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10-04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4篇)

1.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路旁的橡树》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以下是我教授此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虽然自己很努力,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

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

关键词:思维导图,一对一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在一对一网络环境下, 语文教学在积极探索着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最佳模式, 但一直蹒跚前进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之一是, “语文教学难以构建简明易学的可操作性知识和能力体系, 首先是因为没有明确清晰的概念体系作支撑。学生最基本的概念不明, 是语文教学的硬伤”。[1]所以积极探索一对一网络教学环境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是提高语文教学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构建一对一网络教学平台

我校实行一对一网络教学, 是在深圳市福田区政府推动下进行的, 我校参与网络教学实验班的学生使用的是e Class网络平台。

●思维导图在一对一教学环境中的作用与价值

1.有利于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训练

思维导图有一定的形式, 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提示, 不同的学生可以做出形式不一的思维导图, 这样, 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一对一环境下的思维导图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提供平台、提供媒介。学生们针对某思维导图作品进行欣赏、评价, 对作品中出现的缺少知识点或知识层次等问题, 及时提出建议, 作品的作者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或订正, 实现了作品时时交流, 打破了传统教学条件下, 学生作品只能由教师评改的限制。

3.有利于形成资源共享的开放空间

登录e Class平台的“互动课堂”,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思维导图后, 点击“提交”, 教师的网络平台就会呈现每位学生所作的思维导图。想查看哪位学生的作品, 只需点开通过“投射”, 全班即能欣赏到这位学生的作品, 大家可以对其作品进行点评、补充。这样, 教学空间实现了开放, 也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4.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e Class网络平台是个性化学习平台, 特别是思维导图功能区, 不仅有文字叙述, 还兼带画板、画笔、橡皮擦、各种颜色、符号、小装饰等功能。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 可以随心所欲, 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语, 如读后感、体会等;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贴图装饰, 满足自己的视觉。

●思维导图在一对一教学环境中的应用

1.教师的设计策略

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 (单元整合) 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 以思维导图为线, 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 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渗透, 有机整合。在分享教材上有关动物的感人故事的同时, 唤起学生热爱动物, 保护动物, 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笔者的班级从五年级上学期便开始充分利用一对一网络平台进行常态教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 笔者又开始尝试思维导图理解课文、列习作提纲, 升入六年级后, 一直在尝试单元整合教学, 即把整个单元的课文用思维导图贯穿起来, 有了前面几个单元做铺垫, 笔者认为在本单元 (整合) 用思维导图理解课文可行性很强。

导学目标:1继续练习用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2学习作者将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3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引起人们自觉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制作网络教学“互动课堂”:利用网络平台“互动课堂”, 笔者设计了“本单元学习目标、思维导图理解本组课文、朗读录音体会情感、学习内容及时检测、欣赏图片说故事、谈感受、及时上网找相关新闻与故事并交流分享”等学习活动。尤其是针对课文用思维导图理解, 笔者依托e Class网络平台的思维导图功能给出了学习支架。

2.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前, 笔者提前进入“互动课堂”, 学生用自己的账号也登录进入。

师:通过老舍先生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 因为冯骥才先生的细心呵护, 怕人的珍珠鸟能和他和谐相处, 即将葬身大海的人们居然能被海豚挽救生命, 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 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就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走进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主题阅读。 (生齐读课题, 默读并知晓本组课文学习要求)

(1) 自主学习提素质

要想达到真正的自主学习,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制定适当的目标。特别对于小学生, 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慢慢形成, 给学生的导学案不能过难, 也不能过于简单, 并且要求一定要具体。目标要能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 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组课文学生根据教师给的导学案, 自己在书上或本子上提前圈点标注, 写体会;有的小组做成了简单的PPT。课堂上, 根据本组课文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给出了做思维导图的三点提示:每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每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每篇课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2) 小组合作促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笔者从四年级接班始, 就积极探讨小组合作学习, 班级现有39人, 6~7人为一组, 每组都有从1~6 (7) 号的编号。这样笔者的班级按异质分为六组, 每组有学习组长、纪律组长、作业组长及成员。针对本组课文, 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了思维导图。因为“概念图是实现课堂互动、开展协作学习的有力工具”。[2]所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从1~6 (7) 号逐个交流, 大家对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 笔者来回巡视, 给予指导与补充。最后各组向全班推荐做得比较好的思维导图, 和全班学生交流、讨论、修正, 在互相质疑中达到学习效果。

(3) 学习效果——迁移学习拓思维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全班质疑、讨论修正, 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本组课文的基本结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写作特色。这样, 使用一对一教学平台,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达到了目前各个地方提倡的高效教学。当然, 学生用思维导图理解文章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迁移到了其他学科、其他领域, 如习作、英语课、复习课等, 学生也开始使用思维导图梳理习作提纲、理解概念、梳理课文, 这就大大开拓了学生思维能力。

3.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并根据学生实际整合的一节课。课前学生充分预习, 组长分配任务, 组员各司其职进行找句子、说体会、诵感情、制作PPT等。课中, 制作思维导图的环节充分显示出一对一网络教学作品共享的特色。

一对一网络环境下, 思维导图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 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帮助学习者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 提高教学效率。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的工具, 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管是新授课、复习课或其他学科的课, 最终都能促使学生快乐、高效、有创造、个性化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迎春.概念图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改教学·课堂, 2011, (12) :62-64.

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课是人上出来的,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教书将近十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上这一节,其中的感受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归结为一句话:上好一堂课,难!上好一堂好课,更难。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同时,本文又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的复述课文。而要学会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华,去其无用。因此,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必须围绕——(熟悉课文,理清脉络,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这一训练重点展开。

此外,《赤壁之战》一文虽叙事较长,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道理深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本节课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开放式、主体式”教学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内容,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而教师通过问题,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指导思想。

1、演好“重头戏”

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

(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

(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在此要说明一下:英雄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定义。)是周瑜,是黄盖,是曹操。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分析,据事论事。从本文内容所反映出的,称的上英雄的应当是周瑜、黄盖。

(3)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来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任由学生讨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散沙一盘,没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适时提问。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之处。围绕着以展开的争论英雄,提出的两个问题。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让学生积极的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4)分段的指导。当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整理课文,进行分段。本节课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读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赤壁之站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6)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英雄成为本课的高潮。本人在备课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可运用于第七册的18课《小镇的早晨》,《寻隐者不遇》可应用于11册《三顾茅庐》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这也是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三国时期乱纷纷,曹操率军欲灭吴。黄盖献计用火攻,以少胜多定大局。)

(7)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赠送苏东坡的作品,激励学生更认真的学习课文,认真读书。这也是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8)、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原则。我的设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样也需要制造炮弹。

落实了以上的环节,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4.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

5.《灰雀》教后反思

开课前学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关于列宁的资料为主,结果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后来我只好给他们介绍一下,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预习。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起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6.《小摄影师》教后反思

小摄影师》是第二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由于本课的对话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体意思。因此,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通过小组赛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然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梳理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交流答案。再次,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最后,续写《小摄影师》。

因为有了课堂上对课文对话和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续写就不那么难了。有几个同学写得还很精彩,下面是几位同学的习作。7.《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侯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认真钻研了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而且连大人也说不清楚。通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这一点

5.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五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和领导的点评,我有几点体会:

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可以留着今后解决。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指引,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主要是想让学生把前面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但可能是因为每人手中都有一个表格,大家没有讨论而是各自完成后才交流的。如果再上我会给每小组发一张表格,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拓展环节,我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基点,向生活、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开阅学生的朗读视野。

6.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六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 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 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培养想象力。学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7.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七

一、了解“数学广角”目标定位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必要的应用技能。”因此, 使每位学生能初步感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广角”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二、优化教学策略

(一) 立足数学思想, 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来看, 数学广角的教学首先应定位于通过数学活动,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具体说, 在“重叠问题”这一课, 制定的教学目标应符合:让集合思想指导重叠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对集合的思想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让学生学习不只是满足于用韦恩图解决数学问题, 还要让学生体会韦恩图的形成过程。

(二) 围饶数学思想, 对教学素材进行取舍

内容是教学的载体, 数学广角的内容有明确的教育内涵和主题空间, 数学思想方法是它的灵魂和核心, 教学素材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要关注学生的形象思维。

“重叠问题”中例1是学生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活动, 练习二十四的第1题动物运动会、第2题逛文具店买文具, 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生动有趣的素材, 这样编排使原来比较抽象、深奥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 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 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易于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的作用。

(三) 通过活动, 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重叠问题”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直观的解决问题去感悟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亲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这节课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历探索、操作实践, 与同学交流和分享。在“引入”部分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引起思考、在讲“例1”时通过问“两个小组一共多少人”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计算让学生了解到表格的不足之处, 提出“你们能设计出更好的方法吗?”接下来是借助学具, 让学生体会韦恩图的形成, 再通过微课视频验证, 引入韦恩图, 最后是应用与拓展。整个课堂都突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学生构建一个亲身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平台, 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四) 强化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 需要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强化者, 不断用数学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激发”过程中, 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感悟、不断地明朗, 直到最后能主动应用。本案例在让学生感受了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后, 在“综合实践, 运用新知”环节除安排教材上的2个习题外, 还设计了重叠问题变式题, 即求“只捐款的有多少人?”“没有参加这两项文艺表演的有多少人?”设计这2个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弄清楚总体与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 实践证明这样设计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三、“数学广角”教学中的数学思考

和其它数学教学内容一样, 通过数学广角的教学要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但在数学广角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数学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应该如何实现,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不是简单地把有关结论告诉学生!

如在“重叠问题”教学中, 不是简单地搬出韦恩图, 而是让学生感知韦恩图的形成过程。

第二, 数学广角不是搞的越难越好, 不必刻意拔高教学要求。

第三, 制订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目标, 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 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

第四, 抓住各知识的联系点, 做到一题多解, 体现“大教材观”。如“用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

第五,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四、教学案例

《数学广角—重迭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08页的例1,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 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 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名字牌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师述:同学们, 你们喜欢看电影吗?现在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 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

提问:简单说一说这3人分别是谁? (课件同时出示:爷爷爸爸儿子)

那为什么有2个爸爸, 2个儿子呢?

师述: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 是的, 爸爸有着双重身份, 既是爷爷的儿子, 也是儿子的父亲。其实在数学中也有像这样的问题, 今天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数学广角的学习吧!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 实践活动, 深入理解

1.出示统计表, 理解重复

(1) 产生矛盾:想一想, 这两个小组一共有 () 人。

(2) 体会重复:

预设 (1) :因为有8人参加了语文小组, 9人参加了数学小组, 所以是17人。

预设 (2) :因为李芳参加了语文、又参加了数学, 两项都参加了, 所以是16人。

预设:因为有3人两项都参加了, 所以是14人 (正确答案) 。

(3) 引出画图方法。

师述:看来, 像这样的统计表有时不方便我们发现重复的人, 其实, 用图表示就清楚了。那我们能想一个什么办法既能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人, 又能看出参加数学小组的人, 还能看出两项都参加的人呢?

2.动手操作, 感知韦恩图的形成

师述:你们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学具, 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设计。

(1) 合作摆出韦恩图。

(2) 汇报结果, 体会韦恩图的形成。出示摆法 (1) : (分开摆的) (黑板上展示)

提问:像他这样摆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吗?

出示摆法 (2) :提问 (1) 你为什么要把两个圈这样摆呢? (重叠一部分)

提问 (2) 中间这部分表示什么?你的意思就是说中间部分是既参加语文小组的又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 是吗?

提问 (3) :你为什么把这3个名字拿走了? (这3个人既参加语文小组的又参加数学小组, 只能算一次)

这3人就是? (板书既……又……)

提问 (4) :现在你能看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视频验证, 引入韦恩图

师述:看, 我们用图表示出了参加这两个小组的人员情况, 你们理解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课件出示视频, 讲解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由14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地上有两个大圈, 老师指示:参加语文小组的同学请站在左边红色圈内, 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请站在右边蓝色圈内, 引起了矛盾, 李芳、杨明、刘红先进入红色圈, 后退出来进入蓝色圈还是不行, 最后大家把两个圈重叠起来, 他们3人站在重迭的区域就满足条件了)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你们想的方法和数学家韦恩想的一样, 这样的图就叫做韦恩图。“是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约翰·韦恩于1881年发明的。”

师述:看来同学们创造的图叫韦恩图, 能清楚地看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 (韦恩图板书并出课件)

4.理解其它各部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

提问:那这个韦恩图的其它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呢? (课件强调出示)

5.解决问题, 整理算法

师述:那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该怎样列算式呢?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整理算法:

先把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班的人都加起来, 再去减去重叠的数。

8+9-3=14 (人)

小结:因为杨明、李芳、刘红这3个人既参加了语文小组, 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因为语文的8个人里面有他们3个, 数学的9个人里面也有他们3个, 用8+9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 也就是多算了一遍, 所以要减掉3。

(三) 综合实践, 运用新知

1.动物运动会 (出示110页第1题)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110页第2题) 。

3.四 (1) 班同学打算去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 有18人买了礼物, 有26人捐了款, 其中8人既买了礼物又捐了款, 只捐款的有多少人? (选择题)

A、26-8=18 (人) B、18+26-8=36 (人) C、18-8=10 (人)

4.四 (1) 班有52人参加文艺表演, 其中参加舞蹈表演的有24人, 参加唱歌表演的有17人, 既参加舞蹈表演的又参加唱歌表演的有6人, 没有参加这两项文艺表演的有多少人?

(四) 全课小结

师述:同学们, 今天和章老师一起进入了数学广角, 学习了像这样的数学问题, 你收获了什么呢?

师述:同学们, 你们学得真好, 你还能顺利完成作业纸上的题吗?

(五) 课堂作业 (作业纸上完成)

六、结论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运用微课这样的讲课形式, 首先教师是做好充分准备的, 其次可供学生多次学习, 再次就是方便及时观看和解答疑惑。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它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

8.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八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9.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九

教学目标

1、掌握两种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

2、认识“字 代 舌

弓 秒 炒”7个生字。

3、认读词语,进行词语积累训练。

教学重难点:积累词语,掌握两种识字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在学习语文学习园地一、二时,已经发现了一些识字方法,小朋友还记得吗?(生交流)今天,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二、我的发现:

1、小黑板出示第一组:取—趣

干—赶

方—仿(1)、同桌互读这三组生字,把不会读的生字注音;(2)、指名读,大家正音;(3)、说说你发现什么了吗?

(4)、小结:给前面的一个字加上偏旁就可以组成一个新字。

2、这儿还有一个字(出示:子),你能用这种方法能造出一个字吗?(1)、同桌讨论;

(2)、交流、相机认识“字”字;

(3)、给“字”字找朋友:生字、字母、写字、汉字。(是板书)(4)指名读、齐读。

3、加一加能组成一个新字,反过来减一减能不能组成一个新字呢? 出示小黑板:袋--

活--

题--

张--

(1)、思考:这些字去掉一部分可以构成一个新字吗?同桌讨论交流。(2)、交流出示:代、舌、页、弓(3)、当小老师领读。

4、这儿还有四组字,你们能不能把它们加一加组成一个新字呢?(1)、小黑板出示:禾

(2)、指名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5、小结:今天你学会了那种新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

三、我会认:

1、今天我们认识那些新字?

(1)、小黑板出示:字

炒(2)、齐读;(3)、活动:找朋友(4)、同桌互读;

(5)、开火车读,如果可以请扩词。四:我会读:

1、出示识字“苹果树”,“苹果”上写着“我会读”中的词语。(1)、自由读,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检查读音。

(3)、请学生上前摘“苹果”,并带领大家读词语。

(4)、谁摘的“苹果”最大情商前面来,大家看看又有什么新发现。(前面的两个字一样,后面的两个字一样)。(5)、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整整齐齐、大大方方、平平安安)

2、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反思:

1、开放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

如同桌间互读词语,每个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之后,在开火车读词、小老师带读、男女挑战读等多种竞赛活动中,学生有了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在读词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很强的主体意识。学生当小老师的过程就是一次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过程。再如,老师鼓励学生照样子说说叠词,说得好就能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这不仅给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也是一次再积累好词的机会。

2、设置积累的平台,构建运用的阶梯:

10.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

自己是唱着《小燕子》长大的,《燕子》这篇课文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经过了这么多改革,它还是被留了

下来,证明还是一篇经典课文,怎么教呢?当年我的老师是怎么教我的已经没有印象了!我又会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感受呢?对于开学的第一节课我自己很重视,想给孩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从字词到标点,从表达方式到生字书写我都作乐精心的准备,万事俱备只东风了。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字里行间

流露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荷花》

继续思考着这一课,我个人认为还应该把陶醉这个词还给孩子,让孩子明白陶醉是多好的事。人的一生,所看的景一

定很多,所经历的事一定不少,让自己陶醉与其中的事肯定不是一件。陶醉对于一个人来说那是最美的,也最值得回忆的。陶醉的故事对于他人来说,其实同样是美的。如何把自己的陶醉奉献给世界?最佳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陶醉用笔记下来,写成文章。所以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用陶醉引领学生从另外一种角度明白写作的价值,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因为收获的是陶醉,所以最幸福!因为收获着陶醉,所以最美!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

美和喜爱之情。这节课,我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做文章,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诸如泉水的“绿”、“深”、“清”。水泡的“色彩斑斓”、“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作者如何写“绿”、如何写“深”、如何写“清”,如何写泉水冒水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学习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贴”、“一眨眼”、“注视”、“蹬”、“叼”、“刹那间”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渗透爱护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动物也应该

自由自在的生活。

-----《燕子专列》导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

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词句,我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质疑,以重点问题引入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板书“燕子专列”这一课题后,我便引导学生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心中出现了什么疑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很快提出:为什么会有“燕子专列”?燕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等诸多问题。我以“燕

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为突破口,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平台,《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是一篇环保教育很好的题材,在课中我问学生:“这么美的小村庄怎么会消失呢?”这一问激

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疑问,学生读文的兴趣就浓了,读书的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在实际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读了之后,通过画一画,引导孩子感受小村庄先前的美丽,然后与课文后部分形成对比。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

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惊弓之鸟》教学片段与反思

反思:《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他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天上飞的大雁掉

了下来。故事言简意骇,形象、生动,意境清新、优美。文章生动凝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如何让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意境,感悟语言的内涵呢?在以前的初读文章、检查生字词的教学环节中,我只是单调地出示一个个生字词,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在后面指导读整篇课文时,容易出现指导面大,不易把握重点的现象。这次教学,我想何不从词语教学入手,在词语朗读中培养语感、感悟语言呢?因为重点词语和段落是课文的精华,读好了这些词语,对整篇课文的感悟、欣赏也可以水到渠成。

于是,在这次的教学中,出示词语时,我不是单调地呈现一个个生字,而是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让学生从感受语句,变抽象为形象,成功地创设了情境。从更赢的话中,体会每句话的意思。如:第一句: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它飞得慢”,听到——“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的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第三、四两句说他进一步分析:这样一只受过伤,孤单失群的雁,听到弦响,以为又有危险,就拼命往高飞,一使劲,伤口就会裂开,疼得不能飞,就掉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自由读,鼓励学生读出词语的内涵,读出词语的意境,直到读出自己的感情。从而较好的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以读为本、感悟语言的新理念。

《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是一篇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的文章,含义不深,学生可自悟自读。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

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课文讲了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比谁画得最多,结果画师

11.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一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在学习地势特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本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让学生掌握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总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剖面图的分析,直观性强,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地理知识。不足之处: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1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二

明确地尝试着用生本教育理念, 来指导备课。都说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 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 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马上联想到, 它就如同武侠小说中独孤求败所创的独孤九式, 以无招胜有招, 杀尽仇寇奸人, 败尽英雄豪杰。同时, 脑子中又现出:“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12个字, 那生本教育自然就是这个“法”了。而贵在于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思想深处。

据我理解, 简单是生本教育的内在实质。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在于尊重生命的本质, 在于能进入我们的生活。因为生命本来就平常而自然, 我们努力使教育回归平常, 回归自然, 结果就是简单, 就是学生简单地学, 老师简单地教。

于是, 在教学设计上, 我们以能进入学生的生活为设计的出发点。对学生加以研究, 会使我们兴奋不已, 会使我们很多的教学设计都显得多此一举。课堂, 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从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爱琴文明讲起, 引入至城邦时代, 对古典文明的两个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坐了重点介绍, 主要涉及两个城邦的地理环境、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诸方面, 其中对雅典的民主制描写得尤为详尽。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比较与联系, 一要比较大河文明的东方文化与欧洲古典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 在世界历史地图上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地理位置, 了解它们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二要比较斯巴达和雅典在地理位置、社会生活、经济特点方面的不同, 从中领悟即使在同一时期的欧洲文明, 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三要从国家管理形式和特点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三、学情分析

古希腊文明的诸多成就, 如古希腊神话、奥林匹克运动会、荷马史诗, 等等, 对于学生来说, 应该是有所耳闻的, 所以, 一些地名如雅典、迈锡尼、斯巴达等学生应该能说得出, 能引起共鸣。可以调取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有关希腊的任何词汇, 作为引出本课的手段。同时, 由于上个单元已经学过大河文明,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对比、理解、分析, 比较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异同, 并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对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需要层层递进。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希腊代表城邦和国家管理形式, 并根据材料描述出古代希腊文明的特点。

2.能分析理解雅典民主的时代优越性和双重性。

3.能综合多种因素, 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及优越性。

2.难点:

(1) 认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双重性; (2) 能综合多种因素, 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六、教学过程

按照简单的思想, 整个课堂结构简单, 过程明了。按照“你认识我吗”“你了解我吗”“你喜欢我吗”三个问题的设置, 层层递进来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第一问, 来调动学生头脑中已知知识点, 跟书本知识进行碰撞, 去伪存真。在这样的问题预设中, 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形成比较理想的导入。

通过第二问, 让学生结合教材, 深入了解古代希腊文明的特点。

通过第三问, 让学生理性分析雅典民主制的时代优越性和斯巴达军事独裁制度的局限性, 加深学生对于民主的认识和认可。并在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中,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 能够养成宽容的胸怀, 放眼世界, 博取众长, 为我所用。

七、教学反思

之所以选择《古希腊文明》来上这堂研讨课, 是因为2007年参加学校教坛新秀评比的时候, 上的也是这个内容。想看看, 相隔4年之后, 同课异构, 会有怎样的一份收获。

还记得, 当时的课堂, 力求用新颖的组织形式来调动学生课堂气氛, 使人感到这堂课热闹, 别出心裁。当年进行的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 也是这样的评判标准。引用视频, 设计游戏, 小组竞赛, 小品表演, 甚至于教师个人才艺表演, 等等, 可以说无所不用其及。课堂当然很是热闹, 好听。

在准备这次的研讨课时, 我想进行不一样的尝试。力求教学过程简洁, 学生容易学, 老师也容易教。既然是以生命为本, 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该有相同的待遇。

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学呢, 我认为, 那就是寻找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关联知识点, 将它们挖掘出来, 罗列出来, 区分出来, 再加上新的知识点, 使两者进行碰撞, 最终目的是将两者联系起来, 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相对有序的完整的认知结构。课堂, 真的能这样简单吗?简单的课堂, 能是有效的课堂吗?

怎么让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展示出来, 因为学科的不同特点, 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 都通过书面的形式事先展示、罗列, 也就是学习任务的前置, 有一定的难度。那就将课堂设计成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展现, 使得前置任务在课堂中当场布置和完成。老师将事前置任务的展现程度, 结合教材知识点, 进行相应补充, 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 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课堂教学的实践, 证明这种设计是简单的, 可行的。教学结构清晰, 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学生的反应很积极, 因为简单的前置任务, 起点低, 每个人都能回答, 都能参与。每个人的参与, 诚如涓涓细流, 最终经过师生的共同整合, 汇成大河, 畅游海洋。因为简单, 所以极致。

摘要:怎么让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展示出来, 因为学科的不同特点, 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 都通过书面的形式事先展示、罗列, 也就是学习任务的前置, 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将事前置任务的展现程度, 结合教材知识点, 进行相应补充, 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 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课堂教学的实践, 证明这种设计是简单的, 可行的。教学结构清晰, 教学过程简洁明了。

1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三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理解孩子们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1.多媒体课件。2.风筝实物。

2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新课。

1.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学生自由讨论。)

2.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要认识5个生字,并给它们注音(注在文中的对应字上,同学互相检查),然后用课件放出有要认识字的词句或段,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识这5个生字。

2.教师强调部分字的读音: “丧”是平舌音,“坊”是后鼻音。“磨、坊”两个字在本课都是多音字。3.理解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憧憬:向往。如: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凌空: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

翩翩飞舞:形容舞姿轻快。也用来形容(青年男子)举止潇洒。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倏地:极快地,迅速地。如:窗外倏地闪过一个人影。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三、指导写字。

1.学习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1)先出示生字卡片(教师举着)分行读,然后把生字卡片固定在黑板上。(2)让学生先分析字形结构,进行归类(指一名学生到前边进行归类排列)。(3)再让学生指出难写的字,师生共同探讨后让学生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在小组中分别读带有这些生字的句子。

2.教师强调:

“衬”与“材”在字形上的区别。“丧”字下面没有一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描述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幸福,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五、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2.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写下来。(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对于“憧憬”“依然”两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a.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呢?

(因为毕竟是亲手做的,而且这风筝还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快乐。)b.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因为风筝身上寄托着孩子们的幸福和希望。)

c.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学生自由讨论。)d.“我们”把名字写在风筝的翅膀上,有什么意义吗?(这样的做法天真烂漫,充满了无限的童趣。)

(4)假如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5)如果你们每个人都自己做一只风筝,当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呢?高兴吗?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憧憬、希望、快活。)

(学生自己谈方法、找关键词,教师归纳。)板书:做风筝充满希望快活

六、课堂小结。

打开记忆的相册,童年无数美好的回忆就会浮现在我们脑海,其中“风筝”就像报春的使者,首先冲开我们记忆的闸门。那么,放风筝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大家回家后亲自去体验一番吧!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同桌互相交换批改,教师根据情况强调注意点。2.还记得做风筝时大家的心情怎样吗?(板书:做充满希望、快活)

3.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去放风筝,大家去了吗?那这节课就要比试比试了,看哪组放得与文中描写的情节最像。

二、续读课文,升华情感。

(一)精读第3、4自然段,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1.播放课件,再展示放风筝的画面,并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然后请一组同学到讲台上示范放风筝。(其他组先竞争再演示,限制三组。)

2.大家放风筝时心情怎样?(高兴。)

3.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呢? 出示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1)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此句写出了“我们”把风筝“放上天”后的高兴心情。放风筝是一种有益的游戏,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就是美好憧憬。)

(2)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板书:拼命)(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快活”的心情。(指读,齐读。)4.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并用“翩翩飞舞”说话练习。

5.看到风筝飞上天,“我们”快乐地喊着,会喊些什么?(学生自由讨论。)6.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二)品读第5~8自然段,体会“难过、伤心”。

1.如果你正放得高兴时风筝突然因线断而飞走了,你会怎样呢?(说说自己的感受。)

板书:找风筝 2.出示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体现了“我们”吃惊、着急和慌乱。“倏地”说明风筝消失得快。)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都哭了”足见“我们”是多么伤心;“四处”说明找的范围广;“半个下午”说明找的时间长;“还是”体现了“我们”心里的失望。)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垂头丧气”,可见“我们”的失落、懊恼。)(1)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2)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3)找出最能表现“我们”当时心情的词语。板书: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哭 垂头丧气 3.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4.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语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5.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三)拓展想象。

1.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2.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他们之所以这样苦苦寻找丢失的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他们的快乐,寄托着他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1.从做风筝、放风筝到找风筝,孩子们一直都在体验着快乐。大家能不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具体地写一写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呢?试一试吧!

2.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或到广场上去放一放,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童年是金色的阳光,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童年的憧憬、童年的快乐,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愿同学们在童年,在金色的秋天里多留下一些有趣的故事吧!

14.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5.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材料、整理成册等方式,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难点:

将本单元搜集到的资料、图片等进行筛选,整理出想要告诉大家的内容,理成一篇习作。教学准备:

1.活动前搜集相关资料、图片或实物等。2.PPT课件。教学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一、导入活动。

同学们,通过学习第17课,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他们都曾为我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可以处处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传统文化,感受她们无与伦比的魅力吧!

二、确定专题。

1.出示第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请同学们读一读。2.教师:同学们想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呢?(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3.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成专题小组。

三、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汇报交流。先请各小组负责人说明各自小组研究的专题。

2.成果展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思考,有问题的可以及时提出。

3.教师对展示予以点拨、引导,提示学生可以研究的其他方向。

4.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最佳表演奖”“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等。并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刚刚都看到了,听到了,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丰富多彩!除了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这些外,我们还可以去尝试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去收看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欣赏京剧的魅力,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等等。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来形容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一点也不为过。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同学们能在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第二课时】(习作 最想说的话)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开展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活动。从中选择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内容,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

二、指导习作。1.思路点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我们有动人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精卫填海、十二生肖传说;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中国结、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中秋节赏月、元宵节闹花灯„„

把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理一理,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写下来。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你最喜爱、最想介绍给大家的材料,只有这样,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吸引读者。

(2)选择的如果是文字资料,你不能将它照搬到作文本上,而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首先可简要介绍一下资料的来历,以及文字资料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谈谈资料中吸引人的地方和你的收获。最后还可以写写你的感想和愿望。

(3)选择的如果是图片资料或小物件,你可以先简要介绍它的来历。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结构。观察的顺序有多种,如: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里,从左到右等。在观察时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有趣的、令人喜爱的地方可详写。写时,可以加进合理的想象,也可以加上有趣的传闻、典故,使语言生动有趣,打动人心。

2.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3)组内互读互改。3.再次修改,誊抄习作。【第三课时】(作文讲评)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都将自己最想说的话整理成文了,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佳作,学学别人习作的长处吧!

二、朗读展示优秀习作。1.教师范读佳作。

2.学生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佳作好在哪里。

书法令我陶醉

书法让我陶醉,因为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久盛不衰的奇葩。

我是从七岁开始学习书法的。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不仅在写字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还懂得了许多道理:练习书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坚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练好书法。不仅如此,我还明白了写好书法还能体现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假如一个字的一个笔画不到位,那整个字的结构就会受到影响。

经过一年多的练习,我的字越写越好,和刚开始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每天放学后,我便在爸爸的指导下进行练字。毛笔字有了飞跃性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我的钢笔字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每次听到老师在班上夸奖我的字漂亮时,我心中就像吃了蜜一样甜,过去的苦真是没有白吃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还真应了这句话。

我想,写好书法是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小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并将之继续发扬传承下去。

习作评析:小作者不仅给我们清晰地介绍了他学习书法的全过程,而且把他在练习书法中所获得的真切体验也写了出来,表达了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文章条理清晰,情感真挚。3.指名学生说说此习作好在哪里。

4.教师适时总结出以下优点:(1)该篇习作紧扣题目,中心明确。(2)全文条理清晰,情感描摹得当。(3)行文流畅,用语准确。

三、修改讨论,张贴展览。

1.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2.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3.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1.自由读词语。2.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加点字,并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1)引导学生认读词语。(2)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4.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1)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2)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背背。1.观察与认读。

(1)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2)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不了解的字查字典弄清意思。

2.了解十二生肖。

(1)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2)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肖的传说。

(3)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4)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3.读读与背背。

(1)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2)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二)读读认认。

1.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2.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三、展示台。

1.学生看展示台上内容,说说还可以展示什么。2.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3.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4.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1)书本图片展示:诗、词、国画等。

(2)演唱表演展示:戏曲、武术、评书、相声等。

(3)话题展示:“趣谈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神话传说”等。(4)趣味展示:现场品评中国特色小吃。(5)制作展示:制作剪纸、风筝等。5.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教学反思:

上一篇: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下一篇: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