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材料

2024-06-20

两化融合材料(精选8篇)

1.两化融合材料 篇一

汇 报 材 料

东煤公司“两化融合”示范矿井建设

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一日东煤公司“两化融合”示范矿井建设汇报材料

一、东煤公司概况

太原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至今已有80年开采史,1998年4月改制,市国资委直管,现为太原市唯一的大型地方国有重点“煤炭—电力”一体化企业。

公司现在拥有七对矿井,核定总产能为615万吨/年;员工43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00多人。

东煤公司柳树渠井是公司主要生产矿井,生产能力150万吨/年。斜井开拓,属低瓦斯矿井,主采的15#煤层易自燃,煤尘具有爆炸性。通风方式为分区机械抽出式通风,主提升为强力皮带运输,材料副斜井采用串车提升,乘人斜井采用架空乘人装置,大巷采用10吨电机车、3吨底卸矿车运输。主要生产区域现分布在五、七采区,开采水平为750水平。

二、“两化融合”建设情况

东煤公司在2007年初,就制定了《东山煤矿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在2010年5月,由太原罗克佳华再次制定了《东山煤矿四效合一整体规划方案》。近五年来,陆续建设了千兆井下工业以太环网、安全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顶板监测系统、井下广播系统、井下无线通讯系统、主皮带集中控制系统、电力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十多个子系统,并对各子系统进行了综合集成。配合公司全面实现综采综掘和主提升机、主通风机等大规模的机械化改造,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提升了

2 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现将公司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1、首先,为推进东煤公司信息化建设及“两化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的领导组:

组 长:张鸿恩 常务副组长:赵智

副组长:马积福 侯敬平杨劲松

成 员:焦保国 武福拴 宁政权 杨恩忠

刘全旺 赵建敏 桑万忠

为了切实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信息监控中心,信息监控中心由总工程师直接领导。

2、积极建设安全避险“六大系统”(1)、数据传输系统

为满足矿井数字信息系统传输的要求,设计安装1000M工业以太环网,系统传输平台设计为工业以太环网+现场总线的方式,井下设计一个1000M环网,负责传输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井下电网监控系统、无线通讯系统、工业电视监控等子系统。通过矿井工业以太环网的建设,将矿井各环节系统的设备工作状态信息、生产信息、安全信息实时传递到矿井生产安全调度指挥中心,为矿井的数字化矿山系统提供一个高速、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平台,为公司领导的指挥和管理提供充分的、实时的信息依据,为矿井建设先进的管控一体化平台提供基础平台。

3(2)、安全监控系统

安全监控系统型号为KJ95N,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井下现安装分站24台,模拟量传感器96台,开关量传感器92台。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瓦斯传感器进行校验和断电测试,双机热备,与煤炭局联网,系统运行完全正常。(3)、人员定位系统

人员定位系统为KJ236(A)型,北京煤科总院生产。共安装人员定位分站10台,读卡器63台,配备人员定位识别卡2300张,所有下井人员全部佩戴识别卡,并在井口对携卡人员进行唯一性识别。系统覆盖井下各条巷道和各采掘工作面,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井下人员的活动信息,双机备份,与市煤炭局联网,运行正常。

(4)、通信联络系统

井下通讯系统使用的是由深圳华仁达公司生产的HRD-512型数字程控调度机。现共安装调度电话112部,井下各工作地点均安装了直通电话,并对调度台等重要电话进行录音。

我公司于今年开始安装井下广播系统及无线通信系统。井下广播系统选用的是上海山源电子电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KTK125型广播系统,现井下共安装13台广播分站,覆盖井下人员主要工作场所。系统已经通过公司验收。无线通信系统为山西美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KT137型无线通信系统。共安装分站26台,覆盖井下主要大巷。系统通过市局验收。

(5)、矿井供水施救系统

4 井下静压管路敷设到所有巷道和每个采掘工作面,巷道每隔50米设置一个供水阀门,保证各个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应急供水。

(6)、矿井压风自救系统

地面空压机房安装3台OG-250F低噪声单螺杆压缩机,对应3台10m³风包,敷设φ200mm无缝压风管路至各用风地点。在井下主要地点安装了25套ZYJ(C)矿井压风自救系统装置。

(7)、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我公司于2012年开工建设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及移动救生舱。现已全部完工并通过了公司初步验收。公司永久避难硐室设在五采区,可同时容纳80人紧急避险。硐室内配备相关生活必备物品及环境监测设备,大大增加被困人员逃生及成功救援的几率。

可移动救生舱为适应井下采掘作业地点变化要求的避险设施。可移动式救生舱为矿井发生事故后无法及时撤离的矿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对外能够抵御爆炸冲击、高温烟气、隔绝有害气体,对内为被困矿工提供氧气、食物等,赢得较长生存时间,加大救援几率。

除紧急避险六大系统之外,产量监控系统为山西三极科技有限公司的KJ219,安装监控主机2台,双机热备,数据传输接口两台,一用一备,皮带称架一套,设置称重传感器4台,监测分站一套,防爆摄像仪一台,视频录像机一台,现系统正常运行。

辅助运输使用合肥工大高科生产的“信集闭”系统。

3、突出东煤特色,提高两化融合程度。

结合我公司实际,为提升公司两化融合水平,公司加大对两化融合项目资金投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建立太原东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网站,网址为:。

(2)公司今年集中停产对主皮带进行改造安装了主皮带集中控制系统。系统通过PLC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主皮带运行信息及相关参数实现实时监测、并实现远程控制,起到了减员增效的良好效果。并且公司领导可通过局域网实时查看主皮带运行情况,实时了解生产信息,做出科学决策。

(3)公司原有的各种监测监控系统由于是多个厂商建设,部分是由公司自主研发完成,系统应用分散、各系统功能单一,无法将主要生产工序、设备的监测信息、环境参数等进行实时反应并进行综合管理。为此,公司投入资金,与软件开发商和各系统生产商合作,利用OPC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建立一个煤矿生产过程监控、生产环境实时监控、重点工程跟踪、生产调度指挥、安全管理的综合应用平台。在此平台上管理人员能够实时监控生产现场,并根据监控系统数据协调指挥生产,保障生产安全有序地进行。

(4)公司引进了在煤炭行业知名的“龙软GIS系统”,并且数据共享,使地测绘图、技术设计的软件正版化、国产化,大大提高了绘图效率。通过数据共享,地测采掘平面图也能够在调度指挥中心即时显示,方便调度指挥。

6(5)公司充分利用3G移动通讯优势,与山西四和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成功了一套“煤矿综合移动监测系统”,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手机信号,不仅可以了解到煤矿安全生产的全部信息,包括采、掘、机、运、通和排水等矿井六大系统的监测信息,59多个重要工作场所的视频信息都可以一览无余。

(6)信息中心自主开发了“东煤早报”,将前一天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隐患落实情况、销售库存情况等进行汇总,在管理人员的手机上和每天早晨的调度碰头会上进行滚动显示。还开发了移动短信平台,将前一天安全生产情况和公司领导带班情况,以短信的形式通知到公司每一个管理人员手机上。

(7)对充电超市的充电架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改造后,减轻了充电工的劳动强度,工人用灯情况一目了然,数据准确率达到了100%。

(8)与精英科技公司,开发了“隐患排查系统”,并由太原市和山西省经信委推荐,以“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向国家工信部进行了申报。

(9)与山西四和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发了“煤矿综合移动监控系统”,该产品通过了山西省科委组织的新产品和新成果鉴定,鉴定结果为国内先进水平。

4、公司以完善的激励制度促进“两化融合”的健康发展 为使“两化融合”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开展,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保障相关工作有力推进,对“两化融合”工作中的改革

7 及创新进行大力表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5、加强信息化的相关培训工作

为使领导干部认识到煤矿建设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公司2008年起就连续多次派中层以上领导到中北大学对计算机操作进行进修,公司在每次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时不定期派技术人员去厂家培训,然后再进行现场培训,使中层以上干部和技术人员做到了应知应会。

三、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

随着矿井资源的整合,东煤公司由原来的一矿变为7矿,2013年,公司将严格目标管理,切实落实各级安全管理责任,加强“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灾害管理力度,加大安全装备的投入,实施精细化管理,逐步向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安全高效的矿井迈进。

2013年,我们东煤公司将全面推进机械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对所有子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利用省煤炭厅“煤炭专网升级”的机会,做好集团公司与子企业的网络建设工作。使“两化融合”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力争成为太原市煤炭企业“两化融合”的先进示范矿井。

最后,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东煤公司“两化融合”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设性意见,东煤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

2.两化融合材料 篇二

一、合理有效发展湛江工业信息化, 可以在技术、经营、制度等方面对湛江工业发展产生带动促进作用

湛江的“五年崛起”时期是推进“两化”融合的关键时期, 合理有效地发展湛江工业信息化, 可以从三个方面上对湛江工业发展产生带动促进作用。

1. 在技术方面的促进。

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技术改造就是信息化作为技术手段和工具对工业化发展施加影响, 工业化作为重要载体支撑着信息化的持续发展。20世纪末, 许多发达国家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改造, 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使生产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响应。这意味着, 信息化和工业化交互作用发生在产品制造上, 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研制新产品;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品, 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推行计算机集成,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降低制造成本, 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等等。同时,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传统工业化产业领域中的应用, 也可在最大范围内培植技术创新资源,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技术改造投资效益。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增加30%的投资, 可以通过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大约增加85%的经济效益。

2. 在经营方面的促进。

信息化和工业化在经营方面上的交互作用就是信息化在改造传统产业生产过程中引发生产经营等组织方式方面的改革, 如出现企业业务的分解和结构重组;而工业化条件下的产业关联、生产系统、产业集群等传统的组织方式也必然会以新的方式影响信息产业的生产经营。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些产业“纵向一体化”势头已经逐渐减弱了, 取而代之的是外包分工和协作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地将大量常规业务外包出去, 而自己只保留一部分核心的业务。同时, 工业化条件下形成的产业关联和经济积聚, 会进一步强化生产链和生产系统的完整性, 这使从事信息产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也需要借助于工业化经济的组织形式来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于是在经营层面新旧组织方式的融合趋向日益明显。

3. 在制度方面的促进。

信息化对工业化在制度方面上的促进就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 自动化生产、电子商务、虚拟组织等新现象的产生, 必然引起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产业规则变动、观念更新等社会制度性问题。信息化条件下, 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共享机制, 将垂直一体化管理向扁平一体化、矩阵式管理模式转化, 这无疑改变了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同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 创造新的商务模式, 改善成本结构, 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开展电子商务, 能过扩大交易范围、优化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时间和增加交易活动, 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另外, 技术网络平台的构建和市场的发展, 促使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这必然会影响原来的产业规则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现我国已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 就是要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中国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重要内涵。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其核心就是以信息化为基础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 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在“十二五”规划中, 更加明确了“两化”融合在2015年的战略目标就是使信息基础设施成为全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信息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湛江工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 湛江重点发展项目, 集中在重化工、重工业等方面, 都是能耗相对较高的行业, 要适应国家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政策, 现实湛江在崛起发展同时又保住碧海蓝天的发展目标, 只有从加速转型升级和调整发展策略这两方面入手。广东省现正开展“腾笼换鸟”为核心思路的“双转移”战略规划, 湛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环境, 实现自身的战略发展。但湛江的工业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其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工业信息化应用总体水平不高。

由于湛江的信息化管理体制障碍仍然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 而且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从而未能很好带动湛江本地的大中型企业, 企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目前, 湛江的大部分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大都仅限于构架企业的门户网站, 而有一小部份在较低地层面上实施ERP, 据统计, 现在湛江的中小企业只有65%建立了自己的企业门户网站, 而只有不到30%的企业在实施无纸化自动办公, 实施企业ERP的仅占不到10%。许多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2.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发展效应不够显著。

信息产业的附加值较低, 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渗透和改造力度不深。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规模偏小。据统计, 在2010年, 湛江共有私营资本的计算机通讯、软件应用服务及系统集成企业150多家, 实现服务业增加值为24.3亿元, 对比起2009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虽然, 在“十一五”计划期间, 湛江的信息产业有了较好的增长, 但由于基础薄弱, 因此对湛江整体经济的贡献仍然不明显, 而要实现湛江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动, 协作发展, 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

3. 信息产业发展速度慢、应用水平低。

工业信息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之上, 湛江目前的信息产业发展缓慢, 直接影响了湛江“两化”融合的进程。湛江虽然是我国的首批改革开放城市之一, 但由于地理位置和政策实施定位不明确, 一直以来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都不足, 政府对湛江整体信息化产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未能很好体现, 使得湛江的许多电子商务企业只能自行探索, 未能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三、推动湛江的“两化”融合对策建议

面对以上种种困境, 如要在“十二五”期间有力推动湛江的“两化”融合, 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统一规划, 大力推进信息产业的振兴。

要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增长模式, 回避难以持续的路径, 把推动经济发展增长的动力从粗放低效投入成本要素向以“两化”融合为目标的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就要为湛江的工业发展找好突破点。广东是最早的沿海开放省份, 而且主力发展的产业大都集中在第二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早, 特别是信息设备制造业, 在珠三角地区尤为突出, 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整体优势, 进而积累了丰富的信息产业发展基础。湛江应该充分利用“双转移”的契机,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产业, 将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培育成湛江在大工业以外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 成为湛江经济发展的另一支柱, 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在湛江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作用, 同时加快实施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产品创新。依托湛江保税区的优势, 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电子产品制造产业, 尤其是数字视听产品。现在深圳、东莞都已经在数字广播接收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机顶盒等新兴的数字产品生产和研发上, 通过多年产业的发展, 积累了较强的优势, 并由此培植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同时, 合理规划软件产业, 尤其是第三方服务性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产业以人为本, 占地少、无污染、附加值高, 完全符合湛江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目标, 如能以高校和重点企业集团为依托, 以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为重点, 对软件产业园实行重点开发建设, 以便可以更加广泛地吸引各类研发机构人员来湛工作, 有利于集中技术、人才、资金, 从而培育骨干软件企业, 进而建立软件产品开发生产基地。实施技术创新, 打造优势品牌, 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领域宽广的软件商品化和工业化, 推动现代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核心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最终可以有效推进湛江软件产业面向工业信息化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2. 集中优势, 发展龙头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 培育优势企业。加强龙头企业的预研支持, 完善人才激励等配套政策, 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与服务环境, 才能有效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只要企业在实施自身的“两化”融合过程中, 通过结合企业的技术现状, 合理有序地推进, 最终为企业的产品生产、物流运输、销售经营等方面带来可见的综合效益, 则企业就能有更多的动力去继续促进自身的两化深度融合, 最终带动整体产业链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目前, 湛江已经引进了不少的外资生产企业, 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都只停留在引进设备层面的简单工业信息化结合, 如能通过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导, 把两化融合的深度, 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推进, 使得企业的投入产出愈趋于可精准量化。

3. 政策扶持, 推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产学研”未能实现有机结合, 主要表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只是追求自身企业的短期利润, 过分依赖“贴牌生产”, 对于产品研发不愿投入过多费用, 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同时, 湛江的三所高等院校的科研院所改革不到位, 科研行为与市场脱节, 竞争力较差, 并有一些大中专院校因转制困难, 又重新回到事业体制内, 走了科研的回头路。

目前, 产学研合作普遍存在“各拉各车”的现象, 创新的各方面要素未能有效向企业聚拢, 聚集效应不强。不少高校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生产应用上, 都普遍存在用论文“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状况。因此导致产学研合作随意性比较强, 产业缺乏来自高校和院所这些创新源头的有效支撑。因此, 在信息产业科研立项, 对于是否能与企业需求结合考虑得不太多, 也往往体现不出紧贴市场前沿的意识, 从立项的一开始就违背了市场的意愿, 最终的科研结果变成了一堆文件而已。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坚定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 产品研发的主体, 让更多的科研创新资源自发地“围着企业转”。从湛江的现有信息产业中选择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 并大力推动新兴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有机结合, 加强跨行业协同。同时, 引导高校院所和产业重点企业集中各自资源优势, 进一步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 最终建立信息产业科研创新战略联盟。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化城市发展指南 (2012) .

3.两化融合新征程 篇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不断引领人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重塑全球化时代国家产业新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作为我国实体经济主体的工业产业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那就必须去掉头上“傻大黑粗”这顶帽子。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两化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所必需探讨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连续强调工业化和信息化良性、有效融合的问题。刚刚闭幕不久的十八大更是开创性地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观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提出了到2020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要达到“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

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的组织规划下,两化融合已经在地方政府和工业企业中形成强烈共识,信息化的意识显著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非常显著的。

比如,通过两化融合项目的开展实施,福田雷沃重工实现了以产品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为代表的产品融合。尤其是通过部署面向精准服务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跟踪与定位技术与系统,在使产品维护费用降低3%~5%的同时也让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

再比如金健米业近年来紧跟米、面、油、奶、粉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主业科技水平,改变以往公司以粗加工为主,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企业利润主要来自生产规模的扩大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积极向依靠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升产能和产品毛利空间的集约型增长方式靠拢。

然而随着十八大明确提出“两化深度融合”和“四化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我国的两化融合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四化”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对策举措,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健康发展。同时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在加快成新的发展方式上狠下功夫,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4.两化融合材料 篇四

示范企业申报材料

XXX公司

二〇一二年九月XX日

推进“两化”融合助力唐钢腾飞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要点导读】: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道路上,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2008年实施信息化一期工程,实现了“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管控模式,三四级系统同步建设,同步上线,信息化建设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在此基础上,2009至2011年又成功实施了信息化的二、三、四期工程,实现了公司“设备管理网上运行、能源生产精打细算、子分公司共同发展”的全新格局,随着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唐钢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

一、企业的基本情况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特大型钢铁企业,河北钢铁集团的骨干企业,2010年营业总额7033343万元,从业员工总数40564人。具有1800万吨/年的配套生产能力,钢材产品主要为板、棒、线、型等4大类,包括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中厚板、不锈钢板等140多个品种,近1000种规格,其中,精品板材占产品总量的40%。

二、信息化建设成效

自2002年,依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务求实效”的原则,唐钢相继实施了的“主干网络工程”及“一钢产销管理系统”,使唐钢告别了应用系统“信息孤岛”时代,为唐

指标)指标结构及分析数学模型,使决策者和管理者迅速、灵活、直观地挖掘出企业绩效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企业绩效的洞察分析对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预警。产品全过程质量跟踪系统建设是唐钢为加强质量管理,提升公司产品形象,提高客户满意度而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该系统将只关注结果转变为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使唐钢质量管理形成闭环网络。

2011年年初,为加快创新管理模式,深度整合内部资源,唐钢开始构建公司本部和中厚板、不锈钢、唐银公司四大钢铁板块集中管控平台。该项目在完善公司本部ERP系统基础上,将四级SAP系统扩容延伸至子分公司,同时在子分公司同步实施三级系统。实现总公司对子分公司透明化管理以及子分公司进出厂物流和作业区生产制造的计划管理、需求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物流实绩及跟踪管理。

三、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主要做法

1、通过全面业务流程梳理和再造,为实现管理规范和精细化奠定了基础。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一个管理和技术相结合的项目,它是一个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落地的项目。因此在唐钢整体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信息化和企业管理变革同步和管理理念提升同步。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持续的优化,实现了唐钢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中各种业务运行的透明化、标准化、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2、依靠企业信息高度集中和共享,使唐钢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质变,各项工作更加透明、高效具有可追溯性。系统数据

加快了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带动了企业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

3、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队伍是信息化成功的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实践中,我们已经锻炼出了一支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生产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队伍,这其中包括:IT人员、关键业务人员、管理流程专家等几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形成合力,为唐钢的信息化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成为了唐钢信息化系统持续完善的中坚力量。

5.两化融合材料 篇五

6、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公司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全面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近年来,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公司领导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把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来抓。公司始终坚持以“创建节能节水型企业、共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积极落实“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牢固树立“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紧紧围绕“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量5.43万吨标准煤的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截至2009年底累计完成节能量6.52万吨标准煤,已完成指标的120%。哈石化超额完成“十一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COD削减率87.4%,石油类削减率91.1%,二氧化硫削减率57%。

一、企业概况

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地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东部。公司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原油一次加工能力500万吨/年,二次加工能力180万吨/年及60万吨/年连续重整-80万吨/年中压加氢改质联合装臵、30万吨/年气体分馏、3万吨/年甲乙酮、5万吨/年MTBE、8万吨/年聚丙烯等17套生产装臵,固定资产原值46亿元。系统配套,工艺先进,清洁生产,环保达标,产品质量全部满足国家标准。企业主要以大庆原油作为加工原料,自2000年起加工俄罗斯原油,俄油掺炼比例已达到30%,积累了丰富的加工俄油经验,是国内加工俄油最早的企业。公司汽油全部为高标号,可生产93#、97#国Ⅲ汽油、93#、97#乙醇汽油和0#、-35#等低凝点柴油、航空煤油、聚丙烯树脂粉料、工业丙烯、丙烷、液化气、甲乙酮、MTBE、纯苯等15大类26个牌号产品。

公司现有员工24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10人、中级职称270人,中级职称以上人数占员工总数的15.8%。公司设11个机关处室、10个直属单位、10个附属机构、17个生产车间。

多年来,企业秉承“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从严治厂,艰苦创业,技术经济指标稳步攀升,为集团公司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发展战略做出了积 1

极贡献。利税在黑龙江省位居前十名,在哈尔滨市名列第一,多次被评为省市“财源骨干企业”。企业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黑龙江省“节能先进企业”称号、“哈尔滨市环保先进企业”、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荣获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节能减排工作先进标兵、先进企业荣誉称号。2005年至2009年连续五年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节能节水先进企业”荣誉称号。

二、“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应用

哈石化十分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总经理任组长,分管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公司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了信息化系统的运营。

(一)合理调配网络资源,实现节能减排

哈石化按照中国石油总部部署,先后建立了APS、MES、ERP等管理系统,已经逐步将信息化渗透入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和专业管理水平。存储资源逐渐扩大,针对此现象,哈石化优化调配网络运行,监控各系统应用状态,应用虚拟技术,在不同系统间调配资源,将使用效果不高的服务器停止使用,转入虚拟机器,这样既保证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降低了电的消耗。

(二)创建MES系统,生产数据网络化,实现精细化管理,促进节能减排 借中国石油总部推广MES系统的契机,哈石化自2008年5月开始陆续完成实时数据库、流程图、实验室信息管理、运行、生产统计报表、物料平衡、公用工程等模块的建设。实时数据库模块的上线,实现了生产装臵操作数据的实时提取,为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增强了生产的监管力度。物料平衡模块增强了生产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可以使物料平衡及时远传至相关管理人员客户端,及时调整生产方案、指导生产,使生产运行过程全面受控,实现生产节能增效的目的。实验室管理模块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实现产品质量的有效监测和分析,使得生产操作日常监控更加规范化,同时实现实时数据库和其它MES应用系统共享分析结果,为生产方案调整提供快速准确的分析对比数据,对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积极作用。2009年9月1日公用工

程模块上线,将生产所消耗的水、电、汽、风等数据全部纳入MES系统,第一次实现数据共享。通过计量仪表远传信号,进行实时数据采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系统随时查看全厂消耗情况,根据系统自动生成的报表,及时优化装臵消耗结构和进行系统调整,促进节能管理工作的开展。例如系统上线后,能够及时发现低压瓦斯漏量,导致气柜区耗电增加,及时调整后减少耗电1000度/日,有效降低了能耗和加工损失。系统平台建立,首次实现了装臵平稳率准确计算、实时提取,促进了装臵的平稳运行。

总之通过MES系统,可以全面地了解工业生产情况、物料平衡、消耗等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方案,调配资源,使能源使用科学化,能源消耗最优化,最终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建立在线监测及大机组故障诊断网络系统

装臵平稳运行是节能降耗的重要保障,也是最大的节能,哈石化近些年从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着手,努力推进工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保证装臵安稳长周期运行,最大程度的实现节能降耗。大机组是石化企业各生产装臵的“心脏”,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类大型关键设备长期运行在高温、高压、高转速、腐蚀性强、易燃、易爆环境状态下,容易发生烧瓦、严重磨损、叶轮破裂和叶片断裂等意外停车事故。由于石化企业生产的连续化和自动化,这些大机组一旦出现故障将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07年哈石化建立大机组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网络系统,项目投用后,可以在线实时监测、诊断重催等装臵大机组的工作状态,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和数据采集,建立机组运行状态特征数据库,可以及时、准确分析判断大机组运行状态,并且实现实时数据远传,为各客户端使用。为领导决策、指导生产运行、制定检维修计划等提供准确信息,通过状态监测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维修,并寻求最佳维修时机,从而避免事故扩大,避免设备的重大损坏,保证大机组安全运行。项目投用后减少了大型机组的非计划停工,仅催化装臵烟机一项年即节约资金200万元。

(四)建立安全受控、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安全管理工作 利用HSE(健康安全环保)信息系统,对本单位新增的危害因素、未遂事件和监督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通过挖掘系统中大量的信息资源,研究同类企业同时期各种事故案例和事件记

录,认真汲取经验教训,对照本企业实际,消除管理缺陷,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实现本质安全。通过各项HSE统计数据,在某一时间段内,起到集中分析危害因素、预测事故倾向,提出预警信息的“晴雨表”作用。

2010年2月哈石化启动安全受控系统平台项目,此项目用安全培训、安全教育和安全考试的方式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将安全理念融入公司管理和控制活动的全过程。系统规范了安全管理业务流程,加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实现安全管理过程跟踪。通过各种安全评价对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和预测,为决策提供依据,实现管理和技术的融合,方便快捷的对各种信息系统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和考核,提高了管理效率。

2010年6月22日,哈石化安全受控系统上线,系统上线两个月来运行平稳,目前处于检验、完善中。

(五)利用ERP设备综合管理平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效能

通过ERP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的开发、信息化建设,实现工业检维修费用优化控制,达到合理调配闲臵设备的作用。并且可以提高检修计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做到“该修必修,修必修好”,同时按照比质比价、确保安全的原则,采购高可靠性、全寿命周期经济的设备和备件,控制好新进设备和备件的质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费用控制在计划指标内。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ERP、设备综合管理平台可以优化设备的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管理及备件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效能,从而促进节能减排,年节约费用近百万。

(六)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科学合理配备计量器具

利用互联网,认真调研国内国际先进计量器具的技术信息,作为仪表选型的依据,同时把能够远传通讯、数据共享作为计量仪表选型时的一个必要条件。能耗计量仪表进行一次大的升级换代,淘汰了罗茨等旧式计量仪表,全部更换为具有远程通讯的质量流量计等新一代智能型仪表,检定和计量交接基本实现了计算机控制与数字化管理,为数据实时、准确共享提供了条件。

(七)开展培训,加强普及提高

培训是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公司一方面充分利用局域网,加强专业技术交流。设臵“设备技术交流”、“设备管理推广”等栏目,专业部门定期对文章进行点评,做好季度评比工作;定期组织公司内技术、技能专家进行座谈,发

挥专家作用,实现资源共享;邀请国内行业内技术专家进行技术交流,结合生产实际中好的管理方法、经验、先进技术,认真筛选、总结,及时组织交流推广。另一方面结合公司“百日培训”活动,进行信息化培训。例如:ERP项目从2008年10月份开始进行八个模块进行最终用户培训,共进行18期ERP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达302人,培训课时达到14616学时,11月份一次通过ERP上岗考试,平均分数95.2。提高了企业相关信息化人员和各关键用户有关人员的水平,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三、“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取得实效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哈石化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融入企业的战略层面,成为支撑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通过信息平台,搜集先进技术,进行调研,不断扩大信息化科技应用,有效的推动了节能减排进程。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改造,能耗指标逐年下降,炼油能耗由2003年的89.57kgEO/t下降到2009年的68.04kgEO/t;单位能量因数耗能由2003年的12.37下降到2009年的9.6042,这其中信息化带来近15%的成果。

(一)污水处理场改造

2008年公司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新技术改造,实现PLC自动控制,MBR装臵顺序控制实现连续周期运行,整个污水处理设备中压力、流量等数据全部实现远传,新建系统与公司管理系统网络留有接口,各终端计算机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判断装臵运行情况,以便及时做出技术调整。外排污水出口采用在线分析集成系统,分析排放水COD、PH值并将数据实时远传至地方环保局和中国石油总部,实现远端监控,从而通过信息化促进了公司节能减排工作。项目投用,信息化进一步使我们做到污染源从源头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目前哈石化含油污水达到零排放,含盐污水经过处理达到国家标准直接排放,污水排放合格率达到100%,2009年污水回收率达87%,每天节水300吨。

(二)油品栈桥油气回收

由于国内油品储存和装卸一般未实现全密闭操作,油品损失比较严重。针对此问题,公司利用新世纪信息化的各种平台——中国石油信息资源网、炼化科技进展资料网等以及对设计单位进行相关函调、兄弟企业进行各种形式交流后,对

国内外油气回收技术进行总结。对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溶剂吸收法和膜法进行比选后,决定选用膜分离技术。2006年5月哈石化在实现大鹤管装车改造的基础上,又建设了装车油气回收系统。系统运行后,装车尾气的排放浓度一直控制在25g/m3以内,消减了安全环保隐患,从标定结果看,油气回收率为95%以上,按汽油年装车量80万吨计算,年可回收油气(即年减少损失)1040吨;同时大鹤管装车采用集中系统控制,完全改变了作业方式,大鹤管装车控制上有付油量预设功能,避免了冒车事故的发生,从源头上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三)油品在线调和

油品在线调和即系统建立若干油品数据模型,信息集成化,在生产方案发生变化时,系统可实现借助在线分析仪直接调和,改变重调率高、能耗高、劳动效率低的原始人工调和方式,同时解决了储罐数量不够的问题,也保证了调合过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能够根据上游调合组分实际生产情况实时、在线调整各调合组份的比例,优化调合方案,缩短调合时间。通过在线调合技术,能够提高一次调成率,降低质量过剩、有效地降低能耗,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年直接经济效益达3800多万元。

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取得经验和体会

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五化并举”和“两化融合”的核心论述,并将信息化列入现代产业体系,这为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是领导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安全防护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对传统观念、粗放管理模式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高层的支持是成功的至要因素。

三是实施节能减排,应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信息化工作紧密结合,不仅可使企业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友好环境,造福社会,还能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促进技术与管理创新,是社会和企业的双赢之举。

四是全员参与,集思广益。两化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推进两化融合的难度很大。两化融合不是少数领导和管理人员的事,而是要全员参与、全员推进,应引领各方力量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生产技术信息化、生产设备信

息化、管理体系信息化,藉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2016两化融合总结 篇六

2016,我公司两化融合工作积极开展,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任务目标,保证了公司自动化、信息化发展的快速推进。并能在两化融合项目的建设中完善制度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使两化融合硬件和软件同步发展,保障公司的两化融合工作快速稳定推进。现将2016年我公司两化融合工作做出总结。

一、块煤破碎系统改造

为了优化销售煤种,符合市场需求,我公司于2015年3月至5月设计建设了块煤破碎系统。块煤破碎系统包含1台分级筛、1台破碎机、2部皮带、2部给煤机,采用就地启停的运行方式。随着“两化融合”思想日渐深入人心,块煤破碎系统高能耗、低效率地运行方式已不能满足公司要求。为贯彻集团公司“两化融合”相关文件精神,根据今年初公司制定的两化融合工作计划,我们于2016年1月至3月对块煤破碎系统进行了自动化改造。

在主井皮带天津华宁KTC101集控系统的基础上,引出拉力电缆,在分级筛、102皮带、破碎机、102转载皮带、两部给煤机处各设置启动节点,安装组合扩音扩音电话,将破碎系统并入了主井皮带集控系统中,实现由主井皮带KTC101控制系统集中控制。改造完成后,系统实现了一键顺序启停功能、故障闭锁功能和喊话预警功能。整个系统进行了视频干预,系统的主井皮带机头、分级筛、102皮带机头、手动捡矸点、102转载皮带机尾、102转载皮带机头、两部给煤机机头等重点部位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并在主井集控室安设了硬盘录像机。摄像头采集视频信号上传至集控室硬盘录像机,并经过光纤上传至调度室。值班人员能在井口集控室内硬盘录像机上,调度员可以在调度大屏上实时地监视各个重点部位实际运行状况。视频监控信息存储可以达到半个月以上。视频干预增加了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块煤破碎系统集控改造后的成效。

1、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减少电能消耗。系统改造完成后,皮带司机只需在集控室即可完成主井皮带、块煤破碎系统所含6台设备的一键顺序启停,有效地缩短了系统启停的时间,不仅提高运行效率,还减少了电能消耗。

2、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系统安设的视频监控摄像头可以实时的监视各重点部位的运行情况,若出现问题,值班人员可以及时的发现并处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3、减人增效。改造完成后,块煤破碎系统减少维检人员共5人,而且还减轻了维检人员的工作强度,减人增效成果明显。

二、煤场自动化系统建设

公司煤场由于场地狭长,销售煤种多,没有规划固定的行车路线,导致装车效率低,容易出现错装偷装的现象,为规范销售秩序,提高车辆装煤效率,能及时掌握煤炭销售信息,按照年初制定的2016“两化融合”计划方案,公司组织各部门从年初开始研究煤场销售自动化方案。

详细考察论证,科学制定方案。煤场分区和出入口的制定是煤场自动化系统的基础。受限于煤场狭长空间不足,煤场区域的划分和各区域出入口位置的制定是个不小的难题。公司机电矿长组织机电部、销售科等部门多次深入现场勘查和研讨,制定出多种方案,经过多次方案会审,最终优选出了最佳施工方案。结合公司煤场场地小而煤种多的实际情况,将煤场划分5个区域,分别为:精煤区、块煤区、原煤区、筒装矸石区、铲装矸石区。调度室设置煤场自动化上位机,销售科设置煤场自动化监控服务器,实行车辆入矿发卡管理制度。在空车磅房出口、煤场入口、各煤种区域出入口设置挡车器、读卡器、摄像头等,区域入口设置LED屏,可以实时显示车牌号、煤种、装煤标吨等车辆信息。煤场入口区域可以统计各区域的车辆数量,确定煤场各煤种车辆是否达到饱和,发布到LED显示大屏上,该煤种车辆饱和时不准放行。

严格规范施工,积极调试运行。煤场自动化系覆盖区域大、统设备分散、线路繁多,机电部制定严格的施工标准以保证工程质量。施工过程中克服了煤场复杂地形给光缆敷设带来的的困难,多利用现有的皮带桥架和地沟敷设光缆,减少地埋敷设,降低了煤场车辆通行和清理沉积煤对光缆的损坏几率,圆满完成了线缆敷设和基础浇筑工作。硬件施工完成后,机电部积极组织系统的软件调试,经过多次的局部和整体调试运行,根据销售科意见对软件进行了多次调整,正式投入运行。煤区车辆控制系统、销售统计数据库、视频监控系统等全部稳定运行,达到了设计目标。

煤场自动化系投入运行后,系统能自动引导车辆到达指定区域装煤,完成装煤后引导车辆称重和出矿,完成销售流程;规范了销售秩序,提高车辆装煤效率,防止错装和偷盗现象发生;能自动统计每天/周/月各煤种的销售量和车数,生成报表。调度室和销售科可以随时查看煤炭销售系统各个节点的车辆信息及销售情况、各部位视频信息等。系统建成后可减少煤场入口处保安3人,每年节约工资约9万元。

三、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通过学习两化融合相关的文件,我们体会到两化融合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如何帮助我们的员工提高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的意识,是我们工作中容易疏忽的重点。我们将根据两化融合相关文件要求,完善我公司的各类规章制度及各类工作记录,对已有的制度按照实际重新进行修订。在规章制度落实,提高员工素质的工作上,我们理论与实践并重,定期学习各类规章制度并进行考试,不合格者严禁上岗操作;在日常工作中有涉及相关制度的,我们会进行现场的学习与巩固。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能吝守各种规章制度,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整体观念强,能主动配合全局工作。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会加强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的巡检和定期维护,及时备份重要的信息数据,保证系统正确稳定运行。

7.两化融合材料 篇七

生产过程“两化融合”:提升生产效率和精细化水平

工业转型升级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改造传统产业, 创新技术管理, 实现内涵式发展。双星机械总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强设备等硬基础, 完善技能、控制等软基础, 并积极创新推动硬件和软件的相互融合和促进, 为提高效率, 促进质量精细化, 降低员工劳动强度, 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打下了基础。

双星机械总公司为技术人员配备了国内比较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有限元分析软件, 缩短了产品研制周期, 图纸更加直观, 一线安装更加方便, 更重要的是可以自动诊断干涉, 最大限度避免设计失误。同时, 公司投入巨资, 引进有智慧“大脑”的精度高、加工效率高的大型龙门铣、龙门加工中心等高端加工设备, 为生产提供了硬件保障。

高端设备需要高端人才, 为充分发挥先进设备优势和潜力, 双星机械总公司分床种、分岗位、分层次对员工进行操作技能培训, 培养了一大批设备操作能手;加大对现有设备的创新改造, 创新工装、刀具, 促进了生产高效化、产品精细化。去年以来, 公司组织设备管理小组对公司现有设备的加工精度、加工效率等系数逐一摸查, 对20多台设备改造进行了立项和改进。如, 公司先后开发应用了加工中心“自动导圆程序”, 提高了效率, 解决了“拐点”的质量难题;应用了“旋转坐标编程法”, 实现了自动计算坐标, 保证了尺寸的准确性和工件的互换性;应用了“宏程序”, 防止了回切、回程撞刀现象的发生。同时, 针对高端工件加工难度增大的情况, 引导鼓励员工创新刀具100多项, 并引进先进刀具30多种。如, 加工中心在加工平板硫化机滑极时, 由于材质较硬, 用普通刀具很难加工, 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车间工艺小组购买了波刃铣刀, 先粗铣后精铣, 不但产品质量提高一个等级, 还使加工效率提高2倍多。

通过推动“两化融合”, 有效提高了质量和效率、降低了成本, 提升了企业的“高端制造”水平。

所产设备“两化融合”:适应“高质、高效、低耗”市场需求

“创双星机械品牌, 必须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 创造自己的特色产品。”双星机械将高质、高效、低耗融入产品设计制作, 创造出能耗更低、质量更精细、效率更高的产品, 实现所产设备的“两化融合”。

公司每年都引进工艺和设计方面的高端人才, 发挥其优势, 攻克技术难题。同时, 联合外部力量, 加快新产品开发。如, 双星橡机公司与山东大学合作研发, 大胆采用光纤传导, 突破行业两板控制的传统模式, 改用一板控制, 成功解决了轮胎动平衡试验机的程序控制难题, 使设备技术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高质量、高效率、低能耗是双星机械设备研发过程中信息化运用的一大特点。如, 双星铸机公司V法线的电器控制实现多工位辅助控制, 不仅控制更简便, 而且效率更高;双星橡机公司新研发的智能自动化液压双模硫化机, 配以触摸屏, 实现人机对话、实时监控、故障显示, 向无人化操作迈进, 工作效率和硫化质量进一步提高, 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双星机械总公司还跨行业创新、反思维创新, 对原有产品进行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改造, 提高产品的效率和性能。如, 在半钢四模硫化机、双模硫化机上试验安装了显示屏, 对成型机增加温控报警系统, 显示剩余硫化时间、温度、压力、延时硫化时间等技术参数。通过“嵌入”信息化, 客户可以随时一目了然地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 这一创新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双星锻压公司对太阳能冲床控制程序进行创新优化, 实现了设备操作的远程编辑与控制, 客户编好程序通过局域网传到车间现场即可实现预冲压演示, 并根据演示现场修改程序, 不仅减少了客户的生产成本, 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8.两化融合材料 篇八

推进“两化”融合,提升三星核心竞争力

纺织工业长期快速发展,依靠的最大竞争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相对便宜的能源价格优势。随着劳动工资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原棉、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原先的这些优势逐渐失去,使得产品生产成本逐步提高,竞争优势明显减弱。在劳动力和原棉、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挤压下,利润空间就更为微薄。因此,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原棉、能源使用效率,成为纺织企业保持低成本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三星特种纺织生产流程产业链长、用工多、设备多、工序多,生产特点可以表现为连续化、多机台、半自动化操作,是典型的离散型生产企业。影响产品质量的四大因素为原料、设备、工艺、人员,而市场需求也在朝着产品变化快、小批量、多品种的方向发展。

为适应现代纺织发展趋势,提升企业低成本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目标,通过构建支撑现代新型纺织企业建设的两化融合,克服以上困难,三星特种纺织总结出了五个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进行设备改造,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

立足于现有生产设备,加强管理,改进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进行节电改造并杜绝跑冒滴漏;

进行设备节能改造,淘汰技术落后、能耗高的设备,加快新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提高余热余能回收水平,提高设备能源利用效率;

能量系统的整体优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生产系统的结合,开发新型节能工艺,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工作,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改变传统的纺织行业设备维修方式,针对现代纺织设备的运行特点,采用“责任承包制”的设备维修方式。取消原两班机修电工,改为责任机承包值班制,重组维修队,划分责任区域,包机到人,这样不仅大大缩减了维修人数,而且责任也更为明确。依托信息化系统实时反映产品质量信息、可以及时掌握设备状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周期保养维修内容,突出设备的动态维护,有效改变了原来状态不好的设备因没到保养维修周期而继续在生产运行,而状态良好的设备到了保养维修周期时,也要不得不停产维修的现象,从而避免了“费工费料”的弊端。

推行“挖潜增效”的资源节约举措

纺织企业是用电大户,节约电能消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既与绿色环保倡导的低碳纺织相适应,又能缓解电价上涨压力,降低生产成本,是现代新型纺织企业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为此,三星特种纺织推行“信息化、技改、管理”三位一体的节电举措。

生产部、设备部有效利用峰谷电价,推行错峰开车,降低耗电成本。在技改节电的同时,依托信息化深化节能日常管理,对能耗数据实行日统计、周分析、月总结,有完善的检测、评价和考核的体系。并将用电考核指标纳入每个部门月绩效考核中。

夯实管理基础,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

公司以ERP管理平台为运营核心,生产系统与销售及相关管理配套,以最为高效最为稳定的方式,实现了从销售订单开始至最终产品产出全过程的信息化科学管理,使三星纺织不仅实现了公司内部的流程再造和成本控制,而且使企业可以以方便、快捷的方式及时优化生产管理,稳定产品品质,调节客户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实施信息化系统后,加长了和客户之间的销售长期计划,使之和客户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在价格多变的市场情况下能够稳定价格波动和及时的协商变更价格,更加适应市场环境。在实施销售长期计划后,根据长期计划便于库存调控,生产调控向最终实现“零库存”而努力。

库存管理一直受纺织行业重视,仓库运用用友供应链软件后使企业有效降低库存积压、提高产品流通效率、实现产品生产和供应链环节的协同、提高供应链环节信息化水平。

对生产用物料,严格通过销售预测-生产计划-配方管理与采购订单-生产任务-生产领料-生产与质量管理-产品入库或中转运输-生产成本-总账流程,实现以销售预测为源头,到制定生产计划,安排生产、采购订单、物料领用的完整流程,确保原材物料采购、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减少库存占用,减少物料消耗。

培育节约型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两化意识

企业里任何一项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单位领导是否真正重视是先决条件,企业员工有否统一认识是保证。三星特种纺织十分重视“两化融合”建设工作,到2013年底总计投入信息化资金552万元。公司通过签订承包责任书,明确和落实各单位、各级管理人员能源消耗管理责任,并在管理人员配备、技改投入、资金到位等资源配置方面都给予优先安排和落实。

实现两化融合,还要树立全体员工的节约观念,让员工认识到两化融合工作既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职工保障自身利益的必然需求,营造建设两化融合企业的氛围。只有全体员工在思想上真正牢固树立了“节、降”的观念,才能使两化融合工作落到实处。

为推进节能减排,企业加强各项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能物耗考核管理机制,控制能物耗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立能源物料消耗统计分析制度,加强能物耗统计考核,节能降耗情况与员工的奖金收入紧密挂钩等,大大提高了员工节能减排的意识。

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技能

三星特种纺织创建学习型组织,组织管理干部学习《有效沟通》、《5S管理》等一系列现化管理理论知识,使管理者掌握运用现代管理技能改变管理老化现象的能力;组织班组长、车间主管、业务骨干学习现代纺织技术,与兄弟单位合作,外出参观,提高专业知识水准,以适应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需求;组织设备维修员工学习各类“设备操作说明书”、“设备维修手册”和电工知识,为实施新的设备维修方式提供能力保障;组织运转员工开展操作竞赛,鼓励一专多能操作技能的学习,为实现轮岗制打造能力条件。

上一篇:高级会计师评职称论文发表下一篇:供应商品质保证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