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有机计算(共9篇)
1.高中化学教案有机计算 篇一
【学习目标】
1.知道烃的衍生物和官能团的概念.
2.了解乙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3.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的关系.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醇发生化学变化时的断键方式
新课学习:
【基础知识】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俗称: )
颜 色:
气 味:
状 态:
密 度:
挥发性:
溶解性: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问题探究】实验测定乙醇的分子式为 C2H6O ,已知该分子是由2个-C-,1个-O-,6个-H拼接而成,请问你能想出几种拼接方式?
A B 思考:如何证明乙醇的分子结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 。
【实验3-2】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现象:
(1)烃的衍生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能团: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常见的官能团包括碳碳双键、碳碳三键、-OH、-X(F、Cl、Br、I)、-CHO、-COOH、-COOR等等。
(3)乙醇的分子结构:
①乙醇的结构:
分子式为: 结构式为: 结构简式为:
②乙醇的分子结构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CH3CH3)中的_____ 被___ _取代的产物;乙醇是一种____________,它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 ,官能团结构简式为: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是: 。 实验现象是:
[练习]其它活泼金属如钾、镁和铝等也可与乙醇反应,均可产生H2 ,请写出镁与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氧化反应
(1)、燃烧
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催化氧化:
实验过程及现象:将光亮的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将其插入盛有少量乙醇的试管中,反复进行几次,可发现铜丝受热后表面因被_ 而变_ 色,放入乙醇中后又变为_ 色,同时在试管中产生有 气味的_ 体。
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反应中铜丝的作用为___________。 应用:工业上是利用上述原理,通过乙醇的催化氧化_制取乙醛。
③与酸性KMnO4溶液或K2Cr2O7溶液反应:现象为_二者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_,乙醇最终被直接氧化为 。
【自主探究】
1、试根据官能团的概念判断下列物质的官能团是什么?
C2H5OH: CH3COOH: CH3CHO: C2H5Cl: CH2= CH2 CH= C-CH3
2、试分析乙醇与钠的反应判断在乙醇与钠的反应中,乙醇分子中的何处发生断键,其反应从形式上理解是如何发生的?乙醇与钠的反应属于何种反应类型?乙醇与钠发生反应时,-OH与生成氢气的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3、乙醇除了能与活泼金属钠等发生取代反应外,也能与氢卤酸(HX)发生反应:如HCl、HBr等,但是发生反应的断键部位有所差别,当乙醇与氢卤酸反应时乙醇分子中的-OH被HX中的-X所取代, 请试着写出乙醇与HBr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乙醇能够与O2在铜、银做催化剂条件下可以被催化氧化。请根据其反应方程式中乙醇的变化从形式上分析乙醇的断键部位和新键的形成方式?
分子中含有-OH的有机物一般均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请试着根据你的分析写出CH3CH2CH2OH和
O2发生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乙醇催化氧化反应的断键方式请思考是不是所有含-OH的物质都能发生催化氧化呢?
5、乙醇除了能发生上述化学反应以外,还可以在浓硫酸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脱水反应。如果反应在170下进行,则发生分子内脱水,其断键方式为:乙醇分子中-OH脱去,与-OH相连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脱去一个H,而在相邻碳原子间形成双键。如果反应在140下进行,则发生分子间脱水,其断键方式为:一个乙醇分子中-OH脱去,另一个乙醇分子则脱去-OH中的H原子,而生成醚键。 试写出乙醇发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分子内脱水:
②分子间脱水:
2.高中化学教案有机计算 篇二
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内容, 是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 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 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 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 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内在逻辑体系, 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 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 如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建立在《化学2 (必修) 》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 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因此, 从两者来看, 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致使相当一部分同学一进入高二选修模块的学习就“不适应”, 所以衔接好必修和选修间化学教学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1.巧妙利用探究型实验, 激发学生兴趣, 切实做好衔接教学工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实验授课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对教学大有裨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 可从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学习的典型代表物的相关实验入手, 设计实验方案, 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 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
2.生活素材创设学习情境, 从生活走进化学
化学新课表明确指出:"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化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 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所创新, 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 展开探究, 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 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举选修模块"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一节为例, 学生在学了必修2之后, 已经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貌, 对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 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常见药品, 查阅它的说明书, 从商品名、俗名、化学名、分子式、结构式、官能团及物质的类别对身边的常见药品进行分析, 讨论常用药品中的有机成分, 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3.巧用信息技术, 活化教学衔接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 个人计算机 (PC机) 附加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领域, 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 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使用微观模拟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跨越微观的思维障碍.如在回忆复习甲烷、乙烷的结构和性质时通过计算机课件展示甲烷、乙烯的立体结构模型;通过实验录象再现甲烷、乙烯的燃烧, 以及它们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 引导学生讨论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过渡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上.
学生获取和学习化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多渠道的, 其中互联网上的化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应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 开辟化学学习的“第二课堂”.
4.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过程, 联系必修与选修, 拓宽学生的视野
研究性学习以其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 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 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这些本领和能力, 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不是仅局限于课堂, 而是让学生联系课堂的知识去拓展, 又可以应用于课堂, 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给学生们以研究过程的体验, 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兴趣.研究性学习为我们开辟了将实用性知识实践化的天地.以《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进入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为例, 化学2介绍了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以及高分子单体 (乙烯、丙烯) 的矿物来源、乙烯和丙烯等的聚合反应和应用;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验STSE教育, 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直接体验.根据教材的特点, 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任务组 (按学生个人兴趣自由组合) , 如材料发展史组、实验探究组、环境保护组等.研究性学习后, 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如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 提交实验报告, 举办展览等,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综合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3.高中化学教案有机计算 篇三
一、从有机物完全燃烧的总反应式入手的计算规律
依据烃CxHy:CxHy+(x+y/4)■xCO2+y/H2O烃的含氧衍生物CxHyOz:CxHyOz+(x-y/4-z/2)O2■xCO2+y/2H2O
例1:25℃时某气态烃与O2混合,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爆炸后又恢复到原温度,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原来的一半,再经NaOH溶液处理,容器内几乎成为真空。该烃的分子式可能为
A.C2H4B.C2H6C.C3H6D.C3H8
解析:此题涉及到有机物是烃(CxHy),经燃烧生成CO2和H2O,其中CO2能被NaOH溶液吸收,容器几乎成为真空,说明烃CxHy与O2均无剩余,恰好完全反应。先书写反应式,在列式计算:
CxHy:CxHy+(x+y/4)■xCO2+y/H2O
1 x+y/4 x
结合气体状态方程式:PV=nRT
(公式中:P-压强,V-体积,n-物质的量,T-温度,R-气体常数)
据题意,同T、V下,
■=■,■=■(N-微粒数)
得出:■=■=■
解得:x=1+y/4
分析答案,A、D符合x=1+y/4,所以答案为A、D。
二、等物质的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的计算规律
等物质的量的烃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按照烃燃烧方程式知,取决于(x+y/4)的大小,在不写反应在此的情况下,x可以直接比较。(x+y/4)越大,耗氧量越大;x越大,生成CO2越多;y越大,生成H2O越多。反之,恰好相反。
如果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在不写反应式的情况下,则可采取转换形式的简单方法。若符合CxHy(CO2)m(H2O)n形式,即几种有机物间差若干个CO2或若干个H2O不影响耗氧量,则几种有机物的耗氧量是相同的。
例2: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取等物质的量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耗氧量不同的组是
A.乙烷(C2H6)和甲酸乙酯(C3H6O2)
B.乙炔(C2H2)和乙醛(C2H4O)
C.乙酸(C2H4O2)和乙醇(C2H6O)
D.乙烯(C2H4)和乙醇(C2H6O)
解析:本题中各组物质是取等物质的量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按照燃烧规律法采取转换形式:
选项A:C2H6和C3H6O2-→转换成C2H6·CO2,耗氧量相同;
选项B:C2H2和C2H4O-→转换成C2H2·H2O,耗氧量相同;
选项C:C2H4O2和C2H6O-→不能转换成CxHy(CO2)m(H2O)n形式,耗氧量不同;
选项D:C2H4和C2H6O-→转换成C2H4·H2O,耗氧量相同;
所以,答案为C。
三、等质量的有机物燃烧的计算规律
依据等质量C、H两种元素燃烧时耗氧量多少,H燃烧后转换为H2O(H与O质量比为1:8),C转换成CO2(C与O质量比为3:8),H耗氧多。等质量的烃燃烧,采取化简的方法,将烃化简成CHx的形式,x越大,含H量越大,耗氧量越大,生成H2O越多,生成CO2越少。反之,恰好相反。
例3:相同质量的下列各烃,耗子氧量最大的是
A.CH4 B.C2H4 C.C3H4 D.C2H6
解析:本题是相同质量的烃燃烧,问耗氧量情况。采取化简法,将烃化简成CHx的形式:
A.CH4 B.C2H4 ■CH2
C.C3H4 ■CH4-3D.C2H6■CH3
其中A中,CHx的x最大,耗氧量最大,所以答案为A。
四、烃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与烃(CxHy)中C原子数无关,仅与H原子数有关的计算规律
依据:当温度T≥100℃时,水为气态,由:
CxHy+(x+y/4)■xCO2+y/H2O
1 (x+y/4) x y/2
若燃烧前后体积不变,则体积差△V=0。
则:1+x+y/4 =x+y/2 解得y=4
即烃分子中H原子个数等于4时,当温度T≥100℃时,烃完全燃烧前后体积不变。
例4:两种气态烃以一定比例混合,在105℃时1 L该混合气与9 L O2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为10 L。下列各组混合烃不符合此条件的是
A.CH4 C2H4B.CH4 C3H6
C.C2H4 C3H4D.C2H2 C3H6
解析:本题反应温度为105℃>100℃,原气体体积为1 L+9 L=10 L,反应后仍为10 L,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符合上述总结燃烧规律,当平均H原子数为4的符合此条件。
分析选项B不符合此条件,因为CH4、C3H6平均H原子数必大于4,而选项A、C两种H原子数均为4,平均H原子数必为4,选项D,C2H2、C3H6,平均H原子数可能为4,而题中两种烃以一定比例混合,选项D也符合,所以,答案为B。
4.高中有机化学学习方法 篇四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弄懂一个或几个化合物的性质,来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质,从而使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但是,不同间的事物在考察普遍联系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其发展性和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有机化学知识。
(1)普遍性与特殊性
有机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有同系物,而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是相似的,这就是普遍性。因此,在复习时只要认真弄懂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就可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质,从而把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但是,任何特殊性都不能完全包括在普遍性之中,复习中要善于在有机物的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以醇为例:醇类能催化氧化为醛、发生消去生成烯,但(CH3)3C-OH不能氧化成醛,CH3-OH、(CH3)3C-CH2-OH不能消去生成烯,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乙醇能与水互溶,但维生素A难溶于水;乙醇与甲醚虽然组成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两物质的熔沸点等性质相差甚远。前者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后者是质变引起量变。
乙醇、苯酚、乙酸、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羟基,因而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但由于与羟基相连的基团各不相同,基团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使羟基表现出来的性质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乙醇、葡萄糖溶液呈中性,苯酚溶液呈弱酸性,乙酸溶液呈明显酸性,这是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内因和外因
虽说结构决定性质,相同结构的有机物具有相似的性质,但由于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多面性”,具有相同结构的有机物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发生不同的反应。所以分析有机反应,在首先考虑内因即物质结构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外因,即反应条件对有机反应的影响。
如乙醇与浓H2SO4共热至170℃,发生消去反应,主要生成乙烯;但若是140℃,则主要发生取代而得到乙醚。还如苯与Cl2在铁为催化剂时发生取代得氯苯,但在紫外线照射时,则发生加成生成“六六六”。
5.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小结 篇五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官能团的定义:决定有机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的原子、原子团或化学键。
2、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1)烷烃
A)官能团:无 ;通式:CnH2n+2;代表物:CH4 B)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
②燃烧
③热裂解(2)烯烃:
A)官能团: ;通式:CnH2n(n≥2);代表物:H2C=CH2 B)结构特点:键角为120°。双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四个原子共平面。C)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与X2、H2、HX、H2O等)
②加聚反应(与自身、其他烯烃)
③燃烧(3)炔烃:
A)官能团:—C≡C— ;通式:CnH2n—2(n≥2);代表物:HC≡CH B)结构特点:碳碳叁键与单键间的键角为180°。两个叁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两个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C)化学性质:(略)(4)苯及苯的同系物:
A)通式:CnH2n—6(n≥6);代表物:
B)结构特点:苯分子中键角为120°,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个C原子和6个H原子共平面。
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液溴、HNO3、H2SO4等)
②加成反应(与H2、Cl2等)
(5)醇类:
A)官能团:—OH(醇羟基); 代表物: CH3CH2OH、HOCH2CH2OH B)结构特点:羟基取代链烃分子(或脂环烃分子、苯环侧链上)的氢原子而得到的产物。结构与相应的烃类似。C)化学性质:
①羟基氢原子被活泼金属置换的反应
②跟氢卤酸的反应
③催化氧化(α—H)
(与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碳原子称为α碳原子,与α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称为β碳原子,依次类推。与α碳原子、β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分别称为α氢原子、β氢原子、……)
④酯化反应(跟羧酸或含氧无机酸)(6)醛酮
A)官能团:(或—CHO)、(或—CO—);代表物:CH3CHO、HCHO、B)结构特点:醛基或羰基碳原子伸出的各键所成键角为120°,该碳原子跟其相连接的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C)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加氢、氢化或还原反应)
②氧化反应(醛的还原性)
(7)羧酸
A)官能团:(或—COOH);代表物:CH3COOH B)结构特点:羧基上碳原子伸出的三个键所成键角为120°,该碳原子跟其相连接的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C)化学性质:
①具有无机酸的通性
②酯化反应(8)酯类
A)官能团:(或—COOR)(R为烃基); 代表物: CH3COOCH2CH3 B)结构特点:成键情况与羧基碳原子类似 C)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9)氨基酸 A)官能团:—NH2、—COOH ; 代表物:
B)化学性质: 因为同时具有碱性基团—NH2和酸性基团—COOH,所以氨基酸具有酸性和碱性。
3、常见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的结构和性质(1)单糖
A)代表物:葡萄糖、果糖(C6H12O6)
B)结构特点:葡萄糖为多羟基醛、果糖为多羟基酮
C)化学性质:①葡萄糖类似醛类,能发生银镜反应、费林反应等;②具有多元醇的化学性质。(2)二糖
A)代表物:蔗糖、麦芽糖(C12H22O11)
B)结构特点:蔗糖含有一个葡萄糖单元和一个果糖单元,没有醛基;麦芽糖含有两个葡萄糖单元,有醛基。C)化学性质:
①蔗糖没有还原性;麦芽糖有还原性。
②水解反应(3)多糖
A)代表物:淀粉、纤维素 [(C6H10O5)n ] B)结构特点:由多个葡萄糖单元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淀粉所含的葡萄糖单元比纤维素的少。
C)化学性质:
①淀粉遇碘变蓝。
②水解反应(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4)蛋白质
A)结构特点:由多种不同的氨基酸缩聚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结构中含有羧基和氨基。B)化学性质:
①两性:分子中存在氨基和羧基,所以具有两性。
②盐析:蛋白质溶液具有胶体的性质,加入铵盐或轻金属盐浓溶液能发生盐析。盐析是可逆的,采用多次盐析可分离和提纯蛋白质(胶体的性质)
③变性:蛋白质在热、酸、碱、重金属盐、酒精、甲醛、紫外线等作用下会发生性质改变而凝结,称为变性。变性是不可逆的,高温消毒、灭菌、重金属盐中毒都属变性。
④颜色反应: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时呈黄色。
⑤灼烧产生烧焦羽毛气味。
⑥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水解最终生成多种α—氨基酸。(5)油脂
A)组成:油脂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常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呈固态的称为脂,统称油脂。天然油脂属于混合物,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代表物:
油酸甘油酯: 硬脂酸甘油酯:
C)结构特点:油脂属于酯类。天然油脂多为混甘油酯。分子结构为:
R表示饱和或不饱和链烃基。R1、R2、R3可相同也可不同,相同时为单甘油酯,不同时为混甘油酯。
D)化学性质:
①氢化:油脂分子中不饱和烃基上加氢。如油酸甘油酯氢化可得到硬脂酸甘油酯。②水解:类似酯类水解。酸性水解可用于制取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碱性水解又叫作皂化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钠),皂化后通过盐析(加入食盐)使肥皂析出(上层)。
5、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1)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说明:若醇没有α—H,则不能进行催化氧化反应。(2)酯化反应
说明:酸脱羟基而醇脱羟基上的氢,生成水,同时剩余部分结合生成酯。
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
指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的反应。
常见的取代反应:
⑴烃(主要是烷烃和芳香烃)的卤代反应;⑵芳香烃的硝化反应;⑶醇与氢卤酸的反应、醇的羟基氢原子被置换的反应;⑷酯类(包括油脂)的水解反应;⑸酸酐、糖类、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2、加成反应
指试剂与不饱和化合物分子结合使不饱和化合物的不饱和程度降低或生成饱和化合物的反应。
常见的加成反应:⑴烯烃、炔烃、芳香族化合物、醛、酮等物质都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也叫加氢反应、氢化或还原反应);⑵烯烃、炔烃、芳香族化合物与卤素的加成反应;⑶烯烃、炔烃与水、卤化氢等的加成反应。
3、聚合反应
指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小分子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的反应。参加聚合反应的小分子叫作单体,聚合后生成的大分子叫作聚合物。
常见的聚合反应:
加聚反应:指由不饱和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小分子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的反应。
较常见的加聚反应:
①单烯烃的加聚反应
在方程式中,—CH2—CH2—叫作链节,中n叫作聚合度,CH2=CH2叫作单体,叫作加聚物(或高聚物)
②二烯烃的加聚反应
4、氧化和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加氧或去氢的反应均为氧化反应。
常见的氧化反应:
①有机物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反应。如:R—CH=CH—R′、R—C≡C—R′、(具有α—
H)、—OH、R—CHO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醇的催化氧化(脱氢)反应
醛的氧化反应
③醛的银镜反应、费林反应(凡是分子中含有醛基或相当于醛基的结构,都可以发生此类反应)
6.高中化学教案有机计算 篇六
笔者认为:用熟练的化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自已的化学知识,是复习有机化学的好方法。
怎样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依据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递变规律,可以采用“立体交叉法”来复习各类有机物的有关性质和有机反应类型等相关知识点。
首先,根据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的衍生物的顺序,依次整理其结构特征、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化学性质中的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各种有机物的制取方法。这些资料各种参考书都有,但学生却不太重视,大多数同学仅仅看看而已,却不知根据“全息记忆法”,只有自已动手在纸上边理解边书写,才能深刻印入脑海,记在心中。其次,按照有机化学反应的七大类型(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加聚、缩聚),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并且写出化学方程式。第三,依照官能团的顺序,列出某种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这样交叉复习,足以达到基础知识熟练的目的。熟练的标准为:一提到某一有机物,立刻能反应出它的各项性质;一提到某类有机特征反应,立即能反应出是哪些有机物所具备的特性;一提到某一官能团,便知道相应的化学性质。物质的一般性质必定伴有其特殊性。例如烷烃取代反应的连续性、乙烯的平面分子结构、二烯烃的1-4加成与加聚反应形成新的双健、苯的环状共轭大丌键的特征、甲苯的氧化反应、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l-位醇和2-位醇氧化反应的区别、醛基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苯酚与甲醛的缩聚反应、羧基中的碳氧双键不会断裂发生加氢反应、有机物燃烧的规律、碳原子共线共面问题、官能团相互影响引起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改变等,这些矛盾的特殊性往往是考题的重要源泉,必须足够重视。
例题一:
该题为上海高考第29题。这是一道典型的基础型应用题,其有机基础知识为:1-3丁二烯的加聚原理、卤代烃的水解、烯烃的加成反应、l-位醇的氧化、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以及反应类型的判断等。平心而论,按照上述复习方法,答题应该毫无困难。
用基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机化学问题
有机化学高考试题必有根据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而设计的推断或合成题。这类试题通常以新药、新的染料中间体、新型有机材科的合成作为载体,通过引入新的信息,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的产物,从中引出相关的各类问题,其中有:推断原料有机物、中间产物以及生成物的结构式、有机反应类型和写有关化学方程式等。思维能力要求有:思维的深刻性(演绎推理)、思维的灵活性(知识的迁移,触类旁通)思维的批判性(判断与选择)等。
然而这些考查全是在几乎未见过的有机反应原理的基础上出现的,显然信息的选择、提炼、加工和应用是个难点。其实也不难,关键在于怎样阅读和理解信息、怎样将信息与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解题。
首先,熟悉信息,尽快找出有用信息,对于新的有机反应历程,必须弄清来龙去脉,方能着手解题。
其次,找出解题突破口,这里可能要求正向思维,也可能逆向思维。
第三,一旦找出解题的钥匙,紧接着便是关于基础知识的试题,这时谁的基本功好,谁就能正确答题。
例题二:
该题给予苯酚邻、对位氢原子活动性增强的信息,图示苯酚跟酰氯反应的原理,要求考生根据合成聚碳酸酯的过程回答问题。这题的突破口是苯酚跟丙酮的缩聚反应。这一反应是苯酚跟甲醛反应的迁移,而这恰是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反应的基础上,生成的B物质才能和A物质反应解题。可见只有拥有熟练的基础知识才能从容解题,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基础知识得以巩固。
答案:
精选综合信息题,着重练习阅读、提炼信息和按照所给信息“依样画葫芦”、“照猫画虎”的能力
根据以往的高考有机化学试题,也就约有二十多条关于有机化学反应原理的信息,同学们自我收集、整理、理解,完全可以做到在知识结构上有备无患,从容解题。
7.高中化学教案有机计算 篇七
高中化学课程选修部 分内容较 为繁琐,知识点较 为零散,无法形成整体的体系结构,而知识的 关联只反 映在章节 中.人教版《高中化学》中设有六部分选修内容,其中“选修五”涉及到有机化学.该部分内容共设 置有五章 节内容,包括有机 化合物概述、烃和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有机化学物质、有机高分子化学物质等.由曾昭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第四版)是教育部指定的高校化学专业学习教材.该教材的内容共有22个章节,按照官能团体系分烃类、烃的衍生物、专论三大部分,基本涵盖了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性质、反应、实验方法等.尤其是在教材的下册专门论述了烃的衍生物的相关内容.
以上我们简要论述了高中、高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为了将二者联系起来,更好地探究它们的“衔接对应”关系.我们将以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部 分为例来 进行对比.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的衔接部分.按照官能团、碳的骨架对有机物来分类;具有共价键、同分异构现象;烷烃、烯烃、炔烃、二甲苯的命名;分离提纯、定量分析、分子质量测定.
第二章:烃和卤代烃的衔接部分.脂肪烃的乙烃、烷烃、烯烃的物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丁烯的顺反异构部分;芳香烃的苯的分子结构、成键特点、取代、硝化、加成以及稠环芳香烃、萘、蒽的概念、物性、结构简式;卤代烃的卤代烃、溴乙烷的定义、分子式、分子结构、官能团、物性分类;卤代烃的取代、消去反应以及反应产物.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的衔接部分.醇、酚的定义、分类、通式、结构、物性、用途以及苯酚的用途、危害等;甲醛、乙醛、丙酮的物性、化性、结构式、氧化、加成及用途;羧酸、乙酸的定义、物性、分类;酯的溶解性、水解、核磁共振氢谱、存在及用途;合成过程.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的衔接部分.油脂的油脂的概念、化性、物性、组成、结构、分类,肥皂的去污原理及危害;糖类的糖类的概念、分类、组成、通式;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的存在、物性、分子式及用途;蛋白质和核酸的蛋白质的作用、元素、物性、化性、结构简式;氨基酸的两性、成肽反应;核酸分类、化学组成及作用.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 高分子化 合物的时 代的衔接 部分.有机化学对比衔接;加聚、缩聚反应及其区别;各类高分子材料的简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结构特点及用途.
二、高中化学选修课与大学有机化学课程的衔接对策
1.着眼课程,拓展内容
网络性与连贯性是有机化学知识的重要特征,我们须着眼于高中选修课程,以点及线、以线及面,并通过网格化的对比学习,将高中的有机化学知识扩展到大学.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方面:一是善于协调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高中阶段,学生将大量的精力集中于必修课程的学习.若将此精力延续到选修课程,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学好选修课程的前提;二是重视选修内容的学习,去粗取精,掌握核心知识.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应选取选修中的重点知识供学生学习.譬如官能团、共价键、结构式、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等;三是不断拓展内容,扩大知识面.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学习课堂外的化学知识.例如,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关于“功能高分子”的内容,使他们深刻认识有机化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2.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我们知道,不管是高中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有机化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始终是不变的.只要学生抓住此核心,他们就很容易在大学找到学习化学的感觉.因此,学习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应成为高中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对此,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是学习、总结必修课程内的基本规律,例如,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表等;其次是探索总结选修课里的规律.譬如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结构决定性质”,知道有机物认识的第一 步应是官 能团结构 特点的认知.然后由此结构再推断有机物的物理、化学表现,并通过实验逐一验证之;再次是举一反三,将基本规律套入到大学的有机化学知识中去,并通过相关物质的“验证式”学习以达到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的高度衔接、融合.
3.自主学习,注重实践
8.高中生有机化学心智模型探析 篇八
关键词:高中化学;心智模型;有机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2–001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笔者此前分析了心智模型在中学化学领域的研究现状[1],发现针对高中生有机化学的心智模型的研究尚为空白。而有机化学[2]作为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较大,难度和区分度较大,得分情况相对不理想。为此,笔者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二段式诊断测验等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试图探查高中生有机化学心智模型的发展状况,以期为优化和改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的设計与实施
1.1 理论基础
心智模型(Mental Model)概念最早由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斯·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提出。他认为,人类是资讯的处理器,人类透过三个明显的处理过程来进行确认与推理:(1)运用文字、数字、符号将一些外在事物转译进入个人内在表征;(2)借由一些同类符号的推理过程来推算其他符号的意义;(3)当对一个事件的预测完成了解时,一些符号经过转译后会成为个人的行为[3]。随后,有不少学者对心智模型的内涵、特征、功能、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已有文献表明,当前关于心智模型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心智模型是个体经由自身认知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建构起来的,个体的已有知识经验、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生活背景和家庭环境等都会影响其建构和发展[4]。
1.2 测验设计
由于有机化学的自身特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心智模型中的认知角度、认知方式和认知策略将相应匹配,而心智模型中的结构化程度将影响学习实际效果(即也许两位被试的知识丰富程度接近,但结构化程度差异较大,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差异很大),为此需要采用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测验过程方面,首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概念图法进行个案研究,通过绘制思维地图[5]来了解部分学生所存在的有机化学心智模型,获得一定数量的样本和基础资料。随后进行以纸笔测验为主的大规模问卷调查,且问卷题目、选项均来自于笔者之前进行的个案研究。对思维地图中所呈现的特点加以验证和有效地补充探查,以深入探查学生有机化学心智模型状况。
测验内容方面,个案研究由解释、联想、建构、应用、访谈等五个部分组成(见图1)。如访谈,则是为初步了解学生心智模型中有机化学的学习和记忆方式,对某些有机物性质的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三重表征、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丰富程度等。
二段式诊断测验问卷则是在前期的个案研究、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内容和研究目的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编制而成。问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导语和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学习兴趣和化学学习成绩等级。第二部分是选择题,让学生根据对有机化学的基本认识回答各题,探查有机化学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认知方式和偏爱的教学方式。第三部分是二段式多项选择题,主要从知识的丰富程度、模糊观念、认知策略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视角调查学生有机化学知识的心智模型状况。第四部分是主观题,共1题,主要通过对多种“两碳有机物”建立概念图,了解有机化学知识的认知角度、结构化程度和表述的精确性和复杂性等。
1.3 调查实施
笔者选择了江苏省某市三所高中高二、高三年级物化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被试的年级、性别、表达能力以及学业成绩差异对有机化学心智模型产生的影响,分别选择了口头表达能力较好,具有代表性,化学成绩处于不同等级的男生、女生共24名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进行大范围测验前,先做了小样试测,并根据测验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正。然后采用了整体抽样方法进行测试,且这些学生的教学进度和教材相同。测试共发放问卷352份,回收有效问卷344份,问卷回收率97.7%,其中高二学生178份,高三学生166份。测试结果均采用SPSSl7.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有机化学心智模型整体相似,均以“结构——性质”关系为核心
加涅将概念分为具体性概念和定义性概念[6]。笔者通过概念解释和概念联想的方式,要求学生就高中有机化学中的甲烷、苯、聚乙烯等具体性概念和烃的衍生物、同分异构体、取代反应等定义性概念进行阐释,并绘制思维地图。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思维地图如下(图2~图5)。
可见,无论是对具体性概念还是定义性概念,学生普遍以“结构——性质”关系的心智模型为主,遵循着“结构——性质”的建构方式(见表1),能从立体结构的角度表征有机物的结构。
学生之所以能基本形成以“结构——性质”关系为核心的心智模型,与高中有机化学教材的编排、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联系。结合心智模型的认知功能、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高中有机化学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思路和呈现方式进行分析,表明高中有机化学教材是结合有机化学知识特点和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内容组织和编排的,对不同内容或知识以不同的方式或程序、不同的层次来呈现,总体上为:元素组成→分子结构→官能团→性质→合成→应用。具体如,对有机物元素组成问题是从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化学史展示,再通过图示等方式进行元素分析;对有机物分子结构问题则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出发,结合相关资料介绍,再进行结构的解释和应用;而对有机物相关性质则以实验现象为认知基点,结合化学史料和微观结构分析、符号表征,再回到宏观现象的解释和应用。因此,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都非常注重有机物分子结构的教学,在时间分配、教学设计中都突出了从分子结构的分析来学习有机物的性质。
2.2 在微观层面,对有机知识存在表述精确性问题和认知偏向
以概念联想和情景联想方式对部分有机物的性质、有机概念进行研究,对获得的信息数和信息类型进行统计,并结合统计结果进行口语测试。调查显示,学生对于有机化学中复杂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存在较多的个人概念和模糊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建构和相近概念的辨析,导致对于有机化学知识表述存在精确性问题和认知偏向。
比如,对照同分异构体的科学模型(见图6),在个案访谈的概念解释中,部分被试表示对概念不理解,继续追问或启发引导,也只能列出同分异构体相关的实例。对“同分异构体”思维地图分析显示,学生对定义性概念存在认知偏差,仅36.3%的被试能正确描述“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并能举例说明(如正丁烷和异丁烷等)。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46.5%认为“同分异构体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10.2%认为“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与同系物的概念混淆),22.7%认为“具有相同的官能团”等。可见,学生在建构和内化概念时,主要从学科知识角度出发,也会由个人经验推测或猜测,“顾名思义”地去理解某些有机概念,而导致形成错误的或偏差的心智模型。
再如,以“苯的性质”为例,研究表明,24名被试的心智模型中对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主要停留在书本知识和一些概括性描述或偏向性描述。笔者在问卷调查中也进一步探查了被试对“苯的性质”的掌握情况:
提到“苯的性质”,你会想到什么,请按先后顺序排列( )
A.可以燃烧 B.有毒
C.无色无味的液体
D.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E.易加成难取代 F.甲苯
综合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部分学生对苯的物理性质的表征存在模糊观念;化学性质方面仅能作概述性描述,如“苯易取代难加成”,来说明苯和氢气的加成、取代反应,鲜有具体的实例出现,且对具体化学反应的描述仅关注反应物和产物,而忽视了有机反应中随反应条件的变化会产生多样性产物的特征。其中,45.3%的被试最先想到苯的毒性,94.5%的被试在性质选择中认为苯是有毒的,说明消极信息对心智模型的影响较大,被试对一些威胁性的词语(如:有毒)有一定的记忆偏向;对苯的化学性质存在错误认知,与乙烯的性质有所混淆,有61.6%的被试选择苯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10.5%最先提到该性质。
调查中,大部分学生体现出对有机化学相关知识的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而在意义记忆、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方面有待加强,导致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准确度、丰富程度和关联程度相对不足,容易出现记忆混淆或迷思概念。奥斯本和维特洛克曾指出,在教学前很有必要先了解学习者的心智模型,如果学习者的已有知识不足,会发生学习困难;学习过程中不同学习者持有的心智模型也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先后顺序,以期能帮助学习者的心智模型有效运作[8]。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从分子结构、生活实际、已有认知等方面创设和优化教学情境,多样化组织教学,指导认知策略的训练和应用,引领学生自主、有序建构有机知识网络。
2.3 在表述复杂性层面,模型节点关系和认知结构化程度存在群体性差异
佳克博和肖将心智模型看作是个人建构的内在的认知结构,它是个人基于经验以及正式知识而形成的概念框架,让人们能够预测行动的结果,而且可以借此理解和说明个体自身所处的环境[9]。
笔者通过概念联想,要求学生联想出与核心概念相关的其他的概念、实例、化学反应、实验、性质等,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将联想出的概念建构概念网络图,以此诊断学生的认知结构化程度。对24名个案研究对象所建构的“乙醇”概念图进行统计(见表3),结果表明,学生对“乙醇”概念图主要从分子结构、性质和用途三个角度进行建构,其中化学性质掌握相对较好,物理性质的描述相对简单。其中16名被试建构的概念图层级数为两层,但是涵盖的信息量、知识的丰富程度和结构化程度差异较大。
个案研究也显示,高三学生建构的概念图的表征角度较清晰,但是信息涵盖量不及高二。访谈表明,其时的高三学生尚未进行较系统的复习,但在高二后阶段为迎接期末考试而进行了总结性复习;而高二学生则为新学内容,记忆比较清晰,呈现的知识点相对全面却混乱。
同时,笔者在大规模调查问卷中设计题目:
用箭头将下列概念建立知识网络,并在线条上注明概念间的转化关系。
乙烷、乙烯、溴乙烷、乙醚、乙醇、乙醛、乙酸、乙酸乙酯
通过被试建构的概念图来进一步探查学生有机化学知识的丰富程度、结构化程度和有机化学三重表征状况,其中高二学生建构率为31.5%,高三学生建构率为78.9%(见表4)。笔者对未建构的被试进行抽样访谈,发现“牵扯到的物质太多了,看起来觉得很难了”、“遇到这样题目就觉得烦,不会做,也不愿意去做”、“答卷时间不够,没有时间思考”是其主要原因。
调查还显示,将被试建构的概念图按照年级和成绩差异排列之后,发现化学成绩与学生建构出的概念图的丰富程度、结构化程度和正确性呈显著相关(p<0.01),而性别方面则无显著差异。而且相对于依据教材形成的关于乙烷的科学心智模型(见图7),化学成绩较好(期末化学成绩A等级)的学生能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角度建构,建构出的概念图信息量较大,结构化程度高,精细化程度好,模糊观念和错误认知相对较少(见图8);而其他大部分学生是采用部分文字加化学符号进行表征,有些学生仅能用少许文字建构很簡单的网络图,或者是错误的表征和建构。同时,被试对于乙醚、乙烯与乙酸、乙醇与乙酸的相互转化、溴乙烷到乙烯的转化、酯化反应的可逆反应过程等易发生遗忘,对乙醚和二甲醚、酯化反应、取代反应等也存在着模糊观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结构化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充实与完善已有知识,将所学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我们去研究个体的心智模型,不仅要去了解其知识的丰富程度、认识角度以及经验的准确性,同时也要看它的结构化程度,其结构化程度决定了心智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发挥的效能[10]。因此,在高中有機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概念图的教学,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三重表征能力,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改善和丰富有机化学心智模型。
3 结语
笔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基于心智模型转变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实践,尝试打破原有的教材架构,整合重组高中有机化学内容,在继续完善“结构——性质”为核心的心智模型的基础上,丰富认知角度和情境经验,强化认知策略,尝试以思维导图教学促进有机化学知识的结构化程度,优化三重表征心智模型,提高表述的精确性、复杂性和丰富程度。
参考文献:
[1]胡先锦.中学化学教学领域心智模型的研究述评[J].化学教学,2016,(8):3~7.
[2]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 Craik K. W. 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3.
[4]苏东水.开放中的东方管理教育[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9~11.
[5]由灵灵,罗立群.思维地图及其在美国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8,(1):37.
[6]赵芬,吴庆麟.中学化学专家教师与新教师定义性概念教学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 Osborne, R. J., & Wittrock, M. C. Learning science: A generative process. Science Education, 1983, 67(4).
[9] Jacob, E.K., & Shaw, D. (1998).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representation. In M.E. Williams (Ed.),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3 (pp. 131-185). Medford, NJ: Information Today for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9.高中化学教案有机计算 篇九
19--含硫、磷的化合物
§
1、硫、磷原子的成键特征
价电子层构型
O 2S22pS
3S23P43d0
N 2S22Pp
3S23P33d0
1.由于价电子层构型类似,所以硫、磷原子可以形成与氧、氢相类似的共价键化合物。
醇
胺
硫醇
膦
2.由于3P轨道比2P轨道比较扩散,它与碳原子的2P轨道的相互重叠不如2P轨道之间那样有效,以硫、磷原子难以和碳原子形成稳定的P—Pπ键。
如
硫醛和硫酮,除了少数芳香硫酮(二苯硫酮)之外,一般不稳定,易于二聚,三聚或多聚成为只含σ键的化合物
3.硫,磷除了利用3S,3P电子成键外,还可以利用能量上相接近的空3d轨道参与成键。
3d轨道参与成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s电子跃迁到3d轨道上,形成由s.p.d电子组合而成的杂化轨道
磷原子
sp3d杂化
形成五个共价单键
PCl硫原子
sp3d2杂化
形成六个共价单键
SF6
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它的空3d轨道,接受外界提供的未成键电子对形成d—Pπ键,如:亚砜,砜,磷酸酯都是含有这种d-Pπ键。
4、硫,磷原子常取sp3杂化态,与胺类似具有四方体构型
中学化学资料网[] 设计制作:隽桂才
叔胺
叔膦
硫醚
季铵盐
季膦盐
锍盐
氧化叔胺
氧化叔膦
亚砜
§
2、含硫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和命名
一
结构类型
硫原子可以形成与氧相似的低价含硫化合物
硫醇
硫酚
硫醚
二硫化物
亚砜
砜
次磺酸
亚磺酸
磺酸
[
][
]
中学化学资料网[] 设计制作:隽桂才
硫醛
硫酮
硫代羧酸
硫脲
异硫氰酸酯
黄原酸酯
二
命名
含硫化合物的命名,只需在相应的含氧衍生物类名前加上“硫”字即可。
如:
异丙硫醇
2.2-二氯二乙硫醚
-SH作取代基命名时,与其他官能团的命名原则相同。
巯基乙酸
亚砜、砜、磺酸及其衍生物的命名,也只需在类名前加上相应的烃基就可以了。
二甲亚砜
对甲苯磺酸
环丁砜
对甲苯磺酰氯
对氨基苯磺酰胺
§
3、有机硫化合物的性质及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硫醇和硫酚
①
制备
硫脲法
中学化学资料网[] 设计制作:隽桂才
②
反应
上.醇的氧化反应在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硫醇的氧化反应发生在硫原子
乙磺酸
1.3-二噻烷 硫醚,亚砜和砜
①
制备
②、反应
碘化三甲锍
中学化学资料网[] 设计制作:隽桂才
98%可控制在生成亚砜阶段。
3.应用
①、Raney Ni 脱硫反应
②、含S碳负离子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i)的反应(相当于)
可以与1。卤代烷进行烷基化反应,与醛酮进行亲核加成反应.中学化学资料网[] 设计制作:隽桂才
α-羟基酮
(ii)亚砜和砜碳负离子反应.β-酮亚砜
α-甲基酮
(iii)硫叶立德反应
§4.含磷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一
分类
三价磷化合物:
伯膦
仲膦
叔膦
亚磷酸
烃基亚膦酸
二烃基次亚膦酸
中学化学资料网[] 设计制作:隽桂才
亚磷酸酯
烃基亚膦酸酯
二烃基次亚膦酸酯
五价磷化合物:
磷酸
膦酸
次膦酸
磷酸酯
膦酸酯
次膦酸酯
二
命名 瞵、亚瞵酸和瞵酸的命名,在其相应的类名前加上烃基的名称
五苯膦
亚甲基三烃基膦
三苯膦
苯膦酸
甲基亚膦酸
凡属含氧的酯基,都用前缀O—烃基表示
o.o-二乙基苯膦酸酯 含P—X或P—N键的化合物可看作含氧酸的-OH基被-X、-NH2取代后所形成的酰卤或酰胺。如:
苯基亚膦酰氯
苯膦酰胺
三
wittig试剂及其反应 制备
中学化学资料网[] 设计制作:隽桂才
Wittig 试剂对空气,水极敏感,加热易分解。
①
碱的强弱视季磷盐的α-H的酸性大小而定
磷盐的α-H酸性较小者,如 需用
磷盐的α-H酸性较大者,如NaOH EtONa即可。
之类则用② 用来制备wittig试剂的卤代烃,可以是CH3X 1。
2。卤代烃,但是不能用3。卤代烃。卤代烃分子中还可以含 2 wittig反应
71%
58%
77%
四
阿尔布佐夫(H.E.Arbnzor)反应
即亚磷酸三烷基酯作为亲核试剂与卤代烃作用,生成烷基膦酸二烷基酯和一个新的卤代烃
三烃基亚磷酸酯
二烷基磷酸酯
【高中化学教案有机计算】推荐阅读:
高中有机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11-20
高中化学必学计算08-05
高中化学选修4教学设计有关pH的简单计算09-12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09-10
高中化学《乙烯》教案10-19
高中化学技巧08-11
高中化学必修四教案10-19
过滤和结晶高中化学教案07-10
高中化学模型解题07-03
教学心得高中化学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