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商品价格调查报告

2024-09-28

市场商品价格调查报告(共9篇)

1.市场商品价格调查报告 篇一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定和世界和平,因此各国都极为重视和关注粮食的生产、储备和安全问题。近期,受全球气候因素等导致的产量下降和需求强劲的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目前,粮食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发出“粮价继续上涨会引发战争”的警告。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和农业危机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世界粮食计划署负责人表示,粮价上涨是一场“无声的海啸”,正引发二战以来首次全球粮食危机,已威胁到全球2000万贫困儿童,使一亿多人陷入贫困中。这场危机使世界粮食计划署“面临成立45年来最大的挑战”。

与国际粮食“吃紧”形成对比,粮食自给率十年保持在95%的中国显得“从容”许多。国内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等特点。这显示,从目前来看,迄今国际粮价飞涨尚未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明显冲击。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粮食市场价格不可能完全不受世界形势影响。那么,世界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对我国及湖南到底有哪些影响?影响程度如何?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当前粮食供求、价格走势状况

目前,世界粮食供应形势异常吃紧,价格屡创历史新高;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确保了粮食连续四年增产。

(一)世界粮食供求及价格形势

1、世界粮食供应形势异常吃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产不足销状况未改变。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0.75亿吨,比上年增长4.6%,总消量为20.98亿吨,产不足销。

二是粮食产量的上升空间不大。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即使粮价上升10%,产量也只会上升1%2%。除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欧盟仍有少量增产空间外,其它国家要提高粮食产量都将面对过度开发农田、使用转基因技术等具有争议性问题,供给增长缓慢形势短期难以改变。

三是粮食库存降至历史最低点。世界粮食产量在近8年中有7年低于消量,供求缺口由库存弥补,导致粮食库存降至历史新低,目前仅能满足54天全球消费,全球粮食库存已达到30年来最低点。

四是全球变暖、自然灾害增加,严重威胁粮食生产。一些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同时出现的气候异常现象,已严重地威胁到粮食的生产。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近些年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将增加对全球农业生产的威胁程度。

2、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创历史新高

在气候变化和农民改种能源作物的影响下,泰国、越南、印度、埃及等大米输出国近几个月限制大米出口以保证本国供应。3月份国际市场大米价格继续大幅上升,离岸价格由月初每吨467美元上涨至月底的608美元,尤其3月27日泰国大米出口报价比上日暴涨30%,创下来的新高。全月平均,泰国大米(含碎10%)离岸价为每吨530.9美元(约合人民币每吨3716元),比上月上升21.1%。

2.市场商品价格调查报告 篇二

1 1~4月生猪价格亏损阶段

1月生猪出售价格为13.2元/kg;2月受生猪春节前后集中出栏影响, 生猪价格跌落为12元/kg, 环比下降9%, 玉米价格为2.16元/kg, 猪粮比为5.55:1, 比6:1的盈亏平衡点下降0.45, 跌破养殖场 (户) 对生猪“节日高价”的心理预期;3月生猪价格为11.2元/kg, 4月生猪价格为11.6元/kg, 为全年生猪价格最低点。1~4月是生猪养殖的亏损阶段, 部分养殖场户开始出现清栏停养。

2 5~7月生猪价格触底回升阶段

5月生猪出售价格为13.8元/kg, 与4月同期11.7元/kg价格相比环比上涨17.9%, 玉米价格为2.35元/kg, 猪粮比为5.87:1, 接近6:1的盈亏平衡点。由于养殖场工人多为家庭成员, 人工费用不计入成本, 多数养殖场 (户) 反映生猪养殖行情开始盈利。生猪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前期生猪市场行情持续亏损, 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已处于低位, 较小的散养户出现清栏现象, 导致生猪存栏量减少, 生猪供给大幅下降。在需求端改善的情况下, 生猪价格迎来上涨态势, 生猪养殖行业的景气度反转;6月生猪价格为14.2元/kg, 7月生猪价格维持在16.5元/kg。5~7月生猪市场行情触底回升的阶段, 生猪价格持续上涨。

3 8~10月生猪价格平稳盈利阶段

8月生猪价格在17元/kg维持近一个月, 生猪市场行情进入平稳盈利状态;9、10月生猪出售价格维持在17.6~18元/kg, 生猪平均盈利在500~600元/头, 生猪 (外三元) 平均盈利在500元/头, 生猪养殖良好的效益, 极大地补偿了2014年度生猪养殖行业的全年度亏损。此阶段玉米价格为2.1元/kg, 猪粮比为8.5:1, 高于6:1的盈亏平衡点2.5个点, 多数养殖场 (户) 积极增加繁育扩大存出栏, 赶上了“中秋国庆”双节生猪市场好行情。

4 11~12月生猪价格回稳阶段

11月生猪出售价格为16.2元/kg, 12月生猪出售价格为16.2元/kg, 生猪市场价格小幅回落, 但仍维持较高的利润空间。

5影响生猪市场价格的因素

5.1供求关系对猪价的影响生猪养殖投入巨大, 生猪生出栏周期较长 (6个月) , 易造成集中出栏, 供大于求, 导致生猪市场价格跌破成本价, 并且低迷价格行情可维持时间较长 (6~12个月) , 养殖场户在此阶段多出现, 因生产资金链条断裂而清栏破产。因此生猪价格持续下滑, 也是生猪集中出栏供大于求的结果。

5.2粮价对猪价的影响由于生猪是杂食动物, 生猪生产饲料以玉米、豆粕为主要饲料原料, 粮食价格的上涨极易导养猪成本增加, 盈利下降。当生猪市场供过于求, 生猪价格呈现持续走低态势时, 粮价居高不下, 养殖利润空间急剧缩小, 给生猪养殖 (户) 经营带来极大困难。

3.赣、鄂两省化肥市场价格情况调查 篇三

一、两省化肥市场需求和价格基本情况

(一)化肥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2005年湖北全省9家化肥生产企业尿素实际产量165万吨,全省每年农业用尿素90万吨,尿素资源供大于求,部分产量输出省外。江西省预计今年全省生产化肥300万吨,市场需求约360万吨。其中尿素生产80万吨,市场需求140万吨,缺口的60万吨尿素,国家已安排淡季储备40万吨,省级储备10万吨,各承储企业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并加紧调运到位,其余不足部分由省外(陕西、山西、河南)调运。据江西省宜春、湖北孝感的一些化肥批发商反映,今年货源充足,化肥随时都能购买到,而去年却有钱买不到尿素。

(二)当前化肥市场价格基本平稳

1.尿素出厂价在规定价格内波动,并开始缓步上扬。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调整了国家管理化肥企业的出厂价,由最高出厂限价1650元/吨提高为1725元/吨,每吨提高了75元。江西省对省管化肥企业规定的最高出厂价是1782.5元/吨。江西省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尿素1月份出厂价是1500—1600元/吨,2月份出厂价为1650元/吨,去年同期是1720元/吨。中石化某化肥厂尿素2月22日出厂价为1700元/吨,1月份为1680元/吨。随着春耕到来,用肥量增加,尿素出厂价已开始缓步上升。

2.尿素批发价、零售价比去年同期有所降低。据调查,江西省宜春市1月份尿素批发价是1680元/吨,2月下旬为1700元/吨,去年同期是1720—1750元/吨。江西省高安县的尿素批发价为1740—760元,比去年同期低80—100元左右。湖北省物价局2月中旬对省内主要粮食主产区监测,尿素零售价为1720—1860元/吨,去年备耕时最高价为1880元/吨。荆州市荆州区今年2月下旬尿素零售价是1800元/吨,而去年同期为1850元/吨。今年前两个月尿素批发、零售价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经销户现在卖的尿素大多是去年年底价格最低时进的货;二是现在未到备耕用肥高峰,大多数农民还没有购买化肥;三是农民对今年粮食价格水平预期不强,担心粮价下跌,影响了购肥积极性。

二、今年化肥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从两省的情况调查和所掌握的材料分析,今年化肥供求基本平衡,价格走势趋于和缓,但由于结构性、季节性等因素,在用肥旺季价格可能出现一定范围的波动,影响化肥价格上涨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近两年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扶持化肥企业生产,促进农资流通,保证农资供应,稳定农资价格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据初步分析,有几方面的因素促使化肥价格基本稳定:

一是市场供求平衡。供给方面:2005年全国化肥产量增加到5220万吨(折纯),比上年增长8.6%。其中尿素1994.88万吨,同比增长6.4%。由于近几年尿素市场行情较好,新开工尿素项目较多,预计2006年尿素总产量与2005年相比预计增长7%左右。需求方面:2006年农用化肥需求比较平稳,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尿素的需求增长率预计在5.5%左右。进出口方面:国家对化肥出口采取严厉的限制措施,2005年化肥进口1396万实物吨,同比增长12.1%;尿素出口总量在157万吨左右,比上年减少237万吨,减幅60.2%。由于今年国家继续对尿素征收出口关税政策,化肥出口受到限制,相应增加了国内市场化肥供应量,最大限度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对稳定化肥价格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是政策调控有力。国家继续出台扶持化肥生产、稳定农资价格的政策措施。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调高了尿素出厂价,此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化肥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我们所调查到的化肥生产企业都表示,今年要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各省政府对稳定化肥价格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湖北省2005年省级调度22.5万吨尿素,专项用于支持水稻生产。省农资总公司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优惠价供应给农户。省财政厅按每吨100元、总计2250万元,分别对化肥生产企业、农资总公司给予相应补贴,政策效果比较明显。

三是淡季储备增加。从2005年开始,为缓解化肥常年生产、季节使用的矛盾,国家实行了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在2005年储备605万吨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又新增195万吨,到目前为止,储备规模已经达到800万吨。各省按照国家的要求,也相应实行了省级化肥淡储制度。江西省2005年—2006年淡储总量为10万实物吨,其中尿素8万吨,复合肥2万吨。湖北省实行财政贴息冬储10万吨,省农资公司已全部落实。2004—2005年中化化肥湖北分公司淡储总量13万吨,较前一年增加储备12万吨。湖北全社会库存量在25万吨左右。化肥淡储制度的实施,对确保春耕生产用肥,稳定农资市场,平抑旺季化肥价格,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已经起到积极作用。

四是市场监管到位。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春耕开始前,即下发了开展全国化肥价格和涉农收费专项检查通知。全国各级价格监督检查执法队伍在2004年、2005年连续对化肥市场价格保持高压态势的基础上,今年继续为稳定化肥价格全力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江西省九江市物价局以对政府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化肥生产源头到流通环节,实行“市县联动,双管齐下”的全程监管模式,确保到农民手中的化肥不超过国家规定的价格。湖北省物价局组织了45个检查组,对全省所有生产企业的化肥出厂价格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违反价格政策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三、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企业成本压力加大。从总体来看,2006年尿素生产成本继续增加。煤炭价格放开,影响以煤为原料的生产企业。江西某化工公司生产原料煤炭主要从河南、贵州、山西调入,计划外用煤每吨已上涨100元。湖北某化肥厂尿素生产制造成本从2003年的1117.76元/吨增长到2005年的1300.63元/吨,增幅12.99%。国家调整化肥用天然气价格,每千立方米上涨50—100元,气头尿素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将增加70—90元/吨。

(二)受成本制约,部分化肥厂实行限产措施。由于成本不断增加,部分生产企业为减少亏损,采取了“限产压量”、“减量定产”的措施,未满负荷生产。如某化肥公司尿素年生产能力56万吨,但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该企业前几年生产原料为重油,今年改为煤炭),生产尿素严重亏损,所以采取了限产措施来减少亏损。2004年总公司允许该企业政策性亏损9100万元,企业生产了尿素31.1万吨;2005年允许亏损9000万元,企业生产了尿素36.4万吨;今年允许亏损6200万元,企业将安排尿素生产45万吨。

(三)有关部门多头执法,增加了化肥经营者负担。这次调查发现,化肥经营企业对工商、质检机关,以及农业执法大队在化肥“打假”中的多头执法、收费多、“以罚代收”、只收费不服务以及交叉检查和重复检查等问题反映强烈。部分农资公司反映,进口化肥在商检入关时已检验并收费,但化肥运到基层销售,质检机关还要重新检验,收费后才能销售。一些化肥经销户反映,除每年交工商管理费外,工商机关还强制要求化肥经营者参加个体协会并每年收取会费2000元。一些化肥经营者反映,当地农业执法大队对其经销的每个化肥品种要收取200—3000元不等的检验费。化肥经营企业将这些费用全部计入经营成本,转嫁给购肥农民,间接提高了化肥零售价格。

(四)政策宣传还不到位,影响了政策措施效果。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到目前还没有看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做好2006年化肥生产供应和价格调控工作的通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部分中小化肥企业由于对政策不了解,对今年安排生产计划心中无数。不少农民群众对近期国家化肥政策知之甚少,总是凭感觉认为化肥价格还要上涨,影响了种粮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稳定化肥价格的措施建议

(一)增加供给,积极组织化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有关公司要提高本系统化肥企业开工率,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增加化肥生产和市场供给,满足农业需求。同时,财政部门应继续研究生产企业因生产化肥导致政策性亏损的补贴办法。有关部门应继续出台对化肥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保证化肥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基本稳定。

(二)扩大宣传,把国家化肥政策尽快交给经营者和农民。国家对化肥生产经营企业给予了较多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国家有关化肥政策,发布化肥市场信息。促使广大农资生产经营者自觉遵守价格法规和政策,合理安排生产,依法经营;让广大农民了解价格政策,引导农民理性购肥,稳定农民消费心理,提高种粮积极性。

(三)加强协调,切实减轻化肥经销企业负担。工商、质检和农业部门加强对经营化肥、种子、农药的打假力度,对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关部门在对化肥市场检查中应当进一步加强协调,避免交叉检查和重复检查,严格按照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费,严禁向化肥经营者乱收费,从而减少经营成本,降低化肥零售价格。此外,建议工商部门对化肥经销户的工商管理费应减半或全免。

(四)推进改革,积极构建现代农资流通网络。针对化肥经销集中采购、分散销售、点多面广的特点,供销合作社应当总结推广有关地方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农资公司化肥销售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切实让利于农民。

(五)加大监管,继续加强对化肥价格检查力度。

4.市场商品调研报告 篇四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下面是有关商品交易市场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借鉴!

商品交易市场调研报告

商品交易市场作为商品流通的一种组织形式,发挥着集散商品、形成价格、传递消息、服务产销、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宏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湖南省商品交易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人民群众日用消费品和生产、建设所需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及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情侣商品市场调查问卷 篇五

您好!我们正在做一个关于情侣商品的市场调查,希望您能够抽出一点时间帮助我们完成问卷,谢谢!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B.20岁—30岁C.30岁—40岁

D.40岁以上

3、您是否买过关于情侣类的商品

A.是B.否

4、您通常获取情侣商品信息是通过哪些渠道

A.网络B.饰品店C.超市D.宣传单E.其他

5、您可以接受的情侣饰品的价格范围

A.50元以下B.50元—100元C.100元—200元

D.200元以上

6、您会选择在什么时候购买情侣商品

A.恋人生日B.普通节日C.结婚纪念日

D.情人节E.喜欢就送

7、如果购买情侣商品,您会选择什么款式

A.情侣服装B.情侣饰品C.情侣精品

D.情侣日用品E.情侣DIYF.其他

8、如果在情侣商品专卖店里设有情侣写真,您是否愿意接受这项服务

A.很愿意B.无所谓C,没必要

9.您喜欢哪种装潢的情侣商品专卖店

A.简约清新风格B.浪漫唯美风格C.炫酷风格

D.异国风情风格E.其他

10.如果在情侣主题的专卖店旁设置同主题的咖啡店,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

6.市场材料价格询价报告 篇六

一、本周国内原料市场回顾

本周国内钢材价格总体上涨,特别是热轧板卷涨幅较大,但原料市场中除了钢坯同步跟涨外,其余原料价格总体偏弱,价格以小幅调整为主,供应商多有惜售心理,钢厂对于后市也相对谨慎,市场成交平淡。

表1:国内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动明细

本月国内主要原料市场情况如下:

钢坯:

在钢材市场上涨带动下,本周国内钢坯市场成交有所好转,价格稳步上行。截止本周四,唐山地区普碳方坯出厂价格升至3100元/吨,20MnSi方坯价格为3240元/吨,较上周五上涨130元/吨,市场库存继续缓慢回升。从需求情况看,本周唐山地区带钢企业的开工率维持在72%左右,型材开工率回落5%至50%左右,建材开工率维持在50%左右,需求并没有出现明显增长,所以更多意义上仍是补库行为以及心态上的变化。另一方面 ,虽然本周市场成交尚可,但钢坯期货交易冷清,一些贸易商和下游用户对于后市预期仍偏谨慎,认为钢坯价格突破3200元/吨的可能性较小。预计下周国内市场钢坯价格将冲高回落。

铁矿石:

本周进口铁矿石市场继续小幅波动,普氏指数连续10天阴阳交错。截止本周四,普氏62%粉矿价格为54.65美元/吨(CIF),较上周五下跌0.25美元/吨,港口不交依旧平淡,库存总量仍保持在1.4亿吨高位。国产矿价格继续小幅补跌,河北唐山铁精粉出厂价格下跌25元至615元/吨左右,安徽地区铁精粉出厂价格下跌10元至510元/吨左右,钢厂采购积极性不高。鉴于近期钢材市场走势明显强于铁矿石,且钢厂继续保持高盈利和高产量,一些手上有资源的矿商惜售心理增强,认为矿价继续下行的空间非常有限,普遍持货观望。预计下周进口矿价格有望小幅反弹。

煤焦:

本周国内炼焦煤市场小幅调整。其中,山西柳林地区主焦煤价格降至1230-1250元/吨,较上周末下跌30-50元;河北部分煤矿也有30元左右降幅,华东区域暂时稳定。进口方面,澳大利亚峰景煤对我国出口报价降至150美元/吨(CFR),较上周下跌9美元/吨。日本钢厂宣布将原先的季度定价改为现货价格指数定价,这预示这后期价格仍有下跌空间,从而对中国市场施加压力。焦炭方面,近日河钢、日钢再度宣布降价50元,受此影响,山西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下跌50元至1400元/吨,河北和山东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分别下跌50元和30元至1690元/吨和1650元/吨。目前华东、华北地区钢厂焦炭库存多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钢材高利润以及焦企积极挺价的影响下,部分钢厂表示短期无继续压价计划。预计下周国内焦炭市场有望平稳运行,焦煤局部地区仍有小幅补跌的空间。

废钢:

本周国内废钢价格稳中小涨,在钢材市场走强的刺激下,华东和华北地区部分中小钢厂也加入补库行列,废钢采购价格小幅上调,沙钢等主导钢厂到货量稳定,库存情况较好,暂以观望为主。截止本周四,江浙地区重废(>6mm)价格保持1480-1530元/吨,边角料价格为1560-1620元/吨,苏北不少厂家上调30-50元/吨;两湖、两广地区重废主流价格保持1490-1520元/吨,由于多数电炉厂停产,总体需求量不大;河北、辽宁地区重废价格保持1720-1800元/吨,山西和天津市场上涨30元左右。目前废钢与钢材仍有近元的价差,随着北方不少钢厂提高转炉废钢用量、南方一些新建电弧炉复产在即,不少废钢供应商心态较好,持货待涨意向增强。预计下周废钢价格将以小幅波动为主。

二、国内主要钢厂调价情况

表2:本周国内主要钢厂原料采购价格调整情况

注:上表选择的均为该区域内最有代表性的钢厂价格

三、国内钢厂成本和库存变化

在焦炭、外矿继续小幅下跌的影响下,本周国内钢厂生产成本继续小幅下降。截止本周四,年产能大于1000万吨钢厂的三级螺纹钢生产成本约为2731元/吨,较上周末下降24元/吨;年产能500-1000万吨钢厂的三级螺纹钢生产成本约为2699元/吨,较上周末下降28元/吨;年产能小于500万吨钢厂的三级螺纹钢生产成本约为2634元/吨,较上周末下降38元/吨。本周国内钢材市场止跌回升,板材走势强于长材。截止周四,国内市场三级螺纹钢和5.75mm热卷平均价格分别为3730元/吨和3415元/吨,分别较上周末上涨27元/吨和108元/吨。对应20天前的原料成本,目前国内钢厂螺纹钢盈利增加至878元/吨,热卷盈利约563元/吨。若按当期成本计算,螺纹钢盈利约996元/吨,热卷盈利681元/吨。

表3:本周国内钢厂螺纹钢生产成本测算

从库存情况看(见表4),本周多数钢厂对于铁矿采购仍较为谨慎,库存稳中略降;煤焦到货相对稳定,部分钢厂为压价而放缓炼焦煤的采购;废钢虽然价格有所上涨,但贸易商多有惜售心理,钢厂库存变动不大。

表4:本周国内钢厂(厂内)原料库存变化

四、本周金融衍生品市场变化(主力合约)

本周期螺和焦炭走势相对偏强,焦煤和铁矿低位盘整,除铁矿以外,其它品种基差均有所明显收窄。本周期货市场总体表现要强于现货市场,更多还是反映出市场心态上的微妙变化,预计下周这种影响仍将持续。

表5:本周矿煤焦钢期货基差变化

五、综合观点

截止5月底,我国粗钢去产能任务已经完成年度目标的84.8%,后期除了阶段性的环保检查外,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压力预计将明显减轻,而现有产能在高利润的刺激下将继续保持高利用率,原料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从供应情况看,铁矿石、焦炭供应依然宽松,煤炭去产能力度不如钢铁,废钢暂时还需要出口缓解国内压力,因此原料主要品种的基本面仍弱于钢材。预计下周钢坯将冲高回落,铁矿石和废钢小幅波动为主,煤焦依旧偏弱

7.市场商品价格调查报告 篇七

住建部在2014年9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工程造价确定中起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工程计价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为提高工程投资效益、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奠定基础”;“健全市场决定工程造价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按照市场决定工程造价原则,全面清理现有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和计价依据,消除对市场主体计价行为的干扰”。然而,建设工程造价作为建筑产品这一特殊商品的价格,长期以来受生产、技术、计价依据的影响,始终处于计划或多半计划、少半市场的价格生成与决定状况。

建设项目是劳动生产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又是市场交易商品。产品的生产计价(成本价)基础与商品的市场计价(交易价)决定是建设项目价格确定与控制的双步骤、双要素。建设项目生产计价即生产企业成本核价,也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工程计价的主导定价方式,项目设计、施工属于技术、静态和单向抉择过程,归于科学范畴;建设项目市场计价,即供需双方的交易、竞争定价,属于商品市场博弈与交易的主观意愿评判、交换及双向抉择的动态过程,归于社会学范畴。为此,本文就市场与价格的本源及功效、市场定价及其道德背景、建设商品市场定价的观测与着力点等对于工程经济与计价领域具有特别的认知与深远意义的问题。

2 市场功效

2.1 市场与个体发展

市场赋予个体最大可能的自由度以决定其自身命运,个体可以通过市场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补充。市场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获取最大利益为目的,在竞争性的供需和偏好间进行协调和平衡,不断地重新制定、调适自己的计划和偏好以达成其目的。基于市场主体间的这些学习、纠错和趋利行为,市场呈现出需求、供给、趋同与满足的社会过程,也只有通过市场的客观运作,其产生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才被视为客观与正当。

鉴于资源的有限性、选择的唯一性,一旦资源被用于某项活动,它就不能同时被用来从事其他活动。市场传达了那些只有在交易选择过程中才能显露出来的、个体的隐秘信息,市场中的个体必须在他人的需要、价值和偏好背景下做出选择,且必须考虑付出一定的代价和做出平衡(如机会成本的考量),这些代价和平衡促成了资源的自然与合理分配。个体在市场中提供与获得商品和服务,自然地促成资源的合理分配,这一机制同尊重个体自我所有权与发展权、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的原则是相匹配与适应的。

2.2 市场与社会发展

市场经济是由无数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体的多元行为所驱使的,各种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值,由这些个体在市场中做出主观选择来决定。基于对市场价格机制传递的他人目的与偏好的认知与判断,个体评估与调适自己的目的与偏好。

市场的形成,是一种社会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认识到只有当他们的目的与偏好同他人的目的与偏好相协调、趋同时,其目的与偏好才能得以实现与满足。市场化的扩展与深入,促使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整个社会物质和文化的繁荣,进而促成全球贸易的发生与发展。全球贸易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向,又使得国家间的差异减少、国家内部的多样性增加,最终扩大了市场主体对自身目的与偏好的选择空间。

2.3 市场与道德发展

个体在市场中的成功,取决于其满足他人需求的能力,以及正直和诚信的声誉。很少有人愿意同一个缺少这种建设性声誉的个体进行交易。市场可以适用于一个自私自利的享乐主义社会,也可以适用于一个大公无私的利他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更是一种道德经济,一个具有强大道德结构的正义社会的构建,要求尽可能广泛、深入地扩大市场的力量。自由的、自我调配市场的持续蔓延和发展,可以促成一个物质繁荣、道德昌盛的社会。

诚实,是市场行为中最佳的品德,那些曾有不诚实记录、欺诈性行为的个体,是很难在市场中长期生存下去的。“看不见的手”不仅能够指引人们步向富裕,而且能够引导人们作为一个道德的公民行事,大多数情况下“通向美德的道路和通向财富的道路几乎是一致的”。市场经济并不是由充斥大量粗暴竞争的孤立个体或公司组成,而是一个由雇主与雇员之间、同事与客户之间、供应商和分包商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互利合作的关系网。市场中的生产和消费增进了道德的获取、沟通、互动与互融,促使人们获悉与回应他人的需求与偏好,将资源分配到最需要它们的地方。

3 价格功效

3.1 价格产生

市场价格的产生,受供给与需求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一动态平衡决定了商品价格的产生是一个供需双向决定的动态变化过程。最终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通过生产经营者之间、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竞争来决定。价格,反映了消费者愿意以什么样的成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以及生产者愿意以什么样的成本供应这些商品或服务,包括消费者与生产者对商品或服务所拥有的深层次的偏好和价值内容在内,市场价格比其他任何途径都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和传达这些信息。市场价格是反映人们分散的、主观的和隐秘不明知识的最普遍性语言。在市场竞争中,任何单个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都不能独立地、主观地决定市场价格,只能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动态决定。

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当对市场发出的价格信号做出回应时,个体的计划和行动就会自发地得到协调:每一刻钟都有大量的商品和服务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进行买卖,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了解,但是却能够通过对市场价格做出的回应而把其行动协调起来。市场中的协作意味着,常常是彼此并不了解而一起工作的、众多不同个体的行动,会以一种任何人都不能设想或预见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和谐氛围和行之有效的、复杂的经济制度。商品交换的一般均衡结果,可在没有统一的商品交换价格之下达成。商品的竞争均衡价格,是由经济当事人的商品交换行为内生决定,非由一个抽象的市场来决定,更非由经济当事人之外的某个权威部门(如计划部门、价格管理部门)给出。

3.2 价格确定

任何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只有通过市场中单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间相互作用的主观感知和偏好,才能得以形成和确定。生产者确定的价格可能常常反映了他们所从事的生产和市场研究,或者反映出他们对消费者需求的判断,但是消费者愿意为商品和服务所支付的价格,将传达关于他们偏好的无代价的信息,这种信息是不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收集到的。即使所有公司同时停止收集那些代价高昂的信息,价格机制仍会自动传达由消费者行为所产生的丰富的信息,从而确保市场的持续运作。

市场价格,是市场主体财产所有权在市场中经探索性交换而形成,唯此才能够准确反映出不同替代选择的成本和收益,任何一种武断地通过“精算”、推测、选定的“价格”都难以真实地反映这些讯息及价值。只有对价格机制所提供的抽象信号做出回应时,个体才能够满足自身不能直接了解到的、构成复杂的、众多迥然不同的其他个体的需求。因此,市场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追求其设定的目的的。正基于此,相对于其他任何替代性经济制度,市场能够利用每个个体所获得的个人知识,达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效率水平,进而在特定资源条件下,它都能够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程度需求。

3.3 价格功效

价格是一种“通用语言”,这种语言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所有人理解,同时也很少会被人们误解。价格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并在那些不能直接交流的人们之间传递信息。一种产品的货币价值是一个“需求”的问题,它反映了购买这种产品的公众品位和购买能力。价格提供了关于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信息,同时,也反映出分散在整个经济中的大量不同个体所拥有的主观感受和心照不宣的知识。

价格机制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它传达了关于人们需求及满足这些需求的可资利用资源的信息。基于信息的不完全来源,不平衡的价格推动着市场参与者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探索性的学习,这一过程使得个体从过去以及当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价格机制的“神奇之处”在于经济制度中分散的参与主体能够基于很少量的信息,成功地调整他们的欲望和计划,从而维持一种经济协作。这种经济协作不可能产生于一种预先想象或事先计划的、完美的平衡状态,恰恰相反,它正是源自于一个不断尝试交易、不断创新发现、不断犯错纠错、不断探索学习的动态过程。

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是一个内在的使价格趋向合理的自动调节机制,正是这种高度灵活、自动调节的价格形成机制,能够及时对商品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真实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使有限的人、财、物等经济资源不断以最优化配置流向社会生产各个领域,促进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相适应,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目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加之计划经济的惯性,价格调控、监管的实践仍偏重行政而脱节于市场,忽视市场自发性的价值,忘记市场永远比政府更聪明的基本道理,结果往往顾此失彼、事与愿违,价格机制反遭损害,人为地造成短缺、秩序紊乱、恐慌和社会不公。特别在建设产品、建筑商品的计价、定价过程中,人为的、技术的、行政的、规定的手段、工具、标准及依据,阻塞了工程造价融入更多市场供需、消费效用要素决定的可能与通道。

4 建筑商品价格确定

建筑商品体大、品杂、质繁、价异,加之生产环节多、工序工艺清、分工分部细、交易清单明、供给体验强、需求认知弱等特征,使得建筑商品价格长期以来处于生产消耗度量、工艺技术评判为重的、凭据事先制定的计价依据计量计价的供给侧决定状况。传统“唯消耗忽交易、重技术轻市场”的计价定价理路遇到“消费者层次、目的、意愿、偏好等价值取向及商品效用欲求”的需求侧理念的冲击。

4.1 建筑商品认定

从最终消费者(业主)角度看,惯常认知的建筑商品,为一形成完整功能、可全套使用的、从无到有的所谓“交钥匙”(EPC)产品。从生产全过程看,建筑商品之概念分作勘察设计、采购与施工三大块。随着市场的扩充与深入,交易意识与形式在演变,业主需求认知在提高,消费层次在增多,服务外包在扩大,发承包模式及合同界面在增加,随之演化出项目管理(PMC)、设计建造(DB)、设计招标建造(DBB)、施工管理(CM)等“商品”采购模式,衍生出勘察设计及其内部分包(勘探、勘察、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造价咨询服务、采购及其内部分包(材料、设备等)、施工及其内部分包(劳务、措施等)等等“商品”交易区隔、层次与方式,而分包商还可以再层层外包与交易。需求市场目的与偏好的扩展、分割与深入,推动着专业服务市场应运而生,促使人力资本市场合约与劳务企业合约优势互补,同时降低了企业合约和市场合约成本,造就了建筑商品概念的多样化、专业化、服务化和交易的便利化。

从最终生产者(总承包商企业)角度看,企业签订外部供应合约完成以往在内部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引入外部市场力量替代内部计划力量,重新划定市场和企业的边界,已然成为全社会市场配置资源和分配福利的演化与改进,市场通过签订契约,协调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建筑商品生产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规模性、劳动力知识和技能的同质化,使生产过程中的相似部分分离出来,设立更加专业化的外包企业,让能力相似的员工共同工作,提高了效率,更有利于(过程)产品质量和成本的控制。供给市场的效力促进了建筑商品构造的分散化、模块化、精细化和生产社会化。

4.2 建筑市场认知

建筑市场涉及面广、层多,交易额大,可变因素多,交易与生产交织在一起,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市场具有有形(实体、专业等)与无形(服务、组织等)交易界面繁多、合同关系复杂、统筹协调难、信用链条长的特性。建筑商品切割外包、逐层分包、分级购买的形成趋势,使得过往自始至终一家企业独据劳动力、材料及机械设备生产要素的企业内部生产模式,向着分化、分包、分购的生产要素市场供需购买模式演变,向着重组、啮合、再建的需求侧拉动模式蜕变。无论从企业自有、固定生产职工到临时工、劳务工、劳务公司外包的劳动力、劳务市场形成,从水泥沙石等原材料购运及现场拌和到商品混凝土采购、工业化混凝土构件市场的形成,还是从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到机械设备租赁市场的形成,加之技术、信息、行政等方面的分工分包分购市场的形成,处处呈现出企业由内部生产经营行为转化为外部生产、服务购销合约的市场行为,建筑商品分段、重构、专业化市场俨然形成。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商品化,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流动和配置,从而形成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和发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更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必要条件。

建筑商品庞大、工艺分工明晰,使得专业化劳动分工结构天然养成,加速引进了规模经济,提高了专业化,更促进了贸易交换的生成、变种与发育,进而使各专业户只专注于少数的专门性工作,集中精力生产他们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和服务,最终使个体效益和生产率得以顺畅拔升。这一点亦可从建筑商品物理(分部分项)及工艺(措施)划分上的专业分工作业中显现,而建筑工程量清单项目亦正可视作是建筑市场专业专项划分、施行商品交割交易的基本单元,其商品清单项目的交易单位、工艺特征、工作内容、交割计量规则及全费用综合单价的变换演进,更应交由建筑市场供需双方不断尝试交易、不断创新发现、不断犯错纠错、不断探索学习的动态过程来养成与固化,这一过程当然离不开意愿的交换、利益的分享、诚信的互促与道德的共建,而价格便成为其进程中最为通用的“语言”和最为功效的“信息”。

4.3 建筑商品价格确定

建筑商品供给侧的成本、价格生成,从定额工(人工)料(材料)机(施工机械)构成与消耗,到建筑产品组件、清单列项与工程量计量;从工料机预算价格测定、工料机费生成,到各项施工管理费、利润、规费、税金的测计……一路以计价依据为准绳的价格形成机制,是我国建筑经济、工程造价界所长期明了与精熟的。作为建筑商品从无到有的产品、工艺、消耗及生产要素投入核计,是建筑商品价格形成的起点与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经营所必需的。然而,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在于其自身的价值,在于其对于消费者所产生的效用。

建筑商品需求侧的意愿、偏好、价格生成,受到商品效用价值(外在)、机会成本(内在)等主观价值及商品使用价值(外在)、劳动价值(内在)等客观价值的影响与厘定,是消费者物有所值的价值评断,远非供给侧的偏重技术、依靠标准、根据计价依据确定来得那么“纯粹”。首先,建筑商品需求具有可变性和多样性,不仅有量(数量、体量),还有质(功能、舒适)的要求,不仅有时间(耐久),还有空间(布局)的要求,不仅有美观(心理),还有实用(生理)的要求……而且这些要求还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呈现繁杂、多变、多样性及个性化;其次,建筑商品需求具有社会性和层次性,人居及工作空间的需求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而且这种社会性还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同时,由于人们收入水平的不同,追求的建筑商品消费的目标也不一样,由此构成了多层次的消费群体和消费方式;再次,建筑商品需求具有地方性和差异性,地区间的经济与人文发展不同,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纷繁,随地域、城乡、气候、收入、观念、文化、习俗等的不同,导致对建筑形式、格局、体量及功能品质的需求存在地域性和差异性;最后,即便是在建筑传统生产过程中,每一层级、每一组合中对建筑产品清单项目不同质量、不同工艺、不同进度要求,均存在接受者(发包方、需求侧或消费者)不同价值感受、不同效用评断的差异化、偏好度……如此种种不同需求的影响因素与影响强度,会反映在建筑商品形成过程中采购者的不同价值观与采购方式(招标、发包、分包、合同管理模式等)上,进而影响建筑商品的最终价格。

在理解一种现代的、复杂的经济体的运行时,劳动分工与知识分工同等重要,劳动、知识分工与经济协作所必需的知识或信息,并非由专家所能理解与整制,更非由超级计算机所能处理与整合,因为这样的知识“从来没有以集中或完整的形式存在过,而是以残缺不全的碎片而存在,这些知识是为所有的单独个人所拥有的,它们通常是相互冲突的知识”,同其他商品市场所具备的知识一样,有关建筑经济运行、建筑市场运作方面的知识,唯有尊重和倚重市场的信号与力量,才能得以厘清、确认与享用。同样地,建筑商品概念非由单独一个或一群人处心设想、计划或设计而形成,它是由市场力量长期交合、磨合、促进而形成,而建筑商品价格的形成在经历生产者一方工艺、技术、消耗、定额及成本的核定后,仅仅是作为市场供给方的生产产品价格而已,最终确定绝大多数建筑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是要通过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市场竞争来决定。

5 结语

市场是以尊重人的自由选择,体现人文规律的多元性和供需开放性为基本准则;价格是以融合人的平等权益,反映广大范围内不同市场主体深层价值为根本法则。建筑商品价格管理的市场确定,是一个不断尝试交易、不断创新发现、不断犯错纠错、不断探索学习的动态过程。因此,在建筑商品价格的确定与控制实务中,在强调计量内容的规范与准确基础上,更应当鼓励和催动市场询价、摸价、试价、谈价与定价的自主性和个别性,允许需求侧价值评断、效用评估的作用与作为,允许定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的宽裕度和不唯一性。这样才能够发挥建设各方主体的能动性,催生出建筑经济中多元、开放的市场能量,使建筑商品价格确定在技术刚性骨架基础上,发育出新鲜、有机的市场价值化的柔性肌肤。

摘要:从市场供需、价格传导、资源调配路径等方面,回顾与反思由因及果、成本耗用的建设项目计价模式,提出建设商品价格确定宜在工程分析、列项、计量基础上,融入更多由果及因、效用评判的市场分析、消费定价的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市场,价格,建筑商品,市场供需

参考文献

[1]李绍荣.竞争价格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00(3):71-78.

[2]Knight,F.H.The ethics of competition[M].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7.

[3]史际春,肖竹.论价格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56-63.

[4]张红标,高年鹏.从技术导向到市场导向——新时期建设成本管理的转向[J].建筑经济,2014(4):11-14.

[5]江小涓.服务外包:合约形态变革及其理论蕴意[J].经济研究,2008(7):4-10.

[6]鲁品越.价值的目的性定义与价值世界[J].人文杂志,1995(6):7-13.

[7]张红标,刘衍伟.建设项目人工费计价理论思考[J].建筑经济,2015(7):52-56.

[8]张红标,曾华华,等.工程造价计价依据转型管理架构研究——基于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角色与关系[J].建筑经济,2013(9):5-10.

8.市场主导价格走向 篇八

今年的茶叶市场依旧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所谓“无风不起浪”,因此更让入对“指导价、行情指数、价格指数”的初衷充满了疑惑。随着市场主导型经济逐渐成熟稳固,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茶叶市场也不例外。关于“指导价”、“价格指数”、“行情指数”的评论也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行业是否能否良性发展离不开市场的规范化,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商家、企业。

市场经济市场做主

全国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陈郁榕表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茶叶市场一直推行随行就市、按值论价,出台行情指数,恐违背了市场经济。

“今年茶叶市场价格保持平稳,市场经济下的茶叶市场讲究随行就市,消费者与商家之间愿买愿卖。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茶叶市场稳步发展。”陈郁榕说:“企业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策略是企业壮大的关键因素,质、价相符才是企业的出路。”适者生存是市场经济格局下的特色,特别是传承千年文化的茶行业。

陈郁榕表示,在1980年至1990年初,政府曾出台过茶叶指导价,那是由于当时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阶段茶叶市场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行业发展的运营模式,倘若重新返回到“指导价”模式,恐怕是舍本逐末。

在采访过程中,陈郁榕介绍了近代茶叶市场经历的两种商业模式(如图所示):

社会在不断进步,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商业模式才能得到认可。我国茶品种繁多,行业很难制定出一套统一性较强的标准。况且茶叶的生产过程涉及到的产业流程较多,影响茶叶价格的因素包括气候、物价、物流等,“市场行情价”随各方面因素而适时自行调整,并成为各企业参照的重要标准。

要指数不要指导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有些企业逐年壮大,有些企业则在原地踏步,甚至被市场淘汰。经历了短短4年的发展时间,元泰茶业已经从1家门店发展到了拥有3家连锁店的骄人成绩。“在这期间,我们最注重的是产品品质。”元泰茶业市场部经理郑火娇表示,元泰茶业主营12类红茶,部分品种覆盖了茶生产的所有产业链,从农业到成品(目前市场上较成熟的茶企业产业链均覆盖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各个环节),并且出口至日本及美国等发达国家。

元泰茶业以“普及红茶”为经营理念,批发、零售、以及“红茶茶餐厅”等三种经营模式并存,虽说主营红茶业务,但就“安溪铁观音指导价”还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指导价不利于市场发展,类似于股指的参考价倒是值得试行,这是一个市场由无序到有序的演变过程。”元泰茶业总经理魏文生表示。

媒体简称的“指导价”表面上与“价格指数”的概念差异不大,而实际上,前者是一种能力下行的规范和指示行为,后者则是客观地反映并公布市场行情,使市场更具透明性、公开化。元泰茶业总经理魏文生所述的“参考价”则更倾向于中国茶都拟在年内推行的铁观音“价格指数”。价格指数的形成个体,正是走在市场最前沿频繁交易的个体企业和商户,价格指数则应当是市场的缩影,是市场折射的价格指数。

元泰茶业称不上行业大鄂,但是严谨的企业管理、优良的品质、独到的市场区隔能力还是为其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谋得一席之地。市场需要规范化,但是在标准没有得到统一的环境下,企业自律显得尤为重要。无论行业是否出台“指导价”,是否出台“价格指数”,企业自律才是行业良性竞争的保障。

无法“标准”无法“指导”

“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颇多,因此很难制定出一套标准体系。”林更生说:“出台指导价,标准要先行,要制定出一套标准,首先要有一套完成的机械化生产工具,否则指导价没有实际意义。”

林更生表示,熟悉茶行业的人都知道茶师的重要性,同样的原料,炒茶师受心情影响制作出来的成品等级也会相差甚远。机械化制作能统一成品质量,但却散失了我国茶文化中最重要的茶叶等级。为了奠定“指导价”的基础而摈弃茶文化中的精髓,相信会有不少人为此哗然。既然标准不可行,又何谈“指导价”?

成熟的茶企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当然少不了关键的炒茶师。各企业的产品定位源自炒茶师熟练的工艺技术,成品等级的鉴定结果由品茶师完成,再根据同行定价及成本等相关因素制订价格,最终上市销售。炒茶师和品茶师是一个完整的茶企业重要的构成点,机械化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它更适用于茶筛选过程中剩余的碎沫,制作成袋装型成品。机械化、工业化还需要将小生产者统一组合成大生产者,统一种植,统一生产、统一评定,最终的结果是统一遗弃了我国茶文化。

林更生表示,无论是“指导价”或是“价格指数”都将面临另一个问题,商家可以将实际销售的价差当作市场竞争的法宝,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恶性竞争,最终以次充好来牟取暴利。

9.市场商品价格调查报告 篇九

为了解新棉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准确分析判断后期棉价走势,按照滨州市物价局《关于开展棉花市场价格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山东省无棣县物价局于12月1日至3日对全县棉花生产、收购、加工、纺纱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查结果来看,今年我县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单产增加,价格回升,棉农收入微增。

一、近三年来无棣县棉花生产基本情况

2014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35万亩,平均亩产籽棉221公斤,总产7735万公斤。

2015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30万亩,平均亩产籽184.5公斤,总产5535万公斤。

全县棉花种植面积25万亩,平均亩产籽棉224公斤,总产5600万公斤。

二、今年棉花价格行情

今年无棣县新棉上市收购开称价格为3.2元/斤,之后慢慢走高,二级棉收购价格最高为3.8元/斤,目前棉质下降,价格在3.60元/斤左右震荡,较去年同期的3.0元/斤上涨20%。

三、棉花生产成本

今年棉花生产成本较去年略有下降。棉花直接种植成本为478.37元/亩(种子74.82元,浇地39.67元,喷药107.14元、施肥156.87元、地膜27.54元、机械作业费72.33元),比上年减少21.63 元,降幅为4.33%。主要表现在:

(1)农资价格有所下降。4月底5月初,我县尿素价格为1.45元/公斤,较去年的1.75元/公斤下降7.64%;复合肥2.2元/公斤,较去年2.7元/公斤下降18.52%。主要原因是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供应充足,国际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走低趋势,使得国内生产资料的价格较往年有所下降。农膜与农药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

(2)种子价格较去年略有下降。今年我县种棉每亩种子花费74.82元 ,较去年减少0.34元,主要原因是今年棉农种植积极性不高,导致棉花种子价格下降。

(3)机械作业费、采摘费用与去年基本持平。农户的机械作业费主要为机械播种,后期管理大多数农户靠人工操作。今年机械耕地30元/亩、播种30元/亩,人工拾棉成本为1.4元/公斤,较去年基本持平。值得一提的.是我县争取到了实行土地深松补贴政策,三年免费为农户深松一次,这样耕地费相应的就减少了。

四、植棉收益。按每亩产棉224公斤,棉价3.6/斤元计算,每亩的毛收入为1612.8元,去除直接成本478.37元,人工成本1000元和包地成本150元,无利可言。若棉农种自己的地,不算人工费,扣除直接成本,每亩收益在1134元左右。

五、存在的问题。全县的植棉面积呈逐年下降态势,由54.8万亩缩小到今年的25万亩,种植面积减少了54.4%。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棉花价格持续走低,棉农收益减少,极大的损伤了棉农的积极性,加上种植棉花费工费时,大部分农户纷纷调整种植面积,全县产棉量大大缩水。棉纺企业反映,收购的棉花不够用,企业吃不饱现象严重,经常停工,价格的低迷,也有些棉农存有惜售心理,小屯村的棉农们就放着一直没卖,这也导致了货源的紧张。而从纺织厂了解到,今后的棉价不会有大的变化,因为棉织行业需求后劲不足,国际市场用棉量少,对棉价并不是很看好。

六、几点建议:

一是促进棉花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因此,应加大土地流转,推进土地流转平台建设,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增加棉农收益,提高棉农种棉积极性。让棉花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以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棉农收益。

二是建立棉花预警预测机制。由于农业生产效益的滞后性,农民缺乏科学的信息参考来决定生产,容易出现“棉贱伤农”的局面,不利于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因此,应尽快建立棉花的预警预测机制,引导农民理性种植。同时,加强棉农生产信息化建设,通过各种渠道让农民及时准确地了解国际国内棉花市场的供求信息。

上一篇:梦想的光芒作文下一篇:墨子读后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