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

2024-09-30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共11篇)

1.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 篇一

自 20 世纪 90 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被发达国家所重视,被当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就出版了一部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引起极大争议。人类需求的最紧迫的问题正是该书所关注的,文中强调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及伦理价值。他强调,设计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在设计中加以体现,来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

他认为创造商业价值,或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并非设计的最大作用。美国杜邦化学公司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施循环经济,例如延长生产链、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或放弃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回收本公司产品进行循环处理。截至1994 年,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大约 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 70% 左右。该公司是单个企业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的典范。

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实现了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所采用的方法便是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变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

日本在近年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家用电器循环法》、《容器包装法》等,并指出要从源头---产品设计开始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人的生命一样,是从孕育到衰退的过程,如手机、家电、汽车等,当它们的生命走到终点成为废弃物的时候,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日本有关专家认为,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发生转变的潜在原因就包括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此外,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也将随之改变。

除此之外,在全球范围内,以“绿色”为品牌战略的各行各业都在施行小规模的循环经济。如坐落于美国迈阿密的 ECOIST(艾可伊斯特) 生态时尚饰品公司,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由可再生的有机环保材料制成的,最抢眼的是各种色彩艳丽的手提包: 制作它们的原料是各种糖果包装袋以及其他食品包装袋,经过特殊加工立即摇身变成了时尚的手提包,其产品特点是: 环保、实用、耐用并且时尚。

伦敦的波祖(Po - Zu) 品牌和它的生态家居鞋在市场上同时诞生,这种鞋的鞋底成分由 60% 椰丝纤维和 40%的天然乳胶构成。鞋的主体材料是经过植物提取物处理过的生态黄麻、纯羊毛和真皮,它们绝对不含哪怕一丁点的有害化学成分和重金属。为了能够循环利用资源,波祖要求它的顾客在购买新鞋之前把旧鞋邮寄回来,旧鞋将被加工成地毯从而实现它新的价值。

为了实现这种设计观念,鼓励大众有意识地、趋于理性地消费,使用户越来越多地尊重和考虑自身消费对于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设计师需要研究如何在材料再生循环过程中去除杂质或经过处理使杂质无害化,以及材料在再生循环过程中的性能演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还需要通过控制工艺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材料的性能预测等等。不错,设计师必须成为一个对材料非常熟悉甚至精通的专家,并对整个生产流程十分清晰,在规划产品时将整个生产流程都纳入其中,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在产品和材料的设计中引入环境负荷的指标。一种评价体系也必须被建立,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开始,对构成产品形态的可定量描述的因素(如材料消耗、产品的成本等) 进行定量评价,而对诸如产品形态的心理表征、形态的亲和力等因素则进行定性描述。

日本平面设计师长冈贤明于 2000 年在东京郊区创办第一家 D&D 二手店,在不生产的原则下,于店里贩卖二手设计商品。他说,“我觉得根本不应该再继续设计了! ”两年后,他着手“60VISION”计划,将日本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商品重新发行推广。

他认为可以使用很久的就是好的设计。他特别指出,商品能够被修理、能持续被使用是很重要的价值。长冈贤明的这种方式是一种对消费文化、生产过剩、商品价值的一种反思与实践。

从整体上重新规划工业体系,设计工业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过程中,工业设计作为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不断协调诸多的矛盾因素,从人类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的角度出发,逐步将可持续性产品开发的概念引向深入。与传统“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的产品设计流程不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设计遵循的是一个循环模式: “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这是一种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和共生,形成资源共享和产品互换组合产业,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能作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为人类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是设计的目的,不断创新是其显著的特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对“新”的评价标准是适当、适度、适合,即“适可而止”.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从生产、流通、使用、再生等环节,即“人为事物”的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人们对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已提高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集合式社会系统”整合设计。其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创造人类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以高科技手段来调节市场机制的异化,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将利益带给大多数人类,创造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产业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绿色体验,潜移默化地将环保观念融入各个社会群体,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带来更多潜在的收益和发展,企业也因此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增值。

2.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 篇二

近年来, 清水塘工业区经济社会总体呈快速发展态势, 在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该工业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环保投入等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园区经济的发展, 并使清水塘成为湖南省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走有株洲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本文立足清水塘工业区的发展现状, 构建清水塘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即企业小循环、产业链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良性发展模式。

一、小循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模式设计

目前株洲清水塘工业区的发展阶段仍然属于资源驱动的阶段, 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企业层面资源循环利用小模式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 本文以株冶集团为例阐释企业层面的小循环。

株洲冶炼集团是清水塘工业区有色金属产业的骨干企业, 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升级改造, 形成以铅、锌资源为核心的生产工序之间的循环、水在各个工序内部的自循环以及各个工序生产过程中产生副产品在铅锌生产系统内的循环等。

株冶小循环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广价值, 园区其它企业可借鉴株冶的有益经验, 大力推行企业内部的小循环。

二、中循环:产业链层面循环经济模式设计

产业链中循环立足企业, 着眼整个行业, 以产业内部循环为重点, 着重解决产业内部资源、能源、甚至初级产品的深加工问题。清水塘工业区应做强化工、冶金两大传统产业, 着力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建材产业, 构建有色冶金、基础化工、新型建材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链中循环体系。

1、有色金属行业产业链循环。

有色金属工业应依托产业基础, 带动稀贵金属深加工产业链的发展, 以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来推进经济增长, 降低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有色金属冶炼与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重点建设应包括清洁生产技术升级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稀贵金属综合回收与有色金属深加工三方面主要任务, 形成以铅、锌冶炼为核心的有色金属冶炼与深加工生态产业链条。

2、化工产业产业链。

化工产业生态产业链建设应以株化集团及智成化工为依托, 发展以基本化工原料为主打产品的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及煤化工产业链, 形成以基础化工为龙头、以精细化工与废弃物资源化转化为延伸的生态产业链条。

重点完成株洲化工集团公司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扶持和培育一批下游产业链企业, 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 变废为宝, 把副产品加工成新的高附加值工业品, 通过依托现有产品基础的延伸, 来带动化工产业链的重构。

3、建材行业产业链循环。

清水塘工业区产生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有粉煤灰、冶炼废渣、炉渣、脱硫石膏等。建材产业应将工业区内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以生产建材及高附加值新材料为重点, 形成工业生态产业链条。通过延伸主导产业的产业链, 带动静脉产业、绿色消费服务业、工业区基础设施产业、环境治理工程以及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发展。

三、园区大循环模式

园区大循环立足整个园区, 实现整个园区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 是园区范围最高层次的循环模式, 其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思想组织企业共生层次上的物质和能源的循环。

本文以硫循环、余热/余能循环、水循环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园区层面的大循环:

1、株冶、株化、智成和中成之间的硫循环。

目前株冶炼铅、炼锌过程的低浓度SO2分为三个用途:一部分自用制硫酸、一部分提供给中成制保险粉、一部分给株化制硫酸。同时株冶清洁生产改造后会产生一部分高硫渣, 可用来制硫磺, 提供给中成新的保险粉项目使用。株化集团钛白工程需用硫酸, 除可利用株冶的低浓度SO2外, 株化集团还用硫铁矿制酸。通过在清水塘工业区建立硫循环平台, 既可关闭株化集团的硫铁矿制酸, 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和硫铁矿渣, 又可实现三个企业的硫循环与综合利用。

2、低品位余热、余能的循环利用。

废热、余能主要产生在冶金、化工、能源等制造行业。因为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应首先考虑废热、余能在过程内部的梯级利用。如果将废热、余能用于低温位热量用户, 就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可以考虑将余热或废热储存, 供给长年热水用量较大的用户处, 为其提供生活热水或将热量送到需要采暖的用户为其供暖。

3、水资源循环利用。

要实现清水塘工业区水资源循环利用, 就必须实施清洁生产, 全面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源, 大幅度削减排污总量, 有效利用雨污水资源, 实行污水回用, 提高用水效率, 改进水资源利用方式, 采用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废水回用等技术,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 减少废水排放量, 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促进工业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四、结语

通过企业小循环、产业链中循环和园区大循环三个层面, 以有色冶金、基础化工、新型建材三个领域为重点进行循环经济建设, 在小循环层面上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在中循环层面上延伸产业链, 在大循环层面上建立共生企业群, 这是清水塘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 将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 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中国利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彭秀丽, 刘茂松.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R].求索.2006 (10) .

[4]、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课题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5 (4) .

3.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资源节约

工业园区规划是一种经济活动,在进行规划时必须要遵循其内在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规律,减少污染物的输出是通过园区经济系统循环流动实现的,能够使业园区内减少污染物的产出,在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同时,经济也随之稳步增长,实现了园区规划与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而在工业园区中,其规划要能够体现出资源的有效利用,并最大限度的提高园区内各项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并能够减少能源的排放是园区规划的目标。本文主要以吉林经济开发区为例,探讨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规划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工业园区规划提供一些借鉴。

一、工业园区基本状况以及主导产业

(一)工业园基本概述

吉林经济开发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位于丘陵与松花江河谷流域的交界地带,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当地物产资源丰富,周边有林业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各种生态资源。该地区经济开发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资源开发的加深,导致当地经济总量逐年降低,工业发展较好的企业以玉米深加工企业为主,并且企业之前的联系不是非常强,整个园区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二)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未来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结合地区优势,将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确定为化工实例雄厚的吉化集团,以及借助丰富的物产资源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产业,该地区是产量大省,玉米产量是非常丰富的,为此,玉米的深加工也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通过结合上面的主导产业以及地区优势,将工业基础较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与生物制品产业、粮食加工产业作为产业园区开发和规划的重点。

二、循环经济规划

可以将市场前景好、地区优势强、科技水平高、产业關联较强的产业之间构建出发展的链核,通过这种链核使企业间的技术、资本得以互补,并实现产业延伸,彼此相关,层次分明的运作发展。通过构建这种园区发展模式能够使企业集合地区资源优势,形成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以及食品产业

鉴于该地区农产品储量丰富,进一步扩展食品产业的规模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其中,对农产业进行深加工以后能够使粮油产业、水果蔬菜、肉类、发酵产业间形成一个系统的食品产业系列。在玉米深加工基础上可以借助先进技术,利用物理、化学等手段发展相关产业,比如,该地区利用科技手段能够改变淀粉特性,发展出了聚乳酸-PLA新产品,是淀粉深加工的成果。

此外,可以增加特用玉米的开发,在园区内种植和培育能够使玉米营养含量更高,在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够改善人民的营养供给,提高畜牧业的发展,从循环经济角度来说,加大对这些特用玉米的培育和加工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玉米原料的消耗,提供了资源转换的效率。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非常雄厚,并且依托于强大的工业技术基础汽车零部件已经由单个零部件转化为了系统性的采购。其产业系统的设计和采购全部都转移到供应商负责,并且能够使零部件生产的质量得到提高,生产程序得以简化。并且零部件供应商拥有非常强的实力,为车间生产提供系统化的技术支持。

(三)生物制品产业

吉林地区物产丰富,生物多样性强,为此,可以在园区中加大生物制品的生产,毒株的生产种类非常多,在此基础上可以研发功能更强、毒性更持久的细胞适应性毒株。因为MD、IBD等毒株已经被研发出来,并且很少有疫苗能够抵抗该毒株的侵袭,为此,研发多种疫苗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一些新的病原体、抗原体的致病性非常强,这同时也是开发的基础和起始点。但企业也要对未来疫苗试剂有一个初步的预测,从而尽早的进行研究。

(四)园区关联产业设计和规划

开发区较为封闭,并且周围是面积较大的农田,为此,在园区内可以生产作物有机肥料,可以将其当成园区生产的原料,利用农业优势发展养殖场,可以为蒙牛、伊利等企业提供原料产品,促进园区食品原料的深加工。此外,可以利用污水处理厂对食品生产有机废物进行深加工,发展无公害的生物菌项目。

在对以上两个项目进行规划基础上可以明确各个方面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特色产业链,实现了精细化生产。借助化工配套设施,在园区周边远离农业生产的地方发展汽车化工产品,以中间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向四周汽车生产加工扩散,实现内外联合规划,建立起产业联合形式的网络,使整个园区朝横向和纵向闭合方向发展。

结语

本文以吉林工业园区为例对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工业园区发展和规划方法进行了分析,体现了要想使工业园区的规划符合地区发展实际,并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要开发当地的特色产业,借助当地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业园区持续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严己,陈凌云.大区域视野下的镇级工业小区转型发展与规划思考——以上海浦东空港工业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3(z2):75-79.

[2]郭琪,陈阳,章晶等.转型发展背景下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探索——以景德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3,29(5):23-28.

[3]张杰,王烨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工业园区发展瓶颈的制度解析——兼论苏锡常地区工业园区规划的制度创新[J].规划师,2011(9):9-14.

[4]史玉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型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以上海莘庄工业区西区为例[J].规划师,2012,28(z1):10-14.

4.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篇四

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环保战略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各自明确的理论、实践和运行方式.环境管理从生态工业延伸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领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是生态工业,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态工业向循环经济推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 者:张文红 陈森发 施建军 ZHANG Wen-hong CHEN Sen-fa SHI Jian-jun 作者单位:张文红,施建军,ZHANG Wen-hong,SHI Jian-jun(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陈森发,CHEN Sen-fa(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5.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 篇五

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它以“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 闭环反馈式运动为核心,遵循3R技术原则,通过3个层次的创新实践,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污染预防战略.分析了循环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对策.

作 者:林帼秀  作者单位:广东省环境保护学校,广州,510655 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5 28(1) 分类号:X22 关键词: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   系统工程  

6.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 篇六

关键词: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1.1 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国内很多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作了延伸, 认为农业循环经济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 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 以“3R”原则为基本准则,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 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 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去, 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1.2.1 物质循环利用

这是农业循环经济区别于以往传统线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大特征。以往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农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模式, 而循环型农业经济则是“资源— 农产品— (消费) 废弃物— 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把废弃物重新纳入农业经济生产循环之中, 通过资源再生、物质循环, 以实现资源利用高效率和最终废物“零排放”。

1.2.2 资源再生与废物零排放

这是循环经济最直接的特征表现, 也是循环经济的目的所在。以往传统经济模式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为主要特征, 具体表现为资源的一次性非再生利用和废物的直接排放。而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理念为指导, 注重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流动和对外部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 因此, 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与废物零排放便成为循环经济的主要追求目标, 并成为其主要特征之一。

1.2.3 新的系统理论

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单一的生产过程, 而是一个系统的生产链条。循环经济利用系统论原理, 通过废物资源化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与农业中的相关生产环节或农业外的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 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 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大系统。

1.2.4 高度的农业生产关联

农业循环经济是要充分打造“资源—产品一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模式, 这就需要把利用不同原始资源的第一生产环节与消耗第一生产环节废物的第二生产环节, 以及以此类推的第三、第四生产环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结成产业生态链条, 这样才能保障物质流的最大循环。

2 云南省弥勒县经济发展概况

2.1 弥勒县概况

弥勒县位于云南东南部,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连接越南的大通道昆河公路从北向南贯穿全境, 滇越铁路由县境西部穿过, 省道新邱线过文山州联系广西, 另有义小、弥泸等多条省道穿越县境。弥勒地理位置为东经103°04′~103°49′, 北纬23°57′~24°40′之间。东西宽78公里, 南北长约90公里, 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 占全省总面积的1.018%。

2.2 弥勒县经济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 弥勒县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一、二、三产业呈现良好的递增势头, 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迅速, 截止到2006年年底,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1.29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3.99亿元, 第二产业23. 46亿元, 第三产业3.84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57元。县域工农业总产值28.20亿元 (不变价) , 其中工业总产值为23.80亿元, 农业总产值为4.40亿元。2006年末全县粮食总产量为17.8282万吨, 甘蔗总产量为44.7728万吨, 烤烟总产量为2056.1万公斤。弥勒县已形成了以烟草加工、制糖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和以甘蔗卷烟种植为主的农业体系。

3 云南省弥勒县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弥勒县农业现状

弥勒县的农业生产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产业化开发为重点, 强化科技服务, 突出特色, 面向市场,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充分挖掘和利用光温、土地、水利、劳力资源, 调整优化烤烟、“双高”甘蔗、优质稻、油菜、无公害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的种植;继续落实农村各项改革, 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升级, 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来看, 自2000年以来, 农业种植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势头。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3.2 弥勒县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小, 产业链条短, 附加值低, 带动能力弱, 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缺乏竞争力, 如蔗糖、肉牛屠宰加工、蛋鸡生产、蔬菜水果类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不大, 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效益低。

(2) 农业资源浪费大。

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全县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 特别是土地和水资源及林业资源利用粗放、浪费较大。此外, 每年还有大量的农田废弃物和畜群粪便未能科学合理利用, 加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 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

(3) 传统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及农业环境保护面临较大的压力。

目前, 弥勒农村沼气普及率已达52%, 但仍有大量的有机废弃物, 如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养殖污水未能得到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利用, 而造成土壤、水体和环境空气遭到污染, 使农业环境日趋恶化。

(4) 农村脏乱差现象还比较严重。

虽然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 但是从全县情况看, 农村村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农民住房反复拆建, 农民乱搭乱建, 禽畜散养、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 出现“有新房无新村, 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 解决农村的卫生清洁问题也是循环经济引入的重要原因。

4 弥勒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4.1 生态农业产业建设

弥勒县生态农业系统主要由种植业和养殖业组成, 该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 接受外部投入如种子、化肥、农药、水等, 其产品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 同时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废物又作为饲料、肥料等重新返回农田, 构成闭路循环。在系统内部, 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同样构成产业链和废物链, 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养分。

根据弥勒县自然和资源条件, 生态农业由粮、菜、饲和种、果、苗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牛、羊、猪等牲畜为主的养殖业两大系统组成。以循环经济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原则为指导, 立足弥勒县的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基于循环经济基本理论、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 规划和设计以土地资源为基础, 以太阳能为动力, 以沼气生态能源工程为核心, 集种植、养殖和生物资源再生为一体, 沼气、生物、有机肥料、饲料相结合, 生产、生活废物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系统模式。

4.2 循环型生态农家乐示范园区建设

本示范项目在弥勒县朋普镇选择一户经营农家乐农户, 在原连片果园的基础上, 增加林下种草、养鹅、鸡, 同时发展生态农家乐。构建“水果—林下草—林下鹅、鸡养殖—水果—农家乐”的高效循环体系。由于示范区产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在减少化肥施用的同时, 需要增加高效有机肥投入, 通过园区内建设高效沤肥池即时处置农业废物可以达到循环高效利用 (见图1) 。

4.3 循环型生态村建设试点项目

通过实施生态村循环经济建设, 对村落生活废水进行收集处理, 循环利用, 建立垃圾收集系统, 减少污染源排放量, 改善村落的环境卫生, 提高农民生活环境质量。通过试点, 全县在2006—2010年建设8个循环型生态示范村。

在建设家庭型循环经济基础上, 结合村落一级优美农村环境整治, 将农户生活垃圾中现阶段无法堆肥使用的少部分垃圾由村镇集中收集, 送卫生填埋场, 进行无害化处理, 农户生活污水集中至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进入农灌系统。该模式是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的升级, 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农村家庭无法更好利用的废物。典型模式见图2。

参考文献

[1]季昆森.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M].决策咨询, 2004.7.

[2]吴涛, 龚海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循环经济[J].污染防治技术, 2003, (2) .

[3]马惫, 姜云, 吴益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北方环境, 2004, (1) .

[4]李克国.秦皇岛市农业循环经济研究[J].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5]刘荣章等.循环型的理论与实践初探—以福建省龙海市农佳集团循环型农业示范基地为例[ (J].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6]邵波,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7]和段琪.循环经济与云南产业发展[J].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

7.我国县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 篇七

一、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经济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追求发展成为各国的主导思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来看待发展,盲目追求GDP增长和政绩工程,忽略了发展的核心——美好生活、和谐社会以及人类群体与大自然关系的问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片面的传统工业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导致了我国县域经济呈普遍性落后的特征。与大中城市相比,我国县域经济从整体上看,农民收入低、农业落后及产业结构陈旧,中小企业产出效益低、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缺乏等。2002年底,我国县域人均社会总产值仅相当于大中城市的1/4,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大中城市的1/3。城乡二元结构在改革开放后呈加强趋势,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势必影响我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整体现代化有效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内含有系统性的先进科学理念,强调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基于环境保护之上的绿色生产和消费来实现人、社会和向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体现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的统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引人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循环经济理念就会逐渐渗入到县域经济的各个方面,“高教”“平等”+“和谐”等思想就会成为各行为个体在处理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时的基本原则,以前那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片面的、短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会逐渐转变为以“有利于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最终从整体上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因此,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必然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

“三农”问题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国家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主要是农业和农民问题,只要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了,贫穷就不再是问题。循环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及完善,对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增添了信心和决心。1,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传统农业采取的是一种废弃物少、生产率较低的初级循环生产方式,如种植业,劳动、简单技术和土地相结合,消耗种子、肥料、光和水,生产出人类可食用的农产品,人类食用后产生的排泄物和秸秆燃烧后的产物又做肥料肥田。随着工业经济向农村广泛渗入,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农机具和石油燃料的广泛使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养殖业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放河中造成了水污染。传统初级循环生产方式已演变为较高生产率、高污染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直线式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现代循环经济模式可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各产业主体之问的互补互动和共生共利性,增加农业发展的整体活力;进行绿色生产,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滥用,保证食品安全;进行干净消费,对各种排泄物和产品生产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后回归大自然;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利率,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渐改变农业产业的弱势地位等等。最终实现农业产业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具有高生产率、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2,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问题关键是剩余劳动力多,收入少。循环经济通过绿色生产,保证了食品的安全,符合时代的客观需要,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极大地拓展了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这将从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促使工业和农业的有效对接,形成一种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循环经济可有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

改革以来,我国县域工业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但其工业化模式是采用四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以片面追求CDP增长为主要目标,没有考虑到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县域地区已成为我国污染、人口、贫困问题的集中区域。县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十六大报告指出,为了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摒弃传统工业化模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循环经济模式的引人和实施可有效地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从而最终实现我国县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之一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现代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内涵式生产和经营,因此,通过推行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改变县域内中小企业的外延式生产和经营方式,提高效率和节省资源。其次,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是进行绿色生产和消费,保护好环境,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可以促使县域内中小企业规范自身的行为,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行为对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在客观上形成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局面;另一方而根据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发展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调整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通过获取一种由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而产生的“结构效益”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再次,循环经济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延长产业链,这样就可以通过某种组织形式把更多分散的中小企业纳入到同一产业链上来,以一个分工和协作比较紧密的组织形式活跃在市场经济之中,从而使各中小企业一方面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规模经济,加速资本积累;另一方而可以依靠各企业的整体力量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速技术的创新、扩散和应用过程,提升整个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促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保证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循环经济发展讲究的是各个体的行为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因此,要确立符合客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来激励和规范各行为个体的行为。基本指导思想主要

是以下一些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倡以人为本,也就是指经济社会的各种制度、游戏规则的设计都应该以人性化为主,体现人性的合理扩张和人的正当权利的充分扩张以及推动社会自由度的增加,为每一个体价值的公平实现提供足够的空间。2,公平性原则。循环经济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而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代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这就是公平性原则的基本体现。当代人群之间的公平主要包括国家之间、国内地区之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主要是指我们当代人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好的条件。3,整体性原则。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视为一个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中发展经济。4,系统性原则。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广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要用系统的观点,来把握县域循环经济这个大系统中的各组成元素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充分调动县和乡(镇)政府、企业、公众和市场中组织等行为个体的力量,共同形成最大的合力。来推动该系统的有效发展,完成经济一社会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最终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

(二)建立有致的技术创新、扩散和应用机制。强化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在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需要一种有效的技术创新、扩散和应用机制。1,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首先是产权安排制度,即从法律上界定知识产权并保证其运作;其次是资金补助安排,即政府对那些从事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给以补贴或资助:再次是合约安排,即政府直接与私人部门签定有关技术创新合约,在信贷、税收等各方面给予优惠。2扩散和应用机制。技术的扩散和应用机制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三)坚持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强立法,以法律促进和规范县城循环经济的发展

8.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模式构建 篇八

叶美锋林代炎吴飞龙

(福建省农科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福州 350003)

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Agriculture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Pattern Construction

Mei-feng YE,Dai-yan LIN, Fei-long WU,(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Fuzhou,Fujian,350003)

Abstract: The develop agriculture circulation economy was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ed,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 and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on economical idea

Key words:agriculture; circular economy;Development model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和资源约束型国家,有限的资源与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为了经济的全方位的、快速的发展,必须把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循环经济理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工业循环经济理论,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而言,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它要求系统内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利用。而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中,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尽可能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原则是“3R”原则[2],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原则是通过在农业循环经济运作的源头,即资源投入的输入端,减少物质与能源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以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如在畜禽养殖业中,通过集约化生产,引进新品种,并对饲料的合理配制,降低料肉比,推行畜禽健康养殖,减少饲料成本及药品投入,提高成活率,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降低畜禽废弃物重金属排放的效果。再利用原则是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次使用资源或产品,以避免其过早成为垃圾。如猪舍冲栏污水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7BAD89B13及院科技支撑项目Zymb0805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叶美锋(1981-),福建福州人,研究实习员,从事农业污水治理研究。E-mail:yemeifeng1021@126.com [1]

经过厌氧处理后的可作为鱼塘养鱼、农田灌溉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资源化原则是通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回收,综合利用,以达到从输出端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理量的目的,如利用畜禽养殖场固液分离后的畜禽粪渣栽培食用菌,再利用菌渣生产有机肥,使畜禽粪便废弃物完全资源化利用,既防止废弃物排放污染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2.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

目前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不断重视,国内各省市对农业循环经济都开展了一系列模式构建与推广,就此总结归纳一些较有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1.1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发展最早的模式[3-5],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立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是循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的典型代表,在我国发展已有相当成功的模式。由于我国南北方地域气候、环境、经济条件等各项因素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实施的生态农业模式也各有不同。在辽宁省实行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更高效的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目前已在东北地区大范围推广21万户,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还有在南方地区推广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以及在此模式基础上因地制宜衍生出的“猪-沼-稻-鱼”、“猪-沼-茶”等模式,则是通过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还将加工业引入了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的循环链条中,实现“种、养、加”一条龙生产,扩大了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种养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该模式已在各地区也已取得良好成效[6]。在西北地区则是根据当地生态脆弱,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等实际情况,通过“山地种养结合”、“小流域开发治理”、“林间套作”等多种模式,发展小规模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通过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以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1.2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模式就是指将废弃物、农副产品等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变成有用的资源,再通过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过程,生产出新的产品,即利用农业废弃物与农业资源之间的循环发展经济。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植物残余类废弃物,畜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物类残余废弃物,农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加工类残余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中还含有丰富有机质、N、P、K养分,若利用得力,既可解决废弃物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为企业、农户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目前在该方面研究应用比较广泛的包括农作物秸杆的综合利用及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等。

2.1.3 循环生态农业园区发展模式

循环生态农业园区发展模式是把农业的发展纳入到生态农业园区中,以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为基础,通过加工业的发展带动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加工业主要生产原料来自农业生产,而生产过程产生的有机垃圾等固体废物能够转变成为良好的农业资源,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形成以农业为主体的农业和工业互动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依托科研机构开展新品种研究及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创立企业品牌,并使农民有效参与到产业系统中,让农民真正分享到企业的利益,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共同富裕。

2.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推行农业循环经济的要害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弃物的产出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因此,以福建省为例,运用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可以知道,目前福建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的主要影响因素集中在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安全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而根据2002的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排序分析[8],排名前五名的分别是为农业耗水系数、禽畜粪便资源化率、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农膜使用强度,排名前五位的有4个是资源减量投入方面的,说明长期以来资源大量投入是影响福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资源投入不断增加,导致单位面积投入的农业资源量过大,影响了农业系统的消费能力,给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因而制约福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资源安全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标排名也较前,特别是资源循环利用指标中的禽畜粪便资源化率,排在第二,障碍度达14.57%。因此,只有充分关注并处理好这些因素,才能使农业循环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7]

2.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目前,全国上下对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缺少对物质循环和价值增殖等量化研究和系统分析,仍有许多理论、技术、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问题亟待学术界研究解决。具体来说,一是需通过政府干预措施,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部门、相关企业及农业生产者各自的职责与权益,同时指定经济激励措施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积极性;二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度,并全面推广先进技术,对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三是应根据各区域环境条件、资源情况及当前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分析、比较国内外先进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成果,从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制度以及模式创新进行研究,以便制定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与实施成效

根据以上各地区制定与实施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可以看出,在推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对目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大量投入与资源循环利用问题,而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过程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目前我国农业废弃物中主要的产物包括农业桔杆、农产品加工下脚料以及畜禽粪便废弃物等,其中又以畜禽粪便废弃物为最主要污染物,这些废弃物的年产量巨大,如果不经过处理会对

环境造成极其严重影响,而这些废弃物中还含有丰富有机质、N、P、K养分,通过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潜力分析(表1)可见其巨大的商业开发前景[9]。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潜力分析表

种类

畜禽粪便

农业秸杆

生活垃圾

林业废弃物

加工废弃物

其他

合计 数量/108t26 7.0 2.5 0.5 1.5 0.5 39.0 肥料 有机质/10t N/10t 27399 36386 1748 6250 3205 3040 2001 80029 1470 430 69 120 34 84.8 56.6 44能源 4P/10t 294 57 7.3 72 55.5 17.3 11.5 K/10t 1109 651 37 249 500 101.8 67.9 4热值/10KJ 沼气/10m 标准煤/10t 32 100 12 23 7.3 22 6.7 203 497.84 1546.86 177.8 346.71 111.13 328.93 102.24 3111.5 1.12 3.48 0.40 0.78 0.25 0.74 0.23 7.0 15838蔬菜类废弃物 1.0 2264.4 459.1 2715.7

因此,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对各地区实行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分析,可归纳出以下两种模式:一是以种植业为农业循环模式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农副产品加工业,种植业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同时,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杆可利用秸秆气化制气、秸秆压块成型制炭和锅炉集中直接燃烧等形式,其中秸秆气化目前在国内已开始得到较大规模的推广应用,通过秸秆气化产生的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性气体,可成为直接供生活和工业生产用的优质能源;农作物秸秆、籽壳还可作为食用菌栽培基料,既可提高秸杆转化率,有可降低食用菌栽培成本[10-11]。而菌渣可作为有机肥的生产原料,生产出的有机肥又可以用于农产品种植,实现一个以有机肥为中心的闭和循环体系。例如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山东章丘

[12],当地大力发展秸秆气化,实现了能源循环利用。目前已建成六处大型秸秆气化站,可消化秸秆1.5万亩/年。如刁镇巩家以各种秸秆为气化原料,产气量400立方米/小时,气柜容量为600立方米,日均消耗作物秸秆2000多公斤,年可消化作物秸秆近1000吨,消化利用1000多亩的秸秆。当地还大力发展食用菌养殖,通过利用小麦、玉米等秸秆作为培养基发展食用菌生产,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目前已修建了水寨、枣园、双山等20余处食用菌养殖基地,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年消化秸秆近6万亩。产菌后的菌渣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制成生物肥料,或是把桔杆加工成制成颗粒状饲料,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生产,目前已建成济南澳利、凤凰山、东旺等六家生物有机肥厂和白云湖、金土地等五家以作物秸秆为原料的饲料厂, 年消化玉米秸秆近20万亩。一方面提高种植业作物产量,培肥地力,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闭合循环系统,另一方面扶持壮大了龙头企业,实现了秸秆转化增值。

另一种是以种植业养殖业结合作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共同发展,该模式主要是利用厌氧发酵技术,使畜禽粪便转化为养殖业内部或种植业的原料或能源,实现养殖粪便的潜在经济价值,同时实现养殖废物零排放。通过对畜禽粪便污水进行固液分离后,猪粪渣可以作为原料栽培食用菌,菌渣与猪粪渣生产有机肥,分离出的污水经过厌氧发酵处理后产生的沼液作为液体肥料用于农田施肥,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作为生活生产燃料,还可以用于发电以提供养殖场及周边农户生活用电[13]。目前福建省福清市一个年生猪存栏数1万头的猪场,利用菌渣及猪粪渣年可实现生产有机肥

3000吨,年产沼气量达11万m3用于发电利用,预计年发电量将达17.0万度,则年可节约电费11.5万元。沼液用于鱼塘养鱼及灌溉用肥料,年可节省肥料27万元,年新增产值达360万元,新增利润100万元,猪场采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运行3年,已全部收回投资,经济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李伟.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发展生态农业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4):141-143.[2]翁伯琦,陈奇榕,黄跃东,等.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科技出版社,2006.[3]张庸萍,袁冬梅.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

(1):65-68.[4]曹俊杰.论生态农业与农村循环经济的一致性[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22-25.[5]周震峰.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1-64.[6]王芳,赵黎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9):72-73.[7]方中友,陈 逸,陈志刚,等.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对策[J].江苏农业学报,2007,23(5):487-491.[8]朱鹏颐,张国.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思考[J].东南学术,2007(3):78-86.[9] 孙永明, 李国学, 张夫道等.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8): 169 – 173.[10]胡明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 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757—

9.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 篇九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海洋循环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不仅是实现沿海城市的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利于合理地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上的资源,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对辽宁海洋循环经济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理论体系也没有得到一定的完善,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辽宁海洋循环经济,总结出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并且提出一些促进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文章主要对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海洋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为主要的核心部分,通过“海洋资源—产品—海洋资源再生”这一过程,最终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但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看我国辽宁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那么如何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于海洋循环经济的研究方面,我国主要从理论的探讨、评价以及发展模式出发进行研究,我们以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例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0.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 篇十

作为循环经济代表项目、集群规模化园区试点项目和高科技精细工业试验基地,这次奠基仪式得到了山西省委省政府、阳泉市委市政府、盂县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学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奠基仪式由盂县县长刘德跃主持,共有超过了600人出席了本次仪式。其中包含山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高建民、商务部原部长助理徐秉金、阳泉市委书记白云、盂县县委书记吕昌政,以及中国再生资源协会、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创新联盟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等60余位嘉宾。

突破能源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一次性损耗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尤其像山西这样的资源重工业大省,成规模的再生资源工业几乎没有。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将山西确定为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省份,既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现实需要,也是山西省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规划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集群规模园区工业、发展高科技精细工业成为了山西省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战术模式。据了解,吉天利工业园区是山西省2009年循环经济一号项目、行业试点项目、省级重点项目、省内十大重点“百姓工程”项目之一。同时,吉天利园区项目还是国家建设部三个部级课题(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创新课题、新农村建设非耕地政策课题、工程项目数字化课题)的调研实验基地。“现在开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是人类的必由之路。吉天利园区能在盂县落地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生产蓄电池、回收蓄电池、处理蓄电池,处理出来的材料再生产新的蓄电池,形成一个蓄电池闭环产业链,在国内是首创的。”吉天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林娣告诉记者。

作为山西省“百姓工程”项目之一,吉天利园区得到了政府多方面的政策扶持。“我们现在有500多亩地,政府每亩补贴2万,园区建成后可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政府在聚全市之力支持企业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来发展的。”刘林娣介绍说,项目建成以后,10万吨的废旧电池的回收率是98.9%,废弃废渣将实现零排放。“今天奠基的是一期工程,我们的目标是160万千瓦安时的通信电力用环保型蓄电池和10万吨废旧电子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总投资5.2亿,年销售收入25亿,实现利税6亿,安排就业1000余人,目前先要建设的是铅酸电池的生产和电子废弃物的处理,形成循环。预计投资5亿,年产出30亿,利税9亿。二期工程占地280亩,三期是3000亩,处理废渣,废水,废塑料以及废旧机电产品,经济效益年销售收入两百个亿,实现利税40亿,安排就业人数两千余人,促增长,保稳健,保民生,保蓝天碧水,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破解能源困境、应对资源危机

一块废旧电池如果废弃,可能会污染60吨水,这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其实,废旧电池蕴含着宝贵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废旧电池是一座宝库,其中含有大量的稀有金属,提炼出的稀有金属完全可以替代以原矿为资源的同类产品。”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秘书长杨敬增告诉记者。

“据不完全统计,一些有色金属已经开采几十年。比如金属铅,据说只能维持21年了,其他一些也只是有几十年的开采量,几乎快枯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循环经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原生资源的枯竭,大家不得不把目光放在循环经济上。”杨敬增说,“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以来,对于资源的利用,生态的保护,社会的循环发展都提出了很多建议。”杨敬增认为,吉天利这样的再生资源园区,确切的说应该叫做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其价值在于充分融合了废物处理无害化和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首先,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把再生资源变废为宝,通过园区内部集中的污水处理厂,集中的固体废物处理机构、集中的大气排放处理机构、很好地保证了无害化的处理。集中处理将是未来产业化、工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在普通园区,因为家家户户的独立生产,很难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其次,需要一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细心的设计,形成一个综合利用的体系。综合利用贵在综合,变废为宝,将再生资源升华到一个产业链的过程,使原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再生资源产业链的模式真正在园区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一个突破。

世界上每年都会有大概一亿节电池需要处理和生产,约为60多万吨,再生铅需求和废铅的处理都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吉天利公司在原有生产铅酸电池的基础上增加了回收、处理废旧电池工序,并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签订了电池回收战略合作协议。“现在的吉天利已经成为了国家制造清洁电池的重要企业,是清洁电池的代名词。而环保工业科技园区的建立再次证明了吉天利比别人想的更远,通过自己的回收体系再回收,通过自己先进的设备进行无害化处理,把东西运用到自己的生产线重新生产,不出厂门把废铅变成新铅。节省了运输,减少了熔炼次数,节省了能源,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污染消除了,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杨敬增说。

构建规模经济、提高产业水平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山西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唯一选择,利用循环经济实现变废为宝、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产业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专家、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高级顾问专家贾玉瑞说,他向记者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构建良性的互动发展模式。园区建设属于大规模基础建设,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联合设计院、施工单位及其他机构,通力合作、整合资源,积极响应党中央政策号召,最终形成系统工程组织管理。工程组织管理不仅是施工管理,也不仅是工程管理,而是要进行结合当前国内政策进行系统开发管理。利用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吸引企业和投资者,将企业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形成以企业发展带动循环经济发展,以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模式。

第二、可以促进产业规范发展。循环经济园区的意义在于建设变废料为原料的生态工程。废旧电池本是社会的负担,循环经济园区把它变为生产的原料。这个过程除了要完成物质上的转变之外,重要的是很多人的观念在转变。这需要很多机构,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来共同完成。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回收废旧电池,但操作普遍不规范,都只是把废旧电池砸碎,取出底板,其它材料废弃,因此本应该是循环经济,避免污染的工作,最后反而污染了环境,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二次浪费。 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设计院或研究所从事此类工作。直到现在,投入近百万去开展前期研究的,只有百年建业工程研究所。

第三、可以促进科技、工艺创新。实施变废料为原料的工程,需要因地制宜,设计配套的工艺路线并选择适当的工程设备。如连轧连铸技术曾经仅是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通过工艺路线的创新、科技的创新,将连轧连铸技术转移到处理废旧电池的过程中去。目前,从国际上看,废旧电池连轧连铸处理从工艺和技术上没有成套的设备选取,在科研机构、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多次探讨后,决定取百家所长。整合意大利的破碎技术、日本的冶炼技术再加以独特的工艺路线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发展结构。

管理组织先行、整合社会资源

“吉天利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全程的项目管理模式和连续创新思路。从4年前,吉天利项目就在清华大学和建设部开始分析和研究,现在吉天利项目已经具备了一整套的建设开发管理模式。”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副秘书长贾志威回忆道:“当初在讨论立项的时候,大家都认为首先要符合政策、适应产业化需求、领先目前水平。经过几个月的调研,最终同意直接定位于全过程的闭环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直接研发设计一套新的高新技术环保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模式,并且还为这个项目专门申报了部级的研究课题。”

吉天利园区的开发,经过了策划、调研、论证、规划、设计、应用试验和筹备多个环节,采用了包括业主代表、EPC、BOT、IPMT、工程监理、项目整体托管、招投标等一系列现代化的管理措施。“这样系统的管理,在我们山西还没怎么见过。”来自吕梁的一位煤炭企业家感叹道,“要是有人能给我们这样当管家,我们也想拿出几个亿投资这么一个工业园区。毕竟产业转型、发展高新技术是迟早的事情。山西不能老挖煤,我们也想搞一些高的、新的、安全的、长久的投资。”据中建研城乡规划研究院的专家们介绍,从当初调研开始,这个项目就被很多山西的煤老板们盯上了,他们都想在山西投资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已经有十来家企业,预约了相关的咨询业务,有的企业已经开展了前期的规划工作。

11.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 篇十一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 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鉴于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突出, 要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最佳模式。对此, 不论学术界还是社会各阶层都已达成共识没有异议。然而, 我国引入循环经济已有一段时间, 相对于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意义探讨层面, 循环经济实践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技术效率是用来衡量技术在稳定使用 (没有技术进步或创新) 过程中, 生产者获得的最大产出的能力。自从20世纪90年代技术效率的测算方法引入我国, 国内学者已开始熟练地使用SFA和DEA来测算宏观和微观经济体的效率情况, 可是他们在测算效率值时选用的投入变量大多都是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双投入, 在能源日益紧缺、环境保护压力巨大的今天, 更应该考察在能源约束和环境约束下, 即循环经济的模式下的技术效率情况, 这样得出的结论更符合实际也更有政策指导意义。本文就以能耗、资本和劳动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变量 (用能耗指标来体现循环经济的作用) , 将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变量, 在全国2005-2008年间省际数据的基础上,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和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 (SFA) 模型详细研究了我国各省市工业技术效率的水平及变迁情况, 用技术效率的提升程度来反映循环经济实践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 为循环经济的深入推广提供实证基础。

二、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循环经济和技术效率方面的研究有很多, 诸大建 (2003) [1]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发展意义、基本原则、系统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 认为不管如何看待循环经济本质内涵, 3R原则 (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 都是循环经济的基本要点。赵国杰 (2006) [2]、唐德才 (2006) [3]等诸多研究者从具体行业或不同产业内循环经济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汪上 (2006) [4]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企业行为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王辉等 (2005) [5]提出了不同行为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政府应肩负营造发展循环经济大环境的主导作用, 企业行为的转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钟太洋 (2006) [6]等研究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范围涉及从宏观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到中观的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 再到微观的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绩效评价。颜鹏飞和王兵 (2004) [7]运用DEA的方法测度了1978-2001年中国30 个省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 并且对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同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何枫 (2004) 等[8]在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 (SFA) 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间的技术效率变迁进行了测算并得出结论:整体来看, 我国平均技术效率水平在20年中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从区域的角度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要高出中部地区约15%, 或高出西部地区约33%。崔国平 (2009) [9]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 (SFA) 从产业层面详细研究了1996-2005 年期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技术效率水平以及产权、市场竞争、规模等因素对技术效率提高的贡献, 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仍然是比较低的。何枫和陈荣 (2008) [10]以2001年至2006年的中国家用电器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 运用随机前沿模型从内外部两方面实证分析了管理层激励对公司效率的影响。朱波和宋振平 (2009) [11]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选取的我国74只开放式基金的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考察, 测算结果表明, 我国开放式基金存在显著的技术非效率。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大多还都处于定性的研究阶段, 主要阐述讨论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和立法等, 偶尔有定量研究也是用效率测试方法测算出全国各省市的循环经济效率值, 但在构建效率主函数时用的投入指标单一, 一般都是经典的资本和劳动投入, 无法真正体现出在技术效率提升方面循环经济发挥的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对能源等资源消耗的加大, 特别是受不可再生能源供给的限制和能源价格的影响, 能源利用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而且在探讨循环经济时不能漏掉能耗这个日益重要的变量, 所以本文就把能耗列入投入指标中, 并以此来反映循环经济对技术效率的影响。针对目前文章普遍对效率的变迁和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不足 (一般仅仅是列出各个省各年度的技术效率值, 对其影响因素探讨很少) , 本文分别用DEA和SFA两种方法测算技术效率值, 对两种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相互佐证, 这样使结果更有说服力。同时对影响技术效率变迁和省际差异的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实证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弥补了不足。

三、数据变量与模型

目前, 测量技术效率有两种常用方法:一种是非参数方法, 另一种是参数方法。在非参数方法中, 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是最典型代表, 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它的优点是无须估计生产函数, 从而避免了因错误的函数形式带来的问题, 但它需要大量的个体数据, 而且对算法的要求很高。另外在估计生产前沿时由于只需要边际附近的数据, 这造成其结果受异常点的影响非常较大, 稳定性较差, 而且它没有考虑信息的度量误差和随机因素。参数方法通常是先估计一个生产函数, 且考虑到该生产函数中误差项目的复合结构及其分布形式, 并根据误差项的分布假设不同, 采用相应的技术方法来估计生产函数中的各个参数。参数方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估计生产函数对个体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描述, 从而使对技术效率的估计得到了控制[12]。参数方法中的最典型代表是随机前沿分析 (Stochasticf rontier analysis) , 近年来SFA 模型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它不仅可以测算样本总体及其个体中的技术效率水平状态, 而且还能够就那些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作进一步剖析和测算。为了更充分地利用这两种测算方法的优点, 弥补其各自的不足, 本文将同时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SFA) 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 , 并对两个方法得出的测算值进行对比, 相互佐证, 提高结论的说服力。

本文将构建中国工业技术效率评价模型, 根据2005-2008年我国30个省市的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 测算各省市工业的技术效率, 具体考察各省市工业生产非效率现状与生产有效状态之间的差距。

(一) 指标的选取及数据的处理

由于2005年之前的统计年鉴没有各省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这个统计指标, 考虑到能耗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用2005-2008四年的面板数据。在样本数据来源方面,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2005-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统计年鉴》, 经过筛选及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选择全国30个省市 (不包含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 的工业数据, 共120个有效观察值。在数据处理方面本文选用2005年的价格为基期, 对以后各年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净值进行了调整。

1.投入指标。

(1) 资本投入:该变量以各省市历年固定资产净值指标衡量, 单位为万元。为保证数据可比性, 所有数据都按照年鉴中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换算为2005年不变价。 (2) 劳动投入:本文选用的劳动投入为工业从业人数, 单位为万人。 (3) 能源投入:为了更好的反映循环经济在效率提升方面的作用, 本文引入能耗指标, 改变传统的资本劳动投入模型, 由于2006、2007、2008年的工业增加值能耗是以2005年的工业增加值计算的, 故不需对能耗进行价格调整。

2.产出指标。

由于工业总产值有中间投入的重复计算, 不能够准确反映净产出, 所以本文选用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单位为万元。同样, 为保证数据可比性, 所有数据都按照年鉴中的各个省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换算为2005年不变价。

3.效率解释变量。

本文的SFA模型中的效率函数的控制变量为四个, 分别为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外资占GDP比重和贸易占GDP比重。

(1)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

工业是能耗大户, 相比于其他产业而言能耗更多,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越高, 表明该省市工业在整个经济构成中比重越大, 相应能耗就越高。同时, 该比值越高表示该地区第三产业越不发达, 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服务业和金融业不够繁荣, 而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标准。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 较高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就表示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水平, 也就表现为较低的人均GDP。人均GDP越低, 表示该地区越不富有, 该地方居民文化素质普遍也较低, 环境保护意识相对也较弱, 消费者也不会自觉选用环保低能耗的产品绿色消费, 这样也无法从需求方抑制高能耗的产品供给。

(2) 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

在测算循环经济的作用时, 不能不考虑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这个指标, 它集中反映了循环经济3R原则中的“再利用”原则 (Reuse) 的践行程度, 通过这个指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各省市推行循环经济的力度和效果。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是通过各个省每年的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除以工业废物产生量得出的相对指标, 它比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这个绝对指标更具有可比意义。

(3) 外商投资占GDP的比重:

对外开放30 多年来, 我国的外商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外资的引入不仅弥补了企业资金来源不足, 同时,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加剧, 国内企业竞争力提高, 外商为了赢得竞争, 也不得不逐步把高新技术转移到我国市场, 我国企业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外商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逐渐提高。引进的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了中国相关工业的技术进步, 加快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 而且, 外商投资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 这些都对工业技术效率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3]。但是由于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较易污染环境的工业, 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环境标准制定较低, 极有可能促使外商将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 造成环境污染加剧。在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的今天, 这也有可能会对我国工业的技术效率产生负面影响[14]。

(4) 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

一个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是通过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来测算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尤其是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节节攀升, 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这说明中国参与全球一体化的程度加深以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增强, 我国的进出口外贸发展为我国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 是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

(二) 随机前沿分析 (SFA) 模型

1.SFA模型的构建。

鉴于以上分析, 本文首先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来测算和分析我国工业的技术效率及其变迁。本文根据attese and Coelli (1992) [15]模型的基本原理模型中采用有良好包容性和灵活性的超越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具体如下:

Ln (Yit) =β0+β1Ln (Kit) +β2Ln (Lit) +β3Ln (Eit) +β4Ln2 (Kit) +β5Ln2 (Lit) +β6Ln2 (Eit) +β7Ln (Kit) Ln (Lit) +β8Ln (Kit) Ln (Eit) +β9Ln (Lit) Ln (Eit) + (Vit-Uit) (1)

mit=δ0+δ1in/gdp+δ2wu+δ3fi/gdp+δ4tr/gdp+εit (2)

TEit=exp (-uit) (3)

undefined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统计数据以及Frontier version4.1软件结果计算整理得到。注:提升是指2008年相比于2005年的SFA效率值提升的百分比。

上述模型式 (1) 中的i和t分别表示省际序号和年份, βit为一组待估计参数。Vit为随机误差项, 它表示随机因素对产出的影响, 常假设服N (0, σundefined) 从分布;Uit为技术无效率项, 它通常为非负, 常假设服从N (u, σundefined) 正半部截断分布, 并与随机误差项Vit相互独立。Yit表示第i个省份第t年的产出, 这里用工业增加值表示, Kit表示第i个省份第t年的资本投入, 这里用固定资产净值指标;Lit表示第i个省份第t年的劳动投入, 这里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代替;Eit是本文的新增投入变量, 它表示第i个省份第t年的工业能耗。式 (2) 为效率函数, 它主要用于非效率的因素分析, 其中的in/gdp、wu、fi/gdp、tr/gdp分别表示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外资占GDP的比重和贸易占GDP的比重。本文主要考虑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外资占GDP比重和贸易占GDP比重等因素, δit为待估系数, 表示上述个因素对技术非效率的影响, 取正值表示对技术效率有负的影响, 取负值表示对技术效率有正的影响。式 (3) 的TEit反映的是样本中第i 个省份在第t 时期内的技术效率水平。显然如果Uit = 0, 则TEit= 1, 即处于技术效率状态, 此时决策单元的生产点位于生产前沿面上;相反, 如果Uit>0, 则0

2.SFA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以工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 基于剔除价格因素后的2005-2008年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 采用froniter4.1测算了2005-2008年全国30个省市工业的技术效率值, 同时软件结果也给出了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工业固废利用率、外资占GDP比重和贸易占GDP比重这四个控制变量的系数值 (见表1) 。

由表1可以看出, 随着循环经济在我国的逐步推广, 尤其是2005年以来, 我国各省市工业的技术效率值一直在稳步上升, 技术效率改善的趋势明显, 这说明这些年大力推广的循环经济已初显成效, 清洁生产和废物回收利用已贯穿在很多重工业生产中, 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也逐渐成为公民的习惯和选择。另外, 我国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的生态城市天津、上海和北京, 随着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深入推进, 它们的效率值也越来越趋近于生产前沿面上。尤其是像河北、辽宁、吉林、浙江、广东、陕西、河南等这些工业省市, 相比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 它们的效率值增幅更快, 效率提升也最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循环经济目前在我国发展的阶段大多还处于工业废物的回收利用等末端治理上, 效果还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领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以工业为经济支柱的省份的效率值提升速率比第三产业 (尤其是金融业和服务业) 发达的省市快, 以上数据表明了我国各省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工业的技术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 SFA方法评价的各省市的技术效率是根据自身的投入产出情况测算的, 不同于DEA方法横向比较技术效率的情况。所以SFA效率值是自身的绝对效率而不是相对效率, 其在纵向上具有可比性。

(三) 数据包络分析 (DEA) 分析

DEA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规划模型, 通过对每一个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数据的分析, 测算出其综合效率, 其中包括反映投入产出结构的技术效率和总体的规模效率, 从而评价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有效性。它的显著特点是不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 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任何权重假设, 避免了主观因素, 直接通过产出与投入之间加权和之比, 计算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效率。

1.DEA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文采用DEA中的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样本省市的面板数据, 揭示其全要素生产生产率动态变化情况 (见表2) 。

由表2可以看到, 天津、上海、广东的技术效率值最高, 贵州、甘肃、宁夏的效率值较低, 该结果跟SFA显示的结果大体一致, 而且, 除了江苏、云南和新疆三省, 在2005-2008年, 大多数省市的技术效率值也是有一个明显的提高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 DEA方法测出的各行业各年度的技术效率是一种水平的比较, 即具有同类投入产出经济单元横向的比较, 所以即使某些省市或者某些年份的投入产出效率差距较大, 它们之间的技术效率值或许会相差很小, 如2005-2008年上海工业的SFA效率均值与天津工业的SFA效率值分别为0.9059和 0.7999, 相差很远, 但是在DEA效率测算中, 上海与天津的技术效率值都为1。而有的即使某些省市或者某些年份的投入产出效率差距较小, 它们之间的技术效率值也会相差很大, 如2005-2008年山西工业的SFA效率均值与内蒙古工业的SFA效率值相差不多, 分别为 0.3207和0.4115, 可是他们的DEA效率值却是0.5675和0.9415。这些现象说明用DEA得出的技术效率值的纵向可比性较弱, 需要SFA来弥补这一不足。

2.SFA与DEA效率值比较。

由图1可以看出, 虽然各个省市2005-2008年的DEA测算值均值和SFA测算值均值不尽相同, 但各省市的效率值排名次序却未发生大的变动。这说明, 在本文的效率测算方面, DEA和SFA取得了较一致的结果。综合两种方法的测算结果, SFA过滤掉了随机因素的影响,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而 DEA涵盖了一切因素对对我国工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因此, 其比SFA具有更好的灵敏性, 其测算结果可以获取SFA方法无法扑捉的波动性特征, 它们相互补充和佐证, 更能提高实证结论的说服力。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统计数据以及DEAP软件测算整理得到。注:提升是指2008年相比于2005年的DEA效率值提升的百分比。

四、结论

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推广多年, 为了检验循环经济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工业领域技术效率提升方面的影响, 本文分别运用SFA和DEA模型对全国除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外的30个省市的工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发现, SFA和DEA分别测算出来的效率值上升趋势一致, 而且SFA与DEA分别对应的30个省市的排名顺序也大体一样, 各省市工业的技术效率值逐年上升的趋势稳定且明显, 但整体水平还偏低, 西部及中部地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可以纵向比较且准确反映技术效率值的各省市SFA值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上海、天津、广东名列三甲且效率值趋近于1, 山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的效率值则不尽如人意。

上一篇:作文《__的初一》600下一篇:行为规范板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