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府采购审计的“四要素”

2024-09-07

浅谈政府采购审计的“四要素”(共8篇)

1.浅谈政府采购审计的“四要素” 篇一

<摘要>我国在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有其独特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本文通过回顾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着重分析在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并提出八点对策,以更好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服务。

<关键词> 政府绩效审计 制约因素 模式

一、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发展

(一)绩效审计的定义

世界审计组织的审计准则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审计。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又称3e审计,是经济审计、效率审计和效果审计的合称。

(二)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政府绩效审计对我国完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绩效审计这个概念随着审计署的诞生被引进我国,前后发展不过二十余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意识的增强,人民不仅要求一切取之于民,必须用之于民,而且要求必须经济有效的用之于民,否则政府仍要负责,同时为了促进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公共支出成倍增加,公营部门大批涌现,促使人们要求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的经济责任,所以,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异常迅速,这二十多年以来,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已经取得了以下成就:在专项资金投资项目的审计方面逐步注入了绩效审计的内容,在外资投资领域,明确提出其审计目标是提高外资的使用效率,同时积极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二、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因素

(一)传统观念的制约

我国的审计事务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建设的,不可避免的带有传统观念的影响,绩效审计是近些年才被逐渐被人们提起的一个新兴的概念,这种认为只有物质资料生产领域才会产生经济效益,而政府等非盈利性组织则没有效益可言,因而也就没必要进行绩效审计的传统观念深深制约着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政府职能部门等行政事业机构,经济建设就无人来协调,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以高效、健康地发展。事实上,政府职能部门等行政事业机构的活动就体现了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二)审计法规不够健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对人民托付的资金进行完整、有效的经营和管理,而现有法律法规的欠缺,相关制度的滞后,使得这种受托责任关系难以得到保障,人民的财富被肆意侵吞,贪污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政府绩效审计没有落到实处,导致政府机构整体效率低下,造成政府无法合理管控。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竞争,使得政府没有动力去行使职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备,缺乏有利的监督机制和审计监督制度。同时,目前我国会计制度也不太完善,会计资料失真现象较为普遍,造成绩效审计赖以评价的基础可靠性不够。审计人员仅仅为确认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需要付出大量的额外劳动,客观上增加了绩效审计的难度。

(三)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审计评价是绩效审计的重点,但是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评价财务报表的表述内容的标准是公认的会计准则。而绩效审计评价,却缺乏统一的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所以甚至是同一项目,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中国审计学会秘书长刘英来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绩效审计是个性化非常强的工作,不同的项目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不可以套用统一的模式。但在我国就存在着绩效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

(四)审计体制方面的制约

从世界范围看,主要存在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和行政型四种审计模式。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审计组织的取向是行政型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非独立或半独立的审计模式。行政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负责。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持管理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审计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使被审计的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与审计主体同属于一个领导,具有同一隶属关系和共同利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制约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五)技术上的制约

西方发达国家已基本处于信息社会,政府运行日趋透明化。中国虽处于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但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中国的绝大多数区处于工业文明的时代,或处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时代,只有东部极少部分地区和少数城市才基本处于

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科技经济、科技结构对上层建筑所提出的具体要求,肯定不同于工业社会的科技、社会结构对上层建筑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基础条件不一样,各被审计单位运行的可评估性和工作记录的完整性、透明性、真实性就不一样,而这正是能否开展全面绩效评估的基础环境。同时中国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绩效审计既要审查所审事项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又要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审计人员不但具有财务收支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还要具有较宽的知识结构、较准的判断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既负责任又善于沟通和协调。但目前的审计人员是以财务人员为主,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业务素质还不能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

三、如何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

随着社会公共服务方式的不断变化,随着新领域的出现和新技术的采用,中国国家审计署在扩展绩效审计重点,进行跨部门绩效审计,促进业绩报告的完善,支持政府信息化建设,扩大绩效审计影响方面,进行有益的改革和探索。2002 年我国首次在深圳实行政府绩效审计,并取得一定成效。2003 年又对一些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进行绩效审计,公开绩效审计工作报告,并提出了审计意见和建议,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由此可见,我国在开展政府绩效审计试点工作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英国是世界上实施绩效审计比较出色的国家之一,对比其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模式,参照中国国情,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使绩效审计工作真正发挥应有作用,笔者认为既要在短期内有所作为,又要有长期打算,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强关于绩效审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切实转变观念。通过绩效审计的广泛实践来大力推动审计理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我国审计理论的宝库,提高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水平。同时,科学规范的审计理论又能指导我国的绩效审计实践,提高我国的审计实践水平。探索中国模式的绩效审计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几代审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面对我国急需开展绩效审计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以认真的工作状态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制度。

(二)要提高对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视程度。充分、相关、可靠的信息对于审计人员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是非常必要的,现代审计对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没有信息的支持,审计无法有效的开展,由此,信息已经成为现代审计的一项重要的资产,需要加以妥善保护,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已经是刻不容缓。

(三)引进多样科学的灵活的审计方法。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在审计方式上应扩大公共经济责任的承担范围,逐步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短期效益服从于长期效益的审计模式。在审计方法上,应融入控制结构的战略性分析、组织行为学、国民价值增值分析等多学科的知识,全方位引用先进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审计方法。

(四)引进外部机构评价审计质量的机制。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为了确保高质量的审计工作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审计风险,保障审计工作效果,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绩效审计中,应当十分注意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借助社会审计力量,可以扩大审计面,加深审计深度,提高审计水平。参考英国审计署的工作,我认为在中国审计质量控制环节可以采取如质量环节控制与聘请外部机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的就是可以加强监督防止舞弊事件的出现,增加评价的权威性与有效性。

(五)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项目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绩效评价标准是我们每一个审计人员,在进行绩效审计前,首先和必须考虑的问题。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政府作为政治权力的主体,对社会实行必要的政治管理,关系到政府治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的核心制度安排。政府掌握的政治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所以对政府绩效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有通行的可比较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这样我们审计人员所做的审计报告才能进行更好的信息分析,做出对政府绩效的合理准确的评价,更好的服务社会。

(六)转变审计观念,拓宽审计思路。随着人们对公共财政的认识,公众对政府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他们更关心的是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审查资金的来龙去脉、违规违纪金额,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其审计评价往往可以用数字来量化,或者用逻辑关系来判断,并没有从效益的层面上,来衡量资金是否应该投入,投入的效果如何,是否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而绩效审计除了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以外,主要是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政府预算管理和公共财政体系的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审计观念,拓宽审计思路,把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从任务型、程序型向目标型、效率型转变。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上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摆脱传统审计的束缚,跨出财政财务收支的框架,从完善机制、体制入手,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为宏观经济和政府预算管理服务的功能,满足成果使用者对审计的要求。

(七)完善有关于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实行绩效审计有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无完备的相关法律可以依循。2006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已经对审计监督制度,审计人员的职能划分,业务水平,包括审计机关的职能与权限以及审计程序等涉及审计事务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相应的法律方面明文的规定。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针对弹性较大的、容易使公平性受到损害的项目或领域再做一些补充规定。同时应体现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原则,反映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不断强化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

(八)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参与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道德自律。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绩效审计需要较高要求,如需掌握管理学、电子计算机、工程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而现有审计人员大都缺乏这方面知识,可以借用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以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同时审计机关应组织进行绩效审计的培训,使我国的审计人员不断地更新审计、财务会计、组织管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掌握现代计算机审计技术$树立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另外加强审计从业人员的道德自律也是刻不容缓的,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

主要参考文献:

《绩效审计—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辽东学院 王赟智

《我国绩效审计实施中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山东财政学院 会计学院 张艳

《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与战略思考》广西大学商学院 吴娜 张瑞岗

《关于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思考》东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 吴国萍

《中外审计制度比较研究》东南大学 高玲

《中西方政府绩效审计环境比较》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陈全民

《行政事业绩效审计初探》浙江省嘉兴市审计局 孟翔明

《英国绩效审计》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罗美赋

《我国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白宪生 张蕙等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山东大学 王开秀

2.浅谈政府采购审计的“四要素” 篇二

一、如何满足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国家审计准则》第八十四条规定, 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 应当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

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 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其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真实、可信。

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审计人员在评估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和审计证据质量的基础上, 决定应当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同时还需要关注一下证据提供者在审计证据上签名盖章的问题。《国家审计准则》第九十四条规定, 审计人员取得证明被审计单位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其他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材料, 应当由提供证据的有关人员、单位签名或者盖章; 不能取得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 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 但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审计事项比较复杂或者取得的审计证据数量较大的, 可以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分析, 编制审计取证单, 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

上述内容给了我们三个提示, 一是审计证据应当由提供证据的有关人员、单位签名或者盖章; 二是如果不能取得签名盖章不影响证据的证明力, 但是需要由审计人员注明不能取得签名盖章的原因; 三是审计事项比较复杂或者取得的审计证据数量较大时, 可以编制审计取证单, 由证据提供者在审计取证单上签名盖章, 但是还需要索取审计证据, 只是不需要在后附的审计证据上逐页签名盖章。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对审计证据的特殊 要求

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 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全国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审计, 摸清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基本情况, 不仅可以为中央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也可以为地方各级政府加强本地区政府性债务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情况,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确保审计的债务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真实、准确和完整, 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审计准则》关于审计证据的要求, 及时、合法、适当并充分地收集并整理审计证据。

1. 及时取得审计证据。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 涉及的单位多, 涉及的金额大, 为了防范审计风险, 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过程中, 及时、迅速完成取证的必要步骤。审计人员没有时间重复取证, 有些相关单位可能只能去一次, 就应当尽量把涉及这个单位的所有各笔款项的证据都取全, 不能今天去一趟取一笔, 明天去一趟再取下一笔。如果审计人员在采取各种措施仍无法用证据证明客观事实时, 必须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 不作出审计结论。心存侥幸, 认为即使发生行政诉讼, 也可以在诉讼过程中继续收集证据的想法是错误的。即使经过上级审计机关行政复议的案件, 上级机关在行政复议的过程中收集的证据也不能作为证明原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 法》规定, “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 不能作为人民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

2. 取证要合法, 必须保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国家审计准则》对无法获取审计证据时可以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或者不作出审计结论的新要求, 体现了严谨的法治精神。审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 完全以客观事实来执法, 在现实上是不可能的。过去发生的事实, 总有一部分不可能为现在所百分之百地真实还原求证。而且, 有限的审计资源也不允许做这种无休止地证明。理解了这一点, 对《国家审计准则》审慎作出审计结论的要求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 审计机关在运用审计证据作出审计结论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 维护法治精神。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地债审计中要严格按照法定的取证程序, 尊重取得的审计证据, 一切以证据说话, 是什么情况就认定什么情况。

3. 取证要适当和充分。《国家审计准则》对适当性和充分性有明确的规定, 解释的也很详细。要充分理解对质量方面要求的适当性和对数量方面要求的充分性。只有同时满足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的要求, 才是能够据此作出审计结论的有效审计证据。

三、举例说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审计证据

下面结合黑龙江省某市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实例, 具体介绍审计证据的取得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写。

审计事项是一个地市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一笔12亿元的涉债务项目, 市财政提供的项目名称是“**湖污染治理项目”, 金额12亿元。

我们选取这个项目是因为其金额较大, 市财政局提供的数字是全市政府性债务一共60多亿元, 市融资平台公司39亿元, 这一笔就是12亿元, 因此更具代表性。在融资平台公司, 审计组先了解这12亿元债务的情况, 得知此笔债务发生在2009年, 是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向公众融资取得的, 据此, 审计组要求对方把相关资料提供出来。最开始的资料是申请融资的请示材料, 还有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查阅可行性研究报告, 初步发现12亿资金使用中存在问题。其中7. 6亿用于** 湖污染治理, 2. 08亿用于偿还公司在市商业银行的贷款, 2. 32亿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债券发行是通过国内某大型证券公司在上交所公开发行的, 因此审计组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与证券公司签订的债券发行协议, 而债券的发行必须经过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的批准, 又要求被审计单位找出“国家发改委批复”。至此, 事实初步明了, 12亿元并非全部为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组又剖析2. 08亿元还银行贷款的情况, 经过查询最初银行贷款的协议, 资金用途为公司经营性“土地储备”。

审计组依据上述审计过程认定审计证据, 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根据充分性和适当性原则, “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中国证券报公司债券发行公告”、“与证券公司签订的承销协议”、 “债券入账凭证及相关票据”和“2. 08亿元商行贷款合同”等就被认定为审计证据, “相关请示”、“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就不作为审计证据了。

审计组编写的审计底稿如下:

底稿一———某市融资平台公司2009年发行12亿元公司债券

* 月* 日, 在“融资平台”查阅了 ** 资料 ( 具体列举资料名称) , 取得了***证据 ( 列证据名称) 。

审计认定:

1. “融资平台”发行12亿元公司债券中的7. 6亿元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为公益性项目———** *湖污染治理项目举借, 由非财政资金偿还, 且地方政府未提供担保的债务”, 即第三类债务 ( 注: 一类债务是用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 二类债务是用非财政资金偿还但政府提供担保的债务; 三类债务是为公益事业举借, 由非财政资金偿还, 政府也未提供担保, 但在特殊情况下政府需要救助的债务) 。

2.“融资平台”发行12亿元公司债券中的2. 08亿元, 为融资平台为了经营性的“土地储备”而举借的债务, 由公司经营收入偿还, 不属于此次地债审计确定的债务范围。

3.“融资平台”发行12亿元公司债券中的2. 32亿元, 为融资平台用于补充公司经营资本金而举借的债务, 由公司经营收入偿还, 不属于此次地债审计确定的债务范围。

本着“一事一稿”的原则, 底稿一完成。其结果将市财政上报的12亿元地债审减为7. 6亿元, 审减额4. 4亿元, 审减率36%。

底稿二———融资平台7. 6亿元**湖污染治理项目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

* 月 * 日, 通过查阅融资平台2009年至2013年银行账、往来账, 发现7. 6亿元资金在2009年拨出2笔, 一笔383万元拨给“市建设局”, 用途为“**公司拆迁补偿款”, 另一笔1641万元, 拨给“市城防局”, 用于“**湖城防建设”。经过延伸审计调查市建设局和城防局相关账目及票据发现, 市建设局实际支付“**公司拆迁补偿款”381万元, 也就是说融资平台的拨款比实际支付多了2万元; 市城防局实际支付“**湖污染治理项目指挥部”1516万元, 同样, 融资平台的拨款比实际支付多了125万元。审计取得了***账目及票据等证据。

审计证据是非常重要的审计范畴之一, 在审计发现问题定性和处理处罚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是一项特殊的审计项目, 时间紧、范围广、社会影响大, 对审计证据的质量和数量有特殊的要求, 更加需要审计人员及时并合法地取得审计证据。只有充分理解适当性和充分性的内涵, 才能去伪存真、保质保量地认定审计证据, 为审计定性和进一步处理处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审计证据是非常重要的审计范畴之一, 在审计发现问题定性和处理处罚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对审计证据有特殊的要求。通过实际审计案例解读如何及时合法地取证, 并满足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要求。

3.浅谈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 篇三

【关键词】政府投资;跟踪审计;对策

一、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概念及特点

1.跟踪审计的概念

由于对跟踪审计有不同的认识,所以跟踪审计也有不同的表述。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跟随审计事项实施过程而持续进行监督的一种审计方式。

2.跟踪审计的特点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贯穿项目全过程。传统的审计方式就是事后审计,而跟踪审计则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审计机关从事前就开始跟踪审计,全过程实施审计监督。二是跟踪审计可以发挥重要的预防作用。实施跟踪审计,可以在跟踪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防止同样的问题再度发生。实施跟踪审计可以发挥审计的防御功能,全面发挥跟踪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三是真实合法和绩效审计的结合。对于项目的投资决策、资金使用、项目管理以及项目的投资效果等相关环节,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措施,进一步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相关问题和重点

1.决策阶段的跟踪审计

对于决策阶段的跟踪审计的重点是评价相关政府投资项目的是否可行。结合我国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趋势,参照同类已完工项目的相关建设和生产资料,评价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项目规模的合理性。由于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文书很可能会影响到建设单位的实际利益,因此,其审计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把握跟踪审计的介入程度,成为这一阶段跟踪审计的难题。

2.设计阶段的跟踪审计

在政府投资项目中,设计阶段的费用大概只占全过程费用的1%左右,但是其对于工程的影响却达到80%以上,可见对于工程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这一阶段的审计主要是对设计招标、对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中对设计变更的跟踪审计。对设计招标的跟踪审计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招标、是否有健全的评标机构以及是否有合理的评标方法。

3.施工阶段的跟踪审计

(1)招投标阶段。此阶段审计的主要任务是查看招投标的文件,判断其招投标范围是否合理、评标方法是否科学以及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无误。从评标人处入手,查处其是否有暗箱操作行为;从施工人员处入手,查处转包和分包行为等。

(2)施工合同阶段。在施工合同阶段过程中,主要审查工程的款项支付的时间和比例是否与施工进度匹配;合同工期及奖惩措施是否准确合法;是否有符合标准的工程质量和验收标准;逐条审查施工合同的条款,把握中标价格是否与合同价格一致。

(3)施工阶段。首先是审查施工款项的拨付与合同规定的是否一致。审查支付款项的工程量是否与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一致,相关材料设备款项和预付款是否及时扣回等。其次应充分发挥跟踪审计的预防作用。即及时做好单项工程的验收工作,做好相关的记录为工程结算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再次是对工程变更审计的注意事项。要确保施工现场签证手续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对变更产生的工程量的真实性进行现场查验,避免施工单位获取超额利润的现象发生。

4.竣工决算阶段的跟踪审计

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告能够全面反映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财务情况,反应全面总结竣工项目的建设成果。对于竣工决算阶段的相关审计,主要审计任务也是审计其竣工决算报告,主要目标是核实项目各类资产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评价政府投资项目的有效性。

三、跟踪审计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对策

1.完善跟踪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跟踪审计的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要保证跟踪审计合法合规的实行,就必须有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跟踪审计。建设健全防范审计风险制度体系,制定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相关准则,明确跟踪审计的定位、跟踪审计的审计内容以及跟踪审计的方式方法等。

2.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及时通过组织专业培训班、研讨班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来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要加强廉政纪律的教育,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互相监督,完成相关取证程序。

3.提高跟踪审计的技术手段

加快跟踪审计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手段以及现代化管理的方法,准确及时的收集审计证据、系统保存和分析审计证据等,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共享以及资源的充分利用。

4.正确处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

被审计单位应及时完善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加强项目个参与方的有效沟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其沟通时要讲究正确的方式和方法,使得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结束语

我国的投资项目越来越多,为了保障这些项目的可行性以及投资的有效性,使得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实施与全面运用成为关键。完善我国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保证跟踪审计的实施,把握项目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使得政府财政资金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进一步提升政府投资项目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秋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若于问题探讨[J].太原:会计之友.2010(11):4—5.

[2]赵庆华,等.建设项目审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牡,2010:282.

[3]张勇,肖铁军.关于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作者简介:

4.浅谈政府采购审计的“四要素” 篇四

摘要:政府的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为对项目前期的准备、项目的设计、项目招投标、项目的建设到项目的竣工验收等投资管理活动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跟踪审计。本文从现目前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根据审计的作用总结出了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对策。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预算审计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 tracking audit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roject, project design, project bidd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project investment management activities such as continuous,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tracking audit.This paper, from the government at present of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invest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according to the role of the audit summarize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 tracking the audit of necess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 tracking audit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Track audit;Budget audit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政府的投资项目建设包含项目前期的准备、项目的设计、项目招投标、项目的建设到项目的竣工验收等一系列过程,跟踪审计工作应该贯穿到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根据对目前跟踪审计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对策。

一、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主要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出现了无法可依的局面;跟踪审计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结构较单一,难以适应跟踪审计的工作并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大多数政府项目跟踪审计都只注重前期的投资预算审计而忽略了后期的继续跟进,特别是对后续审计的监督,没做到全过程跟踪审计。

(一)缺乏科学、完善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法律法规

查阅现有的法律法规发现,国家建设项目相关法律中有这样一条: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对于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或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国家建设项目,可对其前期准备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竣工投产以及后续状况进行跟踪性全程审计。虽然这一则法律提到了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但是没有了后文,没有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具体操作准则。纵观整个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发现跟政府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其他工程管理法律法规中也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政府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但是在整个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运营过程中的政府跟踪审计是师范必要的。

(二)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调查发现,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人员中有87%的人不具备审计的专业知识。67.9%的政府项目跟踪审计负责部门的审计人员构成结构不合理。这些状况使得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人员呈现出:审计人员构成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缺乏。大部分的跟踪审计工作人员都对审计专业知识不是很了解,大多数都是工程专业、管理学专业、法律专业、计算机专业、财会专业学科的人才,而具有多专业结构的人才极少。因此,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难度较大。

从人才的选拔与配备来看,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人员结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人才短缺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对投资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工程设计、投资额度、投资预期回报、项目工程施工建设、项目后期运营等各个环节的跟踪管理,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难以达到跟踪审计的要求,显现出审计人员的配备与审计工作的难度相矛盾的特性。

(三)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后续工作欠缺

在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使得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得不到重视,成为通常被忽略的对象。呈现出的最为显著的问题是: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后续工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最为显著的表现是项目出现问题的时候存在重查处、轻纠正的不良循环,这不仅严重影响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进行也使得政府的审计监督作用受到了削弱。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根据上述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工作十分必要。因为在项目建设前期、执行中期、竣工审计期、项目运营期等环节都涉及到审计,审计报告对政府项目投资的决策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能够在项目的运营过程中给予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科学性的建议。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加强跟踪审计有利于强化监督功效,完善监督制度

加强政府对投资项目进行全程的跟踪审计有利于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强化政府对项目的监督效用,防止由于工作不透明出现的贪污、腐败、浪费使得整个投资项目出现各式各样的工程问题,严重损害政府投资项目的利益损害国家财产。加强跟踪审计能够避免整个投资过程中出现贿赂现象,并且能够及时纠正项目中出现的弊病。同理,加强跟踪审计在强化监督功效的同时也有利于完善跟踪审计监督制度,为跟踪审计的具体操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依据。另外,审计作为政府中重要的法律监督部门,应当从只对工程结果进行审计、验收中突破出来对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监督,对其中的问题、性质进行鉴定、处理,使得项目工程中的“难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强化政府监督部门的监督功效。

同时,加强跟踪审计还有利于覆盖项目的全过程,有利于政府项目投资的决策人做到科学、合理的决策,从根本上遏制在工程投标、建设过程中舞弊、违规行为,并且对项目建设的成效做到全方位的掌握。

(二)有利于“依法执政”,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市场的市场秩序急需整顿。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中,跟踪审计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它关系着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是相关部门依法办事的体现。在这样的跟踪审计过程中既能够体现《审计法》的规定,也能够体现依照《合同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办事的重要性。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之间都缺乏应有的联系,使得整个项目的主要阶段都被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系统,体现法律法规的可依据性。同时,通过加强跟踪审计的监督方式不仅能够督促依法办事还能够规范建筑市场的秩序,体现法律法规所带来的规范性。

(三)有利于推动项目建设的有序进行,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最突出的作用表现在能够及时发现工程项目建设、运营中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实施相应的解决策略,促使项目良性发展,及时帮助建设单位进行技术改革、管理改革,实现项目的有效投资,挽回经济损失。例如:在跟踪审计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工程设计、工程工程施工、工程竣工、合同管理、工程验收中存在问题并做到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及时指出施工现场管理、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以审计报告的书面形式反映给决策者,达到促使领导科学决策的作用。以此促进政府项目投资领导阶层内部结构的优化和管理,强化决策者的责任意识,推进项目建设的有序进行,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项目的管理与控制。

(四)加强政府跟踪审计有利于克服预算审计和竣工决算问题的隐蔽性

工程项目的预算审计和竣工决算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这样三个方面:

其一,对审计的质量难以保证。现目前,政府性的投资项目都是大中型工程,存在着工程建设范围广、周期长、设计复杂、施工难度大、监理难度大等特点。如果不实施跟踪审计的措施,等到工程竣工结算的时候,很多的问题都已成定局,无法对造成问题的原因正确定位,难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及时解决项目问题以至于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其二,竣工审计程序复杂,追查难度大。由于政府投资项目都是针对实用性性进行,在进行竣工决算的审计过程中,承接建设的单位往往会将相应的工程款项全额支付给施工单位。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施工单位自然不愿意配合,特别是在要减少支付金额的时候。这就给审计增加了难度并且使得追索工作难以进行。

其三,审计的风险十分大。项目审计关系着政府部门的项目投资,但是审计本身存在着极大的投资风向。特别是在大中型工程的审计中,整个项目建设的复杂让审计难度变大并且要完全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是十分困难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政府项目投资的跟踪审计十分必要。但是,根据现目前的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对跟踪审计工作进行优化和强化。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跟踪审计法律法规是前提,借助专业的审计人才,构建专业的审计人员架构是关键,积极开展跟踪审计工作是保证。我们只有在借鉴国外先进跟踪审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的利益。

参考文献:

5.采购环节的基本要素 篇五

(一)制造性企业采购环节的基本要素

在制造性企业的运营中,采购环节的基本要素如下:

1.采购计划

◆采购计划在采购环节中的位置

从理论上分析,采购是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物资需求的基础上,寻找和选择合理的供应商,并就价格和服务等相关条款进行谈判和实施,以确保需求满足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就是形成采购计划的环节。

◆需求存在不确定性

企业最初形成的采购计划必然是笼统和模糊的,其根源就在于企业对生产物资的需求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性是始终会存在的。

2.采购流程

企业采购的实际完整流程下图所示:

企业采购的基本流程示意图

3.采购模式

企业的采购模式即实施企业采购的组织管理形式。根据供应链的表现形态的差异,采购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 随行就市的交易行为

这种方式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大的具体情况来挑选所采购的具体材料及其供应商,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所提供材料的性价比。以这种采购方式为特征的供应链是非常有效的,它非常机动灵活,并且不需要企业投入额外的精力对供应商进行管理。

◆ 基于时间成本的应对选择

以上随行就市的交易行为在企业规模不大以及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随着市场变化的加剧,企业对时间成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时间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是紧迫的。在如此的情形下,企业会在以下三种方式中进行选择来确定其采购模式:

① 追加劳动投资;

② 库存,这意味着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开始;

③ 供应商送货。

(二)决定采购价格的不同层次水平

在企业采购中交易的一般都是大宗物资,这时价格就显得分外重要,在确定价格的过程中企业与供应商往往寸土必争。在实际的采购过程中,企业确定价格的方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水平:

1.三流采购——杀价

杀价是采购的天性。习惯上大家总是觉得在采购中不杀价是会吃亏的,但实际上再成功的杀价也不可能带来最合理的价格。因为出售方永远比购买者更精明,即便一次成功,下一次的购买价格一定会更具欺骗性,令人防不胜防。

2.二流采购——议价

议价是指在采购中双方经过合理地谈判,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即供应商可以得到合理利润,采购方也可获得价格优势。在谈判过程中,双方经过较多接触,增进彼此的了解,通过协商得到一个合理的价格,这比杀价已然进步很多。

3.一流采购——计价计价就是计算成本,即通过对所要采购物资的生产工艺、市场行情走势以及供应商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计算出采购物资的实际成本,进而确定合理价格。也许大家有疑问,身为企业采购人员,是否有办法对所有的商品都了解,并计算出各种原物料的实际成本呢?其实计算成本并不困难,通过与供应商的交涉,由他们提供详细成本,并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计算,就可以计算出成本。

(三)采购中计算成本的基本方法

企业采购中计算成本的原理较为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存在一定困难。企业在采购过程中计算成本时必须要注意以下五个环节,这些对于较为准确地计算出成本至关重要。

1.挑选供应商

作为企业采购人员不可能事事皆通。这就是说,计算成本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必须要由供应商提供。那么作为交易一方的供应商是否愿意提供详细成本、抑或是否愿意提供准确的成本呢?这就需要企业在采购时要学会挑选供应商,在不断地交易中辨别并寻找那些讲诚信、有信誉的供应厂商。很多实例表明:错误选择的供应厂商价格一定高,质量一定差,交期一定长,往往还会出现其他意想不到的状况。

为了能够找准供应商,企业采购人员平常在工作中,应该多方收集供应厂商资料,并根据供应商的专长、属性、规模、产能等相关信息建立档案,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从档案中快速找到适当的供应厂商,并根据他的报价来计算成本。

2.明细估价、货比三家

企业在计算成本价格时要用明细估价。明细估价是指按照成本表上列出的明细进行估价。首先计算结果应该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成本来求得。明细估价要做到:首先,要供应商提供生产企业订货物资的直接材料清单,并明确每一种直接材料的单价;其次,要供应商提供生产成品的直接人工成本。然后,企业根据供应商提供的这些资料,制定生产成本表。在估价时必须要保证这种计算方式。制造性企业的采购行为是经常性的,而且大多数是大宗采购,因而对于供应商来说,向这样的长期战略伙伴提供各种原始成本资料,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在计价的时候要做到货比三家。从建立的供应商档案中,企业要选出若干家进行对比,从中选出报价最低的,因为只有经过比较才能得出最合理最准确的价格。

3.汇总最低单项,加计合理利润

计价时,将多家供应商的报价单汇总到一起,从中选出每项单项的最低价,然后将这些最低单价组合起来,在此结果上再降低30%,此时得到的价格就是所需物资较为真实的成本价格。

得出合理成本价后,还要以此为基础给供应商加计合理成本。因为作为供应商要想生存就必须获得利润,而且只有供应厂商得到合理的利润,双方才可能实现继续合作,所以企业一定要保持供应商有合理的利润。企业要以合理成本价为基准,根据该行业的合理利润率给供应商加计利润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期稳定的合作,并能够有效避免供应商出现偷工减料等行为。

一般来讲,按此流程所得到的价格会比一般价格至少低30%,达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成功了,再出色的采购人员也不可能在同供应商的杀价过程中将价格降低30%,由此可见,计价的采购方式对企业来讲确实非常有益。

4.协助供应商改善降低成本

企业给供应商加计的合理利润所指的是毛利,即这个利润中并没有去除供应商的成本。也就是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越小他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大,这样就为供应商提供了管理动力。

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供应商自然愿意投入精力改善工艺、改造企业生产流程、改进管理方式以期降低管理成本等等。所以企业在采购中计价的同时,也在协助供应商降低成本。其最终结果是:在企业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也帮助供应商提升了自身竞争力,形成了双赢的局面,达到了互利共生的效果。

【案例】

某公司需要采购一条100多米的悬吊式输送带,最初供应商是以悬吊式输送带的重量为依据进行报价的,市场行规为1米1万元,最初厂商报价100多万元。公司认为价格过高,于是派出工程师按照计价的基本方法重新计算成本,经计算得出成本为1米4000元,于是公司请求供应商依此标准重新报价,供应商最初不同意,公司表达了长期合作的意愿,并表示愿意按照行业惯例,每米为供应商加30%合理利润。经过协商供应商欣然接受了这个价格,公司根本没有进行杀价,就不费吹灰之力地将价格降低了一半。由此可见,供应商的报价一般都很高,采购者按照计价的方式一般都可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

【自检】

请思考并回答供应商评价的重要性?应从哪几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理采购的组织保证——SQA

1.SQA的概念

SQA(SupplyQuality Association)即供应商品质保证委员会。目前很多规模较大且正派经营的企业都会设立供应商品质保证委员会,企业通过供应商品质保证委员会去辅导相关的供应厂商,使供应商以最合理的价格生产最好的产品,与此同时,使企业本身得以在供应商有合理利润的前提下,采购到最有竞争力的原物料。

2.SQA的基本职能

供应商品质保证委员会是通过一种协助、辅导的方式来帮助供应厂商降低成本,然后反馈给企业本身,其主要职能是:

◆ 掌控供应厂商产能负荷

① 建立产能负荷表并有效管控

供应商品质保证委员会要明确供应厂商的最大产能,并予以监控,防止供应厂商超负荷生产,保证产品品质。

② 选好备份供应厂商

供应商品质保证委员会要为现行交易选择备份厂商,以预防突发情况,并防止受制于人。

③ 做好订单分配及调度

供应商品质保证委员会要将订单按各供应厂商的生产负荷,进行合理分配,并实施监控,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配。

④ 要求供应厂商同步成长

随着企业的发展、需求的增加,供应商品质保证委员会要与供应厂商沟通联系,要求供应厂商及时扩大生产规模,与企业同步成长。

◆ 执行供应厂商评价

对于供应厂商要定期从生产负荷、产品质量、价格系数等方面进行评价,并与备份供应商进行对比,如果供应厂商已不适合继续合作,应及时予以更换,以保证企业获得最大收益。

◆ 设定降低成本目标,协助厂商执行并反馈部分成果

综上所述,制造性企业建立SQA并不是要去压榨供应厂商,而是希望经由协助辅导供应厂商让他们降低成本,然后反馈给企业自身,使企业在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也帮助供应商大幅提升竞争力,从而增进双方更加紧密地结合,共同开拓更广大的市场。【案例】

某公司定期采购一种零组件,分别由国内外两家供应商供应。这种零组件技术含量很高,产品价格刚性很大。国内供应商的价格比国外进口低很多,因而供应商认为供应价格已经为最低,再无降价可能。一次因为受到气候影响,导致航班延误,国外进口的零件无法运抵,因而公司与供应商谈判,希望他能够取代国外的零件供应商。尽管完全采用国内供应已经降低很多成本,但是公司供应商品质保证委员会仍然希望供应商能够在公司SQA的协助下做一次彻底地改善。SQA的本意只是希望供应商提升产能,派出SQA工作小组进驻到工厂,协助供应商做各种改善。改善后产能提升到原来的3倍,最后核算成本,成本竟然也降了40%,供应商非常高兴地降价30%,因为SQA帮助供应商做了这个改善,极大地提升了他的竞争力,从此供应商进军世界,而且最终取代了原来日本的一家供应商。现在,这家供应商已经是全世界知名的零件供应商,他非常感激公司SQA对他的改善,因为如果不进行这次改善,第一他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去同日本厂家竞争;第二他也不可能面向全世界,进而被国际认证。

在企业采购过程中,一些过于铺张浪费的现象加之一些采购人员的个人行为,使很多人对于采购产生了错误理解,主要表现为:

◆ 采购是肥缺

由于采购人员有权确定交易价格,供应商为了以更高的价格拿到订单,往往向采购人员馈赠礼品,从而增进沟通,达到个人目的。因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认为采购职位是个肥缺。

◆ 采购必须要应酬

在采购过程中一些必要的交际是不可或缺的,但现实中这些交际往往被无限制地放大,以致给人们带来了要采购先应酬的印象。

◆ 采购就要拿回扣

在采购过程中收取回扣现象较为普遍,实际这是一种不合理现象,但由于采购双方已约定俗成,使收取回扣成了相当多人脑海中对采购的第一印象。

这些思维定式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认为采购是一个肥缺、应该拿回扣是制度使然,大多数公司对于采购并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度上的不完善,使得采购人员中饱私囊成为可能,而且收取回扣似乎已约定俗成,从公司高层到采购人员非常普遍。造成采购过程中大量不必要的应酬原因是由于一种不良习惯,总之是公司买单,作为当事人乐得逍遥。这些错误的理解和做法大大增加了采购成本,给公司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

2.矫正措施

针对这些由来已久的陋习,必须要从根源处着手。也许采购人员并不想拿,可供应厂商为了争取生意一定会去送,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建立严格的制度。

◆ 完善制度严惩违反

企业要针对这些采购中的不合理现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过度浪费、收取回扣为禁止行为,并严格执行,对于违反制度的人员一旦查实,给予严厉惩处。

◆ 计价不留额外空间

在采购过程中经由计算成本,在保留合理利润空间的前提下,把那些不当利润全部压缩,从源头上断绝回扣的资金来源。

◆ 培养交情取代交际

同供应商的交际成本要有限制,取消那些没有必要的交际形式,用私人交情来替代交际应酬,会更经济更可靠。

◆ 公正考核舍弃旁门对于采购人员的考核要公开公正,严格执行考评规定,以采购成交价格为首要依据,彻底堵死旁门左道。

【案例】

捷安特早期在采购过程中也存在这些问题,为了破除陋习、降低成本,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制度:

① 取消公司所有不必要的交际应酬,并规定任何吃饭都由公司付账,供应商不得付账;

② 从高层到普通人员所有回扣一律取消。

实行了这两项规定后,捷安特要求所有供应商所有供应价格先一律降10%,由于应酬费用和回扣的费用实际上也达到了总售价的10%,免去这两项,供应商节省了大量资金,因而非常高兴地接受了。

取消回扣后公司取得的利润将以分红的形式奖励员工,既增加了员工的收入,又保证了公平公正,避免了暗箱操作的可能。

规则制定后捷安特一直严格执行,捷安特靠着这一套制度,每年业绩翻一倍,到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开创了世界驰名的商标。

【自检】

请您思考并回答是什么原因导致“回扣”的出现?回扣主要存在于何种情况下?收取回扣的人

样的特

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前的采购范围一般较小,往往采购地点就在企业周边,很少会跨出国界,而今天现代制造性企业早已经是全球调货。因为资讯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年代不知不觉地到来。在地球村的观念下,运筹管理不再只是讨论国内的供应商关系,而是全球供应链体系的管理(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其重点强调如何在全方位、全球性的环境下,以刚好及时的模式思考:所有供应链体系之间从接单、买物料、生产到交货一气呵成。

企业导入全球运筹管理的目标,在于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下单、运输与销售等涉及跨国经贸的活动,都能在企业营运总部迅速与方便地运作。

2.全球运筹的理由

全球运筹的采购,是对全球资源的调度。大到沃尔玛,小到一个乡村企业都可以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自己所需的原材料。之所以在采购中形成了全球运筹的趋势,是因为:

◆ 市场地域扩大,产业纵深拉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已经不能再以传统有限区域的观念看待市场,而是以全球为基础,因为此时企业的竞争对手已不只是来自区域内的同行,透过电子商务的连接,顾客随时都可能离你而去,因此企业必须通过策略结盟拉长战线,致使产业纵深拉长,而这一切恰恰是以全球运筹为基点的。

◆ 企业资源合理分配

全球范围内的战略考量,使资源的配置有了更广泛的空间,企业有更多的选择去挑选自己的合作伙伴,使企业资源达到更合理的配置。

3.如何做全球运筹

全球运筹管理的运筹范围为全世界,企业应将组织的财务、制造、配送、行销、管理等各方面的活动,进行全球化的整合,结合资金流、资讯流、商流与物流等环节,消极面上达到降低营运成本,积极面上能促进提升企业价值力。具体为:◆ “集散式”物流的延伸

物流管理是在供应链范围内把货品从供应商运到消费者的增值过程,在全球运筹的视角下,物资的流通范围必然跨越国界,作为制造性企业要放开眼光,跳出地域性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使物资的集散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信息的联结

6.浅谈政府采购审计的“四要素” 篇六

采购专家提出应用“5R”原则指导企业采购活动,也就是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价格从适当的供应商处买回所需数量物品的活动。

一是适价(Right Price)

价格永远是采购活动中的敏感焦点,企业在采购中最关心的要点之一就是采购能节省多少,因此采购人员不得不把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跟供应商的“砍价”上。物品的价格与该物品的种类、是否为长期购买、是否为大量购买及市场供求关系有关,同时与采购人员对该物品的市场状况熟悉状况也有关系,如果采购人员未能把握市场脉搏,供应商在报价时就有可能“蒙骗”采购人员。一个合适的价格往往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的努力才能获得。

A、多渠道获得报价:这不仅要求有渠道供应商报价,还应该要求一些新供应商报价。企业与某些现有供应商的合作可能已达数年之久,但它们的报价未必优惠。获得多渠道的报价后,企业就会对该物品的市场价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进行比较。

B、比价:俗话说“货比三家”,因为专业采购所买的东西可能是一台价值百万或千万元的设备或年采购金额达千万元的零部件,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必须谨慎行事。由于供应商的报价单中所包含的条件往往不同,故采购人员必须将不同供应商报价中的条件转化一致后才能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实可信的比较结果。

C、议价:经过比价环节后,筛选出价格最适当的二至三个报价环节。随着进一步的深入沟通,不仅可以将详细的采购要求传达给供应商,而且可进一步“杀价”,供应商的第一次报价往往含有“水份”。但是,如果采购物品为卖方市场,即使是面对面地与供应商议价,最后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可能要比预期的要低

D、定价:经过上述三个环节后,买卖双方均可接受的价格便作为日后的正式采购价,一般需保持两至三个供应商的报价。这两、三个供应商的价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二是适质(Right Quality)

一个不重视品质的企业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根本无法立足,一个优秀的采购人员不仅要做一个精明的商人,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管理人员的角色,在日常的采购工作中要安排部分时间去推动供应商改善、稳定物品品质。采购物品品质达不到使用要求的严重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A、来料品质不良,往往导致企业内部相关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处理,往往在重检、挑选上花费额外的时间与精力,造成检验费用增加;

B、来料品质不良,导致生产线返工增多,降低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效率; C、因来料品质不良而导致生产计划推迟进行,有可能引起不能按承诺的时间向客户交货,会降低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

D、若因来料品质不良引起客户退货,有可能令企业蒙受余种损失,严重的还会丢失客户。

三是适时(Right Time)

企业已安排好生产计划,若原材料未能如期达到,往往会引起企业内部混乱,即产生停工.待料,当产品不能按计划出货时,会引起客户强烈不满。若原材料提前太多时间买回来放在仓库里等着生产,又会造成库存过多,大量积压采购资金,这是企业很忌讳的事情,故采购人员要扮演协调者与监督者的角色,去促使供应商按预定时间交货。对某些企业来讲,交货时机很重要。

四是适量(Right Quantity)

批量采购虽有可能获得数量折扣,但会积压采购资金,太少又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故合理采购、确定采购数量相当关键,一般按经济订购量采购,采购人员不仅要监督供应商准时交货,还要强调按订单数量交货.五是适地(Right Place)

天时不如地利,企业往往容易在与距离较近的供应商的合作中取得主动权,企业在选择试点供应商时最好选择近距离供应商来实施。近距离供货不仅使得买卖双方沟通更为方便,处理事务更快捷,亦可降低采购物流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在建厂之初就考虑到选择供应商的“群聚效应”,即在周边地区能否找到企业所需的大部分供应商,对企业长期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采购人员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实际的采购工作中很难将上述“5R”中的一个方面时,就要牺牲其他方面。例如,若过分强调品质,供应商就不能以市场最低价供货,因为供应商在品质控制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它必然会把这方面的部分成本转嫁到它的客户身上。因此,采购人员必须综观全局,准确地把握企业对所购物品各方面的要求,以便在与供应商谈判时提出合理要求,从而争取有更多机会获得供应商合理报价。

7.浅谈政府采购审计的“四要素” 篇七

“三公经费”即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三公经费”因缺乏透明度,常常引发公众质疑。在这些质疑声中,矛头直指“三公经费”背后的腐败问题。 “三公经费”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的事业和前途命运,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

2012 年12 月4 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三公经费”应当落实勤俭节约、反四风、八项规定上。

二、我国“三公经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2011 年起第一次公开“三公经费”,虽然连续公开“三公经费”,但是,在“三公经费”的公布过程中依然出现概念、指标、内容上的不一致、不可比。 2015 年是新预算法颁布的第一年,按“项”来解决预算的可理解性、透明性、规范性、公开性的问题。

近期,中央本级“三公经费”2015 年预算公布。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 “三公经费” 预算数共计63.16 亿元, 比2014 年预算数减少8.35 亿元, 下降了11.7%,比2014 年执行数减少2.5 亿元,下降3.8%。 这也是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经费”连续5 年下降。

从2015 年“三公经费”预算分类看,因公出国出境费19.38 亿元, 同比去年预算数减少0.38 亿元; 公务接待费9.19 亿元,同比2014 年预算数减少1.29 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34.59 亿元, 比2014 年减少6.68 亿元, 减幅16.2%。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成为 “三公经费”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出台新的公务支出管理办法,确保了支出数字的下降。

中央各部门2015 年预算,首次将基本支出按照经济分类公布,而以往只按照功能分类分布,功能分类只能告诉公众办什么事儿, 而经济性分类告诉公众办事儿时把钱花到什么地方了, 这样公众都可以清楚看到钱究竟用到什么费用类别上去了。 2015 年也首次加入预算绩效说明。 而随着“三公经费”公布制度的完善,在不久的将来,“三公经费”所公布的科目可能会细化到“类”“款”“项”“目”。

目前来看,“三公经费”的公布还不够完善、不够透明,缺乏必要的解释,数据也没有可比性。这种现状也给部分政府官员假公济私、贪污腐化提供了最佳土壤,因此备受民众诟病。

三、政府绩效审计是治理“三公”经费问题的有力工具

“绩效”是指活动或合作伙伴的运行对于特定的准则的符合程度。 也可以指结果对于确定的目标或计划的相关程度。 绩效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构依据一定的程序和绩效指标,在对被审计对象进行财务审计的同时,对其支出的业绩和效果进行的延伸监督。 绩效审计不仅可以促进相关公共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合法合规使用“三公经费”,而且还能够促进“三公经费”的使用效益、效果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审计的经济控制和“免疫系统”功能。

(一)政府绩效审计有利于实现对“三公经费”使用效率的评价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政府成本比较高但政府运行效率比较低的国家, 而公众需要一个成本最小化或最大限度控制运行成本的政府。 要提高政府效率,必须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资金保证, 政府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反映政府效率高低。 从实际情况看, 政府职能较多,事务十分繁多,直接评价“三公经费”的使用效率往往存在较大的难度, 但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主要是对行政部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通过资金绩效进行评价,间接反映“三公经费”效率是可行的,从预算的角度,绩效是一个较为复杂与系统的问题,绩效的核心讲究“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 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对“三公经费”进行绩效审计。

(二)“三公经费”绩效审计信息反馈有利于改进政府管理

绩效审计作为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相对应的新型审计,是有效提高政府绩效的重要手段,具体到“三公经费”,不仅要求支出必须按照合法的程序支出, 更要求政府必须有效地利用资源,使其达到预期的结果。要求决策制定部门应为做出的决策负责。因此,政府绩效审计有助于实现和落实政府受托责任,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决策管理的基础, 能为决策各方提供有关公共部门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有利于政府管理的改善。

(三)有利于塑造政府形象

国家审计不仅要揭露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规和效益问题,还要帮助解决问题。 “三公经费”的公开,可以克服公众对政府的偏见,对“三公经费”进行绩效审计,则可以建立和巩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作用,使政府“三公经费”支出由“暗箱操作”转为“透明行政”。 总之,要想对“三公经费”是否合理作出判断,审计部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是对传统政府审计的重要发展,是政府审计实现完整性的迫切要求。 政府审计的职责是法律赋予的,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等诸多方面,我国政府审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开展的实际效果来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绩效审计制度不完善。1994 年《审计法》第二条第三款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对国家宪法、 法律法规范围内的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的职责。1999 年以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了 《国有资本金效益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等。 但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规范,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第二,审计结果透明度差。 虽然我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时,存在严重的“官本位”而不是“民本位”思想。 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合理可行的“三公经费”绩效审计机制。政府各个部门应对各自的“三公经费”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特别是对资金支出的合理性、效果性等方面设计指标和政策。找出“三公经费”中低效、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方案,使其更高效。 政府应委托审计机关或相关审计专家对各部门“三公经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审查其 “三公经费”是否真实可靠, 在用途及金额基础上进一步审查 “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效果性、效率性。 对于已经完成的绩效审计项目,要跟踪检查绩效审计报告的执行情况,检查绩效审计过程中的问题是否改正,提出的建议是否被有关部门采纳,对于未采纳的意见要分析原因, 是因为客观条件变化使建议不具有可操作性还是执行单位找不到更适当的措施。

第二,审计结果应予以公告。“三公经费”的公开,让人大和民众对政府开支的监督权落到了实处,没有公开就没有监督,没有监督权力就会无限膨胀。当然,“三公经费”不能止于公开,需要明确责任,信息公开只是监督的开始,隐藏在数字背后的问题上缺乏问责。 此外,“三公经费”的公开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受理机制要得到充分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从政府部门到公众再到政府部门的信息循环机制,有效提高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实际效果。公开“三公经费”就是人大和公众对政府开支实行监督。 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绩效审计队伍。不仅需要提高广大政府审计工作者对绩效审计的认识,提高相关业务水平,而且要完善政府绩效审计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结构,走复合型人才道路。

五、结语

“三公经费”中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官员头脑中的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没有得到有效根除。 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够更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用得不好,将沦为以权谋私的工具。可是,一些官员并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手中的权力,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信条,在“温水”中慢慢腐化堕落。因而,根除官员头脑中的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作为推进我国财政预算公开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政府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正在逐步向一种常态化迈进。 整个预算公开的最终目的是让公众参与到对政府资金使用的监督中,政府对“三公经费”开展绩效审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对“三公经费”进行绩效审计有助于管理控制,可以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寻找降低“三公经费”的有效途径,对党政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也有着借鉴意义。总之,随着绩效审计的进一步推进,“三公经费”的使用效率必将提高。

摘要:“三公经费”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三公经费”,不仅要合法合规使用,也要提高“三公经费”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公经费”的作用。因此,从审计角度看,不仅要进行合规性审计,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实施绩效审计。本文以“三公经费”为切入点,结合政府的绩效审计,分析为抑制“三公经费”不良问题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三公经费,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蔡春,蔡利,朱荣.关于全面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十大思考[J].审计研究,2011,(4).

[2]蔡春,刘学华.绩效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刘家义.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2011,(16).

[4]欧阳华生.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理论基础与制度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8.浅谈政府采购审计的“四要素” 篇八

【关键词】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政府投资

1.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

1.1工程建设的投标、招标活动

在我国工程建筑中,关于投标招标工作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招标书内容不合格、招标流程不规范、标底不精确、投标书的报价不符合真实情况、内部操作,随意谎报价格以及团体炒作价格。如今,国家出台政策,对招标、投标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防范工程投招标活动中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同时对于投招标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内予以纠正。然而就合同的签约而言,其合法性、规范性的要求至今还未被纳入到国家审计范围内,所以常常会出现由于合同上的失误给投资双方带来巨大损失的现象。这就要求国家有关人员应积极地落实签约合同的审计工作,并核实合同中有没有违反法律的条款或者是出现转、分包的情况,在发现这些合同漏洞时,应进行及时地修正。

1.2政府征用土地组织房屋拆迁方面的审计

在政府征用土地组织房屋拆迁的过程中,对工程人员的工作要求尤为精细与谨慎,它需要审计人员全方位了解工程情况,仔细核查工程进度后才能够完成。而对于征地拆迁工作来说,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重点内容:第一,获取国家对该工程项目的用地批准。第二,严格按照征地规定完成拆迁任务。第三,认真拟定拆迁广告,在广告中应详细指明对于拆迁户的补偿费用以及未来对拆迁户的住房安排。第四,测量拆迁面积。第五,对于居民拆迁补偿能否在第一时间发放下去。

1.3工程材料、机械的购置审计

工程材料、机械购置的审计工作关键是核查政府购置材料的任务是不是已经落到实处、能否依照上级准许的数据购买材料、材料购置价格是否在预期范围内以及探讨政府对建筑材料差价的调节办法。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审计,可以规范工程单位项目作业,使其严格按照投标、招标模式选取相应的供应商,在节约投入资金的基础上,防范政府腐败行为的发生。

1.4工程结算的审计

对工程项目进行认真的核查审计工作,要计算在最大范围内建设建筑工程的投入资金。对于单项工程而言,应根据工程步骤开展全过程的审计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在工程人员进行结算审计时,应仔细核查有没有预计要进行投标招标活动的项目,有没有完成投招标任务;有没有刻意跳过投标、招标活动,直接进行施工作业的项目单位;检查附属工程是不是已经完成投标、招标任务;检查建筑单位在中标后有没有通过非法手段为不具备施工资质的单位实行建筑工作;检查工程报价是否真实,工程材料是否一应俱全,是否按照设计要求严格规范建筑材料用量,是否随意扩大工程量、加大材料耗损;有没有以次充好,降低材料质量。

1.5针对设计方案改变进行的审计

仔细检查变更方案是不是通过有关机构认证,手续办理是否完备,变更原因是否合理,是不是有利于节约投资成本保障工程质量。工程项目对于设计书的投入大约占总体投资资本的30%,即会对整体工程的投资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严格控制工程设计质量对实现建筑效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6对收取费用的审计

取费即依照企业项目内容以及费用类别所进行的费用收取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取费过程中工程人员应仔细核查工程条款,详细掌握工程运作情况,同时明晰各类工程费用的收取条件,在规定范围内对該项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工作,核查有没有可以加收工程费用的行为。如果需要,还应审查采保费与税金是不是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收取的。

2.怎样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质量

2.1前期工程的审计工作

在项目审计中,工程前期的跟踪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为了核查工程前期的审批资料是不是齐全,是否走过所有审批程序,同时对于工程投入资金进行核算,看投资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按照国家相应法规实行工程建设。对此,这一阶段的关键内容主要涵盖:落实对工程概算编制的审查,积极检查工程概算是否准确、真实,建筑单位对整体项目是否拥有科学的规划,是否及时掌控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是否达到增大工程后期投资效益的要求;在政府投标、招标活动中,是否出现不合理的工程建筑施工行为。具体而言,即工程单位的投标、招标活动是不是符合国家规范,标底编制是否系统化,招投标活动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如果发现投标活动中遇到企业运作不规范的行为,应及时纠正;仔细核查签订合同是否合乎规范,内容是否完备,合同条约是否符合招标书中的工程内容,同时着重注意与工程造价相关的条约,防止因合同中的错漏而导致后期的工程纠纷。

2.2施工阶段的审计工作

(1)合约和概预算实施的审计。这一阶段的审计大体上是为了考察建筑、施工双方是否依照合约内容来执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存在转包、分包违反法律规范的情况,有没有严格依据工程进度来给工程项目进行投资,是否有工程人员谎报工程投资的情况出现。

(2)审计变更的签订和工程赔偿审计。主要考察设计变更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在积极准备好签证手续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标准走签证程序。同时,工程量的计算要精确,避免日后产生工程差价,让不法分子假借赔偿之名,肆意侵占国家资本。

(3)工程材料、机械设备的审计。针对工程建筑中,投入资金大、技术要求高的大型机械设备而言,工程人员应严格依据我国投标、招标活动的相关法律条文,选取合适的材料提供商,将对工程材料的费用维系在一定范围内,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经济、合理地利用工程资源。

(4)制度审计的控制。核查审计单位内部是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审计制度,例如材料购置、签证制度以及政府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等。通过政府内控审计的执行,监督工程单位不断地完善体制,增进对项目建设的管理,按期高效地完成建设项目。

2.3竣工结算阶段的审计工作

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审计工作,即审计工作人员应积极加入到工程项目验收活动中,进行实地考察,及时发现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带动工程人员进行改正,保证在工期内完成任务。同时,参照竣工设计图纸、工程资料等,系统地对整体工程项目进行审查,依据之前对工程项目的预算结果,了解到工程中的项目支出是否真实、合理。

跟踪审计政府工程项目步骤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需要具备极强专业性的人员来进行操作的。与此同时,因为跟踪审计的内容是对工程整体运作的审计,审计工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判断力,通过与工程人员的沟通交流,强化自身知识储备,才能保障最后的审计质量。虽然跟踪审计是最新推出的审计模式,就实际运作中还是存在问题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断加强,相信可以帮助未来的全程审计更好地规范工作,在减小审计风险的同时,为政府投资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李冬,王要武,宋晖等.基于协同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模式[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2).

[2]赵素琴.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理论架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上一篇:关于开除员工范文下一篇:十九大开幕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