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精选7篇)
1.华师版九年级下册数学 篇一
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不耻下问,多提问,多看、多学,以后一定会信手拈来。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能力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好奇 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进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另外,计算器的使用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梯子靠在墙 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
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
2.在生活中,梯子与地面的夹角总是60°吗?
不是,可以出现各种角度,60°只是一种特殊现象。
图1(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如图1,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 m。已知缆车的路线与平面的夹角为∠A=16 °,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
哪条线段代表缆车上升的垂直距离?
线段BC。
利用哪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求出BC?
在Rt△ABC中,BC=ABsin 16°,所以BC=200sin 16°。
你知道sin 16°是多少吗?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值。那么,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呢?
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sin cos和tan键。教师活动:(1)展示下表;(2)按表口述,让学生学会求sin16°的值。按键顺序显示结果sin16°sin16=sin 16°=0?275 637 355
学生活动:按表中所列顺序求出sin 16°的值。
你能求出cos 42°,tan 85°和sin 72°38′25″的值吗?
学生活动:类比求sin 16°的方法,通过猜想、讨论、相互学习,利用计算器求相应的三角函数值(操作程序如下表):
按键顺序显示结果cos 42°cos42 =cos 42°=0?743 144 825tan 85°tan85=tan 85°=11?430 0523sin 72°38′25″sin72D′M′S
38D′M′S2
5D′M′S=sin 72°38′25″→
0?954 450 321
师:利用科学计算器解决本节一开始的问题。
生:BC=200sin 16°≈52?12(m)。
说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操作方法。
(三)想一想
师:在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中,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 200 m,缆车由点B到达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42°,由此你还能计算什么?
学生活动:(1)可以求出第二次上升的垂直距离DE,两次上升的垂直距离之和,两次经过的水平距离,等等。(2)互相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函数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1.一个人由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 m,再爬30°的山坡100 m,求山高(结果精确到0.1 m)。
2.如图2,∠DAB=56°,∠CAB=50°,AB=20 m,求图中避雷针CD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 m)。
图2图3
(五)检测
如图3,物华大厦离小伟家60 m,小伟从自家的窗中眺望大厦,并测得大厦顶部的仰角是45°,而大厦底部的俯角是37°,求大厦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m)。
说明: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
(六)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节的感受,如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等等。
(七)作业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tan 32°;(2)cos 24?53°;(3)sin 62°11′;(4)tan 39°39′39″。
图42?如图4,为了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一测量员在河岸边相距180m的P,Q两点分别测定对岸一棵树T的位置,T在P的正南方向,在Q的南偏西50°的方向,求河宽(结果精确到1 m)。
五、教学反思
1.本节是学习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并加以实际应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三角函数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但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意志力、自信心和理性精神 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依据教材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取得了成功。
北师版数学初三下册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二
九年级时间非常紧张,既要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又要考虑到在九年级下册时对初中阶段整个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所以在制定九年级的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同时把握好教学进度。
一、学情分析
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总体来看比较好,但是优生面不广,尖子不尖。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良莠不齐,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差一点的学生来说,有些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一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好高鹜远、心浮气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还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有些学生不具有或不够重视,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同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完成九年级下册新授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 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推理论证;
2、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
难点:
1、引导学生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四、教学措施
1、精心备课,设置好每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突出重点,讲透难点。
2、加强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的辅导,提高他们的解题作答能力和正确率。
3、精心组织单元测试,认真分析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对其中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分析与讲解,力求透彻。对于少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辅导,突破难点。
4、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华师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三
抽样调查
(1)调查样本是按随机的原则抽取的,在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能够保证被抽中的单位在总体中的均匀分布,不致出现倾向性误差,代表性强。
(2)是以抽取的全部样本单位作为一个“代表团”,用整个“代表团”来代表总体。而不是用随意挑选的个别单位代表总体。
(3)所抽选的调查样本数量,是根据调查误差的要求,经过科学的计算确定的,在调查样本的数量上有可靠的保证。
(4)抽样调查的误差,是在调查前就可以根据调查样本数量和总体中各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计算,并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调查结果的准确程度较高。
课后练习
1.抽样成数是一个(A)
A.结构相对数B.比例相对数C.比较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
2.成数和成数方差的关系是(C)
A.成数越接近于0,成数方差越大B.成数越接近于1,成数方差越大
C.成数越接近于0.5,成数方差越大D.成数越接近于0.25,成数方差越大
3.整群抽样是对被抽中的群作全面调查,所以整群抽样是(B)
A.全面调查B.非全面调查C.一次性调查D.经常性调查
4.对400名大学生抽取19%进行不重复抽样调查,其中优等生比重为20%,概率保证程度为95.45%,则优等生比重的极限抽样误差为(A)
A.40%B.4.13%C.9.18%D.8.26%
5.根据5%抽样资料表明,甲产品合格率为60%,乙产品合格率为80%,在抽样产品数相等的条件下,合格率的抽样误差是(B)
A.甲产品大B.乙产品大C.相等D.无法判断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四边形性质探索
定义: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矩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等腰梯形: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多边形:在平面内,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三角形、四边形和六边形都可以密铺。
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例1、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相交)和(平行)。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图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定义用“”表示平行四边形,例如:ABCD,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且…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知识点回顾: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1.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四个内角都是_____。矩形的对角线___2.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是四条边都__,它的两条对角线__每条对角线平…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点归纳
【菱形】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性质有:①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②四条边都相等;③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④菱形是对称轴图形,它有2条对称轴,分别为它的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2)菱形面积=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3.菱形的判定:
(1)用定义判定(即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综上可知,判定菱形时常用的思路:
四条边都相等菱形
菱形四边形
平行
四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菱形
【矩形】
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四个角都相等。
4.矩形的判定方法:
(1)用定义判定(即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三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1.通过参与统计活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有所体验。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2.借助有趣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3.经历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决策的过程。
4.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学准备: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一、启发教学,实践体会
1.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需要习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桔子这四种水果最多,咱们调查一下到底习哪种水果吧!
2.小组活动
第组一张白纸,四种水果画片。每人选一种最喜欢吃的水果,贴在纸上,让大家一眼看出你们组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完成后,贴在黑板上展示。
3.全班交流
同学们评议哪个组的图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帮助我们班决定习哪些水果。通过讨论,得出贴图片时要一边对齐,按种类顺序排列,左右也要对齐,并允许贴得不符合要求的小组重新调整。
4.各小组的统计图进行汇总,制成全班爱吃的水果统计图及统计表,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练一练
1.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喜欢吃苹果和梨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2)香蕉比梨少多少个?
(3)最多的是什么?最少的是什么?
2.说一说
(1)哪样东西最多?最样东西最少?
(2)哪两样东西同样多?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数量,体会数据的整理过程,再动手画图,完成填空。可以让几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4.第2题,先让学生把书后附页上的水果图剪下来,再独立解决问题。
5.第3题,通过学习独立的调查,整理数据,表达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6.迎新年。
(1)先让学生独立去观察图。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并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说一说自己班如何过新年,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自己的学习感受。
板书设计:
最喜欢的水果
5.北师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篇五
第一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各个知识点,对读、写、组成、比较等各知识点有个系统的回忆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对万以内数的读、写、比较等知识进行回忆与整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的基本概念
1、计数单位
(1)按顺序说出我们学过计数单位。
(2)最小的一位数是几?同时它又是一个计数单位——个。(3)提问:
①最大的两位数是多少?比99多1的数是多少?
②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和最大的三位数相邻的四位数是多少? ③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和最大的四位数相邻的五位数是多少?(4)提问:仔细观察,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什么关系?
2、数位及数位顺序表
(1)提问:这些计数单位能不能随意排列?为什么?
(2)小结:这些计数单位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就叫做数位。比如:计数单位“个”所站的位置就叫做“个位”,“十”所站的位置叫做“十位”,……构建“数位顺序表”。
(4)提问:这个数位顺表,你们能记住吗?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1位是什么位?第2位是什么位?第4位呢?第5位?
(二)复习“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及数的大小比较”
1、写数:
用两个0,一个6,一个9你能组成哪些数?(可任意组合,没有位数限制)
2、读数:
(1)读出这些数(2)总结:
数中间有两个0时,也只读一个0,如6009。在写数时,这两个0只写一个,不行?在这里,0是用来占位的。
3、把组成的数按顺序排列 总结:
(1)位数不同,位数多数的大。
(2)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后面的一位数。
(三)基本练习:
1、填一填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三位是()位,万位在第()(2)一万里面有()个千。
(3)一个数是四位数,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位。(4)最小的四位数与最大的三位数的和是(),差是()。(5)比497大,且比502小的数是()。)
2、写出下面各数。
(1)二千六百零七(2)二百八十三(3)九千(4)五百(5)一千零一十(6)一万
(四)变式练习:
1.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括号里。
(1)一个四位数,千位上是2,个位上是4,其它各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① 204② 2040③ 2400④ 2004(2)550比150多()① 600②700③400④500(3)最大的三位数加1是()①10②100③1000④10000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1)1090 1009 1100 1909(2)9999 8900 9990 8909 10000
(四)拓展练习:
1.你有几种填法?(最小能填几?)
7□23 〉7667 2.用7、0、2、3、0五个数按要求填空。(1)组成最大的四位数是()(2)组成最小的四位数是()(3)组成比3000小的四位数是()(4)组成只读一个零的最大四位数是()(5)一个零也不读的四位数是()
第二课时 有余数除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
1、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联系 总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2、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1)竖式计算
43÷7
47÷9
34÷6(2)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应注意哪些?
(二)基础练习
1、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必须比()小。
2、在36÷7=5„„1中,被除数是36,除数是()商是(),余数是()。
3、有17个羽毛球平均分给5个班,每班分得()个,还剩()个。
4、在□÷7=□„„□中,余数最大是()。
5、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30
()×5<32()×7<46()×9<42
(三)拓展练习
1、有16个放木块。
(1)摆5个过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最多用()个放木块,还剩()个放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放木块,最多可以摆()个长方体,还剩下()个放木块。
2、有86个蘑菇,平均放在9个小筐里,每个小筐放几个?还剩几个蘑菇?
3、小猴子爬杆,一秒钟能爬2米,杆长15米,小猴子7分钟能爬到杆顶吗?
4、有26千克豆油,每个油桶装4千克油,这些油至少需要多少个油桶?
5、妈妈买来30个扣子,每件衣服钉7个,最多可以钉几件衣服?
(四)提高练习
1、大汽车:每次可以运5吨牛肉
小汽车:每次可以运3吨牛肉(1)有13吨牛肉,怎样派车最合理?(2)有14吨牛肉,怎样派车最合理? 2、32块饼干,每个小朋友分5块,还余2块,共发给几个小朋友?
3、在()÷()=5„„7中,当除数最小时,被除数是多少?
4、请算出第22个图形和第48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
第三课时 混合运算、多位数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笔算、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口算、竖式笔算、脱式计算等方法进行计算,会估计物
体数目。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竖式笔算、脱式计算等计算方法
三、复习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
1、运算顺序
(1)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2)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先算小括号里的
(二)多位数加减法
1、口算加减法
把整百整十数看成整整百数和整十数的和,然后相加减。
1、计算的方法(1)竖式计算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十。(2)脱式计算。(3)验算
加法:减法验算,或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减法: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2、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
(三)基础练习 填空题
1、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先算()法,再算()法。2、16÷8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法,再算()法。3、5×7-2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法,再算()法。
4、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
5、甲数是700,乙数是125,这两个数的和是(),差是()。
6、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的和是(),差是()。 计算题
16+24÷8
18-9×2
30÷6-3
(16+24)÷8
406-168
564+256
498-(146+237)
748-279-327
(四)拓展练习
1、罐头:每盒5元
饼干:每包4元
面包:每袋6元(1)买6包饼干和1盒鱼罐头,一共需要多少元?(2)小明带了20元钱,买了2袋面包,还剩多少钱?
2、水果店原来有123千克苹果,又运来589千克,现在有多少千克苹果?
3、火车上有乘客803人,到了一站后,下车320人,上车412人,火车上还有乘客多少人?
4、图书馆有故事书345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12本,科技书有多少本?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有多少本?
(五)提高练习
1、红红的奶奶今年的岁数是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一个最大的一位数,你知道红红奶奶今年多少岁吗?
2、小明做了一道加法题时,把个位上的1看成7,把十位上的6错看成9,结果和是75,那么正确的答案应是多少?
3、儿子今年6岁,妈妈今年30岁,再过5年,妈妈比儿子大多少岁?
第四课时
长度单位、方向与位置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8个方向,能正确介绍路线。
2、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
1、长度单位的换算。
2、描述路线。
三、教学过程
(一)长度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分米=()厘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千米=()米
(二)方向与位置
指导学生做总复习的第15题
(1)是辨认方向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小组说说,再全班交流。
(2)是简单路线图的理想,先让学生独立设计几条路线图,求出长度,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三)长度单位练习 填空。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2、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用()表示,每1大格的长度是1()。3、10厘米就是()分米,分米用()表示。4、1000米就是1(),千米又叫公里,用字母()表示。
5、1厘米=()毫米 1分米=()厘米
1米=()分米 1米=()厘米 1千米=()米
想一想,填一填。
5千米=()米
6000米=()千米 3米=()分米 400厘米=()米 200毫米=()厘米 50厘米=()分米
70毫米=()厘米 18分米=()厘米
9厘米=()毫米 40分米=()米 70厘米=()分米 15米=()分米
4分米=()毫米 300毫米=()分米
三、比一比
80千米()8000米 9分米()3米 5厘米()50毫米 28毫米()6厘米 500毫米()50厘米 6米()58分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80厘米()700毫米 90分米○9米 300分米()300厘米
四、填合适的单位。
1、珠穆朗玛峰是世界高峰,高约8848(),长颈鹿的身高约5(2、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小蚂蚁的身长约3()
3、青蛙一次能跳7(),数学课本长约2()
4、一棵大树高12()一本书厚20()
5、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550()一张课桌高7()
6、猎豹每分钟约跑2(),兔子的尾巴长约7()
7、小金鱼身长约1(),蜡笔长6()
8、一辆小轿车每小时行驶80(),粉笔长8()
9、钢笔长14(),10张纸厚1()
10、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回形针长约30()。
11、我国最长的铁路线是京九铁路,总长2536()。 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5、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00米。() 排列大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70米 800分米 800厘米()2、80米 790分米 78米())
第五课时
角、图形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情感目标:认识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难点
1、用电子图(格子图)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图形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角
1、特点:1个顶点。2条边
2、分类
锐角:比直角小。
直角: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钝角:比直角大。
3、判断角的方法 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二)四边形
1、长方形特点
①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在一个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2、正方形特点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平行四边形特点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三)基础练习
1、一个角有()个顶点,红领巾有()个角。
2、所有三角形都有()个角,()条边。
3、()和()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边都相等,长方形()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5、把锐角、钝角、直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四)变式练习 判断
1、用放大镜看直角,直角变大。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只有两个角是直角。
5、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 问答题
在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
多少厘米? 操作题
1、在点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2、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锐角。
3、在给定的边上画一个钝角。
(五)提高练习
1、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只剪一刀,剩下的图形可能有几个角?
2、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角?
公开课教学设计资料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公开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颍上县培蕾小学设计人: 设计时间:
6.华师版九年级下册数学 篇六
第一课时 自然界的电现象
1.物体因摩擦而带电叫做摩擦起电。相互摩擦后的两个带电体上所带电荷的性质是不同的,用手帕摩擦过的塑料细丝上带有同种电荷,他们会互相排斥;用锯条锯开泡沫塑料块时,锯条和泡沫塑料细屑带有异种电荷,它们会互相吸引。
2.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出电荷,只是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摩擦过程中两个物体所带的是等量异种的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电荷是守恒的。
3.除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外,还可采用带电体接触的方法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上同种电荷。
4.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大气中常见的气体放电现象。闪电是自然界发生的剧烈的放电现象。为了避免落地雷对房舍的破坏,人们常在屋顶最高处安装金属制的避雷针和避雷带,并通过金属导体与大地相连接,利用尖端放电,使建筑物上方积聚的电荷迅速入地,以避免建筑物受到雷击。第二课时 电路
1.从材料的导电性能的优劣来区分,可以把材料分为两类:容易导电的材料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材料叫做绝缘体。
2.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至少应有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部分。
3.用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关系的图叫做电路图,利用电路图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实际电路用最简单明了的图来表示。
4.绝缘体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容易导电的,但在某些条件下绝缘体会转变为导体。
7.华师版九年级下册数学 篇七
1.|-2|=()
A.0B.-2C.+2D.1
【考点】绝对值.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求解即可.
【解答】解:|-2|=-(-2)=2.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绝对值,绝对值规律总结: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2.在5月份的助残活动中,盲聋哑学校收到社会捐款约110000元,将110000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1.1×103元B.1.1×104元C.1.1×105元D.1.1×106元
【考点】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分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1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1时,n是负数.
【解答】解:将11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1.1×105.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3.下列各对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A.-(-2)和2B.+(-3)和-(+3)C.D.-(-5)和-|-5|
【考点】相反数.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互为相反数的两数之和为0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A、-(-2)+2=4,故本选项错误;
B、+(-3)-(+3)=-6,故本选项错误;
C、-2=-,故本选项错误;
D、-(-5)-|-5|=0,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相反数的知识,比较简单,注意掌握互为相反数的两数之和为0.
4.若(2a-1)2+2|b-3|=0,则ab=()
A.B.C.6D.
【考点】非负数的性质:偶次方;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代数式求值;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专题】计算题.
【分析】由于平方与绝对值都具有非负性,根据两个非负数的和为零,其中每一个加数都必为零,可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出a、b的值,再将它们代入ab中求解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得,
解得.
∴ab=()3=.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非负数的性质和代数式的求值.初中阶段有三种类型的非负数:
(1)绝对值;
(2)偶次方;
(3)二次根式(算术平方根).
当它们相加和为0时,必须满足其中的每一项都等于0.根据这个结论可以求解这类题目.
5.下列式子中:,,,π(2-y2),,7-1,y2+8,,单项式和多项式的个数分别为()
A.2个,5个B.2个,4个C.3个,4个D.2个,6个
【考点】单项式;多项式.
【分析】根据单项式与多项式的定义,结合所给各式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所给式子中单项式有,一共2个;
多项式有:,,π(2-y2),7-1,y2+8,一共4个.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的定义,数或字母的积组成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掌握它们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6.有理数-22,(-2)3,-|-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B.(-2)3>-22>-|-2|>-
C.-|-2|>-D.-22>(-2)3>->-|-2|
【考点】有理数大小比较.
【专题】推理填空题;实数.
【分析】首先分别求出-22,(-2)3,-|-2|的值各是多少;然后根据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把有理数-22,(-2)3,-|-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即可.
【解答】解:-22=-4,(-2)3=-8,-|-2|=-2,
∵--8,
∴->-|-2|>-22>(-2)3.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①正数都大于0;②负数都小于0;③正数大于一切负数;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其值反而小.
7.当=2,y=-2时,代数式m3+ny+8的值为2010,则当=-4,y=-时,式子3m-24ny3+5016的值为()
A.2009B.2011C.2012D.2013
【考点】代数式求值.
【分析】将=2,y=-2代入得:8m-2n=200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得到-12m+3n=-3003,将=-4,y=-代入得:-12m+3n+5016,将-12m+3n=-3003代入计算即可.
【解答】解:将=2,y=-2代入得m×23+n×(-2)+8=2010,整理得:8m-2n=2002,
由等式的性质2可知:-12m+3n=-3003.
将=-4,y=-代入得:-12m+3n+5016.
∵-12m+3n=-3003,
∴-12m+3n+5016=-3003+5016=2013.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求代数式的值,利用等式的性质求得-12m+3n=-3003是解题的关键.
8.在一条笔直的公路边,有一些树和路灯,每相邻的两盏灯之间有3棵树,相邻的树与树,树与灯间的距离是10m,如图,第一棵树左边5m处有一个路牌,则从此路牌起向右510m~550m之间树与灯的排列顺序是()
A.B.C.D.
【考点】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
【分析】根据题意可得,第一个灯的里程数为15m,第二个灯的里程数为55m,第三个灯的里程数为95m…第n个灯的里程数为15+40(n-1)=(40n-25)m,从而可计算出535m处哪个里程数是灯,也就得出了答案.
【解答】解:根据题意得:第一个灯的里程数为15m,
第二个灯的里程数为55m,
第三个灯的里程数为95m
…
第n个灯的里程数为15+40(n-1)=(40n-25)m,
故当n=14时候,40n-25=535m处是灯,
则515m、525m、545m处均是树,
故应该是树、树、灯、树,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变化类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从原图中找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请把答案直接填在题中横线上.
9.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即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行驶5千米应记作-5千米.
【考点】正数和负数.
【分析】首先审清题意,明确“正”和“负”所表示的意义;再根据题意作答.
【解答】解: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行驶5千米应记作-5千米.
故答案为:-5千米.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正负数的意义,解题关键是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明确什么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
10.单项式的系数是-,次数是3.
【考点】单项式.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单项式系数、次数的定义来求解.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解答】解:根据单项式定义得:单项式的系数是-,次数是3.
故答案为-,3.
【点评】本题考查了单项式系数、次数的定义.确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时,把一个单项式分解成数字因数和字母因式的积,是找准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关键.
11.试写出一个关于的二次三项式,使次数为2的项的系数为2,常数项为-1:22+-1(答案不).
【考点】多项式.
【专题】开放型.
【分析】直接利用多项式的定义结合其次数与系数的确定方法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得:22+-1(答案不).
故答案为:22+-1(答案不).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多项式,正确掌握多项式次数与系数的确定方法是解题关键.
12.比较大小:(填“>”“<”号)
>-|-3|
<.
【考点】有理数大小比较.
【专题】推理填空题;实数.
【分析】(1)首先分别求出、-|-3|的值各是多少;然后根据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判断出它们的大小关系即可.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其值反而小,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解:(1)=,-|-3|=-3,
∵,
∴>-|-3|.
(2)|-|=,|-|=,
∵,
∴-<-.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①正数都大于0;②负数都小于0;③正数大于一切负数;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其值反而小.
13.将多项式23y-4y2+32-按的降幂排列为:23+32--4y2.
【考点】多项式.
【分析】根据降幂排列的定义,我们把多项式的各项按照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即可.
【解答】解:多项式23y-4y2+32-按的降幂排列为:23+32--4y2.
故答案为:23+32--4y2.
【点评】此题考查了多项式的降幂排列的定义.首先要理解降幂排列的定义,然后要确定是哪个字母的降幂排列,这样才能比较准确解决问题.
14.在数轴上到-3所对应的点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的点所对应的数是-5或-1.
【考点】数轴.
【分析】因为所求点在-3的哪侧不能确定,所以应分所求点在-3的点的左侧和右侧两种情况讨论
【解答】解:当此点在-3的点的左侧时,此点表示的点为-3-2=-5;
当此点在-3的点的右侧时,此点表示的点为-3+2=-1.
故答案为:-5或-1.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数轴的特点,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根据左减右加的原则进行计算.
15.近似数4.007万精确到十位;5.8963(精确到0.01)的结果是5.90.
【考点】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近似数的精确度求解.
【解答】解:4.007万精确到十位;5.8963(精确到0.01)的结果5.90.
故答案为十,5.90.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近似数与精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精确度表示.一般有,精确到哪一位,保留几个有效数字等说法;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16.数学家发明了一个魔术盒,当任意数对(a,b)放入其中时,会得到一个新的数:a2+b+1.例如把(3,-2)放入其中,就会得到32+(-2)+1=8.现将数对(-2,3)放入其中得到数m=8,再将数对(m,1)放入其中后,得到的数是66.
【考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专题】新定义.
【分析】根据题中的新定义化简所求式子,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解:数对(-2,3)放入其中得到(-2)2+3+1=4+3+1=8;
再将数对(8,1)放入其中得到82+1+1=64+1+1=66.
故答案为:8;66.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弄清题中的新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个题,共7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说理过程或演算步骤.
17.直接写出运算结果.
(1)5+(-16)=-11
(2)=0
(3)(-30)-(+4)=-34
(4)=-14
(5)=
(6)-24÷(-2)=8.
【考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专题】计算题;实数.
【分析】(1)原式利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2)原式利用0乘以任何数结果为0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3)原式利用减法法则变形,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4)原式利用乘法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5)原式利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6)原式先计算乘方运算,再计算除法运算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解:(1)原式=-(16-5)=-11;
(2)原式=0;
(3)原式=-30-4=-34;
(4)原式=-6×=-14;
(5)原式=2-2=;
(6)原式=-16÷(-2)=8.
故答案为:(1)-11;(2)0;(3)-34;(4)-14;(5);(6)8.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18.(24分)计算.
(1)(-2.8)+7.2+5.5+(-4.2)
(2)(-7)-(-10)+(-8)-(-2)
(3)
(4)-72×2
(5)
(6).
【考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专题】计算题;实数.
【分析】(1)原式结合后,相加即可得到结果;
(2)原式利用减法法则变形,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3)原式先计算乘法运算,再计算加减运算即可得到结果;
(4)原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5)原式先计算乘方运算,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最后算加减运算即可得到结果;
(6)原式先计算乘方运算,再计算乘除运算,最后算加减运算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解:(1)原式=(-2.8-4.2)+(7.2+5.5)=-7+12.7=5.7;
(2)原式=-7+10-8+2=12-15=-3;
(3)原式=--=-;
(4)原式=72×=30;
(5)原式=-1+16+30-27=12;
(6)原式=-64+18-24=-70.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19.两个数,y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请完成以下填空题.(填“>”、“=”或“<”).
(1)<0,y>0.
(2)->0,-y<0.
(3)+y>0,-y<0.
(4)y<0,<0.
(5)把,y,-,-y四个数的大小关系用“<”连接起来.-y
【考点】数轴;有理数大小比较.
【专题】存在型.
【分析】(1)直接根据数轴的特点解答即可;
(2)根据(1)中、y的符号即可作出判断;
(3)根据数轴上、y的位置判断出、y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大小即可;
(4)根据(1)中、y的符号即可作出判断;
(5)由(1)、(3)中y的符号及+y、-y的符号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解:(1)∵在原点的左边,y在原点的右边,
∴<0,y>0,
故答案为:<,>;
(2)∵<0,y>0,
∴->0,-y<0.
故答案为:>,<;
(3)∵<0,y>0,y到原点的距离大于到原点的距离,
∴+y>0,-y<0.
故答案为:>,<;
(4)∵<0,y>0,
∴y<0,<0.
故答案为:<,<;
(5)∵<0,y>0,y到原点的距离大于到原点的距离,
∴<0
∴-y
故答案为:-y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数轴的特点,熟知数轴的定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b+c|-|b|.
【考点】整式的加减;数轴;绝对值.
【分析】首先利用数轴得出a<0
【解答】解:由数轴可知a<0
则-|a|+|b+c|-|b|
=-(-a)+b+c-b
=a+c.
【点评】此题考查整式的加减,数轴以及绝对值的意义,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化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1.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的绝对值是2,求代数式的值.
【考点】代数式求值;相反数;绝对值;倒数.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a+b=0,cd=1,=±2,然后代入计算即可.
【解答】解:∵a,b互为相反数,
∴a+b=0.
∵c,d互为倒数,
∴cd=1.
∵的绝对值是2,
∴=±2.
当=2时,原式=2×22-0+2=10,
当=-2时,原式=2×(-2)2+0-2=6.
综上所述,代数式的值为10或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求代数式的值,根据题意得到a+b=0,cd=1,=±2是解题的关键.
22.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一周河水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
水位变化/米+0.20+0.81-0.35+0.03+0.28-0.36-0.01
注:正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负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
(1)本周哪一天河流的水位?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米?
(2)与上周相比,本周末河流水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考点】有理数的加法;正数和负数.
【专题】计算题.
【分析】(1)先设标准水位,再计算出这一周中每一天的水位,即可得出答案;
(2)将这些数据相加,和为正,表示跟上周相比,本周的水位上升了;和为负,表示跟上周相比,本周的水位下降了.
【解答】解:(1)设警戒水位为0,则:
星期一:+0.20米,星期二:+1.01米,星期三:+0.66米,星期四:+0.69米,星期五:+0.97米,星期六:+0.61米,星期日:+0.60米.
所以本周星期二河流水位,位于警戒水位之上1.01米,星期一河流的水位最低,位于警戒水位之上0.20米.
(2)跟上周相比,本周的水位上升了.、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法以及正负数所表示的意义.
23.某地电话拨号入网有两种收费方式:(A)计时制:0.05元/分;(B)包月制:50元,此外,每种另加收通信费0.02元/分.
(1)某用户某月上网时间为小时,请分别写出两种收费方式下该用户应支付的费用;
(2)若某用户估计一个月上网时间为20小时,你认为采用哪种方式较合算.
【考点】列代数式;代数式求值.
【分析】A种方式收费为:计时费+通信费;B种方式付费为:包月费+通信费.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代数式求出结果,比较后得出结论.
【解答】解:(1)A:0.05×60+0.02×60=4.2(元),
B:50+0.02×60=50+1.2(元);
(2)当=20时,A:84元;B:74元,
∴采用包月制较合算.
【点评】本题考查列代数式、代数式求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所求的量的等量关系,需注意把时间单位统一.
24.按右边图示的程序计算,
(1)若开始输入的n的值为20,则最后输出的结果y为多少?
(2)若开始输入的n的值为4,则最后输出的结果y为多少?
【考点】代数式求值.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n和y的关系式为:y=,因此将n的值代入就可以计算出y的值.如果计算的结果y<0,则需要把结果再次代入关系式求值,直到算出的y值>0为止,即可得出y的值.
【解答】解:(1)当n=20时,y=,
∴最后输出的结果为190;
(2)当n=4时,,
当n=6时,,
当n=15时,,
∴最后输出的结果为105.
【华师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推荐阅读:
华师版七下数学第六章10-19
华师版初一正数和负数数学家庭作业试题09-25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07-07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华师大版10-12
九年级数学北师版06-22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秋游教案08-15
华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08-25
北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