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课内文阅读(共7篇)
1.六上语文课内文阅读 篇一
小学语文六上课外阅读辅导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积累,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比较强,能够阅读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文章,而且因为年龄的关系,他们渴望通过书籍了解外部世界和自己内心变化的愿望也很强烈。与此相对应的,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通过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指导阅读方法,使他们会读;推荐相关读物,使他们多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阅读辅导目的: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他们的童年浸润在沁人心脾的书香里。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提高欣赏作文的水平。
3、让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到读书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4、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陶冶情操,获得愉悦。
四、阅读辅导内容安排:
结合六上语文教材进行阅读快车训练。本册教材共八个专题: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阅读快车针对这八个专题配以同步读本,每一篇选文的后面均有精心设计的练习——阅读闯关,部分选文的后面有配套的资料链接——拓展链接。
五、结束语: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希望孩子们登上阅读快车,感受阅读的快乐。
附目录
第一单元倾听天籁
空山鸟语/001
黄山记/004
天池/007
溪韵/010
水乡船韵/014 第二单元家国记忆
余光中诗两首/018
想的念的是中国/021
当代神农氏/024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028
乡魂/031 第三单元大爱真情
再见,大头蟋蟀/033
秋天的怀念/036
风雨中的菊花/039 一只鹭鸶/042
妈妈的银行存款/045 第四单元呵护自然
小鸟和守林老人/048
和树谈心/050 枯叶蝴蝶/053
离太阳最近的树/055 第五单元鲁迅印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058
儿时的伙伴/061 怀念鲁迅先生/063
回忆鲁迅先生/066 第六单元诗歌长河
儿童诗一组/069
前村月落一江水/073
听,风儿在歌唱/076 五颗星的美丽天空/080
自然之怀/084 第七单元人与动物
藏羚羊跪拜/088
独耳大鹿/091 流泪的鳄鱼/094
一对白天鹅/098 第八单元艺术走廊
“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能人”/1 01
雕塑家的梦/l 04 莫扎特的造访/1 07
秦腔/1]0
花脸/11 3
2.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篇二
一、1、(1)随着,顺从(2)甚于、超过(3)奔驰的马(4)树枝
2、竭力攀高的人,看到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的心;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大意对即可)
3、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能结合语句分析,大意对即可。)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二、1、① 用、把 ② 希望、愿望 ③使„„劳累 ④ 助词,将宾语前置。
2、① 喝醉以后就回家,从不顾惜留恋。② 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的庸人。
3、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三、1. A。(“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 “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四、C2D3D4、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追究;每逢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5、洒脱不羁,悠闲自得。(意思对即可)
五、1、(1)得到,获得(2)跑(3)询问(4)等,等待
2、B因为(A中“于”分别是“向”和“在”之意:C中“其”分别 是“他”和“难道”之意; D中“之”分别是“的”和用来表示宾语前置。)
3、参考译文: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像结成的冰块一样坚硬,手指不能弯屈伸直,(我)也不敢放松学习。
4、(1)得书难:(2)拜师难
六、1唐朝柳宗元C直译、意译均可。
⑴(望过去,溪水)像北斗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会出现或一会儿又隐没。⑵(此身于山顶)使人悠悠然仿佛与整个宇宙的浩气融为一体,不能够知道它的边际;又像飘飘然与造物主遨游于天地间,无穷无尽。
4例:《小石潭记》全篇较少议论抒情,如:写潭中鱼的静态动态,都是工笔细描,刻画入微;《始得西山宴游记》则多议论抒情,写景也多寓意,如:写西山之“怪特”、“特立”,实际上是抒写作者的襟怀和个性。
七、1.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2.B
3.背东西的人在路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对一句给2分.对两句给3分)
4.B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八、1、A2、(1)涯:边
(2)先:在„„之前;把„„放在前面
(3)绝:停止
(4)反:通“返”,返回
3、(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2)(有时飞速的)急流比箭还快的,迅速的波浪好像奔腾的马群。
“予、求、心、奔“等几个词落实较好,能将句子意思表达清楚准确,可得满分。如个别重点词落实不好,表意不够清楚、完整,酌情扣分,翻译的句子与愿意相差甚远,不给分。
4、雄伟听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一个空如填“壮阔”“横无际涯”或“雄伟”的近义词 为对;第三空只填“奇山异水”或“天下独绝” 也对。
九、1、薄:迫近景:日光
2、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璧
3、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个人的遭遇外物的触发
十、1、D
2.(1)茂盛的样子(2)就
3.(1)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高踞在泉水上边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
(2)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秀丽的山水之间)。
4.答案: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十一、1(1)鱼的影子。(2)忧伤(的样子)。
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十二、1、①小孩子 ②酣畅、痛快③消失、断绝④以„„为宝
2、A3、①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②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正好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4、《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十三、二、(一)4.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5.欲扬先抑。
6.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
7.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于是冰皮„„乍出于匣也柳条„„寸许
8.廿二日稍和余寒犹厉
9.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六上语文课内文阅读 篇三
课内文言文阅读猜押
第一梯队:《岳阳楼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醉翁亭记》《愚公移山》《马说》
猜押理由:2018年中考为十九大会议后第一次中考,从2018年高考命题来看,围绕国家意志方面为命题的趋势比较明显,《岳阳楼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愚公移山》《醉翁亭记》这几篇文章对这方面的主题有所体现,近几个月“中兴”事件影响范围较大,有关人才方面的文章《马说》也应重视。
第二梯队:《伤仲永》《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公输》《曹刿论战》 猜押理由:有关学习、战争的文章也应该作为备考对象,学习与青少年息息相关,近些年考查也比较少,也应重视,近期国际形势比较复杂,有关战争方面的文章也应该防备下。
《岳阳楼记》
【知
识
网
络
】
【词语解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识网络】
【词
语
解
释
】
《鱼我所欲也》
【知识网络】
【词
语
解
释
】
《醉翁亭记》 【知识 网络】
【词语解释】
《愚公移山》
【知识 网络】
【词语解释】
《马说》
【知识网络】
【词
语
解
释
】
【第二梯队】
《伤仲永》 【知识网络】
【词
语
解
释
】
《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网络】
【词语解释】
《孙权劝学》
【知识网络】
【词
语
解
释
】
《公输》
【知识 网络】
【词语解释】
《曹刿论战》
【知识网络】
【词
语
解
释
4.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篇四
①虽有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②不知其旨也(甘美)
③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⑤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⑥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⑦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⑧学学半(教)
⑨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⑩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一词多义
①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指代“食”的对象)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意思是“大概”)
②学学然后知不足(学习)学学半(教)
③至日中不至(到)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古义:甘美今义:意义,目的
③知困 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5.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篇五
①五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②四时俱备(四季)
③晓雾将歇(消散)
④夕日欲颓(坠落)
⑤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⑥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欣赏)
⑧欣然起行(高兴、愉快的样子)
⑨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⑩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
一词多义
①盖盖竹柏影也(大概,大约。用于句首,表推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表解说缘由)
②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到)寡助之至(极点)
③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
④书答谢中书书(官职名)答谢中书书(书信)
⑤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同)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⑥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念)解衣欲睡(将要)欲穷其林(想)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 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④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⑤沉鳞竞跃 鳞古义:鱼今义:鱼鳞
⑥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大概,原来是今义:遮盖
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词类活用
①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六上语文课内文阅读 篇六
【复习内容】课内文言重点实词2 【复习目标】识记课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掌握同一实词或虚词的不同意义,掌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代汉语的特殊用法。
【复习重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重点实词 【复习过程】
一、“词类活用”的梳理积累
(一)方法指导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是某种用法的词临时变为另一种用法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复习时要注意确定其活用的方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复习词类活用时,不必死记名称术语,应着眼于应用,能理解词义,解释句意即可。常见的活用方式有: A.名词做状语,如“狐鸣呼曰”中的“狐”,原是名词,这里活用为状语,意思是“像狐狸一样”
B.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原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马鞭打、驱使” C.动词活用为名词,如“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中的“有”,原是动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D.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原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名 词,意思分别是“坚固的铁甲”“锐利的兵器”。
E.使动用法,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中的“闻”,解释为“使„„听到”
F.意动用法,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前一个“乐”,解释为“以„来„为乐”。G.被动用法,如“帝感其诚”中的“感”,解释为“被„„·感动”。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掌握实词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阅读课外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以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二)词类活用整理
1.鞭数十,驱之别院。(《幼时记趣》)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知识 4.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5.一狼洞其中。(同上)洞(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隧(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7.会宾客大宴。(《口技》)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8.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9.妇抚儿乳。(同上)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10.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策(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1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名词活用为状语):用船。12.蹄之。(同上)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13.尽其肉。(同上)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吃光。1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异(意动用法):以……为异 15.处处志之(同上)志(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记。1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劳(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18.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灵验 19.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0.石青糁之。(同上)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1.卧右膝。(同上)卧(使动用法):使……卧,平放。2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23.火烧令坚。(《活板》 火(名词用作状语):用火。24.木格贮之。(同上)木格(名词用作状语):用木格。25.再火令药熔。(同上)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26.孔子东游。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27.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名词用作动词):把肉晾干 28.岁赋其二。(同上)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29.君将哀而生之乎?(同上)生(使动用法):使……活。30.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辱(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31.一食或尽粟一石。(同上)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32.策之不以其道。(同上)策(名词用作动词):鞭打,驱使。3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34.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35.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3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同上)37.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38.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39.主人日再食。(同上)40.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41.如鸣佩环,心乐之。(同上)4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同上)4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4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4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46.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47.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4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同上)49.会天大雨。(《陈涉世家》)50.置人所罾鱼腹中。(同上)51.夜簿火。(同上)52.皆指目陈胜。(同上)53.将军身被坚执锐。(同上)5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同上)55.天下苦秦久矣。(同上)56.忿恚尉,令辱之。(同上)57.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58.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同上)59.亲贤臣,远小人。(同上)6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61.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6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63.神弗福也。(同上)6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65.闻寡人之耳者。(同上)66.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7.劳其筋骨。(同上)68.人恒过。(同上)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尽(使动用法):使……竭尽。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比高远 腰(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笔(名词用作状语):用笔。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斗(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犬牙(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寒(使动用法):使……寒泠。守(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翼然(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大雨(名词作动词):下大雨。罾(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篝(名词作动词):用笼子罩着。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注视。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铁甲/武器。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苦(意动用法):以……为苦。忿恚(使动用法):使……恼怒。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毛(名词用作动词):长草木。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美(意动用法):以……为美。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劳(使动用法):使……劳累。过(名词用作动词):犯过失。
69.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7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同上)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二、“古今异义词”的梳理积累
(一)方法指导
文言文中,有一部分词语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同:“妻子”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在古汉语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今词义的变化要注意以下规律:①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代泛指较大的河流,现代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更广泛。②词义的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代一般仅指黄金。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代指为正义的事业而死。④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地位低下,目光浅短,并非贬义;今义则指品行恶劣,十足的贬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所发生的比较明显的变化。(二)古今异义整理 1.《赵普》
①明日,普又以其人奏。明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②普颜色不变。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2.《口技》
①几欲先走 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②当是时。是 古义:这 今义:表示肯定的判断 ③会宾客大宴 会 古义:适逢 今义:聚在一起 ④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闻 古义:听见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⑤宾客意少舒。少 古义:稍微 今义:跟“少”相对 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 古义:中间夹杂 今义:两事物之间 ⑦虽人有百手。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⑧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古义:说出 今义:名字 ⑨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于是 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连词 3.《木兰诗》
①旦辞爷娘去。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②愿为市鞍马 市 古义:买 今义:市场
③赏赐百千强。强 古义:有余 今义:强壮,强大 4.《桃花源记》
①芳草鲜美 鲜美 古义:鲜嫩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②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⑤遂与外人间隔。间隔 古义:断绝来往 今义:隔开,不连接 ⑥无论魏晋。无论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 ⑦屋舍俨然。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神情庄重 5.《三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6.《记承天寺夜游》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古义:只 今义:但是 7.《晏子使楚》
①叶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 古义:它们的果实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②齐人也,坐盗 坐 古义:犯罪 今义:坐下 ③寡人反取病焉 病 古义:辱 今义:生病 8.《陈涉世家》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 古义:逃跑 今义:死亡 ②会天大雨 会 古义:适逢 今义:聚 ③又间令吴广之 间 古义:暗中 今义:间隔 ④卒中往往语 往往 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⑤楚人怜之 怜 古义:爱怜;爱戴 今义:可怜
⑥今或闻无罪 或 古义:有人 今义:或许;也许 9.《捕蛇者说》
①可以已大风 可以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能够 ②吾祖死于是 于是 古义:在这件事上 今义:连词 ③则久已病矣 病 古义:困苦不堪 今义:生病 ④以尽吾齿。齿 10.《岳阳楼记》
①越明年。明年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文 ③去国怀乡。国 ④春和景明。景 11.《醉翁亭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丝 12.《鱼我所欲》
①一箪食,一豆羹。豆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 13.《出师表》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②诚宜开张圣听。开张 ③陟罚臧否。否 ④此先帝所以兴隆也 所以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⑥庶竭驽钝。庶 ⑦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⑧由是感激。感激 ⑨临表涕零 涕 14.《曹刿论战》
①牺性玉帛 牺牲 ②小大之狱 狱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④串之属也,可以一战。忠 ⑤再而衰。再 ⑥又何间焉。间 15.《送东阳马生序》
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趋 ③日再食 再 ④感人持汤沃灌 汤 16.《愿公移山》
①何苦而不平何苦 ②无垄断焉 垄断
古义:年龄 今义:牙齿 古义:第二年 今义:次于今年 古义:写文章 今义:文章练习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古义:日光 今义:景物 古义:弦乐器 今义:蚕丝 古义:器具 今义:豆类名称 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 古义:时 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 古义:扩大 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古义:恶,坏 今义:表示否定
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古义:身份低微 今义:指品质低劣 古义:希望,期望 今义:众多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十分憎恨 古义:感动奋发 今义:感谢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指品质低劣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今义:忠诚 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动作重复 古义:参与 今义:间隔,空隙,不连接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古义:快步走,奔跑 今义:趋向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古义:热水 今义:煮的汁液 古义:愁什么 今义:何必烦恼 古义:山冈高地 今义:把持独占
三、重要宇词整理 1《郑人买履》
①持:拿着 例句:吾忘持度 ②操:拿,携带 例句:而忘操之 2.《舟求剑》
遽:立即、匆忙,契:雕刻 例句:遽契其舟 3,《三峡》
①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例句:沿溯阻绝。②良:的确、实在 例句:良多趣味。4.《以虫治虫》
穰:丰收 例句:岁以大穰 5.《梵天寺木塔》
贻:赠给 6.《论语十则》
①愠:恼恨、惩恨 ②厌:满足 ③隅:角落 7.《狼》
①缀:连接 ②顾:回头看 ③暇:空闲 8.《黔之驴》
益:更加,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9.《爱莲说》
①蕃:多 ②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 ③植:树立 10.《晏子便楚》
①固:本来 ②徒:只 11.《人琴俱亡》
①笃:(病)重 ②都:总 ③恸:痛哭 12.《记承天寺夜游》
①寝:睡 ②户:门户 ③步:散步 ④但:只 13.《马说》
①或:有时 ②等:同样、等同 14.《陋室铭》
①馨:品德高尚 ②往来:这里指“来 ” 15.《活板》
①从:堂房亲属 ②和:混合 例句:贻以金钗。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例句:学而不厌。
例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例句:缀行甚远。例句:顾野有麦场。例句:意暇甚。例句:稍近益狎。例句:可爱者甚蕃。例句:濯清涟而不妖。例句:亭亭净植 例句:齐人固善盗乎。例句:叶徒相似 例句:俱病笃。
例句:何以都不闻消息。例句:因恸绝良久 例句:怀民亦未寝 例句:月色入户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例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例句:惟吾德馨 例句:往来无白丁 例句: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例句: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③砥:磨刀石 例句:则字平如砥
④讫:终了、完毕 例句:用讫再火令药熔。⑤旋:立刻 例句:旋刻之。16.《核舟记》
①因:依据 例句:罔不因势象形。②可:大约 例句:高可二黍许 ③历历:清清楚楚 例句:珠可历历数也。④夷:平例句:其船背稍夷。⑤盈:满 例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⑥简:挑选 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7.《口技》
①觉:睡醒 ②力拉:拟声词 ③曳:拉 18.《送东阳马生序》
①尝:曾经 ②援:提出 ③俟:等待 ④衾:被子 ⑤逆旅:旅店 ⑥艳:欣赏 ⑦馁:饥饿 ⑧谒:拜见 ⑨夷:平和 19.《陈涉世家》
①屯:停驻 ②诚:果真 ③社稷:国家 ④刑:惩罚 20.《桃花源记》
①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②俨然:整齐的样子 ③阡陌:田间小路 ④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⑤延:邀请 ⑥规:打算 ⑦问津:探访、访求 21.《与朱元思书》
①柯:树枝 ②戾:到 22.《捕蛇者说》
①啮:咬 ②嗣:继承 ③戚:忧伤 ④毒:怨恨 ⑤蹙:窘迫 ⑥曩:从前 23.《岳阳楼记》
例句: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例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句:曳屋许许声 例句: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例句:援疑质理。例句:俟其欣悦 例句:以衾拥覆 例句:寓逆旅 例句:略无慕艳意 例句:无冻馁之患矣 例句:生以乡人子谒余 例句:言和而色夷 例句:屯大泽乡。
例句:诚以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例句:复立楚国之社稷 例句:皆刑其长吏 例句:豁然开朗 例句:屋舍俨然 例句:阡陌交通 例句:黄发垂髫。
例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例句:欣然规往。例句:无问津者 例句:横柯上蔽 例句:鸢飞戾天者。例句:以啮人
例句: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例句:貌若甚戚者 例句:若毒之乎
例句:而乡邻之生日蹙。例句:曩与吾祖居者
①越:及、到 例句:越明年 ②制:规模 例句:增其旧制。③景:日光 例句:至若春和景明 ④薄:迫近例句:薄暮冥冥。⑤集:群鸟停息在树上 例句:沙鸥翔集。⑥一:全 例句:而或长烟一空。⑦归:归依 例句:吾谁与归。⑧把:持、执 例句:把酒临风 24.《醉翁亭记》
①意:情趣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霏:雾气 例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③伛偻:指老人,提携:指小孩 ④翳:遮盖 ⑤秀:草木茂盛 25.《曹刿论战》
①鄙:目光短浅 ②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③狱:案件 ④孚:为人所信服 ⑤靡:倒下 26.《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修:长 ②旦日:第二天 ③期年:满一年 27.《鱼我所欲也》
蹴:践踏 2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士:狱官 ②拂:违背(意愿)29.《愚公移山》
①惩:苦于 ②汉阴:汉水南岸 ③荷:挑 ④毛:地面所生的草木 30.《出师表》
①臧否:评论人物好坏 ②彰:表扬,显扬
例句:伛偻提携 例句:树林阴翳 例句:佳木秀而繁阴 例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例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例句:望其旗靡 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例句:旦日,客从外来。例句:期年之后 例句:蹴尔而与之。例句:管夷吾举于士。例句:行拂乱其所为。例句:惩山北之塞。例句:达于汉阴。
7.六上语文课内文阅读 篇七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由来
C.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3.D
A.首句“涉扛采荚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故乡远地,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锲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查看答案1.C
2.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开头两句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 慨。首句“对酒当歌”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B.
三、四节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艺术手法上则是巧借“引用”,诗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
C.
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D.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d)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诗是曹操晚年所作,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人以借代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得到贤才、统 一天下的雄心。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c)
阅读曹操《短歌行》,回答后面问题。
【小题1】下列句中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慨当以慷(没有实际意义。以:而。)B.唯有杜康(这里指代酒。)C.鼓瑟吹笙(弹奏)D.枉用相存(白白地)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A.“譬如”两句是说人生犹如朝露一样短暂,逝去的日子不必再提,忧苦也正一天天地增多。B.“青青”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C.“山不”两句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D.“周公”两句是诗人借用周公三次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小题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是曹操晚年所作,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C.“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人以借代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得到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D项:枉:枉驾。本句意思是屈驾来访。
考点:理解文中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点评:本题将实词和虚词放在同一题中考查,其中AD两项属于虚词范畴,BC两项属于实词范畴。运用代入法时除了考虑上下文,还要考虑语法问题,哪一点不符也不正确。另外也可以调取自己积累的知识量来判断答案。因此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也很重要。【小题2】 试题分析:“譬如”两句是说苦于过的日子太多了。有感慨人生短暂之意。考点: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点评:本题类似于文言文中分析概括作者情感,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难度不大。关键是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小题3】
试题分析:C项没有用借代的手法,应是比喻,用山和海来比喻自己博大的胸怀。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D)_
阅读《归田园居(其一)》,回答问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1)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
B.诗的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对旧林故渊的思恋。
C.诗的七至十八句随意拈取隐居田园的典型环境以突出自然。
D.诗的末两句呼应开头,抒发了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c)
(2)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D.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c)
(3)对整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的生活和愉快的心情。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d)
(4)下列诗句皆出于《归去来兮辞》,最能诠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的是()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C.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D.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a)
2.下列对诗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从做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实际上仅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B.诗句中的“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从而反衬陶渊明对大自然的热爱。C.“暧暧远人村”,是说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暧暧”,意思是模糊不清。D.“守拙归园田”一句,表现了陶渊明安守本分、清贫乐道的思想。“守拙”的意思是说陶渊明本性朴实,不善于做官。(d)
1.对于《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1.D 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解析】 D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的诗中有一些“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答案】 D
下列对第二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开始,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B.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C.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写逶迤千里的蜀道的奇险风光:“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D.在这段文字中,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惊险万状,目不暇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解析】 C项,“比喻”说法错误,应为夸张、衬托。【答案】 C
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解析】选D。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7.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解析】选D。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8.下面是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结合自己所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
B.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了各处山水特点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阅读《蜀道难》,完成1~2题。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1.对下列句子的有关知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地崩山摧壮士死”一句,活用了古代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B.“百步九折萦岩峦”句中的“百”“九”都是实数,“百步九折”言在极短的路程里,就要转许多弯。
C.“扪参历井仰胁息”句中的“参”“井”都是星宿名,与《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句中的“翼”“轸”一样,都代表古人对星空的分野。
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句中的“锦城”与杜甫的诗句“花重锦官城”的“锦官城”一样,都是成都的别称。
2.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诗的诗意? 答案
答案:1.B 2.这几句诗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不是实指。
解析:1.B项“百”“九”不是实数,是虚指。2.诗歌的语言本来就有不惊人不足以为美的特点,杜甫就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有些记山野景物的诗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如“前有毒蛇后猛虎”(《发阆中》),“空荒咆熊罴,乳兽待人肉”(《课伐木》),“人虎半相居,相伤终两存”(《客居》)等。
6.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解析】选D。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7.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解析】选D。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选出下列各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A.玉露:秋天的霜露,白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C.兼天涌:波浪滔天。塞上:指夔州的山。接地阴:风云盖地。砧:捣衣石。
D.故园,此处当指夔州。催刀尺:指赶裁冬衣。(D)
.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c
阅读《望海潮》一词,完成下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三吴”是指吴兴、吴郡、会稽,这里泛指江、浙一带。B.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杭州自然景色和都市风貌,顺序写来,极具清丽富庶之感。C.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高树江涛,景象开阔壮观,其中“怒涛”二句,写长江水的澎湃与浩荡。D.“千骑拥高牙”写的是州郡长官,即孙何外出时仪仗很威风,随从人员很多,“千骑”不是确数,而是约数,有夸张的成分。(2)下列对“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这一句是写西湖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子”,水面则是“十里荷花”,本非一时花木,但写来则色香一片,如见如嗅。B.
“三秋”极言桂花飘香时间之长,整个三秋季节都有桂花飘香;“十里”是指荷花种植面积之广,是实写。C.
这一句对西湖景物的描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杭州的繁华,人民安居乐业。D.
“重湖”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里湖和外湖。“叠”指吴隐山、南屏山、慧日峰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3)下列对《望海潮》一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词的上阕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写法是层层而来,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B.
词的下阕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归美郡守,即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这句话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擢登相位。C.
“天堑无涯”意指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D.“户盈罗绮,竞豪奢”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对《雨霖铃》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D.最后三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答案 答案:D
解析:D项,最后三句抒发的愁情不是若有若无的。如果说,词情从“寒蝉凄切”到“竟无语凝噎”,还是比较“哀迫”的话,那么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下,便是“惨舒”的写法了。感情蓄积既久,自此便如闸门大开,汹涌流出而不可收拾。
2.下列对《雨霖铃》一词下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上阕正面话别,下阕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B.“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C.“今宵”三句实写作者醒后所见之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D.“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2.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起始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想像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C)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5. 6. 7. 8. C(C“樯橹”不是比喻,是借代的修辞手法)C
C(“卷”并非拟人手法。)
B(把“苏轼”去掉。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2.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D)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D(诗人最后的感慨,实质上是一种无可奈何,因而D项理解欠妥)3. D(本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1.对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1)~(2)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对全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A.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B.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词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胜利的过程。
D.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清丽自然。(2)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B)
A.“多情”一词在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览胜怀古,壮志难酬,“早生华发”使人生悲。
B.词人嘲笑自己怀古忧今,以致“早生华发”,不如举杯对月,了此一生。
C.“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的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D.这几句显示出词人遭受压抑而旷达乐观的情怀。
答案
答案:(1)D 点拨:豪放派的特点是气势磅礴,格调雄浑。但清丽自然不属于其特点。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说明了豪放派的特点。
(2)B 点拨:此句并非自嘲,而是为未能建功立业而生悲。
下列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心里想的很远啊,仰望着美丽漂亮的人儿,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师说》赠给他。)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越低微就越感到羞耻,官位越高就越接近阿谀。】 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叹我们生命短暂,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C.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细的礼让。】
D.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经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细的礼让。】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送给秦国东西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一定是大王您。】)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
下列的文言文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文: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舞动深谷中的蛟龙,感动孤舟上的寡妇。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译文:杀尽秦国的,是秦国自己,不是天下的人。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
下列文言文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译文:大王来这里是什么目的? B.何以伐为?译文: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文: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 D.为之奈何?译文:怎样对付这件事呢?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玩)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队进来,您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逃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我为太子洗马)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A.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何)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如果顺应天地的法则,驾御六气的变化,遨游宇宙,他们将还有什么要依赖呢?所以说:至人忘记自我,神人不求功利,圣人不求名声。
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只酒杯,一首小诗,也足够用来酣畅地抒发幽雅的情怀。C.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然后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图谋飞往南方。D.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参考答案:
B
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用来酣畅地抒发幽雅的情怀。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您傻,还有比您傻的人呢!B、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院中散步。
D、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答案 A 对以下课本中文言文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文:有良好开始的人实在是很多,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的大概就少了。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译文: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地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来暗示项王。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译文:把宝鼎看做平底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
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一生下来与别人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使一片苇叶般小船飘到它想到的地方,越过茫茫的广阔江面。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这之后我才认识到自己向来都没有游览,于是,现在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B.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孤孤单单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C.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每次移动桌子,回头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D.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没想到竟然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d)
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因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而不受自身肉体的束缚
B .所之既倦--对(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C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用以抒发内心感慨,人们的这种情趣是一样的D .趣舍万殊--(人们)所好所恶,各不相同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找作业答案--->>上魔方格)A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译:您不要奇怪百姓认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 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承蒙国家恩典,任命我给太子洗洁马匹。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
D.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译:我不能早重用你,现在事急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B
对下面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翻译: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求行动。B.唯大王命之。
翻译:只有大王掌握着命运。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翻译:去了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翻译: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B)
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矫首而遐观(举,抬)善万物之得时。译文:羡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时生长繁荣。
B.策扶老以流憩。译文:柱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
C.请息交以绝遊。译文:让我同外人断绝交游吧!
D.曷不委心任去留?译文:为什么不委屈自己的心,任意地去或留呢?D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老百姓都认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啊!
B.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败,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陪伴邻国的土地呢?D
【六上语文课内文阅读】推荐阅读:
六上语文期中试卷06-25
六上语文八单元作文06-21
六上语文一单元试卷07-27
六上语文说课稿08-19
六上语文期中试卷分析10-07
部编六上语文我爱环保07-02
六上语文与诗同行习题07-01
六上语文第一单元习题07-16
六上语文每课教学目标08-03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习作09-12