群体

(二)道路交通系统

(三)室外活动场地

(四)绿化景观系统

(五)管网系统

第二节 群体建筑的总体环境设计

一、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二、建筑群体组合的原则

三、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

1.通过对称达到统一

2.通过轴线的引导、转折达到统一 3.通过向心达到统一

4.从与地形的结合中求得统一 5.以共同的体形来求得统一

6.以相近的建筑形式与风格求得统一 7.以建筑外部空间秩序形成统一

第三节 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

一、外部空间与建筑形体

二、外部空间的围合与限定

三、外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

四、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五、外部空间的序列组织

1.沿着一条轴线向纵深方向逐一展开;

2.沿纵向主轴线和横向副轴线作纵、横向展开; 3.沿纵向主轴线和斜向副轴线同时展开; 4.作迂迴、循环形式的展开

第四章.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第一节.建筑与功能的关系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三)功能决定空间的“质”

(四)功能决定空间的组合形式

1、建筑空间组合的原则

2、空间组合形式及其处理

(五)、基地环境对空间组合的影响

第二节.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一、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及相互关系

(一)、主要使用房间设计

(二)、辅助房间的设计

(三)、交通联系设计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1、建筑物内部使用程序

2、功能关系图

3、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1)什么是功能分区(2)功能分区原则  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

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 处理好“闹”与“静”或“动”与“静”的分区关系  处理好“清”与“污”的分区关系(3)功能分区方式 ①、分散分区 ②、集中水平分区 ③、垂直分区

第三节.合理的组织交通流线

一、交通流线的类型

①公共人流交通线:

②内部工作流线

③辅助供应交通流线

二.交通流线组织的要求

三、流线组织的方式

a.水平方向的组织:

b.垂直方向的组织

c.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流线方式

第五章.建筑形式的生成与创作

第一节.建筑形体塑造的基本原则

一、反映建筑功能和建筑类型特征

二、反映物质技术条件的特点

三、符合建筑空间的整体性与个性化的原则

(一)建筑形体与群体环境的配合(二)建筑形体的完整与统一(三)建筑的个性化特征

四、适应社会经济条件

五、满足空间的精神感受与心理限定

第二节.一、建筑造型的原则

二、建筑造型

1.建筑造型的特点 2.建筑造型的构思方法 3.建筑造型的形态要素 4.建筑造型方法

三、建筑空间限定与秩序建立

四、立面及细部设计基本原则和手法

五、立面重点与细部处理

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第六章.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

第一节.建筑空间与建筑结构

一、建筑空间与结构的关系

1.适用空间 2.视觉空间 3.结构空间

二、结构空间形式与种类

(一)平面结构体系(二)空间结构体系

三、建筑空间与结构的有机结合

(一)结构空间与适用空间相结合(二)结构空间与视觉空间相结合第二节.一、暖通、空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二、采暖与空气调节的方式及其选择

(一)采暖

热水采暖系统

蒸汽采暖系统

(二)空气调节

(三)空调系统的组成

建筑空间与建筑设备

2.《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篇二

一、等价交换原理视角的城市公交补贴

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商品 (包括服务产品) 生产、销售的基本原理。它要求商品的生产供应者和购买消费者之间是公平、自愿的交易关系。城市公交服务的生产、供给和消费, 也应当遵循等价交换的原理。

1.公交服务等价交换的特殊性

由于公交客运的公共服务属性, 公交服务实行低票价制, 由政府定价, 并对公交企业产生的亏损给予补贴。因此, 公交票价往往不能直接反映出买卖双方等价交换的真实意愿, 使得公交服务的等价交换具有其特殊性。

一是公交服务价格的特殊性。在燃油价格上涨、人员工资和生产成本刚性增加的情况下, 公交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普遍高于票价。公交服务的真实价格构成如下:

公交服务价格=公交票价+低票价补贴

其中, 低票价补贴由政府部门通过对公交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审计, 确定合理的补贴标准, 使公交服务价格能够接近市场价格或买卖双方认为相对公平合理的价格, 尽可能实现公交服务的等价交换。

二是公交服务付款方式的特殊性。公交付款分为2个阶段:乘客上车时按照票价付款, 享受客运服务;政府代表全体乘客第二次付款——低票价补贴。

三是公交服务等价交换中买方的特殊性。在一般的商品消费中, 买方往往只有一个主体, 而在公交服务的消费中, 买方有2个主体:乘客既按票价付费, 又消费公交服务;政府代表乘客支付低票价补贴, 不消费公交服务。

2. 公交服务等价交换中的问题

城市公交服务的生产、供给和消费的过程, 就是公交服务的买卖过程。这个本应当是公平合理的等价交换过程, 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强买强卖”现象。“强卖”现象主要表现为国有公交企业在垄断经营的情况下, 经营水平低下、服务质量不高, 由此造成超过正常水平的亏损, 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扭亏, 从而形成企业吃财政“大锅饭”的现象。“强买”现象主要表现为有的城市政府不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票价补贴政策, 或者票价补贴不到位, 一般有以下3种现象。

一是低票价补贴不到位。一些城市甚至就没有低票价补贴。在十多年前开始的城市公交民营化改革中, 不少城市将国有公交公司改制为民营企业, 使得不少民营公交企业的经营困难重重, 造成公交服务质量的下降。

二是优惠乘车补贴不到位。学生月票、职工月票以及空调车执行普通车票价, 都属于优惠乘车。但是有的城市政府或者补贴不到位, 只是象征性地补一些;或者没有补贴, 让公交企业自己消化。

三是免费乘车补贴不到位。许多城市老年人、残疾人和军人免费乘公交。按照政策规定, 政府应当对免费乘车按票价标准予以补贴, 但不少城市的免费乘车补贴不到位。

3. 公交服务等价交换的改进

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 (包括服务产品) 生产和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推进公交事业的健康发展, 需要公交服务的买卖双方共同建立良好的等价交换关系。对公交企业来讲, 当政府给以票价补贴后, 应当提供优质的公交服务, 而不应当吃财政“大锅饭”。对政府来讲, 应当执行票价补贴政策并保证补贴标准的合理性, 发挥政府在建立良好的等价交换关系中的作为。

一是成为诚信的买方。当公交企业执行低票价后, 政府就应当主动地执行低票价补贴政策, 保证补贴的到位, 而不应当借口财政困难打折扣, 更不应借企业改制之机甩掉财政补贴的“包袱”。

二是成为平等的买方。在交易主体上平等对待国有公交企业和民营公交企业, 不能“公私分明”;在交易过程中应当正视企业的经营成本, 遵循价值规律, 与公交企业进行平等的沟通, 确定合情合理的补贴标准。

三是成为精明的买方。市场经济讲究诚信、平等, 并不是要给对方奉送利益, 也不是要做无原则让步, 而是让双方都成为精明的买方或卖方, 在市场经济中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实现双方的共赢。政府在向企业购买公交服务后, 应建立对公交服务质量的“检查验收”制度, 将公交企业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与票价补贴兑现挂钩, 代表广大乘客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而不是像行政拨款一样一拨了之。

二、熵经济原理视角的公共交通发展

1. 熵和熵经济原理

熵, 本是物理学中关于热力学的一个概念, 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状态函数, 也被称为熵原理。熵原理被引用到管理学后, 被专家学者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概念, 成为一种普适原理。在管理学中, 熵成为自然界所有系统内部无序化混乱程度的度量, 是系统微观状态总概率的函数, 任何孤立或开放系统内部微观状态的概率总和就等于熵。熵原理引入经济学之后, 便产生了熵经济原理。熵经济原理强调: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民收入的增长总是向着微观无序化方向发展, 这个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在熵经济原理中, 还包含了熵变原理, 是指一个系统会趋于微观的无序状态, 这一变化趋势是不可逆的。依据这一原理, 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同时对于化解交通拥堵和发展公共交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2. 熵变原理与城市拥堵

城市交通显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 包括道路、车辆等相关元素, 而机动车则是城市交通系统中最为凸显的微观元素。目前, 城市交通的首要问题是拥堵, 主要体现在机动车通行的拥堵。无论是拥堵的现象、演变的过程, 还是发展的趋势, 都符合熵变原理的阐述, 并得到较为充分的印证。根据熵变原理, 我们可以将城市交通拥堵描述为以下2种现象。

一是城市交通的微观无序状态。面对大量的公务车、私家车, 城市管理者既无法知道它们的流动去向, 也无法安排它们的行驶线路, 更无法让众多的机动车按照道路的畅通状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计划地行驶。这也就是说大量的机动车流动总体上是无序的, 由此造成了城市交通系统中微观的无序状态。

二是交通拥堵的不可逆发展。由于城市车辆流动中的无序状态, 导致了交通拥堵, 并且拥堵将日益严重。这一不可逆的趋势已经毫不留情地呈现在广大市民的生活中。为了化解城市交通拥堵, 城市政府不断地拓宽道路, 建设立交桥、地下通道, 可交通拥堵在短暂的缓解之后, 又进一步加剧。靠扩建道路来解决拥堵问题, 已被公认为不可持续的措施。

3. 化解交通拥堵的有序化措施

要化解交通拥堵, 就需要改变微观的无序状态, 建立微观层面的有序化。而且, 有序化程度越高, 解决拥堵的效果就越好, 相关措施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已经得到印证和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交通规则化解拥堵的成效。交通规则是最一般的化解交通拥堵的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使拥堵得到缓解。

二是公共交通化解拥堵的作用。交通规则只能使车辆在浅层次上有序化流动, 而深层次的有序化则是对所有车辆的行驶线路和目的地进行统一计划和有序安排。由于各种车辆用途上的无计划性, 使得城市管理者不可能对所有车辆的流动实行深层次的有序化管理, 但可以对部分车辆实行深层次的有序化管理——设立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交通车辆不仅按照管理者指定的线路行驶, 而且按照管理者指定的时间发车, 到达指定的目的地。这也就是说, 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中有序的微观组成, 能够进一步化解交通拥堵。

三是公共交通化解拥堵的成效。在城市交通系统的微观层面, 公共交通的客运量越大, 城市交通的有序化程度就越高, 无序化程度就越低, 拥堵的程度也越低。因此, 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分担率, 不仅减少了人们选择其他机动车出行的数量, 也降低了城市交通的微观无序化, 提高了城市交通的有序化。

三、资源配置原理视角的公共交通发展

1. 城市交通问题与资源稀缺

当前, 城市交通最突出的两大问题是交通拥堵和公共交通发展滞后, 而发展公共交通又是化解交通拥堵的有效路径。交通拥堵在本质上反映为资源的稀缺, 尤其是城市道路资源的稀缺。

为了解决道路资源稀缺, 常用措施是加大资源的生产和供应——修路。不断地拆迁、扩路, 使道路又宽又大;同时又建造立交桥、地下隧道, 向空间要道路资源。然而, 资源的增加是有限的, 稀缺是永恒的, 合理配置资源才是上策。

2. 资源配置倾斜公共交通

一是财政资源向公共交通倾斜。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需要公共财政的大力扶持, 特别是轨道交通、BRT系统, 不仅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大, 而且运营管理费用也较大, 需要稳定的财政政策扶持。此外, 公交汽电车的运行也需要财政扶持, 保证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是道路资源向城市公交倾斜。主要体现在路权优先政策的落实上。建设BRT系统, 实现公交服务向快速、大容量提升;设立公交专用道, 提升公交服务的运营效率;在有信号灯的交叉路口或交通拥堵的节点路段, 划定公交专用等候道, 赋予公交车优先通过权;设立弹性公交专用道, 即划定部分路段的行车道在交通高峰时期为公交专用道, 灵活落实公交路权优先。

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篇三

在阐释原语言概念的基础上,依据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本体提出求本、简化、替换、抽象、象征、隐喻、转借、削减、裂解、变形、同构、无形等转换、生成、构建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语言的方式。

关键词:

贵州 少数民族聚居区 公共建筑 现代造型语言 构建

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设计中,将原语言转换成现代语言的过程就是有形或无形的民族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因子以新的形式、秩序、意义参与、对接到现代造型和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也是现代语言对其包容、吸纳、继承和整合、加工、提升的过程,二者之间是交互的运动和影响。因其本身的形态、内涵、信息、类别的多样性和艺术手法变化多端,且转换的过程不仅仅是艺术创造的过程,所以生成方式是多样的,可持续发展变化的。

一、原语言概念

原语言是指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提取的,较为主要的,可以间接或直接转译、加工、创新、提升为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语言的原在文化元素。在建筑层面上包含外形、内部、布局、材料、环境、聚落等要素,在文化综合层面上包含色彩、装饰、艺术、宗教、习俗、历史等方面。上述的各个方面并非按并列关系进行分类,概念上也有交叉和包含。这样罗列的目的是利于重点探讨这些关键要素。

二、构建与生成原理

1.求本

求本主要是指保持某种元素和文化、物体的本来面貌、本色或原型。在现代公共建筑造型中应用原生语汇时实际已经更换了这种传统语汇的语境、载体和语义。即使是建筑材质和形制基本遵循传统,但建筑主体的性质和功能甚至风格已经改变。使用这一方式的功用主要有:1)强化和直接传递传统文化的信息和本土意味。如安顺屯堡旅游接待中心建筑上的傩戏面具装饰的应用。2)延续传统建筑特色,并不一定和现代造型冲突。如天龙屯堡文化传习馆屋面石板及墙面条石的装饰,多彩贵州展示中心的鼓楼与风雨桥组合。3)为了保护民族传统建筑和文化遗迹,或者说就是要显现纯粹的传统元素,但通过其他媒介或过渡方式,使其与现代公共建筑的整体造型协调。4)故意制造矛盾、冲突和不完全协和性。这种方法可以形成视觉焦点,体现观念的反差、文化的反差、时空的反差,以使观者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获得别样的体验和感触。

2.简化

简化是指采用合理、准确的手法去除或弱化民族传统元素复杂繁冗的形态、色彩、细节、装饰,但还保留传统元素的基本特征,以适应现代设计追求简洁明快的审美观念及生产要求。许多现代建筑把传统建筑的斗拱、垂柱等简化处理为方柱体,屋脊去掉装饰。有学者批评这是一种标签式的、落后的、粗暴的继承传统的做法。但设计理论家诸葛铠谈到,“这些形式和符号毕竟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或许,这就是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归宿”。因此,简化的手法本身并没有错,而简化哪些因素、简化到哪个程度却十分关键。简化中的“化”是更为重要的处理环节。织金洞接待厅运用瑶族“二叠水”重檐元素进行设计,但整个造型已经在传统建筑形制上进行简化。

3.替换

替换是指在主体造型的控制下,用不同于经验和常识的造型及要素对整体或局部造型元素进行替代和转换。替换手法是在既有特征和认知经验上消除传统元素的部分特征,而注入一部分新的形式和内容,但基本特征依旧存在。它可以是材质、色彩、功用、位置及局部形式的替换。仁怀市“中国酒都”酒樽造型雕塑在传统造型上除了增加了镂空处理外,以红、黑、黄三色替换了传统概念中的青铜色彩,艺术效果良好,富有时代气息。花溪孔学堂阳明大讲堂主入口的坡顶替换成玻璃钢架结构,现代气息浓郁。

4.抽象

抽象是将复杂物体的一个或几个特性抽出去而只注意其他特性的行动或过程;是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在视觉语言中,抽象可以把复杂的事物和文化凝练成一个或多个独特的、现代的造型。建筑大师吴良镛曾提出“抽象继承”的观点。他主张把传统建筑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加以发展。我们也可以把传统建筑形象或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通过加工、提炼为母题,并追求神似或局部的形似。中天凯悦酒店对芦笙造型进行了极度抽象。建筑的构件、空间、意境、材料、技术等都可以抽象为符号,为现代建筑所用。只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文化的本原而进行抽象,无论是当地的少数民族还是外来者都可以解读。贵阳火车北站以“山水映鼓楼,花轿迎客来”为主题,抽象表达了贵阳山水的流畅线条和花桥鼓楼的重檐印象。

5.象征

象征是视觉图像或标志背后的潜在意义,代表宇宙真理的深层指标。它们也许来自自然界,也可能是人类所创;它们的形状多变,范围之广从存在意象的祭奠到叙述的故事都可以涵盖。它创造了一套汇集常理的系统,反映我们的地位、民族性、文化活动及其他功能。象征手法不但可以生成语言,而且也可以作为修辞手法赋予现代造型语言更强的表现力。人文景观和传统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精神因素通过象征手法容易注入到现代建筑造型中来。就世博会中国馆来看,它借用传统器物冠、斗、鼎及其文化喻意获得造型形态,反过来又承担着更加深远的象征意义。作为象征物的自然景观更容易以公共建筑环境架构的要素或背景因素参与到造型设计中。这些象征性的原体和象征体,根据需要调整、加工后,就可以融入到现代建筑造型语言中。

6.隐喻

隐喻让形体和空间的组织更具表现力,更富感情,更开放。无论简单的图像还是复杂的空间语义,隐喻都有象征意义。隐喻可以直接来自现象或者物体。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吉祥文化往往都采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同理,在公共建筑造型设计中,我们也可以用隐喻的语言、修辞手法来表达这些民族文化,还可以在隐喻中阐释隐喻。贵州民族文化宫三个立面造型构成“山”字形,隐喻贵州云贵高原的地理内涵。

7.转借

转借是把某民族地域特征、传统元素、艺术形态或文化要素转为其他功用和形式,并改变其本身的存在与显现方式及意义,可以借形、借意、借手法等。宁波博物馆将瓦片这种相对固定为屋顶部位的建筑材料转借到建筑墙面上。贵州少数民族的太阳鼓本是音乐器材,其平面纹样却常常被转借为地面铺装纹样。少数民族的刺绣、雕刻、剪纸、蜡染、服饰纹样也常常被转借到建筑的造型装饰中。当然,转借的过程中一般会使用其他语言生成方式或现代构成理论进行加工处理,不宜直接转用。四川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大黑洞景区大门借用了苗族“刀山”的形态,并结合多种材质和艺术语言构建了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造型。

8.削减

这是现代语言去主动适应民族传统文本的一种方法。现代建筑尤其是现代公共建筑一般都具有较大的空间体量,往往失去了与人合宜的尺度感,容易突兀而孤立,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可以削减新建建筑整体的体量,或者把整体建筑造型化解为多个单体。当然,削减建筑的实体部分,增加建筑“虚空”部分,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认识到,新建建筑不可能去和老祖宗的东西抗争,在很多层面根本无法超越。博物馆应与拙政园低矮的传统建筑在体量、色彩、形式上取得协调统一,而现代展示空间又需要较大的展示空间。面对矛盾,贝聿铭巧妙削减了博物馆外观的体量,而在地下设置一层以获得更大的室内空间以满足需求。表现了一种谦逊的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环境的态度。

9.裂解

裂解是通过文化元素、空间和造型及逻辑的裂变、分解和空间、造型关系的嬗变和要素的分化,以及传统语言代码顺序的重组以获得新的语汇。因其民族文化基因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不会认为它是一个完全的脱离传统文本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把传统建筑的屋顶、围护面移除,直接外露传统木构架的结构形态,并把木构架替换成钢结构,外覆玻璃表皮和部分实体材质,形成现代的建筑造型。因民居传统建筑梁架是少数民族在建造房屋过程中的记忆和熟悉的建筑组件,容易与他们建立亲近感并获得认同。虽然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屋顶、梁架、开间、构图、都有一定的语法结构限制,但利用现代构成理论方法,可以打破这些语汇的传统语序和结构,以新的艺术方式表达,而语义却没有完全改变。这一原理使现代建筑造型语言的生成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10.变形

现代建筑造型原理中提出了相接、穿透、链接、碰撞、加强、叠加、连锁、加法、减法、延伸、压缩、畸形、弯曲、注入等各种变形方法。因为少数民族元素和文化、艺术的特征显著,因此并不一定能够按照上述方法简单施以变形。前面所述的简化、裂解等手法取得的结果也是一种变形。如苗族剪纸一般是通过平展的方式展示于人,当它变成建筑飘顶的时候,实际是通过替换的方式改变了它的材质、功用和存在形式。即使它变形为波浪、褶皱的形态,但我们仍能感知它是苗族的剪纸艺术。

11.同构

同构是最为重要的现代造型语言生成方式之一。各种少数民族文化源语言以及和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相通、暗合之处,就是为这种现代和传统之间的同构找到了依据和着力点。同构原理要求现代公共建筑造型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与传统文化或要素取得关联、照应。它可以与山、水自然环境同构,也可以与传统建筑的比例、尺度关系同构,还可以与民族的艺术形式和气质同构,与民族聚落形态和空间布局同构,更重要的是与少数民族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同构。少数民族乐观平等的原始公共精神,正好与现代公共建筑的公共精神及平等性、开放性相合。

12.无形

无形建筑是前卫建筑设计大师们提出的新概念,指在未来社会中,建筑的形将会被削弱,更重视与城市的交通、连接、功能和人们的行为等。有的区域,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不便于确立某种民族风格或突显传统文化,这时反而可以让造型简单化或虚化来应对、协调各种矛盾。公共建筑可以利用大面积的虚空空间来吸纳和展示周边的山水、地貌、植栽等地域环境。忽略自身的形态,尽可能保持传统建筑、已有的现代建筑、环境空间的原在性,突出较为单纯的空间语境,让参与其中的人自在地保留生活的感念,不至于被卷入另一个“世界”。使用大面积的镜面玻璃或其他透明材质,让形体本身“消失”或弱化,并让玻璃建筑中存在的是别的建筑、环境和事物。而花溪孔学堂阳明大讲堂建筑通过大面积的屋顶绿化,把自身消隐于湿地公园的环境中。

三、结语

原语言转换为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语言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还有抽出、提取、引用、对流、移植、联想、反讽、类比、夸张、突变等现代建筑造型语言生成方式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研讨。因项目的限定条件的不同,语境的复杂与变化,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的不断更新,因此基于原语言的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语言的构建方式还有着更多可能。

4.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要点 篇四

第一章

总论

如何理解建筑?在文明社会建筑不仅是人们遮风避雨、抵御寒暑、防止虫兽侵害而建造的赖以栖身的场所,同时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载体 建筑的三要素:功能、艺术、技术;建筑的本质:空间

第二章

民用建筑概述

一、建筑的分类

㈠按使用功能分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 民用建筑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㈡ 建筑根据高度和层数可分为低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 ⑴ 住宅建筑:1~3层为低层;4~6为多层;7~9为中高层;10层为高层 ⑵ 公共建筑:总高度超过24m者为高层(不包括高度超过24m的单层主体建筑)⑶ 建筑物高度超过100m时,不论住宅或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⑷ 工业建筑(厂房):分为单层厂房、多层厂房、混合层数厂房 ㈢ 按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材料分

⑴钢筋混凝土建筑⑵块材砌筑结构⑶钢结构⑷木结构⑸其它结构建筑 ㈣ 按建筑的结构体系分

混合结构、框架结构、空间结构、现浇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筒中筒结构

二、建筑分级

㈠ 建筑物的耐久年限等级 以主体结构确定的设计使用年限:

Ⅰ类 100年,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Ⅱ类 50年,普通建筑;

Ⅲ类 25年,易于替换结构构件的建筑; Ⅳ类 15年

临时性建筑; ㈡ 建筑物的耐火分级

耐火极限:按照规定的火灾升温曲线,对建筑构件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掉支持能力或发生穿透性裂缝或背火一面温度升高到220℃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构件的燃烧性能分为三类:非燃烧体

难燃烧体

燃烧体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

三、中国基本建设程序 ⒈ 提出项目建议书 ⒉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⒊ 进行项目评估 ⒋ 编制设计文件 ⒌ 施工前准备工作 ⒍ 组织施工 ⒎ 交付使用

四、建筑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㈠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熟悉设计任务书,搜集设计基础资料,设计前的调查研究 ㈡ 初步设计阶段

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主要方向的立面图、主要部位的剖面图、透视图或模型;工程概算书 ㈢ 技术设计阶段(扩初)㈣ 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

设计说明、建筑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各个方向上的立面图、剖面图、构造节点详图、工程预算书、计 算书

五、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依据

㈠ 建筑设计的要求:功能要求、技术要求、经济要求、造型与空间要求、规划与环境要求 ㈡ 建筑设计的依据:

1、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

2、家具设备的尺寸和所需要的空间(常用家具及设备的尺寸即布置情况)

3、自然与环境:温度、湿度、日照、雨雪、风向、风速等气候条件

我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五大分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

风玫瑰图: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向吹风次数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绘制。(会识图)

4、材料与施工技术

5、有关法律法规

建筑模数制:为了使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和组合件实现工业化大生产,使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建筑构配件、组合件符合模数并具有较大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建筑造价,我国制定了《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标准规定:三种模数:基本模数的数值为:100mm,其符号为M;扩大模数:3M、6M、12M、15M、30M、60M;分模数:1/10M、1/5M、1/2M(不同的适用范围注意在设计中的应用)基本模数主要应用于建筑物层高,门窗洞口和构配件截面;扩大模数主要应用于建筑物的开间

或柱距、进深或跨度、层高、构配件截面尺寸和门窗洞口等处;分模数主要应用于缝隙、构造

节点及构配件截面等处

第三章

建筑的总体环境设计

一、如何理解建筑环境?

建筑环境可分为非物质环境:人类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经济环境等等 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

二、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内容)

确定各建筑物的位置及其形状;布置道路网(广场、道路);布置建筑小品与绿化;竖向设计;保证建筑群的环境质量;考虑消防要求;考虑群体空间的艺术效果

三、室外空间与场地、绿化、建筑小品

㈠ 室外场地可分为① 集散场地② 活动场地③ 停车场地 ㈡ 环境绿化的功能及布置

1、功能: ①心理功能②生态功能③物理功能:划分空间、隐丑蔽乱、遮阳隔热、防御风袭、隔声减噪

2、布置: ①小游园绿化形式:规则式、自由式、混合式②庭院绿化:小园(天井)、庭园、庭院③屋顶绿化:整片式、周边式、自由式 ㈢ 建筑小品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城市家具、种植容器、绿地灯具、污物贮筒、环境标志、围栏护柱、小桥汀步、亭廊、花架

作用:1、利用建筑小品强调主体建筑物 2、利用建筑小品满足环境功能的要求 3、利用建筑小品分隔与联系空间 4、利用建筑小品作为观赏对象

四、建筑群的环境质量

建筑朝向的影响因素:日照、通风及相邻道路的走向 建筑间距的影响因素:日照、通风和防火、防噪、通风等要求

日照间距的计算(日照间距系数)D=H0×L D—两幢建筑之间的间距HO—建筑物减去底层窗台的高度L—日照间距系数

通风间距:满足日照间距一般也满足通风间距

防火间距:与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建筑物为高层还是多层有关(关键数据6米、13米)

五、例举几种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方法(运用实例理解应用)

1、对称式组合2、轴线法:轴线对位和轴线旋转法

3、重复母题法

4、辐射式组合5、簇群式组合6、院落式组合7、简单形体的组合

六、公共建筑室外空间与环境处理的关系:利用与创造环境 第四章

建筑的功能关系与平面组合

一、民用建筑的平面组成(按使用性质分):主要使用部分、辅助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

二、使用房间的面积、形状和尺寸的确定

㈠ 房间的面积由房间内部活动特点、使用人数多少、家具设备的多少等因素决定的 ⑴ 家具或设备所占面积 ⑵ 人们在室内的使用活动面积 ⑶ 房间内部的交通面积

㈡ 房间平面尺寸是指房间的面宽和进深,而面宽常常是由一个或多个开间组成

1、满足家具设备布置及人们活动的要求

2、满足视听要求

3、良好的天然采光

4、经济合理的结构布置

5、符合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三、房间的门窗设置

㈠ 门的宽度、数量和开启方式 ⑴门的宽度常用900mm左右

⑵住宅中的卫生间浴室的门700~800mm ⑶室内面积大、活动人数多的房间门的宽度及数量应增加 ⑷门大于1000mm时,通常采用双扇门,宽度为1200~1800mm左右

⑸一个大房间房间位于2个安全出口之间,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20m2,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9m;非高层建筑中,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外,房间位于走道尽端,且由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15.0m、其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1.4m;等等(注意设计中的应用与整理)

⑹人流大量集中的公共活动空间,门的总宽度按每100人650mm宽计算,并应设置双扇的外开门。

㈡平面中门的位置:考虑室内交通路线的简捷和安全疏散的要求;空间充分利用,有利于家具的摆放;组织有效地穿堂风 ㈢ 窗的大小和位置

大小的确定:采光面积比,窗口透光部分的面积和房间地面面积的比

四、辅助房间的设计:卫生间的常见设计形式与基本数据

五、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 ㈠交通联系部分可分为水平交通联系:走廊、过道;垂直交通联系:楼梯、坡道、电梯、扶梯等;交通联系的枢纽:门厅、过厅

㈡基本数据:百人疏散指标650mm/100人;每个梯段的踏步一般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少于3级

㈢置一部楼梯的条件:二层或三层的建筑(医院、疗养院、托儿所、幼儿园除外)符合下表要求,可设一个疏散楼梯。

九层及九层以下,建筑面积不超过500m²的塔式住宅,可设一个楼梯。九层及九层以下的每层建筑面积不超过300 m²、且每层人数不超过30人的单元式宿舍,可设一个楼梯。㈣门厅设计:门厅过厅是建筑主要出入口和交通枢纽处的重要空间,它除了起到内外空间的过渡及交通联系外,往往还兼有其它的功能。①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②确定合理的面积③组织好门厅及过厅内的流线④突出建筑物的个性特征

六、建筑的功能关系(理论的实践应用)

公共建筑设计中,处理功能关系的核心问题是

1、功能分区

2、人流组织

3、空间组成 在进行建筑平面布置时,最常用功能关系图和人流分析图来分析和确定空间关系

㈠ 功能分区原则:

1、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

2、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3、处理好“闹”与“静”或“动”与“静”的分区关系

4、处理好“清”与“污”的分区关系 ㈡ 交通流线的类型及要求:

类型可分为:

1、公共人流交通线

2、内部工作流线

3、辅助供应交通流线

要求:

1、不同性质的流线应明确分开,避免互相干扰

2、流线的组织应符合使用程序,简洁、明确、通畅、不迂回

3、流线的灵活性

4、流线的组织与出入口设置必须与室外道路密切相关

七、几种典型的建筑平面组合方式及应用

1. 通道式(走廊式)可分为内廊式、外廊式、连廊式等

特点:使用空间与交通联系空间分隔明确,房间之间的干扰;各部分之间联系方便;走廊的长短随连接房间的多少而变,平面组合比较灵活;

适用:各个房间既要相对独立又要保持适当联系的各类建筑,如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医院、疗养院、旅馆、宿舍等

2.穿套式:串联式和放射式,把各个房间直接衔接在一起,相互穿通,把使用面积和交通联系面积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组合方式称为套间式组合。特点:房间之间相互联系简捷,面积利用率高。适用:展览馆、商店等

3、大厅式:以体量巨大的主体空间为中心,其他附属或辅助空间,环绕着它的周围布置。特点:主体空间突出,主从空间突出,主从关系明确,房间之间相互联系紧密 适用:电影院、剧院、体育馆等

4、单元式:以楼梯间或电梯间等垂直交通联系空间来联系各个房间,构成一个独立单元;或者建筑平面中联系密切的使用房间成组出现,并形成各自独立的单元。特点:平面集中、紧凑、单元之间互不干扰,易于保持安静 适用:住宅、幼儿园等

5、庭院式:房间沿周边布置,中间形成庭院,庭院面积大小不等,可以作为绿化、活动或交通场地。有三合院、四合院;可设一个院或多个院

特点:使用上安静,冬季可防沙,防风,室内外空间融合,各部分联系可通过庭院调节,还可以与其他形式结合使用,范围广泛

适用:居住建筑,文化馆、纪念馆、医院、办公楼以及旅馆等多种形式

第五章

建筑空间设计

一、单一空间的形式处理应从那几方面入手 ㈠空间的尺度与体量 ㈡空间的形状与比例 ㈢空间围透关系的处理 ㈣内部空间的分隔处理

㈤界面(天花、地面、墙面)的处理(色彩、质感、形式等方面)

二、多空间组合的处理手法(掌握)

㈠ 空间的对比与变化:1.高大与低矮之间2.开敞与封闭之间3.不同形状之间4.不同方向之间

㈡ 空间的重复与再现:与对比相对立的--韵律和节奏感 ㈢ 空间的衔接与过渡 ㈣ 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借景、流动空间

㈤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1、用特殊墙体(曲线墙体等)进行引导

2、用特殊形式的楼梯或踏步进行引导

3、通过天花地面的处理进行引导

4、利用空间的灵活分隔,暗示另外空间的存在,隔而不断

㈥空间程序(序列)的组织:空间序列组织指的是运用对比、重复等手法将个别的、独立的空间组成一个有序、有变化、统一完整的空间

三、外部空间的形成(理解)

1、外部空间与建筑体形的密切关系

2、外部空间的形成是由建筑围合空间与空间围合建筑两者及两者之间的复杂形式构成的

3、外部空间的封闭程度不单取决于围合的形式,同时还取决于建筑物高度与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四、外部空间处理手法

外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外部空间的程序组织;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

人眼观赏规律 H——27°~45°(局部、细部)2H——18°~27°(整体)

3H——<18°(整体及环境)双眼水平视区:120゜

最佳水平视区:60゜

第六章

建筑造型设计

一、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的依存关系

二、建筑造型设计包括建筑的体型、立面和细部处理三方面设计内容

三、建筑造型的艺术特征

1、建筑造型应反映建筑的个性特征

2、建筑造型应有利于结构、施工技术的特点

3、建筑造型要适应于基地环境和群体布局的要求

4、建筑造型应符合建筑美学原则

5、建筑造型应与一定的经济条件相适应

四、建筑造型美学原则 多样统一——根本原则

建筑构图形式美规律:统一与变化、韵律与节奏、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比例与尺度 统一:以简单的形体求统一;主从分明,以陪衬求统一;以协调求统一

均衡:主要是研究建筑物各部分前后左右的轻重关系。在建筑构图中,均衡与力学的杠杆原理是有联系的。

稳定:是指建筑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一般说来上面小,下面大,由底部向上逐层缩小的手法易获得稳定感。对比:建筑各部分之间的显著差异,表现在量、形、方向、虚实、简繁疏密、色彩质感、光影明暗等方面

微差:不显著的差异

韵律:形式美学上的韵律是指当形式要素如造型、色彩、材质、光线等等以某种规律出现刚给人们视觉和心理上产生的节奏感觉。韵律本身具有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的特征。连续韵律:以一种或者是几种符号元素进行重复

渐变韵律:连续重复的符号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渐变化,大小、高低、色彩等 交错韵律:有组织的进行重复、交错和穿插

起伏韵律:变化要素在保持连续的状态下时起时伏

尺度: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与人体之间在度量上的制约关系,用以表示建筑物正确的尺寸或者表现所追求的尺寸效果。三种:

1、自然尺度

2、夸张尺度

3、亲切尺度

比例:一个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建筑空间中,就是空间在长、宽、高三个角度之间的关系。所谓推敲比例,就指通过反复斟酌而寻求三者之间的最佳关系。整体形式中的一切有关数量的条件,如长短、大小、高矮、粗细、厚薄、轻重等,在搭配得当的原则下,既能产生良好的比例效果。

五、建筑体形与立面设计

第七章

建筑技术经济问题的分析

一、建筑与结构

现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可分为平面结构体系和空间结构体系两大类。㈠平面结构体系

1.承重墙(柱)结构2.框架结构 3.桁架结构 4.拱形结构 5.刚架结构 ㈡空间结构体系

1.网架结构 2.悬索结构 3.折板结构 4.壳体结构 5.充气结构 6.张拉膜结构

二、承重墙结构的几种形式及各自的优缺点

一般的民用建筑中,承重墙(柱)结构为常用的结构形式。

承重墙(柱)结构具体分为:横墙承重、纵墙承重、纵横墙混合承重、外墙内柱混合承重。横墙承重:刚性较好,抗震能力好,整体性好;纵墙不承重,开窗造型较自由,亦可有凹凸变化。空间划分差,不灵活;省楼板,但墙多。适用于宿舍、住宅等居住建筑;

纵墙承重:空间划分灵活,适应功能要求;受正向风荷易变形,纵墙承重,开窗受影响,造型受限制,费板省墙,刚度小。适用于使用上空间要求较大,隔墙位置可能变化的房间,如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医院等公共建筑; 纵横墙承重:纵横墙同时承重,房间安排较为灵活,房屋刚性也相对较好,楼板方向不同,施工比较麻烦;

外墙内柱承重:空间灵活;刚性差,沉降不均匀;适用于教学楼、医院、商店、旅馆等公共建筑。

三、需要掌握的建筑经济技术指标

1、红线:有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之分,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公用设施)用地与建筑用地之间的分界线。建筑红线是指建筑用地相互间的用地分界线,或与道路红线共同的分界线。

2、建筑控制线:是指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比红线范围略小,用以标识可建建筑区域与范围的界线。建筑控制线与红线之间的用地,可用来布置道路、绿化、管线、停车场及构筑物等。

3、容积率:是指建筑基地(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之和与基地总用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容积率为一无量纲常数,没有单位。

4、建筑面积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建设用地上建成的建筑面积数量,单位m²/hm²。建筑面积密度(m²/hm²)=总建筑面积(m²)/总用地面积(hm²)。

5、建筑覆盖率:指建设用地(基地)内,所有建筑基底面积之和占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单位:%。建筑覆盖率表达了基地内建筑直接占用土地面积的比例,所以又称建筑密度。

6、建筑高度: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局部突出屋顶的嘹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7、绿化覆盖率(绿化率):绿化覆盖率是指基地内所有乔灌木及多年生草本植物覆盖土地面积(重叠部分不重复计)的总和,占基地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单位%。一般不包括屋顶绿化。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面积(m²)/用地面积(m²)×100%。

8、如何理解有效面积、建筑面积、结构面积与使用面积四者与建筑设计经济性之间的关系? 面积系数:有效面积系数=有效面积/建筑面积 使用面积系数=使用面积/建筑面积 结构面积系数=结构面积/建筑面积

其中有效面积为建筑平面中可供使用的面积;使用面积为有效面积减去交通面积;结构面积为建筑面积中结构所占面积;建筑面积为有效面积加上结构面积;从上述面积系数分析中可看出在满足使用要求和结构选型合理的情况下,有效面积越大,结构面积越小,越显得经济,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性公共建筑通常以使用面积系数控制经济指标。

9、楼层的层高:是指上下相邻的两层楼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5.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博物馆调研报告 篇五

目录

温州博物馆.................................................................................................2

一、博物馆的概况..................................................................................2

二、总体环境布局..................................................................................2

三、造型艺术...........................................................................................3

四、功能分区与空间组合......................................................................4 对比:宁波博物馆....................................................................................6

五、博物馆的概况....................................................................................7

六、造型艺术.............................................................................................7

七、建筑材料.............................................................................................8

八、个人看法及感悟................................................................................9

摘要:博物馆是记录人类文明进程、珍藏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国家、城市、地区文明的象征和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故其在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该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要求。

温州博物馆

一、博物馆的概况

温州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是一所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原址在江心屿。2004年1月12日,新馆在世纪广场西侧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展区总面积12000平方米。设历史馆、书画馆、陶瓷馆、自然馆、工艺馆、临展馆、王维新铜版画馆七个专题陈列。

二、总体环境布局

博物馆具体位置位于市府路旁,空间上与世纪广场、温州大剧院、温州科技馆等公共建筑相邻。相对来说处在交通干道旁,场地较为空旷。出口处有空旷的广场以及绿化。一般来说处在室外环境空间中的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建筑,常需位于明显而又主要的部位。当形成一定格局后,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环境。温州博物馆应该是是整个温州市标志性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应选择上面应该在靠近干道的场地,但是在我在调研的过程中却他并不在起眼的地方,远离市区,周围的环境也不是那么繁华,附近也没有明显的指示牌,说明了它的位置不够显眼,整体位置较为偏僻。从大学城乘坐公交车大约需花费40多分钟,而且公交车数量并不多,交通并不方便,前去参观的人大多都是开着私家车。

三、造型艺术

博物馆外立面高低错落,有别于一般的高层建筑,方方正正规整的外形。承重材料主要还是钢筋混凝土,同时博物馆休息场所的外墙采用了玻璃幕墙作为围护结构,大部分外墙装饰铺贴的是米白色的花岗岩,略显单调,厚重。正立面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架空出一条外廊,但却没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鲜有人经过,大多数人都是直接从外面的广场直接进入博物馆内部。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高大的台阶,使人由衷产生一种崇高感。

四、功能分区与空间组合

“Form follows function”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它的形式。而它的形式有对功能有反作用。建筑对于人类真真的价值不是建筑的实体本身,而是由其所为何的空间。

建筑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其使用功能的要求,其次才是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而博物馆的功能主要就是让公众以现在为立足点,认识、重温、反思过去,加强市民对自己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将珍贵的文化遗产延续至将来。博物馆有历史馆、书画馆、陶瓷馆、自然馆、工艺馆、临展馆、王维新铜版画馆七个馆,底层设有门厅、咨询台、5个主馆、1个休息室以及2个厕所,而二层只设有2个主馆以及2个厕所、1个休息室。分区明确,关系紧凑。,通过上部桁架结构为大厅架空出的空间,显得空间非常大,人显得特别渺小。

不同的博物馆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亮点,鲜明的形象,令人一想起某个主题,便会联想到某所博物馆,而这也是温州博物馆所缺乏的。

博物馆内部一大厅为中心,采用放射的空间组合,各个展览馆围绕大厅布置。为满足参观路线的要求,各个展览馆内部采用了串联的空间组合。使参观者路线不重复,不逆行,不交叉。但这种布局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确定,如活动路线不够

灵活,当参观人数过多时容易产生拥挤的现象,不利于单独开放某个展厅等。从总体上看,整的博物馆采用的是放射兼串联的空间组合方式。陈列空间围绕交通枢纽布置,观众既可以从枢纽空间通往各个陈列室,又可沿着走道或过厅直接穿行至各个陈列厅。公共建筑的主要入口部分,是空间组合的咽喉要道,既是人流汇集的场所,也常是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温州博物馆的出入口都集中在同一个大门人流大时常出现拥挤与混乱现象。

对比:宁波博物馆

五、博物馆概况

宁波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5亿元,建筑主体3层。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

六、造型艺术

现代博物馆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义上的“展品”。

整座建筑依照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被设计成一座人工山体。建筑的下半段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随着山体的上升,上半段开列为类似山体的形状。人们从中间一个扁平的,跨度30米的穿洞进入到馆内部。内观整个结构,包括三道有大阶梯的山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四个洞,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建筑的北翼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郁郁葱葱的芦苇覆盖整个河堤。水流漫过中段入口处的石坝,最终渗入大片的鹅卵石滩中。建筑的中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透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人们可以在此远眺城市、稻田和远方的山脉,给来访者以一种恬静而深邃的文化感受。

七、建筑材料

宁波历史博物馆外立面的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迁工地上搜集来的“瓦爿墙”建造而成。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明清以来的旧物。而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毛竹做成特殊模板,宁波博物馆外墙面“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的使用,使建筑在表达地域文化和特殊意蕴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

八、个人看法及感悟

宁波博物馆给人印象最深的要数它的建筑材料的使用,以及其造型特点,而他背后反映的是建筑师王澍对建筑更高层面上的追求------精神

6.公共行政学原理 案例10题 篇六

1.经过一个星期的征求意见,北京治堵方案——《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正式公布。接受采访的学者和民众对此项政策的出台颇有看法,治堵新政的出台非但不能平息此前意见征集期的争议,相反由于更细化、更确定的规范而将争议引入更高潮。有网友将北京治堵方案总结为“五限”,即限量:“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一级单位公车“零增长”;限牌:每年确定小客车增长数量和比例,摇号分配车牌;限人:外地人购车要完税5年;限行:适当时候单双号限行;限外:外地车辆在早晚高峰期禁入五环。如今这项公共政策对公众行为的影响已然显现,加价提车、夜夜排队上牌、买车位的人群随处可见即是明证。

从政策执行的角度分析预测北京治堵方案的实施效果,并阐明原因。答:(1)实施效果预测:“限”不能成为治堵之本。这些措施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但是这些临时举措多为“表”而不是“本”。北京治堵方案并不能真正解决北京拥堵问题,甚至还会加剧矛盾,使问题更加突出。

(2)原因分析:政策执行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根据马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的观点,可将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概括为三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法令控制力和非法令性因素。

1.问题的难易程度:“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一级单位公车“零增长”的技术难度较大,要求改变行为的程度较高,如果限制车牌的发放,无车的人会反对。限人,限外的政策所针对的群体占人口的比例也不在少数。所以执行时的难度较大,效果也会大打折扣。2.法令控制力:目标的精确性不高,北京治堵方案提到限制公车数量时指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一级单位公车“零增长”表述较为笼统,此外,对于公务用车的数量,官方和民间公布的数据向来差距较大,目前尚未有统一口径,市民由于不了解具体数量和变动情况,对其监督难度很大 3.非法令性因素:接受采访的学者和民众对此项政策的出台颇有看法,可见政策缺乏公众的支持,缺乏广泛共识所以效果不好。2.某无线电元件厂的一位工程师曾经从事过管理工作,但效果不好。经过分析,组织上发现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但他肯细心钻研技术,于是安排他当设计科长,专门给他配了一位副科长协助他处理科务管理工作,同时还给他配备了助手和工作间,让他专心致志搞新产品设计。仅1988年,他就完成了3大类、4个系列、87种规格的收录机开关的设计和试制任务。1993年,他又完成了4个系列、84种规格的收录机开关的设计和试制任务。而且,在设计这么多产品规格、这么多图纸的情况下,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基本上都是一次成功。请从人事行政的角度,分析上述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

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事行政必须遵循“适才适用,扬长避短”的原则,即根据每个人的能力,特点和专长来安排适当的工作,因在本事。某无线电厂的领导正是因为较好地遵循这一原则,用人之长,较好地发挥了该某厂工程师的特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该某厂工程师的长处是专业水平高,技术过硬,又肯钻研,短处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该厂领导经过全面分析其长处和短处后,毅然决定任命其为技术科长,专门负责技术设计工作,从而真正做到了用人所长,真正调动了他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领导又为他更好地开展工作创造了一系列条件,如配助手,安排房间等,从而为其才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这样经过设计师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表示,2012年发展改革系统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实施好“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张平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部署明年发展改革工作主要任务时强调,发展改革系统要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强与建设、财政、金融、国土等部门的协同配合,编制实施好“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将目标任务分解到、落实到地方,建立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建设、营运、分配和管理机制。请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1)住房保障属于政府的什么职能?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经济职能

(2)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为什么要强调政府的住房保障职能?

1.我国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对人民负责是其工作原则。住房关乎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强调政府的住房保障职能,只有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2.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正义是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如今市场化的房价居高不下,需要政府有形的手进行有效调节。政府住房保障职能的缺位,不仅让房地产市场本身偏离市场规律而面临发展危机,还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公民对公平正义的预期。

3.强调政府的住房保障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在中央政府加快住房保障立法、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快转变角色定位,从城市经营主体加快转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才能将“政治压力”转化为自觉行动,实现住房保障工作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4.强调政府的住房保障职能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是否解决好是稳定的前提。同时,政府完善住房保障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然选择。4.有一次,孔子携弟子坐车出游,马忽然挣脱缰绳跑开了,去啃吃路旁的庄稼。这块田地的农夫很生气,扣住了这匹马不还。弟子子贡自告奋勇去处理,他对农夫说尽了好话也没有用,悻悻而归。于是,孔子派他的马夫去处理,马夫很高兴地接受了。马夫走过去,同农夫拉了一会儿家常,彼此言谈甚欢,好似老朋友一般。马夫拍着农夫的肩膀说:“大哥,你不是在东海里种地,我们也不是在西海里游玩。缘分让我们碰在了一起,我的马怎么会不吃你的庄稼呢?”一句话把农夫说得大笑起来,他把马解开还给了马夫。马夫得意而回,子贡自愧弗如。请结合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从领导用人的角度看,该案例反映出的用人原则是什么?

量才用人;扬长避短

(2)请运用所学知识评析案例中的做法。

1.人事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协调、控制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事、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达到人事相宜,人尽其才,事竟其成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孔子之所以派马夫去要马,并且简单的达到了要马的目的,就是因为孔子懂得人事管理的规律,做到了人事相宜,知人善任。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政府应该力求政府中人与事的协调统一,使政府中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在适才适用的基础上达到事竟其功。2.行政效率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人员在从事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得到的效益同所消耗的人、财、物力和时间等因素之间的比率关系。孔子知人善任,做到了人事相宜提高了办事效率这给我们政府的启示是,政府必须完善人事行政,才能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履行自身职责,为人民服务

3.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其职能在于分工。孔子派马夫要马就是一种领导行为。之所以能成功的要回马,得益于孔子卓越的领导能力,这说明,领导对于做事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政府必须致力于领导者的领导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行政领导效能,更好的履行行政职能,捍卫人民的利益。

5.刘局长在某局工作近20年,3年前他当了局的第一把手之后,适逢上级要求该局进行机构改革。刘局长认为,过去的工作全靠同事们的支持,应该给他们安排、提拔,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化解局里的矛盾。于是,他多方努力,通过增设各种内设机构和助理职位,以求尽可能多的安排人员,缓解人事安排方面的压力。谁知事与愿违,由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互相扯皮,效率低下,局里的工作也遭到挫折。上级领导批评刘局长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刘局长也很后悔自己的行为,这使他陷入了一个泥潭。

请问刘局长违反了哪些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在进行机构改革时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1.刘局长违背了如下组织设置的原则:(1)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原则;(2)因事设职的原则;(3)规范标准化和制度化原则

2.应该正确理解权力运用中例外原则。规章制度是组织成员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例外处理不是为了破坏规章制度,而是为了使规章制度更加合理,用权更加有效。因此,例外处理必须有充分的正当理由,并符合合法性原则。机构改革要在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进行,要做到组织目标明确、人事调派恰当、权责分配合理、财务数量适中、运行机制有效、行为方式优化、价值观念整合。

6.某县卫生局于2000年3月下发文件,规定各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向县卫生局交纳1000元的医疗卫生保证金。文件下发后,引起了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强烈不满,他们持着卫生厅1998年2月下发的《关于禁止对医疗卫生机构乱摊派、乱收费的通知》,要求县政府根据该通知中有关禁止收取医疗卫生保证金的规定,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县政府负责人找县卫生局局长调查了解,卫生局局长答复说,县卫生局之所以收取一定的医疗卫生保证金,是要严把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审批关,不是乱收费。

请从政策执行的角度分析县政府是否该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并详述理由。答:行政执行,是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的多元社会组织,为了落实和实施国家一直、国家目标,依法贯彻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的诸活动的总称。县政府应该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

1、结合行政执行的特点来看,行政执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表现为行政执行活动过程当中,需要行政主体针对正在形成或业已形成的公共问题,调用资源,基于效率、可行、公正等价值的考量,据以时势,采用恰当的方式,改变社会现实,使得公共问题得到解决。直接性和现实性表明行政执行的实践特性,要求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行政执行能力和有效性。案例中,省卫生厅下发的《关于禁止对医疗卫生机构乱摊派、乱收费的通知》具有法律效应,县卫生局应纠正其行为,立即执行,配合县政府给予地方医疗卫生机构正当权利,使其能够正常享受国家这一政策。

2、结合行政执行的基本原则来看,忠实决策与开拓创新相统一,表明县政府应该严格执行上级下发的通知要求,忠实决策;坚决、果断与注重效益相统一,表明县政府应立即根据该通知中有关禁止收取医疗卫生保证金的规定,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保障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合法权益,维护其经济效益。

3、政策层次性原理告诉我们,政策具有不同的层次关系,高层次政策对低层次政策起支配作用,低层次政策主体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贯彻执行高层次政策主体制定的政策。本案例中,省卫生厅禁止乱摊派、乱收费的政策是高层次政策,县卫生局交纳医疗卫生保证金的政策是低层次政策,县卫生局要求交纳医疗卫生保证金的做法直接违背了省卫生厅禁止乱摊派、乱收费的规定,也不符合本地实际,对发展本地卫生事业没有好处,借口“严把审批关”而要求各个体、私营医疗卫生机构交纳医疗卫生保证金实际上是变相抵制上级的政策。由此可见,县政府应该阻止县卫生局的行为。

7.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加快“信用沈阳”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推动“信用沈阳”建设工作方案》。该方案把“信用”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建立完善行政行为失信的惩戒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及时处置损害政府信用的行为。同时,沈阳市还将举办“诚信区”、“诚信政府部门”、“诚信公务员”评选活动。你是否同意把“信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为什么? 答案1:我同意把“信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

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模式,公关管理新理念主张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强调权力集中化,公民为本和结果导向等,其中公民为本的理念是针对实践中公仆意识的缺乏和政府信任危机提出来的。

将“信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中首先有助于强化政府即领导干部的信用意识,增加了压力感,不能再忽视自身的信用建设,诚实守信的自觉性也会提高,自身形象自然也能够得以提升;其次,有利于维护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不讲信用,直接损害的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政府讲信用了,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维护;同时也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信用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建设不可或缺,只有讲信用,才能有良好的市场秩序,而政府带 头讲信用,无疑会起到提纲挈领的表率作用。

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严谨、科学、动态的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沈阳市把政府信用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答案2:同意;近年来在政府绩效考核中,信用指标往往被忽略,或很少有将其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之中的。而事实情况是,政府恰恰在信用上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暨政府官员所以不讲信用,关键在于有一种权力的优越感,认为大权在握,谁能奈何于我。再有一点就是,上级没有把政府信用纳入绩效考核指标,政府官员缺乏压力感。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绩效。绩效评估具有计划辅助、监控支持、报告、政策评价和激励等多项功能。而把信用纳入绩效考核指标,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提高政府形象最终形成政府与公民、公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良好互动关系。

⑴ 展示成果能赢得公众的支持和理解。绩效评估是向公众展示工作成果的机会,如果把政府信用与政府绩效评估挂钩,有利于维护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不讲信用,直接损害的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政府讲信用了,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维护。故会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⑵ 展示绩效状况能推动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沈阳市还将举办“诚信区”、“诚信政府部门”、“诚信公务员”评选活动,亦属于展示绩效状况的范围,旨在能够强化政府领导干部的信用意识,把政府信用纳入绩效考核,政府工作人员就增加了压力感,不能再忽视自身的信用建设,从而起到对政府的监督作用。⑶ 绩效评估能帮助提高政府信誉。政府工作人员诚实守信的自觉性会提高,政府自身形象自然也能够得以提升。此外,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信用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建设不可或缺。只有讲信用,才能有良好的市场秩序,而政府带头讲信用,无疑会起到提纲挈领的表率作用。

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严谨、科学、动态的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沈阳市把政府信用纳入绩效考核指标,意义就在于此。他们的做法,应该使各级政府受到启发。

8.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实行养老保险以后,每个农民的养老保险金每月至少能拿到55元。中国亿万农民有史以来将第一次可以享受到有中央财政补贴的养老生活。

请从政府职能的角度谈谈你对案例中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

答:1.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固有的职能。我国政府职能主要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是政府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2.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中,政府规定了新农保的基本原则、享受条件等,这是政府职能在制度提供、法律保障、组织指导等方面的体现;政府给新农保提供的财政补贴是政府财政支持职能的体现;这既具有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也符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

3.向农民提供新农保也说明了政府正在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转变这一趋势。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合理设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立法保障,确保这项制度的健康发展。

9.浙江省人事厅制定出台《浙江省公务员培训“十一五”规划》,要求对新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必须在试用期内接受培训并举行宣誓仪式,使新录用人员尽快转换角色,适应机关工作要求,只有先参加培训且合格,才能上岗。凡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要在任职前或任职后一年内完成规定的脱产培训。规划还要求,到2008年底,全省1960年1月1日后出生的公务员,原则上要达到普通话三级甲等以上水平。到2010年底,全省公务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要达到90%以上;全省1960年1月1日后出生的公务员,都要适应网上办公及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电子政务考核;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公务员,未获得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级及以上或浙江省英语等级考试三级证书的,须通过省公务员外语水平等级考核。

请从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角度,评析浙江省人事厅的做法。

答:浙江省人事局旨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公务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党的执政水平。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将发生重要转变,公务员学习并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经济的方法,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关键在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公务员队伍。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是提高自身战斗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的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让公务员宣誓,坚定了政治方向,坚持依法行政,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了新时期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鼓励和支持公务员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以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切实改善和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层次。文化程度的增加有利于增强公务员的软实力,壮大公务员队伍,增强行政决策和执行能力。规范开展各类培训,切实提高各级公务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是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和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10.2010年2月,一支名为“交巡警”的全新警种在重庆诞生。首批执勤的150个警务平台和4000名昼夜循环的交巡警,配备包括枪支在内的“高精尖”装备,代替过去的交警和巡警,执行交通管理、刑事执法、治安管理三大职能。交巡警平台在全市分布了近百个,平台上配置了视频监控系统、饮水机、冰箱、微波炉、办公桌以及空调,方便交巡警24小时执勤。另外,每个交巡警平台都装有GPS全球定位系统,还配有国际一流警用设备。如交巡警警车在科技含量上有全面提升:每台巡逻警用轿车,均配备了360度摄像头,可以在行进、停泊等任何状态下,对周围环境、违章车辆、行人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每台巡逻警车都配备有车载卫星电话。

请结合案例谈谈如何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答:⑴运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技术,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办公设备和行政活动技术装备的更新和改造,也可提高管理效率。

⑵案例中,为交巡警配备包括枪支在内的“高精尖”装备和国际一流警用设备,每台巡逻警车都配备有车载卫星电话,高端的办公设备和行政活动技术装备更新和改造;在全市设置近百个交巡警平台并备置视频监控系统,每个交巡警平台都装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另外,在警车上配备360度摄像头和卫星电话,发挥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首批执勤的150个警务平台和4000名昼夜循环的交巡警分工合作,对交通这一作业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减少了违规及事故的发生,提高了管理效率。

7.《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篇七

1.巧用道歉视频, 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冯小刚导演, 葛优、李小璐、郑恺、白百何主演的2014年贺岁片《私人订制》最后一段“向大自然道歉”视频。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依次提出下列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分析: (1) 四位主角为什么要向大自然道歉? (学生:雾霾天气频发、森林乱砍滥伐、煤炭过度开采、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与人类的不当活动有关) (2) 这些问题的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问题? (学生: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所需等导致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 由此引起的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 充分暴露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难以可持续发展。) (3)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教师:建设生态工程, 就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 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 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一般的传统工程相比, 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

2.运用模型构建,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1]出示 “石油农业”模式图。教师:“石油农业”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 由于需要大量使用石油作为原料或动力而得名。该农业模式对解决粮食需求和提高粮食产量起到重要作用, 但同时由于其高能耗、高污染, 使粮食品质和安全不断下降, 难以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发展生态农业。

介绍“传统生态农业”模式。教师:“无废弃物农业”模式是我国古代最早、最生动的一种生态工程模式。请同学们利用所给的项目绘制“无废弃物农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图, 可分组讨论、交流与合作。在学生讨论出现疑惑的地方时, 教师应协助学生解答, 以完成概念图的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模型构建活动,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问题:上述“无废弃物农业”模式的突出优势是什么? (回答: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 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达到无废弃物生产, 减少环境污染。) 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引出“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教师:上述“无废弃物农业”模式是我国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 但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传统农业的基础上, 可增设沼气池、蘑菇等环节更好地利用物质能量。请同学们自主构建, 完成下列“现代生态农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图。

[案例2]出示“纯樟子松林、珊瑚礁区”图片。教师:我国“三北防护林”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最初进行林带建设时, 单一种植的樟子松林遇松毛虫害大量毁坏死亡;而珊瑚礁区却能够在养分稀少的深海中, 保持着很高的生物多样性?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纯樟子松林的生物多样性低, 食物链短而简单, 缺少松毛虫的天敌, 而成片单一的林木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因而导致树林的大量毁坏死亡。珊瑚礁区的生物多样性高, 食物链复杂, 不同的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 充分利用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环境, 实现了很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教师:从上述正面和反面的实例, 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进行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时, 必须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 只有保持生态系统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平衡。 (归纳总结出“物种多样性原理”)

[案例3]出示“灰色长城、水葫芦疯长、草原过度放牧”图片。教师:“三北防护林”的西北防护林早期栽种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杨树林, 导致“绿色”长城变成“灰色”长城。江苏、上海和浙江三省市交界孕育吴越的美丽太湖。近年来, 由于富营养化促使太湖水体中水葫芦和藻类疯长, 并导致鱼虾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给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危害。如果在西北草原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 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西北畜牧养殖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量 (环境容纳量) ;针对公共草地的过度放牧问题, 应该实行草地承包, 调动个人的管理积极性, 减少过度放牧现象。另外, 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 人工种植牧草, 增加牧草产量。

教师:从上述3个实例, 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 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问题, 要栽种适宜树种, 要考虑生物数量不能超出环境承载量。 (归纳总结出 “协调与平衡原理”)

教师: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 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 更要整体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的影响力。例如, 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 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 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生活问题。如果农民的生计得不到保证, 随时会发生“前面造林, 后面砍林”的现象。这体现了什么原理?

学生:整体性原理。

[案例4]出示“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图。教师:“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它以沼气为纽带, 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在一起, 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图3为“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及物质和能量流动图。

教师:上述“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及物质和能量流动图体现了哪些生态工程基本原理?

学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等。

教师:除此以外, 该农业生态系统还体现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如通过增加环节, 改变和优化系统内部不同组分之间的结构, 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这体现了什么原理?

学生: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教师:上述“四位一体”农业生态系统中, 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 只有这样, 才能顺利完成物质、能量、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 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即“1+1>2”。这又体现了什么原理?

学生:系统整体性原理。

3.利用所学知识, 指导生态实践

教师:苏州太湖湖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建设是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程。近年来, 由于围湖造田、围湖养殖、过度旅游开发和环太湖大堤建设等不当干扰, 以及片面追求湖滨带的经济效应而忽视其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 已造成苏州太湖湖滨带水位变幅增大、环境恶化、局部水域富营养化等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此, 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湖滨湿地为对象, 运用现代生态学及生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 进行了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湖滨带湿地生态恢复及生态重建工程。请大家结合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并通过讨论, 完成下列表格 (表1) 。

教师总结:随着生态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 但愿我们的生态盛景能像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的词《渔歌子》中所描述的“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二、教学反思

1.教学主线构建:由传统化走向新颖化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主线设计分为三个基本环节, 即“创设情境导入→引导自主探究→指导生态实践”, 贯穿设置一系列问题串, 将各个教学环节点彼此串连成线, 实现交融共生, 有效突破重难点, 进而形成比较成熟的、完整的、流畅的课堂教学思路, 以有序进行和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活动设计: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在课堂教学中, 精心设计了具有情境性、探索性、启发性、互动性、创造性等特征的学生主体活动, 如构建模型、讨论交流、分析思考、处理表格等,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归纳、总结得出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推理的能力。同时将多媒体教具和课堂多元活动有效整合起来, 全方位地开展课堂教学, 这已成为课堂改革和课程研究深化的必然趋势。

3.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渗透三维目标

8.《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建筑节能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115-01

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节约建筑用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施科教兴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执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展建筑节能工作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适应国家节能工作的需要,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在2011年新增了“建筑节能”专业,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培养一批基础扎实、建筑和节能领域相互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节能事业作出贡献。

“建筑节能原理”是建筑节能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建筑节能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常见的建筑节能技术、节能材料和节能评价指标等内容。作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一些体会和建议。

一、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应首先让学生对建筑节能的内涵有清晰的认识,建筑节能不是少用能,而是在在保证建筑物正常的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1,2]而如何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则需要一系列的节能技术做支撑,需要一大批的节能人才做保障,从而使学生在理解建筑节能涵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1.教材

目前的建筑节能专业课教材主要针对的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包括一些暖通和空调系统的设计等知识,而这部分内容并不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授课内容上面应该有所取舍。比如围护结构的节能原理、节能措施、节能材料、施工技术等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把较多的课时放在这些知识点。而对于暖通管网的节能设计和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即可,课时可以安排的少一些。总之,需要通过对教材重点内容的把握,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方向性的指导。

2.知识储备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专业课仅学习了土木工程概论,专业知识储备较少,在授课过程中涉及到专业名词时,要观察学生的理解能力,适时进行解释,比如在讲到外墙保温的优点时,外墙保温可以避免热桥的产生,这里就要对热桥的涵义进行解释,从土木工程材料的属性出发,先讲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特征,结合教室中容易出现热桥的部位来讲热桥产生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3.规范

建筑节能方面有很多国家规范和地方标准,比如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08)、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等。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在规范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规范,使课堂教学能够及时反映现代建筑节能的最新发展。同时,启发学生进行新旧规范对比,深入思考新规范修订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

二、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没有固定的公式套用,因内容、对象等不同而异,要灵活多样。所谓“启”,可理解为揭露矛盾,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解决的问题上。所谓“发”,可理解为激发,即激发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探求、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结论。[3]但不论采用何种启发方式,教师本身的逻辑思维活动起主导作用。为了激发学生与教师共鸣,教师讲课必须有逻辑性、系统性、艺术性,语言生动、有趣,板书清楚,引人注目,否则,启发式教学难以奏效。

启发式教學一般是先提出问题。虽然提出问题的方式可灵活多样,但都应巧妙、有趣,先声夺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打开他们探求知识的心扉,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例如:在讲到墙体保温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农村的土房和砖瓦房冬暖夏凉?如果自己去设计一个保温墙体,会采用什么方法?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寻求正确的结论,此时他们接受知识的效率是很高的,教师应抓住这传授知识的大好时机,把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严谨的分析、科学的论证,要传递给学生清楚的概念、正确的答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单独的表演者,要引导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思考,若发现学生对问题接受困难,似懂非懂,千万不要急躁,可从不同角度或换一种讲解方式进行解释。

2.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之一,它通过图、文、声、动画等多种功能,具有信息量大、生动、直观的特点,可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4]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传统板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繁琐内容精练化,实际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例如:在讲到围护结构节能时,关于板材体系和浆料体系,可以通过插入图片,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两种体系的差异;在讲到太阳能利用的工程案例时,可以将某个工程大量的施工流程照片做成动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利的方面,如节奏快、学生思考时间短、吸收存在一定的难度等。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要求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技术时要充分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针对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手段。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板书讲授更易于为学生接受,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的推演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新发现,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到传热阻的计算时,应该采用板书形式,引领学生进行公式的推导,强调每个步骤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思考后加以吸收,从原理上得到理解。

3.实践教学

“建筑节能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如果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工程实例,对具体工程进行介绍和剖析,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可以利用学校安排的认识实习机会,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在建筑节能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工程项目,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建筑节能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认识实习的行程安排上下功夫。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了郑州市常规能源“零”消耗、污水物“零”排放的“双零楼”、近距离接触太阳能光伏系统、雨污水回收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墙体保温系统等节能技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还组织学生参观了郑州金成时代广场的墙体保温施工现场和经过节能改造的上海同济大学文远楼,使学生现场感受外墙保温的结构层次和目前节能领域常用的节能材料,与课本中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这从后期的实习报告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结语

“建筑节能”成为一个专业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同时,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分支,也正在探索之中。因此,对“建筑节能原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教改建议。随着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实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立雄.建筑节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德英.建筑节能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李占山.启发式教学的进一步探讨和实践[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72-76.

[4]冯建利.多媒体教学优劣分析及改进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

2011,(7):62-63.

上一篇:教师音乐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游泳池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