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加课题培训心得体会

2024-09-08

教师参加课题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1.教师参加课题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本周六,学校教研室汤主任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我们开展了《微型课题研究方法》的讲座,听后让我耳目一新。

讲座一开始首先借鉴苏霍姆林斯基一段话,他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很显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教师坚持做教育教学研究的话,那么,教师的劳动就会成为一种乐趣,天天上课就不会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教师就会很幸福!有时我们不是经常会感觉到了“不乐趣”、“不幸福”吗?也许生活中就恰恰少了一点“研究”和“琢磨”的过程吧!

而以往的我对于课题研究也是很迷惑,通过讲座明确了进行微型课题研究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发现问题。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不能跟风,选择的课题应该越小越好更重要的是要是自己熟悉的内容,还有就需要课题一定要有价值。实际上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如一个问题的讲解、后进生的转化、某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安排等等。课题的价值有赖于有效的反思。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寻找方法其实也就是一个借鉴的过程,就是要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微型课题研究非常重要的一步。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还包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直接研究材料,还可以通过体验取得有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第三,解决问题。教师要先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可采用案例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应特别强调,微型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教师要随时记录、反思和总结。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方法不能实施奏效,应该再回到第二步寻找更好的方法。要特别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注意对细节的反思与改善。

第四,解决过程总结出来。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一定要努力把它写出来。这曾是我最匮乏的部分,而听了讲座后才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总结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更可以是“教育教学反思”。

第五,把总结出来的方法应用与教育教学。就是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这是微型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这是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有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改进。

经过讲座系统的归纳回头看看自己,身为一线的教师,其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一些微型课题的研究工作,只是我们缺少一些搜集、整理、总结概括的过程,没有形成一些科学的体系而已。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识,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一个小问题、实问题的同时,让自己成长为专业化、科研型的教师。

2.教师参加课题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一、送培单位和参训教师对培训效果的影响

(一) 培训长效性受到送培无规划的影响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对中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启动的重要培训, 但在送培中, 很多学校派教师没有着眼于教师培训长效性, 没有按照培训机构的要求遴选和送培, 仅仅考虑本校的临时情况, 如考虑学校的工学矛盾及当前的教学任务, 而当前真正需要和又适合培训的教师, 因教学担子重, 或者学校为了短期的成绩而留在了学校, 没有送出去培训。由崔永元公益基金捐助的“乡村教师培训”就曝出送培的问题, 派去培训的对象不是策划者所要求的对象, 所以受训者会提出与培训安排不同的要求, 实际上有很多培训都没有派出适合的对象。有学校选派一位临近退休而且计算机也不熟的教师到北京参加“知行中国”初中班主任骨干培训, 不仅不能很好地完成培训任务, 也不能在区域内担负指导教师的任务。学校对送培没有计划, 往往只顾眼前情况, 没有把真正需要培训和切合培训的对象选去参加培训, 严重影响培训的长效性。

(二) 培训积极性受到送培无考核的影响

培训动机和积极性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学校对教师参加培训没有考核和激励, 使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笔者走访、调查了农村地区数百所中小学, 很少建立有全面的、规范的培训考核机制, 培训基地对培训学员的考核不能引起学员的重视, 学员参加培训没有任何动力和压力, 听与不听都没有关系, 于是很多教师参加培训首先关心的是安排参观考察没有, 安排有自由活动时间没有, 教师参加培训, 来的时候没有学习任务, 回去之后也没有汇报和交流, 学校只管派出, 而没有考核, 也不关注培训效果怎么样, 于是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就受到影响。

(三) 培训主动性受到参训无准备的影响

教师在培训前要针对培训做好充分的准备, 找到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和症结, 或者对自己已有的经验做出提炼和总结, 对案例进行有意识的积累。可是在调查中发现, 农村教师参加培训基本上是无备而来, 他们对参加培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动机, 对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也没有期待, 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或者已经形成的经验也没有总结和提炼, 培训者要求在课堂上互动研讨时, 学员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不能很好地质疑问难, 不能提出自己鲜活的案例, 不能抛出自己来自教学一线的素材, 互动研讨的实效性就不强, 于是培训就成了培训者的一言堂, 参训教师就变主动获取为被动接纳了, 培训的主动性也就泯灭了。

(四) 培训延展性受到训后无交流推广的影响

培训的完整过程不能只集中在培训的那段时间, 应该包括训前的调研及预热, 同时也包含培训后的跟踪指导、运用和拓展延伸, 因为在培训时只有结合教学实践用脑, 才能真正提升自己, 才能惠及他人。如骨干培训、种子培训、“领雁工程”培训等, 参训者应该在本区域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但根据调查得知, 学校对教师的培训一般只管派出, 训后不过问、不要求, 绝大多数参训者回到学校后没有将培训拓展延伸, 没有联系学校安排研修时间汇报自己的培训收获, 也从没有交过心得、反思等材料, 没有上汇报课,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也没什么改进, 也没有利用自己的培训资源在学校开展校本培训。

二、改善对策

(一) 制定合理的送培规划

送培学校应该根据省、市、县的教师教育规划, 结合本校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科实际制定送培规划。一是计划把已经具备什么样水平的教师送去参加哪些级别的培训, 如计划把哪个层面的教师送去参加一些国家级、省市级的高端培训, 打造在本校能起引领作用的教师, 把哪些层面的送去参加提高培训等等, 要规划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和培养打造出国家级、省市级、区县级、校级骨干队伍。二是规划选送教师培训既要突出本校已经形成的学科优势, 又要考虑薄弱学科和缺科教师的送培。从年龄层次上突出中青年教师, 年龄较大的多安排参加教育交流活动。这样规划可以让每个学科、每个层面的教师都有机会享受相应类别的培训。有了规划, 学校不仅可以按计划选送培训教师, 还可以主动向教育行政部门、向教师培训机构申请参加某些层面的培训。学校变被动的、随意的送培为主动的、有计划的送培, 就有利于培训长效性的发挥。

(二) 建立培训考核激励制度

要提高参训教师培训的积极性, 除了给参训教师创造良好的培训条件, 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 送培学校的考核和激励也不容忽视。一是学校必须建立考核和激励制度, 制定考核办法, 形成培训考核的制度文化。二是要实施合理有效的考核。“外出回来的教师要填写汇报材料, 并及时做好二级培训, 书面信息资料 (包括电子版) 统一交教科室保存, 学校对参加各种学习的情况有专门的记载, 详细记录学习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学习摘录, 收集好各种专题讲座的书面材料, 以做到资源共享”[1]。这样可以促使教师培训前积极准备, 培训时积极投入, 培训后认真总结、反思和实践, 就可以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 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只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机制, 才能稳步发展, 保持长久的活力”[2]。

(三) 做好训前准备

参训教师在训前的准备关系到参训者主动性的发挥, 关系到培训质量的提高。“农村教师能清楚地意识到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就可以科学地分配心理的能量、集中精力, 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就可以围绕特定的方向和目标, 积聚学习资源、吸收相关经验、进行自觉探究”[3]。在参训前, 教师要完成好培训的“预习作业”。一是找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任何学习都要带着思考进行, 否则学习就没有成效, 达不到提高的作用。带着思考就是让我们别盲目地照搬名师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而是在学习中要时刻提出问题, 并经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4]。二是准备比较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参训教师可以带着自己身边鲜活的案例去培训, 同培训者和同行学员共同分析案例, 帮助自己找到案例的理论支撑点, 后者更贴近自己的教学, 更能让自己主动融入到培训, 使培训内容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富。三是提炼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参训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实践工作, 有很多的实践感受, 也有很多成功的尝试, 在参训前可以将自己累积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 在培训时可以主动印证教师的观点, 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成功的经验。

(四) 延展培训成果

一是对培训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本次培训领会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 学到哪些教育教学方法, 对照教学写出反思和心得, 调整教学行为, 定位专业发展空间。在延伸阶段还可以继续和培训者交流, 一方面接受培训者的跟踪指导, 另一方面也为培训者提供新的案例, 充实培训者的教学资源。二是发挥培训辐射作用。在教学研修活动中汇报自己的培训所获, 举办校本培训, 分享培训资源, 指导身边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

参考文献

[1]万明春, 朱福荣, 龚春燕.校本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回归[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167.

[2]裴自彬, 彭兴顺.名师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138.

[3]周小山, 严先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导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4.

3.高校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情况的分析 篇三

【关键词】高校 教师培训 青年教师

【Abstract】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s become a popular topic.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morden teaching technology has quickly developed, teach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are updated constantly, which brings a huge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s. What is more, more and more young teachers are joning, which makes traning become siginificant. How to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becomes an important target to training.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young teachers aged under 40 attending traning.

【Key words】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Traning; Young 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3-01

一、学校青年教师概况

随着广东省某高校不断发展壮大,学校教师数量不断增加,目前,青年教师比例现已突破了50%,今后几年将达到65%以上,而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非师范类院校,他们相对缺少教学教育化的系统培养,同时缺乏讲课的实战经验,缺少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因此,这部分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理念上、教学方法与技巧上还是教学实践经验上都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而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教师培训。

二、学校开展的对青年教师培训的情况分析

1.学校开展的培训的情况

学校于2013年年底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14年和2015年全年都进行了大规模系统的培训。成立以来,中心共举办30余场校内培训,1场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参加培训活动的教职工1400余人次。校内培训分为:岗前认知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方法与理念培训。培训形式主要有专题讲座、工作坊、研讨会等。中心组织、推荐教师参与校外研修活动的青年教师60余人次。目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的大多数校本培训都是针对青年教师,大概占校本培训总数的65%。外出培训的青年教师大约占外出培训总数的32%。

2.青年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分析

青年教师校本培训参加的人次约占了总人次的60%;职称为讲师或者讲师以下的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约占总人次的65%;有副高级别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约占总人次的59%。青年教师的参与度比较高。

青年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入职教师,一类是已经入职有了中级职称或者以上职称的教师。

先从新入职教师分析。中心设置的培训比较侧重于针对新入职教师。因为新入职教师刚到学校,还未完全适应学校的各方面的环境。加上新入职教师对学校的教学情况并不熟悉,因此他们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这部分老师最迫切的需求是尽快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科研环境以及过教学关。

学校对新入职教师的相关要求也会比较严格,会有相关制度约束老师。比如《新入职教师管理办法》里面就规定新入职教师需要入职后的学年里完成20个小时的培训任务。在制度的约束下,新入职教师的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

再从第二类青年教师分析。职称较低的教师因为职称的压力,对进一步自身发展和提高有着迫切的需求。这部分老师比较偏好参与工作坊、研讨会有针对培训性质的培训,从而满足他们进步的需求。另外,这部分老师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接收新事物的能力也很高,对中心举办的培训兴趣比较浓厚,求知欲比较高。

有一定职称的教师由于职称的压力并不是太重,这部分教师参加培训一般是出于兴趣,或者是制度性的约束。这部分老师对比起其他类型的老师参与度较低,学习的动力也相对没那么充足。

3.青年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的情况分析

学校外出培训形式比较丰富,然而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岗前培训和外出进修。前一种形式是针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后一种往往是针对有一定职称和在学术上有一定研究方向的青年教师。

通常外出培训的参与度比校本培训参与度要更高。其原因一是因为外出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机会难得;另外一个原因是参与名额有限,有一定的竞争性质。

三、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效果反馈

1.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反馈

新入职教师由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而且相对迫切。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和培训的参与度分析,新入职教师更偏好参加工作坊或者研讨会。参与度最低的是学术讲座。其原因主要在于工作坊和研讨会都比较有针对性的解决老师的问题,而且主题一般都是根据老师需求制定的,比如“如何制作微课”、“如何使用在线学习系统”等等。新入职教师参加这两类培训可以解决较迫切的问题,也能满足自身短期的需求。讲座式培训由于理论性强,过于刻板,效果不理想,因此不受老师的青睐。

2.其他青年教师的反馈

讲师或以下职称的青年教师比较倾向于参加研讨会。主要原因是研讨会一般会针对一个问题大家互相探讨,往往老师能在探讨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突破点。比如主题是“市场营销和传销的区别”,那么市场营销专业的老师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结果。在研讨会上,老师们可以提出各自的看法,这样有利于同专业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结束语

学校青年教师总体来说对学校安排的培训参与度较高,其中研讨会和工作坊式的培训更受欢迎。校外培训的学习效果也比较良好。学校会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安排更多适合学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晶玮. 论当今高校教师发展的必要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4): 304-305.

[2]张宇庆.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4.教师参加课题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第二小学朝克

2013年4 月25 日,我有幸参加了包头市九原区美术课题培训,虽然天气炎热,但也没有阻挡我们学习的热情,看到培训安排,我就感觉这次培训非常具有实效性,非常注重我们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成长,安排了很多实践学习的时间,也感觉到领导对此次培训的重视,不但课程安排上合理有序,更重要的是采用了与包头市九原区沙河二小合作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地和优良的师资。总之,能有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内心感到无比的幸福。

在一天的学习时间里,有幸聆听了导师的新的教育教学信息,以及国画专业上导师的示范指导,受益匪浅,开阔了眼界,也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其中包头市九原区沙河二小美术教研员的讲座,讲到了学校特色教育的打造和新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用她身边活生生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学校的一些具有特色的美术教学研究案例。确实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也感受到,要打造学校的特色教育,需要我们教师潜心去研究,用心去打造,像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从点滴做起。她还在如何撰写教学研究课题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用通俗的言语,典型的案例,讲解了课题研究方面要注意的方面,她教导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表现,真正关爱学生,用情感倾注于教学中。而不能以自己的教为中心去撰写文章。沙河二小美术老师,给我们讲了一节课,也通过了一些例子,在材料表现方面给

了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他的一些创造性的理念,给我无尽的想象空间,体会到了艺术创造的魅力和价值。

5.教师参加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一、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己的教育专业化水平

培训让我获得了很多信息,开阔了视野。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能够与许多教育专家面对面地交流,观看教育专家的讲座,认识理解教育教学新的动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的教学理念,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二、通过培训对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通过学习,我充分地认识到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家长普遍不够重视,自己又不能正确地面对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专家讲得好,知识的传授就像盐和汤一样,必须以一定的情境为载体,才能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通过学习,我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了新的认识。

三、增强了责任感,做有良心的教育者

通过培训,我对教师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觉得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体现在教育责任感、关爱学生和工作效率上。教育事业关系着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关系着祖国建设的明天,是中国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应该是极其强烈的,只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激发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而投入全部的精力。

6.教师参加命题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20xx年11月4日到6日,**省义务教育阶段试卷(题)评估反馈暨试题命制培训会(历史学科)在**市太航宾馆如期举行。议程中。既有专家型讲座,也有一线教研员的经验分享。

来自**市教科院的童老师揭开了讲座的序幕。童老师从高考的评价体系说起,明确“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是高考的核心立场,由此及彼,中考亦如此。在高屋建瓴地介绍了考试趋势之后,童老师又为参会教师明确了考试命题的三个关键问题:主干知识的合理选择、主干知识的学习要求、主干知识的考查水平,浅显易懂地指导了教师们在命制试题时应关注的问题。

聆听过童老师的讲座后,迎来了省教科院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的讲座。尚主任的讲座从试卷评估工作和教育质量监测两部分展开。在第一部分中,尚老师指明了在评估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希望命制人员能够“把工作变成标准,让标准变成习惯”,使试题命制标准化、规范化、长效化。

在尚主任的讲座之后,来自**市小店区教育局的***老师对本次评估试题进行了红黑榜的评价。评析从平息标准、好题分享、试题借鉴三个话题展开。评价标准从命题导向、命题的依据、基本要求、技术等层面一一展开,通过对20xx年中考试题的评析,既有基于试题本身的解读,又有一些命题知识的解读。通过听讲,我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命题趋向,更谨记了今后命题中应该避免再犯的一些错误。

最后是来自**十万柏林二中的副校长张跃老师和来自晋城市泽州县的历史教研员常为庆的经验分享。他们的讲座名称分别为《如何命制一份优秀试卷》和《潜行命制试题提升专业素养》。张老师侧重于方法性的指导,尤其对双向细目表的`解读,使我茅塞顿开,明确了什么叫双向细目表以及其命制的方法。不仅如此,张老师还以自己命制的试题为例,从素材的积累途径、命制思路及方法等方面逐一解读,做到了有效与高效。常老师从自身实践谈起,围绕命题原则、命题实践以及收获成长三方面出发,如数家珍,用自己的实践历程和感悟展示了一位历史教师的素养。

7.教师参加课题培训心得体会 篇七

(一) 培训目标不明确。

培训目标是指培训活动最终的目的和预期成果。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需求不尽相同, 因此, 培训目标也应该各异。但是, 在培训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 培训目标定位不准确, 对不同类型幼儿教师培训需求研究不到位, 没有突出不同培训群体的特色和要求。如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和转岗教师的培训目标都是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技能, 从而缺乏针对性。

(二) 培训内容不能完全满足教师需求。

《专业标准》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 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其基本内容构架包含了3个维度, 14个领域, 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等作了具体说明。

培训的课程内容基本是按《专业标准》中的模块进行设置, 或因人定题, 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培训主题和特色不明显。在对幼儿教师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中, 得到的结论是:大部分幼儿教师期望安排能够提升实践能力的内容。但在培训课程中, 理论性的课程占的比例较大, 或者, 有些实践课程也上成了理论课程。大部分幼儿教师的培训成效体现在教学理念的转变, 而非实践能力的发展, 未能满足参培教师的实际需求。

(三) 培训环境欠佳。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 直接影响着人的学习、工作效率、人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等。培训环境主要包括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环境。在培训中,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生活环境欠佳, 食宿条件难以让学员满意;学习环境的不满主要是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备, 质量不高, 如音响效果不好, 电脑设备经常出现故障, 活动场地不足, 没有专门的培训教室等;没有提供免费网络环境, 尤其是从今年开始, 短期集中培训增加了网络研修板块, 但由于没有可用的网络, 给学员的学习造成了不便。

(四) 培训方式比例不协调。

培训可采用的方式有很多, 从学习内容上, 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从学习空间上, 可以分为室内学习和室外学习等, 而实践课程应不低于60%。培养过程中, 课程性质不同, 方式也应该有所变化。但培训时, 往往都采取理论讲座的方式, 听讲多于研讨, 动脑多于动手, 室内多于室外。

(五) 培训评价机制不健全。

任何一种培训都要有效果评估的环节, 否则培训将流于形式, 削弱培训效果。为了避免培训的盲目性, 应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评价机制, 采取一些考核措施, 建立考勤制度, 布置作业等。但是, 培训中依然存在对于学员的日常行为管理不到位, 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 没有配套的评价体系等情况。

二、影响培训效果的原因分析

(一) 培训机构。

1. 培训机构的培训理念。

培训机构持什么样的培训理念会影响到培训质量。有的是为了培训者有所发展, 有的是为了获得某些利益等等;培训过程是以老师为主, 还是学员为主;培训是灌输知识还是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等等。

2. 工作人员及职责分配。

工作人员的数量, 专业背景, 对培训工作的认识, 工作责任感, 团队意识等会影响到培训工作的展开。工作细化与否, 能不能责任到人, 会不会有工作推诿现象产生等都会影响培训的顺利进行。

3. 培训硬件设施的配置。

培训教室是否相对固定、空间大小、采光程度、室温、多媒体质量、安全保障等都会影响培训效果。设备陈旧, 则容易出现故障;硬件质量不高, 如, 音响音量不高, 杂音太大等, 会直接影响学员听讲。另外, 培训场地是否齐全等会影响培训效果。

4. 培训工作的安排。

培训时间是否科学, 有没有将课程类型交叉安排, 集中培训能否劳逸结合, 培训各环节是否能顺利衔接等, 学员有无过多的压力?这些都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

(二) 参培教师。

1. 参培教师的培训动机。

参培教师的动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是近景动机还是远景动机?有的教师是自愿参加培训的, 为了拓宽视野, 提升能力;有的教师是组织委派的“培训代表”;还有的教师是为了获取培训学时, 等等。不同的动机, 培训过程中的积极性不同。

2. 参培教师的培训需求。

参培教师是为了扩展专业知识还是提高专业技能?或是转变培训理念?是提高活动设计的能力还是艺术能力, 或是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培训者需求等都会对效果产生影响。

3. 参培教师的知识结构。

参培教师的学历参差不齐, 有高中、中专的, 也有大专、本科的, 还有研究生学历的;从所学专业看, 也是五花八门, 有幼教的、有计算机的, 还有艺术类的、体育的等, 教师的知识水平影响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消化的程度。

4. 参培教师的能力。

教师各方面表现出的能力, 如动手能力, 写作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等, 能力的差别影响活动的参与度, 也影响培训作业的完成质量等。

(三) 培训者。

1. 培训者的专业水平。

培训者的专业背景、在该领域的学术声望、对所交流课题的研究深度、有无权威性、有无特色等, 都会影响学员对培训者的评价。

2. 培训者的培训方式。

培训者采取什么样的培训方式, 是理论讲座还是参与式研讨?是思想交流还是实地观摩?是图文并茂还是单纯说教?是被动听讲还是动手操作?不同的培训方式与培训效果密切相关。

3. 培训者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否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中的模块相吻合, 内容有无具体化, 有无针对性, 有没有与教师的教学实际联系, 是不是参培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等。

4. 培训者与学员的互动交流。

培训者与学员的熟悉程度, 课前课后有无交流, 课堂中的互动情况等会影响学员对培训者的态度, 进而对培训效果产生影响。

三、提升培训效果的策略

(一) 提高培训机构的管理水平。

1. 提高培训的专业化水平。

首先, 出台培训机构遴选标准, 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其次, 规范培训专家, 通过制定培训专家的准入制度, 提高进入专家库的门槛;最后, 通过多种途径对培训者进行专业培训, 明确培训的目的与要求, 授课专家要与学员提前进行沟通, 了解学员的已有知识经验和需求。

2. 提高培训的服务意识。

培训工作, 服务态度很重要。服务要人性化, 要以人为本、一视同仁, 不管是学科专家还是一线专家, 都应该提供相同的服务, 对学员也是如此。以参培教师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更新参培教师观念, 拓展参培教师的知识, 发展参培教师的能力”, 全身心投入培训工作, 为优质培训创设一切条件, 做到专款专用。

3.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工作人员之间要相互体谅、相互信任、互相支持, 有一颗宽容的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不是凡事斤斤计较, 互相推诿, 做事拈轻怕重, 一心想着个人得失。

4. 分工明确、合理, 使培训有效进行。

培训分工明确合理, 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 自己的责任自己负, 使培训能够按部就班地有效进行, 而不是一个人大包大揽, 这样的话压力大, 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 还应根据责任大小工作量的多少制定报酬和激励政策, 不能搞平均主义。

5. 完善硬件设施。

首先, 要及时更新陈旧设备, 尤其是容易出现故障的教学仪器和设施。其次, 要提供质量好的设备, 尽可能提供合适、舒适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培训场地满足不同培训内容的需求等。同时, 也要提高参培学员的食宿条件, 做到舒适、整洁、安全、卫生, 有网络信号和必要的设备, 想学员所想, 提供人性化服务。

(二) 精选参培对象, 提高参与度。

在选择培训对象时, 尽可能地考虑参训者的主观意愿, 尽量不使用行政命令;尽可能覆盖全体幼儿教师, 而不是用“培训专业户”的方式应付了事;另外, 还应采取措施激发幼儿教师的参训兴趣,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乐于充电。在培训中,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勇于思考, 大胆发言。有关幼儿园应端正态度, 支持培训工作, 安排好各项工作, 让参培教师安心学习。

(三) 培训过程科学有效。

1. 更新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要针对幼儿教师的需求设置;要与授课专家及时沟通交流课程实施要求, 按照计划实施课程。因为是集中培训, 所以内容选题要切合幼儿园实际。同时也应避免理论讲解过多, 使参培人员感到枯燥乏味, 难以消化的现象。

2. 转变培训方式。

在培训中, 培训者要少宣讲多引导, 让学员少听、多看、多想、多做, 运用多样的培训方式, 真正使交流研讨、观摩、演示评价等亲身体验的方式出现在培训课堂。实践证明, 只有让学员多感官参与, 才能保证好的培训效果。

3. 健全培训评价机制。

对学员的日常管理, 可以借鉴某些单位的做法, 固定座位, 便于考勤等过程性评价的顺利进行。做好终结性评价工作, 不仅是对学员学习效果的评价, 也是对培训管理、培训内容、方式的评价。另外,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做到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使整个评价过程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 2012.

[2]况红.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探索———以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为例.中国成人教育, 2012 (03) .

[3]汪丽伟.关于幼儿教师培训有效性的一点思考和探索.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5) .

[4]陈霞.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 (10) .

8.教师参加课题培训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 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科研能力

小课题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问题小、重心低、周期短、规模小。它专门为一线教师设立,目的在于鼓励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将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着力点,扭转教育科研与教学相脱离的局面。广州市荔湾区在“十一五”时期把教师小课题作为区域性教育科研的研究重点和突破口来提升教师科研素养整体水平,在制度上和经费上加大帮扶力度,在管理上增加了区教师小课题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的运作,在培训方面增强了科研培训的针对性、同步性和实用性。设置了20多门次“小”培训,切实帮助一线教师解决遇到的问题,受到教师们的欢迎。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区域科研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教师学习有方向,校本培训有内容,校本教研有主题,小课题研究成为联结学校管、教、研、训各项工作的有效通道。

一、研究背景

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其“教师小课题研究课程”被认定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优秀课程。笔者从事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多年,审阅了众多中小学教师的小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结题材料,结合对教师进行课题观察、深度访谈、案例分析及借鉴他人研究经验后发现,荔湾区科研态势表面繁荣的背后还存在不少问题。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日趋增强,但科研能力薄弱,日常科研训练不足。研究选题求新求洋,有些过于细碎,有些则过于宏大,重复一些低层次的类似工作方案的研究;研究缺乏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择有罗列堆砌之嫌,层次混乱,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不高;找不到实际问题研究的切入点,要解决的问题表述不具体,研究内容空洞;文献检索的途径和方法不熟悉,文献综述能力较弱,参考文献阅读的数量偏少,针对性不强;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收集的针对性不强;研究成果的表述及撰写能力弱,整理水平和提炼水平欠缺。

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专业发展情况,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强调教师的自学外,还需要抓好科研培训。当前教师科研培训的重点已经从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向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科研能力的训练逐渐成为学习的重心,而最能体现科研能力培训有没有被教师实实在在地消化和吸收,方法之一就是让教师亲自来做课题研究,经历“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方案—申请立项—实践论证—得出结论—撰写报告—结题答辩”步骤。华东师范大学王建军教授指出了中国特色实践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就是“教学—研究—专业发展一体化”。研究中心陈静勉老师认为参加科研活动既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良好机会,也是科研能力与科研态度的外在体现形式之一。

在此有必要对教育科研能力这一关键词进行界定。笔者认同刘本剑的看法,即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具体来说,指研究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他还具体指出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由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设计教育科研方案的能力、组织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处理教育科研信息的能力、表达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评价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等有机构成的综合能力。

开展有效的科研培训,应以具体的科研步骤为目标,在培训中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二是补足教育科研知识,三是强化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以下笔者侧重谈谈在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中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一些做法。

二、开展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的具体做法

根据刘本剑老师的认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分解为以下几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根据问题主动搜集资料的能力、把问题明确为研究目标的能力、把研究思路转换成研究方案的能力、采用有效科研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不同形式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评价及推广自己科研成果的能力等。这里面包括了相对系统的教育科研程序知识和方法知识,据此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活动,设置具体的培训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供丰富的培训方式供教师选择。

鉴于教师存在着诸如年龄、性别、工作单位、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科研培训态度、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对科研培训有着不同层级的需求,研究中心把培训重点放在架设理论与实践之问的“桥梁课程”,注重把科研理论转化为实践内容,既有别于国培、省培等注重政策与理论的相对宏观、系统的引领,也有别于学校内部注重具体实践操作环节、解决具体问题的校本的、微观的处理,而是从中观角度集中解决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共性问题,开发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课程,改变过去那种缺乏主体内化过程,以接受知识、训练技术为主的“学历”式教师培训,注重对中小学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让每一位参训者都能主动地参与对话,促进其成为创新型教师。

具体培训内容可分为两类:

(一)静态、系统的教育科研程序知识和方法知识

主要为教师提供科研活动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支撑,包括申报课题、常用研究方法、结题、撰写研究成果等的一个个小专题,讲授内容是研究中心自创自编,多为总结归纳的成熟经验做法,中间穿插在科研过程中的明确要求,简明扼要地介绍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在短时间的面授课堂中掌握到急需的内容,是雪中送炭式的培训。

教师作为成年人,拥有一定的经验、信息和知识,知识结构具有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其学习方式与儿童的学习是有区别的,不能像给学生授课那样来给教师授课,否则指导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研究中心根据成人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在对教师学习规律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依据指导的内容运用参与体验式、案例式等指导方式,提高教师积极性。常用的培训方式有以下几种:

1.集中培训。针对特定的培训对象设计专门的培训内容。根据本地区内不同层次、类型教师的科研实际需求,组织地区级层面的集中培训。例如,在开题阶段开设“小课题常用研究方法”“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等培训内容,在课题结题阶段召开“如何撰写结题报告专题培训会”等。培训的师资除研究中心的专家库成员外,还有本地区里的科研人才智库成员,他们更熟悉本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与科研水平,能更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远程培训式指导。现代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培训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远程培训利用网络突破了培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能较好地解决实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工学矛盾”,又能提供丰富的资源,实现对传统培训活动的补充,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远程培训中的指导主要通过设立辅导教师来完成,所配备的辅导老师通常是从科研人才智库和专家库里甄选的成员,他们在科研中的一些方面具备专家级的水准。辅导老师通过平台与学员进行沟通、交流、讨论,批改并点评学员作业,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二)动态的反思性活动课程

主要包括问题诊断式专题研究与案例剖析。课程内容从学员参与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入手,以案例剖析为主,以学员为主体,努力让每一位学员都主动地参与到研讨和反思中来。此类培训内容特别要引导学员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突出学员对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在经验反思与理论指导的冲突中超越经验意义,根据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做出判断与变革,在“教”与“学”的分析、评价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此类培训内容相对应的培训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团队科研活动。建立“学习共同体”或“研究团队”“创新团队”,这是从教师知识形成的社会性维度考量,也是当前教师培训通常采用的方式。在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的基础上,注重教师的个人参与和自主反思,强调以探索为学习取向,注重形式多样化,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现场观察、主题活动等,为教师提供获得知识的多种途径和机会。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个体可以参与群体进行分享经验、交流信息,促进学员间的多向交流。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教师的个体知识通过“团体协商”形式转化为团队认识,成为教师群体专业知识的源泉。长春市丰静总结了本地科研现状与发展特点,认为未来教育科研的培训目标是力争通过高效培训形成三个团队:全员基准团队、骨干提升团队、名师引领团队。这一点与笔者所在教研团队的思路是一致的。

2.日常科研视导。通过日常的科研视导活动,深入学校或片区。尤其是在教师小课题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直接参与他们的校本科研活动中,通过参与、检查、交流、座谈、点评等形式,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帮助。知识和观念的内化并不是即时的,而是需要在后期的岗位实践中逐渐消化,并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同时,培训时的学习情景与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境存在一定的距离。为沟通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教研团队帮助教师制订科研工作行动计划和改进方案,并深入教师工作现场进行跟踪指导,帮助教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同时做好跟踪服务,在指导活动开展前对指导学员进行“前测”(指导前对相关问题的把握程度),活动之后进行“后测”(在指导之后对相关问题的把握程度),切实掌握指导目标的达成度,并对指导后的反馈与评价进行分析,从中了解问题解决的程度以及因问题而可能衍生出的其他问题,为下一次的指导提供主题参考,提高指导活动的实效性。

三、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的发展远景

(一)把培训思路提升到区域研训文化的高度

区域文化可以为区域和区域中的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教研团队要充分发掘区域文化底蕴中利于教师成长的元素并与之深入融合,积极从区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借鉴发展较成熟的企业文化理念,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区域研训文化,启发培训者从文化的高度审视教师培训与教科研一体化的问题。

荔湾区研训文化的落脚点在“常态课”,发力点在教师小课题的研究上。小课题研究培训正好可以从文化氛围、教科研意识、教师群体关系、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模式等几方面来落实区域研训文化,引领区域教育前行。

(二)探索保障制度,设立科研学分银行

在研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研团队探索类似银行管理的教师培训与科研学分管理存储方法,保障研训文化建设的推进。在科研方法系列培训中,设计了8种科研方法的研修,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科研实践活动等。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来选学,项目完成即获得一定的科研学分。教师的论文、反思、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成果经考核达到一定标准都可以取得相应的科研学分。同时,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突破传统的面授课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学员完成继续教育的学时统计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将学员完成的课堂研训、校本研修、科研工作、学术讲座和发表的论文,通过继续教育的学时统计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零存整取的学分折算,学时存在“学分银行”。如今,荔湾区正通过试点校摸索、案例观察、问卷和访谈调查,检验学分银行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通过教师小课题培训来促进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区域研训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教师培训,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基本结构和发展阶段来运作,最终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渠道。

参考文献

[1]张照坤.中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5,(5).

[2]刘本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题选择问题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3]高远才.对中小学教研人员的教育科研素养的初步认识[J].教育科学论坛,2010,(10).

[4]丰静.探索教育科研培训途径 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素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9).

[5]程凤农.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

[6]刘东敏,田小杭.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路径的思考与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4).

[7]刘玉娟,彭贤智.实施研训一体化策略 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J].教学与管理,2005,(34).

[8]陈静勉.广东省中小学教研员科研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12,(1).

[9]陈俊芳,何彪.区域常态课:要抓牢研训文化建设[J].生活教育,2014,(14).

上一篇:14延安窑洞的灯火下一篇:口腔门诊部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