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生存作文

2024-07-08

生活生存作文(通用8篇)

1.生活生存作文 篇一

大家都知道我们正在学习,念书。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学习?为了考试考高分?考高分是为了什么?为了考上好的大学?考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了赚大钱?赚大钱是为了什么?为了生活?那生活又是什么?是每天开著名牌车,住着豪宅,吃着大餐,整天无所事事?No!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不是生活,这只是生存!

都知道蚂蚁搬粮食过冬,这是为了生存;蜘蛛织网捕食是为了生存;蜜蜂采蜜也是为了生存。

但是人是世界上的高等动物,是有思想的,我们不能只为生存而活着,我们还有生活。

在我的心里,一个美好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早晨起床,听着节奏轻快的小曲子,不慌不忙地吃着自己精心制作的早点,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看着爱看的`书。下午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李白说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想,人生在世也只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光阴,也许长的一百来年吧,我们何不既保证内在修养,又畅快享受呢?但现实很残酷,很多人都沉浸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中,也许都没有时间看看路边美丽的风景,错过了许多美好,但我们可以“工作火力全开,周末请勿打扰。”就是说该学习、工作的时候,就要把一切做的兢兢业业,不要余下一些麻烦事儿来,这样双休日就可以好好放松享受一番,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些课外探究,用心享受生活,用心感受自然。这既能陶冶情操,又不耽误学习,何不是两全其美呢?

Come on!让我们不要只为生存而活着,在生存的基础上添一丝生活吧!

2.生活生存作文 篇二

一、教材的体例设计

中等职业学校“三生教育”教材以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主题为学习载体,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学习主题内容和主题理念,多角度拓展有关主题的视野,以学习感悟和实践活动等活动创新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开放学习,获得内心感悟。教材的体例主要有情境引入、基本知识、实践活动、视野拓展和学习总结与评价。

1. 开篇故事,引入情境

每个主题开篇一段简短的引语后,展示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或案例材料,通过故事分析导出学习主题。故事或材料内容一般比较短小,但主题很明确,并且提出了思考问题和要求。这部分内容是导入主题,激发兴趣,教师可以灵活处理,可以更换材料,引导学生适当交流讨论和更广泛的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热情。

2. 基本知识,把握重点

基本知识主要介绍本主题的3~5个核心知识点,主要是概念性、理念性、基础性、知识性、结论性、规律性的内容,主导观点明确,内容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并有适度的阐析,体现“三生教育”基本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基本知识并非是系统性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补充和调整。

3. 实践活动,体验感悟

每个主题设计了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在做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三生教育”理念,不同主题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并提出活动目的和活动建议。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不一定拘泥于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应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有效的活动形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活动过程,在做中学习与理解主题思想,学习基本技能,感悟实践所得和审思实践问题。

4. 视野拓展,开拓思维

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内容,了解不同的观点,理解更深的内涵。教材通过故事、案例、知识内容,从多个方面提供与主题有联系的拓展知识和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或不同观点提供素材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能够开拓思维,从正反、辩证、多元、系统看待问题,更全面、深刻、客观地把握主题内涵,理解主题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和媒体中广泛收集材料和案例,深入理解和挖掘主题内涵。

5. 学习收获,与人分享

每个主题最后提炼出总结性的一句话作为学习提示,主要是突出主题的基本理念,也为了便于理解与记忆。“设置专栏”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主要收获,对学习的主题内容进行总结与反思,加深对主题思想的认识与消化,然后要求与人分享交流,得到他人的评价,留下学习和活动的痕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放性观点和激励性评价,也是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可以作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参考。

6. 成长足迹,自主运用

教材的第四部分是“成长足迹”,由记录表格和走进职业生活小知识组成,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人生与职业的规划。“我的成长小目标”包括目标、计划、过程、变化、反思等内容,学生自己分期填写,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我最难忘的实践活动"包括内容、表现、收获与评价,促进学生深入活动;“老师的话”要求师生互动后填写,有利于增进师生了解;“家校联系表”有利于了解家长的评价与建议;“同学对我的评价”是引导同学间的交流,得到同学的鼓励与帮助,“我的成长变化自画像”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每个记录表格后补充一些职业生活小知识,是为了了解和学习走进职业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体现职业教育的实际与特点。成长记录表建议学生每1-2个月填写一份,并要进行比较和交流,总结经验,争取不断进步。

二、教材修订的内容特点

学校师生对第四版教材的编写体例和主题比较喜欢和适应,所以第五版教材的修订基本保持了第四版教材的基本框架与专题内容,但是第四版教材有些内容显得深奥难懂,时代性的案例不足,成长记录表格填写要求不够明确等,本次教材修订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本次教材修订的内容特点如下:

1. 修改文字词句,表述更准确简洁

教材中还存在一些文字词句不流畅,不明确和赘述的地方,本次主要对“生命之贵”、“成长青春”、“男性生理保健”、“逆境与成长”等内容的文字词句进行了文字修改、语句删减和内容顺序调整,使内容更加清楚通顺、简洁明确。

2. 增删主题案例,主题内容更丰富

原有情景案例内容有的较深奥,学生不易理解,不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的已经缺乏时代意义,需要新的时代人物;有的与主题内容关联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提升。为了更好地突出教材的时代意义和挖掘主题内容的思想,这次教材修订增加了新的案例,如“民工局长陈家顺”、“积累带来财富”等,将“让我来试试”调整为“训练自信心”等内容,使主题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时代性更强。

3. 调整记录内容,成长训练更明确

在几次教材使用调研中,发现教师和学生对第四部分“成长足迹”部分的内容使用不充分,教学不到位,甚至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的意图。由于这套教材缺乏教师培训,教学辅助用书少,教师教学交流少,对教材中的有些内容用意,教师还是不够清楚。因此,本次调整和完善了学生练习主体部分的“学生成长记录”表格,主要是对表格设计和内容表述作了修改,使填写要求更加清楚,有利于师生们理解和填写,明确成长训练的目的。

4. 展示学生示例,成长足迹更有效

在“成长足迹”部分,学生需要填写多个成长记录表,对自己短期的成长目标进行规划,写出实施过程和成长反思。这是一个不断树立目标,根据目标学习和做事,并进行总结反思的过程,学生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进步和成长。本次教材修订展示了一个学生成长记录的个例,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成长记录表的填写及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减少了“家校联系表”,增加了“同学对我的评价”,增加了同学和伙伴对自己的鼓励,使学生更能增加自信,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5. 运用成长足迹,引领学生职业生活与成长

“成长足迹”是中等职业学校分册教材的特色部分,是学生即将走进职业生活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成长既是心智的成长,也是职业素养的成长。在成长足迹中,安排了有关职业生活的小知识,也设计了引导学生自主成长的记录表和评价交流平台。在教学中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平时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成长设计与活动记录,并以成长记录为载体与教师、家长和同学一起交流和讨论,展示学生成长的过程,讨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从而获得更多的成长支持与帮助,更快做好适应职业生活的准备。例如,通过连续一段时间的目标设计、计划制定与实施、结果分析与反思,可以更加准确的分析自己实际存在的优点与缺点,更加明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判断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这个过程有利于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从内在反思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人生素养。

二、教材的使用建议

“三生教育”无定法,但是使用教材应运用教材特点,发挥教材的功能,争取师生都受益。下面结合教材特点提出几个建议供参考。

1.创设情景案例,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兴趣

教材每个主题的开篇都安排了一个案例或故事,目的是介绍有关主题的一些背景和题材,针对一些现象思考问题,引入对主题内容的学习,但是教材中的案例对于不同区域的学生可能效果不一,有的觉得不新奇,有的觉得离得太远,有的觉得兴趣不大,有的觉得吸引力不够等等。其实教材中的内容只是一个参考和拐杖,是具体教学中的辅助读物和载体。教师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创设情景,结合学生实际,重新选择身边的案例,或最近发生的事实,引导学生运用将要学习的主题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与实际事实,引发学生对新学习的主题内容进行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精学基本知识,把握主题基本思想与内容

现在是一个思想多元的社会,人们已经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追求不同的目标。因此,不好简单用“对”和“错”来判断一些思想和现象。教材中安排的基本知识,主要是引导社会中的主流思想。这些思想与我国的政治体制、社会传统、精神追求是保持一致的,应该提倡和宣扬,也是这些主题的基本价值观,体现了“三生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观点。比如,“生命之贵”提出了生命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明确指出生命既有权利也有义务,属于自己也属于他人,要珍爱生命。这些基本观点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深深把握,并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思想与行为动力。

3.参与实践活动,体验“三生教育”情感与理念

教材每个主题都有一个“实践活动”,并列出了活动目的和活动建议,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不同的学习条件和学习习惯,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班级和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或组织一个学生喜欢、安全可行、学习有效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既可以集体组织,也可以小组活动,还可以个体进行;既可以在教室内完成,也可以在学校内实施,还可以在家庭里开展,甚至可以在社会不同的生活领域进行。只要能够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真实,体验积极生活,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与思想,都属于实践活动。例如,“感悟诚信”中,既可以通过“诚信大辩论”进行拓展学习,也可以通过做一件诚信小事,感悟人们对诚信的理解。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主要是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并非是实践活动本身的难度。

4.阅读视野拓展,开阔社会多元视角与观点

3.生存之上,生活之下 篇三

Last Train Home

本片荣获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全球纪录片最高奖项“伊文思奖”、美国导演工会奖(也是中国除李安外第二个走上导演工会奖红地毯的人)、洛杉矶影评人十佳影片大奖、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年度十佳影片、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奖等30多个业内奖项。

本次巡回放映城市包括:北京、济南、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昆明、杭州这九个大中城市。

如果有的选,他们不会只在春节回家

每到冬逝春临时节,全国铁路便陷入集体的大混乱,数以千万在异乡的农民工便如候鸟一般,踏上返家的旅程。在疯狂的经济大潮冲击下,这是他们大多数人奔波劳碌生活中,每年唯一一次的放纵和狂欢,唯一一次全身心的放松与休息;也是他们固守着的,不被言说的情感底线——赶上末班的列车,过年回家,这也是现代中国特有的风景:一个在传统和发展中挣扎着前进的中国。

“归途”是范立欣想提的一个问题。“这个家庭的未来到底在哪里,他们会回归到什么地方?农民工这个群体,未来在哪里?”

三年时间拍摄的中国外出农民工缩影

故事讲述了一个四川的普通农村家庭: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俩1990年开始跟随打工潮,离乡背井去往广州某制衣厂打工,几年才回家过一次春节。外婆在农村老家照看他们的孩子。对于他们而言,夫妻二人没日没夜地工作,只为一个目的:供两个孩子念好书,将来离开农村,也不要再像自己这样辛苦打工。然而,由于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家,日渐成年的女儿张琴以激烈的叛逆行为宣告了对父母的抗议,但正值叛逆期的张琴不听父亲劝阻,辍学成为新一代的外出打工妹,从广州的服装厂到深圳的夜店,女儿的一次次选择刺痛了父母的心,无情地宣判了父母梦想的破灭。

该片历时三年拍摄制作。影片跟随农民工张昌华一家往返于四川农村与广州工厂之间,亲历三年春运。影片中的三年里,世界和中国都经历了巨变。北京奥运、南方大雪灾、世界金融危机。以这些大事件为社会历史背景,《归途列车》人性地关注了大社会中的小人物命运。

他们是渺小又庞大的个体,他们的梦想卑微却矜贵

影像中的他们出身平凡、过着枯燥日复一日的生活、得不到童话故事的眷恋,也经历不了事先编好的狗血人生。他们没有资本为工资微薄而抱怨,没有时间为公仆们拿着从微薄工资里扣的税住着联体排屋而心理失衡。他们一样为水灾,为地震而痛心哭泣;为载人航天,为奥运会而加油喝彩。他们打心眼里,就不想我们在任何一个方面落后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

他们是渺小又庞大的个体,他们的梦想卑微却矜贵,他们的情感真切且直接。没有华丽台词和巧妙编剧,没有精致妆容和时尚戏服,没有牛逼特效和科班演技,这些人却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说着平淡却震撼人心的人事。只是,你愿意花钱去影院支持被粉饰得如童话般美好的剧情片,还是这真实得刺痛人心令人心碎的纪录片呢?

“一城一映”与“长线放映”电影放映形式新尝试

《归途列车》采用独特的“一城一映”的放映方式,通过各城市当地的艺术电影观影团队寻找到当地有艺术气质的,愿意放艺术电影的电影院。通过一个星期一场至两场的放映场数,连续放映数月,使看过的观众口传口的让更多的人来看这部影片。试图去探索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好的艺术电影能够推向中国的电影观众,也让中国的电影观众可以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能够欣赏到世界上好的纪录片或者说艺术电影。

导演简介

范立欣生长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21岁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院英文系,从1998年起先后在武汉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任新闻记者,2006年移民加拿大,加入以现实反映全球社会政治问题为己任的纪录片摄制公司EyeSteelFilm。2006年,范立欣在中国协助拍摄纪录片《沿江而上》,而《归途列车》是他导演的第一部纪录长片。

范立欣导演SOHI独家访谈

Q:为什么会起“归途列车”这样一个名字?

A:我觉得中国就像一列高速行进的火车,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这列火车上,上面有各种档次的座位,有站票、软卧。其实这个车厢内部也有很多问题,我们看到很多的进步,同时也有很多的问题和矛盾,其实我们谁也下不了这辆车,我们如果不把这辆列车的未来当做自己的未来,去为之协力,让这辆车更高速而安全的运转的话,其实这辆车的归途到底在哪里是个很可怕的问题。

Q:你这次选择拍摄的一家人,是怎么选择的呢?是巧合的刚好碰到他们的吗?

A:不是巧合,从2003年就限想拍这部片子,到2006年才开始动手,我们去广州花了差不多他个月的时间来找拍摄对象。希望能找一个最典型的中国农民工代表,希望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经历能够代表这部影片去反映出、折射出当代农民工这个大的话题下面小的问题,比如留守儿童问题、隔代教育、农村的空巢老人,包括城乡二元体对于他们的影响。很多的观点需要去探讨。带着思考去找这样一个家庭,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和很多的农民工聊,去一家一家的工厂,最后就找到张昌华、陈素琴这家人。首先他们经历比较符合我刚才说的这几条,最重要的是他们家有一个十六岁的女儿。因为十六岁这个年纪,青春叛逆,农村的孩子在这个年纪也面临选择读书或者在农村继续当一个农民或者选择离开乡土去城市里打工,寻找她自己的一个未来,这是一个临界点。种种考虑选择了他们作为拍摄对象。

Q: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对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什么?

A:这个片子拍了三年,我们每年要和他们在一起差不多六个月的时间跟踪拍摄,拍两三个月停两三个月再来拍,最后总共拍了350个小时,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场景和瞬间。有很多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没有办法放在片子里面来,因为时长啊或者是故事的局限,结合的不是特别紧密。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就是在08年雪灾的广州火车站,六十万人因为雪灾困在那,人群在那站了几天几夜,武警一直在维持秩序。他们用铁栏杆把人群分成几千个人一块,然后五六个小时会开一次门,一个门里的人就会拥向下一块,大家都以为靠近火车站有机会上车回家。所有人在往前走,像牲口一样被从一个栏赶到另一个栏。其中有一个镜头是穿着粉红色衣服的一个小女孩,她背了一个很大的包,在人群中被挤得感觉到了崩溃的边缘。她从人群中冲出来,冲到旁边的一个台阶上,把包放在台阶上歇息了一秒钟,然后一个小武警把她的包背到她的背上。那个女孩一边哭一边擦眼泪,多一秒都没有停,转身又冲进了人群。那个镜头每次看到我都特别难受。所有农民工都是这样,我很理解他们为什么不敢耽误。因为他们耽误一分钟可能就上不了这趟车,上不了这趟车,她两年都见不到自己的亲人。这个镜

头我每次看都会很难受,这是我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

Q:其实你们在拍摄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搞到一张火车票啊,会不会显得有点残忍。

A:如果搞到票了我就拍不到了,其实作为一个拍纪录片的职业道德和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道德之间的一个矛盾,只要你拍纪录片就会存在。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只能尽可能的客观和真实,尽可能的减少自身的行为对拍摄对象的行为好思想的影响。首先我要注意不去影响和指导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还要去减少影响,因为你说完全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你在拍的时候你们不说话,放下摄像机你们是朋友,你们有很多的交流,他们会从你身上学到东西,只要你在那,你就会对他有影响。但也有一些极端的情况,虽然是导演出身,但是你也是个人,你必须遵守一些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片中大年夜,父亲和女儿的矛盾的激化,他们俩打起来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把他们两个分开。但是我的摄影师把我挡在门外。认为我不应该去干涉他们的生活,因为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这个现实不是孤立的,这个矛盾是多少年以来爱的缺失,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社会大环境下造成的两代人的被迫分居,相互之间感情的隔阂,所有这些原因导致了现在的事件的爆发。我该去干涉它吗?作为导演,我不应该去,但是作为人,不能见死不救嘛,所以他是矛盾的。但是如果这个事件,它继续发展下去,造成了质变性的破坏,那我是会阻止它的,那一刻我会放下做纪录片导演这个头衔,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去阻止。

Q:拍摄这种敏感题材的影片有没有情节被和谐掉?

A:首先,这部片子很幸运没有被和谐掉,我们是拿到了国内的批文,就是广电总局那个龙标,而且这个片子没有剪一刀,有盗版碟为证。因为盗版碟都是国外的版本,但是和国内放的内容都一样。其实我觉得这个体裁已经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很敏感的体裁了。当然会有个别的观众看完后提出一个疑问是,这部影片是中国和加拿大合拍的纪录片,它记录了很多中国人苦难,反映了中国存在的很多问题。拿外国人的钱拍中国人的苦难,然后给全世界的观众看,似乎是个很不爱国的行为。我是完全不同意这种质疑,但是我完全能理解这种心态。因为中国人传统文化里面希望家丑不可外扬,可是我觉得这种面子文化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的负担,已经很大程度上阻碍这我们客观和勇敢的面对我们自己这个民族,它其实是阻碍着我们发展的。你知道它是丑知道家丑不可外扬。我觉得要做的事情不是阻止为了把故事记录下来的人,而是每个人去做点什么,把这个家丑变美或者是消除这个家丑,这应该是更重要和紧急的一件事情。

进一步说到这部片子本身,片子在全世界播放了两年多,全世界主流的媒体、电影院、电影节都有播放,我们获得了很高的奖项。很多观众和影评人说:看了这部片子,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人:中国人是非常勤劳的,又很隐忍的一个民族。他们对自己家庭的爱和家庭在他们心中的价值。这些都是非常正面的印象,向西方观众传递这样的印象、还有的西方观众认为这部片子让他们反思当今的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劳动人民带来的影响。

但是我们没有给他们足够的重视和尊敬。你有在上公共汽车时给农民工让过座吗?你们有给在餐馆端盘子的小妹妹说过一声谢谢吗?大多数人都不会。我想说的是城里面的人都觉得我们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个普遍的想法。很多人看了片子之后说很庆幸我的生活不是这样的。而你庆幸之后有没有想一想,你过上现在的生活其实来源于这个国家的有的社会制度分配制度的不公平。

Q:你觉得被系统性剥削的那些人,他们可能不会觉得是被剥削了,他们挣了钱会觉得很高兴。这会不会显得他们很愚昧吗?

A:他们不会有我的这种想法,他们挣到钱会觉得很高兴,他们觉得可以给孩子买新衣服,新的手机啦,孩子也会很高兴。他们没有想到自己是被系统性剥削的,我们的劳动力低廉的优势我觉得是人为的,政策的制定导致了这些人的生活变成这样。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点,我觉得他们的痛苦程度可能会比我想的少一点。可是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受过教育,会显得有点愚昧。为什么他们没有受过教育,因为这个体制这个系统的设置使他们变成这样,变成一群不会思考的奴隶。就像电池一样,你不用思考,我把你放那你只用发电就好,发完电我就把你扔掉了。但是他不是电池,是和你一样的中国人。

Q:感觉你还蛮幸运了,现在有很多纪录片导演还生活在地下。也没法把片子拿到影院来播,没办法让那么多人看到。

A:这也就是我关切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这次发起“一城一映”活动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电影市场票房要到130亿了,但是很多时候我不愿意花钱去电影院里看电影,因为它没有给我足够的享受。我现在看到的从发行的问题来说,放映的电影没有分级。中国现在没有一个艺术影院,也没有一条艺术院线。我觉得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艺术影院。但是中国现在没有。中国的主流电影观众还没有办法养活一条艺术影院,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这种情况很尴尬。我只是希望通过我的尝试,开拓一个新的模式。我们带着片子去每个城市,通过当地的艺术观影团体,就比如在“影响云南”。找这样当地的影院合作比如北辰影院。因为组织背后其实有一群很忠实的电影观众,而且组织往往跟关注艺术,也和媒体有一些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他们找到一些资源。事实是我们真的没有宣传的费用去做前期宣传。所以我觉得“一城一映”的活动不在于推广电影,而是我们试图去探索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好的艺术电影能够推向中国的电影观众,也让中国的电影观众可以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能够欣赏到世界上好的纪录片或者说艺术电影。这需要一个很完善的纪录片制作体系,我去很多大的影院谈的时候,他们说片子是很好的,但是可能没有市场,除非你去找一百万两百万来我给你发,发行商没有任何责任和动力去推这个电影。这也意味着你得去和春节期间的贺岁档和大片一起去抢票房。我也没有信心,我也不确定观众会选择去看一些大片还是选择来看这部片子。但是这个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不然永远看不到。你之前也说过现在很多纪录片导演还是生活在解决温饱问题的状态下,这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观众的支持。

Q:“一城一映”是一个新的放映尝试,现在这个尝试效果如何?

A:可能我们做的宣传很少,很多人不知道,更多是靠慢慢的宣传或者更多的是观众的口碑,口传口让大家慢慢知道有这样一部片子在放,有时间可以来看。而不是像商业片反映方式一样,可能一部片子昆明几十家影院一起上映。我们要推动长线放映,一周放一场或者放两场,大家慢慢知道了才会来看,而为什么我们敢做一城一映这样一个活动,因为我们的票房在北京从七月到十二月放了五个月,总共放了21场,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所以想把一城

一映这样的活动来复制到全国。不止这一部影片,以后也希望能通过这样一种低廉的发行方式,去给艺术影片指一条路。这部片子在网上也在放,对于这部片子来说,我觉得它最主要的还是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功能是第一位的,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所以我们和爱奇艺网做了一个合作。他们是网络独家放商高清正版。传统意义上的发行都是电影院先发,然后是DVD和网络。我们现在是一起发,上海电视台也有,我们也正在和中央台谈,希望这部片子在合适的时候,曝光率最高的时候有最多的人在看。大家各自对农民工的问题做些努力,是我最愿意看到的。而且我们也希望网络的曝光,能让人们更多的去讨论这个问题,其实这也是一种宣传。

Q:范导你在上学期间学的是外语专业,后面是怎么从事到导演这个职业上的呢?

A:我一直对影像都很喜欢,我小时候就生长在一个电影放映学校,小时候看了很多电影,我大学学外语,毕业后去电视台应聘,为什么拍这样一部片子,因为我在中央电视台的时候经常会出差去农村,经常会像这样和他们坐着聊,你就会真正了解到农民生活的疾苦和他们的梦想,然后你就会觉得他们和你是一样的,都是中国人,很不幸的是他们生活在农村,我们采访完之后就两小时回到北京,回到了很舒适的生活。所以说“城乡差距”或者“贫富差距”这四个字你经常会看见,你一眼就看过去了,而当你亲身的短时间内去接触什么是城乡差距的话,你就会知道这太不公平了。我能享受这一切只是因为我生活在城里。片子里的小男孩,小女孩他们想要看到你现在看到的一切,要经历多少的磨难和牺牲,他才能拥有你现在拥有的一切,这事公平吗?

Q:如果你资金到位了,比如几千万,你会选择去拍剧情片吗?

A:不会,我也想去拍剧情片,但是我觉得还是要遵循你内心的价值。有很多钱来帮助完成你的梦想,有很多观众来关注,这些都很好,我都不排斥,但是所有这些条件都建立在我得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对现实的认知这个前提条件下。其实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钱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这个词在现在的时代可能听起来有点假了,钱不是最重要的。这句大实话其实在当今的社会变成一个很清高的表现,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Q:现在那家人怎么样了。和他们还有联系吗?

A:我们拍摄后还一直和那家人有联系,他们的条件还是不太好,在外面漂泊打工,儿子前年考上了高中,所以花费也很大。父亲还在那家厂子工作,而母亲2008年失业回家去照看她的儿子。这是个两代人的矛盾激化后带来的反思。他们在反思自己长期不在家里照看孩子只是希望寄钱回来给他们的这种模式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现在这个家庭的条件还是不是很好。我们在国外做放映时和城市间的放映时我们还是希望做一些义卖来帮助这个家庭。T恤和海报的义卖的所有钱都会寄给他们,支持这个孩子上学。

Q:范导下一部电影想拍什么题材的呢?

A:我下次想拍一部关于“农二代”的片子,他们怎么融入城市的故事,他们从小来到城市,觉得自己想成为一个城里,他们的穿着打扮都效仿城里人,但是这个城市没有给他们国民待遇,他们没有户口,他们的孩子没有公立学校上,他们的工作很不稳定。现在中国25岁到35岁期间都2亿多的农民工。当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发展,需要这个社会给他们更公平的发展途径,但是中国经济如今仍然把他们无隋的抛在了后面。

SOHI

4.生存与生活作文300字 篇四

生活不仅需要衣食住行,解决温饱,还需要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比如梦想,书,音乐,咖啡,交际,朋友,亲人,愿望,爱。生存简单,生活难!比如爱,也许因为我们的爱,我们要遭受痛苦,会流泪,会思念,会后悔,会做傻事,也会彷徨,苦闷。但正因为如此,因为爱恨情仇,才有滋有味。

总想去追求点什么美好的东西,也许不一定对,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很充实,很幸福。所以,宁愿痛并快乐着。也许,这样才不白白在这世上走一遭吧!

简单地生存,快乐地生活!为了这样的境界努力践行吧!

5.生活生存作文 篇五

1、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跟随。

2、人不要等明天,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有没有明天。

3、心中有所牵挂,生命才会坚强。

4、大海的宽广在于汇集大大小小的川流,生命的汪洋在于包容深深浅浅的缘分。

5、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置身何处,而是我们将前往何处。

6、人生有些事,错过一时,就错过一世。

7、走的桥多,不一定走的路就多。吃的盐多,不一定吃的饭就多。走路的时候有伴就不觉得路远,吃饭的时候有伴就吃得香。

8、都说人往高处走,可是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谁知低处纳百川!

9、我能理解你是因为我能在你身上看到我自己,在我身上也看到了你。

10、如果我爱你,我就会理解你,通过你的眼睛去看世界。

11、说出来的不是苦,说不出的才叫苦。

12、有一种缘,放手后成为风景。有一颗心,坚持中方显真诚。

13、人生总有许多偶然和巧合,两条平行线,也可能会有交汇的一天。人生又有许多意外和错过,握在手里的风筝,也会突然断了线……

14、在无尽的追寻中,你会有一个又一个巧合和偶然,也会有一个又一个意外和错过。现实的城市犹如雾中的风景,隐隐地散发着忧郁的美,承载着没有承诺的梦……

15、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

16、每一棵大树的成长都要接受阳光,也包容风雨。(刘墉《遭遇就是你的老师》)

17、要随波逐浪,不可随波逐流。(刘墉《遭遇就是你的老师》)

18、没有幻想、没有期望,就如同鸟儿被捆住了翅膀。过多的幻想、过高的期望,就像鸟儿不知飞向何方。

19、没见过草原,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没见过草原上的白云,不知道什么是空灵,什么是纯净。20、把脸一直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

21、爱情无需刻意去把握,越是想抓牢自己的爱情,反而容易失去自我,事物原则,失去彼此之间应该保持的宽容可谅解,爱情也会因此而变成毫无美感的形式。爱情就像一捧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多。

22、一帆风顺的人,往往经受不住挫折。

23、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

24、爱其实是一种习惯,你习惯生活中有他,他习惯生活中有你。拥有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一旦失去,却仿佛失去了所有。

25、每一种选择都有不同的结局,就如走不同的路就会有不同的风景。所以,如果想看灿烂的风景,不妨沉思片刻再做选择。

26、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

27、人不能不长大,长大就像是赶路,一路风景常换常新。

28、对前途要看得乐观些,对人心要看得悲观些。

29、明明灭灭的人生,我愿作一盏灯,温暖你的寒冷,关照你的一生。

30、星星啊,我曾无故地爱你很久,后来,我发现你属于所有的眼睛,我不爱你了。后来我又发现谁也无法占有你,我更爱你了。

31、没有水的地方就是沙漠,没有声音的地方就是寂寞。

32、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33、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阵叹息。

34、也许上帝当年从亚当身上抽出那根肋骨时,他就想到了。他想女人永远都可以要男人的命。她可以让你生,也可以让你死,因为她曾经是保护男人心脏的那根肋骨,她可以保护你的心脏,也可以刺穿男人的心脏。

35、在什么都不确定的年代,我们总是爱得太早,放弃得太快,轻易付出承诺,又不想等待结果。戒指,不再是一生一世的承诺,终生相守的誓言,却成了纪念伤感的烙印。就像有人说过的:戒指好比爱情,戴在手上,也是戴在心上;伤在心上,便也伤在手上。不敢碰的,是那心里的伤;不原摘的,是那难舍的爱。

36、记得有人说,通往心脏的血脉是在无名指上,你知道我多想在今生,倾尽所有,牢牢地栓住你的无名指啊!

37、时间过了,爱情淡了,相爱的人也就散了。如果缘尽也硬要牵扯,原本的美好就会变成种束缚,变成个你我都困在其中的牢笼。我会无法呼吸,你舍得看到我不自由吗?

38、云中有风,风中有我,我能有什么?云对风说,风对我说,我能对谁说?

39、当窗外的风雨来了,我们有房屋,当心中的风雨来了呢? 40、如果没有云,天空会不会寂寞?如果没有天空,云到哪里停泊?

41、钢琴的爱人是手,泪的爱人是喜,爱人的爱人是一辈子,你的爱人是我。

42、人生有无限的可能。

43、我不在这里,请不要在我的坟边哭泣,因为我没有睡去。我是扬起千千遍遍的风,我是雪地里闪闪的白光,我是拂照在田野里的太阳,我是夜空里的星星……

44、如果最亲近的人我们都无法相信,我们还怎么活下去?

45、当我们眺望远方的时候,近处的风景便看不清了。

46、快乐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状态。

47、有大海一样的胸怀,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会让你失去笑容呢?

48、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人生哲理枕边书》)

49、放弃便是得到,forget it = for get it!(《人生哲理枕边书》)

50、昨天是一张已注销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今天是手上的现金。(《永不放弃》)

51、错把绝不当勇气的人,人生路会越走越窄。(刘墉《遭遇就是你的老师》)

6.学会生活 学会生存 篇六

地球养育了人类,是人类生活的摇篮和生存的家园。人类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却发现生活的空间越来越拥挤,生存的环境也越来越恶劣。诚如马克思在100多年前所指出的:“文明若自发地发展,而不是在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人类已经从大自然的报复中,开始冷静地反思,认识到保护自己生活和生存的条件。

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问题既有全球性的,又有区域性;既有大环境的,又有微环境的,环境同每一个人息切相关。也许有人会问,一个人怎么能改变环境呢?的确,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每个人都来关心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和克服的;对还没有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能够得到预防和制止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化作是一棵绿树,连起来就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化作一滴水,汇集起来就是一条滔滔的大河……。

因此,保护环境,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在日常的生活里,每个人的活动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且对周围的人也会产生影响。所以,保护环境首先要树立主人翁的思想,弘扬热爱和保护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美德,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随意污染环境的行为要敢于制止和劝导;要积极参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各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

二、改善环境 优化生活 生活与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在追求现代化条件的同时,却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在污染着环境,又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里,长此以往,伤害了人体的健康。况且,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在家庭居室里,室内的环境对人体健康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调查证明,室内空气污染要比室外严重,室内的空气污染是导致癌症、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祸根。所以,我们要懂得室内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和防治的办法,还要关心校园、社区的环境。

三、爱护环境 强身健体 我们生活环境里,存在着种种促进健康和损害健康的因素。环境污染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人们还是可以从品尝“苦果”中吸取教训。

7.生活生存作文 篇七

2011年秋,普通高中《生命生存生活》(第四版)教材(以下简称“三生教育”教材)将在云南省普通高中学校开始使用。第四版教材是在前三版教材使用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征求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成的。

一、教材特点

1. 内容的组织和选择方面的特点

这本教材面对的是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既面临着高强度学习压力带来的充实感,又有很多与他们生理年龄不相称的生命沉重感。他们在升学、就业、情感、人际关系、人身安全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怎样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活质量,是这本教材在内容的组织和选择时考虑的首要问题。

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因此,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开展“三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这一认识出发,本册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

(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突出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知识体系

在各学科教材中,有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内容,都是分散在中小学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不同内容中,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更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本教材中,我们充分挖掘了以往各门课程中涉及的“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跨越了学科界限,结合我省高中教学实际和学生的需要,构建了全新的、具有云南特色的“三生教育”知识体系。

教材的内容框架突出了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三条主线,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其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按照这一思路,本册教材包括生命、生存、生活三个板块。

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也是围绕“三生教育”的要求来展开的。本册教材以课为编写单位,每课的编写体例大致包括四个板块:

【引入】———一般用一个与本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熟悉和喜闻乐见的、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和案例开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本节课需要学习的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

【活动】———这是这本教材最具特色的部分,需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和配合完成的课堂教学活动。

【知识链接】———本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供学生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领会和感悟其中蕴涵的道理,特别强调知识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2)设计了系列化、多样化的学生活动

考虑到教师教学的可操作性,教材中安排的学生活动都是课堂教学活动,基本上每节课有1-2个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有测试、资料分析、游戏、模拟探究、辩论等,其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课堂必定是轻松、活泼、生动的,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开放性。同样,这样的教材对教师的教学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教材,可以修改、调整甚至替换,使之更加适应当地的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

(3)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材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适当弱化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知识的价值。实际上,相关的学科知识学生在思想政治、生物、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已经学过了,学生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的。这样编排教材的意图,一是减少知识内容分量,避免部分知识的重复学习,可以为学生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二是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更多地体现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三是学习方式的突破,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让他们学得更轻松。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相应而来的就是教师教学方式的突破和转变。

2. 编写方式上的特点

教材首先要让学生爱读,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对于“三生教育”这样既没有固定课时,可能还没有专职教师,更没有考试要求的地方课程教材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教材还应该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同时,也应当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余地。基于上述认识,本书在编写方式上有以下特点:

(1)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编写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教法引入教材,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教学改革。

和以往教材不同的是,普通高中《生命生存生活》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设计了31个学生活动,学生活动与参考课时数的比例超过了1∶1,也就是说,每节课至少配有一个学生活动。在这里,我们构建了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每节课的内容都不可能只由教师一个人独立完成,它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配合。这样的编写方式既可以有效避免教师上课时“满堂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也较好地贯彻了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

(2)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避免从理论到理论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符合现代教学设计原理。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或者先讲概念后举例的方式,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册教材在每一节内容的引入部分,都用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或者是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开篇,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有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从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会、去感悟其中蕴涵的道理,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材的功能也应当有所转变。教材不仅要具有传统的释疑解惑功能,还应该赋予其启疑生惑的功能。教材中有不少知识内容并没有给出结论,而只是给出现象和事实,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自己寻找答案。有些活动内容更是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这样,就使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体系,一个向教师和学生开放的体系,使其具有了较强的可塑性和个性化操作的空间。

(4)“知识链接”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

在每节教材之后,还设有“知识链接”这一栏目,每课后面都精选了1~2个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或富有启迪智慧功能的名人名家论述、观点,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课堂内容,使学生更加关注和了解身边的生命、生活、生存问题,密切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5)文字表达力求流畅、准确、生动

该书的文字描述力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亲切自然,将单调刻板的知识用生动的文字娓娓道来,努力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同时也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与社会的距离。版面设计力求活泼美观,以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建议

新的课程,新的教材,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去支撑。尽管各个学科都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但我省地域辽阔,地区和学校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课程的教学资源丰欠不一,教师对“三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不一致,教学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

为了减少教学困难,尽快地适应新版教材的使用,谨就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下列建议,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1. 加深对“三生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理解

“三生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行为。是以人为本,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这是“三生教育”的内涵。其中有三层意思:第一,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三个方面的教育力量,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力量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三生教育”是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主体是学生,是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行为实践过程。因此,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引导好学生来认知、来实践,从而变成一种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以往被动的德育教育的缺陷。第三,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生活教育是“三生教育”的最高境界,这里说的生活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教育,而是指人都要为自己的幸福生活、为民族的幸福生活、为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教育。

第四版“三生教育”教材,集合了多学科中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但多学科、多部门联盟的目的不是合成一部“百科全书”,而是各个学科、各个部门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科学、有序地组织,最终完成“三生教育”的目标。

2. 组织好学生活动并提高活动质量

组织好课堂上的学生活动,是“三生教育”课程实施的前提和保证。要特别重视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过程中富含的教育意义,是无可替代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活动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做好分工合作;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求得结论。

学生活动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养,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都应该提倡。这样,才能让“三生教育”的课堂充满个性、睿智和灵感,让课堂跳动时代的脉搏。

3.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如教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一门课能否有效实施,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完备,以及课程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提高“三生教育”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鉴于“三生教育”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仅靠一本教科书、一节课是不够的。而且本门课程属于全国首创,可供参考、借鉴的资料还比较少,教师更应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学校的课程资源,善于开发社区的课程资源,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广泛搜索媒体资源,努力发掘隐性资源。总之,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也需要先进的课程理念作指导,更需要广大教师付出艰苦的努力。

三、授课时数分配建议

完成普通高中《生命生存生活》教材的教学内容大约需要22学时(不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各章节授课时数分配建议如下。

8.生存离生活有多远? 篇八

生存是—种状态,而生活,则是一种智慧。

其实,真正懂得智慧,掌握智慧的是生活中的少数人。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认同健康是生活的根基;他们拥有豁达的心胸,因为他们了解真正的^生需求,懂得自立于世的真正意义。而这种少数人拥有的智慧,就是生活,那么,究竟生存离生活有多远呢?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呢?

其实,真正的生活就是一种养生之道。

在现代养生内涵中,养生需要很多必要条件支撑。比如: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涵养身心,还要有深厚的人文气息颐养性情,并与时代接轨,具备国际一流品质的医疗服务系统。真正懂得了养生,也就真正懂得了生活,为了更好地诠释生存与生活的差别,诠释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我们不妨以北清路养生地产博雅A5为例来说。

懂得养生的人,懂得释放自然天性。

亲近自然,在纯净自然中呼吸。博雅A5就完美体现了这一点,项目坐拥北京最大的城市湿地,毗邻翠湖湿地,稻香湖湿地,温榆河生态走廊等,置身其中,感受碧波流连之柔和,拥抱最纯真的心情;凤凰岭,百望山的林山佳境,更是陶冶养生隋怀的不错选择,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是这生机无限的大湿地系统中最纯粹的领地。园区本身就是—个不可多得的湿地系统,拥有大片水域的静思湖,更将这种优越展示地淋漓尽致。徜徉在湖边青石板路上,面对着如此美境,陶冶的岂止是观景人的视野呢。

懂得养生的人,懂得提升自己的人生品味。

提升生活的价值高度,这也是现代养生所追求的。漫步在风景宜人的自然环境中,舒适的是人的身体,放松的是人的心情;而漫步在深厚优雅的人文环境中,陶冶的是人的情操,提升的是人的品味,博雅A5与历史文化遗产群落相依相存。颐和园的皇家园林气度,圆明园历史人文的内涵,大觉寺的千年古刹风范……当这聚合于此的历史气息与博雅A5邂逅时,它带给人的不仅是感动,更是精神的归属感,

同时,博雅A5与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多所高校相呼应,水墨之气缔造门第书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文化对国学的传承,百年的人文积淀对于养生内涵与品位的提升,对于真正生活的阐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真正懂得养生的人,更懂得健康的重要意义。

这一点,作为养生地产典范的博雅A5深知其中要义。博雅A5地处北大国际医院东侧,与之比邻一两者完美接洽,使“养生地产典范实至名归。北大国际医院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国际综合性医疗服务机构之一,它不仅能够提供国际标准的医疗服务,也使得地块价值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完美打造博雅A5作为养生地产的点睛之笔,为真正的养生提供了现代科技保证。

上一篇:大海睡了 教案下一篇:期盼高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